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商业谈判不仅是艺术 更是流程管理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8586.html

不少想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都有类似的经历,国外企业招标放出的信息似乎价格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然而最终的中标者往往不是最便宜的那一家……

谈判被视为是一项非常个人化的“软技能”。但数百万美元的交易不是单靠软技能就能解决的。

原因是,谈判不只是两三个小时的唇枪舌剑。在走上谈判桌之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授权的管理、底线的掌控、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内部的协调……所 有这些表面看似和谈判无关的问题往往决定着谈判的成败。于是,对授权疏于管理令安勇的个人失误连累整个公司陷入尴尬境地,而对于信息的误判又使不少中国企 业过于专注杀价而忽略了真正可以赢得谈判的筹码。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同样为谈判所困扰。英国培训机构荷士卫(Huthwaite International)和国际合同和商业管理协会(IACCM)联手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便是以制度化、系统化著称的大型跨国公司,谈判依旧是一 个与个人能力相关的话题。这令谈判变得难以控制和衡量。

一位全球500强公司的法务代表在调查中提出:“要是我们能把在谈判中损失的钱全部拿回来该有多好啊。这个数字是巨大的,肯定是数千万甚至是数亿。”

系统化带来价值

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流程,谈判的过程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荷士卫董事总经理托尼·休斯(Tony Hughes)举例说,打破谈判僵局往往依赖于高层的介入,而高层之所以能够打破僵局是因为其拥有提供更多让步的权限。“高层的介入事实上并没有给公司创 造更多价值,有时高层拍板的大让步反而令公司损失更多。其实谈判的底线完全可以在谈判之前便上下统一。”

托尼·休斯认为,通过对优秀谈判者能力的研究和总结,谈判的过程可以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谈判的效率。荷士卫与IACCM的调查中,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案例。

一家全球500强公司的全球采购总监介绍:“三年前,我们没有准备原则、策略及谈判程序,对不同的供应商对应的谈判策略也没有相关研究和规定。有些 人在谈判时会作出让步,但另外一些人采取消耗的方式与供应商周旋,这些随性的做法常会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问题。”为了规范流程,剔除随意性,该公司开 始尝试新的谈判规划过程。 “对于任何超过500万美元的交易,采购经理们需要做好一份谈判计划,并将它给到高层管理人员审查。直到资深经理或总监在这份谈判规划书上签字并给他们谈 判的权力之后,才能正式上谈判桌。”

采用新的谈判流程的回报是,在单一的交易中,他们节省下了3700 万美元。这位采购总监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25%的采购项目上使用这个谈判流程,明年将会成倍增长。”

强化内部沟通

一笔重要的生意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在没有专职协调人员的背景下,内部协调往往比外部沟通更加复杂。这也是阻碍谈判流程规范化的原因之一。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跨国公司总监抱怨,在他领导的一个与大银行的谈判中,有28个国家的IT系统参与。在做出承诺之前,他必须获得超过160个内部同仁的批准。“这就是我们许多谈判者都面临的疯狂状态。之后如果对方实际上要求的和我方不同,你又不得不重新运作一次。”

每一个部门利益诉求不同,汇报流程不同,在缺乏一个总领者的情况下,内部沟通困难重重。这也导致谈判过程往往只兼顾了核心参与部门的利益,缺乏大局观。

不过,调研同时发现,内部沟通困局并非难以逾越。其实正式的风险评估、投标书审查、招标书审查或商业案例审查则是合作的催化剂。只需要在谈判开始之 前增加一个步骤,便能提高整体效率。一位500强企业的全球的合约和定价总监解释说:“跨部门的投标书审查并不是太高深的学问。这是一个头脑风暴做法,光 靠一张单页表格的形式来找出你所参与的投标。你借此找出什么是你愿意交换的和什么是你需要保护的。你参与制定谈判计划,然后在这整个流程结束时,你把它提 交给合适的管理层审批。”

尝试的结果是可喜的,在这一流程付诸实施之前,一般复杂项目的平均谈判周期为12~18个月。如今,该公司75%的谈判交易都能在8周内完成。

事实证明,当谈判前的跨部门合作成为一种既定制度以后,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复杂,甚至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是谈判成功

调查还揭示了一个有关谈判的普遍误区,那就是对于谈判成败的衡量。“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是获得交易的结果,但过程很少有人关注。” 托尼·休斯表示。例如大家在意的是你获得了一个客户,但没有人留意你在谈判桌上留了500万美元。

一位全球500强公司的总监在调查中解释了他的问题:“我们的销售人员评论说:‘我要获得报酬,而我的奖金取决于我是否能完成交易。如果我可以通过 谈判得到一定数量的奖金,但却不得不放弃一些可能会对公司不好的东西,我可能会那么做。’”一位全球500强公司的合同总监支持这种想法:“销售人员在那 边许诺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我们能履行的可能有限。我们之间缺少衔接。销售人员不会一直花时间在一笔交易上。当他们争取到一个客户并许诺给他们很多东西之 后,就去进行下一笔交易。” 在忍受这个问题很多年后,这个企业仍然没能设法克服这种脱节。这位合同总监说:“虽然我们设法去提供经验教训以灌输给他们协调合作的必要性,但他们总是一 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

结果导向的价值判断,往往促使谈判参与者更加急功近利,导致公司的真正利益被损害。遗憾的是,调查显示,在合同签署之后,有84%的企业没有一个对合同成败格式化的衡量标准。

当然,也有企业开始探索解决方案。这些公司选择采用薪酬杠杆,希望培养谈判人员的长远观念。

参与调查的一家全球500强公司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该公司保留了战略客户销售团队的40%的奖金。只有在他们达到了一定的关键业绩执行指标时,才会将这些奖金付给他们。

这家公司的全球国际客户总监解释说:“我们的全球客户团队的报酬将和能否达到长期的执行目标挂钩。这样做会避免他们只看短期的交易,也会迫使他们退一步思考对公司最好的长期交易是什么,而不是只聚焦在那些对他们个人收入有益的短期结果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09

“中概股危机不仅是中概企业本身的问题”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3/3MMzA3XzM4NTM3Mw.html

中概股危机仍在继续。

截至2011年11月30日,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概企业总数达46家。其中,29家被勒令退市,9家通过私有化退市,1家主动退回OTCBB场外市场交易,1家因申请破产而退市,另有6家企业的股票被停牌至今。

从 2011年11月15日截至2011年11月30日,短短半个月内,处于退市边缘的中概股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从股价分布看,已经有42家公司的股价低于 1美元,这个数字比半个月前新增8家;86家公司的股价低于2美元;而介于1美元和1.5美元之间的中概股公司亦有26家,比半个月前增加了4家。根据过 往个股经验来看,遭遇做空的股票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下挫30%以上,因此,这些介于1-1.5美元的公司如遭遇重大利空或集体做空,几乎立即会滑入1美元 以下的警戒线。

尽管国外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信任降至历史低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却表示:“我认为应当理性看待中概股问 题,任何市场都有好公司,都会有坏公司,全球市场概莫能外。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就是要约束坏公司,防止好公司变成坏公司,监管不仅需要过滤坏公司,还 要发现坏公司并逐出市场,我不是要为中概股辩护,但是,要分清好中概与坏中概,搞株连不仅违背了法治原则,不仅不能平等保护公司的全部利益相关者,还会导 致更多投资者遭受不该发生的损失。”

