📖 ZKIZ Archives


【辦公室政治學】辦公室內最有效的談判,從來都是…

1 : GS(14)@2017-10-30 00:43:28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辦公室?,我們經常都會面對討論與談判。談判的目的是甚麼?大部份時候,是為了解決問題,小部份時候,是為了顯示權威與做show。



後者通常怎樣界定?就是當你發現,那場談判被推到去戲劇層面。甚麼為之戲劇層面?就是有明確的情緒壓力,無形的對錯立場,以及──觀眾。當討論中涉及觀眾,雙方就會將觀眾對自己的觀感及支持,放在第一位,甚至重要過真正去解決問題,一場談判,就此變成一場無意義的show。不介意舊事重提的話,雨傘時期學聯對林鄭那場辯論,就是最經典的「將談判變成戲劇」案例。巿民佔領了香港三個重要地點,本來應該藉此與香港政府「討價還價」,逐步換取所要求的民主訴求,即至少應該是:幾月幾號開放哪條馬路,政府就要在幾月幾號前答應誰人下台;政府答應政改要怎樣怎樣,大家就會幾月幾號交出旺角之類(當然政府會否反口覆舌,就是另一題目的事了),可惜當日大會並無任何有資格可以代表到所有人的代理人,在大家都信不過大家,怕有「枱底交易」之下,談判變成全港直播,學聯不敢在公眾面前答應任何要求(甚至若然政府肯怎樣怎樣做,他們就會勸告大家怎樣怎樣之類的也不敢說),政府也在不可以示弱下只能重申一次早就在新聞裏的立場。終於整場談判,變成了早就預料到不會得到任何成果,無意義的中學生辯論比賽直播。談判,就是代價與條件的交易;交易就是計算,所以當涉及了戲劇式的情緒及立場角力,就注定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因此在辦公室內,要在談判中取得成果,「數口」好只是第二最重要,第一還是人際關係。為甚麼有時明明道理在你那邊,甚至你明明已掌握着對手所需要的一切,明明一定可以「要脅」到最大的利益,為甚麼最後還是談判破裂,一拍兩散?因為你還未能讓人家答應得心甘命抵。大家都是成年人,大家都要面子,當他在談判中知道自己已失勢,已無路再退,於是很容易就會將談判升級為剛才所說的「戲劇層面」,即是變成玩態度,玩立場,就是明輸都不願讓步,終於你明明贏,都變成「攬炒」收場。要避免這個情況的發生,首要方法,就是把談判中不必要的觀眾減少。無關痛癢的人當然不應該存在,甚至雙方的下屬、上司都應該盡量避席,這樣雙方才能夠最暢所欲言,放下身段地討價還價。所以最有效的談判,從來都是——兩個人私底下無記錄的密室談判。聽來很黑暗?很沒有監管?很不道德?難道你認為所有國際大事,都是在鏡頭下的「立法會」、「十幾大」、「高峯會談」中談出來的嗎?在政治上,道德從來都是一場戲而已。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
facebook:陳詠燊 Sunnyhahaha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6/201942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26

【辦公室政治學】老闆,啲止痛藥不如留番畀你食啦好冇?

1 : GS(14)@2017-11-05 17:32:31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最近看到了一個止痛藥的廣告,內容讓筆者覺得有點反感,反感在於負責創作的團隊與收貨的客戶,也明顯跟這一個世代,有着明顯的脫節。


