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蹊跷的并购:志高杀入文化产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3/1MMDAwMDE3NDE1Mw.html


一向在空调行业拼杀的国内第四大空调巨头志高控股(0449.HK)4月21日突然在广州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收 购一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公司——广州图像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从收购的动机来看,我们不能将之视为纯粹的商业行为。”对于 这次引起业界哗然的收购,志高控股董事长李兴浩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次收购前,去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完成上市的志高控股刚刚交出了一份漂 亮的年报:3.15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3倍,而62.39亿元的销售收入,也与行业第三的青岛海尔(600690.SH)(2009年空调收入 86.85亿元)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主营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志高从2010年开始也进入了冰箱、洗衣机和小家电领域,对于专注于制冷领域 的志高来说,在家电领域的扩张是非常正常的选择,因为目前除了格力电器只做空调外,美的、海尔、海信科龙以及格兰仕都在进行全产业的布局。

但 是志高这次的并购的确让人有些看不懂,因为广州图像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的主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摄制委员会授权唯一全球生产、销售内置《中华 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电脑电视系列产品的营运商,这与志高的主业空调没有任何关联。

本报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官方网站上了解 到,广州图像日志代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图像日志》的DVD光盘、数码电子、图书、网络视频,以及电视和电台播放产品,而图像日志是记录建国60年来我 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365集的电视理论文献系列片。

对于这次收购,李兴浩表示,“志高英文商标‘CHIGO’就涵含着‘志存高远,中国加 油’的文化底蕴,这次的收购行为,更多的考虑是从‘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报国’的角度,更多的动机成分是爱国爱民。”

然而这样的理由实在 有些牵强。这次收购的项目的盈利前景似乎是志高更为看好的收购理由。李兴浩也特别指出,“从此次收购的实际操作面来看,该项目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据 悉,在这次收购前志高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了尽职调查。李兴浩指出,作为唯一全球生产、销售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电脑电视系列产品的营运商,广州图像 日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增值性等显著特点。

他还告诉记者,该项目仅国内产销将突破100万台,销售额将超过 50亿元人民币,利润可达数亿元,盈利空间相当可观,而且其衍生的公共播放网点不少于20万个,其增值广告收益的空间更是不可估量。

不过对 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个项目有如此高的投资回报,原来的股东为何要转让,所以这次收购背后还存在很多疑问。”

虽然没有透露收购的具体金额,但是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收购是李兴浩个人做出的决定,是从朋友处接手的,是一次带有浓厚私 人兴趣性质的投资。”

李兴浩则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志高在高能效家用空调领域的领先优势在扩大,同时商用空调2010年冷冻年度有望销售收 入进入行业前10位,而且新进入的冰洗等业务在快速发展,而且公司财务资源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这为这次收购创造了条件。”

据悉,在这次收购 后,志高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发行中心,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的宣传、推广及普及工作,并将从这一文化产业项目获得收益,并在一定 程度上有利于志高品牌的传播及提升。

显然这次收购志高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打算,不过资本市场对于志高的这次跨界收购似乎并不看好,在这则消 息公布前志高的股价4月20日出现了超过5%的下跌。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告诉记者,“如果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志高这次的投资显然可以吸引 行业的注意力,但是如果投资金额太大而偏离了主业太多,就可能会影响到其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2

【獨家】股權贈送蹊蹺 重慶啤酒疫苗項目疑竇叢生

http://www.eeo.com.cn/2011/1215/218066.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曉暉 趙娟 李保華 12月15日,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600132.SH,下稱「重慶啤酒」)連續跌停至第六個交易日。十三年研發乙肝疫苗的風險為什麼只在這一朝才被釋放?

經濟觀察網記者調查發現,重慶啤酒在其乙肝疫苗研製和臨床試驗的過程中,在一些關鍵信息上疑點重重,證據顯示其有可能刻意隱匿了股權變動過程中一些極為重大的股權細節信息。

與此同時,重慶啤酒乙肝疫苗項目載體——對控股子公司重慶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佳辰生物」)的有關信息披露中,也存在疑點。

1998年8月,重慶啤酒以重慶生化製藥廠的資產作價1400萬元,第三軍醫大學以科研技術成果「反抑制T細胞因子(TCSF)」項目作價300萬元,重慶大學以「變異腫瘤壞死因子——BH藥物」項目作價300萬元,三者合計出資2000萬元設立佳辰生物。

2000年,佳辰生物計劃開展乙肝治療性新藥項目,在2000年重慶啤酒的年報中,重慶啤酒稱「佳辰生物開發的乙肝治療性新藥基本上已完成臨床前的準備工作,現正在進行生產廠房的建設工作」。

從2000年起,重慶啤酒向佳辰生物繼續投入配股募集資金8710萬元,準備大力發展「乙肝疫苗」項目,此時重慶啤酒對佳辰生物的控股達到了93.1%。

該疫苗項目的全稱為「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以下簡稱「乙肝疫苗」),由佳辰生物與第三軍醫大學聯合開發研製,於2002年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受理,此後於2003年得到臨床研究的受理批件。

佳辰生物「乙肝疫苗」的項目的首席專家為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吳玉章,佳辰生物的技術負責人為1961年出生的邊疆教授。

2005年12月22日,重慶啤酒召集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將重慶啤酒持有佳辰生物5%的股權(435萬股)贈與給吳玉章;將佳辰生物3%的股權(261萬股)贈送給邊疆。以表彰兩位教授在「乙肝疫苗」這個國家一類新藥研製上的不懈努力。

股權贈送有一個限定原則,即「乙肝疫苗」研製成功並投入正常生產起三年內,兩位教授不得轉讓本次受讓的股權。

這筆股權贈送公告發生於2005年底,但吳玉章和邊疆兩位教授遲遲沒有簽署佳辰生物8%的股權轉讓協議。這筆帶有激勵性質的股權對應佳辰生物公司的資產,市值688萬餘元。

截至發稿之時,第三軍醫大學也沒有在「乙肝疫苗」項目所在的佳辰生物贈送股權轉讓書上籤字同意。

但是股權轉讓卻真實的發生了,蹊蹺之處正基於此。

2009年3月18日,重慶啤酒向第三軍醫大學發函稱:「佳辰生物於2009年2月8日以通訊的方式召開臨時股東會,股東會就佳辰生物股權轉讓事 宜,經認真審議形成決議,會議決議送達你處確認,至今無答覆。現再次以書面形式通知你單位。佳辰生物將5%的股權無償轉讓至吳楠先生;3%的股權無償轉讓 至邊疆先生。請第三軍醫大學就此作出書面回覆,本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未作出書面回覆,視為同意重慶啤酒轉讓出上市股權。」股權受讓人吳楠,出生於1989 年,為吳玉章之子。

此舉可以看出,自從2005年12月,重慶啤酒有意將佳辰生物股權無償獎勵給「乙肝疫苗」項目專家吳玉章和邊疆,但兩位教授可能對這部分股權激勵並沒有很大的熱情。

「乙肝疫苗」項目負責人吳玉章和邊疆所在的第三軍醫大學,對佳辰生物的股權贈送不聞不問,而重慶啤酒又刻意迴避了這部分股權轉讓中存在的巨大疑問。 為什麼股權受讓方邊疆教授和第三軍醫大學的吳玉章教授對于贈送的股權完全不積極主動?為什麼合作方第三軍醫大學對股權贈送也至今不作任何表態?

這些與疫苗研發項目具有極大關聯的股權轉讓到底反映了這個項目多少不為外人所知的關鍵信息?

到2009年4月27日,由於第三軍醫大學遲遲沒有對佳辰生物股權贈送事宜作出回覆,重慶啤酒董事長黃明貴簽署了一份授權委託書,授權佳辰生物總經理李遠來,由其代理行使簽署佳辰生物的這份股權轉讓協議。

2009年5月18日,重慶啤酒向重慶大渡口工商局發出股東變更情況說明,重慶啤酒稱,公司股東會議決議將佳辰生物5%的股權和3%的股權分別無償轉讓給吳楠先生與邊疆先生。

如此一來,「乙肝疫苗」項目負責人吳玉章和邊疆,「無償」獲得了佳辰公司8%的股權,蹊蹺的是,整個過程看似都是重慶啤酒鐵了心一定要把佳辰生物股權「贈送」給吳玉章和邊疆。

從2005年起,重慶啤酒一直公告稱佳辰生物5%的股權是送給了吳玉章,但實際受讓者為吳楠,工商資料顯示,佳辰生物5%的股權受讓人是吳楠,但重 慶啤酒現有的所有公司報告中,都陳述該部分股權是無償贈送給「乙肝疫苗」負責人吳玉章,實際轉讓與公告所言存在差異,在「轉讓完成」後2009年重慶啤酒 的中報和年報中,重慶啤酒依然沒有披露這一事宜。

重慶啤酒在2005年之後的公告中,投資者看到的都是在項目良性進展的過程中,吳玉章和邊疆兩位教授獲得了股權激勵。然而這是不是「乙肝疫苗」項目早就埋下的隱患和不確定性因素,至今無人知曉細節。

此後六年,重慶啤酒股價一路狂飆,最終漲破80元/股,直到12月7日,臨床應用結果公佈,重慶啤酒股價隨即崩塌,連續跌停。

本網記者將繼續追蹤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6

長亮科技:蹊蹺的金融軟件新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9

一家行業內排名並不靠前的銀行IT企業正跑步邁向資本市場,它將客戶群瞄準眾多「個別高層說了算」的城商行。而為了達到上市條件,它涉嫌通過不計股份支付費用的手法,使業績「更好看」一些

如無意外,自稱「最熟悉中國的銀行IT專家」的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亮科技」),距離在A股創業板掛牌上市的日子不遠了。2012年3月6日,長亮科技已成功過會。

中國創業板已經讓多個財富神話成為現實,不少企業創始人在上市後「一夜暴富」。但是, 長亮科技對公司員工採取了「太公分豬肉」式的股權激勵:在長亮科技的160名股東中,除了僅有的一名法人股東——招商資本,其餘159名都是自然人——這 麼龐大的「股東團」刷新了創業板公司股東人數的紀錄,這些股東都是與長亮科技一起「風雨同舟」的員工,儘管少部分已經離職。

