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債權人密會,希臘危機或重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18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歐元區高級官員、德國和法國財長就希臘問題舉行秘密會議,當前官員們對希臘問題的擔憂在加劇。 官員們試圖解決兩大問題,因為它們幹擾到了希臘弱勢的經濟複蘇,給整體歐元區的複蘇也帶來不利影響。這兩大問題是: 1. 如何給希臘政府施加壓力,讓希臘政府推進並不受歡迎的結構改革。 2. 如何爭取額外的資金來覆蓋今年下半年希臘的融資問題,預計希臘財務上有50~60億歐元的缺口。 知情人士稱,秘密會議沒有什麽討論結果。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洲央行組成的檢查小組Troika與希臘當局遠程談判。據透露,Troika暫時擱置了原定前往雅典的計劃。 官員們對希臘問題的擔憂在加劇,主要由於今年5月,將有110億歐元希臘政府債券到期。去年7月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給希臘撥付任何救助資金。目前,應撥付但還未撥付的救助資金高達38億歐元,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堅持讓希臘給出未來12個月的國家財政前景,但希臘始終不能滿足要求。 Troika告訴希臘,不會給希臘救助資金,除非希臘進行改革。希臘則承諾,一旦拿到救助資金,就會進行改革。 希臘主權和獨立性被“剝奪”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情了。不過這一次,這種情形更進一步:本周的秘密會議討論希臘問題,官員們並沒有邀請希臘財長Yiannis Stournaras參加。舉行會議之時,Stournaras與這些官員們就在一棟大樓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58

科技泡沫魅影重現:投資標竿老虎基金「虎崽」又遭重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5343
近一個月來科技股屢遭血洗,本世紀初的科技股泡沫破滅陰影又籠罩在許多投資者心頭。上次科技股泡沫就曾讓傳奇對沖基金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破產收場。這次以老虎基金投資風格為標竿的「老虎系」基金再度因重倉科技股遭重創。

今年3月,去年高漲的Facebook、特斯拉、亞馬遜等美國熱門科技股開始節節敗退。英國《金融時報》採訪的一位追蹤「老虎系」基金投資者估計,佔全體對沖基金約49%的「老虎系」基金當月損失為史上第三高,僅次於2008年9月和2011年9月。

「老虎系」基金公司Philippe Laffont旗下主力基金規模70億美元,3月投資者贖回合計20億美元。Discovery Capital Management被迫召開會議向投資者解釋為何虧損。連Lone Pine和Viking這樣的老虎系佼佼者也因大量持有科技股未能倖免。

一些對沖基金經理解釋,老虎系今年的表現也許是源於,在股市上揚時期,即使是專業的選股者也很難對所有個股一視同仁。

對沖基金傳統的多空策略集中挑選少量個股,押注它們的股價未來漲跌,但在大盤幾乎集體走高時就會擠壓它們的盈利空間。許多老虎系基金因此側重於根據價格趨勢變化的動量進行交易。而如果市場情緒開始改變,這類動量交易的風險就會增加。

獨立對沖基金投資公司Paamco挑選多空股票對沖基金的負責人Alper Ince稱:

那些專業的選股者持倉越來越形成共識,特定的交易人滿為患,這帶來了傷害。

雖然「老虎系」基金3月損失慘重,但目前還不清楚他們今後是開始拋售科技股,還是信心並未動搖,選擇繼續持有。

一手締造200億美元老虎基金帝國的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當年認為互聯網公司估值高得危險,說自己不會投資那些公司的股票。

諷刺的是,引領一眾「老虎系」選股精英的Robertson卻因為投資科技股虧損得更多。到1999年底,投資者撤資數十億美元。

2000年3月,Robertson決定關閉老虎基金。當時距離他警告科技股泡沫破滅還未滿一年。

以下左圖可見股票型對沖基金今年回報遠不及標普500股指。而右圖展示的特斯拉、Facebook和Twitter等美國科技股遭拋售又產生惡性循環,使更多投資者擔憂科技股泡沫破滅。

科技股, 科技股泡沫, 互联网公司, 对冲基金, 老虎基金

今年3月以來,以互聯網、生物科技、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熱門股出現了大幅回調。本月初路透報導分析認為,此前高歌猛進的這類股票今年面臨更多的下行壓力,它們的估值仍然高不可及。

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本週五援引的彭博觀點也重申了上述擔憂。在財報季到來時,科技股慘遭投資者「拋棄」。這正體現出市場對這類股票估值過高的擔憂。

