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樂大本營》17年的長壽秘訣:青春主旋律、快樂主持群、持續創新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8
i黑馬註:《快樂大本營》(簡稱《大本營》)開播17年靠什麼持續熱播?快樂家族主持群和一群明星在台前做遊戲、互相打趣開涮、期間穿插訪談互動,以「快樂青春」為節目主基調,將一檔綜藝娛樂節目,在這以一個節目最多為5年生命週期的電視圈,做成為了一個傳說。《大本營》的長壽究竟秘訣是什麼?


17年的笑聲

1996年,湖南廣電籌備上星,一大批新節目在醞釀之中。就在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電視,其廣告還以豬飼料為主時,時任湖南廣播電視局局長的魏文彬就大膽提議:上星後的湖南衛視應該有一檔屬於自己的綜藝娛樂節目。《大本營》在這個背景下誕生。它的橫空出世,也為湖南衛視奠定了「快樂青春」的主基調。

宋點,《大本營》的元老——第一任導演。「快樂大本營」這個名字,也正出自他之手。宋點酷愛下陸戰棋,棋局中的「大本營」是安全之地,誰人都奈何不了。在宋點心裡,這個節目就應該是給大家提供一片安全、快樂的淨土。於是在一張紙上,他囫圇地寫下「快樂大本營」五個字,列為新節目備選名字之一。魏文彬看完諸多更主流的名字之後,偏偏敏銳地在「快樂大本營」這個名字後面,劃了一個圈。

17年過去了,宋點的夢想果然成為了現實。在每個星期六的晚上,圍坐在電視機前看《大本營》,放聲大笑,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的習慣。

「有時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大本營》就是湖南衛視的招牌菜,延續口味持續吸引老客戶,而《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就像新研發出來的新派菜,吸引更多新顧客。」歷經汪炳文、宋點、龍梅三位製片人,到2012年正式接棒第四任《大本營》製片人的羅昕表示青春可人地總結。

從2000年就進入《大本營》的羅昕,談起《大本營》的強大生命力時認為:正確的導向,即挖掘真善美的快樂,傳播正能量,而不是靠低俗捉弄或惡意炒作來取悅觀眾,是保持節目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我們《大本營》裡的快樂,都是非常單純的,非常友善的。」這也正是宋點當年的初衷。

長期研究湖南衛視的知名傳媒人,電影製片人凌表示:其實每個台都希望做這種長壽的節目,這樣最代表整體品質,相對於挖掘新客戶的投入產出比也更高。但除了湖南衛視,還沒有其他電視台真正做得起來。

涅槃2005

作為人,長壽並不代表不會生病,甚至命懸一線。一個組織或一個節目,也如此。看似一路嘻嘻哈哈的《大本營》,在走到開播第8年時曾差點死過去。

2004年,從「年歲」上也已夠本兒的《大本營》,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場用腳投票的涼意。

那時,還只是導演的羅昕,對這種變化有強烈的感受。回憶道:「那時全國的綜藝節目,幾乎都像《大本營》似的。我們在明星的邀請和節目的形態架構上面,也都遇到了難題。」

就如同如今到處是「爸爸」,區區「幾乎都像」四個字已能想像當年《大本營》創辦初期對中國電視圈的巨大衝擊。

不難理解,在1997年,當所有電視台都在千篇一律地上演層層把關的小品、正襟危坐的晚會、機械呆板的報幕時,《大本營》卻以遊戲為主的形式、輕鬆愉悅的主持,而且還是期期直播,迅速吸引了全國觀眾的注意和喜愛。

第一期《大本營》裡有兩個重要的細節,雖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影響深遠:一、《大本營》主持人「撕掉」了台本,不再拘泥於台詞,而改為說自己的話;二,從《大本營》開始,晚會主持人開始看著鏡頭說話,正面面向觀眾。

1998年,《大本營》一週歲時,迎來第一個鼎盛期:不僅佔據了全國電視市場週末黃金時段的收視冠軍,還在全國颳起了一場「快樂旋風」。一時間,全國各電視台出現了200多檔類似節目!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到舉國都「快樂」的時候,《大本營》如果不傷筋動骨折騰一番,「快樂」大概就離終點不遠了。這是自然規律。

果然,從2004年起,老是那一套,老是那幾個人,每週都在觀眾眼前晃,卻又從直播改成錄播的《大本營》,收視率開始急速下滑。到8月份,《大本營》在涉及31個主要城市的收視率跌至1.07%,份額2.02%,陷入創辦以來的最低谷。

《大本營》確實到了需要「大動作」的時候機了。此時,改革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時任《大本營》製片人龍梅的身上。

這時,龍梅剛從宋點手裡接棒,節目去留的棘手問題就擺在了她眼前。經過一番思考,在已升任湖南廣電衛視副台長的汪炳文的支持下,龍梅決定放棄《大本營》本來看家的明星娛樂路線,改做普通人的娛樂,將《大本營》做成一檔「有特色的人」的節目。

新想法獲認同後,龍梅和羅昕立即各帶一個導演到云南采風,沿途探訪了很多有趣的人。「汪台看完素材後,立馬覺得這個路子走對了。」龍梅回憶道。

《大本營》,隨即朝這個新方向開拔。

維嘉的眼淚

但自我變革,永遠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

節目內容的改變,勢必倒逼主持人架構的變化。因為觀眾反饋的聲音似乎是:「我們不僅看膩了你們一成不變的節目,也看膩了你們一成不變的主持人!」

與此同時,《大本營》的「當家花旦」李湘,似乎也遇到了自己事業上的「七年之癢」。李湘的離開,更打亂了《大本營》的創新計劃和方向。在之後幾個月裡,《大本營》的舞台上一度只剩何炅和維嘉兩位「男丁」。儘管欄目為兩位男主持量身定製了「何不放過李」等特色板塊。但收視仍不見起色。

宋點和龍梅都深深意識到,觀眾已進入了一個倦怠期,不管你是不是很努力。但,是不是只有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了,那就讓觀眾體會一下失去的感覺吧」。而何炅、李維嘉和新加盟的謝娜這三位「快樂」主持人,誰會就此「失去」?

於是,一場由觀眾投票決定結果的主持人淘汰賽,在湖南衛視拉開了。但這貌似簡單的「於是」,只屬於湖南衛視。節目改版是業內常事,但敢於將「改版」本身變成節目,特別是將「主持人」這一最直觀的節目要素的變化,用最刺激也最殘酷的PK方式公開呈現出來,讓所有觀眾見證並且投票決定,這怕是只有湖南衛視才敢做的。

這場為了「淘汰」的主持人PK賽,可確實刺激和驚動了太多的人。

《大本營》的「老主持人」李維嘉,從基層做起,一向勤奮,當年在東北為拍外景曾將雙手凍僵,恐高的他還曾為了節目去蹦極。這一次,他的父母都要不斷面對周圍親朋的「關切」。而正是維嘉,卻恰恰一度被很多人認為是節目「最不被需要」的人。重壓之下,委屈的維嘉在一次排練時就在演播廳裡直接哭了起來。其他幾位「快樂」主持人,第一次直面殘酷,也一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甚至連台領導都受到外界壓力去問龍梅:「你們是不是玩兒真的?」

龍梅當然很心疼。但她知道,她沒有退路。《大本營》要想繼續快樂,就必須痛苦地玩兒真的。

結果,何炅勝出,維嘉和謝娜被「淘汰」落敗。於是,在新版的《大本營》節目裡,何炅帶著《閃亮新主播》裡海選出來的新秀杜海濤和吳昕作為節目主持人上場,而之前被淘汰的謝娜和李維嘉,則暫時作為嘉賓領隊,各帶一隊,同時二人相互較勁。但播出結果卻出人所料,觀眾在體驗「失去」的切膚之痛後,重新認可「一直在努力」的謝娜和維嘉的呼聲,越來越高。短短三個月內,《大本營》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回歸了觀眾的視線,收視率重新飆高。而謝娜和維嘉,也在觀眾的呼聲中重新回到了《大本營》主持團隊。

隨後,《大本營》就借勢推出了至今堪為一道風景的五人「快樂家族」。「芒果人」進而又催生了另一金牌節目《天天向上》裡的「天天兄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經過2005年的磨難,《大本營》浴火重生。

在凌平看來,《大本營》的「群體主持」方式值得研究。在國外的很多電影,電視劇裡,幾乎沒有誰是絕對的主角,可能有幾個人同時是主角。因為觀眾的喜好越來越個性化,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成龍零報酬

2005年以後,很多草根通過《大本營》的舞台一夜成名。結果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明星反而找上門來,對節目組說:「我們也是普通人!你找我們吧?!」為了能上《大本營》,明星們自願提出了零報酬。

至今為止,《大本營》在全國都是為數不多堅持零報酬的綜藝節目。它能吸引嘉賓的,是它的「心」。

十幾年來,除了演藝界的新星外,「四大天王」、周杰倫、成龍等大牌明星都免費上過《大本營》。成龍上完《大本營》,對節目組說過一句話:「《大本營》似乎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檔綜藝節目。」

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正是因為《大本營》一直堅持獨立打造每一期節目。而每期節目,都會根據節目嘉賓的不同,有不同的主題和形式。

製片人羅昕一直堅持:每期設計出來的節目,都是要走心的,獨一無二的。她經常開玩笑:「如果是頭豬,到《大本營》也一定要會吹笛子。」玩笑之後是較真。每次聽取所轄五個導演組的各組導演匯報,羅昕都會追問三個問題:你這期的亮點是什麼?最大的賣點是什麼?這期節目中有創新的是哪個橋段?