并购公会、国浩律师集团,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在美中概企业问题分析及退市转板策略报告》专门团队,用三个多月完成了该报告初稿,目前正在最后修订阶段。

错不在反向收购

《21世纪》:从去年下半年至今,40多家中概股公司遭SEC停牌、退市。从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

费 国平:这一波做空中概股有一些共性,我们把它总结为“2+3”。先说这个“3”。第一,高市盈率。遭遇做空的企业多属于涨幅榜排名靠前的企业。第二,小市 值。在第一波做空潮中,遭遇做空的企业市值基本在5千万美元到5个亿之间,东南融通是唯一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第三,有做利空间。这三点基本是所有 遭遇做空的企业的共性。差别也许只在于当时市场的情况。

“2”,一个是,做多做空都需要根据市场大环境顺势而为。在宏观经济形势向上的环 境下,要大面积做空,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个股也不容易。从2006年开始,香橼等机构就陆续做空中概股,但没有成功的。那么,是不是在经济周期下行时期, 就能大面积做空某个板块呢?研究表明,08金融危机爆发后,虽有个别做空成功的,但并没有导致整体受灾。第二个是,监管机构释放的有利于大面积做空中概股 的信号。SEC(美国证交会)和PAC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从2010年3、4月份开始,对中概股,或发出警告,或不断发出传票,或发出 投资者警示等连续措施,加剧了中概投资者的避险行动。

《21世纪》:但美方认为,它们的共性都在于靠反向收购上市。你觉得反向收购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费 国平:这种说法缺少事实依据。根据《报告》统计分析,2006、2007年反向收购一直都是高峰期,反向收购本身因为不能立即融到资金,根本不会导致问 题,能够转板成功的是少数。问题不仅暴露在转板以后,也发生于转板之时。APO(alternative public offering),即融资性反向收购模式的创新,才有了在反向收购同时可以融到资金的机会。

截止到上个月,在被质疑的中概股公司里,靠APO上市的占了75%,靠IPO上市的才25%。大部分出问题的都是APO,对不对?

通过对APO和IPO条件和监管程序的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严厉程度相似到几乎可以相等。这起码从一个角度说明,既不是反向收购存在问题,也不是反向收购条件过低、监管过松导致的问题。

《21世纪》:您认为什么诱发并导致了这次中概股全面危机?

费 国平:多空博弈机制下,空方始终在寻找做空的时机。做空机构遇到市场下行空间自然不会错过机会,特别是嗅到监管会对中概采取调查措施的信息后,自然不会错 过机会。而做空机构的个案成功,在新老媒体大面积扩散、渲染后,与选择性监管措施,形成了两个互相作用的主导力量,金融市场固有的传染性、避险特性不断放 大,致使中概股危机愈演愈烈。

做空者基于利益追逐,从涨幅较高的公司入手“挤泡沫”,对他们认为存在问题的公司“挤水分”,监管者采取的连续动作,事实上形成了“挤中概”的结果。

《21世纪》:你认为,中概股企业是否集体存在问题?

费国平:根据《报告》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除了绿诺承认自己有问题之外,我们还没看到一个来自法院、监管机构作出的有效法律文书,裁决任何一家中概企业,确实存在做空机构指责的问题。中概集体被质疑有问题,是监管者、做空者、舆论集体审判的结果,不是法官的判决。

事实上,成功做空中概股的概率不很高。是SEC不断挑衅,再加上媒体渲染,市场对中概股的不信任不断扩大,投资者趋向于避险。现在,临近退市边缘的企业在增加,股价处于1美元以下的公司有34家,股价低于2美元的公司达到82家。

我建议SEC应该好好调查做空机构发布的信息。浑水公司有没有发布这些信息,特别是不实信息的权利?欧洲和美国都有不许做空的时期。譬

如,欧洲在欧债危机的时候,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这说明你要是限制往下走,你是可以做到的。

《21世纪》:SEC认为是因为不能对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于中国的中小审计事务所,与中概股存在问题相关,你对此怎么看?

费国平:受到做空机构质疑的全部60多家中,注册在中国境内的6家会计事务所参与了对中概股公司的审计。“四大”,和两家本土的——立信、京都天华。这6家应该都不能算是中小审计事务所吧。

假如审计师进入卧室用显微镜都没有发现问题,做空者在院墙外却能用望远镜发现问题,这是不能跨境监管审计师的问题?一些注册在PACOB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小型,甚至家庭型审计事务所,为一些受到质疑的中概企业提供了大部分审计工作。

跨境监管待商榷

《21世纪》:中国是否应该接受美方提出的跨境监管、联合执法?

费国平:跨境监管的要求,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法理依据。既不符合国际证监会组织的证券跨境监管的理念,也超出了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

尤其是,对问题公司负有责任的绝大多数审计事务所,并不注册在中国。

另 外,反向收购作为工具本身无所谓对错,而且研究表明,被质疑有问题的公司,如果问题属实,与反向收购门槛没有关系。提高反向收购门槛到甚至比IPO要求还 高的做法背离了美国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本意。关于如何加强跨境监管,平等保护中概企业公司股东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报告》有点建议。一是,中美监管机构之 间,应共同协作,摸清中概问题的真实原因,并据此研讨对策。二是,双方监管机构,要理性、正面应对中概问题,既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放任做空者操纵市场。 第三,对审计事务所的监管,应该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和PACOB在对等基础上,各负其责,分别通过自律监管,确保审计机构履行职责。 第四,建立跨境第三方中介保险制度。另外,应当将在美上市企业的公开信息,以适当方式通过中国传播渠道公开,发挥中国市场利益相关者的 “阳光消毒”作用。

《21世纪》:有专家建议中概股公司起诉美国公司,您赞成吗?

费国平:我不赞成。因为在美国起诉的成 本特别大。美国的证券侵权受害人集团诉讼成本极低,但是,上市公司发起诉讼的成本极高,并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中概企业盘子小、利润薄,根本不具备 这个承受能力。但是,对做空机构的不实质疑存有相反看法,并认为已经侵犯了公司权益的中概企业,可以考虑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因为,做空者的很多调查行为 发生在中国,质疑报告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中国,并且导致这些上市公司的境内企业客户流失,经营受到极大影响,这些侵权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中国境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8

洪波:Facebook的Social Graph絕不僅是精準廣告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396814

1、談Facebook打造的Social Graph

 

問:您認為facebook在商業模式上還有沒有顛覆性創新的可能?

keso:Facebook 第一次在互聯網商業中加入了人的社會關係這個維度,而且這個維度影響的用戶數量極其巨大,覆蓋面非常廣,普適性很強。從這個角度看,很多東西都會被改變, 就像蘋果為手機加入了手指觸控,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手機概念。Facebook的Social Graph會顛覆既有的互聯網商業,讓一切都打上社會化的烙印。

 

提問:現在大部分你互聯網企業還都是傳媒企業屬性,以傳播信息換取廣告收入,但互聯網廣告市場是有限的,顯示廣告還面對視頻廣告的分流。Facebook掌握了"人之間的關係"和"活動"等重要數據,您覺得未來最先有可能在那個領域破冰呢?

keso:Facebook對人和社會關係的高度抽象,讓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家以人為對象,以數字化的社會關係為核心的企業,任何現有的商業,都可能跟社會關係發生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絕不僅僅是精準廣告這麼簡單。

 

問:有分析認為「Facebook很快將成為另一個雅虎」,因為「Facebook營收模式過於簡單,他們依賴的是1997年產生的靜態廣告模式。而且美國前100家大型廣告客戶中,其中96%都成為了他們的客戶」。請問你如何看待此觀點?

