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個方法,免費的,就可以變幸福,你要不要? 這個方法,就是口頭禪(catchphrase)。 不經意的一句話,反映說話者內心最真實的起心動念;可以是一句走向失敗的魔鬼;也可是走向成功、創造幸福的天使。 二○一一年,日本連續累計十二年繳稅超過一百三十億日圓、神秘富豪齋藤一人,分享自己靠「我真幸福啊」、「只要去做,沒有做不到的事」、「我真富足啊」三句口頭禪創造財富的《貧窮,有幾百個理由;富有,只需一個關鍵》,在三十天內狂銷二十萬冊,成為日本亞馬遜暢銷書冠軍。 不只日本富豪,歐美知名企業創辦人也都是口頭禪贏家。 「看到空椅子了嗎?」這是亞馬遜總裁貝佐斯(Jeff Bezos)的口頭禪,每次開會時,貝佐斯會指指桌邊的空椅子。空椅子代表顧客,提醒部屬要照顧顧客的需求,讓亞馬遜安然度過網路泡沫、金融危機,打造顧客服務的標竿。 「去他的,做就對了!」(Screw it,Let's do it!)這是維京集團總裁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口頭禪。只要覺得可行,他用這句話面對所有批評,堅信封閉心志而喪失機會比做錯事情更糟糕,讓維京集團從健身房做到星際旅行。 口頭禪,在東方源自於禪宗,在西方則出現於一八五○年代,指重複掛在嘴邊的話。密西根大學教授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指出,現代人百分之百會從周圍環境,如媒體、電影建立口頭禪。二○○八年一份針對全美四百七十八名大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每個人都會從電影裡面記得一句話,並且變成口頭禪,轉述給家人和朋友;其中近七成(六七%)的人記得帶來快樂的正面口頭禪,而產生恐懼、生氣感受的負面口頭禪,只有一%的人記得。由此可知,正面口頭禪的影響力遠高於負面口頭禪。 彼得森解釋,口頭禪在溝通裡扮演了正面影響的角色,尤其現代人注意力時間降低,溝通模式傾向簡短,所以更希望常講出口的一句話能夠帶來正面效果。 三組正向方程式,五十位成功者都在用 另根據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貝洛克(Sian Beilock)的研究,正面口頭禪的學生,比起負面口頭禪的學生測驗分數高。因為負面口頭禪(如「我不行」、「我很緊張」)會把每個人腦袋中的「工作記憶體」佔據中,縮減他們用來解決數學問題的大腦能量,因為他們身體會產生一些負面荷爾蒙,使得更加心情緊張、手心冒汗。 《商業週刊》也蒐集了五十位國內外CEO與成功人士的口頭禪,依情境歸納、找出三組慣用的正向方程式: 一、挑戰、挫折情境用「我們+動詞」:表達我們站在同一邊。句型中有你也有我,或者我們,產生復原和支持功能。 二、衝突情境用「問句」:避免下否定的判斷,採用疑問句,產生緩衝功能。 三、誘發行動用「動詞+方向(如時間、數量等可具體衡量的項目)」:指出定理、能力、原則,並暗示未來行動;無論當下如何,未來會更好,具有啟發思想和行動的功能。 三組方程式正好與○三年社會心理學家拜倫(Robert A. Baron)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即正面表達與商業成功呈高度正相關。由此推論,口頭禪越積極,便越有行動力爭取資金、客戶和員工。尤其在不景氣大環境下,正面口頭禪更顯重要。 《金融時報》前管理版主編柯金黛(Gil Corkindale)在《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經濟衰退帶來的經營壓力,公司主管為求決策效率,傾向採用威脅、恐嚇等負面溝通會比正面溝通有效,所以負面口頭禪更容易脫口而出。「然而,領導人和主管如果在不景氣時忽視對待人的方式,等到經濟反轉時,員工忠誠度、互信、激勵,全都會受到考驗,」柯金黛指出。 