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中裕新藥的淨值那麼低? 破解五迷思 搞懂生技葫蘆裡賣什麼藥

2012-1-2  TWM




宇昌投資案成為國、民兩黨大選攻防戰,當政治人物忙著口水戰之際,本刊幫你揭開新藥產業的神祕面紗,真正「解密」像宇昌這樣的新藥公司,到底葫蘆裡賣什麼 藥?

撰文‧楊卓翰

一件宇昌投資案,讓民眾及投資人一頭霧水。到底生技新藥是什麼神祕的產業,投資人的五大疑問,一次幫你解答。

疑問一:新藥投資和一般電子業投資有何不同?

生技新藥和傳統電子業的投資,在研發產品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因為藥品需要經過縝密且冗長的時間進行研發,所以投資的新藥要上市,至少得等十年,才 「有機會」,而且因為開發新藥更加複雜,投資風險也更大。

疑問二:新藥研發過程有什麼困難?

藥物對於人體任何影響都必須經過一層又一層的測試,而各國對於藥品管制的法令也都不同。因此,製藥公司從臨床前實驗開始,就要納進各國不同的管理規範及風 險考量。例如,台灣上市的藥品若要進入美國銷售,需要符合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各項規定。如果有一項不合,曠日費時的檢測過程就要重來一遍。

因為耗費這麼多時間和資金,卻不能保證新藥能通過,這也造成新藥研發產業的進入門檻高、投資風險大、投資時間長等特質。

疑問三:為何新藥研發公司的淨值總是那麼低?

新藥開發的生技與傳統科技公司最大的不同,可以從淨值上看出來。而這也曾在宇昌案中被提出質疑。國發基金投資的中裕新藥若以股票淨值計算績效,目前是虧損 二億元;但以興櫃的股價市值計算,則有八億元帳面獲利。怎麼會有這十億元的差距?就在會計認列和真實價值的差距。

根據財務會計準則第三十七號公報規定,從取得專利到進行人體臨床實驗階段,雖然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研發進展,但在財報上卻一律認列為虧損,直到進行至第 三期臨床實驗,才能將技術等列進公司的無形資產。

也就是說,藥物研發初期到中期長達十年以上的漫長過程,研發新藥的公司都沒有帳面上的收入,許多公司的淨值也一定會跌破帳面價值。若沒有具長線投資的「天 使基金」或企業集團在背後撐腰,一旦無法再增資,公司就很容易面臨解散的命運。

由此可知,新藥研發公司的真正價值並不能用淨值來衡量。宇昌(現為中裕新藥)研發的愛滋病新藥已經完成FDA二期臨床實驗,而且結果證實有效,加上目前愛 滋病並沒有藥可以治,目前中裕已在尋求對外授權,預料將可取得大筆授權金,這也是股價還可維持在每股三十元以上的原因。

疑問四:台灣為什麼需要發展新藥研發?

台灣早年因為科技產業偏重製造,最後只能往下游的代工發展,低毛利與高替代性的病徵現在逐一發作。新藥研發附加價值高,產品壽命長,是台灣企業不重蹈覆 轍、往產業鏈上游發展的最好機會。二十年來,台灣的醫學院都是考生第一志願,累積了優秀的人才,也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品質管控與技術,為藥物開發提供絕佳的 環境。

現在國際藥廠為了降低成本,漸漸以外包或收購專利的方式尋找新藥,研發中心也逐漸移向新興國家市場。台灣位處中國、美國及日本三大醫療市場的戰略位置,也 將在這波商機中受益。例如瑞士諾華生醫在台灣設立臨床研究中心,就是對台灣研究能力的肯定。但是,研發新藥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而台灣投資人通常不願 投資這類風險高的長線標的,這也將影響台灣新藥研發能否永續的關鍵。

疑問五:台灣進入快速成長的大陸市場會有什麼障礙?

中國現為全球第三大藥品市場,根據經濟部統計二○一一年的藥品終端市場超過九千億元人民幣(三.五兆元台幣),而且每年有二○%的成長率。因此未來將是中 國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成為國際藥廠爭奪的主戰場。

台灣和中國雖然同文同種,但在醫藥法規及藥證監管上卻完全不同。為了符合中國的法規要求,台灣申請藥品進口仍須經過繁鎖的程序。台灣的新藥若要突破這個困 局,必須仰賴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這個捷徑。例如太景生技的新藥在第三期的人體臨床實驗,透過醫藥協議,有八五%的合格實驗是在中國進行,因此加 速中國市場的藥證審核時間。

更重要的,如果未來兩岸在ECFA的談判,能夠簡化雙方的認證程序,台灣藥品就可以快速在中國上市。例如最近剛通過台灣藥證的中天生技癌症新藥「化療 漾」,未來只能先以食品類別在中國上市,但若要以藥品上市,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臨床實驗並取得藥證才行。可見在ECFA通過前,台灣新藥在中國銷售並不簡 單,也因此,未來與中國進一步協商藥證認可,是台灣藥廠進軍中國市場非常重要的一環。

差很大!

新藥投資和一般電子業比較DRAM研發 新藥研發研發時間 1~2年 10~12年研發成本 * 400億台幣(200億/年) 200~300億台幣

(30億/年)

領先時間 * 領先1~2年 獨占15年年銷售額 * 200億台幣 3240億台幣

全球總產值

(2010年) 7500億台幣 24兆台幣註:DRAM以三星40nm研發為例;新藥以輝瑞Lipitor為例資料來源:isuppli、經濟部,經研室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7

跟達人逛市集 打破20個挑菜迷思

2012-03-19  TCW日



三月九日下午,台北市忠孝東路的 「248農學市集」人潮川流不息。食材達人徐仲忙著向各攤小農打招呼,彼此是認識很久的老朋友了。

徐仲向我們說明,在農學市集買菜最大的優點是,能清楚掌握產地及來源,「農夫就站在你面前,有問題隨時問。」傳統市場的菜販多向果菜市場批菜,來源複雜, 讓他較有疑慮。因此,近五、六年來,他已很少到傳統市場買菜,轉而選擇農民市集、有機商店,或直接打電話跟農夫買。

「你吃吃看,這麥芽糖確實有股麥香。」他用竹籤蘸了點讓我試吃,軟滑的質地與回甘的口感,和記者過去吃的大不相同,這是以小麥草與米為原料,在文火熬煮十 多個小時後的自然產品,且製作者就站在我眼前。

徐仲提到,其實掌握幾個原則,就可避免吃到不安全食物。除了清楚產地與來源,最好是「農夫就站在你面前」外,第二個原則是,選擇當季盛產的食材,因非當季 作物就必須使用大量的肥料及農藥。

