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擺脫低薪苦勞困局,台灣年輕人越來越想去中國工作。 薪水翻倍、每年至少8%的經濟成長,這是大家追逐的中國夢,這個夢同樣也吸引全世界一流人才,使中國一級城市成為人才競爭最激烈的戰區。 台灣人才如何在中國職場生存? 撰文‧方德琳 攝影‧陳俊銘 研究員‧辛曉昀想去中國工作嗎?先測驗一下自己的忍耐度。 場景一:北京、上海。上午八點的地鐵裡擠滿上班人潮。左推右擠還得撞開別人才勉強上得了車。好不容易擠進車廂,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前後左右都被眾人夾擊。站穩後突然一陣反胃,車廂裡怎麼傳來一陣陣難聞的氣味? 場景二:上海。看到台灣的鮮芋仙,家鄉古早味,決定買一碗解鄉愁。一坐定發現一碗要價人民幣十八元,相當新台幣八十元,幾乎比台北貴一倍。到上海南京西路年輕人最愛的新元素餐廳,吃一客美式早餐約人民幣一百元,接近新台幣五百元。上海物價比你想像中貴! 場景三:上海、北京。排隊等買票,三不五時就有嬸嬸伯伯插隊,有的年輕父母不好意思,會先叫小孩來卡位。好不容易輪到你買票,突然左右兩邊又再伸出五隻手指搶先把錢遞進售票口。什麼是先來後到?這裡可沒有這樣的規矩! 閉著眼想一想,置身這樣場景,你,可以不生氣嗎? 台灣越來越多人想去中國工作,尤其是年輕人。 根據二○一二年《聯合報》調查中心調查,二十到二十九歲是最願意到中國工作的世代,總計有四成,比起一一年又高出八個百分點。而國內一○四人力銀行與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初調查新鮮人登陸工作意願,兩家都得到高達九成以上的結論。 一○四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這兩年新鮮人登陸意願高,主要是因台灣年輕世代失業率高所導致。意願高的背後是迫於無奈的危機感,這也讓他替年輕人擔心,在非全然主動登陸的情況下,有多少人可以通過擠地鐵、被人插隊、物價高的生活考驗,「而且,這還只是最起碼的生活調適而已。」小綠、Carrie、Marie,這三位七年級生在一一年前後來到上海。每周末,幾位好友就約出來吃飯聊天,彼此吐吐一周來的怨氣。Marie透露,她想回台灣,「我來第一年就想回去。但我知道台灣工作也不好找。」所有親朋好友都不贊成她的決定,「他們認為,很多人想來未必能來,如果就這樣放棄回去,實在太可惜。」Marie說。 心理準備一: 與全亞洲競爭 卻拿比台灣還低的薪水不少到中國工作的年輕人,前兩年都有這樣進退兩難的心情。「頭兩年是很大的關卡,生活適應是最主要的壓力。等這階段過去後,還有文化適應融合等挑戰。」晉麗明提醒想去中國工作,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才行。 在上海,我們見到另一位不到三十歲、台大商研所畢業的年輕人,他叫林佑勳。今年六月,他來中國即將滿兩年。當初懷抱破釜沉舟的心情到異地工作,現在的他,多了一份歷練成長後的苦澀。 林佑勳原本是台大社工系,但他不喜歡當社工;在當兵時,他努力準備商學研究所考試,希望可以轉到企業界工作。 那一年是○八年,全球經濟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 他記憶猶新,「當時整個氛圍很慘淡。」因為自己正努力要擠進去取得一席之地,卻沒想到台灣經濟體風雨飄搖,「心情沮喪又孤立。」他說。 在台灣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第一次,他開始有到國外工作的念頭。恰巧碩二時,強生中國(台灣簡稱嬌生)派人到台灣找儲備幹部,他很積極地抓住這個機會。 第一輪,林佑勳入選,台灣總計有七個人被安排到上海,進行三天兩夜的第二輪考試。「到了上海才知道,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日本……二十多人一起競爭。」在這場與全亞洲優秀人才同台競技的擂台上,林佑勳是唯一被錄取的台灣人。 經過激烈競賽後,原本以為該有不錯薪資待遇,沒想到林佑勳拿到的薪水卻比台灣嬌生儲備幹部還低。「我曾向人資反映,至少也應該和台灣薪水一樣。但她態度是,如果你不要,會有別人願意接受這個條件。」為了節省開銷,林佑勳的住處位在閩行區的工業區內,月租金人民幣兩千五百元(約新台幣一萬二千元);同樣一房一廳的房型,住在市區內,則需要人民幣四千元,遠超過他所能負擔。 每天到公司上班,他必須擠半小時地鐵。「車廂裡每天都有人吵架,因為太擠了。還有一次,有乘客喝多,當場吐出來,我實在受不了一定要換到別的車廂;可是,坐在他兩旁位置的人都不動聲色,照樣坐在那裡,實在超強的!」林佑勳說。車廂裡的氣味,高八度的嘈雜聲,即使到這裡快兩年,他還是很不習慣。 在公司裡,林佑勳負責行銷,同一組裡七成同事是中國人、一成台灣人,其他來自香港、美國等地。 「你無法想像,這裡的人其實很缺創意刺激。」個性並非外向的林佑勳,已經主持過兩次公司尾牙晚會,「我只是把『超級比一比』拿來玩,連音樂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結果全場High瘋了,還有中國同事對我說『這和春晚一樣精采』,有沒有很誇張?」他大笑說。 心理準備二: 謙虛、忠誠不是美德 你得敢要、敢邀功但來到上海,他也發現除了做事能力外,也要學習像中國人一樣會邀功。「中國同事的個性比較張揚、開放,你聽他們講話會被嚇到,很誇張;台灣人通常認為這是分內該做的,默默地做。」結果他發現,頂頭上司確實比較容易看見中國同事績效,「這是我還在調整學習的地方。」他說。 這兩年忍受孤獨、擠地鐵、難吃食物的辛苦代價,終於讓林佑勳累積向上跳升的經驗能力。目前,他手上已經有五、六個工作機會,其中陸資企業最願意給好條件,開出多五成的薪水挖角。算一算,總計這兩年薪水已經調三成,若決定跳槽,薪資就比一年多前調高將近一倍。 很多人說,上海是吃人的市場,兩年下來,林佑勳也開始懷疑究竟台灣人自傲的忠誠、負責,是不是一種奴性? 「以前我們被教導,謙虛是美德,這裡謙虛才不是美德;台灣講忠誠度,這裡人哪有忠誠度,每個人都很敢要,也很會跳槽。」這是很現實問題,前兩年拿低薪,不就是為了「先蹲後跳」,追逐薪水倍數成長? 外企在中國市場也很辛苦,難保有一天不會大裁員;而陸資企業,薪水比較高,也進入中國市場主流,但少了外資企業文化保護傘,代表要更快融入中國人的做事文化,他擔心會不會很快陣亡? 殘酷現實一: 以前「外派」福利好 現在當本地人聘雇即使現在同事大部分是中國人,林佑勳最常往來的朋友還是台灣人,「坦白說,這部分,我現在還沒有調整得很好。」原本他以為只要一直在外企工作就好,現在知道想法太天真,「十年後,我會在哪裡,突然沒把握了。」眼前的他,神情略微一沉,對是否要去陸企的關鍵決定,心中還沒有清楚答案。 也在東吳大學教書的晉麗明,常常遇到學生問他該不該到中國工作。他認為,這問題根本沒有選擇,因為台灣就業環境不利年輕人,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他也知道,去中國工作有多艱難,「以前,大家都報導成功案例,其實大家不曉得這下面有多少人鎩羽而歸,屍骨無存。」他估計,五年內回台灣的比率絕對超過六成。 「如果沒有正確認識,來中國其實是死路一條。」兩岸職場專家黃至堯說,他是一○四人力銀行中國分公司前總監,目前是一勢企管顧問創辦人。他到上海快八年,看到從早期的高管,中階台幹,到現在基層的年輕上班族,台灣人才到中國工作的年齡越來越低,但相對來說,他們的條件也不如以往。 在二○○○年左右,台商要派一個人到中國工作,福利津貼至少要比台灣多一倍才能找到志願者;而中國外企聘用台灣人擔任高階主管也會用「外派」條件,機票、房屋津貼、配司機,都是很基本福利。 現在,外企聘用台灣人改成「local hire」(當地聘雇)條件,沒有機票補助;外企每三年簽一次約,之前還享有外籍人士聘雇條件的人,每續簽一次就少一些津貼。而台籍企業外派的幹部,至今最多也只比台灣薪資多兩成。 如果在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這多出來的兩成薪資其實沒有感覺,因為他們的物價已經比台北高。然而,被外派的台籍幹部尚且可能拿到多兩成薪資;而沒有經驗、沒有任何專業的年輕人,就根本沒有談判條件,甚至可能像林佑勳一樣拿到比台灣還低的薪資。 「我看那些早五年來的前輩,過得超好的!」在台籍企業裡擔任行銷的Carrie說。他們明顯感受越晚進入中國,條件越差,這也是年輕人西進中國的宿命。 殘酷現實二: 台灣人才無優勢 要在最短時間拿出績效早期去的台幹是主管,中國人都是部屬;現在年輕人去中國則要和中國人同台競爭,文化適應難度更高。 中國前三大人力網站智聯招聘市場總監陳嘉傑觀察,其實不只台灣人才,其他國家人才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都已不太明顯。這幾年,中國人出國機率變多,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加上中國「海歸」人才增加,都使得中國就業市場人才發生劇烈變化。 若真要論台灣人才還有哪些優勢,陳嘉傑認為,在尖端科技人才以及創意文化,或教育培訓產業領域,台灣人勉強還能領先。 如果沒有所謂的台灣優勢,那麼年輕人到中國要如何競爭?