廣告中,有兩位年輕人對着鏡頭,說自己有頭痛,因怕有抗藥性與養成依賴,所以沒有服頭痛藥,亦因而影響了工作水平,之後鏡頭一反,原來聆聽着解說的是中年的老闆,只見老闆發火,責罵他們說應該要服頭痛藥之後再工作,因為某某牌子的頭痛藥只含甚麼甚麼成份,不會有抗藥性與上癮,服完之後就繼續努力工作云云。我只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了一次,內容大概如此吧。廣告的問題在哪裏?這廣告同時踩中了現在最敏感的兩種社會對立面,而又偏頗得近乎敷淺與單向。哪兩種對立?勞資關係,以及兩代隔閡。在現在貧富差距極大,資源全向離地中產傾瀉的時候,廣告中身為「既得利益者」的老闆,以智者的身份,用責罵的態度,去「提醒」兩名下屬服用成藥去壓抑頭痛,為了繼續去為他工作。誰都知道,頭痛不是一個病,而是病徵,它是因為你身體出現了某個問題,而引發出來的警號,無論該藥有否抗藥性與上癮,純粹為了止痛而服藥,就像火警的時候,叫人把警鐘拆掉,再坐回原位工作一樣「荒謬」(荒謬的是,此廣告正是以「荒謬」兩字來形象兩名不願服藥的下屬),犧牲下屬的健康,去成就公司(或老闆自己)的利益,將這個現今人人都在聲討富士康等黑工廠的年代,難道這就是這品牌想宣揚的價值嗎?至於兩代對立,更大鑊。廣告中兩位扮演年輕下屬的演員,一位男的表現輕挑,像是持着頭痛而躲懶的樣子;另一位女的表現愚蠢,像是一個猶如「豬妹」的笨下屬,這兩種負面形象,不正是「Old Seafood」口中經常加諸在年輕人上的既定形象嗎?而上司呢?一位演出誇張,目中充滿怒火的中年人。你可能會問,那不就是公平嗎?那位中年人也正是年輕人眼中的負面形象吧!但請想想,老闆代表的是智者,說的是站在品牌立場說的話,他代表的就是品牌,而廣告最後呢?是幾位下屬「治」好了頭痛後,佩服地站在他身後合照,即是說,中年人贏了,更是贏得讓年輕人心服口服那一種。在廣告中贏了,品牌形象就輸了。這廣告透視了甚麼?就是無論品牌自己,中年老闆只以眼前利益為大前提的觀點,與它所宣揚的社會價值,都與它所賣的止痛藥一樣,治好當下的問題就算,短視、功利、即食。其實這個廣告亦有如一個心理測驗,如果你看完之後沒有感覺,還深感認同,那麼你已經成為了職場上已經Out了一個世代的Old Seafood了。某日當你老了,又或者到了失手的一天,那班年輕人將會以百倍來給你回報,希望到時,你櫃桶還有幾包止痛藥傍身吧。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2/202013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20

【辦公室政治學】「係又鬧唔係又鬧」的笨上司

1 : GS(14)@2017-11-13 04:02:15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工作上,我甚少罵人。我的正職是一位教師,有些學生確是很難搞,但我卻沒有怎麼認真地氣過,就算有時出口罵學生,也是當下的「戲」而已,要我真正動怒,是頗難的事。教師高壓,當電影導演更高壓吧!早前筆者當導演的第一齣電影《萬水千山縱橫》的拍攝部份終於完成。在電影的煞科宴上,不少人都問我同一個問題:「為甚麼當上了導演,你卻從不罵人?甚至連發脾氣的情況也很少?」