2013年12月,成龍推廣新片而第二次上《大本營》時,節目中設計了一個高空穿衣的環節,讓主持人和嘉賓共同抽籤來接受挑戰。有戲劇性的是,偏是成龍抽中了。儘管節目組出於各種考慮,讓謝娜主動代勞,但事後成龍對羅昕說:「當時我真的想上去,到了那個氛圍,你們的節目就是有這種魔力,我很想上去挑戰。」在羅昕看來,是成龍覺得《大本營》挖掘到了他特別想展現的點,那種勇於挑戰、堅持實幹的精神。

「有的明星多次參加《大本營》,可能每期反映的都是他不一樣的個性。」羅昕自豪地對《中外管理》記者說道。

走心的設計,個性化的訂製,需要的是團隊精心的打磨。在《大本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參加節目錄製的明星,都要求提前一天到長沙,以確保與節目組溝通台本,而且必須是與本人(而不是經紀人)直接溝通。即使明星夜裡12點到,導演也要等到本人,完成這個溝通。這種敬業的精神,可以在湖南廣電大樓五樓的牆上瞥見,那裡寫著一句話:「成功是逼出來的」。



龍梅(左)和羅昕(右)


細水長流的快樂

無論是做客明星,還是湖南衛視自己培養的明星主持人,對羅昕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檔期。在羅昕的辦公桌上,每年都會擺三本日曆。比如在2014年年初,還要寫2013年的工作總結,這時候她就要看2013年的工作記錄。同時,這一年還要涉及到2015年的工作計劃。而4月底,《大本營》主持人排期已經計劃到了8月份具體每一天的安排。

這種前置性的工作方式,保證了團隊工作的有序進行,也提供了應變的底氣。是的,17年的《大本營》,不需要也不應該每一期製作都心驚肉跳。

與《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季播節目不同,每週錄製的《大本營》,運作機制已經相當成熟。除了年初策劃會要提出一整年的構想,平常一切事情全由作為製片人的羅昕做主。

做主,就意味著負責。一年52期,不能出現任何紕漏。這就要求羅昕與她下面的五個輪流負責單期創意製作的導演組,以及身兼多個欄目的主持人之間,做好前期溝通和日常規劃。這種邏輯嚴密的工作流程,是在學習工商管理課程的羅昕所要追求的。

羅昕要追求的,還遠不止是「不出事」,還要持續做精品,為台裡做貢獻。目前《大本營》每年能為湖南衛視貢獻十多億人民幣營收。但是,「一切以製作好看的內容為第一要務,即使再好的廣告合作,如果不能保證內容,我這個製片人是完全有權力說『NO'的。」羅昕很堅定說。

為此,嚴謹的流程,是為了更好的創新。《大本營》雖然屬於「常規欄目」,內容上反而不能按部就班,需要更多的新花樣。《大本營》團隊會不定期舉辦創意會。所有創意都會由全體成員進行現場打分。依龍梅的經驗來看,年輕人的分數往往會打得高一些。例如,「誰是臥底」這個最近很火的遊戲環節,剛開始就是由一個新導演提出的,後來在導演組組長和成熟導演的協助下,這個遊戲從一個不固定環節,發展成為《大本營》的系列常規環節。最後,這個新導演獲得了年底的創新大獎。

因此,《大本營》更像一塊試驗田,不斷嘗試哪種模式觀眾更感興趣。比如2004年時,《大本營》就開始嘗試真人秀了。這檔節目名叫《冒險你最紅》,把一波人拉到草原、沙漠上去進行探險。但當時的觀眾口味還沒有到像今天這樣適應這種節目的階段,最後只好中途作罷。但這種失敗,是一個創新者必須去接受並繼續不懈追求的狀態。「你們注意到的,都是我們成功的那些案例。其實我們做失敗的嘗試多了去了。」羅昕笑言。但失敗,是一個創新者必須去接受的。有一句管理名言是:「如果你敢說自己沒有失敗過,只能說明你從沒有創新過。」

今年,已經是羅昕在《大本營》的第14年了。她經歷了這個節目的低谷和巔峰,如今《大本營》已進入了發展的平穩期。作為一個電視人,她的性格如同這個節目一樣變得越來越平和、友善,只願細水長流。

她享受這種細水長流的幸福。

「《大本營》想要傳達的,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沒有雜念,這是一份難得的幸福。」此刻眼前的羅昕,短髮靚麗。「我們團隊都希望自己打扮得年輕一點兒,被別人說像二十多歲,會很開心。」羅昕一身洋溢著青春,笑起來燦爛得像個孩子。

記者:謝丹丹
文章來源:中外管理
(註:文章轉載有刪改、節選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15

“沒有特殊黨員,誰犯罪都要伏法”主旋律電影《黃克功案件》里的依法治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256

1937年,紅軍師團級幹部黃克功槍殺劉茜事件,一度轟動國內外。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用6天完成了案件的偵破、起訴、審理、判決和執行;電影《黃克功案件》被搬上銀幕用了9年。 (劇組供圖/圖)

2014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憲法日當天,電影《黃克功案件》公映,這是第一部描寫革命幹部刑事案的“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片。

王興東把電影《黃克功案件》的公映日定在2014年12月4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國家憲法日。

1937年的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六隊隊長黃克功和陜北公學女學員劉茜的感情出了點問題。黃克功希望盡快與劉茜結婚,劉茜堅決不同意。最後,26歲的黃克功掏槍殺死了16歲的劉茜。

劉茜的同學、懷著革命激情從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憤怒聲討,國民黨報紙稱之為蘇區的“桃色事件”、“蹂躪人權”,國際媒體也頗為關註。在複雜的政治背景和輿論背景中,成立不久的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在6天內完成了這個案件的偵破、起訴、審理、判決和執行,紅軍師團級幹部黃克功被判死刑。

再現這一事件的《黃克功案件》,成為第一部描寫革命幹部刑事案的“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片”。“這部片子表現了77年前的中共和今天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中共持同一個決策:要建設法治的中國。”影片編劇王興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說明共產黨在奪取全國政權以來,一直在要求以憲法為根本大法,依憲執政,依憲治國,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個法治國家。”

“都覺得這是共產黨的一件醜事”

1975年王興東到長春電影制片廠學編劇,聽說了黃克功的事情。“這些延安老幹部講,當年有一個人搞對象,人家不同意嫁給他,他把人給殺了;共產黨也不客氣,嚴明軍紀,把他處理了。”

電影藝術家於藍在《黃克功案件》劇本單行本出版時為之作序。“我是1938年來到延安的,一到延安便聽到了這個故事。當時‘黃克功事件’影響很大,延安人人皆知。但我們並沒有任何恐懼,因為共產黨及時處理了這個事件。”她這樣寫道:“黨內沒有特殊黨員,誰犯罪都要伏法。”

200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廣電總局電影劇本中心組織作家到基層采風,王興東第一次來到延安。他參觀了抗日軍政大學,了解“黃克功案件”的始末。2005年,他寫出第一稿劇本,初名《延安第一案》。

劇本首先拿去請教時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楊勝群。楊勝群給予肯定:“有人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殺了劉青山、張子善,管了二十年。也可以說,當年殺了黃克功,管了十幾年。這件事對啟發人們認識從嚴治黨、從嚴治軍的重要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個題材是一個富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的題材,拍一個電影是很合適的。明年是建黨85周年,後年是建軍80周年。如能在明後年推出是非常好的。”