汎亞人力資源總監曾翊銘說:「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把績效展現出來。」他觀察,台灣人會做事,但是很難在高度競爭下搶先脫穎而出。「我們喜歡溫暖,講情義,狠度不夠。」晉麗明打比方說,中國人是為「脫貧」而競爭,台灣人沒有這樣的急迫感。要和他們同台較量,就不能想著憑「我是台灣人」競爭,而是要憑「績效」競爭。「既然決定從小池塘市場到大海來打拚,就要有抵抗大風大浪,甚至大海嘯的準備。」他說。 殘酷現實三: 前兩年別想高薪 且陣亡率也最高想到中國工作的上班族,不少人抱著「去試試看,賺一票再說。」但現在起薪不高,想領高薪就得像林佑勳一樣,得熬過前兩年才能開花結果。 根據本刊調查,曾在中國工作,目前已經回台灣的人中,有高達七成以上是在兩年內回來,陣亡率最高。前兩年不僅要適應有形的工作壓力,無形的生活品質也是很大的挑戰,而本刊的問卷調查顯示,前兩年就決定回台灣的主因是:不適應生活環境。 然而,「前兩年還在磨你的文化和專業,不可能拿高薪,所以兩年內回來其實是白忙一場。」晉麗明說。 在中國,薪資的爆發性成長發生在有兩、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黃至堯觀察,在台灣,工作二十年後的薪水能比初入職場時薪資高出四、五倍已經算很好;但在中國,工作二十年後薪資高十倍算普通,三十倍也常看到,這三十倍高薪,中國人就是靠不斷跳槽累積。「在中國,待兩年不離職是不正常的,會讓大家覺得你沒能力。」中國有句玩笑話說,「不用問人家是不是正在找工作,因為中國人隨時都在找工作。」陳嘉傑說,今年初中國的職缺數比去年增加兩倍,但是競爭更激烈,平均一個工作有十六個人搶,而在一線城市的競爭數居然高達三十人。「因為大家隨時隨地都想換工作。」他說。 殘酷現實四: 去中國工作沒退路 回台等於白忙一場如果兩年內不適應想回台灣怎麼辦?晉麗明說出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回台灣的職涯是中斷的。」一○四人力銀行曾經調查有外派台籍幹部的企業,高達七成以上並沒有規畫台幹回來的工作管道。 很多人以為中國經驗對回台找工作有幫助,事實上,中國經驗很難應用在台灣市場上。晉麗明舉例說,兩岸通路經銷商類型完全不同,在中國打通路經營經銷商的專業,很難移植到台灣來。 「三十歲以下的人,想去中國磨兩年經驗可以,畢竟回台年紀還輕,公司會看重你的獨立、耐挫力,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去澳洲打工一樣。」但三十歲以上的人應該要想清楚,回台退路並不寬廣。 目前在鼎新電腦人資處擔任總經理的林娟說,三月上旬,她到清華大學演講,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畢業後,要如何才能去中國工作?」她感受,幾年前去中國工作,父母態度多半是:「小孩為何要去受苦?」現在父母的態度則是:「有沒有機會去中國?」兩岸此消彼長的發展形勢已很明顯。 到中國工作畢竟是很大的挑戰,除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外,妥善安排規畫可以降低陣亡率。綜合人資專家的意見,他們認為年輕人想去中國工作,可以這麼規畫:一,先到中國有工廠的台資企業,尋求被外派的機會。 像頂新康師傅、旺旺這種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企業更是較佳的選擇。一般台籍製造工廠都位在工業區內,工作環境很封閉,台幹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想要結交在地人脈,或進修學習都很困難,很難創造新的職場價值;如果是內需型企業,還可能接觸當地市場,有機會見識中國真正成長主流。 二,累積當地人脈,創造源源不絕的職場價值。 很多到中國工作的人,只抱定待在台企或外企工作,但其實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畢竟,台企與外企受總公司策略影響,裁員或關廠都是存在的風險。創造自己在當地就業市場的價值,增加發展籌碼,其中結交當地人脈,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工作平台上爭取接觸當地市場機會,或下班後進修、結識朋友,都是很好的策略。 三,把自己當在地人,積極融入當地文化。 結交人脈就得用對方的語言溝通。台灣用Skype,中國用QQ;台灣用Facebook,中國要新浪微博,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把自己當在地人,看他們的報紙,看他們的電視,才有溝通的基礎。」林娟建議。 從中國改革開放後,台灣人到中國一批接著一批,物換星移,臉孔不同了,從闖天下的企業家;接著是被派駐高階管理人才、白領台幹;現在則是年輕清新的新生代。少了台籍企業的保護、少了公司給的管理位階,這些新生代必須抱著沒有退路的勇氣,和當地人平起平坐,同台競爭。 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轉,面對全球化時代競爭,台灣新生代,加油! 越年輕 越想到中國工作各世代前往中國就業意願調查 2011年 (%) 2012年 (%) 20~29歲 32 40 30~39歲 35 38 40~49歲 33 26 資料來源:《聯合報》調查中心,2012年9月 2013年中國職場趨勢 趨勢1.職缺數倍增 但競爭更激烈2011 2012 2013 職缺數 20萬 25萬 50萬競爭指數 9.6 10.3 16 註:競爭指數為平均一個職缺有多少人求職趨勢2.一線城市競爭指數是二線城市的兩倍 一線城市 30.48 二線城市 15.8 三線城市 8.11 四線城市 2.38 註:一線城市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趨勢3.近年薪資增長放緩2009-2012年平均薪資對比 2009 4446 2010 5974 2011 6077 2012 6439 平均月薪資(人民幣) 中國月薪最高的前10個城市 單位:人民幣 上海 7112 深圳 6787 北京 5453 廣州 4917 杭州 4595 南京 4460 大連 4364 蘇州 4009 成都 3916 廈門 3819 資料來源:中國知名人力網站智聯招聘春季職場才情報告 台灣人西進就業大調查 他們去中國工作 為什麼回台灣? 單位:%前2年陣亡率最高,最大困擾為生活不適應Q在中國工作幾年? 5年以上,未滿10年 2.0 10年以上 0.7 2年以上,未滿5年 24.6 未滿2年 72.7 Q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困擾是? 生活不適應 42.8 不習慣中國人做事方式 37.3 感覺台灣人被歧視 3.3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步調太快 5.3 沒有困擾 11.3 逾6成要加薪5成以上才願再西進Q若工作內容相同,中國須提供多高的薪資,才會再想去工作? 薪資差不多,我就想去工作 2.0 比台灣多2成 10.7 比台灣多2~5成 21.3 比台灣多5成~1倍 28.0 比台灣多一倍以上 34.7 再高也不會想過去 3.3 僅36%覺得中國經驗有助職涯發展Q中國經驗對你的職涯發展是? 有賺到幾年錢,但專業被學去後就沒有工作機會 40.0 路越走越寬,就業機會越來越多 36.0 中國工作沒有任何加分 24.0 還在中國的工作者 最大的困擾是? 單位:%工作2年後,最大困擾是中國人做事方式Q在中國工作幾年? 10年以上 2.7 未滿2年 34.7 2年以上,未滿5年 51.3 5年以上,未滿10年 11.3 Q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困擾是? 不習慣中國人做事方式 48.0 生活不適應 21.3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 16.0 感覺台灣人被歧視 8.7 沒有困擾 6.0 25%願意拿低薪回台灣工作Q未來台灣的工作薪資須高出多少,才願意回台灣? 薪資要高2成才會回台灣 13.3 已經想回台灣,只要有工作機會,薪資少一點也無所謂 24.7 薪資要和中國一樣才會想回台灣 42.0 薪資高5成~1倍才會回台灣 11.3 薪資高2~5成才會回台灣 8.7 5成有職涯發展危機感 Q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你的看法是? 趁機趕快賺錢,萬一價值被利用完,恐怕就沒這麼多機會 49.3 中國經驗一定會增加我未來就業機會 44.7 沒有特別看法 6.0 調查說明:《今周刊》委託104人力銀行調查中心,共回收300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5.66%。 調查時間:2013年3月26日到4月2日 |
韓劇迷,就算一週播兩次,你還是追進度追得很痛苦吧?
美劇迷,每次季中停播等新劇回歸時,你應該很想飛到美國逼劇組人員立馬開工吧!
