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9100立方米废水进入了汀江流域,造成沿江上杭、永定出现鱼类死亡和水质污染现象,然后9天之后的12日,紫金矿业在股市停 牌,大家才觉得很是蹊跷。接着,召开新闻发布会、领导重视等一系列传统项目就都出来了,态度之诚恳、力度之大正如很多突发事件一样,当地政府甚至收购死鱼 来安抚农民。但效果也与其他事件相似的是,大家又开始了询问:你们早干嘛去了? 面对这个提问,原本的答案比较标准,是说本来以为事情不 大,所以等处理好了再说。后来说是想在发布公告前对社会和股民有一个负责任的表达,并集中精力先处理事故——这个当然就是胡扯了,毕竟那算是有害物质的污 染,老百姓要是不知道的话,这个事故后续的伤害比处理事故本身可要严重的多,这不叫“负责任的表达”,这叫做“负隅顽抗的表达”。 这种 胡说八道已经被很多人所批驳,而最新的说法,是因为考虑到当地“维稳”的大局,从而让紫金矿业选择了宁可“违规”。这里的“违规”说得不是违反对于环境事 故的责任之规,而是违反了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之规。 这个逻辑乍看上去有点奇怪:怎么能把违反证监会的规定,当做地方保持“维 稳”大局的替代品呢?但这个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停牌或者披露事故,必然会有人要问为什么,当地的这起事故就无法捂住盖子,自然对当地的“维稳”大局 有所伤害。要是能够捂住,自然算是企业与当地政府都过了一关,算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除了那些受到污染水源伤害的、最好是不知情的老百姓。其实从利益共同体 的角度来看,当地政府收购渔民的死鱼,都是这个维稳大计当中的一部分,不然的话,政府也不过是个监管的角色,怎么能上赶着冲到前面去买单呢? 维稳与违规孰重?处于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每天要用水的老百姓来说,违规——无论这个规定是证监会的信息透明之规定,还是作为企业与地方政府 出于保护公众健康而必须警告之规定,都远比维稳要重要。但当地官员与企业则更希望维稳,最好稳定到谁都不知道才好。说起来紫金矿业真是当地政府的贴心人, 连维稳这件事都替当地政府想到了,弄得两者像个连体婴儿。 维稳与违规其实所面对的都不是老百姓,维稳的最终目的是政府的政绩,而违规面 对的也是证监会之类的机构,没人想过对老百姓应该负担的责任。 但维稳与违规本身则是个老问题,而这个老问题其实在民间早有答案:没有规 则的稳定不是真稳定,早晚会出事儿。强制的维稳与这种隐瞒的维稳,最终只要真相被揭露,往往会引发更为不稳定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强烈的群体性事件之诱 因。即使不在这个事情上爆发,但大家会记住此事,等到合适的时机,说不定就出来“打酱油”了。 著名学者于建嵘说过,只有动态稳定才是真 稳定,那种靠强制与蒙骗的稳定,都是表面上的稳定。这话的悲哀之处不是这种现象,而是要从一位学者嘴里郑重其事的说出来,而这个早就应该是一种常识了。但 常识总是稀缺则是我们这里的常态,这件事也不过是再次加了一个注脚而已。
平均成本法:股市投資的不二選擇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1.html
過去幾個月中﹐股市經歷了極度緊張的時期﹐經歷了今年良好的開局後﹐5月初股市開始下跌﹐期間“閃電崩盤”加劇了跌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7月。
隨著股價下跌﹐有關股市調整的傳言變為熊市里到處彌漫的言論。有勇氣就投資吧﹐這是肯定的。最近股市隨著企業公佈一連串強勁的獲利報告而活躍起來。
從目前向後回溯(事後諸葛亮不好嗎?)﹐今年春天和夏初那些黯淡的日子﹐尤其是閃電崩盤後的幾週﹐現在看起來是投資的良好時段。雖然不是2009年3月觸及的幾十年年低點﹐但卻是差不多的低位。
近幾個月股市的動盪凸顯了長期投資者面臨的難題:何時是入市的良好時機?尤其是你有大量資金要投資的時候﹐比如有了獎金、遺產或出售房屋所得收益的時候。
一個流行的方法是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averaging)﹐這一方法非常簡單:你在一段時間內﹐每月將一部分資金投入股市(在此情況下 ﹐我們將市場定義為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情況)﹐這就是逐漸涉足股市﹐而不是將所有資金一次都投入股市。隨著股市波動﹐當股價下跌時﹐按照平均成本法投資 將買入更多股票﹐而當股價上漲時﹐則買入的更少。
這跟從工資里扣除一部分錢、或將季度股息進行再投資的每月投資額有些不同﹐你是在定期向股市投入新錢﹐這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是良好的自我要求﹐只要投資計劃是多元化的﹐包括的不僅是股票就好。
讓我們看看大量資金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局面吧。一次投入所有資金聽起來非常像是抓住了市場時機﹐而我們知道抓住市場時機幾乎是不可能的。鑒於投資的人有數千萬﹐一些局外人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聲稱他們有市場時機的判斷能力﹐但那些人也常常翻船﹐就在你碰巧注意到的時候。
平均成本法會讓情況得好些嗎?讓我們從年初看看。如果你得到了8,000美元聖誕獎金﹐你是在一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全都投到股市呢﹐還是在一年的前八個月每月投資1,000美元呢?
