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英中資行:脫歐不影響倫敦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脫歐後英國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麽影響。”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彪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倫敦金融城如何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問題成為各界關註焦點,而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會不會由此縮小規模或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也被普遍關註。但第一財經記者從中資金融機構得到的反饋相當一致,都認為,倫敦金融城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會輕易撼動,人民幣離岸中心更不會因為脫歐失去魅力和凝聚力。

中國銀行倫敦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胡昆在采訪中也認為,因為中資銀行以分行形式開展業務,實際上使用所謂的“金融互通護照”制度不多,對現有業務開展影響不大。

離岸中心建設不會受影響

李彪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英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人民幣支付中心,除了有很多英國的銀行,同時還有很多在歐洲的銀行、南美的央行、美國公司在這邊開戶,這些開戶實際上已經完全擴展了歐盟區的範圍,可以說這是一個支付的途徑和渠道。這個渠道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得到的,可以實現。因此即使英國脫歐後,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人民幣離岸交易也不會有什麽影響。”

“在英國外資銀行占全英國金融資產50%,英國脫歐後,確實存在受“金融互通護照”的限制問題。”胡昆的觀點也非常鮮明:“但是從中資銀行的角度來說,因為我們是以分行的形式在倫敦開展業務。我們作為外資銀行,不僅僅在英國,也是在歐洲和歐盟認同的外資銀行,對於我們現有開展的業務影響就不大,我們沒有真正享用這個’金融護照’制度;未來有可能產生變更,但對我們開展的業務不會出現重大變化。”

胡昆還認為,只要政策、監管和制度是支持資本市場運作的,大家還是會自然而然選擇選擇倫敦進行相關的交易,即使改變了“金融互通護照”制度,“那必然會出現一個雙邊的制度安排,來促使大家形成一個有效的市場,提高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至少英方在這方面是重視的;至於歐盟,可以看到雖然有漫長的談判過程,但也是一樣,因為有眾多的機構在倫敦開展業務,比如德國和法國舉足輕重的銀行,都是以倫敦為支點來拓展歐洲乃至全球業務的,這個變化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中資機構的戰略是清晰的,也是更希望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國際資本市場開展業務。”

堅定駐紮倫敦交易全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資對繼續駐紮倫敦開展業務信心滿滿。作為倫敦地區清算行,建行倫敦分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步子飛快。目前英國已經是除香港之外,中國海外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

“建行以倫敦為中心來發展歐洲的金融業務,這個戰略沒有任何變化。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戰略,重點還是在擴大人民幣產品,另外就是會集中屬地化業務發展方面,這也是海外戰略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倫敦這樣一個極具特色的金融市場,我們要把人民幣的元素註入進去,逐步擴展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業務品種。來提升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李彪說。

在李彪看來,倫敦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優勢是有相當完善的制度,經歷幾百年的金融體系建設也是非常成功,還有就是集中了全世界的金融人才,尤其突出的是交易型的專門人才、投資銀行的專門人才;在他看來歐洲其它一些金融城市還是很難跟倫敦競爭。“脫歐之後,在倫敦的有些金融服務可能需要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基於整個金融結構的調整。但因為這種金融結構的調整,其它城市會取代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話,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除了人力資源,還有其他包括法律框架建設等資源,倫敦還是非常強的。”

李彪告訴記者,歐洲各個金融產業發達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這些城市在歐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務、產品和服務他也非常看好。他說,法蘭克福的特點是實體經濟支付交易比較強,尤其在人民幣方面;巴黎實際上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在歐元的業務方面有一定表現;很多分行和境外子行設立在盧森堡是考慮到其地理位置,有非常快的發展趨勢;而倫敦最擅長的是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貨幣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投資銀行衍生品等方面,各有各的特點,目前倫敦依然處於領先地位。

經常去中國銀行倫敦銀行采訪的第一財經記者,此次走進中銀倫敦交易室,立刻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氣氛。不僅交易室擴大了一倍,交易平臺也多出不少,已經有點人氣十足的感覺。

“對於中國銀行而言,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全球業務的戰略是確立的。在去年11月習主席訪英時,中國銀行同步宣布在倫敦建立總行的全球交易中心。”

曾在香港工作,剛被任命來英國三個月的胡昆,談起倫敦的國際金融市場優勢已如數家珍。

在胡昆看來,倫敦在語言環境,時區優勢,從業人員和金融機構的豐富程度和總數,包括金融資產數量,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等優勢相當明顯,”比如,倫敦所有金融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的總量,是英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倍;倫敦的外資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占有金融資產的比例為50%。這兩個因素說明:金融產業對於倫敦,對於整個英國的重要性;以及外資還是喜歡在倫敦的市場環境里進行相關的交易和業務拓展。所以,由於已經形成的優勢,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很穩固的。脫歐帶來的主要還是不確定性。倫敦金融的融通,更多的是在資本市場,絕大部份產生金融資產的業務,更多源於資本市場的操作,而恰恰資本市場的交易原理,是不受制於地區的影響的。”

