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節能減碳一定是好的嗎?

2011-6-13  TCW




Q:我工作的鎮公所響應節能減碳,冷氣早上十點才開,中午休息冷氣也關掉,空調溫度設很高,同事抱怨辦公室太熱,這樣做是對還是錯呢?

A:如果有人說,我們要盡可能節省汽油,所以人們開車時碰到塞車就熄火,晚上開車也不開燈以免浪費油(用電也會耗油),開車時即使酷暑也不開空調,上車前先去拉坨屎以減少載重,這樣實行下來,一定能把汽油的使用量降到最低。

但如果真有人這樣子省油,一定會被當成瘋子。因為這種「只顧省油」的行徑,完全忽略為了省油要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為了節省汽油,人們要付出的各種代價,遠比那省下汽油的價值還高,任何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奇怪的是,如果提到「節能減碳」,有些人卻都忘了「代價」這回事,這些人認為節能減碳是不用付代價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辦公室空調能不開就不開,完全不 管在悶熱環境工作的員工,可能因此生產力降低甚至生病;或是學校為了省電,關閉夜間照明,卻不管夜歸師生可能因視線不良而摔傷,這種只顧「節能減碳」卻無 視代價的行徑,和那「只顧省油」的瘋狂行為有何差別?

從字面上來看,「節能減碳」是一個沒有「經濟效率」的概念,因為它意味著要把單一資源(能源)節省到最大,卻沒顧慮到因此要耗掉更多的其他資源。也就是 說,我們可以把A資源的成本壓縮到最小,但這就意味我們得耗掉更多B資源,這些增加的成本,到頭來會比省下的A資源價值還高。

這就是「邊際成本遞增」的概念:我們可以把「節能減碳」當成一項產品,當「節能減碳」這項產品的產量逐漸提高,也就是我們節省的能源越來越多,我們就被迫 要把越來越不適合生產「節能減碳」這項產品的資源,從別的地方挪過來使用,因此每多生產「節能減碳」一單位,要消耗掉的其他資源就越來越多,增加的成本也 就越來越高。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節能減碳」所節省下的能源,和因此多消耗掉的其他資源相比,究竟哪個價值更高?例如,今天我們用水把使用過的免洗筷洗乾淨,這樣就 少用免洗筷而不用多砍樹,但我們卻因此多用了水(也多耗了我們的時間),如果多用掉的水,比省下的樹木更有價值,那犧牲水來保留樹木,就是一種浪費。

「節能減碳」只是一個「技術效率」的概念,也就是只追求單一資源的成本最小,例如把燈泡做到最省電、把汽車做到最省油、把冷氣開到最不耗電,但我們更重視 「經濟效率」:為了燈泡更省電、車更省油、冷氣更不耗電,我們要負擔的額外成本,和我們節省下來的資源相比,是否值得?這才是在「節能減碳」口號滿天飛 時,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9

鞍鋼系列 - 節能減排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93831

除了對出口退稅的調低,節能減排的國家政策對鋼鐵業影響極度深遠,這個政策體現在淘汰落後產能和停批新廠上。

 

 

中國2006年產鋼4億多噸,現時十一五計劃將1億多噸產能淘汰,其中2007年會是淘汰高峰年。可是在07上半年,淘汰工作並不達標,只有原預算的36% - 43% (http://www.tncsteel.com/data/2007/0906/article_23250.php)

國家的思路是小型產能效率不足,技術不足,增值低,它們的生存會拉高鐵礦可價格,拖低售價,反而阻礙大型企業的發展,不利中國走南韓式的大企業路線。而且最重要的是小企不重視環保,山高皇帝遠,數量又多又不易管理。

今年開始,節能減排成國家重點政策,手段亦變得高明了。以往考核政績以地方GDP為主,以致各地都有GDP不夠就為政府蓋房子、地方GDP 加總高於全國GDP的怪現象。在這制度之下,官員心中,節能減排獎勵這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還是放棄吧,保GDP要緊。

今年開始,中央思路改變,由賞變罰。溫總明確要各大小地方官員以「分豬肉型式」負擔節能減排責任,並會成為考核重要依據。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8/content_6041195.htm 太湖藍藻令當地官員丟官事件,也造到殺雞警猴的作用。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12/content_6230032.htm 遊戲規則改變之後,各地方的態度立即變積極了,「即使放棄1-2個GDP百份點都要完成節能減排」忽然變成主調,中國官員的心態數千年如出一轍,都是自私的。

本來新產能批出已很難,國家發改委明確指出,原則上不再批准新建鋼鐵聯合企業和獨立鋼鐵廠、煉鋼廠;確有必要的,必須按照規定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已不再是地方政府或發改委,是國務院! 不過,除了批文,還要通過地方官僚。武鋼的千萬噸級防城港項目突然傳出難產,武鋼可是A級央企,地方繳稅大戶! 沒辦法,地方節能減排仍不達標,放行你就是跟我自己的官運對著幹,你有中央批文又如何? 拖上一年半載才說。

