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萬科主席 中國地產大亨如何從登山體悟生命 王石:挑戰,是我選擇的生活態度!



2011-2-14  tWM


「登山,讓我坦然面對死亡。」 ?中國地產大亨萬科集團主席王石,在歷經事業高潮、瀕死威脅,以及人生種種風雨後,如何持續尋找自己的人生新坐標?

撰文.林宸誼

當一位身價數億元的富豪面臨死亡,那一刻閃過他心中的念頭會是什麼?死裡逃生後,他的人生又會有什麼改變?

美東時間上午七點半,大雪過後的波士頓,露出久違的陽光,一名身材高瘦,裹著厚厚外衣的長者,正穿越街道前往哈佛校園。他是中國地產大亨──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在歷經事業高潮及人生的風雨後,選擇重回校園,才是他此刻最想沉浸的單純喜悅。

創 立於一九八四年的萬科,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上市地產公司,總市值近人民幣九百億元(約合四千億元台幣)。不過,王石的特殊之處,並不只是經營成就,他極度的 冒險性格,更令他在中國富豪中獨樹一幟。去年,他不僅創下中國登頂聖母峰最年長者紀錄,還曾攀登過七大洲第一高峰,以及橫越南北極,完成「七加二」極限運 動壯舉。

王石曾說,登山是因為自己的英雄主義情結,想要自我表現,要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不過,山裡環境惡劣,每次一進山,他就開始後悔,王石大笑地說。「但下山之後,覺得還可以挺下去,所以下次還是去。」 多次登山經歷,讓他開始思索如何面對生死的課題。

其 實在○三年首次攀登聖母峰,他就曾有一次瀕死的體驗。「如果要說絕境,這世上沒有比連口氣都不給你喘的境地更絕了。」 王石回憶起當時,離聖母峰頂只剩下不到五十公尺的高度,卻發現氧氣瓶快要空了。「很多人勸我還有口氣時,趕緊往下撤。」 然而,好強的王石為這攻頂的一瞬間,已經拚命練了好多年,如今目標就近在眼前,怎麼能夠放棄?

攻頂後,王石趕緊下撤,但身心備受煎熬的那一刻,他永遠忘不了,當時天空陰沉,風雪颳過他身軀的情景。下撤的路上,他思索著路旁登山者丟下的廢氧氣瓶,「裡面是否還殘留著半口氣?」念頭一閃,他趕緊一路蹲下去撿,一個氧氣瓶、一個氧氣瓶地更換,就為了吸一口氣。

坦 然面對死亡 格外珍惜現有王石描述起當時的情境,「那時兩個耳朵感到熱熱的,就像陽光照射般溫暖」 ,可是怎麼可能會有陽光呢?他下意識抬起頭看,根本就沒有陽光,接著全身開始感覺暖洋洋,「當時特別想坐下來、閉上眼睛,覺得如果能坐下來,感覺一定很美 好。」 但是另外一個聲音告訴著他不能坐,如果坐下來就起不來了。

當下到八五○○公尺的高度時,居然讓他撿到一個特別重的氧氣瓶,裡面的氧 氣還有半瓶!但王石還是不敢大口喘氣;到了八四○○公尺時,王石遇上了救援隊送來一瓶裝滿的氧氣。「終於能痛快淋漓地喘!」 王石說,此時,那種「瀕死經驗」 的感覺才消失,事後他向隊醫描述,才知道人瀕死時就是這樣。

登山無法迴避死亡問題,「因為一進山之後,可 能是一個星期,可能是一個月,能不能活著回來就不清楚了。」 有時晚上睡不著覺,頭痛欲裂的他會想到,如果第二天死了怎麼辦?女兒將來怎麼生活?家庭會變怎麼樣?自己的工作會變得怎麼樣?「你必須要去面對死亡,面對 死亡不是說很勇敢不怕死,而是會不會認真坦然去面對,把身後事一一考慮好。」對他來說,放寬心坦然面對死亡後,讓他更加珍惜地活在世上,再次面對原來逃避 的問題,做什麼事情都會更加坦然與平和。

對現在的王石來說,登山是否能攻頂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登山的過程。他語重心長地說,「實際來講就是對生命的體驗,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目的是什麼?」真正價值不是生命有多長,而是如何讓生命變得有價值。

熱 愛登山的王石,之前就曾遭到股民抨擊,認為上市企業的董事長,萬一登山出了事怎麼辦?「總不能為了股票,什麼都不能做吧?」 鐵齒的王石,只要別人越反對,他越是要去證明。「我進山之前會告訴他們,我要去登山了,你們要是覺得危險,就把股票賣掉。」王石說,有段時間,萬科的股價 稍微下跌一點點,但當他登山歸來,股價又開始回漲;這種情況在他○三年攀登聖母峰時發生大逆轉﹗原來那時中國因為遇上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許多人待在家中,「結果看到央視轉播,萬科的董事長竟然在爬聖母峰,簡直是找死,那SARS有啥好怕?」 王石又氣又好笑地說,萬科的股票就突然「登登登」 往上漲,從此他的登山就成了一種正面的消息,對股市的影響變小。

「網路讓我認識我是老幾!」歷經了這些以及後來的「捐款門」 事件,王石決心淡出萬科的經營階層。現在,除非他自己談起房地產話題,要不然很難從他口中問到對中國房地產的看法;更多的時間,王石則是投身於公益活動。倒是他主動解釋起○八年「捐款門」 事件的教訓。

? 「汶川大地震時,我一篇關於萬科應捐出人民幣二百萬元的網誌,幾乎把我打倒在地。」 在王石當時的想法裡,企業捐款多少是出於企業自願,慈善不應成為負擔,卻遭到網友的圍剿與抵制,質疑捐款太少,甚至有網友揚言不買萬科的股票和房子。坦蕩 蕩的王石,承認因為說話的時機點不對,而向全中國網友道歉。

王石以為,自己已經是被社會肯定的人物,○八年竟把他打回原形。「就是在網路 上,重新知道我是老幾,昨天你是英雄,今天就可以把你打到十八層地獄,什麼都不是。」 EQ高的他,曾有人問他是否每條網路評論都看,「那當然!」 王石說,但不可能每條都回,批評蜂擁而至,他要怎麼回?

「王石真是個該保護的稀有動物!」同樣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由中國近百名企業家出資成立的環境保護組織﹚會員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指出,在王石的身上,看到中國企業家少有的「捨與得」。

周俊吉說,當時萬科改制時,王石大可保有多一點股份,「但他卻捨棄掉,只留下專業經理人的身分」。周俊吉更進一步解釋,王石以喜歡登山的形象,無形當中把萬科企業品牌和他個人品牌完美結合,造就出圓滿的「得」。

一 九九五年,王石因為左腿劇烈疼痛,被醫生診斷出罹患了腰椎血管瘤,還被警告不能運動,否則很可能隨時癱瘓。好強的他,想在癱瘓前把沒有做到的事情都實現, 於是去了西藏,又結識了西藏登山隊,才會有今天的他。「骨子裡確實有逆反心態,總想要藉由冒險證明自己。」 王石如此定義自己的生活態度。

「做企業是一種挑戰,登山是一種挑戰,出國深造也是一種挑戰;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態度,儘管我已經六十歲了。」王石在接受專訪時透露,出國留學是為了圓自己深造的夢想。可以預見,這位風格獨具的中國富豪,仍將持續尋找自己的人生新坐標……。

王石

出生:1951年

現職:萬科集團主席

經歷:萬科總經理

學歷:蘭州交通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7

中石油麵對蘇丹選擇題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3-05/100232686.html

中石油在蘇丹擁有海外最大最完整的油氣產業鏈。南部蘇丹獨立,給深耕細作了15年的中石油出了一道難題
《新世紀》週刊 記者 陳竹

  南部蘇丹全民公投的結果於2月7日公佈。南部390萬選民中,98.83%投票支持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部地區分離。這意味著,在經歷了長達50年時斷時續的內戰之後,南部蘇丹將於今年7月9日宣佈獨立。