到了“明後年”,電影不僅沒有推出,連立項都沒成。王興東拿著劇本找到湖南、西安、北京、河北等多地制片單位,“看了本子都說好,但都不敢拍。”王興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都覺得是一個桃色案件,是共產黨的一件醜事。”

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王興東找到以反腐敗題材小說聞名的作家張平。張平時任山西省副省長並主管教育文化,看過劇本十分贊賞,讓王興東做了劇本授權。因故事屬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按程序上報後卻遲遲無果。

“決定劇本命運的是大環境。”王興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終於等來了從嚴治黨的大氣候。十八大後,中央喊出“腐敗沒有特區,反腐沒有禁區”。“反腐沒有禁區,但影視創作上有很多,比如‘涉案劇不要寫太多’,造成現在沒有反腐作品的影子。”王興東記憶中,最近一部現實主義反腐電影,還是2000年的《生死抉擇》,根據張平小說《抉擇》改編。

“這部片子花了六百多萬,全國發行收入1.4億元。”王興東說。

後來王興東直接給領導寫信談及《黃克功案件》劇本,2013年2月3日領導作出批示,要重視黨史題材的影視作品。3月12日,電影局領導約王興東和他的妻子、制片人王浙濱談話,“希望盡快修改好這個劇本,報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小組討論,作為重點影片扶持項目。”王興東回憶說。

2013年4月,由全國政協辦公廳出具介紹信,王興東帶領劇組人員到中央檔案館,查閱了此案的審判記錄和原始檔案,包括劉茜的書信、胡耀邦作為公訴人寫的公訴書,主審法官雷經天辦案簽字的墨跡,還有公審大會上九位群眾代表的發言,由兩位書記員用毛筆記錄在案。王興東特別複印了毛澤東給雷經天和黃克功的親筆回信。這封信424個字,一字不易地在影片中宣讀。

獲得通過

黃克功殺人案在當時的延安複雜棘手。

知識青年的反應是:“她是背著父母,一腔抗日熱情,十六歲投身延安。太慘了,不敢想象。”“不願嫁給紅軍,就開槍害命,誰給他們的特權?”

第二次國共合作剛剛開始,陜甘寧邊區事實上成為國民政府之下共產黨領導的“特別行政區”,區內一切都備受“國統區”乃至國際社會矚目。來到延安的德國記者安娜告訴毛澤東,國民黨廣播說,延安發生了桃色兇案,“在對日決戰時期,共軍高級軍官黃克功開槍打死拒絕與他結婚的十六歲女學生。此事震動延安,民眾憤慨。”共產國際認為初成立的邊區高等法院對這樣的案子沒有經驗,想參與指導審判。

黃克功給毛澤東寫了信,引蔣介石特赦殺妻將軍張鐘麟為例,“懇求主席使用特赦之權,派我上陣殺敵,謝罪於民。”軍中不少人支持這一處理。

“面對世界,面對國統區,面對延安,必須得公正。”王興東這樣理解案件的歷史情境。

2013年8月26日,“重大題材小組”討論了《黃克功案件》劇本,以書面提出六點修改意見。陜北的秋天已近,黃克功行刑是10月,錯過季節將無法拍攝,王興東心里焦急。他想起郭沫若寫歷史劇《蔡文姬》,記者問經驗是什麽,郭沫若說了七個字:“改改改改改改改!”

一條意見是“不少同情黃克功的人寄希望於毛澤東的特赦能拯救黃克功,這樣寫客觀上使觀眾感覺‘權大於法’……”

王興東想了很久。他的解決辦法是強調合法的“特赦權”——作為延安戰時最高領導、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依法擁有特赦權,但他卻不特赦自己的愛將,對侵害人民利益的事絕不姑息,這樣就不存在“權大於法”的“人治”問題。

“重大題材小組”建議刪去蘇維埃政府法令。在電影里,黃克功的戰友提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第三十五條來反對判處黃克功極刑:“凡對蘇維埃有功績的人,其犯罪行為得按照本條例各條文的規定減輕處罰。”

還有意見希望回避胡耀邦在影片中的出現。時年22歲的胡耀邦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是黃克功案件的公訴人,司法程序的必需人物。“我們拍攝電影沒有理由否定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為。”王興東沒有接受這兩條意見。

2013年9月16日,劇本修改稿獲得“重大題材小組”通過。

毛澤東在給主審法官雷經天的回信中寫道:“共產黨與紅軍,對於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當此國家危急革命緊張之時,黃克功卑鄙無恥殘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處死,是他的自己行為決定的。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戒。” (王興東供圖/圖)

依法治國,依法治電影

2014年3月初全國兩會期間,王興東邀請中紀委副書記張軍看了電影樣片。2002年他寫建黨80周年獻禮片《法官媽媽》,與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張軍相識。張軍評價該片“生逢其時”。王興東又邀請最高法院長周強、最高檢檢察長曹建明審看了影片。

《黃克功案件》是王興東寫的第31部電影。這位以主旋律作品聞名的編劇引述了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一句話:“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尚的先決者、先行者和先倡者。”他認為自己一向正是這樣創作的。

“雷鋒去世那麽多年,怎麽死的大家不知道。車禍死的,我調查了,我就敢寫。”他這樣說自己的成名作《離開雷鋒的日子》。“要敢為天下之先。黃克功這個經典案例做出來,大家才知道共產黨對法律的態度,其實在77年前就已經奠定基礎。特別十八大以後,堅持法治中國,要從嚴治黨、依法治軍,我就覺得這個題材是時代的命題。”

2002年至今,王興東連續四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在這12年里他從未停止建議、呼籲實行電影分級制、為電影立法。如今他還得繼續呼籲下去。

用9年時間把《黃克功案件》拍成電影的經歷,又使他提高了調門:“現實生活發生無窮的故事,我們歷史又這麽厚重,革命歷史都有這麽多,為什麽不能搞成電影呢?現在是依法治國,也要依法治電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77

震蕩是主旋律,炒波段才會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391.html

震蕩是主旋律,炒波段才會贏

一財網禪宗七祖 2015-07-20 16:10:00

不斷震蕩向上試探是近期股市的主旋律,反彈多了可以減倉應對,回調再加倉。就像利弗莫爾說的:“大波動才能讓你掙大錢!”

今天大盤的走勢,可謂讓人驚出一身冷汗,還好這只是虛驚一場。早上大盤低開高走,在中午十點半左右達到最高點4021.32。中小板和創業板是高開高走,但是十點半後三大指數跳水,股指期貨收盤時普遍下跌4%,IC合約振幅更達7%。一時間,人心惶惶,一些老手看勢頭不對就跑路,加劇了跳水行情。

等大夥反應過來,才發現跳水的一大誘因是財經網10點23分發布的一篇文章《證監會研究維穩資金退出方案》稱: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考慮救市資金的退出方案問題。其實該文是一篇長文的章節,編輯將這一塊猛料拿出來獨立成文。由於包裝到位,還放在該網站頭條,很多人都以為是今天突發的事情,遂引發市場恐慌。

幸好證監會在午間休盤時火線辟謠,認為消息不實,並稱:“有關媒體對市場有重大影響的報道不與監管部門核實是不負責任的。”午後開盤,伴隨著兩桶油的繼續拉升,盤面開始走好。三大板塊午後震蕩上行,雖然沒有能收複上午的最高點,但是都紅盤報收,漲幅都還不小,300多只股票漲停。上證收盤3992.11,漲幅0.88%;深成指13202.39,上漲1.52%;中小板8890.12,上漲1.69%;創業板2848.3,上漲2.33%。都屬於大眾喜聞樂見的低開高走(高開高走),再次凝聚了人氣。

就財經網的消息而言,純技術性探討該文,透露的信息還是有利於股市的長期穩定。誰都不否認國家隊會退場,但關鍵是什麽時機,什麽方式退場。本來,這個問題就像人遲早都會死一樣,但是在一個大病初愈的人面前討論其後事如何料理一樣。哪怕說得合情合理,也難免引人不快。因為這個時機並不合適,市場還是驚弓之鳥,對於國家隊的動向本來就莫衷一是,這種標題的新聞出現,看起來像極了正在研究維穩資金退出方案,然後敲定方案就要落實。

市場的恐慌情緒迅速被釋放,其實這也是過度解讀了這則消息。美國幾次股災,救市資金撤離少則半年,多則數年,這些維穩資金的撤出不可能引發市場再次動蕩,否則原來穩定市場的作用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財經網的消息固然不實,但是投資者的恐慌也大可不必,需要常識來判斷,否則在十一點左右拋掉籌碼,午後反彈起來,豈不是又後悔不叠。

