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殼不成,又來一殼-元昇國際(925)、藍帆科技(8166)

http://blog.zkiz.com/greatsoup/2008/07/14/%E7%84%A1%E8%BB%8C%E9%9B%BB%E8%BB%8A%E7%B3%BB%E6%93%B4%E5%BC%B5%E4%B9%8B%E4%BA%94%E6%AE%BC%E9%A2%A8%E9%9B%B2-%E5%85%83%E6%98%87%E5%9C%8B%E9%9A%9B925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21/GLN2008082103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25/LTN20080825135_C.pdf

由於中國鐵路貨運收購元昇不獲股東通過,所以不繼續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830/GLN20070830035_C.pdf

不能收購該殼後,公司轉向創業板藍帆科技(8166)埋手。公司原由海域葉先生持有,後來在創業板上市,之後爭奪控股權不果後,股份十合一,曾轉予另一位股東,在2007年8月,又轉讓予戴先生,公司股份先遷冊,然後十合一,其後戴先生以0.1元認購5,370萬股,另又認購2,000萬可換股票據,換股價0.115元,年息3%,共2,537萬元,完成認購後及轉換可換股票據後,共持有91%的股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20/GLN2008082000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21/GLN20080821039_C.pdf

前幾日,中國鐵路貨運宣佈以0.4995元全面收購戴先生所持股票及可換股票據,共值1.137億元,但要保證公司現金不得少於2,070萬元,這次收購,不計利息的收入,戴先生大賺8,900萬元,另收購已於前幾日完成。

而中國鐵路貨運則付出殼價9,300萬(1.137億-2,370萬),但擁有一家兩次十合一的公司,貨源已乾,股票一有利好消息,股價很易就可以炒上。

這就是無軌系曾沾手的第六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3

投資感悟:投資精益求精的企業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2400808
本人認為,選擇一個長投標的,除了利用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費雪的成長股理論進行檢驗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一看這家企業是不是對其產品和服務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追求極致。如果從種種公開信息中確認「是」,那麼持有這樣的企業就會讓我們感覺夜夜安枕。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格力電器。自己一向評價:它是表面看來並不是價值投資者理想的投資對象,卻是給它的長期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的優秀企業。格力之所以成為「好空調」的代名詞,近幾年在經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仍然保持逆勢增長,成為連續六年的「超預期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這家企業始終堅持將空調產品做到極致。在這方面,應該說格力有著太多的故事,比如,對研發的近乎無理與苛刻,一件產品出來了哪怕有幾毫米的不足也不放過;為了不拿消費者當試驗品,而對產品進行的各種野蠻的技術試驗;為了「逼」出讓消費者放心的產品,而進行「放蛇行動」,就是在生產線上的某個環節故意加入一個有瑕疵的配件,看下面的質檢程序能否發現,如果不能就要懲罰,如此等等,他們對產品的精益求精程度常常令人拍案叫絕!

 報載,2011年9月格力電器曾向全社會發出尋找20年老用戶的徵集令,短短一個月間,報名參加「格力20年品質見證大使」的用戶總數為13101人。在這1萬多名老用戶中,使用年限最久的空調長達25年,生產日期為1986年6月,由格力電器前身海利空調器廠生產。而在所有的1萬多名消費者中,其使用的格力空調均超過了15年的年限,即全部是在1996年11月18日前購買的。而根據格力的長期市場調查和用戶跟蹤反饋記錄統計,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老用戶,還遠遠不止這13101人,保守估計在10萬人以上。時間是檢驗產品品質的一把刻尺,一台普通空調,壽命在8至10年之間,而從格力「20年品持見證大使」名單中看到,入圍老用戶所使用的格力空調均有18年以上,年限最久者為25年,而使用近20年以上者近10萬人!

再如貴州茅台,為什麼它長期在消費者心目中保持了「國酒」這一至尊的地位(近期關於茅台申請國酒商標與論炒得沸沸揚揚,其實不管它通過與否,問問我們身邊的尋常百姓又有多少不認為是呢,茅台「國酒」這一至尊的地位其實早在存在於消費者心中,通過與否並不重要,當然這是題外話,暫且不提)?很為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其對產品質量、品質的苛求。誠如茅台集團董事長袁仁國所說的:「茅台酒的質量是我們的生命。」典型的體現就是國酒人常說的「四個服從」。即是:當產量與質量發生矛盾時,產量服從質量;當成本與質量發生矛盾時,成本服從質量;當效益與質量產生矛盾時,效益服從質量;當速度與質量產生矛盾時,速度服務質量」。茅台人對於茅台酒質量的苛求,則表現在整個生產的全過程,例如:始終不渝地堅守五公斤糧食產一公斤白酒的定律。所以,茅台酒生產的糧耗之高,在中國白酒企業中是首屈一指的,這也是茅台酒香醇的重要原因之一(糧耗過低,產量過高,雖然酒的成本降低,但其質量卻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這一高標準要求,茅台酒廠車間只設質量獎,不設超產獎。

 再如,對茅台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前董事長季克良在其最近發表的《堅持科學發展 國酒茅台創造10年輝煌》中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10多年前,一位行業資深專家到茅台酒廠參觀考察說,「老季,你們怎麼不把取酒溫度降低幾度呢?那樣可以多產酒啊!」季先生說,我們完全明白那是好意,因為降低溫度就意味著多產酒,多產酒就意味著多掙錢。以當時的生產規模來計算,我們隨便降低幾度溫度取酒,就意味著每年可以多創造出數以億計的銷售收入。對於一家正處於發展中的企業而言,這個誘惑無疑是巨大的。但是,這位專家的一番好意還是回絕了。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高溫取酒是茅台酒釀造工藝的一大特色,茅台酒的取酒溫度是37度以上、40度左右,在取酒過程中,高溫能夠讓很多低沸點有害物質揮發掉,這就是茅台酒喝起來不上頭、不刺喉的一個重要原因。絕不會為了蠅頭小利而失了大節,丟掉茅台酒的價值底線。翻開茅台集團發展歷史,此類為了堅守質量而做出抉擇的事例還非常多。可以看到的是,堅守質量一直是貫穿於集團發展歷史的一條主線。茅台酒從2000多年前的枸醬酒走上今天中國「國酒」的至高無上地位,始終如一堅守的就是「質量第一」的責任和使命,並在這個極其漫長的里程中,以最執著的信念、最真誠的付出,創造了中國傳統名優白酒品牌——貴州茅台酒的「質量神話」。

 提起中藥,許多人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三個字——同仁堂,這塊中國傳統醫藥行業的 「金字招牌」,歷經343年的風雨滄桑,已然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優秀代表。我們無論在同仁堂藥店裡,還是在車間裡,會注意到這樣一幅訓規:「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省物力」。這條古訓是在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同仁堂初期創業者樂鳳鳴在《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序言中明確提出的,後來成為歷代同仁堂人在製藥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

  現代同仁堂人,正是在繼承優良道德文化傳統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並在現代化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提升,形成了新時期的「德誠信」精神。這突出地表現在同仁堂的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上。比如,為了讓每一位顧客都能買到放心藥,藥店採取各種措施,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店。藥店建立了從採購、驗收、保管到銷售,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把關的質量檢驗制度。在收購野山參、鹿茸、冬蟲夏草、牛黃等名景藥材時,要派經驗豐富的中藥專家親臨產地,看貨選樣。俗話說 「丸散膏丹,神仙難辨」。傳統的中藥生產鑑別所憑藉的經驗,是對藥物的眼看、手摸、耳聞、口嘗的感性認識。但鑑於現今假冒偽劣藥品充斥市場,同仁堂的產品除了傳統的鑑別方法外,要由質檢科送權威檢測部門檢驗,合格後方可銷售。正由於同仁堂對質量的堅持,才讓同仁堂成為了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現代同仁堂還繼承發揚熱心為顧客服務的優良傳統,想顧客之想,急顧客之急,為顧客排憂解難。代客煎藥、藥品郵購等都是同仁堂的傳統服務項目,雖然不盈利甚至是虧本生意,但同仁堂堅持至今,依然不悔。在同仁堂藥店擴大經營面積、進行建設改造時,曾有人建議取消代客煎藥業務,但被同仁堂拒絕了。此外,藥店還聘請有經驗的老藥工、老藥師坐堂諮詢,免費為顧客服務。許多店堂員工幫助年老顧客開票、交費、取藥,甚至送藥到家,既贏得了顧客的讚譽,也贏得了同仁堂的聲譽。

 從古訓到新時代的「德誠信」精神,百年老店同仁堂這三百餘年的堅持和變通,造就了同仁堂這個百年老店的今日輝煌。

 滋補國寶東阿阿膠,2000多年的品牌。報載,今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指定檢測機構對其出口的阿膠原粉842項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細菌等檢測項目均為零檢出,這標誌著東阿阿膠的阿膠原粉通過了日本一次性檢驗項目最多、最嚴格的檢測。

  眾所周知,日本保健品市場巨大,對食品安全要求苛刻。要想在巨大的日本市場站穩腳跟,贏得日本市場的認可,最重要的就是要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以及安全可靠的效果。2010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指定檢測機構對山東東阿阿膠的阿膠原粉進行了243項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二氧化硫、環拉酸等項目檢測,結果顯示,所項目均為零檢出。而此次842項的檢測是繼2010年日本檢測機構對東阿阿膠原粉檢測的「升級版」。這842項檢測項目包括725種農藥、108種獸藥,屬於日本最高級別的殘留檢測。再加上5種重金屬(水銀、鉛、砷、鎘、鉻)、金黃色葡萄球菌等3項微生物以及各種抗生素等,共計842項的檢測結果都為零檢出。這是日本最高級別的殘留檢測。

 熟知東阿阿膠的投資者會知道,這個結果其實來源於公司對「全產業鏈」的質量管控。作為國內阿膠行業第一品牌,東阿阿膠傳統製作技藝精湛,有近百餘道、歷經千年曆練傳承的傳統工藝。東阿阿膠在全國首家制定了《阿膠生產工藝規程》和《阿膠生產崗位操作法》,被列為國家級保密工藝。在繼承傳統工藝精華的基礎上,公司近幾年來首創了蒸球化皮、微波乾燥晾膠、重點工序自動控制、遠紅外烘乾及紫外線殺菌、微波乾燥技術、DNA指紋圖譜鑑別阿膠真偽等多項專有技術工藝,提升了質控水平。

 近兩年,一些新的競爭者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於是有的投資者對東阿阿膠公司產生種種疑慮,甚至感覺「狼來了」,然而如果東阿阿膠始終保持自己「道地」地位和以及對產品最高品質的這種追求,真的又是那麼可怕嗎?!