  儘管在意料之中,這個事實還是讓外資石油公司忐忑不安。蘇丹石油產量主要集中於南部(約佔70%),而石油煉化和出口基礎設施卻基本建在北方。 根據2005年蘇丹內戰雙方簽署的《全面和平協議》,石油收益由南北政府五五分賬。但南部蘇丹卻多次抱怨分得太少,認為產油量很少的北方拿走了原本屬於南 部蘇丹的石油財富。此背景下,南部蘇丹獨立,直接意味著7月9日之後,外資石油公司將不得不同蘇丹南、北政府分別重簽協議。考慮到這些石油公司的上中下游 資產將被一條國界分拆至兩個國家,利益糾紛幾乎不可避免。

  據中石油駐蘇丹的一位管理人員透露,中石油目前在蘇丹擁有1/2/4區塊、3/7區塊、6區塊、15區塊四個上游投資項目,還參與投資建設了喀 土穆煉油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石化貿易三個下游項目,以及1/2/4區塊、3/7區塊和6區塊的原油外輸管道。中石油的好幾個石油區塊都位於邊界線附 近,目前局勢尚不明朗,充滿不確定性。

  同中石油一樣,外資石油公司都希望原有合約能繼續生效。但他們也明白,擺在面前的將不是單純的商業談判,更涉及南北蘇丹政府之間的利益分配,未 來談判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邊界如何劃定,油氣資源和水資源如何分家,由誰來作為代表各自國家石油公司的主體,南部蘇丹是否建設自己的輸油管道,石油 債務如何分擔,稅收體系如何改革等等。

  另一需要擔心的因素是,南部蘇丹獨立後,中國在蘇丹的石油利益將面臨來自美國、歐洲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挑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中心副研 究員張春在最近撰寫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美國作為南部蘇丹獨立的最大支持者,很可能大舉重返。而歐洲石油公司、服務公司和二級承包商之前就沒有全面撤出 蘇丹,南部蘇丹獨立後,其重返步伐甚至可能快於美國。亞洲國家中,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均已在南部蘇丹油田中持股,而日本正與南部蘇丹就修建由南部 蘇丹通往肯尼亞拉穆港的輸油管道展開談判。

  據知情人士透露,是否參與這條南部輸油管道的修建,對中國石油公司也是難題。如果不參加,這條管道建成後,中國在北部蘇丹石油工業設施的作用將大大下降;如果參加,不僅投資回報率有待論證,還很可能招致北部蘇丹政府的不滿。

  據公開資料,中國石油公司目前擁有蘇丹石油業約40%權益,蘇丹開採的約60%的石油售往中國。其中,中石油是最早來到蘇丹的中國石油公司,在蘇丹擁有其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產業鏈,覆蓋上中下游及其相關港口設施。

  上世紀60年代,因缺乏開發石油的資金和技術,蘇丹政府邀請意大利阿吉普和英荷殼牌在北部地區勘探。美國雪佛龍也同期進入蘇丹,先是1976年 在蘇丹港附近的蘇阿金(Suakin)發現天然氣田,後陸續在南部地區發現大型油田。蘇丹南方戰爭之後,雪佛龍三名僱員被反政府游擊隊殺害,公司決定放棄 開採權,撤離蘇丹。1997年美國政府開始制裁蘇丹。與此同時,1996年蘇丹總統親自出面邀請中國石油公司加入。

  1997年,中石油參與國際競標,獲得被雪佛龍拋棄的1/2/4區塊石油開發權。同年6月,中石油與三傢伙伴共同組建聯合作業公司——大尼羅河 石油作業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中石油佔股40%,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佔30%,印度國家石油公司佔25%,蘇丹國家石油公司佔5%。參股者還共同修建連 接油田和北部港口的原油長輸管道。這條管道長約1506公里、管輸能力1250萬噸/年,始於蘇丹中南部的黑格里格油田,途經喀土穆,直達蘇丹港,是蘇丹 原油輸送的生命線,於1999年完工。

  2000年11月,中石油集團又中標蘇丹東部Melut盆地的3/7區塊石油勘探開發項目,目前有41%的權益,合作夥伴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擁有40%、蘇丹國家石油公司擁有8%、中石化集團擁有6%,阿聯酋國家石油公司擁有5%。

  除此之外,中石油還於1995年9月獲得位於蘇丹穆格萊德盆地西北部的6區塊的開發權,目前擁有95%的權益。2005年,中石油聯合馬來西亞 國家石油公司、蘇丹國家石油公司、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和HiTech公司,同蘇丹政府簽署了位於蘇丹東北部的15區勘探開發產品分成合同,中石油佔股 35%。

  在中下游領域,中石油於1997年承諾出資50%,與蘇丹能礦部合資建設了年加工原油250萬噸的喀土穆煉油廠,並在年產量2萬噸聚乙烯的喀士穆化工廠中佔有95%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4

「山鋼系」重組一波三折 現金選擇權成新方案亮點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3/yMMDAwMDIzMjEyMw.html

三易其稿。

4月12日夜間,屢敗屢戰的「山鋼系」鋼鐵主業資產重組方案出爐第三個版本。新方案與前兩輪方案最大區別在於濟南鋼鐵(600022.SH)、萊鋼股份(600102.SH)股東將獲得更大自由選擇權。

山鋼集團人士告訴本報,此次方案接受第二次重組方案失利的教訓,規定無論投資者投「贊成」還是「反對」票,均擁有現金選擇權。

而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二十餘天的濟南鋼鐵、萊鋼股份也將於4月13日復牌。

12日當天,山東鋼鐵集團及所屬濟鋼集團、萊鋼集團、濟南鋼鐵、萊鋼股份分別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上述方案。

股東獲更大自由選擇權

與前兩次方案相比,主要重組內容並未發生變化。

其一,下屬上市公司依然採取換股吸收合併方式,以上市公司濟南鋼鐵為吸並主體,換股吸收合併萊鋼股份;上述工作完成後,存續上市公司濟南鋼鐵更名為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鑑於此次重組方案距上次重組方案出台時間較短,此次重組方案中依然未將銀山型鋼和機制公司納入注資範圍,但山鋼集團承諾,為了最大限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山鋼集團將在銀山型鋼完善相關手續後的2年內將後者全部股權注入上市公司,在注入前交由上市公司託管。

山鋼集團同時承諾在完成對日照鋼鐵股權和資產收購重組,並按照國家鋼鐵產業政策對其優化調整提升完成後的2年內,將其持有的全部日照鋼鐵的股權和資產權益注入上市公司。

而新方案與此前方案的區別在於,濟南鋼鐵、萊鋼股份股東將獲得更大自由選擇權。

新方案規定,在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濟南鋼鐵、萊鋼股份股東無論投出「贊成」還是「反對」票,屆時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作為獨立第三方均分別向濟南鋼鐵、萊鋼股份股東提供收購請求權、現金選擇權。

也就是說,在臨時股東大會上即便投出有效贊成票並且一直持有代表該權利的股份至現金選擇權實施日的股東屆時依然擁有現金選擇權。

此處的修改顯然借鑑了第二次重組方案失利的教訓。第二套重組方案規定,對重組方案「有異議」的股東才能獲得現金選擇權。

而在二級市場,2010年12月30日萊鋼股份收盤價為7.85元,按1:2.43的換股價,萊鋼股份股東換股價為每股8.9元。上述山鋼集團人士認為,正是這一「套利空間」,吸引了萊鋼股份股東投出四成以上的反對票,導致重組功虧一簣。

第三套方案中的換股比例依然為1:2.43,即每股萊鋼股份的股份可換取2.43股濟南鋼鐵的股份。

按照濟南鋼鐵停牌前20日平均股價計算,濟南鋼鐵每股股價3.44元,萊鋼股份停牌前平均股價每股為7.18元,按1:2.43換股比例,較停牌前溢價16.27%左右。

山鋼方面認為,此次方案出台時機相比年初時更為有利。一是二級市場強勢特徵相對比較明顯;更主要的則是作為週期性行業鋼鐵業正迎來價值重估期,作為已停牌近一個月的濟南鋼鐵和萊鋼股份,補漲的幾率更大。

重組屢敗屢戰

濟南鋼鐵和萊鋼股份的重組整合可謂命途多舛。

2010 年4月,國務院確定山東省作為全國唯一鋼鐵行業調結構試點省。為此,山東省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山東省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山東省鋼鐵工業調 整振興規劃》等政策措施,並且專門成立了山東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山東省把鋼鐵行業調整放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

