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吉利升幅冠同儕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3-30  NM

投資的價格反映預期,預期會否落實或落空,就要花時間去驗證。要找到不用花時間而能穩賺或全蝕的投資,並不容易。恰巧上週,就有一隻股份,股價半小時內跌了九成;而另一隻近年股價不斷上升的股份公布業績後,仍反覆上升。更巧合的是,《壹計就明》都曾與大家分享這兩隻股份。臥薪嘗「乳」無止蝕機會

上週五早上,輝山乳業(6863)股價如跳崖式下跌,半小時內,由2.59港元跌至最低0.25港元,跌逾九成,中午升回0.42港元收市後,輝山就主動申請停牌。可憐的是輝山小投資者,稍有不留意,可能連止蝕的機會也錯失了。2016年底,沽空機構渾水曾指出輝山業績造假,估值接近零。其實更早一年,2015年底,無背景、無資源、無強大法律團隊,並亦非沽空機構的《壹計就明》,也曾分享輝山的毛利、毛利率及溢利都在下跌;但在市盈率及市賬率方面,「輝山都貴絕同業」,堪稱是逆市奇「乳」,故此總結「從數據中,大家若找不出端倪,奇遇還是留待有識之士嘗試」。在此謹希望,大家沒有自以為是「有識之士」,沒有臥薪嘗「乳」就好了!輝山股價崩盤,大家對其他乳品公司自然起了戒心;同樣,吉利(175)及廣汽(2238)股價近年表現出色,大家就對汽車股情有獨鍾。去年中,就曾用數據引證「汽車股股價表現並非一枝獨秀」,當中僅「吉利及廣汽的股價較突出」。吉利15倍的市盈率,更與輝山一樣,貴絕同業;不同的是,吉利較高的市盈率,卻有收入年升四成及利潤年升六成所支持。

吉利股價有增長數據支持

去年分析後,吉利股價仍節節上升,3月中曾創新高12.62港元後回落。上週吉利公布業績後,股價回升8%,一週收市是12.28港元,較去年分析時升了178%,升幅更冠絕同儕。以吉利逾千億港元市值計算,吉利市盈率已升逾24倍,吉利業績可繼續支持此市盈率嗎?看看吉利2016年業績,銷售量遠超原先年初銷售量目標約三成,銷售量按年升五成,加上平均銷售價增長帶動下,銷售收入按年增加接近八成,溢利更按年增加126%,扣除出售合營公司權益的一次性收益後,溢利率仍增加一個百分點。強勁的銷售量增長下,吉利在今年初就定下2017年的銷售目標按年增長31%。綜合表面上看,吉利近兩年多股價大幅上升,都有實質基本增長數據支持。今年首兩月,吉利公布的銷售量仍持續強勁,較去年首兩月分別升了71%及167%。然而,吉利股價是否已反映強勁的增長數據?吉利的銷售量增長是否能持續強勁,或更上一層樓,以支持股價繼續上升?相信大家都沒有水晶球,更沒有背景及資源作實地深入調查,故必要小心為上,其次是要花時間。肯花時間去跟進股價及銷售量的變化,或許有時更勝任何穩賺或全蝕的分析報告!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00

騰訊、IGG x 北水同行 林智遠

2017-04-06  NM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出自《荀子》,大家今天認識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現今例子演繹,就如謝霆鋒揮一揮手「揈甩」蕉皮,可以是有型,可以是表達父愛及家傳秘技,亦可以是網民瘋傳取笑的對象。又假設,如沒有北股及北水,或沒有騰訊(700)及其他科技股,又或沒有一江北水吹起港股,亦或沒有輝山乳業(6863)的崩盤及鬧劇!騰訊×北股

當有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或北股出事時,大家就有閉關鎖股的討論,但重點是否並不應在股份或資金是從何地而來;重點應是怎樣做好監管,怎樣在事前監察防患,怎樣在事後追究嚴懲。問題是股份在香港上市,但股份事發時及後的事、地、人都不在香港時,有關交易所及監管機構,可否仍能有效做到事前監察、事後追究?有關機構或為擴大份額、或為追求盈利,放寬了一些要求,同時輝山、漢能(566)、群星(3868)等事件卻不斷出現,更甚的是到現在仍對小股東毫無交代,難以令人釋懷。

同樣,以輝山、漢能及群星等事件,一刀切抹殺或貶低北股在港股的地位,亦沒有意義。現實是,以騰訊為例,騰訊市值已逾21,100億港元,較亦不是本地企業的滙豐(5)市值多了65%。大家有否看看,究竟恒生指數中有多少是「真.本地企業」?