通常我都會答:「我只是新導演,何德何能以高姿態罵人?」然而有些在其他電影中工作過的朋友會答:「吓,阿邊個邊個拍啲嘢咁廢,都成日罵人㗎啦!」於是我們問他工作人員的感受如何,他答:「搵食囉,係咪都鬧,大家咪搵食心態去做,唔會真心為套戲好囉!」就是這麼簡單。當然,正面一點去想,我們根本就應該尊重每一個人,遇上問題時,應該用溝通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脾氣,甚至咒罵來傷害別人;但即使你是一個思想負面的人,站在功用的層面上,「罵」這一招,其實是效用極低的技倆來的。當事情涉及到另一個人,就需要建立人際關係,他與你的關係如何,就直接影響到他與你的合作層次。遇上問題,你選擇先包容後溝通,對方會感到你的誠意,你「豪」了一次的包容給他,對方就會覺得大家站在同一陣線,面前的project才是共同的敵人,於是他就會願意付出額外的心力,去與你一起打贏這場杖。罵呢?一開拖,你倆之間就變成了敵人,之後對方會怎樣面對餘下的工作?快些完成,快些離開,與你這個敵人斷絕關係。Project的成果?與我何干。你的project最後死了?看着你X街我才最開心吧!記著,罵是一種姿態來的,只要你玩姿態,對方也會選擇開始與你玩姿態。除此之外,「罵」衍生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罵」是涉及大量情緒的事,一谷上腦,你罵得興奮了,就會上癮,於是很容易越罵越習慣,於是「係又鬧唔係又鬧」之下,罵錯人罵錯事情況就會經常出現,於是為保面子,你不願認錯,惟有死頂下去,終於連你自己的團隊都跟你一樣,開始不分對錯,你要乜就畀乜你,連明知你的決定出了事,明明見你把車駛向懸崖都不會出聲,Project的最後的結果會如何?你都幻想到了吧。可能你會問,唔係喎,聽講杜棋峯都成日鬧人喎!大家又咁尊重佢?佢啲戲又咁好睇?咪係囉,佢係杜棋峯嘛,你係咪?

撰文:陳詠燊

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09/20208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90

【辦公室政治學】他們就是「吃」手機大的,誰怪誰?

1 : GS(14)@2017-12-05 01:04:38

【辦公室政治學】大家都怪責下一代一蟹不如一蟹,怪的可能是工作態度,可能是溝通能力,甚至可能是自理能力,但以上種種歸根究柢,都可能是源於同一個問題:新一代的人,普遍都比上一代的來得更自我。


一個人重視自己多於別人,便會比較難去迎合僱主要求、欠缺溝通技巧,以至只選擇學習自己想做的事情,於部份本應自己做的自理行為都「外判」了給別人。但當你在怪責之前,請先了解一下,這一代的成長是怎樣走來的,這種性格又是誰養成的?是我們,是社會。早前剛巧有友人在facebook上提起四代螢幕的演變,那個演變過程,正正就是人類生活習慣與個性的演變。這一百年來,螢幕主宰了我們的生活,究竟它如何牽着我們的鼻子走?簡單來說,就是越變越小的四代;電影、電視、電腦、手機。它們除了面積越來越小,還代表甚麼?大家的自主性越來越高,分享性越來越低。電影,是限時限刻,一百幾十人一起去看的,當時上畫上甚麼,你就只能看甚麼;觀影時現場還有其他人,你不可亂走離座騷擾到別人,有規有矩,而且看電影是一件大事,付一百幾十入場,除非真的難看到死,否則你都會捱到完場才離去。電視,有不同頻道可以讓你選擇(雖然香港只得TVB),而且錯過了還可以錄影,不過內容呢?你還是要跟着節目時間表去收看(當然說的是on-demand發展之前);看的時候呢?自在很多,你可以在家裏分着心來看,但仍然是一家人的事情,還是需要溝通配合。電腦,進入電腦時代,突然所有東西都是你自己去選擇的,用的時候大部份都是一個人,你想怎樣就怎樣,不喜歡的完全排在生活以外,喜歡的放進來,建構自己的世界,網絡讓你接觸到全世界,但同時當整個世界只有容下你喜歡的,以至你接受到的事情,世界其實越來越小,而電腦還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要回到家,回到辦公室,總之至少是坐到寫字枱前才可以使用,時間上你還要作出遷就。終於,手機來了,它是無邊界,無限制的自選生活,乘車中、上課中、吃飯中,與朋友聚會中,你想看就看,你想停就停。它,就是反客為主,以往螢幕生活只佔你生活你三分一至一半,現在?它與你同在,它就是你的全部。手機為甚麼那麼吸引?因為裏面的每一件事,每一個app,都是你自選的,那個就是你最自我的世界,任何事情想開始就開始,想完就隨時可以完,而你現在只要任何時候你想走,你就可以由現實世界抽離,去到那個自我之中。對,根本就是逃避。看到這裏你應該明白,在手機世代成長下的一代,越來越自我,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世事沒有絕對的錯與對,新世代有着這種成長,就會產生這樣的性格,與其站在高位指摘,不如好好了解清楚他們所走過來的路,好好找一個方法與他們合作,才是最好方法。因為這種「新類型人」只會越來越多。何況他們變成這樣,我們每一位成年人,都有份造成的。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30/202295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15