胡昆認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也是倫敦作為全球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而作出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是正確的,因為根據BRS國際清算銀行所統計的數據,全球40%的外匯交易發生在倫敦,單從人民幣的外幣兌換或者交易業務來看,倫敦已經是很好的選擇。更何況還有政策推動,這幾個方面都是在支持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繼續延伸和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循序漸進

就在上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二個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兩位銀行家都認為這是一個與市場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常規性行動。

李彪介紹說,近兩年,人民幣國家化的進程越來越加塊,特別是SDR人民幣入籃成為標誌性的一步,“這一年中,人民幣從貿易融資貨幣、交易貨幣、支付貨幣這幾個方面的占比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和交易貨幣。”

而在胡昆看來,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國策:目前是要讓更多的人來使用人民幣,不管是貿易結算,資本融通還是相關產生的交易需求,但本質而言,還是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人民銀行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拓寬境內外的交流渠道。今年5月底已經宣布了新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的指引細則;與此同時,也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向一級市場進行融資,融資不管是在離岸貨幣,還是在美元或者歐元,也等於是增加了外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需求,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胡昆打了個比喻,就像一個商品慢慢讓人熟悉和習慣使用的過程,“不光是我們的東西要吸引人,還要讓人深刻感受到這個東西的價值到底在哪兒,提供的遠期的預期是什麽?投資回報的波動性會產生什麽影響?這些都是制度建設和安排,目前成熟的監管體制,實際上都在慢慢地努力推動這方面的改革。”

雖然李彪和胡昆都不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此次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是選擇了一個特殊時間節點,但是他們也都覺得,即將於9月初在杭州舉行的G20高峰論壇,可以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建設的一個展示平臺。”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長遠的國家戰略,G20對展示和提升整個人民幣在世界的使用程度,包括以後的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可能也是G20很重要的議題。“李彪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77

時間一拖再拖:英國啟動脫歐可能要等到2019年底了

由於英國政府尚未準備好,英國退出歐盟的時間很可能推遲到2019年年底,而非此前預計的2019年年初。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雖然英國在6月23日的公投中決定退出歐盟,但由於英國負責外交和脫歐事務的政府部門仍在人員招募之中,英國在明年年底前可能都無法啟動第50項條款。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首相特雷莎·梅也表示英國需要更多時間為談判做準備,因此她今年不會啟動退歐條款。

該報稱,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戴維斯需要的250名工作人員名額目前連一半都沒有招到,而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的1000個招聘名額更是只完成了不到100人。7月時,福克斯曾表示,明年初可能是英國啟動脫歐條款的最佳時間。

根據這兩位政府大臣的說法,他們連征聘人手的基礎框架都沒有,而且連屆時與歐盟談判中該談什麽也沒有頭緒。

另據該報分析,2017年5月和9月法國和德國將分別舉行大選,這也可能使英國推遲啟動脫歐條款的時間。

根據歐盟規則,英國將在觸發第50項條款之後兩年正式退出歐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49

外匯局:英國“脫歐”和季節性因素共同加大7月份外匯凈需求

對於7月份銀行結售匯出現逆差環比增加,外匯局新聞發言人表示,7月份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在正常範圍內有所波動。英國“脫歐”短期影響和季節性因素共同加大7月份外匯凈需求。

發言人表示,銀行結售匯逆差環比增加,但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變動相對平穩。2016年7月份,銀行結售匯逆差317億美元,高於今年二季度月均規模(163億美元),低於一季度月均水平(416億美元)。其中,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198億美元,環比增長12%,仍是近一年來的較低規模。

非銀行部門涉外外匯收付款重現逆差,但規模較小。7月份,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逆差319億美元,其中外匯收付逆差13億美元。今年前4個月,外匯收付逆差分別為201億、105億、59億和20億美元,5、6月份為順差。

英國“脫歐”短期影響和季節性因素共同加大7月份外匯凈需求。一方面,7月初,英國“脫歐”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推動美元走強,人民幣匯率有所貶值,我國市場主體主要表現為結匯意願降低,7月份銀行客戶賣出外匯金額與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58%,較6月份下降3個百分點。隨著國際市場運行趨於平穩,我國外匯供求受到的影響也有所減弱,總體在可控範圍之內。另一方面,從歷史情況看,7月份是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境外上市公司分紅派息的主要時期,投資收益相關購匯需求上升,這也是導致擁有境外上市股份的銀行自身結售匯較大逆差的重要原因;同時,暑假期間的個人境外旅遊和留學購匯較多,7月份旅行項下購匯環比增長12%。

盡管如此,發言人表示,一些有利於外匯供求平衡的積極因素繼續顯現。首先,7月份售匯率,也就是客戶從銀行買匯與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9%,較6月份下降5個百分點,尤其是個人購匯雖然呈現季節性上升,但7月份旅行項下購匯同比下降7%,說明當前市場情緒保持基本穩定。其次,部分渠道的外匯融資繼續回升,7月末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跨境外匯融資余額較6月末增加34億美元,已連續5個月回升,顯示企業對外債務去杠桿化步伐持續放緩。