在8月5日股市收盤後﹐在1月將全部獎金一次性投入股市的投資者漲幅將約為2.2%﹐在8,000美元的初期股本上獲利173.60美元﹐而用平均成本法進行的投資表現稍好一些﹐漲幅為2.3%﹐獲利187.13美元。
原因在哪兒呢?投入全部資金的投資者在1月大舉買入時﹐股價相對較高﹐依平均成本法買入的投資者也一樣﹐但股市在7月跌向低點時﹐平均成本法的投資者還在買入﹐因此也以較低的水平買入﹐這是依平均成本法操作獲利稍多的原因。
平均成本法招來許多批評﹐舉例來說﹐如果股市上漲﹐立即投資是否明智?這些批評基本上說平均成本法披著華麗外衣﹐而實際卻是判斷市場時機﹐這些批評有一些道理。如果你在去年9月開始了上述買入股票的例子﹐平均成本法表現將落後﹐從2009年9月1日起是股市的低迷期。
其他人認為經紀商使用平均成本法以避開客戶可能發出的報怨:它不讓投資者在接近高點時買入﹐但也不會讓投資者抄底。隨著時間推移將投資資金分攤﹐將減少兩者出現的幾率。
但平均成本法確實有意義﹐尤其是在動盪的市場里﹐這似乎已越來越成為常態。隨著時間推移投資一些資金﹐可以確保你在股市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在股市上漲時買入更少。
許多投資者犯下了高買低賣的錯誤﹐高買是在股市大漲的時候買入﹐低賣是在人們都驚恐萬狀的時候賣出。平均成本法可以防範這些毀滅性的非理性行為。單是這一因素就是將其納入你投資方式的一個原因。
Dave Kansas
黄光裕家族:陈晓出局是唯一正确选择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2/1MMDAwMDE5MTc1Mg.htmlc
对国美电器(0493.HK)的控制权之争,棋至中盘。
目前,争夺的双方,黄光裕家族与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皆在争取更多的筹码——股东,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手中的选票。而他们的最终对决,将是即将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
在这场对决中,黄光裕家族的目标只有一个,驱逐陈晓,让黄光裕家族的代言人进入国美电器董事会。
8月11日,一位接近国美电器大股东Shinning Crown 的权威人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这位代表黄光裕家族发言的人士称,“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自行召开股东大会”,并称,“陈晓退出董事局,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黄光裕及其妻杜鹃入狱之后,目前,黄氏家族的代言人由“三驾马车”组成:黄光裕大妹、鹏润投资董事长黄秀虹,二妹黄燕虹,以及中关村副董事长、律师邹晓春。后二者,也是黄光裕提议新增的两名国美电器执行董事。
目前,拥有国美电器34%股权的黄光裕家族,无疑已经拥有了先发优势。但陈晓的胜出并非没有可能。最终左右胜负天平的,将是拥有44.84%国美电器股权的机构投资者。
而在机构投资者中,贝恩的角色尤为关键,因为,只有在其将持有的“债权”转为“股权”之后,陈晓阵营才真实地拥有了约11%的投票权,而黄光裕家族的投票权也将因此被摊薄至29.8%。
在大约一个月后的最终决战前,黄光裕家族和陈晓将率先打响一场机构争夺战。
陈晓退出是唯一正确选择
《21世纪》:你们提议的特别股东大会,最终是否会召开?在此之前,双方有无和解的可能?
黄光裕家族:按照相关规则和目前局势,临时股东大会一定会召开的。如果董事局不召开,国美大股东Shinning Crown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自行召开。
陈晓退出董事局,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这种结果,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最小,最符合大多数股东的利益。在陈晓主动辞职的前提下,对他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会尽量考虑。
《21世纪》:为什么将矛头首先指向陈晓?你们如何看待一些旧部的倒戈?
黄 光裕家族:一方面,我们发现了陈晓在利用国美股东周年大会授予董事局发20%新股的权利,不顾上市公司现金充裕和摊薄老股东的权益,欲低价再发20%新股 的阴谋。另一方面,陈晓改变了国美电器一贯坚持的战略发展方向——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通过管理来持续提升企业效益。
这一年来,陈晓以牺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大量地关闭平均线以下门店的方法,通过“做业绩”,来粉饰国美报表,达到在国美内部和市场上扩大个人影响的目的。苏宁电器的规模原来只是国美电器的60%左右,现在正在全面超越,就是明证。
正是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国美大股东Shinning Crown在7月19日派出代表与陈晓私下谈判未果的前提下,才不得不在8月4日晚上向董事局发函,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撤消董事局发20%新股的授权和重组董事局的五项议案。
(至于“旧部倒戈”,)我们相信,国美管理团队和员工是伴随国美电器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国美团队非常有信心,对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非常肯定。
其他董事和高层应当多关注此事件深层次内涵,应当站在符合公司长远利益的立场。
《21世纪》:如果股东大会召开,要求“陈晓去职”的普通议案,只需获得参与投票的半数股东支持,即可生效,哪些因素将决定此次对决的结果?
黄光裕家族:我们始终认为,股东动议是否符合大多数的股东利益,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确信,动议会得到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大多数股东的投票支持。
机构不应介入股东纷争
《21世纪》:机构投资者的角色至关重要。比如贝恩,会否及时由债权人转变为股东,并参与投票?大摩、摩根大通等主要机构将支持谁?
黄光裕家族:机构投资者将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大股东的动议如果得到支持,陈晓的出局就是必然的了。
贝恩作为财务投资者,它是“可转债”的持有者,它在没有转股以前,是上市公司的债权人。理智的财务投资者一般不会加入其他股东的纷争,也不应该为了投票去转换股票,一般是要卖股套现的前一天,才会转股,以避免任何可能的风险。否则,也是对自己的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目前已与多家机构投资者沟通过,综合各方意见后认为,在临时股东大会上将有足够多的投资者支持大股东的动议。大股东与很多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21世纪》: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国美电器董事会有可能会再度增发20%,此举会否达到“摊薄黄家族股权,降低影响力”的效果?如果最终实施增发,黄光裕家族能否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参与增发,以保证不被摊薄?
