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局】初企Springpad:輸在沒有Pinterest的運氣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10.html 失敗。
這是商界的熱門話題,但人們討論的大多是失敗如何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很多時候,成功和失敗的差距不在於創始人夠不夠牛,不在於工程師的名聲夠不夠響,也不在於有沒有好的顧問。很可能,取決於進軍市場的時機(不是越早越好),簡單點說,看你的運氣如何。
初企Springpad就是個典型例子。它成立於2008年,一度被認為能與筆記軟件Evernote一較高下。然而,光有好的產品遠遠不夠。由於該公司沒有好的盈利方式——雖然他們已經盡力,也有傳言稱亞馬遜和谷歌要收購該公司——公司無法正常運轉。6月25日,Springpad關門大吉。
Springpad是一款管理應用,可用於菜單、電影、房屋修葺、室內設計等方面,功能和Pinterest幾乎完全一樣,但它比Pinterest上市的 時間早兩年。產品的核心功能是收藏商品,以便用戶以後購買。但是,2008年這款應用上市時,手機應用的黃金時期還沒到。等Springpad公司意識到Pinterest在山寨他們的時候,為時已晚。更糟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道該怎樣從自己提供的免費服務中盈利。
「我們的產品很棒,」Springpad的創始人之一傑夫·簡納(Jeff Janer)說,「但我們沒把生意做好。從盈利的角度來看,我們考慮過在現有基 礎上為人們提供一些能讓我們盈利的有用信息,這要涉及到微交易。我們考慮過把一系列房間管理軟件與筆記本電腦捆綁出售,並將彼得·沃爾 什(Peter Walsh)大師的廚房即時管理軟件(Instant Kitchen Organizer)作為免費樣板,但我們從未直接對軟件進行收費。剩下的選擇就只有靠廣告收入或增值服務收費。我們試過找廣告商,但我們的規模對他們來說實在太小。」
大起大落
五月,Springpad對外宣佈,他們沒錢了。用戶聽到這消息之後都懵了。這款軟件——它有著強大的個人助理功能,卻少有人賞識——這幾年一直得到生活貼士網站Lifehacker的大力支持,哪怕是對其一條小小的評論也會掀起大風大浪。Springpad將自己定位為管理軟件,但比Pinterest擁有更多功能,也比Evernote更易用。然而,當意識到盈利問題,已時不他待。
簡納告訴我,較嚴重的問題之一,是他們從來沒真正從國外用戶身上得到收益。約35%-40%的用戶身居外國,但「我們用於展示圖書、電影、商品和菜單的數據都是針對美國用戶的。用戶比較商品價格的時候,軟件給出的價格是用美元來衡量的,這對來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用戶來說沒什麼意義。我們的海外用戶主要用Springpad來管理事務和記筆記。」
Springpad曾考慮過籌集更多經費,也考慮過被大企業收購,這些事實無疑給他們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據報導,Springpad曾與谷歌和亞馬遜商討過收購事宜,並將為亞馬遜的Fire手機設計一款筆記軟件。最終,谷歌挖去了Springpad的創始人之一週傑夫(Jeff Chow)以及四位工程師,隨後,Springpad對外宣佈放緩業務。周等人將參與開發谷歌的Play Newsstand軟件——這款軟件與Flipboard功能相似。
「真是喜憂參半,」簡納說,「如果收費,不知道人們會不會付費;如果開源,不知道軟件會不會掉價。這些都很難講。我們的確有一幫忠實的用戶,但我不能確定他們肯不肯付費。對某些人來說,我們挺重要的。」
傑瑞米·羅伯斯(Jeremy Roberts)在其著作《Evernote Every Day: Getting More Out of Evernote》中說道:「也許,Springpad團隊在尋求資金擴展業務的時候,投資者沒能看到Springpad能為商界帶來的價值。我很難過,因為我知道,Springpad一定會給很多企業(比如設計工作室)帶來福音。」
心繫用戶
Springpad在得知自己快要彈盡糧絕的時候做了一件堪稱楷模的事:努力為用戶尋找近似產品。Google+的Springpad用戶社團的領袖亞克·傑爾維克(Art Gelwick)告訴我:「Springpad遇到的情況很特別,不僅公司全力幫用戶尋找近似產品,我們社團也自發幫助其他人評價分析儘可能多的產品,以幫助人們找新家,找新的經營策略。Springpad提前一個月找到我,讓我幫忙測試他們用於遷移數據的工具,並教用戶該如何應對,儘量減少自己的損失。」
Springpad用戶交流部的部長卡丁·米勒(Katin Miller)補充說:「我們的力量來自於用戶。我們一直聆聽用戶的意見,他們的需要也是我們的需要,我們做決策時也會考慮他們的意見。Springpad有一支才華橫溢的隊伍,當時我們一邊放緩業務尋找出路,一邊與其它科技公司交流。人們都很驚訝:我們人這麼少,卻做了這麼多事情。我們的員工從來沒有超過20個人,卻有三款設計精良、功能強大的應用在市面上流通。但是,畢竟沒錢了,也就沒戲唱了。要怪就怪我們生不逢時。」
後會有期
對Springpad的創始人和用戶來說,這個結局喜憂參半。周將在谷歌任職,而管理過四家初企的簡納正在考慮從事CEO團隊管理;而米勒正在開發一款新型工具軟件,用於為廣大家庭制定烹飪流程。「我們有的是企業家必備的熱情、能量和創新力,」簡納如是說。
熱情、能量和創新力固然必不可少,卻不一定能救你於水火之中。
「和我們功能相似的應用現在越來越多,而現在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Springpad用戶交流部前部長米勒遺憾地說道,「如果我們晚幾年進軍市場,並優先進駐手機市場,結局就很可能不是這樣了。不過,我們幾位元老還是挺興奮,對自己的表現還算滿意。」
從整體思維的角度看「運氣」(投資認識系列文章之1) 寧遠之尚
來源: http://xueqiu.com/7747231609/32012738
投資之前,了解一點博彩常識,對投資不會有壞處。
想在投資市場上賺錢的人,不管是嘴上,還是心里,常會出現“運氣”這兩個字,財越缺的人,發財的願望越強烈。人們通過各種古怪的方式,期望著自己能走好運。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參加一些碰運氣的事,好運與不好運,就個體來說是偶然的,但這種偶然的背後,卻透著必然。要看到這種必然性並不難,只要你略為開闊一下你的思維,從整體的角度,或者想辦法找到一個整體的角度看一看,算一算,就會清楚。介紹幾種類似活動的類型:
1、 開心晚會的運氣,
這種類型通常指一些單位年末的晚會,為了使晚會進入一個喜慶的高潮,喜歡搞一些抽獎活動,獎品一般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範內,頭等獎有的也喜歡搞個小金猴,小金狗之類,二等獎一般小家電或床上用品,三等獎或安慰獎是一般食品或洗滌用品。我有一年就中了個小金狗,估計價值就一千幾百塊的,反正用塑料合裝著,你拿著感覺不到它的重量。第二天人們會議論一下誰好運,誰不好運,只差一個數字就中。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說的好不好運的一種。
2、 娛樂博彩
世界上很多國家賭博是合法的,我國除澳門以外,賭博是不合法的,但賭的現象民間普遍存在。中國人對賭博認知,與西方人對賭的認知差別較大。在中國,一方面社會上對熱衷賭博的人給予非常負面的評價,基本等同敗家子。另一方面,民間賭博現象廣泛存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甚至一度流傳十個中國人九個賭的說法,民間不少人對賭神有一定的尊敬與崇拜心理,舊時中國賭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一代賭神,贏遍天下無敵手,香港、韓國有關賭神的影視作品就廣受中國大眾的歡迎。
