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一直拿著銀行股》在"雪球"貼出後,原以為會很快被扔進信息垃圾筒。昨天看「雪球」,評論多了起來,很出乎我的意料。關於銀行股,大家已經議論得很多了,「銀粉」和「非銀粉」(暫且把反對持有銀行股的人叫做「非銀粉」)意見對立,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當然,做投資,也沒必要去說服別人。
剛才認真瀏覽了一下大家的評論,粗略統計,大致有43%的人屬於「銀粉」,30%的人是「非銀粉」,另外27%的人沒明確表態。而「銀粉」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持有銀行股超過3年,有幾位持股達到了8年。
這個統計讓我有點不安。可能是做投資久了,當發現自己屬於大多數人的時候,條件反射就會產生,有背脊發涼的感覺。好在被「贊」最多的評論是說我「蠢」的那一個,這讓我踏實了許多。要說明的是,這個統計結果絕對不會構成我繼續持有或者不持有銀行股的根據,請大家也不要依據別人的看法來決定投資。
「雪球」上的「銀粉」確實比較多,比我想像的多多了!「雪球」上這麼多人看好銀行股,而銀行股卻在最近半年一直低迷,說明市場主力其實是拋棄銀行股的。他們為什麼拋棄銀行股呢?大不了兩個原因:一是不看好,二是看好但不急著動手。
不看好的人,等銀行股漲起來後,自然會分化。關鍵是看好而不動手的人,他們在等什麼呢?
等經濟數據進一步轉好?
等IPO鞋落地?
等美國退出量化寬鬆?
等三中全會?
等創業板泡沫破裂?
等銀行圈錢告一段落?
等銀行壞賬充分暴露?
等別人先動手?
呵呵,他們等什麼不關我的事,我還是抱著銀行股睡我的覺。
我喜歡看電影,最近沒什麼好片子,有一個多月沒去電影院了。上週五下午想去登山,天陰沉沉的,怕下暴雨,改道去了電影院。正好碰到四點半的《激戰》要開演,印象中影評對主演張家輝的評價很高,本來對體育類勵志片不感興趣,但沒有更多選擇,就看了。
《激戰》的有些情節我不喜歡。開場時的云南場景、飯局上王寶強的客串搞笑都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的噱頭;還有那個瘋子女主角,總覺得矯情;主題曲很感人,但也是從電影《畢業生》裡拷貝過來的。不過,這還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甚至改變了我對體育類勵志片的看法。想起一部美國的電影《百萬美元寶貝》,也是講拳擊的,趁著觀看《激戰》的餘興,晚上在家裡上網看,看完已是深夜。
有點體會,想寫下來,開了個頭就寫不下去了。我很不擅長寫影評,加之我看電影從不刻意去記人名和台詞,寫起來連起碼的素材也不夠。既然動筆了,就硬著頭皮寫吧,寫到哪算哪。
準確地說,《百萬美元寶貝》講的是拳擊,《激戰》講的是格鬥(我不去區分,也把它當成拳擊)。顯然,《激戰》的創作團隊是看過《百萬美元寶貝》的,甚至有可能是看了《百萬美元寶貝》後才想起拍這樣一部片子。兩部電影都是講老教練教年輕人拳擊,也都是年輕人求著教練,剛開始教練不願意教,後來被感動了,教出了頂尖高手。只不過,《激戰》的拳擊手是帥哥,《百萬美元寶貝》的拳擊手是美女。兩部電影好多鏡頭很相似,比如,拳擊手的鼻子被打歪,教練用手一按就弄正了,瞬間又投入比賽;比如,拳擊手脖子被擊傷後帶著支架躺在床上動彈不了,只是,《激戰》裡的脖子很快痊癒,而《百萬美元寶貝》的脖子永遠沒有痊癒……
觀影時,我常會聯想到拳擊和投資的相似。歸納一下,主要有三點:
1、只要是個正常的成年人,似乎都會打兩拳,也可以做投資。但其實,拳擊和投資都是門檻很高的行業,需要熱愛、天分和高強度的訓練,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電影裡拳擊手的執著很讓人感動。尤其是《百萬美元寶貝》裡的那個美女,是一個餐廳招待,處在社會最底層,她總是把客人吃剩的牛扒偷偷帶回家吃,被客人看見,她羞澀地說一句「帶回家給狗吃」。教練跟她說,培養一個拳擊手至少需要四年,四年之後你都三十五了,肯定沒希望,可她不放棄,堅持訓練,一年半就登上了世界冠軍的賽場。
2、只要做拳擊手,一定有鼻青臉腫的時候,成就大的拳擊手,挨打也會更多;只要投資,就會遇到賠錢的時候,沒有血的教訓,不可能成為投資高手。兩部電影裡都充斥著拳擊手挨打的鏡頭,很多都是血淋淋的。
3、很多時候,覺得自己要贏了,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候。從場面上看佔了上風,可一招失誤,對手就會把你擊倒。《百萬美元寶貝》裡的那個美女在世界冠軍賽場上被衛冕冠軍偷襲打斷脖子後,帶著支架躺在病床上跟教練說:「你總是提醒我要隨時注意保護自己,這一次我真的沒有做好,我不該把手放下來,更不該把頭轉過去」。從此,她再也沒有站起來……投資和拳擊一樣,要多想著危險。
不過,拳擊和投資有一個最大的差別。拳擊是屬於年輕人的,經驗再豐富,年紀大了,自然要退出賽場。《激戰》中張家輝48歲重返賽場並贏得比賽,那是電影中才出現的神話。而投資這門職業,80歲都不嫌老。
《百萬美元寶貝》是2005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當年我就有印象。那一年我放棄實業,重返「虛」業(房地產和投資),是我下海幾年後終於學會游泳的一年。八年了,直到現在才看,這部電影沒有讓我失望。