 美國有蘋果,德國有寶馬,這些都是揚名世界的非常優秀的金字招牌。然而,在這種金字招牌後面絕對少不了的是那麼一種精益求精、追求極致、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精神與文化。我們中國哲學向來講究大智若愚,有時表面看來(特別是在令人浮躁的今天),這種對產品與服務質量的追求顯得不合時宜,甚至愚鈍,然而優秀偉大的企業正是憑著這種「愚鈍」不斷地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在消費者心目中築起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常常面臨競爭性、創造性毀滅,縱觀國內國際市場風雲,真正能夠成為百年老店的企業真是鳳毛鱗角。最近本博轉載一篇圖文《十大百年品牌記:中國老字號如何重生?》,自己認為十分值得令人玩味。圖文指出,時至今日,許多當年名冠四方的中國老品牌早已衰敗,甚至消失殆盡;但也有那麼十來個品牌依舊風生水起,例如茅台、同仁堂、張裕、全聚德、老鳳祥等。上海交通大學品牌研究所所長余明陽說:「中國有15,000個老品牌,有1,500個還活著,150個活的還算不錯,但只有10個能夠稱得上活的很好。」死掉的自然是因為不思變革,被時代洪流沖走了;但活下的卻有著各自不同的存活之道。本文無意也無力去探尋這十大品牌的長久生存的秘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這些長壽的品牌無一不是對自己產品和服務品質進行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追求與堅守。

 長期投資就要投資那些具有恆星特質的超級明星企業,而不要投資那些稍縱即逝的流星。作為普通投資者,作為企業的局外人士,或許我們沒有更好的途徑去探尋一家企業如何具備這種長壽的基因。但是,如果我們發現一家企業對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是那麼精益求精、至善至美地追求,那麼我認為至少我們能夠從中看出一點點端倪(當然不會是全部)。因為產品和服務能夠做到精益求精、至善至美(高管們口頭上說說談談容易,但真正落實到產品和服務上又何其艱難也),常常透露著這家企業有著較為有效的管理體制與機制,有著那種打造「百年老店」的高遠理想與追求,而這種理想與追求一旦形成這家企業的文化積澱與慣性運轉(也常常在其產品和服務中體現出來),那麼或許它就真離長壽型的企業進了一步。

 按:以上有關材料均來自於公開報導,既然是公開報導自然就難免有溢美之詞,還望博友斟酌鑑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72

投資思考:長期投資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2505301
再總結、再思考:    費雪、巴菲特、芒格等投資大師們無一例外地均強調長期投資,其中最讓人感覺到振撼的便是巴菲特那句名言: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鐘。

 彼得林奇怎麼樣呢?我們從他的兩部書(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中知道,他在當基金經理期間操作相對要靈活地多(所以有觀點認為他更傾向於大波段操作),但其實他也更傾向於長期投資(特別是後到期),特別是他在書常常對於自己賣出股票後又上漲多少倍而後悔不已。至於他在《學以致富》中更是對長期投資進行了精闢的論述。

 本博曾作過筆記,再抄錄如下:

 彼得林奇在《學以致富》中說:你若想投資三五年就撤出,你就乾脆別投資股票。他說,長期投資是指20年以上的投資期限,這麼長的時間足以讓股價恢復到股價崩盤後的先前的水準,並且也足夠讓你的獲利呈現數倍增長。他以美國的股市為例,測算出股市長期增長率為11%。他說,沒有人能夠預測股市的未來,但是如果投資二十年報酬率為11%的話,一萬元的投資就可以變成80623元。

 他說,要得到這11%的報酬率,你必須要押上對股票的忠實度。基本上你應該把它看成一樁婚姻,也就是你的金錢及投資的結合。即使你是一個選股高手,除非你比別人多了那份執著及勇氣,也就是不論市場如何變化都能夠沉住氣,否則恐怕很難賺到大錢。如果你精於選股,但卻是一個機會主義者,最後充其量你也只是一個平庸的投資人。通常一個投資人的成功與智商沒有太大關係,成功與失敗往往僅在一線之間,那個界限,就是自我約束。

 也就是說,不管那些自認聰明的投資專家怎麼說,最重要的是當一個傻子,並緊守著你的股票。

 他說,人們總是不斷尋尋覓覓打敗市場的秘方,但是,這個真理就閃耀在我們眼前:買一些有盈餘成長潛力的公司股票,而且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千萬不要輕易賣出持股。其中股價下挫永遠都不是一個好理由。

 他還分析說,若是讓你站在鏡子面前讓你發誓你是一個長期投資者並不難,讓你在眾人之中舉手誰是長期投資者也一定是一堆人舉手,但真正的考驗是股市崩盤來了。而事實上多數人總是趕快賣出股票,完全忘記了當初買股票的動機是成為一家績優股票的長期投資者。於是多數人結果去做波段操作,並喜歡去預測行情。就此,彼得林奇以美國股市80年代五年多頭市場的上漲有關數字為例說明,那種自認為聰明的波段操作的投資人(即你只是股市上漲的那段時間持有)最終還是輸給那些長持者,而其原因是股市的未來是不可測的(特別是股市回升時他們並沒有在場),而這些人卻是挑戰不可能,即沒有人比市場更聰明的,能夠打敗市場的。

 因此,彼得林奇建議說,要想從股市獲得,尤其當你年紀較輕,有的是時間,你要把你所有的閒錢永遠放在股市裡。完全投資的結果,你就會享受到股價上揚波段時神奇而又驚喜的樂趣。

 大師們的論述常常縈繞在耳,然而具體到中國股市又當如何呢?長期投資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長期投資是不是要進行波段操作?持有多長時間才算是長期投資呢?這些問題或許常常困惑著我們投資者。特別是有些投資者或許只是從理論層面接觸到這些東西,而缺乏實踐上的檢驗,甚至有的壓根就沒有真正相信過長期投資,因此常對此產生糾結、懷疑的心理。

 一、中國股市是不是適合長期投資?

 這應該是中國股市投資的一個「大是大非」問題。事實勝於雄辯。本人無意進行過多的理論闡述,因為空談是沒有用的,我想有心的投資者可以參考一下有關專業人士的數據分析,或者乾脆自己對中國股市進行一些數據分析。

 比如,朱曉芸女士,《奧馬哈之霧》的作者之一,其書中對中國股市適合長期投資做了很好的數據分析和論述,有興趣的博友可以找來一讀。

 同時,她的一篇博客文章《十年檢閱尋找下一個十年牛股》,對中國股市2000年12月3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的個股進行了分析,僅僅考慮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公司,其中年復合回報超過14.5%的有69家,超過19.5%的有35家,超過24.5%的有9家,超過30%的有兩家,如附表:

 1、ROE在10%以上同時年復合收益率15%以上的統計表如下:

順序證券代碼證券名稱區間漲幅%年復合2000年ROE2005年ROE2010年ROE
1000157.SZ中聯重科1696.1333.49%16.0419.122933.41
2000792.SZ鹽湖股份1160.6128.84%10.9234.238732.93
3000895.SZ雙匯發展1107.4528.29%22.9121.8834.23
4600276.SH恆瑞醫藥1077.2727.96%21.0715.6124.45
5000538.SZ云南白藥1036.8127.52%12.3230.9123.07
6000983.SZ西山煤電969.9626.75%11.8423.323.37
7000869.SZ張 裕A811.9824.74%17.516.4741.57
8000527.SZ美的電器791.9524.46%14.9613.3329.54
9000933.SZ神火股份784.0624.35%11.6929.3528.32
10000060.SZ中金嶺南687.4822.92%11.7120.9916.57
11000651.SZ格力電器648.3422.30%19.120.0436.51
12000423.SZ東阿阿膠629.9421.99%16.0310.5222.36
13000002.SZ萬 科A623.3521.88%10.6919.5417.79
14600066.SH宇通客車607.7221.61%12.5115.3237.68
15000858.SZ五糧液579.4821.12%27.3911.3726.68
16000630.SZ銅陵有色536.2920.33%12.2414.8414.25
17600256.SH廣匯股份517.4019.97%35.0311.4319.45
18000039.SZ中集集團512.3419.87%23.9731.520.00
19600887.SH伊利股份415.4717.82%12.7513.5420.28
20000876.SZ新希望389.6717.22%10.6910.7715.67
21600188.SH兗州煤業386.5017.14%11.4615.4127.60
22000069.SZ華僑城A378.1716.94%12.1620.9225.71
23000402.SZ金融街376.7716.90%21.1519.510.98
24000937.SZ冀中能源356.0516.39%12.6121.4122.38
25600261.SH陽光照明350.3616.24%17.6611.7717.37
26600829.SH三精製藥337.5915.91%13.821.5921.44
27600880.SH博瑞傳播336.4315.88%13.5518.5621.70
28600125.SH鐵龍物流328.0415.65%16.6611.32116.07
29600664.SH哈藥股份317.4115.36%14.6812.618.11
30600888.SH新疆眾和311.3615.19%1214.9314.40
( 紅色是消費醫藥,共11家,佔比為42%)

2、ROE在10%以上同時年復合收益率20%以上的統計表如下:

順序證券代碼證券名稱區間漲幅%年復合2000年ROE2005年ROE2010年ROE
1000157.SZ中聯重科1696.1333.49%16.0419.122933.41
2000792.SZ鹽湖股份1160.6128.84%10.9234.238732.93
3000895.SZ雙匯發展1107.4528.29%22.9121.8834.23
4600276.SH恆瑞醫藥1077.2727.96%21.0715.6124.45
5000538.SZ云南白藥1036.8127.52%12.3230.9123.07
6000983.SZ西山煤電969.9626.75%11.8423.323.37
7000869.SZ張 裕A811.9824.74%17.516.4741.57
8000527.SZ美的電器791.9524.46%14.9613.3329.54
9000933.SZ神火股份784.0624.35%11.6929.3528.32
10000060.SZ中金嶺南687.4822.92%11.7120.9916.57
11000651.SZ格力電器648.3422.30%19.120.0436.51
12000423.SZ東阿阿膠629.9421.99%16.0310.5222.36
13000002.SZ萬 科A623.3521.88%10.6919.5417.79
14600066.SH宇通客車607.7221.61%12.5115.3237.68
15000858.SZ五糧液579.4821.12%27.3911.3726.68
16000630.SZ銅陵有色536.2920.33%12.2414.8414.25
( 紅色是消費醫藥,共8家,佔比為50%)

3、ROE在15%以上同時年復合收益率20%以上的統計表如下:

順序證券代碼證券名稱區間漲幅%年復合2000年ROE2005年ROE2010年ROE
1000157.SZ中聯重科1696.1333.49%16.0419.122933.41
2000895.SZ雙匯發展1107.4528.29%22.9121.8834.23
3600276.SH恆瑞醫藥1077.2727.96%21.0715.6124.45
4000869.SZ張 裕A811.9824.74%17.516.4741.57
5000651.SZ格力電器648.3422.30%19.120.0436.51
(紅色是消費醫藥,共4家,佔比為80%)

 此外,另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2002-2011年十年間,合計有560家上市公司從未增發配股,其中投資者回報率排名靠前的20只個股分別為:

 貴州茅台,累計回報21.73倍,年均回報36.67%;張裕a累計回報13.32倍,年均回報30.50%;東阿阿膠累計回報9.50倍,年均回報26.51%;恆瑞醫藥累計回報8.84倍,年均回報25.68%;宇通客車累計回報8.83倍,年均回報25.68%;包鋼稀土累計回報8.44倍,年均回報25.17%;山西汾酒累計回報8.04倍,年均回報24.62%;西山煤電累計回報7.36倍,年均回報23.66%;五糧液累計回報6.24倍,年均回報21.89%;青島啤酒累計回報5.74倍,年均回報21.02%;吉林敖東累計回報4.97倍,年均回報19.57%;煙台萬華累計回報4.85倍,年均回報19.32%;威孚高科累計回報4.63倍,年均回報18.86%;中色股份累計回報4.42倍,年均回報18.41%;雅戈爾累計回報4.03倍,年均回報17.52%;中興通訊累計回報3.86倍,年均回報17.12%;兗州煤業累計回報3.45倍,年均回報16.11%;重慶啤酒累計回報3.36倍,年均回報15.86%;大商股份累計回報3.31倍,年均回報15.73%;及江鈴汽車累計回報2.99倍,年均回報14.84%。

 當然,這些數據分析因為統計時間的不同而會有所變化,但無可爭辯的事實是:中國股市儘管有著種種毛病,但無論是以十年或者二十年為期,同樣出現了一批量的長期牛股,如果我們選對投資標的,其回報也是相當可觀的(更不要說貴州茅台十年40倍、云南白藥上市以來70多倍的極端案例)。更何況現在我們仍身處此次有點長的漫漫熊市之中。常聽見有人說,中國股市不適合長期投資,然而當分析這些眾多的明星牛股之時,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這些人分明是在那裡睜著眼睛瞎說!