在西方,將賭博叫作娛樂博彩業,賭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不賭叫別人來賭。其理念是盡可能消除一切技術取勝的因素,使所有到賭場來的人都只能撞運博彩,還做個樣子,提示客人小賭愉情好了。現在澳門賭場就是西方理念經營的娛樂博彩公司。
我並不是想向人介紹如何去賭博,而是通過兩剖析兩種常見賭法,去認識輸贏的偶然與必然。
到賭場的新手喜歡賭"大小",它是最簡單的一種賭法,一個透明的玻璃盅裝著三個立方體色子(與打麻將的色子一樣),每個色子都有六個面,分別點著1到6點,以向上面的點數計算,三個色子向上面的點數相加,其可能的點數有3點到18點,4點到10點為小,11點到17點為大,開局時先用黑色罩罩住玻璃盅,振動後停住,客人下註,可押註大,也可押註小,客人下註停定後開盅,開4-10點小贏,開11-17點大贏,1賠1,但有特殊情況例外,這個例外叫圍色統吃。圍色指3個色子向上面是同一個點數的,比如3個都是1點的面向上,或者3個都是2、3、4、5、6點的面向上,就叫圍色,那種情況是大小莊家統吃,不管押大還是押小,都要輸掉。
客人在賭臺前,選押大還是選押小都是隨意的,開蓋後,就單個客人來說,輸贏都是非常偶然的。運氣好的,押200元,中了,就即時贏200元,運氣不好的,押200元,不中,就即時輸了200元。所以客人非常期望自己運氣好,能贏。
但是如果你從整體思維來想這個事(開賭場的一方就是這樣考慮的),就會看到必然性。如果你押100元大又押100元小,會怎麽樣呢?一般情況下,你會不贏也不輸,但偶然你會遇到圍色的情況,就是押大押小都輸。也就是說,你只會輸,不會贏,平均開36次,會有一次圍色,因為3個色子,6個面,共有216個組合,其中210個一般的情況,你是打平,但6個圍色,你是輸,輸的占比為2.78%(6/216=1/36=0.0278),或者說,平均開36次,你有35次平,1次輸,所以輸是必然的。可能你會說,沒有人這麽傻同時買大又買小的,使自己只有平和輸,其實你買一邊也是一樣的,只是被偶然性迷惑,賭一次或少少幾次輸贏是偶然的,賭多了,就是必然的。
到賭場的老賭客喜歡賭“百家樂”,百家樂也是分兩方,一方為“莊”,一方為“閑”,各方分發兩張補克牌,最後以點數定勝負(勝負規則,省略),客人可下註押“莊”的一方,也可下註押“閑”的一方,而且下註數額大的人可以代表“莊”或“閑”的一方看牌和開牌,所以看牌的人有時特別興奮,有一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錯覺。百家樂是沒有類似賭大小那種圍色統吃的特例的,如果出現兩方點數一致的情況,就會再派一次牌,結果一定會有一方輸,一方贏。但賠率不同,押“閑”的一方,贏了可獲得押100,賠100的賠付,但押“莊”的一方,如果贏了,押100只能獲得95的賠付。好了,還是說偶然與必然,如果你只押註一方,輸贏完全是偶然的,有很多人會去總結開“莊”還是開“閑”的規律,是連續開莊就押莊的一邊,連續開閑的押閑的一邊,是開一個莊跟著開一個閑,或者開兩個莊夾一個閑,然後順著這種所謂的規律下註,想提高贏的可能性。其實賭場提供一些記錄用的紙和筆,給客人做記錄,只是提高客人賭的興致,是“莊”贏,還是“閑”贏,完全是隨機的。你想看到它的必然性,還是從整體看,同時押莊和押閑,結果可以用數學式表示:=1×0.95×1×0.95×1×0.95……,一直賭下去的結果必然是趨於零。
3、 地下六合彩的博彩
六合彩本來是香港的一種公眾彩票,由六組數字組成,後面還要加個特別號碼,六合彩的最大獎,不僅僅要寫對了前面6組數,連最後那個特別號碼也寫對了,才能中最大獎。香港低下階層的發財夢,不少就寄托在買馬(香港到馬場賭馬是合法的)和買六合彩的中彩上。這種想法,通過香港電視,多少也影響到內地的一些普羅大眾。福建、廣東的部分地區前些年曾經一度非常流行買地下六合彩,地下六合彩變得簡單化,不管香港開的前六組數如何,只管最後特別號碼的一組數,誰買中賠40倍,就是你押100元,中了賠4000元。我問買地下六合彩的人,這組特別號碼總共有幾多個數,回答是一共有49個。喜歡買地下六合彩的人,總能找到地下做莊的人下註,等待從香港電視看開彩情況,期待自己能行運中彩。買地下六合彩一度出現整條村整條村的人都沈迷於買六合彩中,使一些當地政府要作一個重點進行打擊整治,大力打擊地下六合彩做莊的人,才慢慢使地下六合彩的熱度冷卻下來。
廣東和福建在中國算是較發達地區,不管城鎮還是農村,大部分人讀過書,中學數學就有概率的課程內容,可惜中國的學習是為了考試的,很少人將學到概率的知識用於實際之中。象這個買地下買六合彩的問題,人們只將它分成好運與不好運兩種情況,不好運損失1,好運中40,多買幾次總有次撞到好運,幾乎沒有人計算過好運的概率有多少。其實你只要從整體思維想一想,算一算,就非常清楚,買這個地下六合彩有多吃虧。因為共有49個號碼,哪個中是隨機的,要必中,就要買49個號,結果做莊的只賠40倍,也就是說,你每個號押100元,49個號,花4900元,必中一個,你只得到4000元的賠付,你買一次就會損失49份之9(損失約為18.37%),另外還有偶然中彩的人多了,小莊家跑路的情況,那就是多一重的額外損失。這個“運氣”二字就這樣使人迷戀與迷失。
4、 合法彩票的運氣
我國不準賭,但可以買彩票,以各種各樣名稱發行的彩票,不管叫什麽彩,實質都差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兩種是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這兩種彩票的返獎率都是50%,不管彩票中獎規則如何,分幾多等獎,最大獎金額是多少,實質都是一樣的。買彩票,等待開獎,這期間,你的內心多了一分的期望,同時也是多了一份的體驗,如果你感覺到快樂,就行了,偶爾買一張或幾張彩票又有何不可呢?只是你千萬別當真(不管中還是不中),更不要持之以恒,認為總有一天幸運會降臨你的頭上。一般人買彩票,中了小獎,會用獎金再買,又把獲獎的錢送回去了,如果你真的運氣好中大獎,要發彩機構登記你的身份證的那種大獎,你還要向當地地稅交獎金20%的所得稅。還是那個整體的思維模式,將所有買獎票的人作為一個整體看,實際返獎到手的只有你買彩票錢的40%,可以說一般買彩票是用10元錢買只有4元價值的東西。所以買彩票是這麽多種撞運氣活動中最吃虧的一種。
大概十多年前,我聽說我認識的一個在工程隊工作的一個技術人員,買彩票中大獎了,中了一萬多快錢,後來我去到他的辦公室,見他沒事幹,就在那填數字,我問他是不是中了一萬多塊錢的大獎了,他說只有九千多塊錢,不是一萬,我說那你的運氣也真好啊,有誰買彩票能中象你那麽多錢的呢?他又說好什麽,這段時間,他買彩票的錢(他以多組合的形式去買),已經遠超一萬塊錢,我愕然了。據熟悉他的人說,自從他中了那個獎,就整天研究中獎號的規律,不斷嘗試各種各樣的組合買法,越買越放不開,已經買彩成癮了。
我們民間有句習語,叫“輸錢緣自贏錢起”,在前面所述的4種碰運氣的事中,第1種與後面的3種所碰的“運氣”有著本質的區別。從總體上看,第一種情況是單位出錢,員工參與,所以組織方是出錢的一方,參與方是得益方,不管抽得頭獎還是最末的安慰獎,都是得益者(盡管利益都不大)。而後三種,組織方(即經營者)是從參與者中抽取了巨大利益的,參與者群體要為參與支付費用。後三種商業性賭運氣的所謂娛樂活動,正常情況就是要花錢參與,沒買中,一句運氣不好,卻是一件好事,因為能很快體驗到事物的本質,以後參與的興趣大減,而那些贏錢的,與其說他走好運,不如說是走到厄運的門口,因為他以後參與的興趣會因此而大增,偶然事件很容易使他產生錯誤的認識,而使自己陷入深深的不幸之中。
在氛繁複雜的現在世界中,認清事物的本質比偶然運氣的好壞重要。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有時和人們平時的認識剛好相反。
股票投資,形式簡單而實質複雜,當我們在進行股票投資的時候,是否需要想一想,我們投資活動中的偶然與必然呢?
