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宏安四寶-宏安(1222)、位元堂(897)、PNG資源(221)、中國農產品(149)(四之一中)(更正)

(註: 謝謝林奇兄的資料。)

現在談談他們如果小股東每次均供股的情況。

公司在1995年以1元上市後,主要的供股如下:

(1) 1996年9月,2供1,每股70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331.44元,未來合股後為1,657.2元)

(2) 2002年2月,1供4,每股3仙,供4股送1紅股,即是1供5,每股2.4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14.2元,未來合股後約71.02元)

(3) 2009年4月,1供3,每股10仙,供3股送2紅股,即和上次比例一樣,1供5,每股6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50仙,未來合股後約2.5元)

(4) 2010年2月,1供3,每股18.5仙,供3股送2紅股,也和前兩次比例一樣,1供5,每股11.1仙

(不計供股調整,價格沒變,為18.5仙,合股後則為92.5仙)

(5) 2011年1月,1供8,每股10仙,供8股送1紅股,即是1供9,每股8.89仙。

從下表可見,如果你全數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3,240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 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1.356876股,即最初你買約0.730686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8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宏安四寶-宏安(1222)、位元堂(897)、PNG資源(221)、中國農產品(149)(四之一下)

如果以2007年6月12日的高位1.08元(2011年1月供股及合股後不計及供股除權為675元,計及供股除權後約2.022元)購入1股計算,如不參與所有供股,其實625股變了1股,如參與供股則是約1.736股變成1股,即是1股變成約0.576股,如下圖:


講完股數變化後現在我們談談股民真正的損失。

如果每次供股照供的話,1995年2月28日上市時以1元認購7,306.86股,經過多次供股投入5,343.47元,合共12,650.34元,經過合股後,會變成1萬股,如不計算當中的手續費,以現價推算2011年2月的除權價13.1仙計,即值1,310元,加上派息1,654.79元,合計2,964.79元,損失合計9,685.55元,損失比率達76.56%,以上市總日數5,839日計算,年均折合損失8.68%。

如果不供股的話,那7,306.86股,變成3.086股,僅剩下0.40元,加上股息1,028.49元,合計1,028.89元,損失金額6,277.97元,損失比率85.92%,年複合損失11.54%。

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在2007年高位購股的損失會是如何?

如果每次供股照供的話,2007年6月12日以1.08元認購17,361.11股,共18,750元,經過多次供股投入1,470.83元,合共20,220.83元,經過 合股後,會變成1萬股,如不計算當中的手續費,以現價推算2011年2月的除權價13.1仙計,即值1,310元,加上派息143.26元,合計 1,453.26元,損失合計18,767.57元,損失比率達92.81%,年均折合損失50.90%。


如果不供股的話,那17,361.11股,變成27.78股,僅剩下3.64元,加上股息109.24元,合計1,028.89元,損失金額18,637.12元,損失比率99.40%,年複合損失74.87%,可見損失之慘烈。


可以看到的是,供股的話,損失金額較多,但比率低,不供股,損失金額較少,但比率高,如果損失來說,當然看絕對金額較佳,所以選不供股會較有利,但更好的是不要供股。很多人常常都是想賺快錢,但是賺這些錢大多都是失敗,反造成更大的損失,為何大家都要做些概率小的東西,為何不選贏錢概率大的東西,就是持有盈利及派息穩定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43

如果巴菲特参加了比亚迪的股东大会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mywl.html

在超市里看到 1220出版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封面文章是《王传福,比亚迪过坎》,买了回来读,对下面这两段话颇有感触:

 

有经销商透露,比亚迪近年来不敢开销售大会,怕他们彼此串联起来和厂家做对。某次在青岛开小会,座位安排也是两个区域经理夹一个经销商。还有经销商直接给夏治冰(比亚迪负责汽车营销的副总裁)和王传福写信,但如同泥牛入海。

事实上,夏治冰收到过抱怨区域经理的邮件,他选择了不回应。“我不能向下越权,否则刚建立起来的团队会全部废掉。”

回复生意伙伴的邮件难道不是人之常情么?更何况,比亚迪的区域经理们远谈不上成熟,为什么不能多听听经销商的意见呢?