昨天整理文件櫃,翻開2009年的筆記本,裡面有我記錄的2000-2008年深圳和衡陽兩座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量和價格,我上網把2009-2012年的數據也查了出來,整理後製成圖一和圖二:
兩座城市2012年人口和經濟規模見圖三: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筆記本上未說明數據來源,我不能保證本文所用數據一定準確,但不會有很大的差錯。從以上數據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說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有泡沫,那麼,一線城市的泡沫主要體現在價格上,三線城市主要體現在成交量上。
2004年,北京、上海等地房價明顯上漲,深圳總漲不起來,有一個理由很有說服力:1993年在深圳買房的人到1997年虧損過半,人們心有餘悸。到了2005年,就在政府加大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同時,深圳的房價開始起飛。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下跌了一段時間,2009年又恢復上漲。從統計數據看,2011年之後的房價略有下降,但在深圳呆著的人都知道,這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關外的成交量佔比越來越大。若就同一地段比較,除2010年年初出現過短暫下跌外,2009年到目前為止都是處在上升趨勢。
衡陽跟深圳同處華南板塊,衡陽主城區的新房客戶約15%是在珠三角工作的衡陽人。所以,衡陽主城區的房地產走勢受深圳的影響很大。不過,這座城市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從上面的圖示可以看出,衡陽主城區的住宅價格和成交量都是在2007年突飛猛進的。不過,這種突飛猛進很快戛然而止,2008年4月開始出現量價齊跌。圖中看到的是按年統計的數據,能看出2008年的成交量下滑,看不出價格的下跌。其實,那次下跌很厲害,普通電梯房,2008年2月可以賣2500元/平方米,到2008年7月,2100元/平方米都賣不出去。這讓很多開發商膽顫心驚。不過,這種膽顫心驚持續不到一年,之後在「4萬億」的刺激下,衡陽主城區的房價反彈力度很大,一直保持上升趨勢。
從價格來說,十三年時間,兩座城市的房價運行週期幾乎相同,都處在上升的態勢,中間有些波動,最大的一次下跌是在2008年。從成交量來說,兩座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量卻在完全不同的年份達到最高點:深圳是在2005年達到901萬平方米(同一年衡陽主城區的數據是46萬平方米),衡陽主城區是在2010年達到258萬平方米(同一年深圳的數據是321萬平方米)。兩座城市的住宅銷售量似乎存在「蹺蹺板」效應。
2000年到2012年,十三年時間,深圳的新建住宅成交量年均為587萬平方米,衡陽主城區則為107萬平方米,深圳為衡陽主城區的5.5倍。最近三年,深圳的新建住宅成交量年均為321萬平方米,衡陽主城區則為240萬平方米,深圳為衡陽主城區的1.3倍。兩座城市的人口規模相差9.8倍,經濟規模(GDP)相差24倍(需要說明的是,衡陽數據採用的是主城區,不含下屬縣市和南嶽區,跟新建住宅的統計範圍相同)。據我瞭解,深圳新房入夥後三年內入住率一般可以達到60%以上,而衡陽主城區很多樓盤都達不到40%。可見,衡陽的房子是建多了。我以為,「房子建多了」是中國三線城市的普遍現象。作為一線城市,深圳市政府有很多經濟來源,加之政府內部的內控制度嚴格一些,賣地不如那些三線城市那麼急迫和隨意。三線城市的政府更加依賴土地財政,土地供應量一直很大。
在衡陽做房地產顧問時,我總是跟開發商強調風險,響應的人很少。最近幾年碰到衡陽的開發商,我都不願談這個問題,就如2007年股市到了6000點,你跟人談風險,別人會覺得你有病。雖然深圳的房價高出很多,關內稍好一點的住宅已經到了4萬元/平方米,差不多是衡陽主城區的10倍,但看到最近三年深圳的新房成交量只有衡陽主城區的1.3倍,感覺持有深圳的物業比持有衡陽的更踏實。
2005年開始,我開車周遊了全國不少地方,沿途琢磨投資和考察房地產。在周遊過程中,我見證了中國房地產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2006年11月,我在浙江金華、溫州等地,明顯地感覺到了房地產泡沫。金華有個開發商是朋友,帶我去看他開發的樓盤,銷售已經出現困難,房子建成現樓還剩下一大半沒賣掉,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到了溫州,售樓處見不到客戶,業務員都在打牌聊天。看到的這些地區到處是新房子,不管賣沒賣掉,大多空著,沒什麼人住。我就認定這些地區的房地產快崩盤了。但剛過不到一年,2007年國慶前後,我得到的消息是這些地區不光沒崩盤,存量都賣得差不多了,房價還出現了暴漲。從那時起,我再也不敢簡單地來理解中國的房地產,更不敢輕易下結論說泡沫即將破滅。
預測泡沫破滅就如瞎子摸象,是不靠譜的。再說了,中國的房地產從地域上來說,大多數地方量價沒有同時出現大的泡沫(只有少數地區,如鄂爾多斯和溫州,量價同時出現大泡沫,前一段時間房價出現大幅下跌),怎能輕言崩盤?
