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丁山可以講得係食中電奶水大嘅,先父在中電工作40年,直至退休,一生只做一份工,憑微薄薪水,可以在洗衣街唐樓租一間板間房及一張冷巷床位上格(上格租金貴啲㗎)俾左丁山讀書瞓覺,左丁山就是如此由小學讀到中學大學,直至有工做,結婚嘞,先至到沙田村屋租一間梗房,告別冷巷床位生涯,可以講,若無父親之中電薪水支持,左丁山之學生生活就會完全不一樣。
近月天氣不是太熱,就是大雨不止,屋企冇法子唔開冷氣,否則會熱死或焗死,冷氣開得多,電費自然多,自己又唔係黃錦星、盧冠廷咁款嘅環保聖人,點可以忍受冇冷氣之苦呀,但又幾覺得自己應該節能省電噃,於是問嚇中電莊偉茵有乜辦法?莊師妹(聯合政政系)話:「將冷氣溫度調高一度,就可以省電,如只開一部客廳冷氣、飯廳唔開,加開一把風扇箒,亦可慳電,如果你想知多啲,中電可以派人上門教你如何節能慳電,裝置智能電錶,中電網上還有能源計算機及碳排計算機……」聽住咁多先,立即採取新政,客廳飯廳冷氣機輪流開,出動一把電風扇,希望可以減少每年高
非凡中國(8032): 快意節能的高買低賣
2014年1月24日,公司以523萬人民幣(約676萬)出售中山市快意空調設備有限公司76.9%股予少數股東中山市神灣鎮房地產開發公司,估值約680萬人民幣(約878萬),出售可獲得大約400萬的利潤,即大約516萬。但回憶起4年前仍是稱大中華科技時,以中山市快意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作為核心資產的Coolpoint Ventilation Equipment Limited的作價分別為收購66.58%的8,935萬,包括2,000萬現金和7.3仙發行的9.5億股,以及33.42%的以10,183,451.2元,即是合計9,953.35萬,但當年卻是虧錢的,當然到現在也是虧錢,不過在短短4年間貶值超過91.79%,還未計當中的虧損,加起來可能超過1億,可說這項投資是完全失敗。
但當年出售的股東卻是盤滿砵滿,其中當年賣方梁顯庭的股票的出售限制是在李寧入股後已解除可出售1億股,其後他已經在2010年7月至10月間出售5,000萬股,以當時最低價67仙計,估計套現3,350萬以上,其後在2010年11月股權已低於5%已不用披露,其後估計把股權出售,相信那9億股,也可套現超過億元,過著優厚的日子。至於少數股東刑貽春也接受股權代價9,220,437股,相信獲利也不錯。
做生意虧1億元,但賣股票就賺1億元,當然梁顯庭曾經說「其實不是他追我,是我真的好想嫁。」,但不久完全為股票賺得的錢把業務放在一旁,可能今次是由他利用非關連人士購回,但在這過程中股壇上誰敢說自己是想嫁的真心? 在錢面前,人的價值可能很渺少。
跟上節能減碳趨勢 不應只憑官方開價 綠色電價太貴 消費者恐不買單
| ||||||
消費者自願購買再生能源已是國際趨勢,但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竟比一般電價貴四五%,如何叫消費者產生購買動力?
撰文‧賴若函 為了讓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跟上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經濟部將在今年九月前推出「綠色電價」(指用戶可自願購買由再生能源發電所產生的電力),於明年正式上路。不過,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每度高達四.○七元,比一般電價貴上四五%,讓各界直呼「太貴了!」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解釋,規畫中的綠色電價較現行平均電價每度多一.二七元,與澳洲綠電價格相當,採取自願性購買,收入由政府收購再生能源。由於比一般電價貴,主要需求應多來自企業,透過購買綠色電力可獲減碳證明,有利產品出口。 「根據發電成本計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貴約二○%是較合理的數字。」曾研究各國綠色電力制度的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陳起鳳表示,綠色電價值得鼓勵,因其收入可用來發展再生能源,但若是定價太高,恐怕會讓消費者卻步。 呼應陳起鳳的研究,台灣綜合研究院也在《主要國家綠色電價政策制度之研析》中指出,根據歐美的綠電產品發展經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高出約一○%,是消費者較易接受的價格。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用不同綠色電力的成本乘以在台灣的總發電量估算,平均下來,一度只需要一.八元,他認為能源局所訂出的每度四.○七元,太不合理。 台灣目前的綠色電力產量有多少?方儉統計,最大宗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加起來,也不過近十六億度電;但是僅電腦業,一年就需要七百億度電,即使是把國際上納入綠色電力、台灣卻未納入的水力發電一併計算,一年所生產的綠電也不過五十五億度電,對企業需求「連塞牙縫都不夠」,若價格上又欠缺吸引力,跨國企業可能轉向其海外設廠的國家購買。 「價格應該回歸市場標售,才有競爭力。」方儉說,歐美各國作法是把綠色電力當作商品,由生產者訂價,生產不同組合的電力產品,如風力、太陽能各佔部分百分比;或是一般電力中,有部分比率來自綠色電力,用戶可從中選擇想要的組合購買,有自由競爭,就有合理價格。陳起鳳指出,德國使用綠色電力比率很高,甚至出現綠電比一般電力便宜的情況。 綠色電價的推動勢在必行;但若不回歸市場機制,只憑官方開價,導致消費者缺乏購買意願,則台灣綠色電力產量大幅推進之日,恐遙遙無期。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