 自己一向認為,面對中國股市較為惡劣的生存狀態(熊冠全球),如果你離不開中國股市,想繼續從中國股市生存下去,而且如果你在中國股市如果總是賠錢,先不要過多地抱怨中國股市那麼多的毛病(當然是需要改革的),首先要從自身尋找一下原因,從自身投資哲學、投資理念、投資方法上找找原因;不要總是一提起股市,就抱怨垃圾股、概念股一飛衝天,而實際上那些真正的優秀企業常常給它的長期投資者帶來相當不菲的回報,差的可能你就是沒有那種「發現美」的眼光,或者沒有那份執著的信仰與耐心。

 二、長期投資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1、只有堅持長期投資的思想,才會真正地樹立起買股票就是買生意、買股權的投資哲學。

 長期投資的根本邏緝在於與優秀的企業共成長。投資股票的本質就是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這種投資哲學、投資邏緝決定了股票投資必須堅持長期投資。或許當我們真正置身市場,常常忘記買股票就是買生意、就是買股權這一最根本、最本質的精髓思想,從而將自己變成股票市場上短期的交易者。

 2、只有堅持長期投資的思想,才會具備戰略性思維。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種戰略性思維體現在股市投資上,更具有根本性、長遠性、全局性。只有從骨子裡牢固樹立起戰略性思維,我們才能夠在市場一片低迷或者漫漫長熊中,想到看到彼得林奇所說的那個「更大的大局」。我們投資一家企業,要想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短視,也必須具有戰略性思維。也只有具備這種戰略性思維,才不會為企業一時的經營波動,或者為交易價格的漲跌所動搖,更不會因為一時的風吹草動而嚇跑。只有這種「遠見」,才會有「卓識」,培養起自己長期持有企業的耐心與堅守。

 3、只有堅持長期投資的思想,才會做到嚴格選股。對於一支投資標的選取,你想投資一年或者想投資五年、十年,選取的標準與眼光是不一樣的。由於長期投資一旦虧損,其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是巨大的,這種不確定性的風險更決定了需要從更遠的眼光、更高的境界、更嚴格的標準去慎之又慎地審視與選擇投資標的。比如,我們選擇一家企業,首先就應該追問的是它能夠長壽嗎?它的穩定性高嗎?它的確定性如何?它是否又具有可持續性?是否具有盈利性(即資本性開支少,受限制盈餘少,是真正的賺錢機器而不是燒錢機器)?本人以前博文提出的用這「五性」去衡量和選擇長持標的,就是站在這種超長期的眼光基礎之上的。我想,如果我們進行這樣一系列的追問之後,許多有當下看似耀眼的明星(怕多是流星而不是恆星),怕就納入不了我們長期投資的「法眼」。

 比如,在白酒行業中,如果以投資十年的眼光來選擇,我想最為確定是茅台,而若僅僅是想持有一年半年,或許我會選擇那些正處快速增長、或者出現經營積極拐點的二、三線品牌來操作。這就是投資計劃期限不同的區別選擇。

 4、只有堅持長期投資的思想,才會真正地實現複利的那種威力與魅力,才會真正地讓時間為你積累財富。

 三、長期投資是否需要波段操作?

 有觀點認為,中國股市現在是以散戶為導(不少機構們其實也像大散戶),它常常有漲也過頭跌也過頭的毛病。確實,中國股市中有那麼多的精英和專家,又有多少人能夠預料到中國股市從6124點跌至1664點,至今仍在2000點以上躊躇呢?所以,有觀點認為,中國股市最好的策略是進行波段操作。

 股市投資是十分個性化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資哲學、投資理念、投資策略倒也十分正常。或許有一些天才人士在波段操作上能夠做好,甚至做到極致,快速積累財富,然而對於大多數的我等業餘投資者,自己認為並不適合(至少是沒有那麼多時間看盤)。不是嗎?既然波段操作如此美妙,為什麼股市上多數人還是如此地傷痕纍纍,鎩羽而歸,甚至傷心地永別股市呢?!

 波段操作無非是兩種方式的波段操作:

 一是個股上的波段操作。

 這種成功的機率是有的,且不要說磨擦成本的加大,但是一招兒不慎可能就會前功盡棄,或者錯失真正的大牛股。我們不妨設問一下:在貴州茅台、云南白藥等這些長期大牛股身上,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的投資者進進出出,然而結果如何呢?他們真的就有堅定持有這些牛股不動搖的投資者(如但斌、林園)收益率高嗎?在自己的體會看來,人那種貪婪與恐懼、不愛認錯的天性(如價高了本能上不願再追回、價低了總想著再低)常常造成對這些大牛股的錯失,結果多年下來弄個「悔不該」(本人就是)!

 二是牛熊大周期的波段操作。

 個股上的波段操作有時不好掌控,那麼在一個大的牛熊週期之間進行以估值為基礎的大波段操作如何呢?這從理論上甚為美妙,理性的投資者如此操作顯然會取得超水平的收益。仍以貴州茅台、云南白藥為例,上一輪牛市貴州茅台市盈率100多倍,云南白藥市盈率達到70倍,現在看來真是「超高」了,如果在當時及時落袋為安何等理想,然而又有多少人會在茅台跌至90元以下(前復權)、云南白藥跌至20元以下時及時介入補回呢?牛市之中往往市場情緒極度樂觀,此時人們的估值標準常常呈現一種亢奮狀態,股價的走勢也往往表現得「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對於大多數的投資者來講,此時的落袋為安往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熊市之時,市場悲觀之氣往往處處瀰漫,股價走勢也往往呈現「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狀態,真正在相對底部區域(但往往走出來後才知道)及時介入並能夠耐心堅持的投資者怕又是鳳毛麟角。或許這才是股市投資者們最為糾結之處,更不要說真正的牛熊轉換又是那麼難以判斷。

 如果我們仍然循著長期投資(如十年以上)的思路再看,其結果又如何呢?眾所周知,不僅今天的茅台與白藥早已又創出新高,其實稍稍瀏覽一下股市,創出歷史新高的個股又何止僅是茅台與白藥呢?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股市自2007年10月16日創下6124.04點以下,大盤已下跌至現在的2027.38點,但是五年多來,仍然有124只股票比6124.04點上漲一倍以上,更不用說有些股票(特別是消費醫藥)自大盤底部以來的相對漲幅了。這從另一個側面再一次佐證了在中國股市進行長期「愚守」的可行性(儘管這很難很難)。

 當然,本人這樣論述,也並不完全排斥牛熊大周期的波段投資策略,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大周期的波段操作策略是基於估值水平的操作,也是價值投資者較為推崇的一種投資理念與方法,並無可厚非,而且做得好,還會取得超過預期的收益。但是應該防範是的過早地「下車」和以後錯失的風險。自己在這方面也曾進行過思考,並有過關於「倉位控制」(估值過度瘋狂時適當減輕倉位)的博文,其實也主要是想解決這一操作上的難題。這又當是另外一個話題。

 四、長期投資到何年?

 長期投資並不是盲目的投資,恰恰相反,長期投資更需要理性。

 長期投資必須選擇能夠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去進行,斷不是不分行業、不分優劣地為長期而長期(至少那些週期性的行業與公司絕對不能超長期持有),所謂在正確的路上堅持才不怕遠。好在,在這方面費雪、巴菲特、芒格、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們也有著較為明確的指引,他們的理論思想也並不複雜,自己認為,按照他們的投資理論思想在中國股市尋找到幾支長持標的並非是多麼困難之事,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執行力上。

 當然,值得長期投資的企業永遠是極少數的。若是隨便一個公司就值得長期投資,豈不人人發大財了?股市上向來沒有這種便宜事。有觀點認為,在中國股市除了茅台以外,沒有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但我認為這話還是有點絕對,因為據本人觀察研究,中國的當下確實還存著一小批量值得長期投資的優秀企業。

 那麼,長期投資究竟到何年?是一年、兩年、三年以上叫長期投資,還是五年以上、十年以上叫長期投資,其實這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一個企業究竟值不值得長期投資,究竟長期投資到何年,其實還是歸結於它的基本面(定性為主)。巴菲特說,希望自己持有到永遠,是的,如果真有值得永遠持有的公司,我們為何不呢?只是這種公司太少太少。所以,真正的長期投資具體年限還不能拘泥,重要的還是基於企業的基本面、基於企業的生命週期所決定。

 但是,自己認為,長期投資又不能因為不能太過拘泥而又太過於靈活,進而成為自己短進短出的藉口與理由。讀費雪書,知道他在早年自己的投資哲學形成過程中有個「三年守則」,即一旦選定自己心儀的企業,便堅持持續跟蹤三年,如果三年以後不符合自己的長期投資的標準,便放棄;符合的,則堅持長期持有下去。所以,我們看到費雪的持股期限是那些投資大師們中最長的,可以長達二三十年之久!本人認為,我們個人投資者為了加強對自己的紀律約束,也完全可以來個「三年守則」、「五年守則」(本人現在是五年守則),如是,或許就能夠改變自己那種面對牛股就是「拿不住」的毛病。

 綜上思考,長期投資確實是個知易行難的活計。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常常可以穿越牛熊,穿越時空,穿越國界。之所以如此,或許這是由於股市不論中外,自有其本質規律在運行,而且人性又是相通的,不分時空,不分國界的。或許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還沒有真正對這些投資大師的投資思想進行過真正的長期實踐,就人云亦云地予以懷疑、否認或修正,結果是南轅北轍,畫虎不成反類犬。

 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股市投資是一個遺憾的藝術。我們常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許我們最大的遺憾在於,由於我們的學識、經驗甚至性情上的侷限,最終導致我們始終沒有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當我們回眸歷史,常常突然發現,原來我們還是輸在了起點上,還是缺了這樣的投資信仰,我們的眼光還是沒有那麼高遠。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本人向來認為,股市投資思想、理論真的無需要那麼多創新,作為普普通通的投資者更沒有必要動不動就去「超越」。或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斷地領會其思想理論的精髓,並在這些投資大師的光輝思想指引下,老老實實地去信仰,老老實實地去實踐。如是,我們投資成功的概率或許更大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75

投資感悟:投資股票如何賺錢?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167762
投資股票如何賺錢呢?這是很常識的問題,但是股市中人未必真的全搞明白(自己就是很多年才搞明白的)。股票賺錢,一是本質上講,來自於所投資企業不斷盈利的錢;二是來自於市場重新評價的錢。由於市場先生天生具有狂躁與抑鬱的特點,並且容易交替發作,所以常常讓人容易迷惑雙眼,看不清自己究竟是從哪賺錢。
   說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大師巴菲特,人們稱他為股神,其實越對他理解,我越感覺他其實就是個大生意人,因為它買入股票的出發點全是在於從第一點出發,即賺企業盈利的錢。以前還有不少人曾經質疑老巴投資可口可樂,十多年沒有漲回到原來的高點,但其實老巴自己有自己的道理,因為他持有它想賺企業盈利的錢,並沒有一心想著賺市場重新評價的錢。這一點在他自己致股東的信裡是有過交待的。這是一點題外話。

  股票賺錢與否,在自己看來,最低的衡量標準有三:一是投資收益應該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不然,就不如被動地去買指數基金。二是投資收益應該跑贏長期無風險利率。比如,現在最高的固定式記賬式國債利息是4.24%,如果長期跑不贏它,就不如去買國債了。三是投資收益應該長期跑贏通脹。

  對於自己來講,在股市長期投資如果能夠高於上述三個標準,自己認為就OK,就是勝利啦。如果能夠達到年複合增長15%的水平,那自己認為就能夠達到大師級水準啦。

  我們說,投資股票從根本上講,應該是來自於企業盈利的錢,這應該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於市場先生的豐厚獎賞當然我們不排除,甚至是歡迎,但是由於市場先生的那種臭脾氣,所以不應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這種思想,我們還會不喜歡熊市,還會勝利歡呼牛市嗎?)。

 從這種思想出發,那麼具體到一家企業究竟值得不值得投資呢?我以為首先是應該用上述三個標準進行一下衡量。比如,如果企業的分紅率已高於上述標準,而且我們也容易判斷這家企業的盈利具有穩定性、確定性的特點,那麼顯然,這家企業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了。這在一些旅遊景點公司、公用事業股票上更容易判斷(當然這類企業由於成長性不足,往往也不是上佳的投資對象,這裡僅是一種投資的思路)。