不過,我以為,我們可以跟隨泡沫起舞,但舞到一定的時候,要及早離開。前幾年我也投資過房產,從2009年開始我逐漸把資金轉移到了股票市場。在股票市場,除了小試花樣年(H股)和招商地產B股外,一直不敢重倉房地產股,就是跟我在衡陽的經歷有關係。
週末一幫朋友聊投資,議論到什麼性格適合做投資,我講了「龜兔賽跑」的故事,之後寫成這篇文章。
小時候讀童話,總笑話童話裡的笨人太笨。《皇帝的新衣》裡,不光皇帝笨,那麼多老百姓,除了那個小孩,沒人識破裁縫的騙術,都是十足的大笨蛋。《龜兔賽跑》裡的兔子太笨,比賽還睡覺,睡覺也沒什麼,總該上個鬧鐘提醒自己別睡過頭啊。
長大後才發現,現實跟童話其實沒有太大差別。最近看到的一句名言很有意思:「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自己也知道自己在說謊,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說謊。」呵呵,「皇帝的新衣」換了一種形式存在,甚至還升級換代了。
「龜兔賽跑」也在天天舉行:
烏龜心無旁騖,慢慢朝前走,你在旁邊怎麼吆喝、誘惑、恐嚇他都無動於衷;兔子動作極快,賊眉賊眼,你給點吃的,他馬上吃掉,你嚇唬一下,他趕緊跑開……
兔子跑得很快,烏龜被遠遠地甩在後面。自然,兔子的人氣很旺,甚至有烏龜向裁判申請要變成兔子。呵呵,裁判一看,原來那不是真正的烏龜,是披著烏龜殼的老鼠……
烏龜就是烏龜,傻到家了,他只知道朝終點走,甚至不吃不喝;兔子就是兔子,在路上他會發現很多好玩的東西,吃著、喝著、快樂著,忍不住還要睡一覺……
股票市場如龜兔賽跑的賽場。交易性投資是典型的兔子行為,而價值投資則是烏龜的拿手好戲。很明顯,賽場上兔子多過烏龜,如果存在「二八」定律的話,那麼,參與者裡兔子一定佔了80%,烏龜只佔20%。但比賽結果依然沒變:最後的勝利者兔子只佔20%,烏龜卻佔了80%。
嗯,在股票市場,烏龜是天才賽手。除了很特別的兔子,如「哲學兔」索羅斯、「程序兔」西蒙斯,一般的兔子不是烏龜的對手。
既然如此,那要多向烏龜學習啊。但是,兔子學烏龜是不可能的,你能想像兔子「靜若處子」嗎?那肯定是吃錯藥了。烏龜更不必去學兔子,他的反應本來就慢,怎可能「動若脫兔」?
假如你是兔子,除非你獨創絕技,如索羅斯、西蒙斯那樣,不然,在股票市場,失敗會如影隨形。其實,兔子有更適合自己的賽場:做推銷、始創企業、文學藝術,甚或行騙走穴,他比烏龜不知強多少倍。即便在股票市場,也有適合他的位置,比如裁判、觀眾,除了賽手,其他位置他都是天才,尤其適合做股評家。
我說這些都是白說。人都會覺得自己聰明,兔子總認為自己能獲勝。童話裡的「龜兔賽跑」總在股票市場重複上演,都一百多年了:賽場上兔子遠遠多過烏龜,獲勝的大多還是烏龜,「二八」定律從來沒有根本變化。
呵呵,有意思的是,很多自稱「中巴」的人,口口聲聲價值投資,實際上卻幹著追漲殺跌的勾當,一有風吹草動,就嚇得半死。這些人如披著烏龜殼的兔子,你認為他們能取得勝利嗎?