黄光裕家族:据我方了解,陈晓私下正在做发行新股的工作,不排除任何可能。
但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董事局关于增发的公告。为了避嫌,我们认为,陈晓应该公开承诺在召开股东大会之前,不会增发新股。
我们认为,如果董事局在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增发,肯定是有损于包括大股东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对此,我们将坚决反对。目前公司经营稳定,资金充裕,没有必要增发新股,摊薄老股东的权益。
我们有能力领导国美
《21世纪》:如果陈晓最终出局,国美电器将由谁来领导?如何看待“你们不具备领导国美电器的能力”的说法?
黄光裕家族:如果我们提名的执行董事能够顺利当选,国美董事局将重新选举产生董事局主席。新的董事局将与国美团队一起,把公司重新带回到高速发展道路上来。
请大家不要忘记了,陈晓创办“永乐电器”在上市一年以后的2006年上半年,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避免“永乐中国”被国际资本全面接盘,正是国美电器施予了援手。这一事实表明,陈晓才不具备领导一家大型企业的能力。
《21世纪》:“当自己的利益和其他股东利益有冲突的时候,黄光裕首先保护自己的利益。你会跟着这样的人走吗?”对于这一指责,你如何看待?
黄光裕家族:这种指责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大股东提出的五项动议,正是考虑到需要维护所有股东利益的出发点才提出的。
《21世纪》:目前,你们与黄光裕夫妇的沟通是否顺畅?通过何种途径沟通?
黄光裕家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律师在做沟通工作,陈晓和管理层也可以通过国美的律师进行沟通。
为何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5009.html
在过去的文章和各种公开言论中经常提到对于企业选择的严格和苛刻,比方说“投资股票要像找老婆一样的精挑细选,要选择最好的企业来投资”,但究竟为 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与股票投资获利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说到这,对于那些短线交易投资者或者是技术派的朋友,你可以不用再浪费时间往下看了,因为下 面的内容更适合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
要知道为什么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首先我们要明白投资股票获利的根本原因是股票的估值变化和股票价值成长(由于股息收入较少暂不考 虑)。而实际上,股票估值变化收益是有限的而且不确定性很高,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股票价值成长的收益,而股票价值成长的根本,特别是放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 间周期来考察的话,是因为企业利润的成长导致的企业价值的增加,进而表现为股价的不断上涨(不考虑拆股情况)。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利润不断成长的企业的 观点必然与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着必然联系。另一方面,虽然很多企业利润并没有持续上涨,但是它们的股价却不断创新高,特别是在中国股市这种同涨同跌的背 景下并不稀奇,但是没有业绩支撑的上涨是偶然的、不确定的、短期的,而且是最终一定会打回原点的上涨,所以做这样的投资与赌博无异,即使赚到钱也只能说明 一时运气较好。
为什么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那是因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业绩能够成长的重要保证(不是唯一条件),而业绩成长才是股票能够获利 的根本原因。对于企业而言,竞争是永恒的主题,特别是非垄断的自由竞争行业,大多数都会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商业领域里,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遵循二八定 律,即20%的企业分享着行业内80%的利润或市场,而剩余的80%的企业只占有着行业内20%的利润或份额,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只 有最好的企业能够持续保证赚钱,而且赚得越来越多。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世界企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不易的,没有持续竞争优 势的企业很难长期盈利,竞争的结果使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被市场淘汰。美国超市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沃尔玛股价上涨了上千倍,而在上世纪 70年代销售额是沃尔玛的20倍的现代连锁超市业鼻祖凯马特(Kmart)公司,2002年则宣布破产保护。
我们都听说过长江实业和新鸿基地产这两个香港地产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众多房地产公司扎 堆上市,而到1997年的时候,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被六大地产商垄断,其中属长实和新鸿基最为突出和优秀,其余地产商不是倒闭、破产,就是被收购和兼 并。1977~1997年的20年间,长江实业的利润增长了204倍,股价增长了248倍;新鸿基地产利润增长了138倍,股价增长了186倍,这就是选 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的回报,短时间来看,可能差距不大,但是作稍微长期的比较,投资收益就会有天壤之别。试想为什么只有极少的人能在20年间赚到这么 多倍呢?所以,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投资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不能保证企业利润一定成长,也有可能是下降的,因为企业在商业社会中并不是单独体,还要受到行业状况和经济前景的制约,即使是竞争优势绝佳的企业,在一个全行业不断走向衰落境地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衰败。
当然也有很多行业中的企业,虽然它们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由于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增长,其业绩也会与行业最有竞争优势的公司一样高速成长,甚至通过激进 的扩张策略反而超过最优秀公司的成长速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行业竞争处于初级阶段,远没有达到激烈竞争的地步,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缺乏竞争力的 企业在市场中一点一点地被有竞争力的企业挤压,最终被市场淘汰。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乳品行业高速发展,但时至今日,市场份额和利润主要集中在 蒙牛、伊利等少数竞争力强的企业中,很多地方小乳品企业不仅没能分享行业的成长,反而不是倒闭就是在夹缝中生存。所以此时对于企业的选择更需要专业的研究 和判断,这也是很多投资人盲目选择企业而失败的原因。