“怎么跟经销商打交道,怎么做网络而已规划,渠道管理管控,员工培养培训,都是一片空白。”夏治冰坦承。

既然招不到有经验的区域经理,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校园招聘,甚至与整个班级签订协议。

《商界》上的文章有更雷人的描述:

王传福在一次股东大会上说:“我们要实现销量目标,就必须增加销售网络,只有增加网络才能提升销量。比如,在深圳A1网有5个店,你要把它扩成10个店,现有经销商肯定不干,肯定跟你急。我们的做法就是把F3这个车改一下,看得见的地方都不一样,看不见的地方都一样,变成G3L3了,在A2A3网销售,这样我们就可以很轻易地扩大网络……这样,我们的店数就很轻松地从200家扩充到1000家。我们通过增加车型数量扩充网络,通过扩充网络实现我们‘两个第一’的目标。”

显然,比亚迪扩张的指导思想,就是不断建店,让经销商拼命卖车。

由此来看,夏治冰和王传福对经销商抱怨区域经理的邮件不予回复,有可能是因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王传福本人。如果没有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的这些话,回复邮件与否还只是个管理中的授权方面的问题,而如果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的话是真,则问题演变到哪种性质的问题就难说了。

以我肤浅的认识,比亚迪3季度净利润下滑99%,根源在那次股东大会时就产生了。不知道王传福是否跟巴菲特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巴菲特参加了那次股东大会,他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8

中環在線:華銳上A股股東晉身億元戶 李華華

2011-1-6  AD




 

上年香港繼續蟬聯全球IPO集資王,但係今年可唔可以三連冠,相信要問過上海同深圳先,事關內地A股淨係賣新股估值奇高呢個point,香港已經追唔上!

好似全中國最大嘅風電設備生產商華銳風電,最近A股招股,招股價區間最高訂到喺90蚊(仲要係人仔o忝),破晒A股有史以來最高嘅紀錄,入場費要9萬幾蚊,公司一上市,市值已經高達946億人仔,以市盈率計都差唔多成50倍,真係貴到無朋友!

華 銳風電咁進取,上市之後有咩表現華華就唔知,只係知道無論公司首日掛牌破唔破發都好,佢哋嘅老總都會一樣四萬咁口,事關公司今次獅子開大口嗌價,各位老總 立即身家暴漲,好似股東闞治東(圖)同尉文淵咁,手上批股份估計會值80億同10億人仔,就係咁,中國又多兩位億元戶,你話點會唔恨死華華呢個港燦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8

Webb: 敬告各位小股民快點去投票支持股東通過後除權的機制

Webb先生今日撰文,標題為「Ex-chaos trading: Zhongtian proves point」(混亂後的交易:中天國際(2379)證明了),內文講述中天國際的供股前的財務情況,供股價3仙和有形每股淨值有達60.6仙有折讓。

供股除權後,股價暴升遠超供股後的每股價值及其交投暴增,但最終供股昨日公佈被否決,其後價格繼續上升至1.70元,並以1.36元收市。

其實這些供股其實司空見慣,Webb舉例稱,泰盛國際(8103,前訊泰控股)公司也出現同樣情況,該股1供2,每股10仙,供股價除權前價格62仙,有84%折讓,在6月30日除權,但在7月7日,股東大會否決供股議案。

從以上事例清楚見到,在未獲股東通過議案時,在交易上會有大量的混亂,無論是供股、合股、拆股、派息、或任何會影響股價的議案。

在Webb的網上曾對2009年的諮詢寫過文章,並在其網上搞個投票應否廢除股東投票前才除權,在超過200票中,發現有超過90%支持,只有10%反對,並以此證明是非常明顯的。

港交所在2010年10月17日提出了諮詢文件,建議在股東通過之後至少一天才除權,Webb非常支持這議案,因為這能排除在除權後,股東通過前的不確定性的風險,從而確保合理的成交價。這對折價供股除權後釐定可換股債券及購股權價值非常重要。

另外,Webb認為還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例如超額供股權應該是協助不供股的小股東在換股後出售,不是由大股東藉額外供股東取去他們的股票,並且供股價的限制在現價10%折讓,詳情請參閱其文章。

