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光熠熠創業板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2-12

與太太在倫敦諾丁山(Notting Hill)漫步,偶然路過名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故居。兩年前分析創業板的文章:《更平等的股票必勝法》,就曾引用他名著《動物農莊》的名句,當日的結論是,創業板「更平等的必勝機會」僅屬於一小撮人,並不屬於大家。時光匆匆,過去兩年創業板新股集資總額不足百億港元,但卻星光熠熠,財源滾滾,「黎姿股」、「翠如BB股」及「啤殼股」等紛紛湧現!黎姿股

上週上市的卓珈控股(8358),主席兼行政總裁黎珈而是前藝人黎姿,卓珈故被稱為「黎姿股」。提供醫學美容服務的卓珈,僅在香港經營兩間醫學美容中心,招股章程顯示一年收益僅8,300萬港元,溢利率約22%,一年溢利1,800萬港元,以上市配股價0.8港元計算,上市時市值是3.2億港元,引申市盈率17倍,估值不算便宜。可是,在創業板配售上市,卓珈的股份「配發予合共114名經選定的香港專業、機構及其他投資者」,再加上明星效應,卓珈首日股價如脫線風箏,最高升至5港元,收市3.95港元,較配股價高出4倍。上週收市,卓珈股價回落至3.16港元,但引申市盈率仍達68倍,代表要68年才可回本。然而,醫學美容是創業板所謂的「高增長、高風險」新興企業?說到創業板,說到「黎姿股」,當然不能不說創業板之最:「翠如BB股」。2016年4月上市的聯旺集團(8217),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是藝人黃翠如的父親,而她亦出席聯旺的上市儀式,「翠如BB股」因而得名。

翠如BB股

提供土木工程及投資控股的聯旺,招股章程顯示一年收益2.7億港元,溢利率僅7%,一年溢利亦是1,800萬港元,以上市配股價0.26港元計算,上市時市值3.2億港元,引申市盈率是18倍,估值亦不算便宜。聯旺最新去年9月底中期業績顯示,半年溢利仍不足800萬港元,連續兩季溢利都約400萬港元。單看這些數字,上市時配售給122名投資者的聯旺,怎會是創業板之最?能成為創業板之最,主因是聯旺「堅離地」的股價!上市首日收市,聯旺股價已較配股價高出14倍,之後兩日更升至最高14.2港元,較配股價高出54倍;上週三更升至最高26港元,上週收市24.8港元,較配股價高出94倍,市值竟達310億港元,較恒指成分股利豐(494)298億港元的市值更高,但利豐一年溢利逾4億美元。聯旺不單是創業板最高市值股份,更是2016年全球最佳表現新股。不過,以2016年溢利計算,聯旺市盈率竟達3,689倍;若以最新中期業績溢利計算,聯旺市盈率仍高達1,989倍。都是那一句,提供土木工程也是「高增長、高風險」新興企業?創業板股份不知是否「高增長、高風險」新興企業,但估計是高風險股份。大家還記得兩年前分析的愛特麗(8093)及SDM(8363)嗎?最近兩者都不約而同有新舉動,愛特麗疑似賣殼,SDM已公告兩股供一股集資。持有創業板股份的您,財源在您手,還是在一小撮人的手上啊!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62

股壇聯合聲明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1-26  NM

上週《星光熠熠創業板》分享了「黎姿股」卓珈(8358)及「翠如BB股」聯旺(8217),原來僅是三年多來的第五篇創業板股份的分析。巧合地,沒有任何事先溝通下,本刊財經組亦在上週刊登了創業板新股太平洋酒吧(8432)的調查故事。更巧合地,在上週五,證監會及聯交所竟像要回應上週的分析及故事般,發布《有關創業板股份股價波動的聯合聲明》。同日,創業板新股智昇(8370)的首日股價波動,是印證了聯合聲明的必要?還是一切仍未足夠?穩賺無賠但無你份