寧遠之尚原創,雪球首發。 2014年10月8日
$萬科A(SZ000002)$ ,
$格力電器(SZ000651)$ ,
$浦發銀行(SH600000)$ ,
$招商銀行(SH600036)$ ,
$興業銀行(SH601166)$ ,
$海螺水泥(SH600585)$ ,
$中國平安(SH601318)$ ,
$滬深300(SZ399300)$ @ruibeier @江濤 @top_gun888 @okok74 @裂變 @雲蒙 @黃建平 @逍遙狂客 @T型骨頭 @方舟88 @不明真相的群眾 @Zugspitz @李星藍 @鐵皮
成功靠運氣?各國人民怎麽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72
想在黎巴嫩出人頭地,得有貴人相助。但在烏幹達,最重要的還是運氣。世界各國民眾對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上周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項調查結果。調查研究報告的結論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更有可能認為下一代會過得更好。報告稱,調查44個國家的4.8643萬成年國民發現:
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由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決定。
嚴格來說,以上看法的人在不同國家得到的認同程度並不相同。在土耳其,75%的受訪者都這麽認為,而在委內瑞拉,只有31%的受訪者認同。
皮尤調查發現,較欠發達國家的受訪者通常更樂觀。所以,富有或貧窮程度不同的國家,國民對獲取成功的方式也有不同的看法。
根據世界銀行的2013年各國人均GDP數據,在皮尤調查的44國家之中,可以分為十大最富有國家和十大最貧窮國家。
如下圖所示,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更有可能認為,良好的教育和努力工作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可是,這類國家的受訪者還認為,行賄和運氣對成功很重要。
富有國家的受訪者也認為工作賣力和教育重要。總體而言,和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相比,認為這類因素是決定人生成敗頭號因素的富有國家受訪者占比較低。(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張旭豪:豈止是運氣,抓住運氣比運氣本身更重要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6/149346.html
文/ 本刊記者 孔明明
6年前,張旭豪還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讀研究生。一次,和室友打電腦遊戲,半夜餓了,打遍電話叫不到外賣,於是萌生了創業做外賣生意的想法。
他和幾位室友很快承攬了校園周邊飯店的訂餐送餐業務。他們不僅在宿舍扯了一根電話線,另雇了10多名送餐員,張旭豪自己也騎著電動車加入了送餐隊伍。直到現在,張旭豪辦公時還有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習慣——把鞋脫掉。創業初期冰天雪地送餐時,腳被凍傷過。
在過去一年間,餓了麽已迅速成長為員工數千人的大公司,媒體關註度陡增。可張旭豪和他的團隊看起來還沒有做好融入主流互聯網的準備——他仍然口無遮攔又無所畏懼,在聊天時不怕得罪競爭對手。用聯合創始人康嘉的話說,張旭豪“一直比較狂傲,有點妖”。
張旭豪出生於1985年,當前餓了麽一眾高管比他還要年輕,他們基本是張在大學時認識的校友或競爭對手。
餓了麽員工私下稱張旭豪為“霸道總裁”。對此,我聽到的其中一個解釋是,張經常在公司發脾氣、罵人。但張並不在意,甚至在發給員工的內部郵件中,他一度以此自稱。
發脾氣多因對工作的極致要求。打開 餓了麽App,張旭豪各種不滿意脫口而出,比如品牌館和外賣餐廳的區別並不特別明顯,產品界面太過複雜,過濾不夠清楚等。
采訪中,張旭豪多次提到喬布斯以及喬布斯對專註、極簡的追求。餓了麽克制謹慎的發展戰略與之相關。在張旭豪看來,第一,創業應有邊界,第二,在每一個垂直的點上深入下去都有無限可能。
毋庸置疑,立於風口的餓了麽正在順利起飛。
“雷軍說,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做外賣的太多了,比我們早的有、晚的也有,比我們團隊完整的有、不及我們團隊的也有,但為什麽是我們最後抓住這個機會?我認為,臺風本來就是參與者共同推動刮起來的。”餓了麽聯合創始人康嘉說。在他看來,運氣很重要,但如何抓住運氣更重要。
戰鬥已全面打響。2015年,餓了麽準備大力進軍白領市場,但百度、阿里等巨頭也已磨刀霍霍,美團攻勢更是強悍依舊。速度、執行力仍將是未來各方的比拼重點。
看起來,張旭豪不在乎競爭。他認為,餓了麽正在拼盡全力往前走,從未把誰視為真正對手,而最大限度解決行業問題才是餓了麽接下來的主攻方向。
張旭豪當然希望能贏。高中讀體校時,他就是籃球隊長,曾帶領球隊獲得過上海市冠軍,現在他仍保持著每周打一次籃球的習慣。大學時,他熱愛打遊戲,也總有種不服輸的勁頭。
我們現在還很難判斷餓了麽能否成為最終贏家。王興說,誰先上市誰就輸了。張旭豪同意這一觀點。與輸贏、上市相比,他最為關註的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否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餓了麽在未來大眾一日三餐中到底能占幾餐。
“只要你能不斷進步、不斷追求卓越,你的核心競爭力就一直會有。”張旭豪頗具信心地表示。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榮超對話李祝捷:“獨角豬”變獨角獸,得看品種和運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8/153138.shtml
導讀 : 在真順基金李祝捷對話宜花科技榮超中,榮超表示用移動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只要找到一個點,就能撬動整個行業。
i黑馬 訊(蒲鴿)12月8日消息,在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上,真順基金創始合夥人,黑馬投資人李祝捷對話宜花科技創始人榮超,聊聊投資黑馬企業家的那些事。
作為投資人,李祝捷已先後為黑馬大賽站臺4個年頭,投了至少有5家黑馬公司。在他看來,所有投資人都應紮根黑馬社群,讓那些風口的“獨角豬”變成“獨角獸”。
談及宜花科技,他指出鮮花是個美好的事業,市場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麽龐大,但它是一個可以迅速被創業公司高度壟斷的行業,這樣的公司即使在寒冬的冬天,也能拿到投資。
而宜花科技創始人榮超在談到創業經歷時則透露,過去一年完成4輪融資,原因就在於在傳統的行業領域,找到了一塊還是“一盤散沙”的地域,用移動的技術,將各方緊密連接,抓住一個小點,撬動整個行業。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宜花科技創始人 榮超:
我是純屌絲出身的創業者,所以今天穿的特別隆重,這是我在2005年婚禮以後,穿的最隆重的一次了。
