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股東勢危 李嘉誠食硬亞視

2002-7-25  NM




於本週四正式掛牌上市的 中銀香港,喜獲李嘉誠一份厚禮。他一方面斥資逾五千萬美元(約三億九千萬港元)認購股份,另外又高調公開支持中銀。超人出錢又出力,為中銀製造聲勢,原來 是之前他得中銀送來一件大禮——以超筍價收購亞視三成二股權,為他入主電視台開路。中銀乃亞視第二大股東林百欣所控制的麗新發展的主要債權人。麗展孭重 債,單是未來兩年便要清還高達三十多億元債項。中銀知李嘉誠想買亞視,立即出手協助,令林伯把股權拱手相讓。其實李嘉誠志不在林伯所持的三成多股權,他要 全面控制亞視。而控有亞視四成六的大股東劉長樂,就是他下一目標。劉長樂雖然力撐不會賤賣亞視,但他自身難保。他的大靠山、前中國銀行行長王雪冰,隨時會 因非法貸款而正式被起訴,劉長樂可能受牽連。其實他所持的亞視股份,早於九八年已按予中國工商銀行;而他的旗艦上市公司鳳 凰衛視,大部分股份亦按予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劉長樂今天看來,幾乎彈盡糧絕。李嘉誠今仗入股亞視許勝不許敗,事關這是測試他在北京領導人心中地位的 溫度計。本週二下午三時,亞視新任行政總裁陳永棋,親自率領四位高層召開記者會,記者會原本以節目變陣作賣點,不過焦點最後卻落在李嘉誠與劉長樂爭奪亞視 之戰上。雖然李嘉誠旗下的TOM.COM,至本週二仍未向工商及科技局提交購買亞視的申請,但有關李嘉誠爭奪亞視控制權的言論來勢洶洶。見慣大場面的陳永 棋,在記者連串追問下,也不禁自亂陣腳,錯把「李嘉誠係我十分尊敬的長輩」,說成「佢係好尊重我嘅人」。

亞視拖欠街數嚴重由於大股東劉長樂 是非纏身,而亞視又不斷傳出財困,令上任只個多月的陳永棋,也要四出撲水。不過,陳永棋在會上不斷為大股東劉長樂辯護,即使劉把亞視股份抵押給中國工商銀 行,只是一般融資,不會影響亞視運作。但事實並非如此,亞視拖欠以下的欠款:(一)錄影帶:亞視一向是新力的長期客戶,主要購買錄影帶及攝影設備,不時可 以賒貨。但自上月劉長樂踢走拍檔封小平,正式主理亞視後,情況有變,亞視一名員工表示,「而家新力已經唔再俾帶我哋,連一啲攝影機及剪片機壞咗,新力都不 供應零件。」亞視新聞部成為重災區,有員工說:「我哋唯有將圖書館的舊帶洗咗,再攞嚟用。」新力公司接受本刊查詢時,表示對亞視拖欠費用不願置評。

(二)配音製作費:亞視這幾年陸續將製作外判,去年更將配音組解散,配音工作外判給一間名為「TV Pro」的公司,老闆周慶樑及大部分員工,原是亞視的職員。據聞亞視拖欠該公司約一百萬元。

(三)片廠租金:租用清水灣銀都製片廠三個廠房費用,半年尚未繳付約一百八十萬租金。

(四)買片費:劇集《穆桂英》製作費及《壯志雄心》買片費全數共數十萬。亞視業務副總裁何乃賢承認,正在解決拖欠的買片費:「呢個好小數目,我哋一路解決緊,安排俾錢佢哋。」

(五)版權費:欠CASH及IFPI半年來共九百萬。

抵押廣播道地皮連最值錢的廣播道總台地皮,原來亦早於三年前,抵押給中信嘉華銀行。而亞視最新的公司註 冊資料顯示,亞視共有三億二千八百萬按揭貸款,當中包括地皮抵押,這還未計及,亞視發予中信嘉華銀行二億五千萬元換股債券的欠款。亞視水緊,有待打救,但 大股東劉長樂亦自身難保,陷入財政困難。本刊獲得一份由劉長樂的代表律師「溫嘉旋、葉智林、梁遠星律師行」,發給代表中國工商銀行的「廖綺雲律師行」的信 件,內容透露劉長樂現時手持的百分之四十六亞視股份(即三億五千八百萬股),連同控股的維龍有限公司,已統統抵押予中國工商銀行。據知情人士透露,貸款連本帶息至今共十二億元。由於貸款於六月中到期,中國工商銀行正與劉長樂商討債務重組事宜。至於劉長樂的傳媒上市旗 艦鳳凰衛視,他所持有的大部分股份,據悉亦先後按予大債主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動彈不得,而且股價大插水,益增劉長樂的煩惱。最近飽受前中銀行長王雪 冰非法貸款案影響的劉長樂,除了為債所困,政治地位近日亦岌岌可危,幾個月前更盛傳他被北京審查,連往海外也受限制,只可來往香港和北京。內外交困的劉長 樂,要得到其他中資銀行支持談何容易。一直虎視眈眈亞視控制權的李嘉誠,也看準這個大好時機,部署伺機出擊,真正「趁你病攞你命」。而過去廿年,李嘉誠均 有不少趁低執平貨的往績。

周凱旋上京「打招呼」李嘉誠先來第一招:摸「底」。TOM.COM首席執行官王兟,在高人指點下,先找人向劉長樂 探聽出售意向,結果對方以整個亞視值三十億而開價。由於劉氏獅子大開口,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兼TOM.COM第二大股東周凱旋,於六月底親赴北京,與劉長樂 大債主,中國工商銀行及北京相關的部門見面,試探收購亞視的可能性。結果中國工商銀行方面沒有反對,而相關部門則強調政企分家,周凱旋似乎胸有成竹。 TOM.COM進行收購亞視的第二步,便是先向勢弱的第二大股東林百欣下手。林百欣控制的麗新發展,九七年因以六十九億高價買下富麗華酒店,以致債台高 築,令集團過去三年連賬面撇賬,共蝕逾一百億元;而負債亦很沉重,五年過去了,至今仍有四十多億元負債,單是未來兩年須贖回的債券,總額達二十一億元,還 有欠同系豐德麗十五億元,須於今年年底前清還。而麗展的主要債權銀行,是中銀及滙豐。正當林伯為財困大傷腦筋之際,TOM.COM的王兟,向他提出收購亞 視建議,最後以二億九千萬元收購三成二亞視股份(另以七千萬元收購亞視網站股權)。以此計算,即代表全個亞視,只值九億元左右。相比九七年鄭裕彤等富豪出 售亞視百分之二十七時,估值約三十億元計,如今只是三折成交。TOM.COM大執平貨,而收購代價,全數以TOM.COM新股支付而並非現金,但林百欣也 得接受,箇中全因中銀介入,要明益TOM.COM背後的李嘉誠。

中銀爭取李嘉誠為大客中銀香港用林百欣的亞視股權,向李嘉誠送大禮,完全是 基於日後的商業利益。自從成為本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後,中銀不斷擴充,客戶不想只限於中資機構,而是本港華資富豪,地位足以與滙豐並駕齊驅;首富李嘉誠, 自然是中銀最想招攬的大客仔。所以TOM.COM有意染指亞視,矛頭直指麗展控有的三成二股權時,中銀自然識趣向林百欣施壓,而林百欣亦在全無討價還價之 下,賤賣亞視。對於中銀,林百欣有點像驚弓之鳥。好像去年初,中銀指他旗下的麗豐,未能如期還錢而要求提早贖回六億元換股債券,林百欣不得不向滙豐借錢贖 身。之後,中銀又曾入稟法庭,高調向林百欣、他的三太太顧瑞英及女兒林明珠,追討共一千二百六十八萬元欠款,後來才撤銷。林百欣一屁股債,加上中銀的壓 力,唯有拱手相讓亞視股權給TOM.COM。難怪他被記者問及要亞視定要錢,他無奈地說:「梗係錢啦。」TOM.COM和林百欣火速於兩週前宣布,達成收 購亞視協議備忘錄,李嘉誠無需付一分一毫,已可挾着這三成多股權,與劉長樂討價還價。而他在宣布協議後翌日,趁在長實的股東特別大會上公開表態,不排除會 進一步增持亞視股份,分明向劉長樂宣戰。李嘉誠擺出志在必得的姿態,可打消任何人想競爭亞視的念頭。由於中國工商銀行借予劉長樂買亞視的貸款已然到期,若 劉長樂無法還錢,銀行便可以接收亞視的股票,所以劉長樂可吊高來賣的時間已無多。換句話說,在銀行壓力下,劉氏分分鐘要平價賣亞視,問題是最終是否賣俾李 嘉誠的TOM.COM而已。