  有的企業是不分紅,或者是分紅很少的,比如,有的企業正處於擴張時期,它一是利用股市再融資進行擴大再生產,二是將盈餘用於再投資,從而將不斷提升其內在價值(這是有的股票長期讓我們賺大錢的本質所在)。對於這類企業如何衡量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呢?自己認為也可以上述三個標準進行一個理論上的衡量。比如,如果這家子理論上的收益率水平(市盈率的倒數)已高於上述三個標準,而且我們經過研究也認為企業具備穩定性、確定性、盈利性(受限制盈餘少,不需要大的資本性開支,不是燒錢機器)、成長性的特點,我看就到了「扣動板機」的時刻,就應該擇機「下手」了。當然,如果是管理層有錢故意不給分紅,而且也找不到好的項目進行再投資,那說明他們誠信有點問題,另當別論。

  當然,光講「乾貨」不好理解,不妨舉例說明。

  2008年大熊之時,格力電器市盈率水平降至10倍以下,自己一算,理論上的收益率已達10%(最低市盈率好像是8倍)顯然已高於上述三個標準,於是自己就擇機買入,結果幾年下來,運氣地「逮住」了一個大牛股,呵呵。行文至此,看了看格力電器今天的收盤價25.31元,12年的每股收益2.47元,市盈率10.25倍,理論收益率9.76%;12年分紅10派10元(含稅),以此衡量股息率3.95%。顯然從這個標準上看,就是格力電器今後不增長了,只要它仍能夠保持這種盈利水平,也應該是一個不壞的投資標的。當然,這是建立在它必須具有穩定性、確定性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將來格力電器被競爭對手打敗了,企業經營不行了,那又得另當別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47

關於股利是否分配的思考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338890
在中外股市界,據自己所涉獵,對於上市公司分不分紅一向有不同的兩種觀點,即重視的與不重視的。自己以前對上市公司是否分紅實際上是個「無所謂派」,因為不用說一些公司多年來鐵公雞一毛不拔,就是有些分紅相對較高的公司,其可憐的分紅自己也感覺是懷水車薪,所以一向覺得無所謂。經過近幾年的熊市,以及隨著自己投資本金的不斷加大,自己對分紅越來越重視起來了,漸漸由「不關心派」成為了「重視派」和「贊成派」。原因在於,中國股市的毛病之一就是股東文化的缺失造成一些上市公司即便有錢也舍不得分紅,在這種情況下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分紅以及分紅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可以檢驗公司的實際業績,因為大凡大比例分紅的企業業績大抵是不會太差的,不然也拿不出錢來分紅;二是,可以檢驗公司管理層是否對我們小股東好,捨得大比例分紅的公司無疑是真正將股東當成「合夥人」的(至少是大小股東利益一致),這也是檢驗其是否誠實可信的一塊試金石。三是,我們小股東可以將分紅再投資,若是遇到有投資價值的公司股價低迷(特別是長期處於熊市之中),我們還可以趁機多買入點股票,其實這也是長期複利增長(特別是應對長期熊市)的手段之一。

  美國的傑裡米.西格爾是世界頂級的投資、金融專家,他在其著名著作《投資者的未來》中說到:股利再投資是熊市保護傘和收益加速器。他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熊市中,股利幫助投資者的方式有兩種:通過再投資股利積累更多的股份能夠緩和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價值的下降;再投資的股利在市場下跌時能夠購買額外股份,所以稱之為「熊市保護傘」。當市場恢復時,除緩和價值下降以外,這些額外股份能夠大幅提高未來收益率,所以一旦股份上漲,再投資股利不僅是「熊市保護傘」,還是「收益加速器」,這就是支付股利的股票在股市週期中提高收益的原因。他以投資新澤西標準石油與IBM為例證明了這一「基本原理」的作用。如:從1950--2003年,標準石油的股票價格大概上升了120倍,而IBM的股票則上升到原來的近300倍(在過去的50年裡IBM的每股收入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標準石油3%),直觀地看投資後者的收益水平應該顯然高於前者,但事實上是新澤西標準石油的投資者每年可以取得14.42%的年收益率,這比IBM提供的13.83%的年收益率要高。這點差別看起來微不足道,不過當你在53年之後開啟投資時,你會發現你投資於新澤西標準石油的最初1000美元已經累積到126萬美元,而投向IBM的1000美元現在只價值96.1美元,比前者少了24%。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呢?原因就在於通過股利再投資標準石油可以積累股票的數量為最初購買的15倍,而IBM的投資者採用相同的積累方法只能擁有3倍數量的股票。作者還以投資菲裡普.莫里斯等公司的單個股票以及相關數據分析(該公司為煙草公司,後來因煙草有害不斷遭受到賠償起訴等原因造成股價「像被炸彈過一樣」(西格爾原話),但是公司一直堅持派發較高的股利,結果長期下來給投資者帶來很大回報為例(50年可以利用股利再投資股份增加100%),說明這一「基本原理」的重要作用。

  讀書不能盡信書。我們自己需要開動腦筋進行思考:西格爾的發現是不是正確的呢,他的這一理論在我們中國股市是不是也起作用呢?本人經過「悟道」,認為他的這一發現在中國的A股市場同樣管用(儘管本人沒有做過多的數據分析)。比如,格力電器被稱為A股「最慷慨」的公司之一,近些年它幾乎年年分紅,2012年又以現有總股本3007865439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10元人民幣現金。據估算,2012年格力電器整體分紅規模將超過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格力電器2012年全年73.80億元淨利潤的40.65%,創歷年分紅最高的紀錄。而相比之下,市場近幾年一直有質疑其增長將碰上天花板,或者質疑其較快的增長期已過(實質上連續6年成為「超預期王」),加之近幾年處於熊市環境,其一直「享受」較低的市盈率水平,極端之時甚至只有八九倍的市盈率水平,其實這對於格力電器的投資者來講是「利好」,因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其股息再趁低價多買入些格力電器的股票(本人持有格力電器已五年,初嘗小甜頭,呵呵)。一者,我們將來可以利用更多的股權享受分紅;二者,如果將來遇到股市整體環境向好走牛,我們又將可以賺取市場先生重新評價的餽贈。再如,張裕公司也是A股市場上較為慷慨的公司,以前分紅比例高達50%(最近五年分紅達36億元),2012年因為投資規模擴大分紅比例有所降低,但是仍然佔可分配利潤的44%以上。以前因為股價始終高企,市盈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所以即使發放股利也讓人感覺著杯火車薪。由於從去年開始它增長放緩下滑,造成股價自前期高點大幅下跌60%以上,並且現在股價一直走勢低迷,其實這正好給它的長期投資者利用股利再投資創造機會(當然如果股價再跌大些,有條件的投資者可以更好利用其股息多買點股票,呵呵)。而且我們還可以展望,如果將來張裕重拾增長,那種「收益加速器」的作用一定會發揮出來的。自己認為,這也是這些高分紅公司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邏緝之一。

  當然,如果我們再進行一下深入思考,其實利用西格爾這一「基本原理」還需要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必須是堅持長期投資。要知道西格爾可是統計了50多年的時間長段。如他通過數據分析還得出結論:如果一隻股票擁有5%的股利收益率,而股價卻跌落了50%,它將在14.9年之後獲得跟股價一點也沒有下跌一樣的收益(股利再投資)。當然,如果在14.9年之後,這只下跌了50%的股票回到了它原來的價格,那麼這只股票的年收益率將上升到15.24%,這樣的收益率將比股價沒有下跌所能取得的收益率高出50%(所謂放大器)。所以,問題是我們作為投資者是否有信心與耐力堅持這麼久?二是公司必須存續期長,且不要管其成長性如何,但是其穩定性、確定性要高,不然,即使強大如格力電器這樣的公司,如果將來有一天被競爭對手打敗(當然現在這種情況遠沒有可能,至少董明珠主政時代仍無憂矣),或者造成大幅度虧損甚至倒閉,再談股利再投資就沒有了實際意義;三是公司必須「慷慨」,真正如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說的「只對投資者負責不對投機者負責」。但無論如何,西格爾的發現對於我們的股市投資仍然開闢了一個新的思維與視角。

 當然,正如本人開篇所談,對於股利發放並不是所有的投資者均認同。讀過成長股投資大師費雪《怎麼選擇成長股》的人知道,費雪在其長達半世紀的商業生涯中總結出了八條投資哲學,其中之一就說:主要目標在於尋求資本最大幅度增值的投資者,應該降低對股利的重視程度。最有吸引力的投資最有可能在能獲得利潤,但是股利較低或者根本不發放股利的公司中。在給股東發放的股利佔利潤的百分比很高的公司中,找到非常出色的機會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費雪為什麼提出自己的這一投資哲學呢?因為他的思考在於:要是不發股利,而是公司把大部分資源保留下來投資在更多的新產品上,對股東來說會更好一些。而且發放股利還要產生相當高的所得稅率,相反,如果公司不發股利,為了未來的增長而把資金拿去進行再投資,那麼無需繳稅,這樣的做法對投資者來說是不是更好一些?其實費雪的投資哲學也有其深刻的道理在裡面。今天的人們早就已經知道,為什麼有公司的股票長期來會給它的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呢?就是因為公司可以將盈餘保留下來再投資進而不斷求得發展,提升公司的內在價值(當然投資大師們如格雷厄姆、費雪、巴菲特後來都發現了「受限制盈餘」,即有些固定資本開支大的公司,不得不將盈餘進行再投資以維護其競爭地位,這樣的公司甚至不是賺錢機器而是燒錢機器,投資者更應該遠離)。最為經典的怕還是要首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歷史上它就有過一次少得可憐的分紅。為什麼巴菲特的公司不重視分紅呢?我們可以從他歷年寫給股東的信中不難洞悉其思想:1、如果他將保留的盈餘再投資給公司帶來更大的內在價值,他認為這是最好的策略,所謂保留一美元要賺取至少大於一美元的投資效益;2、他的投資業績始終與指數相比較,因為長期講如果他的公司收益跑不過市場平均水平,合夥人們干脆去購買指數基金豈不更好;3、如果股價長期低於其內在價值,還可以將保留盈餘用於自家公司股票進行回購,進而提升公司的股價。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以上三點均達不到,那就不如將盈餘全部分給股東了。其實,我們看巴菲特是這樣說的,其實也是這樣做的,也正是由於其將盈餘不斷地用於再投資,進而創造了令人目瞪口呆的財富神話。

  儘管我國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是不同的,但是本人認為,巴菲特關於股利是否分配的這一思想,其實給了我們解開上市公司是否分紅的鑰匙。問題的關鍵是巴菲特對待自己的股東確確實實地是以合夥人的誠信態度來進行的,我們閱讀其寫給股東的信件,也常常會為他那種誠實可信的態度所震撼、所感動,不然,他的股東大會今天也不會那麼令人「朝聖」。而相比之下,我們的許多上市公司之所以「上市」主要是將股市當成了「提款機」,他們從骨子裡就壓根沒有把企業當成是全體股東所有。一些上市的國企,甚至地方政府都以為是自己地方政府的企業,眼裡從沒有覺得公司上市以後已成為全體股東所有。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存在,於是種種損害小股東利益的事件頻頻發生。誠然,作為小股東,我們並不否認公司上市的目的之一是進行融資,其實利用上市平台進行融資進而做大做強企業,這應該是人類社會一個偉大的發明,成熟國家的資本市場且不要說,就是國內許多企業其實也正是利用上市融資這個平台,不斷將企業做大做強的,比較典型的如房地產行業中的萬科(上市以來融資186.81億),醫藥行業中的康美藥業(上市以來融資94億)等,進而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和產業領袖。但是股市在具備融資功能的同時,切不要忘記了它還有另一功能,即對投資者的回報。如果說作為上市公司缺乏股東回報意識的話,那麼作為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大監管,作為有識之士進一步加大呼籲力度,自然也就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否則,作為小股東的我們只好用腳投票了。