进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即使表面风光无限,可能也只是昙花一现,这也恰恰验证了那句经典“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在行业面临激 烈竞争和周期波动时,这些企业往往会最先被淘汰,表现在业绩上就是利润下滑,甚至亏损、被收购或破产倒闭,这就是大部分企业的结局,而在股价表现上,如果 你没有在企业发展的最辉煌的时候撤出投资,那么无论你前期有多少倍的收益都仅仅是“纸面财富”,最后仍会让你血本无归。
我们都看到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微软、思科等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伟大企业,进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大牛股,却不知在它们背后还 有多少被淹没甚至失败的小企业。“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本应用在战场的警示之言,我觉得一样可以用在商业领域,纵观A股市场,那些高估值并仍在不断上演创 新高神话的创业板、小盘股里的企业,难道真的值得广大投资者倾注如此之多的期望吗?殊不知像微软这样的公司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才出现一家,上万个竞 争公司中才能成就一家。而在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里又有多少企业具备这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呢?该到大家冷静思考的时候了!(作者为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 经理)
黄陈“决战日”敲定“9·28” 贝恩选择全部债转股备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4/1516518.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李潮文发自上海、香港
陈晓为首的国美现管理层和贝恩资本已摆好了决战的架势。
昨日(8月23日)下午,国美电器召开业绩发布会,并公告将于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在国美中报发布会上,陈晓号召国美股东认可、支持公司现任董事会和管理层,积极投票、理性选择。
同时,贝恩资本也终于正式确认将在特别股东大会之前行使全部债转股权利,以便参与投票。
这无疑是一场决战前的最终动员会。
“国美不能再回到个人企业模式”
“国美不该且不能再回到个人企业的管理模式,遗憾的是,黄光裕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陈晓在发布会上说。
“股权之争、利益之争都不是本质,所谓陈黄之争更不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只是大股东的借口。”陈晓直言黄光裕要的是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想继续把国美当成其私人公司,一个工具性的企业,“这无疑是不符合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国美从上市开始就已经是个公众公司了。”
陈晓历数自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捕后国美股价的震荡经历,“公司两年间每一次受损均与黄光裕有关,他使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一次次从经营基本面转向其 个人因素导致的不明朗局势。”提及黄光裕提名的两位董事人选黄燕虹和邹晓春时,陈晓特别强调了二人“黄光裕胞妹”和“私人律师”的身份。
记者注意到,国美官方的新闻资料中,在介绍现有管理层构成时,称之为 “集团最称职的管理团队”。“或许陈晓未必是最好的人选,但现在也没人比他更适合了。”多位家电制造业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如此表述。
国美一位副总裁对《每日经济新闻》回忆称,当时公司众高管一筹莫展,最后只能靠陈晓出面以个人资产和信用为公司担保。陈晓本人也透露,去年6月份在中报 里有披露,那时其抵押担保还有13.8亿元,“在年初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更大,那时候根本没有融资方案,我的担保今年9月到期,我也不会再担保,这原本就不 是我作为小股东的义务。”
即便是现在,国美的资金链也尚不能算宽裕。一位白电企业总经理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称,目前国美尚无力一次以5亿元以上现金购货。前述国美副总裁亦对记者确认,国美资金链迄今确未尽复旧观。
国美董事会昨天表示,未来国美仍有资金需求,以保证对新业务和新机遇的掌控能力。
不过,陈晓昨天表示,国美对股票增发目前没有任何决定。陈晓表示,香港的17家零售企业上市公司都有一般授权,“假如我们有一般授权的存在,对公司在如何把握机会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会有一个弹性和灵活的空间。”
“对我个人而言,现在选择退出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是对公司、投资者、员工和股东不负责任的。”陈晓表示,股东的选择是最公平的,“我会坦然接受股东的选择。”
否认“阴谋论”
此前黄氏方面曾指责贝恩资本的注资条件苛刻,并指陈晓故意与贝恩结盟,以达到稀释大股东股权的目的。
陈晓对此回应,“我相信黄光裕先生的智商比我还高,但我的智商也不低,他所说到的这几件事情,没有一件是站得住脚的。”陈晓指出,正是黄光裕所说到的融 资、期权等问题,是管理团队在黄光裕个人犯罪给公司带来的史无前例的风险和困难时期采取的最成功、最有效的措施,并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和赞赏的结果。
陈晓说,如果黄光裕不自己买卖股权,没有人可以让他手中的股权发生变化。
陈晓表示,2008年初时国美必须及时融资,但和华平、贝恩等大量投资机构接触,几乎无一例外都对国美过去和当时大股东的状态感到担心,都提出了前提条件:要摊薄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以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减少投资风险。
陈晓指出,国美在融资时遵循了黄光裕提出的要求保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要求,实际上经历过艰难的谈判,最终只有贝恩资本一家接受了原有股东不摊薄这一条件。“不存在所谓的苛刻条款。”
这次贝恩转股后将占股9.8%,黄光裕持股被稀释至约31%,但仍居第一大股东地位。
贝恩投资(亚洲)董事总经理竺稼则指出,他们不会成为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关键时刻能参与投票,与其他股东利益一致,这是我们转股的原因。”针对业界的 疑虑,竺稼特别强调,“贝恩没有和谁捆绑、共同进退的约定。”在公司前景不明朗情况下进入,会做常规保护性条款。贝恩投资的是可转债,对债权人都有一定保 护。
为董事会“加分”的财报
昨日国美公布的中报业绩似乎也能为现管理层加分。