但如果你們跟我一樣,看的是線上影片出租公司Netflix 推出的影集,只要24 小時不睡,就能看完一整季美劇了囉–因為他們自制的影集《紙牌屋》在推出之際,就史無前例地把一整季、13 集通通放在網絡上讓人收看了!
不用追進度、等回歸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為什麼執導《紙牌屋》的名導大衛芬奇願意配合他們的玩法,難道Netflix 有什麼秘密法寶,可以保證這出影集一定大賣,而且是一整季、13 集都狂賣?
他們早就知道人們一定會想看《紙牌屋》這種政治劇,也知道如果影集的導演是大衛芬奇,人們一定賞光;這一切都不是看報紙知道政治劇正夯或大衛芬奇很紅,全是Netflix 做了充足的Big Data 應用!
接下來讓我以「anyone、anytime、anywhere」三大點和大家介紹,Netflix這個從出租DVD到推出自制影集《House of Cards》(紙牌屋)的公司,在玩的是什麼新的商業策略與模式。
Netflix 一創立,就打破線上影片市場規則
Netflix原先是一家線上DVD郵寄出租服務的公司,於1977年成立於美國加州,隨著互聯網的發達與資訊技術的演進,Netflix的付費用戶達到2,920萬,超過HBO的2,870萬;另外,根據Sandvine市調公司研究報告,其下載量佔全美網絡下載量的32.25 %,以絕對優勢佔據第一名的位置。
現在的Netflix 不只提供線上影片出租與影片推薦服務,更是一家能夠推出自制影集的全方位娛樂公司,其商業模式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快速又便宜的線上DVD 郵寄出租服務:
打破原先的單片出租模式,改成創新的月租式服務,沒有到期日也沒有延遲罰款,消費者再也不用擔心還片的問題。線上選完想看的影片,幾天後Netflix便會運用其配送網絡,在一天內寄出。(此商業模式還申請了專利,並拿來控告百視達)
2. 線上影片推薦系統:
利用數據分析,根據消費者過去的影片評價,預測使用者接下來會想看什麼樣的影片,因此Netflix 發展出Cinematch 影片推薦引擎(video recommendation engine),運用Big data 和Data mining,為消費者推薦影片。
Anyone:Netflix 掌握所有用戶的行為與喜好
根據Salon.com,Netflix掌握所有用戶的行為與喜好,每一次的點擊、播放、暫停、快轉、回播、觀賞的時間、次數與週期,都會成為一個事件(event)。此外,每個影片都會加上不同的標籤,例如導演、演員、編劇、製片、類型,情節等,將以上這些記錄存下來,並把每筆資料匯入後台進行數據分析。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75% 的用戶大都接受Netflix 的影片推薦。於是Netflix 藉由這樣的數據分析,向使用者提問,是否喜愛看政治劇(political thrillers)?喜愛看政治劇的人是否也喜歡看大衛芬奇執導的影片?透過簡單的假設提問,找出使用者的喜好比例,為自制影集《紙牌屋》找到有很大機率會收看的目標客群。(《紙牌屋》是一部美國政治題材電視劇,改編自1991 年首播的BBC 同名劇集,由Netflix 投資1 億美元製作,即將播出第二季。)
Anytime:透過移動設備,人們隨時都在看Drama,不再苦守電視前
到底Netflix掌握了多少數據呢?根據Giga.com在2012年的報導, Netflix在全球擁有超過2,500萬的用戶,每日平均3,000萬次的點擊、播放、暫停、快轉、回播,400萬次的評價行為,300萬次的搜索動作。
在這些數據中,Netflix 發現使用者習慣正在改變,隨著網絡影音串流服務的流行,越來越多人在手機和平板上觀看影片,人們不再苦苦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影集的播出,反而喜愛一次看完整季的影集。
上述的行為正是「煲劇族」(binge viewing)的表現,根據marketingcharts.com的報導, 78%的美國人對於影片觀賞有自己的行程規劃, 62%的人會一次觀看多集,而binge viewing的行為在青少年間特別明顯。
看準了「煲劇族」正流行,Netflix 挑戰傳統電視的營運模式與宣傳營銷方式,一口氣推出整季的《紙牌屋》,更推出「免費試看」的服務。
根據TechCruch的報導,在100萬名試看的使用者中,只有不到8,000人在收看後取消服務;另外,有10%的Netflix用戶觀看了《紙牌屋》,並平均觀看了六集,而這部影集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訂閱Netflix的服務。
Anywhere:只要有可以上網的裝置,在哪都可以Drama
除了打開電視使用Netflix 的服務外,你還可以在PS3、Xbox、Wii、個人電腦、筆電、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不同設備上觀看影片。
Netflix的創辦人兼CEO Reed Hastings指出,網絡電視和App將會取代傳統電視,有線頻道的訂閱用戶將會不斷減少,消費者傾向使用不同的裝置,隨時隨地都能觀看影片,這樣的趨勢需建立於高速網絡上,因此高速網絡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而Netflix也發覺到云端服務的重要,於三月時宣佈將斥資10萬美元舉辦「Netflix Cloud Prize」全球競賽,期望透過競賽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云端體驗。目前已向全球的開發者發出邀請,並於GitHub上舉行。
此外,Netflix近期宣佈將要停止發放API key,也不接受新的API申請,而這一切是為了將其重心放在用戶的觀賞體驗上,希望所有用戶都能在不同裝備上使用服務來觀看影片。
Netflix也將在今年推出《紙牌屋》第二季、《Arrested Development》等多部影集,並和DreamWorks合作推出動畫片《Turbo: FAST》。Netflix正朝著全方位娛樂公司的路線邁進,或許在明年便能看到他們的自制電影也不一定呢!
我之前關注威廉 博爾丁(William Boulding),不僅因為他是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院長,也不僅因為他是管理學和領導力學大師,而是因其他追根溯源的精神。看過他寫過的一些文章和講過的話,一脈相承的,就是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特點。
最近他寫了一篇文章,談「商學院應該培養哪些方面的領導力」。你猜怎麼著?他通篇講的,皆乃他自小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品質。「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今天的我。」
沒錯,父母是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才是最關鍵的人生導師。「墨點兒」想傳遞的理念之一亦是如此: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對孩子的影響之大超乎想像;而在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富有創造力的好苗子之前,我們自己應當也必須成為一個「精神富足者」。
博爾丁教授的一句口頭禪是:「我們最好把它弄明白。」
言歸正傳。我梳理了一下博爾丁文章提及的父母潛移默化傳輸給他的幾種能量。可能有人會說,他的父母分別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這麼富有學術氛圍的家庭,並不具有普適的代表性。這些有一定道理。但你必須承認,好的父母——不論職業或是層級——優點是相通的,普通的工薪階層或農民家庭,培養出全球化良才的案例不勝枚舉。
1、目標感。
我母親的目標感在納粹德國侵佔她祖國挪威的那一刻就變得十分明確。正如紐約時報對她的訃告上所言,她將畢生獻給了她認為我們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愛慕和平的行為」上。我父親的例子則顯得更加複雜一些。紐約時報在對他的訃告中,將他形容為「極受尊敬但並非正統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詩人」。在他臨終前我們最後一次交談時,他用極其簡練的語言解釋了他的目標感:這個世界要麼從好變得更好,或者從壞變得更壞,而他一生的工作就是將好結果的可能性最大化。
2、合作制勝。
當我們與價值觀、文化和制度規則非常不同的人、組織和社會群體共事的時候,這些不同就會導致潛在的和實際的衝突。我們是應該相信雙方之間的差異不可調和而選擇退出,還是應該帶著建立橋樑的希望繼續努力?我的父母不相信不可調和的差異,他們相反認為不斷增多的多層面的的接觸將有助於發現共同的利益訴求。從情感上而言,他們更多關注愛而不是恨,並試圖找到所有人和事的優點。只要繼續共事以達到協同合作,爭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深入求證。