並不多分析創業板股份的原因,可簡單用2015年5月的文章《更平等的股票必勝法》來解釋。當日文章分析了以配售形式上市的創業板股份,包括2014年18隻新股及2015年首季9隻新股,發現所有新股的首日開市價都較配股價為高,最高升7.5倍,最少也升9%,兩年平均升幅分別是3.5倍及2.5倍;更嚴重的,如以首日開市價或在高位接貨的其他投資者,股價其後都會在短期內下跌,跌了逾9成的比比皆是。換言之,所有獲得配售股份的投資者都穩賺無賠,反之其他投資者卻或傷痕纍纍,似未能獲得一個公平的機會。上週五證監會及聯交所的聯合聲明,直接及間接引證了《壹計就明》2015年的分析,他們用了類似的比較,以2015年及2016年的數據,分析了創業板新股上市後的股價波動,發現的結果亦大同小異,上市首日股價狂升,上市後股價江河日下,甚至「在2015年首日升幅最大的十隻創業板股份中,有一半的股價在一個月內從最高位急跌逾90%」,而「平均在一個月內從最高位下跌47%」。

公平、有秩序和有效率?

假若獲得配售股份的投資者,與其他投資者,真的未能獲得一個公平的機會;假若股份經常急升暴跌;假若經過各方專業人士估值的配股價,與首日股價經常有巨大落差,試問聯交所是否已盡責承擔了聯合聲明內指的主要職能:「為證券交易提供一個公平、有秩序和有效率的市場?」發布聯合聲明的同日,新股智昇剛好亦在創業板以配售形式上市。在內地製造及銷售辦公傢具的智昇,招股章程顯示上市前8個月收入僅7,200萬元人民幣,毛利率僅28%,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收入4%,但行政開支竟佔收入15%,溢利率只得4%,8個月溢利僅260萬元人民幣,以上市配股價0.31港元計算,引申市盈率已達47倍。可是,只要是配售上市的創業板新股,哪怕僅是傳統傢具製造及銷售商,股價也會似火山爆發。智昇首日股價最高升至4.21港元,較配股價高出12.6倍;收市2.5港元,較配股價高出7倍,引申市盈率已達379倍。緊隨聯合聲明,證監會同時發出了一份指引,期望亡羊補牢,「向保薦人、包銷商及配售代理闡明,他們為在創業板新上市股份安排上市及配售時應達到的操守標準。」指引雖然遲來,但遲做好過什麼也不做。然而,一份「操守標準」指引,就可改善根深蒂固的「市場運作」?就可教化那些「穩賺無賠」的更平等投資者?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67

盆滿鉢滿迎雞年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2-02  NM

不用爆竹,沒有桃符,在傳統農曆新年,大家都會喜氣洋洋除舊歲及慶新春,謹祝大家,雞年心想事成,盆滿鉢滿。要投資盆滿鉢滿,就要知道機遇及風險所在,才可趨吉避凶。特朗普、中國及脫歐

不是風水師及預言家,亦沒有羅庚及水晶球,要趨吉避凶,首先就要做功課,分析目標投資外,也可多看新聞,了解環境趨勢。在雞年,要留意環境趨勢重點相信離不開三點,恰巧三點亦是剛在瑞士達沃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的討論關注重點,依次是:特朗普、中國及脫歐。不用多解釋,大家看到三點,不期然亦想到每點中各自的問題,例如特朗普包括貿易戰、美國與各國關係、稅務改革、美元及利率走勢等,中國包括人民幣匯價、供給側改革、內房價等,脫歐包括英國金融地位、英鎊匯價、歐元匯價、英歐互動等,不能盡列;而各問題亦互為牽引,互為影響。不是要大家做各問題的專家,而是要大家留意當中的潛在影響。簡單而言,潛在影響愈大,不確定及波動就會愈大,而風險亦會愈大。要迎浪隨險而上,還是避之則吉,大家要自己衡量及決定。