關於國家隊的退出,筆者此前已經分析過,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即完成四步走的戰略。筆者最近倒是想過另一個方案,這不在財經網的報道方案之內。社保資金不是很快將入市,大約有6000億-8000億資金可以建倉買股票,但是彼時市場即便穩定在4000點左右,個股也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買入時機。

為了社保資金安全,將國家隊所持股票通過大宗減持平臺賣給社保資金,扣除成本和基本利潤之外,社保資金接盤的股票持倉成本恐怕也比大多數投資者低。反正這都是國家資金,不過是讓社保資金提前入市而已,對於國家也好、社保資金也好,都沒有壞處。對市場和普通投資者而言,可以避免大規模股份減持造成的動蕩,社保的加入還會為一些個股增加吸引力。

其實,投資者需要的不過是一句話,那就是國家隊不會現在撤出。從這種情況看,那些反對救市的聲音簡直幼稚得可笑,以為市場能夠在這種暴跌恐慌中自我修複,如果國家隊真的不出手,那麽暴跌即便停止,後面也會是陰跌,每天跌10%,10天就到底了,每天跌1%,100天也到底了。非常時期,非常手段,用原教旨主義的市場原理是解決不了中國股市的問題。

言歸正傳,筆者上周五發文《下周複仇者歸來,股民要Hold住》就直言:“一旦下周大盤能夠突破前高4035.44,那麽繼續往上走的概率就非常大。當然,在沒有突破前,這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壓力位,一旦突破,這就會是一個有效的支撐位。”目前看來,這個壓力還不小,今天雖然紅盤,但是震蕩加劇,賺錢的難度不小。盤中因為一點不實的消息就驚慌失措,看來很多股民也hold不住。

其實,震蕩市場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倉位,嘗試波段操作。不熟練的股民,可以低倉位的練手,牛市的上半場已經翻頁了,自己的牛市思維也要及時切換,否則你就等著坐電梯上上下下。筆者發現身邊就有這樣的投資者,股票漲到高位翻了一倍也不賣,下跌到60%也不跑,反彈30%也不走。而且都是全倉操作,不知道逢高減倉,也不知道逢低補倉,市值上上下下,每天糾結不已,卻無所作為。這種“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操作方式看起來境界很高,但在這個震蕩市中(有人稱之為猴市,介於牛市和熊市之間),實則迂腐不堪。

 

在股市里,你的操作和思維其實是性格的放大反映,很多時候,你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財運。不肯向市場認錯,不能及時止盈止損,不管技術指標就信自己的直覺。看起來這是業務不熟練,實際上是個性使然,人性的弱點反映在股市上就是情緒,情緒會讓你越虧越多。當然,高手也有人性弱點,但是他們能夠在股市里克服這種情緒,切斷它們之間的聯系,就像傑西·利弗莫爾在《大作手回憶錄》中所言,“股市上的兩種主要的情緒,貪婪和恐懼——往往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我認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投機者真正的死敵,貪婪和恐懼總是存在的,他們就藏在我們的心里。”

筆者還是看好目前的走勢,不斷震蕩向上試探是近期股市的主旋律,反彈多了可以減倉應對,回調再加倉。就像利弗莫爾說的:“大波動才能讓你掙大錢!”如果未來一二個月,大盤指數都在3900-4300之間震蕩,那麽只要善於波段操作,那麽這個收益絕不止於大盤10%的振幅。同時,也要註意一些被錯殺的好股票,他們已經開始絕地反攻,並且以連續漲停的方式,讓你望塵莫及。比如光電股份,從最低點反彈,已經有7個漲停,還有三個漲停基本上就回到前期高位,但很少有人能抓住這種機會。

當然,也有一些辦法,比如關註近期複牌的個股,由於在六月前停牌,很多個股都需要補跌,但是補跌往往也潛伏著機會。比如暴風科技的在連續五個跌停之後,今天在集合競價階段還有跌停的籌碼甩賣,但是最終該股以7%的漲幅收盤。這種機會,只要多加留心總是有的。(一財網-禪宗七祖)

 

本文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請讀者自行註意風險。

編輯:田享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07

2017年英國經濟主旋律:不確定性與政治動蕩並存

12月30日,2016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坐落在聖保羅教堂一側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內,電子交易平臺上顯示:英國富時100指數以7142.83——在歷史新高點上收盤,結束了跌宕起伏的一年;而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地段,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擦踵,將幾條購物街擠得滿滿當當。看來,經濟學家“(英國)脫歐了,日子要難過了”的預言,似乎已如英倫冬日的陽光,被忘卻在腦後。

事實上,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在英國央行適當的貨幣政策下,英國經濟的彈性得到一定的發揮。在克服了市場第一波的沖擊之後,近期包括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工業產出、通脹和失業率等在內的宏觀數據都比留歐派經濟學家預測得要好。而上周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零售銷售情況繼續良好增長,也預示著2016年第四季度英國經濟仍會相當穩固。德勤對英國一些領軍企業財務總監所做的調查顯示,英國商業領袖對英國經濟的信心已從脫歐的打擊中得以恢複,而且是一年半來最高。

然而,這一切並未改變英國政府以及一些主流經濟和商業機構對2017年英國經濟增長放緩或低靡的判斷。財政大臣哈蒙德在11月23日發布“脫歐”公投後第一份財政預算時,就下調了未來兩年英國經濟增長預期,2017年從2.2%下調到1.4%,2018年則從2.1%下調至1.7%;英國工商業聯合會的預測更加消極,將2017年增長預期從2.0%下調至1.3%,並認為2018年會進一步下滑至1.1%。

更傷腦筋的是,脫歐,在英國國內尚未獲得法律依據,政府是否有啟動權,仍需等待最高法院的判定;在歐盟,德法等國正尋求一切可能使得英國退歐談判的條件更為苛刻且無回旋余地。這種墜入政治陷阱的不確定性,給投資者帶來困惑和迷茫所造成的後果,在2017年可能會逐步顯現。

英鎊還會跌多少?

“雖然市場並不認為英鎊兌美元跳水情況會再次發生,或者並未對此預期達成共識,但確實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投資者正在努力了解英國政府的脫歐計劃,比如什麽時候、政府是否有權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等問題。最近相關事宜已上訴至最高法院,使得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再有就是談判的細節等也沒有正式公開,因此圍繞英鎊的不確定性非常大。”總部在倫敦的千禧全球投資公司(Million Global Investments Ltd )首席執行官馬克·阿斯特里(Mark Astle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

自英國公投退歐以來,英鎊兌美元累計下跌了17%左右。市場普遍預期2017年3月,如果脫歐程序能夠按照英國政府和首相特蕾莎·梅的意願如期啟動的話,英鎊會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

就在2016年聖誕節的前一周,歐洲法庭決定將英國和歐盟國家貿易談判的批準權下放給各國議會而非歐盟議會。分析人士認為,此項決定意味著任何一個國家的否決都有可能導致談判失敗。這使得市場對談判的複雜性又生焦慮,英鎊兌美元應聲出現了11月初以來的最大跌幅。

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也是英鎊走勢的晴雨表。就在上周,由民調機構YouGov與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所做的調查顯示,因通脹上升憂慮情緒打壓,英國2016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1點,至108.1,跌入脫歐公投以來最低水平。

公投決定退歐後不久,第一財經記者就從受訪的經濟學家了解到,聖誕年底消費季是考察人們對經濟增長信心的最佳時機。然而,根據英國零售研究機構“跳板”(Springboard)數據,12月26日傳統聖誕打折日(Boxing Day),也是英國全年最重要的零售甩賣日,銷售量出現大幅下滑,商場購物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3%。購物中心人數下降最多,高達20%。

倫敦新建住房投資風險凸顯?

12月28日,英國最大的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抵押貸款銀行Halifax發布報告預測稱,到2017年底,英國房價只有1%~4%左右的上漲可能性,原因主要是房產相關的稅收政策的變化,對單純出租的房屋有更多限制以及脫歐程序不明朗導致經濟低靡。

事實上,倫敦房價在2016年已經開始降溫,豪華住宅的價格在一些高端地區已經出現了10%的下跌。有地產公司預測,倫敦的房價泡沫正在逐漸破裂,2017年可能會繼續出現5%的下行。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些房屋中介公司了解到,2017年,倫敦將出現一波新建住房交房高峰,由於中國國內外匯輸出收緊,英國對外國投資人按揭貸款嚴控,一些炒樓的中國投資者可能面臨無法準時籌集到房款而毀約的情況。受此影響,新建住房價格也會有一波下行行情。

那麽,資本流通也存在保護主義傾向?