總體看,近期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出現正常波動,沒有改變中長期保持基本穩定的格局,未來仍會朝著流出入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71

脫歐“後遺癥”?倫敦房租6年來首次下降

高租金步步緊逼下苦不堪言的倫敦租客們,終於迎來“降租”的春天。隨著近來出現了大量買房出租的業主,今年7月倫敦房租均價出現6年來的首次下降。

房源大增

數據顯示,7月倫敦住宅租金同比下降了0.5%,至每月1280英鎊(約合10944元人民幣)。盡管降幅不大,每月租客僅節省7英鎊(約合60元人民幣),但這仍逆轉了倫敦生活成本上漲的趨勢。倫敦的高生活成本曾被商界認為影響倫敦的競爭力。

英國最大房地產中介機構Countrywide的數據顯示,倫敦不是個例,英國其他多個地區也經歷了房租下調。英國東南部平均房租同比下降1.1%,至1173英鎊;蘇格蘭的平均房租同比下降1%,到689英鎊;威爾士調整幅度最大,下降了2%至671英鎊。

原因之一是,出租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新房源,今年7月,英國全國可出租房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3%,倫敦則多了三分之一。

另據房地產咨詢網站Rightmove的數據,截至6月底,倫敦登記出租房屋數量在過去的3個月內激增,同比增幅為8%。

Countrywide研究主管莫里斯(Johnny Morris)分析稱,這主要由兩大因素導致,為了避免繳納增收的印花稅,在稅率上調前房屋買賣市場出現“井噴”,同時房屋銷售市場疲軟,房東暫時將出售改為出租,這二者都導致租賃市場上新增了很多房源。

今年4月1日起,英國開始實施二套房買賣征收3%印花稅的新政,導致在新稅征收開始前,英國房地產買賣交易激增。

根據Countrywide的另一個研究數據,自今年春季以來,英國房屋交易市場新增了很多“出售轉出租”的房東。在過去的60天內,買賣市場中有10%的房屋轉為出租,在倫敦該數據達到14.1%。

另據Rightmove的數據,倫敦8月房價環比下跌2.7%,創下自2014年以來最大環比跌幅。

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後不久,倫敦就遭遇了6年來首次房租下降,房價下跌,時間上的重合讓人不禁將這兩件事聯系起來。金融服務機構Hargreaves Lansdown的分析師薩爾蒙(George Salmon)稱,是否留在歐盟對購房必然會造成影響,但英國人仍舊想要自己的家,英國仍然面臨住房短缺。同時,英國銀行降低利率並保障抵押貸款的因素仍將存在。

Rightmove則在7月的報告中稱,現在作出英國“脫歐”將影響房屋租賃市場的論斷還為時尚早。

5年上漲19%

此前,倫敦的房東們會在合約結束時努力同租客協商更新之前的出租合同,房租通常會比前一年高。但現在,幾乎沒有房東在房價上能談贏租客。

租客固然希望這股走低勢頭能持續下去,但前景並不明朗。莫里斯表示,雖然趕在印花稅上調前的搶購潮確實帶來了大量“購房出租”的業主,但是這些購入行為即便沒有發生在4月1日前,也會在今年晚些時候發生,所以這意味著其影響“並不會改變市場”。但是同時他補充稱,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房屋買賣市場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導致租賃市場的房源進一步增加。

Rightmove出租部門負責人米歇爾(Sam Mitchell)表示今年3月的買房熱潮對租客來說是“好消息”,但是如果房東利益受損,不進一步投資的話,那這註定是短命的。

根據英國政府的數據,倫敦房租在過去5年內上漲了19%。對於倫敦租客來說,他們平均每月收入的60%用於支付房租。

倫敦市長卡恩(Sadiq Khan)此前承諾解決倫敦住房成本高昂的問題,很有可能會從壓低房租下手。

莫里斯稱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近期內會出現房租驟降的情況,但是如果上漲到了令租客不堪重負的水平,那麽房租進一步上漲會面臨限制。“租客通過合租或者搬到便宜地段來解決房租上漲的問題,但是市場的靈活性存在極限。”他說,“在倫敦,和供需關系一樣,收入也是一大限制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06

歐洲央行:英國脫歐影響仍需評估 市場不應預期失當

歐洲央行發布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紀要指出:當前沒有看到通脹路徑有明顯上行趨勢,要對經濟的樂觀程度保持謹慎;另外,英國脫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不確定性仍需在未來的幾個月當中作出進一步的評估。因此,迅速采取進一步的貨幣政策為時過早。