對我父母而言,一個論證反對一件事情是不足夠的;他總是會問,「你會支持些什麼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同樣,如果一個人沒有想通那些並非本意卻可能造成的後果,簡單的支持一件事情也是不足夠的。他就是這樣陶醉於複雜之中,並認為那些植根於自身利益的單純的「支持」和「反對」的立場是滑稽可笑的。
4、創造性顛覆。
對傳統界限進行重新思考。我的父親年輕時便從英國移民到美國,因為他希望對觀點的評價是建立在價值而非社會地位或者資歷之上。他經常以幽默的方式將任何一個組織推向顛覆性的創新領域。他也感覺到經濟學缺少了其他學科的豐富性而不能有效地推進人類的行為和體制。「數學讓經濟學變得嚴謹。不幸的是,它也帶來了一片死寂」,他曾這樣說過。我母親在45歲的時候重返學校攻讀博士學位;在那個年代職業母親是非常罕見的。
5、全球公民。
我父親,當然也包括其他人,提出了「地球就像宇宙飛船」這樣的概念,以提醒人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有人依賴共同有限的資源去創造共同無限的未來。共同未來的思維方式會消除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諸多障礙。
在這篇文章最後,博爾丁總結道:「我思考著我父母的例子,以及學生和商界領袖或許能從中領悟到的道理:擁有目標感去為他人的生活創造不同;打破障礙去建立協作和推動創新;不要以簡單化和狹隘的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去確定立場;成為一名全球公民。這些要素構成了有擔當的領導力,一種在我們這個互相依存的世界裡去驅動積極進步的力量。」
| ||||||
老牌公司黑松監察人張道榕,五月十四日親赴統一證券要求查閱股東名冊遭拒;此外,微風廖家向統一證券申請「選票分割」逾十天未獲回覆,亦引發廖家不滿,在這場黑松董監改選前哨戰中,統一證券竟然成了各方角力的主戰場。 撰文‧葉揚甲 五月十四日,老牌飲料上市公司黑松的監察人張道榕,偕同律師親自到黑松的股務代理機構統一證券,要求查閱股東名冊,未料遭到統一證券拒絕提供。三年前,曾經為鞏固黑松張家經營權而動作頻頻的張道榕,此次「出師未捷」吃了閉門羹,讓外界不禁好奇今年黑松董監事改選,會上演何種戲碼? 張氏家族創立的黑松,迄今已屹立超過八十五個年頭,黑松汽水更是台灣老中青三代都不陌生的招牌飲料。目前黑松董事長張斌堂為張氏家族的第三代,而曾任黑松總經理的張道榕,則是張家第二代目前在黑松董事會僅存的代表。 拒絕監察人查閱股東名冊 二○○七年開始,不管是張氏家族鬩牆、還是以廖偉志為首的微風廖家介入,黑松董監事的改選話題,幾乎每三年都會上演一次;而此次張道榕要求查閱股東名冊未果,顯見這場歷時多年的董監事改選風暴,今年的攻防戰已經開打。 根據市場人士透露,集保結算所恰好在這件事之後,與會所有股務代理機構,當時集保的高層即表示,如果規則訂的不夠明確,其實跟公司存在契約關係的股代,真的很難為。統一證券則表示,「名冊只是替公司保管,如果監察人要查閱,應由黑松公司提供,統一證將秉公處理,不會偏頗。」然而,根據一一年五月三十日經濟部商業司對《公司法》二一八條的解釋函令,監察人於行使監察權查核簿冊文件時,得要求公司及股務代理機構提供股東名冊,至於地點,倘若公司簿冊是由公司的受任人管理,則監察人自得於該受任人之處所為之。 的確,經過統一證券的詢問,經濟部商業司再次做出表示,股務代理機構必須保持中立,若不提供監察人股東名冊並遭到檢舉,可處以兩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在商業司表態之後,股務代理機構能否提供股東名冊給監察人的爭議,已有明確釐清;然而,來自黑松董事會另一勢力微風廖家所提出的要求,又是統一證券的另一難題。 微風廖家長僑投資的委任律師魏啓翔表示,黑松股東會將在六月二十五日召開,然而股東的董監事選舉權要如何辦理選票分割,卻遲遲未見統一證券告知。 魏啓翔因而在五月十日發函統一證,希望其盡快提出選票分割相關程序完整說明,否則勢必影響黑松股東權益。只是,統一證券至今仍未回應。 對選票分割要求尚未回應 魏啓翔表示,二○一一年十二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司法︾第一九八條修正案,為保障小股東權益,使少數派股東推派的代表亦可當選董事,參與企業經營,所有公司董監事改選一律採「累積投票制」。因此,股東要求辦理選票分割,確是法律所保障的權利,但統一證「視若無睹」的作為,讓外界不得其解。 經本刊詢問金管會,得到的解答是,「︽公司法︾尚無明文規定選票分割的處理細節,得看選舉當天公司是否有違內部自治,若有爭議,則請循司法途徑解決。」根據︽公司法︾第一九八條,確實僅規定股東得以請求分割或換發選票,然條文中對細節辦法及公告時程均無任何規定。換言之,只要黑松的公司章程沒有對「選票分割」訂定明確的相關細節,那麼,統一證券到底應該在多久時間內回應長僑投資的要求,即存在模糊空間。 在此模糊空間中,統一證券如何拿捏備受考驗,固然依法論法統一證券無時間壓力,但由於統一證券法人董事之一的來亨投資,其負責人即為黑松董事長張斌堂,而派赴統一證券的法人代表張明真,則是張斌堂的姐姐,在這層關係之下,統一證券的做法如果最終影響選情,自然容易落人口實。 黑松經營權之爭多年,大股東打得難分難解的同時,據傳,房市大戶劉媽媽之子余昌哲,也要求配一席董事,經記者求證,余昌哲並不否認。 若扣掉余昌哲的一席董事,這場黑松董監事改選大戰將有三方勢力角逐十席董事,目前看來,戰場似乎全部集中於股務代理機構;一路強調「依法秉公辦理」的統一證券,未來難保不會再接到遊走法令模糊地帶的新難題,如何迅速做出超然中立的判斷,不僅自己傷腦筋,對於選情恐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黑松 成立:1925年 董事長:張斌堂(圖) 主要經營項目: 碳酸飲料、酒類 選票分割與累積 投票制 選票分割:通常發生在公司股權之爭時,股東提出選票分割要求,意將每單位的選舉權做最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欲支持的董監事當選機率。 累積投票制:每一股份擁有的董事選舉權,與應選出之董事席次相同,股東得集中選舉一人或分配於數人,由所得選舉權較多者,依序當選為董事。 例如:若持有公司發行股數1000股,而公司應選之董事為5席,則該股東擁有1000×5=5000單位選舉權,選舉時,可將5000單位選舉權集中投給一位董事,或分散投給各董事。 |
| ||||||
六月初,德國足球隊拜仁慕尼黑(Bayern Munich)首創該國連拿聯賽、盃賽及歐洲賽冠軍紀錄,風光背後的關鍵是「球迷說了算」的經營模式。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低價球票是德國球隊拉攏球迷的秘訣之一。以最便宜的單價為例,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 League)至少要價二十八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六十元),而德甲聯賽卻只要十英鎊。 低票價建起龐大的球迷基礎,吸引本土企業贊助,貢獻多數球隊五成以上收入,但德國球隊向來遵循過半會員擁有股權的規則,像拜仁慕尼黑隊的球迷會員持有股權逾八成,其餘才由車廠奧迪(Audi)及運動商愛迪達(Adidas)持有,該怎麼花錢、怎麼經營,都是球迷做主。 重培訓,不玩高價挖角 英媒BBC、《衛報》與《電訊報》(Telegraph)等指出,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運作模式,加上德國企業骨子裡就害怕負債,球隊不玩高價挖角大牌球星這一套,反而更重視內部培訓,這次歐冠賽的一線球星多出身於國內三百六十多所培訓中心與四十六家足球學園,連德國足球史上身價最高的格特策(Mario Gotze)亦然。 德甲聯賽與德國足協為了一雪十三年前在歐冠賽中抱蛋而歸之恥,十三年來已合作投入六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三十億元)培訓球員。根據BBC,二十三歲以下球員先發比率已從二○○○年時的六%提高到現在的一五%。 講求自由競爭、由私人擁有的英國球隊,近年來多半負債累累,像是俄羅斯商業鉅子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買下的切爾西(Chelsea),去年帳面雖然由紅翻黑,但二○一一年虧損仍高達六千八百萬歐元;截至最新一季,英超整體也尚虧損兩億多英鎊。 慕尼黑隊,連賺二十年 反觀德國足球界,以奪冠隊伍拜仁慕尼黑隊為例,去年甚至創下連賺二十年紀錄,且淨利一千一百萬歐元,打破球隊百年來之最。德甲聯賽最新一季獲利亦有四千七百萬英鎊。 不過德國模式並非完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引述德甲聯賽隊伍漢諾威九六(Hannover 96),商業控股不得過半的規定局限全聯盟發展;再者德甲聯賽若想與英超齊名,可得在海外市場加把勁,才可能笑納電視轉播權利金。 | ||||||