在如此大氣候之下,各方鋼企都要大量淘汰老產能,鞍鋼去年第四季淘汰了大量老設備,所有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全棄。鞍鋼環保標準排在全國前列,別人清了淘汰類,鞍鋼連限制類產能也近沒有了。就算國家節能目標達不了要臨急臨忙不依規矩找人殺,也未到鞍鋼。這個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節能目標是胡溫定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我不看好現在減排的進度,十一五之下需求激增亦是事實。現在的死亡筆記次序是按產能計的(逐件equipment計),但簡單化來說是先殺小企、再到民企、地方國企、最後才到央企。

以前鋼鐵業跟國內其他產業一樣,行業一景氣就拚命擴產,產能建成就發現過剩,然後就拚命減價,造成很大的周期性。今年以來,生態變了,十一五之下大興土木,鋼鐵需求不斷上升,但無人肯批新廠,且大事淘汰。07年4至6月減完出口退稅之後,大量原本出口鋼產品突然回流,鋼鐵價錢曾插水,但由於官場規則改變,關停力量大,市場很快便發現供求失衝;在官員拼政績的情況下,我認為情況樂觀。在高耗能產業的節能龍頭地位,突然變成對龐大助力,這也算是節能減排大氣候下的機遇。在中國做生意,要做得大,懂得配合國家政策可算是不二法門。

講開節能減排,不得不提CCCP。CCCP是目前世界功率最大、最先進的燃燒低熱值高爐煤氣聯合迴圈發電機組。這裡的讀者都知道鞍鋼一向都是負能量煉鋼的企業,利用高爐的熱能熱氣變做蒸氣發電,由於有關機組耗能比產電能低,所以稱為負能量煉鋼。CCCP 是2006年西區精點板材中心的配套,但到07年7月才正式投產。其實任何生產型企業也一樣,所括工業股、資源股、自產型內需股。增產不會立時提升盈利,試產期間(通常有幾個月時間) 是虧本的,一來部份產物會不合格造成廢品,一部份因為試產規模小、平均成本高導致的浪費,不過似乎很少分析員提過。

說回正題,CCCP由日本三菱重工製造,全世界只有兩座,另一座在新日鐵。CCCP造價15億,一年可發20億度電,可將鞍鋼電力自給率由48%加到72%。年報關連交易寫明每度電RMB0.47. 若以華能的發電效率計,EBIT/ Sales = 15%,若將華能盤數撤除能源成本,pretax margin% 有成70%,以一年20億度電計,2008省的電費約為[20億度電 x RMB 0.47/kwh x 70% - (15億x 10% depreciation rate) ] x (1-25% new tax rate)  = 3.8億,打個折當3億吧。由於CCCP不用煤發電,所以用70%計。鞍鋼發電的效率當然比不上華能,但華能的70%其實包括了不用燃料的水電,而且今年鞍鋼的業績包含了試產的浪費,這個估計應是合理的。

 

到八月為止,鞍鋼07年比06年節了23.6萬噸煤、149.6萬噸水,大概稅前節省RMB1-2億。另外,06年中開始研發出鋼渣回收技術,把每天近5000噸鋼渣賣給母公司的礦渣再造公司。然後把含鋼度高的製成礦渣水泥;另外把煤灰、石灰石剩餘物資製成水泥熟料,06年為母公司創造利潤2500萬,但付給上市公司的金額就沒有資料。

之後還會寫多幾篇,但打字速度所限,請忍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9

信義玻璃 – 新節能法下的最大受惠者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79136

信義另一個主要的業務,是建築玻璃,也即是我們的家居門窗和大廈的玻璃幕牆。房子越蓋越多,就會越多玻璃窗,當然不只是這樣。08年4月1日開始執行的新節能法為它帶來了大機遇。

 

 

.

 

節能減排是中國的大國策,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應知道。剛開完的兩會通過了「大部制」,將各部門權力地位大執位,以前的環保局升格為環保部,即是和國防部、外交部等在同一層次,溫總更言,環保部以後報法要像鋼鐵一硬,不得姑息。以前的環保局以前有兩個問題,一是手瓜唔夠人硬,打不下去,升格為部之後在重大問題擁有「一票否決權」;二是以前編制只有幾十人,要管一個中國,成效可想而知,升格之後人員多出數十倍計,應能更有效地落實環保政策。

 

.

跟據國家能源單位估計,十年之後,國家耗能最大的地方不會再是交通,而是建築物,有60% 的能耗是水泥鋼鐵等建材,而40%是從建築物門窗中漏走的能源。冬天取暖用煤用汽,夏天空調用電,這些必定會隨著人均收入越來越多。商業樓業主收中央空調費時不會告知你成本,他當然有節省能源的動機。住宅用房就完全不同,房賣出了就是你的,犯不著增加成本,反正這些東西也不能令房子賣貴一點。

.

