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建材大佬争锋:谁能打开海螺水泥神秘钥匙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786.html


12月27日,中材集团与甘肃省政府在兰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材集团正式获得甘肃、青海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祁连山实际控制人——祁连山控股51%的股权。

而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明来到四川绵阳,与当地政府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对该地相关产业进行战略性整合和重组。

看 似各显其手的背后,实际上是两大建材巨头的交锋。工信部最新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提出,在2011之前,建材企业跨地 区兼并重组要取得新进展,培育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性水泥企业集团。

所谓的1+8,显然,最大的看点是谁将成为“1”。谁能独立潮头,成为国内水泥领域最大的霸主?

尽管各有动作,但本报记者了解到,海螺水泥将是揭开这个答案的神秘钥匙。目前,中材集团和中国建材都正跟海螺水泥接触。

得海螺者得天下

早在今年10月,安徽方面传出风声海螺集团大股东安徽省投资集团将转让其名下海螺水泥部分股权以来,业内就掀起巨大波澜。

作为亚洲第一大的水泥集团,海螺集团2008年的产量达到1.2亿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海螺者得天下,中国建材或中材集团如果任何一家能拿下海螺,都将成为国内水泥业的霸主。”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如此认为。

记者注意到,就在海螺股份转让消息传出前几日,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在合肥面见了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而在消息传出之后两周,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也飞赴合肥,向王金山当面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与安徽合作”的意愿。

“我们对此事没有任何发言权,股权方面的问题要问国资委。”海螺集团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询问时如此回答。而中国建材及中材两大集团则大方表示,对海螺集团股份兴趣很大,但一切要看安徽国资委的具体安排。

海螺集团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其注册资本为8亿,其中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安徽省投资集团拥有51%股份,海螺集团员工持股的海创公司拥有49%股份。

一位接近安徽省投资集团的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具体如何转让,转让多少股份出去,方案都还没定下来,还在谈,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国建材还是中材,想进入海螺,都必须承诺大规模在安徽投资的计划,为安徽省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资金和项目。”

目 前,业内有消息称,安徽省国资委更为属意中材集团。据了解,早在上半年,安徽省就与中材集团签定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承诺将在皖属企业改制、重 组、并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5年左右使中材集团在皖投资不低于100亿元。而相对来说,中国建材与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介入稍迟。

但另一方面,中国建材与安徽的关联度也并不少。今年以来,中国建材先后与安徽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池州 市、滁州市、安庆市等许多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0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年,中国建材收购了海螺集团旗下徐州海螺,双方至今在 水泥生产研发等方面还进行着长期合作。有消息称,中国建材允诺,若完成对海螺集团的收购,将会把所有水泥板块的业务都合并到海螺集团管理,总部仍是在安 徽。

“不管最后谁是赢家,对海螺股权的争夺将掀起两大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大的高潮,也是最大的悬念。”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两大巨头争夺第一

“与一些大型水泥集团近几年大量新建产能不同,两大央企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主要依靠自身强大的背景,走收购兼并快速扩张的路线,这符合国家控制新建产能的方针。而另一方面,为了争夺头号交椅,未来两大企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刘作毅表示。

事实上,在三年前,中国建材与中材两大集团在水泥领域还排不上前十名,但依靠一系列兼并收购行动,两大央企在水泥业的地位迅速上升。

过 去中国建材旗下水泥业务主要是联合水泥公司,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2007年,中国建材联合浙江尖峰、浙江虎山、浙江水 泥、江西万年青等企业以及湖南省国资委,拉开了一场涉及“五省一市”的水泥企业大并购,组建成立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100亿,一举成为东南亚经 济区最大的水泥制造商。

今年3月,中国建材又联合东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及弘毅投资成立北方水泥,注册资本为10亿。

“目前中国建材正在加大对山东,河南及周边地区一些中型企业的收购,最终目标是从南到北连成一片。”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说。

而中材集团也通过连番动作,先后收购了新疆的天山股份,宁夏的赛马实业以及甘肃的祁连山三家上市公司,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在内的西北一线市场已尽归囊中。与此同时,以北方为据点,中材集团也不断向南方扩张,在中国建材重兵驻扎的湖南、江苏等地拥有数家大型水泥厂。

“两家央企都是走收购兼并高速扩张的路线,但从风格上来讲,两家企业又有所不同,中材集团坚持不控股不做,虽然收购的企业数量较少,但控制力更强,而中国建材收购的企业数量更多,相对来说后继融合的难度也更大。”一位水泥业人士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

誰能翻一番? 東尼


2010-04-08  NM





生活於香港,肯定是一件樂事。因 為香港稅率不高,讓民眾可累積財富。

股市更是投資者創富的好地方,由七二年開始,當時遠東會及金銀會成立,到七十年代後期四會合一,恒指經 歷七三年的低谷一百五十點,三十八年後,攀升至刻下企穩在二萬點樓上,無疑是世界上表現最好的股市之一。

港股表現凌厲,勢必令投資者身家 暴漲,故此香港的人均儲蓄,亦遠勝世界各地。這段期間,本港樓價大幅飛升,甚至漲幅超逾一百倍;說實在,樓市股市兩者是互補的,彼此關係密切,而樓市對社 會的影響更甚。

很多人認為大藍籌的增長期已過,盈利難以再翻一番,那中移動、工行及中石油等巨企,究竟需時多久才能達標?

中 移動成績驕人

在過去十年,中移動成績驕人,盈利增長了七倍,有人擔心增長開始無以為繼。但以現價七十五元計算,中移動市值一萬五千億元,去 年盈利一千三百億元,市盈率十一倍半;作為大型公用股,確實非常便宜,我認為合理水平是十五倍。

往後的中移動,盈利增長引擎不再側重吸納新 客戶,而是提升客戶的平均收費,加上人民幣升值效應,以及來自保留溢利的複合增長,在未來十年,成功翻一番的機會甚大。

刻下工行正處於高速 增長階段,○四年至○八年,每年平均增長達三成三;去年雖然放緩,仍能多賺一成六,我認為未來五年的增幅仍能維持在此水平。

工行市值約二萬 億元,十五倍市盈率是合理價,五年之內,計及盈利增長及貨幣升值,每年盈利至少達二千億元;換句話說,每股盈利有望達港幣一元。不過,工行在四大國有銀行 之中,並非最抵買,中行(3988)及建行(939)在數字上更是便宜。

中石油現價九元二角半,市值一萬七千億元,在○七年股市處於極高水 平之際,中石油股價曾達二十元,只要油價再急升,中石油有望重踏此歷史高位。過去五年,中石油平均賺一千三百億元,市盈率約十三倍。

我曾多 次強調,石油股並不屬於增長行業,因為總有一天資源會耗盡,但作為全中國最大的石油企業,中石油的一哥地位鞏固,盈利會隨着耗油量逐漸增加而水漲船高。若 你可靜心等候,股價定能翻一番,我相信十年內可以達到。

吼實地產股

以市值計算,上述三大中資巨企是其行業內的龍頭,盈利增長 沒難度,但幅度未必及規模較小的中小型對手。

為了好好管理本人的財富,我現已多加留意地產股,但條件是找一間對其管理層有信心的公司,這已 可掃除大批地產股。我有這選股原則,全憑過往經驗,在七二年買了新地(16)或長實(1)的投資者,現已坐享其成,對我的睇法肯定深表贊同。至於買了恒生 銀行(11)或東亞(23)的投資者,成果也相當豐厚。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五十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 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 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2

物流混戰電子商務:狹路相逢誰能勝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6/1NMDAwMDIzNjg1Nw.html

在淘寶和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企業把觸角向下延伸至物流快遞板塊之後,民營快遞則準備調頭向上走,籌建屬於自己的網上商城。

現在,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這對相依共存的夥伴與對手,正在上演一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滲透大戲。

近日,國內「三通一達」(圓通、申通、中通、韻達),以及順豐快遞等多家民營快遞都透露了涉足電子商務的籌謀,開始部署自建電子商城。

其中,圓通「全聯網」最快將於9月上線,申通電子商城最快在10月登台。從專業分工到互相融合,電子商務和快遞行業變局在即。

在這之前,淘寶最先開始斥資大搞物流倉儲配送,京東商城則是融資15億美元準備砸進物流產業。

當「淘寶們」擁有了自己的物流基地,當「圓通們」擁有了自己的網上商城,是分割混戰的開始,還是行業大同的啟幕?

目 前,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是物流快遞的5-6倍(電子商務每年增長速度在300%左右,快遞為40%-50%),當前民營快遞巨頭主要都是依靠電商企業發展 起來的,對於快遞企業來說,想往上走是情理之中,與此同時,物流快遞如今反過來成了電子商務的「短板」,淘寶和京東要往下走,自然而然。

兩個行業的融合是趨勢,不過從現階段看來,快遞企業的難度要更大一點。

從快遞到電子商務

快遞行業拿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招式——自建電子商城

在淘寶、京東、凡客等電商企業宣佈要自建物流之後,快遞行業拿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招式——自建電子商城。這個謀略,正在悄悄地被圓通、申通、中通、韻達、順豐等民營快遞企業從藍圖變為現實。

當前,圓通的網上商城「全聯網」的籌建工作已經完成大半,最快將在9月上線。這個電子商務平台由圓通與全國工商聯、出版社合作,搭建的是一個B2P2C的平台。上線後,商城和快遞可以實現無縫對接。圓通方面表示,現階段能夠透露的細節不多。

同 樣在保密籌備電子商城的還有申通,其電子商務平台正在杭州組建。知情人士表示,申通此次乃大手筆投資,投資金額按「億」來算,平台最快可於10月上線,目 標鎖定B2C。「國內幾家大的快遞企業都進來了,快遞做電商是什麼樣,等到上線就一目瞭然了,」礙於商業機密,該人士無法進一步詳述。

他口中的幾大快遞企業,除了圓通與申通,還有韻達。韻達不僅在搭建電子商務平台,而準備開發類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合作方可能是郵政儲蓄銀行。

另外,中通、順豐快遞也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進入電子商務領域的構想。

不過,在圓通們熱火朝天自建電子商城之際,電子商務行業卻冷眼相看。國內某電子商務平台市場部人士表示,電子商務不是有了下游的物流快遞網絡就可以上馬的,要玩轉B2C,快遞企業從產品、營銷到後台技術,每個環節都需要下功夫,不是搭起個網站就可以唱這台戲的。

如 此斷言或許主觀,但卻有一個事實依據。實際上,當前的一輪自建電子商務熱潮並不是快遞行業的第一次試水。在2010年,中國郵政曾與TOM集團合作「郵樂 網」,B2C業務便在其中。然而,上線之後,成績並不理想。儘管依靠著覆蓋了中國每個角落的郵政網絡,但在眾多的B2C網站裡,郵樂網在行業裡幾乎連個 「水泡」都沒冒出來。

網絡龐大如中國郵政搞B2C都這麼艱難,上述從事電子商務人士表示,民營快遞要來分電商企業的蛋糕面臨的困難會更大,當前的一輪自建熱,未必會對電子商務行業有實質撼動。

近年利潤的逐年低下是促使快遞公司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重要因素,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這樣解讀民營快遞的「情結」。但這種延伸只能作為階段性的嘗試和補充,對快遞、電商各自市場而言,未來「專業化」才是雙方的必經之路與取勝之道。

今年快遞行業虧損問題突出,多數快遞公司的利潤將降到5%以下。

從淘寶到大物流

快遞企業也不看好淘寶們的上游穿越之行

一邊是電商企業對民營快遞的跨界冷眼旁觀,另一邊電商企業卻也在執行著跨界行動,大舉邁進物流快遞的板塊。同樣地,快遞企業也不看好淘寶們的上游穿越之行。

4月26日,阿里巴巴與浙江省郵政物流速遞有限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將在物流、倉儲和配送領域展開合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com)的客戶提供國際快遞物流服務。