或許,對於英國民眾來說,他們關心的是2017會不會因為脫歐丟了工作,因為英鎊貶值導致通脹上升、生活水平下降,而對於聚集在倫敦金融城的投資公司和投資者來說,在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全球化逆流湧動的大背景下,更擔心的是資本市場如何避免保護主義,保持繼續的開放和流通。

國際資金市場協會首席執行官馬丁·謝克(Martin Scheck)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深深地擔憂道:“最近出現一些問題,對資本市場的開放和資本自由流通形成了威脅。美國大選之後保護主義擡頭,雖然我們還要繼續觀察,但最初(特朗普競選時)的言辭已經顯露保護主義傾向。英國脫歐也是一個嚴重問題,而且這不僅僅是英國的問題,而是整個包括英國在內的28個歐盟國家的共同問題。我們對此問題非常警覺。一直以來,英國金融機構為廣泛的歐洲市場提供服務,同時歐洲也提供同樣的服務給英國市場,這是被普遍接受的。現在此類服務也受到了威脅。”

英國受制於歐洲大選年的“大懸念”

目前,英國的經常賬戶赤字高企,公共凈債務占GDP比在2017年和20118年預計會達到90%,GDP增速放緩,國內投資疲軟,這些都是英國經濟的軟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政治動蕩和不確定性將主宰明年英國經濟的走勢。除了脫歐本身的高難度和絕對複雜性,再加上特朗普的非常規政治理念和貿易政策,置英國於“脆弱慌亂”之境。此外,荷蘭、法國、德國舉行在2017年即將舉行的大選,也將對英國產生各方面的影響。不僅僅是與歐洲國家的貿易談判,歐盟重要經濟體的政治風雲、右翼勢力的擡頭、時刻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都會給英國帶來政策制定方面更大的難度,也給英國經濟增長帶來阻力。

很顯然,全球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革命,反建制、反全球化、反精英,使得很多事情都難以預料。“一切皆有可能”替代了常規的“預期”,不確定成為了一種新邏輯和“新常態”。

有意思的是,就在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英國國內在實體經濟等投資出現下滑和停滯跡象時,海外投資者則不畏“脫歐”,借英鎊貶值之東風蜂擁而至。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Liam Fox)2016年12月30日宣稱,自從脫歐公投之後,已經有超過163億英鎊的海外投資進入英國,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房地產、基礎設施和能源。當然,這其中不乏來自中國的投資大單,包括2016年12月初中國投資者斥資138億英鎊收購英國國家電網天然氣業務;北京德利迅達牽頭的中國財團以24億歐元的價格收購英國數據中心運營商Global Switch 49%的股權;中民投、萬科、建滔化工、太和控股和北京首開等紛紛進入倫敦商業地產市場,分別以1億英鎊左右的資金收購倫敦金融城內等商務區內的一些辦公樓宇;攜程則以14億英鎊收購英國全球機票預訂平臺天巡(Skyscanner)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67

點睛丨一號文件出臺 調結構是農業發展主旋律

2017年一號文件於2月5日正式對外公布,農村工作再度成為關註的焦點。值得註意的是,相較於2016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關內容被放到了首位,意味著調結構將成為未來一年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據了解,此次一號文件中分別就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等六個方面作出部署,其中,對於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提效予以了較多關註,分別就糧經飼種植結構調整、高效養殖業發展以及農業區域布局優化等方面內容作出相關部署。

糧食作物種植方面,文件要求,未來要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同時,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畜牧業方面,文件也明確提出,要穩定生豬生產並優化布局,同時繼續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此外,還重點提出要全面振興奶業,重點支持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培育國產優質品牌。

除此之外,較為受關註的還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方面的內容。根據文件提出,要堅持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

隨著最新中央一號文件的定調,未來一年內我國農業發展方向也已基本明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將成為趨勢,飼料行業、玉米深加工行業、奶業、遠洋漁業等相關細分領域都有望從中受益。A股市場上,中糧生化(000930.SZ)、登海種業(002041.SZ)、西部牧業(300106.SZ)、唐人神(002567.SZ)等上述相關領域上市公司未來或有良好發展機遇。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77

零售業巨頭四面出擊 線上線下融合成主旋律

如果線上線下資源可以共享,電商與實體店之間的關系將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發展。

繼入股銀泰商業、蘇寧雲商後,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近日再被傳出與百聯集團合作。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今天(2月20日),阿里巴巴將在上海舉行有關零售業務的發布會,但尚不清楚所為何事。同時,百聯集團也表示會在今天發布重大信息。

在上海推進的國企混改中,百聯集團被視為改革龍頭的標桿。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徑包括,引入戰略投資,提高質量,拓展業務。在業務轉型的路徑上,百聯集團高層對互聯網表現出開放態度,其稱,現在已經進入“模式驅動消費變化”的新時代,互聯網要成為百聯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

進而2016年5月19日,百聯集團上線i百聯全渠道電商平臺,開啟全渠道零售的全面轉型。

此外,零售業巨頭大潤發也有合作事項傳出。大潤發和歐尚打包上市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2月17日公告稱,該公司與蘇寧等若幹第三方就潛在合作所進行之討論仍屬非常早期階段,第三方不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但不排除與任何大型線上平臺展開合作的可能性。

“其實來找大潤發談交易的企業很多,其中有不少知名公司,有些希望入股大潤發,有些則希望被收購。”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高鑫零售目前旗下有大潤發超市、飛牛網以及歐尚品牌店,截至2016年12月,高鑫零售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份額為7.8%,高於第二名華潤萬家的6.2%。截至2016年年底,大潤發在中國全年新開門店31家,門店總數達到365家。

“大潤發一直想做O2O,除了投建飛牛網開發電商業務,還推出‘千鄉萬館’計劃,分別制訂了以個人為主的合夥人計劃和以便利店業態為主的分銷商計劃,希望全速進攻電商還遠未覆蓋到的偏遠市場。”接近人士表示。

除了入口價值,倉儲、物流、品質都有優勢,但是以百聯、大潤發為代表的傳統實體,這麽多年來始終轉型不力。

不論是這次的大潤發最終花落誰家,還是周一的阿里和百聯是否有重大合作,這幾年零售業的線上線下合作非常頻繁,O2O已成為熱點。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大潤發、銀泰、家樂福、沃爾瑪、農工商等都自行投資開發了電商業務板塊,但實體業者們發現客源導流和物流是瓶頸,於是沃爾瑪收購1號店以加速電商發展,可惜運作不夠成熟。

阿里系一直在新零售方面下一盤大棋,在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前,阿里已經開始了各種對線下實體零售的布局。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就斥資約283億元投資蘇寧雲商,持有後者19.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在此之前的2014年,布局銀泰商業,直至2016年6月,阿里巴巴已經持有銀泰商業27.9%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之後阿里系又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投資了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易果生鮮等。

除了阿里外,京東也在快馬加鞭布局。2015年8月,京東以43.1億元認購永輝超市10%的股權;2016年6月,沃爾瑪和京東共同宣布,沃爾瑪將戰略入股京東,獲得京東發行的1.45億股A股新股,約為京東總股本的5%。交易過後,京東會擁有1號商城的主要資產,包括“1號店”的品牌、網站和App等。

在業界看來,線上和線下業者互有需求,比如線下業者需要線上流量和客源,而對電商而言,大潤發、永輝超市、百聯系這些實體零售大佬擁有強大的供應鏈資源和滲透到各線城市的網點,這些地面資源是電商所缺乏的,也是電商業者們必須拿下的,這對今後布局物聯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電商角度而言,蘇寧做易購其實很辛苦,體量要沖破一定規模不容易,如果蘇寧洽購大潤發,則雙方在門店有更深入的戰略級業務融合。加上大潤發在快消品的采購議價能力非常強,這是蘇寧垂涎的資源。”知情者坦言,大潤發70%以上的門店在三四線城市,這是強大的滲透覆蓋力,這對電商們的新零售布局而言很重要。

當然,如果實體業者可以借此賣個好價錢,又何樂而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41

專訪│中影董事長喇培康:如果觀眾不喜歡主旋律電影,那是廚師沒把菜做好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30/1133669.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盛夏的電影院被“紅色題材”電影覆蓋。兩部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戰狼2》都拿出攻克重要戰役的勁頭,成敗與否,都是今年國產電影的關鍵一役。而對於電影行業的“老大哥”中影來說,投資《建軍大業》的財務壓力雖然不大,但這部電影的票房高低卻關乎中影的“使命”。

▲《建軍大業》海報(豆瓣電影/圖)

