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路透:中國反壟斷審查正成為大型併購的障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475
路透報導,中國正日漸成為跨國企業全球併購的夢魘,讓那些需要獲得中國政府審批的企業頭疼不已。
 
曾幾何時,那些併購律師和財務顧問們只需將掃清併購障礙的精力集中在歐美,如今,出台僅5年的中國反壟斷法正在改變這一局面,這一被一些人認為是中國產業政策工具的反壟斷法律導致併購交易經歷痛苦的等待。
 
律所Jones Day的反壟斷專家Peter Wang接受路透採訪時說道:「中國已成為跨國企業進行重大併購交易時的重要關注之一。」
 
商務部的一批反壟斷審查官員成為了橫亙在數百億美元的併購交易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的障礙,他們可能讓整個交易告吹--放大企業的融資需要並且給併購帶來不確定性
 
路透稱近期的交易凸顯出中國併購審核所需的長時間以及所施加的一些嚴苛條件,一些專家認為這些條件限制了企業的運營且並不為了限制壟斷。
 

漫長的審核

日本貿易企業丸紅商社等待了一年之久才獲得了對其56億美元收購美國糧商Gavilon的有條件批准。上週,在同意出售一個價值52億美元的銅礦項目後,嘉能可終於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批准完成其與Xtrata之間耗時14個月之久的300億美元併購。
 
瞭解商務部反壟斷審核機構的人士稱該部門只有10-12名員工,而且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經過一個僅有5人的部門的前置審批。相比之下,美國同樣有數百位員工和至少150為律師、80名經濟學家進行審核。歐盟委員會則有124名員工和外部專家進行審核,加上一個25人的經濟學家團隊。
 
中國的併購審核看起來非常難以預測,尤其是其審核時間。一個完整的反壟斷審核可能需要6個月以上,在很多情況下,商務部會在期限到期前提出很多問題或者要求企業撤回或重新提交材料,這使得審核又得重新開始。
 
考慮到審核時間的拖延,許多企業在中國遞交審核申請的時間要早於歐美。
 

壟斷為名,保護為實

任何涉及重要行業以及諸如銅、原油、鐵礦或大豆這樣重要商品供給的併購交易都可能經歷中國政府的嚴格審核。
 
路透援引專家的話指責中國明顯是以反壟斷審核之名行行業保護之實,而中國政府也未對中國企業施加與外國企業同樣的併購標準,這是為了給國內企業成長的空間。
 
路透指出,中國的監管機構在國內是傾向於併購的,中國政府計劃在汽車、礦業、醫藥以及信息科技等行業進行整合以減少競爭,創造規模效應。
 
自2008年以來,中國只完全否決了一起併購,即2009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商務部有條件批准了19起併購,但這只是商務部審核程序下的近600起併購中的一小部分。
 
路透稱,當涉及政治敏感的案子時,商務部處於弱勢,經常被更強有力的部門所左右。尤其是擁有實權的發改委,相比於促進競爭和消費者權益,分析師認為發改委更關注如何為國內的行業龍頭創造空間。
 

運營監控

從過去的案例看,商務部越來越傾向於採用這樣的方式:允許一家企業獲得另一家企業的控制權,但無法實施完全的控制。在存在壟斷疑慮時,相比於歐美同行經常要求企業分拆一些業務等針對企業結構的措施,中國監管當局傾向於針對企業運營進行監管。
 
類似的案例有:2011年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14億美元收購三星硬盤驅動業務以及隨後一年西部數據公司48億美元從日立收購類似的部門時,商務部要求西部數據保持所收購的日立部門作為獨立的競爭企業存在,保留其最初的銷售團隊和品牌,增加研發並且提交如何避免兩級企業共享信息的方案。中國政府還在企業安排了一個監管人員來監督條件是否得到了遵循。
 
法律教授Sokol向路透表示監督人員可能洩露行業機密:「他們的想法是:我們未進入這個領域,但我們希望扶植一家國內企業,為了做到這點,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行業是怎麼運作的。」
 
歐洲商會的Dodoo表示:「企業們都需要思考在中國經營的成本,在一些情況下,這是你不得不吞下的毒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25

路透:萬向集團嘗試聯合收購Fisker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64

據知情人士告訴路透,本月,前通用汽車聯合執行官Bob Lutz領導的汽車製造商VL Automotive,和中國最大汽車配件廠商萬向集團聯合出價收購資金短缺的「綠色」汽車公司Fisker。