然而,長亮科技「有福同享」背後有諸多蹊蹺之處,其在軟件行業的生長路徑也存在不少疑點。

「股份支付」之謎

一位「財務打假」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如果長亮科技按股票公允價值計,其2010年的相關費用為5442萬元,而這一年的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

播種的時刻在2010年。當年7月29日,長亮科技新增了35名股東,他們以每股約0.61元入股——這是股改前的增資;兩個月後的9月28日,111名股東加盟,入股價格約1.9元/股,與當時的每股淨資產值相當——這是股改前增資入股價的三倍。

據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這兩次價格差異的原因在於:股改前增資的股東是長亮科技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骨幹員工,對公司經營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以較低價格吸引其入股」。

不過,至此,當時長亮科技約70%的員工持有了公司股份。雖然近半數股東持股比例都在0.05%以下,但名義上都成為了「主人翁」,一個具有「均富」特徵的「公司社會」形成了。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是通過向員工發行股票,來代替工資的支出,同時作為股權激勵的一種手段。不過,企業應相應增加負債,按照股票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所謂公允價值,是指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和自願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查閱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並未發現因股份支付而確認的費用。

長亮科技創造了創業板「最長限售期」的紀錄:所有自然人股東承諾上市後三年內「鎖定」股票,而離職的自然人股東所持股票限售期最長甚至達到5年。 「由於限售的時間太長,所以這兩次入股的價格都顯得『低得合理』。」一位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分析稱,而員工認購股票的價格與公允價值間的差價就是「隱形工 資」,應當計算進費用。

如何確定長亮科技股票的「公允價值」?一位「財務打假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應當參照同期PE入股的價格」。2010年12月24日,長亮科技唯一的法人股東——招商資本以每股約8.92元的價格入股,是三個月前1.9元股價的4.7倍。

他認為,兩次新增的股東146人所持有的股份符合「股份支付」條件,第一次35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8.3元,扣除12名老股東新增股權 份額,合計為4034萬元;第二次111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7元,合計1408萬元。「兩次合計為5442萬元,而該公司2010年度營業利 潤只有3450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2010年度實際虛盈實虧,不符合創業板上市『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

正因為此,不少人開始擔心長亮科技會成為「東南融通第二」。東南融通(LFT)自稱是「在紐交所上市的國內第一家軟件企業」。據研究機構IDC發佈 的有關2009年的數據,在中國金融軟件和IT服務業中,東南融通排名第一。不過它在2011年遭到「獵殺」:美國民間調查機構OLP Globle和Citron Reports分別在研究報告中質疑東南融通有「暗中轉移成本虛增利潤」的嫌疑。

東南融通在這一年的5月被暫停交易,最終於8月17日被摘牌並退入粉單市場(最底層的報價系統,好比退市公司的避難所)。而其技術人員也陸續流失,被同行公司所「瓜分」。

對於東南融通和長亮科技的財務情況,上述財務打假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雖然結果都表現為涉嫌隱瞞費用、虛增利潤,但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東南融通 是業務層面造假,通過「虛增資產和隱瞞負債」方式支付人員薪酬。而長亮科技是在會計層面進行了技術處理,它涉嫌違反會計準則中關於股份支付的規定,同時根 據2011年10月出台的「創業板股份支付確認四原則」,「符合股份支付準則要求的,嚴格執行準則」。

南方週末記者就「股份支付不確認費用」的問題向長亮科技發去採訪請求,但截稿前尚未收到任何回覆。

王長春的「拿單」本領

「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能不能搞定其『高層』成為重要一環。」

長亮科技的董事長和實際控股人是王長春,上市前其持股比例逾35%。若要瞭解王長春,則不得不從其前東家深圳奧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奧尊信息」)說起。

脫胎於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的奧尊信息,曾經在金融IT業盛極一時。2003年,已在金融IT業成名的奧尊信息宣佈進軍電子政務市場,更聲稱「3年後 要趕超金蝶,5年後追上用友」。從數據上來看,奧尊的確有這樣的底氣,因為在2002年其銷售收入已達3.5億元,而長亮科技直到2011年的營業收入也 不過1.43億,不及當年奧尊信息的一半。

根據工商資料,奧尊信息的實際控制人是「招商銀行工會委員會」,而相當多骨幹人員出自招商系統。

然而,這樣的鼎盛已經成為奧尊人的集體回憶,甚至現在其官網的資料也停留在十年前的數據。奧尊信息一位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2002年,「被 輝煌沖昏了頭腦」的奧尊信息管理層出現內亂,時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的王長春受到擠兌,率一群舊部相繼出走。後來,一度掌管奧尊信息的負責人來自招商銀行的 食堂管理部。

「在我們這個圈子,王長春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可以拿到很多訂單。」按照他的說法,奧尊信息是金融IT業的「黃埔軍校」,業內很多人都是奧尊出身, 但目前看來創業最出色的要數王長春。而從長亮的招股書上來看,除了王長春,長亮科技的高管、董事和監事中,多人都有奧尊信息的工作經歷。

早期的長亮科技帶有濃厚的「奧尊痕跡」。「王長春帶走了不少奧尊的技術骨幹和市場關係,不然根本沒法活下去。」一位鄭州的銀行IT部門人士說,幾年 前他看長亮科技一些程序的代碼,居然裡邊還有奧尊信息此前寫的註釋。而且,長亮科技成立後好幾年間都是以年輕的畢業生作為業務的主力。

奧尊信息曾經追究過長亮的知識產權侵用的情況,但後來不了了之。據一位奧尊前員工稱,糾紛沒有繼續下去,也與招商銀行在其中調解有關。

從奧尊信息派生出去的長亮科技之後始終與「招商系」關係密切。長亮科技先後3次、涉及金額4000萬的擔保貸款,均由招商銀行辦理;長亮科技還曾在 2008年花2000萬元購買過招商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而日前最受非議的是,長亮科技不僅由招商證券保薦上市,還讓招商證券的子公司招商資本突擊入 股——這種「直投+保薦」的模式早已屢屢為人詬病,此前已被證監會所叫停。這讓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愕然。

不過,比起奧尊信息的「江河日下」,長亮科技顯得要爭氣得多。到了2011年,長亮科技核心業務系統在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覆蓋率近20%。長亮主打二三線城市,並瞄準處於轉型期的城市商業銀行。

「銀行與這些外包的IT企業關係很微妙。」一位長亮的內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 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搞定中小銀行關鍵是要搞定其個別『高層』。有時候,銀行換了領導,就會把IT系統都換掉。」他說。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給銀行返點已成為行規,譬如IT企業拿銀行2萬元,起碼要返還給銀行相關人士5000元。

長亮科技的第一大客戶恆豐銀行,在2010年出現了核心系統宕機事故,持續了接近一天時間。「很難查清楚究竟是恆豐銀行還是長亮科技的責任,但這樣的事故總會影響兩者的關係。」另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在2011年,長亮科技21%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恆豐銀行間的業務。另外,位列前五大客戶之一的煙台銀行,是長亮科技的參股公司。2008年6月,長亮科技以2元/股的價格入股煙台銀行,持股比例為0.25%。

一旦登陸資本市場,長亮科技不僅會發揮「拿單」的本領,還找到了展現財技的舞台。

「狼多肉少」

「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眼下,長亮科技面臨著公司內外的許多問題。

長亮科技與東南融通主業相近,都是金融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而軟件企業最主要支出就是人工成本。如果能夠降低人工成本,就有可能使報表上利潤那一欄的數字「更好看」一些。

給員工報酬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長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在過去三年,長亮科技員工工資及福利支出,佔軟件開發業務成本的59.61%、佔管理費 用的58.01%、佔銷售費用的41.99%,是軟件開發業務成本和各項費用的主要部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主營業務的收入水平,則將 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

軟件公司們也常給員工們「畫餅充饑」。客戶主要為券商和基金的IT企業恆生電子(600570。SH),在2011年底公佈了股權激勵計劃,擬授予298人不超過1900萬份期權——如行權條件全部達成,則其2012至2014年三年期權股價複合增長率達到26%。

除了需要對內安撫員工,對外,銀行IT企業面對的則是一片混戰的「紅海」。「現在行業裡時常有血雨腥風的廝殺。」來自銀行IT業龍頭企業之一——高 偉達科技公司的一位人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 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據他介紹,同類的項目,以前每個參與者每月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現在只有兩三萬元。目前,高偉達的主要客戶是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銀行。

在這個散亂的市場中幾乎找不到振臂一呼的「帶頭大哥」:根據IDC發佈的「2010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供應商」排名中,位列首位的宇信易誠 (YTEC)的市場份額也僅為5.2%。宇信易誠是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商。2010年,其營收為4.1億元,淨利潤只有區區 120萬元。儘管在2011年盈利大幅提升,但這種大起大落還讓人看不到「大哥」的風範。

在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市場上,長亮科技排名「老六」,市場佔有率僅為2.05%——但這已經是長亮科技創始人王長春長袖善舞能力的展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

option與蹊蹺的微博收益之間,有什麼關聯?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3721605
2013年4月29日$新浪(SINA)$ 宣佈阿里巴巴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公司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佔微博公司全稀釋攤薄後總股份的約18%。但新浪微博同時又授予阿里巴巴一項期權。新浪新聞稿中是這樣寫的:

「SINA has also granted an option to Alibaba to enable Alibaba to increase its ownership in Weibo to 30% on a fully-diluted basis at a mutually agreed valuation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

