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投資語錄(四)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6.html芒格的投資語錄來到第四篇,即第31至第40條投資語錄,相信芒格所提出的這些投資語錄,在世界各地都會有不少人閱讀過,不知道有多少地區會好像止凡這裡的blog友一樣,好好地每條細閱及思考,相信這樣的吸收方法定必比其他地區人士都要深入。真心覺得這些投資語錄能幫助不少人,希望大家廣傳開去,幫得一個得一個吧。
31. 連續40年每年回報20%的投資只存在於夢想之國。現實世界中,你得尋找機會,然後和其他機會對比,最後只找最吸引人的機會投資進去。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這是你大一經濟課上就學到的。遊戲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所以所謂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非常愚蠢。
止凡:雖然芒格說40年每年回報20%不太可能,但巴菲特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平均回報率的確在20%以上。對一些投資新手朋友仔,我最喜歡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投資10萬元,40年每年回報15%,你將會拿回多少錢,朋友們的答案往往令我覺得太多人低估了複利率的威力。說回芒格的意思,就算以今天的科技發展,不要誤以為40年每年回報20%是隨處可找的投資,然而,絕大部份人都不可能有巴菲特的投資成績,能做到的,就是找尋在你的能力、環境、時代中,擁有最高回報的對象作投資。
32. 最好是從別人的悲慘經歷中學到深刻教訓,而不是自己的。我們有些成功是早就預言的,有些是意外獲得的。
止凡:我經常都重申閱讀的重要,因為這樣就會很直接地從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的身上學習,吸取人家的悲慘教訓,試想想,沒有經歷過失敗但又能吸取到失敗的教訓,有什麼比這個更「著數」呢?另一點是成功的可預期性,始終沒有人有水晶球,能做的就只有儘可能努力,而成功與否始終有部份是需要靠命運安排的。
33. 一般認為,最好的情形就是你坐在辦公室裡,然後美好的投資機會一個接一個地被送到你的面前 ---- 直到幾年之前,風投界的人們就是這樣享受的。但是我們完全不是這樣 ---- 我們就跟要飯的似的到處尋找好公司來買。20年來,我們每年最多投資一到兩個公司……說我們已經挖地三尺了都不誇張。(好機會)是沒有專業推銷員的。如果你坐在那裡等待好機會來臨,那你的座兒很危險。
止凡: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粵語有云「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意思指真的有這麼有利的投資機會,還會有人親身送上你的大門邀請你買嗎?我一向對主動要求我加入的投資計劃沒多大興趣,這也是其中一個考慮點。在眾多的上市公司之中,不難發現一些公司會做很多事情或發表很多言論,目的是希望你買入他們的股票。然而,亦有部份公司剛好相反,經常是投資風險不離口,資產入帳就選最保守的下限數目,或靜悄悄地營運著,但每年都有可觀的盈利增長。兩者供選擇的話,我寧選後者。近日有些很懂推動上市氣氛的公司主席,大家又覺得他的公司投資價值如何呢?
34. 我們最大的錯誤是該做的沒做、該買的沒買。
止凡:這點跟上一篇第28條差不多,我的評論是這個錯誤比起做了不該做及買了不該買的已經不知好多少倍了。該買的沒買,最多只是賺少了錢,買了不該買的,就需要賠錢了。
35. 你只有學會怎麼學習你才會進步。
止凡:這是一個非常哲學的陳述,學習本身能令你進步,但如果你的學習模式還好像在讀書時代的概念,人家叫你學習什麼就學習什麼,讀書時會有人為你定立學習範疇,讀書為考試,考試為畢業,你只是在人家設計好的學習範圍內進步,人家設計什麼,你就能進步多少。能真正的學習怎麼學習,到時你才會真正進步,亦是一種沒有極限的進步。
36. 我們長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們的收穫比那些努力做聰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止凡:這是芒格很喜歡用的反向思維,很多人要成功,就做對的事,但芒格就偏偏逆向思維,就是集中注意力避開做錯事,他告訴大家這比起集中精力做對的事更加有效。好像他的名言:「只要告訴他死亡的地方,他便永遠不會去這個地方」。
37. BRK的過去業績簡直輝煌得離譜。如果我們也用槓桿,哪怕比默多克用的少一半,也會比現在的規模大五倍。
止凡:眾所周知巴菲特及芒格都討厭負債,今天的巴郡,莫說話要利用槓桿,本身也經常資金過多而「水浸」。沒有借貸亦是為何他們的投資多年來都如此穩健的原因,要經歷多個市場大浪及災難,運用槓桿不一定有利的。其實巴郡本身的投資資金已經有點槓桿成份,因為巴菲特能動用保險公司內的保存金作投資,這是沒有成本的貸款。不過,要再進取一點運用槓桿,相信巴郡仍然穩健,回報亦可以更高也說不定。
38. 買可口可樂股票的時候我們花了幾個月才攢了10億美元的股票 --- 是可口可樂總市值的7%。要攢成主要股東是很難的。
止凡:好像可口可樂這類歷史悠久的世界級企業,股權又十分分散,拿幾十億元去市場買貨的確不是容易的,要成為主要股東亦非容易。這是「錢太多」的問題,今天我還未有幸瞭解到,希望大家會有這樣的一天,能親身感受到芒格的苦惱。
39. 所有的大資本最終都會發現很難擴大,於是去尋找一些回報率更低的途徑。
止凡:這又是「錢太多」的問題,當我們還在投資一萬幾千,一百幾十萬,甚至過千萬的資金,很難真正明白投資幾千億資金的苦惱,要是單單在香港,都不知道把幾千億投到什麼地方才有高回報率。
40. 如果今天你的資本較少並且年輕,你的機會比我們那時候要少。我們年輕的時候剛走出大蕭條,資本主義那時候是一個貶義詞,在20年代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是肆虐。那時候流行一個笑話:有個人說「我買股票是為老了的時候考慮,沒想到六個月就用上了!我現在已經覺得自己是老人了。」你們的環境更加艱難,但並不意味著你們做不好 --- 只是要多花些時間。但是去他娘的,你們還可能活的更長呢。