一個人,一場對院線、影院經理的映後宣講。這是《建軍大業》在成都的一場路演,中國電影(股票代碼:600977)董事長喇培康出現在演講臺上。“我一個光桿司令就來了,走得急,也沒帶演員。”喇培康笑稱。

作為明星路演的一種補充,中影的高管們趕赴各大“票倉城市”專門與放映方們交流,尋求最大限度的排片支持,並明確表示“制定了令人滿意的獎勵措施”。在大眾眼中,沒有明星的路演似乎少了眼球效應,但業內人士都清楚,能讓一家公司掌門人親自奔走的影片,絕對是這家公司最重要的年度大戲。

喇培康亦毫不諱言《建軍大業》背負的使命——“建軍90周年獻禮片”“2017年最重要的獻禮片”“思想內核就是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

喇培康也知道現在很多觀眾一聽“主旋律”就皺眉頭。在他看來,主旋律就是“正能量”,美國大片都是弘揚家國情懷的“正能量”,但卻都頗受市場歡迎。“所以如果一部主旋律題材拍出來觀眾不喜歡,那不是題材的問題,是廚師(即主創)沒把這盤菜做好。”

啟用擅長拍動作、槍戰的香港地區導演劉偉強,大量青年人氣偶像參演……種種手法,都是為了讓《建軍大業》這道主旋律大菜更可口。在有些冷清的票房市場,《建軍大業》喊出了“劍指十億”的口號。

映後,喇培康接受了每經影視(微信號ID:meijingyingshi)的專訪。關於中影出品這部影片的臺前幕後,關於這家中國最大的影視國企的發展路徑關鍵詞……喇培康都給出了答案。

▲喇培康接受每經影視專訪(張建攝影)

數十家出品方:絕大多數的投資份額是0.5%,0.6%我都給不出

每經影視:中影為什麽要拍《建軍大業》?

喇培康:2017年是建軍90周年,中影作為一家國有企業,除了拍商業大片和中低成本影片。我們還承擔著配合黨和國家重點工作、重點影片拍攝的重任。

為了配合這個重要時間節點,2014年年初我們就召開會議,把我的前任——中影的前董事長韓三平請過來開會,跟他商量,在他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之後,建國三部曲之“建軍大業”是不是要拍了,這是我們中影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韓三平董事長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邀請。

每經影視:《建軍大業》的制作成本是多少?為什麽有那麽多聯合出品方?

喇培康中影是該片最大股東,因為太多公司想參加這部影片,現在有近40家投資方,這些投資方絕大多數的投資份額都是0.5%,0.6%我都不給,沒有了。如果這個給10%,那個給5%,能有這麽多的投資方嗎?

大家的這種心情我能理解,這麽好的項目,而且還有很重大的意義。這些人都不在乎這部片子投資是不是能賺錢,就是恨不得0.5%也行,只要能參與,片頭有他們公司的名字,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我們做片頭、片尾字幕都很費勁,唯恐落了一個人。我要求我們的相關部門一定要嚴格把關,必須反複核對,確保一個都不落下,一個都不能少,少了就是錯誤。

▲截至7月30日13時許,《建軍大業》收獲1.7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每經影視:《建軍大業》既要尋求市場熱捧,又要傳遞厚重的思想內涵,挑戰不小。

喇培康:我們這個片子,價值觀就是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這沒什麽好回避的,《建軍大業》不是爆米花電影。我覺得影片很勵誌,南昌起義的時候,周恩來、朱德都很年輕,周恩來才29歲,就做這麽大的事業。我們現在29歲的年輕人,可能有的還沒找到工作得靠父母生活。學習革命先輩為了民族大業的這種激情,年輕人可以把這種做事業的激情轉化為認真對待本職工作,這不就是一個勵誌的過程嗎?

啟用香港地區導演:一開始也有過擔憂,但我們沒選錯

每經影視:《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導演是韓三平和黃建新,他們對這種革命歷史題材的駕馭是有積累的。但《建軍大業》為什麽會找對黨史、軍史都不精通的香港地區導演劉偉強來拍?

喇培康:《建黨大業》是2011年上映的。時隔6年,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能沿用“建國”“建黨”的模式來拍“建軍”。經過研討,我們決定請一名香港地區導演來拍,因為香港地區導演有這方面的意識,商業意識也很強。

請劉偉強來當導演,我們曾經也不是很踏實,他畢竟是香港地區導演,不像我們從小學黨史、軍史,深刻的了解那段歷史,他連建軍怎麽回事都不知道。請這樣的導演來拍《建軍大業》,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好在有韓三平和黃建新,三人形成主創班子,有他倆的把關,我們也沒有擔憂了。

其實從第一天拍攝效果就能看出,起義軍戴的帽子、儀容、儀表,都是對的。南昌起義的那股勁兒出來了。現在看來我們選劉偉強是正確的,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也是一部很好的商業大片。

“建國三部曲”已經拍完了。我們用了香港地區導演,以後還有這種革命題材,我覺得我們思路還可以更開闊,甚至可以請美國導演。美國也拍過《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這樣的軍事歷史片。雖然現在還沒提上議程,但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不排除。

每經影視:用了那麽多人氣偶像做演員,片酬高嗎?

喇培康通過這部影片的制作,我們扭轉了對年輕演員的不良看法。以前我們覺得他們演技差、耍大牌、要價高。而為拍這部電影,年輕演員們都經過了極為嚴格的軍事訓練,片酬很低,毫無怨言。

有的年輕演員甚至不知道粟裕是誰,回去問他爸,他爸說粟裕是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軍功卓著的一個人,你有機會在《建軍大業》里扮演粟裕,是你這輩子的榮耀。於是他做了很多功課,大量閱讀史料,演得非常好。

那麽多明星演員,如果每個都幾百萬、上千萬片酬,成本就得突破十個億。所以我們把更多的資金用在這部影片的拍攝制作上、爆破、特效上,只有劉燁、朱亞文、黃誌忠這三個主演是簽合同的市場價,因為他們要在劇組待滿4、5個月。其他青年演員都是配角,他們的片酬是按天付的,非常低。

每經影視:在宣發上有什麽新思路?

喇培康:我們認為,現在宣發上已經做到極致了,包括用互聯網手段。傳統的電影宣傳手法,是比誰做得鋪天蓋地、狂轟亂炸。現在講究精準營銷、精準抵達,比如讓粉絲幾千萬的年輕偶像們發微博。

我們現在還面臨的問題是,把《建軍大業》的這個消息精準抵達給你了,但它能不能讓你“入心入腦”。當然這個不光對《建軍大業》是如此,對所有片子都是這樣。

十億票房猜想:這是一個大膽的預測,最後結果不好說

每經影視:我們聽到您在跟院線同仁的交流會上說,票房的最低目標是超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總和,希望是10億元票房。現在的大盤不熱,10億元有信心嗎?

喇培康:不好說,現在預測電影票房的難度越來越大了。我還是比較大膽地做了這個預測,但最終結果怎麽樣,確實不好說。我記得當年中國的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公映的時候(上映時間:2002年,編者註),江誌強作為投資人,讓我預測一下票房。他問我“這個片子能有8000萬元的票房嗎”,我說“這個片子起碼2億元以上。”結果2.5億元。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大片,《英雄》是第一部大片,我預測的還是很準的。

現在我希望我能繼續準下去。但我確實沒有那麽自信了。無論最終票房結果如何,也只能面對。制作上我們已經很給力了,現在我們盡一切可能做好宣發。我覺得這個片子票房潛力是非常大的,因為從點映的效果來看,不僅我們這輩的人喜歡,沒想到年輕人也喜歡。

每經影視:長期以來主旋律電影難以擺脫不賣座的尷尬。《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的操盤者,這三部影片都是走的主旋律影片商業化的路線,在讓主旋律賣座上有什麽心得?

喇培康:現在很多人,一聽主旋律題材電影就皺眉頭。如果我說正能量,你們能接受,如果我說主旋律,你們說沒意思。但其實主旋律就是正能量,只不過用詞不一樣而已。

美國大片都是正能量,弘揚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大家不是很愛看嗎。確實,我們過去一些的主旋律電影,拍的不太理想,票房也不太理想,影響力較弱,那是為什麽?是因為主創沒把片子做好,而不是主旋律這個題材的問題。

電影工作者應該從自身角度多總結反思,你不能讓觀眾反思。觀眾用腳投票,就不進電影院看電影,你不能說觀眾的審美有問題,或者說觀眾覺悟太低。一盤菜做出來大家不愛吃,那麽廚師應該反思。

中影的“建國三部曲”都是主旋律商業化的實踐。就拿《建軍大業》來說,繼承了前兩部的思想內涵,同時影片的節奏更快、情感密度高,有一種酣暢淋漓、波瀾壯闊的感覺。而且還有一個跟前兩部不同的看點,就是這部影片真實的還原了歷史。比如這部戲里有毛澤東被抓又機智逃脫的一幕,這是以前沒人敢拍的。

每經影視:所以主旋律如果票房不好,並不是題材不好,而是沒拍好?

