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堪稱「全球最大週年慶」的「光棍節」,全球成交金額高達人民幣三百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五十億元),是今年Sogo台北三店週年慶首日業績總和的二百一十九倍,其中台灣的交易金額也比去年上升一八九%。時值台灣百貨週年慶開打,中國最大網購平台淘寶網,也隔海分走其中一杯羹。 拚物流:兩大超商取貨多項商品只收一筆快遞費 相較於二○一二年對台戰略,淘寶網打的是消費者看得見的價格戰,今年它卻改打無形心理戰,也就是服務大進化。 十月十六日起,全台兩大便利商店開始提供淘寶網超商取貨服務,若你上淘寶網向三位賣家血拼三件衣服,以前須為每件商品付一筆國際快遞費,收到三個不同時間送到家的包裹,如今,淘寶網幫你化整為零,到超商取貨,三件商品只會拿到一個集貨後的包裹,運費省下三分之二。 這不是台灣人習以為常的網購收貨方式?因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曾用超商取貨,身為外來者,淘寶網和超商業者為此談了三年,終於在電子商務的命脈─物流,跨出一大步。 當淘寶網位於杭州西溪的總部在「雙十一」(十一月十一日)凌晨還燈火通明之際,台灣桃園大溪的全家物流公司─日翊文化行銷總經理陳建琳,早在幾個月前就調度所有資源,預計每天新增三十名人力、三十輛派送車,把到店取貨的包裹材積從既有的九十公分變成一百零五公分,「現行每日配送約五萬件,胃納是八萬件,剩餘的三萬件產能全預留給『雙十一』了。」陳建琳說。 整金流:供信用卡結帳不必搞懂支付寶也能進入 此外,全家在中國的轉運倉合作業者酷悠悠,也已把原本留給全家的倉庫從五十坪增到八百坪,多出的十五倍空間,全要用來塞「雙十一」出貨量。全家預估從中國陸續出貨到完成配送,要十天才能消化完。 全家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它著眼的是八十萬淘寶網台灣用戶的來店消費,若每一個取貨的人都順手買了一瓶二十元飲料,依毛利率五成計算,進帳就是八百萬元,「否則,淘寶網超商取貨的利潤,僅相當代收水費可賺的手續費,只有幾塊錢!」陳建琳說。 全家的全力以赴,背後述說的正是這次淘寶網進化的核心:服務。負責此業務的全家便利商店E-Retail事業部金融服務品類資深經理王啟丞,現在每個月往中國跑,「半夜也會收到它們(淘寶網)的e-mail,說消費者有反映哪裡做不夠好……。」 除了打通關鍵物流,淘寶網去年三月也已經解決了金流問題,全面提供台灣用戶刷信用卡結帳,這解決了多數台灣消費者的進入障礙:搞懂淘寶網特有且複雜的第三方支付「支付寶」。 據調查,台灣網購族六成愛刷信用卡,淘寶網若未提供信用卡支付,根本就形同個人網拍,別想做大台灣的生意。 改介面:調整台灣用語版面、推薦商品投其所好 打通了金流和物流後,淘寶網也開始優化網站介面,它設置一個團隊,每天比對五百個詞彙,改善淘寶網台灣網站的語言隔閡,譬如大陸人慣稱「洋裝」是「連衣裙」、「內搭褲」是「打底褲」,除了調整詞彙,台灣網站首頁的推薦商品、版面設計等,都是針對台灣用戶設計。 這對於擁有八億個商品的大淘寶網來說,是一項大工程,連過去負責台灣雅虎購物中心行銷業務的九易購物行銷長李朝基都自嘆不如,「這要規模夠大才有辦法做,雅虎過去五、六百人團隊也沒有做這件事。」 挖賣家:找非陸製品牌加入MIT有利進攻海外 此外,除了收買買家,淘寶網也大力挖角台灣賣家,先是和玉山銀行串接支付寶,提供兩岸支付通的金流服務,讓台灣賣家只要建置購物平台,就可以出貨中國,收取新台幣,不用再到中國開戶,還要找擔保人。 淘寶網已是中國最大網購平台,為何還如此積極的想打進台灣?「淘寶網不是佛心來的,它是把餅做得大。」一位擁有十年線上購物經營經驗的台灣業者說,淘寶網雖有八億個商品,但多是大陸本土品牌或是大陸製,產品差異與多元化還不夠,這是淘寶網努力向海外尋找供應商的原因,用意就是補自己的不足。 台灣電子商務發展已經十五年,淘寶網在台灣的作為,只是要趕上PChome、雅虎購物等業者現行提供給台灣用戶的服務水準而已。 事實上,淘寶網的挑戰還不少。譬如,全家就深受酷悠悠標籤技術不如台灣之苦,一張貼在包裹上的小標籤,匯聚著台灣便利商店發展十多年來的軟實力精髓,「它的印刷油墨、紙質、切工、黏度等,攸關全家每月一百五十萬件店取貨物能否精準送到顧客手上,它必須百分之百精準,店鋪才能作業。」陳建琳說。 可是,「他們貼的(標籤),送過來幾乎都會磨損,條碼機可能讀不到,我們得用人工重貼一次!」日翊營運本部協理侯家凱邊展示新標籤邊說。 對於全球擁有五億用戶的淘寶網而言,台灣市場雖小,但卻是它走向海外的最佳試點,也是它證明自己的機會。「壓在肩上的,是服務的壓力,不是業務壓力。」淘寶網海外業務總監李芃君一語道出,淘寶網接下來拚的已不是量,而是質了。 |
國家外匯管理局9月30日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二季度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增長344億美元,對外負債增長125億美元,對外凈負債下降219億美元。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7779億美元,對外負債9179億美元,對外凈負債1400億美元,其中,人民幣凈負債2849億美元,外幣凈資產1449億美元。
在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中,存貸款資產5931億美元,債券資產743億美元,股權等其他資產1106億美元,分別占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的76%、10%和14%。分幣種看,人民幣資產731億美元,美元資產5485億美元,其他幣種資產1563億美元,分別占9%、71%和20%。
在銀行業對外負債中,存貸款負債4933億美元,債券負債1130億美元,股權等其他負債3117億美元,分別占銀行業對外負債的54%、12%和34%。分幣種看,人民幣負債3580億美元,美元負債2740億美元,其他幣種負債2859億美元,分別占39%、30%和31%。
其中,存貸款資產指我國銀行業存放境外的存款或對非居民發放的貸款。存貸款負債指我國銀行業吸收非居民存款、接受非居民貸款,以及承兌遠期信用證負債等。其他指除存款、貸款和債券外的其他對外金融資產或負債,包括但不限於股權、金融衍生產品、其他股權等金融工具,但不含儲備資產和特別提款權負債。