止凡: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經濟都進入大蕭條,一些持續到30年代,芒格指出這點是因為他們的投資正是由這個年代開始起步,世界經濟正由一個低位發展起來,找尋高的回報較今天的投資環境容易。不過,當然今天的科技能令人類活得更久,個人投資在時間上更有利,複利效果比芒格的一代人將會更好。
芒格的投資語錄(五)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html芒格的投資語錄來到第五篇,讓大家繼續吸收當中的智慧。止凡看見大家對這些語錄的重視,又證明了這裡的blog友都不貪圖短炒賺快錢的概念,而是真正追求價值投資的知識。始終,向一個90歲的價值投資高手處吸收智慧,絕對能讓我們少走許多冤枉路。
41. 關於所謂「嬰兒潮(美國5、60年代出生)」的人口學現象,其影響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說小很多。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的GD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7倍。這不是嬰兒潮導致的,而是由美國資本主義的成功和技術的發展帶來的。這兩樣東西的影響太利好,嬰兒潮問題相比之下就是一個小波動。只要美國的GDP每年增長3%,就能保持社會和平。如果美國的發展停滯了,我敢保證,你們將會見證真切的代溝,不同代的人之間關係會很緊張。嬰兒潮是這種緊張的催化劑,但是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不增長。
止凡:經濟影響政治及民生,這在香港也時有發生,正因為這個原因,前一任香港特首就主力推動經濟,以為經濟好時,社會少一點怨氣,今天好像到台灣總統也有這個意思。芒格告訴我們,在美國也有這個問題,只要經濟增長不好,年青一代就會埋怨上一代(近退休的嬰兒潮)拖低經濟,上一代又會話年青一代沒有從前的他們般勤奮,又認為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應該得到好的社會福利及退休生活。然而,在上個世紀的7倍GDP增長之中,嬰兒潮的影響沒有我們想像中大,他教我們應該理性分析數字。
42.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把可以量化的東西看得過重,因為他們想「發揚」自己在學校裡面學的統計技巧,於是忽略了那些雖然無法量化但是更加重要的東西。我一生都致力於避免這種錯誤,我覺得我這麼幹挺不錯的。
止凡:這是投資是科學還是藝術的問題,太多人認為投資理應是精準的數學或科學,不怕告訴大家,剛學習投資時的我也是這個概念,每每拿excel公式計算至小數後幾個位,要受研究的公司科學地通過多個標準。慢慢地累積經驗後,發現公司的高矮肥瘦根本不需要精準,藝術的部份出來了,今天憑感覺多於計算。正如芒格所言,很多東西無法量化但是更加重要,例如公司管理層誠信及表現、產品品牌等無形資產。
43. 你應該對各種學科的各種思維都有所理解,並且經常使用它們 --- 它們的全部,而不是某幾個。大部分人都熟練於使用某一個單一的模型,比如經濟學模型,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應了一句老話:「拿鎚子的木匠,看書上的字兒就覺著像釘子。」這是一種很白痴的做事方法。
止凡:太專注某方面會失去瞭解全局的機會,對投資亦然,不要單從某方面研究至過份深入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又好像第42條所言,把各方全面的模式都廣泛思考,然後建立一種感覺,這在投資上較為有效。
44. 對於我而言,把股票分成「價值股」和「成長股」就是瞎搞。這種分法可以讓基金經理們藉以誇誇其談、也可以讓分析師們給自己貼個標籤,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止凡:不少人把股票分開很多種,好像市值低於內在價值的、擁大量現金的、派高息的、有增長的云云。然而,以上所有(包括增長)都是股票的價值所在,為何不從多方面分析後歸納出一個最好的選擇,而花精神時間去把股票定義成不同的類別呢?有價值的股票或公司本身只有一共同點,就是為股東賺取最大利益,分類這些玩意意義不大吧。
45. 我這一輩子認識的所有智者,沒有不愛看書的。我和巴菲特看書之多都能嚇著你。我的孩子取笑我說我就是一本伸出兩條腿的書。
止凡:這一點我經常在這裡及跟身邊的朋友重複過數千遍,看書的重要性不用懷疑。我從少到大都被老師讚有小聰明(其實不知是否在讚),但我發現如果不看書,胸無半點墨,再聰明都只是小聰明,不能化為大智慧。相信我,多看書,不斷看,你會不斷發現自己的氣質在改變,亦會不斷進步。
46. 我們都愛大量閱讀,聰明人都這樣,但這還不夠,你還應該有一種批判接受、合理應用的態度。大部分人看書都沒有抓到正確的重點,看完了又不會學以致用。
止凡:我在這方面是有經驗的,在升大學之前曾經為補習老師,發現從前所看所學的東西都不夠實在,但當經過好好消化再需要解釋給學生,就會迫自己思考,到今天我對中學時的數理科目還十分有記億,還能融會貫通,這是學以致用的好例證。今天寫blog分享,其實也讓我獲得這方面的成果,知識看過後,由於要寫文章作分享,自然會批判一點去思考及消化,自己也得益不少。
47. 我們經常從那些上進的孩子們那兒聽到這些問題。這是個很「聰明」的問題,你對著一個有錢老頭問:「我怎麼才能成為你呢?怎麼才能迅速地成為你呢?」
止凡:這個問題,我想芒格不太想回答,「聰明」這個形容是有括號的,大家應該明白吧。
48. 我們如果要再開一家See's糖果幾乎不用花費任何資本。我們的資本太多了都快淹死我們了,所以幾乎是零成本。對於有些極度缺錢的煎餅店,增設特許經營店簡直是瘋狂的事情。我們喜歡搞直營店以便更好地控制服務品質。
止凡:特許經營店能不用太多資金之下去高速擴張,但由於邀請外來者,品質較難控制。而直營店就是一家一家用自己的資金去開,所需要的資本相對高,但品質有保證。特許經營店也好,直營店也好,都各有好壞處,芒格想指出是他們現在的現金流充足得驚人,根本不需要考慮特許經營店。
49. 做空行為是很危險的。
止凡:不借貸做多,蝕盡也是本金,賺的可以是無限大,看看資產升幅。相反,不借貸做空,賺盡的是本金,但蝕的可以是無限大。最進取一點,借貨去做空,可以有槓桿地賺多一點,但蝕起來更是威力驚人。
50. 坐在空頭位置,又看到股價遇到利好大漲,這是一件特別讓人氣憤的事情。人生苦短,遭受這種氣憤太不值當了。
止凡:在估值很低時可以買入等待,股價一跌再跌,輸極也是本金,但升起來可以賺很多。在估值過高時做空,誰知股價一升再升,泡沫可以變成超級泡沫,超級泡沫可以變成極級泡沫,輸的範圍完全沒有限制,這是做空的不利條件,為何要安置自己在這個位置呢?