喇培康:當然也不能純粹的以票房論英雄。所有的影片,導演主觀上都想把片子拍好,希望票房好。如果是爛片票房不好,那票房就該不好。但也有很多片子質量很好,卻因為種種外部原因,票房不好,確實就遺憾了。而這種遺憾是全世界做電影都無法回避的,都有可能發生的。

中美電影合作:如果投資好萊塢只為賺錢,中影不做

每經影視:縱觀這兩年國產電影的表現,不要說過10億元票房,過億其實都還蠻艱難的。在這種大環境下,您覺得中影應該如何去不斷地引領和開拓市場?

喇培康我覺得形式和噱頭都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老老實實把片子拍好、把故事講好,保證質量。而且這個故事它還一定要有正能量的,因為任何人都願意接受正能量的東西。文藝作品要想有生命力、傳播力,首先故事是要有正能量的。這是人們向善本性決定的。

如果你反映一個負能量,最後警察死了,小偷逍遙法外,這種結果大家能接受嗎?你拍得再好看,再是大明星演,觀眾也不會買賬,這是做電影、拍電影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作為電影人必須遵守:一定要有正能量。

▲喇培康品讀每日經濟新聞(張建攝影)

每經影視:“正能量”也是中影在制片領域將堅守的關鍵詞是嗎?

喇培康:必須是這樣的,我總跟他們打比喻,拍電影題材你可以隨便選,可以選擇拍喜劇、悲劇、正劇、愛情、戰爭……手法上可以花樣百出,但內容必須正能量。就像我們吃菜,口味可能喜好不同,但食材都希望是好的食材,不喜歡吃腐爛的食材。

每經影視:這兩年我們看到很多中國的大公司投資好萊塢,但近期我們也感受到,政策導向上對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文娛項目監管趨嚴,您怎麽看這個問題?

喇培康:其他的公司跟美國電影公司的合作是怎樣的我不太清楚。我們中影跟美國的大公司是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合作範圍非常廣泛,合作形式也非常多樣,我們跟美國的合作還是比較愉快、暢通的。

我覺得我們跟美國電影產業的合作必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即跟美國電影公司、電影人合作,一定是要對發展中國電影產業有益,對推動中國電視走出去有益、有用的,這種合作才有意義,這種合作我們才做。

如果投資好萊塢電影只是為了賺一筆錢,這不是中影要做的。中影是龍頭國企,我們要做高大上的事,要做具有中影風範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55

電子支付增勢放緩,防範化解風險仍是監管主旋律

“創新是支付體系保持活力發展的重要因子,安全是支付體系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近日公開表示。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非現金支付業務和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的同比增長率較之去年明顯下降。尤其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電子支付業務,去年的增長亦趨於平緩,甚至在去年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專家解讀稱,這一方面體現了產業的趨於成熟,另一方面是在“強監管、去杠桿、防風險”背景下,監管者加強了第三方支付監管的結果。

樊爽文表示,以安全與效率為目標,防範和化解支付服務市場風險,仍將是支付監管的主旋律。他並強調,要關註支付行業壟斷格局的形成對支付市場安全的影響。

電子支付增長勢頭趨緩

2017年,“強監管、降杠桿、防風險”是我國金融部門的主旋律,而相應的政策措施不僅直接影響著支付清算系統的建設和運行,也在支付清算數據中得到了反映。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非現金支付業務和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97%和5.86%,明顯低於去年的6.91%和16.70%。與此同時,創造GDP所需的平均支付清算交易金額也出現了下降的跡象。自2016年之後,創造1元GDP對應的非現金支付金額再度下降,從49.56元變為45.46元。創造1元GDP對應的支付系統業務規模也自2010年以來首次下降,從2016年的68.78元變為65.46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煉在報告發布現場解讀時表示,這種貨幣流通相對於實體經濟活動的規模緊縮有一部分是近期“降杠桿”成效的體現,也說明我國的金融深化過程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值得註意的是,在近年發展迅猛的電子支付業務方面,隨著這一產業逐漸走向成熟和對於第三方支付監管措施的強化,其增長趨勢也變得較為平緩,並且顯示出與傳統支付業務類似的季節性特征。2017年第一季度,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首次出現了環比增長率為負的情況。

在結算賬戶方面,單位結算賬戶和個人結算賬戶的增長率都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下降趨勢,並且個人結算賬戶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要比單位結算賬戶更為明顯,尤其在2017年更出現了一個較大幅度的下挫。

“聯系到個人結算賬戶的迅猛增長與新興互聯網支付方式發展之間的高度一致性,這種增長率的平緩可能也是新興支付產業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與此同時,個人結算賬戶增速的下降也反映了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加強個人銀行賬戶管理的成效。”程煉表示。

回顧去年,人民銀行不斷強化對支付市場的監管並推動支付服務市場繼續改革開放。

一是在制度建設方面,著手研究起草《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提升“2號令”(《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法律層級。正式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和《條碼支付技術規範》。為落實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和“放管服”要求,著手研究銀行賬戶制度改革,建立本外幣一體化賬戶體系。並且經國務院批複同意,取消企業銀行賬戶開戶許可證核發試點工作已經在江蘇泰州和浙江臺州正式開展。

二是在市場開放方面。2017年6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人民銀行出臺《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又發布了《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服務指南》,完成了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的法規制度體系構建。同時,對外資支付機構準入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開放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總體思路,並於2018年3月正式公告。

三是重要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表現在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聯)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二期加快推進,2017年10月“債券通”結算功能如期上線。

四是支付服務市場監管方面,持續打擊支付服務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整頓市場秩序,凈化市場環境。2017年按照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的統一部署安排,人民銀行清理處置了230多家無證機構,並且將持證機構為無證機構提供服務的行為作為檢查重點,遏制市場亂象。

警惕風險 規範創新

盡管增長率有放緩之勢,但是支付市場目前仍舊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長。去年信用卡的發卡量增長26%,應收賬款也保持了36%的增幅。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微信兩家寡頭仍舊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擁有的客戶群體越來越大。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居民杠桿率較2015年上升10%,2018年一季度信用卡半年逾期未償信貸余額較2015年末增加87.1%。“這些風險值得從業者關註。”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王衛東表示,他列舉了目前在支付市場尤其是銀行卡的支付市場由於創新所帶來的一些風險。

比如,編造交易手腕的升級。“本來一個POS機對應一個商戶,現在一個POS機對應一萬個商戶(號稱萬戶侯),可以輕易模擬出20倍甚至100倍的虛假交易場所。”他稱。

再如,余額代償魚龍混雜。余額代償這兩年發展迅速,包括平臺的代償模式、信用卡的套現模式。王衛東指出,盡管少數平臺的余額代償有一定的客戶識別和風險評價能力,但還有不少平臺模式是比較粗放的,相當於現金貸。甚至有部分持牌機構也成為代償平臺一些主要的資金提供方。“余額代償蘊含著比較大的市場風險,貸款的使用失控會形成風險的誘因,因為代償平臺無法有效監控,並且管控貸款的實際用途缺乏貸後管理。”他稱。

樊爽文在報告發布現場演講中指出,創新是支付體系保持活力發展的重要因子,安全是支付體系健康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他表示,從監管角度而言,規範和安全仍將是支付行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安全與效率為目標,防範和化解支付服務市場風險,仍將是支付監管的主旋律。這麽做,根本上也是為了推動創新。

此外,在支付服務推動普惠金融工作中,要特別關註安全,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為普惠金融的消費者,普遍風險承受能力更低,資金安全需要更高。”他說。

樊爽文還強調,要關註支付行業壟斷格局的形成對支付市場安全的影響。網絡經濟條件下,強者恒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更為明顯。如何防止這類機構濫用市場地位,形成大樹底下不長草的局面,如何解決通過排它性的關聯服務、捆綁銷售、交叉補貼、價格歧視等,從而抑制中小機構創新發展,影響支付服務市場健康持續發展,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至關重要。此外,還應關註支付信息和數據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16

弱者,請勿上車──避險才是政策的主旋律 脫苦海

1 : GS(14)@2010-08-21 17:24:55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232
九招十二式明明是規管樓花售賣及增加示範單位透明度,坊間偏要詮釋為「打擊樓市」,然後看到樓價繼續升,就說政策失敗。筆者亦可以預期,如果用「打擊樓市」或「協助上車」作為衡量標準,三招十四式最終亦會令「他們」失望。我們且不去推測政府的動機,而應該看政策的結果,傳媒上無數所謂政策分析的荒腔走板,根本的原因就是將一己的願望套落政府行為內,當這種政府行為無法滿足其主觀願望,就認為是政策失敗。殊不知政府不單只為那些自命中產、八十後或無殼蝸牛服務,而是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筆者在大學讀社會學時,有一名詞經常出現,偏偏香港的社會運動家從不使用,莫非他們不知道這個名詞嗎?