【辦公室政治學】請抵抗這一場「含糊式」文化戰

1 : GS(14)@2017-12-18 04:31:30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定義含糊化,不知不覺間變成了社會潮流。


近年有一種語言文化入侵香港,就是建立一些虛無化的名字,去代替一些本來有清晰定義的詞語,例如我最討厭的三個字──「微電影」。「短片」就是「短片」,「廣告片」就是「廣告片」,不過何故突然北方發明了「微電影」三個字。「微」,明明是用來形容體積的,卻放於「電影」兩個字之前,連中文文法也不對,卻成了一個流行的用詞。甚麼為之一套「微」的電影?界線立時變得含糊,虛無化下,甚麼都可以變成沒有定義,於是任何影片,阿豬阿狗,幾長幾短,獨立或是商業廣告,統統都可以被叫做「微電影」。娛樂文化走向含糊化,影響固然深遠,而當涉及社會問題的用詞也開始變得含糊,問題就更大。例如近月鬧得熱哄哄的「性侵」就是其中的例子。「強姦」、「非禮」,從來都已經是一個去到法律層面都會被使用,界線清晰的詞語,但是「性侵」二字一流行之後,一切其中一方不願意,而與「性」有關的行為,無論有多嚴重,統統一律都可以被說成是「性侵」:「強姦」?是;被碰到「敏感」部位?是;碰到不算敏感但當事人不接受的位置?是;甚至去到一個地步,露體?算;偷窺?算;語言上性騷擾?也算。與性有關的罪行,也要分輕重吧,而當一切去到如此不求甚解的含糊地步,社會文化就會變得倒退。例如,一個人涉嫌強姦另一個人,可以被傳媒寫成「涉嫌性侵」,而當一個人在擠迫的地鐵上發生了羅生門式的身體接觸,被控告卻未被審判的一方,也同樣可以被傳媒用上讀來與涉嫌強姦同樣嚴重的「涉嫌性侵」四個字。一個教育程度如此高的城巿,突然出現文盲級數的語言混淆,不是反智是甚麼?另一反智的,是「低端人口」。北京最近來個一掃清,將所有「低端人口」趕走,然而人口之中甚麼為之「低端」?聽來好像很明白,總之就是沒權沒勢的窮人吧,然而這班窮人之中,其實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類別,好像:乞丏、流浪漢、失學青年、失業中年、獨居老人、長期病患者、傷殘人士、低收入本地人、低收入新移民(若然是内地的話,就是外省人吧)、低收入少數族裔、低收入單親家庭……,以上所有人,現在都一次過被統稱為「低端人口」。一次過被統稱有甚麼問題?就是將責任含糊化。當他們能夠被清晰地分門別類的話,不同的類別,仍可以找回不同的政府部門或機構去負責,以至去替他們解決困難,但當他們的身份統一地「被含糊」起來,責任也一時間同樣被含糊了。低端人口誰負責?分不了身份,就分不了責任,於是大家都不用負責,問題就從此都不再是問題了。文化戰的恐怖,在於它是透過你與它的長期接觸,潛移默化的進入你的潛意識。只要你習慣了這些方便易用,但其實不求甚解的「含糊」式字詞,你的分析能力也會下降起來;定義是甚麼?誰有責任?從此「有權力」的那個說甚麼,你就惟有相信甚麼了,因為你已再也分不了對錯。到了一天,當你不幸地被人告你犯了「性侵」,又或者被歸類成「低端人口」,你才發現原來你根本查不到自己犯了甚麼罪,又或者該找誰去問責時,一切就已經太遲。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14/20243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23