山東鋼鐵集 團作為山東省鋼鐵行業調結構的主要操盤手,旗下兩大上市公司間的整合自然成為全省鋼鐵行業整合題中應有之義的第一步。按照山東省鋼鐵產業規劃要求,在濟鋼 萊鋼完成整合後,逐步壓縮內陸產能同時新建產能向沿海佈局,到2020年山東省實現年產鋼4000萬噸,其中臨海基地年產鋼佔60%以上。

這樣一個佈局顯然更符合鋼鐵產業的內在要求。以濟南鋼鐵為例,2008年濟鋼集團鋼鐵產能曾突破1100萬噸,按噸鋼產量需要4噸運量計算,僅濟鋼的運輸量就佔了當時膠濟線總運量的一半以上,不僅佔壓大量運輸資源,濟鋼的噸鋼成本也比地處港口的日照鋼鐵多200元。

但 山東鋼鐵重組的第一步就不順利。濟南鋼鐵於2010年2月22日與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換股吸收合併協議書》,並分別與濟鋼集團及萊蕪鋼鐵集團簽 署了《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由此拉開了兩家上市公司的重組序幕。此後,重組一波三折,去年12月30日,濟南鋼鐵換股吸收合併萊鋼股份的第二套方案因 萊鋼股份股東反對再次夭折。表面看,前兩次重組失利似乎均與二級市場股價大幅波動有關,但深層次折射出山東鋼鐵行業重組過程中內在的矛盾與衝突。

其中一條主線便是政府主導與企業市場化運作之間的矛盾。山東省政府雖然主導了省內鋼鐵行業的整合,但指導思想還是希望依靠市場化運作的手段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完成重組兼併,這無疑為重組各方提供了充分運作的空間,但也無形中延緩了重組的進展。

2008年3月山鋼集團成立不久爆發的金融危機令鋼鐵行業陷入低谷,也客觀上延緩了山鋼集團整合的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3

弊案、衰退籠罩 五小時問答談笑用兵巴菲特:股票是 通膨年代的最佳選擇

2011-5-9  TWM




今年波克夏年度股東會,恐怕是股神巴菲特面對最多質疑聲音的一次。

從備受關注的內部誠信、獲利衰退,到面對通膨環境下的投資策略,都是這場投資盛會的話題焦點。面對爭議,巴菲特的回答總是堅定,他承認錯誤,也肯定地表示,股票仍是安度通膨年代的最佳選擇。

《今周刊》連續第五年直擊股東會現場,帶給讀者最貼近巴菲特的觀點。

撰文·莊 芳

四月三十日清晨約莫六點,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的最大城奧馬哈(Omaha),街道兩旁的商家都還在歇息,路上的往來車輛卻已川流不息。他們大多數正趕往 相同目的地,準備參加一年一度舉行的盛事──波克夏股東會(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Meeting)。

在這里居住十二年的計程車司機艾比說,從凌晨四點開始接到第一批乘客,才不過兩個小時,就已跑了四趟,「目的地全是股東會的舉辦地點奎斯特中心 (Qwest Center),大家都是來看巴菲特(Warren Buffet)的!」他還笑說,巴菲特為當地帶來很多生意,「今天跑個十多趟應該不成問題!」內線交易加上財報表現欠佳股東會不再那麼「嘉年華」的確,今 年股東會吸引了大約四萬人參加,一度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尤其是當股神巴菲特出現展覽會場時,更是立即被一擁而上的媒體記者與股東團團包圍,差一點動彈不 得。但或許是因近期爆發熱門接班人選索克爾(David Sokol)內線交易與辭職等負面事件影響,又加上第一季財報表現欠佳,今年股東會很明顯的,似乎不再那麼「嘉年華」了。

這次巴菲特在現場,少了很多往年常見的餘興表演活動,幾乎只以短暫停留的方式,參觀旗下各公司展場。只不過因為人潮衆多,就算想要「簡單地繞一圈」,還是得花上一個小時才能完成。

對於索克爾投資化學產品制造商路博潤(Lubrizol)內線交易案成為重點話題,巴菲特顯然早有心理準備,不等別人翻舊帳,乾脆自己先提往事。

在股東會上播放的自制影片中,每年固定都會出現一九九一年為所羅門弊案作證的片段(編按:當時,波克夏投資的所羅門證券因操縱政府債券丑聞曝光而差點倒 閉,由臨時董事長巴菲特親上火線承諾解決),今年似乎特別派上用場,呼應了近期的索克爾事件。他在會上表示,現在回顧二十年前,整件事還是難以理解,也不 可原諒。而索克爾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同樣令人費解。巴菲特並承認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我沒有細問他,『你是何時買進股票的?』」股東問答開始前,股神 更主動跳入第一季財務報告的主題,把重點財報制成一張張投影片,向股東解釋旗下保險業務公司虧損主因。他表示,由於受到日本、紐西蘭與澳洲無法預期的天災 影響,使得保險事業承保損失十六億美元,影響第一季淨利從去年同期的三十六.三億美元,降至十五.一億美元。連續兩項說明,讓整場氣氛突然凝重起來。這大 概也是第一次,波克夏的股東會少了些歡欣喜悅,而是以「壞消息」作為開場白。

唯一不變的是,今年即將邁入八十一歲的巴菲特,依舊展現過人毅力,總計長達五個半小時的股東問答時間,中間僅保留一小時休息時間。

只見他和伙伴曼格(Charlie Munger)兩人在會上,不時拿起桌上自家投資的可口可樂與喜思(See's Candies)花生脆片往嘴里送,以不疾不徐的輕鬆態度,耐心回答每個尖銳問題,最終得以順利脫身、重獲股東掌聲。

以下即為股東會與國際媒體記者會的重點摘要:

談公司治理

從索克爾事件看「信任」

問:為什麼你在首次揭露索克爾交易事件時,並未顯出憤怒情緒?似乎還幫他說話,為何不乾脆直接開除他?(全場給予掌聲)巴菲特:發佈新聞的措詞確實不夠嚴 厲,但在我的觀點看來,索克爾已經離職了,這代表我們無須負擔其高額資遣費,也已向證交會提出一些關於此事的確切證據。我認為他一開始就無意隱瞞這筆交 易,但我沒有追問他何時買了路博潤股票,這點是犯了錯誤。

索克爾的行為就像二十年前的所羅門丑聞事件一樣,難以理解且不可原諒。

曼格:我想最好不要在憤怒情況下做任何重大決定,這樣很容易會反應過度。只要做符合你職責應做的事就好。(全場鼓掌)問:為了避免此類事件,波克夏為何不嚴格管控員工的交易?

巴菲特:波克夏總計有二十六萬名員工,通常多由子公司負責處理員工的問題。波克夏並不是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也不是共同基金,目前真正可執行交易的只有三人,所以我想並不需要大型稽核部門來做管理。我們可做的是,更加明確地讓員工知道公司的規範。

曼格:就像華爾街有大量的稽核官員,結果還不是爆發一堆丑聞。公司具有信任的文化是很重要的事,也因此,波克夏才沒有太多丑聞發生。

問:如何避免像索克爾這樣的人來接任領導波克夏?

巴菲特:我的兒子(Howard Buffett)會無償擔任董事會主席,這將降低錯誤發生的可能性。而值得我付一大筆錢聘用的人,必須循規蹈矩,就像箭一樣筆直。

談美國經濟

「每個人都該有信心」

問:隨著通膨壓力上升,美元一直貶值,且美國又繼續維持低利率,你怎麼看?會做貨幣投資嗎?

巴菲特:通膨確實無法避免。我在幾年前曾放空美元,賺到了一些錢,不過現在很少投資貨幣了。美元的購買力將會逐步降低,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舉例來說, 現在一美元的購買力,只差不多是我一九三○出生當年的六美分。雖然我恨死通貨膨脹,但我們也已經適應它很多年了。目前像可口可樂八成收入都來自海外,減少 了美元貶值風險。

問:為什麼美國的債務、赤字問題一堆,且經濟複蘇緩慢,你卻還是對美國這麼樂觀?