外匯局2016年3月首次公布了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負債數據。前期數據顯示,2016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7435億美元,對外負債9054億美元,對外凈負債1619億美元,其中,人民幣凈負債3118億美元,外幣凈資產1499億美元。
自華安基金打響2017年公募產品退市第一槍後,又有公司在商議清盤旗下基金產品。
在監管指導基金發行節奏後,新發產品數量驟減,但存量迷你基金的殼價值並未走高。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迷你基金因費率和基金契約的限制不太可能受到機構資金的過分青睞,另一方面保殼的成本並不低。
截至去年末,219只基金資產凈值跌破了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未來一段時間極有可能會新的擬清盤基金從中產生。
又一只基金擬退市
國聯安中證股債動態策略指數基金(下稱“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近日發布公告稱,鑒於目前市場環境的變化,為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根據有關規定,本基金管理人決定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該基金合同終止的議案。
依據基金四季報,截至2016年末,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的資產凈值為311.42萬元,屬於業內典型的迷你基金的標準。而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後,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在經證監會批準後有權對該基金作出清盤決定。
對於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而言,接下來,一旦出席會議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清盤,那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將很快步入退市流程。
對於為何選擇清盤,國聯安基金市場部人士向第一財經回應道,選擇清盤主要原因是目前這只基金規模較小,一是考慮基金的指數許可使用基點費及其他運作成本,二是不利於基金指數跟蹤策略的實施。因此,綜合考慮,主要是為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的角度出發,根據合同,提議終止本基金基金合同。
據基金中報顯示,截至去年6月末,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總份額366.6萬份,整個上半年基金公司取得的報酬僅為2885.43元 ,如此收益遠不及一個基金經理或者研究員每月的績效收入。實際上,在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運營過程中,盡管體量屬於小微,但涉及到投研、審計等多方面投入必不可少,基金公司一年投入與產出比可能超過百倍,顯然是一門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實際上,自2014年,匯添富基金首開行業先河,選擇主動清盤旗下匯添富理財28天基金之後,行業內清盤事件已經屬於一種正常現象。自此以來,行業內清盤基金數量超過了50只,其中光2015年一年便有31只產品進入清盤流程。而國聯安股債動態基金也並非是今年第一只清盤的基金。1月10日,華安中證細分地產ETF發布公告,宣布將在2017年1月13日終止上市。
保殼的意義?
2017年,當證監會調節新基金發行節奏之後,新基金申報與發行變得困難。盡管近來多家基金公司仍發行了多只產品,且其中存在委外定制產品,但這些基金產品均於去年11月前後獲批,它們的發行僅僅是獲批的存量殼資源的得到釋放。
第一財經獲悉,眼下基金公司承接委外的平臺仍是存量的殼資源,一方面通過已獲批而未發的新產品開展業務,另一方面借助已發行過的“次新”定制基金繼續接納外部機構資金。眼下,有些基金為此還在進一步修改合同,降低管理費。
盡管如此,迷你基金並未受到機構資金的多少青睞。從大環境來看,今年基金公司委外業務收縮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大概率事件,監管政策、固定收益市場表現以及銀行等渠道自身的風控管理要求均不支持進一步擴張委外業務。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市場上小微基金的數量眾多,讓迷你基金承接委外資金可能性並不大,要承接委外必須要轉型,它必須要變更基金合同和降低費用。
但在該人士看來,迷你基金轉型委外定制的並不容易。一方面,迷你基金盡管資產凈值規模並不大,但仍有可能擁有上千或者上萬戶的持有人,這些人或許並不同意基金修改契約,甚至會給托管行和渠道施加壓力,而從托管行總行層面來說,其並不同意自己托管的基金產品進行隨意轉型。
“審批變更註冊、修改基金合同跟新報一個新產品的審核時間是一樣的,加上托管行等其他平臺花費的走流程時間,實際上比新發基金所花的時間更長。”在該人士看來,現在情況如此,未來隨著監管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出爐,迷你基金更不太可能受到機構的青睞。
離開了機構的潛在需求,對於迷你基金而言未來能否做大取決於後發的業績優勢。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基金公司會對小微產品進行評估,如果短期業績不興,但未來有發展潛力,基金公司還是會願意保住這個殼資源;但如果基金公司預期產品長期表現萎靡的話,那主動清盤或許是一種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