波動、回購及創業板

回到香港,回到投資,撇除特朗普、中國及脫歐問題,不談政治、民生及房屋等困局,大家或許也會面對三個本土重點,依次是:波動、回購及創業板。自特朗普當選,美國道瓊斯指數升逾9%,創了歷史新高;同期,恒生指數僅微升0.6%,但不同股份卻有可觀升幅。短期至中期,香港股市是否維持此上落格局?大家有此心理準備?當大家關心政治議題多於民生經濟問題時,經濟股市或許已在不知不覺間,反映了一些現實;但現實是,你和我自小的培訓是在民生經濟上!有可觀升幅的股份,僥幸包括《壹計就明》曾經分析的股份,當中有簡稱中巴的中華汽車(26)、瑞聲(2018)及舜宇(2382)。兩年前分析中巴時,已指出中巴是「穩定收息股」的選擇,而股價亦會受回購行動影響。剛巧上週1月25日,中巴就受被基金股東要求回購消息刺激,股價單日升了接近14%。無論回購最終是否進行,中巴基金股東的持股亦已水漲船高。無巧不成話,電視廣播(511)同日公布,擬用42億港元回購股份,股價亦單日升了11%。隨着此等事例,加上去年滙豐(5)回購,令股價谷低反彈三成,回購在上落格局中或會蔚然成風。不過,大家也應注意,回購並非萬試萬靈!要避的或許應包括創業板股份,除非你是可獲配售新股的更平等投資者。疑中留情,在證監會及聯交所發表聯合聲明及新指引後,大家或可遠觀新股是否有新氣象。2月6日有芭迪貝伊(8297)上市,稍後或有已遞交上市申請的「彌明生活百貨」。初步上市文件顯示,彌明的創辦人、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為「著名社交媒體達人」袁彌明。看新聞,袁彌明應是政治人物及政黨前主席,初步上市文件為什麼隻字不提?做功課,看新聞,可知天下事,也可知上市文件沒有披露的事!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70

周星馳•中伏篇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2-09  NM

一睇題目說周星馳,大家或以為是賀歲片影評,那就誤會了!《壹計就明》要說周星馳,當然就是周星馳的比高集團(8220);中伏的,希望不是你,但或包括媒體分析員,想不到的是周星馳自己竟也中槍,原因不就是曾經有一份財務報表放在面前,而大家沒有去珍惜!躺着•中槍篇

過去五年農曆新年中,三年有周星馳的影片賀歲,這些影片的票房亦屢創新高。據說2016年賀歲片《美人魚》的全球票房就逾40億港元,更成為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的非荷李活電影。憧憬仍在上映周星馳賀歲片《西遊.伏妖篇》的票房,有投資者或已急不及待,買入比高的股份,因為周星馳直接或間接持有逾50%的比高,業務正是「電影製作」、「影院投資及管理」等。當今年《西遊.伏妖篇》的票房在內地及香港賀歲片中鶴立雞群之時,有媒體分析員亦按捺不住,分析對比周星馳的賀歲片滿堂紅,周星馳的比高作為製片商卻未必能受惠,提出「院線的議價能力較片方高」等原因,故此「即使星爺片賣座,也不等如製作商會大賺」。今次,周星馳及比高真是「躺着也中槍」!問題是,為何周星馳的賀歲片賣座,一定與比高有關?比高是周星馳賀歲片的製作商或電影版權商?比高的確曾是2013年賀歲片《西遊.降魔篇》製片商,但並沒有參與近兩年賀歲片《美人魚》及《西遊.伏妖篇》的製作。