芒格的投資語錄(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8.html又到這個芒格投資語錄系列,照舊逐條細閱及評論,望大家有所收穫之同時也多留下意見交流。
51. 世界上最鬱悶的事情之一,就是你費盡力氣發現了一個騙局(並且做空這個公司),但是眼睜睜地看著股價繼續瘋漲三倍,而且這些騙子們拿著你的錢彈冠相慶,而且你還要收到證券行的保證金追加通知。像這種鬱悶的事情你哪能去碰呢?
止凡:無論多差勁的公司,甚至如芒格所言是騙局也好,股價可以升至顛價,顛價之後再顛價也可以,選擇在不合理地高的價位做空的話,一旦股位真的再升至極不合價,這個損失可以很嚴重,心情亦會不好。在科網股時代,不少科網公司帶著幾十倍市盈率,甚至是沒有盈利可言,於是不少人因認為股價不合理而做空,但隨後其市盈率可以由幾十倍升至幾百倍,泡沫變成更大的泡沫。這些情況,不買為上,做空則是風險甚高的動作,始終股票最多跌至零,但升幅可以沒有上限的。
52. 上市的代價已經變得非常高了。一個小公司謀求上市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很多小公司正在走私有化的路子以此擺脫上市公司的繁冗負擔。
止凡:上市可以集資,用來擴充公司,爭奪市場佔有率,但上市所需要的資金一定不輕,投資銀行就是做這門生意的,你看他們多賺錢就知道。上市之後,公司突然多了很多老闆(股東們),又有很多規條要跟,所以為上市而上市絕對不是好事,好的管理層應看看上市的真正誘因為何才決定追求上市之路。
53. 公開叫價的競價方式就是設計來讓人的腦子變成一鍋粥的:由於別人也在叫價,你覺得(你的競價)得到了社會認同,你會有一種回饋傾向,會陷入一種「被剝奪超級反應綜合症」,覺得(必須想方設法阻止)你的「心頭好」離你而去……總之我的意思就是這種方式就是設計來操縱人的心理的,讓人們去做白痴的事情。
止凡:公開叫價及以暗標方式都各有好處壞處,這樣我想起銀主盤和政府賣地,作為賣方,到底希望買家們知道對方的出價較有著數,還是相反較好呢?這可能要看看博弈論的基礎。
54. 暗標競價的問題在於標的物常常被那些犯了技術錯誤的一方贏得,比如殼牌石油支付給貝利奇石油的價格是(另一方的)兩倍。在公開叫價的競標中,你就不可能比輸掉的那一方多付一倍的價錢。
止凡:這個與第53點一起看,大概可以知道芒格對兩種賣東西方法的優劣品評。
55. 我們偏愛把大量的金錢投放到那些不需要我們再做什麼其他決策的地方。
止凡:如果你手持的資金大部份都在市場進進出出,在這市場掉到那市場,那市場掉到這市場,每次買賣都需要決策一番,相信出錯令自己有巨大損失的機會應該較高。香港人很多都是靠物業投資(或自住物業升值)而致富,其中主因就是這筆大量資金都放到沒有太多動作的地方處。
56. 能理解投資的真髓也能讓你成為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反之亦然。
止凡:這個前提是投資真髓是要好像芒格或巴菲特般,像個企業人一樣去看一個投資項目,當每次股票分析也好,物業分析也好,大家都以企業人角度看問題,投資的知識和企業人的知識其實可以互通的。
57. 有件事情很有意思:你可能擁有一家價值100億美元的公司,而這家公司可能連1億美元都借不到。但是,由於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大股東憑著手裡的小紙片(股票)做擔保卻能借到好幾十億美元。但是如果公司不是上市的,它可能連那些大股東能借到的20分之一的錢都借不到。
止凡:這是上市的極大好處,一直都聽過不少生意人靠投中了標書之後到銀行借錢,或拿生意訂單去借,甚至抵押物業借錢之類,銀行要放貸都有一定限制,而生意人對借貸等流動資金需求很大。而一旦公司成功上市,借貸問題可謂得到解決,同時又有集資能力。
58. 我經常見到一些並不聰明的人成功,他們甚至也並不十分勤奮。但是他們都是一些熱愛學習的「學習機器」;他們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比那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稍微多了那麼一點點智慧。夥計,如果你前面有很長的路要走的話,這可是大有裨益的啊。
止凡:一天天的進步,就算每天只是一點點而已,只要每天都進步一點點,長久下來你會發現很不一樣,這是學習的重要。
59. 不管是對於私有企業的企業主還是上市公司的股東,進行買賣時參考的標準應該是企業內在價值而不是過往成交的紀錄,這是最基本的價值概念,而且我認為永遠也不會過時。
止凡:這一點,投資人自然會明白,不過投機者又會有另外一套概念。例如,買賣六合彩,明明過去出現過的數字跟未來出現的數字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但又會有不少人去研究過往數字出現模式,希望預測未來數字如何出現。投資人則專注買賣東西的內在價值就足夠,這東西過去的成交價意義不大。
60. 巴菲特和我不是因為成功預測了宏觀經濟並且依此下注才獲得今天的成功的。止凡:芒格和巴菲特已經多次身體力行地證明過,什麼順勢而行之類的道理不太需要,宏觀經濟、股市氣氛,通通都不是他們考慮因素,最重要是股價及其內在價值的差別如何。
芒格的投資語錄(七)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6.html芒格的投資語錄到了第七篇,應該還有兩篇就完了,能否完全吸收芒格的內功心法就要看大家了,當然止凡會繼續盡力詮釋,希望分享得更清楚。不太明白意思的,可以回看多幾遍,更可以留言交流一下,有時blog友的留言會反過來讓我有另一番體會。
61. 提問者來自新加坡,新加坡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成績最輝煌的發展中經濟,所以這位提問者才會把15%的增長率稱作「保守」。但其實這不是「保守」,這是很狂妄的。只有新加坡來的人才敢把15%稱作「保守」。
止凡:平均年回報達15%,而保持40年的話,總回報超過260倍,請記著這樣的數字,從此你未必會說15%是小數目,相反,又不會貪圖短期上落的股市波幅,哪怕是升了一半或一兩倍,相對穩當的投資而能賺到260倍還是很渺小吧,不是嗎?