这是一份颇为靓丽的报表。财报显示,国美电 器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9.62亿元,同比上升65.86%;实现销售收入248.73亿元,同比上升21.55%;经营利润同比上升86.14%,达 到1.24亿元;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28%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5.02%。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6.48%上升至17.04%。
在报告期内,国美的门店也重新实现了正增长,重启扩张势头。目前国美手握现金60亿元,同比上升120.5%。同时,运营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也下降到3%。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对此评价称,国美发布半年报,意在争取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国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也确实为管理层和陈晓加分不少。
陈晓在发布会上就业绩的评价也颇显拉票意味。他表示,国美的业绩显示上半年公司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与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管理层团结一致和广大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他着重强调称,国美脱困复苏多多受益于供应商的支持,目前国美已与供应商结成了稳固的零供联盟。
前述国美副总裁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资金受压之后,国美多采用周入周结的结算方式,与供应商的关系改善良多。而此前多家家电供应商亦对记者表示,眼下国美的合同规范了很多,与供应商的沟通更为积极主动,对陈晓团队的表现较为满意。
此外,国美还公布了其5年计划的一些具体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国美上市公司目前拥有700多家门店,另有400多家门店资源此前尚未装入上市公司,而归 黄光裕所有,主要分布于上海、北京等地。昨日陈晓没有透露如果黄抽走400多家门店的应对方法,但国美内部人士称,这400多家门店的经营质量并不高。
相关新闻
黄光裕阵营:股东大会时间蹊跷 或为增发拖时间
每经记者 郎振 尚希 边长勇发自北京
在接近黄氏家族的核心人士看来,国美董事会最终确定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这个时间点的选取存在一定的技巧。“这有一个很长的准备过程,不排除有增发的可能。”
此前,包括黄光裕阵营在内的多位行业人士预计,股东大会时间或确定在9月中上旬。
“目前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机构对于贝恩债转股及增发股权都有很大的意见。”上述核心人士告诉记者,因为贝恩债转股或增发股权都将稀释所有股东的持股比例。
业内著名并购专家冀书鹏对此表示,增发对双方都不是很好的一张牌,对大股东不是,对管理层和贝恩资本也不是。“增发后,如果贝恩进行认购,其在单一性和波动性如此强的项目上进行大笔连续投资,是有违财务投资者策略的;增发后,管理层做强业绩的压力将更大。”
不过在冀书鹏看来,目前如果董事会进行增发,已经没有多大遮拦,因为董事会已经获得相关授权。尽管大股东方面会以滥用信托责任等名义发起法律反制措施,但从法律层面,对此进行认定的难度非常大。
昨日陈晓对此的态度也颇为“暧昧”,并未杜绝未来的可能。
行业人士认为,如果国美董事会进行增发,而20%的增发股份为陈晓或者贝恩资本获得,黄光裕阵营手中的股权将与陈晓阵营手中股权相差无几,黄光裕阵营此次努力很可能将化为泡影。
近日,黄光裕阵营知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次黄氏阵营自认为获胜希望较大,但即使这次股东大会相关动议不成功,下次做好充足准备后还会再次发起努力,目前让此事走向和解的前提就是“陈晓下台”。
昨日,记者致电富达基金、摩根大通以及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投资者,三方均表示对于目前与国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不做评论。
選擇 茶怪老作
選擇是好是壞呢? 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選擇愈多愈好。金融時報推介的新書Choice, 對心理學有研究的作者則認為,我們寧願別人替自己選擇。我想,作者又有點道理。品牌、明星、評級通通門面上的東西,他們的存在價值就在於幫我們選擇買哪支 洗頭水、看哪套戲,以至買哪瓶紅酒,進哪間法國菜館等等。要自行選擇嗎? 可以。你冒必要自己研究洗頭水的化學成份、閱讀多份影評,以及找多個朋友問清楚。
生活上很多瑣事有太多選擇,我們沒法一一理性分析,莫說我們有這樣豐富的 知識。當然,我們還有餘地去選擇喜歡哪隻品牌、哪位明星,以及相信哪個評級,如果可以的話。
比亚迪的两难战略选择 Barrons
作为一个以发展电动汽车为目标的企业,比亚迪目标远大。但是,正是因为其远大的目标,比亚迪面临两难的战略选择。 一 个企业要成功,必须战略清晰,集中资源投入在战略重点。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比亚迪必须作出重要的战略抉择,到底是集中精力投入传统汽车的发动机 和变速箱领域,还是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相关的关键技术。传统汽车的关键在变速箱和发动机。而电动汽车则基本不需要这两种传统的关键核心部件。为了给未来的电 动汽车积蓄力量,比亚迪成功进入了传统汽车领域。但是,传统汽车的后续发展要求有变速箱和发动机的研发实力。不然,没有后续车型的推出,只是反复对旧车型 拉皮,换汤不换药式的“升级”,迟早要遭消费者抛弃。F3的大起大落就是明证。而缺乏产品升级换代,没有后续发展潜力,只靠压榨经销商,盲目增加经销商数 量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必然不可持续。 比亚迪实际上是在和技术赛跑,看电动汽车能否发展的足够快,以至于替代甚至超越传统汽车。当新技术替代了传统技术,比亚迪在传统汽车领域的致命短板就不算问题。但是,在那之前,如果还不投入在传统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发展会严重受限。
比亚迪两难选择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93802&time=2010-10-30&cl=115&page=all
利润突降,光环褪色,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两条战线策略面临选择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梁冬梅
关于比亚迪(01211.HK)的好消息越来越少。
继8月间宣布调低2010年销量目标和经销商退网风波之后,比亚迪第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挫:净利润仅为1134万元,去年同期的净利润则为11.6亿元,同比跌幅达到99%。
10月26日业绩发布两天后,比亚迪股价连续下跌,跌幅合计高达18%。投资比亚迪的“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或许也该问问:一向以行业颠覆者形象和电动汽车领先者示人的比亚迪怎么了?