keso: 社交廣告潛力巨大,目前僅僅是小試身手。Facebook廣告營收保持逐年翻番的增速,IPO將讓這種廣告模式為更多企業所瞭解,改採用。而 且,Facebook的社會化優勢並不僅僅侷限於廣告,應用、遊戲、企業營銷、客戶關係管理等等,都依賴Facebook已經非常牢固的Social Graph,潛能爆發需要次序,也需要時間。

 

提問:您對facebook展示廣告的轉化率怎麼看?

keso:社交廣告是一種全新的廣告形式,Facebook本身也在不停地摸索當中。過去的互聯網廣告,無論是展示廣告、搜索廣告,都經歷過轉化率逐漸下降的過程。我相信Facebook的努力,會讓廣告越來越不像廣告,擺脫轉化率下降的宿命。

 

 

問:你認為Facebook 的「護城河」是什麼?——用戶關係?產品?服務海量用戶的能力?

keso:Social Graph。沒有第二家公司能重建一個如此龐大的Social Graph,其他的都是這個核心的衍生物。

 

2、談facebook上市

 

問:您覺得此時上市意義何在?FB現在盈利,拿到的融資也很多。選擇這個時間點,只是上市一小部分,從公司發展戰略上怎麼看待這個舉動?是不是讓部分投資人和員工們看到現實的回報和更大的餅?

keso:Facebook 到了不能不上的時候,無論是股東數量,還是對員工、對投資者一個階段性的交代,上市都是必然之選,也是不得已之選。但在員工規模上,Facebook仍然 是一家小公司。除了給員工利益回報,對FB來說,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繼續保持留住員工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

 

問:facebook ipo 1000億的估值,你覺得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貴嗎?

keso:貴不貴要看投資者著眼於多長的期限。我認為Facebook將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家改變歷史的公司,其成就將不會遜色於蘋果、微軟和Google。

 

問:臉書的上市,是否可以對谷歌的估值進行重新定位?

keso:Facebook有點抄Google後路的意思,但Google的反擊也很堅決。互聯網上容納兩個巨型企業,難免會互相侵佔利益。但比較而言,Facebook突破Google的利益邊界,要比Google突破Facebook的利益邊界更容易。

 

3、談Facebook移動互聯網戰略

 

問: 請問您看好Facebook在移動社交上的前景嗎?我看了一下招股書,發現有三個問題:1)Facebook移動端用戶增長速度驚人,但貨幣化還沒開 始;2)Facebook移動端受制於操作系統如iOS、Android;3)新移動社交產品的持續火爆,例如微信,未來可能影響/替代Facebook 移動端。請問您如何看這三點?

keso:Facebook確實還沒有在移動互聯網上發力,目前所有的只是有限的幾個移動應用。但Facebook會在未來某個時間,發佈它自己的移動開發框架,那時候在移動端Google和蘋果都會成為Facebook的競爭對手。

 

問:Facebook目前的廣告收入全部來自於Web端,所以Facebook沒有花大力氣去做Mobi App,真的是這樣麼?SINA Weibo的為什麼花大力氣做移動客戶端呢?

keso:參見我之前回答的一個問題。Facebook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不會停留在應用層面,它的佈局著眼於生態系統。所以我們看到Facebook沒有在移動端發力,因為它的移動框架還沒有完全就緒。

 

4、談facebook未來發展

 

問:facebook現在的用戶量已經8億多了,您認為他的用戶增長是不是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

keso:IPO會讓Facebook的用戶數面臨一個小爆發,但增長放緩的趨勢是一定的,即使中移動也沒有囊括所有的中國用戶。但用戶數增長放緩不會成為限制Facebook商業價值的因素。

 

問:谷歌在IPO後幾年,進行了高達數百億美元的收購,成功的將業務從搜索領域拓展到視頻、手機操作系統等各個領域,您覺得Facebook是否也將走上這條路?例如在操作系統、搜索、APPstore等方面展開與微軟、谷歌、蘋果的正面競爭?

keso:Facebook已經進行過一些收購,但數量不太多,除了資金問題,可能跟Facebook還沒有充分完善自己的整個技術架構有關。在短期內,Facebook應該還是會優先完善自己的架構,而不是忙著擴展邊界。

 

問:facebook 就像一個信息集市,而信息來自於用戶的UGC,UGC之中很多又是用戶轉自其他平台的內容。請問,互聯網發展這麼多年了,為什麼最終都是聚合內容的平台體 現出很大的價值,而提供自產內容的平台卻始終難以獲得較大的成功?你認為互聯網最終還是被那麼幾個大平台把控嗎?如果最終互聯網還是被那麼幾家大機構大平 台把控,這與互聯網所提倡的精神又產生了衝突,這到底是咋回事啊

keso:Facebook並不是一開始就將整個互聯網當作它的狩獵場,但 隨著Facebook用戶規模的快速膨脹,Facebook意識到,不可能在互聯網上建立一個純粹的獨立王國,它自己必須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 互聯網中的另一個互聯網。我認為這跟互聯網的開放精神並不衝突,核心點是:服務好你的用戶。

 

5、談騰訊、新浪微博、人人

 

問:陳一舟跑出來說「Facebook上市標誌著社交網絡初始階段的結束和其商業化的開始」,請問,未來幾年內,社交網站還將會是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方向嗎?Facebook模式可以複製嗎?

keso:Facebook模式無法複製。陳一舟只是想搭Facebook的順風車而已。社交網絡本身沒什麼特別的意義,有意義的是對社會關係的精細掌控。

 

問:怎麼看Qzone?

keso:Qzone跟Facebook完全不具可比性,Qzone仍然是一種相當粗放的應用容器。

 

問:請問您對於新浪微博的觀點「微博是一種輕應用架構,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平台」,到目前是否有所改變?有人認為新浪微博如果放棄平台夢想,轉而努力去做一個超級媒體平台,獲得的收益也不會遜色,你怎麼看?

keso:我的看法沒有改變。超級媒體當然也可以賺錢,但經營一個超級媒體跟經營一個Social Graph,完全是兩回事。

 

問:問一個問題,按你的分析,FB12個月內會正式進入中國麼?如果進入,並且落地合作夥伴不是QQ的話,你對FB進入中國的市場前景怎麼看?大概能做到怎麼樣的一個業績?

keso:我不認為Facebook有機會進入中國。如果不想灰溜溜地離開,就不要貿然進入。

 

問:Facebook 的成功有相當一部分應該歸功於他們對於工程師文化的尊重(還不同於Google,Google 應該是對計算機科學家更尊重,哈哈),國內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可能短期內無法達到那種程度,那麼國內的互聯網企業特別是小型的創業企業應該從 Facebook 身上學習什麼呢?

keso:工程師文化是一種很空洞的說法,有意義的是工程師如何感受到這種文化,通過哪些細節感受。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83

手機旅遊軟件Touch China:盈利不僅來自下載

http://news.imeigu.com/a/1334366700264.html

商業計劃

沈卓立

2010年春天,我正在一家外企打工。彼時,我還有另一個身份兼職手機軟件開發者。我幾個月前做出的一款名為「故宮」的手機旅遊客戶端軟件,在蘋果App store的分類軟件排名中穩居第一。

故事就從此開始。有一天,蘋果公司開發者關係部突然找到我,希望我授權他們使用「故宮」應用在相應市場推廣活動裡。再後來,我就當真在當年的央視iPhone廣告宣傳片中看到了自己的軟件雖然只有5秒鐘。

這足以讓我熱血澎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直接促使了我隨後的辭職創業。我現在將開發Touch China系列的手機旅遊軟件作為自己的事業,而我的創業也從起初的浪漫主義逐漸踏實落地、模式也越來越清晰。

以移動互聯網作為切入去做旅遊生意,這是我的夢想,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創業伊始

我非常喜歡旅遊,每到一個地方總會去當地遊覽一番。然而,在旅遊中我發現很多景點所用的語音導遊還是非常陳舊的系統。但如果不使用這些系統你很可能又會錯過很多文化和背景故事,旅遊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在手機上能有一個智能化的導遊軟件,有精美的地圖,有趣的語音介紹和最實用的本地信息,一定會很棒!