200841日,這情況將會改變,新節能法正式生效,規定所有面積大於某個標準的建築必須用上節能物料,房地產發發商在銷售房屋時,必須各購買人明示所售房子的節能措施、保溫工程保修信息,並在房屋買賣合同、質量保証書中列明。對未明示節能信息的,由建設主管部門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罰款3-5萬,對節能信息作虛假宣傳的,由建設主管部門限期改正,並罰款5-20萬;不符合建築節能標準的建築工程,已經建設的要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經建成的不得銷售或使用。

.

節能法的新標準是一種叫「Low-e」的玻璃,low e就是low emission,有熱反射能力的玻璃,中文是低輻射鍍膜玻璃。普通玻璃價錢約為每平米50元,low e玻璃就是100元左右,如果當每戶20平米的門窗戶面積,只是1000元的小數目,相比起之後每年的空調取暖,相信節能玻璃會很快取代普通玻璃成為住宅玻璃主流。

http://www.glass.cn/news/newsinfo_162.html 中國low-e玻璃 2006年的產量約是920萬平米,預計之後十五年平均每年需求會是2.2億平米。http://www.chinairn.com/doc/70270/235259.html

.

中國能生產low-e 玻璃的廠商很少,主要有深圳南玻,信義玻璃、耀華玻璃和金昌玻璃。南玻現有400萬平米的高端low-e產能,08年底將形成1150萬平米的產能。其次就到信義玻璃,目前只有200萬平米的產能,會在2010年前增到150萬平米。而耀華的計劃產能是150萬平米。信義07中報中說07年底會有兩條新的日溶量分別為500噸及900噸之建築級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和一條作再生能源業務的日溶量為300噸之超白光伏玻璃生產線將陸續建成,另外再有2條建築玻璃生產線和一條汽車玻璃生產線會於08H1投產,但即是增加多少%就不知。技術方面,信義做的隔熱隔紫外線玻璃既技術已屬世界前列,應該不錯。

.

觀乎 A股的玻璃股,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50737/ 

 07年下半年玻璃的價格和毛利都上升。雖然成本包含火爐用的重油,但只佔成本的10%左右,即售價的6%左右,加價幅度已完全轉嫁油價的增幅。成本的另一重點純碱由於07-08年新投產產能多,價格上升不足。至於另一重點原材料矽礦砂,是自有資源,成本亦可受控。

.

07910日,發改委發表《平板玻璃行業準入條件》,規定新建玻璃磚窑要在500/日以上,並要求更高的技術要求,將令整個行業的有力競爭者限在7-8間之內;《條件》並開始淘汰普通浮法玻璃線,隨著環保部的成立,應可有效防止行業產能過剩。

1263084-W020070910622652059382.pdf   

 

.

風險也在投產方面的盈利影響。市場上的投資者,大多是只看數字不看營運的。500噸 和 900噸生產線建成之前要點火,例如900噸的生產線,在集團網頁http://www.xinyiglass.com/news.php 看到是07年10月底點火,但在08年1月才投產,中間有幾個月的時間,燃料是白耗的。這方面的費用,入賬可有兩個方法,一是capitalise 作新生產線的fixed assets一部份,另一個方法是當作燃料,真是不知道它會如何入賬。新產線投產也只會慢慢增加產量,有機會像06H1一樣暫時虧蝕。這些投產之前的前期費用有機會令盈利數字看得較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1

興建風場 不如鼓勵節能 林本利

2011-11-03  NM

中電計劃斥資50至70億元,在清水灣以東海面興建67台風力發電機。若一切進展順利,風場將在2016年落成投產,預計市民每年要多付2%電費。
在利潤保障計劃下,中電主要是倚靠擴大資產值去增加利潤。特別是2008年簽訂的管制計劃,政府大幅度將中電的准許回報率由13.5%至15%削減至大約10%,中電自然希望透過加快擴大資產值,去彌補准許回報率的下降。


中電原本打算投資100億元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每年可以多賺10億元准許利潤。但特區政府在2008年與國家能源局簽署諒解備忘錄,確保香港未來20年的管道天然氣供應,令中電的如意算盤無法打響。
中電於是又提出興建風力發電機,因屬再生能源,每年可以獲得11%的准許回報率。若以70億元投資額計算,每年可以獲得7.7億元的准許利潤。用戶除了要支付准許利潤外,每年還要負擔兩億多元的折舊開支(假設70億元分25年支付)。
現時中電的發電容量是8,888兆瓦,計劃興建的風力發電機組,發電容量只得200兆瓦,只佔整體容量大約2%。但為了要增加這小量可再生能源,中電的資產值將由現時的800多億元增加50至70億元,增幅達6%至8%。
去年中電的系統最高需求量是6,766兆瓦,備用電量達到2,122兆瓦(8,888兆瓦減6,766兆瓦),超出最高需求量三成多。換言之,即使中電不興建風力發電機組,現有的發電容量足可以應付未來幾年的電力需求。
事實上,最有效改善空氣質素,減少環境污染的方法,就是鼓勵電力用戶節約用電。今年八月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一份名為《紓緩氣候變化:從樓宇節能減排開始》的文件,邀請公眾對如何減少建築物用電量發表意見。