F3风光不再
根据比亚迪财务报告,一方面,比亚迪销量下降导致销售收入增幅减少;另一方面,相关的费用却在提高。三季度,比亚迪实现销售收入102.56亿 元,同比仅增长0.28%;成本和费用则达到42.6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销售及分销成本为14.89亿元,同比增长48%;行政开支和研发 成本合计为25.2亿元,同比增长32%。
销售收入增幅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汽车销量出现下滑。根据比亚迪的销售数据,2010年三季度,比亚迪销量为9.7万辆,同比下降15%。
比亚迪销量下降最早出现在4月,5月情况有所好转,上半年比亚迪销量达到28.90万辆,同比增长达到6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根据中 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自6月开始,比亚迪汽车销量连续四个月出现下降。鉴于此,2010年8月,比亚迪宣布将其全年销量目标从80万辆,调低到60 万辆。
即使按照比亚迪上半年的增长速度,要想达到全年销量目标,仍然有困难。在上半年增速达到63%的情况下,比亚迪上半年仅完成了全年80万辆目标的36%。
在销量下降的同时,比亚迪成本和费用却在上升,尤其是销售及分销成本大幅上升。根据三季报数字计算,销售及分销成本增幅高达48%,总额占到全部成本和费用的34.9%。
销量下降,将比亚迪长期依赖一款主力车型获利的弱点暴露无遗。长期以来,比亚迪依靠其主力产品F3实现了销量的猛增。根据本刊记者对比亚迪历年销售数据的统计,F3在2005年上市第一年,便开始对集团有收益贡献,当年年底就使汽车业务获得盈利。
2006年,F3销量4.6万辆,占比亚迪全部汽车销量的83.6%;2007年,F3销量8.4万辆,占总销量的97.7%;2008 年,F3销量约14万辆,仍然占总销量的82.4%。即使到了2009年,比亚迪已经有F0、F6等车型上市,但F3的销量达到29万辆,依然占到了全部 销量的65%。
在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大的时候,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高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熊传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产品更新换代快、能够不断推出新品的公司,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就高,而产品单一、缺乏新品是比亚迪销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经销商“弃船”
一旦汽车销售受到影响,比亚迪的销售网络也就出现问题。2010年8月,河南、四川等地比亚迪经销商纷纷发起抗议活动。一位长期关注比亚迪的投资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比亚迪“对渠道的压榨太过分,招致反弹”。
比亚迪自进入汽车领域以来,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均延用其在手机电池领域的低成本策略。在汽车生产领域,比亚迪运用人工替代机器的模式节约成本;而在汽车销售模式上,则采用分网的方式扩军,通过“人海店”战术发挥终端潜力。
所谓分网模式,是将不同的车型放在不同的销售网点进行销售的模式。比亚迪将其销售网络分为四个,A1网销售F3和F6,A2网销售F3R、F0和L3,A3网销售G3,A4网计划销售I3和I6。
举例来说,比亚迪通常是在一个地区分成A1、A2、A3网,一个网设两家店。经销商的返利与销量挂钩。经销商为了获取返利,就会更多从比亚迪进 货,压价进行销售。这一做法,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并无太大问题。比亚迪汽车从2005年的销量1.6万辆,到2009年销量44.8万辆,仅用了五年时间。
矛盾集中在2010年爆发。受政府减少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优惠税率(从5%税率调高到7.5%)影响,主要排量为1.6升以下的比亚迪主力车型销量滞销。
销量下降,经销商库存增加,占用大批资金,而同一地区两家经营商互相竞争,使得一些经销商面临压力,无奈选择退网。
但是,按照比亚迪的规定:经销商自签订4S考核协议之日起,三年内更换比亚迪认证的店面位置或退出比亚迪销售系统者,扣除全部保证金并取消且要求返还所有优惠。由此才出现了经销商抗议一幕。最终,比亚迪与部分经销商达成协议,退还部分保证金。
两难战略选择
财务投资专家贝乐斯在财新网发表文章认为,表面上看,比亚迪的利润下降是经销渠道和产品单一造成的,但从根本上反映了比亚迪面临的两难选择——到底是集中精力投入传统汽车研发,还是重点发展电动汽车?
