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客戶有講道理的嗎?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293
 每個人都可講出一堆不講理客戶的故事。有一個作者(客戶)打電話給我,劈頭就是一連串的抱怨:說現在我的公司是大出版社,完全不理小作者的需求, 買書沒準時送達,想用版稅抵扣購書款被公司拒絕,想辦活動推廣書,卻被公司刁難……我一聽就知道,這位作者的要求違反了我公司內的作業規範,當然會被拒 絕,但是身為一個作者,他想做的事情不能如願,當然十分生氣,尤其他還認識我,自覺理當要有一些小特權。


  我當然要處理,我把主管找來,一問起這位作者,這位主管就激動起來,顯然他早已知道作者會向我告狀,因此就滔滔不絕地訴說起這位作者的各種「豐功偉績」,如何把他的團隊弄得人仰馬翻,希望我主持公道。


  我要他平靜下來,我問他:「你還要和這位作者合作嗎?」他回答:「要!」我說:「這就對了,就算你不要再和這位作者合作,都要把他的問題『搞定』,更 何況你還珍惜他,那就更要化解他的問題。客戶沒有講理的,搞定不講理的客戶,你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對出版社而言,有好的作者,就有好的內容,就有暢銷 書,出版社就風生水起,因此「侍候」作者(客戶)是出版人的基本能力。問題是:我公司裡充斥著充滿文化理想的編輯人,他們想做的是「好書」,他們沒有想過 要侍候人,因此當作者提出複雜的、麻煩的,或者根本是無理的要求時,我的團隊成員就不知如何應付了。


  在組織裡,我一直在推廣一個觀念,那就是如何從工作者(編輯)變身為經營者(出版人),出版人不只有文化理想,還能完成生意,讓文化理想變成「好生 意」,這樣偉大的文化事業才能永續經營。經營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侍候客戶,客戶通常都是不講理的,而通常最不講理的客戶,會帶給你最大的生意。或者,換句 話說,搞定最不講理的客戶的能力,就代表你有最強的經營能力。所有的工作者,最好都要有搞定客戶的觀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14

加人工才是硬道理!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6/blog-post.html

工資是經濟很重要的元素。收入包括打工所得,投資所得。有工做,有人工加,對前景有信心,自然可以消費。這份信心是很重要的,現在美國人消費減少了融資,同時我去了信心,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建立。

中國加人工加得快,理應是一個很有內需潛力的國家。然而,中國的工業結構側重簡單及依附性的生產,甚少有創新及有活力的企業推動經濟。國企佔據主要經濟命 脈,群帶關係嚴重,中小企難有發揮。出口轉內需的調結構過程,最大得益可能是在華的零售外資。他們有成熟的產品及手法,差的就只有地區性的管理,這些時間 可以解決。

財政刺激及印銀紙,錢都往銀行及到國企。互相累積著巨大的債務,內銀跟國企又不會追數,增添系統風險。銀行失去了對資金效益把關的能力,最終承受損失。財政刺激後,最後錢都跑到貪腐去。

人民沒錢,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賺錢的能力,這必須有賺錢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因為壟斷或政府補貼而賺錢,而是透過提高競爭力去打開市場,有效率地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

希望中國盡快減低人民的房屋、醫療及教育開支,盡量減稅,提供公平的營商環境。不過說來不易呢,國企及利益集團已滲透資源、金融、房地產等核心資源,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了。中國是否錯過了企業生態競爭的時機呢?

中國工資在不停上升,理想的話,企業可以消化升幅,以價值創造去抵消工資成本。要不就業出現問題,整體消費者收入下降。前者需要時及好的制度,如果環球經 濟下滑過快,則可能會出現後者的情況,中國經濟危機便會發生。當出現信心及流動性問題,變壞的速度可以很快,因為資金現在基本不到中小企,國家也總不能單 夠信貸去支持大量僵屍企業。

祝大家都有人工加!這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及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2

鄧普頓:便宜才是硬道理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23m.html

鄧普頓資產管理為約翰·鄧普頓爵士創立的鄧普頓集團的旗下公司,約翰·鄧普頓一直被譽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資者之一,福布斯資本家雜誌稱他為「全球投資之父」及「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之一」。

 

最近這兩年對我投資理念及投資策略影響最大的就是鄧普頓了,在閱讀及理解鄧普頓的過程中我有「靈犀相通」的感應,這種思維碰撞的震撼似乎已超過了巴菲特對我的影響,今年隨著港股投資的啟動及對港股市場的認識逐步深化,我認為港股可能是能夠適用鄧普頓策略的地方。

我對鄧普頓策略在港股的實踐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吸收融合後的自發衝動,為了更好理解、學習及消化坦普頓的投資理念我將關於鄧普頓的一些東西記錄下來以便時時回顧:

 

1、我認為鄧普頓不僅是價值投資的理論大師更是價值投資的實踐大師,鄧普頓對價值投資的闡述非常簡單:他將價值投資形象的定義為「搜索便宜貨」、將價值投資者形象的定義為「低價股獵手」,所 謂的便宜貨或低價股就是指那些市場價格遠遠低於其價值的股票,鄧普頓雖然沒有明確「安全空間」這個概念,但根據其描述或定義完全可以確定所謂的便宜貨或低 價股就是指那些具有充分安全空間的股票,安全空間越大(價值與價格的偏離度越大)便宜度也就越高。鄧普頓在回顧自己投資歷程的時候曾經說過:他年輕的時候 觀察到股票的價格表現可以和該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價值相差很遠,正是這種觀察使他在1937年踏入了投資顧問這個行業。鄧普頓很早就明白股票和公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雖然其中一個的價格本應代表另一個的價值,但股票價格和正在運作的公司的價值彼此分離,並不一致的想像卻再常見不過了。正是在價值與價格極度背離的領域坦普頓展示了他卓越的實踐能力。

 

2、價值投資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買入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東西(便宜貨),但在投資實踐操作中難度相當大,比如便宜貨會出現在那裡?為什麼會出現便宜貨? 需要便宜到何種程度?買入便宜貨後繼續下挫怎麼辦?發現便宜貨並不便宜(誤判)的時候怎麼辦?鄧普頓用幾個很實用的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