62. 我不會花太多時間追悔過去,一旦吸取了教訓,我就不會再陷在裏面了。
止凡: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有了足夠的教訓之後就可以再上路,理性地想想就會明白,追悔太多其實作用不大,只是感性的行為,對事情沒多大幫助。
63. 如果你從我們的投資決策裏剔除掉最好的那15個,我們的表現就顯得非常平庸了。(遊戲的重點)不是非常多的動作而是非常大的耐心。你要堅守你的原則,當機會出現的時候,就大力出擊。
止凡:這好像80/20法則一樣,就算在巴郡的投資組合亦然,最高回報的小部份投資項目賺取了大部份的回報,可能大家亦會發現自己的投資組合亦會出現這樣的模式,如何好好利用這個現象幫助優化投資組合,是很好的思考題。
64. 我們會把一些決策議題扔進名字叫做「太難了」的檔案櫃,然後去看其他的議題。
止凡:這是芒格及巴菲特一直相信的理念,投資要有好回報,根本不用解決艱深的難題,只要保持不犯錯,解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簡單問題就行,對自己太難的問題,不解決也罷。
65. 如果想提高你的認知能力,忘記過去犯過的錯誤是堅決不行的。
止凡:錯誤不要緊,最重要是能從錯誤中學習,自然能成為經驗,對日後事情就會多了認知能力,這是常識。
66. 30年代的時候,靠房產抵押得到的貸款可以比房子的售價更多。這大概就是現在私募股權領域的情形。
止凡:這個我可不知道,原來不止七成按揭,不止九成按揭,甚至不止十成按揭,是超越十成的按揭,這樣的運作模式,銀行風險高了,生活在這樣的借貸世界一定很有趣吧。
67. 模仿一大堆人意味著接近他們的平均水準。
止凡:這是大部份基金經理每天所做的事情,大市追買什麼,大市沽售什麼,他們就做同樣的事,就算連大部份散戶亦做這樣的事,這是模仿大市的行為。試問,大堆人在做什麼,你在模仿著,你又怎能不是平均的一部份呢?
68. 生命中的很多機遇都只會持續一小段時間,它們持續是因為(別人)暫時不便(攫取它)……對於我們每個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你最好隨時預備好行動並且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止凡:投資也好,工作也好,甚至日常生活也好,常聽見有經驗之談話機會一閃即逝,如何把握呢?必須平日準備十足,有充足實力在機會來到時出擊,打出「全壘打」來。然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要有充足的準備,才能分辨機會的存在,很多人看不見機會,原來他們未有能力分辨機會。因此,有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機會,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懂得機會。
69. 有巨額佣金的地方常常就有騙局。
止凡:一個我經常會問的問題,某某基金經理及經紀在賺什麼,他會否真心為我跑回報呢?他的收入是否跟我的回報掛鈎呢?通常我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他們只為了賺佣金,我回報多少也好,他們的佣金都袋袋平安。為了巨額佣金,設計騙局也會有人做。
70. 承認自己不懂某樣東西意味著智慧的曙光即將來臨。
止凡:在工作上也見過不少人,對什麼事情都話懂,什麼新事物都話了解過,問題是他們的知識遠未能懂或了解他們所指的事情。如果謙虛承認自己不懂,就有學習新事物的機會。這是杯子水滿的道理,要能倒水入杯子,杯子必須有空位。
芒格的投資語錄(八)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23.html不知大家是否認同,止凡真心覺得這樣加入註釋的方式令我進步不少,深入地吸收了芒格的智慧,就算blog友能否進步也好,至少我作為編者真的賺盡了。芒格投資語錄來到第八集,讓我們繼續積極地從語錄中找尋智慧。
71. 即使你不喜歡現實,也要承認現實。其實越是你不喜歡,你越應該承認現實。
止凡:這是從少到大的事實,現實永遠都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因為不喜歡就選擇不承認現實,只會耽誤改正的時間。
72. 我們努力做到通過牢記常識而不是通過知曉尖端知識賺錢。
止凡:這又是不少人的迷思,認為要在市場賺錢,必須知道人家不知道的,了解人家不了解的,總之越是知道罕有的消息或知識就越能賺錢,但實情是賺錢只需要常識,很強的常識,足以令你賺很多錢。
73. 長期而言,一個公司股票的盈利很難比這個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賺6%持續40年,你最後的年化回報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買的時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但反過來如果公司每年資產收益率達18%並且持續二三十年,即使你買的時候看起來很貴,他還是會給你帶來驚喜。
止凡:從做生意的角度去看股票,股票是反映一家公司的表現,從長線來看,股市盈利都會不多不少地反映著公司的盈利能力。短線炒賣者可以幻想透過買賣來賺錢,跟其他人玩一個「零和遊戲」,你賺我蝕、你蝕我賺地投機著。但如果你買股票是希望分享公司的盈利時,你要分析的就是該公司的盈利能力,最終這會是你所買入的股票回報。巴菲特及芒格所選的公司都是長途馬,是長遠保持很好盈利能力的公司。
74. 就像工人必須瞭解自己工具的局限性,用腦子吃飯的人也要知道自己腦子的局限性。
止凡:嚴格來看,腦子是我們的工具之一,我們要了解這個工具才能發揮到最好。芒格很喜歡研究思考的盲點,包括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或了解人們的慣性行為,深深了解腦子的局限性,自然能精準地下決定。
75. 許多市場最終會形成兩到三個大競爭者 ---- 或者五到六個。其中有些市場裏壓根兒沒有人能賺到什麼錢。有些市場裏每個競爭者都做得不錯。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有些市場裏競爭比較理性,股東們獲得的回報都不錯,而有些市場裏的競爭則讓股東血本無歸。我們舉航空公司的例子來說吧,咱們現在坐在這裏,可以想到航空公司們為世界作出的各種貢獻 --- 安全的旅行、更好的體驗、能夠隨時飛向你的愛人,等等。但是,這個行業自從萊特兄弟的時代以來,給股東們回報的利潤是負的,而且是一個巨大的負數。這個市場裏的競爭是如此激烈,以至於一旦放開監管,航空公司們就開始(大降價)來損害股東們的權益。然而,在另外一些行業裏,比如麥片行業,幾乎所有的競爭者都混得挺舒服。如果你是一家中型的麥片生產商,你大概能有15%的資產回報率。如果你的本事特別好,甚至能達到40%。但是為什麼麥片這麼掙錢呢?在我看來他們整天搞各種瘋狂的行銷、推廣、優惠券來激烈競爭,竟然還這麼掙錢。我不是很明白。顯然,品牌效應的因素是麥片行業有而航空行業沒有的。這可能是個主要因素。或者麥片生產商們有共識,認為誰都不可以那麼瘋狂地競爭——因為如果有一個二楞子視市場佔有率如命根,比如說如果我是家樂氏的老闆然後我決定要搶佔60%的市場佔有率,我想我可以把這個市場的大部分利潤都給弄沒了。這個過程中我可能會把家樂氏給毀掉。但是我想我還是可以做到(佔據市場以及消滅行業利潤)。你應該有信心去顛覆那些比你資深的人,條件是他們的認知被動機導致的偏見蒙蔽了、或者被類似的心理因素明顯影響了。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你應該認識到你也許沒有什麼新意可想——你最好的選擇就是相信這些領域中的專家。