另外《歐洲研究評論》中一篇名為〈成功職涯所需的社會技能〉文章也指出,除了不景氣,老齡化社會造成職場世代交替出現鴻溝,加上新溝通科技逐漸取代傳統面對面溝通,都讓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難溝通,且缺乏耐性當面解決衝突。 三種方法持續說,養成習慣越可能實現 至於一般上班族,多說正面口頭禪,在於印證「吸引力法則」。「話語是能量和波動,」心理師蔡美娟說,「心念會吸引相同性質的事物和訊息。」每件事都有多重角度,所以當你專注於成功,容易擺脫失敗的挫折感,也更靠近成功。 然而相較於西方,我們從小成長於多批評指責、少讚美的環境,所以正面口頭禪,絕非天生。「口頭禪是心理學的『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 prophecy),」蔡美娟說,「越養成習慣,強度越強,成功率越高。」 第一個方法,多說正面口頭禪。「口頭禪是習慣,重複練習就會變成新的習慣,」王浩威說。 第二個方法,當不小心脫口而出負面口頭禪時,記得補一句正面口頭禪。好比現代人經常把「煩死人」、「我好累」等負面口頭禪掛在嘴邊,說了也沒關係,記得再補上一句「我真幸福啊」,可以達到調和負面能量的效果。 第三個方法,多交往常講正面口頭禪的朋友,遠離口出負面口頭禪的人。口頭禪是習慣,而習慣來自環境,多與正面說話的人溝通、交談,久了自然養成習慣。 齋藤一人說:「每個人都為成就幸福降生到世界上。只要自認幸福,馬上就能成為幸福的人。」要幸福嗎?就從口頭禪開始。 【延伸閱讀】 亞馬遜總裁貝佐斯這樣說:看到空椅子了嗎? 解析:討論新商品,一般人會說「要想到顧客!」說教的口吻讓人閉緊耳朵。貝佐斯用譬喻代替說教,讓人想忘都忘不了。 維京集團總裁布蘭森這樣說:去他的,做就對了! 解析:面對新計畫,一般人常說「再評估」,通常評估就沒下文。布蘭森的口頭禪肯定行動的正當性,更能誘發行動。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這樣說:如果不對,你就證明給我看。 解析:面對有人直接挑戰,一般人會自保:「我有哪裡不對?」賈伯斯用反問的激將法,激發鬥志。 |
| ||||||
從索尼(SONY)出現史上最大虧損、與易立信拆夥後已兩年了,這兩年來,索尼手機交出一年成長近五○%的亮眼成績,更以防水、外接鏡頭等策略闖出一條血路,讓索尼手機徹底翻身的人是他—「索尼四劍客」之一的鈴木國正。 撰文‧何佩珊 如果說索尼社長平井一夫是索尼復興再造的發起人,那麼索尼行動通訊總裁暨執行長鈴木國正絕對是讓這個夢想實現的關鍵實踐者。 三月七日,初春的東京,氣溫還不到攝氏五度,但大量採用玻璃帷幕設計的索尼總部大樓在陽光照耀下,顯得特別耀眼。經過層層嚴格管制,走過一個個神祕通道之後,直達二十樓的專屬電梯,我們進入索尼東京總部最高殿堂。而鈴木國正就坐在陽光撒落的會議室中,倚著東京灣美景,接受《今週刊》的專訪。 二○一四年,是鈴木國正在索尼工作的第三十年,過去三十年來,他派駐過中東和南美地區,也執掌過VAIO(索尼筆電品牌)、電腦娛樂、消費性電子、網路產品與服務等集團內多個部門要職,資歷深也相當完整,這讓他與現任索尼集團社長平井一夫,以及執行副總裁吉岡浩、執行副總裁石田佳久,一起被冠上「索尼四劍客」的封號。 連四年虧損 肩負任務,「我沒有猶豫」只是,相較於鈴木國正當年加入索尼的聲勢如日中天,近年來索尼的光環黯淡不少,甚至○八年到一一年還罕見地出現連續四年虧損。一二年,那幾乎是索尼最慘的一年,過去一年的財報一出,稅後虧損高達五二○○億日圓(約新台幣一七○○億元),創下史上最大虧損,這個數字震驚了日本業界。 而在此不久前,市佔率持續滑落的索尼易立信才宣佈拆夥,走入歷史;電視部門也沒好到哪去,三星電視在全球熱銷,等於掐住了索尼的頸子;至於索尼引以為傲的筆電品牌,也擋不住全球PC大衰退的浪潮。 在索尼最慘時,一肩挑起拯救索尼任務的是平井一夫,其中最為棘手的改造,就在讓索尼手機這個品牌活過來,而平井一夫相中的人是他—鈴木國正。 鈴木國正很清楚,接下這份工作,他要肩負的不僅僅只是手機品牌業務,更大的責任是要帶領整個索尼集團走出低潮,重返昔日榮光,因為手機是復興索尼最重要的根。 「當時公司連續虧損,很多挑戰向我們襲來,我不能否認確實有壓力。」面對索尼的困境,鈴木國正話講得直白,「那時的索尼,確實處在一個痛苦的改革過程,但接下(索尼手機)這項任務,我沒有一絲猶豫。」 