(1)極度悲觀的策略:極度悲觀之處會產生極度低估的便宜貨;

(2)分散投資的策略:可以解決誤判導致的後果;

(3)中長期限的策略:一般的投資週期4年-5年左右,解決短期與長期的矛盾;

(4)全球視野的策略:在全球範圍內搜索最悲觀的市場、在最悲觀的市場搜索最悲觀的行業、在最悲觀的行業搜索最悲觀的公司或股票。

 

3、上面的幾項策略中「極度悲觀」策略是核心,這也是一個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困難的策略:何為「極度」呢?---- 這個問題無解,可能需要依賴投資者個人的感悟及投資實踐,鄧普頓大量的投資實踐給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指引:

(1)1979年道瓊斯市盈率低至6.8倍,並在此後好幾年始終維持在這一較低水平。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購買沒有任何買家願意購買的股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這恰恰是買低價股的最好方法

(2)在買進股票之前絕對有必要徹底瞭解這家公司:它的運作方式、刺激銷售的原因、業績在一段時期內的波動狀況、應對競爭的方式等等,掌握這些信息是構建心理堡壘的最好方式,這樣你就可以在買賣股票時作出正確的決策。獵取便宜貨背後的核心思想是不要變成一個堅定的逆向投資者、而是做一個明智的「冷門」股買家,預先積累和分析各種商業信息會讓你在公司遭遇偶爾的挫折而使股價下跌的時候堅定不移的去購買股票,在價值投資中成功的代價往往需要提前支付

(3)通過買入大量股票而不是只買少量股票這種方式將風險分散化,必須理性承認並非我們所做的所有投資都會獲得回報,通過分散化將糟糕的投資分散到許多其他股票當中來降低風險。

(4)當市場被消極悲觀情緒所籠罩時公司價值與股票價格之間出現錯位的機會最大,做為低價股獵手可能獲得的回報與已經控制了股票價格的悲觀情緒成反比:前景越暗淡、回報越豐厚,前提是這個前景發生了逆轉,這是極度悲觀原則背後的一個基本前提

(5)要是先於別人投資低價股有時可能要等待幾年時間才能得到回報,買進的股票經常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跌價,所以耐心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成功價值投資者的一個關鍵特質;

(6)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普頓在美國大量吃進「知名股」,因為這些股票的市盈率已經徹底跌到了長期平均水平線一半一下,儘管如此鄧普頓在多半情況下買入的股票要麼是大多數人並不熟悉的、要麼是人們避之惟恐不及的;

(7)鄧普頓當時投資日本股市的時候並不購買東證股價指數股,他要尋找價值更理想的公司也就是市盈率僅僅3-4的公司。越不為人所知、越不為人所瞭解的股票,其價格與其價值相比也會越低,這是一種常態而非偶然;鄧普頓認為在大多數時候普通投資者和偉大投資者之間的區別不在於他是否是個天才的選股高手、而在於他是否願意買下其他人不要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6

分紅是硬道理 RaymondJook祝振駒

網主按: 你如果知道大股東隻622幾老千,以後就唔會話你隱去名稱的1168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b6bt.html


iMoney原文(簡體版),13-12-2012。

高息股在今年普遍大幅跑贏大市。無他,在超低息環境下,加上宏觀經濟前景不明朗,投資者皆尋求回報穩定及有保證的投資工具。從今年高息及點心債券的大受歡迎及賣過滿堂紅就可見一班。香港小型股中仍不乏年息高於5%的股票,皆因過去兩年市場一般採取避險策略,對缺乏成交的股票敬而遠之,促成偏低的市盈率,以致息率相對較高。但最近中國經濟谷底回升,市場回暖,筆者相信2013年市場對小型股的風險胃納將會重返。

價值陷阱僅紙上富貴
香港小型地產股股價一向相對資產值有極大折讓,主因有:1)盈利增長不穩定,業務過於週期性;2)公司只坐擁資產,缺乏鴻圖大志;3)更糟糕的是大股東永不分紅,資產值只代表紙上富貴。筆者最近拜訪過一家股價低迷的小型內房股,公司從2010年度開始終止分紅,現今的市值竟然要比手上淨現金還要低38%,市帳率只有0.28倍。這家公司十多年前曾經是香港首批及市值最大的內房股之一,但現在則變成最小的幾家之一。財務總監坦言說公司過去幾年策略保守,沒有積極在國內爭取土地儲備,項目銷售完畢寧願保留現金,兩年前對經濟前景看淡,所以連現金分紅也停止。對於將來發展,公司仍然會保持慎重,既不會高價競投土地,也不會分紅或回購增持。

那麼不如乾脆私有化吧?也不會!因為大股東想保持上市地位。上市代表身份地位,加上大股東日常開支都可向公司報銷,所以很多時他們都不願意退市,而小股東就只有嘆沒奈何。這種公司是典型價值陷阱,現在市場氣氛好轉,內房板塊大熱,所以間中也看到報章上有股評在推介。以往是零成交,現在一天有數百萬港幣成交,但當內房股一旦調整,成交一萎縮,就算是散戶也沒法跳船逃生。雖然現在股價是有所回升,但因公司缺乏發展大計及分紅,因此難獲長線基金垂青,所以估值升幅有限。

遠展過往派息率達40%
遠東發展(00035)是今年筆者頗成功的投資之一。從9月初算,股價升幅達40%,但現今市帳率仍只有0.41倍,相對每股港幣8.8元的市場淨資產值,折讓更高達77%。和其他三,四線地產股不一樣,遠展過去10年派息率高達40%,而且從不間斷。未來政策是保持派息率於25至35%之間。遠展的地產發展項目涵蓋香港,中國,澳洲,馬來西亞及星加坡,亦持有帝盛酒店(02266)73.25%股份。已預售及於未來4至5年可入帳的項目及現金流更高達66億港元,比她現今市值還要高83%。單是遠展持有帝盛股份的市值就相等於遠展本身市值的75%(約27億)。換句話說,假若不計及對帝盛的控股公司折讓,投資者只需付每股港幣0.51(相等於市值約9億)就可擁有遠展的所有地產發展項目(巿場價值約128億)。折讓大本身沒有什麼大不了,重點是遠展願意分紅,所以在業務上升週期中,小股東能一併分享公司成果,因此長線基金才願意進場並一直增持,以致最後公司內涵價值能得以體現。估計遠展2013年3月年度盈利可增長82%至港幣8.15億,市盈率只有4.4倍。按30%的派息率算,現今息率仍高達6.8%。