這是阿里巴巴在物流領域的一系列動作之一。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已開始了「大物流計劃」,包括了淘寶物流寶平台、物流合作夥伴體系以及物流服務標準體系等三大領域。

一時之間,快遞企業人人自危。不過,淘寶表示,現階段還不會涉及到後端與客戶接觸的快遞服務。由淘寶自行提供的物流寶服務主要涉及到的是物流前端環節,為商家解決的是倉儲和發貨的問題。

目前淘寶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個城市設立了四大配送中心,同時,淘寶還將與第三方物流合作,在全國20多個省市建多個大小配送中心。

淘寶大物流計劃從試運行開始,日處理量已從幾十件開始激增到2000件左右。如果進展順利,大物流計劃還將啟動代收貨款服務,從物流信息流整合邁向資金流的全面整合。

與淘寶一樣把觸角延伸至物流快遞行業的是京東商城。今年,京東商城將繼續加大物流投資,同時開工建設7個一級物流中心和25個二級物流中心。

根據京東商城的規劃,其近期獲得的15億美元融資,將幾乎全部被投入到物流和技術研發的建設項目中,未來3年內,還將投資50億元~60億元進行物流建設。現在,京東商城已經分別有物流項目落戶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漢。

目前,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是物流和快遞行業的5-6倍,線下的倉儲配送已經成為其擴張短板,自建物流為大勢所趨。

有從事電子商務人士稱,由於國內快遞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電子商務市場,電商企業往下走的困難要遠遠小於快遞企業往上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4

芯片業橋頭堡之戰: 誰能率先打通計算與通信?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A.html

喬布斯退隱、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惠普去PC化……全球科技產業在最近一個月大事迭出。但另一場靜悄悄的戰爭或許更為驚心動魄,那就是芯片業的變局之戰。

偶然中的必然,芯片業的橋頭堡之戰在9月14日點燃。

芯片宣戰日

這一天,微軟推出了Windows8,不僅僅因為它是跨平台的操作系統、有數百項重要更新,還在於它首次正式與ARM戰略結盟,擺脫了歷時20年的Wintel聯盟。這也意味著長期在手機芯片市場耕耘、佔據約90%市場份額的ARM,借此直搗英特爾最為穩固的PC老巢。

同 在這一天,英特爾舉辦了其年度最重要的IDF秋季大會,並出人意料地與Google結盟,宣佈Atom處理器將專門針對Android進行優化,這在某種 意義上是對微軟「背叛」的反擊,也是英特爾在平板和手機終端市場久攻不下之後的一次豪賭。英特爾從IT進入通信,最終選擇Google作為夥伴,可以說是 與諾基亞結盟失敗後的一次更大嘗試。

也正是在這一天,英偉達(NVIDIA)宣佈其全部四大處理器品牌都將支持Windows8。作為基 於ARM架構的一員猛將,NVIDIA Tegra將繼續猛攻英特爾主導的筆記本市場,並鞏固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市場的優勢;而基於x86系統的多個GPU產品也將繼續猛攻英特爾佔據優勢的傳 統PC市場,比如遊戲領域表現優異的NVIDIA GeForce。英偉達從IT轉向通信,成為高通、德州儀器的對手;立穩腳跟後,又從通信向IT芯片霸主英特爾反攻。無怪乎英偉達CEO黃仁勳說,「英特 爾在移動時代已經落在了後面,英偉達的唯一對手是高通。」

被太多人視為對手的通信芯片老大高通,也沒有滿足於在通信行業的位置,而是使出 了撒手鐧,其最近發佈了移動處理器Snapdragon路線圖,包括計算能力堪比低端電腦CPU的2.5Ghz四核Snapdragon,這一產品可能在 2012年初就會面世。這也意味著,高通所擅長的通信芯片計算能力有可能壓倒英特爾的靈動,英特爾和Google的結盟是否已經顯得太晚尚未可知。

如果說9月14日是一個宣戰日,傳統IT巨頭和傳統通信巨頭已經擺好了陣勢,而芯片無疑是這場戰爭的橋頭堡。

一旦主角到位,配角就會各顯神通;一旦產業板塊地震,震中和整個地震帶都將被迫聯動。

還 是在9月14日這一天,通信業巨頭Broadcom宣佈,將斥資37億美元收購下一代網絡半導體供應商NetLogic微系統公司,交易預計將於2012 年上半年完成。這也意味著一直進行「傳統」通信芯片領域開發的Broadcom將加強4G方面的實力,以應對高通不斷增強的競爭。

之所以 會發生這種變化,首先就是因為高通的實力不斷增強,其主要對手不得不通過兼併,先強化自身在通信產業內的競爭力。在此之前,德州儀器花費了65億美元收購 國家半導體,無疑也是為了強化自身的防守實力——這也意味著傳統的芯片廠商數量正在迅速縮減,行業越來越成為巨頭之爭。

除了兼併與收購之 外,一些廠商也追求以變求勝,以創新求勝。此前一週的9月8日,Marvell宣佈推出Marvell PXA 1800系列單芯片LTE「全球制式」通信處理器。這塊芯片能同時支持FDD LTE、TDD LTE、WCDMA、TD-SCDMA、EDGE等多個標準,實現無線寬帶下的全制式單芯片接入,其推出速度超過了行業預期,反應速度上超過了高通。

還有多少時間留給英特爾?

當我們看到在整個移動通信產業鏈上,微軟、蘋果、Google正在爭奪操作系統話語權的時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諾基亞的Symbian、惠普的WebOS、英特爾寄予厚望的MeeGo,乃至RIM的黑莓……都很快被邊緣化了。

這 種現象在芯片行業也不遑多讓。ARM、英特爾、高通、德州儀器、Marvell等巨頭們激烈戰鬥的時候,首先受到損害的就是一些小的芯片廠商。數據也顯示 了這一點,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預計,2011年全球芯片產業約增長5%,2012年增長3%,約為3300億美元。但是,高通、英特爾和ARM的業績都增 長50%-100%不等,而大量小型芯片廠商卻批量退出市場,體現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在這種大背景下,真正的變數在於,ARM代表的以通信為主軸的「輕陣營」與英特爾為代表的「重陣營」的終極對決何時正式開始?這次橋頭堡爭奪戰中的勝負又將如何左右未來的戰局?

筆 者認為,ARM陣營的優勢有三:第一,ARM傳統的低成本、低能耗、低開發難度還會較長時間內保持,而能耗等問題將是未來競爭的核心;第二,ARM自己只 進行設計,不進行芯片生產和加工,從而能夠和高通、英偉達等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綜合競爭力正在超越英特爾的個體競爭力;第三,微軟最終採用ARM方 案,恐怕將是一個重大的籌碼,將戰火從通信領域引入PC領域,英特爾如果不能在Atom上有巨大改進,將面臨極大挑戰。

而英特爾的核心優勢,主要在於它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傳統的市場地位,依然在PC和服務器市場佔據優勢。當Wintel聯盟解體之際,Windows8開始將自己變為一個輕系統,這也讓英特爾的計算優勢正在失去著力點。

因 此,從趨勢看,英特爾正在全面處於守勢,它正在為過去十多年在通信芯片領域的猶豫不決、戰略反覆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有可能比微軟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的失 誤還要嚴重。畢竟,Windows8的出現給微軟帶來了絕地反擊的機會,也初步贏得了市場的喝彩,而英特爾和Google的合作,是否能夠起到同樣的效 果,Atom又是否能自我革命呢?

單從出貨數量上看,市場已經「分而治之」。ARM面向智能手機、平板終端、遊戲機等多種用途設計的芯片 去年約供貨超過60億個;而英特爾的供貨量為3.2億個左右,其中大部分面向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當然,二者的價格有著巨大的差別,從而讓英特爾依然有良好 的收入和利潤,但是,未來呢?

除了數量之外,還有成本差距背後隱含的巨大想像空間。傳統的Wintel聯盟中,CPU+OS的成本高達 200-250美金,而Android+ARM只有幾十美金,這種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ARM的計算能力還不夠,但正如前面數據所顯示的,2.5G的 Snapdragon、輕薄版的Windows8可能最終會大大縮小這種計算能力上的差距,在用戶體驗上趨同。

市值風向標似乎已經揭示了 這一點。截至9月15日,英特爾的市值約為1100億美金,PE只有9.8倍;德州儀器市值320億美金,PE約10.6倍;高通的市值約為890億美 金,PE約為20倍;ARM市值130億美金,PE則高達88倍……市場投資者看好ARM和ARM陣營成長性的形勢一目瞭然。

傳統的IT陣營和傳統的電信陣營互相滲透的過程中,芯片領域的橋頭堡之戰雖然不是生死決戰,但是卻可能具有風向標的作用,誰先打通通信與IT的壁壘,誰就可能取得未來的霸主地位。

(作者為中興通訊品牌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4

淘寶商城PK騰訊電商平台 誰能助垂直B2C扭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gf.html

本週一,淘寶商城首次以獨立身份亮相,宣佈推出開放的B2C平台戰略,一舉將業內多家主流的垂直B2C網站納入其中。一號店、銀泰網、新蛋、麥考林等38家B2C企業宣佈將在淘寶商城開設官方旗艦店。

如業界預期一般,京東噹噹、卓越亞馬遜並不在此份名單中。而另一邊廂,騰訊新電商平台首頁昨日在網上首度曝光,信息顯示該平台將以「Q Q團購」的獨立域名在明年啟用。

各家頻繁出招,但正如淘寶商城總裁張勇所說,「大家都在說B2C企業什麼時候能夠賺錢、什麼時候能夠盈利」。在業界看來,這才是電子商務「賣貨」的商業價值。

 

誰能扭轉B2C的虧損?

張勇在接受記者群訪時說,對於和京東的合作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要採用支付寶;二是不能接受一個零售商只以銷售額為目標,不惜犧牲成本。

在國內B 2C領域,京東和淘寶商城代表了兩種主要的商業模式。京東、噹噹和卓越更傾向亞馬遜模式,本質是「網絡零售商」,通過賺取零售差價獲得利潤,最近也開始採 取開放策略吸引第三方賣家進入。而淘寶商城、騰訊超級電商平台走B2B2C平台模式,即「虛擬商業地產」模式,他們本身不供貨,通過向平台上的商家收取佣 金來賺取利潤。

一位淘寶商城服裝類商家向南都記者表示,淘寶商城的收費模式是成交額(不含郵費)×商品對應的技術服務費率+技術服務費年費,其中技術服務費固定每年6000元,技術服務費率根據品類有所不同,服裝類大約是5%.

張勇表示,淘寶商城的盈利規模隨著交易額規模增長是線性增長。「我們主要盈利來源是整個商城佣金收入,這個佣金跟交易額掛鉤。而成本結構相對簡單,主要是人員、服務器、儲存、營銷費用,這些費用不隨著業務規模增長而增加,毫無疑問整個利潤水平隨著業務增長發展。」

在張勇看來,淘寶商城的盈利模式是「健康的模式」。同樣地,對於更多的B2C來說,能否實現盈利才是電子商務「賣貨」的商業價值。

據南都記者瞭解,目前B 2C企業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大約在100-300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約2倍,營銷成本的增加造成了B 2C的長期虧損。淘寶商城對於垂直B 2C價值在於流量優勢,根據易觀國際的統計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B2C網上零售市場淘寶商城的市場份額已達到32.8%.