員工秀新機 「這是我們最大的改變」 至於為什麼是鈴木國正?平井一夫是這麼說的:「他是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者,是管理索尼手機,建立『大索尼』(One Sony),強化、加速整體業務管理的不二人選。」平井一夫有個夢,他要打造「大索尼」時代,以索尼手機為中心,復興索尼集團。 事實證明,鈴木國正確實扮演了幫助平井一夫實踐改革願景的關鍵角色,僅僅不到兩年時間,鈴木國正就讓人感受到,索尼真的不一樣了。 首先,從智慧型手機的銷量表現來看,根據Gartner的數據,一三年索尼手機出貨量為三六五○萬支,相較前一年成長近五○%,市佔排名也從第九名升到第七名,距離第六名只有○.一%的差距,而宏達電則落到第十名。 其次,當被問及索尼這兩年的變化時,索尼員工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最新發表的新機Xperia Z2,以雀躍且充滿自信地告訴你:「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改變。」不僅如此,通路夥伴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國豐也按讚,「索尼用集團資源整合走出自己的特色,比以往單打獨鬥的表現更好。」「一三年,是索尼突破的一年。」鈴木國正說,「這是我在去年初許下的承諾,而我們也做到了。」除了銷量成長、市佔率拉升,所謂的突破不只是從產品本身看到變化,更重要是讓索尼手機重新打造品牌、建立產業地位,對整個集團產生激勵與帶動效果。 採精細管理 簡報內容,全都背出來為了做到平井一夫的「大索尼」願景,鈴木國正一上台,就針對產品、行銷和營運面向訂定策略,特別是在產品決策上,集團技術要整合,搭上雲端網路應用,然後打造生態系。這些策略說來都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事實上背後都是巨大挑戰,一場長達六百天的改革,才正要開始。 就以集團技術整合來說,索尼行動通訊副總裁黑住吉郎不諱言,過去部門與部門之間存在隔閡,要想取得其他部門的技術,在部門間建立暢通管道,都不是易事。但鈴木國正態度堅定,「這些決策不容易,但是我們決定了這個方向。」以照相功能為例,手機照相功能越好,對數位相機市場的衝擊就越大,換句話說,索尼手機功能越好,打到的正是自家索尼相機的業績。 但在集團技術資源整合下,索尼手機推出了標榜超強功能且可以外接鏡頭的手機,結果就是,外接鏡頭的策略帶動索尼手機熱賣,「外接鏡頭是數位相機部門研發,但使用的是索尼手機的行銷預算。」索尼台灣總經理林志遠直言,每個加購的外接鏡頭算的是數位相機部門業績,兩相拉抬創造雙贏,最終整體集團營收穫利也是成長的。 這個簡單的小故事證明,「大索尼」的作法確實可以打造出「致勝產品」,同時避開了殺價戰場,相比紅米機價格下殺不到四千元,索尼旗艦機種至少兩萬元起跳。 「不論內部還是外部,沒人質疑我的策略是錯誤的,我很有信心,我決定的這個方向是可靠的。」鈴木國正的言談中滿是自信。 面臨兩大挑戰 中國低價品牌、市場飽和 事實上,鈴木國正有的不只是自信,他向來以精細管理聞名,「他幾乎可以把簡報上的內容一字不漏地背出來。」鈴木國正對管理的精細程度,連員工都驚嘆。 而且在一個月中,他大概只有十天會留在日本總部,另外十天要飛往瑞典,還有十天則可能要不定時拜訪美國、歐洲、中國等地。且即使時間安排已經如此緊湊,每週他還是會儘可能撥出時間,親自與產品企畫團隊開會,以準確掌握產品開發進度。 其實索尼失落的這些年,大家都很清楚,營運連續虧損,出售旗下PC品牌VAIO部門,是不得不的決定。但鈴木國正很清楚,惟有痛苦過去、美才會留下,沒有走過這些痛苦的裁員過程,索尼集團是無法重生的,賣掉VAIO後,才會有更多資源移轉到其他三大核心事業。 