比高•未解篇

大家閱讀財務報表時,是否也如分析員一樣,只看損益表當中營業額或賺蝕的大數,而沒有去珍惜其他資訊,例如花多數分鐘,看看附註中列出營業額從何而來?以比高財務報表的附註為例,就列出了比高的營業額分析,當中清楚顯示自2013年後,比高三年來「製作及發行電影版權」的營業額,總數不足300萬港元;反之,比高逾九成多以上的營業額是「來自影院業務之收益」。換言之,比高應算是分析員口中議價能力較高的院線商!順藤而上,在比高的財務報表,可以看到在參與《西遊.降魔篇》的製作後,比高就只曾製作大家或沒有看過,或甚至沒有聽過的動畫片《長江7號超萌特攻隊》,此動畫片在內地於2015年9月上映,比高2016年3月止年度「製作及發行電影版權」的營業額僅有57萬港元。在比高2016年3月的年報及其後9月的中期報告中,比高資產負債表上的「在製電影及電影版權」,亦已沒有任何結餘了。雖然周星馳及比高躺着也中槍,但假如投資者或分析員看完財務報表後,改改問題及分析方向,例如為何周星馳的賀歲片賣座,比高卻不再參與製作?為何比高算是議價能力較高的院線商,仍年年蝕錢?比高大股東兼執行董事周星馳,在電影製作的表現卓越,在比高的表現又如何?找不到正確問題,得不到分析方向,更沒有明確答案,就貿然投資,等到蝕錢的時候才後悔,塵世間最痛苦莫過於此!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72

再見不是藍籌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2-16  NM

終於,隨着上週五恒生指數季度檢討有了結果,吉利汽車(175)將在3月取代利豐(494)成為恒指成分股,利豐將不再是「藍籌股」了。一直支持《壹計就明》的讀者,對利豐不再是藍籌的消息,相信並不感到愕然或奇怪,甚至會說是預料之內,認為要發生的始終要發生;但在一些朋友及分析員的眼中,卻仍有疑惑,判斷更大的問題「其實是行業問題」,懷疑「香港採購已死」!行業問題

無可否認,不同行業都面對不同的問題,在企業分析中,分析行業問題每每亦先於分析企業本身的問題。就以「自上而下分析」(top-down analysis)為例,是先由分析宏觀經濟開始,再到分析企業的行業,到最後才到分析企業,那麼就可知行業問題對企業業務的影響。然而作為企業的管理層,在承擔管理責任及問責下,卻只將理想業績歸功自己,而將失望業績歸咎行業問題,而同時亦不積極面對本身及行業的問題,以盡力改善自己,應對所有的問題。財務報表很多時亦能幫助企業的管理層,找到一些企業本身的問題。以經營零售店759阿信屋的CEC國際(759)為例,管理層把最近盈轉虧的中期業績歸咎「每三幾年都有一個波浪」,並指出是「好多公司都出現」的問題。零售行業當然有不同的問題,但以零售食品和飲品為主的759阿信屋亦有自身問題。759阿信屋一方面不斷擴充零售店及「百足咁多爪」,但收益卻不升反跌;另一方面收益下跌,銷售及分銷費用卻沒有一樣跌幅,一般及行政費用及融資成本更卻不跌反升。此等問題不是企業本身的問題,是管理層的問題嗎?

本身問題

同樣地,利豐過去都是不斷擴充,與759阿信屋不同的,是以溢價收購方式來擴展業務規模和擴大市場佔有率。在2010年,利豐營業額及溢利都創新高,按年分別增加19%及27%,毛利率更由12%升至14%。當年,以供應鏈管理聞名的利豐,市值已逾1,800億港元,股價亦屢創新高,更進身成藍籌股,故此市場上除瑞銀分析員「唱淡」利豐外,媒體上就僅有以楊青峰為筆名的鄔碩晉及筆者,在2011年初敢力排眾議,指出利豐增長的背後滿布潛在風險;筆者更警告「投資者是時候小心分析和注意」,並要「作出審慎的投資決定」。一轉眼已六個年頭,假如投資者在2011年初已擁有利豐股份,並持有到今天,股份股價在不斷下跌,已跌了逾八成。與利豐同系的上市企業,有經營品牌服裝及相關產品的利標(787),業務為零售的利亞(831)及利邦(891),無獨有偶,這些企業的股價都從高位向下不斷下跌中,都是巧合嗎?到今日,利豐將不再是藍籌股了,還持有利豐股份的投資者不知有何感想?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65

虧轉盈仍有隱憂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2-23  NM

隨着業績期開始,上市公司陸續公布2016年全年業績,大家或忙於在股市小陽春中,發掘明星股;或仍望天打卦,希望不用為過氣明星股,「輕輕淒然嘆喟」。大家留意業績外,亦會注意其他公告,但不知有否了解業績公告細節中或許仍有隱憂?