連串變動打毒針其實劉長樂並非拒絕與李嘉誠交易,只是在收購價方面出現分歧。而事實上,劉長樂自知勢危,最近在 亞視作了連串人事及業務上安排,明顯衝着新買家而來。幾日內,亞視一口氣炒了六、七名原有高層,換上劉氏在鳳凰衛視的心腹。亞視這個月來,既要賠一筆錢給 離職高層,而新上場的高層,據說每人月薪亦過十萬,他們不用試用期,即使TOM.COM將來入主,亦要動用千萬元,才能請他們離開。陳永棋並不否認,新聘 的高層每人月薪過十萬元:「總之佢哋好抵請,如果佢哋有十萬,我作為行政總裁無理由少過十萬啫。」每年五月至九月,通常是電視台賣片的高峰期,據聞亞視每 年賣片約有一億二千萬元,其中五千多萬來自內地,一向由亞視旗下的亞視企業負責。但上月劉長樂馬仔余統浩(亞視營運總監),計劃改為透過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作 中間代理,而其中股東李一萍(別名庄潮),便是余統浩的太太。這變相令亞視賣片多一重成本,亞視的收入又少了一截。面對驍勇善戰的商場大亨李嘉誠,在傳媒 打滾十多年、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劉長樂,這場亞視收購戰,不易取勝。五十一歲、解放軍出身的劉長樂,由一名藉藉無名小子,搖身一變為傳媒大亨,其間經歷 「貴人」相助。

背後財神王雪冰八六年他與世界傳媒大亨梅鐸合作鳳凰衛視,九八年再進軍亞視,表面上是一個傳媒大亨的神話,其實他一直靠中方資金,背後的大靠山,是前中國銀行行長王雪冰。兩人於九四年認識,自此劉氏無論搞石油貿易抑或是鳳凰衛視,中銀都給予不少貸款。前年鳳凰衛視上市時,劉長樂找來王雪冰的親信、中銀集團第一副總經理梁小庭當董事, 可知劉、王兩人的關係。當王雪冰前年二月,被調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時,劉長樂的債權銀行,亦轉移至建行,例如他將所持鳳凰衛視的七千萬股,抵押給建行香港 分行,獲四百五十萬美元循環貸款;之後再抵押七千二百萬股換取融資。原來,劉長樂多年來透過與王雪冰關係,從中銀獲得大量貸款,傳言累積達五億美元;而劉 長樂則把部分貸款,存入王雪冰太太宗琭琭在紐約的戶口。結果王雪冰出事,劉長樂受牽連。劉長樂入主亞視,原來也和王雪冰有關。據聞王雪冰當年來港視察中銀 業務時,經常入住林百欣家族擁有的中區麗嘉酒店頂樓的總統套房,和林家關係很密切。九八年林伯受困於台灣,次子林建岳想出售亞視股權套現,王雪冰向劉長樂 報料,而劉亦即時向北京相關部門高層反映意見,結果中央首肯,並由中國工商銀行出面貸款。由於劉長樂持有百利茲護照,在港未住滿七年,並非香港居民,不符 合廣播條例擔任電視台大股東,遂找來老友封小平代為出面,而營運則由吳征主理。吳征任內,不單不能將亞視轉虧為盈,高層更認為他管理不善,他堅持新聞部購 買他介紹的新佈景,令使費較一般「貴」了一百萬元。

「隱形」大股東亞視高層前年踢走了吳征,改由封小平親自處理,但只是掛名,實質決策由劉 長樂決定。當時劉長樂立即安排自己人關偉,由鳳凰衞視過檔主管亞視新聞部。當時林百欣曾表示,跟封小平談亞視問題時,他每遇大事,均表示要向劉長樂匯報。 封小平主政後,不時親自率團到各省市拜會領導人。去年已曾到過重慶、哈爾濱等多個地方,並規定新聞部隨行,採訪報導。有記者表示:「我哋同攝影師亦要陪同 吃飯及卡拉OK等活動,唔鍾意都唔得。」市場部要求新聞部前往採訪某些招商活動,亦不敢不去,這顯然是封小平為自己的業務鋪路。封小平羽翼漸豐,和劉長樂 漸多衝突,封小平主催亞視在東莞塘廈開辦「廣東亞視演藝專修學院」,至今虧損六千萬,引起劉長樂極之不滿。劉長樂索性在上月踢走封小平,自己出面擔任亞視 最大股東。劉長樂深知自己受王雪冰事件影響,處境不妙,趁着七日一日香港慶祝五周年回歸,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港,希望接近江總說情,劉長樂以主席身分,親自 在埸打點回歸直播,奈何不成功。翌日有報章更爆出鳳凰衛視新聞總監龐鍾,是法輪功信徒,對劉長樂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而他旗下持有亞視的百分之四十六股 權,現更成為李嘉誠的狙擊目標。

李嘉誠志在必得「李家天下」,多年來唯獨傳媒未落在李嘉誠手中,近十年只有由長實及和黃全資擁有的新城電台。自九九年底TOM.COM於創業板上市後,不斷在本港、大陸和台灣收購雜誌、廣告公司和 印刷媒體,令李家的傳媒王國逐漸成形。一旦坐擁亞視,李嘉誠將成為兼擁本港電台、電視台和雜誌的傳媒大亨。所以,今仗收購亞視,李嘉誠特別緊張,他在長實 股東會上回答記者有關此項交易的提問,之後還接受《文匯報》訪問,大談他的傳媒大計。「傳媒是世界上的大工業,今天全球對資訊科技的需求愈來愈大,所以長 和系擁有新城電台,TOM.COM亦有自己傳媒業務,亞視和TOM.COM的結合,對TOM.COM現有的傳媒業務及出版業務都好配襯。」李嘉誠本週二接 受報章訪問時,從容地表示「買到亞視開心,買唔到也開心」,一副穩操勝券的模樣。他的鴻圖大計,只待中國工商銀行首肯,而李嘉誠的政治地位將是重要因素。 其實中央向來對香港的「李家天下」略有微言,甚至認為這是董建華推波助瀾所致,這股勢力主要來自港澳辦。爭奪亞視一役的成敗,亦可反映李嘉誠受中央重視的 程度。

老董兩度照顧劉長樂劉長樂入主亞視所引起的爭議,已非首次。九八年六月,劉長樂聯同陳永棋及封小平購入亞視四成六股權,根據《電視條例》,劉長樂當時已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根本不能再對另一間電視廣播牌照公司「作出控制」。不過,當時董建華認為亞視確認劉長樂不會參與亞視日常運作管理,加上劉在亞視實質擁有的表決權股份只有十三點七九,較《電視條例》所訂的百分之十五為低,故認為劉不會因擁有兩間電視廣播公司股份而壟斷市場,最後劉順利出任亞視董事。四年後的今天,董家班再為劉長樂開綠燈,破例准許非本港永久居民的劉長樂,購入封小平手上餘下的亞視股權,使他成為最大單一股東。此舉完全無視《廣播條例》,該條例列明持有本地電視牌照人士,須符合「通常居於香港」的規定。廣管局指亞視十二名董事中只有劉長樂及余統浩居港不足七年,因此相信亞視仍會由熟悉香港觀眾口味的人士所控制。據說,今次亞視行政總裁陳永棋在背後大大出力,而老董與陳永棋世交的關係居功不小。