新浪授予阿里巴巴集團一項期權,該期權使得阿里巴巴集團在將來某一確定時間,以相互認可的價值,按稀釋攤薄的基準,將其在新浪微博的權益提高至30%。
通俗一點講,就是阿里巴巴目前佔新浪微博18%的權益,未來將會佔到30%權益。那麼佔一個公司18%權益與30%的權益有何區別呢。一般而言,佔一個公司權益20%以下,說明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實體既不重大影響,也不屬於重大控制。而超過20%權益,說明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實體具有重大影響。依此規則,阿里巴巴佔新浪微博18%的權益時,說明阿里巴巴並不會對新浪微博業務產生重大影響。而當阿里巴巴佔新浪微博30%的權益時,說明阿里巴巴對新浪微博業務產生重大影響,阿里巴巴可以向新浪微博派駐董事,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將享有一定投票權。
阿里巴巴投資新浪最令人費解的是option。新浪授予阿里巴巴的這項option,可以讓阿里巴巴未來在微博的權益提高至30%。新浪在公告中並未對這項option做太多的解釋。只是用了幾個定語,「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mutually agreed valuation」、「a fully-diluted basis」。從定語上可以看出,這項option與時間相關,另外option對應的價值已確定, mutually agreed。新浪並未明確這項option是否附條件,但從定語上看,這項option將會「隨時間滿足」。再從動詞上看,「enable Alibaba to increase its ownership」。這個「enable」在此處顯得有些含糊。新浪微博授予阿里巴巴的這項option,並未明確,阿里巴巴是否需要再拿錢出來認購。
這樣的一個option的確有點令人匪夷所思。看起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為啥阿里巴巴不直接認購新浪微博30%權益,而要費上半天勁,採用分步到位的形式。而且這個option並未明確阿里巴巴需不需要再花錢認購剩餘的12%的股份。這是一份充滿疑惑的option。當然,新浪在公告中已明確「阿里巴巴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公司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佔微博公司全稀釋攤薄後總股份的約18%」。已就是說,現在的18%的權益是明確,而不明確的是剩餘的那12%的權益。天下沒有白費的午餐,剩餘的那12%的權益,自然有其對價。當然,這樣的對價可能不是通過認購的形式,而是以另外的一種方式,如服務、技術、資源等。
就在新浪宣佈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的同時,新浪公司同時宣佈其子公司微博公司與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用戶賬戶互通、數據交換、在線支付、網絡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並探索基於數億的微博用戶與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台的數億消費者有效互動的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這一戰略合作預計在未來三年內給新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
同樣,這樣的一則消息也是令人充滿疑惑。基於目前的階段,雙方還只是剛剛達成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戰略合作的階段,而這樣的一個階段,雙方竟然能準確預測新浪微博未來三年基於與阿里巴巴戰略合作的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的收益,3.8億美元。真是神算啊,連個區間的數據都不用給。這樣的一個數字也被寫進公告中。新浪如此信誓旦旦的提到3.8億美元收益,那最大的可能就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未來三年向新浪微博支付3.8億美元的收益,如新浪公告中提到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
聽起來,阿里巴巴集團在下血本,先不問微博給阿里巴巴集團帶來的營銷效果,每年就直接給新浪微博1個多億的收益。這似乎並不符合一般的商業規則。一向精明的阿里巴巴集團這會像是在倒貼似的。花5.8億美元買微博18%的權益,還倒貼3.8億美元。這事看起來,是不是有點蹊蹺?
作為財務出身,有些時侯,我會有意無意的去演繹數據之間的關係。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公司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佔微博公司全稀釋攤薄後總股份的約18%,由此可以計算出新浪估值約32.5億美元。那麼剩餘的12%的權益,若以新浪現在的估值去計算的話,應當是3.9億美元。這樣的一個數字竟然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未來三年向新浪微博支付3.8億美元的收益非常的接近。這是偶合嗎?還是這個與option相關的12%的權益與新浪微博的合作收益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
匪夷所思的option與蹊蹺的微博收益,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究竟隱藏著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87

中國泰豐床品:蹊蹺的行業第七 502的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1mpit.html

發表於2013年53期《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502的牛/

中國泰豐床品(00873.HK)於20106月香港聯交所上市,主要經營「泰豐」品牌床品及棉紗製造,其中床品業務近年來貢獻了約60%的營業收入及近85%的利潤。

上市以來,公司的現金分紅率保持在30%左右,過去5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達27%,淨利率年均複合增長達49%,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每年基本都大於淨利潤,資本支出還較低。然而,資本市場卻給了如此績優的公司0.54倍市淨率和2.4倍市盈率,原因何在?仔細分析,中國泰豐床品確實存在著種種異象,市場先生的認識可能是正確的。

低調的行業第七

泰豐床品的業務其實是2006年從當時的關聯方泰豐紡織集團收購得來,2007年品牌床品營業收入僅為0.14億元,但2年後就突飛猛進至5.2億元。根據當時Euromonitor進行的市場調查,公司自稱是中國第八大床品製造商。巧合的是在2010年前後,A股有三家家紡公司上市,分別為羅萊家紡(002293.SZ)、富安娜(002327.SZ)和夢潔家紡(002397.SZ),而這三家均認為自己是家紡行業的前三,並在各自的招股書中將其他兩家視為主要競爭對手,而且都沒提到泰豐。2009年泰豐床品收入已經達到5.2億元,接近行業第三的夢潔家紡的6.3億元,如果泰豐真為行業第八,那麼在此之間的其他公司的營收相比前三相距應該不大,可是羅萊家紡等三家招股書都確認自己和其他兩家為第一領導集團。

 上市家紡公司營業收入            單位:億元

營業收入

2013Q2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羅萊家紡

10.8 

27.2 

23.8 

18.2 

11.5 

9.0 

富安娜

8.2 

17.8 

14.5 

10.7 

7.9 

6.8 

夢潔家紡

6.6 

12.0 

12.5 

8.6 

6.3 

6.2 

泰豐

7.2 

13.9 

11.2 

7.5 

5.2 

2.1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從公開數據上看,如表1所示,2012年泰豐品牌床品的營收已經超過了行業第三的夢潔家紡,但是在當年的年報上公司僅認為自己全國排名第七,不知是否公司太低調?

 

高毛利率與低銷售費用

雖然泰豐自認為行業第七,但是2012年度泰豐淨利潤為5.18億元,即便其中有15%~20%的利潤由棉紗製造業務貢獻,利潤水平也遠超行業前三,同期羅萊家紡的淨利潤為3.82億元,富安娜為2.6億元,夢潔家紡為0.58億元。造成這一現象很大程度是因為泰豐高於行業的毛利率水平及遠低於行業的銷售費用率。

  上市家紡公司毛利率

毛利率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羅萊家紡

42.2%

42.2%

37.8%

39.1%

37.1%

富安娜

48.5%

47.0%

46.1%

43.0%

45.0%

夢潔家紡

43.4%

44.4%

40.6%

36.3%

33.1%

泰豐

57.0%

58.8%

59.2%

57.1%

35.8%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由表2可見,泰豐的品牌床品毛利率約為58%,高出第二名富安娜近10個百分點,這或許是由於泰豐較高的直營銷售比例。2012年度泰豐直營終端與加盟終端比例約為3.3:1,而富安娜該比例為1:3,夢潔家紡為1:4.2,羅萊可能達到1:6。泰豐主要發展直營,而其他三家主要走加盟路線。或許由於少了加盟商的分成,泰豐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能獲得更高的毛利率水平。

但是泰豐的銷售費用遠遠小於其他三家就顯得比較奇怪了,見表3所示。作為行業的後進入者,泰豐的市場知名度較低,更應花費較多的銷售費打開市場,而且由於泰豐主要發展直營,銷售人員的工資、店舖的開支等銷售費用應該比其他家的比例更高才對。可是泰豐僅用了夢潔家紡三分之一的銷售費用就把行業第三的地位搶走了。其他三家銷售費用都遠高於利潤水平,只有泰豐利潤遠高於銷售費用,如此看來,泰豐的銷售效率遠超同行。不過2011年公司卻聘請了曾在羅萊家紡擔任高級管理層張文升來擔任家紡事業部總經理負責家紡內銷營運管理。按道理,泰豐的銷售效率已經是業界第一,還有必要聘請不如它的其他公司的人員嗎?

令人驚訝的還有2013年上半年泰豐銷售費用為0.59億元,比2012年同期的0.89億元削減近30%,就這樣,仍然實現了品牌床品收入5%的增長,這對於其他三家都是做不到的。

    上市家紡公司銷售費用            單位:億元

銷售費用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羅萊家紡

5.7

4.4

3.4

2.0

1.4

富安娜

4.1

3.4

2.7

1.9

1.7

夢潔家紡

3.8

3.6

2.0

1.2

1.1

泰豐

1.4

1.3

0.6

0.2

0.1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超大客戶支持

為什麼泰豐品牌床品收入能在短短幾年之間增長迅猛且花費又低?原因或許能用高度集中的大客戶銷售來解釋。

公司2012年報附註顯示,床品業務前四大客戶居然為公司創造了13.4億元的銷售額,佔床品業務收入14.2億元的94.6%2011年床品業務前四大客戶銷售額佔床品銷售額的85.5%2010年前兩大客戶貢獻床品銷售收入的50%2009年前三大客戶的該指標為85.8%。而同行業的情況是,羅萊家紡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總銷售比例從2009年的10.1%不斷下降到2012年的6.9%,富安娜同期該指標從7.7%下降到6.6%,夢潔家紡同期該指標從8%下降到3.7%。三大家紡的這一現象是符合常識的,因為總收入隨著加盟商增加及同店銷售額的增長會不斷變大,自然單一經銷商佔比會越來越低,而且加盟商來自天南海北,客戶集中度應該是不高的。2012年年報顯示泰豐有經銷商254個,由經銷商經營的專店和專櫃有257家,按說根本不會有經銷商獨大的情況,怎麼會出現由四家經銷商幾乎把持公司銷售的情況?更令人費解的是之前提到過泰豐走的是直營路線,2012年直營專賣店及專櫃數量已經達到865家,簡單按店舖數量算,直營收入應貢獻床品收入的七成以上,而直營面對的是更加分散的消費者客戶,更不會出現高度的客戶集中情況。

除了床品業務有大客戶支持外,棉紗業務也有一個大客戶,即泰豐紡織集團。泰豐紡織集團20122011年分別為泰豐棉紗業務貢獻了2.5億元和1.9億元的銷售額,佔當年棉紗銷售額的25%20%。泰豐紡織集團和中國泰豐床品此前擁有共同的股東和董事,他們之間共事多年,上市前夕中國泰豐床品的七名股東將泰豐紡織集團的的股權轉讓給其餘七名泰豐紡織集團的股東,從而使得泰豐紡織集團不再是中國泰豐床品的關聯方。