曾被《壹計就明》質疑「採礦變填氹」的中信股份(267),上週三發出公告,將在2016年業績對中澳鐵礦繼續「填氹」:作出預計最高達78億港元的減值撥備,金額佔2016年中期溢利約25%。更有趣的是,中信股份附屬公司中信資源(1205)卻乘着減值撥備減少,公告業績轉虧為盈,持股的小股東應是喜?還是憂?

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過去兩年,對持有中信資源的小股東,應算是「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中信資源的股價曾經在2015年初的從不足一港元,隨着港股大時代,升了160%,至最高2.61港元。相信大家都知道,大時代過後,港股走勢是怎樣,中信資源亦不例外,股價同樣急速回落,跌幅更甚於恒生指數約四成的跌幅。在2016年初,中信資源股價曾創近七年新低的0.51港元,較2015年高位回落逾八成;上週收市,中信資源股價仍僅1.14港元,但已較2016年低位回升逾一倍。中信資源的股價跌幅更甚於恒生指數的跌幅,答案或可在財務報表中找到!翻開財務報表,經營電解鋁、煤、錳礦和原油及進出口商品的中信資源,在過去五年,都錄得負增長:收入及資產淨值都年年下跌,五年業績中有4年錄得虧損,2015年虧損更達62億港元,虧損前的資產淨值亦僅約110億港元。

別流淚心酸更不應捨棄?

中信資源2015年的虧損,主要來自資產和聯營公司的減值撥備、應佔合資企業的虧損及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虧損。上週日傍晚約六時,中信資源上載2016年全年業績公告,顯示上述虧損都有所改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大升,中信資源因此轉虧為盈,年度溢利約3.4億港元。面對中信資源的股價回升及業績轉虧為盈,小股東或許感到欣喜,想持股「再坐一會」。可是,若了解業績細節中的隱憂,小股東未必感到欣喜。細看業績公告,中信資源的存貨及資產減值撥備減少但仍持續,收入依然下跌,毛損仍然出現,即收入不足以支付銷售成本,更不用說銷售分銷成本、行政費用及融資成本了。中信資源能將毛損,扭轉成溢利,主要是持有約9.7%在澳洲上市的投資,歸類為「按公允價值列值入賬損益的金融資產」,並在2016年的損益表,入賬了逾10億港元的公允價值收益。命運就是曲折離奇,在2015年的損益表,此投資卻錄得公允價值虧損接近13億港元。中信資源及小股東可以依賴此公允價值並不穩定的投資,年年補貼毛損,年年轉虧為盈嗎?減值撥備大幅減少的中信資源處處看到隱憂,繼續「填氹」的中信股份又會是怎樣?中信股份稍後公布全年業績時,大家或可再看看!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17

現實,滙豐,誰可信? 林智遠

2017-03-02  NM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陰晴不定的一天,或許在很久後,大家都仍會記起這一天!歷史上的一天,香港首位華人財政司,最後成為特首,並曾自喻清官的香港仔,被法庭裁定公職人員失當罪成,判監二十個月。同日上午,現任財政司司長公布被一班議員形容為「曾俊華2.0」的財政預算案,同一班議員提名及支持了「曾俊華1.0」競選特首;中午,以全配售在創業板上市的駿傑(8188),股價升逾五倍後,被證監會勒令停牌,或會是香港歷史上最短命的上市公司。現實的發展起伏,誰會料到?料到又有誰會相信?分析員隔空火併