我之前就接觸過許多移動和客戶端領域的技術。所以,當2008年iPhone橫空出世,尤其開發者可以在開放平台上設計軟件並上傳出售時,我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機會。我想要試試。

我第一個想到了故宮。我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古典建築,我很願意讓別人也知道這些東西。另一方面故宮本身的地位決定了它的應用一定不會沒有市場。打定主意後,我立馬決定動手做一個介紹故宮的iPhone產品應用。

地圖是重中之重。故宮是中國古典建築的最高層次,我希望能有一個非常棒的界面表現。這個地圖要足夠直觀和細緻,讓用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他現在面對的建築是在地圖的什麼地方,感受到自己在故宮的哪個層次。

我在網上翻閱查找了很多地圖,但都達不到要求。直到我輾轉聯繫到雅虎移動互聯網產品的資深界面設計師James,他後來成為了我的創業夥伴。現在呈現在我們軟件中的地圖是他一點一滴設計畫出來的。

在我們地圖上,即使故宮的一個小房子都能找到。如果仔細數基座的柱子,它和實際的數量都是一樣的。我認為在移動互聯網上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至關重要。這些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實現。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跟用戶交互。我們的故宮軟件現在可以選擇不同遊覽時長,比如2小時、4小時,軟件會根據此推薦給你不同的遊覽內容,每個單獨的遊覽點又會配以生動的語音介紹和說明。

故宮在2009年9月上線蘋果商店,當時定價2.99美金。很長一段時間它排在旅遊付費軟件第一名。論壇上很多人更是爭相求破解。

有一天,蘋果公司開發者關係部突然找到我,希望授權蘋果使用「故宮」應用在相應市場推廣活動裡。再後來,我就當真在當年的CCTV的iPhone廣告中看到了自己的軟件雖然只有5秒鐘。

這款廣告總共選了10多個應用,我們是唯一一款旅遊類的軟件。這讓我熱血澎湃,後來我和我的團隊決定出來創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鼓舞和促進因素。

故宮的框架做完以後,再去做北海、天壇、頤和園這些景點就非常容易。我們很快推出了一系列的景點旅遊軟件。

城市導覽

我最開始對於創業還是帶有很多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但是隨著一步步工作的進展,我的方向逐漸清晰。

在做了很多單個景點以後,我們開始嘗試做Touch China系列城市導覽。城市導覽最突出的特點是集成了很多景點的詳細導遊,有精美的景點地圖,也有生動的語音故事,同時還集成了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所需的各種信息。我們現在上線的城市共有8~9個,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天津、蘇州等。

香港是第一個也是所有城市導覽中是最好的。從去年10月1日上線至今,現在App下載量超過30萬 。 每 天 活 躍 用 戶 接 近6000~10000人。

其中,在香港每天當地使用的用戶接近4000人。換句話說,每天有大約4000部獨立的iPhone會用我們香港城市導覽。

這個導覽集合了你在香港吃喝玩樂的應用。比如從我們城市導覽可以進入海洋公園,後者的文字介紹、開閉館時間、趣談時間等各種細節,都很無縫地集成在導覽裡邊。

針對香港購物遊客多的特點,我們還嵌入了諸如海港城這樣的購物熱點地區。我們甚至還內嵌了匯率換算這樣一個實用的模塊。

我的城市導覽還會接著做下去,我會優先選擇上線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比如西安、成都。這些城市則會升級成省的形式,比如昆明就會嵌入到云南模塊中。組合可以很多,比如五嶽系列、古鎮系列。

在具體應用細節上我們一直非常在意。我們近期會在蘇州城市導覽中實現兩個很重要的新功能,一個是評論,一個是行程制定。

這其中行程制定非常有意思。比如做一個新計劃,只要你輸入計划去幾天,上午到還是下午到,同時旅遊偏好是什麼(親子游還是度蜜月,或者獨自去看自然風光)。我們就會實時彈出一個行程安排。比如親子游我們會推薦蘇州樂園這種地方,而經典游則是以園林為主。

對於系統推薦的行程計劃你還可以進行編輯,做各種各樣的調整。

因為我們後台集成了一系列維度的算法,比如距離的維度、關聯度的維度、時間的維度。假設你在行程制定時一天以內安排了太多內容,系統會自動檢驗並提醒你「安排太緊」。

每次無論一個景點還是一個城市導覽做完,我們的編輯都會去當地踩點,呆上一個禮拜左右,去嘗試體驗自己的產品到底好不好用。

城市導覽這個級別做的人並不少。但Touch China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把城市層面的信息和景區的詳細導遊無縫集成在一起的手機軟件。打個比方說,所有城市導覽都會告訴遊客去北京要去故宮、798,但是到了故宮、798具體怎麼玩,只有Touch China可以告訴你。

商業模式

從整個旅遊產業看,機票和酒店的互聯網化做得最好,因為這兩塊產品相對比較標準化。但從整個旅遊的預算來看,在目的地的吃喝玩樂不比酒店機票花費少。

傳統互聯網沒法做這一塊。這塊到了目的地後隨機性很大的一塊消費,恰恰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力點。Touch China就是一個在當地能陪著你的東西,它將當地的一些優質的旅遊資源挖掘出來,解決目的地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這裡邊可以變化出來非常多的商業模式,可以是廣告,可以撮合交易,也可以從交易中做返傭。因為期間交易會非常大,可能性也很多。

這將遠遠超過單獨通過軟件收費來獲利。一個手機軟件賣到10元可能還有少部分人來買,但是賣到20元基本沒人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將所有應用在去年七八月份全部免費。

Touch China的盈利方式會越來越清晰。第一是旅遊產品的購買,比如景區門票、好的一日遊交通推薦,我可以通過幫助用戶來產生這個購買。

第二是在目的地的娛樂和各種消費,包括推薦吃喝玩樂信息。關於這塊我們現在都正在接洽合作。

總之,我們不會自己去做落地。我會考慮尋找有此類資源的旅遊單位和我合作做。我帶流量,他提供資源,我們彼此分成。我的角色就像淘寶一樣充當一個平台。

我認為,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產業鏈上的所有單位都專注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互相之間銜接好服務,聯合起來為遊客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形成生態鏈,才能發揮出「1+1>2」的效果。

現在,確實出現了很多模仿Touch China的軟件,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你的態度,你到底是從短時間賺錢來出發,還是真正從旅遊者角度出發。

我們現在有天使投資,現在我們在做A輪融資。我也陸續見過很多投資人,他們很認可我們的產品能力,也尤其欣賞我們的執行能力。

要知道,去年城市導覽還只是個故事。當時我在做故宮、做頤和園,我就告訴投資人將來要做一個城市的平台,滿足用戶吃住行遊娛購方方面面的東西,這些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