中國泰豐床品得到了泰豐紡織集團的大量幫助,首先棉紗及床品業務均收購於泰豐紡織集團,其次,在中國泰豐床品上市前,泰豐紡織集團既是其最大的客戶,佔銷售額比例從16%~38%不等,又是其最大的供應商,佔原材料採購額比例從29%~39%不等。上市後,泰豐紡織集團扮演的角色同樣重要,仍然是中國泰豐床品前幾大的客戶及供應商。雖然兩家現在已沒有法律意義上的關聯關係,但是事實上關係依舊密切,至於其他的大客戶與中國泰豐床品的關係是否也是如此,不得而知。

 

行為與戰略相反

在上市前的20082009年,泰豐品牌床品收入暴增靠的就是來自經銷商的收入,泰豐也在上市文件中提到要在2011年底開設500家銷售終端,其中300家由經銷商經營。可見最初泰豐和其他家紡策略是一樣的,甚至在2012年年報中仍然提到2013年的目標是加大加盟商比例,適當降低直營市場的管理比例。然而直到2013年上半年300家加盟終端仍然沒能夠完成,反倒是直營終端越開越多,直營與加盟終端比例是越來越高,見表4

加盟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加盟商的經驗和社會資源,渠道建設速度快,有利於企業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家紡企業在發展起步階段一般都會採用這種經營模式,泰豐的原計劃也是這樣的,但行動卻是截然相反。而直營模式一般式在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才會加強這種經營模式的建設,生產商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渠道,更加有效地貫徹公司的發展戰略。泰豐加盟比例過低或許也說明了品牌號召力較低,泰豐只好自建終端,自己的品牌只有自家認了。

        銷售終端數量

2013Q2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自營終端

933

865

518

196

82

4

加盟終端

269

257

184

81

45

37

比例

3.47 

3.37 

2.82 

2.42 

1.82 

0.11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巨額的應收賬款

除了上述行業地位、利潤表及運營數據的異常,中國泰豐床品在資產負債表及實際銷售情況上也存在著異象。

比如,泰豐的大客戶支持不是沒有條件的,代價之一就是巨額的應收賬款,由表5可見。相比而言,其他三大家紡的應收賬款均比較小,這是因為它們基本都採用先款後貨的交易模式。而泰豐的應收賬款顯著高於其他三家,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08年的31天不斷增長到2012年的76天。2013年上半年泰豐應收賬款激增到了8.36億元,再加上預付款暴漲,直接導致了泰豐2013年上半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2.4億元。2013半年報一經披露,股價就大跌近10%。根據2012年年報顯示,泰豐前10大客戶就佔了應收賬款的95%,應收賬款大戶也出現了泰豐紡織集團的身影,過度依賴大客戶的惡果正在逐步顯現。

                       上市家紡應收賬款                單位:億元

應收賬款

2013Q2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羅萊家紡

1.41 

1.59 

1.54 

0.99 

0.66 

0.39 

富安娜

0.59 

0.65 

0.58 

0.22 

0.22 

0.25 

夢潔家紡

2.07 

0.99 

1.22 

0.54 

0.32 

0.35 

泰豐

8.36 

5.09 

4.94 

3.61 

1.84 

1.13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暴漲的預付款

泰豐的預付款從2012年開始激增,當年有3.54億元預付款,到了2013年上半年增加到5.69億元,而其他三大家紡預付款也就在幾千萬元之間。2012年報提及其中2.19億元為向泰豐紡織集團預付的採購棉花款,而這些原料將在20132月至8月交付。棉花不是什麼緊俏商品,公司應該沒有必要預付大額的貨款給供應商,至於2013年上半年5.69億元預付款用向何處,公司半年報沒有提及。

事實上,泰豐床品也存在依賴少數供應商的情況,20112012年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分別佔公司採購總額的72.5%76.1%,供應商集中度遠高於三大家紡。

 

減少的存貨

一般而言,家紡公司為了滿足銷售需要,避免產品出現脫銷,都會準備一定數量的庫存商品,而且隨著銷售額的增加,準備的庫存商品理應隨之增長。羅萊等三大家紡的庫存商品也是如此,三大家紡的庫存商品一般能滿足為兩個月左右的銷售量。相比而言,泰豐的庫存商品簡直是三大家紡的零頭,見表6。泰豐庫存商品過去幾年基本沒有增長,2007年床品業務佔比非常小,庫存商品0.45億元絕大部分可以被認為由棉紗業務產生,到了2012年床品業務已增長了十多億,庫存商品居然還減少了0.1億元,難道床品業務是零庫存?但是泰豐又是以直營為主,直營需要的庫存商品會更多。因為在加盟模式下,貨物銷售給加盟商就成了收入,但是直營模式下,貨物需要等待消費者購買才成為收入,存貨週期更長,隨著直營數量的不斷增加,引致的鋪貨、備貨需求更大。或許沒有增長的存貨才反映了泰豐床品業務的真實情況。

 上市家紡公司庫存商品           單位:億元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羅萊家紡

4.15 

3.26 

2.70 

1.46 

1.28 

富安娜

2.40 

2.46 

1.82 

0.99 

1.22 

夢潔家紡

4.23 

3.03 

2.71 

1.34 

0.97 

泰豐

0.35 

0.57 

0.44 

0.24 

0.62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

關門的官方旗艦店

與突飛猛進的品牌床品收入相比,泰豐實際銷售情況顯得異常冷清。以知名的電商平台淘寶網觀察,截至923日,泰豐床品在淘寶網能搜索到在售賣的商品數隻有221件,僅有9家網店售賣其產品。行業排名第一的羅萊家紡則有15.5萬件商品在淘寶網出售,5954家網店。第二名的富安娜有7.7萬件商品,3204家網店。第三名的夢潔家紡有5.6萬件商品,1397家網店。上述三家公司的銷售情況與財報所披露的營收排名是相符的。並非泰豐自身不注重網絡銷售,泰豐在財報中也多次提到要提升電商銷售市場份額,2011年專門設立了電子商務品牌泰豐康秀,在淘寶商城開設了官方旗艦店,但是根據筆者的觀察,前段時間該旗艦店已經關門,商品下架,過去半年購買人數僅為10人。而過去半年羅萊天貓旗艦店有7.3萬人次購買,富安娜旗艦店有9.8萬人次購買,夢潔家紡則有3.6萬人次購買。泰豐家紡與三大家紡的銷售情況差距懸殊。

種種蹊蹺現象表明泰豐並非那麼出色,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會看得更加明白。

(作者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1

信達國際:蹊蹺的減持,叫小股民如何判斷是好? 永不賣股票

http://xueqiu.com/2894925127/27036937
2013年11月28日,中國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上市,作為發行後市值超千億的大型公司,在母公司熱烈上市的過程中,旗下參股子公司銀建國際,卻堅決而猛烈地減持了控股子公司信達國際控股的股份,確實令人大跌眼鏡!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信達,信達國際,銀建國際的股權和董事關系:
查看原图信達國際(   HK00111)是2008年12月,中國信達旗下全資子公司華建國際的項目公司
SINODAY和銀建國際(HK00171)作為一致行動人在香港併購的本地券商公司(原名亨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其主要業務是在香港從事受證監會規管的證券經紀,企業融資顧問,資產管理等業務,擁有香港證監會五類牌照的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

銀建國際(HK00171)是一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投資控股公司,其主要股東為:中國信達持有19.01%,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持有15.8%,銀建集團持有10.15%的股份,171的董事會主席一直由中國信達委派。

中國信達(HK01359)是第一家由國家金融管理公司轉型而來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在2013年底的IPO中,獲得了超過160倍的超額認購,發行募集資產達到驚人的219億港元,是2013年香港股市的第二大IPO事件。

在母公司熱烈上市,前景一片光明,籌資超過預期,這樣美好大背景下,我們的第三大股東,與母公司關係非常深厚的銀建國際(HK00171)竟然劇烈地減持了111的股票。首次公告是2013年11月27日,銀建國際當日減持了2098000股,均價1.386元,持股從7.17%降到了6.85%。(巧合的是:2013年11月29日香港披露易的數據顯示:太平證券席位證券減少2098000股。)如果這個巧合是真的銀建國際減持的話,那麼也就意味著在減持當天,證券還沒有過戶的時候,銀建國際就主動公佈了減持消息!)

這個公告應該震驚了市場。因為中小投資者弄不懂為什麼在美好前景清晰可見的情況下,知內幕的投資者竟然要逆向減持,是111有外人不知的暗疾嗎?因為銀建國際的主席陳孝周先生,同時也是信達國際的主席,銀建國際減持甚至清倉信達國際,陳孝周先生是怎樣想的呢?

正當市場疑慮未定的時候,隨後的12月5日,銀建再次公告,以均價1.29減持414萬8000股,持倉從6.19%到5.55%,再次,2013年12月9日,銀建再次公告,以均價1.28減持479萬股,持倉從5.04%降到4.29%,再以下的減持,由於已經低於5%,不算主要股東,已經不需要公佈了。

在2013年12月9日,銀建國際已經將111減持至5%一下無需披露的水平的時候,111發了一紙公告,內容是2013年111跟母公司關於IPO的服務交易成立,營業額和利潤較2012年12月31日大幅增長!但是,111的2012年才做了1億的營業額,淨利潤1千萬,所以,即使有50%的成長,其總營業額和利潤都是微乎其微的!難道,是銀建國際在這樣的朦朧利好之下,利用111市場稍顯活躍的交投氣氛,就悄悄開溜了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隨後的日子裡,銀建仍然在持續減持111的股票。因為銀建國際在2013年11月27日到12月9日短短12天中,就減掉了2000萬股以上的111,去意之決,不可謂不堅決。

按照最後的減持價1.28來看,在111已經公佈了2013年已經大幅盈利的基礎上,111的PB預計低於1.3,在堅守了6年之後,平均成本達到1元,是什麼讓銀建國際在我們認為是111公司發展苦盡甘來的檔口,突然對111絕望了呢?這一點,確實讓持有111和準備投資111的中小股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股份公司的股票買賣是十分自由的,任何股東的操作,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是可以,但是,銀建國際減持111的股票,就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

首先,銀建國際持有111的股票,是通過和111的母公司中國信達的子公司SINODAY一致行動人併購亨達國際得來的。而且從2008年到2013年底,銀建國際都是111的主要股東。銀建國際的董事會主席陳孝周先生,同時身兼111的董事會主席,而銀建國際的獨立董事洪木明先生,也同時身兼111的獨立董事。我想,在銀建國際開會決議賣出111的以後,再讓兩位董事在兩家公司分別開會,是否有點尷尬呢?