現 時建築物用電佔全港耗電量接近90%,亦佔本地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60%。四個主要建築物用戶群組包括住戶、辦公室、零售和餐飲,只要政府能夠制定合適政 策,鼓勵這些用戶群組節約用電,便毋須再增建任何發電設施。現時本地兩間電力公司的發電容量總共12,624兆瓦,若能夠成功鼓勵建築物用戶降低最高電力 需求10%,便可以節省超過1,000兆瓦的發電機組。 在利潤管制下,兩電缺乏足夠誘因去大力推廣節能。政府實應改變政策,容許兩電若成功鼓勵用戶節能,即可以和用戶一同分享節省下來的投資成本和准許利潤。 例如中電若有效地鼓勵用戶每年減少最高電力需求200兆瓦,以致毋須投資70億元興建風力發電機組,便可以和用戶攤分節省下來的投資成本和准許利潤。原先 用戶要為興建風力發電機組多付2%電費,現在只須要多付1%電費。而電力公司不用投資70億元便可以加電費1%,電力公司和電力用戶雙方都可以得益。由於 毋須興建風場,清水灣一帶的環境亦不會受到破壞。 此外,要有效地降低夏季的最高電力需求,兩電亦應引入分時段收費計劃。在用電高峰期(早上11時至晚上8時)調高電費,在其他時段則調低電費,鼓勵商業和 住宅用戶減少在高峰期用電。當本地最高電力需求下降,兩電就毋須再大肆擴張去增加發電容量。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1

台灣省思篇》政策敵視 讓「節能減碳」淪為口號拒用核電 爭取電力解嚴!

2012-6-11 TWM




一位德國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改變了整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現在台灣也有一群媽媽,她們正努力與政府斡旋、向台電爭取,希望有一天台灣民眾也能夠遠離核電,有權選擇乾淨的再生能源||綠電,但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鬆綁電業法令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撰文‧張瀞文

五月下旬,我們在下著濛濛細雨的午後來到小宮有紀子(Yukiko Komiya)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中。有紀子前一天才剛從東京回到台灣,旅途的奔波並沒有讓她感到疲憊,因為這趟日本行,她看到朋友們共同購買的風力發電機已啟動發電,她的內心相當感動。

有紀子說,三一一之後,日本展開一連串電力改革,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從今年四月開始漲價一七%,這因而促使民營小型的電力公司(PPS)大受歡迎。

由於採用PPS所發的電,不僅節省電費還可以避免停電風險,目前她朋友位在東京的辦公大樓透過大家捐款方式,在東北秋田縣購買了一座風力發電機,現在這座 風力發電機的發電,可透過電力輸配提供這棟辦公大樓三成的電力,這三成的電力,剛好就是三一一之前日本核能發電所占的比重。

民眾自覺發電 欲爭取用電選擇權無期從小生長在日本的有紀子,原本曾在日本NHK電視台當記者,十一年前嫁到台灣來,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媳婦。與先生一起養育兩個寶貝女 兒的她,在去年三一一之後,因為看到自己的家鄉因福島核災,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開始思考,每天用的電從哪裡來?

三一一發生之前的有紀子,從來不會去關注自己在使用的電力是如何產生的;這一深入思考,讓有紀子驚覺到「我們竟然天天都用核電,天天製造核廢料,而且還無從選擇,只能被迫用核電!」有紀子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感到非常後悔,於是想要尋找解決的方法。

之後有紀子開始號召同一社區裡的媽媽們,一起發想如何購買不是核電的綠能,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而不再是電力公司提供什麼給我們,我們就得接收什麼。

她說,「我很相信一個人的購買行為,可以改變生活,改變社會。」基於保護家園,堅持「可以選擇電的種類」的信念,讓這群媽媽願意與台電展開一連串的溝通與纏鬥。有紀子發起「瘋綠電行動聯盟」連署,要找回民眾用電的選擇權。

「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有購買綠電的權利,他們認為政府不僅壟斷電力供應,且對於推動再生能源態度消極,同時暗中擁核,呼籲政府應該將「電力解嚴」。

有紀子說,這就像「媽媽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有機食品,讓小孩吃得健康安心一樣」,若可以用綠電取代核電,或是取代對地球造成汙染的火力發電,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願意多花一點錢,確保生活環境的乾淨與安全。

但是當媽媽們把「我要再生能源」的貼紙,貼到家裡的電表上後才發現,原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不僅沒有選擇使用哪一種電的權利,連想要多花點錢使用「綠電」,也沒有綠電可選擇!