【辦公室政治學】從勁歌總選看win win的重要

1 : GS(14)@2018-01-07 15:50:36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甚麼是對錯,甚麼是好壞?再重申一次,商業世界裏,從來都沒有所謂對錯,而所謂好壞也只是不同處境下的觀點與角度。你當下想要甚麼,你的決定就只成就出當下的好與壞。


遺憾地,我們在談判之中,經常都會被對錯纏繞着,從而就作出了一個短視的好壞判斷。請記着一句格言:「錢是賺不盡的。」除非你是開一個走鬼檔,賺完一筆錢就走,否則能夠讓你身邊的合作夥伴、客戶齊齊有得賺,才是最長遠的而有益的決定。所以當一間公司的管理層心胸狹窄,公司就很容易玩完。不明?你看看今年大台的《勁歌》總選你就明。你沒有看?當然,我都沒有看,因為這個曾經全香港人萬眾矚目的節目,今天已經淪落到放棄宣傳,連舉行了都不知道的地步。大台今天有多重視它?以往這個大show,至少要派一個阿旦或DoDo姐或志偉的級數的司儀去坐鎮,今年呢?最大粒的主持叫陸浩明,基本上,主持的卡士上連求其一個籌款show都不如。之後呢?以往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許志安陳奕迅李克勤都爭崩頭的「最受歡迎男歌星」獎,今年人少到要與女歌星獎合拼,變成無性別之分的「最受歡迎歌星」,之後就頒給全場年資最老,唯一仍然畀面肯來的李克勤。大台的音樂節目為何搞成今天如此沒落的田地?一切由2009年與四大唱片公司的爭拗開始。當年四大(環球、華納、Sony、EMI)唱片公司因版稅問題與大台出現分歧,之後牽一髮動全身,四大還開始打破以往所有想在大台派歌的歌手不可出現於其他電視台的條款,於是大台自始更完全封殺所有四大的歌手,連娛樂新聞都不作報道,寧願任由《勁歌金曲》只剩下小貓三四隻的局面。本來早幾年雙方已作出初步破冰,可是四大歌手仍未回歸《勁歌》總選,終於這個遊戲只剩下小量唱片公司作品與自家劇集主題曲之爭,大台音樂節目等同宣告死亡。大台從來獨大,是所有香港人都知道的事,但自視過高的背後,就終讓自己斷了半臂。大台當日若然肯放開胸襟,承認當日的不平等條約,以它的影響力與慣性收視,本來仍然可以繼續製造出讓不同唱片公司歌手們趨之若鶩的音樂節目,然而大門一關,你不讓人在你的節目出鏡,其實也等同你的節目無人出鏡,也不會搞到50周年金禧台慶中,最紅的香港歌手也只得一個周柏豪。另一方面,四大其實也不能否認,它們也需要這個最大的電視平台去協助宣傳旗下的音樂作品。而更慘的是,事件發生之時,香港樂壇本已踏入寒冬。若然你們還有點記憶的話,那時謝安琪、張敬軒剛上一線,薛凱琪、周柏豪(那時為華納唱片歌手)崛起,李克勤、陳奕迅仍然當打,然而一次決裂,明明可以更流行的音樂作品,與四大唱片的新人,都被硬生生的打了下來,之後骨牌效應下,大台只剩下電視劇主題曲,而樂壇有一半的音樂作品又失去了一個重要宣傳渠道。一次決裂,大台輸,四大輸,連帶到香港樂壇也輸,本來可以成的雙贏,變成了三輸的局面。一次過賺客戶一百元,你就只得到一百元;但若你能夠讓客戶得到甜頭,每天一起各賺一元,一年下來你就有三百六十五元。那一道收入才更化算?錢,是賺不盡的。雙贏,永遠都是商業問題上最好的解決方法。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4/202637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99