陳孝周先生 同時還是中國信達1359的高級管理人員,在中國信達公司中主管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如果在母公司熱烈上市的檔口,把2011年據說是可以分享111發展機會的1.1元買入的供股賣掉用1.28的均價賣掉,那麼,大股東又如何向中小投資者解釋呢?

據此,:

1.             鑑於公司主要股東在業績預告敏感期拋股,且該主要股東為買賣雙方的董事會主席,知道公司內幕,為公平起見,敦請111今早公佈2013年度業績經營情況,包括營業額和經營利潤,相信對於一家規模只有6。5億市值,主要經營地集中在香港的小規模公司,半個月時間已經可以做到,公佈真實的2013年業績有助於所有111的投資者(以及潛在投資者)同主要股東銀建國際一樣瞭解111的經營情況,特別是此次母公司IPO上市對111的業績直接影響。

2.               鑑於母公司IPO上市後,其全面規劃會有重要變化,因此,敦請大股東近早明確對111的定位和實施步驟。不要讓這家微型公司五年後還處在朦朧當中。

3.             請證監會密切關注,以便發現在這個不符合邏輯的交易中,是否存在內幕交易的問題,如有問題,應該立即嚴懲,還中小投資者以公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54

中華企業蹊蹺募資上海最老牌地產國企的資本玩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618

作為上海最老牌的地產國企,中華企業及其大股東和子公司們手中擁有上海灘的黃金資源,其項目密布於黃浦江兩岸的主要城區。圖為上海徐匯濱江。 (CFP/圖)

二十年來,滬上三家老牌地產國企之間進行了多次股權騰挪,它們的資產應聲膨脹,大股東也從上市公司手中拿走數十億資金。

散戶股東們對這種騰挪卻越來越憤怒,並且不能理解為什麽公司明明坐擁黃金資源,業績卻越來越暗淡。

2014年8月25日夜,散戶們否掉了上海最老牌地產國企中華企業(股票代碼:600675)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議案,該議案將為目前市值約95億的中華企業募資近60億元。

當天下午,表決議案的臨時股東大會在上海影城召開,兩個小時的會議也像電影一樣富有戲劇性。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股東席上,多是年紀偏大的上海本地市民,穿汗衫、拎著布兜。

高管輪番宣讀議案一小時後,股東代表發言,每人不超過5分鐘,總時長不超過20分鐘。但兩位股東發言後,斥責議案聲音漸長,主辦方宣布未經登記不得發言,激起憤怒的小股東們沖上臺去搶話筒,穿著拖鞋、汗衫的小股東們與主辦方的“白襯衫”們拉扯在一起,現場一度失控。

挑起爭議的,是“二股東”的一輪發言。他持股中華企業3年,發言中斥責議案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大股東輸入股權“水分”太重、企業經營涉嫌輸送利益、造成國資流失。

迄今為止,中華企業已成立60年,在A股上市21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第一家從事房地產經營開發的國有企業,中華企業及其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公司(簡稱“地產集團”)以極低的成本,拿到了上海灘最好的地產資源。在其子公司的一張開發地圖上,“經典項目”密布於黃浦江兩岸的主要城區。

然而,中華企業的年報顯示,自2010年起,它的凈利潤由8.23億跌至2013年的4.73億,同時營業總成本由24.9億激增到60.5億。近五年間,凈利潤縮水43%,營業總成本擴張了143%。

坐擁黃金資源,為何業績越來越暗淡?面對小股東的質疑,16年間連任5屆董事長的朱勝傑回應說,“不用我來回答你,有我們的年報,我們公開的數據來回答。”

募資“裝進來”的是什麽

“裝”進來的三家公司的部分股權,評估作價二十余億。這三家營業利潤掙紮在盈虧邊緣的公司,此次評估中資產價值分別翻倍。

8月9日,中華企業公告了這次大規模的融資計劃,以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融資不超過60億,幾乎是市值的2/3。

其中,中華企業與持股36.36%的大股東地產集團簽署認購協議,後者以其所持有的三家公司的股權入股,評估作價20.38億,恰好至少占此次融資規模的34%。這意味著如果議案通過,由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控股的地產集團可以保持在中華企業的控股地位,股份不被此輪融資所稀釋。

其余的募資,要求以現金方式認購,不超過39.62億,募資的發行底價為4.25元/股。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價為5.78元/股——值得一提的是,認購底價過低,也是小股東質疑的重要原因。

這份議案如果通過,一方面保持了地產集團的大股東控股地位,另一方面為上市公司募集現金40億元。

然而散戶們擔心的是,大股東充入的究竟是不是“好資產”,是否能夠為上市公司帶來增值?

公告顯示,地產集團參與認購,憑的是手中上海房地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經營集團”)10%股權,上海凱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凱峰房產”)10%股權,和上海地產馨虹置業有限公司(簡稱“馨虹置業”)100%股權。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這三家公司的評估報告(由上海財瑞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和審計報告(由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

評估報告對這三家公司的評估價值分別是:26.80億,44.89億和13.21億,凈資產賬面價值分別是:14.66億,13.00億和2.99億。

評估中,三家公司的增值率分別達到82.89%,245.26%和342.17%。就是說,它們全部增值了,而且資產價值分別翻了約一倍、兩倍和三倍。

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這三家公司的經營情況並不令人樂觀。

成立於1983年的經營集團也是一家老國企,幾經改制,由中華企業和地產集團控股。在編員工43人。

2014年上半年,經營集團的營業利潤為負值,虧了1061萬。其營業收入由去年的3.47億猛跌至132萬,僅為去年的0.38%。但是,管理費用並未減少(按半年計)。

凱峰房產在職員工20人,旗下徐匯區小閘鎮地產項目“尚匯豪庭”,是評估的主要增值點,也是中華企業公布的此輪融資的主要資金投向處。

經過了2011、2012年的凈利潤為負值後,凱峰房產2013年凈利潤達到180.24萬。與此同時,凱峰房產的負債引人註意,它的抵押擔保貸款高達16.39億。

與前兩家類似,馨虹置業同樣員工人數不多,共12人。公司2011年至今營業利潤均為負值,營業收入為0,上半年營業利潤為-5.4萬(財務報表顯示,均為管理費用)。與凱峰房產類似,它也背負著高息債務,比如交銀國際的信托貸款5億,利率高達13.25%。

綜合來看,三家公司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合計2900萬,背負的抵押擔保和貸款等合計約為25億。

為什麽它們的估值卻能翻倍增加?評估報告中,主要增值部分是“尚匯豪庭”和“239街坊”兩個地產項目,以及林林總總各類資產,連同電腦、桌椅、汽車等的增值。

三家公司的汽車價值均以“車輛牌照增值”計算。在馨虹置業的評估中,電腦和汽車增值達18.05%,是因為原本賬面為零的車輛牌照價格納入評估範圍。

在此輪評估中,增值幅度最大的,則是兩片綠化用地,增值1100.73%。

經營集團旗下有兩幅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綠化用地,屬於政府劃撥用地。綠化用地,是指公園、動植物園、保護林等公共用地,它的性質不能輕易改變。在以往的賬目中,這兩幅地屬於未記錄的無形資產,然而在此次評估中,按照價值翻番1000倍計入公司估價。

“你覺得這是優良資產,我把它賣給你大股東,你要不要?”8月25日,股東代表發言時,二股東看著主席臺上兩位地產集團的副董事長問。

中華企業對這三家公司也並不陌生,其中經營集團和凱峰地產的另外90%股權就在中華企業手中。臨時股東大會上,董事長朱勝傑解釋此輪融資的目的之一,是按照證監會規定,進一步解決同業競爭的問題。

倘若按照這一評估價格,中華企業手中所持經營集團和凱峰地產的這部分股權,價值就膨脹到高達64.5億。

2014年8月25日,中華企業臨時股東大會上,憤怒的散戶們沖上臺去搶話筒,穿著拖鞋、汗衫的小股東與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白襯衫”們拉扯在一起。 (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圖)

三大地產國企的蹊蹺騰挪

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公司,為何要在20年里彼此之間左右倒手騰挪股權?在無償接管與上市公司花錢購買之間,誰盈誰虧?外界不得而知。只能看到一個結果是經過這些轉讓,地產集團從上市公司中華企業手中拿走約21億。

上海這些地產國企之間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股權關系,與這些年來錯綜複雜的股權更叠有關。

綜觀中華企業上市21年的歷史,交織著地產集團、中華企業和上海房地(集團)公司(簡稱“房地集團”)三家國企之間反複的股權糾葛。

1993年,中華企業在A股上市,國家股股東占74.57%。

三年後,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成立了房地集團,並將手中的中華企業全部國家股交給後者。此時持股63.92%。

2002年,國資委出資,成立了地產集團。次年,房地集團的全部股權,無償劃轉至地產集團,接著其所持有的中華企業股權,也同樣換了主人。

2004年底,地產集團證券過戶為中華企業控股股東,占股36.36%。

上海市國資委通過地產集團,就此成為中華企業的大股東,直到今天。

2005年起,股權分置改革推行,部分非流通股對價換取上市流通權。經過三次轉換,截至2010年12月,地產集團的全部股份上市流通,中華企業全部轉為流通股。

有趣的是,當年中華企業開始從地產集團手中買入房地集團的股份。在2010年12月和2013年7月,分別以8.3億元和12.76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房產集團40%和60%的股份。

簡而言之,在中華企業成立時,房地集團受國資委委托管理其國家股。而後成立的地產集團無償接管了房地集團及其所管理的中華企業股份。接著,中華企業又付給了大股東地產集團約21億,買下了房地集團的股權。

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公司,為何要在20年里彼此之間左右倒手、騰挪股權?在無償接管與上市公司花錢購買之間,誰盈誰虧?外界不得而知。只能看到一個結果是經過這些轉讓,地產集團從上市公司中華企業手中拿走約21億。