權益披露:筆者旗下基金持有遠東發展(00035)及帝盛酒店(02266),並會隨時買入及沽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68

看書悟出的道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14.html
經常聽到「識人好過識字」, 尤其是香港地, 識得人多, 做起事來始終方便很多, 不過, 其實「識人」跟「識字」確實沒有互相牴觸, 看書的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視。

看書有何重要呢? 止凡認為看書能幫你跳出你的世界, 從思想到現實來慢慢做到。何解呢? 這是我從平日工作生活點滴中觀察所得的, 只要你多看書, 你會慢慢發現你跟身邊的人不一樣。

為什麼香港人總愛把小朋友送進名校呢? 有錢的話更希望小朋友能讀國際學校, 成績及前途只是考慮因素之一, 最重要是「識人」, 如果他日小朋友出來社會工作, 所有舊同學都是富豪後代, 向上游的機會不是非常高嗎?

加上從小到大都把子女放到名門望族身邊, 學習討論的所有活動都能吸收到人家的上等思維, 不同群組多會有不同的思維。這也是富豪或上等人為何很少出現乞兒仔後代, 因為由小到大都在家庭中吸收到富人思維模式。

在沒有多少外來知識的情況之下, 群組思想很難得到突破, 出來做事時是打工仔女, 管理層高高在上, 就算轉工多次都還是這個想法, 不敢挑戰。尤其在家族生意公司中工作過的, 這樣的思維就更加根深柢固。

如果每個人都沒有吸納外來知識, 群組的智慧就只能停留在某個層次。例如群組內都沒有當過管理層的朋友, 自然所有討論、智慧及思維都沒有管理層或富豪的想法。送子女進名校就是希望子女在層次較高的群組, 自然對前途甚有幫助。

這不是絕對, 但是普遍現象, 多數群組都只能有屬於這個群組的智慧, 而他們自己是不會知道的 (沒有這個智慧又怎會知道自己沒有呢?)。但如果群組內某些成員特別喜歡跟老闆級人士傾偈的話, 情況又不一樣, 很多老闆的思維想法就能被帶進群組內, 這就是外來知識。

但這種情況只是少數, 因為喜歡跟老闆級人士傾偈的人都很少跟打工仔女打成一遍, 更會被視作是「擦鞋仔」, 但偏偏最明白老闆心意又是這類人, 上位又是這類人。而要打突這個定律的, 最佳方法是看書來找尋外來知識。

只要多看書, 要明白老闆思想也好, 要明白管理層應有做法也好, 甚至股市、樓市, 古今中外的經濟、政治、歷史等, 想吸收什麼知識都可以, 你可以遠遠超越你的群組知識。最有趣的是, 在閒談之間, 你會開始發現群組內知識思維很缺乏及不足, 這證明你已經超越這個群組了, 甚至你上司, 上司的上司, 他們的思維都遠不及你的考慮全面。

人是群組動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群什麼人就變成什麼人, 如果一出來已經「識人」比「識字」多的話 (本身又識很多字的話), 恭喜你, 你成功的機會會很高。但如果八字生得不太好, 身份地位一般, 看書絕對能幫你提升你的境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57

拳擊電影裡的投資道理 狩獵中國資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atlc.html

我喜歡看電影,最近沒什麼好片子,有一個多月沒去電影院了。上週五下午想去登山,天陰沉沉的,怕下暴雨,改道去了電影院。正好碰到四點半的《激戰》要開演,印象中影評對主演張家輝的評價很高,本來對體育類勵志片不感興趣,但沒有更多選擇,就看了。

《激戰》的有些情節我不喜歡。開場時的云南場景、飯局上王寶強的客串搞笑都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還有那個瘋子女主角,總覺得矯情;主題曲很感人,但也是從電影《畢業生》裡拷貝過來的。不過,這還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甚至改變了我對體育類勵志片的看法。想起一部美國的電影《百萬美元寶貝》,也是講拳擊的,趁著觀看《激戰》的餘興,晚上在家裡上網看,看完已是深夜。

有點體會,想寫下來,開了個頭就寫不下去了。我很不擅長寫影評,加之我看電影從不刻意去記人名和台詞,寫起來連起碼的素材也不夠。既然動筆了,就硬著頭皮寫吧,寫到哪算哪。

準確地說,《百萬美元寶貝》講的是拳擊,《激戰》講的是格鬥(我不去區分,也把它當成拳擊)。顯然,《激戰》的創作團隊是看過《百萬美元寶貝》的,甚至有可能是看了《百萬美元寶貝》後才想起拍這樣一部片子。兩部電影都是講老教練教年輕人拳擊,也都是年輕人求著教練,剛開始教練不願意教,後來被感動了,教出了頂尖高手。只不過,《激戰》的拳擊手是帥哥,《百萬美元寶貝》的拳擊手是美女。兩部電影好多鏡頭很相似,比如,拳擊手的鼻子被打歪,教練用手一按就弄正了,瞬間又投入比賽;比如,拳擊手脖子被擊傷後帶著支架躺在床上動彈不了,只是,《激戰》裡的脖子很快痊癒,而《百萬美元寶貝》的脖子永遠沒有痊癒……

觀影時,我常會聯想到拳擊和投資的相似。歸納一下,主要有三點:

1、只要是個正常的成年人,似乎都會打兩拳,也可以做投資。但其實,拳擊和投資都是門檻很高的行業,需要熱愛、天分和高強度的訓練,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電影裡拳擊手的執著很讓人感動。尤其是《百萬美元寶貝》裡的那個美女,是一個餐廳招待,處在社會最底層,她總是把客人吃剩的牛扒偷偷帶回家吃,被客人看見,她羞澀地說一句「帶回家給狗吃」。教練跟她說,培養一個拳擊手至少需要四年,四年之後你都三十五了,肯定沒希望,可她不放棄,堅持訓練,一年半就登上了世界冠軍的賽場。

2、只要做拳擊手,一定有鼻青臉腫的時候,成就大的拳擊手,挨打也會更多;只要投資,就會遇到賠錢的時候,沒有血的教訓,不可能成為投資高手。兩部電影裡都充斥著拳擊手挨打的鏡頭,很多都是血淋淋的。

3、很多時候,覺得自己要贏了,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候。從場面上看佔了上風,可一招失誤,對手就會把你擊倒。《百萬美元寶貝》裡的那個美女在世界冠軍賽場上被衛冕冠軍偷襲打斷脖子後,帶著支架躺在病床上跟教練說:「你總是提醒我要隨時注意保護自己,這一次我真的沒有做好,我不該把手放下來,更不該把頭轉過去」。從此,她再也沒有站起來……投資和拳擊一樣,要多想著危險。

不過,拳擊和投資有一個最大的差別。拳擊是屬於年輕人的,經驗再豐富,年紀大了,自然要退出賽場。《激戰》中張家輝48歲重返賽場並贏得比賽,那是電影中才出現的神話。而投資這門職業,80歲都不嫌老。

《百萬美元寶貝》是2005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當年我就有印象。那一年我放棄實業,重返「虛」業(房地產和投資),是我下海幾年後終於學會游泳的一年。八年了,直到現在才看,這部電影沒有讓我失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31

「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 ——爭議粵蘇賽跑30年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354

這是中國經濟最具份量的兩個地方。討論這兩地增長路徑,對未來深有意義。

2013年10月22日,江蘇省公佈前三季度GDP增長數據,同比增長9.6%,總量達到4.193萬億元。此前一天,廣東公佈的GDP初步核算結果為4.447萬億元,同比增長8.5%。這兩個中國經濟大省的差距,已經縮小到254億元。

在GDP排行榜上,廣東與江蘇多年來一直站在隊伍的最前端。

縱覽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歷年GDP排名史,江蘇曾是最初的「老大」,直到1989年被廣東反超,廣東盤踞主席位24年至今。此後多年,江蘇一直保持著第二的位置,僅在2004-2009年間被山東取代。

不過,自2004年起,江蘇的GDP增速一路領先廣東,差距逐步縮小。

為什麼從2004年起江蘇的增速就快於廣東?兩省經濟模式有怎樣的不同,作為影響經濟關鍵因素的政府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中國經濟最具份量的這兩個省份,他們各自走過了怎樣的路徑,又面對怎樣的共同挑戰?未來將會如何演變?

就以上問題,南方週末特邀一些長年觀察這兩地經濟的學者進行討論。他們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易鵬、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以及「廣東民間網友考察團」負責人胡剛、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遠鵬、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夏永祥。

為什麼兩省經濟增速不一樣

南方週末:為什麼江蘇的增速會連年高於廣東?

易鵬: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廣東經濟先期進入了結構調整期。

服務業提升,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像第二產業那麼快;廣東投資出口型的結構逐漸改變成內需驅動的結構,對GDP拉動效應減小;廣東的工業製造當年更多依靠輕工業,現在轉型投資重工業。但是「騰籠換鳥」以後,「籠」是「騰」出了一部分,換的「鳥」卻還沒有。

夏永祥:江蘇超過廣東,我覺得在於江蘇的後發優勢

整個國家開放格局發生變化。近幾年,江蘇省的實際利用外資已經超過廣東,排在全國第一位,2012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357億,廣東235億。

科教興國,創新驅動。江蘇省科教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北京、上海。

第三是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優勢。全國百強縣的前十名中,江蘇就佔到六個。

張遠鵬:從市場規模看,廣東開放得更早,以外銷為主;江蘇是內外銷聯動的,這是江蘇的一個優勢,規模大於廣東。

從產業結構來看,江蘇的新興戰略企業要優於廣東,像光伏(出口占到全國的50%-70%)、風電、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等。從我知道的高新技術增長率來看,江蘇18%,廣東10.7%。

第三看投資,江蘇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20.5%,廣東是15.5%。

江蘇的投資要遠高於廣東,特別是民間投資。2012年江蘇民間投資的增長率雖然只高廣東0.1%,但是它的體量是廣東的一倍以上,高達1.5萬億元。

最後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上江蘇比廣東強。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同是省內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地方,蘇中蘇北佔了全省GDP的43.5%,而粵東粵西粵北只佔全省GDP的26.37%。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江蘇增長快過廣東我覺得也是正常的。

南方週末:經濟增速發生變化,是否與兩省經濟模式有關?歷史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省經濟模式一直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胡剛:改革開放前,江蘇是超過廣東的。改革開放後,廣東超前了。

首先是地理和自然條件。長三角平原開闊,整個長江流域都是它的腹地,經濟發達;珠三角平原小,北邊是山地,珠江腹地主要是西江,到云貴高原、廣西,這一帶的經濟不怎麼發達。從氣候角度,江浙四季分明,廣東颱風比較多。因此長三角的農業基礎要比珠三角好,江南農業比較發達,而工業發展最早源於農業。

其次是歷史原因。近代洋務運動,西方國家進入上海,民族資本家聚集於江浙。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五」到「五五」時期,江蘇和上海是國家重點工業佈局的地方;珠三角主要是輕工業,造紙、造酒,沒有大的工業項目。

改革開放後,廣東經濟地位上升。服裝、家具、輕紡工業滿足了人們需求。江蘇經歷了1980年代的滯後,1990年代才隨著浦東發展起來。

丁力:改革開放之後,珠江口西岸以本地企業為主,比如中山、珠海,有點像浙江,但與其又不同,我稱作是「內源外向」,指本土企業把產品賣到國外去。珠江口東岸是「外源外向」,廠商和訂單都是國外的。

江蘇最開始的時候是「內源內向」,後來也發展為「內源外向」和「外源外向」。最初是集體的、自主的、本土的,浦東開發後大量地承接外商投資。所以說,江蘇「前半截」是浙江,「後半截」是廣東。

南方週末:是不是意味著江蘇接下來也會遭遇廣東的問題,也會出現廣東式的放緩?