第三,請出「Google天神」來保庇,在Google打上「有機+食材」,越罕見的作物要越小心。他舉例,輸入「有機芭樂」,會發現資料很多,表示芭樂 是可以無農藥、有機栽植的作物;但「有機荔枝」寥寥可數,代表荔枝蟲害多、照料較不容易,選購時就要特別小心。購買這類作物時,徐仲就會要求看檢驗報告, 確認農藥的殘留量合於規範。

「台灣這麼小,你直接去產地看嘛!」徐仲有感而發,了解作物成長方式,減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是解決餐桌危機最直接的方式。以下是他一邊帶著我們逛市場, 一邊提醒我們的選材原則。

01.豬頸處常打抗生素,因此「松阪肉」該少吃?這麼說並不正確。首先,豬隻打針多在背部或頸部,雖是頸部,但不會打在松阪(頭頸間)部位,應是比較近梅 花肉的部位,因此,「少吃豬頸肉」的疑慮是多餘的。要多注意的是,在市場中選擇來源值得信任的豬隻,由合法屠宰場屠宰,或攤商也會販售有品牌、健康養殖的 豬隻。也可以直接購買有品牌的冷凍豬肉,其肉質急速保鮮,生菌數也較低。

02.花椰菜標榜抗癌,但農藥問題很嚴重嗎?花椰菜及青花菜主產季在秋冬,盛產期農藥疑慮較小。若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就選擇吉園圃無農藥殘留蔬菜,或有機 耕作的蔬菜。

03.活蝦一定最新鮮?台北市場買的活蝦,得從中南部運至基隆魚市場再轉運其他市場,途中就可能添加興奮劑。購買產地直銷、有生產履歷的蝦子較佳。

04.常見的高麗菜有農藥殘留疑慮?高麗菜是溫帶蔬菜,盛產期是冬季,冬天吃疑慮較小,在夏季則要選擇高海拔的高冷區所種植的作物,大白菜亦是如此。

05.魚鰓紅、眼睛明亮就可放心?這已不是最正確的選擇標準,打撈上岸就噴灑福馬林等防腐劑的魚隻,雙目依舊閃亮。選擇有信譽的固定攤商,魚貨流動率高。 或直接購買有品牌的冷凍魚,烹調前才冷藏、解凍最保鮮。

06.文蛤外殼顏色黑是正常的?這是正常現象。打撈上岸的新鮮文蛤顏色會比較深,之後慢慢變淡。要注意的是,為求顏色深淺一致賣相好,則有遭添加漂白劑的 疑慮。文蛤打撈上岸後並不會立即死亡,會放在鹹水中吐沙販售,或是去水低溫販售,兩者都是正常的狀況。

07.雞脖子、雞翅會累積毒素,少吃為妙?如果雞隻本身不健康,吃哪個部位都差不多。同樣要選擇在人道環境下健康飼養的雞隻,現在台灣已有許多可供選擇的 品牌,如果在菜市場中選購,至少要問清楚雞隻來源、飼養的環境及天數。

08.薑長在地下,不會有蟲害,也無須農藥?大錯。在地面下,仍有萬蟲鑽動,農藥與肥料仍少不了。再者,薑是相當耗地利的作物,採收之後,土地要休息3年 的時間,才能再行耕作。購買時也別忽略農藥問題,多選擇有機或是無農藥耕作的。

09.售價10元和35元的菠蘿麵包差很大嗎?麵包製作有一定的成本,如果價格太過便宜(非促銷),就可合理懷疑麵包裡許多成分都以成本低的人工化合物取 代。以奶油為例,有品牌的天然奶油和人造奶油的價差高達2倍。

10.丸子越彈跳越好?翻開丸子包裝上的標示,會發現添加物如奇門遁甲般難解,越彈跳,可能表示添加物越多。應先選擇有品牌的冷凍商品,或是現做的新鮮 品,大賣場或市場中秤斤論兩的散裝冷藏貨應避免。

11.醬油不就是大豆或黑豆釀造的嗎?不完全是。現在市面上有許多3天即做成的速釀化學醬油,價格會比純釀造便宜許多,純釀造醬油瓶身會貼有台灣釀造公會 所核發的「100%純釀造」標示。另外,有些醬油會添加防腐劑,瓶身成分標示會寫明,應避免選擇。

12.米越白、越大顆就越好?白米的顏色及大小經常是由機器篩選,沒有太大問題。要注意的是,在機器洗選過程中,為讓白米不長蟲,就有噴入除蟲藥的疑慮。 不同品種、產地的米就有不同風味,直接到產地拜訪農夫,了解生產過程最為安心。

13.果醬的保存期限兩年正常嗎?通常能保存很久的產品就有添加防腐劑的疑慮,果醬能保存2年不太合理,閱讀成分標示若看到「己二烯酸」或「苯甲酸」,就 是防腐劑。在台灣可買到無添加化學成分並用天然海藻膠做凝固劑的果醬,才能吃到真正水果香。

14.蓮霧又紅又美最好吃?一般來說,顏色越紅確實越甜,但要多加注意的是,蓮霧是高農藥作物,草莓、芒果、荔枝也都是,在甜美度之外,更應注意其來源產 地,最好詢問是否有檢驗證明,以確認農藥的殘留量合於標準。

15.雞蛋外殼有粗糙顆粒是正常現象?一般來說,雞蛋外殼有粗糙顆粒感表示越新鮮,光亮平滑表示新鮮度不夠。從顏色無法判斷雞蛋健康與否,這跟母雞的品種 及餵養的飼料有關,大小則代表母雞歲數的高低,母雞越老,生的蛋越大。

16.火鍋料理中常吃的炸豆皮健康嗎?豆製品容易生菌,處理環境的清潔與否格外重要,少買來源不明的散裝品,選擇標示清楚、或是有機豆腐品牌的非基因改造 黃豆製品。炸豆皮則還有炸油問題,油質若不新鮮,豆皮會有油耗味,是可以吃出來的。

17.紅豆綠豆比較不會有農藥殘留?又錯。紅豆與綠豆經常會有除草劑殘留。紅豆在生長過程中有病蟲害問題,農藥少不了,採收前,由於人力不足,省事的方法 就是噴灑除草劑,以方便機器採收。因此,紅豆、綠豆應多選擇台灣產的有機產品。

18.坊間鮮奶品牌很多,該怎麼選?喝牛奶的問題是,有些牧場為產量會對牛隻施打催乳針。因此買鮮奶時不妨選擇瓶身有標示「單一牧場」的乳製品,牛奶由牧 場自產自銷,而非向其他牧場收購。