另外,希望大家在2011年2月28日前填寫這問卷,然後發給港交所,贊成股東通過之後至少一天才除權,謝謝。

更多資料參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117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1

中铁建海外巨亏“包袱”甩手:国有大股东埋单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xNMDAwMDIxODIxNg.html

由于大股东中铁建总公司慷慨解囊,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巨亏41.48亿人民币一事对中国铁建(601186.SH)的威胁正在消退。

1月22日,已连续停牌两天的中国铁建刊登公告称,公司与大股东中铁建总公司签署协议,自2010年10月31日后,由中铁建总公司行使及履行公司在《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项下及因该合同产生的所有权利义务。

根据中国铁建与中铁建总公司达成的协议,中国铁建将获得中铁建总公司20.77亿人民币补偿,并由总公司一并承担往后全部盈亏。

这意味着,中国铁建沙特项目损失额度将最多控制在13.85亿人民币。

然而,尽管中铁建总公司为上市公司埋单的行为,最大程度上弥补了上市公司的损失,但母公司主动承接上市公司的“包袱”,将以损害国有资产为代价。

一位接近中铁建总公司的央企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中铁建总公司为上市公司承担亏损,一方面说明中铁建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沙特项目的特殊性也导致母公司不得不为损失埋单。

此外,一位接近中铁建的权威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亏损对中国北车等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中国企业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该项目对中、沙两国意义非凡。

大股东埋单

根据中国铁建与中铁建总公司的协议,中铁建总公司将行使及履行中国铁建在总承包合同项下及因总承包合同产生的所有权利义务,中国铁建将不再承担项目的后期实施风险,且锁定项目的最大损失为13.85亿人民币。

据中国铁建公告披露,中国铁建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截至2010年10月31日,按当日汇率折算,合同预计总收入为120.51亿元人民币,预计总成本为160.45亿元,再加上财务费用,项目预计净亏损41.48亿元。

中铁建总公司除接手项目后续权利及义务外,还与中国铁建就索赔收入达成约定安排,即若索赔收入低于13.85亿元,则全部归中国铁建享有,填补亏损空缺。

若索赔收入高于13.85亿元但低于34.62亿元,则中国铁建享有13.85亿元,其余全部归中铁建总公司享有,用于补偿中铁建总公司支付的对价。

若索赔收入高于34.62亿元,则中国铁建享有13.85亿元,中铁建总公司享有20.77亿元,剩余部分,若中铁建总公司该项目后期出现亏损,则用于弥补中铁建总公司的亏损,而若弥补亏损后仍有剩余,则全部归还中国铁建享有。

上述接近中铁建的央企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的亏损仅为预告,实际亏损依然存在变动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如果沙特项目出现后续亏损且索赔额度低于13.85亿元,中铁建总公司承担沙特项目的代价将不止20.77亿元。

权威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中铁建总公司正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与沙特政府协商赔偿事宜。

目前,中铁建总公司持有中国铁建75.66亿股份,占总股本的61.33%。

亏损内幕

尽管中国铁建曾对巨亏做出解释,即亏损的原因在于工程采用议标方式,而非投标方式,即指定由中铁建进行承建。

但据本报记者多渠道了解,中国铁建在沙特轻轨项目上,缺乏海外运作的专业素质和审慎态度。

上述接近中铁建的央企高管透露,沙特麦加轻轨线路非常复杂,原先并不是由中国企业承建,中标方为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公司,这些欧洲公司将麦加轻轨线路的基础部分设计好后,发现该线路无法继续施工,于是退出,中国铁建等中方企业随后进入。

据本报记者了解,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是一条朝觐线,是2008年6月中沙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协定》之后的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因中国铁建前期在沙特已有利雅得特大桥、朱拜耳公路、南北铁路等工程业绩。在中国政府的推荐下,中国铁建成为总承包商。

根 据中国铁建与沙特方面签订的合同,中国铁建将负责该轻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包括车辆)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运营和 维护。合同要求2010年11月13日开通运营,达到35%的运能,2011年5月完成所有调试,达到100%的运能。