  總之,在自己看來,上市公司是否分配股利其實本身並不是問題的問題。巴菲特的那三點思想其實早已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而問題的關鍵點還是在於公司對於我們小股東的誠信與否。而這種誠信的建立並不會是自發產生的(有些公司有錢寧可理財或者閒置也不發給股東就是明證,所以監管層必須要有所作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不會一蹴而就的。作為個人投資者,自己認為最為現實的選擇就是自己去尋找那些對我們小股東好的公司去投資(好在這種相對誠信的公司有越來越多之勢),而衡量的標準之一就是看一下你管理層是對我們小股東是吝嗇還是慷慨,究竟是兌現承諾還是老個給我們玩「畫餅充饑」的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596

投資感悟:在長期牛股中尋找「牛股」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355125
作為業餘投資者如何在股市中逮住長期大牛股是夢寐以求的事兒。然而作為沒有信息優勢、調研優勢、專業團隊優勢的業餘投資者如何能夠做到呢?依本人多年的投資體會,其中一個「竅門兒」就是在長期牛股中尋找「牛股」。所謂與成功者為伍容易成功,與牛股們相伴也容易騎上牛股,呵呵。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牛股們都「牛」這麼多年了,或者漲這麼高了,還會「牛」下去嗎?當然就個體牛股來講,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就整個長期牛股群來講,本人認為,它們之所以再出現牛股的概率要大,有著如下的邏緝:

  1、股市歸根到底是反映的實體經濟,長期牛股們多是行業慘烈競爭中的勝出者、領跑者、成功者。它們共同點就是有著堅強的業績支撐,較長時間內普遍保持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增長率。那些靠概念炒作而成為的「牛股」往往是紅極一時,但「兔子尾巴長不了」的。

  2、市場短期來講或許是無效的,但是長期講又有是效的,所謂短期是投票機,長期講是稱重器。從長期來講,股價必將反應一家優秀企業的內在價值。在這方面我們要學會敬畏市場,而不要動不動地就嘲笑市場。當然,這個長期是相對概念,何謂長期?一年兩年三年還是五年?自己認為至少應該看五年,有時五年甚至都短,應該看一個牛熊轉換的週期。一個牛熊週期往往反映的是實體經濟的輪迴週期,特別是能夠經受住「嚴寒」的企業(真正優秀的企業往往容易在「嚴寒」之時實現「彎道超車」)往往更容易成為長期的勝出者。

  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長期牛股也不是一天能夠漲成的,如果它是十倍、二十倍、三十倍,甚至將來是百位、幾百倍、千倍的牛股,更是需要多少年而煉成的。從理論上講,它永遠只有一個頂,即企業從興盛轉向衰退之時。

  如果認可以上的邏緝,還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考量:

  1、考察優秀企業的生命週期。任何企業不管多麼優秀,也往往將經歷成長、興盛、平台、衰退時期。由於這些長期牛股一般已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期,作為它的投資者更需要做的就是對這些「牛股已長成」的企業生命週期的考量。當然,這是一個令人想破腦袋的事情,需要投資者自己在定性、定量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個性化決策(上帝也幫不了我們,唯有靠自己)。

  2、侷限在自己的能力圈。如果你實在是看不懂恆瑞醫藥的抗癌藥,弄不清長春高新的治療矮小症的長效生長素之類,沒有關係,那你就研究你天天喝的伊利牛奶,經常吃的雙匯肉製品好啦。總之,你跨不過七盡欄杆,就找一尺的邁,數不清星星,就摘月亮好啦。否則,你就是騎上大牛心裡也會不踏實,一不留神就被中途甩下來。

  3、別忘記了擇時的重要性。我們心儀的長期牛股何時是介入良機呢?不外有三(自己以前的博文多次說過):一是大熊市整體下跌之時,此時泥沙俱下,容易撈著便宜貨。二是「王子」企業一時「遇難」,甚至一時增長放緩下滑之時,如當年的伊利與雙匯,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智慧與勇氣。三是階段性調整之時。如果前兩者機會抓不住,應該研究階段性下跌之時。任何長期牛股也有階段性下跌之時(畢竟不能一個勁兒地上漲啊,漲多了跌下來些才是正常的),而且有時這種階段調整下跌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如:2010年10月以後,2009年、2010年大幅上漲兩年多的優秀醫藥股們終於低下了昂貴的頭,開始了長達近兩年的調整(相當一個小熊市),普遍調整幅度30%以上,現在來看,那又是一次介入良機。

  4、不要太貪圖便宜。長期牛股往往具有一定的明星溢價效應,所以若想太便宜了結果常常是錯失。特別是格守格雷厄姆「安全邊際」理論的價值投資者,常常是面臨著「小貓吃皮球無從下口」的問題,這倒是我們經常碰到的令人糾結的問題,所以不妨下面多說說。

  何謂安全邊際?其實就是現有的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何謂內在價值?就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理論上談談容易,但是如何計算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怕又是難以完成的任務(當然,內在價值的理論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長壽性、穩定性、成長性、盈利性的企業價值高,本人以前的博文曾經論及)。實際上,我等多數投資者最常用、最實用的估值工具還是PE(市盈率)和PEG(市盈率/利潤增長率)。然而在本人看來,問題就常常出現然這個PE和PEG上。譬如,許多投資者堅持低市盈率策略,如20倍、15倍以上不予考慮,或者PEG大於1不予考慮,結果許多長期牛股被圈在外面。還有投資者所謂的高估高估,也並不是以股價低於內在價值而計算的(因為這本身就不好計算),而以單純以市盈率來衡量的,而恰恰這些長期牛股又長期保持了相對較高的市盈率水平。如本人長期投資或觀察的牛股,貴州茅台、云南白藥、天士力、東阿阿膠、同仁堂、片仔癀、格力電器,除格力電器在2008年大熊市之時創下8.8倍的最低市盈率,其它牛股普遍市盈率在25—35倍之間。這可是它們在2008年上證大盤在1664點左右時的市盈率水平喲!

  經常看到有人議論,中國A股市場長期處於高估的非理性狀態(這個問題本人一定程度上認同,將來與國際成熟市場對接也應是大趨勢),那麼成熟國家的股市市場如何呢?美國的頂級的投資、金融專家傑裡米.西格爾在其《投資者的未來》中曾作過1957年--2003年53年間前二十名回報率較高的旗艦企業,他寫道:「有趣的是,所列舉的旗艦企業大多並不在市盈率最低的股票之列」,同時,他說道:「旗艦企業擁有20倍或30倍的市盈率並不過份」。他還特別寫道,如果根據林奇PEG制定的規則(即PEG小於1),這二十家沒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值得購買,甚至只有菲裡普.莫里斯一隻股票的PGE比率在1之下。然而事實上這些公司卻讓投資者感到很滿意,其中秘訣在於:較高的利潤增長率如果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那麼相對於平均水平它只需要擁有微弱的優勢就可以在長期中創造出巨大的超額收益。

  其實,分析中國A股市場上的一些牛股也是如西格爾說的這麼「有趣」的。如:貴州茅台上市當年底(2001)的市盈率28.14倍,云南白藥上市當年底(1993年)的市盈率55.63倍,上海家化2001年底的市盈率55.50倍,天士力2002年底的市盈率23.58倍,格力電器1996年底的市盈率31.04倍。同樣,這些長期牛股也沒有出現在那些較低市盈率水平的企業身上。其中不是秘訣的秘訣還是在於:較長時期的成長可以燙平想當初較高的市盈率估值水平的。

  市盈率其實除了計算的功能以外,它還隱藏著市場的一種預期。而預期這東西有時或許是錯誤的,但有時或許是正確的,特別是從較長時間段內。還是自己前面說過的話,市場短期來講是無效的,但是長期來講,市場又是有效的。就長期而言,我的體會是不要動不動就嘲笑市場,其實反而有時要敬畏市場、尊重市場。譬如,當一家優秀企業突然從一個相對較高的市盈率水平突然掉進一個較低市盈水平時,有時或許是市場先生是愚蠢的,但有時它又精明的,它往往反映出這家企業真的是從興盛走向平台期或衰敗期的拐點。

  當然,本人這樣說並不是主張啥市盈率水平也要買入,其實從骨子裡本人還是個「恐高派」,並且總是想以實業投資的角度(如看看股息率啥的)去衡量投資的企業。但是根據經驗,當自己觀察的一家長期牛股真的進入20--30倍市盈率大致區間之時,自己以為適時介入也是一個現實的選擇。為什麼選20、30倍市盈率左右的區間呢?20倍市盈率從理論上講投資收益率5%,30倍市盈率從理論上講投資收益率3.3%(相當於一年期存款),再加上考慮基本面的成長性,自己認為就差不多到了「扣動板機」的時刻了。在這方面,自己認為作為業餘投資者不妨就傻一點,因為股市上精明人太多,就當我們將一些利潤讓渡給那些精明人也是沒有什麼大礙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太傻,比如50倍以上的市盈率還敢於進行博傻,這在於本人自己,只有進行觀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33

投資思考:也談「賣出」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600770
買入股票不管你持有期有多長(哪怕是一輩子甚至由下一代繼承),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賣出。關於何時賣出?理論上講無外是三種情況:1、公司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2、尋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3、估值過高。自己認為,如果前兩種情況是建立在確定性的基礎上賣出,並沒有什麼異議,也沒有什麼可討論的,而第三種情況在實踐操作中有時並不好把握。

  讀國內著名價值投資人梁軍儒先生的書《讓時間為你積累財富》知道,他曾經在書中(可見第四章中關於反向的安全邊際、第五章中多高的市盈率才算合理)結合中國股市的實際和自己的個人經驗,設定高估的區域,如市盈率高於60倍以上,並據此提出了操作策略。

  如他在書中說:

  「堅定的價值投資者面對下跌的煎熬應付自如,但高估時是否賣出這個問題卻困撓著很多人。若堅持任何時候都持有股票,可能面臨很大的時間和機會成本的損失。」「而如果選擇在高估的時候賣出,卻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就是估值本身是模糊的,選擇任何時賣出股票也是一個很難量化的問題,因此仿照買入的安全邊際設定賣出的安全區域也許是一個解決之道。」「例如,設定過度高估的市盈率範圍(如高於60倍以上),當市盈率高於這個範圍時,根據企業成長性,能確認市盈率能回到合理範圍(如20倍以下)需要很長時間(如三年、五年)時,對股票作出減持。又或者以DCF估值為標準進行設定。反向安全邊際與普通意義上的安全邊際本質上是一樣的,目標都是以相對安全的價格持有優秀股票,區別在於兩者發生在投資過程中的不同時間節點。兩者都存在錯過優質股票的風險。」

  「雖然不能簡單地依據市盈率判斷股票的估值水平,但市盈率仍然是研究估值的重要參考數據。市盈率不能靜態地看,也不能孤立地看,市盈率的合理區間要結合企業的各方面基本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但從歷史和常識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大致的合理區間,例如一個持續穩定增長的企業20倍以下的市盈率買入是相對安全的區域,而絕大部分60倍的市盈率的股票則不可能有安全邊際。」

  「估值總有極限,但並不是說一定要賣出像茅台這種最優秀的企業以躲避將要到來的下跌。優質企業的股票估值並不一定以股價暴跌的形式進行修正,而且長期而言持有優質股票並不會帶來虧損的風險,反而仍然能獲得良好的回報。即使產生大的波動,其實質無異於平時的正常波動,只是幅度較大而已,只是把市場提前給你的暫時又還給市場,如果對企業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這部分利潤未來終究還會屬於你。從另一個角度看,投資做大概率事件肯定沒錯,當過度高估的確定性很高時,賣出並不會帶來踏空的風險,也是理性的選擇。所以當優質股票過高估時,長期而言持有與賣出風險其實都不高。關鍵是能透徹地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對股票價格所處的估值有準確的定位,具體操作則取決於投資者的個人選擇。