張遠鵬:有的學者講,廣東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江蘇還在工業化的後期,所以江蘇比廣東速度快,等到江蘇完成了後工業化,速度也會下來。

我覺得這個值得商榷,第一,江蘇在發展新興產業、服務業上,一直在學習廣東服務業的發展,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江蘇的民營企業發展很快。一般貿易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加工貿易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變化非常快。再加上產業結構調整和政府引導的因素,我覺得不會一下子就掉下去的。

政府與「鄰居」的作用

南方週末:在中國經濟最有份量的兩個省份中,政府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具有怎樣的影響?

林江:廣東和江蘇其實都是依靠固定資產投資這個「神器」來拉動GDP的,它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支持。但廣東政府只有在中央有強有力牽引的時候,政府的行動力才比較強。可做可不做的時候,政府就會考慮是不是要應用市場機制。民資也不是太有熱情,就慢下來了。

楊建文:江蘇具有強政府的特質。比如在解決區域不平衡的問題上,前幾年中央批了江蘇的沿海發展戰略後,省政府就把蘇錫常這塊組織起來,讓他們到蘇中、蘇北地區,每家人家包一塊地,同時,把蘇南地區的財政收入轉移支付,支持蘇中和蘇北。

而且江蘇的地、縣級市,黨政領導真正做到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每人都有自己分管的一片領域和一些企業,發展中間遇到什麼問題馬上就能幫助解決。

目前江蘇強有力的政府對於經濟的作用還是正能量為主。成本代價是在上升,但還沒有超出它本身的有效性。

南方週末:這兩省的發展歷程中,都曾分別深受香港與上海這些相鄰「大哥」的幫助。怎麼看待這種重要的作用?在現在的情勢下,又將怎樣影響這兩地的未來?

易鵬:長三角有個當之無愧的老大:上海。大家有意識地不會跟上海爭,做產業的差異化,比如蘇州儘管經濟總量很大,但絕對不會提自己是金融中心,它就是現代製造業中心和生產服務業中心。

而珠三角現在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已經帶不動珠三角了。作為發動機不大可能,只能是催化劑的作用。廣東有兩個老大,廣州和深圳,定位不明確。廣州是廣東的長子,深圳是中央的計劃單列市,兩個城市伯仲之間可能會產生內耗。

所以未來珠三角要三個城市一體化,共同帶動。

楊建文:上海自貿區會再一次帶動江蘇經濟。它再度把上海拉回全球視野的焦點,在投資者看來,上海不是個城市,而是個區域,自貿區肯定會對周邊有帶動作用,至於帶動得怎麼樣,要看中央的決心下到什麼程度,上海乾到什麼程度。不管怎麼樣,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從實際的角度講,就是鄰居有塊試驗田,你站在邊上看著,看到這個東西好,就會馬上回去學。舉個簡單的例子,人民幣國際化如果有實質性推進的話,崑山馬上可以進行人民幣和新台幣的可自由兌換。

南方週末:在2013年公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廣東企業21家,江蘇企業93家。如何看待這一差異?

丁力:統計上可能有問題,因為中國很多統計是很脆弱的,廣東很多民營企業的老闆不願意拋頭露面,不願露富。

第二是,廣東很多老闆是做外貿生意的,就像廣東企業除了電器,幾乎沒有在央視投廣告,知名度低,因為它的目標不是國內市場而是國外市場。以內貿為主的統計,很可能不算它們在內。

張遠鵬:江蘇是從鄉鎮企業發展來的,中等企業比較多,大型企業比較少。這個排名是按營業額來算的,我覺得不是太好的指標。

按2013年跨國公司跨國指數排名,前50江蘇只有沙鋼一家;廣東有四家,中興、TCL、中廣核、廣東粵海。說明廣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很強的,不能單看民營企業的五百強。

數據來源:大粵網 (曾子穎/圖)

比GDP排名有沒有意義

南方週末:比較GDP排名,究竟有沒有價值與意義?

易鵬:還是有價值的。經濟學有「馬太效應」,都只記得老大,不記得老二。品牌效應、聚集效應都有關聯。

張遠鵬:我們江蘇沒有反應,好像沒有意識到。超就超唄,沒什麼稀奇。沒感到有什麼自豪,也沒有想法

林江:廣東被江蘇趕上沒什麼稀奇的,不要把它看做是廣東的大限。廣東的問題是結構轉型升級。再爭取一點時間,不要老是背著包袱。

丁力:GDP作為財富的象徵,應該多多益善,但是我們不能再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增長速度了。我們省有人說「發展是硬道理,硬髮展沒道理」,這個話講得很好。

不能太迷信GDP,那麼迷信什麼呢?應該要提追求幸福。除了GDP,公平的社會是幸福的另外一個必要條件。首先基本公共服務要公平;二是要機會公平,不能說國有企業就是老子幹完兒子干,兒子幹完孫子干,這不行的!公平目前還沒有被放到足夠的高度上來。

夏永祥:GDP指標的好處是簡便易行好操作。弊病也很多,首先是與環保之間的矛盾;其次是會造成浪費,容易大拆大建,同一個建築物拆了建,物質財富沒變化,但GDP翻了幾倍;再次,只講財富生產,不講財富分配,江蘇GDP總量排全國第二,人均GDP排第四,城鄉居民收入卻排在第七八位。老百姓就問:GDP跑哪裡去了?財富誰拿走了?

GDP這個指標現在應當降溫,而且是自上而下的降溫,否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兩省的未來

南方週末:如何看待這兩省經濟的未來?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在哪裡?