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認為,淘寶商城、騰訊以及京東、一號店的關係是產業鏈上下游的關係,前者要做的是挖掘用戶價值,幫助零售商增強盈利能力。「對於垂直B 2C來說,加入平台獲得用戶成本會降低,毛利會增加。但能否扭轉虧損,還要看平台銷售量在總銷售量中的貢獻,現在來看平台銷售量的貢獻是有限的,更多的來自主站。」陳壽送認為,平台價值需要時間才能完全體現,預計垂直B2C需要2年才能扭轉虧損。

 

虛擬商業地產模式對決

張勇認為,整個淘寶商城是互聯網價值窪地,獲得用戶成本非常低廉。他給出的淘寶商城R O I數據,「正常情況下做到1:23回報率」。

看中同樣的商業模式,同樣擁有流量優勢的並不只淘寶商城一家。今年以來,騰訊開始以從未有過的高調公開談論電商,不僅開展了一系列電商領域的投資併購行為,今年8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吳宵光更首次宣佈騰訊將在今年年底前推出B2B2C的超級電商平台。

昨日,騰訊新電商平台首頁在網上首度曝光,信息顯示該平台將以「Q Q團購」的獨立域名在明年啟用。據南都記者瞭解,騰訊採取的是類目特許經營方式,即讓某一家B 2C單獨運營服裝、化妝品和日用百貨等某一品類。據悉,騰訊可能引入六家戰略合作夥伴運營相關的品類,此前騰訊投資的易迅、好樂買及珂蘭鑽石已經確定加入並運營相應品類。有消息稱,包括噹噹、凡客、1號店等B 2C平台或許會出現在騰訊的戰略合作範圍之內。

與淘寶商城相比,騰訊同樣強調自己的流量優勢。吳宵光曾經透露,騰訊的社交化電商平台將逐步把這些用戶群和流量開放出來,配合整個騰訊的平台開放戰略,整合Q Q、Q Q郵箱、Q Q空間、騰訊微博、騰訊朋友等產品,為眾多電商建立一個比較有效的流量分配模式。

騰訊旗下Q Q活躍用戶已達7.019億,最高同時在線用戶也有1.36億。但陳壽送認為,騰訊同樣有自己的難題———如何提高轉化率:「騰訊不是一開始就從事電商的企業,他擁有的更多是社交優勢,但目前『社會化電商』還只是一個概念。」

 

●2011年第二季度

 

中國B2C網上零售市場概況

A、淘寶商城,32.8%

B、京東商城,12.4%

C、卓越亞馬遜,2.3%

D、蘇寧易購2.2%

E、噹噹網,1.4%

F、凡客誠品,1.3%

G、易迅,1.1%

H、庫巴,1.1%

I、新蛋中國,1.0%

J、1號店,0.6%

K、其他,43.80%

來源:易觀國際

南都製圖:黃敬

南都記者謝睿 實習生紀佳鵬 淘宝商城PK腾讯电商平台 <wbr>谁能助垂直B2C扭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0

共治三人組 誰能出線?

2012-03-12  TCW




三月二日下午,台積電發出一則約 莫兩百字的新聞短訊,卻牽動這家市值兩兆元國際級企業的重要布局。

這一天,張忠謀公布了接班人選。三月五日起,在他與十七位副總中間,多了三位「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

他們是未來的台積電決策中心,也是下一任執行長的候選人。但,這三人是誰?他們又有什麼本事,能在人才濟濟的台積電管理層中出線?

三月五日,當張忠謀決定召開緊急記者會,首度對外說明「人才培養計畫」時,人在P4(Phase 4)廠的蔣尚義也沒閒著。他穿梭在大樓裡的各個部門,臉上掛著招牌微笑,親切的一一向大家道別。

因為一週後,蔣尚義就要搬離現在的辦公室,改到步行路程約要三十分鐘外的P1廠、也就是張忠謀辦公室所在的樓層裡上班。

研發大將蔣尚義蔣爸坐鎮,能穩定軍心及擺平派系

共治三人組中,蔣尚義是名聲最響亮的一位。被內部員工暱稱為「蔣爸」的他,不僅是台積電執掌單一部門時間最久的副總,扣除二○○六年七月後、三年多的退休 期,蔣尚義前後帶領研發部門長達十二年的時間。

不過,蔣爸之所以為蔣爸,不只是輩分高,更因為他不溫不火的「好好先生」性格。開會時,即使對象是小工程師,他也會微笑的直視對方眼睛,讓人覺得沒有架 子。本刊記者也有一次在研討會之後,向蔣爸請教基礎的技術問題,面對一個門外漢,他同樣也不疾不徐、很有耐心的詳細解說。

蔣爸在台積電的前九年裡,讓台積電從半導體技術落後者,迅速竄升為國際領導者,贏得了張忠謀的信任,也因而在退休後備受禮遇,出任采鈺科技及精材科技兩家 轉投資公司的董事長。

他名為董事長,但實質上只須每一季從美國飛回台灣開一次董事會,日常營運大小事,都有當時的執行長林俊吉負責。

蔣尚義回美國與家人團聚的退休時光,在○九年張忠謀重掌兵符後的一紙徵召令,或者該說是,兩小時、一碗麵充當午餐的談話後,重回台積電。

他一回任,就讓當年先後經歷裁員抗議風波、替換執行長、先進製程傳言不順等衝擊的台積電研發部門,軍心給穩了下來。內部同事打趣說,有蔣爸威望這麼夠的人 坐鎮,再多的派系紛擾,都得給他面子停歇。

相較於蔣爸,劉德音與魏哲家一直是隱身在台積電原有二十位副總經理中的一部分。有不少人是在這紙人事令布達之後,才第一次留心到這兩個名字。

然而,對外資法人來說,這兩個名字,並不陌生。

○九年七月,張忠謀回任總執行長後的第一個法說會,破天荒的在會場上架起了大螢幕召開視訊會議,連線的對象,就是身穿無塵衣的劉德音在十二吋晶圓廠內,報 告當時負面傳言不斷的四○奈米製程最新進度。

法人踴躍發問,劉德音答得認真,還被張忠謀親暱的虧了一下,要他別說了,快回去弄製程。

今年一月中的法說會,台上坐在張忠謀身邊的,除了財務長何麗梅之外,就是魏哲家。當天他負責的主題,是台積電在行動運算市場的機會。會後本刊記者趨前問 他,這是否意味著「接班」時,魏哲家只是笑開了嘴,沒多說。

製程大將劉德音經歷與蔡力行相近,內部人望高

就好像歐洲社交圈盛行的「成年舞會」,「現在回頭看,才知道Morris(張忠謀英文名)早就利用法說會,把接班人慢慢介紹給大家了,」野村證券研究部副 總裁廖光河打趣說。

張忠謀是不是真的布局這麼深,不得而知,但劉德音的經歷的確與蔡力行頗為相近,蔡力行建立了台積電第一座八吋晶圓廠,第一座十二吋晶圓廠則是在劉德音手上 完成的;蔡力行曾擔任台積電轉投資世界先進的總經理,劉德音則是在台積電購併世大積體電路後出任總經理,把世大融入在大台積電當中。

也因此,在蔡力行黯然交出執行長印信後,劉德音一直是內部呼聲很高的營運長候選人。

在台積電直屬的九座晶圓廠裡,每天有兩、三百種不同的製程同時運行,大大小小的客戶各有各的產品交期,有些還是量身打造的特殊技術,統籌所有工廠的劉德 音,管的不只是錯綜複雜的生產流程,還包括週轉率、良率、製程進度等,只要跟量產有關,都是他的事,每天除了數字、還是數字。

感受到冰冷數字帶來的沉重壓力,劉德音選擇的是「啟發」式的親民管理。

他曾說,不要讓底下人怕他,這與張忠謀或蔡力行的「鐵血」管理路線截然不同。有屬下形容身為基督徒的劉德音,行事風格就像他的外表一樣很gentle(溫 和),幾年下來,都沒聽他說過重話或是咆哮罵人,在內部頗有人望。

而他近年最重要的戰功,莫過於三年前解決四○奈米的開發僵局。當時劉德音天天穿著無塵衣,到晶圓廠裡第一線了解問題,每天開會檢討,就這樣一點一滴讓製程 順了起來。

相較於台大電機同學——宏?硌釣う齯?振堂,早在二○○○年就被宏?硈郈鴗H施振榮拔擢為總經理、○五年正式接棒,劉德音遲至五十八歲才浮上檯面,接下來 的兩年多,他將走出晶圓廠、荷槍實彈的歷練不同層面的台積電。

在台積電原有二十位副總中,劉德音跟抗日名將孫立人長女——企業規畫副總經理孫中平一樣,都是外省子弟;而同樣頂著名校博士學位、擁有國際半導體廠資歷的 魏哲家,則與副董事長曾繁城都是本省子弟之後。

如果說多數時間,劉德音的情緒是沉穩平靜的直線,魏哲家就是劇烈波動的曲線。他不僅性格更為鮮明,演講時很會掌握笑點、帶動氣氛,對產業營運也經常多所針 砭。有人形容他是「小曾繁城」,言論直率,不拘小節。

業務大將魏哲家抓住手機市場訂單,成為營收功臣

○九年底台積電改組之前,魏哲家原與劉德音同樣負責生產流程,只是一個負責十二吋廠、一個負責八吋與六吋廠。但張忠謀回任後,決定讓所有晶圓廠無縫接軌, 因此改由劉德音全面統籌,於是魏哲家轉換到業務開發這個新領域。

沒想到兩年多下來,這個職務讓魏哲家成了共治小組的大黑馬。他近年最重要的成績,就是深刻耕耘行動運算處理器市場,也就是著名的安謀(ARM)架構晶片; 在內部協調開發專屬製程與服務平台,緊緊抓住高通(Qualcomm)、輝達(NVIDIA)等大客戶的訂單,光是高通一家,估計就貢獻台積電約一成的營 收。

去年法說會,張忠謀得意的說,全球賣出的智慧型手機,每一支平均都內建了產值約七美元、由台積電生產的晶片。這讓台積電去年不畏歐美債危機,營收年增率超 過九%(以美元計算),比全球幾近零成長的半導體產值表現亮眼多了。

在擁有三萬六千名員工的龐大台積電體系中,漂亮學經歷背景的人不勝枚舉,只有在這些激烈的內外部競爭中,還能寫下實際戰績,才能成為讓張忠謀欽點的接班候 選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90

中國轉型生死鬥 誰能殺出重圍

2012-5-7  TWM



兩岸三地1000大

從廣東、山西到上海,《今周刊》採訪團隊深入六座大小城市,走過五千公里路途,直擊不景氣衝擊下的中國市場。

我們發現,無論是陸資或台商,因應當前出口衰退、政府投資收手的變局,全都急著轉型、升級搶占內需消費市場。

這股龐大的轉型浪潮,將是台商們最後的崛起機會。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陳兆芬「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一八五九年大文豪狄更斯寫下名著︽雙城記︾的開場白。

一五三年後,同樣的開場白,依然適用在中國九三二萬平方公里市場中掙扎求生的兩岸企業。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寒流的襲擊下,企業正經歷一場生死淘汰賽,「一個中國、兩個世界」的殘酷景象,正在中國上演……。

「這個縣挺富的!全是高樓!」正在尋找方向的司機老羅指向車窗外,興奮地對記者說:「附近幾個縣我都去過,市區見不到幾棟大廈,這裡一棟接著一棟,肯定有煤礦!」四月初,︽今周刊︾採訪團隊輾轉來到山西省鄉寧縣,尋找傳說中靠煤礦致富的「煤老闆」。

從地圖上看,鄉寧縣只是緊鄰黃河的四線小城市,從山西省會太原出發,花五個多小時車程才能抵達。過了市區,進入鄉間沿路都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煤礦坑,像黑色的傷疤長在綠色的皮膚上。「中國三大焦煤生產基地」,是官方文件對鄉寧縣的形容,面積二千平方公里的鄉寧縣,有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地底蘊藏煤礦。但如今這些礦坑都顯得靜悄悄,施工機具、輸送帶都靜止不動。

煤老闆出走 產煤荒地出現綠色生機五年前高峰時,鄉寧縣有數百名靠挖煤礦致富的千萬富豪,身價逾億元人民幣的富豪,至少有五十位:如今這些富豪不知去向,直擊這座「煤鄉」時,我們發現最鮮明的特色並不是人,而是狗!穿過城區,路旁許多破舊平房的門口,不約而同飼養著神態凶猛的藏獒。「比亞迪汽車一輛賣六萬多元(人民幣),但在山西省,一般血統的藏獒就要賣十萬元,最貴上百萬元的也有人養!」老羅興高采烈地說著。

富豪消失,只有身價不菲的藏獒回憶過往的繁華,鄉寧縣發生了什麼事?不只這裡,靠小煤礦致富的河南、陝西等省分的礦區也都在一夕之間關門。原本,這數十萬座的小煤礦是大陸經濟成長的燃料來源,但也造成一年七千人因礦災而死亡,更不要提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為了強迫這些地方轉型,中國政府二○一○年一聲令下,大部分小型煤礦都被整頓、購併而停工。

當這些昔日開著悍馬車、擁有私人飛機的煤老闆倉皇出走時,只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一片死氣沉沉;但就在數公里外,原來產煤的荒地卻冒出綠色的生機!