管理約1500億美元資產的Stifel Nicolaus & Co.公司證券投資經理Florham Park預計:

2013年那些高高在上的趨勢股還會繼續面臨轉向,價值驅動型股票會出現更多的機會。

今後幾週將持續下去,因為投資者要看到盈利的連續性。你會擔心高估值和收入增長停滯不前。

現在正經歷從成長型股票轉移到價值型股票的板塊轉向,這種時候,估值和收入增長的問題真是一種再適合不過的復合催化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16

昔日的賭場輝煌能否再度重現? 估股網官方賬號

http://xueqiu.com/1930109830/28890969
在博彩行業裡,過去的幾年所有投資者的眼球都被澳門吸引了。整個澳門的博彩業收入已經是拉斯維加斯的6-7倍。博彩業巨頭$金沙集團(LVS)$$永利度假村(WYNN)$ 從澳門獲取了巨大的收益,高速增長的故事是否已經結束?現在才關注博彩股票是否太晚?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公司則是總部位於拉斯維加斯的金沙集團。金沙集團在過去的2013財年淨營收總額同比增長23.7%,而淨利潤額同比大幅增長51.3%,同時2013年下半年開始該股票在股市中也取得了相當不俗的表現,股價上漲了50.9%。然而金沙集團在到達52周高點88.28美元後,也難逃被拋售的命運。過去一個月,LVS的股價下跌10.4%。截止4月18日收盤,股價76.46美元。也許,大量的拋售提供給投資者買入LVS的一個良機?下面估股網帶大家一起來探索一下這個賭博業老大,理性的分析這只股票,再做出你的決策吧!

查看原图
歡迎大家下載試用"估股"圖形化股票分析蘋果iPad客戶端和安卓客戶端
iPad版本使用圖解:http://www.googuu.net/pages/content/view/823.htm 
原文鏈接:http://www.googuu.net/pages/content/view/1592.htm   


從上圖來看,過去一個月,所有的博彩公司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估值調整,凱撒娛樂是被拋售最為嚴重的股票。相對於$美高梅(MGM)$ 及永利度假村而言,新濠博亞及金沙集團看起來是Forward P/E最低的博彩公司。米高梅具有最低P/S和EV/EBITDA比值,但其收入增長緩慢,而且一直沒有盈利,雖然它有可能在2014年盈利。

先拋出一個過去三年永利度假村和金沙集團的股價漲幅圖供大家分析思考。

查看原图
關於金沙集團:

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2004年在紐交所上市)經營酒店、娛樂場、度假村及會展業務,總部設於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在拉斯維加斯以及澳門分別擁有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娛樂場、金沙會議展覽中心以及澳門金沙娛樂場。目前,集團正在發展其它娛樂場酒店度假村項目,其中包括拉斯維加斯的Palazzo Resort Hotel、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以及新加坡的Marina Bay Sands。截至2013年12月,集團擁有員工48,500人。

產品及服務介紹:

金沙集團主要是通過在美國、澳門及新加坡三大市場開設賭場、酒店度假村、商場零售以及提供會議會展等服務。集團在各賭場分部開設貴賓廳博彩、中場博彩以及角子機等電子博彩遊戲。玩家通過向賭場兌換籌碼,用籌碼進行博彩。通過賠率獲取盈利。

金沙集團的主要運營指標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图
集團賭場淨盈率情況:

集團於澳門和新加坡的貴賓廳博彩淨盈率基本在2.4%-3.3%之間,而美國拉斯維加斯(貴賓廳博彩和非貴賓廳)綜合淨盈率為23.3%,美國金沙伯利恆綜合淨盈率為16.1%;非貴賓廳博彩即中場博彩淨盈率一般在22.5%-27.5%之間,而其中澳門金沙的淨盈率相對偏低一些,為19.8%;角子機業務的淨贏率一般維持在3.9%-8.7%之間。

金沙集團主要通過折扣、中間人、報紙、電視、網絡以及名人代言等方式進行推廣宣傳。2013年集團重金聘用貝克漢姆為集團代言人,為金沙在澳門和新加坡業務開展宣傳活動,這位國際巨星能否為金沙帶來預期的回報呢?