巴菲特:從我出生以來,美國人平均生活水準提高五倍,所以大家是該對這個國家充滿信心。

當然,美國房地產業仍然很不景氣,但新建住宅數量遠少于新成立的家庭,所以最後還是可消化掉泡沫期間大量滯銷的房屋。

雖然有些事情值得擔憂,但資本主義的力量很大,而這股力量帶我們度過重重難關。美國的潛力還沒有用盡,其他國家也正緊追在後。今後我們或許還有很多問題要面對,成長不會是一條直線,但比起現在的進步,將是突飛猛進。

談投資方向

黃金不見得是最佳標的

問:假使通貨膨脹壓力一再提升,波克夏旗下哪些企業可從中受益與受害?

巴菲特:我想受益最大的是所需成本較低,且有能力隨通膨提高產品售價的公司,比如喜思糖果;受害較為嚴重的,則是收取固定價格的公司,例如公用事業部門。

問:黃金價格過去幾年漲了很多,我的波克夏股票漲幅卻和通膨率不相上下,你為何不選擇投資黃金呢?

巴菲特:早期黃金每盎司的價格曾和波克夏每股的股價差不多,但現在金價每盎司一五○○美元,和波克夏股價相比差得遠了(注:波克夏A股現約每股十二萬五千美元)。

我認為,投資資產有三大類別,第一種與貨幣有關(巴菲特此時從皮夾掏出一張一美元鈔票)。這鈔票背面印著「我們相信上帝」(In God We Trust),應該改寫成「我們相信政府」才對。

所有和貨幣有關的投資都是一種賭博,賭的是政府的貨幣政策。將時間拉長來看,幾乎所有貨幣價值都會走貶,除非報酬極佳,否則我不認為貨幣是很好的投資。

第二種則是買來沒什用處,但就是一直抱著、等著,期待別人出更高價錢的資產,像黃金就是很好的例子。假使你把全球的黃金堆放一起,可以做成一個約六十七英尺長的立方體,但還是沒有用處,黃金本身並不會創造出價值。

第三種就是可以生產、制造的資產,像是農田。你願意花多少成本去投資,端看這塊農田能為你生產多少東西、帶來多少價值。像我們買路博潤、伊斯卡 (ISCAR,金屬加工公司),完全是看其所經營生意的成長潛力,而不是看它在股市的短期表現。長期來看,買黃金或原油並不會讓你變富有,反而像是投機; 以我的經驗,選擇具有生產力的投資才可能賺到大錢。

曼格:我覺得抱著一筆資產(指黃金),卻只有在世界末日才能賺取報酬,恐怕不算太好的投資吧!(全場大笑)

談人生哲學

熱情才能使人成功

問:現在還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你可以提供什麼好的建議嗎?

巴菲特:我想,最重要的是加強自己的能力。一九五一年我得到的文憑還掛在辦公室里,但我並不覺得那有什麼幫助。反而是花了一百美元的卡內基訓練,讓我學到溝通技巧。此外,假使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就可能將事情做得很好。

問:我們的子女目前生活無虞,但假使你或曼格未來五年又有了小孩(全場大笑),該怎麼做,讓他們可以更有競爭力?

曼格:這確實是個問題,我不認為在富裕家庭成長的孩子,會願意每周工作六十個小時。

巴菲特: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因為父母有錢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富有環境生長的孩子,可能會失去動力與工作能力;假使孩子在享有特權的情況下長大,那父母的教養肯定出了問題!

當然啦,我也不想給他們太多激勵,結果讓他們表現超越了我,哈哈!

巴菲特看台幣及台灣投資機會在股東會正式結束隔日舉行的一場國際媒體記者會上,《今周刊》向巴菲特及曼格詢問目前對於台灣市場與台幣的看法,以及近期是否 有投資台灣的想法。以下是他們的回答:巴菲特:我認為台幣兌美元仍會升值一段時間,但我現在並無投資外匯的計畫。我們試圖在全球找尋有著良好管理團隊、長 遠發展潛力的企業,包括中國、台灣與日本等地,都是我們可能的標的,只是目前沒有特別鎖定哪個國家或產業。但也許會以其他方式投資台灣,像是我們投資的金 屬業者伊斯卡(ISCAR),就在台灣設立了分公司。

曼格:事實上,我們在部分國家投資時也遇到一些麻煩,以台灣為例,有很多是以家族企業方式經營,一代傳一代,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之下,我們恐怕很難有效地參與投資,取得令我們滿意的足夠股權。

股神巴菲特近一年紀事

2010/05/01 在年度股東會上高調為高盛詐欺案辯護,並看好以50億美元買進高盛特別股的交易2010/06/12 股神慈善午餐會拍賣263萬美元,刷新最高紀錄2010/09/22 被《富比世》雜志選為全美400富豪榜第二名,估計身價450億美元,比09年增加50億美元財富2010/09/29 與比爾蓋茲至北京,邀請中國富豪參與慈善晚宴2010/10/18 慕尼黑再保公司(Munich Re)證實,波克夏持有股權從最初3%一路增至10.5%,投資成本約達29億美元2010/10/25 聘請39歲的康姆斯(Todd Combs)為波克夏的投資經理,協助管理公司資產2010/11/16 提交證交會報告中,公布第三季增持紐約梅隆銀行股票,並連續第四個季度增持富國銀行股票2011/02/26 在致股東公開信中,巴菲特表示伯林頓北方聖塔菲鐵路公司是他2010年最成功的投資購並案,該公司去年為波克夏貢獻22億美元的淨利2011/03/14 以90億美元收購路博潤公司(Lubrizol),隨後爆發前中美能源董事長、巴菲特熱門接班人索克爾(David Sokol)內線交易案2011/03/30 正式宣告索克爾辭職,波克夏A股盤後股價下跌3.20%

2011/04/18

高盛贖回在金融風暴時出售給波克夏的特別股,巴菲特收到55億美元入袋

波克夏的金雞蛋

專訪北方鐵路執行長羅斯:獲利將會一年比一年更好!

今年波克夏股東會,是以飛機、火車與汽車為主題,而其中,又以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大加贊揚的伯林頓北方聖塔菲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BNSF)最受矚目。巴菲特從2007年就開始大舉加碼聖塔菲鐵路,一直到2010年2月完成收購,目前是波克夏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

巴菲特在財報上表示,這家鐵路公司是去年獲利貢獻的一大功臣,將波克夏的稅前收益提高40%,也因此讓他下定決心今年要大展身手,持續進行購並。聖塔菲鐵 路執行長羅斯(Matthew K. Rose),不僅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2010全球最佳百大執行長之一,更成為波克夏另一熱門接班人選。

今年51歲的羅斯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能夠成為波克夏一份子,並和巴菲特共事感到榮幸,「其實巴菲特並未對公司經營幹涉太多,而是全權交由我們原本的團隊 管理。」對於去年獲利亮眼而受到股神贊賞,羅斯說,「其實美國經濟的複蘇還是最主要因素,只要景氣轉好,我們就好!」他補充說,尤其2009年景氣仍然低 迷,去年稍稍好轉了一些,許多主要貿易商又重新回到全球市場,「我想到了2012年,應該有機會回複到06年的景氣水準。」至於談到自己可能是接班人選, 羅斯笑說,「這問題我也沒有答案,還是先專心經營鐵路事業吧!」

撰文·莊 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8

人們喜歡選擇 但不喜歡選項太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iy.html

最近看到一個打敗沃爾瑪的零售企業,老闆Joe悟出個道理,消費者喜歡有選擇,但不 喜歡選項太多。因此他為自己的門店選擇最好的商品,而且只有一種包裝,使得商品種類只有沃爾瑪的1/10,每種商品賣得更多更便宜。後來老頭老了,把公司 賣給德國的家族,後者有另外一個連鎖超市Aldi,也是跟老Joe的套路一樣。

 

週末L同學來深,帶來大拉斐紅酒一瓶,口感豐富溫潤,確實性價比很高。L同學始終困惑於國產紅酒那麼低的性價比,卻依然暢銷。我說,主要是消費者面對海量的個性化進口酒,選項太多,以至於無所適從。並不是人人都像L同學那樣對紅酒有認知,有渠道。

很早就注意到一些領域,洗牌到最後就剩下2—3家,一般不超過5家大企業,形成寡頭 壟斷格局。例如碳酸飲料(兩家可樂)、運動品牌(阿迪、耐克)、家電(美的格力海爾等)、家電零售(蘇寧國美,三四線城市還在洗牌醞釀中)、紅酒、白酒、 乳業、啤酒、屠宰加工、速凍食品等等。