既然買不到綠電,有紀子就與志同道合的媽媽們,積極在社區裡尋找適合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的地點,試圖透過家裡屋頂或社區閒置空間,裝置太陽能設備發電,然後自己使用。

修法延宕、新法虛設 阻礙再生能源發展因社區裡適合裝置太陽能板的地方,及屋頂或是頂樓所有權是住戶共有,不能任意使用。有紀子說,台灣的規定對於民眾自行發展太陽能發電並不鼓勵,媽媽們原本規畫的綠電藍圖,還沒起步就困難重重!

所謂「綠電選擇權」,就是消費者自願每個月多付一些錢,要求電力公司增加供電中的再生能源比率。藉由使用者付費的原理,提高全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而逐步達成廢核、減碳、環保的理想。這樣的概念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但台灣目前「想多花一點錢買綠電也買不到」。

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現在台灣電力市場再生能源比重不到一%,且台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再生能源發展與台電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衝突。

根據現行的《電業法》規定,不管是誰發的電,一律必須由台電買回,而台電是台灣電力市場的唯一買主,台電掌控了全台灣發電、輸電以及配電的所有資源。

由於台灣電力市場遲遲無法邁向自由化,而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結果,就是台電一方面擔任產電的業者,主導上游的火力及核能發電,又掌控下游的輸電、配電。

但另一方面,在二○○九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台電又被指定為再生能源的審核者,例如自家大樓如果要裝設太陽能板,得經過台電同意。

以一個電業的競爭者來審核再生能源的設置,徐光蓉認為,台電如此「球員兼裁判」的結果已可預見,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將極為緩慢。

立委田秋堇也說,台灣的綠電,從申請、建廠、並聯、發電等程序處處受台電、經濟部的刁難,因此即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通過近三年,卻始終未能有效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量。

台電獨占、政府顢頇 浪費自身大好條件為何讓台電獨大?阻礙電力市場自由化的《電業法》,曾於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提出修正草案,經社會各界對此議題多所探討,後來卻在立法院裡一躺十多年,無人聞問。

一直到最近因台電經營績效不彰、年年大虧,還要漲價彌補虧損,「油電雙漲」搞得群情激憤,大家才又開始注意到,因為台電獨占電力市場數十年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於是輿論再次出現討論電力自由化、台電分拆的聲浪。

「由於台電掌控了上游到下游整個發電及輸配電的系統,等於是掌控了所有台灣的電力及能源資源。在這樣的大架構下,台電只會告訴你『核能最乾淨、便宜』,台電不分拆,《電業法》不修正,台灣整個能源及電力市場是不會有什麼重大及突破性改變的。」徐光蓉說。

同樣也是「瘋綠電行動聯盟」發起人、在玄奘大學任教的德籍教授葛祥林就說,在台灣想要發展再生能源的民間業者,因為所發的綠電,沒有優先上電網的權利,且 只能讓台電收購,無法自由買賣,最後也只能被迫接受台電低廉的收購價格。這些都讓整體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窒礙難行,而綠電產生的盈餘,無法回饋給發電廠 商或補助在地產業發展綠能,也導致台灣唯一的風力發電外商英華威,想退出耕耘多年的台灣市場。

葛祥林認為,台灣擁有相當好的風力發電條件,且是全球太陽能板製造大國,但太陽能板都外銷,不發展內需市場,非常可惜。縱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經通 過,但在台灣卻沒有任何鼓勵民眾安裝太陽能板,以及鼓勵民眾使用綠能的措施,台電只會告訴民眾「綠電比較貴喔!」他感嘆道,科技、資金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在執政者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除了英華威對於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態度感到灰心,包括茂迪等多家國內太陽光電業者,也對於經濟部能源局長期忽略再 生能源的發展也表示相當失望!

太陽能電池上游材料廠商晶泰科技董事長林瑞陽就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立意正面,但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及有效實施方法。由於條例當中並沒有明訂再生能源的時程,因此失去約束力,也讓提振再生能源的美意僅流於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受到核電的排擠,因為台電總是誤導民眾「核電最乾淨、便宜」,執政者及台電讓大多數民眾誤認核電是「安全」的「綠色能源」。

除了不合宜立法及核電排擠效應外,○九年風力及太陽能占總體發電比重不到一%,馬總統喊出二五年時,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八%的目標太過保守。林 瑞陽認為,火力發電價格競爭以及早期再生能源技術不夠成熟,加上一般人以為綠能價格比較高,是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嚴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火力發電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及煤灰皆為排放物,這些都會增加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符合全球環保趨勢,理應受到嚴格控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趙家緯則認為,如果台灣可以有效減緩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導入課徵碳稅、能源稅概念,再生能源也可因碳稅開徵,取得價格上的相對優 勢。

至於外界始終對綠色電價有「一定會比較貴」的疑慮,立委田秋堇說,台電燃煤發電每度電成本一.八七元,天然氣三.五四元;台電向民間採購燃煤發電每度電一.八元,天然氣四元,風力每度電二元。台電以低於自己的發電價格購買電力與綠電,可說是讓民營業者補貼台電。