宏觀與貨幣分析: 需要就歐元區經濟傳達審慎樂觀的態度

執行委員Praet認為,評估英國脫歐的影響為時尚早。金融市場在處理與緩沖英國脫歐所造成的影響上表現較好。

這一觀點獲得委員們的一致認可,同時也提出,要對經濟的樂觀程度保持謹慎,物價疲軟是持續的擔憂來源,沒有看到通脹路徑有明顯上行趨勢。 管委會認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信息來評估貨幣政策的影響。

另外,歐央行在會議紀要中談及歐洲銀行管理局近日進行的壓力測試,指出要註意在貨幣政策執行的過程當中的平穩過渡。呼籲采取行動提振疲軟的銀行盈利能力。 歐央行認為,相比於2014年,歐洲的整個銀行體系在資產負債表方面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

英國脫歐影響仍需評估 市場不應形成不當預期

歐央行在會議紀要中表示,資產購買計劃進展順利。盡管此前市場有傳言稱,某些市場出現債券的短缺。

目前的金融市場的條件,有利於進一步的信貸創造、經濟複蘇以及通脹目標的實現。然而,英國脫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不確定性仍需在未來的幾個月當中作出進一步的評估。因此,迅速采取進一步的貨幣政策為時過早。

事實證明,我們所采取的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並且將會隨著時間推移,更加廣發地作用到整個經濟體中。另外,市場不應該培養對於貨幣政策的不當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42

愛爾蘭投資官員:不確定性是英國“脫歐”對愛的最大影響

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已近兩個月,與英國經貿往來頗為密切的愛爾蘭,是如何看待英國“脫歐”的?英國“脫歐”對愛爾蘭有何影響?

近日,愛爾蘭投資發展局(IDA)亞太區總監孔約翰(John Conlon)到訪上海,希望借此行消除海外投資者,尤其是中國投資者對英國“脫歐”給愛爾蘭經濟負面影響的疑慮。

“脫歐對愛爾蘭來說,最大的憂慮是其不確定性。即使英國計劃在2017年開啟脫歐程序,但談判至少會持續兩年,最終也許會拖到2019年。而徹底脫歐則需拖到2020年。無論是對於愛爾蘭、歐盟或是英國來說,都需要經過艱難的談判過程。”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說,“盡管現在有許多猜測和論斷,但脫歐後的影響尚未可知。”

企業深受影響

一直以來,英國與愛爾蘭的貿易與金融關系緊密相連。再加上邊境的互通,恐怕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比愛爾蘭更能體會到英國公投作出“脫歐”決定產生的後果。

談起6月底英國的“脫歐”公投,孔約翰說:“在英國脫歐前,愛爾蘭希望英國能留在歐盟。愛爾蘭首相也曾表示,無論是對於英國、愛爾蘭或是歐盟來說,脫歐不是件好事。”但遺憾的是,英國公民最終做出“離開”的選擇。

盡管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已經為“脫歐”公投付出了政治代價,但顯然,對於新任首相特蕾莎·梅而言,如何把英國順利“帶出歐盟”的確是個棘手的挑戰。最新消息顯示,因英國政府“尚未準備好”,英國退出歐盟的時間很可能推遲到2019年年底。有戲言稱,英國已從“脫歐”進入“拖歐”新時代,準備與歐盟慢慢玩。對此,孔約翰表示:“鑒於脫歐談判耗時較長、過程複雜,影響尚未可知。”

不過,短期內,英國“脫歐”的決定還是給愛爾蘭經濟帶來了陣痛。愛爾蘭的出口商已稱英鎊匯率大跌會蠶食企業盈利和經濟增長。愛爾蘭股市也有所下跌,因為英國是其繼美國之後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還是其最大的服務業市場。

孔約翰也沒有回避英國“脫歐”給愛爾蘭經濟帶來的的陣痛。他表示:“目前英國脫歐已引起英鎊貶值,愛爾蘭幾乎所有本土企業都深受影響,特別是利潤不高的食品和工程行業。”孔約翰認為,影響或將持續至今年年底,不排除對明年發展的影響也極大。

此外,英國脫歐後的邊境管理對於愛爾蘭而言也是個問題,畢竟當前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無嚴格的邊境管制。“若日後嚴格管理,將會不利於雙邊的貿易往來和情感交流。”孔約翰說道,“愛爾蘭希望可以與英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日後安排仍需討論。”

對沖策略

的確,對於企業而言,最不喜歡的就是各種不確定性。孔約翰坦言,其實政府也很難采取措施應對不確定性。愛爾蘭貿易與科技局建議企業采取對沖策略應對英鎊貶值。但是,孔約翰指出,在愛爾蘭一眾受影響的企業中,尤其是以英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小企業,招架無力,畢竟多數小企業不具備大企業所擁有的對沖能力。

唯一比較欣慰的是,愛爾蘭政府近年來一直鼓勵本國企業出口多元化。他說:“25~30年前,愛爾蘭經濟的40%~50%依賴於對英國的出口,但最近20年,愛爾蘭企業出口多樣化,走向歐洲其他國家、美國和亞洲,因此獲得了更多市場份額。”