VL Automotive和萬向集團正試圖通過破產前的重組獲得Fisker的控制權,這一行動背後由歐洲和香港的投資者推動,包括香港億萬富翁李澤楷,他們計劃購買美國能源部在Fisker的股權。

關於萬向集團和VL Automotive收購方案的詳細報價目前還不清楚,但兩家公司都對Fisker的周邊企業感興趣。

萬向收購了Fisker的鋰電池供應商A123 Systems,以幫助他們走出破產。本週,一名法官批准了該公司的破產計劃,該公司更名為B456 Systems。

在今年底特律車展上,VL Automotive展示了一款名為VL Destino的汽車,這輛車結合了Fisker的外殼和雪弗蘭的動力。

消息人士警告說,Fisker正努力重振經營,但很可能會失敗。

今年,當Fisker努力尋找一個買家以獲得現金,他遭受了密集的負面消息。Fisker已經聘請了破產顧問,並解僱了員工。

自去年7月以來,Fisker沒有生產一輛汽車,它也正在努力償還美國聯邦政府的貸款。上個月,共和黨議員曾就Fisker的財務狀況質詢其聯合創始人Henrik Fisker和Barny Koehler。

3月,Henrik Fisker由於與公司管理團隊存在「重大分歧」而離開了公司。消息人士告訴路透,自此之後,他一直在接觸各種投資者,為Fisker尋找一個新東家,並為自己在新公司中謀求一個潛在的職位。

Fisker、萬象集團、VL Automotive和美國能源部沒有立即對此作出評論,Henrik Fisker的發言人對此做出評論。

4月,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美國能源部收回了Fisker2100萬美金的貸款,Fisker資金狀況進一步惡化。該公司努力尋找新投資者,但都沒有達成協議,曾有意購買Fisker的吉利和東風汽車都放棄了競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81

路透社:李克強否決40萬億城鎮化草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47

路透社北京時間5月23日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否決了發改委提出的城鎮化草案

路透社報導,接近政府的消息人士表示,中國城鎮化支出6.5萬億美元的計劃正遭遇波折,因高層領導人擔憂再一次的大規模支出可能會推高地方債務並吹大地產泡沫。

路透社消息一出,微博上即有人指責路透消息不屬實,路透社駐上海記者陸建鑫發微博進行了反駁:

澄清路透關於城鎮化計劃遭否決的消息: 1)路透明確遭否決是發改委投入40萬億元人民幣的草案,而不是城鎮化本身;2)明確李克強只是要求重點放在改革中發現城鎮化機會,而非走政府投資老路刺激經濟;3)否決草案意在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而城鎮化進程仍將有序進行。

5月24日上午,發改委召開媒體通氣會,表示城鎮化規劃將按計劃於今年出台,並稱外媒報導「40萬億城鎮化規劃草案被高層否決」不符合實際情況

路透社稱,為了趕在6月底前發佈計劃,發改委目前正在爭分奪秒修改長期計劃

許多地方當局已經開始遊說來獲得項目融資,從引起了中央高層領導人的警惕。

據國內媒體近日報導,國開行最近承諾給予福建省1,500億元人民幣貸款支持城鎮化,並為安徽安排300億元人民幣用於城鎮項目。

路透社稱,國務院智囊團的一位頂尖經濟學家(此人憂於事件敏感性要求匿名)說:

城鎮化計劃可能延遲,高層領導人認為,如果計劃不能在正確軌道上,會有潛在風險。

領導層(意指中央)希望啟動改革,當地方政府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認為這是提振投資的最後一次機會。

路透社稱,一些參與政策討論的國務院智囊團消息人士說,李克強是城鎮化背後的推動力量,但李克強聽取一些知名學者針對風險的警告之後,變得更加謹慎了。

中國計劃在未來10年支出約40萬億人民幣,從而將4億人口帶入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3

蘋果考慮生產大屏幕、多種顏色的iphone-路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02

路透社報導,據四位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正在考慮未來一年裡推出更大屏幕的iPhone,以及有多種顏色的塑料外殼版iPhone。據稱這種策略是受到其競爭對手三星的啟發。

消息人士稱,蘋果考慮推出4.7英吋和5.7英吋iPhone,5-6種外殼顏色的廉價iPhone,價格為99美元的廉價型號。雖然目前該方案還在討論當中,但依然可以看出曾經獨領風騷的蘋果在三星的巨大壓力下開始顯得力有不逮。三星依靠更大屏幕的Galaxy手機和平板,以及更加全面的產品線開始蠶食原屬於蘋果的市場。