劉長樂背後財神受查中銀香港在上市招 股書中,詳述有報導指王雪冰在八八年至九三年擔任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總經理,及九三至前年擔任中國銀行行長期間,未經授權批出貸款,涉及金額達56億港元。 招股書中更罕有地透露王雪冰「目前正涉及中國內地的檢控訴訟,而且可能因違反法例及條例而受到懲罰。」劉長樂九六能夠與梅鐸合作將鳳凰衛視上市, 背後的「大水喉」便是王雪冰。現年四十九歲的王雪冰向被視為是朱鎔基人馬,擔任中銀行長時在經濟領域上呼風喚雨,在仕途上亦平步青雲,九七年時更一度傳獲 晉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一職,及後躋身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但前年違規貸款的事件漸次曝光,他被調任為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直至今年一月中建銀行才正式 表示王雪冰已被撤職。

超人專執筍嘢李嘉誠過去在多次重大收購戰中,奏凱而歸,也是得收購對象的債權銀行協助,或趁大股東勢危時,平價奪取獵物。

179 年收購和黃和黃原是一間有百多年歷史的英資洋行,原名和記洋行。受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拖累,財政周轉不靈,七五年被滙豐收購,滙豐注資一億五千萬元收購和記 逾三成三股權,成為大股東。當時由塑膠花廠老闆,轉型為地產商的李嘉誠,剛成立長實不久,便覬覦和黃。七九年,他和滙豐秘密洽談收購計劃,九月談判完結, 李嘉誠以低價每股七元一角收購九千萬股和黃,滙豐又提供優惠付款方法,先付兩成,其餘分期兩年。滙豐此舉正是為了培養華資富豪而邁出的第一步,此後多年李 嘉誠亦成為滙豐董事,關係非常密切。

285年收購港燈八五年李嘉誠吼正置地因地產項目上損手爛腳、滙豐狂追債之機,出手收購旗下港燈。原先置地提出高於市價百分之十二作價,但李嘉誠見置地勢危,不斷還價,最後以市價八成半收購港燈近三成五股權,成交額二十九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0

渣打大股東 收購戰傳奇

2004-2-26  NM




渣打銀行第一大股東,持有一成三 渣打股份的星洲首富邱德拔,上週六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八十六歲,遺下一筆市值超過二百億港元的渣打股份。邱德拔這名字對年青的港人來說有點陌生,他為人低 調,又少在香港活動,但其實在八十年代中,他曾越洋過江,出戰香港股壇。他與一代船王包玉剛時敵時友,二人曾交戰爭奪會德豐,其後卻又一同拯救渣打,這兩 個戰役,至今仍是大型收購戰中的經典之作。邱德拔生前長居新加坡,並天天到家族經營的良木園酒店吃最愛的潮州菜。他的小兒子邱金海憶述,父親上週六如常到 酒店進餐,當日他胃口奇佳,心情亦好,還在盤算晚餐往哪裡吃。豈料吃過午飯回到家中,邱德拔便感到身體不適,被急送當地醫院診治,延至傍晚六時多撒手塵 寰。酒店職員傷感地說:「邱先生雖然要坐輪椅,但精神一向很好。他這麼大人物,還每日巡視業務,親力親為。」

孤僻性格邱氏在新加坡擁有三間上市公司,分別是良木園酒店,馬來西亞酒店和中央產業。三公司在 新加坡有多家酒店和地產發展,市值逾億,連同手頭的渣打股份,邱德拔被財經雜誌《福布斯》選為星洲首富。然而,這位首富卻性情孤僻,少有出門;他兩位妻子 早已去世,又沒有知心友,生活極之低調,「他可以一個鐘頭講不到幾句話,要見佢難過見江澤民。」曾跟他合作的朋友說。邱德拔有十四名子女,除幼子邱金海當 電影導演外,其餘大都在家族酒店工作。他子孫中較為港人熟悉的,僅有孫兒邱堅煒。九九年,由星洲來港的邱堅煒,和關百豪以五千萬元,從中建電訊購入五成七 時富股份,市傳交易由邱堅煒「揼水」。他的舊同事憶述:「大家都知佢家底好猛,喺新加坡有架五六年出產嘅絕版平治,單係出世紙已經過百萬。」○二年時富上 了軌道,關和邱卻意見分歧,邱堅煒離開時富,在創庫財務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專事企業融資,但公司在財經界不見經傳。本週一他已匆匆飛返新加坡,辦理爺爺後事。據知邱德拔尚未分家,晚年由大堆子孫傍在身邊照顧,每次在酒店吃飯,前前後後都有十多人擁簇圍坐。

與船王兩度交手年青股民對邱德拔這名字頗為陌生,但其實二十年前,他曾過江叱咤香港股壇,和一代船王包玉剛頗有淵源。時維一九八五年,英資上市公司會德豐,由創辦人喬治馬登之子小馬登掌舵,地產商張玉珊四子張玉良為最大股東。會德豐由地產、航運,以至財務,百貨無所不沾。但小馬登和張玉良在公司政策卻見分歧,小馬登看好航運業,大量購造新船;結果連累公司年 年蝕大錢,最後他更無心戀戰,將一成四股權賣予邱德拔,邱隨即提出全面收購。那時張玉良淡出香港,但不想賣三成四股權給邱德拔,情商李嘉誠收購。李找來包 玉剛出手,收購戰一觸即發。八五年二月,大戰初期,邱氏持有會德豐百分之六A股,二成B股,佔控股權二成三;而包氏則有百分之四A股,五成B股,佔股權三 成四。牌面上包玉剛稍勝一籌,皆因A、B股有同樣投票權,但B股價格只是A股十分一。包玉剛購入較多B股,皮費較輕,遂屢屢提高收購價,爭奪會德豐股權。 一個月間,收購價由邱氏最先提出的A股六元,B股六毫,輾轉提價至包氏最後提出的A股七元四,B股七毫四。短短時間上升兩成三,股民樂得隔岸觀火。「當時 報紙日日報導,幾轟動呀,我哋好似睇電視連續劇咁日日追!」眾利股票的董偉憶述,這場戰役還被戲言為「龍蛇大戰」,龍是指南洋過江龍邱德拔,蛇是「包 sir」包玉剛。個多月後,包玉剛取得會德豐五成控制權,邱德拔遂抽身而退,將所持三成會德豐股票賣予包玉剛,結果獲利逾億,名噪一時。

化敵為友挑戰包玉剛失敗後,邱氏在一年後的渣打銀行收購戰中與包氏再度重逢。其時渣打主攻亞洲,被多家英資公司看中發展潛質。八六年中,渣打被英資萊斯銀行敵意收購,已年屆六十八的邱德拔,亦想分一杯羹。當時他購入英國財務機構Exco二成九股權,並看中對方持有三億七英鎊現金。當時渣打市值不過八億英鎊,換句話說,動用Exco現金便可輕易購入渣打控股權。然而Exco董事局 反對收購渣打,邱德拔遂私人出擊。這次他與包玉剛化敵為友,合作做「白武士」,購下三成七渣打股權,邱氏佔其中百分之六,其後增持至一成三。八七股災,渣 打股價急跌。包玉剛即時斬纜,賣出所有股份,帳面蝕六億港元。他曾向友人呻道:「我生平只做了兩件失敗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投資渣打!」相反,此役卻可能是 邱德拔此生最成功的投資。他一直持有渣打至今,結果十多年間渣打升逾十倍。他那批股份現市值二百億港元,佔其家產八成。

得罪汶萊國王之不 過,邱德拔收購渣打一役只是有利無名,除令長子被囚,他自己亦被通緝,聲名受損。這一切要從他與汶萊國王的關係說起。生於一九一七年的邱德拔,是星洲福建 華僑。他父親是當地華僑銀行大股東。他十八歲起在該行工作,至五五年在馬來西亞創立馬來亞銀行,五年間分行達一百間。邱德拔又和汶萊國王關係親密,他在當 地開設汶萊國民銀行,國王弟弟為公司主席,令邱德拔成為東南亞一代銀行家。至七六年星馬對立,邱德拔被迫辭任馬來亞銀行董事,並購入良木園及明閣等多家酒店,輾轉變身酒店大王。至於僅餘的汶萊銀行,則成為邱德拔在香港及倫敦南征北討的財源。原來佔該銀行九成,達十多億的貸款,都借予邱德拔的公司作 私人投資,當中包括收購渣打。被瞞在鼓裡的汶萊國王知悉即關閉銀行,又將邱氏長子邱萬福囚禁。邱氏花兩年才還清該筆債項,取消通緝令,此後便退隱星洲。隨 着這次邱德拔一去,他的家產分配,所持的渣打股份何去何從,將影響着有百五年基業的渣打命脈,以至極度低調的邱氏家族再成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5

超圾股伯明翰:人(大股東楊家誠)出豉油你(小股東)仆街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9745

林奇:一句到尾,超圾股伯明翰(02309)資不抵債,永不派息,人出豉油你仆街,cap水佢有份,抽水有你份的超圾股,買來作啥?