糾葛至今仍在繼續。

例如此次地產集團註入中華企業的三家公司中,經營集團10%的股權曾是房地集團所有,2010年無償轉讓給地產集團;凱峰房產也曾是房地集團的直屬公司。

在8月25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針對股東代表提出的種種財務問題,董事長朱勝傑說,“中華企業公司,到今年為止是60年,上市21年。如果真像這位股東說的,有這些嚴重的問題,我想中華企業不要六十年,它的發展會終止的。”

上海三家地產國企股權變化圖。 (李伯根/圖)

高額融資成本的秘密

與四大地產龍頭股相比,營業收入最少(11億元)的中華企業,財務費用卻名列第二,僅僅少於營業收入達340億元的保利地產。

但是小股東們的疑慮與憤怒,依然難以平息。

事實上,散戶股東與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們之間的沖突,早已不是第一次。在臨時股東大會雙方打起來的時候,一位坐在南方周末記者身邊的股東說,“每次都是這樣。”今年4月,在中華企業的年度股東大會中,相似的沖突也曾上演。

在那次股東大會上,二股東炮轟說中華企業的業績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中華企業從2010至2013年的年報顯示,凈利潤確實逐年下滑,同時營業總成本卻逐年提升。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四年中,凈利潤由8.23億跌為4.73億,下降43%;營業總成本由24.9億增長到60.5億,提高了143%。

與市場上的其他地產企業相比,這份業績顯得很奇怪。

同為上市公司的“招保萬金”(招商地產、保利地產、萬科、金地集團),被稱為四大地產龍頭股。將它們的2014年半年報與中華企業相比,在利潤表的每一欄都保持著與營業收入比例相近的懸殊差距,唯一例外的是財務費用:營業收入最少(11億元)的中華企業,財務費用卻名列第二,僅僅少於營業收入達340億元的保利地產。

需要說明的是,中華企業在兩份年報中給出的同一個財務費用數據並不一致。

2014半年報中,顯示財務費用4.46億,去年同期為4.19億。然而2013半年報卻顯示財務費用為3.36億,中間相差的8000萬不知所蹤。

2014半年報列出,今年的財務費用增長為6.4%,但如果按照2013半年報的數據,財務費用的增長遠非如此,而是32.7%。

財務費用,指的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籌集資金而發生的費用。

在中華企業2013年年報上,財務費用的97%是利息支出。

就負債來看,與“招保萬金”相比,中華企業的負債金額僅為前者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但為這些債務支付的利息支出卻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以萬科為例,中華企業的營業收入僅為萬科的6.9%,負債約為萬科的7.9%,而財務費用卻是萬科的112.3%。

對此,有股民評論說“賺錢拿不了第一名,花錢還是拿了個第一名”(因為當時已公布中報的房地產企業中,中華企業的財務費用最高)。

中華企業如此高昂的融資成本花去了哪里?

在2013年年報中,長期借款一年內額度增長36.02%,期末達到105.17億元,給出的理由是公司新增較多信托長期貸款。但是,信托貸款的利率並未披露。

在中華企業的借款項目中,銀行直接貸款的項目很少,即使是金額前五名的項目也僅占長期借款的15.7%。公布的銀行直接貸款項目中,利率在5.76%到8%之間,並不算高。

不過,中華企業官網顯示,在2014年發布的9條臨時公告中,涉及擔保公告的有7條,向外借款記錄為5次,利率分布在9%或10%。

而在馨虹置業公布的評估報告中顯示,它向交銀國際信托公司的長期借款為5億,三年期,利率高達13.25%。這意味著,每年要向信托公司等中介機構支付高額費用。

在臨時股東大會上,有股東質疑,在高昂的融資成本中,有大量權力尋租、輸送利益的空間。但中華企業並未就此作出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14

五大行業績數據“雷同”背後:1季度業績的慘淡和蹊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81

五大行業績數據“雷同”背後:1季度業績的慘淡和蹊蹺
作者:格隆匯 寒山

節前,銀行業的1季度報已經全部公布,整體只能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與此同時,五大行的凈利潤增幅保持整體隊列,均在1-2%之內,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為何銀行利潤增幅會如此慘淡?

五大行為什麽又能保持如此整齊的隊列?

銀行未來的走勢格局又將如何演變?

下面,來帶大家看看銀行業績大幅度下滑背後的根源吧!

還記得去年降息之後,銀行股火爆異常,彼時,在格隆匯發表過《銀行股王者歸來:消滅破凈股背後的邏輯》一文。而如今,銀行股估值大幅修複之後,1季度業績卻大變臉,今日,就再借格隆匯這一寶地來帶大家看看銀行業績背後吧!

一、疑問之一:為何銀行業在今年業績大變臉?

日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行相繼公布一季度業績報告。數據用慘淡來形容並不為過,凈利潤增幅保持整齊隊列,均在1-2%之間,當然,慘淡的不僅只有五大行,除招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之外,上市銀行1季度的業績均出現大幅度下滑。此外,還有個很顯眼的數據就是不良貸款比率,2014年1季度,只有3家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超過1%,而2015年1季度,均已突破1%。

所以,整體來看,並非只有五大行的業績難看!


非對稱降息和實際資金價格高企導致利差縮小

2014年底至2015年的兩次降息對銀行的收入影響其實比較大。其中第一次是非對稱降息,利差縮窄15個BP;第二次降息是對稱降息,但存款利率上浮比例上調至130%,在資金價格尚未理順的情況下,實際上無論是對稱降息還是非對稱降息,對銀行來講,毫無疑問都是對利潤的侵蝕!

2015年1季度,五大行的凈利潤總額為2627.27億元,而貸款總額為46萬億左右,利差每縮小10個BP,每季度的利息收入將減少115億左右。1次非對稱降息,加上資金的競爭激烈層度,銀行利差縮小的幅度將達到20個BP以上,因此,非對稱降息和實際資金價格高企給銀行帶來的1季度利潤影響在200億以上。

經濟形勢差導致不良貸款上升
一季度五大行不良貸款激增501.49億元,同比增長將近1倍。如今的不良貸款比率的上升其實只是以前信貸擴張的結果,為對沖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而產生的4萬億刺激計劃以及隨後的一系列信貸擴張計劃,都是銀行如今不良貸款比率上升的前因!

二、疑問之二:五大行數據如此整齊?

銀行業1季度數據愁雲慘淡的現象之外,還有一個更為令人註目的現象——五大行利潤增幅過於整齊。2015年1季度,五大行的利潤增幅都是1-2%之間,從2011年至2014年1季度的利潤增幅來看,從來都是參差不齊,但2015年卻很詭異的出現了整齊隊列,這是為何?加上銀行業與政府的關系,大家也都是懂的!數據雷同,有三種可能:

1、向下調整業績: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事情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的時代,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去杠桿和去過剩產能過程的深入,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增加也會在未來更甚。所以在此背景下,銀行是否也存在平滑業績,為未來兩年經濟形勢走弱做準備?

2、向上調整業績:2015年1季度5大行凈利潤增長的絕對值在38億左右,2015年1季度銀行的不良貸款增加額達到了500億元,同比增長將近1倍。因此,不良貸款余額稍微多一些,可能就是負增長了! 考慮到銀行對於宏觀經濟的指向性作用,銀行業業績向上調整也不是不可能!

3、本次數據雷同純屬巧合!


三、疑問之三:銀行業短期走勢和長期命運如何?

短期而言,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的趨勢將會延續:

1、利差縮小將會持續。已經存在的兩次降息和實際資金成本高企帶來的利差縮小的局面,已經給銀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之後,市場預期央行還有N次的降息,政府為了挽救經濟,也不得不“犧牲”銀行,棄車保帥不得已而為之。而存款利率上限一旦放開(周小川此前表態在2015年和2016年概率很大),短期內,銀行的利潤將會更加“亞歷山大”。

2、不良貸款總額快速增加,將會延續!
經濟形勢走弱,企業違約增加是必然,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趨勢短期內仍然難以扭轉。自我改良型的改革有兩大特點:
其一就是過程漫長。
其二就是堅持平滑風險!

經濟改革的成敗並不僅僅決定於去杠桿、去過剩產能和結構性問題,更取決於更為宏觀層面的肯定改革,所以註定是漫長的改革!而過程的漫長也決定了經濟走勢將會長期不佳,從而企業違約增加的趨勢也將持續增加,直到拐點來臨!

在利差縮小和企業違約的背景下,銀行業今年1季度的“慘淡”不會是一個結束,而更像是一個開始,銀行業在2015年和2016年肯定不容樂觀,甚至出現負增長也並非不可能!

中長期而言,宏觀經濟局勢和利率市場化進程決定銀行的命運

1、宏觀經濟局勢決定銀行命運
眾所周知,中國的銀行基本是政府發展經濟的代言人,但時代背景是中國經濟需要革命,政府需要自我改革。切斷政府與銀行之間的利益捆綁鏈條實際上就是改革的一環。中國仍然可以以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並對銀行以行政命令擴充信貸,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這無異於飲鴆止渴!說到底,對於經濟增長模式的改革,才是銀行利潤增速下滑的根源!以前那種背靠幹爹,賺取法定利差的時代將一去不複返!

銀行業屬於行政壟斷性行業,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說,這是代表壟斷集團的利益,這是本輪政府改革的一大對手!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政策改革的態度將會從根源上影影響銀行的走勢!

其次,銀行業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中樞,其一進一退也牽扯到中國經濟的改革,所以,對於銀行業的變革,將會慎之又慎,這一點,從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就可以看得出來!


2、 銀行的未來在於自由化的競爭
任何一個行業如果希望欣欣向榮,那麽只要一個條件就可——保證優勝劣汰的環境!美國也是在經歷利率市場化之後的銀行並購高潮,才有了之後銀行業的輝煌,所以,自由化的競爭才是銀行業發展的終極之道。讓銀行可以自主的決定投資標的的風險程度以及選擇資金的成本,將會最終讓銀行形成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優勝劣汰!

利率市場化將是資金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對於銀行業至關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代表了政府對於銀行業優勝劣汰的態度!