【導讀】在法國,小成本電影一直是主流,她由內而外透著一種成熟的優雅。這是其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傳統底蘊的顯現。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電影人,都源源不斷地從各個方面為中小成本電影提供著支撐。
世界上恐怕再沒有哪個國家的中小成本電影和新生電影人能享受到在法國的這般待遇,在2011年法國生產的207部電影中,有76部電影的成本在200萬歐元以下,佔到了總數的36.7%。更有73部法國電影為導演的處女作,佔到了總產量的35%,其中大多數都是成本在200萬歐元以下的中小製作。
作為全世界最有文化底蘊的國家之一,法國的精英界歷來奉行一種「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的理念,即文化事業應免遭市場經濟的統治,奉行另一套藝術的邏輯和標準。在這一理念的統治下,法國政府給電影業提供了諸多政策和資金支持,電影人和明星也踐行著「藝術至上」的原則,各方共同推動著以藝術電影為主的中小成本電影發展。
「劫富濟貧」的電影資助體系
早在1959年,法國就通過了《電影資助法》,設立了電影產業發展資助基金,在法國售出的每張電影票都需繳納10.72%的基金,由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統一分配給產業的各個環節——看似是電影業的內部循環,實則是「劫富濟貧」的再分配,因為好萊塢大片佔據著法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電影基金的絕大部分是用來補貼法國本土電影業。例如《泰坦尼克號》在法國的觀影人次達到了2000萬人次,其繳納的電影票基金就相當於為5-6部法國中等影片提供了資助。
隨著電影發行渠道的多樣化,法國又相繼立法規定法國電視台、電影音像製品發行商和視頻點播運營商也需繳納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用來支持電影、電視和多媒體產業的發展。2011年,CNC共收入了7.2億歐元資金,其中1.43億歐元來自票房基金,6.31億歐元來自電視基金,3196萬歐元來自音像發行和點播稅收。
這7.2億收入中,有3.1億歐元用於資助電影業。資助又分為「自動性」和「選擇性」兩組形式。「自動性」資助是指法國每個製片、發行、放映商都可以根據自己運作或放映影片的票房表現按照一定比例自動獲得基金支持。舉例來說,電影製片人每推出一部電影上映,便可獲得一部分基金,用於製作下一部電影或償還貸款。2011年,電影製片人共通過這種資助支取了5218萬歐元。
由於與票房掛鉤,「自動性」資助是有利於大製作高票房電影的。「選擇性」資助則明顯向中低成本電影傾斜,主要是為了鼓勵藝術創新,扶持新人新作,保護中小製作公司。每年,融資困難的電影製作項目可向CNC下屬委員會申請部分「收入預支」用作製片或後期製作,待影片上映,取得收入後再歸還。2011年,有50部電影通過這種方式取得了2049萬歐元資金用於製作,另有23部電影申請了204萬歐元用於後期製作,大大地降低了製片方的風險。
除了製作外,法國電影基金也為中低成本電影的發行和放映保駕護航。如發行方面,CNC設立了專門的基金用於資助「多樣化電影」的發行,而所謂「多樣化」的標準就是在票房上不太有號召力但在文化上有貢獻的中低成本作品。2011年,有240部法國電影得到了這項資助。
法國電影基金不但資助電影長片,也非常重視短片的發展,以培養新生電影人才。從劇本創作、拍攝、後期製作到發行,CNC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資助計劃供電影新人申請。2011年,共有627部短片獲得了資助,資助金額達1107萬歐元。
傳承「迷影文化」的藝術院線
除了製片和發行上的便利,中小成本電影的繁榮自然也需要市場放映的通道。而構成這一通道的,正是法國久負盛名、規模龐大的藝術院線。據法國藝術院線聯合協會的統計,截至2011年底,法國共有1077家藝術影院、2000多塊銀幕,不僅遍佈法國各大城市,在一些歷史文化悠久的鄉鎮也能找到藝術影院的蹤跡。
法國的藝術影院之所以能有如此規模,一方面是由於法國濃厚的電影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CNC便為符合資格的藝術影院提供了1384萬歐元的資金,用於內部翻修、購買數字設備等。而要獲得政府津貼,藝術影院必須放映一定比例的藝術電影。
藝術電影的片目由「藝術影片推薦評審會」推薦,該會由100名成員組成,包括影院業者、發行商、製片商、導演、電影節總監、政府代表、影評人以及文藝界知名人士等。依照規定,在人口少於3萬的城市,「藝術影院」至少35%的時間都應該用來放映推薦片目中的電影,而人口在20萬以上城市或年上座人次超過150萬的藝術影院則至少75%的時間都要播放藝術電影。
這種硬性規定杜絕了藝術影院「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為中低成本電影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放映空間。據統計,法國導演的處女作70%的票房在藝術影院實現。而2010年,法國藝術和實驗影片的票房份額達到了總票房的26.4%。
但藝術院線絕非像商業院線那般一輪一輪上映新片那麼簡單,它更大的功能是營造一種電影文化的氛圍,向電影愛好者傳承觀賞電影、學習電影的「迷影文化」。很多影院的排片會針對某個具體時間段,或者與電影時事緊密結合,對某個導演或者某個流派的電影做系統回顧放映,並邀請電影人或專家前來與觀眾交流。
與藝術院線配套的還有其它文化設施,以法國最大的藝術院線MK2在巴黎的旗艦店為例,這家緊挨法國國家圖書館新館的「影城」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通體透明,在14個放映廳之外,還設有電影專業圖書館、咖啡館、酒吧、餐廳、音像商店、展覽空間,不時舉辦與電影有關的文化活動,共同滋養著法國人民的藝術品位。
「重藝術、輕商業」的電影節
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是法國支持中小成本電影的第三大支柱。每年在法國舉辦的電影節多達168個,參展電影大部分是屬於中小成本電影陣營的「藝術片」和「獨立電影」。這些電影通常難以進入影院上映,而影展通過集中放映,為這些電影提供了營銷和宣傳的通道。
這些電影節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戛納電影節。這個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舉行的電影節可謂世界藝術電影的最高殿堂。每年有數以千計的電影人聚集於此,數以百計的電影在此進行全球首映,在兩週的時間裡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
戛納電影節對中小成本藝術電影和新銳電影人的支持是其重要特點。
2012年的戛納電影節,小成本電影《山之外》獲得了金棕櫚獎提名和最佳編劇獎,片中兩位此前沒有表演經驗的主演最終甚至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正如評委伊萬·麥克格雷戈所說的,「將戛納電影節和其它高水準電影節分開的不是獎項本身,而是因為戛納電影節是一個非常棒的平台,是小成本電影和富有才華的新人導演的最佳跳板」。
除了戛納電影節這樣的國際性平台,在法國,本土性的電影節和獎項評選也更看重中小成本的電影。例如在2011年象徵法國電影界最高榮譽的法國電影凱撒獎的評選中,《人與神》這部成本不到400萬歐元的電影,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攝影三項桂冠。
更令人稱奇的是,中小成本電影不僅是法國電影節上的贏家,也常常是市場上的贏家。如《人與神》上映後曾連續四周佔據票房冠軍寶座。2010年的法國全年票房冠軍《小小的白色謊言》也是一部講述友情、愛情的小成本電影。而2011年的票房冠軍小成本喜劇《不可觸碰》更以1.66億美元的驚人成績打破了法國的歷史票房紀錄。
「拔刀相助」的大牌明星
或許正是在眾多電影節和藝術院線的滋養下,法國電影觀眾形成了更為「精英化」的品位。相比好萊塢大片狂轟濫炸的視聽刺激,法國觀眾似乎更看重直入人心的故事和表演。這種取向反過來也促使創作者和明星們在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
在很多國家,因為片酬原因,中小成本電影很難請到大牌明星出演,但法國「小片」中卻時常能見到大牌明星的身影。例如《小小的白色謊言》就彙集了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鋼琴教師》男主角伯努瓦·馬吉梅等法國眾多本土明星。
在一些法國明星的眼中,比起賺大錢,藝術上的成就有更大的誘惑力。例如法國國寶級演員朱麗葉•比諾什曾公開表示,如果同時接到兩個邀請,一個注定成為大片,而另一個是創新的文藝片,哪怕片酬很低,自己一定會首先遵從藝術之心。當年,當基耶斯洛夫斯基和斯皮爾伯格兩大導演同時邀請她出演自己的電影時,她選擇了前者導演的《藍色》。後來,她又推掉好萊塢大製作《碟中諜》而出演文藝范的《英國病人》。