同 一筆資金,若讓時間重回2003年,就算買入的只是連年派息,被譽為悶到發慍兼低增長的公用股中電控股(00002),(雖然林奇此舉或有點侮辱了中電控 股),惟8年過去,回報結果如何?相信自譽為異常「聰明」的散戶投資者若買入了伯明翰,誓將欲哭無淚、侮不當初,稍為具備小四的數學頭腦,定能自行已可計 出相關回報及答案!

問題係,一如投機買入窩輪博多幾倍槓杆,或短炒牛熊證,繼而相繼被挾兼被迫收回致打靶離場,偏偏市場卻有一眾優質好股絕對適合長線投資而又唔走去買,係要走去自我仆街,這,又可以怪得了誰呢?


伯明翰(02309)派息紀錄

財政年度 事項 除淨日 截止過戶日期由 截止過戶日期至 派送日
2010/06 不派末期息 -- -- -- --
2010/06 不派第二次中期息 -- -- -- --
2010/03 不派中期息 -- -- -- --
2010/03 五供八,供股價40仙 23/09/2009 25/09/2009 29/09/2009 20/10/2009
2009/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9/03 不派中期息 -- -- -- --
2008/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8/03 不派中期息 -- -- -- --
2008/03 二供一,供股價20仙 10/05/2007 14/05/2007 16/05/2007 12/06/2007
2007/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7/03 不派中期息 -- -- -- --
2006/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6/03 不派中期息 -- -- -- --
2005/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5/03 不派中期息 -- -- -- --
2004/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4/03 不派中期息,三送一紅股 11/03/2004 15/03/2004 19/03/2004 --
2003/03 不派末期息 -- -- -- --
2003/03 中期息1.5仙 06/02/2003 10/02/2003 14/02/2003 21/02/2003


中電控股(00002)派息紀錄

派息紀錄 最新派息公佈 財政年度 事項 除淨日 截止過戶日期由 截止過戶日期至 派送日
2010/12 第三次中期息52仙 02/12/2010 06/12/2010 -- 15/12/2010
2010/12 第二次中期息52仙 03/09/2010 07/09/2010 -- 15/09/2010
2010/12 第一次中期息52仙 02/06/2010 04/06/2010 -- 15/06/2010
2009/12 末期息92仙 15/04/2010 19/04/2010 27/04/2010 28/04/2010
2009/12 第三次中期息52仙 02/12/2009 04/12/2009 -- 15/12/2009
2009/12 第二次中期息52仙 03/09/2009 07/09/2009 -- 15/09/2009
2009/12 第一次中期息52仙 02/06/2009 04/06/2009 -- 15/06/2009
2008/12 末期息92仙 16/04/2009 20/04/2009 28/04/2009 29/04/2009
2008/12 第三次中期息52仙 02/12/2008 04/12/2008 -- 15/12/2008
2008/12 第二次中期息52仙 01/09/2008 03/09/2008 -- 12/09/2008
2008/12 第一次中期息52仙 30/05/2008 03/06/2008 -- 13/06/2008
2007/12 末期息92仙 17/04/2008 21/04/2008 29/04/2008 30/04/2008
2007/12 第三次中期息52仙 30/11/2007 04/12/2007 -- 14/12/2007
2007/12 第二次中期息52仙 04/09/2007 06/09/2007 -- 14/09/2007
2007/12 第一次中期息52仙 01/06/2007 05/06/2007 -- 15/06/2007
2006/12 末期息89仙,特別股息2仙 12/04/2007 16/04/2007 24/04/2007 25/04/2007
2006/12 第三次中期息50仙 01/12/2006 05/12/2006 -- 15/12/2006
2006/12 第二次中期息50仙 06/09/2006 08/09/2006 -- 15/09/2006
2006/09 第一次中期息50仙 01/06/2006 05/06/2006 -- 15/06/2006
2005/12 末期息83仙,特別股息11仙 11/04/2006 13/04/2006 25/04/2006 26/04/2006
2005/12 第三次中期息48仙 01/12/2005 05/12/2005 -- 15/12/2005
2005/12 第二次中期息48仙 05/09/2005 07/09/2005 -- 15/09/2005
2005/12 第一次中期息48仙 01/06/2005 03/06/2005 -- 15/06/2005
2004/12 末期息73仙,特別股息15仙 15/04/2005 19/04/2005 28/04/2005 29/04/2005
2004/12 第三次中期息45仙 01/12/2004 03/12/2004 -- 15/12/2004
2004/12 第二次中期息45仙 01/09/2004 03/09/2004 -- 15/09/2004
2004/12 第一次中期息45仙 08/06/2004 10/06/2004 -- 23/06/2004
2003/12 末期息65仙,特別股息10仙 08/04/2004 14/04/2004 22/04/2004 23/04/2004
2003/12 第三次中期息41仙 01/12/2003 03/12/2003 -- 15/12/2003
2003/12 第二次中期息41仙 29/08/2003 02/09/2003 -- 15/09/2003
2003/12 第一次中期息41仙 29/05/2003 02/06/2003 -- 13/06/2003 
 

延伸閱讀

用36億買入4.4萬港元資產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8182


伯明翰班主的「攻守策略」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2/15
文:高仁 

上周提到時富投資(01049)大股東關百豪變身「球員」,把扮演「皮球」的「實惠」互相「傳送」,盡顯財技「功架」。在芸芸本港上市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確實擁有一支足球隊,這就是伯明翰環球(02309)。

獲得楊家誠入主之後,集團隨即進行了一連串「大龍鳳」,包括配股、供股收購英超球隊伯明翰、收購交易等行動。而大股東透過注入私人資產,一方面成功「班資回朝」,另一方面也可以再度增持權益,堪稱「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說 起楊家誠,原本是一個寂寂無聞的商人,但憑藉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英超夢想,令他成為球圈及財圈的傳奇人物。要達成英超夢,楊家誠行出最重要的一步,收購上 市公司的權益。於2007年中,楊家誠斥資6500多萬元,認購伯明翰環球前身的泓鋒國際發行的新股。雖然其持股量僅得16.67%,但較其他股東持股量 還要多,也使他可以初嚐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滋味。

充分運用集資功能

楊家誠當上大股東之後,集團便成為進軍英超的重要棋子,隨即進行了一連串大動作。集團先斥資2.33 億元收購伯明翰球會29.9%權益,繼後進一步提出以7.31億元全面收購球隊,令楊家誠名正言順成為首位香港人英超班主。

根據股權披露的資料,楊家誠入主集團後,偶然會在市場增持股份,但持股量一直維持在兩成水平上落。以楊家誠目前的持股量18.54%,即持有5.9億股股份計算,其入主上市公司的「使費」合共2.48億元。

以 大股東持股量來分類,楊家誠的持股比例屬於偏低水平,卻能夠做到以小控大,並且充分運用上市公司的集資功能。在過去三年多裏,集團共進行了六次集資活動, 籌集資金總額高達13億元。其中, 包括以公開發售(Open Offer)形式籌集接近7.85億元,以應付全面收購伯明翰球會而要支付的龐大代價。

由此看來,楊家誠入主英超球隊的夢想,很可能是「人(大股東)出豉油你(小股東)出雞」的寫照。

大股東頻頻注資套現

除了集資及收購伯明翰球會外,集團也頻頻有其他收購動作,而絕大部分是向大股東收購私人資產。

初 期,以注入大股東的內地廣告媒體業務為主,先後建議以9.09億及36億元的代價,分別收購航空廣告媒體系統及列車廣告系統。前者的交易因協議條件尚未達 成,雙方正在磋商終止收購;後者的交易則因集團不滿盡職調查結果而終止。兩項交易不約而同地被拉倒,是事有湊巧,還是另有外情?