現在又有了新的故事。我們的行程計劃會把整個旅遊的過程變得更加豐滿,會更深入地觀察客戶在旅行中的需求。我們會進一步豐滿產品線,讓用戶能更長時間地使用Touch China系列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87

徐小平:創業不僅僅為了財富 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3/231457.html

以下為著名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先生的現場實錄:

徐小平:大家早上好!昨天晚上莫名的興奮,想著拿點什麼東西回饋給大家,想想我沒有京東,也沒有小米,但是我投了一個賣襪子的公司,我想送大家一點襪子,突然一想,最近已經被封閉了。創業是有風險的,這家公司被封閉,這個裡邊就包含許多關於創業的經驗教訓,各種各樣的課程,所以今天來只能跟大家講一講一些老聲常談,但是這些經驗確實是我長期以來思考的東西,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做投資,第一筆投資就是從杭州開始的,2006年5月份,那個時候新東方即將上市,我遇到一個小夥子,杭州人,是杭州新東方搞行政的,他不懂互聯網,但是他卻想創業互聯網,我也不懂投資,我卻想進入投資界,結果我們兩個一拍即合,我們第一個項目就誕生了,他是做一家社交網絡,給我的理由是:杭州是中國的創業中心,杭州的品牌在這個時候顯示了作用。我想他在杭州,是杭州人,杭州又是2.0基地,我就投他了,後來這個社交網絡因為沒有經驗、沒有團隊就沒有成功,但是這個小夥子秉承著當時吸引我的那一點,就是杭州人的那種創業精神,那種執著、頑強、勇敢,在做了三、四年這個社交網絡失敗以後,他改做了教育,回到了本來的行業裡面,在當地的各種支持下,據講現在突飛猛進,去年銷售好幾千萬,今年可能會過億,有了團隊,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方向,最終秉承著創業者的一種精神獲得了成功。

所以來到杭州,我每次都有創業的想法、思考,創業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創業?從這個小夥子身上創業的成功與失敗,他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分享的東西?這一個案例就可以寫一本書。

我早期在新東方創業,後來做投資,其實我是投的多成的少,雷聲大雨點小,但是我從來不告訴別人我失敗的項目,我的項目全成功了,失敗的都不少或者我也不記,投資人、創業者一定要有非常良好的心態。

我當年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個老太太買了一輩子的彩票,人家問她你贏了嗎?她說從來沒贏過,但是我喜歡它。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一定要有這麼一種心態,這樣我們的創業人生、投資人生,我們的人生才能有意義!

第一、金錢。創業有一個敏感的東西,就是財富,很少有人旗幟鮮明的說我創業是為了錢、創造財富,但是你創業不創造財富,難道你還有其他的什麼價值?直截了當的哲學,創業就是要創造財富。但是在我們的創業者當中,很奇怪,在2006年的時候,那時候新東方上市,老虎基金、納斯達克的人問為什麼要上市?大家說增資、發展、為了更加好的服務於公眾。其實上市的一個簡單的目標這是很多人迴避說的,就是創造財富,上市有錢了。

所以當俞敏洪在路演的時候,人家就問你們為什麼要上市?俞敏洪說,我們奮鬥很久了,我們需要錢,要知道這個東西是最真實的東西。美國全球投資人聽了都哈哈大笑,這叫真實,這叫實在。你說你創業創到最後,辛苦的不得了,數倍於人的辛苦,如果說財富不是我的主要目標肯定是騙人的。創業其實就是追求財富,聽了是老聲常談,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問題很多很多,我跟許多創業者談話,那些凡是不太成功的人,總是在說我不在乎錢。在中國,往往對股份和錢撇的鐵青,表示無所謂的人,往往是最糟糕的投資人。

有一次我們去投一個基金,這個人說我準備做到40歲的時候,賺到幾千萬美金我就搞教育,這個時候我跟新東方另外一個創始人王強當時就很生氣的講,我說你這個心態反映了中國創業者一個最糟糕的東西。教育是需要錢,美國幾百萬的大亨賺到錢以後,都投給教育,投給圖書館。我和王強一拍桌子講,你就一輩子賺錢,教育交給我們。這個東西,由於基本價值觀的扭曲,這個就導致了許多人做事沒有一種永恆的追求。這個人是好朋友,我們最後也投他了,但是我們說我們一定投你,但是你一定要把對財富的追求當成一種終身追求,當然你做到80、90歲,像巴菲特一樣全部捐出去,當然更崇高。

怎麼看待財富是非常重要的,怎麼使用財富呢?這是你的錢,我們不管,你可以像比爾蓋茨一樣使用財富,你也可以像張朝陽一樣使用財富,你也可以等新東方一上市就宣佈辦一個民辦學校,總之創業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一定要有正確的創業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呢,創業者創造財富。中國人的思維裡面,李嘉誠說過一句話,創業,財富只是一個成績單,你做好你的作業,創業就是做好你的事,而財富只是一個成績單。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一個人做作業不是為了成績單呢?不是為了一個年終好成績。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叫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創業者最高境界的人生奮鬥,你當然可以在一個企業裡面做一輩子高管,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個機構裡面追求你的興趣愛好,在某種意義上,科研、協作本身就是一個創業,把某種東西從無到有做起來,我講馬斯諾的五層論,中國整個民族還沒有完成第二層的追求,當然杭州由於民營經濟高度發展,可能第二層次已經實現了;那麼第三層次是愛與歸屬感,創業邦,我查了一下字典,邦是國家的意思,大家聚集在國家的旗幟下,我們形成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幹嘛呢?創業,這裡面就是一種歸屬感。第四是尊嚴,我在團隊裡面做的比較高。但是最高層面是自我實現,什麼是自我實現?你想做的事做成了,包括想賺的錢用做教育的人,在財富中死去的人是可恥的人,必須把這個錢對社會有用,這叫自我實現。我想講,自我實現,通過創業,無論你做的多大或者多小,一個小小的夢想,幾個人跟著你一起做,毫無疑問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昨天跟雷軍談,他說我這麼多年參與了金山的創建,創建了卓越網,也賣給了亞馬遜,做投資也做的很不錯,但是心靈中依然有某種未曾滿足的渴望,這個渴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自我實現,而這麼一種渴望,無論是已經創造了財富,已經有了成功了,或者雷軍或者其他的許多人,包括剛剛大學畢業、中學畢業或者小學畢業那樣的人,想做一點事,成就一點事業,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

這是美國Branson,非常成功,這就是自我實現。但是創業者最可怕的是設立一個不可能的目標,然後去追求,我想在創業當中我們要立一個力所能及的目標,在做的時候,天上海有一個更偉大的地方,但是創業要腳踏實地,本身就是實現自我。

這個實現當然是最終的自我實現,這就是蘋果(PPT),最近我轉發一個微博,裡面有蘋果的廣告,瘋狂的人往往是推動世界改變的人,聽到這個聲音當時有點悲傷。結果在他的追悼會上,放他的音樂,我們突然意識到這個人已經不在了,但是他創造的東西和我們在一起,他獲得了永生。從秦始皇到今天人們都在追求永恆,而在創業裡面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追求生命意義的永恆存在。

第三條是自由,我覺得這是創業最偉大的東西,所謂創業,一個人創造企業,無論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一萬、兩萬人的時候,你的世界裡面你是最高的權威,你不聽從於任何人,你做的事,按照自己的意願,按照團隊的利益,按照社會的價值在追求一種東西,這是創業的可以說最高境界,也是這個時代創業的一個重要的探索的價值。