19.蜂蜜結晶,是假貨還是壞掉了?蜂蜜結晶是正常物理現象,這是天然葡萄糖和水分在低溫下形成的。購買前,可以先試聞,真正的花蜜會有清淡的特殊花香 氣。直接向產地訂購,或在農民市集中直接向農夫買,都可避免買到假貨。

20.枸杞、紅棗顏色越紅越好?不一定。枸杞顏色過紅則有被染色的疑慮,台灣的紅棗及枸杞多是進口,較無法直接了解其製作過程,有少數農友自己種植的紅 棗,可供預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5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276

最近關於創新的詞彙很流行,比如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國家等。在工作中,我看過創新的豬跑,也吃過創新的豬肉,在這裡分享一下我關於創新的體會和思考。這些內容很多都可以從各種書籍中看到,並不是我獨創的見解。

迷思之一:Innovation starts with Epiphany

故事書裡有很多聰明人忽然靈光閃現的情景。靈光閃現、頓悟的英文是 「Epiphany」,著名的靈光閃現的故事有:

1、阿基米德在洗浴城裡泡澡,忽然跳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大喊「Eureka」——他老人家發現了浮力定律。

2、牛頓當年坐在蘋果樹下,忽然一顆蘋果砸到他頭上,他靈機一動揭示了萬有引力等理論。

由於種種原因,故事中沒有提到這些科學巨人在頓悟之前已經在相關學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他們也為這些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這樣那些看似神奇 的時刻才會光顧他們。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他們都是獨立工作的,沒有一個阿基米德團隊,或者「牛之隊」在背後支持他們。在近代,很少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 成前無古人的發明創造。讓我們看看自己的手機,它集成了幾代理論創立、發明和技術工程上的創新:

1、無線通信:radio waves,location aware – GPS,cell tower,WiFi AP;

2、有線通信:USB;

3、集成電路;

4、顯示技術;

5、計算機、應用程序。

讓我們穿越到牛頓所在的時代,想像如果我們把這些技術的原理,設計圖紙都像蘋果一樣向牛頓頭上砸去。他會頓悟麼?

在我所熟悉的電腦和IT領域,所有我看到的很「酷」的產品,它們都是幾代人、幾個團隊前赴後繼持續創新的結果。這個過程就像拼圖一樣,很多聰明人都 看出了最終圖像的模樣,都在一塊一塊地拼接,然而往往拼好最後一塊的同學得到了最大的榮譽。但是如果沒有前人的積累,沒有自己紮實的能力,就沒有「最後一 塊」等著同學們。

另一個有用的推論是,不要一開始就想把所有丟失的拼圖塊都找到並填上,打造一個完整巨大的創新。

迷思之二:大家都喜歡創新

誰不喜歡創新呢? 然而,創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樣的事,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不一樣」。當你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你會得到什麼回答呢?下面是其中一些:This will never work;No one will want this;It can't work in practice;People won't understand it;This isn't a problem;This is a problem, but no one cares;This is a problem, and people care, but it's already solved……

為什麼?我辛辛苦苦想出來的點子,為什麼得不到領導或同事的讚賞?這裡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

1、個人嫉妒:這個想法居然被你想出來了,我不能接受;

2、面子或政治因素:這個東西要如果做成了,我沒面子;

3、優先級:我已經有十個創新的想法在手頭了,不能接受又一個新的創新;

4、安全:不創新,我沒有風險; 要創新,我可能要失去一些東西;

5、習慣:這個不是我們做事的習慣啊,不符合我們一貫的原則;

6、動機:我能從中得到什麼?我為什麼要幫你?

7、不喜歡創新,有時連創新者都不例外,甚至有些創新者會恨創新。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消極反應?

假如你發明了電報,並且用畢生精力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電報網和電報企業。這時有一個年輕的發明家上門推銷他的創新產品——電話。雖然這個早期的電話 看起來其貌不揚,它後面還拖著一條尾巴,可是你敏銳地看到,這個創新將會顛覆目前的電報產業,它預示著你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企業將會失去市場,這時你會怎 麼想?會不會恨這個新發明?

另一個例子:現在大眾普遍認為鑽石很值錢,購買鑽石的人也不少。鑽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組成,如果有人發明了一種在常溫常壓下把石墨變成鑽石的方法,就可以廉價地生產大量的鑽石,那麼那些在鑽石產業鏈上經營的人們,以及已經購買、儲存鑽石的人們會有什麼反應?

從這裡我們看到,有些創新是顛覆性的。這些顛覆性的想法一旦出現,就會引起現有技術擁有者的極大不安。

迷思之三:好的想法會贏

理工科的同學普遍比較理性,他們認為好的想法就會贏。但是在現實中,好的主意不一定贏。

例如我們目前普遍使用的電腦鍵盤,大多都是這樣的佈局(QWERTY):

但很多研究表明下面的鍵盤佈局(Dvorak)更有效:

 

然而為何這麼好的鍵盤卻如此少見呢?

另一個例子:國際標準衡量制度(米/千克)和英制衡量制度(英呎/磅)的使用對比。後者只有美國還在使用。事實上美國國會早在兩百年前就通過了法案,要推廣國際標準衡量制度,但卻遲遲沒有行動。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和行動相關的各利益方都在考慮——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What's In It For Me(WIIFM) ? 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那麼再多的好想法都只會停留在口頭。

「火車票實名制」的實施,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技術上有困難麼? 對於一個可以成功發射登月飛船,可以用GFW把中國的互聯網變成一個局域網的國家,火車票實名制在技術上並不難。但是對於掌握政策的制定、實施、運行及維 護的人來說,他們都在心裡問:WIIFM?在沒有好的答案之前,這個「好想法」是不會得到徹底實行的。

怎麼樣才能讓別人喜歡你的創新呢? 在我們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應該考慮下面幾點:

1、Provide 「what's in it for me」 for stakeholders(對利益相關人要講清楚 「你能從中得到什麼」);

2、Relative Advantage(創新和目前的應用相比,有什麼相對優勢);

3、Compatibility(創新和目前的應用是否兼容);

4、Complexity(避免過度地描述複雜的技術);

5、Observability & Trialability(能讓別人看到/實驗創新的結果麼?)。

迷思之四:創新者都是一馬當先

有些人會想:這些創新者真了不起,第一個想出了這些美妙的想法,要是我早生幾十年,也第一個實現那些想法就好了。

其實,大部分成功的創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APPLE的音樂播放器iPod,它是2001年10月23日發佈的,在它之前音樂播放器市場已經有很多產品了,它在出現後的幾年時間裡才超越了對手:

另外,Gmail、Google Calendar都不是該領域的第一個產品,當Gmail、Google Calendar發佈的時候,世界上大部分有email的用戶都至少有兩個免費的email/calendar服務,比如Yahoo Mail、Hotmail。有了以上免費服務,誰會需要第三個免費的賬戶? 但是後來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趕上並超越了先行者。下面是2006年的美國市場數據: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4

債市迷思,利空還是利好?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2/blog-post.html
零利率長期化的現象,令我近日摸不通,我是傾向利好的一方。

如果利率有下降的空間,購買長債還有其獲利的可能,可以透過槓桿而獲取合理回報。然而,如今零利率長期化,預示購買長債者的升值幅度有限,同時要承受通脹 及違約的雙重風險,誰會購買長債?如果債市牛市已經終結,在大QE的背景下,資金會否被迫到股市,甚至其他市場上,如黃金呢?

資金只是追逐利潤和保本。在大穩定的前提下,政府願做一切傻事去穩定市場及經濟。投資重點應考慮其2nd system effect,可以是高固定投資、刺激政策以及滯脹。中國及香港的私人房地產市場備受政治打壓,自身也去到一個不能承受的地步,加上銀行信貸收緊,難有作 用。資金如果在樓市及債市流出,在股市多年低迷的背景下,股市可能成為下一個資金容器的機會提高。尤其是如果中央能堅持提升股市監管。

然而,零利率不利信貸流動性,QE分分鐘成為現金放在銀行裡,沒有意思。經濟一厥不掁,信心下降,所帶來的信貨緊縮效果,真係40年前所未見。大家都係見步行步,暫時還有QE3的期望,但如果QE3失靈,人們還能寄望什麼呢?

這年代的投資者,真需要有好的分析力及反應,過去的大牛市easy money已經不再出現了。上一代人真是幸福!我們還需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03

劫富濟貧之迷思——論稅制(二)


2012-5-14  TCW




不繳稅會被抓去關,這是現代公民 都有的常識,但為什麼會有這種制度?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 Alchian)的解釋是:這是為了避免有人想「搭便車」,免費使用「公共財(public goods)」。

我們生活周遭的產品,絕大多數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一塊麵包,張三吃了,李四就不能吃,但是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服務——例如國防,卻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張 三使用,並不排除李四也能使用,這種財貨被稱為公共財。

既然是公共財,就會有人想搭便車。公共財也是要花錢建造的,但誰來出錢?這種財貨沒有排他性,某人只要等別人出錢,就可坐享其成。

為了避免有些人繳錢提供公共服務,卻讓別人坐享其成,於是就有一個機構:它負責向人們收錢,提供公共服務,如果有些人不想繳錢,這個機構就有權力把這些人 排除掉,不讓他們享受這個公共服務。

這個機構就是政府,而人們為了這些公共服務繳的錢,就是「稅」。政府排除那些不繳稅又想搭便車者的方式,就是請這些人去坐牢。

因此,稅其實是我們使用公共服務的代價。如果政府沒有提供一些公共服務(如國防),來保障個人生命財產安全,這個社會將會崩解。因此,政府強制徵稅,提供 公共服務保障人民,社會才能繁榮。

但若政府新課一種稅,不是為了提供公共服務,而是為了劫富濟貧,性質就完全不同,它不是人們使用公共財要付的代價。事實上這種稅不但不會讓社會更繁榮,還 會帶來反效果。因為這種稅,本質上是對創造財富者的一種懲罰。

社會上那些賺到錢的人,他們的財富來源不是強取豪奪,而是他們提供了對人們有利的產品服務,人們才心甘情願掏錢出來,交換他們的東西。因此,一個人賺錢越 多,意味著他對社會創造的財富越多。

但是如果政府為了劫富濟貧,對人們賺的錢課稅,就是在打擊人們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誘因,這樣誰還願意去發揮聰明才智,為別人提供更好、更新的產品服務呢?以 劫富濟貧為目的所課的稅,結果就是讓社會變窮而已。

我們繳稅是希望政府提供給我們基本的生命財產保障,或是希望它提供給我們市場很難提供的產品服務,而不是要縮短什麼貧富差距。為縮短貧富差距所課的稅,是 典型的社會主義思維,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說,這種稅的本質只是「為了某人而去搶劫另一人而已。」

當前的稅制設計,就是基於這些「劫富濟貧」的錯誤觀念,以致讓繳稅者有巨大的誘因去避稅,最後結果就是課到的稅收不如人意。下一篇將針對什麼是較有效率的 稅制來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1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2)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781

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麼?技術的創新是關鍵麼?

迷思之五:要成為領域的專家,才能創新

這個想法看起來沒什麼錯,我們不正是為了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才來上學,拿學位,並且希望拿到學位之後成為專家,然後再開始在這個領域進行創新的麼?

但是統計數據顯示,70%的創新者,他們最成功的創新是在他們擅長領域之外產生的。

Tim Berners-Lee是一個物理學家,他在1989年3月提出了一個想法,利用HyperText實現方便的信息共享和更新。他的老闆看了他的想法後 說,「vague, but exciting」。一年後,他和同事們實現了通過互聯網的HTTP協議通信,WWW就這樣誕生了。

這個在現在看起來如此順理成章的想法,為什麼是由一個物理學家,而不是計算機學家最終實現的呢?事實上在WWW/HyperText協議剛出現的時 候,一些計算機專家很看不起這個想法(根據我看到的2001年資料)。因為專家們認為,一個文本文件上有一些文字,有些是藍色的,用鼠標一點,就能打開另 一個文件,網頁上都不記錄狀態。這看上去有什麼難度,又算得上是什麼創新呢?這個文章又沒有提到很多希臘字母的公式,在哪裡發表論文呢?當時計算機科學家 在研究開發COM、DCOM、Remote Process Call這些高難度的東西。

事實上,正是這種看似簡單的無狀態(stateless)網頁改變了世界。

在中國甚至全世界,B2B網站做的最好的是阿里巴巴,那它的創始人是學計算機、互聯網專業的麼?