目前,亞洲成為愛爾蘭企業海外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對亞洲出口的愛爾蘭企業約有600家。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愛爾蘭企業對亞洲的出口總額達16億歐元。

作為IDA亞太區總監,孔約翰所負責的區域包括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孔約翰說,在這些亞洲國家中,中國、印度和日本位列前三甲,其中,共有25家中國企業投資愛爾蘭,也是投資於愛爾蘭最多的亞洲國家,中國市場對於愛爾蘭來說極具戰略意義。目前,愛爾蘭從亞太地區所獲投資正呈現穩步小幅增長,去年新增投資項目20個,今年預計也將新增15~20個。

雖然愛爾蘭本土企業目前深受英國脫歐影響,但愛爾蘭經濟基本面還是非常“搶眼”。此前,愛爾蘭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愛爾蘭2015年GDP增速達26%,令一眾經濟學家刮目相看。

孔約翰給出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愛爾蘭新增115個投資項目,主要涉及科技、商務服務和金融服務領域,創造約9000個就業崗位。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達52.4%,服務業PMI達61.7%,創10年新高,失業率從峰值15.1%降至7.8%,預計2016年政府財政預算赤字將降至1%。

中企該如何投資

面對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作為外資的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投資愛爾蘭?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中國區總監張哲偉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如今,中資企業需要衡量判斷市場類型。較其他歐洲國家而言,英國市場容量較大,‘脫歐’對於只面向英國市場的中資企業來說影響不大。現在最棘手的是計劃以英國為據點服務歐洲的中國投資企業。這些企業或許應該重新評估未來在歐的經商架構。”他建議後者不妨選擇愛爾蘭:“愛爾蘭優勢在於能提供一個穩定、透明、自由的經商環境,無論‘脫歐’談判有何變化,企業未來發展不會受太大影響。許多美資企業早期就是通過愛爾蘭服務西歐市場,進而服務整個歐洲市場。”

據愛爾蘭投資發展局的信息,目前有25家中國企業在愛爾蘭投資,主要涉及IT、科技、銀行以及飛機租賃。有10家中國企業投資飛機租賃行業,包括華為、海航、騰訊、交通銀行等。中國民航信息集團(“中航信”)在近期收購了愛爾蘭旅遊科技公司OpenJaw。

張哲偉說,在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今年計劃於亞太地區吸引的15~20個投資項目中,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已獲3個,預計下半年將新增2~3個。他相信,愛爾蘭未來將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因為愛爾蘭優勢正被越來越多企業所熟知,而中國投資者也越來越成熟,開始懂得合理利用各國的優勢資源和商業架構進行全球化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59

討論“分家”方案 德法意聚首協商”後脫歐時代“

羅馬與那不勒斯之間的小島文托泰內(Ventotene)是歐盟夢開始的地方:意大利總理倫齊用心良苦地選擇了這座島嶼作為德法意領導人會晤場所。在二戰期間,文托泰內島上的監獄關押著歐盟創建者之一——意大利反法西斯主義者阿爾蒂羅·斯皮內利(Altiero Spinelli),他在香煙紙上寫出了呼籲建立聯邦歐洲的《文托泰內宣言》。

8月22日,在參觀斯皮內利的陵墓之後,倫齊同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法國總統奧朗德首次討論英退歐後的諸多“分家”事宜,並在此地提出歐盟重新出發的必要性。

有法國外交人士指出,此次會議旨在體現“歐洲三巨頭的團結一致,但並不是要創立特殊俱樂部,最大的目標是為在9月斯洛伐克舉行的布拉迪斯拉發歐盟峰會準備英國脫歐後的藍圖,並試圖為刺激歐盟經濟增長達成共識。”

德國總理府發表聲明,在此次會議之後,默克爾在24~27日間將對包括捷克、波蘭以及北歐多國展開旋風式訪問,共會見13個歐洲國家領導人,盡可能同參與的國家達成廣泛的交流。

如何應對後脫歐時代

夏休結束之後,英國脫歐成為擺在歐盟領導人面前的首要議題。此次倫齊邀請德法領導人赴意大利提前商談共同立場,為2016年最後一個季度密集的國際外交調節拉開序幕。

在歐洲大陸進入夏休之時,英國外交部正在夜以繼日地趕工,希望在近期可以為首相府提供一份全面的立場說明書,解釋英國-歐盟關系變化後將對共同市場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將如何進一步影響到英國的貿易和經濟。

由於上述立場說明尚未出臺,英國並不急於啟動脫歐談判。一種看法認為,英國應在2017年4月之前,即在法國和德國大選之前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也歐盟認為,2017年3月的歐盟峰會正是英國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的合適時機。

然而另一種看法認為,由於英國嚴重準備不足,人員無法到位,加之希望最大化利用法德的大選,有可能拖到2017年法國6月大選之後,甚至到秋季才會開啟脫歐談判,這也將英國退歐時間從2019年年初推遲到2019年年底。