林江:廣東的優勢在於民企。江蘇更強調政府,政府勢力強大的時候,民企空間就小。所以廣東可以在市場的資源配置上面去發力。開放了三十多年,我們商業意識比較強。

但劣勢也很明顯,比如人才劣勢,江蘇那邊的工人多是本地人,廣東的工人多是外來人口。這種PK立見高下,所以要想方設法把人才結構搞上去。

楊建文:我認為,整體效應長三角強,個體效應珠三角強。關鍵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哪些要素起到的作用會更大。

胡剛:從城市化的角度講,廣東需要進步。長三角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是平行的,但珠三角的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的滯後,會讓產業升級遇到瓶頸。產業升級需要人才,人才不會到環境很差的地方去,而江蘇的配套生活環境優於廣東。

南方週末:這兩地未來最需要的調整分別是什麼?

丁力:我個人認為,改革是廣東的靈魂。還是要走「用開放促改革,用改革推發展,用發展帶紅利,用紅利讓百姓共享」這麼一條路。

胡剛:廣東要發展,潛力在於三個方面。首先是中心城市的帶動。廣、深、港可以融合成一個城市群。深圳有高新技術;香港有金融優勢;廣州有文化、教育、衛生優勢。人們的需求從最早的服裝家電,到汽車房產,未來應該集中在健康、醫療、旅遊等方面。而廣州每年有1.2億外省人來看病,醫療、教育、衛生可以進行產業配套。三城聯動就可以帶動廣東發展。

其次是對海岸線的開發。江蘇的海岸線基本上是淺灘,而廣東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線,而且有深水良港,這是最大的自然資源,現在還沒有開發出來。

還有就是山區農業。粵北山區不要再建工業園區了,可以搞風力發電、生態農業、提供養生休閒旅遊服務。

易鵬:未來決定廣東經濟發展有兩個要素,內需和產業升級。廣東有1億人口,內需潛力很大,從這個角度講,人是資本,不是成本;人均收入高,必須有產業支撐。從高新技術產業的角度講,大家都沒有破革命性技術這個題。

從江蘇的角度來說,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如何迎來革命性技術、更快完成產業轉換,是破題命脈;第二,要更好地定位和上海的區域協作關係,揚長避短,共生共榮;第三,要利用長江流域這條線,承東啟西。

兩個省對比,即使廣東在五年左右可能會丟掉老大的位置,但更長遠的角度我還是更看好它。

張遠鵬:我覺得江蘇要向廣東學習培養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整合全球資源,這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其次是要關注第三產業,廣東領先江蘇的就是在第三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82

中國特色生活態度——關於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露絲(打)

來源: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10/09/87560

中國特色生活態度——關於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Robert S. Donovan)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Robert S. Donovan)

 

有差不多兩年時間經常往返內地工作,一般是週一搭早班車上去,週五黃昏回港。本身都有留意開國情既我在那些日子體驗到更多,最令我毛骨悚然的不是光天化日在街上看住人打開坑渠蓋打撈地溝油,而是無數的生活小事反映出的另一種生活態度和狀況。

有服務過大陸人的都知道,國內客囂張且不信任人的多。那種態度就是「連你老闆我都可以兜口兜面話拒系狗,你呢 d 小職員就乖乖聽話。我才是你老闆,我打罵你都得隨我的」。 他們不尊重任何既專業人士,因為他覺得你總是信不得的,不喝罵你你就會放肆。自由行黎買野當然把這一套帶黎香港。但其實在國內,他們對誰也是這樣的,包括在國內工作的老外,有時對老外的鄙視更能顯出強國心理。那些x總x 高經也常罵自己下屬是狗是豬腦是廢物。這種不信任和侮辱性的指罵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常態,所以與其說自由行引起中港矛盾不如說有些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

 

做得客戶服務行業,上述的苦水就唯有嚥下。我想我最深刻的是工作以外、生活的部分。

 

在內地生活的日子基本上只有我一個港燦,其他同事來自其他中國城市,就算是來自 hk office 的,姓黃的英文名是 HUANG 而不是 WONG。可幸的是,雖然國內客戶沒把我們當「專業人士」看待,但與我一起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海歸精英。 我想是因為海歸的背景,他們會照顧一下我這個港燦。例如我在某豪宅區內的正牌些粉買了包會在口裡溶掉的香口膠後,他們二話不說遞自己手袋里的那包給我,說,「這是我在香港買的,你吃這個吧」。我說準備拿外套給酒店乾洗時,他們阻止我,說「這裡沒有乾洗的,酒店的也是假的,就噴些很臭的香水然後把衣服還給你而已。別花冤枉錢,你在酒店浴室自己蒸一下就好了」。那次香口膠事件讓我明白為什麼彌頓道的萬寧連洗頭水牙膏等都會被掃貨。國內,是一個連食粒香口膠都可以有意外既國度。

有一次他們勸我不要點牛肉的菜,因為都是假的。然後說就算在街市買的「鮮牛肉」 都是發了水鮮紅色一塊沒有牛肉味的東西,一下鍋會有紅色的水跑出來,很多家庭一般不吃牛肉,除非是鄉下人自己買頭牛來分的那種才吃。我這個港燦嚇呆了,我說買貴一點的就可以買到真牛肉吧?他們報以一個笑容。我認得這笑容,每次我說了太港燦的言論她們就會淺笑一個,一臉「哎呀,你真可愛呀」 的表情。我繼續說「那在這裡開一家良心牛肉店賣貨真價實的牛肉不就發財了嗎?一定很多人會幫襯的!」。 有人一臉「無你咁好氣」既表情說「我告訴你,中國沒有一分錢一分貨的,這裡十分錢也是一分貨的。你的店越是以良心為賣點點,人家越不相信,一定沒有人敢買的。你,是無法證明你賣的牛肉是真貨。」那次我呆了好幾秒,只剩一臉茫然。我 econ 太屎,想不通明明有 demand 的怎麼會沒有 supply 呢,五分錢二分貨好未?