十年前,我開始為臉上總冒痘痘困擾,看過醫生,用過不少方子,總沒明顯效果。八年前,在一次聊天時,我跟同事小洪說了自己的困擾,他說他有辦法。過了兩天,他拿給我兩件東西,一件是妮維雅的男士洗面奶,另一件是高夫男士面霜。我用了不到半個月,症狀全都消失了。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生產高夫的上海家化。
高夫男士面霜我用了兩三年,期間還用過高夫洗面奶。後來,我最早用的那款高夫面霜停產了,我試過高夫新款的面霜,總感覺效果沒有最早用的那款好,而且價格也貴了不少,就轉用了別的品牌。
一方面是出於自己身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想琢磨一下化妝品行業,過去的八年時間,我試過很多種男士洗面奶和面霜,包括契爾氏、碧歐泉、高夫、露得清、妮維雅、曼秀雷敦。除了高夫,其他都是國外來的大品牌,定位很清晰。契爾氏、碧歐泉走的是高端路線,在沃爾瑪、屈臣氏見不到,他們把化妝品當成奢侈品賣。妮維雅、曼秀雷敦、露得清這些品牌你隨處可見,隨處可買。感覺高夫的定位不想走太普通的路子,包裝也很有新意,但營銷思路其實不夠清晰,包裝總在變。在百貨商場裡常常有高夫的專櫃,你仔細一看,產品屈指可數,成不了系列,有點曲高和寡的感覺。
反而覺得上海家化的六神定位就很清晰。我一直用六神沐浴液,感覺很不錯,價格也不貴。
我關注上海家化之後,這只股票到目前上漲了五十倍。嗯,沒看錯,是有五十倍漲幅。很遺憾,我一直沒買。期間我也琢磨過索芙特、霸王、廣州浪奇,同樣的,也沒動手。為什麼不動手?不踏實,總感覺中國的這類公司還沒有形成一套立於不敗之地的體系,需要不停地去戰鬥,不停地開發新產品,不停地和競爭對手拚搏,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相比之下,銀行、地產賺錢就會容易很多,2005-2007年我主要是持有銀行和地產股。2010年我再次想買入A股的時候,感覺上海家化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套體系,但傳聞大股東要變動,覺得不踏實,而且,感覺價格不夠有吸引力。
上海家化這種商業模式,需要能幹的管理層,所以,人們覺得葛老是上海家化的功臣。確實,沒有他,誰能保證上海家化不會成為又一個霸王(HK01338)呢?現在,葛老離開了家化,我會繼續關注這家公司,但,如果要我現在就去買它,還是不踏實。
嗯,在這個市場上,十倍股、百倍股甚至千倍股是存在的。不需要很有耐心,上海家化八年時間就有五十倍的漲幅,期間還經歷了2007年中國股市大崩盤、2011年大股東的變更。但有幾人把上海家化一直拿著,八年都沒賣?呵呵,現在很多人說持有上海家化,又有幾人是在八年前就買入的呢?
我給自己定的任務是「讀、游、寫」,「讀」和「游」都完成得不錯,只是讀的內容還需要改善,「寫」則完成得不夠好。有時連續幾天都不動筆,這種時候會覺得有些失落,也會自責。
作為小散,單打獨鬥,精力有限,不可能把市場上所有的標的物都裝進腦子,也不可能每天把所有的財經信息全都讀一遍。那些機構能做到,他們招了很多碩士、博士,每天都在幹這事,也是「讀、游、寫」。不過,我總是記得我的一位高手朋友說過的話:「買一樣東西,不自己看怎麼能行?!」在我看來,研究團隊搞那麼多人是裝樣子,實際是沒用的。
閒話少說,還是說說自己正在胡思亂想的東西吧。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最近腦子裡主要裝的是這樣一些事:
1、宏觀的東西。聽過一個笑話:北京的某個地下室裡,沒空調沒暖氣,住著一個窮小子,一日三餐都是鹹菜就饅頭,小夥子胸懷世界,廢寢忘食,讀書看報寫作「三不誤」,寫出的文章題目叫「中國向何處去」。在中國做投資,就得學這個窮小子,賬面的贏輸都是過去的事情,一樣得關心國家大事,不,是世界大事。領導人的講話得看吧,宏觀經濟數據得瀏覽吧,敘利亞「化武「、韓朝開成工業園、中日釣魚島紛爭得關心吧,當然,像普京在奧巴馬面前做鬼臉這種事也逃不過某人的眼睛。嗯,美股快創新高了;國內暖風頻吹,再這樣吹下去,大象可能也會被吹起來;這幾天節日氣氛漸濃,唯有月餅和茅台愁眉苦臉……
2、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預熱已經開始,上海自貿區馬上要掛牌營業,金融改革明顯加快,這一切,都會對金融企業產生影響。影響有多大?銀行、保險、信託、證券行業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變化?有機構說國有大銀行沒問題,中小銀行不值得持有,聽起來就是屁話。很多民營企業想擠進銀行業,蘇寧銀行的名稱都核准了。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新進入一個行業,有先發優勢才好做,不然可能就是為整個行業做貢獻。我不太看好新辦的民營小銀行,沒有規模經濟,只能變相加盟大銀行,幾年後其中的80%會被興業、民生這樣的好銀行收購。與其擠破頭自己辦銀行,不如買銀行股。本來對蘇寧轉型還抱有希望,聽說它要辦銀行,我頗為失望,說明張近東對自己的轉型不夠有信心。再說了,蘇寧股價猛漲,到底是看好它的易購,還是看好它辦銀行?如果是看好它辦銀行的話,按銀行現在的估值,它該跌才是。