去年以來工程機械和家電板塊的壟斷格局益發清晰,加之業績爆發,市盈率低,就算是股票市道一般般,潛伏其中的基金也收益不錯。

 

消費品行業的幾家,有點遺憾的就是成長性不夠爆發,白酒比其它板塊好,因此市場表現也好;整個板塊市盈率略高──相比起工程機械曾經一度10倍市盈率。

無論是整個宏觀經濟格局,還是很多行業領域,都進入洗牌整合階段。野蠻生長,跑馬圈地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努力尋找估值相對安全,行業集中度高,(最好是產能有缺口),行業空間較大,公司有雄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8

銀行股是價值投資者的最佳選擇麼? 朱曉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qhv.html

國內不少投資者都有銀行股情節,我也不例外。這種情節產生的原因可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90年代的深發展作為中國A股的旗幟性公司,曾讓最早涉足股票投資 的聰明人們獲利豐厚;二是05到07的那輪大牛市,銀行股的表現也極其閃亮。另外,除了這兩個真金白銀的原因外,在專家們的大力科普之下,「買銀行就是分 享中國經濟增長」這一觀點日漸深入人心,因此,無論牛熊如何更迭,銀行股始終被許多人惦記著。
 
在統計五年、八年和十年的A股回報數據之前,我也一直惦記著銀行股,在去年底甚至還發過一篇博文討論招行是不是可以考慮買的問題。但那組數據做出來後,我 發現,不同時間段回報前60的名單中,除資源、重組公司外,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白馬公司,但卻獨獨不見銀行。我隨即想,是不是因為2010年底剛好是銀行 估值的一個谷底呢?那麼以此為終點的考察對銀行股是有些不公平的。由此,我統計了深發展、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以及民生銀行自2000年12月31日始至 2010年12月31日的十年中,每一個滾動五年期的情況,以及每個考察期回報排名前20名的公司情況,結果如下:
 
表1:四家銀行滾動五年期的回報
 
證券代碼
 
證券名稱
 
2000-2005
 
2001-2006
 
2002-2007
 
2003-2008
 
2004-2009
600000.SH
浦發銀行
-26.03
120.82
476.40
72.38
490.54
600016.SH
民生銀行
-10.30
192.35
566.94
78.32
352.56
600036.SH
招商銀行
n.a
n.a
902.00
131.94
388.31
000001.SZ
深發展A
-56.58
22.19
272.90
41.83
383.10
表現最佳銀行
No.54
No.40
No.46
No.135
No.149
 
表2:各考察期回報前20的公司
2000-2005
2001-2006
2002-2007
2003-2008
2004-2009
海通證券
267.61
貴州茅台
842.32
貴州茅台
3,141.31
貴州茅台
1,292.14
蘇寧環球
2,821.96
華僑城A
142.64
海油工程
629.46
蘇寧電器
3,070.21
天威保變
1,078.08
山東黃金
2,627.04
 
金 融 街
108.67
張 
裕A
488.02
中國船舶
3,027.76
置信電氣
957.57
中鼎股份
1,962.50
上海機場
106.14
萬 
科A
478.72
宏達股份
2,425.36
雙鷺藥業
926.57
蘇寧電器
1,891.35
鹽湖股份
104.13
中信證券
463.67
吉林敖東
2,137.46
鹽湖股份
924.72
吉林敖東
1,748.70
大商股份
96.54
振華重工
437.37
萬 
科A
2,100.17
新安股份
910.37
瀘州老窖
1,734.02
云南白藥
95.94
煙台萬華
436.01
鹽湖股份
1,782.81
恆瑞醫藥
860.33
華蘭生物
1,681.22
振華重工
91.51
 
金 融 街
426.97
中信證券
1,744.04
冠農股份
858.40
置信電氣
1,596.41
深赤灣A
84.01
鹽湖股份
418.68
天威保變
1,740.78
特變電工
802.20
天威保變
1,570.47
 
鹽 田 港
70.95
瀘州老窖
389.22
錫業股份
1,714.05
吉林敖東
717.89
國金證券
1,480.78
中集集團
53.79
吉林敖東
385.84
廣船國際
1,625.11
張 
裕A
678.35
中國中期
1,457.98
張 
裕A
51.40
海螺水泥
382.23
西山煤電
1,616.06
天地科技
646.32
國藥股份
1,405.04
萬 
科A
49.97
金發科技
357.54
山東黃金
1,582.07
海油工程
645.68
天地科技
1,374.72
金楓酒業
41.18
寧波華翔
340.96
新安股份
1,512.10
中國船舶
623.28
恆生電子
1,267.68
天津港
39.27
華僑城A
321.03
煙台萬華
1,491.15
瀘州老窖
621.62
美的電器
1,232.92
石油濟柴
39.26
雙匯發展
314.02
海通證券
1,479.23
科華生物
620.26
三一重工
1,199.63
雙匯發展
34.45
安徽合力
312.15
美的電器
1,458.12
小商品城
571.86
馳宏鋅鍺
1,194.82
中興通訊
31.93
華聯綜超
309.39
振華重工
1,457.75
國藥股份
564.45
三安光電
1,194.47
三愛富
28.30
山西汾酒
307.50
瀘州老窖
1,450.35
山東黃金
528.26
雙鷺藥業
1,180.26
東方電氣
26.90
中集集團
304.04
東方電氣
1,394.11
美的電器
502.21
西飛國際
1,139.13
平均回報
78.23
平均回報
417.26
平均回報
1,897.50
平均回報
766.53
平均回報
1,588.05
民生銀行
-10.30
民生銀行
192.53
招商銀行
902.00
招商銀行
131.94
浦發銀行
490.54
註:
1、數據來源,IFIND數據庫。單位為%。
2、考察期均為某年的12月31日至另一年12月31日。
3、表1中表現最佳銀行指的是在考察期內回報最高的銀行在所有統計的上市公司中的排名。表2最後一列的銀行即是表現最佳銀行。
4、表2的平均回報指排名前20公司的平均回報。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任何一個五年考察期,銀行似乎都不是最佳的投資標的。哪怕某個時期,銀行的估值水平是上升的。下表是每個考察期各銀行股價及復權EPS 復合回報率的情況,表格中斜槓左側數字為股價復合回報,右側數字為EPS複合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02-07年銀行的估值水平有顯著的回升,然而即便 是在這個考察期,表現最佳銀行招商銀行的總回報902%比起茅台3141%回報來說,還是相差不少呢。
 
表3:銀行股價及EPS複合增長對比
 
證券代碼
 
證券名稱
 
2000-2005
 
2001-2006
 
2002-2007
 
2003-2008
 
2004-2009
600000.SH
浦發銀行
-5.85/19.13
17.17/21.27
41.95/22.22
11.51/31.41
42.64/35.88
600016.SH
民生銀行
-2.15/36.04
23.91/29.37
46.16/37.71
12.26/31.14
35.24/27.72
600036.SH
招商銀行
n.a
n.a
58.55/42.22
18.32/38.39
37.32/32.13
000001.SZ
深發展A
-15.37/-9.25
4.09/26.49
30.11/42.00
7.24/4.56
37.03/60.95
 
當然,不是最佳標的,並不意味著銀行股不具備投資價值。事實上,在過去十年中,浦發、民生和深發展分別錄得了30.51%、35.97%、22.07%的 復權EPS複合增長,而招行在上市後八年中的復權EPS複合增長率也有32.66%。如果不是由於估值水平下滑的太多,銀行能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也是非常 可觀的。而且,如果能在估值較低的時候買入銀行並堅持持有至估值修復,這種投資策略的回報,比起大多數換來換去的策略來說,還是要高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94

為什麼蘋果公司不選擇Facebook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704

蘋果公司一年一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喬布斯在台上宣佈兩款新版本的操作系統以及一個新產品iCloud,一連串的新功能讓人目不暇接,這些其實都不是蘋果公司自己想出來的,幾乎全是「借」來的,這也是喬布斯的一貫風格:創意並不值錢,做出來才值錢。

不過有一件事情我特別關心,那就是蘋果公司雖然很小氣地把一堆東西全部拿來自己做,但是卻很大方地選了一個夥伴進行深入整合,這個合作夥伴就是Twitter(推特),這給了Twitter莫大的好處,因為從此他們的用戶能夠更方便、更快捷。

你 一 定 會 問 ,那Facebook咧?這便是奇怪的地方。照理說Facebook的使用者人數比Twitter多三倍,如果給了Twitter深入整合,那怎麼可能漏了Facebook?要知道蘋果公司之前和Facebook在其它方面有過合作的。

所以,這次一定不是執行層面的問題,而是「政治角力」下的選擇。到底Apple和Facebook之間,有什麼利益的衝突,為什麼最後讓Facebook沒有被深入整合到蘋果的新平台裡面?