集團所持有的物業情況:

查看原图
公司管理層:

查看原图
金沙集團於各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大陸人民對澳門的熱愛有增無減(見下圖)

查看原图
財務數據分析: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2013年6月5日,金沙集團宣佈通過了一項為期2年,金額達2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LVS在宣佈回購計劃後的幾個月內已經累計回購了309萬普通股,累計回購金額達到2.24億美元,平均回購價72.54美元。持續的回購將增加公司未來的EPS, 證明了管理層堅定提高股東回報的願望。別忘了,公司CEO Adelson仍然擁有大量公司的股票。(最新持股數6,589萬股)

永利和金沙集團在澳門市場有不同的策略,似乎彼此都相得益彰。永利的重點是優質的客戶體驗和高收益的貴賓廳。現有的永利物業大約10年前修建,是唯一一個澳門有五星級的評級的物業。投資$40多億的度假村永利宮將在2016年年初開業,被定位為下一個澳門的標誌性建築。

而金沙集團在市場重點在中場(Mass market)。公司在澳門有三個度假村,雖然他們在質量和服務上達不到永利的高端水平,卻完全迎合了中國大陸和周邊地區巨大的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機遇。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產階層將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外出旅遊的能力。金沙集團的未來發展也不可低估。你怎麼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22

20年前噩夢重現 萬科總動員,抵禦「野蠻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18

20年前,「君萬之爭」差點讓萬科管理層捲了鋪蓋。20年後,萬科股價處於歷史低點之時,「野蠻人」的敲門聲再次響起。雖然仍有大股東華潤的翼護,萬科管理層卻不得不緊急動員,出招禦敵。

小米雖然有8個合夥人,但其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大股東雷軍手中,而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對董事會成員的確定有著絕對控制權。對於暫時只是用股票投資作為利益捆綁的事業合夥人計划來說,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增加管理層對萬科股權的掌控,以對抗「門口的野蠻人」?

2014年4月23日,萬科公司正在召開一次特殊的視頻會議。在不遠處的攝像頭的注視下,柳新在面前一份承諾書文件上籤了自己的名字,成為萬科1320名事業合夥人中的一員。

包括柳新在內的全部「管理二級」以上員工參加了這個事業合夥人創始大會。除了少數幾名計劃離職的,剩下超過99%的員工都在攝像頭的注視下籤了字,放棄自己豐厚的經濟利潤獎金,將其委託給「盈安合夥」做投資。「盈安合夥」是一家為萬科事業合夥人制而專門成立的公司。

35天後,「盈安合夥」開始在資本市場上現身。5月28日、5月29日、5月30日、6月3日,A股市場的連續四個交易日裡,「盈安合夥」動用了總共12.45億元持續買入自家股票,最終拿下1.34%的萬科股份,一躍成為萬科第二大股東,僅次於大股東華潤。

自2013年起,萬科開始著手從大陸B股轉到香港H股,2014年3月獲批。能否轉板成功,取決於股價能否逼近設定的現金選擇權,否則原B股股東可能會選擇現金而非轉為H股,超過1/3股東選擇現金則轉板失敗。

2014年3月,萬科董秘譚華傑前往機構投資者處路演之時,就被問及成功率。當時離目標尚有1港元多的差距,譚笑著說了三個字「有大招」。盈安開始出招後,一位機構投資者恍然大悟,「原來是通過A股拉升B股股價」。

6月3日,萬科B收於12.41港元,基本接近現金選擇權價格。次日,萬科B股停牌。考慮到轉板後有一定溢價,萬科登錄香港資本市場幾乎板上釘釘。

如此大費周章的建立事業合夥人制度,顯然不只是為了護航「B轉H」。2014年3月的萬科春季例會上,總裁郁亮的講話是用20年前萬科歷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君萬之爭」作為開篇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君安的一個破綻,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萬科可能就被這些野蠻人拆分了。」

時隔20年,「野蠻人」再度來襲,讓萬科管理層作出了這項公司治理制度上的重大變化。來自萬科內部的信息是,2014年年初,已有包括資本大鱷「明天系」在內的一些機構與萬科高層進行了接觸,只是暫時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野蠻人」的良機

萬科當下的股價正處在一個歷史低點上,因而暴露在眾多「野蠻人」的面前。獲得萬科的控制權需要多少錢?用郁亮的話來說,「只要200億」。

2014年3月的萬科春季例會上,回顧完「君萬之爭」的歷史後,郁亮又拿出了一本書——《門口的野蠻人》。

此書詳細記錄了「20世紀最著名的惡意收購」。槓桿收購之王KKR只用了不到20億美元現金,就撬動了250億美元,控制了雷諾茲納貝斯克煙草公司,並最終將其分拆。自此,「門口的野蠻人」被用來形容那些不懷好意的收購者。