來到鄉寧縣郊外的東廒村,零碎分布的旱田消失了,數萬坪寬闊田園映入眼簾,其間井然有序樹立著支架。這裡不再是葬送人命、汙染環境的醜陋礦坑,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的葡萄藤。綠浪在秋天時一波一波襲來,宛如浪漫的法國南部景象。

這就是永昌源集團董事長張文泉最新的投資||戎子酒莊!令人訝異的是,創造這片綠色奇蹟的手,以前也是毀滅的手,他過去就是道道地地的煤老闆,這位入行二十多年的煤老闆,曾雇用上千名礦工,如今他不再深入地下挖煤,而是種葡萄釀酒、存放在黃土高原的窯洞內,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大膽轉型實驗!

○七年,張文泉斥資二.五億元人民幣(約十二億元新台幣),開始種植葡萄,直到去年十月第一批紅酒問世,整整等待了四年。「地下資源越來越少,這是所有煤企躲不掉的問題,要生存,只能重新找出路。」張文泉不諱言,從採煤轉型「看天吃飯」的釀酒業確實有些冒險,但他沒說出口的是,賣葡萄酒其實比賣煤更好賺!在山西,一噸煤售價僅約七百元人民幣,戎子品牌的葡萄酒,一瓶售價就逼近五百元!

鄉寧縣其實就是中國的縮影,在內外交迫的壓力下,中國的轉型不給你時間,說轉就轉,一邊是正在凋零的煤礦產業、另一邊是欣欣向榮的綠金產業,生死就在一線之隔!

告別靠廉價資源大量製造的模式,企業重新尋找成長動能,是︽今周刊︾今年調查「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反映出來的顯著趨勢。例如市值比中鋼還大、在一千大排名七十四的兗州煤業,雖然營收大幅成長四成,但是獲利反而倒退四%;鋼鐵業表現更不理想,市值最高的寶鋼稅後純益銳減四成,鞍鋼更是由盈轉虧、大賠一百億元人民幣,排名從一三二名滑落到二○八名。

投資拉動成長不再 前進內需勢在必行大型製造業獲利紛紛下滑,壓迫上證指數從三千點回檔至二一九三點,跌幅最深達二八%。進入二○一二年,中國股市仍然在低檔徘徊整理,和去年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達九.二%的高速成長十分不相稱。

這股寒流不只在原物料產業肆虐,也重擊許多中、小型製造業者。在A股掛牌的一○二七家上市公司中,裁員者就有二八四家,總計削減十四萬名員工;化工、紡織和家電等受創較深的行業,裁員幅度更超過○八年金融海嘯。例如家電業大廠﹁美的﹂,年初一口氣砍掉三萬多名員工,如今僅剩下六萬六千人,是A股裁員最多的企業,反映傳統製造業血流成河的慘況。

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尷尬處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有深刻的觀察。他分析,中國GDP年增率從一○年第一季的一二%,逐漸減少至今年第一季的八.一%,這段下坡過程並非正常的週期循環,而是「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由投資驅動的傳統成長模式終結」。

過去,從皮鞋、打火機到煤炭、鋼鐵,幾乎每種製造業都瘋狂擴產,然後出口賺取豐沛外匯;但隨著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持續不振,今年四月底,中國工信部才明確撰文警告:「中國經濟存在下滑風險,結構調整壓力不斷加大。」面對這種困境,企業該怎麼突破?許小年認為,只有政府停止大規模投資,從鼓勵轉型做起。

中國製造業的強項,是盡可能將規模做到最大,打死競爭者,如今老路走不下去,全急著轉戰內需、服務業領域,這是危機,也是台商轉型擴大經營版圖的絕佳機會。但從事製造業的台商該怎麼轉型?

廣東是台商的大本營,這幾年來從事製造、出口的台商哀鴻遍野,不是倒閉就是關廠走人,很少有人敢嘗試轉型。「大家一定想過轉型,也都試過,但我是覺得很難!」在廣州從事鞋業的吳振昌說出他的憂慮。吳振昌在廣州設廠已經二十多年,他沒有如其他鞋廠轉戰內陸或遷廠至海外,如今還是堅守工廠,希望有一天往日榮景會再來。

台商出奇招 燈飾大王轉做麵包「很多台商想轉型,但不少人習慣了製造業的營運模式,仍擺脫不了『做工廠』的思惟。」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分析指出。

有人消極等待,也有人積極創造機會,「烘焙糕點店在華南還不普遍,產品水準也不高,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希望在最熟悉的東莞,把市場做起來!」聖裕食品董事長張朝宗站在簇新明亮、香氣撲鼻的麵包店中說。

張朝宗原本經營聖豐燈飾廠,是供貨給沃爾瑪(Wal-Mart)、宜家家居(IKEA)的大型聖誕飾品廠;如今他為求生路,轉型搶進與燈飾無關的烘焙業,這個名為「塔卡好食屋」的通路快速擴張,目前已擁有八家分店。「製造業毛利率很低啦!只剩七%到八%,人民幣升值一點點,就要再減一%!」張朝宗分析:「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通路)毛利率比較好,大概是生產燈飾品的數倍!」談到新事業,張朝宗語氣不禁振奮了起來。

儘管在廣東東莞落腳長達二十年,去年九月底第一家分店開張時,張朝宗仍不敢掉以輕心。他引進台籍幹部,還找來在台從事烘焙業的家族成員管理,就是要站穩腳步。「不只來自台灣,原料有九成都從國外進口!」張朝宗強調,不惜成本投資安全食材,就是要一次到位、掌握剛起步的消費商機。

以前他將一包一包的聖誕燈送進全美最大通路商沃爾瑪中販售,只能賺進幾毛錢的代工費用;如今,令他最感興奮的是,沃爾瑪中國分店也聞到這股麵包香,主動找他合作,他將告別微利的代工歲月。張朝宗透露,沃爾瑪將以東莞三家分店為試點,邀請塔卡麵包上架銷售,這代表塔卡有機會跟隨沃爾瑪的擴張腳步,把產品推廣到全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從聖誕燈到麵包,這是一次大膽的轉型跳躍!

有人單打獨鬥轉型求生存,但在橋頭鎮西邊四十公里的東莞市區,也有一群台商透過經營「大麥客」賣場,摸索出另一種「打群架」轉型模式。由台商協會會員共同籌設的大麥客,賣場內有上千種台灣商品,更有不少台商代工轉內銷的商品。換句話說,大麥客就是由台商共同組成,嘗試進軍內需市場的灘頭堡。

外銷轉內銷 聯合小廠衝規模經濟效益「這就是外銷轉內銷的經典案例!」大麥客董事長葉春榮簡單明瞭地說。葉春榮經營的岳豐科技從生產電源線起家,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後來改以生產電腦區域網路電纜為主。隨著轉型,公司合併營收從○四年的十七億元新台幣,一路成長至一一年五十五億元,因應市場調整的經驗相當豐富,投入零售賣場又是另一次大跨步轉型。

他回憶,○七年擔任東莞台商會長時,適逢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升值、取消出口退稅優惠,隨後又實施︽勞動合同法︾,一連串負向政策,打得出口業暈頭轉向。「經營很艱難,誰敢說他活得跟以前一樣,應該是騙人的吧!」葉春榮說:「就是那時候,我決定聯合各家台商,一起為轉型做準備。」葉春榮分析,珠三角台商多屬於中、小型規模,想要嘗試發展內銷,在資金或運籌能力上都會遇到極大阻礙。但聯合起來創設一個通路,就能為所有台商打開試點,讓有心進軍內銷的廠商以較低成本投入市場。

走進大麥客賣場內,上千種商品成列排開,全都貼上「T-Mark」商標販售,展現台商「打群架」的決心。儘管目前只有一個據點,尚未達到規模經濟效益,但這種嘗試,至少為小型台商找出一條生路。

不只小台商拚轉型,連全球第一大電子代工集團鴻海,也忙著尋找轉型求生的機會。

今年第一季,鴻海每股稅後盈餘(EPS)一.四元,比市場預期低了不少,股價承受頗大壓力;但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強調,鴻海加上富士康集團的大陸布局將持續擴大範圍,調整完成後就有機會見到效益。他明確指出,目前在十七個省市設廠的鴻海集團,將把研發、製造與銷售瞄準中國五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這凸顯鴻海集團除了加工之外,對內需市場也越來越重視。

當東莞製造業台商合力轉戰零售業時,聚集最多服務業台商的上海,則因為競爭激烈、消費者需求升級,台商也被迫升級求生存。

研究機構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中,高達七七%是來自於消費貢獻,比重創下歷史新高。當出口衰退、政府投資收手,從沿海到內陸,龐大消費群眾花錢購物的買氣,已經成為提振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動力。台商們出什麼奇招抓住這股買氣?

從上海起家的花之林餐飲,策略是轉往內陸、提高品牌形象,搶占這些城市的中、高檔餐飲市場。「整個長三角競爭太激烈了,我們的品牌並沒有特別強,所以我們從其他省、市做起。」花之林餐飲董事長鐘晨亮○八年嘗試在湖南開店,想不到大受歡迎,奠定轉戰內陸的基礎。

鐘晨亮知道只有「轉移」並不夠,如果不趁機升級,當這些城市消費力再成長,仍將遭遇同樣困境。所以他開新店時,要求每家店面積都要加到一百坪以上,光是服務生就聘用數十人;同時提高售價,就是要升級為高級、豪華的用餐風格,以此吸引消費者。「連鎖餐飲業在三、四線城市還不普遍,中、高收入族群的外食需求沒有被滿足,一個城市中,我們估計抓五%到一○%消費者就夠了!」鐘晨亮觀察。

上海競爭激烈 餐飲業搶占內陸高檔市場因為戰略設定正確,前十年只有十多家店的花之林,○九年開始爆發式展店,目前加盟體系已擁有一百三十多家分店,其中約九十家分布在湖南省,連甘肅、青海也有分店,而且客單價達上海的一倍以上。鐘晨亮信心滿滿地認為,內陸城市雖然遙遠,但是餐飲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花之林的升級過程,凸顯中國消費大軍已不再只貪便宜、買低價產品,反而願意多花錢追求更好的品質,業者若未察覺這微妙的心理變化,只會陷入比亞迪一般的窘境。比亞迪的F3汽車靠著低價搶市,上市之初曾造成轟動,迄今已賣出一百萬輛。但因產品線無法升級,銷量逐漸下滑,公司獲利從一○年稅後淨利三十八億元人民幣降至去年十四億元人民幣,今年四月更進行大裁員,股價只剩兩年前的四分之一。