3、牛市如果啟動,龍頭會是誰?難道又是地產和金融?中國平安太有理由成為龍頭了,它不就是金改時期的「大寨」和「大慶」嗎?我已經在增加中國平安的倉位了。地產行業去向如迷宮,實在看不準。中國房地產泡沫明顯,從房價收入比、空置率、出租率都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當然,還要看地區,這就不多說了。但政府肯定不會擊破泡沫,反而還要利用它。不大力發展房地產,如何「城鎮化」?房地產倒下了,中國經濟如何穩增長?隨便看一個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報表,按市場價算一下它的土地儲備,幾乎都大於它的市值。中國建築市值才1000億元,土地儲備六千多萬平米,它控股的中國海外在香港上市,市值也有近2000億港幣。看來,未來三五年內,中國的房地產不崩盤,房地產股價翻上一兩番,不成問題。嗯,看看再說吧,不急。
4、白酒股呢?很好的標的物:有點合法賣「毒品」的感覺,寬又深的「護城河」!唯有股價不踏實。茅台股價跌到多少、跌到什麼時候才會反轉?得好好琢磨一下。上半年白酒類公司的報表其實是不錯的,大多都有增長,如果未來一兩年他們能保持這樣的水準,即便維持,不增不減,白酒類股票都值得投資,前提是這些報表反應了真實的情況。我很懷疑這些報表的真實性。不能說是作假,但有意進行調整是肯定的,原因在於白酒類公司大多是國有控股,官商!管理層一心想「限量保價」,這種反應很正常,但未必正確。他們想把報表做得好看些,這樣能保住自己的位置。比亞迪去年就不是這樣做的。太多的信息不明朗:白酒價格會不會再跌,跌多少才能打住?實在看不清楚;高檔酒和中低檔酒的量價走勢會如何變化?看不清楚。嗯,花點心思琢磨一下,感覺瀘州老窖似乎比茅台更具投資價值,而且我也更熟悉。
5、葛老終於離開上海家化了。有人很留戀他,確實,他是上海家化的功臣。剛看了一下股價,跌停了,對於某些人來說是雪上加霜!不說了,要說的話剛才談到白酒股就會說了。葛老離開不是上海家化的黑天鵝,他不離開,上海家化的明天是不清楚的。他走了,我會更多地關注上海家化。不過,還是要有耐心,一定是看清楚了再動手。
這兩天重讀了一下茅五瀘(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的2012年年報,有些感想。有人說,現在不要談茅台的基本面,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許他的意思是不要做定量分析,那我就說說定性的吧。
1、茅台股非茅台,五糧液股亦非五糧液
我發現,茅粉們特別喜歡轉發茅台董事長袁仁國的講話,尤其是袁仁國談到的茅台成長史和品牌價值,被茅粉們津津樂道。我剛上了茅台的主頁,有一段袁仁國的文字,就在他的大頭像旁,也轉一下:「國酒茅台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一種物化符號,也是中國民族工業傲立於世界的自主品牌……」
呵呵,很煽情吧?!不少人就是讀了這樣一些描述茅台酒的文字,並深有同感,掏錢買了茅台股票。是啊,多好的股票!護城河寬又深,不用整天挖空心思去開發新產品,毛利率高得離譜,傻瓜都能經營得很好……
但我想提醒一句,你買的茅台股票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茅台,茅台上市公司僅是茅台的一個代工企業,只是你我心目中帶著光環的茅台的一部分。它和茅台的關係類似於富士康和蘋果,或者類似於前些年加多寶跟王老吉的關係。「貴州茅台」商標—呵呵,最值錢的玩意兒,是屬於茅台集團的,不屬於上市公司。每年茅台上市公司都要向大股東支付商標使用費,2012年的支付金額為2.68億元(詳見註釋1)。
五糧液更是如此。2012年,五糧液上市公司支付給大股東五糧液集團的商標使用費為3.46億元(詳見註釋2)。
2009年年初,有個朋友告訴我,他買了格力股票。我問他為什麼買,他說格力開始做地產了,他看好珠海的房地產業,感覺格力用做空調的認真勁兒來做房地產,一定能做得很好。他那時候說的格力是指格力電器。我告訴他,不是格力電器做房地產,是大股東格力集團在做,格力電器連電視都不做,怎麼會做房地產?他回去查了一下,印證了我的說法,就把格力電器股票賣了,賺了大概5%。幾年後,格力電器股票價格翻了幾倍,他見到我就說,聽了我的話,把格力股票賣了,不然……
我猜測,把習酒當成茅台上市公司旗下企業的股民大有人在,也會有人認為茅台上市公司在做紅酒、啤酒、葡萄酒,更不消說有更多的人,在茅粉們拚命轉發和渲染之下,把茅台集團品牌價值近千億的帽子戴在茅台上市公司頭上。
2、茅五大股東容易「耍流氓」
2005年我剛接觸上海家化時,研究過一家它的同行:索芙特。一眼就覺得這家公司有潛力,於是去商場買索芙特產品試用。但仔細看資料,索芙特商標在大股東手上,我就沒有興趣再往下研究了。我感覺這家公司太複雜,大股東要對小股東耍流氓,分分鐘的事情。現在看它的年報,關聯交易還是多得讓我頭暈。