輝山崩盤的一週,騰訊公布了2016年全年業績。以業績比業績,騰訊2016年的業績,比2015年及2014年的業績,都要出色。騰訊總收入逾1,500億元人民幣,2016年按年升48%,2015年按年僅升30%;盈利按年升42%,2015年按年僅升22%,美中不足的,是溢利率稍降一個百分點。

IGG×北水

可惜,業績出色,股價未必升得招積,騰訊股價在業績公布翌日就跌了1%;同日,恒生指數微升64點,反而同樣是科技股,並與騰訊同日公布業績的IGG(799),股價卻單日升了9%。IGG前身是在福州成立的「福州天盟數碼」,2009年到新加坡成立總部,2013年回到香港創業板上市,2015年再轉到主板上市。跟業務較廣泛及規模較龐大的騰訊不同,IGG專注開發及經營網絡遊戲,2016年收入僅3億美元;跟騰訊比業績,IGG在2016年或許更出色,收入按年升59%,盈利按年升74%,增長都較騰訊優勝,僅22%的溢利率及不上騰訊的27%。不算北股但又看似是北股的IGG,卻在3月成了「北水」愛股,成了「港股通(深)十大成交活躍股份」列表中的常客,更在多天名列此表的榜首。「水則載舟」,北水則載IGG,IGG今年首季就升了107%,較今年首季恒指升幅王吉利(175)的六成升幅更高,當中在3月就升了96%。上週已逾140億港元市值的IGG,在過去五年,一年收入可下跌而業績可虧損,另一年收入及溢利又可升逾一倍,並沒有軌跡可尋。一時向左走,一時向右走,不就波動,不就是風險;依賴個別網絡遊戲的成敗,不又是風險。業績可以很出色,亦可以很失色;正如揈蕉可揈甩蕉皮,亦會尷尬地揈甩整隻蕉!「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水可崩雲裂岸捲起千堆雪,輕舟也可過萬重山,不能或不願承擔風險的,不如隔岸觀舟,未嘗不可!

林智遠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 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03

「息」字頭上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7-04-20  NM

很多人都覺得「食色性也」出自孟子之口,甚至以為是「子曰」的孔子所說;但事實上,此句說話是以口才見稱的告子,與孟子辯論人性問題時說的,原文出自《孟子》。最近,很多投資者、媒體,甚至分析員,都忽然「食『息』性也」,以高派息比率或高股息率的股份為目標;但現實上,是否真可財「息」兼收?派息比率及股息率

3月中,神華(1088)公布業績及建議增加末期股息44%外,還建議派發特別股息。連同末期息及特別股息,神華的「派息比率」(dividend payout ratio),以股息除以股東應佔年度利潤計算,竟逾230%,派息比率在恒指成分股中僅次於滙豐(5)的720%;神華的「股息率」(dividend yield),以股息除以股息建議公布前股價計算,竟逾20%,股息率是恒指成分股之冠。神華股價在股息建議公布後,翌日單日就升了20%。再加上中國證監會宣稱,要嚴肅處理不分派股息的「鐵公雞」上市公司,一時間「息」迷心竅,大家都努力尋找高派息比率或高股息率的股份。有媒體從數據分析,指出業績期過後派息榜中,公路基建股位居前列,更點名指路勁基建(1098)最「疏爽」,而同時分析江蘇寧滬高速公路(177)及越秀交通(1052)派息比率亦較高。以派息比率及股息率衡量擁有穩定收入及利潤的股份,算是一個不錯方向。除房產信託和公用股外,公路基建股都應是擁有穩定收入及利潤的股份。然而,路勁基建應不是公路及基建股,也不算是擁有穩定收入及利潤的股份。