消息人士更進一步表示:蘋果考慮明年推出至少兩款大屏幕iPhone,包括4.7英吋和5.7英吋型號。蘋果在亞洲的供應商稱,蘋果與他們談論了更大屏幕的計劃,但也指出,目前還不清楚蘋果是否真的會推出更大屏幕的旗艦產品。

其中的一位消息人士聲稱:

他們(蘋果)幾乎到最後時刻還會不斷改變產品的規格,所以你無法確定這是最終型號。

蘋果可能轉向通常被稱為「手機平板」的產品,即不足以被稱為平板電腦的大尺寸智能手機。此前有消費者和投資者要求蘋果不要1年只發佈1款手機。批評者稱,自從傳奇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辭世後,蘋果的創新步伐放慢了。

去年9月蘋果推出的iPhone5,是第一款不再是3.5英吋屏幕的手機,而喬布斯曾說過「對於消費者3.5英吋是完美的尺寸」,從2007年推出以來,每款iPhone都是3.5英吋。但iPhone5在暢銷的智能手機中依然是小尺寸,三星的Galaxy S4和Note2分別為5英吋和5.5英吋。

今年,預計蘋果將推出兩款新手機,鋁製外殼的iPhone 5s和塑料外殼的iPhone。來自下游供應鏈的消息稱,蘋果計劃推出5-6種顏色的塑料外殼手機,區別於傳統上只有黑色和白色的正常版iPhone。一位人士稱,蘋果還討論了價格為99美元的廉價手機,發佈時間可能推遲到明年。但最終細節尚未敲定。

讓產品線變得更加充實

分析師表示,該公司需要推出更廉價產品推動中國和印度市場的銷售,特別是要應對三星更加全面的產品線的競爭壓力。據行業機構預測,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市場,中國市場今年將增長48%,超過全球整體31%的增幅。

雖然蘋果在所有市場只提供一款手機,但在iPod音樂播放器和iPad上卻成功推出了不同價格、不同尺寸的產品。上月在AllThingsD行業會議上被問及蘋果為什麼沒推出更大尺寸iPhone時,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稱:

我們目前為止還沒有,但不代表未來不會有。

他解釋到:

iPod系列滿足了不同的用戶需求。在手機方面這是個問題。我們現在到了有足夠多的人要求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嗎?因為尺寸更大的屏幕會犧牲一些功能,如電池續航能力、分辨率和亮度。

兩位消息人士稱,兩種規格的iPhone將於下月開始試生產,量產將在8月份開始,以滿足9月份推出的要求。他們表示,「原本計劃在6月開始試生產,但顏色的調配花了要長的時間,因為蘋果有著非常高和理想化的標準」,第四季度將出貨2000萬部塑料外殼iPhone。

日本的夏普、日本顯示器公司和韓國LG顯示器公司將為鋁製外殼的iPhone 5s和塑料外殼iPhone供應液晶面板,同時由鴻海精密負責組裝前者,和碩將負責組裝後者。

蘋果方面尚未就此事發表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14

路透:中國考慮允許外資交易所在境內自貿區設交割倉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552

路透消息:

兩位與政府有關聯的消息人士週三透露,中國發改委(NDRC)正考慮允許外資交易所在自由貿易區設立商品倉庫。

消息人士稱,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預計將成為首個獲批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建立交割倉庫的外資交易所。

「發改委的確想把LME引入中國市場。」一位熟悉自貿區政策的消息人士說道。

中國上週正式批准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消息人士指出,發改委正在制定新政的指導細則,以允許LME在上海和其它自貿區建立倉庫。他要求匿名,因尚未被授權談論相關事宜。

本月初,據華爾街見聞報導,國務院批准了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在自由貿易區測試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跨境資本流動。而去年年末,港交所完成了對LME的天價收購,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就曾表示,「當然,最理想的還是最終LME能夠直接在中國內地設立核准倉庫。」

據二十一世紀報導,業內人士認為,先在國內事實上並不能完全滿足對沖需求:

幾乎所有商品上,中國都是淨進口國,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商品的進口執行價都是採用國際市場不同交易所的價格,一旦定價,保值就要在價格形成的交易所做對沖,如果進口銅的合同以倫敦每個月的價格作為當月基準價,若在上海做保值,上海和倫敦的價格雖然有很好的相關性,但仍有背離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51

路透停止向高端客戶提前發佈消費者數據,交易量如期驟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903