一年以前,我一度非常絕望,覺得以我們這樣的顏值,在這個社會上,基本上也就這樣了。直到去年的8月2號七夕情人節那天,在黑馬的課堂上我遇到了祝捷,世界終於改變了。
一年時間里,我是生在黑馬營,長在黑馬大賽,以老牛的重度垂直理論為理論號角,在這一年里面跟黑馬的兄弟姐妹們一起摸爬滾打走到今天的。
在我們發現了鮮花行業的機會後,就玩命往前趕,現在宜華科技,一天的出貨量已經達到了140萬支鮮花。北京市場上的鮮花,一大半來自宜花的供應鏈體系。
我們是中國大型運輸機C919的第一批訂貨用戶,是中國第一批,也是全世界第一批用飛機來裝滿鮮花的用戶。所以,其實創業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只要找對了方向,找對了人,找對了夥伴,在很短的時間里面,就能很快突破。
一年過去了,到今年我們完成了4輪的融資,整個企業發展勢頭很好。
我們經常跟黑馬兄弟在一起交流,如何重度改變一個好的行業(用新技術、新方法)。在過去一年里,我們找到了鮮花行業。它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信息和互聯網化不夠強,所以宜華蹦出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移動技術,將種植者花農和花店、花藝師,緊密連接起來,靠這一個小點,翹動行業變革。
這是中國最好的創業機會,黑馬兄弟們,一起往前跑。
真順基金創始合夥人,黑馬投資人 李祝捷:
我之前就長期堅持為黑馬大賽站臺、坐臺,已經長達4年之久,投過的黑馬公司至少有5家,包括公司貝樂學科英語,艾爾威火星車等。目前,至少3家已經估值過億,貝樂學科英語估值已過10億人民幣。艾爾威剛融1 億人民幣,資金已經到帳,是明年創業板的準上市公司。
宜花科技已經是過億美金,我們管他叫“獨角豬”,獨角豬能不能變成獨角獸,主要看品種,還有運氣。
宜花科技在一年中完成4次融資,B輪將在下周公布,金額為數千萬美金。宜花已經成為鮮花行業供應鏈里的大顎。
精彩對話:
李祝捷:從見到榮總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一見鐘情了。
榮超:我這個事兒很遺憾。
李祝捷: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是噴子他就會發光的,他果然現在,也就一年多一點點的時間,已經完成了包括天使輪在內4輪融資,B輪我們將在下周公布,金額也比較大,數千萬美金,榮總已經成為鮮花行業供應鏈里面的大顎,我們已經到了包機的量,我們一會兒也捐一臺飛機,到淘寶上找一找,給國家。
主持人:謝謝祝捷兄,我覺得他們倆是反差最大的,去年的時候祝捷兄是穿西裝的人,榮超兄是穿休閑裝的人,一年之前建立關系,一年之後榮超兄就真的開始“涉黑”了,開始高大上了,祝捷兄因為跟黑馬待的時間太長了,你開始逐漸的變得……
李祝捷:屌絲了。
主持人:沒關系,我們希望你繼續屌絲下去。
李祝捷:所以,黑馬創業者時代的英雄,很快就從屌絲變高大上了,投資人永遠是苦逼的,終究被打回屌絲的原形。
榮超:其實李祝捷總是比較客氣的,他其實在我們眼里,他在我們這個圈子里是有稱號的,他就是傳說中的2B之王。中國最著名的這些“找”字系的,從找剛開始,到找塑料,其實都是李祝捷總投的。
主持人:對,找鋼網現在已經變成獨角獸了,您是獨角豬,下一個您也應該變成獨角獸。
李祝捷:是,所以榮超說他要改成找鮮花的時候,我基本上快給他跪了,您還是叫宜花吧,挺好的。
主持人:天天“找”,已經找吐了。
李祝捷:因為鮮花還是個美好的事業,這個市場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麽龐大,像鋼鐵和化工一樣,但它是可以迅速被一個創業公司高度壟斷的行業,所以這樣的公司即使在再寒冬的今天,實際我們剛剛簽完B輪的SPA,也一定會有人給你砸錢 。
主持人:謝謝!就用這句話,結束本組反差最大的討論,掌聲送給祝捷兄和榮超兄。
平凡人也可以有高超的投資洞悉力或運氣
巴黎:
上星期日請到鈡記和80後投資手記Blog主兩位到來直播, 感激!
兩位嘉賓大談兩間電動氣車公司比亞迪和Telsa的投資價值和比較,令直播内容更加豐富。
VIDEO
...........................................
股票方面,筆者會繼續加碼互太, 同時也會加注必瘦站。無他,都是因爲其高息。
有同學問我應該如何運用公司營運指標。
囘答:
一般來説,在下注前,筆者都喜愛先看年報,覺得好的就會再透過比較同業的指標才決定買入, 遇到發現另一支同業指標較好,就會轉移看它的年報,如是者直到選至最好指標那支。例如筆者之前本來想買平保,後來因爲以google Finance比較,看到中國財險在各方面的指標都較優勝,價格也較平,於是便買入財險:
(上圖顯示,比較資產硬淨ROA,債貸增加ROE的比例,Yield等,財險也好過平保,同時PE也較平)
投資了幾年財險,它也不負所望,一如上篇文介紹的中海油跑勝中石油,回報大幅度超過平保。簡單的決定,相差就是幾十個%的分別。如果投資50万,就是袋裏多了23万的相差。
這方法很簡單,人人也可以做到。
外人看來,或會以爲筆者很有洞悉力,或會以爲我好運,其實兩者也不是,只是筆者願意花多一點時間做苦力而己。
獨家書摘》執掌耐吉52年,奈特自傳曝光 78歲創辦人最真誠告白:你越努力不懈,運氣就越強
2016-07-04 TCW
《一路玩到掛》到頭來根本就不是喜劇,而是一部談生命終點的電影。兩個人,尼可森和弗里曼,都是癌症末期,決定要在剩下的日子裡做遍好玩的事、瘋狂的事,自己一直想做卻沒做,以便在掛掉前充分利用時間。電影演了一小時,卻讓人笑不出來。
看《一路玩到掛》巧遇巴菲特、蓋茲我差點問:你們的遺願清單是?
那部片和我的人生還有很多奇怪、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首先,尼可森一直讓我聯想到《飛越杜鵑窩》,這又讓我想到了凱西(編按:《飛越杜鵑窩》作者),而把我拉回了在奧勒岡大學的日子。其次,尼可森的角色把看喜馬拉雅山排在遺願清單的前面,而這件事也把我帶去了尼泊爾。感覺起來是好久以前,卻又好近。
當電影演完、燈光亮起時,我和佩妮(編按:奈特夫人)都如釋重負的站起來,回到現實生活的明亮炫光下。
戲院是新的十六廳巨大場館,位在大教堂市(Cathedal City)的中心,就在棕櫚泉(Palm Springs)外面。如今在冬天時,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會去那邊,以躲避奧勒岡冷颼颼的雨。在走過大廳,等待眼睛適應時,我們認出了兩張熟面孔。
起初我們想不起來是誰。我們在腦中看到的還是尼可森和弗里曼。但這些面孔同樣熟悉、同樣有名。此時我們想到了,是蓋茲和巴菲特。
我們晃了過去。
兩人都不是你會稱為死黨的人,但我們在社交活動和會議上見過他們奸幾次。我們有共通的志業、共通的興趣、幾位共同的舊識.「想不到會在這裡遇到你們!」我說。然後我就手足無措了。
我真的這麼說了嗎?我在名人面前還是會害羞又尷尬的情況下,這有可能嗎?
「我才剛想到你。」其中一位說。
我們輪番握了手,談的多半是棕櫚泉。
這個地方豈不是很美嗎?脫離寒冷豈不是很棒嗎?我們談了家庭、生意、運動。
我聽到背後有人在低聲說:「嘿,你看,是巴菲特和蓋茲耶。另外那個人是誰?」我笑了。應該的。
我忍不住在腦中很快算了一下。此刻我的身價是一百億美元,這兩位的身價則各是五、六倍以上。把我從不現實帶進了現實。
佩妮問他們覺得電影好不好看。兩人都說好看,並低頭看著自己的鞋,雖然這有點令人洩氣。「你們的遺願清單是什麼?」我差點就要問了,但並沒有。
蓋茲和巴菲特似乎這輩子所要的一切都做到了。他們肯定沒有遺願清單。
這使我不禁自問:我有嗎?