當然這種對藝術的堅持並非全無回報,不那麼受商業束縛的中小製作電影往往能使演員的演技得到更充分發揮,更易獲得電影節青睞斬獲獎項。例如,比諾什憑藉其出演的《藍色》、《英國病人》、《合法副本》三部中小製作電影成為全球第一位在奧斯卡和戛納、柏林、威尼斯四大電影節都獲得表演獎項的女演員,名垂電影史冊。
如今,已成全球巨星的比諾什仍未改初衷,反而更多了份支持中小成本電影、提拔新銳導演的責任感。2012年,她出演了不知名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Malgorzata Szumowska)的作品《她們》,影片講述了比諾什飾演的記者採訪巴黎援交女孩的遭遇和見聞。正是類似朱麗葉•比諾什這樣的有較高藝術追求的大牌明星,用自己的「拔刀相助」提升了法國中小成本電影的市場競爭力。
| ||||||
中國市場崛起打亂了原有智慧型手機市場秩序,蘋果、三星今年不約而同面臨市占率保衛戰;經過一年整軍的索尼行動通訊,繼年初旗艦機種Xperia Z打出氣勢後,日前選在一級戰區上海發表Xperia Z Ultra。 攻勢兇猛、出招頻頻的索尼,能否靠著智慧型手機重返榮耀? 撰文‧顏雅娟、孫蓉萍 六月二十五日,雨後的上海,空氣中彌漫著濃濃水氣,帶走盛夏的炙熱。這一天,上海聚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記者。在東方明珠塔腳下的浦東新區,這個五星級飯店、購物中心林立、一個漢堡要價近新台幣八百元的高貴路段,成了近年中國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資產階級崛起的縮影。 走過連續四年虧損的索尼,選擇在這裡插旗再起。 趕在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前夕,索尼特別選在上海發表下半年旗艦機種Xperia Z Ultra。「這是全球第一支高畫質螢幕的防水智慧型手機,最大、最薄,而且還是最快!」索尼行動通訊部門總監鈴木國正一站上舞台,秀出六.四吋超大高畫質螢幕的Xperia Z Ultra,台下媒體不由得張大了口驚歎,立即響起如雷掌聲。 這一次,熬過慘澹歲月的索尼,終於在這座中國最富有的城市,吐了一口悶氣。 時間拉回去年二月,索尼終止和瑞典愛立信的合資關係,將「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更名為「索尼行動通訊」。索尼行動通訊在成為索尼全資子公司後,電視、感應器、影音等索尼旗下各部門能夠更密切合作,就像台灣索尼行動通訊總經理林志遠的妙喻:「過去像共同監護下的孩子,現在變成親生小孩了,當然要把所有最好的都給他!」行動通訊部門備受期待,卻也壓力高漲,扛起帶領索尼復甦的重擔。 策略一:群體討論 提高產品辨識度 強打日系美型風格經過一年的改革,索尼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在過去一年顯著成長,累計二○一二年會計年度(二○一二年四月到一三年三月),索尼行動產品和通訊業務營收年增超過一倍。其中,Xperia Z自從今年二月問世以來,更連續六周創下日本國內銷售第一的紀錄。 台灣手機代工業者指出:「索尼在前幾年的組織調整階段,新產品能量薄弱,端出來的牛肉一直無法吸引消費者;到了Xperia Z,索尼終於趕上了競爭腳步。」然而,大家都好奇,索尼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力,已足夠與競爭對手貼身肉搏嗎?在Xperia Z、Xperia Z Ultra之後,索尼是否有其他強效藥延續攻勢? 把鏡頭轉到索尼東京辦公室,約莫在去年下半年,這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索尼設計師齊聚一堂,在素淨的會議室牆上,貼滿各式各樣的風景、人像照片,眾人七嘴八舌討論著;突然間,索尼行動通訊創意產品設計總監勝沼潤忍不住皺起眉頭發難:「到底多大才是黃金比例?」這正是索尼針對Xperia Z Ultra原型的發想會議。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索尼設計團隊一直以來堅持「群體討論」,眾人從小地方慢慢抽絲剝繭、蒐集靈感,先產生一個關鍵字之後,再擴大延伸設計概念。 「那時候,我們坐在辦公室腸枯思竭,到底要設計怎樣的產品才好?」勝沼潤回憶,「最開始,只有兩個抽象的方向:一是延續先前『透明帶』(位於手機下方的透明帶,會隨著來電、簡訊發光,是外觀最大亮點)的那種流線感;第二,要做一支螢幕更大的手機。」經過無數次討論,勝沼潤頓時靈光一現,腦中閃過了「護照」的概念。他興奮地說:「對,就是這個尺寸了!」經過測試,這個尺寸正好也是人手掌可接受的最大程度。於是一支六.四吋超大螢幕的Xperia Z Ultra,從雛形孵育而出。 每天至少帶五支智慧型手機在身上,用以刺激靈感的勝沼潤曾說,索尼設計團隊共同目標就是,希望讓人一眼就看出是索尼的手機!從去年的透明帶設計、Arc系列的彎曲背面,到今年Xperia Z的雙玻璃設計風格,都讓索尼智慧型手機有了高度辨識度。 為了徹底簡化設計,過去在索尼愛立信時代開發的Xperia系列,附有容易拍照的快門鍵,但從Xperia Z開始,就拿掉了這項設計。勝沼潤對《今周刊》表示:「與過去索尼愛立信時代不同的是,現在的設計理念將專注於『Omni Balance(全平衡設計)』,讓產品的每一面、每一角,都呈現對稱之美。」展現過去曾經打動人心的日式美型風格,企圖與競爭對手做出區隔。 策略二:打入中國 選在上海舉辦全球新機發表會除了美學設計,由於索尼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較晚,要在白熱化競爭的戰場存活下來,索尼被迫面對的第一項艱難課題就是:如何重新抓住快速崛起的中國市場。 回顧七年前,那正是索尼叱吒風雲的巔峰時期,當時,索尼愛立信的手機地位幾可媲美那時的全球龍頭廠諾基亞(Nokia)。然而,自○七年第三季開始,受到貨源供給不足,以及新品上市速度緩慢因素影響,索尼愛立信在中國手機市場銷售量急劇下滑,索尼集團凋零的跡象逐漸浮現。 「剛開始,索尼愛立信的組織很小,每個人的目標都是要提高市占率。但組織變大以後,基本方向開始混亂,不知道應該維持市占率,還是要讓組織更大,決策也花更多的時間。」索尼總部UX商品企畫部副總經理黑住吉郎回憶。 在創新速度不及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索尼愛立信推出採用Symbian作業系統的筆觸型手機出師不利;反倒是同時期的蘋果(Apple)iPhone推出後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市場大餅迅速被搶食殆盡。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過去從未將新品全球發表會移到中國舉行的索尼,眼見中國經濟崛起,躍升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不得不放下身段親吻中國土地。 在發表會後,索尼行動通訊全球銷售暨市場行銷資深副總裁范斯奇(Dennis van Schie)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坦言:「的確,這次選在上海舉行全球發表會有其特殊的戰略意義!今年,索尼行動通訊將更清楚、更認真規畫中國市場策略。」為了在本土勢力鞏固的中國市場打下一塊江山,今年度索尼行動通訊積極與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營運商合作;同時,首度採用聯發科處理器推出Xperia C,並打出客製版的Xperia SP,企圖卡位中低價市場,致力打通在中國市場的任督二脈。 策略三:創造感動 小嬰兒游泳廣告 召喚品牌美好記憶 若把眼光放大到全球市場,索尼用力擰出集團的資源,畫了一張更大的發展藍圖。 還記得近期強力放送的一支電視廣告嗎?眾人擠在彩色電視機前,爭相觀看火箭升空的一刻,下一幕換成兩隻腳上穿著溜冰鞋的女孩,腰間別著隨身聽輕盈地滑過海濱馬路。這,正是索尼為Xperia Z推出的全球形象廣告。 林志遠指出:「今年索尼品牌行銷重新定調為『感動(Be Moved)』。以台灣為例,無論是小女孩撈魚,或是近來一支小嬰兒在水中游泳的電視廣告,都帶有很濃的情感在裡頭,希望喚起消費者對索尼品牌的美好記憶。」以「One SONY」概念重新出發的索尼行動通訊,也從去年開始不斷主打iPhone及其他對手沒有的獨特附加價值——防水功能,並將集團內部的千萬畫素精密相機、Bravia(索尼的電視品牌)引擎影像處理,以及TRILUMINOS(註:一種顯示技術)原色顯示技術全都放進去。「智慧型手機可說是集千萬寵愛於一身,索尼最好的技術都整合進來了!」索尼內部員工表示。 有了硬體技術加持還不夠,台灣索尼行動通訊行銷總監余俊宏補充:「在智慧型手機品牌百家爭鳴之際,外形設計、差異化的UI(使用者介面)及技術功能,更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意願。」正因如此,同時擁有電視、筆記型電腦、行動裝置等部門的索尼,從去年就持續向消費者強調,所有裝置皆可以互相連結,而且這些裝置的使用者介面一致,不斷凸顯產品好用的優勢。 挾帶著整個索尼集團的期待與資源,索尼行動通訊一步一腳印把流失的市場拾回。鈴木國正野心勃勃喊出將要成為智慧型手機第三大品牌。內部目標是三年後,確保拿下全球智慧型手機一○%到一五%市占率,若以全球市場總量十億支換算,年出貨量至少達一億支。 根據野村證券分析師御子柴史郎分析:「如果索尼智慧型手機一支售價為三萬日圓,一億支就是三兆日圓,一.五億支就是四.五兆日圓,幾乎占索尼營業額的一半。」Xperia Z智慧型手機有效地鼓舞了索尼內部的士氣,在訪談最後,范斯奇極具信心地拍胸脯保證:「今年索尼行動通訊絕對能夠重返獲利!」智慧型手機能不能打贏聖戰的第一仗,將會是索尼帝國能否重返榮耀的關鍵。 索尼推新品 反攻手機市場── Xperia Z Ultra與對手規格比較宏達電 New hTC One 蘋果 iPhone 5 三星 Galaxy S4 索尼 Xperia Z Ultra 螢幕尺寸(吋) 4.7 4 56.4 解析度 1920*1080 1136*640 1920*1080 1920*1080 處理器速度 1.7 GHz 1.3 GHz 1.6 GHz+1.2 GHz 2.2GHz 核心數 4核心 雙核心 兩顆4核心 4核心前攝影機畫素 210萬 HD(約110萬) 200萬200萬後攝影機畫素 408萬 800萬 1300萬 800萬厚度(mm) 9.3 7.6 7.9 6.5 重量(克) 143 112 130212 售價(新台幣) 19,900元起 21,900元起 22,900元起 未公布上市時間 2013年3月 2012年9月 2013年4月2013年8月 主打防水的獨家特色 整理:顏雅娟 |