止凡:在分析公司時,其競爭對手及整個行業市場都要看,很多時,我們會發現每個不同的市場會有不同的結果,雖然全部也是自由市場,但可能是因為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務有根本性的分別及特性,令不同市場的賺錢效率有很大分別。所以作為投資者,可能你會像芒格一樣發現其問題,但不知道原因何在,你可以做的就是避開血肉模糊的市場,投資一些勝負分明的市場,又或者投資到一些每家公司都很容易賺錢的市場內,這是合理可取的做法。我也在心中有一些行業是沒多大興趣去研究的,感覺上是這類市場是血戰場地,公司們不大可能有很好的長期盈利,不如另找更合理的投資對象。
76. 我們發現那些在生意中優勝的「系統」往往有些變數被近乎荒謬地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比如Costco的打折倉儲店。
止凡:優勝的企業系統絕對有其特別,當大家分析公司的年報到達一定多數量之後,能夠歸納出一些令公司有特別優勝之處,可能是貨存周轉率,或是毛利率,又可能是超低成本率之類,這些都是芒格口中所說的變數。
77. 有些情況比坐擁大量現金無處可投更糟糕。我還記得當年缺錢的情景——我可不想回到那個時候。
止凡:「錢太多」與「錢太少」都是問題,「錢太多」的問題是有很多錢但不能找到足夠多吸引的投資機會,而「錢太少」的問題就是發現到很多投資機會但沒有足夠資金作出投資,大家最不想面對哪個問題呢?
78. 如果你(在發出指令和訴求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你的原因,他們就會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圖,並且覺得你的想法更重要,他們也就更願意聽你的。
止凡:這不是太多人能夠做到的東西,即有效溝通,不能好好解釋你想要一樣東西的背後原因,由如一個不懂說話的小朋友每次肚餓或拉屎時都只會大哭,要旁人謎想他到底想什麼。
79. 量入而出、時刻攢錢、把錢放到可以延期交稅的帳戶裏。時間長了,你就會攢出一筆財富了。這完全不需要動什麼腦子。
止凡:有時發展出了節儉的習慣,富人的花錢方法(把錢用到有回報的東西上),久而久之就自然有多餘錢走出來,不需要刻意,有時結果是你想像不到的。
80. 我儘量遠離那些不懂裝懂的人。
止凡:我也在這裡寫過不少這種感覺。不懂裝懂,一來,這些人會限制了進步機會,兩來,通常這類人都難以相處。如非必要,跟這類人來往,可免則免,以免拖累自己的進步機會及影響心情。
芒格的投資語錄(九)[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29.html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個個投資語錄的討論,終於來到最後一篇了,總共90個芒格投資語錄,止凡每一條都加入了個人的理解,希望日後有多些人也分享這些知識吧。
81. 我覺得先好好掌握別人已經整理好的知識才是靠譜的學習方法。我不認可那種閉門造車自己鼓搗出結果的方法。沒人能那麼聰明。
止凡:閉門造車就能搞出好結果,這實在不太可能,就算在高尚學府中的學者們所創造的頂尖學術研究也需要與外界溝通,何況投資所追求的都不是這麼頂尖的理論。還是按步就班,合理地掌握已有的知識,這方法絕對可以變得很聰明。
82. 我有個熟人,他們家旁邊那個房子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但是竟然賣了1700萬美元。房市價格有很極端的泡沫。
止凡:我都不知道這個情況是發生於什麼時候,可能是在說2007年的美國樓市。以今時今日香港的樓市來看,樓價高的現象,不算太難理解吧。
83. 經驗告訴我們,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如果你有足夠的準備並且適時、果斷、有魄力地做一些簡單而合理的事情,就能奇跡般地讓你致富。偶爾出現的這種機會往往賜予那些時刻準備著、一直搜尋著、並且願意分析複雜事物的人。當機會出現的時候,你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使用你平時謹慎耐心攢下來的彈藥、大手下注在那些勝算極大的賭局上。
止凡:曾經說過,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以及有準備的人才會看見機會。芒格還告訴我們,平時喜歡分析複雜事物,儲蓄定子彈,耐心等待機會,合理地在贏面大的賭局中下重注,這是可取的做法。
84. 現在這個時代是以往的資本主義中沒見過的。與以往相比,我們有史上最多的知識份子投身在炒賣股票和投機倒把上。許多我所見到的事情讓我聯想起索多瑪和蛾摩拉(墮落罪惡之城)。自私、妒忌、還有各種山寨貨。以前也有過這些事情,它們導致了可怕的後果。
止凡:的確如此,美國也好,香港也好,大學內成績最好的一群尖子都走去做ibanker,在金融大機構做十年八載就賺夠退休,如果宏觀一點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85. 我們的投資風格被稱作焦點投資,意在持有十隻股票、而不是一百個或者四百個。好投資不好找,所以應該集中在那些少數幾個好的上,這對於我是很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投資界98%的人都不這麼想。這對我們倒是挺好的。
止凡:巴郡好像一支基金公司,但又不像基金公司一般投資幾百支股票,跟巴菲特的理念相似,集中精力看實十數支股票,這樣得來的回報比其他基金公司不知好多百倍。
86. 如果你腦子裏只有一個念頭的話那是非常危險的。
止凡:工作多年,已經被老闆們訓練有素,從來都不可能只想一個解決方案。投資也好,處事也好,總要多想幾個可能性,多想幾個念頭,才能應付風險。
87. 和巴菲特一樣,我有很強的致富欲望。不是因為我喜歡法拉利什麼的,而是我喜歡獨立。我極度渴望獨立。
止凡:致富能令你獨立,這是財務自由的概念。在資本主義市場,富人利用金錢可以控制及支配窮人的生活,手停口停是一個受控制的概念,財務自由後自然令你獨立,隨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88. 每一個有工程師思維的人看到會計準則都會想吐。
止凡:可能我是少數帶著工程師思維去了解會計準則而不會想吐的人,但也算明白芒格的意思。芒格的意思應該是工程師所追求的都是有根有據的法則,習慣按步驟作出精準計算。但會計學則不同,往往希望達至一些目的而產生一些準則出來,單單是「折舊」這個概念已經足夠令工程師不能想像,為何要每年作出一個抽象的撇帳,「出色」的會計師又可以按要求玩弄數字遊戲作出會計報表,這都令工程師思維的人難以理解。
89. 你只有學會了如何學習才能進步。
止凡:這條跟第35條重複了,又一次證明這種學習方法有效,因為我再看到這條投資語錄時立即記得以前有看過,上心了。
90. 多談談你的失敗歷程、少吹噓你的成功經歷,這樣對你好。
止凡:我也在學習之中,以平常心看待成功,對失敗經驗則要嚴謹看待,這是令自己進步的一個好態度。
既然芒格的投資語錄有這樣好的學習效果,相信其他的大師一樣不會差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讓我想想還有什麼有價值的名人語錄,心中已經浮現出不少人物了,大家也可以想想吧。