我回想,有一次詹姆斯跑來告訴我:他在表上刻「謝謝對對我賭一把」四十年後,我卸任耐吉的執行長,在我認為是後繼有人並相信是體質良好下離開了公司。在最後一年的二〇〇六年,營業額是一百六十億美元。(阿迪達斯則是一百億美元,但誰在算那個?)我們的鞋子和衣服進了世界各地的五千家店面,而且我們有一萬個員工。
在比佛頓的世界總部,五千個員工是安頓在伊丹尼克(Edenic)的大學校區。
它是兩百英畝的野外林地,有溪水潺潺流過和簡易的球場散布其中。
身為董事長,我多半還是會去辦公室。
我環顧所有的這些建物,看到的不是建物,而是殿堂。只要你用心打造,任何建物都是殿堂。
在校區建物之間,沿著校區走道,都掛有巨幅的旗幟:超級運動員、傳奇、巨星和巨頭的動態照,他們把耐吉提升為不只是品牌。
喬丹、柯比、老虎.伍茲。
我回想起二〇〇五年的七月。在某次活動的中場,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 )要求私下談談。
「菲爾,我能不能耽誤你一下?」「當然好。」他說:「我當初跟你簽約時,對於耐吉的歷史並沒有了解得那麼多。所以我研究了一下。」
「喔?」
「你是創辦人。」「唔,共同創辦人。對,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而且耐吉是誕生在一九七二年。」「唔,誕生——?對。我想是。」「那好,所以我去珠寶店請他們找了一只一九七二年的勞力士手表。」他把表拿給我,上面刻著:謝謝對我賭一把。
我不曉得該說什麼。我想要告訴他,那不太算是賭一把。他就跟打包票沒什麼兩樣。一如平常,我什麼話都沒說。
但對別人賭一把上說得對。你可以說一切就是這麼回事。
在溫布頓其中一屆,我看著彼特.山普拉斯(Pete Sampras)把每個對手打得落花流水。在拿下最後一分後,他把球拍扔進了觀眾席——要給我!(他扔過了頭,打中我後面的人,當然就挨告了。)我看到彼特的宿敵安德烈.阿格西(Andre Agassi)以非種子身分在最後一拍贏得美網後,流著淚跑到我的包廂前。
「我們做到了,菲爾!」我們?
我不斷想起那句台詞:
衡量自己時,要看用你衡量自己的人老虎.伍茲在奧古斯塔(Augusta)打進最後一記推桿時,我露出笑容——還是在聖安德魯斯(St.Andrews)?他擁抱了我,而且抱得比我預期中要久了好幾秒。
我把思緒拉回到許多私下、親密的時刻,與我共享的人有他、波.傑克森(B0 Jackson)和麥可.喬丹。住在喬丹的芝加哥住宅裡,我拿起客房床邊的電話,發現有聲音傳來。需要為您效勞嗎?是客房服務。如假包換、夜以繼曰、使命必達的客房服務。
他們全都像是兒子和兄弟,也就是家人。不折不扣。
我想起了那句話。「純粹是生意。」絕非純粹是生意,永遠都不是。假如有朝一日真的變成純粹是生意,那就代表那門生意非常糟糕。
我不斷想起《一路玩到掛》裡的一句台詞。「你在衡量自己時,要看的是用你來衡量自己的人。」我忘了那是尼可森還是弗里曼。這句台詞直(對,真是非常對。而且它帶我去了東京,去了日商的辦事處。我在不久前去那裡拜訪。電話響起。「找您的。」日本接待員說,並把話筒遞過來。「找我?」是麥可.強森,三屆金牌得主,兩百和四百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他做到這一切時,所穿的都是我們的鞋子。他說他恰巧在東京,聽到我也在。「你要不要吃個飯?」他問說。
我受寵若驚。但我告訴他沒辦法。日商為我設了宴。我邀請他過來。幾個小時後,我們就一起坐在地板上,面前的桌上擺滿了涮涮鍋,並用一杯接一杯的清酒互相敬酒。我們談笑、歡呼、乾杯,彼此之間心有靈犀,就跟我和大部分合作的運動員之間一樣心有靈犀。是情慼交流,是肝膽相照,是某種聯繫。它梢縱即逝,但幾乎總是會發生,而且我知道,我在一九六二年跑逼世界時,有一部分要找的就是這個。
忘了自己才能真正認清自己。你我一家。
在某方面合而為一,樣子或外型,它就是我所認識的每個人所追尋的東西。
帶著遺憾,糟糕的決定有幾百個其一是說魔術強森「闖不出名堂」我睡不著。我止不住的想到那部該死的電影《一路玩到掛》。躺在黑暗中,我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你的清單上有什麼?
金字塔?去了。
喜馬拉雅山?去了。
恆河?去了。
所以……沒有了嗎?
說說耐吉的故事或許還不錯。其他每個人都說過這個故事,或者試著說過,但他們總是一知半解,所以搔不到癢處。
或者反之亦然。在開啟或結束這個故事時,我或許是帶著遺憾。糟糕的決定有幾百個,也許是幾千個。說魔術強森是「沒有位置的球員,在NBA永遠闖不出名堂」的人是我。
經理人當得不夠好,沒有避開資遣。
十年裡有三次,總共一千五百人。還是耿耿於懷。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遺憾沒有花更多的時間陪兒子。假如有的話,也許我就能解開馬修.奈特的密碼了。
然而,我知道這個遺憾和我最大的遺憾有所杆格,那就是我無法重來一遍。
我會告訴25歲的男女:
不要隨便找個工作,要找志業我則想要分享經驗、起落,使某個在某方面遇到同樣考驗與磨難的年輕男女,或許能得到啟發或安慰,或警覺,也許是某個年輕的企業家,某個運動員、畫家或小說家,或許能往前衝刺。
全都是同樣的心願。同樣的夢想。
我會告訴二十五歲左右的男女,不要隨便找個工作或行業,甚至是職業。要找的是志業。就算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去找就對了。假如跟著志業定,疲憊會比較容易熬過去,絆腳石會成為燃料,高牆則會像是你壓根就感覺不到。
我想要告訴其中的佼佼者、叛逆分子、創新分子、反動分子,他們總是會樹大招風。樹越大,風就越強。這不是一人主言,而是自然定律。
那些侈言企業家要永不放棄的人呢?
不懂裝懂。有時候你非放棄不可。知道什麼時候要放棄、什麼時候要另謀出路,有時候才是本事。放棄不代表停下來。
千萬別停下來。
運氣扮演了吃重的角色。我想要公開坦承運氣的威力。運動員要靠運氣,詩人要靠運氣,生意要靠運氣。努力不懈至關重要,好的團隊不可或缺,頭腦和決心無比珍貴,但決定結局的或許是運氣。有些人可能不把它稱為運氣,而是稱為道、原道、智或命。或是天意。或是靈。
這麼說吧。你越努力不懈,你的道就越強。而且由於從來沒有人好好定義過道,所以我現在都試著固定去望彌撒。
要對自己有信念,但也要對信念有信念。
不是別人所定義的信念。而是你定義的信念。是信念在你心中定義自己的信念。
我想要以什麼形武說出這一切?回憶錄?不,不是回憶錄。我無法想像它怎麼能全部套用在一套統一的敘事裡。也許是小說。或者演講。或者一系列的演講。也許只是給孫子的一封信。
我在黑暗中瞇著眼。所以也許我終歸還是有遺願清單?
有好多事要做。有好多事要學。我對自己的人生有好多事不知道。
現在我真的睡不著了。我起身把桌上的黃色拍紙簿拿過來。我走去客廳,坐在我的躺椅裡。
不動如山、平靜無比的感覺向我襲來.