總體來說,短期內,利差縮小和不良增加共同導致了銀行在今年1季度業績大幅下滑,而這一趨勢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延續,所以,銀行業績承壓將是很明確的事情。但從長周期來說,宏觀經濟改革的進程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才是銀行業未來走勢的關鍵,從這一層面來看,其實數據的向上調整還是向下調整其實都不那麽重要了。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297

李明遠:百度貼吧一戰成名 蹊蹺下臺留遺憾

一副黑框眼鏡、面龐帶著一絲孩子氣的李明遠,手持無線遙控筆,面對上千觀眾,介紹百度服務開發者的“七種武器”,沈穩的語氣中難掩激動。

那是四年前的百度世界大會,作為重頭主題演講者,臺上的李明遠意氣風發。

從那一年起,李明遠經歷了在外界看來如火箭般的三級跳:三個月從高級總監升至總經理,到百度最年輕副總裁,進入百度最高決策層成員。

而從移動搜索、移動應用分發再到O2O,從手機安全到移動支付……這些代表百度未來的戰略性業務,多是由這個80後足球愛好者充當“前鋒”。

“他不官僚,比較easy,有稱兄道弟的江湖氣。”一位百度員工這樣對第一財經記者評價。

但在四年後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明遠沒有演講、沒有參加任何分論壇,座位還被安排在了離李彥宏較遠的地方。回首來看,一切似乎早已有跡可循。

“作為高管,很多事必須不可以做,以避免風險和隱患問題,我這方面學習得不夠,不符合一個高管的要求,我應該認識錯誤,離開。承擔,責無旁貸。”在百度宣布這個史上最年輕高管引咎辭職後,李明遠在回應中這樣說。

不過,截至目前,百度並沒有針對李明遠“巨額經濟往來”的交易金額、是否導致公司受損以及經濟往來是否個人行為等細節進行披露。

十二年,一輪回。從實習生到在29歲成為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再到黯然辭職。互聯網明星光環之下,李明遠經歷了怎樣的爭議?

貼吧“一戰成名”到電商受挫

“你有沒有興趣來做貼吧,如果有興趣的話回頭你可以跟我聊一下。”2004年,百度副總裁俞軍這樣問時任“一塌糊塗”BBS站務的李明遠。那年,21歲的李明遠還是中國傳媒大學廣電編導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

李明遠雖然不是技術出身,但對互聯網產品尤其是社區產品尤為感興趣。

他曾在一次校園演講中提到,自己也與普通大學男生一樣喜歡過網遊,為自己打CS的技術沾沾自喜,但遊戲並不能帶來成就感,直到做了論壇接觸到互聯網,才發現了興趣所在。

大二時,他曾和幾名北大的朋友一起運營“一塌糊塗”BBS,發現互聯網可以影響、幫助很多人,便堅持做下去。盡管當時的互聯網行業並不賺錢,但他仍一猛子紮進去。

2004年,李明遠作為實習生進入百度,和俞軍一起參與了貼吧的整個運營框架,而百度貼吧也成了李明遠的“成名作”。

作為百度貼吧首任產品經理,李明遠稱,自己每天會收到大量的用戶反饋與數據反饋,而做好產品經理的第一步卻是學會做減法,沒有一款產品能夠解決用戶全部的需求,關鍵在於取舍。

他曾在校園演講中提到,自己幾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一點,甚至周末除了踢球以外都在公司中度過,但從不知累。貼吧流量在百度的流量占比從1%上升到11%,這在當時僅次於百度的搜索和MP3業務。貼吧的成績,令李明遠在還未畢業時就已擔任高級產品經理。

此外,他還主導完成了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社區類產品的設計。

俞軍曾對李明遠給予極高的評價,說他“是個做什麽都能成功的人”。而李明遠在百度的同事徐菁用“水火相容”形容他平易近人。可以看到的是,2005年和2006年連續獲得百度最佳新人和百度最佳經理人,百度充分肯定了李明遠的成績。

2007年,24歲的李明遠受命從零開始組建百度歷史上第一個獨立事業部——電子商務事業部,負責旗下百度有啊和百付寶等業務,令他成為“百度最年輕的總監級員工”。

當時的百度有啊意氣風發,甚至放言“要在三年內打敗淘寶”。百度企業文化書籍《壹百度》中曾寫道,李明遠只用了11個月的時間,提前1個月讓有啊及百度網上支付工具“百付寶”上線,他帶領的有啊團隊還為此獲得了百度公司2008年度內部最高獎項——總裁特別獎。

然而,缺少用戶流量基礎和電商基因,李明遠最終卻沒能讓“百度有啊“成為第二個“百度貼吧”。

從第三方數據來看,當時淘寶占據絕對壟斷性的市場份額,擁有明顯的用戶資源優勢,在廣告收入和商家增值收入方面營收不菲;相比之下,百度有啊的市場份額只是個位數,同時缺乏用戶流量基礎和明顯的模式創新,面臨著不小的盈利考驗。

對於已是上市公司的百度來說,勢必需要重新考量其未來的運營前景;而李明遠也在組建有啊短短一年後離職。

 

重回百度“三級跳”

離開百度後,李明遠曾在2010年短暫加入UC優視擔任副總裁一職,負責UC天堂等業務;直到2011年底,與李彥宏經過一次長談,李明遠重回百度擔任移動產品部高級總監,2012年2月,晉升百度移動-雲事業部總經理。

事實上,李明遠重回百度時,正值這家巨頭在移動互聯網的“迷茫期”。當時的阿里巴巴頻繁高調投資微博、高德彌補移動短板,騰訊手握移動互聯網“站票”微信,BAT三巨頭中的百度,似乎在移動互聯網上“跑慢”了。

百度在移動布局上仍在苦苦尋找“入口”,從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百度貼吧,再到百度雲、百度新聞、百度手機助手,百度App應用已經多到一屏都裝不下。但哪些才是百度未來最重要的入口和護城河?

特別是李彥宏的一篇“鼓勵狼性,淘汰小資”的講話,引起了業界廣泛議論。這位百度創始人不惜自我批判,並對員工提出多個要求,包括“減少管理層級,提升效率”,以及“減少會議,及時拍板”。

李明遠所負責的移動雲事業部,正是當時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最重要的戰略業務,肩負“移動端再造一個百度”的重任。

一方面,李明遠砍掉不少雞肋的移動項目,重點扶持移動搜索、百度雲等業務,另一方面,他著手建立關乎百度移動生態的“輕應用開放平臺”。

為了完善移動布局,2013年8月,百度甚至宣布以18.5億美元完成收購91無線。李明遠是這場收購案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看來,收購91無線,在入口、分發、生態三方面對百度的移動布局均有補強。

2013年8月,百度晉升29歲的李明遠,成為百度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第二年7月,李明遠成為百度E-staff(最高決策層)的一員。

李彥宏曾在一次校園宣講時提到,百度副總裁一級的是40歲以上的,總體上超過了30多歲的,自己曾當著他們的面說:“我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高峰是在30歲以前,所以你們全都過了創造力最高峰了。”這一次,百度終於有了30歲上下的副總裁。

但直到2014年,相比阿里、騰訊的奪人眼球,“工程師文化”的百度,依舊低調潛行,被解讀為保守落後,缺少一款移動互聯網領域真正平臺級的產品。這甚至讓競爭對手周鴻祎感慨百度將被後來者取代:“將來的互聯網格局不再是BAT,而是ATM。”

當時的李明遠,也正陷入將離開百度出任京東CTO的傳聞之中。

在2014年4月時,一位百度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在當時一場百度內部溝通中,李明遠曾袒露心聲,自稱“我睡不好覺有三件事——人才和選擇;時間管理;百度業務的加減法”。

“因為移動互聯網變化實在太快了,不知道爆點會產生在什麽地方。”李明遠苦惱,隨著歲月積累,在被工作和生活牽絆後,不可避免敏銳度會有一些降低,而一線員工的敏銳度平均下來最高,因此百度將會有很多的機制來鼓勵大家創新、挖掘更多的想法。

當時的百度仍在與時間賽跑,特別是核心移動搜索上,騰訊的入股給搜狗帶來了變量,背靠阿里的UC發力搜索。AT兩家都無一例外地把手伸向了百度手中的移動搜索“蛋糕”。如何利用平臺優勢,令十多項移動業務加上百度收購的軟硬件資產形成合力,成了當務之急。

天眼查顯示李明遠部分關聯公司

從前鋒到降權

移動的入口之爭還未塵埃落定,O2O的這場仗就如火如荼地打起來了。

2015年,百度副總裁、推動連接戰略落地的“前鋒”李明遠一則內部講話,透露了百度發展O2O的戰略要點。

李明遠說,百度要在O2O上戰略進攻,不是說大家在頭上紮個紅布條就往上沖,而是說真的檢視自己有沒有準備好,管理者和架構師最好還要看到從組織到業務邏輯到任務分解與執行是否到位;然後根據市場的要求,將我兵馬、糧草、裝備,自身的訓練和組織、號令和行為,迅速調整到一個打仗的狀態。

2016年3月底,第一財經記者曾在百度遊戲戰略發布上見到了李明遠。他提到,自己在今年1月份正式開始分管遊戲。

他還對媒體和合作夥伴分享了自己觀察到的遊戲行業變化:遊戲做得越來越苦了,在變革期到來的時候,在探索每個人的差異化。“整個遊戲在過去一兩年是靠人口紅利也好、時間紅利也好,有快速發展,2016~2017年可能就是行業挺大的轉折點。”

但那時,百度的戰略重點已經轉向互聯網的下一幕——人工智能。

很快,2016年4月,百度發送內部郵件宣布架構調整,組建新的百度搜索公司,下屬搜索業務群組(SSG)、移動服務事業群組(MSG)、糯米事業部;並任命公司高級副總裁向海龍為新公司總裁,同時兼任搜索業務群組(SSG)總經理、公司副總裁。之前直接向李彥宏匯報的移動服務事業群組(MSG)李明遠,改為向向海龍匯報工作。

看上去,李明遠在百度內部“被降權”。不過,李彥宏在內部信中提到,明遠是百度自己培養起來的年輕管理者,帶領MSG在移動轉型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希望明遠在未來能夠與海龍緊密合作,在更具挑戰的戰場上敢拼敢打,做出更大的成績。”李彥宏說。

李明遠任職企業信息(騰訊科技整理)

灰色地帶在哪兒?