这也是比亚迪一直以来给广大投资者出的一道谜题。2008年9月,巴菲特旗下公司以2.3亿美元(约合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市场掀起了持续的“比亚迪热”。短短一年间,比亚迪的股价从8港元涨至85港元,上升了10倍。
无论是在公开场合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在投资者会议上,比亚迪总是将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故事,当成是其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先进地位的例证。
实际情况是,比亚迪汽车目前的利润仍然主要来自于传统汽车领域,其真正竞争力不是新技术领先实力,而是将中国劳动力优势发挥到极致所创造的特定 生产研发方式。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掣肘,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还远未达到量产的水平,短期内还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可以说电动车和新能源概念已经被比亚迪 透支。(详见本刊2010年第7期封面报道“比亚迪做什么”)
根据比亚迪的三季度报告,投入研发成本就达到10亿元,占到全部成本近25%。但是,这些投资究竟是投入电动汽车领域,还是传统汽车领域,尚不 得而知。仅从比亚迪缺乏后续车型角度推断,其在传统汽车领域投入不够大。如果没有传统汽车领域的投入,失去盈利来源,比亚迪所押宝的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 也将缺乏后续的支撑。
“这个战略选择是比亚迪绕不过去的坎。”贝乐斯认为。
光环逐渐褪去
如果比亚迪不能在传统汽车领域继续保持高盈利,电动汽车短期内不能产生收益,其身上的光环将逐渐褪去。
眼下比亚迪急需应对的还是在传统汽车领域面临的压力。除了缺乏后续车型,比亚迪在产能方面也面临困境。比亚迪目前的整车产能为50万辆。其中, 西安工厂产能为30万辆,主要生产F3及F3R;深圳坪山基地年产能20万辆,主要生产F0和F6。西安二厂涉嫌违法占地一事,又给比亚迪增加了不确定 性。
7月15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陕西省户县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扩建工程涉及违法占地,此案涉及地方政府违规预征土地、开发企业违法占地等违法违规行为。
比亚迪西安二厂于2009年底开工,计划投资50亿元,预计2011年上半年整车正式投产,2013年完成40万辆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能力。这一计划比原定的20万辆产能计划扩大了1倍。
2010年10月13日,国土资源部网站发出公告,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决定没收比亚迪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294.66万元罚款。
这意味着比亚迪产能将不能如期扩产到40万辆。而比亚迪西安二厂正是承担着生产包括比亚迪L3、G3、F5在内的新车型的重任,无疑对比亚迪有雪上加霜的味道。
2010年9月27日下午,巴菲特开始他的中国之行,第一站就是参加比亚迪经销商的活动。面对比亚迪上千家经销商,巴菲特表示,投资比亚迪是明智之选。这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经销商和投资者的信心。
巴菲特中国之行结束后,10月4日,比亚迪股价上升到62.3港元。但是,比亚迪三季度报告出炉之后,截至至10月29日,比亚迪股价已经连续四日下跌,降到每股46.5港元。
叶兄论伟大公司的投资时机选择
http://www.guidetostock.com/weidagongsidetouzishijixuanze.htm
通常一个伟大的公司,总是在某个阶段套死一批投资者。
(把公司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就是在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这个转换的点上会套死很多人。
因为在成长期的伟大公司都会被给予非常的PE,一旦成长期结束,进入成熟期,
其PE会回落到正常水平,虽然E仍在增加,但价格回落幅度会非常大。
在成熟期之后参与的投资者,就只能享受E的增长带来的收益,在PE上的超额收益就不能指望了。
例如微软、谷歌、腾讯、阿里巴巴(如果他们也算的话),都曾有PE非常高的时候,
到成熟期之后都会有股价大幅回落而且此后可能10年都回不去那个高点的时候。
延伸一下,我觉得有三个细节:
1)一个好的投资方法是寻找在导入期或者成长期的开始阶段的公司。
2)如果第一步做得好,幸运的抓住了一个这样的成长股,千万不可以因为PE略贵就获利了结,因为直到其成长期结束之前,都会享受高PE,甚至PE越来越高,这个收益是来自未来N年的Earning的回报提前支取。这才是投资获利最丰厚的组成部分。
3)第三步,当高PE持续很长时间后,要非常小心成长期何时结束,不然此前的收益的大部分可能会付之东流。或者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想想巴菲特投 资可口可乐的第一个10年收益10倍,而第二个十年则是整体亏损的)。因此来说,任何伟大的公司,都不是可以“永远不卖的”,而是要很小心何时卖。
選擇 黎智英
|
|
對做生意的人來說,選擇是個介乎 科學與藝術的元素。我說的不是決定做什麼生意而作的選擇,那樣的選擇更是個藝術多於科學的元素了。做生意,即使掌握了自己的經營資料和市場狀況,那對作決 定、做選擇還是不夠的,為生意作決定都是為未發生的事情作取捨。無論你做了多少研究,掌握了多麼精細、詳盡的數據資料作為參考,決定的效果卻永遠是個未知 數,因為將來永遠都是個無從確定的黑洞。
很多時憑直覺做的決定,其效果又比有精巧詳盡資料之助作的決定來得更為可靠,故此人們說不管做什麼決定,藝術靈感往往比科學分析來得更為重要。
不過這一回我真正要跟大家說的話題,是做生意的人應該給顧客提供什麼的選擇:我們到底該為顧客提供眾多不同的貨品選擇,抑或給顧客有限而窩心的選擇?而「最窩心的選擇」也正是我要跟大家探討的難題。
在美國,像WalMart般的超市大都提供四五萬種貨品供顧客選購。WalMart在幾十年間迅速發展為全世界銷售額最大的企業,絕對是個非常成功的企業,那麼誰又可以說他們給顧客眾多選擇的策略是錯的?
反觀蘋果電腦,他們只供應一款令全球瘋魔的iPhone,誰又可以說選擇愈少才是愈有效的經營策略是錯的?不過WalMart及蘋果電腦都是極端的例子,是例外而非常規。我們要在這裡探討的是做生意的一般性經營常規。
首先讓我跟大家說說我經營佐丹奴的經驗吧。開辦佐丹奴的頭幾年,生意非常糟糕,每年都虧蝕;我糊裡糊塗,找不到正確的經營方向。佐丹奴這門生意到底是賣什 麼的?那當然是一門經銷成衣的生意,可是這個說法是沒有意思的;不少人都經銷成衣,但不是人人都賺錢,而做生意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故此經銷成衣只是賺錢 的一個手段,而如何經銷成衣才是賺錢的竅門。
一天我帶小孩子到麥當勞午膳,在櫃台前排隊時我給他們有限的餐單選擇啟發,腦袋裡的燈泡突然亮起;哦,我知道了,佐丹奴要賣的是簡單的選擇和速度,貨色簡 單,顧客便可以迅速作出選擇,從而增加貨品的銷售批量;銷售批量大,款式簡單,市場回應的資訊也就多和快捷,令我們更能了解顧客的需求,便於迅速補貨,有 助於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益,真正做到平靚正的效果。這應該是個經營致勝的方法吧!