忙碌中,大家或忘記了早一天,恒指比重達一成的滙豐(5)才公布了失望的全年業績,利息收益跌了一成,而利潤更大跌77%。在公布業績前,市場預期滙豐會加碼回購股份,故即使滙豐業績未必理想,滙豐股價仍升至年半高位的69港元。可惜,隨着業績公布,滙豐計劃回購股份亦僅有10億美元,較去年25億美元股份回購少了六成,滙豐股價即日急跌了5%。不過,有阿哥分析員卻指滙豐業績並非失望,只是「表現平平的業績」;有阿姐分析員力撐,指「全年業績也不是太差」;有阿叔分析員提議「如跌穿65元值得收集」,可是滙豐上週收市已是63.55港元了。有教授級分析員更說要「向前望,憧憬將來」,稱6厘股息的滙豐是高息股,「沒理由現價拋售」;但另一教授級分析員卻力排眾議,奉勸滙豐小股東:「有得走就好走!」滙豐小股東,你可信哪一個?

相信哪一個分析員?

要信分析員,不如信自己!首先,自己要明白分析員也有個人喜好,喜歡收股息、喜歡短炒、喜歡長揸的都有;亦有曾經在滙豐工作的,手持或沒有持有滙豐股份的。那你自己的喜好又是什麼,收股息、短炒、長揸?之後,要自己看看財務報表,同時亦要知道風險所在。以喜歡收股息為例,股東要收股息,公司要賺到錢才可派股息;股息要保持,就要保持賺錢;賺錢下跌或不足,又要支付股息,就惟有「食老本」:將過去滾存的「保留盈利」,用在今天來分派股息。看看滙豐財報表,「利息收益」、「淨利息收益」、「費用收益淨額」等,已連續多年下跌。滙豐2016年的「營業收益淨額」,接近九成是來自後兩者,即「淨利息收益」及「費用收益淨額」。滙豐年度利潤除2015年微升3%外,亦是連續多年下跌,滙豐賺錢能力似已每況愈下。到2016年,滙豐年度利潤終於不足以支付當年的股息,要「食老本」,「保留盈利」亦因此不升反跌,下降了5%。滙豐管理層有何策略改變現時的局面?滙豐的發展起伏、賺錢能力每況愈下是短暫,還是會持續?誰會料到?無論相信誰,亦至少要知道當中風險,假如滙豐賺錢能力持續下跌,那怎能保持派息不變呢!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62

星聲夢裡找風險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3-09  NM

喧鬧的人聲戛然而止,柔和燈光中閃閃目光凝視射燈直照的舞台,擴音器響起熟悉的音樂及名字,想像很久的情景終於呈現眼前。鏡頭一轉,可惜,電影告終,共諧連理僅是一個星聲美夢;可惜,奧斯卡中,獲得最佳電影只是一個烏龍笑話。電影情節彷佛在現實中複製,美夢是編劇故意編撰而成,笑話是會計師無心大意造成,巧合地重疊在《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之上。在奧斯卡頒獎禮中,走過紅地氈的會計師怎想到,上週竟瞬間受到全球注視。恰巧在年報中,會計師編製的「獨立核數師報告」,今年或也可引起投資者注意!看保留意見為時已晚

往年,投資者翻開年報,都會找財務報表,看看賺蝕,計計回報,想想風險何在,而風險又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但總忽略附在財務報表前後接近千篇一律的獨立核數師報告。反而,如獨立核數師報告不是那千篇一律的格式,有修正(modified)或保留意見(qualified opinion)之時,投資者或才會注意,看看當中的原委,想想風險是否可此中尋。然而,當投資者能見到修正或保留意見的獨立核數師報告時,往往是為時已晚。以停牌快將兩年的漢能(556)為例,2013年及2014年的收入及應收賬都有龐大的關連交易及未收聯屬公司款項,據說此亦是漢能停牌原因之一。但要找漢能核數師的相關保留意見,卻要等到漢能停牌十個月後的末期業績公告才找到。