美國一位業內人士在科技博客BetaNews寫了一篇文章,推測這個發展背後的原因,他的幾個主要觀點是,蘋果和Facebook的重點其實都在內 容,蘋果希望使用者的照片透過iCloud能夠自由地在iPhone和iPad之間流動,但Facebook卻希望使用者透過Web + Apps來瀏覽 其平台上的內容。雙方都希望借此鎖住客戶,都在想搶同一批內容,當然會有矛盾。

其實Facebook也是一個作業系統,上面應用程序數量不比蘋果少,它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廣告。美國一家調研公司6月20日稱,2011年 Facebook在美國顯示廣告市場的營收將增長80.9%至 21.9億美元,從而使Facebook超越雅虎成為美國最大的顯示廣告銷售商。

說白了,Facebook和蘋果公司在平台上有著矛盾,而喬布斯是非常厭惡「平台上還有平台」這種事情的。

此外,對蘋果公司的iOS系統來說,它最需要的功能是「狀態更新」,也就是去瞭解使用者在做什麼,和「聯絡人整合」,這兩點Twitter都能提供,所以並不特別需要Facebook。

還有幾方面,我覺得同樣值得思考。

第一,微軟公司是Facebook的早期股東,到現在還持有相當比例的股票,這比率雖然沒有大到可以完全影響Facebook的策略,但卻往往在關建時刻讓Facebook會選擇和微軟合作;微軟和蘋果是一對「冤家」,利益權衡不能不考慮。

第二,Facebook一直想做手機,雖然坊間都不看好,但扎克伯格好像矢志不渝,喬布斯也會因此感到威脅。最近HTC就和Facebook合作推 出了一款「臉譜Android」智能手機,現在已經登陸香港市場,手機上設計有專用的Facebook鍵,據說未來還會登陸中國內地市場,不過因為中國內 地用戶登錄不了Facebook,它可能改和內地SNS網站合作,譬如開心、人人、微博等。

第三,扎克伯格並不是蘋果粉絲,他曾經公開挖苦iPhone,他必須要買四個充電器,因為隨時都可能沒電。

當然,一個商業策略的成型,背後不可能只有一兩個原因,也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即使現在這樣決定,也不代表永遠不會改變。身為創業者,除了持續觀察他們間的明爭暗鬥,我們更要去理解背後的和各種利益權衡與各自的深思熟慮,以及值得傚法的地方。

(作者係台灣 「之初創投」AppWorksVentures的創辦人與合夥人;感謝科技博客36K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1

拆解Windows 8:微軟的新選擇與新希望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5/xNMDcyXzM2NDgxNg.html

9月14日凌晨,「微軟Build 2011開發者大會」上,傳統PC廠商們翹首以待的Windows 8終於亮相了。硬件廠商,特別是PC陣營的廠商們暗地歡呼:受制於蘋果、受怕於谷歌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我們重新構想了Windows。」微軟Windows及Windows Live部門總裁史蒂文·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稱:「從芯片組到用戶體驗,Windows 8毫無疑問都將帶來一系列新性能。」

微軟大中華區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目前版本只是面對開發者,目前評價這款操作系統的時機「並不成熟」。

「 windows 8是一款十分成功的產品,能夠讓各種設備之間互聯,特別是各種設備與傳統PC互聯。」 宏碁電腦(上海)有限公司市場推廣處總監林容豐認為:「數據生產與消費中心仍然是PC,與PC互聯很重要。在PC這塊陣地上,微軟有壟斷性的優勢。」

獨立IT分析師孫永傑則認為,微軟試圖借Windows8打破PC與後PC的樊籬,如果破籬成功,微軟在後PC時代就能獲得與蘋果、谷歌競爭的能力。

微軟的新選擇

windows 8則需要解決「笨」的問題。孫永傑認為,Windows8的確是一款相當優秀的酷操作系統,自Windows7起,微軟就已經擺脫了之前系統的呆板和臃腫,朝著簡約而不簡單的方向發展,Windows 8支持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會給業內帶來的驚喜。

微軟提供的資料顯示,Windows 8推出了Metro風格界面,這個界面除了支持鼠標和鍵盤外,更為觸摸而設計,迎合計算終端從敲(鍵盤)、點(鼠標)到摸(屏幕)的用戶習慣變化,更適合移動網絡。

此外,微軟從Windows8開始支持ARM架構,同時支持英特爾架構。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微軟昔日的盟友英特爾也是舉步維艱,幾乎成為ARM的天下。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個新時代,微軟做出了新選擇。

林容豐說,這對ipad以及智能手機來說絕對是個正面影響。此前宏碁推出了windows 7系統的平板電腦W500,林容豐說市場反應「良

回溯微軟歷史,2001年10月是微軟歷史上最後的輝煌——那一月,微軟發佈了windows XP。從那以後,谷歌、蘋果先後殺出,微軟應對無力,並為此糾結了十年。

十年來,微軟從未放棄努力。2006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vista;2009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7。這兩款操作系統自推出那一天起,就飽受業界詬病,前者被稱為「重系統」,後者被稱為「笨系統」。

「重系統」針對谷歌android系統而言,谷歌稱,自己的系統更輕,符合云計算趨勢;「笨系統」針對蘋果ios而言,ios更適合智能手機觸控界面,蘋果因此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所向披靡,微軟則一事無成。

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微軟看似落伍了。

windows 7解決了「重」的問題,

好」。他認為原因在於,很多用戶包括企業用戶與個人用戶的數據、應用仍然集中於傳統PC,他們需要能與PC無縫互聯的平板電腦。

林容豐預計,Windows 8會推動Windows平板電腦,以及Windows手機的發展,在平板電腦領域改變ipad一騎絕塵的局面,同時在智能手機領域與iphone、android進行競爭,因為微軟對PC的整合能力很強。

林容豐預計,Windows 8將於明年10月份推出,到時候微軟會同步推出Windows 8系統的PC機,還未定是否同步推出平板電腦。

Windows 8的商業模式挑戰

微軟對Windows 8寄予了結束其「十年盤整」局面的厚望。

前 不久,谷歌宣佈併購摩托羅拉移動。不久之後,一份由谷歌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撰寫的內部演講文檔顯示,為進一步擴大谷歌Android手機平台的影響力,Android開發團隊決定給予Verizon、摩托羅拉這些谷 歌重要合作夥伴最新Android版本的「優先使用權」。

這引起了業界恐慌。三星及韓國政府開始對外宣稱要開發自主的操作系統,而HTC近日也對外稱,可能要通過併購的方式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宏碁創始人施振榮則放言,亞洲品牌PC廠商如果能夠控制全球PC市場,他們將有機會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為亞洲開發操作系統。

要打造和保持一套完整的、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態系統何其艱難。孫永傑說,之前諾基亞Symbian的隕落、惠普對WebOS的放棄、MeeGo躊躇以及RIM的掙扎,都在證明這個道理。

谷歌在對Android「厚此薄彼」之後,微軟將成為唯一有實力對硬件廠商「一視同仁」的系統廠家。

微軟的挑戰在於商業模式。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系統免費已經是業內的一種共識,而微軟過去則向硬件廠商收取授權費用。是打破業界共識、逆勢而為進行收費,還是打破自己原有的商業模式?這對於微軟來說,是個問題,這會決定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成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3

中國銀行業的轉型選擇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1/100316273.html

金融深化的內在邏輯

 

  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有其客觀歷史規律。金融深化進程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轉型。商業銀行發揮主導作用,是金融深化的第一個階段;商業銀行的業務經歷從單一到複雜、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歷程,正如中國銀行業當前的處境。