Nokia公司在進入通信領域之前是芬蘭一家做森林木材相關產品的企業,比如紙漿、衛生紙、雨靴等相關產品。芬蘭全國人口只有500萬,他們能用多 少衛生紙和雨靴?於是有一天公司領導決定創新,他們最終看上了通信領域,但當公司想去融資的時候,專家們包括資本家們並不看好他們的前景甚至都在嘲笑他 們。15年之後,Nokia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和通信企業,擁有79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當然Nokia在成為行業領頭羊,成了專家之後,也碰到了自 己的問題,它不得不從自己著火的平台跳進冰冷的海水裡……

另一個例子是索尼公司的「單放機」(Walkman)。索尼公司在大型的收錄機取得成功之後,其創始人盛田昭夫想進一步讓所有人都能隨時聽到音樂, 於是就有了發明「隨聲聽」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在公司內部受到很多阻力。公司的專家們認為市場認知是:「收錄機,收錄機,就要能收能錄」,隨聲聽沒有市 場。他們還做了多次市場調查來證明大眾不會喜歡「只能放音樂,不能錄音樂的小玩意」。盛田憑著他對電子消費品趨勢的洞察和對未來的直覺,堅持推進研發甚至 以自己辭職相要挾。最後在產品快要上市的時候,大家要給它取名字,Walkman是最後的候選名字之一。公司請教了語言專家,語言專家語重心長地指 出,Walkman不符合語法,動詞不能修飾名詞,改成Walking Man才是正解!

值得慶幸的是,盛田昭夫沒有聽專家的建議。Walkman(而不是Walking Man)上市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Walkman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點燃了爆炸性的增長。

在Walkman的生命週期中(1979-2010),它共賣出了2.2億台,開闢了一個新的市場。Walkman產品引起了從Panasonic、Aiwa到國內的許多廠家的效仿。如此巨大的市場和銷售旺景是許多專家們當初不曾想到的。

為什麼領域內的專家有時候反而沒有領域外的創新者那麼有創意呢?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迷思之六:技術的創新是關鍵

技術創新是關鍵這個想法對理工科的同學們來說更是自然不過,很多同學孜孜不倦地跟蹤某編程技術各個版本的細節,津津樂道其中奧秘。大家的想法無外乎是我們就是要先學習各種科學技術,然後創新,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讓我們看看手機的發展歷史:

手機的哪一個進步不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呢?這句話當然不錯,但是最有技術含量的手機,在這個圖上還沒有顯示。它是這個:

你別小看那天線,那麼粗,裡面都是技術啊!

這就是著名的Iridium銥星計劃的手機,它的確凝聚了多種先進技術,而且開發思想簡明。只用往天上發66顆衛星,衛星信號把地球全覆蓋了,大家就可以隨時隨地用這個手機打電話了。這比在地面上每隔幾公里就建造一個手機基站要好不知多少倍。對吧?

不幸的是,這個服務從1998年開始運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迫終止。

在事後諸葛亮看來,銥星的想法有許多不靠譜的地方。

1.銥星的獨特價值點是在荒無人煙,沒有基站的地方也可以打電話,「荒無人煙」的一般定義是人們很少去的地方!銥星為最不常見的條件優化。那麼用戶在哪裡?用戶們大多在大城市裡,會在房間裡打電話。但是在房間裡反而使用不了銥星電話。銥星電話說明書有這樣一段:

當你在室內感覺通話效果較差時,請走到室外,把手機天線指向衛星所在的方位。但是用戶哪裡知道你的衛星是在哪一片天空中飛呢?

2.由於使用了衛星通訊技術,銥星的帶寬、延時都比不上普通手機。

3.銥星有用戶群體麼?當然有,那些登山運動員、在南極科學考察的人們、還有想隻身駕船周遊七大洋的孤膽英雄們,他們當然希望有一部這樣的電話。但 是這樣的用戶數量在全世界有多少呢?銥星電話現在變成了一個租賃業務,為這些幾千幾萬用戶提供短期服務。與此同時,全世界手機用戶早已突破了10億。

我們在這裡看到,除了技術的創新,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創新:商業模式,用戶體驗,生態系統。

iPod、mac iTune client、iTune web site共同實現了在音樂購買、同步、播放這整個流程的整合。如果單獨拿出來和同類型產品比較,各有千秋,但是把各個環節整合得如此流暢,打造成一個盈利的生態系統,使得蘋果公司目前遠遠領先其他競爭者。

搞IT技術的人們有時候把「功能的增加」和「技術的創新」等同起來。但是產品功能的整合容易被很多人忽視——茶壺由這些組件組成:茶壺蓋、茶壺體、茶壺把、茶壺嘴。各個部分及功能還要有機結合起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那麼請看下圖的茶壺滿足用戶的需求了麼?

(來源: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y Donald A. Norman)

大家在使用一些軟件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這些軟件,要說功能也都齊全,可是怎麼就這麼難用呢?一旦出現了更好用的軟件(也許功能一般),大家就呼拉一下都換掉了原來的軟件了。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8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3)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62

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麼?創新的過程是連續的曲線麼?

迷思之七: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1)

標題所描述的難道不對麼?這些企業因為創新而成功,創新是他們的企業基因。它們當然會繼續創新下去。從情感上是這樣,這種嚮往的感情驅使很多求職者 想「加入一個偉大的公司」。但是在實際中,你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企業進入了一個創新者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境地。

當成功的企業步入中年,他們當年發跡的市場成熟了,當年賴以成功的創新技術成了「維持性的技術」,在成熟的市場和維持性的技術的環境中,技術的創新 並不是影響企業成敗的主要因素。然而,顛覆性的創新會為產品和市場帶來巨大風險,這些企業所擁有的流程,價值觀和文化會排斥顛覆性的創新。那些沒有成功包 袱的小公司反而能把顛覆性的創新帶到市場,挑戰成熟企業的霸主地位。

這一糾結的創新兩難表現為:不斷滿足已有用戶需求,則進入飽和市場,不免被新的顛覆性創新淘汰;如果尋找顛覆性創新,則遭到公司的流程、價值觀、文化的排斥。

這個創新兩難有下面的一些症候群,它們都以「成功的企業……」開頭。

成功的企業被股東們寄予厚望

有人說,這些成功企業乾脆就堅持既有技術,獲得平穩增長就足夠了!但是,這些成熟企業的股東們並不滿意於漸進式的增長。我們以微軟公司為例,它近5 年的平均年營收大約是500到700億美元。年利潤(Operation Income)大約是180-270億美元。作為一個股東,你希望微軟公司的收益每年以多少速度增長呢?大多數公司的股東們希望增長率在10%以上,最好 是15%以上。這麼說,微軟公司每年除了維持去年的營業額,還要找到至少50億美元(500億美元的10%)的新營業額。這相當於每星期要找出1億美元的 新營業額,多賣1億美元的東西。這還沒有考慮到各種成本的增長(員工自然也希望報酬的增長高於CPI)。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利潤增長點,股東和股市上的投機 家們就不會看好這個股票……