核數師報告大改革

今年,投資者看獨立核數師報告時可值得花時間一看,因為獨立核數師報告根據國際審計準則的新標準,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報告更詳盡,增加了內容,提高了審計的透明度。看看電訊盈科(8)及恒生(11)的年報,當中獨立核數師報告就由往年的一版紙,變了今年的八版紙。獨立核數師報告多了版面,革新了報告的格式,要求披露新的內容,最重要是披露「關鍵審計事項」(key audit matters)。關鍵審計事項是指核數師在審計時,根據判斷,認為審計中最為重要的事項,事項應包括:較高已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地方、重大的風險、財務報表中涉及重大管理層判斷的地方、高度估計不確定性的會計估計、及當期重大事項或交易對審計的影響等。在審計時是風險,在投資亦有機會是風險!恒生的核數師沒有保留意見,但仍指出關鍵審計事項包括:客戶貸款減值、資訊科技應用管理等。同樣沒有保留意見,電訊盈科的核數師也仍列出關鍵審計事項包括:收益確認、有關稅項的重要判斷及關鍵業務的減值評估等。以貸款減值及業務減值評估為例,不一直是投資者應注意的地方嗎?不用在星聲夢裡找,事項及相關數字放了在獨立核數師報告中,大家可以試試看看!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

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64

有線被判死刑?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3-16  NM

有線(1097)上月底公布全年業績,一如往年,一年不如一年,但有線股價卻紋風不動,直至上週四中午,有線申請短暫停牌,市場仍憧憬有線將被控股股東九倉(4)賣盤。怎料同日,九倉公布的不是賣盤成功,反而是賣盤告終;同時,九倉更踩多一腳,拒絕再承擔有線更多資金需求。九倉給市場的訊息,像是判了有線的死刑,媒體立刻一面倒報導有線的「死訊」,並為有線寫下「墓誌銘」。然而,看看財務數據及細心想想,九倉真會白白讓有線撒手塵寰,落得自己血本無歸?有線的估值

沒有令人意外,有線的全年業績似水流年,收入持續第五年下跌,經營虧損及年度虧損更連續第九年出現,並持續第四年擴大,對比2015年,2016年虧損就擴大了34%。面對如此業績,有線股價在業績公布後卻變動不大,徘徊在0.9港元以上,與一年高位的1.07港元近在咫尺;直至上週停牌前,股價仍收報0.93港元。有線股價能保持高企,主要源於去年7月5日有線及九倉的「聯合公告」。公告指出持有74%有線的九倉,「已自獨立第三方」接獲多份「初步提案」,部分涉及出售有線的權益。有線股價亦因此單日勁升約三成,升至0.9港元高位,股價剛好與上週停牌前接近。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有線每月仍對去年7月的聯合公告,發出更新資料公告,其間有線股價從未低於0.75港元,而最近一次更新資料公告是在3月3日,指出對有線「各種方案,包括出售的可能,現正進入最後階段」。假設市場已考慮賣盤失敗的風險,以0.75至0.9港元為基準,有線的估值應在15億至18億港元之間。

有線的終局

令人意外的,是更新資料公告後不足一週,市場仍在相信有線賣盤快將成功,九倉卻在上週四公布有線賣盤告終,更表示在現有給予有線的4億港元融資外,拒絕再作融資承擔及拒絕為此融資續期。賣盤落空,融資成疑,雙重打擊下,有線股價在上週五單日跌了34%,收報0.61港元,回到去年7月聯合公告前的價位,但市值仍有12億港元。看看財務報表,有線的資產淨值有5億港元,互聯網及多媒體業務仍有穩定溢利,電視分部雖連年虧損,去年年報仍列出有95萬個電視客戶、17萬個寬頻上網客戶及10萬個電話客戶。選擇之一,是將有線個別業務或資產拆骨剝殼,善價而沽。其次,有線的聯屬公司奇妙電視正作最後準備,並已承諾將於今年5月啟播免費電視粵語頻道,沽出或結束其他業務,剩下免費電視業務,是另一選擇。再其次,將有線的估值打一個大折讓,賣價也應以億元計算,怎會白白讓有線瞬間壽終正寢。賣盤不成,不外乎是賣盤未到心水價。要有更好賣價,可以退為進,亦可瘦身減債。一方面,宣告賣盤告終,終止所有談判,可以是談判策略。另一方面,瘦身可以是結束部分業務,減債亦包括減少承諾的投資。續牌要承諾投資,要減少承諾投資,就要有策略及籌碼才能談判。一個策略及籌碼可兩方面使用嗎?選擇策略多的是,有線的終局似仍未可料,大家或可買定花生,拭目以待!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92