彼得林奇的投資語錄(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2.html經過了一連九篇「芒格的投資語錄」,足足仔細分享了90個芒格的投資語錄,這令止凡有個想法,世上投資及致富的大師級人馬多的是,不如繼續找尋更多類似的大師名人,節錄他們的格言,又像「芒格的投資語錄」一樣地好好評論及分享,這將會對blog友及對我自己都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今次選來的就是彼得林奇(Peter Lynch),可能部份blog友未必認識他,先讓我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出名的投資大師吧。
林奇出生於1944年,1968年畢業於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MBA學位。1969年進入富達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為研究員,1977年成為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
在1977-1990年,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人職務的13年間,該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並且是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間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這可是比巴菲特的年複利回報率更高),目前他居住在波士頓,是富達公司的副主席,更是富達基金托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
可能大家都會認為我對基金經理沒多大好感,但林奇是少數我很贊同其投資理念的基金經理,而他亦在一些著作中透露作為基金經理的種種限制。有一點很有趣,他當基金經理13年,獲得很好的成績,之後就急流勇退,可謂「見好即收」,到底讓他繼續做30年、40年的話,他的基金有否這個成績,連他自己也承認他不知道。
無論如何,讓大家分析一下林奇的投資語錄吧。
1. 投資是令人激動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準備,投資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止凡:投資前作好準備,「準備」所指的是應有的財務知識,不是聽聽財演說兩句,看看報章貼士,瀏覽兩下網站之類就算是做好了準備,沒有財務知識及好好分析研究投資的項目,危險是應該的。
2. 投資法寶不是得自華爾街投資專家,它是你已經擁有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投資於你已經熟悉的行業或企業,你能夠戰勝專家。
止凡:這是林奇經常推動的一個概念,作為一般市民,日常生活能接觸的生意、品牌、行業,可能你對它們的認知比所謂的專家更厲害,林奇就試過從他太太那裡得知某品牌的絲襪是如何佳,分析後作出投資並大有斬獲,這個發現比所有投資專家都要快。
3. 過去30年中,股票市場由職業炒家主宰,與公眾的觀點相反,這個現象使業餘投資者更容易獲勝,你可以不理會職業炒家而戰勝市場。
止凡:股市可以說是受大眾投資取向所左右,但林奇認為股市還受著職業炒家主宰,他們的觀點不一定是可取的,把某東西的價格追棒至天價,但實際上他們並不一定懂得分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業餘投資者對有價值的東西的認知不一定在職業炒家之下,要戰勝市場的話,只要不理會他們即可。
4. 每支股票背後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這家公司在干什麼。
止凡:這也是股神巴菲特的名言,股票不是單指其股價,或每天上上落落的數字。股票是代表一家公司,這個世上賺超級多錢的投資者都是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並付諸行動的。
5. 通常,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公司業績與股票價格無關。但長期而言,兩者之間100%相關。這個差別是賺錢的關鍵,要耐心並持有好股票。
止凡:短線價格只是反映供求,長線來說,價格必定跟價值走。可惜大部份人都混淆了這個概念,認為價格高低是無時無刻地反映著價值,短期大升的股票就是有價值,什麼「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之類的言論充斥市場,概念上好像距離這個價格及價值的基本關係越來越遠似的。
今次就短短地只說5個,還有更多的留待下一次再討論,看到林奇這位投資大師的語錄,大家不妨多給點意見。
彼得林奇的投資語錄(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1.html感覺上林奇的粉絲比芒格的還要多,可能是他命名的兩倍股、五倍股、十倍股的叫法,讓人聽起來非常吸引吧。還記得止凡的首數本投資書籍的其中之一就是林奇的"One up on wall street",是到內地工幹時在北京書城買的簡體字版,在這麼早期就能看到林奇的思路,對我日後的投資路影響深遠。繼續點評林奇的投資語錄:6. 你必須知道你買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買它,「這孩子肯定能長大成人」之類的話不可靠。止凡:這是說明「長線必勝」的錯誤理解,要懂得跟時間做朋友,抱著好的資產時,時間才站在你朋友的一方,如果抱著壞資產的話,越長時間只會越蝕大本,所以林奇提醒大家最基本的道理,至少要知道你買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買它。
7. 遠射幾乎總是脫靶。
止凡:這是預測未來的問題,好像遠射這個比喻,越遠的誤差自然越大,同樣道理,預測越長時間的未來環境,出現偏差的機會也會越高,這要有心理準備。
8. 持有股票就像養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範圍。業餘選段人大概有時間追蹤8~12家公司。不要同時擁有5種以上的股票。
止凡:不要說業餘,我懷疑就算是全職的基金經理,一個基金買入幾十、幾百支股票,到底有多少支他們是了解人家的公司是在做什麼的呢?如果對個人投資者來說,就更加要集中注意力到幾支股票好了,這會比較有把握了解自己在買什麼。
9. 如果你找不到一支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錢存進銀行。
止凡: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好多朋友見近年樓市大升,可能賣樓或加按套現,手持大筆資金,另一邊廂就立即到銀行問問有什麼股票、基金、債券、人民幣定期之類可以買,好像在找地方放好資金再「滾兩滾」,到樓市大跌時就拿出來買樓。曾經有位朋友就為安置資金而連續一個月積極看不同銀行的基金計劃,選好了就沒有再理會。操作本身沒有大問題,問題是放錢的地方是需要財務知識的,對投資項目沒有認知,找不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基金,不一定每時每刻都必須要投資,到頭來,比起把現金放在銀行還要蝕本。
10. 永遠不要投資於你不了解其財務狀況的公司。買股票最大的損失來自於那些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仔細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確認公司不會破產。