未來五年黃金期 摩拳擦掌拚升級相對之下,裕隆旗下納智捷汽車則相準消費升級趨勢,前進中國這個超級戰場,去年新車從杭州出廠後,就成功殺出一條血路。「最高級款式才二十七萬元人民幣,就有全景攝影機和電動行李廂門,這可是寶馬等級的配備!」正準備駕著新車離去的車主小李,對新車十分滿意。

「油價調漲,對車市確實造成不小影響,客人的購買意願降低不少。」元隆汽車協理陳啟忠分析,「但總體不好的時候,對我們新品牌也是一種機會。」他樂觀預期,今年是納智捷進入中國第一個完整年度,在加入房車等新產品銷售後,全年將努力衝刺銷售五萬輛新車的目標。

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擁有二十家分店的上井,是以日式吃到飽料理起家,創辦人王榮富原本經營紡織生意,○三年正式在上海創立上井,目前經營團隊又積極籌畫,將引進新的經營模式,捉住消費升級的商機。

「餐廳售價十年來只漲三成,但是薪資成本卻增加三倍,消費者口味也不同了,所以我們將從日本直接聘請廚師,打造新餐飲品牌!」上井營運副總陳郁文說,「以前只要讓日籍廚師站在門口用日文問候客人,就能讓人有『正統』的感受。現在一定要打造最純正的日式風味,才能讓他們買單!」「九九%台商企業明顯感受到,經營有迫切轉型的需要!」連續多年調查大陸台商經營情況的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觀察到,由於中國全力提倡、鼓勵內需消費,未來五年將是台商轉型、升級為內需產業的黃金期,「也是最後的機會!」他指出。

中國目前就像一個壓力鍋,外面歐美經濟衰退,出口受挫;裡面官方拒絕再以房地產投資刺激經濟,大幅調整產業結構,空前的壓力籠罩在中國上空,逼得鍋內的企業必須在這短短幾年內轉型求生。

轉對行,走對路,這就是最好的年代;不求改變、押錯寶,這也是最壞的年代,就看企業老闆選擇哪一條路!

企業生死鬥 一個中國 兩個世界!

敗 舊模式、原地踏步

比亞迪

低價產品銷售不佳,新能源汽車尚無法打開銷路,獲利衰退45%

寶鋼股份

未能擺脫追求規模的經營思惟,整體行業產能過剩,獲利衰退42%

康師傅

營收雖然成長,但因為飲料業務調整不理想,獲利年減12% 電腦零配件出口數量減少14.2% 旅行箱及公事包出口數量減少9.3% 積體電路出口數量減少5.9% 液晶顯示面板出口數量減少5.6%

勝 大膽創新、轉型

神 腦

引進資訊產品、改變經營模式,積極擴建中國通路,營收上升41%

達芙妮

結束低毛利代理業務,專心經營高毛利品牌,獲利增56%

統一超

持續實體店面轉型、衝刺網購業務,獲利成長12%

批發業年售額成長39%

旅館業年售額成長24%

零售業年售額成長33%

餐飲業年售額成長19%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統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9

誰能活著走出中國?

2012-7-23  TCW




聽到一家台商做耶誕燈的公司被深圳政府「掃地出門」的消息,前後三次到了深圳,電話打了十多通,簡訊也傳了,就是不讓我們到他工廠。

這家台商(為考量人身安全,不用真實名字)今年二月無預警收到公文,要求它與同一工業區內的十餘家公司,四月底前搬遷,騰出廠房好引進軟體產業。沒有動遷費,未來只有微薄的廠房租金收入。

四月下旬,我們終於聯絡上總經理,「你想問什麼?我這電話有監聽,我來這裡這麼久了,你知道,台商都有被監聽。」他劈頭就緊張的說,「這邊政府如果沒有配合,他……,」電話中掩不住氣憤,來二十三年了,「哪有說搬就搬的?」「你看,政府這樣做,就是要消滅這個產業啊!」

耶誕燈到深圳是在二十年前,當時台商到中國投資,一下飛機,兩排穿著紅色旗袍的迎賓小姐上來,幫你掛一串夏威夷式的花圈在脖子上;往飯店的路上有前導車開路,早期馬路上塵土飛揚,牛、馬、羊加滿街的自行車,公安拿著大聲公喊著:「讓開!讓開!靠邊走、靠邊走!」

享受過這樣皇帝等級接待大禮的台商,如今很難想像,一張命令,就要他結束二十多年浪跡他鄉累積的心血。

台商走入尾聲!勞力密集、高污染廠都不受歡迎了

此刻仍在中國奮鬥的八萬六千家台商,正面臨著最後一役,生死存亡之戰。誰,能夠活著走出中國?

工廠,是中國過去二十五年的印記。但二○○六年後,出口退稅減少、兩稅合一、勞動合同法、十二五規畫工資翻一倍等連串政策,這一路上,中國其實早已敲鑼打鼓,大聲警告台商,你們的黃金年代,正一步步走進尾聲。

兩個計畫也在中國「試點」。一個是「騰籠換鳥」,把籠子騰空,舊的鳥趕出去,讓新鳥進來。老鳥怎麼辦?自生自滅。很多靠勞力密集、生產效率不高、高污染的行業,都屬於這種不受歡迎的鳥。

另一個是「築巢引鳳」,例如深圳改革開放三十年後,變成全中國綠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現在她只歡迎金融、物流、高新技術。如果你是「鳳」,你來,我給好條件。

台商中有多少是鳳凰?大家心知肚明。二十年前因為台灣工資上漲,新台幣升值,活不下去,才會逼著出走到中國;如今同樣的惡夢又來一次,還加上環保、中國都市化政策,要把工廠變成賣場;你不走,中國政府會趕你走;而台商卻是年老力衰,這場仗再也打不下去了。

賣廠案件暴增!以前一年的量,現在一個月就超過

「今年農曆年之後,瘋了!快倒了!快完蛋了!這很清楚啊!環境變了,不行了。」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在大上海地區,承攬三千家台商客戶的法律、會計業務,一年審計八百家公司,是足以觀察華中地區台商的小樣本。

「最近動遷(政府徵收)業務非常好,以前我一年做十五、二十個(案子),現在應該一季、四個月就有了,」劉芳榮越說越激動,「再來是賣廠,老闆把廠賣掉,做不下去的,更多!以前一年做五個、八個(購併案)就不錯了,我現在一個月可以做十到十五個,賣得我心驚膽跳的。」

「他們越亂,我業務越好,但是我也擔心啊!做完這一波,我做什麼?」只做台商生意的他,連珠炮似的丟給我們一串震撼的數據,「(倒閉潮)剛剛開始倒而已,明年會加速倒,最高峰應該會在一四、一五年。」

中國十毒齊發!缺工、缺電,加上缺訂單、缺前景

照此推估,未來五年裡,現存近半的台商會消失,自願退場或慘遭淘汰。劉芳榮認為,「營業額不到新台幣一億元,毛利率在八%以內的台商,是極度危險的,因為他還有很多隱性成本沒算進去。」

去年中,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走過中國二十三個城市,與八百多位台商會談後,認為去年,「大陸台商是十毒(十缺)齊發。」包括缺工、水、電、土地及資金,再加上原料、訂單、油料、通路、前景,湊成十缺,變成台商的「凶年」。

環境越來越壞,而台商年齡卻越來越老、健康越來越差。陳明璋曾一連參加三位台協會長喪禮,有一天還連趕兩場。二○○九年,陳明璋預言台商如果不轉型,將有六成遭到淘汰。如今正在發生中。

出了機場,從香港九龍走水路到福永碼頭,再往東北開車半小時,到深圳沙井鎮。這是二十三年前,電子零配件廠陳老闆從台灣到中國投資時的路徑。

他的工廠,營收曾經超過五十億元,是隱身在台灣上市主機板廠背後,數一數二的供應商。但二○○八年,他毅然把整片工廠結束出售,接手的中國人,將這個曾經風華的廠,變成了倉庫,就近服務數百公尺外的商圈。

「那是一場寧靜革命,自然而然的改變,」陳老闆無奈的說,六年前,整個區域開始急速轉型,「星級酒店已經蓋到工廠門口了,當年只是地方小港的沙頭角,已經變成國際級港口。」「電子業毛利越來越薄,政府來廠裡檢討『稅收貢獻度』的頻率,卻越來越高,」他頓了頓,一口大氣沒嘆出來,但逐漸黯淡的目光,透露了疲倦,「壓力與日俱增,台商在中國競爭力的流失速度,會比想像得更快。」他的結語。

從沙井往北開車一小時,東莞家具廠裡,顏老闆專營美國外銷的園藝工具,從二○○九年來一路虧損,去年營收只有○八年的一半不到,今年也難逃虧損。訂單不足,「以前工廠裡有上千個員工,現在只要兩百多個。」「看看吧!我們也在等,看明年美國景氣會不會好一點。」

他越說越小聲。過去三、四年的虧損,雖然沒吃光他之前的獲利,但看不到希望的未來,令人徬徨是否該堅持下去;從來沒在腦海中出現過的「退場」選項,開始浮現……。

大廠同樣失色!華碩十年內,員工數從八萬人減半

「有些台商現在還在撐,你知道嗎?拿過去賺的錢,還能撐啊!那如果不懂得收尾的話,他就一直賠,賠到撐不下去為止啊!他懂的時候就趕快切斷,趕快回台灣!」劉芳榮手上好幾家客戶,帳上現金三個月內就要用罄,老闆卻逃避不願面對,直罵他是烏鴉嘴。

畢竟,放棄,談何容易?

一九九九年,華碩選在蘇州設廠(現已分割為和碩),這天,警車鳴笛開道,後方車內坐的,是首次到訪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現任商務部部長、當時還只是蘇州市長的陳德銘親自接待。每年歲末,蘇州市長一定到華碩做「調研」(訪查),因為,「我們的成績,就是他們的業績,」華碩前財務長、前蘇州廠總經理李祖堯回憶。

短短不到十年裡,華碩蘇州員工數就從三百人激增到八萬人,成為江蘇省出口總額第一名,六、七年前最風光時,接連好幾年登上中國進出口總額第二名,僅次於鴻海富士康集團。現在華碩集團蘇州廠樣貌依舊,但員工數已銳減一半、剩下四萬人,今年營收估計也只有五年前的水準。

上海往西到蘇州的這一百公里裡,曾經是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大聚落。但過去十年裡,化學需氧量(COD)、銅離子的廢水排放標準不斷提升,甚至超越了日本;排放總額卻又逐年減少,印刷電路板廠為了「達標」,常得花數千萬元添購污水處理設備。財力不足、規模不夠的中國業者率先倒閉,活下來的台商也越來越辛苦。

抗爭燒到內陸!滬士電高污染,遭黃石居民抵制

甩開高污染行業、低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策略,是珠江、長江、渤海三大沿海聚落,總數近兩百個中大型工業園區,一致的目標。

如今,這股風潮,甚至蔓延到了內陸的湖北。楠梓電轉投資的滬士電子今年五月決定在湖北武漢附近的黃石設廠,轉移效益較差的中低階產品。原本年中就要動工,卻被迫延遲,「今年第四季能動,就不錯了!」滬士電發言人李明貴說。

黃石政府特別為印刷電路板廠設立了專區,但急著搶業績,沒先做科學環評、與居民溝通,等到一張張的投資合約簽下後,要動工了,民眾卻開始「上訪」了。

上訪,指的是民眾群聚到上層機關抗議,規模從數十人到數百人都有,「最近黃石抗爭得很厲害!」一位知情人士說,他上週才收到在廣東中山投資的友人簡訊,當地爆發上萬人的抗爭事件,消息被壓了下來,原因眾說紛紜,「這裡的政府,一方面很強勢,一方面卻又很畏懼民眾。」