百度最終選擇在11月4日晚上這樣一個時間點公布了李明遠引咎辭職的消息。今年4月,百度以“違反職業道德、損害公司利益”為由開除了百度副總裁、百度創始員工王湛。

李明遠的辭職引發了外界對於百度“宮鬥”的猜測。知識分子CEO紀中展評價:“太子”這個提法對李明遠是個侮辱,接班和接班人這件事在現在的中國企業界沒什麽市場和土壤,主要創始人還處於當打之年,看看聯想和萬科就知道了;也別把企業行為腦補成宮廷戲,實際上沒那麽複雜。

根據百度職業道德委員會發布的郵件,李明遠的問題主要有三:一是李明遠在參與公司某收購項目中,與被收購公司負責人有私下巨額經濟往來;二是在其所管理的業務範圍內,與某遊戲合作夥伴的負責人有私下巨額經濟往來;三是李明遠個人投資參股的外部公司與百度有業務關聯,未按公司制度報備。

業界一度猜測李明遠與當年備受爭議的18.5億收購91有關。不過原91無線CEO胡澤民近日對媒體做出回應,李明遠事件中與其有巨額經濟往來的“被收購公司”並不是91無線,真實情況是,百度在確定收購91後,李明遠才被告知,而且這一收購案的主導人是當時百度投資部的湯和松。

而遊戲業務一直是互聯網企業腐敗滋生的“高危地”。此前,百度遊戲前總經理廖俊利用職權涉及不正當交易。如果有核心人員私下將公司稀缺資源或權力公然市場化,無疑將形成巨大的尋租空間。

李明遠強調,自己並不涉及任何形式的貪腐。“不要低估百度對懲治貪腐的決心,無論是誰,涉及貪腐,百度一定是報警,開除,不會姑息。我沒有任何好特殊的,沒人會有例外,這是制度和法律,不由誰的喜好。”

逐鹿網創始人闌夕在分答上回複提問時說:“李明遠在百度內部的口碑相當不錯,據我所知,凡是他待過的團隊都非常懷念他。不管怎麽樣,辦公室政治都是一把鋒利的長刀,離權力越近,被它弄傷的概率越大。”

對於巨額經濟往來,李明遠稱是“有往有來”,且不是不正當的經濟往來。但作為高管,他現在意識到,的確不應該和確有必要的機構以外的人有經濟往來去引起誤會。

對於百度提到的第三點“個人投資參股的外部公司與百度有業務關聯,未按公司制度報備”,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李明遠共計任職19家企業,主要集中在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並在12家企業擔任法定代表人或董事長(或執行董事)。

與此同時,李明遠也在今年積極展開個人投資,投資了包括北京漢銀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斯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泡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味美曲香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陽光帕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暢香利泰(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內的9家公司,涉及旅行、科技、餐飲等多個行業。

其中,暢香利泰(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北京味美曲香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漢銀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是互聯網餐飲品牌黃太吉、叫個鴨子,以及水果O2O許鮮。

不過,在此之前,李明遠投資上述幾家公司已是業界的公開信息。

黃太吉創始人赫暢曾在2015年時對媒體透露,黃太吉單量占百度O2O業務百度外賣的7%。

而叫個鴨子則是由和李明遠同年進入百度實習的曲博創立。在百度郵件公布李明遠辭職的第二天,第一財經記者曾聯系曲博詢問李明遠一事,他僅回複:“他(李明遠)人很好。”

不過,一個周末恐怕仍然無法讓外界完全消化李明遠事件。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百度查實三點稱李明遠違反職業道德規章制度,但並沒有在郵件中使用貪汙或受賄等字眼,也並沒有針對“巨額經濟往來”的交易金額、是否導致公司受損以及經濟往來是否個人行為等細節進行披露。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百度這樣的處理方式能否令李明遠事件畫上句號、能否通過投資者這一關,目前仍無定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99

股價“崩盤”背後:低價配股後蹊蹺下跌,華仁藥業莊股嫌疑難消

當A股“吃藥”行情火熱,其他醫藥股勢頭正猛的時候,有一家醫藥公司股價卻一瀉千里,兩萬散戶深度套牢,大股東也在爆倉邊緣,這家公司就是華仁藥業(300110.SZ)。

5月8日晚間,華仁藥業公告稱,公司的實控人廣東永裕及其一致行動人永裕恒豐分別於2018年5月4日、2018年5月3日將其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辦理了補充質押登記手續。實際上,這已是華仁藥業實控人2月9日完成低價配股後第六次補充質押。

此次質押後,廣東永裕及永裕恒豐合計質押股份2.46億股,占二者總持股的78.84%。而在2月9日配股前,華仁藥業身背十余億短期債務,實控人的股權質押比例也一度接近90%。折價近八成配股,解決了華仁藥業和實際控制人的燃眉之急,但卻讓兩萬散戶遭遇悶殺。數據顯示,2月9日配股完成後,華仁藥業的股價即陷入崩盤下跌,股價至今跌幅已近六成,市值蒸發約96億元。在下跌前半年,華仁藥業股價曾半年漲幅超1倍。

配股前股價高懸,配股後股價一瀉千里,讓華仁藥業難以洗脫莊股嫌疑。而剛剛過去的一季度,華仁藥業實現凈利潤226.59萬元,同比下降45.41%,同期制藥行業平均凈利潤增長率逾39%。

配股後崩盤

華仁藥業配股後股價崩盤的速度超過大多數人所想,實控人也因此不得不面臨爆倉風險。

華仁藥業公告,截至5月8日,廣東永裕共持有公司1.98億股,占本公司總股本的16.78%,其中已質押股份1.50億股,占持股比例的75.11%,占本公司總股本的12.6%;永裕恒豐共持有公司1.15億股,占本公司總股本的9.71%,其中已質押股份0.96億股,占永裕恒豐持股比例的83.69%,占本公司總股本的8.12%。

從公告來看,華仁藥業股價跌破7元後,廣東永裕、永裕恒豐已連續補倉6次,4月以來更是每周均有補充質押公告,風險可見一斑。

華仁藥業的實控人為華仁世紀集團,持有華仁藥業26.46%股權,2016年7月份,前者將其所持有的華仁藥業11018萬股和6375.14萬股以9.53元/股、折合16.58億元協議轉讓給廣東永裕和永裕恒豐。轉讓完成後,廣東永裕、永裕恒豐合計持股26.46%,周希儉成為公司實控人。

在一年解禁期到期之際,華仁藥業的新故事開啟,公司與山東諾安諾泰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決定在腎病診療領域,搭建以“腹膜透析產品+醫療服務+醫聯體”為基礎的腎病分級診療管理服務平臺,打造華仁血液凈化領域的全產業鏈生態圈。

隨後,華仁藥業股價開啟了上漲之路,同時公司於2017年6月20日就提出了配股預案,擬募資用以償還有息負債,補充流動資金,控股股東廣東永裕和永裕投資承諾將現金全額認購配售股份。

若按照原本的“計劃”,華仁藥業可以借此次配股緩解賬面捉襟見肘的資金。從2017年年報來看,華仁藥業短期資金壓力較大,13.39億元的負債中,流動負債高達11.62億元,公司賬面現金只有1.48億元,償債壓力巨大。

根據配股方案,華仁藥業將使用募集資金分別償還融資租賃款、償還銀行長期借款、補充流動資金,金額分別為3.25億元、1700萬元、3.61億元。不僅如此,配股後,廣東永裕和永裕恒豐的股權質押壓力得到緩解,質押比例得到控制。

實際上,華仁藥業的配股實施也異常順利。2018年2月1日,因配股停牌,停牌前公司股價已高至14元附近。2月9日,配股即快速完成,配股價格僅3.56元/股,較停牌價折價逾77%,配售比例高達99.45%。

以配股價格看,參與配股的投資者如撿了大實惠,但配股完成後,華仁藥業股價卻連續崩盤,持續吃下7個跌停,至今股價跌幅近六成。

“配股前股價大幅上漲,低價配股之後又下跌這麽多,有配合撤莊的嫌疑。”曾經投資華仁藥業的一投資者對第一財經表示,早在2015年華仁藥業就有莊股嫌疑,其隨後全部賣出未再繼續投資,但對於還堅守其中的中小投資者而言無疑損失慘重。

實控人算盤怎麽打?

在持續的跌停後,股權質押再度成為懸在周希儉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若無利好支撐,下跌繼續,華仁藥業是否又將面臨實控人變更的風險?

華仁藥業2010年8月登陸創業板,主要從事非PVC軟袋大輸液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從業績上來看,上市7年,曾在2013年凈利潤突破1億元大關,此後就面臨業績的持續下滑。

2015年~2017年,華仁藥業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23億元、0.24億元及0.38億元,三年凈利潤總和不到1億元。2016年7月,華仁藥業原實際控制人華仁世紀以股權轉讓套現16.58億元,從此退居二線,目前持有華仁藥業15.18%的股份,其中62.45%被質押融資。

華仁世紀脫手,周希儉接盤後的華仁藥業業績至今也未有大的起色。最新的一季報顯示,2018年1~3月,華仁藥業實現營業收入3.23億元,同比增長19.2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6.59萬元,同比下降45.41%。

華仁制藥的業績水準遠遠落後於同行。申萬宏源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醫藥板塊實現營收3001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凈利潤268億元,同比增長39.1%。其中,2018年一季度醫藥板塊實現營收3001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凈利潤268億元,同比增長39.1%。

股價深跌業績不振,華仁藥業面對質押風險,周希儉於2月22日號召公司2698名員工增持。不過周希儉並不為這份增持提供兜底。

“員工在倡議增持期間購買股票以員工自願為原則,購買的股票所有權和表決權歸購買員工所有。員工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自由賣出其所增持的股票,不受周希儉先生的影響和控制。”華仁藥業如是稱。

從隨後的公告來看,華仁藥業總裁周強、執行總裁初曉君、沈宏策等8人響應了增持,增持價格在6.22元~6.49元之間,以最新的股價5.66元來看,這筆增持浮虧在9至13個百分點。

鼓勵員工增持的同時,廣東永裕及永裕恒豐於2月26日曾拿出增持計劃,擬在6個月內增持比例不超過華仁藥業已發行股份總數的2%,但三個月過去,未有公告顯示增持計劃已然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