  從國際經驗來看,如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後,實行嚴格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商業銀行一直是其金融服務的主導力量。然而,上個世紀60 年代以後,諸如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MMF)等金融創新的出現,嚴重衝擊了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以及利潤,促使後者不得不轉 型。1986年,上世紀30年代為防止商業銀行惡性競爭而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金融Q條例完全終結,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通過,美國金融業重回混業經營軌道。

  再如英國,隨著「二戰」後倫敦逐步建立全球性的貨幣、外匯以及貴金融等交易市場體系,英國的商業銀行不再侷限於傳統領域,業務擴展為國際銀團貸款、國際結算、交易清算以及廣義的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即投資銀行)等。

  可見,商業銀行的轉型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選擇和結果,這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

  從中國當前的國情來看,銀行業的轉型,恰好與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相契合。

  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人均GDP在2010年約44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序列,也面臨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過去30年 「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模式帶來的諸如環境惡化、資源消耗、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問題表明,這種模式不可持續,也不可能支撐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因此,中央在「十二五」規劃中,開篇即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離不開銀行業資源配置的轉變和資產負債業務的全方位轉型。

  銀行業的轉型勢在必行,但該如何轉型?可選擇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無限放大虛擬金融,以金融機構獲得短期最大化利潤為目標的道路;另一條則是堅持虛擬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以金融機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道路。

虛擬金融的過度膨脹

  從英美銀行業的轉型實踐來看,他們最終走向了第一條道路。「贏利交易化、金融虛擬化、監管放鬆化」成為英美銀行業轉型和發展的顯著特點。

  這一次危機,是否改變了英美銀行業的發展模式?危機始於2008年,歷時已三年,尚未看到解決之道,截至2011年上半年,華爾街多項金融活動的槓桿率明顯高於2008年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比如,Market Watch研究數據表明: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之前,華爾街所持有的衍生產品賬面價值為183萬億美元,是美國經濟規模的13倍。聽起來很瘋狂吧?那麼,現在這個數據是多大呢?約248萬億美元。

  另外,按照Phillip Davis最近在Seeking Alpha上的文章,「每個月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交易60億桶原油,最後只實際交割3000萬桶,這就是200比1的投機者與消費者的比例。」

  虛擬金融膨脹的結果是:始於私人部門的風險在被轉移到政府部門後,可能讓後者最終也面臨破產,不但「太大不能倒」,恐怕還「太大救不起」。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歐美各國以史無前例的力度注資金融體系,動用大量公共部門未來的現金流,注入私人部門金融機構,改善了私人部門金 融機構當期的資產負債表,提高了資本充足率。但絕大部分的風險只是從私人部門轉移到了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並沒有進行徹底的債務重組和處置,也沒有給 予私人部門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經營失誤的經營者必要的懲罰,私人部門金融機構的股東也沒有承擔應有的損失。換言之,這意味著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存量風險。

  更為嚴重的是,政府期望金融部門能夠將新注入的現金流配置到實體經濟中去,支持實體經濟復甦,同時改善金融機構自身的資產結構和質量。但事與願 違,幾年過去,歐美實體經濟始終缺乏有效需求,失業率高企,結構性問題嚴重,政府量化寬鬆政策下注入金融體系的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回到了央行 的資產負債表上,同時帶來了通脹的巨大壓力,並破壞了公共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健康度。

  因此,這次金融危機及後續的處理過程及實際效果,確實值得我們問一問:金融深化過程中的英美銀行的轉型道路成功嗎?

從規模到能力的轉變

  另一條發展道路則要求,商業銀行必須遵循「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目標,明確銀行業的利潤增長最終仍然需要依靠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未來中國銀行業的轉型發展必須堅持通過支持實體經濟的不斷做強,來實現銀行自身持續發展的目的,而絕不能走虛擬金融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的道路。

  中國銀行業轉型發展需要「內外兼修」,共同推動銀行業實現從目前「規模大」到未來「能力強」的轉變。

  第一,銀行自身必須形成比較競爭優勢。當前中國大部分銀行業機構「大而不強」,沒有走出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服務和風險管理能力不強。

  在資本、盈利、市值和資產規模方面,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都已躋身世界前列。但從公司治理、戰略規劃、運營效率、創新能力、風控水平、服務質量和 客戶滿意度方面,卻依然缺乏比較競爭優勢。在國內市場上,商業銀行無論大小,產品和服務雷同嚴重,差異化競爭意識淡薄,主要以追求規模和競相削價為營銷手 段。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比如,在全球眾多金融服務,包括年度公司業務、零售業務、貿易融資、清算或資金交易業務等的排名中,前十名基本沒有 中國金融機構的影子,這顯然與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貿易國地位並不相稱。

  因此,如何順應全球經濟金融的「東移」大勢,在與高端製造業、跨境投資貿易以及綜合財富管理等相關的金融服務領域中突破,就是中國銀行業的轉型之道。

  第二,銀行業的轉型同樣需要得到外部環境的支持。金融業自身是一個資本和智力高度集聚的行業,從其單體來說,只要有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其個體的效率必定是超越社會平均生產率水平的。

  然而,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就在於,個體理性並不會必然帶來群體的理性,尤其在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往往不可能通過機構單體去加以解決。因此,銀行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得到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去幫助其識別和避免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

  這裡,監管當局的責任重大,一方面,需要同時遵循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原則,實現這兩個方面的有效結合,並指導銀行業在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 有效披露和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加快創新步伐,不斷推動轉型;另一方面,監管當局也需要加強和銀行業機構的良性互動,貼近市場、貼近機構,瞭解其 業務、產品和商業模式,給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最有力支持。

  作者為上海銀監局局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2

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行業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5u.html

漢尼拔

我的觀點:
1、無論是週期或非週期行業,都有優質的上市公司。
2、重要的是搞清本行業的盈利模式,這將決定行業盈利的穩定性、抗風險、抗通脹力。
3、單就週期性而言,比如煤炭與鋼鐵,有色,化工還是有所區別的,這就要看行業所處的生態鏈的哪一段,是上游還是中游,有些週期性行業上下受氣,業績很難不波動。
4、單就非周性而言,比如酒類與醫藥,就整個行業的獲利能力、現金流的強度來說,還是有所區別的。
5、大的宏觀方向,對行業也有所影響,認同軍儒兄的宏觀判斷。比如,醫改的不斷深化,消費購買力的提高,對非周性的行業都比較有益。而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高 速增長,面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大的總量會繼續提高,但增速勢必會有所下調。這得看一個國家資源成本,運營環境,穩定程度。就目前潛在的發展中國 家,印,巴與中國比起來,或多或少仍存在距離。

 

螢火蟲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如果已經遇見了白馬,我們拚命的壓在似馬非馬的標的上干涉麼呢,既然已經有了極好的標的,就已經足夠了。我們可以放寬視野,但確 定性是不容忽視的,確定性。無論冬夏春秋,曠古的輪迴,我們都能保證自己的收益不好嗎?我認為,多樣的選擇和細心的篩選都沒有錯,理念不同而已,只要自己 能夠保證收益的確定性。

 

朱文

港股消費類今年的估值也不低,體育類服飾是個例外,此外,雨潤、味千等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下跌。我所看到的優質消費類,如金鷹、恆安、維達、百麗等 等,PE都在20甚至30以上。當前總體市場14倍的靜態PE是結構性的,主要是因為金融的超低估值拉下來的,週期類總體估值也很低,就在14倍左右的平 均水平,而消費、醫藥的估值最高,平均在20-30以上。不考慮非理性泡沫因素,從長遠來看,我遍歷歐美股市上的各類股票的估值水平,無論消費、醫藥、週 期、工業,長期估值平均水平都應當在10-15,沒有理由說週期就該更低估值,此外,週期類如汽車、航運、鋼鐵等,成長空間也是有的,畢竟投資仍將是中國 經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火車頭之一,要看到中西部地區的基礎建設才開始,東南沿海的製造業正在西進,出口企業製成品正在從低端轉向中高端。週期類3-5 年內的戴維斯效應是不可估量的,而消費、醫藥則只能更多的依賴內生增長。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排除非理性泡沫,否則神仙也說不準。