路勁基建不是基建股

在聯交所網頁列出的行業分類中,江蘇寧滬高速公路及越秀交通都是工業中的鐵路及公路分類,而路勁基建卻是地產建築業中的地產發展商分類。在財務報表中,路勁基建分佔的基建收入只是總收入的7%,公路溢利亦只佔分部總溢利的兩成,公路資產也只佔分部總資產不足一成。分析員看見路勁基建的名字,就以為路勁基建是基建股,與見到原稱富士康的富智康(2038),就以為富智康是代工生產iPhone的富士康,同出一轍,亦各有千秋!路勁基建過去五年的收入,由最差2015年倒退2%,到2016年增長35%;溢利更由最差2015年倒退20%,到2016年增長66%,當中起伏主因是「作銷售用途之已落成物業銷售收入」的波動而成。若以派息比率計算股息,再以股息率推算股價,在路勁基建波動的收入及溢利中,應該怎樣計算?路勁基建股價今年至上週升了八成,應是收入及溢利增長推動,還是股息推動?股息是分析股份的一種方法,但並不是唯一方法。股息是以已賺取的利潤來派發,故此高股息亦要高利潤來支持,試問滙豐的利潤如不反彈,怎可維持720%的派息比率?以去年年中曾分析股息率僅名列前茅的利豐(494)為例,股息逾7%,但至上週,股價卻跌了逾11%。例子正好印證股息之上,股價的升跌亦是回報之一。股價升,回報加在股息率之上,利潤倍增;股價跌,負回報就是股息上的一把刀。「息」字頭上是利,是刀,還看股份本身!

林智遠 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14

再論有線:咁嘅服務態度?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4-20  NM

在美國,你買了機票,坐上了飛機,也未必回到家,因為隨時有人會「拖你落機」;在香港,你付了月費,簽了合約,也未必看到收費電視節目,因為隨時有人會「熄你部機」。原來,「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真的仍然存在!

上週四晚,有線(1097)公布供股計劃,大股東九倉(4)不會參與,小股東每持有三股就可認購「公開發售」的五股,永升負責包銷,市場普遍認為供股計劃實質是複雜財技下的「賣殼」計劃,是九倉變相「賣殼」給永升。究竟,供股計劃對各方又有什麼影響?試試用財務報表數字及數據來看看。

變相拆骨剝殼

一個月前,媒體一面倒報導有線的「死訊」,僅《壹計就明》力排眾議,指出九倉不會讓有線白白撒手塵寰,「拆骨剝殼,善價而沽」就是選擇之一。有線不死,「剝殼」成真,價錢又如何?有線供股計劃中,每股供股價0.21港元,對比有線停牌前股價,大幅折讓66%;但若對比每股0.25港元資產淨值,折讓就只有16%;若再對比供股後的理論每股資產淨值(即以財務報表中資產淨值加上供股所得,再除以供股後的擴大股數),折讓更只有7%。故若從有線「賣殼」雙方角度來看,「賣殼」僅是以資產「拆骨」價來作價,「殼」價接近零,名副其實「拆骨剝殼」!若從有線的小股東角度來看,可代入「賣殼」雙方角色,是九倉,就放棄供股,善價而沽;是永升,就注資供股,等待股價,何年何月再創高峰。未決定前,可看看數字。有線過去九年都虧損,沒有市盈率,以市賬率分析,供股計劃公布前是2.4,上週收市是2.8,過去一年受收購計劃帶動最高是4.3;但有溢利的電視廣播(511),上週收市的市賬率不足1.9。換言之,單以市賬率而言,規模較小而仍虧損的有線,股價較電視廣播的股價更昂貴。