但项目开工不到半年,中国铁建就遇到了“从未遇见过的棘手问题”。

最主要的困难是,由于项目的基础部分已经设计好,沙特方面要求中国铁建的后续工程按照欧美标准进行,完全打乱了之前双方签订的“概念设计方案”。

上述央企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按照欧美标准,成本将远远超出国内标准。例如,由于要按照“欧美标准”的设计方案施工,单是制梁就需要增加模板300多米,中国铁建不得不以高价从沙特当地购买混凝土,并增补200多名外籍劳工,比原计划的成本高出“近十倍”。

尽管成本高企,但由于“该项目社会影响重大且受到两国政府高度关注”,为确保工期进度,中国铁建不得不按要求在2010年11月13日完工。

上述央企高管表示,该项目是沙特国内50年来的第一个轻轨铁路项目。轻轨开通后,对中、沙两国意义重大,中国在沙特伊斯兰世界获得了极好的评价。

不过,一位接近中铁建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中铁建在签订承包合同时有丰富经验,巨额亏损不会发生。“总的来说,还是不够审慎、不够专业”。

处置方式受质疑

中铁建总公司接过沙特项目的亏损包袱后,尽管保护了上市公司的利益,但受损的是国有资产。

母公司承接上市公司损失,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国有企业身上。

据本报记者了解,我国上市国企的海外业务收购一般先由控股股东集团公司出面,在解决了前期问题后,再将有盈利预期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公司遭遇亏损或纠纷,则把问题推给母公司。

不过,中国铁建将沙特项目巨亏转移给母公司,多少有一点“迫不得已”。权威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沙特项目具有“政治特殊性”,中铁建无法像欧美企业那样“临阵脱逃”。

尽管如此,巨亏暴露了中国铁建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

“我相信,如果中铁建总公司经过严格核算,不会轻易将沙特项目移交给上市公司操作;即便移交给上市公司,如果中国铁建有健全的董事会制度,该项目在没有经过专业核算前,不会进入上市公司层面。”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制度研究专家表示。

一位接近中铁建的知情人士就告诉本报记者,当初中铁建总公司将沙特项目移交给上市公司操作,就是基于“该项目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有盈利预期,对做大做强上市公司有利”。

上述知情人士还表示,尽管国资委在具体业务上不会干涉中央企业,但中铁建总公司承担亏损一事,征求了国资委的意见。

国企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这种“输送”关系,也反映我国国企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按照国资委的计划,央企整体上市的目标是去掉集团公司这一壳公司,打造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当国家需要钱时,通过资本市场可以非常顺畅地变现。

然而,对于我国国企来说,母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非常紧密,很难在短时间去掉。中国铁建作为中铁建总公司的整体上市平台,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但离“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距离尚远。

“沙特项目巨亏,最终无法在资本市场直接消化,国有资产反而成为最大受害者,这再次拷问了我国国企不成熟的公司制度。”上述专家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1

建高背後股東 金管會搞不清楚 日盛金購併破局 陳裕璋尷尬難言

2011-1-24  TWM




日盛金將被購併一事,原本可能成局,卻因為當初金管會思慮欠周,未能仔細分辨大股東的背景,如今不上不下,經營權轉移宣告暫停,讓陳裕璋很是頭大。

撰文‧劉俞青

近日金融圈最紅的兩家公司,一是百家爭奪的寶來證券,另一就是日盛金控,儘管賣相不比寶來證嬌俏,但依舊吸引市場買家青睞。

不過近期,這樁原本可能是金融圈的美事,卻硬生生被金管會擋下,造成郎有情、妹有意,偏偏金管會准不得的窘境,讓主事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頭很大。

日盛金的大股東想賣股票的說法,在市場上流傳已久;其實精準地說,應該只能說﹁某位大股東想賣股票﹂。

日盛金有兩位大股東,一是日本新生銀行旗下的創投基金,另一則是前年四月才引進的美國建高控股。而市場上流傳所謂﹁一直想賣股權﹂的大股東,指的是新生銀行創投基金,而另外一位大股東建高控股,非但沒有出售股權計畫,而且還想持續增加持股,砸錢繼續經營。