止凡:這一點看起來合情合理,好像真理似的說話,怎會有人不這樣做呢?但現實是大部份人會投資於自己不了解其財務狀況的公司。如果不相信,不如問問身邊朋友有否買賣股票,隨口問有哪些持股,找一支來問問他知否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大約如何,只是大約,相信你都不容易得到答案。
11. 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票。最好的公司也會有不景氣的時候,增長停滯的行業裡有大贏家。
止凡:今天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股票,相信大家都可以數出一二支,網股的騰訊、澳門博彩業的銀娛等,大眾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股票。其實看往後數年的回報力,較聰明的做法是放到今天被冷待的行業股票,這就是林奇的意思。
12. 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們有利潤之後再投資。止凡:林奇十分重視盈利,這是價值投資者都應該做的事。不少小公司都憧憬如何光輝的未來,用美麗吸引的故事上市集資發展,然而一切在未有利潤之前都不能被確認,較合理保守的方法就是等這些小公司真的有利潤之後,再投資也未算遲,投資者仍然能享受到小公司成長時的爆炸力,而且安全得多。
後記:
不知是否正確,感覺上林奇的投資模式相對巴菲特來說,可謂更「絕」,巴菲特喜歡持有偉大的公司,而林奇可能習慣了基金的運作,只要所投資的公司沒有增長爆升動力,可以馬上沽出而頭也不回,但發現另一個增長點時,又可以再買回同一家沽售過的公司。這些概念可能blog友看過他的書亦會有這樣的感覺。經常都在想,如果林奇一直繼續他的投資理念至今,好像巴菲特的長期戰鬥,到底林奇這個投資生涯的高回報率能否一直保持呢?可惜,這已經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了。
彼得林奇的投資語錄(三)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177.html談到林奇,止凡不時都會想起PEG這個概念,就是市盈率再除以增長率,這是對一些高增長行業的公司的一種估值方法。一般高增長行業都會有一個很高的市盈率,如果單單從市盈率看公司價值,代表要有合理回本期才去考慮買入公司,即只能夠買入一些回本期最多十多廿年的公司,如果公司的市盈率是40的話,即不可能考慮。然而,高增長行業都會有著高市盈率,這代表靠市盈率這個估值方法是永遠不可能買入這類公司。林奇就告訴大家一個針對高增長公司的估值方法,把市盈率除以增長率,以1.0為分界,即40倍PE也好,如果最近一年的增長率能有40%的話,PEG也只是1.0,尚算合理。如果最近一年的增長率有80%的話,PEG只有0.5,代表就算40倍市盈率還是非常抵買。我個人就比較保守,沒有利用PEG捉緊一些高增長的公司,還是傳統地看市盈率而已。至於PEG是否科學或合理,這也可算正面的,因為大家可以留意到,始終還是看盈利,未能產生盈利或現金的公司,講到如何偉大,什麼鴻圖大計都是徒然,價值投資,還是要有「利」可圖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林奇的投資語錄吧。
13. 如果你想投資麻煩叢生的行業,就買有生存能力的公司,並且要等到這個行業出現復蘇的信號時再買進。
止凡:當別人都恐慌時貪婪,這是應用在大市上落之時。在個別行業中,可能因為一場減價戰,可能是政策的改變,又或者行業周期性之類,令到這個行業可以很麻煩,大家都紛紛跳船之時,股票大跌,經驗告訴我這個是值得留意的投資機會。可是,經驗亦告訴我這未必是很好的投資時機,因為這個行業內的公司真的有麻煩,不同公司亦在為生存而爭鬥之中,不妨採納林奇的建議,等這個行業出現復蘇信號時,再買進還能生存的公司,也未算遲。
14. 如果你用1000元錢買股票,最大的損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你可以獲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個人投資者可以集中投資幾家績優企業,而基金經理卻必須分散投資。持股太多會失去集中的優勢,持有幾個大贏家終生受益。
止凡:這是林奇在其著作中經常提到的一點,就是作為基金經理其實有很多限制,必須要分散投資是其中一個限制,這個分散投資的範圍是散戶難以想像的,例如每個國家有個上限,每個行業有個上限,每支股票有個上限。總之到最後,起碼要持有一千幾百支股票才算是符合要求,有這些限制加在基金經理身上,作為散戶其實操作容易得多。
15. 在每個行業和每個地區,注意觀察的業餘投資者都能在職業炒家之前發現有巨大增長潛力的企業。
止凡:巨大增長潛力的企業,其實很多時都在你身邊的一些生意,當它們還未被發現時,股票都不會太高,到它們成為了明星之時,職業炒家都會發現而炒個飛起。大家留意到澳門博彩股及內地科網股,今天日日在報章上討論著,這是已經被炒起了,作為業餘投資者,不妨留意其他股票吧,熱鬧的都不過去,冷清的反而可以多加留意一下。16. 股市的下跌如科羅拉多州1月份的暴風雪一樣是正常現象,如果你有所準備,它就不會傷害你。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機會,你可以挑選被風暴嚇走的投資者放棄的廉價股票。
止凡:這又是巴菲特的名言,當別人恐慌時貪婪,著重價值投資的林奇所堅持的理念亦一樣,視大跌市為大好機會。有趣的是,作為滿手股票的投資者,還是每天望股市大升或大跌,兩個極端都是能賺大錢的好機會,因為這就能好好運用巴菲特的投資心法「當別人恐慌時貪婪,當別人貪婪時恐慌」。
17. 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在股市賺錢,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拋掉存貨,你就應避開股市或股票基金。
止凡:沒有耐力,很難運用長線投資中最厲害的武器,即複利率。沒有複利率的威力,所有投資回報都會變得很普通,可能是10%,20%,甚至一兩倍的回報,但永遠不能理解林奇或巴菲特的幾百倍投資回報。
18. 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操心。不要理會周末的焦慮和媒介最新的恐慌性言論。賣掉股票是因為公司的基本情況惡化,而不是因為天要塌下來。
止凡:很多學習價值投資或長線投資的人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懂買不懂沽,因為看到股神的永久持有實在太成功,於是買入股票後,就算公司盈利能力不太好,管理層表現不太好,投資者亦有點點替它們找個籍口的傾向,某程度上希望給自己一個繼續持有的理由。林奇建議不要為負面言論而沽出股票,但如果公司的基本情況惡化,就是一個合理賣掉股票的原因。19. 沒有人能夠預測利率、經濟形勢及股票市場的走向,不要去搞這些預測。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資的公司情況。
止凡:當我起初學習投資時,不時都會留意宏觀經濟走勢,認為配合公司分析,加上對走勢作點預測,這樣才是投資王道。身邊不少朋友茶餘飯後都會問:「後市怎樣看?」。慢慢學習投資日子久了,發現未來實在不可能預測,只能作準備。分析好個股的價值,再對未來作好準備,等待好機會時出擊,這比花精神預測未來好得多。簡單問題,你能準確預測美國何時加息嗎?加多少息?對經濟有多少影響?可能三年前你已經預測過了,今天還準確嗎?