但,最具殺傷力的,是中國經營製造業的能力,已超越台商。

昆山南邊,來自台灣的聯德精密,上半年營收年增率九成,打敗惡劣大環境的背後推手,竟是來自杭州的總經理葉航。

陸企取代台商!中國員工變強,回頭「殺」台灣老闆

葉航十多歲就離家到上海當學徒,當時薪水「只夠買一雙鞋」,一路到被新加坡外商延攬至海外當主管,論技術、論工廠管理,葉航的能力讓聯德董事長徐啟峰願意掏出大筆錢,共同創業。今年,葉航靠著產品升級,拿下宏達電、奧迪(Audi)、日本古河等客戶,讓營收翻倍。

更有中國員工青出於藍,回頭「殺」台灣老闆的例子。

王來春,大陸人,二十一歲進入富士康當作業員,十一年後,她自立門戶、創設連接器廠,成為立訊董事長,還在深圳證交所掛牌,身價數十億元。

她的同業,來自台灣的宣德卻連虧五年。今年三月,宣德以廣東長安廠作價,與立訊合資人民幣八千萬元、設立新公司,宣德持股比率僅二五%,營運全由對方主導。宣德董事長江長霖直言,現在標的客戶是聯想、中興、華為,要打進這些中國公司,「陸資才有機會。」

在昆山,一位做藤木家具的六十五歲台商,正面臨著創業以來最大的危機。三年多前,他廠裡五、六個中國員工離職,年紀最大的不超過三十五歲,聯手創業。

他們知道如何聯絡客戶、到哪裡買便宜的原料;他們還啟用企業資源規畫(ERP)系統,找到國外最好的設計,在工廠裡擺上各種最高效率的現代工具,不只報價比前東家便宜,而且客戶服務做得更徹底,很快就搶走老台商六成訂單。

「以前錢太好賺了,台商越來越安逸,忘了要與時俱進,」劉芳榮註解說,「有時候,幹掉你的,不是中國員工,而是你自己。」二十多年前到中國打拚的台商,現在都面臨花甲之年,當年踏上這塊黃色土地的昂然鬥志,早已隨時間消磨。

工資飆漲最痛!十八年增加逾八倍,讓人受不了

比起管理難度,工資、保險暴增,更教台商受不了。「我算過,包含吃住所有費用,每人平均用人成本,去年已經超過人民幣五萬八(約合新台幣三十萬元),」李明貴說,這個數字在一九九三年只有人民幣六千元,十八年來增加八.七倍。在本次超過三十家台商的訪談過程中,工資飆漲,高居「令人頭痛」排行榜第一名。

退休、賣廠、轉行、被購併……,太多的因素交雜,正在加速台商從中國退出,曾經屬於他們的大時代,似乎也隨著黃浦江一波波的浪,向無盡的大海流去。

隔著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第一百樓、金氏世界紀錄「最高觀光廳」的玻璃,往浦西方向望去,外灘的燈火已經點上。腳下正興建的,是預計二○一四年完工、樓高一百一十八層的新地標——上海中心。

你可以別過頭去,不看中國這二十年驚人的變化;但有一群人卻必須正視它、接受它、甚至改變自己以迎合它。如果,你要向中國市場下戰帖,好戲才剛開鑼。

【延伸閱讀】故事,從一顆「毒蘋果」說起……

2011/10/27蘇州可成披麻帶孝要你搬家「毒蘋果」環保事件,可勝與可利兩條產線被勒令停工;披麻帶孝的老人聚集抗議,而停工的兩條產線,至今尚未復工。

2012/2/16深圳工廠耶誕燈被迫撤出深圳,一生心血歸零 一封公文,無預警,限定三個月搬遷完畢,連動遷費都沒拿到,「你看,政府這樣做,就是要消滅這個產業啊!」

2012/3/16長安宣德富士康作業員,成了台幹的老闆 連續虧損五年,做連接器的宣德為了爭取中國企業訂單,靠台幹已經不靠譜,一位在富士康做過作業員的大陸人,最後購併了他的一座工廠,成為台幹的新老闆。

2012/4/5東莞紙業開工廠不如去賣珍珠奶茶 設廠二十一年,一年多前,停掉六成產線,把廠房分割出租,員工數也只剩下高峰時的一五%,現在考慮是不是把連虧四年的工廠收一收,來賣珍珠奶茶?

2012/7/12福州台福習近平參觀過的工廠都難逃拆除命運台商在福州投資的第一家公司,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過去接任福州書記時,第一個參觀的台商工廠,因為都市化要蓋大樓,被逼著工廠要拆除。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28

所向披靡周鴻禕 誰能成為他的真正對手?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8/232633.html

周鴻禕和他的奇虎360幾乎所向披靡,誰能成為他的真正對手?

9月10日,百度宣佈發起成立國內首個互聯網「安全聯盟」,騰訊、金山、瑞星、小紅傘、知道創宇等5家安全廠商成為首批百度安全聯盟成員。其中百度、騰訊、金山、瑞星四家都曾被360挑戰過。搜索圈人士戲稱此舉有點像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

周被想像成「江湖邪派」並非沒有道理。8月16日他突襲搜索行業,作為內測版本的綜合搜索上線。就在產品上線幾天前,他面對媒體時,還含糊其詞地表示自己尚未想好如何做搜索。

據第三方機構Hitwise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百度的訪問量市場份額是55.81%;360搜索排名第二,份額是10.41%;搜狗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7.68%;谷歌香港位居第四位,份額為5.86%。

上線兩週,360一躍超過搜狗、搜搜等經營搜索多年的公司,成為行業第二。

原搜狗網頁搜索效果負責人郭昂對此感到驚訝:「我們都知道他會推,但沒有想到會是現在,以為會在今年年底或者更晚。」

這次,360已經擺出了一副百度「撼動者」的姿態。綜合搜索的搜索請求絕大部分來自網址導航頁和瀏覽器產品的捆綁,換言之,它可以從上游對訪問百度的用戶進行截流。而且,360還沒有發揮全部能量,若再與安全衛士、殺毒和360桌面等產品捆綁,綜合搜索的增長將更加明顯。

8月28日,百度開始反擊。當用戶通過360搜索進入百度知道、百度經驗、百度百科等產品,網頁會自動跳到百度首頁,並提醒用戶設置百度成首頁或放到桌面。但這些措施並沒有限制住360,它立即對搜索結果進行調整,所有的關於百度的鏈接變成百度快照,用戶依舊可以看到內容。

同時,周鴻禕炮轟百度壟斷。他發微博稱,中國有壟斷八成的搜索巨頭,讓用戶沒有選擇,這才是對用戶和行業的最大傷害。

外界立刻嗅到了戰爭的味道。

兩年前360大戰騰訊,繼而成功向資本市場推銷了「像QQ那樣的客戶端」的商業故事,這一次它又將如何大戰百度?周鴻禕,這個中國互聯網當仁不讓的「戰爭狂人」過去從無敗績,曾逼迫中國安全行業進入免費時代,曾讓馬化騰做了個「艱難的決定」,剛和小米創始人雷軍打過終端之戰,誰能成為他的真正對手?

李彥宏是唯一曾經擊敗周鴻禕的人。

當時3721與百度搜霸正面碰撞,雙方先從技術上互刪對方的工具條,又從技術之爭上升到訴訟之戰。2002年百度狀告3721惡意競爭。

那場爭鬥以周鴻禕戰敗而告終,周鴻禕不僅僅輸了官司,在2003年還無奈將3721以1.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雅虎。在張見悅主編的《富豪春秋》中至今存留一份周鴻禕的「普魯斯特問卷」,在這份問卷中有個問題是「還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視的是誰」,周的答案中其中一個名字就是:李彥宏。

這是周鴻禕的重要轉折點。時至此次搜索大戰,他與人交戰就再無敗績。金山網絡CEO傅盛認為,周鴻禕屢屢採取競爭導向的「戰鬥模式」,是源於周本人內心的強烈的不安全感,有些戰役他發起的時候,是覺得人家會這麼幹所以奇虎才幹。「他當時做殺毒的時候我還在,他跟我商量殺毒,也沒想清楚商業模式,那些商業模式都是後來包裝上去的。為什麼要做殺毒?是他擔心做殺毒軟件的人做個衛士把我們滅了怎麼辦?所以先做個殺毒把他們滅了。」傅盛回憶說。

傅盛將周鴻禕的攻擊方式總結為「三板斧」:「首先攻擊領導人人品,比如對馬化騰、雷軍和我,他都是先說你人品;其次是攻擊產品的安全性,或者品質,說你這個產品安全有問題;第三步是你的商業是暴利的,你掙了太多錢,你簡直就是個血汗工廠。」

「如果沒有這幾板斧的話,只是在產品層面競爭的話,我覺得他的威力會大大減弱。」傅盛說。

周鴻禕以戰鬥方式進入新領域屢試不爽的原因在於這種方式可以快速獲益。網易有道運營副總裁金磊認為,由於360搜索並沒有技術上的革新,所以沒有增量市場產生,只不過在存量的市場,主要是谷歌手裡「搶奪」了一部分市場份額。

有人質疑周鴻禕眼中沒有什麼「規則」。百度方面批評360違反了搜索行業默認的「Robots協議」,並舉例證明,一個剛建好用於內測的頁面被360搜索引擎抓取。此外還有一些來自用戶PC客戶端上的數據被上傳,這可能會侵犯到用戶隱私。違規抓取內容的後果很嚴重,在一次由百度召開的會議上,技術人員展示,很多涉及到銀行賬號、手機號碼的信息被360搜索引擎抓了出來。

與周鴻禕有宿怨的傅盛說:「商業競爭不是以消滅對手為目的,而是要找到發展道路。360怎麼發展是他(周鴻禕)的事兒,但他不要觸及那些競爭的底線。」陳沛對這些說法不以為然,「如果都遵守Robots協議,現在搜索引擎裡可能什麼信息都看不到,那些大公司同樣有違反協議的行為,尤其在發展早期。」在他看來,一些頁面本就不是用戶需要的搜索結果。360把它們抓取出來不是刻意侵犯用戶隱私,只是搜索產品做的還不夠好,有待優化。

現在周鴻禕面臨的首要事務就是為360搜索商業化。當他批評百度的競價排名體制時,他面對的是如何建立一個比百度更加公平但是又能夠讓自己獲益的廣告系統。

奇虎360總裁齊向東曾對《中國企業家》回憶,因為美國投資者懂蘋果,所以他們知道360是一家創新的公司。

反對者認為,奇虎逐漸喪失了創新精神。傅盛說:「做安全跟金山打,做手機跟小米打、做搜索跟百度打。一個公司總有他擅長的地方,也總有精力顧不上的地方,戰線拉得太長,就一定會在其它方面削弱。」

搜索是周鴻禕的重要戰場。也只有做搜索,360才能擺脫「怪胎」身份。

這是一家擁有接近4億用戶的互聯網安全公司,360安全衛士是中國第二大客戶端,它超過50%的收入依然來自瀏覽器的網址導航的流量販賣。請注意,海量用戶使用的安全產品和導航頁上的廣告至少在邏輯上並無直接關係。

周鴻禕不喜歡這種說法。早前,《中國企業家》就此詢問他,他反問道:「這有什麼問題?」

360的商業邏輯是「三段論」:第一,通過免費安全產品,在中國市場吸引了將近4億用戶;第二,通過360安全瀏覽器、360個人起始頁、360軟件管家等一系列互聯網入口產品,將安全產品用戶成功激活;第三,基於這些入口產品構建開放平台,就像蘋果AppStore一樣,既有用戶又有流量,吸引合作夥伴,合作夥伴賺到錢之後,再和360分成。