這幾年來,北方飯桌上,大家往下一坐就在爭執,我前幾天碰到一個人,他們說北京人一坐下來就對一下北京政治局常委的名單,為十八大什麼時候召開安排一個日期,也就是大家過多的捲入了政治的一些思維,為什麼呢?因為國家的發展、中國的未來取決於政府的進步改革開放,但是只有創業是國家鼓勵、社會需要、個人能夠參與中國偉大復興的一個努力,據說中國已經復興了62%,但是如果每一個人創業,我認為就是在62%裡面增加了62.1%、62.2%。設想一下,如果中國沒有那些民營企業,比如沒有三大物聯網,那中國可能只實現了61%,如果多幾個企業,再多幾個新東方,可能就變成了62.5%,所以創業承載著偉大的社會責任。

我剛才講金錢、自我,這個傳統的是個人主義,是一種自我的實現,其實今天的中國,當你創業,當你具備了事業,當你不再需要吃國家的稅收,當你不再依賴國家的資源,當你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並養活一群人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你為推動中國的進步就做了重要貢獻,所以我想這是中國的最大主題,所謂的「國退民進」。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用我們的努力、智慧、才華、精力以及我們想追求財富、實現自我的這麼一種最偉大的動力,來創造一個夢想,而這個夢想,我們就能夠為中國的「民進國退」,為中國的市場經濟、社會進步做出一些重要的貢獻。所以創業絕不僅僅關乎個人,創業實際上就是社會的進步。

再次鼓勵各位大膽的創業,也祝願中國的創業事業能夠越來越好,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0

扎克伯格的蛻變:Facebook不僅要酷 還要賺錢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7/234307.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稱,經歷了IPO(首次公開招股)後的失落,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終於明白,單純打造優秀的產品還不夠,必須創造合理收入,才能真正在市場上立足。

以下為文章全文:

扎克伯格改弦更張

受財報利好的影響,Facebook股價週三高開22%。如果你問分析師,Facebook哪些地方表現得好?你會得到三條信息:

——Facebook銷售額增速終於不再放緩;

——廣告增速再度加速;

——移動業務遠超預期。

但事實上,這種種利好背後,還有一項被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馬克•扎克伯格改變了觀念,並徹底改變了Facebook的運營模式。

當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時,扎克伯格曾經向潛在股東發出過一封公開信,他在信中警告稱:Facebook不是為了賺錢而做產品;而是為了做產品而賺錢。他的原話是:「簡單說:我們打造服務不是為了賺錢:我們賺錢是為了打造更好的服務。」

這一點都不意外。從一開始,扎克伯格就明確表示,他在哈佛大學宿舍裡創辦TheFacebook.com,並在加州建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給用戶「做點炫酷的東西」。

只為酷炫不為錢
時間回到2004年,在TheFacebook.com發佈前夕,扎克伯格與一位好友在網上聊天時如此評論他的第一個投資人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

扎克伯格:愛德華多掏錢給我買了服務器。

好友:真傻。

扎克伯格:也不是,他覺得能賺錢。

好友:你覺得呢?

扎克伯格:我不會做生意。我只想做點炫酷的東西。

於是,從2004年到2012年5月18日,「不會做生意」和「只想做點炫酷的東西」一直都是Facebook所奉行理念。扎克伯格做的東西的確很酷,並因此為Facebook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

隨著Facebook不斷壯大,扎克伯格也建立起了一個符合自己理念的組織。他的目的是親手挑選一批超一流的工程師、開發者和高管,與他一同開發Messenger或News Feed這樣的「產品」。然後再招一批一流的人從事廣告業務,向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匯報。

這種做法使得Facebook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不僅即時通訊產品產品擊敗了AIM,News Feed也開始威脅AOL和雅虎等門戶網站。但弊端也逐漸顯現:廣告業務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小得可憐的廣告位只能在Facebook的右邊欄苟延殘喘。

用戶忽略了這些廣告,廣告主也不願掏錢。Facebook的業務因此受到衝擊。為了吸引廣告主,他們拚命擴大用戶規模。然而,由於廣告表現糟糕,其2011年的收入增速還是開始放緩。

效仿谷歌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但投資者的大力支持卻成為Facebook和扎克伯格堅持這一理念的重要動力。微軟2007年給予Facebook高達150億美元的估值,高盛2011年將這一數字進一步推升到500億美元。

同樣不應忽視的是,當Facebook獲得普及後,很多聰明人紛紛開始將它稱作是下一個谷歌。

谷歌是一家市值2000億美元的公司,作為公司領導層的核心,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都很樂於將創收的事情完全交給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這樣的銷售人才和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這樣的MBA人才。

創辦谷歌后,佩奇和布林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完全忽視創收工作,這也為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整整一代創業者樹立了榜樣——儘管可能是壞榜樣。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效仿的對象。他同樣很有耐心,同樣很有創意,同樣很關注用戶,但他每做一件事情都知道自己是在做企業。但谷歌的兩位創始人也很幸運,他們偶然借鑑了別人的創意,開發出了搜索廣告,這如今已經成為商業史上最完美的業務。

轉變觀念
從2004年到2012年,扎克伯格把Facebook打造成了「只做產品不賺錢」的公司。然而,Facebook在前進途中卻突然遭遇了兩座冰山。

2012年5月,Facebook終於上市了。但僅憑龐大的用戶是無法取悅公開市場的投資者的。與此同時,Facebook的用戶也開始大舉改變上網方式,放棄了靠廣告模式支持的Facebook.com,轉而使用沒有廣告的Facebook移動應用。

短短幾週,Facebook的市值就從1000億美元跌至500億美元。

扎克伯格或許不在乎錢,但卻十分看重公司的競爭力。他意識到,股價低迷將導致公司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今年9月,扎克伯格參加了TechCrunch Disrupt大會,這也是他在Facebook IPO後首次公開亮相。他在會上承認,優秀的人才之所以加盟Facebook,一方面是認同他們的使命,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多賺錢。

現在,他已經改變了對公司盈利和組織結構的看法,這頗為令人欣喜。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意識到,移動浪潮為他提供了再造Facebook的機會,而創收則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週三的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宣佈Facebook最近幾個月發生了重大變化。曾經一心一意專注產品,把盈利完全拋在一邊的團隊,如今也要從一開始就考慮移動商業化問題。

「我們正在開發更多一體化的廣告產品。」扎克伯格說,「以往,多數廣告位都在右邊欄。這是一種割裂的體驗。我們成立了廣告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推動這種服務,並將其提供給所有的產品團隊。」

他還補充道:「現在,我們會要求所有產品團隊負責自己產品內的廣告體驗。」

扎克伯格表示,第一個收到命令的是News Feed團隊。效果已經相當驚人。兩個季度前,News Feed的移動廣告收入還是零,但現在,根據CFO大衛•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的說法,他們每天創造的廣告收入達到300萬美元,全年收入有望超過10億美元。

2004年,扎克伯格曾經說,他不關心賺錢,因為他想「做點炫酷的東西」。但他終於明白,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

更何況,所謂的酷到底是何含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75

不僅能小額貸款 還能買基金 阿里巴巴瞄準中國金融霸主寶座


2013-07-22 TCW  
 

 