我瞇起眼來看著窗外的月亮發光。同樣的月亮曾啟發古代的禪宗大師無所擔憂。在那顆月亮的亮光下,我開始列出清單。
整理者邱碧玲
創業就是一場豪賭:如何持續有好運氣?【撒哈拉啟示錄之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3/160164.shtml
創業就是一場豪賭:如何持續有好運氣?【撒哈拉啟示錄之二】
韋龑
2016-12-03 00:40
抵禦誘惑,守規矩,是我創業過程中,以及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獲得好運氣的原因。
這是【撒哈拉創業啟示錄】第02篇文章
將近傍晚,沙漠的熱浪還未散去,扭曲著剛剛躍出地面的圓月。在初見到撒哈拉沙漠的興奮之後,我們正式開始穿越沙漠廣袤的無人區。剛進入沙漠地區,並不是一片沙海,而是碎石慘雜著黃沙的戈壁,散落著一叢叢的三芒草、金合歡等耐旱植物,偶爾有幾只單峰駱駝被車隊驚擾,從路邊跑開。
剛到北非時,我還和同事們開電話會議談論工作,但這兩天路途中信號都不太好,旅程也越來越艱難,我除了找機會匯報行程,基本不再和外界聯系,至此,我才感受到了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孤獨的“荒野行者”。
創業四年來,INK(銀客)集團從0到40億估值的狂飆,我第一次如此遠離總裁的身份,然而,有的事,離得越遠,反而看得越清晰。
被沙漠和海洋包圍的幸福城市
在西撒哈拉一路穿行,幾天後我們到達了作家三毛曾經生活的地方拉阿雍(Laayoune), 拉阿雍位於撒哈拉沙漠橫貫非洲大陸的西部邊緣地區,這個城市同時形成了被沙漠和大海包圍的奇妙景觀,在這種地方建立起城市,我不得不感嘆人類的偉大。
1975年摩洛哥接手這片土地之前,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拉阿雍繼承了西班牙的風情,人們生活悠閑,喜歡足球——當地居民們白天踢足球娛樂,夜里坐在路旁,喝著啤酒或咖啡閑聊,一夜又一夜。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描述這片土地時寫道:"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紮著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的近乎優雅起來。"
拉阿雍的人們,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幸福感”,並不依附於外界,在一片荒蕪中,拉阿雍人們浮現的笑臉,竟比我在繁華北京見到的多。在荒蕪沙漠中建立起一座幸福的城市,這非常像創業的歷程,需要苦中作樂,需要一些傻傻的堅持,還需要一些好運氣。
創業的好運氣
在拉阿雍之後的路途中,道路越來越艱險,我們一路遇到了許多同樣在穿行撒哈拉的車隊,其中不少都遭遇了事故,要麽爆胎,要麽迷失方向、物資短缺,和我們同行的當地工作人員調侃說,難怪我們這群人會創業成功,運氣太好——因為我們是他們見過遭遇事故最少的車隊。
其實,屬於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好運氣”並非天生。
在出發前,許多人會覺得我們這群創始人“事兒特別多”,我們幾乎用做一個創業項目的方式去制定了一個詳細的穿行計劃。我們總會提前設想各種最糟糕的情況,對物資進行精心計劃,甚至對路途中可能遭遇的情緒狀況做判斷。
而在路途中,我們大概是耐心最好的一群人,遇到情況總是先分析再做下一步,這避免了許多因焦慮而冒進的行為,那樣容易消耗掉不必要的物資和燃料,甚至會迷失在茫茫沙海。
另外一點,我發現同行的創始人群體,本能上就懂得如何合理資源配置 。甚至在路途中,有同行的企業家計算了從卡薩布蘭卡到拉阿雍每個路線的爆胎幾率,合理的調配了車隊的備胎資源。
社會學家、《紐約客》專利作者馬爾科姆在他的新書《異類》中研究發現,飛機失事95%往往不是什麽重大原因造成的,而是幾個不起眼的小風險湊在一起造成,例如風雨天氣,加上機長副駕駛溝通不暢浪費了時間,再加上指揮臺信號接不上,致使飛機在不知不覺中汽油耗盡而墜毀,而其中任何一個原因,甚至兩個原因都不至於讓飛機墜毀。
而創始人的好運氣是,我們會提前計劃,並且堅持耐心,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讓一個個可能造成企業“失事”的“小原因”減到最少。珍惜自己的“籌碼”,就是創業者的好運氣。
性格決定運氣
這個好運,歸根結底和性格有關:和創始人、和企業自身的性格有關。
創投圈大家都熱愛玩德州撲克,英文諺語說德撲是一個“A minute to learn. A lifetime to master”(十分鐘學會,一輩子時間去精通) 的遊戲,德撲往往會反應一個人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會讓你交上好運。
我大概一兩周會和創投圈的好友們玩一次德撲,我很少會輸,我的技巧就是“在一旁遠遠的觀察局面”——這和我創業的過程很像。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總會出現許多誘人的機會,就像在德撲的賭局上你會遇到很多“還可以”的牌,這時候你內心就會被誘惑,“想贏得更多籌碼嗎?把你手里的籌碼丟進來搏一下吧!”——這就是風險最大的時刻。
互聯網金融創新很快,金融的每一次創新也就意味著機會,許多激進的人殺進來,但激進就意味著風險,有時候我們寧願先“遠遠的看著”,讓激進的人去驗證風險。記得去年與前年,許多互金公司都在攀比年化率,推出各種已經不合常理的“年化20%+”,甚至“年化30%+”的“理財產品”,銀客仍然堅持自己的產品節奏。
特別是在2014年股災前,股票配資成為一種流行的理財方式,銀客其實也籌備了股票配資產品,最終卻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認為“投機味道太重”,已經超越了合理理財範圍,當時許多人都說我們傻,不靈活變通,有錢不會賺。
可他們不了解銀客:穩紮穩打做實事兒,對金融本身存有敬畏之心,這才是銀客的性格。
最終,時間證明了一切,INK(銀客)集團避免了進入高風險區,這里面最終死掉了近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在玩德撲時我屬於“風險超級厭惡玩家”,我會把本金籌碼藏在角落里,用掙來的籌碼去下註,在有十足把握的局里,一點點積累勝勢。
也許我這樣的性格正適合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創業,縱觀整個金融歷史,無論是巴菲特還是羅傑斯,大師早已告訴我們,在金融領域只要做對一件事“控制風險”,你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我想這也是INK(銀客)集團能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中走到今天的原因。
抵禦誘惑,守規矩,是我創業過程中,以及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獲得好運氣的原因。
銀客的目標是要做百年企業,而德撲的目標是離桌時贏走別人手里的籌碼,雖然過程中沒有太多raise(加註)的鬥爭 ,更沒有All-in (壓上全部賭註)的刺激感,但最後,是我這個“好運的傻瓜”不聲不響的贏走了桌上的籌碼,希望這個好運能讓我們順利走完危險的“無人區”。
[本文作者韋龑,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業
撒哈拉
銀客集團
林恩民
贊(...)