【辦公室政治學】苦盡甘來與風流折墮

1 : GS(14)@2018-01-08 00:51:21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老人家經常說一句話「千金難買少年窮」,年紀越大,越信。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否則快樂怎會來得痛快?可是張愛玲後來的人生,也不是過得怎樣的好。


窮過,捱過世界,你才懂得珍惜你難得所得到的東西,你會知道怎樣看懂身邊的人對你是真心還是假意,你會知道一個人應該用甚麼心態去走過順景。少年得志,不一定是壞事,但若然你的心理狀態不夠成熟到可以駕馭到面前的虛榮,很容易就會跌入蔡楓華的金句「一剎那光輝」。荷李活曾經有過不少的童星與青年偶像,他們很多都在少年時,甚至童年就已經成為富豪,之後呢?很多的發展都很不好;沉迷毒品,半浮半沉的不計其數,能夠做到如「妙麗」愛瑪屈臣(Emma Watson)般的,百中無一。香港呢?娛樂圈無論台前或幕後,十多二十歲就彈了出來,之後能承接到了機遇繼續扶搖直上的,只有有着強大後台,用上大量資源去撐着他們度過迷惘期的一群,其他的,很多都消失掉,甚至一次的挫折就足以讓他們從此沉了下去。娛樂圈如此,商界呢?知名的不知名的,公開的,你身邊的,你都想得出一堆名字來吧。順景太早來,不一定是好事。捱過、哭過、痛過、打滾過、被出賣過,智慧才會生出來,也才知道怎樣去保衞得來不易的自身價值。對,不是甚麼成就或物質,而是自身價值;在低中潮了解過自己,你才明白甚麼才是你真正應該去追求的。然而此道理,人生、政治通用。當韓國、台灣、日本當年的的議員在議會打爛仔交之時,安逸的香港人在笑;今天呢?誰在笑?別人的笑容,是苦盡甘來;難聽一點說,今天的香港氣候,是安逸到入了血之後的風流折墮。人家就是政治上的少年窮,死打爛打,至少都打出了一個民選的政府出來;香港呢?安逸了幾十年,終於覺得政治上出現問題了,代表香港人的民選議員會怎樣做?長刀架頸,一刀割下來要修訂議事規則,香港人的幾千億血汗錢將會付諸流水之時,他們決定──拉橫額叫口號,又或者無組織無目的地逐個衝出去等被保安拉走。嗯,唔該晒,真係辛苦晒。連議員都以自己的安穩為大前提,香港的利益?預咗輸㗎啦,交代咗態度,疑似有爭取就夠。我知,我沒有資格笑他們,除了因為再笑不出,也因為我也是香港人。一切,都是共業。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1/202506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93

【辦公室政治學】所謂奮鬥精神,只是源於恐嚇的「港式奴性」而已

1 : GS(14)@2018-01-08 01:29:31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近年「奴性」兩個字經常出現,大家都在嘲笑香港人的奴性重,而當然被笑的一群又感到不滿,終於又掀起了罵戰。