淘寶網成千上萬的「寶貝」,總讓網購者眼花;現在,淘寶網陸陸續續推出的金融服務,則是讓人眼亮,賣家可以線上取得貸款,用戶可以用一元人民幣買基金,賺取五%左右的年報酬率,看來淘寶網已經不只是電子商務巨頭了。

撰文‧施禔盈

中國大陸正上演「錢荒」戲碼,影響了廣大的中小企業,由於信貸緊縮,所以當地所稱的「小微」企業,壓力不輕。不過,如果店鋪開在淘寶網,問題就不大,因為淘寶網早在二○一○年就上線「信用貸款」及「訂單貸款」。

什麼是信用貸款?什麼又是訂單貸款呢?簡單來說,前者是「阿里巴巴金融」推出的一款純信用、無抵押、無聯保的貸款產品;從貸款申請、貸款審查、貸款發放到貸款回收,全部採取網路線上模式操作。至於後者則傾向於考慮賣家當前「已發貨」的有效訂單,然後計算授信額度。相較訂單貸款,信用貸款會參考更多賣家的店鋪綜合資料。

﹁小微信貸﹂創佳績

顯然,淘寶貸款的目的在幫助淘寶店主解決融資方面的困難。不過,淘寶信用貸款和訂單貸款的利息均按日計算,分別為萬分之六和萬分之五。舉例來說,如果申請淘寶信用貸款並獲得了八萬元人民幣的額度,一個月的利息是一.八%,算下來是一四四○元人民幣,但若時間拉長,恐怕店家會大喊吃不消,因為每天萬分之六的利息,折合年息可是高達二一.六%。

但本來淘寶貸款的目的就是「救急」,如信用貸款最長只能貸十二個月;至於訂單貸款就更短了,每筆貸款的期限最長不超過該筆貸款發放之日起的六十天。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自小微信貸業務成立三年來,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已為超過三十二萬家電子商務平台上的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融資服務,這可說是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平台跨足金融業務的一大步。

此金融大計還沒完,正當網路教父詹宏志炮轟台灣的第三方支付不合時宜,大嘆「有政府如此,何須敵人?」的同時,淘寶網行之已久的支付寶推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機制:透過「餘額寶」,用戶(只限持有大陸身分證人士)可以直接扣款購買基金。

這項於六月十三日剛上線的「餘額寶」業務,可讓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拿到「利息」,重點是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官網介紹,一二年十萬元人民幣的活期儲蓄利息為三五○元人民幣,如果通過餘額寶,則收益能超過四千元人民幣。

怎麼達成呢?其實餘額寶的利息,是用戶購買貨幣基金的投資收益,目前為天弘基金的「增利寶」,據了解,未來還將增加其他基金產品。

而自六月十三日上線後,短短六天,此業務用戶數即超過一百萬;上線十八天,用戶數破二五一.五六萬,規模達五十七億元人民幣,成了中國用戶數量最大的貨幣基金,並且超過去年中國大陸前十大貨幣基金的用戶總和,吸金實力可見一斑。

「存零花錢」概念頗受好評再看報酬率,貨幣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一般在三~四%間,但餘額寶推出以來,年化收益率在五%左右,算是相當亮麗的成績。而且,到銀行買基金有一定的門檻,現階段中國大陸定期定額的最低投資金額為兩百元人民幣,但餘額寶則是一元人民幣,而只要用戶將資金轉入餘額寶,基金公司於第二個工作日確認分額後,即會開始計算收益。

把錢放進餘額寶,不僅能因持有貨幣基金得到較高收益,還能隨時贖回基金用於消費支付和轉出,流動性與活期存款相當,加上餘額寶對用戶的最低購買金額沒有限制,一元人民幣就能購買,這讓支付寶用戶即使「存零花錢」都能獲得增值機會,難怪吸睛效果一百分。事實上,為了減低風險,支付寶公司特意選擇了貨幣基金,而非債券或股票型基金,這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謹慎之處。

針對阿里巴巴目前所做的小額信貸,及餘額寶一元即可購買基金的創新服務,有網友稱阿里巴巴「搶走了銀行的飯碗」。對此,阿里巴巴自然要跳出來解釋一番,支付寶公關總監張道生就表示,餘額寶不會對銀行形成真正的衝擊,餘額寶用戶平均購買金額為一千九百多元人民幣,屬小額資金,規模與銀行存款不能相比。至於阿里巴巴目前所做的小額貸款金融業務,也不是金融行業最主流的業務。

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商品

馬雲也曾撰文指出,阿里巴巴的小額貸款貸放對象是銀行不願觸碰的人群,餘額寶則是針對支付寶資金沉澱推出的緩解措施,實際上與銀行不相關。但不論如何,阿里巴巴確實端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相關產品。

有貸放、又有造成全民瘋的理財商品,阿里巴巴的金融戰略就此打住了嗎?答案是:並沒有。

就在本月七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顯示,由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阿里小微信貸合作推出的「東證資管|| 阿里巴巴專項資產管理計畫」正式獲證監會批准。這是繼支付寶公司推出餘額寶業務後,阿里巴巴集團在金融領域的又一舉措。

資產證券化是阿里小微信貸將旗下小貸公司的優質貸款組合出售給東證資管的「專項資產管理計畫」,以此貸款組合為基礎,向投資者發行證券。阿里巴巴表示,此次資產證券化所獲資金可增加滿足五十萬家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於此錢荒之際,阿里巴巴進軍信貸市場的攻勢,顯得格外凌厲。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對照阿里巴巴集團在金融領域的積極行動,確實可以讓人見識到馬雲的豪言壯語並非空穴來風。再拉回來對照台灣電子商務行業所受的掣肘,不禁讓人想問:兩岸的自由開放、兩岸的行政體系錯置了嗎?

阿里巴巴

成立時間:1998年底

行業別:電子商務

簡介: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網路公司,創辦人為馬雲。阿里巴巴集團現有25個事業部,淘寶網即為旗下業務之一。

餘額寶資金如何運作?

支付寶資金轉入餘額寶資金自動劃入天弘基金增利寶

即時贖回入帳

即時贖回入帳淘寶網購物直接贖回兩天內入帳,目前未開通銀行帳戶

資料來源:財新網

證監會關心 餘額寶業務不中斷餘額寶的上線掀起了中國大陸的全民理財風,一元人民幣也可以理財,確實非常吸引人。不過,金融業是個風險管控極為嚴格的行業,餘額寶的上線當然會引起中國大陸監管部門的重視。事實上,證監會已經要求餘額寶部分銷售支付結算帳戶應向監管部門補充備案,若逾期未進行備案,將根據相應法律規定進行調查處罰。據了解,目前餘額寶正在走備案流程。

不過,雖然主管機關關心,但與支付寶一起推動該業務的天弘基金表示,餘額寶合作各方會按照證監會的有關規定,按時完成後續備案工作,餘額寶業務不會暫停。也就是,餘額寶雖然被「點名」,但證監會對市場創新的支持,讓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對於「備案」通過胸有成足,而目前餘額寶也繼續運作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75

不僅發明,用戶體驗的改進也是創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814.html

今天有一個新聞,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東京行業組織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5個月卡片機全球發貨量暴跌42%。IDC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數碼相機市場的規模可能萎縮至僅1.02億部,2010年高峰時規模約1.44億部。

佳能、富士、松下、奧林巴斯……日本相機廠商陷入困境。

現在都知道卡片相機銷量暴跌是智能手機大規模出貨引起的,但誰都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當然,我更不知道。

但我的問題是,用戶更願意用智能手機拍照,是因為智能手機的照片質量好、像素高嗎?