不過對於第二種看法,目前歐洲官員警告英國,歐盟對於英國推遲談判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盡管德法意領導人急於在應對英國方面達成同一立場,但德國同法國與意大利之間的看法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英國退歐之後,德國多次表示,希望要一個“更好的歐洲”而非“更多的歐洲”。默克爾則明確表示,對於英國脫歐後,歐洲加速整合、產生“量子級別的飛躍”並不感興趣。她指出,“任何已經令歐洲感到困擾,並加強離心力的措施都將產生不可預料的後果。”

相對於法國,德國對於英國脫歐表現得相對寬容。在英國新首相特蕾莎·梅訪問德國並指出2016年底無法啟動退歐談判時,默克爾表示理解英國從公投脫歐到組建新政府的不易,並“相信英國會在權衡利弊後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談判方案”。默克爾還稱,給英國點兒時間準備是很有必要的。

默克爾出訪安撫中東歐

在此次三國領導人會見之後,默克爾將密集出訪歐洲13國,並重點安撫中東歐國家。此前中東歐國家抱怨,有關英國脫歐的談判被西歐國家主導,它們完全被排斥在外。

預計,此次默克爾將先會見捷克、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領導人,隨後奔赴荷蘭、芬蘭以及其他北歐國家,最後在德國接見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和克羅地亞等國的領導人。

德國總理府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表示,“她想要盡可能多地同參與談判的領導人進行廣泛商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54

脫歐負效應 英國基礎建設投資7月狂跌20%

自英國選擇脫歐近兩個月以來,英國經濟面的壞數據不斷湧出。

根據英國統計局最新數據,7月英國基礎建設合約價值環比下跌20%,同比下降23%。

這令新上任的梅政府壓力倍增。新首相梅希望以新公路、鐵路能源以及洪澇災害防禦工程等項目拉動英國的基礎建設投資,但由於該政府上任之初就推遲有中資參與的180億英鎊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項目,已對投資者的信心帶來不小的打擊。

英國央行前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表示,英國政府應在基礎建設方面發力,但這也不足以阻擋英國經濟在未來1~2的頹勢,“只依賴基礎建設是不實際的,項目實施通常有滯後性。”

2020年前恐一直下跌

不僅基礎建設合約下跌,在私人房屋建設領域,英國也出現了7%的合約價值下跌,環比少開發建設了2000個單元。

為英國統計局提供工業數據的咨詢公司Barbour ABI首席經濟學家達爾(Michael Dall)表示,公私雙方都在推遲項目建設,原因在於英國脫歐所產生的不確定性。

梅在上任之初就表示,要在英國脫歐後將基礎建設作為恢複英國經濟的重中之重,並要求英國財政部為新項目提供支持,發行新的基礎建設債券。

上周,梅還表示要支持前任財政大臣奧斯本的“北部振興計劃”,同意建議一個新的連接曼徹斯特和謝菲爾德的跨山脈公路隧道。

“北部振興計劃”最早由奧斯本於2014年中提出。背景是英國北部地區自上世紀後半葉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大倫敦地區,奧斯本擬通過北部振興計劃,將英格蘭北部打造成與倫敦並駕齊驅的第二個經濟中心。

該計劃涉及以曼徹斯特、利物浦、利茲、紐卡斯爾為核心的英格蘭北部11個地區。主要措施包括權力下放、行政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科研、優化產業升級等。英方曾熱切地將此計劃推行給中國投資者。

然而伴隨新數據的出臺,業界再次擔憂,上任就推遲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項目並在倫敦新機場建設問題上遲遲不做決斷的梅政府工作推進過於遲緩,將對英國基礎建設行業造成進一步打擊。

根據英方數據,英國在公共部門的凈投資(包括除基礎設施投資支出)從2009年的5150億英鎊(約合英國GDP的3.4%)下降至目前的3320億英鎊(約合英國GDP的1.8%)。英國政府預測,如果不采取果斷行動,在2020年之前,預計該投資數額還將進一步下跌。

呼籲政府抓住低利率機遇

此次,達爾敦促英國政府抓住目前歷史性的低利率優勢:本月英國央行宣布降息,下調基準利率至0.25%,創英國央行322年歷史上的最低記錄。

“英國應該抓緊時間窗口,在大型、新的基礎設施項目上投資,在促進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達爾表示,“雖然這與上屆政府的緊縮政策相反,但這是本屆政府為數不多的經濟刺激工具。”

目前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有關鍵人士表示要加大力度,強化寬松政策,不排除進一步降息的可能。

包括英國最大的工程合約商巴爾弗•貝蒂(Balfour Beatty)的工業遊說組織領袖都敦促政府加快行動速度,放棄緊縮政策,允許新任財政大臣哈蒙德在今年8月的秋季聲明中做出有利於基礎建設投資的支持聲明。

此前,哈蒙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的獨家采訪時也表示,“英國央行有能力通過貨幣工具支持英國經濟,一旦我看到了經濟數據,且決定要采取行動的話,我也可以在秋季聲明中通過財政政策來支持英國經濟。”