「奇虎360的開放平台可以實現有效的盈利模式。」上市時,360曾在招股說明書中這樣說。

對於一家有野心的公司來說,開放平台必須要做。上市之後,360接連推出應用、遊戲等開放平台。這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支撐股價,但在短期內卻無法帶來大量收入。何況360要具備足夠且持續的創新能力和技巧,將用戶在其產品體系導入導出。

宜搜CEO汪溪說,「導航廣告帶來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一方面,導航頁只有幾百個位置,不可能無限增加;另一方面,廣告價格上漲幅度有限,不可能出現和360目前股價相匹配的爆發增長。

相比辛苦的販賣流量,搜索的競價排名是中國互聯網最好的商業模式。百度CFO李昕晢曾對《中國企業家》比喻,「就像一座挖不完的金礦。」

資本市場對於360進入搜索市場早有期待。早在今年6月28日花旗銀行發佈研究報告,就認為奇虎進入搜索領域是「自然而然、幾乎必然的一個步驟」。

當360發佈2012年二季度財報時,人們恍然大悟。奇虎360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淨利潤為7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10萬美元下滑36.9%。周鴻禕趕在第二季度財報發佈之前,推出新的搜索引擎業務的舉措,或是源於奇虎360在資本市場上的壓力。

據說,為了消除投資人對於利潤下滑的疑慮,在當天電話會議中,周鴻禕特意強調了幾天前綜合搜索功能上線的事實。他還表達了對年初新業務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中持續增強盈利能力的信心。

360進入搜索市場的舉措,給予了資本市場足夠的想像力,在其二季報發佈當日股價收盤上漲4%,次日再漲16%。

奇虎上市時的承銷商花旗銀行甚至給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如果奇虎在2014年佔據中國搜索市場10%的份額,屆時奇虎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將達到700%。360用5天時間就實現了花旗所預測的1至2年的成長目標。

周刻意淡化品牌概念,將搜索鑲嵌於360瀏覽器內,取名「綜合搜索」。「綜合」意味著「集眾家之所長」。對於搜索來說,除非結果質量有很大差別,否則用戶習慣很難改變。由於搜索結果背後有著極為複雜的技術,大幅度提升效果很難,所以各類搜索引擎都著力強化自己的品牌。

瀏覽器是重要「武器」。360推出搜索之後,將瀏覽器和導航裡面默認的搜索引擎修改為360綜合搜索,自此原先流向百度與Google的流量轉向360自己的搜索引擎。金磊對本刊說,「奇虎從安全、桌面入手,用客戶端推瀏覽器,再用瀏覽器推搜索,用了一個百度沒搞定的辦法把搜索搞定了。」

上線之初,360綜合搜索中,新聞、MP3、地圖三項垂直搜索都默認為百度的搜索結果頁,用戶搜索之後直接跳轉至百度搜索頁面。8月28日晚,百度首次反擊,用技術手段將此前的跳轉變為直接跳轉至百度首頁。

就目前來看,百度的反擊沒有限制住360。汪溪說:「百度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反擊辦法。」

周的「搜索情結」眾人皆知。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2005年周鴻禕創建奇虎的商業計劃書裡全部是關於搜索的,根本沒安全什麼事。他在前兩輪融資裡也從來沒有提安全的概念,全是搜索。」

但奇虎當時做搜索並不成功,反而在殺毒領域辟出一番天地。金山網絡CEO傅盛認為,與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的是,這一次周鴻禕通過瀏覽器和客戶端手中掌握的大量用戶資源,具有了強大的動能,也因此擁有強勢地位。傅盛曾是360技術高管,後來離職創業成立可牛公司,後可牛被金山收購,與金山安全合併組建金山網絡,傅盛自此擔任金山網絡CEO。他所說的強大渠道就是360瀏覽器。

但因此獲得的市場份額是否穩定還是未知數。綜合搜索目前獲得的大部分都是「小白」用戶,他們的搜索請求比較簡單,也不在乎品牌。如果360推綜合搜索的力度過大,容易遭致用戶反感。

360流量數值最高點是在它全切換成360綜合搜索之後的第二天(8月21日),此後開始下降,郭昂推測這是因為「一切換後所有網址導航頁面裡面的綜合搜索都是360搜索,但是之後可能會有人切換成百度,就導致它的流量反而會有下降」。

對於周鴻禕來說,現狀並不樂觀。搜索引擎市場組成非常穩定,郭昂按照目前的狀況推測:「當360搜索市場份額超過10%到15%之後就會遇到瓶頸,之後再提升比較困難。」

中國搜索引擎流量來自三個部分:一是用戶主動搜索網址、網站名或者進入收藏夾點擊;二是Hao123等網址導航站,隨著使用搜狗、360瀏覽器的用戶增加,這部分已經在減少;第三就是網吧首頁的流量,可以通過流量購買聯盟等方式獲得。

目前360還無法與百度比拚用戶主動訪問,通過網址導航站擴大市場份額的空間也並不大,因為這部分資源大部分掌握在百度手中,百度通過股權控股了很多網址導航站,非百度可購買流量影響整個市場份額可能不到5%。

從流量聯盟購買的路徑也很難,由於流量聯盟價格較高,每千次點擊量價格大約在10到20之間,如果360大量購買流量,會造成成本驟增。在360搜索商業廣告系統正式運行且變現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前,它不太會貿然去購買。

郭昂說,未來360搜索流量增長主要得依靠360瀏覽器本身的增長。

金磊說,「因為現在完全是憑360的渠道力量做到的,但渠道的流量其實就到這兒了,你再往下的話就拼一些其它的東西了。」

而且百度「內功」不容小視。這家霸主公司的使命是,「幫助人們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就「信息」二字,百度已經修煉十餘年,貼吧、知道等產品研發初衷,都是為了豐富搜索結果,換言之,它用十幾年的時間「生產」了大量優質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56

西進就業大調查:多數西進台灣人 熬不過兩年關鍵期誰能在中國生存?

2013-04-15  TWM 
 

 

為擺脫低薪苦勞困局,台灣年輕人越來越想去中國工作。

薪水翻倍、每年至少8%的經濟成長,這是大家追逐的中國夢,這個夢同樣也吸引全世界一流人才,使中國一級城市成為人才競爭最激烈的戰區。

台灣人才如何在中國職場生存?

撰文‧方德琳 攝影‧陳俊銘 研究員‧辛曉昀想去中國工作嗎?先測驗一下自己的忍耐度。

場景一:北京、上海。上午八點的地鐵裡擠滿上班人潮。左推右擠還得撞開別人才勉強上得了車。好不容易擠進車廂,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前後左右都被眾人夾擊。站穩後突然一陣反胃,車廂裡怎麼傳來一陣陣難聞的氣味?

場景二:上海。看到台灣的鮮芋仙,家鄉古早味,決定買一碗解鄉愁。一坐定發現一碗要價人民幣十八元,相當新台幣八十元,幾乎比台北貴一倍。到上海南京西路年輕人最愛的新元素餐廳,吃一客美式早餐約人民幣一百元,接近新台幣五百元。上海物價比你想像中貴!

場景三:上海、北京。排隊等買票,三不五時就有嬸嬸伯伯插隊,有的年輕父母不好意思,會先叫小孩來卡位。好不容易輪到你買票,突然左右兩邊又再伸出五隻手指搶先把錢遞進售票口。什麼是先來後到?這裡可沒有這樣的規矩!

閉著眼想一想,置身這樣場景,你,可以不生氣嗎?

台灣越來越多人想去中國工作,尤其是年輕人。

根據二○一二年《聯合報》調查中心調查,二十到二十九歲是最願意到中國工作的世代,總計有四成,比起一一年又高出八個百分點。而國內一○四人力銀行與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初調查新鮮人登陸工作意願,兩家都得到高達九成以上的結論。

一○四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這兩年新鮮人登陸意願高,主要是因台灣年輕世代失業率高所導致。意願高的背後是迫於無奈的危機感,這也讓他替年輕人擔心,在非全然主動登陸的情況下,有多少人可以通過擠地鐵、被人插隊、物價高的生活考驗,「而且,這還只是最起碼的生活調適而已。」小綠、Carrie、Marie,這三位七年級生在一一年前後來到上海。每周末,幾位好友就約出來吃飯聊天,彼此吐吐一周來的怨氣。Marie透露,她想回台灣,「我來第一年就想回去。但我知道台灣工作也不好找。」所有親朋好友都不贊成她的決定,「他們認為,很多人想來未必能來,如果就這樣放棄回去,實在太可惜。」Marie說。

心理準備一:

與全亞洲競爭 卻拿比台灣還低的薪水不少到中國工作的年輕人,前兩年都有這樣進退兩難的心情。「頭兩年是很大的關卡,生活適應是最主要的壓力。等這階段過去後,還有文化適應融合等挑戰。」晉麗明提醒想去中國工作,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才行。

在上海,我們見到另一位不到三十歲、台大商研所畢業的年輕人,他叫林佑勳。今年六月,他來中國即將滿兩年。當初懷抱破釜沉舟的心情到異地工作,現在的他,多了一份歷練成長後的苦澀。

林佑勳原本是台大社工系,但他不喜歡當社工;在當兵時,他努力準備商學研究所考試,希望可以轉到企業界工作。

那一年是○八年,全球經濟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

他記憶猶新,「當時整個氛圍很慘淡。」因為自己正努力要擠進去取得一席之地,卻沒想到台灣經濟體風雨飄搖,「心情沮喪又孤立。」他說。

在台灣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第一次,他開始有到國外工作的念頭。恰巧碩二時,強生中國(台灣簡稱嬌生)派人到台灣找儲備幹部,他很積極地抓住這個機會。

第一輪,林佑勳入選,台灣總計有七個人被安排到上海,進行三天兩夜的第二輪考試。「到了上海才知道,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日本……二十多人一起競爭。」在這場與全亞洲優秀人才同台競技的擂台上,林佑勳是唯一被錄取的台灣人。

經過激烈競賽後,原本以為該有不錯薪資待遇,沒想到林佑勳拿到的薪水卻比台灣嬌生儲備幹部還低。「我曾向人資反映,至少也應該和台灣薪水一樣。但她態度是,如果你不要,會有別人願意接受這個條件。」為了節省開銷,林佑勳的住處位在閩行區的工業區內,月租金人民幣兩千五百元(約新台幣一萬二千元);同樣一房一廳的房型,住在市區內,則需要人民幣四千元,遠超過他所能負擔。

每天到公司上班,他必須擠半小時地鐵。「車廂裡每天都有人吵架,因為太擠了。還有一次,有乘客喝多,當場吐出來,我實在受不了一定要換到別的車廂;可是,坐在他兩旁位置的人都不動聲色,照樣坐在那裡,實在超強的!」林佑勳說。車廂裡的氣味,高八度的嘈雜聲,即使到這裡快兩年,他還是很不習慣。

在公司裡,林佑勳負責行銷,同一組裡七成同事是中國人、一成台灣人,其他來自香港、美國等地。

「你無法想像,這裡的人其實很缺創意刺激。」個性並非外向的林佑勳,已經主持過兩次公司尾牙晚會,「我只是把『超級比一比』拿來玩,連音樂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結果全場High瘋了,還有中國同事對我說『這和春晚一樣精采』,有沒有很誇張?」他大笑說。

心理準備二:

謙虛、忠誠不是美德 你得敢要、敢邀功但來到上海,他也發現除了做事能力外,也要學習像中國人一樣會邀功。「中國同事的個性比較張揚、開放,你聽他們講話會被嚇到,很誇張;台灣人通常認為這是分內該做的,默默地做。」結果他發現,頂頭上司確實比較容易看見中國同事績效,「這是我還在調整學習的地方。」他說。

這兩年忍受孤獨、擠地鐵、難吃食物的辛苦代價,終於讓林佑勳累積向上跳升的經驗能力。目前,他手上已經有五、六個工作機會,其中陸資企業最願意給好條件,開出多五成的薪水挖角。算一算,總計這兩年薪水已經調三成,若決定跳槽,薪資就比一年多前調高將近一倍。

很多人說,上海是吃人的市場,兩年下來,林佑勳也開始懷疑究竟台灣人自傲的忠誠、負責,是不是一種奴性?