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看完這本書,柳新覺得郁亮不是在杞人憂天,萬科正處在一個「野蠻人」有機會入侵的時間窗口上。

就像1988年的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一樣,萬科當下的股價正處在一個歷史低點上,從2007年的40元左右一路跌到現在的10元以下,一度低於公司2013年末的每股淨資產,而且年末賬面還躺著超過440億現金。

1994年的「君萬之爭」後,萬科股票還有過兩次探底,分別是1996年和2005年,低到3.2元左右。但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認為,當時還沒有實力雄厚的資本大鱷,所以萬科沒有成為獵物。

除了股價低迷,萬科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從創始人王石進行股改,自己變為職業經理人開始,萬科就是一家股權高度分散的公司。時至今日,第一大股東華潤的持股比例也只有15%,第二大股東劉元生持股1.2%。獲得萬科的控制權需要多少錢?用郁亮的話來說,「只要200億」。

郁亮在2014年3月的春季例會上說,當下,「野蠻人」來萬科敲門是很正常的。「野蠻人」會怎麼行動呢?如果能成為大股東,獲得絕對控制權,這是最簡單的;如果不能獲得絕對控制權,可以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來搗亂,比如投反對票、利益要挾等等。

同樣股權高度分散、估值嚴重低估的兄弟房企——金地集團已經被「入侵」:過去一年間,通過在二級市場上不斷購入金地股票,生命人壽取代福田投資成為了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

「理論上說,金地的遭遇,萬科也很有可能碰到,對於資本市場來說,能用不到200億,成為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是非常划算的一筆投資。儘管目前我們的管理層和業務都還很穩定,不能說生命人壽就是門口野蠻人,但誰也不保證未來不會發生什麼巨變。」金地集團一位中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年前「君萬之爭」時,王石、郁亮遭遇的還是門內的野蠻人。君安集團當時持有3.4%的萬科股票,聯合幾個大股東忽然發難,要求改組董事會和管理層。王石回憶:「一群野蠻人已在萬科不知不覺間守候多時,萬科董事長竟渾然不覺。」

當時還是萬科財務部經理的郁亮,經歷了整個驚心動魄的過程,也參與了自救行動。

這一次,郁亮全面走向前台,提出事業合夥人計劃,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據萬科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事業合夥人計劃由郁亮一力促成,直到2014年3月份春季例會上宣佈前不久,王石才得知此事。之後他也一直沒有對此公開發表過意見。

萬科集團總裁郁亮。 (CFP/圖)

42億砸向股市

即便按照最少的1︰2槓桿來計算,盈安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將能達到42億元,如果悉數用於增持萬科股票,將有可能持有萬科接近5%的股份,並或許能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郁亮已經拿出了自己2013年的全部薪酬購買了萬科股票,1431萬元。但總持股依然只有630萬股,在總股本中屬於小數點後面兩位的佔比。據譚華傑近日在投資者交流會上透露,其他高管也基本上都進行了期權行權,虧損嚴重。

相比萬科超過100億的股本,如果以此對抗「門口的野蠻人」,顯然杯水車薪。三年前開始執行的一項薪酬制度「經濟利潤獎金」成了管理層的一個重型武器。

能夠享受這筆獎金的,是萬科的高管、中層以及部分業務骨幹。根據經濟利潤完成情況,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提取或扣減,進入一個獎金池。一部分作為集體獎金遞延支取,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另一部分則具體到個人,當期發放。

對柳新來說,往常這筆發到個人的經濟利潤獎金平均能佔到他全部獎金收入的15%。2014年3月,他沒有等來這筆錢。3月29日的萬科公告稱,「取消當期發放的個人獎金,每年提取的經濟利潤獎金全部作為集體獎金,需封閉運行三年,期間不得進行分配,所有的獎勵對象三年以後才可申請支取」。

毫無疑問,這筆錢進入了瘋狂買入自家股票的「盈安合夥」的賬面上,預估大約有4億元左右。另一部分原本就留存在公司賬面上的集體獎金,根據萬科年報,截止到2013年末共有10億元,這筆錢原本用在了其它地產項目投資之上。