上述事件並未打倒大股東注入私人資產的決心。最近三個月,集團又連環向大股東提出收購私人資產的建議。

繼去月12月建議以8700多萬元收購重慶物業後,集團上月再宣布斥資最多15 .52億元收購遼寧地皮,兩項交易均會以現金加可換股債券或可換股優先股的混合方式支付。

若果兩項內地物業交易成事的話,大股東將可從集團抽走合共2億元現金,達到先「套」為快之目的。

伯明翰環球的財政問題也值得關注。根據年報披露,截至去年6月底止,集團手頭現金只有約1600萬元。縱使獨立核數師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並無發表保留意見,但強調集團期內虧損高達4.31億元,而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總值3.41億元,顯示其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疑問的不確定性。

為 解決燃眉之急,集團早前建議以每股0.2元的作價,配售最多15.5億股新股,抽水約3.1億元以作一般營運資金與伯明翰球會營運之用。雖然該項配股的特 別授權議案已獲得通過,但配股至今尚未完成。若果其後通過收購大股東的重慶和遼寧物業資產,上市公司根本無力支付有關現金代價。

巧妙安排可換股債券

大 股東注入兩項內地物業交易,除了現金代價的支付方式之外,還涉及可換股債券或可換股優先股,當中安排也有巧妙之處。根據第一項協議,儘管悉數兌換可換股債 券,大股東持股量也不足三成;另一協議則訂明轉換可換股優先股的細節,只容許大股東持有不超過29.9%權益,公眾持股量也不得低於25%。

因此,大股東持股量總不會超過三成的水平,毋須提出全購。若果集團業績欠佳的話,大股東可以收回現金;相反成績理想的話,大股東可以把證券兌換成股票,進一步增持權益,出售股價以賺取股價升幅。對大股東而言,無疑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再看集團的主要業務──伯明翰球會,球隊的經常性收入包括門票及電視轉播收入,其中以後者佔大部分。

其實,球會要增加收入,還有一招「殺著」,就是出售球員。收入多寡則視乎球員的名氣而定,奈何伯明翰球會並不「標青」,出售球員註冊之收益僅得345萬元。

最近,伯明翰球會已晉身英格蘭聯賽盃的決賽,將與阿仙奴爭奪獎盃。若果成功奪冠的話,球隊來年將可以出戰歐洲,預計門票及電視轉播收入會相當「和味」。在此,高仁代表伯明翰球迷及小股東發聲。楊班主,請為球會交出成績來!楊老闆,請為集團交出業績來!

本欄逢周二刊出,下兩個星期將會回歸基本功,以上、下篇介紹上市公司的「吸水大法」四招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20

中關村小股東起訴黃光裕立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5/5MMDAwMDIyMjM5Mw.html

2月23日,兩名中關村(000931.SZ)股民訴黃光裕「內幕交易賠償案」,由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事實上,早在2010年9月13日,國美電器控制權之爭激戰正酣之時,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合夥人、律師張遠忠,已經接受兩名中關村股民的委託,就黃光裕、許鐘民(原中關村董事長)因內幕交易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害,向北京市二中院提起民事索賠。

2010年5月18日,北京二中院以黃光裕犯內幕交易罪、非法經營罪和單位行賄罪數罪並罰,判處其有期徒刑14年,並處罰金人民幣6億元,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2億元。此次兩名中關村股民的起訴,並與其中的「內幕交易罪」有關。

對 黃光裕的判決書顯示,2008年5月,黃光裕宣佈將估值高達180億的鵬潤地產注入中關村,但在公佈重組消息之前,其於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 間,決定並指令他人通過79個股票賬戶,累計購入中關村股票1.04億餘股,成交額共計人民幣13.22億餘元。至2008年5月7日公告日時,79個股 票賬戶的賬面收益額為人民幣3.06億餘元。後因黃光裕案爆發,此次重組未能完成。

2月24日,本報記者就此事向一位國美集團內部人士求證時,該人士表示,由於牽扯到法律專業問題,不方便做過多評論,僅稱,目前這一案件正走流程,並且,還沒有最終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0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7380

新一期(2010)的巴郡致股東的信已經出版,大家可以在以下網址下載:

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2010ltr.pdf

今期巴菲特講到他最近收購的美國鐵路公司BNSF:

"Both of us are enthusiastic about BNSF’s future because railroads have major cost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over trucking, their main competitor. Last year BNSF moved each ton of freight it carried a record 500 miles on a single gallon of diesel fuel. That’s three times more fuel-efficient than trucking is, which means our railroad owns an important advantage in operating costs. Concurrently, our country gains because of reduced greenhouse emissions and a much smaller need for imported oil. When traffic travels by rail, society benefits."

鐵路公司有投資大、回本期長與利潤率偏低的缺點,就因為以上數點原因,鐵路公司基本上沒有多少競爭對手,在油價高企與環保大趨勢下,鐵路貨運在未來 有巨大增長空間,而且美國未來無論人口與貨運,都會向西部傾斜,巴菲特買 BNSF,又是買長遠增長之壟斷經營生意,增長加上壟斷經營,就是選擇長揸優質股票之不二法門。

巴郡數十年來成就每年超過20%的複式回報,成績斐然,但如果細心看一下每年回報,在股市狂升之年,巴郡往往跑輸大市,不過在股市下跌之年,巴郡回 報總能夠跑嬴大市或錄得正回報,如果以5年為一期,巴郡自1965年來全部年期都跑贏大市(表),迴避風險,就是長線回報之最佳保證。除了迴避風險外,巴 郡更經常能夠動用大量現金進行大型收購,那主要是依靠其保險業務所提供的資金。

投資人個個話學巴菲特,但投機賭徒經常只求高回報而無視風險,也不知道增加個人現金流的重要性,總之一於高借貸做投資,視公司派息為雞肋,到市況逆 轉,只有做大閘蟹,或是止蝕離場,實行輸少當贏。所以我唔怪有人不明白,為何CKM001個投資組合,每當大跌市,本人總有閒錢執平貨。那些經常話學巴菲 特的投資人請緊記,迴避風險與增加自身穩定的現金流策略,才是長線增加投資回報的最佳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9

搶陸客自由行 易遊網股東不同調

2011-3-14  TCW




二月二十三日,在大陸國家旅遊局 長邵琪偉的帶領下,八百多位來自兩岸的旅遊業代表,擠進了圓山飯店禮堂,準備搶進陸客自由行商機。

現場唯一一位受邀演講的大陸民間旅遊業者,是中國最大旅遊網站攜程網副總裁郭東捷,也是進軍台灣的操盤人之一,而攜程網的跳板正是台灣的易遊網。

攜程網是中國最大旅遊網站,市占率達四九‧三%,早在五年前,攜程網取得易遊網兩成股權,目前已握有五成以上股權。這是兩岸三地企業合作的先驅,也為投資 界、旅遊業投下一顆震撼彈。

昔日風光合作 誇口搶下最大陸客市場

根據陸委會統計,陸客觀光兩年半來,粗估為台灣觀光與相關產業創造了超過新台幣九百一十億元的商機。自由行開放後,業者普遍看好成長力道。以香港為例,自 二○○三年開放至去年底,陸客遊港已達二千二百六十八萬人次。