同樣,在10年前,當數碼相機開始流行起來的時候,有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人們更願意用數碼相機,而不是膠卷相機,是因為數碼相機的照片質量好、像素高嗎?

10年前和今天的答案一樣,都是一個「不」字。

10年前,數碼相機的成像質量比膠卷相機差得很遠,照片粗糙,層次感差,但數碼相機有一個好處,你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想拍多少就拍多少,拍完就知道拍的好不好,不好可以重來。有了數碼相機就再也不用買膠卷、沖洗膠捲了,而這原來不僅是一筆很大的費用開支,而且很耗費時間。

今天,智能手機開始取代卡片相機,也不是因為智能手機的成像質量高,而是因為它攜帶方便,而且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分享。

人們的選擇,實際上是人性的表達。那就是人是喜歡自由的,是懶惰的,是喜歡便宜的,喜歡免費的,是願意受尊重的。所以你如果能順著人性去做,把一個複雜的東西做得很簡單,把一個笨重的東西做得很輕巧,把昂貴的東西做得很便宜,甚至免費,它就會產生很好的用戶體驗,就會產生很大的市場能量。

對用戶體驗的不斷改善是一種持續的創新,但我們的教科書不認可、不重視這種創新,而是把發明作為創新。在這種教育思維下,我們小時的夢想就是要當一個科學家。我們把創新看成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因此一說起創新,大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博士、碩士、專家、教授,會聯想起一種核心技術的發明、一種新材料的發現,會聯想起了每年幾十億上百億的資金投入,會聯想起了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

其實,這是對創新的誤解,也直接導致對用戶體驗的不重視、不尊重。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他們創造了美國:從蒸汽機到搜索引擎,美國兩個世紀以來最著名的53位創新者》。作者哈囉德-埃文斯在這本書的序言裡面指出:「托馬斯-愛迪生被看成是美國最重要的發明家,他名下的專利多達1093項,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通過研發和商業推廣的漫長過程,把發明的理論轉化成創新的現實……愛迪生還扮演了創業者的角色:融資、處理法律事務及培育市場。所以,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創新者。」

哈囉德-埃文斯把創新者稱為「大眾化的推行者」。貝爾發明了電話,這當然是個偉大的發明,但是卻不實用,聲音微弱,噪音大,是愛迪生和其他創新者對電話技術做出很多改進,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後電話進入每一個家庭。這些技術改進提高了用戶體驗,把一個實驗室裡好玩但不實用的玩意兒變成了每個人都會用、容易用的東西。

現在網上有的人提到360,就嗤之以鼻,說這是給小白用的,沒啥核心技術。我看這樣的言論,就知道說這話的就是從中國教育思維下熏陶出來的。哈囉德-埃文斯在書裡說:實用性創新是讓美國出類拔萃並讓其他條件優越的國家落後乃至失敗的首要原因。什麼是實用性創新?其實就是能夠為大眾帶來好處、帶來方便,提高普通大眾生活水平的創新。360把付費的殺毒變成免費,同時在用戶體驗上做了很多努力,讓普通用戶知道怎麼用,這就跟電話、電視、冰箱、汽車等走入平常百姓家一樣,都是持續進行實用性創新,不斷改善用戶體驗的結果。

用《他們創造了美國》這本書的一句話這次開講作為結尾:「沒有創新的發明只不過是一種消遣。他們(創新者)的獨特之處不是他們申請了專利或者闡明了一組公式,而是他們以某種方式把最重要的創意變成了商業現實,並帶來巨大衝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21

何為安全資產:不僅安全,收益還要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79

在70年代的美國,投資定期存單(CDs)看起來是一件特別“天才”的選擇。當時,定期存單的收益超過市場基準。但是,到80年代的時候,定期存單的收益就一直下降,股市收益上升。並且,股市收益超過定期存單的時間長達20年之久。那麽,什麽是安全資產呢?這個問題一部分依賴於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如果你短期內需要回收投資,那麽你只有選擇貨幣市場基金和高質量的短期債券。如果你的投資期限比較長,那麽這就涉及到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問題。什麽是潛在的最壞結果呢?在熊市的時候,風險資產恰巧處於最安全的位置;在牛市頂峰的時候,它們的風險最高。區別在於安全邊際。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最安全的資產是那些被誤解、不被青睞,且價格低(相對於內在價值)的資產。這些資產的下跌幅度有限,但是上漲空間可觀,收益豐厚。這樣說的原因之一是,在長期範圍內,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是負相關的:承擔的風險越小,收益越高。市場時常會出現“非理性蕭條”,此時才是最佳的投資時機,但是需要等到市場不再繼續惡化時再下手。長期內,穩健的承擔風險會獲勝。如果市場符合均值回歸,那麽股票和債券參半的投資策略會比純粹投資股票的收益更高。另外,在資本超過投資需要的情況下,IPO總是大行其道,以吸引資本到不盈利的項目。現在的市場情況與1998-2000年時有點類似,但是也只是有一點相似。與1998-2000年情況相類似的是,現在的托賓Q比率上升至2000年以來最高值,這意味著股市回報在接下來的5-10年內為負或偏低。托賓Q比率是公司市場價值與資產重置成本的比率。那麽,在目前的環境之下,什麽才是安全資產呢?現在的債券利率偏低,不能反映風險情況,股市的估值又非常高。因此,特許金融分析師David J. Merkel稱,現在買入一些被低估的股票;另外的選擇是,持有現金。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是最安全的選擇,並可能在來年帶來最豐厚的回報。因此,如果你在市場恐懼的時候投資,那麽安全資產不僅能夠避免損失,它還時常會帶來更好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73

7:1不僅是巴西的恥辱 也是股市的警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544

按照此前人們的傳統看法,巴西在世界杯上被淘汰是利好股市的,因為這將激發國民的憤怒並將現任總統羅塞夫趕下臺,或者至少連任希望破滅。其在位期間,巴西經濟陷入了滯脹。(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但沒有人會想到,巴西會以如此懸殊的比分慘敗,這一結果或許令上述的猜測反轉。瑞銀的新興市場策略分析主管Geoffrey Dennis從90年代初就開始跟蹤巴西市場,他認為,此次敗績不僅會影響到羅塞夫在10月的連任競選,與此同時投資者和巴西消費者信心也可能會遭受打擊。他對彭博新聞社表示:這場失敗實在是奇恥大辱,會讓你懷疑這是否會對巴西人的心靈造成創傷。人們或許會想,看,我們的經濟很糟糕,沒啥增長的盼頭,現在我們連一支優秀的足球隊都沒有了。法興在今天發布的報告中也寫道,如果失望與憤怒的情緒推動抗議者走上街頭,巴西股市可能會承受壓力。今天巴西市場因為假日休市,這場比賽的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可能會在巴西的海外債券以及國企的美國存托憑證(ADR)上有所體現。7月2日的一次民調顯示,羅塞夫10月3日競選的支持率為38%,較2月44%的支持率明顯下滑。世界杯前夕,成千上萬的民眾因為不滿世界杯投資過高而遊行示威。去年巴西為舉辦本屆世界杯決賽投入110億美元,而在這個約2億人口的國家,有720萬國民的日均生活支出不超過1.25美元。接下來,在明天淩晨2點FOMC會議之後,4點,阿根廷要跟荷蘭踢另一場半決賽。目前,阿根廷陷在一場世紀追債之中,其因無力償還總額高達150億美元的債務而面臨違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