這個名詞就是「利益團體」,英文是Interest Group,分析社會現象而不去觸及人群不單以階級、年齡或社會經濟狀況(socio-economicstatus)歸類,最根本的分野,就是「利益」。在樓市之內,有樓人仕與無殼蝸牛有矛盾,租客與業主有矛盾,自住與買樓收租的都有矛盾,而這種利益的對立,是要由政策達到平衡。所以分析樓市政策,卻只考慮「中產無殼八十後蝸牛」,必然地偏頗。

就以三招來分析:「打擊摩貨」結果將是冷卻一手長成交期的交易,實力不足而去買樓花,將會有兩個選擇:無法上會,或被沒收10%定金(明眼人看到是針對「天匯」事件),一手樓花無得好炒;「收緊按揭」結果是部份潛在買家淘汰出局,同時減低了金融體系的按揭風險,比如只拿出10萬元又怎樣買200萬樓上車,拿不出樓價四成又怎樣買樓收租?

至於第三招「增加供應」只是虛招一晃:推出細地只是按月賣地的延續;南昌站一早就話要盡快推;甚麼增加住宅土地供應、工貿地改住宅、加快啟德進度之類,只不過是把舊政策再讀一次。筆者也可以再添,比如開放邊境土地、發展東北三鎮(粉嶺北、古洞北、坪輋打鼓嶺)、發展洪水橋及掃管笏、重新啟動荃灣西及將軍澳填海之類,十月時施政報告再拿出來未遲。

「自以為打擊炒家,可能正係打擊用家」也成為批評的理由,筆者倒想問一句:政府何時說過三招十四式的目的是「維護樓市和平」,打倒萬惡的炒家,拯救未能上車的用家?明眼人都知,現時樓市火熱,物業回報率(根據差餉值推算出來)已經在低位。持有物業者親身經歷樓市的起跌風浪,自不像某些「樓市處男/處女」,一口咬定樓價只升不跌,所以其他人有責任幫他們上車。



際此情況之下,泡沫吹得起就要預計會爆,實力不足者硬要貴價上車,最能幫他們避險的方法,就是不准他們上車!報上有個案例是有人想用200萬買入沙田第一城395單位,但由於沒有九五按,只有十萬首期不足上車。大家想一想:連二十萬首期連駛費都拿不出來,在現水平樓價去入市,只需下跌5%以上,就會清袋!

朋友來電詢問,打不了炒家,樓價是否真會因而調整。筆者認為樓市是很捉心理的,風頭火勢炒家與發展商還要去「硬頂風」,必然招致官方更強力的反彈,拿出更嚴厲的招數。數年前國內有些房地產商真的這樣做,結果這班人「幸而」遇到金融海嘯,中央顧存大局才放其一馬。放在香港亦作如是觀。
2 : 鄉下佬(3667)@2010-09-14 11:31:14

我想問,大陸不是常有水泥鋼材產能過盛報導嗎?
為何地產商常說原材料價格急升呢?
是否中間人/買手問題?
3 : reference(1610)@2010-09-14 11:38:38

2樓提及
我想問,大陸不是常有水泥鋼材產能過盛報導嗎?
為何地產商常說原材料價格急升呢?
是否中間人/買手問題?


Most of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used "pre-fabricated modules" nowadays.
4 : 鄉下佬(3667)@2010-09-14 11:48:01

3樓提及
2樓提及
我想問,大陸不是常有水泥鋼材產能過盛報導嗎?
為何地產商常說原材料價格急升呢?
是否中間人/買手問題?


Most of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used "pre-fabricated modules" nowadays.

我英文不好,閣下是否說"預製組件"嗎?
預製組件多是made in china
而且用[預製組件],建樓成本應該更加相宜
5 : 龍生(798)@2010-09-15 02:09:03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 ... le&articleId=273580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供我等不學無術之仕也能稍窺工程界的門徑
6 : 鄉下佬(3667)@2010-09-15 11:46:09

5樓提及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3580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供我等不學無術之仕也能稍窺工程界的門徑

看完之後大嘆:
樓價最少跌5成,哈哈
(自言自語中)
7 : passport(1491)@2010-09-15 22:56:10

5樓提及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3580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供我等不學無術之仕也能稍窺工程界的門徑

參觀預製件工廠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 ... le&articleId=506039
預制件建築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 ... le&articleId=273580
預製件建築2
http://viztor0429.mysinablog.com ... le&articleId=273668
8 : 龍生(798)@2010-09-16 01:16:24

係咪好得意呢
但我想問下, 點解樓價會大跌?
9 : 鄉下佬(3667)@2010-09-18 18:25:57

8樓提及
係咪好得意呢
但我想問下, 點解樓價會大跌?

新樓開售的價格明顯是地產商"肥水不流別人田"心態
假設某一類單位動輒炒10次才到頂位
經地產商精準計算,由第七/八口價推出市場
再以鋪天蓋地式宣傳,包括專車接大陸同胞揀樓,地產代理營造搶貨景象等等...
一旦經濟逆轉,這類單位最易跌回第二/三口價位...
10 : 龍生(798)@2010-09-18 21:48:12

明白
類似情況其實有實例
04年雀仔開售
當時己賣到4k 多一尺
後來海嘯回到3k 多
不過現在己升穿4k, 差不多5k 了
這例子某程度上解釋了你的理論

我曾在08年海嘯前感嘆, 新地的定價能力也實在太高了
04-06年買樓的人, 也不能大賺特賺
唯一的解釋, 就是發展商把之後的水位己食盡了
11 : 龍生(798)@2010-09-18 21:52:59

恒基的亨亨灣也一樣
你看, 04年買的人, 到08年也不過賺30-80%不等
少有大賺一兩倍的

都是因為發展商把水位食得太盡
12 : 鄉下佬(3667)@2010-09-19 10:42:32

10樓提及
明白
類似情況其實有實例
04年雀仔開售
當時己賣到4k 多一尺
後來海嘯回到3k 多
不過現在己升穿4k, 差不多5k 了
這例子某程度上解釋了你的理論

我曾在08年海嘯前感嘆, 新地的定價能力也實在太高了
04-06年買樓的人, 也不能大賺特賺
唯一的解釋, 就是發展商把之後的水位己食盡了

這個例子最近的可在"midtown"中找到!!!
活生生的實例,水位已經沒之前那麼多
280萬>>>330萬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
正正就是2成水位!!!

而另一地產商跌眼鏡計錯數的正是CK栢慧豪廷
十幾次摸貨仲未係真正用家
(當然除左開價低之外,長成交期都係主因)
13 : 龍生(798)@2010-09-19 14:07:58

▲利嘉閣劉信文說,西灣河嘉亨灣 1座中層 G室, 675方呎,作價 535萬元,呎價 7926元。賣方 04年以 390.2萬元一手購入,進賬 144.8萬元,賺幅 37.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29&art_id=14465431


實扑下自己先
04 年, 同一舊錢買太古城, 今日...點止得咁少呀...
14 : 鄉下佬(3667)@2010-09-19 14:45:31

04年緊係啦,買乜都賺到笑
仲要係優質盤
如果入錯左浪翠園就真係嘔血!!!
15 : 龍生(798)@2010-09-19 15:24:03

nonono~~~
我意思係04年這時機買樓, 到今日, 賺37%, 絕對係少
仲要係好少
04年太古, 390萬可以買1000尺啦, 今日可能過千萬了
16 : 鄉下佬(3667)@2010-09-20 09:49:58

15樓提及
nonono~~~
我意思係04年這時機買樓, 到今日, 賺37%, 絕對係少
仲要係好少
04年太古, 390萬可以買1000尺啦, 今日可能過千萬了

07年你好大可能放左啦smiley
又或者09年未爆升前放左呢smiley
邊有人知今日會咁先得架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