看準這塊觀光大餅,搶先布局,「我們都準備好了,就等政策開放!」郭東捷自信的說。

三年前,陸客開放觀光前夕,易遊網總經理游金章也曾誇下海口,「陸客市場,我們一定做最大!」

過去五年,易遊網除了去年營收因陸客效應而有所起色達五十七億元,之前的四年營運皆面臨瓶頸,年營收在四十五億至五十億元間徘徊。同時,勁敵雄獅旅行社卻 大幅成長,根據Alexa網站流量調查和ARO網路測量資料庫,雄獅去年以大幅度領先易遊網,成為國內外造訪者最多的台灣旅遊網站,原本的龍頭易遊網反而 退居第二。

易遊網與攜程網,這兩個兩岸原生的旅遊網站龍頭,都面臨了同樣的挑戰。 隨著網路環境改善,讓消費者與提供產品的航空公司、飯店業者直接接觸,使旅遊業佣金不斷下降,雄獅旅行社總經理劉文義表示,旅遊業做為中介者,如果無法為 產品、服務加值,將很難生存。

在美國掛牌上市的攜程網,市占率曾一度高達七成,但由於旅遊產業競爭劇烈,現今市占率已不到五成。再加上網路「機票加酒店」的訂購佣金下滑,自○九年起, 佣金收益開始出現負成長。

歧異點一: 對產品定位、目標不同調

為了擴展新利基,攜程網從電子商務網站,轉型為接待組團的旅遊品牌,企圖掌握真正的獲利來源,也合併了香港最大民營旅行社——永安旅行社,開始跨入實體旅 行業的組團、導遊路線發展。這正是兩岸旅遊網站龍頭合作最大的歧異點之一。

攜程網的轉型目標,是提升高階旅遊行程和接待服務的營收占比,藉此提高獲利。但易遊網產品簡單,針對台灣消費者需求提供代訂服務,利潤偏低之外,也難以滿 足未來大陸自由行的高階旅客需求。

經營外國旅客來台業務三十 六年的匯豐旅行社副總經理陳治平說,「陸客來台跟外國人一樣。」必須提供專業服務人才和深度的旅遊行程,而這,就是易遊網的弱點。

為此,郭東捷說,攜程網編制了「領隊寶典」,企圖打造提供一致化服務的領隊導遊隊伍,藉由其擅長的標準化管理,提供易遊網後援。

不過,現在台灣還沒開放大陸籍導遊執照,因此攜程網的陸籍人才,引進不了台灣,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僅如此,游金章坦言,各地文化不同,很難在兩岸三地的服 務過程都保持一致性,追求觀念相同就足夠了。

歧異點二: 對陸幹、台幹合作不同調

陸幹與台幹的合作意願,也是易遊網與攜程網間的障礙。據了解,攜程網曾嘗試派陸籍幹部來台,加速兩方的合作和轉型,最後卻不了了之。

「我們兩岸三地的每個企業裡,都有來自三地的人才。」郭東捷回應,「現在我們有少量(陸幹),但後來的我們會考慮,只要是易遊網需要的,我們都會派過 來。」

游金章在受訪時卻說,管理交流不見得要派遣幹部。「我們的合作從○五年開始到現在,並沒有說他們想派幹部過來……,so far(至今)我們沒有聽過這樣子的做法,過去沒有這樣的做法,未來也沒有。」

游金章認為,標準化政策之下,還是要以在地性為主。以領隊導遊隊伍為例,雖然攜程網與香港永安已展開合作,由香港導遊帶領陸客出國,並在未來想推展至台 灣,但他強調,「我們不會讓台灣旅客由上海領隊來帶,可能會共同培訓,但還是台灣領隊服務台灣旅客,因為沒有必要(指導遊互通)。」

面對「陸客自由行」這塊大餅,攜程網急於轉型、為服務加值,提升在兩岸三地市場的獲利能力,但在地的易遊網團隊顯然在執行面有不同的看法。

一個是占大陸近五成旅遊電子商務市場的龍頭,另一個是台灣網路訂房五八%占有率的霸主,「他們將是網路通路霸主,是全台最有條件(做陸客自由行)的!」旅 行業品保協會國旅委員呂威德評論。

這樁被視為兩岸旅遊業合作指標,也是最有資格搶占陸客自由行商機的合作案,未來究竟是成?是敗?當陸客自由行在今年第二季正式開放起跑之後,才是見真章的 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9

塞思•卡拉曼致股東的信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0.html

2011-3-12 文章來源於《證券市場週刊》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王存迎】塞思•卡拉曼的對沖基金Baupost管理著220億美元資產,在過去兩年其淨值幾乎增加了一倍,而整個行業在過去兩年因 受到衝擊而萎縮,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成就?因為他自1983年就一直追求不符合常規的投資方法。最近,他發表了自己2011年致投資者的信,在信中他對一 個成功的投資框架進行了闡述,我們摘錄如下。

在設計一個長期成功的投資策略時,有兩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你的優勢是什麼?”

在高度競爭的金融市場上,有著成千上萬非常聰明非常勤奮的參與者,如何才能使你處於優勢?你應該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包:真正的長期資金,可以從各種市場和證券資產類別靈活跨越以尋找機會,深厚的行業知識,較強的資源關係開發能力,並在價值投資原則上有堅實基礎。

但由於投資從很多角度來講都是一個零和博弈,你所取得的高於市場指數的收益是來自於其他人所犯的錯誤、疏忽或者反應過度,當然這裡也有你聰明才智的作用。

良好的投資方法的第二個元素:你必須要考慮競爭格局及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正如在足球場上,教練給你的建議是利用你的對手:如果他們是在防守,過人可能是你最好的選擇,即使你後面有一個球星在防你。如果其他投資者的成績都依賴於 快速增長的科技股,你的卓著的科技行業分析師未必能幫助你超越對手。如果你的競爭對手不重視,或者實際上是傾銷甩賣美國住房債券或者希臘的股票,這些資產 類別可能值得你關注,即使主導其他人賣出決定的是這些證券現在基本面很差。你的注意力和技能在哪裡最適用,這取決於其他人的關注點在哪裡。

在觀察你的競爭對手時,你的重點應該是他們的方法和過程,而不是其結果。羡慕別人的短期表現會帶來很多不利之處,他會導致大部分投資者進入一種沒有成就感的永久週期中。
你應該觀察你的競爭對手,但這不是出於嫉妒,而是出於尊重,不是專注於複製他人的投資組合,而是尋找他們沒有發現的機會。

投資業務大部分是圍繞資產積累活動。在一個以短期表現作為評估指標的領域,短期相對表現不佳對於保留資本是災難性的,但業績平平則不會。

因此,由於持續的業績不佳可以威脅到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投資公司的目標都是追求安穩的跟隨大趨勢的投資收益,這樣的投資收益也是平庸的,從而失去了獲得突出表現的機會。投資者獲得優異收益的唯一辦法是定期地遠離大眾,但只有很少一些人願意或者能夠做到。

此外,大多數傳統投資者都受到了種種的限制:狹窄的選擇標的,投資招股書或合夥協定的法律限制,或心理壓抑。

高檔債券基金只能購買高級債券,當債券等級下跌到低於BBB級別時,他們通常會不顧價格,被迫出售。當抵押擔保因為其可能不完全返還面值而被降級,大量的潛在買家根本不會考慮購買它,很多人甚至還在甩賣。當一家公司一時忽略了現金股利,一些股票基金不得不賣出該股票。

當然,當一個股票從指數中刪除時,它肯定也會被很多投資者拋棄。有時候,股票價格的下跌就已經給一些持有人提供了賣出的足夠理由。

上述行為往往會造成供需不平衡,我們在那裡可以找到便宜貨。在洪流之外的角落或者裂縫裡的微弱燈光可能含有機會。鑒於時間往往是投資者最稀缺的資源,把別人被迫出售(或其他購買受到限制)看成是潛在機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價格也許是明智的投資決策中最重要的標準。每 一個證券或資產是在一個價格買入,以一個更高的價格持有,再以一個相對更高的價格賣出。大多數投資者喜歡簡單,前景樂觀,以及一帆風順到達目的地。相對於 表現滯後者,他們更喜歡最近表現良好的股票,而且往往不管價格。他們更喜歡裝飾光鮮的樓宇,即使空的建築在他們看來也是更令人信服,更安全的投資。投資者 通常不會因堅持傳統做法受到懲罰,只是這樣做是不專業的風險策略,它的收益也談不上卓越。