分享到:
創業就是一場豪賭:如何持續有好運氣?【撒哈拉啟示錄之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3/160164.shtml
創業就是一場豪賭:如何持續有好運氣?【撒哈拉啟示錄之二】
韋龑
2016-12-03 00:40
抵禦誘惑,守規矩,是我創業過程中,以及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獲得好運氣的原因。
這是【撒哈拉創業啟示錄】第02篇文章
將近傍晚,沙漠的熱浪還未散去,扭曲著剛剛躍出地面的圓月。在初見到撒哈拉沙漠的興奮之後,我們正式開始穿越沙漠廣袤的無人區。剛進入沙漠地區,並不是一片沙海,而是碎石慘雜著黃沙的戈壁,散落著一叢叢的三芒草、金合歡等耐旱植物,偶爾有幾只單峰駱駝被車隊驚擾,從路邊跑開。
剛到北非時,我還和同事們開電話會議談論工作,但這兩天路途中信號都不太好,旅程也越來越艱難,我除了找機會匯報行程,基本不再和外界聯系,至此,我才感受到了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孤獨的“荒野行者”。
創業四年來,INK(銀客)集團從0到40億估值的狂飆,我第一次如此遠離總裁的身份,然而,有的事,離得越遠,反而看得越清晰。
被沙漠和海洋包圍的幸福城市
在西撒哈拉一路穿行,幾天後我們到達了作家三毛曾經生活的地方拉阿雍(Laayoune), 拉阿雍位於撒哈拉沙漠橫貫非洲大陸的西部邊緣地區,這個城市同時形成了被沙漠和大海包圍的奇妙景觀,在這種地方建立起城市,我不得不感嘆人類的偉大。
1975年摩洛哥接手這片土地之前,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拉阿雍繼承了西班牙的風情,人們生活悠閑,喜歡足球——當地居民們白天踢足球娛樂,夜里坐在路旁,喝著啤酒或咖啡閑聊,一夜又一夜。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描述這片土地時寫道:"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紮著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的近乎優雅起來。"
拉阿雍的人們,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幸福感”,並不依附於外界,在一片荒蕪中,拉阿雍人們浮現的笑臉,竟比我在繁華北京見到的多。在荒蕪沙漠中建立起一座幸福的城市,這非常像創業的歷程,需要苦中作樂,需要一些傻傻的堅持,還需要一些好運氣。
創業的好運氣
在拉阿雍之後的路途中,道路越來越艱險,我們一路遇到了許多同樣在穿行撒哈拉的車隊,其中不少都遭遇了事故,要麽爆胎,要麽迷失方向、物資短缺,和我們同行的當地工作人員調侃說,難怪我們這群人會創業成功,運氣太好——因為我們是他們見過遭遇事故最少的車隊。
其實,屬於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好運氣”並非天生。
在出發前,許多人會覺得我們這群創始人“事兒特別多”,我們幾乎用做一個創業項目的方式去制定了一個詳細的穿行計劃。我們總會提前設想各種最糟糕的情況,對物資進行精心計劃,甚至對路途中可能遭遇的情緒狀況做判斷。
而在路途中,我們大概是耐心最好的一群人,遇到情況總是先分析再做下一步,這避免了許多因焦慮而冒進的行為,那樣容易消耗掉不必要的物資和燃料,甚至會迷失在茫茫沙海。
另外一點,我發現同行的創始人群體,本能上就懂得如何合理資源配置 。甚至在路途中,有同行的企業家計算了從卡薩布蘭卡到拉阿雍每個路線的爆胎幾率,合理的調配了車隊的備胎資源。
社會學家、《紐約客》專利作者馬爾科姆在他的新書《異類》中研究發現,飛機失事95%往往不是什麽重大原因造成的,而是幾個不起眼的小風險湊在一起造成,例如風雨天氣,加上機長副駕駛溝通不暢浪費了時間,再加上指揮臺信號接不上,致使飛機在不知不覺中汽油耗盡而墜毀,而其中任何一個原因,甚至兩個原因都不至於讓飛機墜毀。
而創始人的好運氣是,我們會提前計劃,並且堅持耐心,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讓一個個可能造成企業“失事”的“小原因”減到最少。珍惜自己的“籌碼”,就是創業者的好運氣。
性格決定運氣
這個好運,歸根結底和性格有關:和創始人、和企業自身的性格有關。
創投圈大家都熱愛玩德州撲克,英文諺語說德撲是一個“A minute to learn. A lifetime to master”(十分鐘學會,一輩子時間去精通) 的遊戲,德撲往往會反應一個人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會讓你交上好運。
我大概一兩周會和創投圈的好友們玩一次德撲,我很少會輸,我的技巧就是“在一旁遠遠的觀察局面”——這和我創業的過程很像。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總會出現許多誘人的機會,就像在德撲的賭局上你會遇到很多“還可以”的牌,這時候你內心就會被誘惑,“想贏得更多籌碼嗎?把你手里的籌碼丟進來搏一下吧!”——這就是風險最大的時刻。
互聯網金融創新很快,金融的每一次創新也就意味著機會,許多激進的人殺進來,但激進就意味著風險,有時候我們寧願先“遠遠的看著”,讓激進的人去驗證風險。記得去年與前年,許多互金公司都在攀比年化率,推出各種已經不合常理的“年化20%+”,甚至“年化30%+”的“理財產品”,銀客仍然堅持自己的產品節奏。
特別是在2014年股災前,股票配資成為一種流行的理財方式,銀客其實也籌備了股票配資產品,最終卻被我否決了,因為我認為“投機味道太重”,已經超越了合理理財範圍,當時許多人都說我們傻,不靈活變通,有錢不會賺。
可他們不了解銀客:穩紮穩打做實事兒,對金融本身存有敬畏之心,這才是銀客的性格。
最終,時間證明了一切,INK(銀客)集團避免了進入高風險區,這里面最終死掉了近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在玩德撲時我屬於“風險超級厭惡玩家”,我會把本金籌碼藏在角落里,用掙來的籌碼去下註,在有十足把握的局里,一點點積累勝勢。
也許我這樣的性格正適合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創業,縱觀整個金融歷史,無論是巴菲特還是羅傑斯,大師早已告訴我們,在金融領域只要做對一件事“控制風險”,你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我想這也是INK(銀客)集團能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中走到今天的原因。
抵禦誘惑,守規矩,是我創業過程中,以及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獲得好運氣的原因。
銀客的目標是要做百年企業,而德撲的目標是離桌時贏走別人手里的籌碼,雖然過程中沒有太多raise(加註)的鬥爭 ,更沒有All-in (壓上全部賭註)的刺激感,但最後,是我這個“好運的傻瓜”不聲不響的贏走了桌上的籌碼,希望這個好運能讓我們順利走完危險的“無人區”。
[本文作者韋龑,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業
撒哈拉
銀客集團
林恩民
贊(...)
分享到:
衰退魔咒共和黨“人人有份”,特朗普讓美國偉大要靠運氣
聽說特朗普的雄心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學者尷尬地笑了。
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魔咒”:自二戰以來,美國每一位共和黨總統執政期間都要經歷最少一次經濟衰退,而民主黨執政時期卻往往經濟向好。
作為一個見慣大風大浪的人,特朗普不僅無視這一魔咒,還信誓旦旦地要將美國經濟帶回3.5%的GDP增長率。
家住紐約長島的斯科特28歲出頭,在一家市場公司當主管,去年8月訂婚。他23歲的未婚妻阿曼達是一家著名奢侈品商店的銷售員,正打算慢慢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阿曼達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市場營銷。在公司經費減少被裁員後,她才找了份站櫃臺的工作。“估計2017年的就業形勢會很好,所以,我應該會找到比較好的工作。”阿曼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她這麽樂觀也是有理由的——特朗普在競選中多次提出的口號,就包括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減稅和提供高收入工作機會。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研究總監任韜(Tom Raffert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以目前特朗普的人事任命和他的政策看,他是要堅持他在選戰中宣布的貿易政策了。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主流經濟學界幾乎無人看好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尤其擔憂其貿易政綱中透露出的強烈貿易保護色彩。
在特朗普的貿易主管團隊揭曉後,對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恐將美國帶入衰退的這種擔憂沒有降低,反而更加重了。
等待特朗普和千千萬萬阿曼達的,到底是怎樣一片未知海域?