| ||||||
◎ 本刊記者 覃敏 文 王長田 48歲,遼寧大連人。1984年考入複旦大學新聞系;1988年任職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 1990年加入《中華工商時報》 ,後任市場新聞部副主任; 1995年進入北京電視台,創辦《北京特快》 ,後任欄目總策劃; 1998 年創辦“北京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 ,即後來的光線傳媒,目前市值180億元。 自1998年 創 辦 北 京 光 線 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 稱光線傳媒)以來,這應該是王長田最舒心的時刻。光線傳媒的名字如今與多部熱賣電影聯繫在一起:從去年年底票房突破12億元的《泰囧》 ,到投資5000萬元、票房超過7億元的《致青春》 ,再到新近斬獲5億多元票房的《中國合伙人》 ,每一部都羨煞同行。 作為這些電影的出品人或發行人,光線傳媒的股價一路高漲,其市值已由2012年底的46億元激增至目前的180億元,增幅高達290%,一度超過老牌影視公司華誼兄弟。 今年48歲的王長田當年踩著制播分離的鼓點下海創業,從電視做到電影,在高管制的文化產業掙扎求存,一路磕磕絆絆走到今天才算真正揚眉吐氣。員工們形容這位過去總是“低頭走路、表情嚴肅,仿佛在想心事”的老闆,現在“腳步輕快,笑容也比以前多了起來” 。 “這是一種被肯定的感覺。 ”王長田說。 “堅持”是王長田的朋友們評價他時使用得最多的詞匯。而王長田自己說,他是一顆主動行走的種子,覺得某個地方合適就待一段時間,不合適了就再去尋找新的地方接著生長,既妥協又不妥協,只是從不委屈自己。 “沒有足夠理由說服我, 就照我的做” 即使在電影行業,光線傳媒也苦熬了六年。 王長田做電影從發行切入,一開始和博納聯合發行《傷城》 。 後來投資電影,主要與香港的導演、演員合作,但《蝴蝶飛》 《深海尋人》 《精武風雲》 《阿童木》等都在票房上敗北。好在光線傳 媒每次投資前都或者簽了保護協議,或者設定了1000萬元的投資底限,這些電影沒讓光線傳媒賺到錢,但也沒有造成太大虧損,直到命運在2012年初的一個午後被改寫。 那天, 《人在囧途》的主演徐錚走進了王長田的辦公室。他想導演一部公路喜劇片,抱著寫了好幾個月的劇本四處尋找投資人,但沒人敢投一個演員改行的新導演。 坐在靠窗的小沙發上,徐錚連說帶 比劃地介紹劇情。王長田被逗樂了,半小時內決定投資。 “在這之前,我和徐錚沒有接觸,但是他講的故事非常到位。另外,徐錚經常上光線傳媒的娛樂節目,我知道他在《人在囧途》做過現場導演,人也靠譜。投資至少不會賠錢。 ”王長田說。 於是,2012年底,光線傳媒有了一部將國產電影票房推到歷史新高的代表作《泰囧》 。五個月後,王長田扶持的另一名新導演趙薇,為光線傳媒帶來了又一部小投資、大票房的《致青春》 。 光線傳媒扶持的五位新導演,用他們的處女作給公司帶來超過23億元的票房。王長田還計劃繼續投資演員出身的鄧超等新導演。 “我不能保證未來我的每部電影都不虧錢,但我的方向是對的。 ”王長田將電影業務的突破歸功于2011年重新確立的新思路: “扶持新導演、注重商業類型片、提高製作標準、嘗試系列片、完善發行體系。 ”他總結說, “2011年以前,國內大導演被幾大影視公司瓜分。光線傳媒過度依賴香港導演,不接地氣。 ”現在,電影業務已經成為光線傳媒最重頭的業務,可以調動全公司所有的資源。但公司很多人知道,如果不是王長田的堅持,光線傳媒的電影業務可能早就撤攤了。因為業績差,電影業務部的人一度在公司抬不起頭,時不時會有高管抱怨為什麼要用別的業務利潤來投電影。但王長田看到國內電影收入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長,而且電影有助于提升品牌, “只是我們積累不夠” 。 王長田堅持學習國際傳媒巨頭以發行為核心的電影運作模式,決心啓動電影駐地發行網。 “以前做發行,幾個人在總部直接與院線對接,利用全國性媒體一覆蓋,就等著收錢。現在全國有3400多家影院、15000塊屏幕,多數影院並不按院線指令排片,各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強勢媒體,需要建立電影駐地發行網。 ”管理層對此意見分歧,好幾次在會上爭得面紅耳赤。一些高管擔心,自建電影駐地發行網會觸怒院線,光線傳 媒這麼幹不合行規,只有執行副總裁李曉萍力挺。 “如果沒有足夠理由說服我,就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王長田說。 在王長田的堅持下,光線傳媒搭建了一張覆蓋全國70多個熱點票房地區的電影駐地發行網,每日派專人與當地院線、媒體溝通。據公司估計,電影駐地發行網能比傳統模式提高大約30%-40% 的票房。 王長田還堅持自己做預告片、海報和發佈會,一來省錢,二來溝通效率高,有問題馬上就能修改。藝恩咨詢分析師彭侃認為,某種程度上,光線傳媒在發行、推廣及宣傳上的實力幫助《泰囧》獲得了高票房,而《泰囧》的高票房又拉升了光線傳媒的印象分,以致于後來《中國合伙人》看中光線傳媒的發行實力主動找上門。 逼出來的電影之路 王長田成立光線傳媒之初,沒想做電影。 他當時剛從北京電視台離職,一心想做文化娛樂節目。 1998年,制播分離的改革在電視行業醞釀,一批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蠢蠢欲動。王長田感覺機會來了。他拉著中央台兩位記者以及《中華工商時報》的兩位老同事,湊了10萬元,正式註冊成立“北京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 。 公司剛成立,維持生計要緊,顧不上做娛樂節目。五個合伙人四處去拉項目,給電視台提供策劃案和小專題片,“最高一個策劃案兩萬塊錢,大多是免費的” 。好不容易,他們拉到一家快速消費品企業價值一兩百萬元的廣告片大單。但利益分配出現分歧。1999年初,其中兩名合伙人帶著這筆大單的全部收益離開。而王長田則和另外兩名合伙人帶著剩下的10萬元將公司搬到了北京萬壽寺北里的一間民居——嘉德樓。 在嘉德樓里,王長田下決心做《中國娛樂報道》 (後改名為《娛樂現場》 ) 。 為了讓節目落地,他先後找了北京、上海、廣州三家電視台和鳳凰衛視、中央電視台談,希望用節目換貼片廣告,未果。無奈,王長田決定先自己籌錢做出樣片再賣。這直接導致又一名合伙人離開。 “他覺得用自己的錢做項目風險太大。 ”王長田說。 王長田找親戚朋友借了幾十萬元做樣片。這相當冒險,但王長田說, “我就是想做成這件事” 。1999年3月, 《中國娛樂報道》正式開拍,娛樂資源、經費都有限,就找一些容易採訪的新人來拍,做北漂藝人的專題。 “他很重視這個節目,很多稿子都是親手改的,連看片會的標語‘我們瞭解娛樂界’都是他想出來的。 ”公司執行副總裁李德來回憶稱。 樣片做出來後,王長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看片會,邀請各大媒體、電視圈內人士參加。王長田還帶著發行總監鄭 瓊一家一家電視台談購片。 “之前,我們很少和地方電視台打交道,現在要一個台一個台地打電話介紹片子,有時還 專程跑到外地談。我的發行總監繞著圈子去結識電視台的人,知道一個來北京出差就立馬殺過去。 ”他回憶說。 第一個開播《中國娛樂報道》的是湖南電視台。李德來分析,一來以前王長田在北京電視台時,當時湖南台台長歐陽長林找過王長田談合作,兩人比較熟;二來湖南電視台比較開放,娛樂立台,需要這樣的節目。 1999年6月, 《中國娛樂報道》獲得20多家電視台簽約。 “很快,40個台、80個台,一下就超過了100個台。 ”王長田說, “開局還不錯,不像外面說得那麼難。 ”光線傳媒依靠《中國娛樂報道》在業內站穩腳跟。與此同時,國務院辦公廳于1999年11月轉發第82號文件,釋放“制播分離”信號,業內一下湧出上千家節目製作公司。各地電視台激烈競爭,外購節目需求加大,光線傳媒和節目製作行業一起進入黃金期。 