最後,大多數投資者感到有必要在任何時候都充分投資,這主要是因為對他們表現的評價是頻繁和相對性的。對他們來說,投資幾乎僅僅是一個遊戲,沒將客戶的錢 充分使用就是將其放在風險中了。要求在所有的時間都全額投資是在將一個重要的工具從自己的手中捨棄:這就是耐心等待未來出現璀璨機會的能力。

此外,一個太擔心錯過未來潛在上漲而全額投資的人,將自己暴露在大幅下跌的風險中,特別是在估值已高的市場環境下。一個深思熟慮的投資方法,至少應該同時關注收益和風險。但在市場每時每刻的狂熱情緒下,投資者面臨的所有壓力都是要求其產生回報,帶來收益,風險卻被遺忘。

什麼會帶來長期投資的成功?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大量的資訊,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它。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投資過程,應該是有思想性的,保持理智上的誠實態度,團隊合作,聚精會神專注於作出良好的投資決策,這些最終會帶來不同。

專注于尋求短期收益的投資者,會漠視可能決定幾年後投資收益的核心資訊。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出正確的要問的問題。每個人都在搜索機會,但大部分人只是在很簡單地搜索,即使競爭非常激烈。

在2008年底的市場,投資者由於恐慌得了傳染性賣出的病症。即使在非常保守的情景模擬下,當時許多證券的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一個人擁有資金購 買它們,並且在面對它們價格下跌時有耐心持有,到2010年底,泡沫就又重返了市場,而以短期投資為導向的投資者的表現就只能隨大流了。現在旺盛的買盤已 經取代了瘋狂的賣空,投資者現在買入的證券即使給予未來經濟非常樂觀的預期,收益也是相對有限的。

大多數投資者從平穩上升的市場中得到安慰;大幅波動的市場會讓投資者陷入恐慌。但是,這些傳統的想法應該是反向的。當所有人感覺平靜時,價格上漲,市場自 身可能會感到安全,但是事實上,它們是危險的,因為很少有投資者會關注風險。當一個人在他的內心深處去感知市場下跌的風險時,冒險的感覺就變得相對低風險 了,因為風險往往已經在一個估值較低的資產的價格裡體現了。投資的成功要遠離短期狂熱,遠離大多數投資者所玩的比較短期相對收益的遊戲。

投資的成功還需要記住的是,證券的價格不是彭博終端上的光點,而是對公司利益的分享權。公司業務基礎比股票報價能傳達更有用的資訊。市場上有這麼多的短期投資業績迷戀者,成功的投資不在看別人怎麼做,而是在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收入報表和現金流。

政府干預即使對於最有紀律的投資者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經常干預市場,特別是在發現經濟開始低迷時,便作出降低利率的政策,它會提高證券的價格。

今天,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擴大了消費需求,同時增加了風險,這不僅因為其對證券價格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的影響,還因為其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可持續性帶來影 響。投資者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撐軸承”,他們不能輕易區分短暫的爆發和持久性的經營業績。政府的沒有盡頭的操作增加了確定公司業務可持續發展性的難度,因 此難以正確的估價。

隨著證券價格的高企和利率被人為大幅降低(從而支撐證券的高價格),謹慎的投資者在投資中必須要求更高的安全邊際。因為,過度金融總會包含其自我毀滅的種子。

因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最終帶來了生產量的增加,市場的繁榮導致了業務的繁榮。當然,當市場和經濟實體中的過度終於被糾正,會同樣有一個矯枉過正的趨勢,這正是為耐心有紀律的價值投資者提供了低風險買入的機會。

還有一個長期投資者要面臨的風險:政府的財政和貨幣實驗可能出差錯,導致失控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的瓦解。因為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失控,對貨幣崩潰的保護措施是投資于黃金,對利率高企的風險看起來有必要做對沖。

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Baupost基金公司總裁。Baupost集團成立於1983年,該基金從建立到2009年12月的27年來的年均收益率為19%, 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率為10.7%。在被稱為“失去的十年”的1998年到2008年,Baupost基金的年均收益率為15.9%,而同期的 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率為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1

長春石化三位大股東同列《富比世》富豪榜 台灣第二大石化集團一甲子不敗傳奇

2011-3-21  TWM




剛出爐的《富比世》二○一一年全球富豪排行榜,長春石化三位大股東林書鴻、鄭信義以及廖龍星各以十六億美元的資產,名列全球千大富豪之列。這個成立已逾一 甲子的台灣第二大石化集團,在三個家族共治下,到底有什麼﹁長春」的祕訣?

二○一一年的《富比世》(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有三個讓人感到陌生的台灣人名字同時上榜,他們同樣以十六億美元資產的身價名列全球第七八二名富 豪,更包辦台灣富豪第十三至十五名。他們是長春石化集團的董事長林書鴻、總經理鄭信義以及財務副總廖龍星。

三位創辦人一同打下江山

長春石化集團是一家年營收達一千四百億元,規模僅次於台塑的台灣第二大石化集團。集團旗下數十家公司皆沒有上市,林、鄭、廖三個家族持有長春石化近百分百 股權,長春的股票不僅鮮少在市場流通,連員工都買不到公司的股票。

六十二年前,同樣就讀台北工職(台北工專、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的林書鴻、鄭信義以及廖銘昆(廖龍星的父親),共同出資五百元創辦長春人造樹脂廠,開發生產 電木粉。如今,長春石化集團產品種類已達數百種之多,從郵票背後的膠水、建築用的防水膠,到半導體及面板用的特用化學品,都有長春集團的影子。

一甲子以來,長春石化集團一直維持家族企業的傳統,三位創辦人家族不僅其第二代與第三代已經進入企業體任職準備接班,長春也歡迎員工介紹子女或家人進入公 司任職。在長春石化集團裡,一家子甚至三代都在同一家公司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家以高毛利產品見長的超低調集團,為「家族企業」這個字眼創造了新的定義:把員工當作家人不只是口號,還落實成為公司的政策。創辦人林書鴻以及鄭信義雖 然以節儉出名,但對待員工卻如家人般大方。集團不但提供每位員工免費的健康檢查,還有一項獨特的員工福利政策:員工如有需要,可以無息向公司預支八十天的 薪水,而集團平均年薪更年年高達十八個月(全薪)以上。

一位年資近三十年的長春資深員工指出,除了二○○一年網通泡沫及○八年的金融海嘯,年終獎金「只」發四個月外,其他每年皆維持在六個月以上,而且「一定會 比台塑集團多出一點點!」台塑集團是台灣石化業將成本合理化控管發揮到極致的典範,而長春集團則是憑藉研發實力、深耕利基市場有成的代表;相較於台塑集團 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兄友弟恭、一人決策一人執行的合作模式,長春集團三位創辦人則謹守「會議內炮火四射,走出門就是共同決策」的同窗默契,打出今日一片 江山。

三位創辦人到目前為止,仍維持清楚的分工(廖銘昆的職位由兒子廖龍星接棒)。擔任長春石化董事長的林書鴻,主掌工安與人事大權,即使已經八十三歲,仍經常 自己開著車,到全台各地的工廠巡邏,進行突襲工安檢查,把每個需要改進的細節親自向廠長叮嚀。

兩位大家長堅守儉樸作風

雖然已經是台灣排名第十三名的富豪,林書鴻節儉個性依舊。十多年前他開的是豐田汽車,隨著中油開始以無鉛汽油取代高級汽油後,台北市提供高級汽油的加油站 越來越少,到最後整個台北市竟只剩下一個鄰近濱江市場的加油站有提供,當時不少人勸進林書鴻趁機換車,但他仍堅持「車子好好的,為什麼要換車?」予以拒 絕。

最後,連僅存的這座加油站也因故歇業後,林書鴻還一度萌生「摻配高級汽油」的想法,而看不下去的親友則以「浪費時間、沒地方存放,以及安全顧慮」等三大理 由極力勸說,才打消他自製汽油的念頭,同意換成一輛富豪汽車。