田秋堇再舉德國為例,綠電價格前年起即低於一般電價,綠電成本隨著技術發展只會越來越便宜。若把台電的負債成本,包括核電建造、核廢料處置的成本計算進去,兩者之間黃金交叉早已產生。

關鍵無他 苦等執政者的決心不管是日本媽媽有紀子,或是德國籍教授葛祥林都認為,綠電的發展,在科技、技術、價格、民眾接受度方面早已不是問題,關鍵其實就在執政者 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環保團體認為,只要政府態度明確、積極獎勵、挹注資源,剛剛冒出來的綠能種苗,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整片大森林。

《今周刊》主張,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延宕十多年的電業自由化一定要跨出第一步,讓民眾有自由選擇電力的權利。在電業自由化後,我們要求電價必須合理 化,未來期待政府在政策上,寧可漲價讓綠能有更多發展空間,也不要因為補貼傳統石化及核能發電而漲價。另外,已通過的再生能源法令要確實執行,以新增貸款 或簡化申請流程方式,鼓勵民間使用綠能;否則若以現在政府推動的態度,以及法令鬆綁的狀況來看,不僅馬總統「節能減碳」將淪為口號,十年後台灣的綠能產業 恐怕仍是「夢一場」!

台灣綠能發展

嚴重落後國際

——2011年綠能占總能源比

國家 所占比率(%)

德國 12.2

中國 9.6

美國 6.0

印度 4.7

日本 3.1

韓國 1.4

台灣 0.41

資料來源:台電、德國統計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不到0.5%——2010年台灣能源供給結構 單位:%

能源種類 所占比率

太陽熱能 0.08

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0.07

核能發電 8.28

水力發電 0.28

天然氣 10.16

原油及石油產品 49.04

煤及煤產品 32.09

資料來源:能源局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無助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後之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情形年度 累計裝置容量(MW,百萬瓦) 年增率

(%) 年發電量

(千度) 所占比率

(%)

2009 3,146.2 — 8,193,748 —2010 3,300.3 4.9 9,196,767 12.24 2011 3,420.4 3 9,486,978 3.15 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自2009年7月8日起施行。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1

節能家電補貼政策6月起停止執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885

5月29日,財政部發佈《關於停止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的通知》稱,2012年6月開始實施的針對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五類高效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到期後停止執行,即從2013年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上述五類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政策。

通知稱,為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綠色消費,促進節能減排,2012年6月,國務院決定採用財政補貼方式推廣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五類高效節能家電,推廣期暫定一年。財政部表示,政策實施以來,推廣成效顯著,節能家電市場份額大幅提升,拉動消費效果明顯,政策預期目標已基本達到。

2012年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啟動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此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對這5類產品分別制定了實施細則。按照細則規定,節能補貼政策為期一年,於2013年5月31日到期。

在有節能補貼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符合相關節能標準的家電產品,便可獲得相應的財政補貼。

例如,液晶電視每台補貼100元至400元,等離子電視每台補貼250元至400元。而消費者購買大於或等於42吋的且能效指數大於1.9的液晶電視,可持身份證複印件獲400元現金返還,由企業即時支付,企業此後再向國家統一申請補貼。補貼取消後,對於消費者來說,將不再享有400元現金返還,相當於產品銷售價格相應上漲。

過去幾年來,家電行業享受了多輪補貼政策。2009-2011年是家電補貼政策出台的第一輪,主要由家電下鄉、以舊換新和高能效空調補貼三大政策組成。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則全面覆蓋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熱水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6

IPO財務核查第一案真相:天豐節能虛增業績"畫蛇添足"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91222.html

「IPO財務核查第一案」——天豐節能IPO項目造假又有最新進展。「證監會對該項目的現場調查工作已結束,將按有關規定和程序移交行政處罰委員會審理。」7月25日,光大證券(601788.SH)公告6月21日披露了因天豐節能項目接受監管層立案調查的事項即將結案。

萬福生科(300268.SZ)、勝景山河等一系列造假上市的「前車之鑑」項目下,天豐節能的調查結果是否傳言般「狼藉滿盤,惡貫滿盈」?

據本報記者瞭解,按照證券執法體制,證監會立案調查的案件,在稽查部門完成調查後,將交由專職的行政處罰委員會委員審理。後者按「主審-合議」制原則,由主審委員審查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如有疑問,可退回稽查部門重新調查;如事實確鑿證據充分,則根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意見,然後由處罰委員會合議作出決定,在此基礎上形成行政處罰告知書,告知當事人。

「案件調查的結果也許超乎市場意料,一定程度上,該案件還代表過去一段時間許多擬IPO企業籌備上市時慣用的思維套路,正是這種模式,才使天豐節能可能一帆風順的上市路不但夭折,甚至還將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毀滅,這些是最值得資本市場深思的東西。」7月24日晚,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