中國的企業為什麼擠破頭去上市?發行價高,上市就如鯉魚跳龍門,原始股東可以一夜暴富—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還有一點知道的人少一些:上市後大股東有很多耍流氓的機會。關聯交易啊、資產重組啊,所有這些事情,大股東都特別樂於去做。沒好處他願意做嗎?世界上才沒那麼多「活雷鋒」呢。
印象中,十二年前我當董秘的時候,監管部門的年報範本裡就要求上市公司要說明:1、上市公司的各項主營業務是完全獨立的,同控股股東不存在競爭關係,大股東要承諾,未從事或投資與本公司有直接競爭的業務。2、上市公司與大股東的有關交易嚴格遵循了市場公正、公平的原則,沒有損壞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3、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資產、財務上實現了「三分開」。
為什麼有這個要求?那是因為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喜歡耍流氓。呵呵,上市公司根據範本的要求在年報中都會寫上上述內容,自我表揚一番。但口頭說和實際做完全是兩回事。做得出點格,只要不太過分,也沒人去管。那麼多大案要案監管層都管不過來,誰還會句斟字酌去怪罪說一點假話的人呢?
明眼人心裡清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跟它同樣名稱,只是多了「集團」兩個字,而集團公司還有很多業務在忙的話,競爭難以避免。習酒沒和茅台酒競爭嗎?啤酒、葡萄酒沒和白酒競爭嗎?如果集團公司的管理層和上市公司管理層又是同一幫人,那麼,耍流氓的事情更難避免。
白酒類公司最值錢的是商標,還有窖池。這些東西茅五大股東都捏在自己手裡(茅五上市公司是否擁有窖池產權還有待查證,我從年報中看,每年上市公司要向大股東支付房租,是否就包括窖池使用費?請高手指點),就如唐僧捏著孫悟空的緊箍咒:拚命幹吧,我把餅畫在那裡,幹得好,等我七老八十了再傳給你,要是你幹得不好……這,就是耍流氓!上市時高價發行,上市後的市值管理,說白了就是高價套現,低價增持,這,跟坐莊有什麼區別?大股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沒上市業務上,總琢磨怎麼把沒上市的業務包裝一下再高價賣給上市公司,名曰「資產重組」。尤其可惡的是,有些集團琢磨這些事情的人還在上市公司拿工資,免費用著上市公司的資源。這,不是流氓行為是什麼?還有,獨立董事雖然是上市公司花重金聘用的,但他們真正的BOSS還是大股東,他們為小股東說話,你信嗎?
3、茅五管理層要是"傻"一些該多好
中國有句俗話:「屁股指揮腦袋」。茅五管理層的屁股是坐在哪裡的呢?董事長和總經理都同時在集團和上市公司任職,他們的屁股會坐在上市公司嗎?
巴菲特說過,他很喜歡投資傻瓜都能管理得好的企業,顯然,茅五瀘就是這樣的標的物。可惜的是,茅五的管理層不是傻瓜。最有意思的是,茅台管理層沒有一個人持有本公司股票。他們可能在等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制度出台。茅台大股東承諾過的,已經好多年了,但一直沒出台,這種事情拖延那麼長時間,我只能覺得有意思了。
真希望茅五的管理層傻一些,盡快推動大股東(也就是他們自己代表的)做兩件事情:1、把茅五的商標、窖池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即便茅五用盡全部現金收購都可以,至少沒有了後顧之憂。2、把茅五的大股東變成空殼公司。
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要向中國平安學習。要是中國平安上面還有一個平安集團,我就只能「怕」了。上海家化集團出售資產,葛老很不憤,但從上海家化上市公司來說,我覺得是好事。
4、瀘州老窖股是瀘州老窖
相比之下,瀘州老窖要順暢許多,具體情況我不囉嗦,大家去看年報。雖然瀘州老窖上市公司有個叫瀘州老窖集團的大股東,但集團是後來才有的。我猜測啊,他們可能想學茅五耍流氓,所以在瀘州老窖上市後成立了一個集團公司,把大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轉移了一部分到集團手裡。不過,嘿嘿,商標、窖池等核心的東西都已經在上市公司手裡了,大股東想耍流氓沒了機會。況且,瀘州老窖的管理層都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持有量還不少,顯然不是做樣子,呵呵,他們的屁股更多的是坐在上市公司。
註釋1、茅台2012年年報中沒有對商標使用權費用作具體解釋(年報太長,也有可能是我沒看到),我在2001年茅台的招股說明書上找到了一個說明,如下:
本公司主導產品使用的「貴州茅台」商標為控股股東所有,在產品銷售上對其存在依賴性,如果出現本公司產品不能使用該商標的情形,將對公司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針對上述風險本公司已與集團公司簽訂了《商標許可使用協議》,其主要條款是:集團公司將其註冊的「貴州茅台」、「茅台」、「貴州」、「茅台女王」、「漢帝茅台酒」、「茅台MOUTAI」、「茅台王子」、「茅台不老」等商標許可給股份公司使用,使用方式為獨佔許可;商標許可期限為50
註釋2、2012年五糧液年報中對商標使用費的解釋:
本公司於2012年1月1日與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續簽訂了《商標、標識使用許可協議》,協議規定:五糧液集團將1個廠徽標識許可給本公司非獨佔使用、『五糧神』、『聖酒』、『天地春』、『歲歲樂』、『五湖』、『蜀糧』、『古都』、『八福』、『四海春』等91個商標許可給本公司獨佔使用、『五糧液』、『尖莊』、『五糧春』、『五糧醇』等四個商標許可給本公司無償使用。其許可使用費結算方法為:①按使用「廠徽標識」的所有酒類產品年銷售收入的1.27%計算支付「廠徽標識」使用費;②對『五糧神』等91個商標,其噸銷售價在3萬元及以上的產品,每噸支付商標使用費1500元;噸銷售價在1.2萬元及以上至3萬元以下的產品,每噸支付商標使用費1400元,噸銷售在1.2萬元以下的產品,每噸支付商標使用費1300元。本協議有效期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朋友老J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剛來深圳工作,他就急匆匆利用國慶假期來深圳看房,想置一套房子給兒子,自己退休後也可以來住。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幾年不少家庭都是這樣在為中國的房地產添磚加瓦:八零九零後就業在哪裡,五零六零後的父母跟著就去買房。也怪不得那些「啃老族」,誰叫社會財富大多到了他們父輩的手裡呢?
老J來之前讀了不少房地產方面的資料,尤其是那些「磚家」的文章,對多方和空方意見如數家珍,但還是不知道房價以後是漲還是跌。來深圳後一打聽,房價正「蹭蹭」地漲著,就把「磚家」扔到一邊兒去了,一個字:買。恨不得馬上動手。
陪他在蛇口看了幾套舊房。周圍好像都沒什麼新盤了,「深圳灣一號」倒是在賣,老J的「腕」沒那麼大,連售樓處都進不去,呵呵,這個社會太TM勢力了。走到招商大廈旁,收到一個傳單,說是旁邊一棟舊房在賣,樓梯房,一共十多套房子,私人原先從某單位整體買下來的,現在想套現,起價25800元/㎡。我就陪老J去看。
看完之後感覺不錯:位置好,戶型好,價格合適。老J很動心,但仔細一問,這棟樓的產權年限一共是50年,已經用了二十八年,只剩二十二年。只剩下二十二年使用權的房子跟新房在價格上沒有明顯差別,老J實在想不通,決定放棄。
這讓我想起我上一篇文章談到的茅五(茅台、五糧液)商標使用權問題。在對那篇文章的評論中,很多人說茅五的商標使用權不是什麼問題,總有一天會注入上市公司。還有人損我把十多年前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又說了一遍,沒什麼新意,因此當我是「茅黑」或「五黑」,以為我是做空茅五的水軍。
其實,我是讀了茅五瀘(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的年報,然後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絕對沒有做空茅五的意思,更沒有對「茅粉」、「五粉」幸災樂禍、「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想法。對於茅五商標權的事,我感到非常疑惑,可謂一頭霧水,不知道多少年之後,這種事情會如何變化。
其實,商品房的土地使用年限在《物權法》裡有明確說法。《物權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該土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對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給予補償,並退還相應的出讓金。」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在2007年3月《物權法》出台之前,我買房跟老J現在的心情是一樣的,即便買的是新房,也感覺不踏實,如果土地使用年限到期後國家可以無償收回,那麼,房子就跟汽車一樣,每天都在貶值,沒有了任何投資價值。
有人在議論茅五商標權問題時提到,生活在一個國家,就要相信國家信用,茅五大股東是國有企業,茅五上市公司的商標權問題不是問題,相當於有國家信用擔保。呵呵,不要跟我提什麼國家信用擔保,如果說茅五商標權有國家信用擔保的話,你拿出類似於《物權法》這樣的法律條文給我看,我才相信。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都是沒用的。如果說這就有國家信用擔保,那麼,國家的電台、電視台、報紙每天做了那麼多藥品廣告,你能保證其中沒有假藥?