不過古德哈特對“基礎建設拉動英國經濟”的看法並不贊同。他認為,包括倫敦希思羅機場第三條跑道和規劃中連接倫敦、伯明翰、東米德蘭、利茲、謝菲爾德和曼徹斯特的2號高速鐵路,都會因規劃而產生延誤。

他表示,最終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就是在為財政部的財政政策“多爭取點時間”,而挽救英國經濟的核心是即將到來的創新性財政政策,比如進行公屋建設,或在促進消費方面有所建樹,在此方面英國可以借鑒但不必要照搬日本近年來的財政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56

不確定性太多!英國女首相或繞過議會啟動脫歐進程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27日報道,英國女首相特蕾莎·梅向政府法律專家進行過咨詢,她被告知,作為行政權力,她可以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在議會未進行投票的情況下,正式開啟脫歐進程。

《每日電訊報》報道截圖

英國政府此前多次聲明,他們需要時間準備啟動脫歐進程,但這在今年不會發生,同時也表明計劃在《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生效前,進行初期談判。

但歐盟催促倫敦盡快啟動脫歐進程,並拒絕進行初期談判。此前有報道稱,英國關於第50條生效的正式公告也許將在2017年年初發至布魯塞爾。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工黨領袖競選人歐文·史密斯都曾建議通過議會投票來阻止脫歐。

此前,史密斯周三(8月24日)表示,除非政府承諾進行第二次公投或舉行大選,否則他將設法讓議會阻撓脫歐談判。史密斯還表示,英國脫歐的相關事務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191

脫歐公投雙滿月 英國經濟已過風險期?

“你知道我為什麽投脫歐嗎?因為我最討厭別人對我們英國人指手畫腳,說什麽‘脫了之後,英國就不好了’。即使不好,我也要脫。英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花甲之年、當了一輩子鋼琴調音師的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已兩個月,從各種已經公布的經濟數據看,通脹率小漲,股市回暖,英鎊止跌,消費猛增,旅遊興旺,住宅價格如期下降,GDP增速未減,央行降息給經濟更多刺激,利好消息不斷。仿佛英國不僅沒有“不好”,有些方面反倒“更好”了。那些調低英國國債信用評級的公司,那些大呼小叫警示“英國脫歐經濟下行風險”的國際機構,都有點“傻眼”了。財經媒體在報道英國各種數據時,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對公投結果“shrug off ” (聳肩鄙視)。

這些數據真能反映英國經濟現狀嗎?

數據似乎一片大好

先來梳理一下過去兩個月英國國家統計局及有關方面發布的“利多”多於“利空”的數據:

7月19日: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0.5%,環比增長0.2%,好於或持平於預期;

7月22日:7月份綜合采購經理人(PMI)初值跌至47.7,創2009年4月以來最低,制造業PMI初值為48.2,創2013年2月以來最低;

7月27日: 7月CBI零售銷售差值跌至-14; 8月CBI零售銷售預期指數則跌至-12,都為2012年1月以來最低點;

8月9日: 6月份工業產出同比增長1.6%,環比增長0.1%,都好於前值和預期;第二季度工業產出較前季增長2.1%,為1999年第三季度以來最強。6月整體商品和服務貿易赤字為50.84億英鎊,赤字規模創2015年7月以來新高,而整體出口創2012年10月以來最大降幅;

8月16 日:7月CPI為0.6%,比預期上升0.1個百分點,為2014年底以來的最大增幅;工業品出廠價格也出現兩年來最快增速。

8月17日:4~6月3個月失業率為4.9%,與前值和預期持平,但7月失業救濟金申請人數下降;

8月18日:7月實體店和網上零售總額意外實現1.4%的增長。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這主要是受到夏季炎熱氣溫和英鎊下跌吸引大量有消費能力的遊客湧入所致,特別是首飾手表等奢侈品,銷售環比上升3.1%, 同比上升16.6%。統計局表示,英國第三季度經濟站在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上;

8月26日:第二季度GDP經修正後按年率增長2.2%,按季率增長0.6%,都與前值持平,而第二季度商業投資總額初值按季率錄得0.5%增長,比前值———-0.6%有大幅上升。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目前沒有跡象表明脫歐公投引起的不確定性對二季度的投資產生顯著影響。

在這些數據出爐的過程中,經濟學家對英國經濟現狀的分析和看法,紛紛擾擾。

支持脫歐的一派說:早就告訴你們啦,脫歐不會是世界末日。支持留歐的這一派則繼續找出各種負面消息,來爭辯脫歐將給英國經濟帶來長期的惡劣影響。他們分別從以上數據中選擇各自能夠說服民眾的內容。

“別高興得太早”