那麼怎樣才能每週多賺至少1億美元呢?這時候你發現,小的市場已經滿足不了大公司的胃口,但是,所有顛覆性的技術在開始的起步階段市場都不大。有些 大公司就會扮演Second Mover的角色,等著一幫First Mover在市場萌芽階段拚殺,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採用收購、入股、投資等方式,切入新興市場。但是往往時機成熟的時候,那些First Mover要價都很高(再加上一些泡沫的作用),花了大價錢買入往往事倍功半。正如我們前面講到的,技術的兩種分類,Sustaining Technology(維持性技術)and Disruptive Technology(顛覆式技術)。

維持性技術

基本技術已經為業界所熟知

有已知的顧客和市場的競爭者

市場的成長以可預計的速率成長

對產品開發者的要求——仔細的計劃,嚴格的執行,給用戶提供可預見的路線圖,可靠的升級和維護方案

顛覆性技術

新技術,不穩定,成本高

大家都不瞭解市場,用戶,和競爭對手

各種專家對顛覆性技術的預測都是錯的

對產品團隊的要求——以發現為驅動的計劃;對市場無知的推廣

當你擁有成熟的市場、成熟的技術、穩定的客戶時,你很想知道用戶想要什麼。作為一款成熟軟件的作者,你也不想引入太多變數,你只要保證這些用戶繼續 對你的產品滿意,購買你的下一款升級產品就好了。這時候,你需要做的是仔細地瞭解需求,堅決去執行產品計劃,然後按時發佈新的升級軟件。

但是對於顛覆性的技術來說,就不同了。目前市場的客戶不知道顛覆性技術,例如,我們想像在汽車工業發展的早期,亨利·福特去做市場調查,他問馬車伕 們有什麼需求,馬車伕們會跟他描述「噢,福特先生,我需要四個輪子的、燒汽油的車子,還有一個圓圓的方向盤的就好了……」?我想不會,他們會說,給我更快 的馬!

對於顛覆性的技術,我們需要計劃,但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新技術的合理使用場景,我們也需要做市場,但是新技術的市場有多大,我們完全不知道。

(未完待續,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9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4)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955

迷思之七: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2)

成功的企業有錢請人預測未來

如果你是創新者,覺得某項技術有戲,你找幾個同伴在車庫裡就開始行動起來了。但是成功的企業則不同,它們有錢,有股東,要對錢、對股東負責,它們想 確定它們對未來打的賭是對的,所以它們花大價錢請人預測未來。不過,調查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專家們對於顛覆性技術的預期往往是錯誤的。下面是 AT&T的例子:

1980年代的時候,如日中天的AT&T公司請了很多顧問為它估計手機這一新技術在2000年左右的市場。專家們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指 出,在2000年,手機市場不超過90萬用戶,市場不夠大,不足以支持龐大的開放和運營費用,而這個預測和實際的用戶數字(1億9百萬)相差了120倍。 另外,AT&T也過度相信自己已有的成熟技術。他們想,如果把現在的電話市場擴展到每個成人、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有線的電話,那誰還用無線的電話 呢?AT&T放心地專注於提高傳統電話去了。到了1993年,它發現勢頭不對,趕緊花了126億美元買下了一個新興公司(McCaw Cellular),試圖重新進入手機市場,但是代價太大了。

另一個例子,在1970年代以前,電子計算器不能做複雜的科學計算,人們得用計算尺(Slide Rule)來解決問題。大學裡還有課程,教大家如何使用計算尺,一個好的計算尺賣20美元左右。

HP公司的一些技術人員覺得應該開發一個支持科學計算(三角函數,對數)的計算器,足夠小,能裝在衣服兜裡。他們請教了分析師,分析師預計這個市場 不大,大概每年只能賣1萬台。因此建議不要上馬這個項目。HP的創始人William Hewlett(就是HP當中的H)還是拍板上馬。結果在產品發佈的1972年就賣了10萬台(當時一台計算器賣395美元,相當於2008年的2000 美元),開創了一個新的市場,導致Texas Instruments、Casio等公司的跟進。

到了1976年,大量科學計算器產品湧現市場,產品的價格降到了25美元左右,原來的「計算尺」完全從市場上淘汰,大學裡再也沒有講計算尺使用方法的課了。

成功的企業開始捍衛一些價值觀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曾經製造出多款優秀的小型計算機,它在成功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公司認為,只有利潤率超過50%以上的產品才值 得去做,利潤率低於40%的產品則不值得投入。在80年代PC時代開始的時候,PC的利潤率是多少呢?10%左右。雖然DEC公司的領頭人都認為PC是未 來的主流,但是PC的低利潤率導致它在公司的各個環節都處於不高的優先級。你想,你可以賣兩種東西,一個是成熟的產品,利潤率是50%;另一個是在全新的 市場出售,利潤率是10%,你更願意做哪一種?

通用公司的傑克·韋爾奇也談到過類似的例子,已有的銷售團隊往往不願意推廣顛覆性的新產品,因為市場沒打開,用戶不理解,利潤率低。韋爾奇往往組建新的團隊來推銷新產品,或者把這些利潤單獨核算。

成功的企業有流程

當公司成功之後,會出現「流程」、「產品週期」這一類詞彙,這些都是對成功經驗的總結。但是如果把這些成功經驗不加區別地運用到新的市場上,往往會適得其反。

以DEC公司為例,當年它研製一款新的小型機需要2-3年的時間,這已經快於行業平均值,也被證明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當它進入PC市場後,它的產品 週期也自然是2-3年,但是與此同時,其他新興PC廠家(Acer,Compaq,Dell等)的產品週期是半年到一年。在這種情況下,新陳代謝快的企業 更有可能因勢而動,推出用戶滿意的產品。

另外,公司有了流程之後,一個想法從構思到最後出現在市場,要經過很多環節,在這個漫長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人認真考慮,如果有人說NO,那就麻 煩了。問題是顛覆性的創新在初始階段總是不成熟,不穩定,前景未知的,太容易引起人們說NO了。當然在成功的公司裡混得很成功的人會很有技巧地說,這想法 有趣,但是再討論一下?再商量一下?再做市場調查,再研究,再找到更多數據支持……

(未完待續,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0

【研究】IT行業創新的迷思(5)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164

迷思之七:成功的企業更能創新(3)

成功的企業重視用戶

公司成功之後,公司領導發現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認真聽取了客戶的需求,因此我們在成功之後,更要聽取用戶的聲音。但是絕大部分用戶都不會告訴公司什麼「顛覆性的需求」,就像馬車伕那樣,他們會希望「馬更快一些就好了」。

成功的企業有老大的心理

另外,還有一個心理因素,當你已經是最大,最好,你還要搞顛覆性的創新麼?你是不是想做一些漸進式,維持性的創新就夠了?為什麼要再搞顛覆性的?What's in it for me?