湯森路透宣佈不再向高端客戶提前發佈湯森路透/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數據之後,上週五,在該數據發佈前一刻,跟蹤標普500指數的股票交易量驟減。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anex提供的數據,SPDR標普500ETF中的2000只活躍交易股票在每月兩次公佈的消費者信心數據發佈之前換手量劇增。在過去幾個月,路透的高端客戶,如高頻交易機構、銀行,向路透付費得到提前兩秒鐘公佈消費者信心數據的服務,並在這兩秒鐘內進行大量交易。根據六月華爾街見聞報導,多方數據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發佈之前交易量出現暴增。

上週五,類似的情況沒有發生,市場顯得平靜(見下圖)。

 

自從2008年來,湯森路透的高端用戶向其每月支付數千美元,以此取得提前發佈的消費者信心數據並進行超高速的交易,之後普通路透終端用戶能在EST 9:55 am得到數據,而對於一般市場參與者,在EST 10:00 am才能看到數據。

紐約州總檢查長對此次向高端客戶有償提供提前的市場數據一事進行了調查,震動了整個金融數據行業,該行業規模現已高達250億美元。一位美國參議員也表示將密切關注此事。華爾街見聞曾就此次調查進行了報導

該調查的起因來自於湯森路透和密西根大學的合作關係令人生疑。湯森路透每年向密西根大學支付超過100萬美元參與數據彙編。今年4月,湯森路透的一位前僱員因向聯邦調查局檢舉路透提前發佈數據的行為而遭到不公正的解僱。紐約總檢察長領導的投資者保護局(Investor Protection Bureau)正仔細審查此事是否違反「馬丁法案」(美國紐約州證券法律)。

除了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數據,路透社向所有用戶提前2分鐘提供多項經濟數據,包括Markit PMI數據,而芝加哥商業景氣指數則被提前3分鐘發佈。過去20年間程序化股票交易的快速發展使得提前獲得經濟數據變得極其有利可圖,即使其中提前量只有毫秒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5

路透:雙匯國際計劃完成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後赴港上市,籌資40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094

路透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雙匯國際計劃在47億美元收購美國Smithfield Foods(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的交易完成後,將新公司在香港上市,希望籌資40億美元,估值為200億美元。

目前雙彙集團旗下雙匯發展在深圳上市,但香港股市的規模和國際化程度要遠遠大於深圳市場。熟悉情況的人士稱,在香港上市還可以為雙匯的私募股權股東在決定出售持股時提供一個理想的退出途徑,這些股東包括高盛和新天域。

雙匯可能利用IPO所獲資金來償還部分債務。在收購Smithfield的交易中,中國銀行和摩根士丹利聯手提供了70億美元融資。

對於赴港上市,雙匯國際可能面臨一些困難,包括:

- 香港股票交易所的規定,公司在合併後滿一年才可以上市。

- 雙匯國際200億美元的估值要求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20

路透: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是個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861

最近關於投行操控大宗商品價格的報導已經被吵得沸沸揚揚,美國國會也因此召開了聽證會,聽證會上參議員狠批了投行的現貨商品交易活動。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可能會重新評估容許金融企業交易大宗商品現貨的決定。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瞭解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活動呢?據路透報導,可能負責監管銀行的美聯儲官員,都無法真正掌握銀行的交易活動。

銀行外部根本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它們的交易有多大,或賺了多少錢。

Finn表示:「我們希望它們披露更多信息。」

Finn不大可能得償所願。雖然美國大型銀行被要求披露它們一些面對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比如說抵押貸款,但大宗商品業務並沒有類似的要求。

向證券監管者和銀行監管機構披露的大宗商品「營業收入」數據可以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兩個數據可能都不能準確反映它們的業務規模。

大部分銀行會公佈一些數據,但最大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在過去超過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公佈過任何大宗商品營業收入的數據,而只是提供一個按年變動的百分比。沒有提供成本,薪酬和獎金數字,這使得根本無法揣測相對的盈利能力。

專門研究投行收入的英國顧問公司Coalition首席分析師George Kuznetsov表示:「我認為,沒有任何銀行正在恰當地公佈大宗商品營業收入。」

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要緊,因為政府正迫使銀行業披露更多的風險信息——它們持有金屬倉庫,租用油輪承擔的風險,同時也因為一些銀行正尋求出售它們的現貨商品持倉。上週,摩根大通就表示其正在出售現貨商品業務。

在上週的聽證會上,參議員Sherrod Brown表示:「它們的現貨商品活動並沒有全面或可被理解的披露...它們經常被埋沒在神秘的監管備案文件中。」

投行業務的交易披露問題其實不僅存在在大宗商品部門,投行的其它交易活動也一直缺乏透明度:

交易業務缺乏透明度長期一直是其它交易部門的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外匯和股票交易部門。但現在,只是關於是否應該容許銀行繼續如此積極地在基礎金屬市場進行交易活動的爭論,才把問題重新聚焦在這個領域了。

總之,這是很大一筆錢:根據Coaliton的數據,去年,全球頂尖的十家銀行在交易大宗商品中一共賺取了約60億美元,比2011年下跌了24%。

銀行表示,他們提供給監管者和投資者所有他們被要求披露的信息。

摩根士丹利的發言人曾表示:「我們披露的信息是符合所有相關的披露要求的,也提供給投資者所有重要的信息。」他表示,銀行提供了橫跨三大核心業務的主要盈利驅動來源的數據,但沒有把盈利分拆到單個「產品」上,比如說大宗商品。

批評者表示,披露的信息仍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花了6年時間起訴摩根士丹利操控電力市場的能源經濟學家Robert McCullough表示:「它們真的沒有告訴我們太多的信息。...如果你希望估算它們2001年的電力頭寸,6年的起訴時間也不足以得知。」

美聯儲負債監管銀行業的金融系統風險,它們有權力視察銀行在職員工,和要求銀行提交大宗商品交易活動的數據。美聯儲還會僱用駐入銀行的在職員工,專門監管大宗商品的交易活動。

但根據一些錢檢查員表示,這並不足夠。

前美聯儲銀行檢查員Mark Williams表示:「在監管者和所監管的銀行之間,存在一條複雜的鴻溝。」他還表示:「大宗商品領域正是最複雜交易發生的地方。」

投行向不同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披露的交易數據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可能都是不準確的:

比如,高盛2012年向美聯儲僅披露了1億美元「大宗商品與其他」交易收入,而在提交給SEC的文件中卻表示,交易大宗商品帶來的收入是5.75億美元。實際上,行業消息人士認同的高盛該年度大宗商品收入是接近12.5億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則向美聯儲和SEC披露近似的數據。但不同於高盛,它們都在提交SEC的文件中警告投資者稱,數據並未全面披露該行的表現,因為扣除了利息收入,而這是交易收入「不可或缺的」部分。

摩根大通和花旗的發言人均拒絕置評。

因為披露的數據中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嘗試區分銀行的紙面商品投機和現貨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監管者現在針對的是正是銀行的現貨交易。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在上週一份報告中估計,摩根大通的現貨賬戶在其整體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中佔到的比重介於1/3到2/3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76

路透:人行與外管局之爭讓企業迷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74

路透在其報導中稱,中國的兩大金融監管機構在人民幣和資本賬戶自由化方面爭奪激烈,而跨國公司們則被夾在兩者之間被迫選邊站。

分析師稱,這場發生在人行與外管局之間的矛盾可能損害中國進一步開放經濟的承諾。

超過十餘家大型企業正在參與一個試點計劃,這將允許人民幣和資本跨境流通,以應對外資企業普遍存在的在中國投資易,但收回利潤難的問題。

這個計劃給了企業更多運營的自由,也讓政府可以測試經濟如何在更開放的系統下運行。

但路透援引來自企業,銀行和許多外資協會的人士稱,負責管理該計劃不同部分的人行和外管局之間的矛盾已經影響了許多企業的決策。

一位大型歐洲跨國企業的財務人員表示:「我們認為現在的試點項目太多了。」

「外管局和央行都有自己的計劃,並且他們互相之間都不認同。如果你選了其中一個,你就不能選擇另一個。因此你不得不非常謹慎的選擇。」

這顯示出企業擔心被夾在兩大實權機構之間選錯邊,路透稱此前有傳言一些企業曾由於一些城市未能兌現的承諾而導致過度投資,而上述歐洲企業也被迫削減在試點項目上的投資。

其他四位消息人士稱他們也已被警告兩大管理機構的鬥爭,稱這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金融圈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

一位大型跨國企業的財務高管稱:「我們得到的建議是我們應該參與其中一個試點或者另一個,因為央行和外管局正在互相競爭。」

兩大管理機構之間的鬥爭根源尚不清楚,一些分析師稱這是權力之爭,另一些則認為是不同的時間表所導致。

一家外企協會的首席代表向路透表示:「央行對(改革)持更開放的態度,而外管局則將自己看作看門人。」

人行管理著貨幣供給,並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對銀行的管理權。外管局則負責中國的外儲和跨境資本流動。從技術上說,外管局受央行管轄,但分析師表示實際上兩者之間的關係經常存在對抗,工作日程也存在矛盾。