欲「添花」反「添足」

但凡被爆財務造假的企業往往被認為「業績衰敗嬴弱」、「經營舉步維艱」、「假賬遍地橫飛」,但本報記者獲得的天豐節能初步調查結果顯示,上述造假直接動因似乎皆與其無關。

「調查結果顯示,天豐節能虛增利潤部分其實並不大,甚至把其虛增收入部分刨去後,公司的實際財務數據也足以滿足上市的基本要求,虛增的直接動機是想『錦上添花』,為通過有關審核積累更多籌碼,但反而『畫蛇添足』。」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據天豐節能申請材料顯示,公司2010年底總資產1.95億元,淨資產1.29億元,資產負債率33.87%,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08億元,利潤總額2846.48萬元。其後3年,天豐節能銷售業績以35%左右的速度飆升,淨利潤增長也超過30%,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2.08億元,同比增長92%,2012年,公司銷售收入更達到2.71億元。

「調查取證後提交的結果是其三年內涉嫌虛增銷售收入共計9256萬元,約佔報告期三年內總收入的15.7%。」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而刨去當年虛增銷售收入後,2010年至2012年,天豐節能營收的真實數據分別為9800萬、1.71億、2.26億元,三年間,虛增收入分別為1130萬元、3664萬元、4461萬元。其中,虛增收入佔比最大的為2011年,約佔當年總收入的17%,2010年虛增收入僅佔總收入的一成。

這三年,虛增的收入帶來的利潤分別約398萬、1000萬、1560萬,分別佔當年總利潤的14%、24%、23%。

實際上,刨去所有虛增收入與利潤後,天豐節能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營業利潤增速仍超過30%,2011年間增速接近100%。

「單從財務指標看,假設去除虛增利潤,還是比較好的,也滿足上市條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如果當初沒有『錦上添花』的想法,其被核查出問題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雖然天豐節能的實際財務情況並不差,且其虛增利潤造假的幅度也不算巨大,但作為擬上市公司,首先造假虛增無論數據規模大小,都是非常嚴重的犯規,其次,經歷層層財務自查乃至抽查後,才發現這麼明顯的財務造假行為,暴露出的問題及其引起的負面效應,除影響惡劣須嚴懲警戒外,更多的則是留給資本市場各方參與者深思的問題。」上述知情人士嘆息道。

此外,天豐節能還涉及關聯交易非關聯化、資產虛增等問題,其報送的IPO文件也涉及信息披露等問題。

IPO財報粉飾動因

既然天豐節能的財務數據本已滿足IPO申請要求,為何其還鋌而走險虛增有關數據呢?

「實際上,過去數年,類似天豐節能對於財報修飾和包裝的IPO案例並不少見,甚至成為投行工作的潛規則,過去被發現造假的只是少數,包括天豐節能在內,我們只能說它太不幸。」北京一家資深投行高層反問記者,「如果沒有財務核查,沒有要求提供財務數據的有關核查原件,沒有核查原始的對賬數據,天豐節能的財務造假案能輕易查出嗎?再做個假設,如果天豐節能IPO項目未被抽中,公司未必會東窗事發吧。」

「監管層雖然對申請IPO的企業有基本的門檻限制,但從過去幾年被否的項目原因分析,要想過會成功,業績問題都是第一考察指標,換句話說,幾乎沒有一家僅達到業績門檻要求的企業被順利放行,整體業績越亮眼、增幅在一定程度內越大,那麼其過會的可能性就越大。」上述投行高層解釋道,正是有了這樣的IPO審核指導思想,許多擬IPO企業便將報告期內的業績努力釋放。「釋放」的方式多種多樣,有通過會計辦法處理的,也有通過各種手段先隱瞞後釋放利潤造成高增長假象的,更有通過違規手段虛增利潤的。

「目前監管層已經逐步改變之前的審核模式。」上述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坦言,2012年以來,IPO審查便逐步從對財務數據的嚴格要求轉變為將不再對企業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可持續盈利能力等問題做實質性判斷,招股書及相關文件充分披露,由券商就相關問題發表意見即可,證監會將主要審核盡職調查和信息披露部分。

此舉意味著對於IPO審核而言,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完備性將成為審查的重中之重,有關財務數據只要符合一定要求,將不再成為影響其IPO成敗的關鍵。

日前剛完成徵求意見的新一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中,對於IPO企業的信息披露問題又被重點提及。

「希望IPO開閘後,擬IPO申請審核中,能將有關指導思想真正落實,真正淡化對於有關企業盈利能力問題的實質性判斷,否則,類似的粉飾財報的情況依然還會出現。」上述投行高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53