究竟「奴性」大概是如何定義呢?網上有無數個解說,但很多其實都不完全切合香港人的,因為當「奴性」是來自資本主義,而剛好香港97之前的成功,正正就是來自與內地完全相反的「資本主義」時,論調就會變得很矛盾。下一代笑上一代為權貴打工是奴性時,上一代又會反過來說下一代甚麼都追求平等其實才是共產。對於香港,我認為真正奴性的源頭,是對「勞力」的過度歌頌。我們小時候就聽螞蟻與蟋蟀的故事,唱勤勞的小蜜蜂,之後又要背「李白小時很懶惰,天天不願去上課」的鐵柱磨成針,到長大了,所有電影電視劇的人物傳記奮鬥故事,都是講堅定不移,誓不低頭,總有出頭天。終於有一班人長大後,就會有一份「做得不夠多就會不安樂」的感覺。值得留意的是,香港式努力的特色,是香港人的不安樂,不是來自主動的責任感,而是來自被動的恐懼感。那些昆蟲故事,不勤力的下場是死;李白如果不勤力的下場,是變成廢青;所有名人勵志故事不勤力的下場,就是失敗。那一代人的勤力,其實不是由心而發的努力奮鬥,而是怕被降成社會最底層的恐懼,所以他們的「勞力」是希望可以被上司看到的(所以當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就會還原基本步地走精面,貪小便宜),而聰明的老闆早就看穿這一點,於是會不斷地製造一些假象讓員工覺得「老闆會看到我的辛勞」。那些勤工獎、最佳員工獎,甚至對員工說:「你做咗嘢公司會知嘅!」之類的廢話,都是同樣地欺騙員工「努力」工作,甚至付出比薪酬更多的「勞力」的招式。而員工呢?在沒有能力改變命運,又或者源於懶於改變而自欺欺人之下,終於都選擇了相信,於是他們就會有一份「我不要成為在老闆面前做得最少的一個」,所以放工不敢做最早走的一個,有OT他們不敢不開,明知工作做不完,他們不會去人事部投訴,而會選擇拿回家犧牲家庭時光繼續做,然後罵自己的子女騷擾自己工作。記着,我們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沒有歌頌過最好,只歌頌最多(童話故事書裏,有讚過採花蜜最叻的那隻蜜蜂嗎?沒有,一直只有讚揚牠們採了很多花蜜而已),於是盲目的勞力,崇尚聽話與付出,就變成了香港那一代人的價值。這,就是港式奴性的根源。有機會打破嗎?奴性早就入了血,冇得救。更恐怖的是,他們這班港式奴性的追捧者,還在希望下一代可以走着他們相同的舊路。所以年輕人,長輩的話,諗清楚,先好聽。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8/202568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471

【辦公室政治學】請先認清,你面前的是一份事業,還只是一份工作

1 : GS(14)@2018-01-15 03:11:54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早前在工作上與一個年輕女孩合作,聊天時她表示那天剛好是她在公司的last day。她從事公關之類的工作,這一行的流動性從來都高。「是這一行的風氣嗎?」我問,怎料她答:「也不算,其實我自己從未有一份工作做得超過兩年。」


於是我想了想,答了一句:「那麼你最需要找的應該不是一份工,而是一個方向。」她立時有點當頭棒喝,說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叫她找一個時間,讓自己平靜半小時,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甚麼。我們作為都巿人,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一樣忙,一個人做個半人頭的工作是閒事,而由於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個有點責任感的人,於是只要你一投身一份工作,你就會忙,而忙的背後代表着甚麼?你難以再去為自己開拓新世界。時間與精力有限,所以既然同樣都忙,請你盡快找方法將你的「工作」與「事業」合併為同一件事。不明?「工作」是你純粹為了賺取金錢生活而做的事情,你可能不喜歡,可能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前景,但它在當下就是給了你薪金去支撐生活;「事業」是你會喜歡的、有憧憬的、有慾望去發展的,你願意去做的動力除了責任感外,還是學習、了解、提升的慾望。當你面對着的只是工作,你到最後得到的只有薪水,而同時間對你未來的發展卻沒有正面的幫助,因為你每一刻都會覺得「我想走」;但當你面前的是事業,你付出相同的時間,你換來的除了薪水,還有為未來鋪路的知識與智慧,相同的時間,雙倍的效益。所以選擇工作時,請先認真想清楚你真正想發展的是甚麼?當然機遇未必話來就來,但至少你應該找對行頭,從中磨利自己的刀鋒,待機會來時好好展現自己的刀鋒。騎牛搵馬?不要信,因為在香港無論你騎着甚麼,牠都會讓你變得好忙,你根本不會有時間再去看看身邊有甚麼動物走過。找不到馬怎麼辦?找隻最接近的驢,至少可以練習到相近的騎功,到你找到千里馬時,就會比起其他人都更易上手。人生的當打之年,大概都只在二十至四十歲左右,再加上婚姻家庭等因素,你實際上可以用上心力去為事業打基礎的時間,其實只有十年,每一年每一天都珍貴,時間不會等人,你真正需要的事業方向是甚麼?世界上最清楚的人只有你自己,找吧。