恰好,工商註冊資料顯示,盈安合夥的註冊資本為14億元。

這還不是萬科用於增持股票的全部本錢,還將有更多的外部融資進入這場攻防戰中。深圳證券界一位接近萬科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融資槓桿至少為1︰2,原建行深圳分行副行長、現任萬科副總裁祝九勝全力負責此事。

即便按照最少的1︰2槓桿來計算,盈安能夠動用的資金也將能達到42億元,如果悉數用於增持萬科股票,將有可能持有萬科接近5%的股份,並或許能在董事會佔有一席之地。

但在地產股整體持續低迷的當下,3年後的萬科股票是否一定能跑贏其它投資收益也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盈安合夥連續四個交易日的增持,也只在第一天帶來了3.4%的上漲,中間兩日波動很小,最後一日跌了1.7%。

「你為什麼願意放棄當期領取自己的個人獎金,交給公司去買萬科的股票?」聽到這個問題後,浙江萬科一位事業合夥人沉吟了半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因為有槓桿,再說也是投資自己的事業。」

在萬科管理層增持萬科的同時,第一大股東華潤也是萬科管理層所倚仗的重要同盟。華潤與萬科管理層多年來已形成默契,不干涉萬科具體管理事務,其扮演的更像財務投資者角色。2014年3月,為了配合萬科管理層,華潤增持萬科0.24%股份,並透露未來12個月內或會繼續增持萬科。

萬科A前十大股東。(截至2014年3月31日) (何籽/圖)

利益捆綁

從4月1日實施跟投制度到5月25日,萬科已有19家公司的29個項目開始了跟投。

除了買自家的股票,上述萬科地方公司的高層還需要拿出一筆錢來跟投具體的項目,這是一項比集團層面事業合夥人更早啟動的制度創新。參與的項目,要求地方公司高管和項目負責人必須跟投,員工自願跟投不超過項目總額的5%。

根據萬科發佈的新聞稿,從4月1日實施跟投制度到5月25日,萬科已有19家公司的29個項目開始了跟投。

廈門萬科甚至借用了合夥人的概念做起了營銷活動——對外邀請萬科合夥人,只要成功介紹一位朋友購買當地的四個項目之一,就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返點。

跟投制度在房地產企業中不是首例。此前包括景瑞地產、碧桂園等國內多個房地產企業都開始實行類似模式,一方面是向內部員工募集資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員工的利益和項目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中信建投蘇雪晶指出,當前不少主流房企都逐步開始採用這種項目合夥人制度,萬科也算順應潮流的正確選擇。

事實上,據柳新回憶,公司最初也只是從2013年開始規劃項目層面的跟投,直到2014年春,才忽然傳出了集團層面事業合夥人制度的風聲。3月份的春季例會上,郁亮提及的也只是大約兩百多人的經濟利潤獎金獲得者參與其中,等到4月份就變成了1320人,佔萬科房地產開發系統近1/5的員工。

無論肇始於何時,郁亮和萬科高層們已經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了。一項事業合夥人制度,短期看可以階段性拉升股價,使B轉H更加順利,長期看則關係到未來公司控制權的鞏固。而項目跟投,跟抵抗門外的野蠻人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可以讓管理層與公司命運聯繫得更為緊密。

郁亮賦予了這盤棋在人力資源上的戰略意義。「過去萬科是職業經理人制度,職業經理人和股東是打工關係,依靠職業精神對股東負責,但從小米等一些企業的經驗來看,合夥人制度可能是一種更好的利益共享機制,對股東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2014年以來,郁亮帶領萬科團隊密集拜訪了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互聯網企業。

只是,小米雖然有8個合夥人,但其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大股東雷軍手中,而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對董事會成員的確定有著絕對控制權。對於暫時只是用股票投資作為利益捆綁的事業合夥人計划來說,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增加管理層對萬科股權的掌控,以對抗「門口的野蠻人」?