誰為刀俎,誰為魚肉

上週供股計劃公布後的翌日,有線股價曾跌25%,大家用腳對供股計劃表了態,當時股價引伸的市賬率剛與電視廣播的市賬率接近。有線當日能在下午奇跡反彈,主因是永升中午建議的未來節流計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有線員工或將處於被宰割的地位。除了有線員工外,有線小股東、客戶,甚至政府也可能成為代罪羔羊。有線主席已明言,假若有線小股東不在5月29日股東會通過供股計劃,有線將面臨在收費電視牌照屆滿的5月31日「熄機」,暗示付了費的客戶假若受害,責任或在小股東。有線亦已向政府申請,將接納收費電視牌照續期要約的限期延至5月31日。假若政府不接納延期,「熄機」責任或到了政府一方。然而,政府是在去年12月13日,已批准有線為期12年的牌照續期申請,至今已逾四個月。在各方或都有責任及時間緊迫的同時,聯交所資料顯示,有線及九倉主席正忙於在4月13日,減持九倉及九倉母公司會德豐(20)的股份,合計套現逾2,600萬港元。「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夠嗎?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87

看不穿就私有化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7-05-04  NM

借用周星馳電影《食神》中的對白,大家對於上週的股市,或會說:「俾你估到,就唔係股市啦!」在亞洲東北方戰雲密布、劍拔弩張的環境下,恒生指數在上週,不但擺脫4月以來跌多過升的困局,更連升四日,週五雖稍為回落,一週仍升逾2%;更甚的,是《壹計就明》一向關注的三隻「強勢股」,股價都節節上升,分別創了歷史新高。有人歡喜有人愁,自2013年開始股價就持續下跌的恒指成分股百麗國際(1880),卻剛好也在上週公布私有化計劃。看不穿的市盈率

「強勢股」是去年4月《強勢股大作戰》的分析,給騰訊(700)、瑞聲科技(2018)及舜宇光學(2382)起的名稱,純粹是為方便統稱三隻股份。誰知道,一年過去,騰訊、瑞聲及舜宇的股價已分別升逾56%、110%及178%。隨着股價向上,騰訊、瑞聲及舜宇的市盈率亦分別由44倍、25倍及26倍,升至50倍、31倍及49倍。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面對騰訊股價日復日、年復年的愈升愈有現實,相信沒有分析員敢說騰訊等「科網股」的不是。就如本欄也曾分析,不解為何舜宇的市盈率,比瑞聲的市盈率更高;但現實是,舜宇不只股價屢創新高,市盈率也屢創新高,分析不敵現實。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當科網股龍頭蘋果(美股:AAPL)的市盈率都是17倍之時,內地科網龍頭阿里巴巴(美股:BABA)的53倍市盈率,與騰訊的市盈率接近;但兩者仍不可與美國網上零售龍頭的亞馬遜(美股:AMZN)比併,因亞馬遜的市盈率更達174倍。

改不了的大趨勢

科網股當道,市盈率更高也改變不了大趨勢,同是零售卻從事實體營銷的百麗斯人獨憔悴,股價從2013年初18.58港元的歷史高位輾轉回落,去年中更低見4.07港元,兩週前停牌也只是5.27港元,一年最高收市價也僅是5.6港元。上週五,百麗終於跟隨另一零售商銀泰商業(1833),公布每股6.3港元的私有化計劃。百麗私有化每股價格,引申市盈率為19倍,當然不能與科網股比較,但比較私有化公布前停牌股價,有接近20%溢價;比較一年最高收市價,有約13%溢價;比較最近中期業績中的每股資產淨值,有約77%溢價。若與銀泰每股10元的私有化計劃做對比,銀泰私有化每股價格,比較私有化公布前停牌股價,有約42%溢價;比較私有化公布前一年最高收市價,有約32%溢價;比較最近中期業績中的每股資產淨值,有約67%溢價。故此,銀泰私有化的價格,似乎都較百麗私有化價格吸引,當中是否與阿里巴巴已入股銀泰逾兩年有關?參考銀泰一月公布私有化後,股價迅速反映私有化價格,並要在五月才完成私有化程序,百麗小股東短期內或會因私有化價格的溢價而受惠,同時可考慮善價而沽,不用等四個月來投票!