但花旗中國的Pei Yigen認為企業不應過於關注外管局與人行之間的關係,試點計劃在範圍上存在足夠大的差異,因此企業可以選擇最合適的計劃。

然而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濱則認為更基礎的問題在於中國何時啟動更大範圍的改革。他表示:「我擔心的是,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聽到改革的表態,但我們仍在等待更多的實際行動。」

其他人則認為這反映出政府機構之間的分歧。

謝國忠表示:「中國人玩政治鬥爭已經持續了2000年,太有經驗了。」

他認為:「真正有意義的是為整個國家,整個系統做點什麼。而不是打開一個口子,然後又去蓋上蓋子。」

但謝表示最重要的鬥爭並非發生在改革陣營內部,而是在改革派與既得利益群體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5

路透:中國打造信貸流轉平台是為救助銀行鋪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672

雖然中國官方公佈的銀行系統不良貸款率仍然只有1%,但經歷「4萬億」刺激計劃的信貸狂潮以後,中國銀行業貸款質量問題早就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今年年初,銀行就對違約風險最高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進行了集中展期處理,但這可能只能拖延了壞賬爆發的時間。鑑於中國經濟增長不斷下滑,而且人民銀行看起來將在下半年繼續收緊貨幣政策,起碼不會大規模寬鬆,在經濟和金融的雙重壓力下,中國銀行業貸款質量問題爆發的可能性大增。據路透報導,中國政府正在打造信貸流轉平台盤活存量信貸,但這也可能是為打開救助銀行的渠道鋪路:

...中國正在開發一個新的交易平台,容許銀行向更大範圍的投資者出售貸款資產,這一舉措可以為政府救助銀行或向私人投資者出售不良資產鋪路。

該交易平台正處於測試階段,是專門設計用於引入新類型投資者的,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

現在,因為缺乏資產流轉的先例,導致了銀行實際上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通過私人交易出售不良貸款,交易對手方大部分是國家支持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要麼無限地對貸款進行展期處理,避免產生賬面損失。

大部分分析師認為,北京將最終不得不使用公共資金,剝離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但如果有能力吸收一些私營部門資本,將可能能降低救助的成本。

新的交易平台可以激活貸款流轉中的價格發現功能,有助於吸引私營部門投資者,並創造一個基準,為未來的交易提供指引。定價過程更大的透明度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

信貸流轉平台將容許轉讓資產支持證券(ABS)和沒有證券化的貸款資產包。

...

 雖然系統範圍內的不良貸款率不到1%,但市場參與者普遍懷疑,不良貸款問題的真正規模可能比官方數據要大多了。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貸款已經成為了特別嚴重的風險源。

容許銀行出售資產可以有助於避免債務危機的發生,如果資產價格大跌,流入實際經濟的信貸下滑,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還有助於釋放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空間,容許它們給經濟提供更多的新信貸。

...

在回應中,中國銀監會看起來確認了計劃的存在,表示這符合領導人「盤活信貸存量」的號召,其正在「研究相關的體制結構和方法」。

...

接近監管者的消息人士稱,上週,系統上已經進行了數筆模擬交易,然後經過進一步的內部討論和公眾評論期以後,該平台會正式推出。

但問題仍然是,誰將願意購買高風險的銀行資產,會用什麼價格購買。

1999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四家國家支持的資產管理公司,購買了四大國有銀行1.4萬億元的壞賬資產。它們購買壞賬的價格等於或非常接近賬面價值,這明顯就是對商業銀行的救助。

這次,資產管理公司可能會再次介入購買最低質量的資產。

除了原來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去年銀監會還授權省級政府成立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購買規模較小銀行的壞賬資產。至今,只有江蘇省正式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

然而,私營部門投資者,包括經紀商、以營利為導向的資產管理公司,不良債務投資者、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將很可能要求折價購買低質量的貸款資產。

市場參與者表示,就算能折價,因為難以對別的機構發放的貸款進行盡職調查,這可能會限制了投資者對這些資產的興趣。

一家中型中國銀行的高級銀行間市場參與者表示:「資產的非標準化一直是限制信貸資產流轉的主要因素。你可以怎麼評估風險呢?債券有信用評級,但貸款沒有。這將會造成定價的困難。」

...

路透上月就報導,證監會正和中國證券監管者合作,制定新的限制更少的創造資產支持證券的指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