   我(作者本人)更傾向於第一種策略為主,第二種為輔。而資產配置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

   以上為梁先生書中的幾段論述,本人之所以大段抄錄,主要是感覺作者的論述是十分嚴謹的,怕掛一漏萬而曲解了作者的本意。對於這些論述自己也是較為認同的,並且認為這種操作策略應該說比較切合中國大陸股市過往漲也過頭兒、跌也過頭兒的實際情況,如果操作得當,其結果將會是較為完美的。而且自己認為,如果不是經過對中國股市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思考過程,也難以總結出以上的這些論斷。

  近日,又讀到梁先生一篇博文《是否賣出醫藥股》(附下),對自己所持有的云南白藥、天士力、同仁堂國藥以市盈率是否高出60倍區域而進行了具體化、靈活化的處理。看來,梁先生確實有著自己較為規範化、系統化、紀律化的投資系統,並且身體力行,而且他的這種理性、保守的投資策略自己深為欽佩,但由此也促發出自己的一點思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也長期持有云南白藥、天士力、同仁堂、東阿阿膠等股票,多數的已達五年之久)。

  思考:如果選擇長期持有

  1、需要降低自己的收入預期

  應該承認當下幾年這些優質醫藥們是有著一定溢價與泡沫的。以7月26日收盤價計算,天士力股價47.25元,靜態市盈率63.42倍;云南白藥106..88元,靜態市盈率46.88倍;同仁堂23.51元,靜態市盈率53.68倍;東阿阿膠42.52元,靜態市盈率26.73倍。除東阿阿膠基本面有些變化市盈率處於較低水平外,其它幾支可以說均已達到相對較高的估值區域。估值總是有極限,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儘管這些公司當下保持了較高的淨利潤增速水平(20%-40%之間),但是再瘋長下去而大幅超越公司收入與利潤的增長水平,股價持早會向下修正。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持有者應該降低自己的收入預期,即使是未來股價再漲也應當是處於「觀賞」的階段(從內心裡不要將以後的上漲收益計算在內,因為如果你持有成本較低,這幾年的收益水平應當是滿足的了)。

   2、做好向下調整的心裡準備

  根據經驗,一般情況下階段性調整的幅度往往在20-30%之間,甚或更高。如這幾支優質醫藥股自2008年大熊底以來經過兩年多的上漲,曾經形成一個相對的歷史高點。云南白藥2010年1月8日創下73.98元(前復權)的新高之後,當時的市盈率55.62倍的水平,其實這是事後計算的,當時2010年的業績還未公佈,如果按照09年的業績每股收益1.13元計算,靜態市盈率達到了65.47倍。其它如東阿阿膠、同仁堂等與云南白藥也並無二致,當時高點的靜態市盈率水平也均達60倍以上。由是開始了後來30%左右的大幅調整。當然,極端情況下,也不排除調整的幅度更深,如2007年瘋牛之時,云南白藥市盈率曾達70多倍,東阿阿膠曾達90多倍,自然後來面臨50%以上的下跌也就不足為怪了,正所謂蹦得越高,摔得越狠。所以,如果在一個高估的區域仍堅持持有,必須有這種下跌20-30%,甚至是50%以上的準備。當然,從現在幾支優質醫藥股的估值水平與其成長性來看,下跌50%的幅度自己判斷概率並不大(在自己看來,有時這種下跌調整,還要考慮到整體市場牛熊情緒)。

  3、具備堅定持有的耐心

  極端情況下,有時這種下跌調整可能達四五年的時間,即便是2010年以來這幾支醫藥股的下跌調整也達兩年左右的時間,而且這只是從「後視鏡」中觀看,未來的調整的時間和幅度其實並不好計算與預測的,這一切均由企業的業績成長與市場的整體情緒而定。但是正是由於不好事前計算與預測,作為持有者必須具備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白干」的心裡承受能力。東阿阿膠由於基本面發生些許變化,自2011年1月6日創下60.37元的新高之後,兩年半的時間仍未達到這個高點,足見這種耐心持有的時間與機會成本之大。

  思考:如果選擇賣出

  1、要確保自己將來在一合理的區域買回

  賣出的原因由於不是公司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是由於自己設定的高估區域(不管是設定60倍市盈率,或者更高更低的市盈率水平),所以理想的結果是應該當調整差不多時能夠再重新買回。

  2、賣出的資金最好是閒置不用

  真正的優秀企業是稀少的,對於賣出的股票如果仍然心儀不已,應該將這些賣出的資金閒置不用,以便等到合理的價位之時再順利買回。除非發現更好的投資標的(這一招兒更應該慎用),否則,如果等不急買入別的投資標的,而等自己心儀的票票突然掉進合理的價位區間之時,最讓人糾結、鬱悶、尷尬的是自己想「扣動板機」而沒有子彈!實際上,現實中一些投資者(包括本人)正是由於面對這種局面而錯失了自己曾經「騎」過的長期大牛,甚至將自己的心態搞得壞。

  3、同樣需要具有堅強的耐心

  正如上面所言,具體到這些優秀的個股來講,調整的時間和幅度是並不好計算的,有時可能長達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作為賣出者一定要有這種持久等待的耐心。正所謂著急吃不了熱豆腐,如果犯急躁病,剛剛賣出就想著急急地撈回,可能同樣面臨著下跌調整的風險。當然,對付這種下跌調的方法還有分段買回。

  4、承擔踏空的風險

  儘管具備了以上三點,但是也不能保持沒有踏空的風險。一些優秀股票的調整併不是以暴跌的形式展開的(除非是整體熊市到來),它們的調整有時是以一個相對橫盤的區域來展開,而且有時20%-30%的調整幅度如果拿捏不準,往往也做不來多大差價的利潤。以恆瑞醫藥為例,自2011年11月創下35.21元的歷史新高以來,至2013年7月一直調整,調整最大幅度大致在31%左右(最低股價兩度達到24元),但是7月15日突然發威,不消幾日脈衝式上漲已至歷史的新高。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普通的投資者一定會拿捏得如此準確嗎?!如果沒有,作為心儀恆瑞醫藥的投資者自然又將面臨著是否重新買回的尷尬!

  股票投資確實是一個遺憾的藝術,在自己看來,這不僅僅表現在是否買入,而更表現在是否面對高估之時的賣出與否。既然世上沒有完美的賣出藝術,那麼就自己而言,自己認為上佳的策略仍然是選擇長期持有。這是因為:

  1、對於優秀的企業來講,真正的頂部其實就是一個,即企業經營進入向下的拐點。雖然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講這並不好預判,但是沒有辦法,既然我們投資企業就應該在這個方面儘可能地做好做足功課。就目前來看,自己判斷這幾支優秀的醫藥股的經營仍然處於穩定或者快速增長時期,雖然它們的靜態市盈率水平已相對較高,特別是天士力,但是現在已然進入7月,如果今年它的經營業績增長30%,以目前的股價水平,其目前的動態市盈率48.99倍;如果增長40%,其動態市盈率45.49倍。雖然長期而言,再優秀的企業也不可能支撐如此高的市盈率水平,但是以目前公司的基本面來衡量,仍然可以處於能夠接受的「觀賞」水平。

  2、短期來講,市盈率的放大或者縮小對於收益有很大影響,但是對於較長期限的投資者來講,如果持有時間越長,如以十年以上為期,這種影響作用將會對你是否能夠取得長期合理回報(並非指以股價計算的絕對收益)越來越小,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仍是業績的增長。如:貴州茅台上市當年底的市盈率28.14倍,云南白藥上市當年底的(1993年)的市盈率55.63倍,上海家化上市當年底(2001年)的市盈率55.50倍,天士力上市當年底(2002年)的市盈率28.90倍,東阿阿膠上市當年底(1996年)的市盈率34.48倍,同仁堂上市當年底(1997年)的市盈率30.08倍,恆瑞醫藥上市當年底(2000年)的市盈率61.53倍,格力電器(1996年)上市當年底的市盈率31.04倍。如果以上市之日的開盤價計算這些企業的市盈率甚至更高。但是,這麼多年下來,其實只要你當初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位介入並堅持長期持有,無疑將會取得較為可觀的回報(差不多都是十年十倍股)。典型的如格力電器,從當上市當年底的的31倍市盈率降至現在的10多倍市盈率水平,但是其長期回報仍然是驚人的。就是張裕A,因為業績的下滑而目前下跌成如此的「奶奶樣兒」,但是如果我們計算一下,它自上市當年底(2000年)的39倍市盈率已經降至目前的12.97倍,但是計算下來,如果自上市之日起至今近13年的復合收益率仍達20%以上。自然,如果公司始終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市盈率水平,如格力電器和張裕假設仍保持在上市之初的市盈率水平,其回報水平更是驚人,但是這種理想狀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從必然趨勢來講,無論多麼優秀企業的股票其市盈率的總體趨勢應該是下降的(成長不可能永遠保持30%以上的高速),儘管如此,從長期講也無礙我們得到較好的回報。何也?其中不是秘訣的秘訣仍是在於:較長時期的增長是可以燙平當初較高的市盈率水平的。

   所以,如果做不到賣出之後的上述「四點」(特別是對於業餘投資者來講),自己認為對於一時高估的這些優秀企業完全可以「愚守」,當然前提是你要做到繼續長期持有的上述「三點」預期、準備和耐心。

  綜上,這裡只是探討的對優秀企業股票何時賣出、是否賣出的問題。完美的答案是沒有的,有的只是個性化的選擇與利弊的權衡。其實從內心講,我們對於真正的優秀企業的股票賣出其實是十分痛苦的。讀巴菲特信,我們知道,對於他自家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價格他向來是不希望過高於其內在價值的,當然,他也忍受不了大大低於其內在價值,他認為理想的狀態是股票的價格與公司內在價值保持大體一致。且不用說在還不太成熟的中國大陸股市這種狀況難以做到,就是在美國股市怕也是老巴的一廂情願吧(歷史上伯克希爾公司股價曾幾度腰斬,也有過漲過頭的歷史記錄)。原因無它,只是在於:我們可以研究關注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對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做出自己儘可能的理性判斷,但是對於市場先生的狂躁與抑鬱特徵是不好把握的。好在巴菲特仍然教給我們一個「秘訣」:關注比賽場,別太在意記分牌。

是否賣出醫藥股    http://blog.sina.com.cn/laoba1

經過大半年的上漲,很多優質醫藥企業漲幅不止一倍,已接近或進入高估區域,投資者面臨是否賣出的選擇。估值過高是賣出的三大依據之一,但對於優質企業應選擇儘量樂觀的賣出標準。同時是否賣出,或在明顯高估區域以什麼價格賣出,都屬於戰術性的選擇,對整體的長期收益影響不是太大。

  以我個人的標準,對於長期高速增長的優質企業,高於60倍PE屬於明顯的高估區域,為什麼是60而不是50或40,這只是根據歷史數據和個人經驗大致界定,一定不是標準的正確答案,也不存在這樣的答案,只能模糊地正確。不同企業可適當微調,如長期增長率略低或確定性略差的可適當下調標準,反之則可適當上調,但無論如何高於60倍都屬於可考慮賣出的價格。例如現階段天士力PE接近67倍、同仁堂國藥73倍,投資者可以持股不賣,但逐步賣出也一定不會錯。而白藥雖然漲幅巨大,但PE低於50,尚未達到過度高估的區域,個人選擇繼續持有,若未來價格出現下跌,長期持股便是。

  賣出不適宜一次性完成,分步是較好的策略,在進入明顯高估區域開始分幾次操作,越漲越賣,至於具體價格賣出多少,屬於戰術性的問題,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美,但一定能得到中上等的結果。例如我在天士力60倍左右開始賣出,現在67倍繼續賣出一部分,未來若進一步上漲到某一價格,會全部清倉或僅留小部分的底倉,這樣雖然沒有全部賣在最高價,但整體而言也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而同仁堂國藥由於利潤增速更高,更確定,我就把標準定得更高一些,現在開始賣出一半,未來若繼續上漲到某一價格再賣出其它或僅留小部分底倉,價格回調則繼續長期持有。

  投資沒有公式,不同企業不同時期估值標準不同,選擇正確的企業最重要,如何賣則見仁見智,總的原則是在明顯高估區域分步逐步賣出,但前提是你確認它真的處於這個區域。

梁軍儒201307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09

投資感悟:做個快樂的業餘投資者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896802
作為股市中的業餘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比較起來無疑有著一些無法比擬的劣勢,如沒有經過專門的投資訓練,沒有強大的研究團隊,沒有著「先人一步」的信息優勢,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到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研究等,似乎我們始終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境地。但是,經過自己十多年的股市「悟道」,自己認為如我一樣有著一份固定工作的投資者,也自有著自己許多的快樂在。

  快樂來源於哪裡呢?