林智遠 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36

狙擊之後的瑞聲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5-18  NM

近期火熱的藍籌新貴瑞聲科技(2018),股價節節上升,屢創新高,在將公布歷史上最高盈利的第一季業績之時,卻突然迎來沽空機構的狙擊,亦是沽空機構第一次狙擊香港藍籌股。瑞聲就是公布了按年升72%的季度盈利,仍阻不了股價兩日間下跌14%,市值亦從歷史高位中蒸發逾250億港元。沽空機構的全名是「葛咸城研究」(Gotham City Research LLC),一個以為只在蝙蝠俠電影才找到的名字!葛咸城的狙擊

葛咸城對瑞聲的狙擊,刊在網絡上可找到的分析報告中,報告特別之處是暫時僅有第一部分的預覽及引言,還有多少部分尚未可知。葛咸城亦已預言其他部分將在不久就刊發;換言之,瑞聲將要面對下一波狙擊,甚至更多的狙擊。沽空機構的報告每每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但葛咸城報告的第一部分,卻僅用上簡單的基礎分析,將瑞聲2014年至2016年的淨利潤率,比較同行、谷歌(美股:GOOG)、微軟(美股:MSFT)及蘋果(美股:AAPL)的淨利潤率,得出瑞聲冠絕同行及美股科技巨企的數據;並指出瑞聲是透過沒有披露的關連方及可疑會計(dubious accounting),從而誇大及理順利潤率。其實,兩年前的七月,《壹計就明》首次分析瑞聲,就已寫下「冠絕同行的毛利率能維持多久,是瑞聲的另一潛在風險」。或許,葛咸城也應訂購本刊看看。然而,冠絕同行及美股科技巨企的數據,是否就等同於誇大?相信可留待葛咸城報告的其他部分分解。

瑞聲的反擊

面對葛咸城暫時的狙擊,瑞聲的表現可算是有讚也有彈。可讚的,是瑞聲沒有像其他被沽空機構狙擊的股份一樣,選擇停牌,暫停股份買賣;可彈的,是瑞聲即日反擊的澄清公告中,文字錯漏百出,要修訂再另行刊發,澄清公告亦僅「強烈否認」狙擊的申述,「認為」狙擊內容「不屬實及具誤導性」,但沒有提出任何證據及數據支持。反而,一眾大中小證券行卻紛紛出航護駕,發出報告,幫助瑞聲解釋。在狙擊中,葛咸城似乎覺得報告的解釋較單薄,故以「可能看起來很牽強」(may seem far-fetched)來粉飾;同時,也把瑞聲的核數師拉入狙擊中,以「在中國遇到最多麻煩的核數師」(the audit firm that has had the most trouble in China),為瑞聲審核財務報表,來加強報告的說服力。有趣的,是瑞聲亦以核數師來擋駕,指出核數師一直沒有任何意見,來作反擊理據之一。在瑞聲核數師「躺着也中槍」中,葛咸城相信瑞聲的誇大情況不能無限期持續,並將在短期內終止,而瑞聲股價將初步跌至40至50港元,並以44港元為目標價。無巧不成話,兩年前《壹計就明》首次分析瑞聲時,瑞聲股價剛好接近44港元。當年,瑞聲市盈率是18倍;上週,瑞聲的市盈率被狙繫前逾30倍,被狙繫後是26倍。就是沒有誇大,瑞聲兩年間的市盈率亦高了不少。狙擊後,大家應注意,瑞聲怎樣準備下一波或更多的狙擊。瑞聲的核數師想必亦會早作準備,假如有任何通告或變動,大家也應留意。俗語說「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可作參考!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

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01

天使與魔鬼的沽空 林智遠

2017-06-08  NM

沽空(short selling)及沽空者(short seller)往往給人邪惡的感覺,上市公司及其股東未必歡迎沽空者,看最近受沽空機構狙擊的上市公司,科通芯城(400)市值在三個交易日中蒸發了約一半,藍籌股瑞聲(2018)市值蒸發了350億港元外,更停牌逾半月。然而,沽空也有天使的一面,有投資者如「股神」巴菲特,更視沽空機構為專捉「老千股」、「垃圾股」的使者。善良的天使