「以前我們被教導,謙虛是美德,這裡謙虛才不是美德;台灣講忠誠度,這裡人哪有忠誠度,每個人都很敢要,也很會跳槽。」這是很現實問題,前兩年拿低薪,不就是為了「先蹲後跳」,追逐薪水倍數成長?

外企在中國市場也很辛苦,難保有一天不會大裁員;而陸資企業,薪水比較高,也進入中國市場主流,但少了外資企業文化保護傘,代表要更快融入中國人的做事文化,他擔心會不會很快陣亡?

殘酷現實一:

以前「外派」福利好 現在當本地人聘雇即使現在同事大部分是中國人,林佑勳最常往來的朋友還是台灣人,「坦白說,這部分,我現在還沒有調整得很好。」原本他以為只要一直在外企工作就好,現在知道想法太天真,「十年後,我會在哪裡,突然沒把握了。」眼前的他,神情略微一沉,對是否要去陸企的關鍵決定,心中還沒有清楚答案。

也在東吳大學教書的晉麗明,常常遇到學生問他該不該到中國工作。他認為,這問題根本沒有選擇,因為台灣就業環境不利年輕人,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他也知道,去中國工作有多艱難,「以前,大家都報導成功案例,其實大家不曉得這下面有多少人鎩羽而歸,屍骨無存。」他估計,五年內回台灣的比率絕對超過六成。

「如果沒有正確認識,來中國其實是死路一條。」兩岸職場專家黃至堯說,他是一○四人力銀行中國分公司前總監,目前是一勢企管顧問創辦人。他到上海快八年,看到從早期的高管,中階台幹,到現在基層的年輕上班族,台灣人才到中國工作的年齡越來越低,但相對來說,他們的條件也不如以往。

在二○○○年左右,台商要派一個人到中國工作,福利津貼至少要比台灣多一倍才能找到志願者;而中國外企聘用台灣人擔任高階主管也會用「外派」條件,機票、房屋津貼、配司機,都是很基本福利。

現在,外企聘用台灣人改成「local hire」(當地聘雇)條件,沒有機票補助;外企每三年簽一次約,之前還享有外籍人士聘雇條件的人,每續簽一次就少一些津貼。而台籍企業外派的幹部,至今最多也只比台灣薪資多兩成。

如果在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這多出來的兩成薪資其實沒有感覺,因為他們的物價已經比台北高。然而,被外派的台籍幹部尚且可能拿到多兩成薪資;而沒有經驗、沒有任何專業的年輕人,就根本沒有談判條件,甚至可能像林佑勳一樣拿到比台灣還低的薪資。

「我看那些早五年來的前輩,過得超好的!」在台籍企業裡擔任行銷的Carrie說。他們明顯感受越晚進入中國,條件越差,這也是年輕人西進中國的宿命。

殘酷現實二:

台灣人才無優勢 要在最短時間拿出績效早期去的台幹是主管,中國人都是部屬;現在年輕人去中國則要和中國人同台競爭,文化適應難度更高。

中國前三大人力網站智聯招聘市場總監陳嘉傑觀察,其實不只台灣人才,其他國家人才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都已不太明顯。這幾年,中國人出國機率變多,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加上中國「海歸」人才增加,都使得中國就業市場人才發生劇烈變化。

若真要論台灣人才還有哪些優勢,陳嘉傑認為,在尖端科技人才以及創意文化,或教育培訓產業領域,台灣人勉強還能領先。

如果沒有所謂的台灣優勢,那麼年輕人到中國要如何競爭?汎亞人力資源總監曾翊銘說:「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把績效展現出來。」他觀察,台灣人會做事,但是很難在高度競爭下搶先脫穎而出。「我們喜歡溫暖,講情義,狠度不夠。」晉麗明打比方說,中國人是為「脫貧」而競爭,台灣人沒有這樣的急迫感。要和他們同台較量,就不能想著憑「我是台灣人」競爭,而是要憑「績效」競爭。「既然決定從小池塘市場到大海來打拚,就要有抵抗大風大浪,甚至大海嘯的準備。」他說。

殘酷現實三:

前兩年別想高薪 且陣亡率也最高想到中國工作的上班族,不少人抱著「去試試看,賺一票再說。」但現在起薪不高,想領高薪就得像林佑勳一樣,得熬過前兩年才能開花結果。

根據本刊調查,曾在中國工作,目前已經回台灣的人中,有高達七成以上是在兩年內回來,陣亡率最高。前兩年不僅要適應有形的工作壓力,無形的生活品質也是很大的挑戰,而本刊的問卷調查顯示,前兩年就決定回台灣的主因是:不適應生活環境。

然而,「前兩年還在磨你的文化和專業,不可能拿高薪,所以兩年內回來其實是白忙一場。」晉麗明說。

在中國,薪資的爆發性成長發生在有兩、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黃至堯觀察,在台灣,工作二十年後的薪水能比初入職場時薪資高出四、五倍已經算很好;但在中國,工作二十年後薪資高十倍算普通,三十倍也常看到,這三十倍高薪,中國人就是靠不斷跳槽累積。「在中國,待兩年不離職是不正常的,會讓大家覺得你沒能力。」中國有句玩笑話說,「不用問人家是不是正在找工作,因為中國人隨時都在找工作。」陳嘉傑說,今年初中國的職缺數比去年增加兩倍,但是競爭更激烈,平均一個工作有十六個人搶,而在一線城市的競爭數居然高達三十人。「因為大家隨時隨地都想換工作。」他說。

殘酷現實四:

去中國工作沒退路 回台等於白忙一場如果兩年內不適應想回台灣怎麼辦?晉麗明說出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回台灣的職涯是中斷的。」一○四人力銀行曾經調查有外派台籍幹部的企業,高達七成以上並沒有規畫台幹回來的工作管道。

很多人以為中國經驗對回台找工作有幫助,事實上,中國經驗很難應用在台灣市場上。晉麗明舉例說,兩岸通路經銷商類型完全不同,在中國打通路經營經銷商的專業,很難移植到台灣來。

「三十歲以下的人,想去中國磨兩年經驗可以,畢竟回台年紀還輕,公司會看重你的獨立、耐挫力,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去澳洲打工一樣。」但三十歲以上的人應該要想清楚,回台退路並不寬廣。

目前在鼎新電腦人資處擔任總經理的林娟說,三月上旬,她到清華大學演講,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畢業後,要如何才能去中國工作?」她感受,幾年前去中國工作,父母態度多半是:「小孩為何要去受苦?」現在父母的態度則是:「有沒有機會去中國?」兩岸此消彼長的發展形勢已很明顯。

到中國工作畢竟是很大的挑戰,除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外,妥善安排規畫可以降低陣亡率。綜合人資專家的意見,他們認為年輕人想去中國工作,可以這麼規畫:一,先到中國有工廠的台資企業,尋求被外派的機會。

像頂新康師傅、旺旺這種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企業更是較佳的選擇。一般台籍製造工廠都位在工業區內,工作環境很封閉,台幹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想要結交在地人脈,或進修學習都很困難,很難創造新的職場價值;如果是內需型企業,還可能接觸當地市場,有機會見識中國真正成長主流。

二,累積當地人脈,創造源源不絕的職場價值。

很多到中國工作的人,只抱定待在台企或外企工作,但其實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畢竟,台企與外企受總公司策略影響,裁員或關廠都是存在的風險。創造自己在當地就業市場的價值,增加發展籌碼,其中結交當地人脈,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工作平台上爭取接觸當地市場機會,或下班後進修、結識朋友,都是很好的策略。

三,把自己當在地人,積極融入當地文化。

結交人脈就得用對方的語言溝通。台灣用Skype,中國用QQ;台灣用Facebook,中國要新浪微博,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把自己當在地人,看他們的報紙,看他們的電視,才有溝通的基礎。」林娟建議。

從中國改革開放後,台灣人到中國一批接著一批,物換星移,臉孔不同了,從闖天下的企業家;接著是被派駐高階管理人才、白領台幹;現在則是年輕清新的新生代。少了台籍企業的保護、少了公司給的管理位階,這些新生代必須抱著沒有退路的勇氣,和當地人平起平坐,同台競爭。

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轉,面對全球化時代競爭,台灣新生代,加油!

越年輕 越想到中國工作各世代前往中國就業意願調查

2011年

(%) 2012年

(%)

20~29歲 32 40 30~39歲 35 38 40~49歲 33 26 資料來源:《聯合報》調查中心,2012年9月

2013年中國職場趨勢

趨勢1.職缺數倍增 但競爭更激烈2011 2012 2013 職缺數 20萬 25萬 50萬競爭指數 9.6 10.3 16 註:競爭指數為平均一個職缺有多少人求職趨勢2.一線城市競爭指數是二線城市的兩倍

一線城市 30.48

二線城市 15.8

三線城市 8.11

四線城市 2.38

註:一線城市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趨勢3.近年薪資增長放緩2009-2012年平均薪資對比

2009 4446

2010 5974

2011 6077

2012 6439

平均月薪資(人民幣)

中國月薪最高的前10個城市 單位:人民幣

上海 7112

深圳 6787

北京 5453

廣州 4917

杭州 4595

南京 4460

大連 4364

蘇州 4009

成都 3916

廈門 3819

資料來源:中國知名人力網站智聯招聘春季職場才情報告

台灣人西進就業大調查

他們去中國工作 為什麼回台灣? 單位:%前2年陣亡率最高,最大困擾為生活不適應Q在中國工作幾年?

5年以上,未滿10年 2.0

10年以上 0.7

2年以上,未滿5年 24.6

未滿2年 72.7

Q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困擾是?

生活不適應 42.8

不習慣中國人做事方式 37.3 感覺台灣人被歧視 3.3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步調太快 5.3

沒有困擾 11.3

逾6成要加薪5成以上才願再西進Q若工作內容相同,中國須提供多高的薪資,才會再想去工作?

薪資差不多,我就想去工作 2.0

比台灣多2成 10.7

比台灣多2~5成 21.3 比台灣多5成~1倍 28.0 比台灣多一倍以上 34.7 再高也不會想過去 3.3 僅36%覺得中國經驗有助職涯發展Q中國經驗對你的職涯發展是?

有賺到幾年錢,但專業被學去後就沒有工作機會 40.0 路越走越寬,就業機會越來越多 36.0 中國工作沒有任何加分 24.0 還在中國的工作者 最大的困擾是? 單位:%工作2年後,最大困擾是中國人做事方式Q在中國工作幾年?

10年以上 2.7

未滿2年 34.7

2年以上,未滿5年 51.3 5年以上,未滿10年 11.3 Q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困擾是?

不習慣中國人做事方式 48.0

生活不適應 21.3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 16.0 感覺台灣人被歧視 8.7

沒有困擾 6.0

25%願意拿低薪回台灣工作Q未來台灣的工作薪資須高出多少,才願意回台灣?

薪資要高2成才會回台灣 13.3 已經想回台灣,只要有工作機會,薪資少一點也無所謂 24.7 薪資要和中國一樣才會想回台灣 42.0 薪資高5成~1倍才會回台灣 11.3 薪資高2~5成才會回台灣 8.7

5成有職涯發展危機感

Q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你的看法是?

趁機趕快賺錢,萬一價值被利用完,恐怕就沒這麼多機會 49.3 中國經驗一定會增加我未來就業機會 44.7

沒有特別看法 6.0

調查說明:《今周刊》委託104人力銀行調查中心,共回收300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5.66%。

調查時間:2013年3月26日到4月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