日 盛金在近幾年好幾次減增資的上沖下洗之後,如今新生銀的持股成本大約每股十一元上下,對照近期日盛金股價約十三元,熬了多時總算解套,新生銀想獲利了結的 心情可以理解,於是積極在市場上找尋買家。據悉,包括元大金在內好幾家券商都聞風而至,雙方也談得頗為具體,只差臨門一腳。

但就在關鍵時刻,突然建高控股發難,拿出前年參股時的合約表示,合約上註明﹁未來只要有任一大股東想賣股權,在同樣買賣條件下,建高有優先承購權﹂,讓原本躍躍欲試的買家吃了一記閉門羹,新生銀也只好轉向與建高洽談賣股。

對賣方而言,只要有好價錢,買方是誰其實並不是最重要;而建高的態度也很乾脆,原本買家開出的條件,建高都照單全收。眼看美事就要成局,但沒想到,赴金管會報告之後,一切打回原形。

根據熟悉內情人士表示,金管會的態度很是為難,原本股權之間轉移的買賣是市場行為,而且又是同一公司兩大股東之間的股權移轉,按理沒有不准的理由,但偏偏金管會就有說不出口的難處。

原來,兩年前建高要入股時,日盛金的體質不佳,亟需資金挹注,偏偏新生銀的創投又不願再掏錢,眼看公司岌岌可危,情急之下,好不容易找來建高願意參股,在此情況下,來不及仔細分辨大股東的背景,金管會很快就點頭。

但危險期一過,如今回頭仔細端詳,才發現當時的義勇軍恐怕暗藏玄虛。表面上看去是一家美商的港系資金,但實際上,金管會當初恐怕是「港資、中資、美資」傻傻分不清楚。

因此在建高未能進一步提出股東背景的澄清之前,金管會對遞上來的股權轉讓一案,只能先擱下,只是對外究竟要承認自己當初的認識不清?還是眼前必須找出其他的理由來駁回?讓陳裕璋著實很頭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9

Webb: 金界(3918)大股東的交易

http://webb-site.com/articles/nagacorp.as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3

犧牲華銀小股東 華潤要錢不要臉

2001-11-08  NM




傳聞多時的華人銀行收購,終於上週四塵埃落定。然而消息公佈後翌日,華銀集團股價單日跌去三成一。原來華銀的大股東華潤創業,這間國務院直屬機構在港的上市旗 艦,為能高價出售華銀股份予另一大股東力寶華潤,竟罔顧華銀小股東利益!雙方更早已設下機關。上週五接近四點鐘收市,在觀塘裕民坊中國銀行的投資部內,鄭 先生一看見華銀集團的報價便破口大罵:「XYZ!今朝早三元多買入,以為點都可以賺一元幾角,點知買兩萬股便輸了兩萬元。」華銀當天一復牌便狂瀉,由三元 一角七仙半跌至二元一角七仙半,足足跌了一元!不少投資者都跟鄭先生一樣,看準華潤創業要重組業務,非售華銀不可,於是買入華銀,搏收購賺大錢,皆因早前 的道亨及第一太銀,分別被新加坡發展銀行及東亞全面收購,小股東笑逐顏開。然而,華人銀行兩大股東,華創及力寶華潤,卻刻意透過巧妙安排,避開全面收購, 自己着數之餘,卻犧牲小股東利益。

五年前埋下機關華銀原由華創及力寶華潤兩大股東,透過各持一半權益的Lippo CRE公司, 控制百分之五十九股權。今次,華創將所持Lippo CRE五成權益及零碎的華銀股權,以每股華銀作價三元八角,悉數售予力寶華潤,套現十八億。但由於他們早已佈下機關,令力寶華潤不用以同價向華銀小股東提 出全面收購。華潤集團早於九二年買入華銀股份,於九七年把華銀股份注入上市的華創。同 年,華創再與力寶華潤合組Lippo CRE,雙方再把旗下的華銀股份注入,原來,此時雙方已訂立股東協議,力寶華潤有額外決定性投票權,是實際的控股股東。因此,今次力寶華潤向華創購入 Lippo CRE五成股權,並沒有改變對華銀的控制權,故毋須提出全面收購,令市場嘩然。力寶華潤控制的華銀,同時以四十二億將華銀的銀行業務售予中信嘉華,然後大 手派息,令本身只花不足十億,就控制了一個現金二十八億的上市集團,非常着數。