身價與林書鴻差不多的鄭信義,則是擔任長春石化集團總經理一職,執掌業務大權,員工給他取了個綽號叫「超級業務員」。八十三歲的他,身體硬朗,迄今仍帶頭 跑業務,集團內許多大訂單與購併案都是鄭信義談下來的。

鄭信義的父親在日據時代當過「保正」(類似村里長),台灣光復後,還擔任過台北市中山區的里長,家裡經營鐵工廠,叫作吉源鐵工廠。長春剛草創成立時,所需 要的機械設備或需要自日本進口設備,鄭信義家裡的鐵工廠出了不少力。雖然身為鐵工廠的小開,家道也頗為殷實,但他節儉的個性與林書鴻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家住陽明山的鄭信義最早開一輛小的豐田汽車,一開二十多年,到後來爬坡已經非常吃力,親友才基於安全理由勸服鄭信義換一輛車。原本鄭信義要換與林書鴻同款 的富豪汽車,但員工建議依照鄭總的體型和天天往返陽明山的需求,應該換一輛大的凌志(Lexus)才符合需求,鄭信義卻不願「自己的車比林董好」而婉拒。 最後員工提出「若有貴賓來,可向鄭總借車接送貴賓」的公務需求為由,才說服了他。

鄭信義數十年來堅持自己開車上下班,若遇到需要外出會議,還會主動向同事說:「待會看哪些同事要一起去,大家就坐我的車比較省。」一直到去年,鄭信義才因 安全理由聘雇司機。

三人共治,王永慶歎不簡單已經過世多年的長春石化集團第三位創辦人——廖銘昆,身世則更為傳奇。廖銘昆是三個人中家世最富裕的一個。廖銘昆的父親廖乞丐與 他的叔叔廖溪地合股在原台北縣三重成立九洲製菓社,是當時頗具規模的餅乾與牛奶糖製造工廠。出生商人之家的廖銘昆卻因小時候一場大病導致腿疾跛腳,不過, 他極為好學,年輕時就向日本老師學習化工相關知識,日後更研發出台灣第一片防水膠,在長春石化集團的研發上扮演要角。

廖家處世雖極為低調,但對社會公益卻不遺餘力,由廖家獨資成立的世安文教基金會,多年以來推動台灣美學教育,資助美學學術研究與提供獎學金。廖銘昆過世 後,由兒子廖龍星接班,林書鴻與鄭信義沒有因為故友過世而越權,仍把集團財務大權委由廖龍星負責。持續維持林、鄭、廖三大家族共治長春石化集團的局面。

已故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說過:「長春那三個人合夥這麼久,從沒吵過架或鬧過分家,實在不簡單!」不過,據了解,王永慶口中的「那三個人」事實上不但會 吵架,三個人關起門,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一名熟識長春集團三位創辦人的石化業者表示,長春競爭優勢就是研發,因為三位創辦人都擁有專業技術能力,「在研發過程中,需要各種不同意見,他們三個關起 門來可以說是天天吵,這樣才能激盪出各種不同的想法;大家討論後若有一方特別堅持,通常另一方就會尊重,走出這個門,這個決定就是大家的共同決策。」走過 一甲子歲月,創辦長春的「鐵三角」雖然少了一角,但是經營者無私的胸襟,卻讓三大家族共治的精神與體制持續下去。亞洲的家族企業文化雖為人所詬病,但長春 石化所樹立起來的家族企業新典範,卻值得企業界省思。

長春石化三大股東包辦台灣富豪13至15名——林書鴻、鄭信義、廖龍星同列《富比世》全球富豪榜第782名

長春石化集團

董事長

林書鴻 長春石化集團

總經理

鄭信義 長春石化集團

財務副總

廖龍星

出生 1928年 1928年 1952年

學歷 台北工職

化工科 台北工職

機械科 中興大學

經濟學系

財富 16億美元 16億美元 16億美元長春集團三隻大金雞 單位:億元長春石油化學 長春人造樹脂 大連化工資本額 50.9 34.05 14.2 年營收 275 323 230 年淨利 32.6 22.4 9.25 每股稅後純益(EPS‧元) 6.41 6.59 6.54 股東權益 322 250 159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2009年長春財報註:長春石化集團旗下有三十幾家企業,僅三家股票上市,集團年度總營收估計達1400億元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4

保利協鑫創始股東配售1億舊股 最多套現4.72億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39382.html

4月21日消息,據港媒報導,保利協鑫(3800)昨日遭創始股東之一張頌義以每股4.63至4.72元配售1億股舊股,套現最多4.72億。

據香港《明報》報導,大市反彈至高位徘徊,再有股東趁市旺進行批股。保利協鑫(3800)昨日遭創始股東之一張頌義以每股4.63至4.72元配售 1億股舊股,套現最多4.72億元,加上日前完成配售的五礦(1208)及英皇鐘錶(0887),一週內上市公司或其主要股東已抽資逾50億元。

據摩根士丹利銷售文件指出,張頌義昨按每股4.63至4.72元配股,配售價較昨日收市價4.84元,僅輕微折讓2.5%至4.3%。根據資料,張 頌義是保利協鑫上市前股東之一,近年曾多次出售股份,至去年10月按每股2.35元出售500萬股後,持股量下降至低於5%,毋須再披露持股水平。假設張 氏其間未有出售股份,今次配售後,其持股量將下降至4.3%。

近期多間上市公司及股東趁高配股,似有湧現套現之勢,除上週已有味千(0538)及齊合天地(0976)各有股東套現及配股集資合共逾11億元外,本週五礦及英皇鐘錶亦已分別配股集資約39億及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4

店租抗漲 讓房東變股東

2011-4-25  TWM




Q:房價飆、店租漲,房東要調漲店租,在北市永康商圈經營第八年,今年四月租金已從每月十萬元調為十一萬元,耳聞鄰近的捷運線開通後,房東還要把房租上調至十五萬元,龐大店租成本勢必壓垮店裡財務,該如何面對店租續漲壓力?(麵屋黑平張店長問)

A:精華商圈店面搶手,房東強勢是經營者要面對的現實,對店租續漲問題,除看房東臉色,還要搞清楚房東心理和期待。

房東在乎房子的獲利能力,並期待越賺越多。有的房東很敢開價,追求高於商圈租金水準的報酬,不在乎承租店家,是否一家換過一家;但更多房東重視長期而穩定的報酬,希望承租方信用良好,按時支付租金,永續經營並善待房舍,因此樂於和店家維持良好關係,營造雙方互利局面。

後 者這類房東,談店租協商彈性較大。以你的例子,承租該店面八年,和房東應有一定程度互信基礎,討論租金調整,除採每月固定金額的支付方式外,還可考慮「包 底抽成」方式,亦即每月營業額未達一定金額,付給房東固定租金;超過該金額,則房東按一定比率拆帳,讓房東成為你這家店具股東性質的利害關係人。如此,他 樂見你生意越來越好,你也滿足他獲利極大化的期待。

另外,設法讓一樓黃金店面的坪效極大化。例如麥當勞在基隆夜市旁的門市,因應租金高漲,去年就把廚房遷到二樓,設計摩天輪概念的機械設備,把做好的餐點送到樓下,解決兼顧供餐速度的問題。

還有什麼方法,能替房東創造更豐厚的獲利呢?透過作業流程改造,把部分廚房、倉庫,遷到鄰近的非店面空間或二樓,空出部分店面,供房東再租給另一店家經營,替他創造另一筆租金收入,相對減輕你的租金壓力。

不過,這些方法治標不治本,長期而言,市中心店租漲多跌少,根本解決之道,是效法香港多數餐飲業,把用餐空間移往二樓,一樓只保留入口空間,這樣就能大幅降低租金成本壓力,且帶給顧客舒適的用餐環境。

但把餐廳移到二樓,牽涉到市場定位與品牌策略,你的店不再只吸引過路客,須靠品牌深度,吸引目的型消費者願爬樓梯來吃這頓飯,是關鍵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