供求決定市場價格,是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的核心,而沽空亦被視為當中重要的一環。貨品價格來自市場上貨品的交易,交易代表供求,代表有買方和賣方。買方相信貨品價格會平穩或上升,反之賣方相信貨品價格會平穩或下跌,故交易能得以進行。假如買賣雙方都相信貨品價格會持續上升,沒有賣方認為貨品價格會下跌,市場就沒有交易,因此市場需要沽空及沽空者。以本港樓價為例,曾以經濟學基礎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來分析政府壓抑樓價的「辣招」,指出「辣招」印花稅本來是買方負責繳付,加稅會使需求曲線下移,但在一手市場,部分賣方發展商以回贈或其他方式,分擔買方繳付責任,需求曲線或因此不會下移,反而供給曲線會上移。當日《壹計就明》的分析,一語成讖,需求曲線不變,供給曲線上移,導致成交減少,樓價不跌反升。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沽空機制,現實是在二手成交減少下,樓價仍升不停。沽空不單幫助決定價格,「股神」巴菲特甚至認為,沽空機構可以幫助揭露企業的欺詐性會計和其他困難,換言之,沽空機構亦是專捉「老千股」、「垃圾股」的使者。就如股神期望,盡責的沽空機構會透過盡職調查,對上市公司進行深入的研究,不但可以為市場服務,更可發揮部分監管機構的角色。

邪惡的魔鬼

同樣,沽空機構作為市場參與者,亦應遵守一定規限及原則。首先,沽空機構應與其他市場參與者般,受到監管機構規管,進行受規管活動時,要遵守相同規管及領取相同牌照或註冊。其次,沽空機構應公開持有被調查上市公司的權益及持倉記錄。以狙擊瑞聲的「葛咸城研究」(Gotham City Research)為例,葛咸城的報告披露了持有瑞聲證券的淨沽倉位(a net short position)。可是,僅僅披露淨沽倉位又是否足夠?更重要是,盡職調查上市公司的沽空機構應盡其職,謹慎調查,不應弄虛作假,更不應發布誤導性信息。上週,科通芯城及瑞聲都反擊沽空機構,科通芯城認為沽空機構「烽火研究」的「指控屬虛假及具誤導性」,瑞聲更認為葛咸城「故意使用」多個網站的「虛假及錯誤信息」、「製造誤導性指控」及「故意發布誤導性信息,以造成混淆」等。誰也保證不了專捉「老千股」及「垃圾股」的沽空機構,會否也是「老千沽空機構」及「垃圾沽空機構」。當然,沽空機構若弄虛作假,誤導市場,相關監管機構自然需要適當跟進及追究。可惜,被狙擊後的上市公司股價已大跌,跟進及追究所費的時間頗長,有結果時或已是很久之後的事了,縱然沽空機構受罰,或也只落得上市公司、沽空機構及股東三輸的下場。投資者小心為上!

林智遠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 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925

回憶中的維他奶 林智遠

2017-06-29  NM0345

回憶求學時,在教會學校聽了不少《聖經》及耶穌的故事,長大了亦走到以色列,親身感受一下那氣氛。當中耶路撒冷舊城區集合多個宗教的聖地,如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苦路及聖墓教堂、猶太教的聖殿山及西牆、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及阿克薩清真寺等,令人印象深刻。回憶求學時,又點只《聖經》及耶穌的故事,還有在冬天裡,學校小息時,在小食部那熱燙「點只汽水咁簡單」的維他奶!戰爭與維他奶