李 家早有前科力寶華潤(前稱華地)由印尼華裔李文正家族控制,李家在港發展,期間早有令人質疑的前科。九二年,力寶購入華地股份後,隨即向聯合集團收購三成 三亞洲證券。半年後華地向亞證股東提出以每股一元五角全面收購,卻遭另一大股東,持股一成半的華懋集團反收購,每股收購價近兩元。亞證董事局呼籲小股東不要妄動之餘,華地卻靜雞雞向第三者吸多一成半股份,令持股量升高至五成,令華懋知難而退。不過華地卻沒有以自己增持時的股價,向小股東提出全面收購,令市場質疑之餘,更令華懋向證監投訴。由於李文正家族在亞洲金融風暴受重傷。印尼旗下的五間上市公司,如力寶銀行、力寶證券等,市值縮水近九成。香港上市的 力寶及力寶華潤亦連蝕三年,單是力寶華潤,過去三年便累積蝕了廿二億。所以市場人士估計,李文正家族將會「好好利用」華銀集團尚餘的廿八億元資金,或會把 家族印尼業務注入套現。「現在唯有希望華銀不會將錢,去買一些印尼不良資產。先不要講這些資產的業績,單是幣值都蝕死!」杜冠雄慨嘆道。

損 人以自肥「其實,華創若願意收少一點,例如每股(華銀)三元至三元二角,力寶華潤就應願意提全面收購。」一名熟悉情況人士說。只是華創當年以平均四元四角 二仙買入華銀,不想虧蝕太多,因此寧願犧牲小股東利益,自己亦要收取較高價錢,實行要錢不要臉。華創所持華銀股權,早在市場放盤,原先打算購入第一太平銀 行的中信嘉華,被東亞捷足先登後,轉而洽購華銀。華銀股價亦在傳聞中不斷上升。一名金融界人士說:「八月間,華銀股價突然由三元多急挫至二元七、八角,我 就懷疑事不尋常,分分鐘沒有全購,只是一廂情願的投資者仍肯相信,才誤墮深淵。」儘管華銀已公佈在完成交易後,每股會派發不少於一元的股息,然而揸重貨的 基金大戶,仍狠狠的扔貨離場。「一定要扔啦!既然我們在這次收購中賺不到錢,倒不如快快將資金轉投到其他有潛質的銀行股。無辦法㗎!他們(大股東)的手段 是合法的,我們無話可說。華銀佔我們投資組合約百分之五,每股成本三元七。當初我們估計起碼會升至四元多,九‧一一事件後,我們曾考慮溝貨,好彩最後無再 買。」一位正陸續沽出華銀股份的華資基金經理表示,不少香港基金亦買了華銀,今次損失慘重。而市場人士對於華創及力寶,罔顧華銀小股東利益亦作出批評。 「他們走法律罅,雖然合法但不合情理,對小股東不公道。其實全面收購使多幾多錢啫?華創及力寶兩間大公司,竟然都這樣做!公司的管理作風好緊要,滙豐、長實就不會這樣做了,但力寶班人就會!」大福證券研究及銷售部董事杜冠雄不忿的說。

力寶、華創不光彩交易

解構根據收購合併條例26.1,力寶華潤向華創間接買入華銀集團股份後,所持股權由原先29.39%增至64.62%,超越全面收購觸發點(30%),理應向華銀集團所有股東提出全面收購。然而,力寶華潤早埋伏線,指當初與華創合組華銀控股公司Lippo CRE時,雙方已達成協議,力寶華潤在Lippo CRE,有決定性投票權,所以是次交易不視為控股權轉變,不需作全面收購。力寶華潤以$18.09億收購35.23%華銀股份;同時建議華銀派發每股不少 於$1股息,令力寶華潤獲發$8.7億。換句話說,力寶只以$9.39億便控制了一間有$28億現金的上市公司(華銀集團收取中信嘉華$42億現金,再派發$13.5億股息後仍有$28億。)