站在十年甚至更大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我也認同消費、醫藥還是潛力更大。但我的觀點是未來3-5年的角度,週期類比消費、醫藥走勢更強的概率要更高,畢竟估 值水平在那兒,起跑點不一樣。不過未來如果通脹一直維持高位,就很難說了。畢竟現在消費估值高,多少是因為投資者擔憂通脹預期,減持了週期類而轉入消費, 通脹再高,消費仍得繼續,看病照得看,企業投資卻會縮小規模。不過出於對政府控制能力的信任,我更願意賭通脹能被控制。

 

舟山

所列消費股,醫藥、食品、酒,直接面對消費者,應收款少,創造自由現金流能力強,具有提價能力,在高通脹時期,股價表現好,市盈率高於市場平均是合理的。 所列週期股,特點一:盤子大,特點二:受宏觀經濟影響大,受國家政策影響大,經營業績波動性大,估值很難。剔除金融和石化,這個股市估值高得很,所謂的低 估是一種表象,深市創業板45倍,中小板35倍,主板23倍,再跌20%很合理。08-09年的天量信貨,相當於給病人打了強心針,造成 2010-2011年部分強週期行業贏利很漂亮,其後遺症發作出來,預計2012年上市公司的總贏利能力會走下坡路。

 

心如止水

有時候極度的貪婪會使得市場參與者提出新時代思維來證明買入或持有估值過高的證券是合理的,並總是尋找理由來證明「這一次與過往完全不同」。當現實被扭曲 後,投資者的行為就會失控到極點,所有保守的假設都會被重新審視和修改,以便於證明越漲越高的股價是合理的,於是瘋狂接踵而來。在短期內,投資者試圖抵抗 市場這種瘋狂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參與者都能掙很多錢,至少賬面上看是這樣。等到市場最終認識到趨勢的不可持續,瘋狂的市場馬上就會演變成恐慌性的災難,貪 婪開始讓路給恐懼,投資者可能損失慘重。

 

zhaohuazone

很多行業屬性,中外企業都是逃脫不了的,發展會由極盛轉下坡路的企業很恐怖的,外國股市和香港股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鑑,關於大盤股這類群體,贏利的穩定性和發展空間 股息分紅很重要,很多運營體制複雜 效益不佳 投資者利益很可憐大型企業在全流通後難逃淪為資本市場的「巨型殭屍」 或是產業資本套現的平台
 
     你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公司怎麼對待你?是每個投資者要面對的問題

 

秦淮閒人

從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的時間為起點,比較22年來(時間已經超過了A股的長度)可口可樂、富          國銀行、美國銀行、BRK-A、PG這5家公司的股價走勢圖及市值,我們發現:
 
        可口可樂市值從150億美元到現在的1300億美元,市值增長8.7倍;
 
        寶潔PG市值從近200億美元到現在的1700億美元,市值增長約9倍;兩家消費品差不多的成長比例!
 
        富國銀行增長約16倍;
 
        巴菲特的BRKA增長超過20倍;(對市值的貢獻,可口可樂是拖了BRK的後腿的!)
 
        美國銀行增長近30倍。看到了吧,金融股市遠遠跑贏消費股的。

Laoba1

你要看國家和行業所處的不同發展時期啊,美國八九十年代消費行業已經足夠大,很多企業增長緩慢,可樂最近十幾年增長很多時候是個位數,而90年代也不過百 分之十幾,中國的消費行業動則20、30%以上。美國金融業是完全競爭市場,而且零售佔比很高,優勢企業很可能通過品牌競爭佔領更高的份額,中國市場還處 於寡頭壟斷階段,已經在獲取著不合理壟斷高利潤,零售佔比極低,未來利潤率回歸是大概率的。什麼時候出現富國銀行這樣的優秀企業,只有上帝知道。況且個案 不代表整體,看看美國其他週期性行業吧。

 

長江川流不息

總體上同意梁兄的看法。不過茅台和招商銀行放在一起,傻瓜也知道茅台更好。但是在賠率和勝率不相匹配時,誰能贏到終點呢?現在看來還需時間來驗證。現在銀 行業的估值表面看來很低,但是其盈利景氣度卻處於高峰,所以現在可能並不是投資銀行業的最佳時機。在銀行業泥沙俱下的情況下,個人覺得風險控制最好的銀行 有可能被錯殺,而風險控制一般的銀行,其實際價值有可能還高估。
銀行的經營,就是風險的經營,所以這是一個收益和風險都很高的行業,銀行的風險管控就成為決定銀行好壞的關鍵。從我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來看,很多銀 行根本就是視風險而不顧,我身邊的實例太多了,銀行的放貸資金成了這些銀行高管的私人牟利的工具,特別是一些國有銀行和農信社的所作所為,簡直讓我感到害 怕。這些銀行就是市盈率3倍我也不敢買,他們的慣用伎倆就是以貸還貸,一些信貸簡直就是龐氏騙局。我相對看好招商銀行,主要還是看好其風險控制的相對能 力。
 
愛家
中長期方式的價值投資說白了就是做企業市值的遊戲。
企業受市場歡迎,市值走高,階段性的不受市場歡迎,市值萎縮。
買入哪些 
暫時 不受市場待見的股票,等待市場再次審視它,然後賣給喜歡它的人-------巴菲特之類的大佬常常不就是這樣做的嗎?
 
朱文
我就簡單一句話:價值投資不等於只投消費股,能力圈也不是指悟空的緊箍咒,而是敦促自己不斷學習進步的鞭策。
 
laoba1
這個自然,否則約翰·涅夫、塞思卡拉曼都不是價值投資了。選擇來自於投資者對自己能力、偏好、性格等眾多因素的認知進行的綜合判斷,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大海
畫地為牢還是四面出擊,關注範圍的寬與窄,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關鍵在於你能否有足夠的把握。有些人他就只懂這個行業,別的他總是沒辦法深刻理解,那麼就 堅守這一畝三分地好了,做得好一樣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巴菲特就相對比較集中在某些行業;有的人比較厲害,學習能力很強,四面出擊,很多行業(企業)都很瞭 解,也完成可能做得非常好,彼得.林奇就投資很多行業,多數都做得很好。 
當然很理想的狀態是找到所有行業最值得投資的標的(決非所謂龍頭企業或是最好的企業),在不同的市場階段進行合理的資金配置,那真是很美妙的事情。不過我建議還是不要試圖去做這種事情,因為死得很難看的概率明顯要遠遠超過做得非常好的概率。
 
zgjsszluxuan
傾向漢尼拔的觀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保守比創新好,但少數天才例外。
只要耐心等待,限制自己在理解的少數幾個行業裡,重複地做簡單的事,就可富足一生了。
 
花都buffett
週期也有強弱之分,有色、航運、大宗商品明顯的與經濟景氣相關,業績也可以從巔峰到虧損,長期來看並不能獲得滿意的ROE,
但在中國現階段,把銀行、地產中的最優秀企業簡單的或分為週期性行業,所以不值得投資,那就不見得很正確,富國銀行還是巴菲特重倉首位的投資標的。
從07年到11年,銀行、地產的優秀企業如招行保利等基本面業績一直保持高複合增長,比消費醫藥一點不遜色,只是她們被市場拋棄了,估值中樞從二十倍以上 降到了幾倍,但不見得未來她們的業績就肯定會下降,反而如果她們保持合理的成長例如20%的CAGR,15%的ROE,持有他們未來迎來的可能是戴維斯雙 擊。即使估值中樞不提升,維持現有幾倍的pe的估值,每年靠業績成長也能有不錯收益。
倒過來說,現在的消費醫藥如果估值中樞由三四十倍降到二十倍呢?還不是重複現在銀行地產的歷史而已,業績漲,但股價不漲。
所以確定性這種東西,要看估值中樞和業績成長兩方面,消費醫藥的業績成長可能比較確定,但估值中樞能否繼續保持不合理溢價水平就要打個問號了,除非真的處 於高速成長階段的消費醫藥,才能化解這種高溢價估值,但寥寥無幾.不投強週期的企業,或者只在1PB的最低迷時期投,在景氣高、PB高的時候賣出,這種企 業本身的產品並沒差別化,利潤溢價幾乎完全來自經濟景氣度,而弱週期的銀行地產不見得就要跟強週期企業受統一待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