  1、我們可以有幸地與優秀的企業為伍,共同開創一段創造財富的旅程

  我常常想,股票這個東東真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雖然它從一出生就帶著血腥,就帶著風險,但同時它又是人類加大創造財富的槓桿與平台,如果沒有股票和股市,或許我們人類創造財富的步子要慢得多。而對於我們業餘投資者來講,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與那些成功的企業成為「合夥人」,共同開創一段創造財富的旅程。不是嗎?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明擺著,比如,如果云南白藥不上市,我們怎麼能夠當上這個有著國家保密配方的「傷科聖藥」的股東呢?如果同仁堂不上市,作為業餘投資者又怎麼可能有機會成為這個百年老店、中華老字號的合夥人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股市最直接的便利就是可以提供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而且這種機會有時只需我們坐在家裡,輕敲鍵盤就可以搞定。股市中人都知道巴菲特可謂是世界投資界最聰明的人,因為他憑藉著股票投資和收購企業而創造了令人目瞪口呆的財富,然而在我看來,比巴菲特還「聰明」的是他的那些早期合夥人們,因為他們中有些人可以只需要將資金交給他,若干年後便也跟著成為了百萬、億萬富翁,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還可以從事他們自己所喜愛的工作。

  如本人是60後,我們這代人我估計對股票最早的起蒙認識可能是來源於茅盾的小說《子夜》,那種買空賣空緊張場面的描寫,以及投資失敗之後的自殺、跳樓景象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對股票沒有好感。本人受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驅動,大學畢業之後最理想的工作自然是進機關混個一官半職的,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潮的到來,總還是有著對財富追求的一種衝動,甚至本人業餘時間還與家人合夥開過服裝店之類的生意,然而安逸的工作環境又讓自己難以做出那種「下海」的決定,所以,生意沒有賺多少錢也就關門大吉,然而十二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自己誤打誤撞地進入了股市,經過不斷地學習思考,終於明白股市原來可以是讓我們追求的財富的一個「通道」,這就是可以不辭職下海,不影響工作的提提下,還可以讓自己有一段不錯的財富履歷。雖然到今天自己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財富自由,但是當現在望著自己賬戶裡的資產一天的波動就大於自己一年的固定收入之時,自己還常常有一種對股市「感恩」的心理:如果不是有股市,如自己一樣靠固定收入維持生活的人,此生怎麼還會有機會對財富自由的追求?!而這一切當然均是拜那些優秀的上市公司所賜。

  當然,我這樣說或許是有些過於輕鬆、天真了。因為人人都明白,股市有著太多的血腥,股市的錢並不那麼好賺的。如我讀過一份材料,即有人統計分析,過去20年,中國股民有41.83%的人報告說自己目前總的炒股成績為虧本,23.82%的人報告為平本,34.35%的人報告說自己目前總的成績為盈利,也就是說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投資者在股市中沒有賺到錢。另如報載,2013年上半年,「中國股民壓力指數調查」顯示,中國股民近一半的人甚至認為炒股很丟人,羞於承認自己是股民。調查結果還顯示,接近七成股民虧損超10%,其中被「腰斬」的佔全體股民四成,虧損達50%以上;16%的股民盈虧均衡;16%的股民盈利超過10%;在股市中大有斬獲(盈利超50%)的股民僅5%。因為長期在熊市中煎熬,股民的精神狀態普遍不佳。23%的股民會因為虧損感到崩潰;33%的股民比較焦慮;29%的股民有些鬱悶;僅有15%的股民能夠淡定地面對虧損,愈挫愈勇。面對著這些冷冰冰的數字(雖然這些數字的真實度難以考證,但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股市對於業餘投資者來講,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然而我說,這其實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我看來,這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中國股市歷史較短,有著種種不成熟的一面,然而在這樣惡劣的股市環境下,也硬是走出了一批量的上漲十幾倍、幾十倍、上百倍的牛股群,就是上證指數也基本實現了二十年二十倍。可是為什麼還有如此眾多的人虧損呢?!其實這個現象不獨我們國家有,就是在股市相對成熟的美國也不例外。如巴菲特在2004年致股東的信中曾說:「過去35年來,美國企業創造出優異的成績單,按理說投資人也應該跟著獲得豐厚的回報,只要大家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搭順風車即可。事實上靠買入指數基金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但實際上多數投資人的績效卻慘不忍睹。」中外的股市,為什麼會有這麼有意思的現象呢?這可以供專家們去研究,但是在我看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那種追漲殺跌的交易文化在做祟。本人私下裡與朋友交流投資體會,總是聽到不少人說,如果我當初就是拿著某隻股票不賣,到今天會怎麼怎麼樣了!為什麼投資人總會產生這樣的憾事呢?其實在我看來,他們在「起點」上就錯了,就輸了,因為他們從起點上並沒有真的是想與優秀的企業為伍,並成為與之合作的「合夥人」。

  總是聽到不少人振振有詞地說,我怎麼知道它們今天會上漲成這樣?大凡牛股都是事後才知道的嘛!初聽起來這確實有道理,因為投資於一家公司確實需要敏銳的商業判斷能力。但是,我說,雖然尋找到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確實不容易,但是經過投資者本人的努力我認為還並不是難以企及的事情(其實世上做什麼事情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股市投資更需要的是投資人不斷地學習與思考)。不是嗎?比如,以本人自己的投資體會,只要我們拿著這樣一把「快刀」,就是在股市之中專門尋找那些壟斷、具有定價權、量價齊升(或價、量單升)的企業,然後再加以具體的分析,就不難找到一些優秀企業去投資。或者就只關注我們生活中的可觸可及的知名的消費大品牌(因為我們首先是消費者),用這樣「一把快刀」,就將多數的企業過淲掉了,留在我們面前的或許就會有超級明星企業在裡頭。國內知名的投資人林園先生說,他就投資與嘴巴有關的企業,在我看來,有這樣「一把快刀」也是不難找到中國股市中那些很賺錢的優秀企業的。更何況,我們是業餘投資者,只要我們找到兩三隻這樣的優秀企業,並等個合適的價位「鑽」進去就行了,你說,這難道是永遠無法企及的事情嗎?!

  事實上,我私下裡與投資的朋友交流,大多數是能夠到幾家子優秀企業的,而且還有朋友對中國上市公司中的一些優秀企業說得頭頭是道,然而他們的問題主要是出在「拿不住」上。當然,說到為何拿不住的問題,又可以寫出好大一篇文章去討論,但至少這說明,其實作為一般的投資者尋找到幾家子優秀企業並不是太難的事情。

  2、股市投資可以大大開闊我們的眼界,豐富我們的學識

  早在上中學時,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你若想教別人一桶水,你就得有十桶水。其實就是說的厚積而博發的意思。熱愛股市投資的人恐怕沒有不愛認真學習的,而成功的投資始於閱讀。我們不僅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時事政治,關注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向,還要不斷地學習一些投資大師的著名著作,學習一些企業的管理知識,甚至學習哲學、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以建立起芒格所說的那種「多學科思維模型」。以本人為例,自從熱愛股市投資以來,雖然不能用廢寢忘食來形容,但是業餘時間能夠利用的自己都充分利用起來了,當別人忙於各種應酬或者娛樂麻將之時,自己卻常常是沉醉於各種相關的書籍的學習之中,甚至有的書還成為自己的枕上廁上之書,時時揣摩,時時閱讀,而且這種學習可以說更「帶電」,所以效果更佳(比上四年大學本科效果還高,呵呵)。

  在我看來,經過這種長時間的學習,還常常對我們的工作有相得益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如果你是個領導者,你對國家政策的學習和經濟發展形勢的掌握,一定會對你的決策有幫助作用;如果你是個企業管理層,那些優秀企業家的管理經驗無疑對你還會有很大的幫助;即便是其它職場人士,你的所思所學,或許也會讓你的職場有一種如虎添翼的感覺。就我自己的體會而言,甚至業餘時間你的「談資」也突然豐富起來。比如,我私下裡與朋友小聚之時,朋友常常因為我「博學」而不免誇上兩句,每每此時,自己也突然有種很美妙的成就感有裡面,呵呵!

  3、股市投資可以大大提升對人生哲學命題的認知,進而提高我們的人生修養。

  在生活中,我們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其實股市之中也如是。雖然我們來到股市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就是賺錢,沒有這一點也就沒有了投資快樂的基礎與源泉,但是財不入急門啊,那種一夜暴富,那種短期想利潤最大化的想法其實最誘人、害人,最穩妥、最安全的辦法其實還是依靠優秀企業的不斷成長實現自己的複利成長。更何況,作為業餘投資者本身就有著一份固定的工作,有著穩定的生活來源,我常常對一些急著發財致富的投資者納悶:你著得哪家子急呢!

  我們知道,人生在世沒有錢又是不行的,但是錢再太多了也只是個數字,特別是當你居有房,行有車,生活又有著落之時,如果你是這樣的業餘投資者,更是沒有必要天天在股市中爭殺,否則,甚至因此而損壞的身體,勞過了精神,損害了健康,賺錢再多對於你又有何加焉?!

  在生活中,我們還知道「日中則移,月盈則虧」的道理,知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其實股市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何嘗不常常演繹著這些「物極必反」的悲喜劇呢?我們看到,當牛市瘋狂之時,似乎人人「福氣」衝天,然而恰恰「禍根」就這樣種下了;當熊市極端悲觀之時,似乎人人「穢氣」沾身,然而恰恰是幸運的種子需要播種,那些善於抓住這種大機遇的人甚至「一戰成名」,並因此而為自己積累下一生花不完的財富!

  在生活中,我們還知道「大智若愚」的道理,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之上策。股市之中其實也常常這樣耐人尋味。我們看到,有的投資者樂樂呵呵,悠閒自在,真的是如跳著舞步去上班一樣,表面看來他們好像愚笨,尋機「播種」之後便不管不問,該幹啥幹啥去,真所謂讓優秀的企業家為自己打工,然而,若干年下來,卻是收穫多多,快樂多多。相反,有的投資者卻是恨不能天天博取短差,最好是時時刻刻盯著股市大盤(沒準形成股市精神依賴,需要看心裡醫生,呵呵),有時為了一元兩元的蠅頭小利而苦思冥想,捻斷鬍鬚,結果多年下來,卻是揀到芝麻,丟掉西瓜,甚至弄個傾家蕩產之結局。

  在生活中,我們知道「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知道「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這其實就是說的,我們業餘投資者應該明白在股市投資之中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並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之所在,進而採取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如此勝算的概率才會加大。否則,罔顧自己的實際能力,而誤打誤撞,甚至如無頭蒼蠅一般亂飛亂舞,其結果可想而知。

  股市如人生,人生如股市。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股市投資中,如果我們將這些哲學的命題、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參透悟透,無論是對你的人生還是股市投資如何不達到另一種新的境界呢?