就像一三年對索尼手機來說已是成功突破的一年,但在鈴木國正看來,這只是第一步,畢竟索尼目前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排名第七,距離達成全球前三大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更別說近年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中國品牌低價策略奏效瓜分了部分市場,索尼手機只是剛打穩基礎,勢必要加快腳步,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訂出三大目標 要大膽、創新、更強大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Bigger(更大)、Better(更好)、Bolder(更大膽)。」前兩個目標很容易理解,不論是市佔率、品質或是服務等,都應該朝此努力,但為什麼是大膽呢?「如果不夠大膽,我們就不能夠創新,不能成為更強大的玩家。」鈴木國正笑著說。 在平井一夫高舉的「大索尼」旗幟下,鈴木國正只花了兩年時間,就打響了復興的第一炮,但能否真正讓已有六十八年歷史的索尼集團甦醒,就看鈴木國正的大膽策略能否創造功效了。 鈴木國正 出生:1960年 現職:索尼行動通訊總裁暨執行長經歷:Sony消費產品及服務集團(CPSG)副總裁及VAIO及行動通訊業務集團總裁、索尼集團執行長暨執行副總裁等 學歷:橫濱國立大學 201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 市佔率排名 1.三星 31% 2.蘋果 15.6% 3.華為 4.8% 4.LG 4.8% 5.聯想 4.5% 6.中興通訊 3.9% 7.索尼 3.8% 8.宇龍 3.3% 9.諾基亞 3.1% 10.宏達電 2.2% |
| ||||||
「我們真的很幸運!」五月天,五個人接受《商業週刊》獨家專訪時,都不約而同的說出這句話。 十五年前,五月天成軍發行第一張唱片,「當時五個人看起來就不太能幫公司(滾石唱片)賺錢,李宗盛評估市場約三萬張,可是卻用三十萬張的規格來製作。打第一首歌時大家還沒什麼反應,到了第三首歌的〈志明與春嬌〉,每天業務部都報說今天賣了多少又多少張。在台灣就是太幸運了!」阿信說。 當時唱片市場的天王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編按:收錄於專輯《愛像太平洋》中),第一名的銷售量是一百二十萬張,新人五月天的成績換算市佔率也有四分之一,的確很幸運。但當唱片市場到了二○一一年,總產值僅剩下不到五月天出道時的五分之一,五月天卻能維持同樣的唱片銷售量,這等於市場佔有率逆勢增加超過五倍。 不僅如此,五月天的世界巡迴演唱會聽眾參與人數,更從一開始的十萬人,到今年挑戰二百六十四萬人次,暴增二十五倍,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 五月天,十五年來能夠在台灣唱片界黑暗期中逆勢成長,這個看似幸運的成績背後,其實是從一個不願意跟別人走同樣道路的想法開始的。 不景氣時創業別人做廣,他們選擇把音樂做深 時間,拉回到二○○六年,當時台灣實體唱片工業產值,跌至不到十年前的十分之一,時任華人唱片界第一品牌的滾石唱片台灣區總經理陳勇志,和滾石副總經理謝芝芬在唱片黑暗期,決定和五月天一起離開滾石光環,出來創業,重新開始。 受到網路與科技創新帶來的衝擊,當時唱片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景氣蕭條,唱片公司的轉型之路,開始朝向「廣」發展,將歌手包裝成藝人、主持與演戲多元發展,不再重視賣不動的音樂唱片模式。 「我們選擇走做深的路,不是做廣;功夫紮實才能去面對複雜,」這是陳勇志面對最壞時代的抉擇。這裡的深,就是把唱片公司的本質「音樂」做到好,因此他與五月天將公司名字,取名為「相信音樂」,五月天也從歌手正式變成公司經營者。 「光相信音樂沒用,不去看現實社會發生什麼事,不會有新內容產生。」陳勇志解釋,音樂世界還在出黑膠唱片,將獲利壓在一張張CD上,等於昧於現實。 創新經營模式唱片難賣,轉戰主題巡迴演唱會 唱片模式走不通,他決定挑戰當時台灣唱片公司沒走過的「主題巡迴演唱會模式」。 陳勇志敢離開滾石,重新開始,是因為他觀察到,五月天出道四個月,就曾經創造出上萬人演唱會的成績單。