節能比賽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822/18388653

左丁山可以講得係食中電奶水大嘅,先父在中電工作40年,直至退休,一生只做一份工,憑微薄薪水,可以在洗衣街唐樓租一間板間房及一張冷巷床位上格(上格租金貴啲㗎)俾左丁山讀書瞓覺,左丁山就是如此由小學讀到中學大學,直至有工做,結婚嘞,先至到沙田村屋租一間梗房,告別冷巷床位生涯,可以講,若無父親之中電薪水支持,左丁山之學生生活就會完全不一樣。
近月天氣不是太熱,就是大雨不止,屋企冇法子唔開冷氣,否則會熱死或焗死,冷氣開得多,電費自然多,自己又唔係黃錦星、盧冠廷咁款嘅環保聖人,點可以忍受冇冷氣之苦呀,但又幾覺得自己應該節能省電噃,於是問嚇中電莊偉茵有乜辦法?莊師妹(聯合政政系)話:「將冷氣溫度調高一度,就可以省電,如只開一部客廳冷氣、飯廳唔開,加開一把風扇箒,亦可慳電,如果你想知多啲,中電可以派人上門教你如何節能慳電,裝置智能電錶,中電網上還有能源計算機及碳排計算機……」聽住咁多先,立即採取新政,客廳飯廳冷氣機輪流開,出動一把電風扇,希望可以減少每年高


非凡中國(8032): 快意節能的高買低賣

2014年1月24日,公司以523萬人民幣(約676萬)出售中山市快意空調設備有限公司76.9%股予少數股東中山市神灣鎮房地產開發公司,估值約680萬人民幣(約878萬),出售可獲得大約400萬的利潤,即大約516萬。

但回憶起4年前仍是稱大中華科技時,以中山市快意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作為核心資產的Coolpoint Ventilation Equipment Limited的作價分別為收購66.58%的8,935萬,包括2,000萬現金和7.3仙發行的9.5億股,以及33.42%的以10,183,451.2元,即是合計9,953.35萬,但當年卻是虧錢的,當然到現在也是虧錢,不過在短短4年間貶值超過91.79%,還未計當中的虧損,加起來可能超過1億,可說這項投資是完全失敗。

但當年出售的股東卻是盤滿砵滿,其中當年賣方梁顯庭的股票的出售限制是在李寧入股後已解除可出售1億股,其後他已經在2010年7月至10月間出售5,000萬股,以當時最低價67仙計,估計套現3,350萬以上,其後在2010年11月股權已低於5%已不用披露,其後估計把股權出售,相信那9億股,也可套現超過億元,過著優厚的日子。至於少數股東刑貽春也接受股權代價9,220,437股,相信獲利也不錯。

做生意虧1億元,但賣股票就賺1億元,當然梁顯庭曾經說「其實不是他追我,是我真的好想嫁。」,但不久完全為股票賺得的錢把業務放在一旁,可能今次是由他利用非關連人士購回,但在這過程中股壇上誰敢說自己是想嫁的真心?  在錢面前,人的價值可能很渺少。

跟上節能減碳趨勢 不應只憑官方開價 綠色電價太貴 消費者恐不買單

2014-02-17  TWM
 
 

 

消費者自願購買再生能源已是國際趨勢,但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竟比一般電價貴四五%,如何叫消費者產生購買動力?

撰文‧賴若函

為了讓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跟上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經濟部將在今年九月前推出「綠色電價」(指用戶可自願購買由再生能源發電所產生的電力),於明年正式上路。不過,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每度高達四.○七元,比一般電價貴上四五%,讓各界直呼「太貴了!」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解釋,規畫中的綠色電價較現行平均電價每度多一.二七元,與澳洲綠電價格相當,採取自願性購買,收入由政府收購再生能源。由於比一般電價貴,主要需求應多來自企業,透過購買綠色電力可獲減碳證明,有利產品出口。

「根據發電成本計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貴約二○%是較合理的數字。」曾研究各國綠色電力制度的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陳起鳳表示,綠色電價值得鼓勵,因其收入可用來發展再生能源,但若是定價太高,恐怕會讓消費者卻步。

呼應陳起鳳的研究,台灣綜合研究院也在《主要國家綠色電價政策制度之研析》中指出,根據歐美的綠電產品發展經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高出約一○%,是消費者較易接受的價格。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用不同綠色電力的成本乘以在台灣的總發電量估算,平均下來,一度只需要一.八元,他認為能源局所訂出的每度四.○七元,太不合理。

台灣目前的綠色電力產量有多少?方儉統計,最大宗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加起來,也不過近十六億度電;但是僅電腦業,一年就需要七百億度電,即使是把國際上納入綠色電力、台灣卻未納入的水力發電一併計算,一年所生產的綠電也不過五十五億度電,對企業需求「連塞牙縫都不夠」,若價格上又欠缺吸引力,跨國企業可能轉向其海外設廠的國家購買。

「價格應該回歸市場標售,才有競爭力。」方儉說,歐美各國作法是把綠色電力當作商品,由生產者訂價,生產不同組合的電力產品,如風力、太陽能各佔部分百分比;或是一般電力中,有部分比率來自綠色電力,用戶可從中選擇想要的組合購買,有自由競爭,就有合理價格。陳起鳳指出,德國使用綠色電力比率很高,甚至出現綠電比一般電力便宜的情況。

綠色電價的推動勢在必行;但若不回歸市場機制,只憑官方開價,導致消費者缺乏購買意願,則台灣綠色電力產量大幅推進之日,恐遙遙無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