  當然,股市投資之於我們業餘投資者的快樂還不限於以上種種。比如,我們還可以享受那種平靜之樂,自由之樂,不求人之樂,陽光公平之樂等等,或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與解讀。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業餘投資者能夠享受到這種股市之樂。

  晚清學者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裡寫下做學問、做事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知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做學問、做事如此,股市投資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還有著太多的業餘投資者仍然處在「獨上高樓」、「人憔悴」的境界,在此,本人願以「悟股市之道,享投資之樂」(本博一向的座右銘)這句話,與心有靈犀的業餘投資者朋友們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97

投資思考:因股施策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4967343
在現實手活中,如果你是領導者,你應該知道因地施策,因為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是有差異的,做決策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如果你是個管理者,不管是機關事情單位還是企業個體經營者,你應該懂得因人施策,因為你管理的人的性格、修養、經歷、學識等等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結合每個人的特點發揮其長處,而制約其短處。其實股市投資也如是,需要因股施策,因為我們投資的對象(股票)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採取不同的買賣策略。

  比如價值投資,如果再細分還可以分為價值股投資、成長股投資;比如趨勢投資;比如週期股投資、弱週期股投資,如果我們不分對象,而只採取一種策略,從哲學上講,就容易犯形而上學的錯誤;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一條道兒走到黑」、「一根筋」,其結果自然就容易受到懲罰。

  讀美國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書,本人除了佩服他是個「勤奮的兔子」、從業餘生活中選股的觀點之外,最感覺「有用」的是它的靈活策略,比如它根據企業的不同,分為緩慢型增長型企業、穩定增長型企業、快速型增長企業、週期型企業、困境反轉型企業、隱蔽資產型企業,並提出「不同類型股票區別對待」。自己認為這真是十分聰明的策略。

  正如文中開頭所說,啥事也需要結合實際,這種靈活的策略需要結合中國股市的實際進行具體的運用。

  比如,對於緩慢成長型的企業,如本人界定它利潤年增長率低於15%以下。或者我們知道它的確定性有,但是成長性不足,我們可以不投,如果非要投的話,應該將股息率放在首位。這一點,在有些公用事情單位股票中體現較為充分,如旅遊股票,鐵路股票、港口股票、機場股票等等。

  對於穩定增長型企業,如本人界定它利潤增長率在20%左右,對於此類企業,如果我們能夠找到,自己認為找到個合適的價位鑽進去,耐心持有就是了。需要警醒的只是它有一天會變成緩慢型成長的股票。

  對於快速成長型股票,如本人界定它利潤增長穩定在30%以上,如果穩定型增長股票是普通火車的話,那麼這種快速增長型股票更像是高鐵,買入時在市盈率等條件上可以適度放寬些(根據72定律,20%的增長3.6年翻番,30%的增長2.4年翻番,40%的增長1.8年翻番,當然對市盈率要求不一樣)至少不能以緩慢型對待,持有這種類型的股票你就先享受那種「坐轎之樂」好了(有時可能是演變成趨勢投資了)。當然,需要警醒的是,它突然有一天增長放緩,造成成「估值殺」。

  對於週期型、困境反轉型、隱蔽資產型股票買、賣策略也會不同。而且自己一向認為,如果你只是個普通的業餘投資者,沒有投資它們的能力,那就乾脆只選穩定增長、快速增長的股票好了。

  或許理論上的事好說,而實際操作起作可能不易,所以不妨以實證論述。

  如以本人目前持有的組合為例:格力電器,本人內心是以價值股、進入成熟期而介於緩慢增長型與穩定增長型股票之間來對待的(其實它近些年的成長總是超預期);對於貴州茅台,也有點「價值股」的成份,當然預期它未來還是穩定增長;對於云南白藥、天士力則是以快速增長型股票而對待的,只要它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長速度,就耐心持有,如果有一天突然大幅放緩,要小心它們的「估值殺」,甚至是擇機退出。對於同仁堂,則是以穩定增長型股票對待,它只要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就先放心持有好了。張裕呢,當然是將它當成困境反轉型股票來對待。對於這種困境反轉型的股票需要有自己的鑑別力,如果拿捏得準可以下重手,否則,最好是輕倉,或者是遠離。東阿阿膠則是穩定增長型的面大,而同時它現在又兼具困境反轉型的味道。顯然,什麼樣的投資策略,均是股票本身的質地所決定了的。

  當然,任何策略也說不上完美,甚至有時這只股票究竟是哪種類型的股票也不好界定,有時也會轉化,但是心中有這麼個大概,自己認為投資或許會變得更靠譜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91

我們該來一次「休克療法」!

2013-10-28  TCW
 

一桶放在廚房角落,不起眼的食用油,掀起一股黑心油戰爭,你家廚房,有多少食物淪陷了?

大統事件發生迄今,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他們的黑心油,究竟流向何方?

上游:靠一千根「油管」送出去只要跟低價有關,就有四成來自大統

大統有三個廠,彰化兩個、高雄一個,兩地生產油品不同,彰化廠以調和油為主,高雄廠以生產大豆沙拉油為主,目前正由高雄市衛生局調查中,是否摻入棉籽油,還有待檢驗。彰化廠則已查獲以進口低價棉籽油混入橄欖油等油品中,彰化縣衛生局調查其下游供應鏈,發現下游供應商將近一千家,分布在十六個縣市。

這一千家供應商,就像一千根油管,是黑心油輸送帶的中游,將大統產品(並非全部是黑心油),一一輸送到下游,到消費者餐桌上。

油管分兩大系統輸出,一是以三公升以下包裝,透過固定批發商,賣到大賣場、超市、農會等通路,由消費者選購回家;另一種,稱為「業務用油」,以十八公升一桶包裝,賣到夜市、攤販、自助餐店去。

於是,夜市香噴噴的鹽酥雞、炸雞排、臭豆腐,早餐店現做的油條、蔥油餅、漢堡肉,自助餐店的便當,咖啡廳的簡餐,超市的沙茶醬、辣椒醬、冷凍調理包、冷凍薯條、薯餅,速食店裡炸雞塊、薯條,菜市場裡現炒熱呼呼的肉鬆……,凡是用到油,不論煎、炸、或混合在食物裡,只要有油,且和「低價」扯上關係的,保守估計,可能有四成來自大統。

中游:盤商月銷五千到一萬桶一卡車一卡車載,還能直接跟工廠議價

在整個大統的銷售系統中,中游端的批發商,有大有小,大型批發商「有的相當大,進貨不是用箱,是用卡車在算,一卡車一卡車送來,」一位中部盤商指出,這樣的批發商,月銷量可能高達五千到一萬桶,甚至,能直接跟工廠議價,以「一個月吃下多少量」為談判籌碼。

早期北部最大的油行集散地,就是迪化街,當年,還有「做油一條街」之稱。當時,生產端,都得靠這群油行賣油,因此,油行都向工廠叫大批油進來後,再「重新製作」,打著原工廠品牌賣出去,但已「此油非彼油」;現在,這條油街大多轉型,或離開迪化街,只剩下少數雜糧商。

大批發商有倉庫,有儲存能力,他們通常和小批發商訂約,一個月供貨多少,由小批發商一一賣到夜市、攤販等低價市場。台灣目前貨運相當發達,但是,夜市攤販、小吃店這些角落,還是得靠小批發商,才能打進去。也因此,主管機關如果只是抓大不抓小,往往這種小批發商就會成為漏網之魚,接著就流入了消費者的口中。

大統已查獲的黑心油雖然以低價市場為主力,但是,早餐店、速食店使用這類調和油的,並不多,早餐店是以沙拉油為主,沙拉油是台灣食用油的主力油,大統益、中聯為兩大供應商,大統排第三,但規模小很多;速食店則以高溫、穩定度高的「耐炸油」為主。

低價市場由一群批發商掌控,中高價市場,亦由另一群批發商掌握。某五星級餐廳主廚指出,通常都採購知名上市公司生產的油,品牌較小的,不會考慮;但是,當他聽到連台糖這種政府掛保證的品牌,都委託大統代工時,也嚇了一跳。

北部一家價位中等的小型餐廳老闆指出,大統事件後,他檢查自己進了什麼油,發現,還好,不是大統的,他通常固定向一家大型批發商叫貨,合作多年。

下游:流進夜市和小吃店連省荷包的主婦都把它拎回家

龐大的中游批發商團隊,再往下輸送到下游,給夜市、小吃店等主打「低價」食品的地方,一滴一滴的,滴進廉價食物中。一條暢行無阻、毫不漏接的黑心油產業鏈,就這樣悄悄打造完成。

更慘的,是精打細算、為全家省荷包、還要顧健康的婆婆媽媽們,相信了三個英文字母「GMP」,這三個字,代表品質保證、把關能力,於是,在大賣場眾多品牌中,放心的選了這款便宜又大碗的「黑心油」,開開心心拎回家,準備愛心晚餐。

進口棉籽油,大統只占四成,其餘六成到富味鄉去了,該公司表示全數出口。依照董氏基金會判斷:「出問題的,不可能只有一家,」上述全台灣低價食品市場,很可能已經通通淪陷,但,結果如何,靜待檢調進一步調查,真相才能大白。

如何掌握食用油去向,讓民眾安心?有三個方法:休克療法、流向管理,甚至比照安眠藥類型的藥物控管。

黑心食品連環爆,讓消費大眾擔心還有下一個未爆彈,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指出,台灣社會如果來一次「休克療法」,讓所有黑心食品一次攤開,未嘗不是件好事。

休克療法,是醫學術語。於一九八○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引入經濟領域。當時,南美經濟崩潰的小國玻利維亞,聘請薩克斯擔任經濟顧問,他大膽提出強烈緊縮金融政策,實施貿易自由化,讓玻國經濟短期內產生巨大震盪,導致「休克」;然而,短暫休克,卻讓玻國經濟起死回生,創造出「玻利維亞奇蹟」。

這就有點像是銀行打呆帳,讓虧損一次攤開,也有點像公司進行重整,把所有負債、不良資產重新整理。

解方:全民「休克」讓市場一次落底,重訂遊戲規則

單一銀行、企業可以讓它暫時休克,全民的健康和食品安全,有什麼方法可以來一次全民「休克」?再說,台灣黑心食品事件,要透過休克療法,起死回生,也得有配套做法,安心食品才能重返餐桌。

一位曾參與食品安全調查的官員,也贊成黑心食品一次出清,但這部分,得靠中央、地方各縣市第一線衛生稽查員,將這些原物料、添加物帶回來一一檢驗,將檢驗結果及黑心不良商人,公諸於世。

短期間,或許引發社會大眾恐慌、消費者無所適從、消費信心低落,但是,像股市一般,「一次落底」的效果,總比盤跌、緩跌,對社會信心的重建較為有利。只要政府有魄力,訂定新的市場遊戲規則,讓業者重新洗牌,信心自然回復。

但是,全台小吃攤販家數達到六萬五千家(以二○一二年免稅計),如果要一家一家檢查,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指出,目前各縣市衛生局專業稽查人力共約五百人,一個稽查員一年要查一百三十家攤販,這還不包括有營業登記的餐廳飯店,這樣的人力足夠嗎?

要杜絕「黑心油事件」重演,葉彥伯指出,「流向管理」是新思維,即,採取像「管制藥品」相同的管理方式,掌握進口油、化學添加物的流向,就不難掌握廠商葫蘆裡賣什麼藥。以「管制藥品」安眠藥為例,藥品進口後,哪些藥局採購多少,醫療、診所進了多少,又用了多少,衛福部都清清楚楚。

以大統為例,如果早在源頭就掌握,大統在同一期間進口了棉花仔油、橄欖油、銅葉綠素等,知道哪幾家廠商,進了哪些不合理的原料,或許,多年前早已掌握大統製作黑心油的線索,不必花那麼多時間、人力,黑心油下肚多年,才揭開真相。

大統事件,揭開低價、GMP兩根魔棒的神秘面紗,在下一件黑心食品報到前,消費者應先認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智判斷食物來源,才能讓黑心食品,提前終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