五月天的現場魅力,是陳勇志、謝芝芬與五月天在創業時,就確定以演唱會為運作主軸的觸媒。 五月天團長怪獸說,「我們不是偶像團體,只有現場演出才能顯現我們的音樂,和要表達給歌迷的內容。」 雖然手上有五月天這張王牌,但演唱會的票價,是一張唱片售價的三倍至十倍,要如何讓歌迷願意掏錢進場,而且是每年都願意「重新進場」聽可能「同樣的歌曲」,最大的挑戰才開始。 演唱會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吸引新舊歌迷進場?「演唱會好不好,第一是歌手實力夠不夠強、第二是演出商的企宣做得好不好,包括宣傳管道、票價、定位,找尋買票族群,是滿座因素。」曾任滾石唱片新加坡總經理,承辦過周杰倫等華人演唱會、現任Live Nation Taiwan總經理的嚴光華分析。 為了呈現與眾不同的演唱會,讓歌迷像超商集點般,開始「集場」五月天演唱會,陳勇志決定成立演唱會部門,大到舞台硬體工程製作,小到演唱會上的變色螢光棒,都自己一手包辦。 只是,資本額一千萬元的相信音樂,舉辦一場演唱會初次製作成本達兩億元(編註:此為「諾亞方舟」價碼),從主題發想、企畫發行等細節由頭包到尾,成本是一般唱片公司舉辦演唱會的十倍以上,這等於「喝牛奶自己養牛,勢必遇到成本支出和人才問題,」與相信音樂合作戲劇《A咖的路》音樂製作的TVBS總監劉思銘分析。 陳勇志以台中體育場為例,場中環繞會出現噪音,「要不選擇不辦,要不解決問題。」解決之道,乾脆自己養起音響師,才能在因地制宜時,就將「每個位置都聽到、看到」的最高指導原則融進舞台硬體工程,才有別於其他演唱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拼裝車模式。 「上端統合,到與對的外包專業團隊分工,上下整合,才能長久。華人市場崛起、走上世界舞台是有機會的,但是你要夠專業,而不是機會到了,找美國人來操刀,你得一步步學、一步步培養人才,到時才能有完成度和影響力。」陳勇志認為。 為打下舉辦演唱會的地基,因此,相信音樂成立前三年,仍處於虧損狀態,到了第四年才打平。但,這並沒有嚇退陳勇志與五月天,反而更進一步磨練出相信音樂舉辦演唱會的能耐,更奠定這一次五月天以「諾亞方舟」主題進軍歐美巡迴演唱會的基礎和經濟規模。 紐約時間,三月二十二日凌晨三點,相信音樂演唱會導演丁度嵐走進麥迪遜花園廣場,「這裡的規矩有夠嚴,兩點到三點一定要休息;到了下午四點,吉他手Solo的高架還沒確定好,」他說,麥迪遜花園廣場是五月天碰過規定最嚴格的場館,什麼東西都要當地搭建工會人員來,自己帶來的四十多名工作人員只能在旁邊看。 不過,對於丁度嵐來說,這早已不是新鮮事,五月天要征戰世界各地,演唱會舞台就是他們的戰場。每個國家場館與狀況不同,要能夠隨時應變,是五月天能夠在八百五十天之內,跨越三大洲、跑遍十個國家、超過五十個城市的基本要求。 為了在不同國家、城市,一天之內就搭架好舞台,同時滿足演唱會視覺創新的要求,「諾亞方舟」主題從發想階段就有八個以上版本,真正到全球五十個城市演出,光是搭建說明書就超過三十頁,連鼓的型號都一清二楚,頁數厚度是國外藝人演唱會三倍之多。 追求突破創新變色螢光棒,讓粉絲參與五月天秀 紐約演唱會一開始,當燈光變暗,滿場歌迷手上拿的藍色螢光棒,隨著音樂旋律揮舞,整齊一致的由藍變白,再變紅、甚至變綠。這支用無線電波遠距遙控,可以變化七種顏色的螢光棒,讓歌迷也成為五月天秀的一部分。 這支小小的螢光棒,從追求演唱會創新,進而成為熱賣商品,兩年出貨八十萬支,帳面收入約一千二百萬元。在這次紐約演唱會現場,即使螢光棒售價是台灣的三倍,歌迷也幾乎是人手一支。 「這就是賣CD和賣演唱會歌手的區別,賣演唱會的歌迷是很紮實的。不是今年喜歡你,明年不喜歡你。」春浪音樂節製作公司、友善的狗總經理沈光遠詮釋五月天演唱會成功的基底。 相信音樂在演唱會創新上的投入,緊緊抓住了歌迷,一步一步打深了五月天的音樂魅力,當台灣唱片產業在過去十二年來萎縮超過八成,但是五月天的唱片銷售量曲線圖,卻出現一個「U型反轉」,仍維持十二年前的高水準,成為台灣唱片界的奇蹟。 