“脫歐公投的結果,短期內會造成一些不確定性,會對經濟造成沖擊,經濟活動會減少,但並不意味著失業率上升。在脫歐程序正式啟動前一段時期,疲軟的英鎊是好消息——一方面有利於出口和旅遊業,一方面英國央行會向市場註資增加流動性,並保持利率在較低水平,甚至會進一步下調利率。疲軟英鎊和低利率政策相結合比較合理,而且有利於英國經濟增長。” 這是第一財經記者在脫歐公投前采訪力挺脫歐的前倫敦市長經濟顧問和渣打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李賴思(Gerard Lyons)時,他對“後脫歐時代”英國經濟的預測。未料,他那時所說,都被以上數據印證了。

但普華永道高級顧問安德魯·桑德斯(Andrew Sentance)在《每日電訊報》上發表了題為《別為近期增長沾沾自喜,脫歐沖擊長遠才能估量》的評論。他寫道:“雖然英國已經建立梅首相的新內閣,但各項政策還非常不明朗,甚至與歐盟談判的時間表都未確定,由此帶給商業和投資的不確定性是巨大的。”

在他看來,或許工商界已經從對脫歐公投結果的驚愕中稍有恢複,但開始轉入了觀望模式,“我們需要看至少3~6個月時間的數據,才能就這些不確定性對就業、投資和消費造成的沖擊下一些初步的結論。”桑德斯說,最近的這些數據沒能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經濟近況圖”,不能說明太多問題,“7月消費上升,可能是因為英鎊重挫,但英鎊重挫的同時也擡高了英國企業的進口成本。一旦這些成本開始在商品價格上體現,消費者就會感到痛了。”

《衛報》專欄作、者政治經濟學家威爾·赫頓(Will Hutton) 以《不要犯傻了,脫歐造成的危險終將降臨》為題撰文說,股市回暖和消費增長都是英鎊大跌和央行刺激政策所致,關鍵還是要看未來。目前工商界的景象是不同的,企業和消費信心調查的結果,顯示的是不祥的預兆。

他重複了留歐派的擔憂:經過40多年的聯盟,英國的產業、貿易與歐盟單一市場的相互依賴難以割舍,至少兩年的脫歐談判造成的嚴重不確定性及失去了“歐洲市場跳板”角色的現實,將難免對外來投資造成極大阻礙,歐盟停止對英國農業、畜牧業、教育、科研等領域的援助所造成的“經費黑洞”將如何用政府財政中來彌補?

 

也有難看數據

赫頓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英國央行在8月10日發布的一項對企業進行的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脫歐公投總體上將對資本支出、招聘、企業的營業額造成負面影響,企業服務增速放緩,消費者支出下降。

《金融時報》報道說,根據建築咨詢公司巴博(Barbour ABI)的數據,脫歐公投之後,英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支出大幅下降,僅在7月,基礎設施建設合同金額就下降了15億英鎊,環比下降20%,同比下降23%。這給英國政府在如何擴大新的道路、鐵路、能源、寬帶網絡和水利防汛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出了難題,增加了壓力。

另據晨星數據公司(Morningstar)的信息,僅在7月,就有57億英鎊的英國證券基金撤離另投避險資產,房地產基金的贖回金額也高達4.38億英鎊,導致7家房地產資金公司相繼宣布臨時“贖回禁令”。這是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撤離潮,可見投資者對英國經濟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央行)降息和擴大寬松規模,造成國債價格上漲、收益率下降的局面。8月10、11日兩天,英國2019年3月到期的國債收益率一度觸及-0.01%;而2020年3月到期的國債收益率也一度觸及了-0.012%;2年期與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創2008年10月以來最窄。這是又一個經濟下滑的標誌。

貨幣政策獨木難支

財政政策不明朗,貨幣政策“單槍匹馬”,經濟前景依然撲朔迷離。

8月4日,英國央行終於宣布降低利率0.25個百分點至0.25%,並擴大貨幣寬松規模至4350億英鎊。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行長卡尼表示,英國央行降息是因為已經看到英國經濟的困境,認為提早采取刺激措施可以降低經濟下滑給投資和消費帶來的不確定性。他表示,貨幣政策不能完全抵消公投結果將帶來的巨大結構性沖擊,央行貨幣委員會一致認為未來3年英國經常賬戶赤字將減半,未來數季度需求將少量增長,不排除年內再次降息的可能。

財政大臣哈蒙德在降息之後表示,英國政府將不惜一切代價支持經濟發展。然而,英國新政府的財政政策要到11月才會出臺。已有經濟學家表示,財政政策的真空狀態,讓商業和經濟活動舉棋不定。

8月19日,英國統計局公布的7月公共部門收支順差只有10億英鎊,與預期的16億英鎊相差懸殊,同比也下降了20%。事實上,順差數據是哈蒙德財政政策的“頭寸”,如果想通過減稅和增加開支刺激經濟,順差額越大,運作的空間也就越大。

就在第一財經截稿當日,《每日電訊報》又砸出一條消息:梅首相可能不通過議會投票,就直接啟動脫歐談判程序。而之前設定的脫歐談判起始日期是2017年4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