我這幾年(2007-2011年)在國內的一些高校講課,也感覺到了這樣一些困難。要知道,這些高校都是以培養創新人才,成為創新型大學的口號和企 業合作的。當合作開始之後,你發現有時候別談是顛覆性的創新,就連漸進式的創新都做不了。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穩定單位中(例如大學),它固有的流程、價值 觀、文化都在排斥創新。

例如:我想給學生增加一些實踐練習,系領導表示擔心。經過幾次溝通,發現其邏輯是這樣的:我系的學生保研名額不多,大部分學生要考研,因此要給他們 足夠多的時間複習考研。增加實踐,雖然對學生有好處,但是考研成績不好,我們系面子不好看,學生也會怪我們。因此,不宜增加增加量,要讓他們有足夠多的時 間複習考研!

例如:我想上軟件工程課的時候增加設計方面的內容,因此想讓工業設計系或者美院的同學也來上課,這樣,他們有實際的項目可以鍛鍊設計能力;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跟UX方面的人才合作。但是系裡也不同意,說是沒有這樣的先例。

當公司成功很久以後,會有自己的「文化」,就像歷史悠久的大學、民族,有些事情,你的老師/老爹是這麼過來的,你的老師/老爹的老師/老爹也是這麼 過來的。大家都習以為常,甚至以這樣的文化(或者是惰性)為自豪。留辮子,裹小腳,抽大煙,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這樣的文化也許比較美,可以吸引旅遊者,但 是這樣的文化是否支持創新,就很難說了。商鞅變法,胡服騎射,都是古代創新的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有最上層支持,但是如果自下而上搞創新。「文化」未必會喜 歡你,說不定會出人命的。

那麼已經成功的企業還能創新麼?答案是肯定的。

那成功的公司要繼續創新,具體有什麼招數?《Innovator's Solution》這本書裡提到過一些招數。大家要想知道更多詳情,可能得花錢請顧問了。

迷思之八:創新的過程是連續的曲線

成功人士的故事讀多了,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技術的創新就是一個連續的曲線,先寫論文從理論上論證其可能性(Innovator階段);然後做 出原型供先行者嘗鮮(Early Adopter階段);然後廣大人民群眾中覺悟高的開始接受新技術(Early Majority階段),再傳播到後進群眾(Late Majority),最後老頑固(Laggards)都開始使用這個新技術了。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個模型有一道鴻溝,很多好想法,儘管得到了先行者的好評,但是它們都跨不過這道鴻溝(如圖),到不了廣大用戶那裡。

一個很有名的創新是:Segway Human Transporter,這個玩意在2001年發佈前夕,網絡上瘋傳有一個驚天動地的產品要發佈。一晃十年過去了,大家可以看看它的簡介和功能,技術是挺先進的,那它為什麼沒有跨過鴻溝,到達廣大用戶手裡呢?

這個東西如果我開它去買菜,那是多麼的拉風啊……可菜筐掛在什麼地方呢?

本文整理自鄒欣和北大同學交流的講稿,暑期課程-職業規劃與領導力發展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鄒欣: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中心首席開發經理,主要負責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1

建商和房仲賣屋時不能說的祕密 購買捷運宅 最常忽略的四大迷思

2012-5-21  TWM



「捷運、捷運、捷運,你的名字叫增值!」這已是台北人買房時最大的共識,正因為如此,攤開房地產分類廣告,許多房子都以捷運宅為訴求。

但在美麗的話術包裝下,其實暗藏玄機,稍一不慎,就容易誤買被過分高估的捷運地雷屋。逐捷運而居,千萬要 睜大眼睛。

撰文•李建興

「近捷運板南線,二字頭房價輕鬆入住,三十分鐘快速進入台北市中心!」「雙捷運效應,低價搶進未來捷運宅
!」只要一談到賣房子,無論建商、房仲或賣方,都設法藉由捷運鍍金,讓房子賣到好價錢!

但同樣都標榜「捷運宅」,有的可以三年漲一倍,有的房價仍不動如山,讓買主吃了悶虧。這樣的心情,住在新 北市的上班族Tony感受尤深。
迷思1:距離定義惹爭議 得以步行時間與動線距離雙重把關三年前,剛從南部北上工作的Tony,為了尋找一個方便通勤的好住所,決定沿
捷運找好房。人生地不熟的他,從諸多房地產廣告中,挑了一則標榜「雙捷運站效應」的物件,和屋主才談了一、兩次,議定了個心儀的價錢,就準備下訂。

但有一天Tony心血來潮,想要體驗與捷運為鄰的滋味,從其中一個捷運站口試著走到他未來的家,沒想到花了十 多分鐘,穿遍了大街小巷,才在遠方發現自己的房子。回程時故意改選別的路徑,看看是否會離另一個捷運站較近,不幸的是,又歷經十幾分鐘才滿頭大汗地到達捷運站。他氣急敗壞地找賣方理論,「你不是說雙捷運站嗎?」沒 想到屋主竟說:「是雙捷運站啊,但指的是到兩個站一樣距離,我又沒說走多遠?」Tony最後賠了押金收場。現在 一提起買房經驗,他總是疾呼:「別被捷運騙了!」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公司總經理張欣民表示,嚴格說來,賣方 並沒說謊,問題出在捷運宅並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再加上購屋者對於捷運的資訊掌握不足,而導致許多模糊空間。

另外在建商、房仲強力包裝下,買方沒被充分告知,認知出現極大差異,甚至誤觸地雷,「其實大家忽略了,捷 運宅美麗的話術下,其實是有『眉角』的!」張欣民提醒,看到以捷運為訴求的房子時,「小心!別以為統統是黃 金!」他指出,雖然有捷運一定是加分的,但加的分數南轅北轍。如何破解捷運宅廣告美麗的外衣,看清真面目,是所有捷運族必學的一課。以下即是本刊整理多位地產及鐵道運輸專家的意見,點出購屋者最常落入的捷運迷思。