民主黨全面碾壓共和黨
“魔咒”說絕非空穴來風。
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經濟學教授布蘭德(Alan Blinder)和華生(Mark Watson)“較真”地進行了計量經濟學計算,並在近期的《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撰文指出——“當美國總統是民主黨而非共和黨時,幾乎無論用任何方式衡量,美國經濟都表現更佳,而包括真實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內的衡量方式都顯示,這種差距是巨大且具有重大意義的。”
譬如,計算顯示,1949年後的49個衰退季度中,民主黨任期內有8個,但共和黨任期內卻有驚人的41個。
美國民主黨當政時期的經濟增長等各方面表現明顯好於共和黨
這篇題為《美國總統與美國經濟:一份計量經濟學解釋》的論文,樣本涵蓋了從1949年(杜魯門)到2012年(奧巴馬第一任期結束)的64年間的各項經濟數據,在這16位美國總統任期中,有7個民主黨任期,9個共和黨任期。
64年間的各項指標都指向一個結果:民主黨總統任期內的美國經濟要強於共和黨總統。如果以真實GDP來衡量的話,其年平均增長率為3.33%,在其中民主黨總統任期內的年均增長率是4.33%,而共和黨任內年均增長率是2.54%,相差近1.8個百分點。
以經濟衰退這一指標來測算的話,共和黨和民主黨執政間經濟表現差異經更加明顯。16個任期共含有256個季度,其中共和黨總統執政時期為144個季度,民主黨總統時期為122個季度。
美國自杜魯門以來各總統任期中的年平均經濟增速,藍色為民主黨,紅色為共和黨
在其中,一共含有49個衰退季度,民主黨任期內有8個,但共和黨任期內卻有驚人的41個。這意味著在民主黨執政時期,平均有1.1個季度的衰退期,然而在共和黨執政期內,卻平均有4.6個季度的衰退期。
然而,要如何才能解釋這種驢象兩黨總統執政期間明顯的經濟表現差距呢?布蘭德和華生指出,民主黨治下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並不是原因。
經過多輪歸因分析,這種經濟表現差距源於以下四點:溫和的油價沖擊、傑出的全要素生產率(TFP)表現、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及更加樂觀的消費者——以上四點約占民主黨執政經濟表現更加優秀原因的70%;而余下的30%,或許就是好的政策和好運氣的結合了。
布蘭德和華生還使用了失業率、標準普爾500指數、企業利潤率、工資率以及生產率等指數進行測算,其結果毫無意外:在經濟表現方面民主黨全面碾壓共和黨。
在選民最為關心的失業率問題上,在民主黨總統執政任期內,失業率平均下降0.8個百分點,而在共和黨政府執政任期內,則平均上升1.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兩者相差近1.9個百分點。
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任期內如此之大的經濟表現差距,究竟是源於何處呢?是否源於總統自身的特征(是否曾經是州長還是參議員)?是否是由於黨派對於國會的控制?答案都是否定的。
布蘭德和華生又把考察的指數擴大到財政和貨幣政策:民主黨通常會認為其更好的財政或貨幣政策能夠促進民主黨總統任期內的經濟增長,然而數據並不支持這種看法。
研究結果發現,黨派特質、總統特質、以及執政的經濟政策並不能夠同民主黨執政期間經濟更佳互為因果。
而何種因素則更適合做出歸因解釋呢?譬如,在杜魯門任期內,其GDP(樣本中最高)的高增長反映了正向的生產率增長,大額國防支出,比平均水平要好的石油價格等;而小布什政府的第二任期中,其低迷的GDP增長率(樣本中最低)則反映油價高漲、生產率低迷、嚴重金融危機以及較低的消費者預期等等。
因而,該論文作者認為,真正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是在民主黨總統執政期間,經歷的更溫和的石油沖擊(有一些也是源於外交政策的外部性),更大的國防支出,更高的生產率記錄(這同許多政策相關)、更樂觀的消費者預期,以及尤為重要的,來自海外的更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這一因素在數據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可能被“百日計劃”越推越遠
當下,特朗普組閣已經幾近完成,且其內閣和團隊人選無不透露出特朗普將堅持其選戰思路的跡象,其當選後宣稱的“百日計劃”也延續了他在選戰中的承諾。但問題是,這可以破除共和黨的衰退魔咒麽?
由於特朗普在百日計劃中所給出的實際內容寥寥,有必要回頭檢測特朗普的選戰經濟計劃。
這份32頁的計劃由美國候任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和候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共同撰寫,其中羅斯是特朗普欽定的未來美國貿易政策核心人物;而納瓦羅則被美國媒體評價為“如果你希望讀懂特朗普對中國問題的看法,那麽就看看納瓦羅寫的書”。此外,納瓦羅所提出的貿易政策也帶有強烈的鷹派色彩。
這份經濟計劃本身的邏輯非常簡單:改革美國的貿易結構和貿易政策,猶如一劑“十全大補丸”,既能令美國達到政府收支平衡,又能大幅增加美國就業,還能將美國的GDP增長帶回3.5%。
特朗普的百日計劃,勉強可獲得一些工作機會回流,卻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後果。圖為特朗普與夫人參加新年派對
首先,為避免雙赤字出現,且做到預算平衡,特朗普希望降低美國政府預算赤字,並隨之實行他的大幅減稅計劃。然而降低政府預算赤字的資金將如何而來?
該計劃認為,這筆錢主要來自於在貿易政策方面的稅收調整。即僅在貿易政策改革一方面,就可以增多1.74萬億美元稅收,對沖大部分美國的政府預算赤字(2.6萬億美元左右)。與此同時,貿易政策調整還可以大幅度降低美國的貿易赤字。
其論點是:考慮到其他國家使用的是增值稅(VAT)系統,而美國使用的是個人所得稅系統,對美出口的國家享受了15個百分點~25個百分點的不公平的稅率優惠。
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的過渡團隊堅持了這一看法。據CNN報道,特朗普過渡團隊正非常認真地考慮實行最高可達10%的進口關稅,旨在提振美國制造業,該關稅可以總統行政命令的方式頒布施行,也可作為共和黨未來“稅務改革綜合方案”的一部分推出,其團隊也正在同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布拉迪(Kevin Brady)就實施邊境調節稅等措施進行討論。
此前有經濟學家測算,如果按照特朗普選戰中的經濟計劃計算,對美進口的商品征收20%關稅,這意味著美國貿易赤字下滑2%(4000億美元),即美國貿易赤字完全消失。
這份經濟計劃還認為,如通過征邊境調節稅等一系列形式促進美國制造業回遷美國,調整貿易結構,則可以解決美國200萬人的失業問題,並將美國的GDP帶回歷史高位的3.5%。
這一切都與前述論文中所給出的“如何維持經濟增長”的四條秘訣不符,相反,上述經濟政策將造成外部世界的劇烈反彈,且降低消費者購買力。而特朗普希望帶回美國的工作多集中在傳統的鋼鐵和煤炭行業,與提高生產率也並無相關性。
主流經濟學界看衰特朗普
在特朗普當選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就曾出具報告,對特朗普提出的在稅收、政府支出、移民政策以及國際貿易方面的選戰經濟政策進行估測,並指出待特朗普任期屆滿(4年),美國就業崗位將減少近350萬個;失業率則將上升至7%(目前為5%以下);在其任期內,美國家庭經通脹調整後的平均收入將陷入增長停滯狀態,股價和住房實際價值也將下降。
其他經濟機構的預測也趨同:牛津經濟研究所預計,特朗普的選戰經濟政策將令美國400萬人失業,且2017年開始,美國經濟將會出現衰退。
不少分析師均指出,特朗普有關對進口商品大幅度提高征稅的做法將招致報複。美國GDP中有14%份額都同出口業相關,而美國7%的就業群體也處於出口業相關行業之中。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只要特朗普實施極端貿易保護主義主張,將立刻招致大規模的貿易報複。“中國和墨西哥在全球跨境供應鏈中占有巨大份額,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和機動車方面。”PIIE副所長諾蘭(Marcus Noland)表示,如果特朗普實施了其貿易政策,最多將導致400萬美國人失業,“關稅將立刻對所有同電子產品和機動車有關的美國跨國公司的價值鏈產生幹擾。”
巴克萊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加鵬(Michael Gapen)則計算了關稅有可能帶來的損失:如美國對中國對美進口產品征稅達到15%,對墨西哥對美進口產品征稅達到7%, 預計2017年美國的GDP將被拉低0.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學家亦指出,有些工作失去了就再也不可能回流,美國不可能回到上個世紀50年代。曾在美國財政部負責貿易政策、目前在美國喬治城大學任教的瓦斯汀(Bob Vastine)認為:“從技術和服務(行業)的立場來看,(特朗普貿易團隊)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團隊,因為它只會往回看。特朗普想創造那些已經失去的舊工作,但是我們已經不會再生產掃帚,或什麽塑料盤子了。”
那麽,特朗普有沒有可能抓住經濟繁榮的些許“幸運”因素呢?似乎時間也並不站在特朗普這一邊:二戰之後,美國的經濟增長期尚未超過120個月,而目前的這一輪經濟擴張已長達7年之久,如等到特朗普正式成為總統,就已經達到91個月,在特朗普任期內(91+48=139)出現萎縮的風險不容忽視。
不過特朗普並不放過任何一個宣稱自己創造了經濟繁榮的機會。在聖誕節之後,特朗普就在推特上急忙寫道:“我勝選前,全世界一片低迷,毫無希望。而現在股市飆10%且聖誕消費額已超過萬億美元!”
對此,加拿大Gluskin Sheff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羅森博格(David Rosenberg)隔空回應道,“我們都知道蜜月結束之後是什麽——是艱苦歲月的開始。”
(記者周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