耶路撒冷舊城區原不是以色列管轄,在1967年6月初,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及敍利亞準備聯合進攻以色列之際,以色列先發制人,動員接近全部空軍戰機,配合地面部隊,以六日時間,迅速及徹底打敗阿拉伯國聯軍,自此耶路撒冷舊城區就從約旦,落入以色列手中。此次壓倒性的「六日戰爭」,到今年6月剛好五十年。戰爭亦令人想起維他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維他奶創辦人眼見平民每多貧困及營養不良,故此在1940年研製推出維他奶,希望以廉價但蛋白質豐富的大豆製成豆奶,替代較昂貴的牛奶。今天負責生產維他奶的,是維他奶國際(345),上週五,維他奶國際剛公布2017年3月止的全年業績。維他奶國際2017年收入按年下跌3%,如剔除出售北美洲業務的影響,實質錄得按年增長是6%,2016年收入按年增長是10%;毛利率由2016年的51%,上升至2017年的53%;除稅前溢利按年增長41%,但扣除出售北美洲業務的淨收益,按年增長只有9%,2016年除稅前溢利按年增長是14%。綜合而言,除毛利率有實質增幅外,維他奶國際的其他增長都在放緩,2017年的各項增長率都不及2016年的各項增長率。

溢利或有倒退

再深入看維他奶國際的增長,主要是由內地業務帶動。2016年以前,維他奶國際的香港業務收入都較其他地區業務收入為多;但自2016年開始,內地業務收入已超越香港業務收入。到2017年,香港業務收入甚至出現倒退,下跌3%;內地業務收入雖仍保持增長,但亦由2016年的19%增長,收窄至2017年的10%增長。而且,維他奶國際內地業務的經營溢利貢獻率一向較低,對比2017年香港業務17%的經營溢利貢獻率,同年內地業務的經營溢利貢獻率只有12%。換言之,在香港業務倒退及內地業務增長放緩,加上內地業務溢利貢獻率較低下,維他奶國際將來的溢利或有倒退可能。維他奶國際股價在2016年10月創上市新高的17.18港元後,輾轉回落,但波幅不是很大,最低也只是跌至14.76港元,較高位僅下跌14%。近月,維他奶國際股價又重回高位,最高是6月中的16.48港元,而市盈率及市賬率亦分別到了並不便宜的28倍及7倍。回憶總是美好,但想一想,大家多久沒有回憶起求學時的片段?多久沒有回憶起那熱燙維他奶的日子?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60

二十年誰進誰退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7-07-01  NM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花開花落一轉眼就兩個十年,坊間有不少分析對比回歸二十年前後的變化。趁熱鬧看看股市中恒生指數的變化,從中想到一隻當年的新股。假如當年用百多港元買了一股此股份,大家估計今天此投資的價值是多少?此投資今天約值九萬港元,經調整計算此股股價升逾640倍,升幅更勝股王騰訊(700)!恒生指數的二十年

恒生指數在1997年6月20日首次突破15,000點,二十年間起起跌跌,上週收市25,764點,年複合回報率僅2.7%,僅算中規中矩。反之,恒生指數成分股進進退退中,卻有較明顯的變化軌跡。首先,1997年7月前,恒生指數成分股仍然只有33隻,當中除滙豐(5)及前稱中信泰富的中信股份(267)外,業務大多以香港為主。回歸後,紅籌及H股陸續加入恒生指數成分股行列,業務普遍以內地為主。其次,香港工業、實業及酒店股慢慢退出恒生指數成分股行列,例如德昌(179)及電視廣播(511);取而代之的,是市值更龐大的紅籌及H股,例如三桶油及四大銀行,當中無疑以騰訊為代表。今天,恒生指數50隻成分股逾一半數量及一半權重的股份,都是與內地相關。二十年間,無論從質和量,或從業務的地域和性質,恒生指數都起了根本的變化。