首先是「距離的迷思」。正因為捷運能鍍金,因此當買主上門時,賣方最愛提的,就是靠近某捷運站。甚至一攤 開預售案地圖,在巧妙的描繪下,從圖上目測,會讓人以為房子離捷運很近。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捷運族所能忍 受的合理距離,普遍以走路七分鐘、距離三五○公尺內為限。反觀房仲、建商,卻多半以五百公尺為上限,還不乏 把空間拉大到一公里,顯見消費者和建商、房仲對捷運宅的定義,標準差很大。

全國不動產董事長葉春智指出,有些賣方講的距離是直線距離,但實際動線走來卻要花上兩、三倍時間,一旦超 出黃金距離,不但買氣和價位相去甚遠,甚至連銀行放款成數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議消費者買房時,一定要實地 勘察,拿步行時間和距離雙重把關,以免權益受損。

另一類為「假雙捷運」。葉春智指出,由於捷運站比比皆是,不少物件標榜自己是兩條捷運交會的雙捷運站,或 介於兩站中間的雙捷運房,以凸顯房子的價值高於一般捷運宅。但陷阱在於,所謂介於兩站之間,往往未如想像中 的位於站與站間的中間點,反而是距離兩站都遠,只不過距離相當。

迷思2:路線設計兩樣情 謹防高架、支線及迂迴捷運線第二是「硬體的迷思」。

張欣民指出,一般人看捷運,往往忽略硬體設計的差異,但這卻是最容易被賣方糊弄的關鍵元素。「高架或地下捷運,對房市產生的效益就大不相同!」他表示,由於高架線容易造成噪音和景觀障礙,房價遠不及地下捷運站。

另外,某些捷運設有延伸支線,但往往得經由主線轉乘,偏偏支線班次較少,搭乘的便利性就不如主線。拿新店 支線上的小碧潭站來說,年運量只有鄰近主線上七張站的七分之一。而新莊線和蘆洲線雖然都不是支線,卻由於進 入台北市後匯成一線,因此列車必須錯班行駛,使得候車時間要比其他線多出一倍。

有趣的是,就連新莊線和蘆洲線也呈現價值差異。張欣民指出,由於新莊線路線迂迴,由新莊進入台北市中心,得先北行至三重以及北市的民權西路,再往直角轉南接到忠孝新生站轉車,足足繞了一大圈,相較於順向的蘆洲線,效益減半。

「捷運通車後,對蘆洲的房市助益反而比新莊大!」當地的房仲業指出,多數新莊通勤族不願繞遠路,反而循舊 模式,搭公車前往板南線新埔站轉搭捷運進城。算一算,同樣到台北車站,搭新莊線要經過十站,板南線卻只要四 站,「買捷運宅通勤最好避開迂迴線!」

迷思3:全台充斥類捷運   捷運血統純不純正   

效益「差一氣」第三是「類捷運迷思」。台灣鐵路局局長范植谷指出,為了解決經費不足問 題,在交通部主導下,部分都市採取以台鐵捷運化或輕軌捷運等耗資較少的方案替代。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 馨認為,「這種所謂的『類捷運』,通勤效果與血統純正的『正捷運』是有落差的!」以台鐵捷運化為例,其站距 較大、列車班次密度低,相較於捷運每三至五分鐘一班,台鐵捷運化少則八分鐘一班,多則半小時,因此台鐵捷運 宅通常不會是捷運族購屋的首選。

永慶不動產新竹關新加盟店經理邱慶瑜,就以今年剛通車的台鐵新竹六家線為例,這一、兩年當地建商紛紛掛上「捷運建案」之名大作宣傳,但由於六家線班次每半小時一班,人氣不如預期。

迷思4:時間認知有落差 用行銷話術包裝偏遠路線 第四是「時間的迷思」。「××分鐘進到台北市!」這是許多新北市郊區捷運建案最常用的行銷話術。以機場捷運為例,號稱三十五分鐘就能從機場到台北車站,但關鍵在於,機場捷運分直達車和普通車,前者三十五分鐘直通台北車站,但只停其中幾個大站,並只行駛到機場。若買房在機場以南到中壢路段,搭直達車後還得在機場站換乘普通車。至於站站都停的普通車,從中壢通勤到台北得花上一個多小時,對於通勤北桃間的乘客,還不如搭高鐵和台
鐵。

另外,隨著各大都市紛紛規畫出中長期的捷運藍圖,也讓不少建案拿來大作文章。但徐佳馨認為,由於未來路線 常受經費、環評因素左右,輕則延期、改道,重則停建,因此買捷運宅最好選擇既有或已經動工的路線,免得增值 不成反套牢。

小心捷運宅

4種包裝話術!

——買捷運宅該問建商、房仲 與賣方的8大問題
話術1 捷運通車在即, 把握最後一班列車 該問建商的問題
1.是正統捷運,還是台鐵捷運或輕軌捷運?

2.正確動工或通車時間是? 判斷 台鐵及輕軌等類捷運,雖仍有加分作用,但效益不如正統捷運,拿捏房價宜慎。 遠期路線不確定性高,莫急進,宜選近期通車或已動工的標的。
話術2 進台北市××分鐘, 低價買進捷運宅
該問建商的問題

1.需要換車或轉車嗎?

2.進台北市是指進台北市境內還是市中心? 判斷 有些郊區捷運非一線進市中心,須多次轉乘,宜將轉乘時間加計。 而快速進台北市,必須確定是進市中心,否則效益減半。
話術3 雙捷運站宅, 價值倍增 該問建商的問題
1.到兩個捷運站各距離多遠?

2.若為兩條捷運交會,是否會設站? 是否為共構站?
判斷

距兩個捷運站皆須在7分鐘合理距離內,才有價值倍增效應;而部分雙捷運線交會,並不設站或不是共構站,亦不 具加成作用。

話術4 當捷運的主人, 近××捷運站 該問建商的問題
1.實際動線距離(非直線)多遠?

2.步行距離多久? 判斷
最好鎖定在 動線距離350公尺至500公尺,且走路7分鐘內。 清楚辨別捷運血統—— 台灣現行四大捷運系統比較 都市捷運
特色

站距:1-1.5公里 候車時間:3-8分鐘 搭乘便利性:高
缺點:施工期長,易造成交通黑暗期。

台鐵捷運


特色

站距:2-4公里 候車時間:8-30分鐘 搭乘便利性:中 缺點:採對時班次,易誤點。 輕軌捷運
特色

站距:0.5-1.5公里 候車時間:3-8分鐘 搭乘便利性:最高
缺點:施工期最短,但車速慢,與公車類似。 機場捷運
特色

站距:2-2.5公里 候車時間:5分鐘 搭乘便利性:中
缺點:以遠距接駁為主,票價較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