台灣第一家上櫃的唱片公司華研唱片,旗下藝人超過二十組,相信音樂藝人數不到華研的二分之一,但靠著佔營收比率高達七成的五月天貢獻,相信音樂近三年平均年營收約六億五千萬元,去年營收更達九億元,與華研不相上下,憑的就是五月天的國際化。 踏上世界舞台鳥巢開唱,贏得進軍歐美樂壇門票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五月天首次在北京鳥巢體育館舉辦演唱會,這個堪稱亞洲最大的室內場館,擠爆了十萬歌迷,則是五月天走出亞洲,進軍歐美的轉捩點。 亞洲歌手中,敢挑戰鳥巢體育館的只有五月天、王力宏及「滾石三十」紀念演唱會,但其中,只有五月天演唱會票房爆滿,而且還連開兩場。 當天,全球最大演唱會承辦公司Live Nation總裁麥可(Michael Rapino),在北京參與了這場演唱會。「他被舞台設計給震撼到,直呼這是U2世界級巡迴才可能有的規格。第一次看到十萬人一起唱一首歌,就連瑪丹娜最多也只辦過五萬人的演唱會。」嚴光華說。 為了將演唱會表演推到極致,不斷追求創新,提供歌迷新鮮感,是五月天每次的主題巡迴演唱會場次,能夠一次比一次多的關鍵。因為要不斷重組、進化演唱會內容,台灣業界做不出相信音樂的要求,只好往上下游垂直整合,讓相信音樂成了國內唯一自己養硬體工程、音響師與動畫師的唱片公司。 「有些部分,別人不相信我們,我們只好自己來,自己做出來,別人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才能讓別人相信我們。」陳勇志說得坦白。 曾任職台灣演唱會始祖超級圓頂、現為日本雅慕斯(Amuse)娛樂行銷部總監的張宥羢觀察,「經過上千次的歷練,知道哪個爆點可延燒情緒,讓高潮延續到安可曲。固然五月天台上執行徹底成功,但團隊腦力激盪出的演出設計,功不可沒。」 在五月天的演唱會上,仔細一瞧會發現,滿天紙花由近至遠,鋪天蓋地飛滿整場,總出現在慢節奏的〈溫柔〉,讓情緒綿延沉澱;而火樹銀花的爆破,則是在節奏點快的〈入陣曲〉唱完後才點燃,瞬間將現場觀眾的激昂氛圍帶到最高點。 見識過相信音樂承辦北京鳥巢十萬人演唱會的能耐,最後,Live Nation決定和相信音樂在台灣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策畫、舉辦此次五月天歐美巡迴,不僅五月天正式走出亞洲,相信音樂也從一家台灣中小企業,躍上國際舞台。 相信音樂過去八年,一步步建立起舉辦跨國演唱會的能耐後,開始展開下一階段的佈局。今年初,相信音樂內部承辦演唱會的製作部門,獨立成子公司「必應創造」,對外承接音樂會製作,在承接五月天演唱會的基礎下,已堪稱是國內最大演唱會製作公司。 「我們從一九九九年到現在做的事,跟當時是一模一樣的。單純一直做、很用心、很用力、很有誠意的,把一件事好好做好。把唱片做好,剩下的就是到處唱。不一樣的是,Size和世界變大了。」陳勇志的話,道理很簡單,卻完整詮釋了五月天過去十五年來,一步一步踏上國際的實際面貌。 【延伸閱讀】規模越辦越大,世界巡演參與人次暴增25倍 —— 五月天演唱會入場觀眾人次一覽 1999年:2.2萬人。靠168場巡演打出知名度,出道4個月後就辦萬人演唱會,創台灣先例 2003年:4萬人。「天空之城」復出演唱會,台灣歌手首位突破4萬人演唱會紀錄 2004~2006年:第1次世界巡迴:「當我們混在一起」。唱進洛杉磯、北京、大阪等地,首次攻台北小巨蛋創秒殺奇蹟,被稱為台灣演唱會「秒殺」始祖 2007~2008年:40萬人。第2次世界巡迴:「離開地球表面」。唱進東京、多倫多、洛杉磯等地,首次登上上海8萬人體育場開唱 2009~2010年:70萬人。第3次世界巡迴:「D.N.A五月天創造」。唱進哈爾濱、新加坡、布里斯本、雪梨等地,高雄世運主場館個唱第一人,創台灣史上最多人參與戶外演唱會 2011~2014年:第4次世界巡迴:「諾亞方舟」。唱進北京鳥巢、巴黎、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地,第一個站上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的華人樂團 資料來源:相信音樂、維基百科 整理:黃亞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