亞馬遜的二十年

從恒生指數中的科網股騰訊,想到另一科網股,剛巧是1997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最近由虛入實收購實體商店,而引起不少話題的亞馬遜(AMZN)!當年,亞馬遜以每股18美元招股上市,之後股份分拆,至每股約相等於1.5美元;上市後,亞馬遜經歷千禧後科網股泡沫爆破,進進退退中,仍然持續發展。今年,亞馬遜股價曾升至1,017美元,上週收市每股仍有968美元,經調整計算較招股價高逾640倍,換言之,當年140港元的投資,今天已升值至90,000港元,年複合回報率逾38%。成立及上市初期都自稱為網上零售書店的亞馬遜,發展中不斷強化求變,今天銷售的貨品已包羅萬有,同時亦製造及銷售電子產品、提供廣告及雲端服務等,目標並不限於網上零售店,而變成為「地球上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Earth'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上週收市,亞馬遜市值逾4,600億美元(約36萬億港元),較阿里巴巴(BABA)的3,600億美元及騰訊的26萬億港元更高,更早已超越地球上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WMT)的2,300億美元。亞馬遜的銷售及市場佔有率正持續擴大,相對上,沃爾瑪的銷售卻停滯不前;尤以近兩年,亞馬遜每年銷售都升逾兩成,沃爾瑪的銷售卻倒退或僅升不足1%。同時,在毛利率上,亞馬遜的35%亦較沃爾瑪的26%優勝。然而,在利潤率上,亞馬遜的2%較沃爾瑪的3%更微薄。相信亞馬遜要更加改善利潤率,並有更持續及更大的增長,才可繼續支持逾180倍的市盈率,事實上沃爾瑪的市盈率才17倍。世界在變,「十年一覺揚州夢」,二十年或是多發一覺;誰進誰退,分別或許在有否適應變化,有否自強不息!

林智遠 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67

市場不應最有效? 林智遠Nelson Lam

2017-07-13 NM

朋友閒聊,談到股票市場效率,有朋友稱讚香港股票市場是最有效率,股份價格很迅速反映股份相關信息,是有效率市場,甚至是「強式有效市場」。

朋友指騰訊(700)的手機遊戲,受到內地官方媒體批評,騰訊股價反映新信息,因此下跌,是市場效率表現。同樣,中遠海運(1919)週日公佈收購東方海外(316)前,東方海外股價已先行炒上,股價上升或反映未公開的信息,亦是市場效率表現。可是,兩者的市場效率不同,帶出的信息及意義亦不同,香港股票市場不應是最有效或「強式有效市場」!

有效市場假說

「強式有效市場」源自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尤金法馬(Eugene Fama)發揚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財務學基本理念之一,簡稱「EMH」,並分成「弱式」、「半強式」及「強式」。「弱式」是指股價反映了所有市場信息,現在股價反映了過去股價所提供的信息;「半強式」包含「弱式」,並指股價已反映股份所有公開的信息,新信息亦會很快反映在股價上;「強式」,即是「強式有效市場」,包含「半強式」,指股價反映股份所有公開及未公開的信息,例如內幕消息。在「強式有效市場」下,投資者即使獲得未公開信息,也無法因而獲取較平均投資者為高的回報。以騰訊為例,騰訊的皇牌手機遊戲《王者榮耀》,上週接連受到《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批評,此負面新信息反映在騰訊股價上,騰訊股價迅速下跌,一日就跌逾4%,市值蒸發千億港元。騰訊股價因負面新信息而下跌,顯示市場是「半強式有效市場」,而不是「強式有效市場」。換言之,投資者依賴新信息,亦無法在騰訊身上獲取較平均投資者為高的回報。

騰訊到東方海外的半強式

週日晚六時許,中遠海運及東方海外透過聯交所網頁,上載兩日前上週五的聯合宣佈,指出中遠海運擬以不少於每股78.67港元,收購東方海外全部股權,每股價格較週五東方海外股份收市價溢價約31%。以「半強式有效市場」為假設,在週一開市,東方海外股價就會反映此溢價差距及收購落實的風險。結果週一,東方海外股價一開市就升了24%,至74.5港元。然而,中遠海運擬收購東方海外應是未公開的信息,《華爾街日報》卻可在今年一月下旬及六月下旬,先後多次報導收購消息。在2016年由盈轉虧的東方海外一直否認收購消息,但股價卻在一月及六月至上週,分別上升35%及22%,六月下旬的成交量較六月上旬的成交量亦多了接近一倍。今年以來,恒生指數升了15%,東方海外股價就升了87%,股價是否已反映了一些股份未公開的信息?在香港現行證券監管條例下,以內幕消息進行股份交易是違法的,故此股價不應該反映股份未公開的內幕消息,股票市場也因此不應是最有效,亦不應是「強式有效市場」!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