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8

阿伯兵團力鬥無良大股東


2002-5-2  NM




香港八百多間上市公司裡面,大股東欺壓小股東的事情,屢有發生。然而,當大股東遇着齊心合力的阿伯股東兵團時,情況就棘手好多。好像業務長期停滯不前,冬眠三十年的晉利地產,八十四歲的大股東李維鼎,多年來隱藏公司在關島的地皮價值;又以不同海外公司名義,默默持有公司逾 九成股份,令晉利股價一直偏低兼無成交。長期被綁做了大閘蟹的晉利小股東,不甘利益受損,其中十個加埋逾六百歲的阿伯,十年前開始糾集力量憤然反抗,其間 不斷對李維鼎窮追猛打,最近更迫使財政司司長出手打救。但李維鼎仍要玩殘小股東,實行大比例供股。阿伯兵團誓言抗爭到底,一於與大股東鬥法、鬥長命。市值 十三億的晉利地產金融,於七三年上市,屬收租股,揸着香港十項物業和關島二十三幅地皮。 香港物業大都是九龍區舊式商業大廈,如尖沙咀海防道清真寺對面的屈臣氏鋪位。根據去年年報,未計關島地皮,晉利每股資產淨值高達十六元零七仙。然而股價在 近兩年一直在十一元至十四元水位徘徊,而且大部分時間有價無市,一個月才得一兩宗成交。晉利股價偏低兼無人吼,皆因大股東李維鼎,暗中持有九成多股份,流 通率嚴重不足。為此,財政司司長於前年四月,特別委派調查員跟進。發現李維鼎用上五個不同名字,開設十一間海外公司持有晉利股票。去年底,調查報告發表,財政司司長下令,晉利要將市場流通量增加至兩成半。今年三月底,晉利申請停牌,草擬增加流通量方案。

老牌核數師中招小股東一直憧憬,李維鼎會私有化晉利。然而晉利在兩星期前復牌,卻宣佈以一供二、每股八元來增加股票流通量,並規定大股東不准供股。消息一出,令一眾阿伯股東更氣炸肺。「李維鼎呢個人,都成八十幾歲,揸住間公司唔肯放。想私有化,又唔忿氣向小股東買回股票。佢都揸九成幾股權咯,同私人公司無分別,每年維持上市地位都幾百萬元,我都唔知佢點諗!」七三年替晉利搞上市的本地老牌會計師李文彬,也是被綁的晉利股東。他回憶說:「七三年晉利股票一蚊一股上市,後來石油危機,股市狂跌,晉利跌到幾毫子,當時我見間公司幾穩定咪買囉。我持有約百分之二股份,都可以叫做第二大股東啦!」直至八二年,李文彬發現李維鼎將炒地皮輸掉的三千七百萬,強由晉利「啃下」,便辭去晉利核數師職務。然而,李文彬手頭晉利股票,卻一直原封不動賣不出。「我做過咁多上市公司核數,晉利都算是經典中之經典啦!」

阿 伯眾志成城氣上心頭的,還有人稱老楊的楊樂生。上週四,老楊與另外六名小股東,相約記者到茶樓大吐苦水。甫坐低,老楊就開口罵個不停。「有冇搞錯?表面睇 一供二每股八蚊供股,比市價二十二蚊一股,有六成七折讓,但我哋唔會供,根本放唔出,我哋依家俾佢綁死!」老楊表示,原本李維鼎想私有晉利,但卻無誠意出 價。「上個月,代表李維鼎的凱基證券董事史習平,搵過我問價錢,還問我關島的地皮唔估值 得唔得。我話得,咁就廣東道買玉,各有各估咯。」自此之後,李維鼎方面再無接觸他了。以前開廠現已退休的老楊,在眾小股東之中角色吃重,十年來由他帶領, 向證監、聯交所投訴,對李維鼎咬着不放。這天他還拉着一個旅行喼,裡面裝滿十年來調查晉利的「罪證」,包括晉利的股東名冊、公司註冊署資料、證監會回信等。