而B轉H如果順利完成,萬科在多了一個融資平台的同時,也給海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收購的窗口。

別無選擇。「如果我們不下決心去變革,野蠻人就在門口敲門了。」郁亮在3個月前的萬科春季例會上警告員工們。

(應被訪者要求,柳新為化名)

君萬之爭

1994年3月29日,以君安證券為首的股東代表,突然狙擊萬科管理層,引發了對於股東會與經理層關係、公司治理機制、多元化與專業化等眾多激辯。

當天,王石得知君安將在當天下午3點有所行動的消息之後,在30分鐘內與在美國、加拿大、北京、青島等地的13名董事取得聯繫。當時萬科股權高度分散,萬科的國有股成了關鍵的一票。

王石向自己一直在努力擺脫控制的對象——萬科最大的股東——國有股發出了求援,對一些關鍵人物展開了秘密的外交行動。

1994年3月31日上午,萬科在位於深圳羅湖區水貝工業區的公司總部舉行情況說明會。時任萬科財務部經理的郁亮宣讀了張西甫授權王石代表「新一代」公司的聲明,稱君安以「新一代」的名義在新聞發佈會上公佈《告股東書》和《改革倡議書》是不對的,並宣佈取消君安財務顧問資格。

3月31日,王石決定向深交所申請停牌,並獲得批准——這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次停牌,在當時尚沒有對股票漲跌的停牌限制,萬科開了一個先河。王石的目的是,通過停牌贏得時間,阻擊君安內部人的「老鼠倉」。

4月1日,「新一代」正式召開新聞發佈會。張西甫宣佈委託王石為「新一代」本次新聞發佈會全權發言人,提前走人。擁戴君安,冀望在此事件中大撈一把的小股東們對「新一代」的「叛變」極為不滿,情緒激動的一些股東也選擇了離場抗議。王石力勸眾股東:「已經發現有大戶狂吃萬科股票,大家應該警惕,以免為人操縱。」

4月2日,萬科再次發佈公告:「(萬科)董事會認為沒有必要對此種建議(君安倡議)做出正式反應」。但公告仍稱,「董事會認為該事件極為嚴重,並希望向股東和公眾保證如下:一、董事會至今未收到收購本公司的要約。二、本公司有穩定的、強有力的管理階層。三、『新一代』、『海南證券』、『中創』對公司目前管理階層表示支持。四、本公司和附屬公司的業務一直是令人滿意的。董事會對君安證券有限公司今次行動表示失望……」

4月4日,萬科在深交所復牌。曾一跳三丈高的萬科股價重歸於那個沉寂的股海之中,君安等炒家折戟沉沙。

同一天上午,作壁上觀已有一個星期的深交所,終於派出副總經理柯偉祥約見「君萬之爭」兩位主角張國慶、王石。兩位在日後中國經濟界「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人物的雙手,握在了一起——但正是從兩雙手相觸的那一刻起,二人漸行漸遠。

1999年,張國慶因君安證券內部事情東窗事發而被檢察機關羈押。

(信息來源:公開資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52

Jefferies:2007年危機的征兆重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561

(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在金融服務行業承納更大風險之際,銀行家和投資者需要確保他們不再重複當年加劇信貸危機的不良行為。”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Jefferies Group首席執行官Richard Handler近日發出警告。 “那些走捷徑的人、抱有政治目的的人、先己後人者、為個人所得承納過度風險的人、不重視資本價值的人或者缺乏職業道德的人簡直就像是癌癥一樣,”現年53歲、兼任Jefferies公司Leucadia National Corp.首席執行官的Handler在他給客戶的季度信函中表示。“這類人不但會在下一場危機中層出不窮,而且他們很可能會引發危機。” 距離上次由房地產泡沫引發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金融危機近七年之後,國會議員們在繼續敦促美國最大的銀行降低杠桿水平和承擔風險的水平。美國總統奧巴馬7月3日表示,華爾街交易部門由獎金驅動的文化仍在鼓勵風險行為,他的政府將考慮采取額外措施加以制約。 Handler表示,銀行家們需要和合夥人在一起,幫助他們”重建常識之墻“。 他說,雖然杠桿會有用,不過在該行業急於獲得收益之際,這容易讓人們的目標產生錯覺。 Handler說:“很明顯,現在風險重新回到我們的系統中來,每個人都想睜大眼睛緊盯風險”,但很多人只知道杠桿可以將收益放大,卻沒意識到同樣也會放大風險。 他還表示,現在很多支撐估值的基本面因素都好像我們曾在2007年夏天之前看到的那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03

部分地區首套房貸利率重現優惠 銀行「惜貸」仍是主流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102

隨著各地方陸續對限購進行鬆綁,一度趨緊趨高的首套房貸的政策也出現轉向,部分銀行審批提速,部分首套房貸利率重回基準線,個別城市甚至出現9.5折左右的優惠。

《廣州日報》消息,廣州地區的工行從本月起率先將普遍上浮8%的利率調整到上浮5%。這也是廣州首家宣佈利率下調的銀行。

《新聞晨報》消息,自8月1日起,上海的農行首套房貸利率最高可以打9.5折,但商業貸款必須在200萬以上。而工行、建行、民生、交通、招商、浦發銀行等首套房貸則均已回歸到基準利率。四大行中,只有中國銀行仍執行首套房貸利率上調10%。