舜宇長升長有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7-03-23  NM

俗語說:「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壹計就明》的分享只需即日,就可靈驗!上週「有線被判死刑?」的分享就是一個例子,不過在電視慢慢被數碼平台所取代,大家的投資對象亦轉移到數碼平台相關的股份,瑞聲科技(2018)及騰訊(700)是藍籌股中的代表。去年分享瑞聲及騰訊時,曾一同分享舜宇光學(2382),一年來舜宇股價的表現其實更勝瑞聲及騰訊,舜宇上週剛公布了業績,股價仍可長升長有?股價表現更勝瑞聲及騰訊

上週分享了有線(1097)被九倉(4)「閂水喉」後,仍有不少選擇及策略,未必會壽終正寢。文章出街之日,有線的聯屬公司奇妙電視,就公布5月14日啟播免費電視;同日,有線亦發出公告,表示因應近期「閂水喉」的事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已同意將當日須回覆收費電視續牌的期限,延至4月26日。從「閂水喉」的事態發展,推敲九倉及有線的策略,相信不用多作解釋了!在恒指上週上升3%的同時,有線一週反彈了11%。可惜,一如過往分享,大家不必對電視業抱太大期望,數碼平台取代電視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來。巧合地,在有線發出公告的同日,運動用品商adidas的行政總裁接受美國CNBC訪問時,就指年輕消費者已少看電視,普遍轉用數碼平台,故此adidas將或不再在電視賣廣告,而是透過數碼平台作宣傳。訪問引證為何數碼平台相關的藍籌股瑞聲及騰訊,股價在去年可分別上升四成及兩成多。相比瑞聲及騰訊,舜宇的股價升幅更優秀。舜宇的股價在去年初才不足18港元,去年底已升至接近34港元,升幅92%。上週一,舜宇公布2016年業績前,股價更創歷史新高的59港元,15個月的升幅達2.3倍,市值接近650億港元,較不少藍籌股的市值更高。

不可忽略隱憂信號

上週一收市後,舜宇公布2016年業績,收入按年升了37%,毛利率是18%,溢利率是9%,股東應佔溢利接近13億元人民幣,按年升了67%;在2015年,舜宇收入按年僅升27%,毛利率較低僅16%,溢利率亦較低僅7%,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僅升36%。從種種數據看,舜宇2016年的業績都較2015年出色,就是股東回報率,亦由20%升至26%。可是,舜宇的股價卻在業績公布後,輾轉回落,跌了3%,恒指同期升了2%。單看業績,投資者未必看到舜宇的隱憂信號,但大家可以一齊計計一些比率,就會壹計就明!首先,舜宇的收入在2016年雖有37%增長,較2015年的27%增長為高,但仍較2012年至2014年的四成半至六成增長為低;而且,此收入增長亦較總資產52%及總負債77%的增長為低。換言之,舜宇的收入增長仍較五年平均增長為低,亦追不上資產及負債的膨脹。舜宇的總負債上升,亦導致總負債對權益比率上升,升幅達四成,兩年就升了接近一倍。綜合而言,總負債上升也解釋了舜宇股東回報率能夠上升的部分原因,主要是借貸帶動。更重要的,是舜宇股價在年多間大升後,股價已並不便宜。去年分析舜宇時,舜宇的市盈率是26倍;但以舜宇上週收市價計算,舜宇的市盈率已達43倍。增長如仍回不到五年平均增長之數,舜宇股價真可長升長有?

林智遠 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