後來發現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有其他版本的。例如有次在淘寶想淘個桌上遊戲,同一個桌遊從兩百多塊到二十塊的貨都有。國內大部分人的心理就是買最便宜的那個,反正品質差不遠的。我這港燦看了大半天都不敢買,想著那句十分錢一分貨的道理,我沒理由買中價貨,買超過一百塊的又怕萬一收到假貨就只能怨自己蠢,但是如果買最便宜的呢又怕它品質太惡劣時和製造垃圾沒兩樣。這仿佛就是一個考驗,逼你去想你覺得這遊戲到底值多少錢呢?

這道理基本上影響了所有的購物行為。有次我發現MS公司有供應「home office」 版本的Office 軟件給我們公司,即是說員工可以港幣 70 元在 MS 網站下載正版來用。我跟同事們宣佈這個喜訊,大家的反應卻非常不解,說 「毫不吸引呢!我家裡的 office不用錢啊。」我說「70 塊可以買到正版啊!」 得到的回應是一面倒的,「沒有什麼正版翻版喇,都是一樣的。你還付了70 塊真是笨,做了蠢事還傻到到處宣揚啊?」。在這神奇的國度,我無法解釋為什麼用翻版才是不應到處宣揚、為什麼我會因為用正版而自我感覺良好一點。直到我把「70蚊有正版」的消息告訴 hk office 的港人同事然後看見很多港人與我一樣高興地付出 70 大元後,我才確定我雖無法解釋但我行為正常。

 

有時候國內同事來香港出差,也會奇怪為什麼香港的壽司店那片魚生好大塊、食燒味飯有咁大舊叉燒、d 切雞又咁厚肉。他們問「這樣做生意不會虧本嗎?」 在旺角買珍珠奶茶時我付一張500元大鈔比店家找,他們問我 「你不怕他換些假銀紙給你啊?我有一百塊紙幣我來付吧」。這些時候港燦依然覺得很難解釋。香港間間壽司店塊魚生都是這個 size啊,有些甚至以特大片魚生做招徠,這不是很普通很常見的營銷手法嗎?因為它是珍珠奶茶這種小店所以需要擔心假銀紙嗎?這問題我沒想過啊,平常搭的士最多是怕500元無得找會難為了司機或比司機罵啊。你能說是港人危機意識太低嗎?

那次輻射恐慌國內盲搶鹽。我這港燦以為是民智太低,怎麼會信吃鹽就可以防輻射雲雲。國內朋友卻告訴我 「因為每次有什麼事,政府講話都是講相反的,所以它越叫大家不要做的,大家就越去做, 這是被騙多次後總結出來的民間智慧,民智一點不低啊,相反,這是非常理性的行為。」港燦又無語了。

對於那些在香港掃名牌的大款自由行,他們說 「你們看到的人是全國最最討厭的那0.01%。 那些暴發戶、用公款亂買東西的人在國內也是被人所討厭的。你們只是不幸地把他們全引去香港了……..有誰可以一次過買十部 iphone 十個 LV 呢? 就是那些不用花自己錢的人喇!」。我才恍然大悟,其實,真的不是「中港矛盾」。我再想一想,除了那些大魔頭客戶外,其他一起工作認識的國內人,都對我很友善的,他們的精神修養比起好多喜歡邊罵邊看 cctvb 喜歡玩推幣機貪唔洗用腦的港豬要高好多。當一些香港的朋友笑我返得大陸多有大陸味既時候,其實好多時我更享受與國內的朋友討論心理學,哲學,歷史,宗教,大江南北不同的文化習慣。起碼你問他們人生的意義時他們不會笑你。

我還發現那些國內朋友在私人場所時和在街上、餐廳裡時狀態是很不一樣的。在私人環境時不像香港的辦公室般冷漠,第一次見面也可以很由衷很熱情的聊天。可是在的士司機因為前面塞車而突然趕我們下車時、在餐廳裡被無理拒絕給發票時、在五星級酒店check-out時櫃檯員工說不會退回信用卡預授權發票時,他們會突然很兇的罵,惡的程度跟自由行惡客地鐵開片的那些youtube片沒兩樣。而我,每次都因著他們的發難而「獲救」,的士會繼續開車、餐廳發票突然又有了(才可以拿回公司報銷)、酒店職員說找不到的信用卡發票突然找到並在我面前撕毀(不用擔心哪天會突然多了一條來歷不明的賬)。其實國內人很習慣面對不合理的待遇要抗爭到底,那些根本就是在國內生存的基本技巧。因為,有時候若不發難,十分錢連一分貨都沒有的。原來普通生活都可以過得很繃緊的,搭公車需要反應夠快跑過去路中心才能成功上車、時刻要確保銀包裡有不同面值的紙幣、街上有陌生人靠近要小心避開、快餐店里排隊要身貼身以免有人攝位等等。

就我認識的這些海歸精英,個個眼睛都雪亮。如果那夜的CCTVB 新聞看到不停「跳線 / 被和諧」時就知道發生事了(好搞笑的,播播下新聞會突然跳去播香港政府的宣傳廣告,然後個廣告播到一半又會跳返去播新聞的),他們就會翻墻去看國外的新聞報道了解真相。又有80後告訴我,她去美國唸書時要填出境申請表,表上有一條問題大概是問有否參與或接觸過參與六四的人。她說,她當時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六四,但是填完申請表後就很好奇這組數字有什麼重要性,於是出國後把原本不知道的都知道了。

 

這次雨傘革命,這些國內的朋友都有跟我詢問情況。有些甚至會跟我說,希望我們能保護著香港,因為國內那邊基本上沒什麼希望了。說了這麼多,你有無發現香港也開始出現十分錢一分貨既現象?你看看那些新樓二萬蚊一尺竟然是黑廁漏水無廚房訓窗臺,有好多人被逼比8分錢住緊長xx華xx既樓…..仲有好多生活上既其他地方,細心留意就會發現「以前唔系咁架」。

這些,就是拒絕中央治港的原因。一個謊話蓋謊話獨裁的政權就是導致今日「中國特色生活態度」— 十分錢也永遠只會得一分貨的主因。現在那些埋沒良知睜眼講大話搶著擦屁股的高官政客等人不就是劣貨湧現的好例子麼?我們交左幾多稅去出糧比拒地?