自費視察地皮老楊於八○年買入十萬股晉利,「七九年李嘉誠從滙豐接過和黃股權,那時和黃每股五元,我賣咗和黃去買晉利㗎!」回想起來,老楊只有嘆氣。九一年,他從晉利年報發現公司在關島持有多達一億四千萬呎地皮,由於晉利從來沒有公佈地皮的價值,老楊相信公司資 產淨值,應遠遠高於年報所披露數據。於是他前後花十萬元聯同另一小股東老黃,到關島視察。九二年,老楊與老黃,拿着晉利年報資料飛抵關島,希望找尋晉利在 關島二十三幅地皮。老楊與老黃,只知道地皮的地段號碼,沒有地址,一開始就被難倒。「好難搵噃,要買特定地圖才查得到位置。」買了地圖後,老楊和老黃還踩 到長滿野草的地皮實地考察。怎料老黃在地皮內差錯腳,跌入一個地洞,幸得老楊捉着手相救。後來他們學精了,決定租部直升機,從高空拍攝地皮位置。發現地皮 位置甚佳,好幾塊地還在機場附近。關島是日本人旅遊熱點,一碗日本麵也要六十元港幣,物價指數甚高。老楊興奮莫名,認為晉利在關島的地皮有如金礦,忘記了 自己想踢爆晉利隱藏資產價值的目的。回港後,他親自寫信予主席李維鼎,盛讚對方有眼光,並再購入十萬股晉利。現在說回來,老楊慨嘆:「你睇我當時幾天 真!」

揭關島資產不菲冷靜過後,老楊對關島地皮一直窮追不捨。一年後,老楊再飛關島一趟。老楊找來一間台灣測量師行估值,那二十三塊地皮共值二十八億港元。老楊算過,晉利資產淨值起碼每股六十六元。於是回港後向公司管 理層,核數師作出質詢。然而個個當老楊無到。「晉利個核數師回覆我話,無租收的地皮是毋須要估值。」令老楊氣得甩鬚。到九六年,晉利股價徘徊在十元左右, 老楊感到絕望,打算把股票出售。然而他發現股票成交量非常疏落,懷疑大股東已暗中收集市場股票。於是,又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調查。

逼政府出手調查他與老黃到金鐘的公司註冊處,又到過中央股票結算處,翻查股東名冊,發現九成股東由海外公司持 有,於是要求證監會及聯交所調查。「聯交所建議我搵齊全部一百一十八個小股東簽名,贊成調查大股東身分,才可以辦下去。」老楊於是與一眾核心小股東,根據 股東名冊上的地址,分頭做家訪拿簽名。「我哋逐家拍門,帶小股東到律師樓核對身分,再搵的士送佢返屋企。有啲老人家,仲要帶去保險箱拿股票。」老楊等人花 了三年時間,集齊簽名,遞交上聯交所,並由財政司司長委派調查員,於前年四月起,對晉利大股東進行大起底,卒之水落石出,找出佔公司九成股份者是李維鼎。調查報告指出李維鼎幼子,即現時晉利的主席李德義,協助及教唆李維鼎違反上市條例,並建議逮捕違法二人,但報告出版逾五個月,仍未見聯交所或證監會有所行動。不過,永不放棄的老楊就說:「橫掂都玩咗十年啦,我一於同佢(李維鼎)鬥長氣!」

李維鼎做軍服起家現年八十四歲李維鼎,患有心臟病和糖尿病,現與幼子李德義在日本居住。他原籍山東煙台,在上海滬江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畢業。父親李聘三,五十年代在灣仔告士打道五十號,及尖沙咀海防道開設「發利洋服公司」, 專替在港停泊的美軍艦隊水兵做軍服,工人有二、三百人;越戰時期,每月純利達一百萬元。李維鼎喜歡在鹿鳴春菜館請客,在菜館打工四十年的祥哥說:「當時打 完韓戰,又打越戰,不少美軍艦隊在灣仔停泊,一落船就去發利做衫,一次過幾千件計。李維鼎又請艦長吃飯,他的英語很流利呢。他的兒子結婚都在鹿鳴春擺酒, 還請來七小福(成龍、洪金寶等)來表演,擺足全日,讓員工輪流來吃。」就是與美軍的生意往來,令李維鼎走到老遠的前美軍基地關島買地。「James(李維 鼎洋名)六十年代聽一美軍將領說越戰結束後,美軍會大力發展關島,所以佢就大買地皮。」一山東同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