《太原晚報》消息稱,太原當地工行、建行、中信等多家銀行首套房貸利率已經悄然回歸基準線。而就在6月底,銀行首套房貸利率仍然是上浮10%。

《山東商報》稱,相比於之前需要等上兩三個月才能放款,目前青島各家銀行基本上在一個月內就能夠實現放款。一些股份制銀行則表示,對於各行的優質客戶,20天左右就能夠放款。

相比上述城市,杭州房貸的調整幅度則顯得更加誘人,據《錢江晚報》消息,包括農行、民生、匯豐、花旗、大華銀行等在內的多家中外銀行均表示,可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向購房客戶提供9.5折左右優惠利率,並且房貸放款時間也將從之前的兩三個月縮短為15天至一個月。其中花旗銀行最低可實行9折優惠。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較為緊張的資金局面和信貸額度令銀行不斷收緊房地產信貸政策,有銀行人士表示,一般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30%~40%很正常,而且房貸的年限很長,企業貸款一般2~3年就能收回,房貸業務並不划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銀行更願意把錢用在其他貸款類別。」

受此影響,購房貸款利率一度水漲船高,據南方週末網早前報導,《中國房貸市場4月度分析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3個代表性城市的400家銀行中,4月首套房9折以下利率優惠已絕跡,可提供利率優惠的銀行總佔比僅為5.91%,其他均為基準或上浮5%-40%不等。而對於首套房的房貸申請,11.55%的銀行表示已停貸,7.04%的銀行執行上浮20%及以上利率。

今年5月召開的住房金融服務專題座談會上,「央媽」出手力保首套房貸,要求各銀行應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合理確定首套房貸款利率水平,及時審批和發放符合條件的個人住房貸款。

在此之後,各銀行信貸業務出現鬆動的跡象。不過,也有業內人士人為,上述情況僅是商業銀行姿態性的配合。「在央行及銀監會喊話後,銀行審批房貸的速度的確有加快,但對貸款的資質審核卻在提高。」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京華時報》

而CRIC研究中心所調研的101家銀行則顯示,除去6家銀行暫停房貸,43%的銀行首套房貸執行基準利率,37%的銀行首套房貸上浮5-10個百分點,12%的銀行首套房貸利率上浮15-20個百分點。另外,有8家銀行對首套房貸有5%-18%的利率優惠,且以國有銀行為主,分別是瀋陽中國銀行、北京農業銀行、青島交通銀行、寧波光大銀行、大連的大連銀行、天津的天津銀行和常州江南銀行。

從城市來看,17個城市首套房貸利率都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有一定比例上浮,且7個城市最低上浮在10%以上,鄭州甚至最低上浮20%,10個城市最低上浮5%,其餘16個城市則最低實行基準利率。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商業銀行不是政府政策執行的部門,而是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兼顧風險考量的公司。銀行「惜貸」首先受資金供求關係的影響,其次出於自身風險控制的考量。經濟放緩、不良率增加以及市場波動加大的情形下,商業銀行取消貸款優惠是最正常的選擇。房價下降有可能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個貸放鬆有助於解放開發商的庫存,但只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趙錫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63

市場危矣!垃圾債收益率瘋狂飆升重現危機時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86

周四市場再度陷入恐慌性拋售,在歐股全面下挫及美股期貨大跌的同時,債市卻走勢分化。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2%關口,希臘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逼近9%。垃圾債收益率飆升的情況和歐元區危機時刻如出一轍。

標準普爾指數期貨下跌1.2%,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歷史低位0.715%,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1.99%。

垃圾債收益率則是全面走高。葡萄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值3.58%,愛爾蘭國債收益率上升20個基點至1.90%;西班牙國債收益率大漲29個基點至2.4%。而希臘國債收益率更是大幅上揚逼近9%!這說明希臘融資成本正在大幅增加。

BOND

美國和德國債券收益率走低意味著投資者資金正在瘋狂湧入這些傳統的避險資產中;而垃圾債收益率飆升則說明資金正在快速撤離這些高風險資產。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歐元區危機的時候,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垃圾債收益率的大漲。(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72