 

閱讀後覺得好,請多多讚好及分享~:)

作者簡介

露絲(打)

面對不義之事常無法掩蓋憤怒因而被視為憤青。希望文字能使人們感性一些。 
歡迎讚好我們的facebook page,免費資訊源源送上。

寰雨膠事

最新焦點文章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62

投資負收益國債道理何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90

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何會有大量投資者會買入註定虧損的德國、瑞士等國家的債券,因這些國家的主要國債收益率已經跌至負值。

在通常狀況下,這樣的情形確實不合理,不過話說回來,債市眼下並非常態。隨著油價下跌,歐洲面臨曠日持久的通貨緊縮,同時有諸多跡象顯示經濟增長正在放緩。身為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駐倫敦基金經理的Mike Amey表示,一些客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願意虧一點點錢來持有國債以換取資產的安全。

彭博數據,目前,逾4萬億美元的發達國家國債價格已經高到收益率為負。這意味著投資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國債的投資者,實際上在倒貼錢,尤其短期國債出現負收益率的情況更為明顯:

QQ圖片20150126160538

“這樣的感覺並不好,”PIMCO的Amey說。PIMCO管理著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也是負收益率國債的最大投資者之一。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其他大量持有負收益國債的投資者還包括貝萊德、Deutsche Asset & Wealth Management和Vanguard Group。

市場對安全資產的渴求,彰顯出歐元區消費者物價指數五年來首見下滑之際歐洲央行所面臨的說服債券投資者相信自己能夠重振經濟的嚴峻挑戰。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上周承諾要通過購買國債與其他債券向歐元區註資1.1萬億歐元(1.2萬億美元)。

盡管歐洲央行此舉可能促使更多投資者買入風險更高的資產,但摩根大通資產管理駐倫敦全球利率主管David Tan認為,持有負收益率債券還是有獲利可能。

受歐洲央行全面量化寬松影響,價格已經最高的國債價格料將進一步上漲;與此同時,歐元區持續通縮的可能性意味著投資者購買力將得到提高。

Tan表示,在歐洲央行存款利率是-0.2%的情況下,”持有債券仍有道理,”

包括摩根大通、高盛和德意誌銀行在內的十幾家接受彭博采訪的公司預計,歐元區2015年將處於通縮狀態。

考慮到歐洲央行計劃購買國債,Deutsche Asset的Eichmann認為歐洲負收益率狀態幾乎沒理由改變。更何況很多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管理著大量指數追蹤基金,因此除了持有這些債券幾乎別無選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08

千條萬條,道理只得一條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17.html

巴黎:

最近一個月大市狂升,筆者雖在清空美股組合後預留了一些資金,卻覺越來越難選擇到能買入的股票。
有一些股票雖然在短短數星期上升了倍多,但我從來未想過買這類公司,因此也不覺可惜,反而在組合內卻一直持有這些股票在行業上更強對手,只是自己的持貨卻沒有怎麼大升。

這種情況譲我想起Ben Graham在他的著作"Security Analysis"內提到,在熊市中,即使用價值投資法分析的股票也不可避免下跌,反之在牛市時,非價值法隨便選股也一樣可以大升。

新學習價值投資法的朋友一定會問:那用這法買股票還可有什麼用呢?

那我就從星期六的下午茶開始說起⋯⋯

星期六我和朋友喝下午茶,我說假如有兩個不同的資產,一個能每年給他50萬元的現金派息直到永遠,而另一個卻是年派100萬元,到底應該那個資產的價值會更高?

朋友露出一個很猶疑的眼神,好像這條題目有機關,是一條捉心理、字眼的IQ問題,最後才吞呑吐吐下回答是後者。

股票市場是一個人類自己制造給自己、原本是容易後來卻成了一個麻煩的地方。
它的麻煩是用複雜的理由硬把價值和價格抽離。

以筆者的內銀股為例,每支股的2014年現金派息只輕微上升,套在上面的問題,可以想像價值應該只有輕微上升,不過從年前的低位開始計算卻足有百份之五十變化。反之從2008年開始計算所派的現金股息己上升不小,但今天比例上的價格,仍較2008年相去甚遠。

如此般價格的上落,就是這個人類自制出來的麻煩了。

這個麻煩能夠如此吸引人去參予不是因為長期來說(以十年計),價格和價值基本上都是走向同一方向和幾乎沒有相差(可以參考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一書內的美股有關價格回報和企業投資回報百年圖),而是因為短期看兩者是可以吹南北兩極的無定向風,讓人可盡情發揮去創作兩者分離的「原因」,又因短期來說,股價也是一個投票機,受著供應和需求的人多人小決定,因此人們所制度出來的「原因」,最後就真的成為了。

但參予這個麻煩遊戲的朋友必須了解到,長期而言所有股票的股價必然是由內在價值的磅重機決定,長短期間整體所發生的大筆交易和服務費用,也必需要分攤在愚蠢的參予者身上。能理解遊戲的規則,誰勝誰負便很清楚了。

佛家說:不是風動,而是心動。

能夠利用價格上落者,隨了騙徒外,就只有真正了解和追求內在價值的人,他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不是因為特別聰明,而是因為選擇避看花花的世界,在牛熊間仍然愚笨和鏗鏘地回答上面的問題:

"現金流的高低決定股票的價值,只買價格大幅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

價值投資法真的是如此被動的嗎?

其實又唔係,我們是可以主動利用價格,例如可以把價格高的股票換到相同現金流但價格較低的股票,如是者,組合的現金流股息便能加快上升。好股票公司內的管理層常會努力增加公司現金流,持有這些股票的閣下又努力,兩面夾攻,最後必定能成為市場贏家。

........................................

以下是本期Imoney專家推薦其所選股的理由,專家可能早已知道勝負的原因,只是為了搵食關係才這樣寫,若每個人都這單一和乏味的原因就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如果朋友想學習價值法,以這些花花綠綠的文字去測試個人的定力也是不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2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