2003年後,電視人出來辦製作公司的越來越多,加上外資機構進入,同時國內有線台和無線台合併,渠道驟減,對節目的需求減少,民營製作公司紛紛 倒閉,光線傳媒也遭遇寒冬。 《娛樂現 場》2004年底被調整出北京電視台,翌年公司收入大幅下滑。 王長田此時意識到沒有自己的播出渠道的痛苦,他想到了互聯網。光線傳 媒曾參照 My Space 的模式做過網站,沒什麼影響。王長田找到在複旦新聞系的老同學——時任新浪網CFO 曹國偉,私下商量把光線傳媒的內容拿到新浪網播出,新浪網入股光線傳媒。這事一度在業界被傳得沸沸揚揚,但後來仍不了了之。2005年、2006年,整個電視節目製作行業跌至穀底,再做下去看不到未來。身處其中的王長田憂心忡忡,四處尋找出路。其間,光線傳媒做過活動,做電視劇,甚至還投資過民辦大學。最終,他將重點逐步轉移到了電影,覺得這是他能駕馭的東西。 無論是做電視還是做電影,王長田始終堅持的只有一條,就是在中國傳媒市場並不完全開放,渠道的利益不允許民營資本擁有甚至是分享,民營資本只能走“傳媒+娛樂”的路。 夢想改變娛樂業的人 做電影是被逼出來的。嚴格說起來,下海創業也是逼出來的選擇。 在王長田前33年的人生里,他一直努力成為一名好記者。直到現在,他也認為自己骨子裡還是傳媒人,想要影響社會,改變世界。只不過,現在他要改變的是娛樂業。當然,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個性使然。 “我是個不安分的人受不了約束和壓抑。 ”王長田說。 上世紀90年代,王長田曾是《中華工商時報》最優秀的記者之一。他當時的領導評價他“很有想法,行事又果斷” ,會根據行業不同制定詳細的報道計劃,而其寫作手法與現在的調查報道深度報道類似,報道頗有影響力。但王長田有自己的苦惱。做記者時間長了報道有禁區,他逐漸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一度為排解心中積郁在家打起了麻將,看武俠小說。有段時間還跑回東北做生意。 1995年,王長田轉投北京電視台他的同事理解為,他只是想尋求新的突破, “當時,電視對傳統紙媒造成很大衝擊。而且,他不願意做重複的東西”王長田將紙媒評論、調查等手法融入電視,很快就打造了一檔風靡北京城的大衆經濟節目《北京特快》 。他感覺自己能做出更多影響社會的東西來。但問題 很快來了。最初是報人與傳統電視人在新聞思維、操作手法上的差異,這進一步造成了人際關係緊張。 然後是電視台體制問題。王長田起初只是北京電視台的外聘員工,外聘人員在台里只能算二等公民。後來《北京特快》火了之後,王長田才成為北京電視台的正式員工。 1998年5月,因為一個敏感報道推出後影響太大,台里停了王長田的職,要求他寫檢查。王長田拒絕,選擇離開。 “當時態度好一點,可能結果會不一樣,但最終還是會走,因為我很難接受電視台那麼強的約束。像我這樣的個性,還是做現在的事比較對胃口。 ”幾經波折,轉身進入娛樂業的王長田如今擁有了更多的財富和名聲,但他仍對那些堅守理想的記者心存敬意,在他看來,媒體人的使命、責任在任何時代和環境下都不會改變。 在某種程度上,他將自己現在做的事視為生產影響人們精神的產品,與最初做記者時“影響社會”的初衷一樣,只是採用了更迂迴的方式。至於財富,是一種肯定,也“能夠讓我做更多的事情,包括影響行業規則,包括制定新的標準” 。他這一路走來,雖然在創業中刻意繞開了在傳媒行業管制最嚴厲的領域,仍然遭遇了各種管制與壟斷帶來的阻礙與艱辛。他說自己早忘了細節, “體制的問題不是某個局部的小問題,是整個狀態和土壤” 。 但體制之上,他仍有自己的堅持,他仍像當初在複旦大學讀新聞時一樣希望改變社會,突破體制與現實的種種束縛。 他現在的理想,是將光線傳媒打造成一個有夢想的傳媒娛樂公司。通過光線傳媒,讓中國的娛樂產業更專業化、多元化,成為一個受尊重的行業。 |
一、互聯網公司要敢於斷臂求生
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用戶的行為與習慣有很多的不一樣,互聯網公司要推出移動互聯網的產品,需要有斷臂求生的勇氣,要敢於捨棄一切。所以內部的創新很難,因為要創新可能意味著要革掉自已的命與原有的商業模式。
二、移動互聯網普及已經結束
就用戶而言,移動互聯網已經結束,中國已有5億多的手機網民,絕大多數是智能手機用戶,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工作基本結束,現在進入各家爭奪用戶階段。第一期階工具與資訊APP戰爭基本結束,現在才開始做已經來不及,他本人在移動互聯網方面投資有些失誤,切入太晚了些。
三、得屌絲者得天下,只有本土化的公司才能贏得未來
很多人把北上廣深當成互聯網用戶主體,其實是錯的,這裡的用戶都是城市白領,與3-4線城市及農村的用戶形態完全不一樣,他們只佔有互聯網用戶很小一部份。只的搶佔廣大3-4線城市與農村的用戶才能贏得了市場。蔣介石當時就是這個心態,佔領主要大都市、得到美國支持、主要將領與官員是海歸。最後天下被毛澤東這個屌絲給奪走,原因就是他瞭解中小城市與農村用戶的需求。百度當時能贏得谷歌除了政策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有貼吧與知道等完全本土化的產品,瞭解中國用戶的需求,粘度高。新聞客戶端第一階段的戰爭已經打完,相當於北伐戰爭,大家佔領的第一批還都是精英與白領用戶,搜狐暫時是領先的。接下來能否贏天下,還是內戰,看誰能更接地氣,爭取到3-4線城市及農村用戶。
四、最好的產品就是簡單,產品界面少改動
李興平做的HAO123是互聯網早期最好的產品,當初他1000萬就買給了百度,現在百度靠這塊年收入近20億,只有5個人在維護。他後來跑到李興平老家廣東汕頭去找李興平,讓他來做4399,產品也很簡單,就是要讓用戶直接在第一個頁面就能找到他想玩的遊戲。產品有一個原則就是界面少改動。當初的HAO123與265的界面一直很糟糕,但很少改變,因為用戶習慣與路徑一旦形成,界面好用與否並不是太重要,如果改動,會造成流量大幅下滑。
五、爆發期核心是抓用戶
在未來一年半內仍然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期,這期間不要考慮商業模式與贏利。爆發期內市場領先是非常重要的,爆發期結束用戶領先,那就會長期領先,爆發期被別人領先,基本就沒戲。很多人都害怕騰訊,都說要是騰訊也做了怎麼辦?其實只要爆發期內領先了,騰訊做了也沒用,如4399當初就是抓住爆發期的發展,後來騰訊與做了一個3366也無法超越,還有像搜索、電商、門戶等騰訊在爆發期才切入的基本都無法超越。新聞客戶端未來一年半左右時間,仍然是用戶的爆發期,抓用戶是最核心的事。
六、相惠聯合
百度當初剛剛脫離門戶後,並沒有多少流量,最後真正起來是因為百度後來找到了個人站長聯盟合作,分成給個人站,建立起利益聯盟。剛開始大家以為流量在三大門戶,後來才知道,個人站的聯合流量遠遠比三大門戶大,很快百度就起來,後來又收購了HAO123,其實HAO123早期也是個人網站之一。淘寶也是,淘寶是馬云無心插柳的結果,當初阿里巴巴為了防禦ebay切入B2B就做了一個淘寶,意思是你做B2B,我也做B2C。但是EBAY最後把三大門戶的廣告都給買斷了,淘寶買不到廣告,最後淘寶也是因為也找了這些個人網站去投放,最後發現這塊流量大成本低效果好,一下就起來了。
七、移動互聯網與PC移動網的三大不同
1、拍照,美圖秀秀現在每天有4.4億的圖片處理,平均活躍用戶一個月要處理50張照片,可見用戶的需求有多高。微信、微博等拍照需求也非常的大,拍照是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不同的地方之一。
2、LBS,手機可以根據用戶所處的地點、地理位置給用戶提供差異化本地化的內容與服務。
3、社交,社交最核心的是通訊錄,而非微博、微信建立的關係。微信除了當初QQ的關係外,最核心的仍然是基於通訊錄的關係。這才是最真實最新的關係鏈。
儘管銅價近期內不會上漲,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礦業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仍然認為銅業務將帶來豐厚的利潤。
路透援引智利水星日報(El Mercurio )報導,必和必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Andrew Mackenzie說:
「銅是我們未來戰略中關鍵的一部分,正如鐵、煤和石油一樣。」
「與其它商品相比,我們未來可能會更多的投資銅業,因為我們認為銅業務長期內可能會帶來豐厚的利潤。」
他表示,全球對銅的需求每年可能會增加3%。
必和必拓7月25日宣佈,它們在全球最大的銅礦Escondida投資34.3億美元建立一個海水淡化廠。Escondida銅礦位於智利,是必和必拓所控股的礦場。
5月份出任必和必拓公司CEO的Mackenzie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銅消費國,它正處於經濟過渡期,其經濟增長模式正從投資驅動型轉變為消費拉動型。
Mackenzie說:「這給銅市場帶來的不良影響並不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我不喜歡對銅價發表評論,但是我認為未來銅價會維持在目前的水平,或許或再下降一點。換言之,銅價將維持在約3美元/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