冷戰場景重現 瑞典搜索疑似俄潛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20

瑞典海軍周日公布了一張疑似潛艇的照片,軍方發言人表示該潛艇在上周五已經出現過兩次,潛艇整體的航行方向似乎往南。

波羅的海區域的緊張情緒近期有所增長,消息人士援引愛沙尼亞情報部門表示,俄羅斯戰機已經數次“誤入”瑞典和芬蘭領空。

瑞典軍方出動了掃雷艦、直升機、和飛機艦船在斯德哥爾摩以東約50公里的島嶼周邊展開搜尋。這不禁讓人想起了1980年瑞典搜索前蘇聯潛艇的歷史。

《瑞典日報》18日披露,瑞典方面截獲了俄羅斯的緊急通信記錄,顯示俄羅斯一艘潛艇在斯德哥爾摩附近海域出現故障。隨後俄羅斯國防部19日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聲明,否認俄潛艇在波羅的海發生事故。

而另外一家瑞典媒體Svenska Dagbladet則表示情報部門截獲的信息暗示去年俄羅斯曾經進行過對斯德哥爾摩的模擬轟炸。

共有9個國家擁有通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除瑞典外,還有德國、丹麥、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俄羅斯、芬蘭和愛沙尼亞。但只有德國、波蘭、俄羅斯和瑞典有自己的潛艇部隊。(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04

業績不佳 對沖基金“倒閉潮”猶如2009年重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38

Closing-down-3_zpse06d770d

今年是對沖基金的倒閉年,對沖基金的慘狀創下後金融危機時代之最。

據Hedge Fund Research Inc數據,今年上半年,461家對沖基金倒閉。

如果倒閉潮保持這一速度前進,今年將會成為2009年後倒閉基金最多的一年。2009年共1023家對沖基金公司倒閉。

不少大公司也關閉了其基金。Brevan Howard就關閉了旗下6.3億美元的商品基金。

倒閉潮的一部分原因是對沖基金的低回報,2014年,對沖基金平均回報僅2%,創下2011年來最低回報。

而規模更小的基金受到了更嚴重的打擊,因投資者將資金遷往了更大、更知名的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Citadel LLC和Millennium Management LLC 等10家大公司占到了該行業新增570資金的1/3。

宏觀基金也一片慘狀。宏觀基金今年的平均回報不到1%。

難怪對沖基金經理都在另謀高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689

昨日重現? “相當長一段時間”再成美聯儲核心議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34

美聯儲2014年最後一次會議紀要即將在下周公布。在美國數據持續向好的情況下,市場對於加息預期也日益高漲。不過依然有一個大問題困擾投資者:美聯儲什麽時候會將“相當長一段時間”從前瞻指引中刪除。

關於“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描述,市場已經普遍認知為6個月左右。那麽移除上述措辭基本宣布美聯儲將會在半年內加息。這對於市場的前景走勢有很重要的指引意義。事實上,所有人都已經意識到,這一刻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擁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Hilsenrath認為,格林斯潘和美聯儲副主席Donald Kohn在2004年1月貨幣政策上的對話很有可能會歷史重現。

以下內容為當年兩人之間的對話內容:

主席(格林斯潘):我認為今天是時候調整我們的措辭了。“耐心”將取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出現在貨幣聲明之中。我相信市場對此將反應劇烈(股市下跌),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壞現象。在(1月)非農就業強勁增長30萬人的情況下,繼續采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措辭並不合適。如果我們選擇“耐心”這樣的說法,那麽美聯儲未來的選擇將會更為豐富。

副主席(科恩):我認為移除上述措辭需要十分謹慎。利率已經處於極端低位過久,但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目前利率還是需要維持低位。當下通脹率依然低下,產能缺口也沒有很明顯的改善,如果過早行動可能會讓複蘇付之東流。等待通脹回升之後再加息並不會帶來太多的麻煩。

盡管如此,我還是支持將“耐心”替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我看來,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完美時間來調整措辭。但是今天如果做出這個決定的話,意味著市場將會有一段時間來適應政策的最終變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那麽做。

Hilsenrath總結表示:

美聯儲並不希望傳遞明確的加息時間,但是他們也不願意見到市場因美聯儲政策變化而過度反應,導致經濟複蘇受損。在經濟數據的確改善的情況下,美聯儲明白他們最終將采取行動。與其“突然襲擊”不如給市場一個緩沖過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