彼得林奇的投資語錄(四)[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林奇的投資語錄,在網上找來的就只有這麼多,今天就來到了最後一篇。不過,止凡隨便翻開書架上林奇的書籍,都能看到他還有很多投資語錄,他日有時間可能捲土重來,再寫林奇的語錄也說不定。
感覺上「醒目仔」未必會太喜歡價值投資派,尤其是太過學術的一群,如果你跟他們說巴菲特,他們會感到沉悶,還要說巴菲特的師傅Graham的話,是真正的學者一名,一眾「醒目仔」立即轉台,找尋一些更刺激及爆炸力更強的投資理念。相反,林奇是不少「醒目仔」都會喜歡的價值投資派,主因是他本身的身份是基金經理,操盤時需要管理一千幾百支股票,又要管理一個團隊去留意幾千上萬家公司的動向,這樣的故事能不吸引嗎?
20. 分析三家公司,你會發現1家基本情況超過預期;分析六家,就能發現5家。在股票市場總能找到意外的驚喜——公司成就被華爾街低估的股票。
止凡:這個是越多分析研究就能發挖越多寶藏的意思,試試避開大眾都在注視的公司,好像今天的澳門賭業股及內地科網股,再從基本面研究一下,可能不少公司都是寶。
21. 如果不研究任何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機會,就如同打牌賭博時,不看自己的牌而打贏的機會一樣。
止凡:其實這是十分顯淺的道理,大家打牌會不看自己的牌嗎?但偏偏買賣股票就是從來沒有看,或不懂看自己所投資的公司,不作出研究分析就進行投資。有時可能是電台電視上某某的推介,這代表打牌時還是不看牌,但某某話你知你的牌是什麼,或告訴你每一圈打哪隻牌,你就開始打這舖牌,這個概念不可笑嗎?
22. 當你持有好公司股票時,時間站在你這一邊,你要有耐心——即使你在頭5年中錯過了沃爾瑪特股票,但在下一個5年它仍是大贏家。
止凡:這也是這裡經常說的概念,在投資時,先看看時間是你的朋友還是敵人,即隨時間推移,你所投資的會越來越好,還是會越來越差。對於好公司來說,時間是有利的,但對於壞公司來說,越長時間只會越變得差,越變得壞。如果你還不懂分辨時間站在哪邊,證明你需要更多的財務知識。
23. 如果你有足夠的耐性,但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與精力去自己搞研究,那就投資共同基金吧。這時,投資分散化是個好主意,你該持有幾種不同的基金:增長型、價值型、小企業型、大企業型,等等。投資6家同類共同基金不是分散化。
止凡:這個建議在香港都是人見人憎的吧,因為香港出了一個強積金,其表現差到不得了,但偏偏打工仔每月定時定量就要供款,為何林奇還叫人買基金呢?這其實是基金本來的原意,有一班專業人士幫手看管投資,問題是今天要找到好的基金實在難矣,如果林奇再主理一個基金,情況又可能不一樣。
24. 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中,美國股市過去10年的總回報排名第八。通過海外基金,把一部分投資分散到海外,可以分享其他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好處。
止凡:投資海外股市不時都會被人忽略,因為人們太集中自己本土的經濟活動及上市公司,對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不太關心。然而,我認為這個建議是適合進階的投資者的,就算是本地及內地的經濟及政治氣氛都不一定能充分掌握,何況是其他地區呢?能對自己地區以外的地方都能了解,所需要的財務知識更多,更難做到。不過,可能這裡的blog友都有很多到外地公幹的經驗,好像我也到過新加坡住了半年之多,對當地經濟民生亦有所掌握,這可以幫助你跳出地區的局限,享受一些高增長地區的回報。
25. 長期而言,一個經過挑選的股票投資組合總是勝過債券或貨幣市場賬戶,而一個很差的股票投資組合還不如把錢放在坐墊下。止凡:今時今日的利率是歷史低位,債券投資都不會吸引。每個國家的貨幣本身是受操控的,看程度而已,不同國家按經濟、貿易、政治等因素作出調控,美國不要無賴地指罵中國操制人民幣,美元、日元從來都在被操控著的。所以債券不吸引,貨幣只是反映國家操控結果,真正挑選過的股票組合回報要跑贏這兩種工具都不太難。但正如林奇所言,很差的股票投資組合,還不如拿著現金,大家看看強積金某些年的表現就會明白。 後記:記得一個比較深刻的故事,話說1987年的美國黑色星期一,當年股市重挫前一周的周四下班後,林奇和太太飛到愛爾蘭度假,周五剛飛抵,道瓊指數就大跌108點,到周一更狂瀉508點,林奇主理的麥哲倫基金光這天資產值就跌掉18%,約20億美元。在周二急急返回辦公室前,他已經不斷和辦公室同事持續挑出股票賣出,籌備現金,以應付投資人贖回。
其實林奇才剛到愛爾蘭就想趕回辦公室,可想而知,那幾天他根本記不得沿途看到了什麼美景、吃了什麼美味大餐,高爾夫球也打得糟透了,他的心裡只惦記著要確保100萬名投資人的權益。正是這樣的一次經歷,令林奇萌生退休的念頭。亦因為這樣,林奇一直覺得散戶比基金經理容易操作得多,亦容易獲利得多。
這樣的經歷,對「醒目仔」而言可能是緊張刺激的操作,可以看到林奇的基金經理身份連生活都有所取捨,在我而言,我幻想代入一下林奇當時的生活,我想我也即時有退休的念頭,這些刺激還是留給「醒目仔」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