有了這個體會,我於是將佐丹奴三百多種的款式大減至五十多款,款式減少也同時大大簡化了經營和生產運作。這不但幫我們降低成本,更讓我們有條件降低售價。 貨品款式少了,簡化了的運作更因而清晰起來。縮短補貨所需的時間,又讓我們可以更快地掌握顧客對不同貨品款式的反應,後來這也令我創造出了Fast Retailing這個零售概念。
這個概念是這樣的:供顧客選擇的貨品愈少,生產和零售的運作便可以愈集中,無論物料的供應和生產安排便可以更為緊湊,令補貨來得更為快捷。選擇少,顧客可以更集中地選購貨品,因而提高每種貨品的銷售批量,令生產更快捷、更便宜,從而提升佐丹奴的整體經營效益。
經營效益高了,售價便更便宜,進而刺激銷量;故此這是個不斷互相增益的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這個良性循環讓我們可以提供品質高、價錢愈來愈便宜、補貨愈來愈快捷,因而愈來愈能夠準確地追上顧客的口味喜好的貨色。這個Fast Retailing零售模式是從減少給顧客的選擇開始,進而創造出經營和生產的新天地,發展為嶄新的經營模式。
有一次我從香港乘飛機返台北,有一位男士特意要跟坐在我旁邊的乘客換位置,以便可以跟我坐一起,交流經驗。他自稱是位心理學教授,看過我寫有關選擇的文 章。他說十多年前新加坡政府見到女性高級知識分子遲遲不結婚,為了鼓勵她們早婚,以提高高級知識分子的生育率、提高人民的整體質素,便舉辦了一些活動,讓 單身異性大學畢業生可以多些聚會,以促進他們結識、發展為夫婦的機會。
這些用心良苦的活動最終因為效果不彰而停辦。這位教授說失敗的原因是參加聚會的男女數目幾乎相等,因此參加聚會的人(尤其是在社交場合通常表現較進取的男 士),欠缺足夠的競爭張力在短時間內做出選擇。當選擇的對象眾多,卻沒有競爭形成的迫切性,這樣的聚會便變成娛樂而非擇偶活動。
他說假如參加這些聚會的人是男多而女少,那便會產生很不一樣的效果。他說有數據顯示,私人辦的配偶活動都是僧多粥少,而成功率高,足以證明男性之間的競爭 是這類活動的成功要素。他想跟我探討的,是貨品之間的競爭如何影響顧客的購買選擇,及這樣的競爭對店鋪陳列商品的含義。我認為無論是男女的擇偶聚會或陳列 貨品,競爭形成的迫切性對消費者的影響都是一樣的。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選購貨品時,貨品是死的、是完全被動的,故此只有消費者在競爭。沒有錯,消費者之間存在競爭,但有這樣的競爭那是因為可供選擇的貨品是 有限的。這也就是說有限的貨品在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當貨品的種類多了,在消費者眼中一切貨品都變得面目模糊,甚至劃一化。當消費者覺得貨品是劃一的,它 們便喪失掉吸引消費者注意的競爭力,那樣消費者也就感受不到迫切的選擇張力。
購物時,即使旁邊沒有別的顧客,只要可供選擇的貨品是有限的,人們往往會感受到選擇的迫切張力,因而產生較強的購買意欲。反之,要是可供選擇的貨品種類繁多,即使一起購物的人眾多,人們卻往往無動於衷。
陳列的貨品眾多無疑有助於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可是做購買決定是需要有清晰的資訊的,選擇眾多只會造成資訊混亂,最終妨礙顧客購買的決定。鋪面的陳列擺設是商號給顧客提供的購物指南,故此做好零售業管理,重要的一環是令顧客在一瞬間便清楚掌握有關貨品的資訊。
有選擇當然好過沒有選擇,可是這並不等於說愈多的選擇便愈好。不辯的事實是,能夠給顧客提供更清晰的貨品資訊肯定會更好。店鋪提供的貨品種類少,這也就令我們可以更集中、更肯定地掌握業務的優勢,減少出錯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像WalMart那樣提供四五萬種之多貨品的超市卻又成行成市起來?我在開頭說過了,選擇不單純是個科學議題,更還有藝術的成分,故此不一定可 以循邏輯來分析。不過,我倒想借這個機會給經營超市的人提個建議。家庭主婦在一個星期裡上好幾趟超市,那可以說是她們的例行活動。在她們來說,瀏覽超市堆 積如山的貨品既是「指定動作」,也是頗為沉悶的事情;故此提供五光十色的貨品既可以吸引她們的注意力,也可以令她們例行的沉悶活動來得更為有趣。
增加可供她們選擇的貨品可能會打亂她的購物決定,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她們早就心中有數要買什麼東西,故此她們的選擇已流於慣性。讓她們嘗試新的品種或新的品牌,那不是給她們提供更多的選擇,而是讓她們在慣性的活動中找到新鮮的刺激。
說到底,主婦上超市購物並非每一次都是去作出新的選擇,她們只是去慣性地提取家裡的必需品。補給必需品是個慣性行為,那不是選擇;選擇貨品是另一回事,故此一般零售業面對的經營問題跟超市並不一樣。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