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1/202704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53

【辦公室政治學】我們根本就應該按章「工作」

1 : GS(14)@2018-01-22 05:53:59

【文化籽:辦公室政治學】我們經常在那些工業行動中,聽到「按章工作」這一招,大概意思就是為表不滿,員工們決定全面根據當日簽訂的員工合約守則,或公司頒令下來的安全條例,一丁點也不變通地工作,希望藉此讓工作效率及公司生產力減慢,以要脅公司答應他們的要求。


有趣的是,那個「章」,根本就是公司一早訂下來用於管理之用的,但到大家完全跟足的時候,反而會令到公司的運作出問題,可想而知那些大公司的管理有多反智了。而更反智的是,當那些公司的行政部想對付某些同事之時,又用回那個「章」來作界線,以犯下公司「規條」去作為鏟除對方的工具。就像一些大型金融機構,根本都給員工們超出辦公時間?所能完成的工作,而人事部又強烈勸籲你不要在公司留過午夜十二時,而保安部們又不許你將與客戶資料有關的工作帶回家做,哪你有甚麼方法可以完成?漸漸地你開始發現,上司根本就在暗示你將工作帶回家完成,但萬一被發現的話,他又不會保你。即是你叫我做123,但不明文的暗示我要做456,如果我只做123,不做456的話,工作就會來不及完成,影響公司,但若然照做456的話,又會隨時對自身造成危險。一個人要冒?被另一個人殺死的危險來對一個人好,不就等同一條鯊魚告訴你牠很冷,很需要一個擁抱,而你決定獻身一樣?坦白說,除非那條鯊魚是你的愛人所變成,需要你的act of true love去解除魔法,否則你沒有任何可能性需要冒這個險。可笑的是,你的act of true love竟然是給了那間對你無情無義的公司,而不是你的愛人。在這個「公我贏字你輸」的不平等世界中,我們可怎辦?我會認為──你絕對可以冒這個險,如果那是你的「事業」,而不是只是一份「工作」的話。「事業」與「工作」早在筆者另一篇文章就提過了,「事業」是你所渴望成就的方向;而「工作」是你只為了糊口而做的活動。若然,你現在面對的是你的事業,你?對值得跳進大海,去給這條鯊魚一個act of true love,因為你萬一得到勝利的話,你所擁有的價值是終身受用,為事業而鋪路的;而若然你面前的只是工作,我就會提議你留意大隊行蹤,明哲保身,大家做十成時你跟五成,稍一不對路時立即收手,一切以「按章」為依歸。萬一做不完工作怎麼辦?做不完,就是公司的事,而不是你的事。但你可能問:「做不完的話,公司炒了我,又或者升不了職怎麼辦?」我會答,那只是工作,不是事業,為甚麼還需要在乎你不在乎的人怎樣看你?你不喜歡那份工作,你才不需要升職,做個交齊貨,平均值合格,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員工就行,因為越升你越需要投資更多的時間與責任感,你將會更少時間去陪伴你真正重要的人。我認識不少大公司的中高層,很多在當年都為了替公司趕及完成某一個project,而犧性了孩子的畢業禮、生日、家庭旅行……,幾年過後,他們根本已記不起那個project是甚麼,而公司也不記得了那些所謂的功勞,但自己的遺憾呢?卻記了一世。命,可以搏──如果那是你的事業的話,否則請你按章工作,準時收工,你的家人正在等着見你。撰文:陳詠燊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8/20277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