八年前,那時《物權法》還沒出台,我建議老L投資中國大陸的房產。老L是我大學同學,畢業後在國家部委工作,後來留學日本,找了個日本老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回到廣東做生意,賺了不少錢。老L跟我說:「你不做工廠了,做投資、做房地產顧問,我覺得很好。但投資千萬別投中國的房地產。在日本,你買一棟房子,這棟房子連土地都是屬於你。日本人口那麼密集,還有很多別墅。中國的土地是國家的,你買的房產只有七十年土地使用權,而且高層建築居多。七十年使用權啊,哪是買房?是租房!一次性付款租用七十年!而且,七十年都很難保證,哪天國家要這地了,你的房子就得被拆。」
老L言行一致,一直租房住。八年來的中國房地產盛宴,對於他來說如過眼云煙。他靜靜地做自己的生意,而且做得很不錯。我很佩服這樣的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受外界干擾。
我沒聽老L的,並在房產投資上有些斬獲。但他說的這番話總在我耳邊響起……
張 軍
文 | 雲印技術創始人兼CEO 張軍
我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碩士畢業後就作為校招生加入華為,作為華為的子弟兵服務了十二年,工作領域涵蓋了研發、銷售和市場,管理過國內、國外和全球的業務,最後一個光環的頭銜是“華為終端全球市場部長”。
2013 年底,我踏上創業之路,創立了“雲印技術”,用互聯網的思維和工具改造萬億市場規模的傳統印刷包裝行業。2014 年是我創業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一入創業深似海,這一年的感受真真切切,無比深刻,走過了從一位職場高管向早期創業者的轉化。接下來,我分享下感受,與同在創業路上、以及還在職場圈中卻蠢蠢欲動的朋友們共勉。
告別職場,踏上創業路,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尤其對在職場上已奮鬥多年,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自己的同學,這是不同道路的選擇,不同頭腦的切換。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告別職場,對創業路上碰到的困難做了評估,對離開光環舞臺後的人情冷暖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大幕拉開、正式啟程後,就會發現一堆接踵而至的現實問題,人才在哪兒、方向對嗎、模式能否走通、產品在哪兒、天使用戶如何獲取、節奏怎麽控制、資金還夠嗎、能否融到資等等,每個問題如一座座山,每時每天擺在自己面前。
除了這些業務問題,在繁忙的工作狀態下,家里逐步會有抱怨的身影,尤其是父母,為什麽要放棄好好的高薪工作,曾經因為大舞臺光環帶來的朋友和關系會迅速離你而去。當面臨所有這些情況時,再想想,我曾經準備好了嗎?怎麽和我預期的差異這麽大呢?很長時間里,我的內心深處都發過這樣的感嘆。其實,無論你再怎麽做準備,當面臨現實時都會覺得不充分,因此當發現有好的機會、當不滿足職場現狀、當有了不忘初心的感覺時,那就啟動吧(盡管我對不忘初心這句話是如此的不認同,呵呵)。
大職場已經有了成型的框架,每個崗位、每個工種都是支撐整體的螺絲釘,所以在職場中我們會經常抱怨自己power不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操盤,而要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工作協調中,解決部門墻障礙,不斷穿梭在各種會議中。
好吧,早期創業時power足夠大,大得有時會令自己害怕和後退。所有事情你都是最終決策者,大到業務該走哪個方向,小到辦公用品的采購,當同伴用期待的眼光向你尋求答案時,你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得給出明確答案,哪怕自己也對答案有所猶豫,但眼神一定要堅定,這樣才能給團隊以信心。同時,CEO是龍頭,每個決策都直接關系到整個團隊的工作方向和重點,由此帶來的就是資金和時間的浪費,因為在創業早期,大多數情況下的決策是基於信息不充分或不對稱,這種感覺會逼得自己不能透氣,想逃避但告訴自己必須要堅持。
很欣賞《戰爭論》中的一段:“統帥必須用自己內心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點燃全體部下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內心之火,點燃精神之光,在茫茫的黑暗中,帶領隊伍走向勝利的曙光。”早期創業者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給團隊點燃希望之火。
職業高管因為在原來的舞臺獲得了榮譽,在首次創業時都會有所憧憬,如何再一次證明自己,迅速做成一件宏大的事業,大刀闊斧,快速搞定,如百米沖刺,一氣呵成,但這種場景不可能發生在創業過程中。當實際不能如願時,自己就會十分焦躁。
2014 年年中,我們發現雲印啟動時設定的路徑遇到瓶頸,業務可以走通,但速度和規模不如預期,慎重分析後有些絕望,不斷責備自己怎麽會這樣,嚴重懷疑自己和團隊的能力。但經過那段糾結的時間,我們冷靜下來,重新調整方向,經過三個月的新平臺和新模式論證後,新平臺上線後的效果非常好。
經過一年磨練,我清晰地認識到:創業其實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路漫漫,人獨行,比拼的是耐力,即使少數鳳毛麟角的創業者最後走到了IPO,也只意味著階段性的成果和更大的責任。越往前走,對自己、對股東、對合夥人、對員工的責任與日俱增,愈發體會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其中的歡樂和痛苦需要慢慢品嘗,這是人生的一次修行歷程,這些糾結和痛苦何嘗不是創業的收獲呢。
職業經理人強調的是do things right,在整體框架下,群體決策後註重執行,按流程來執行,寧願不做但不能做錯,其中個體的思考發揮很不充分。而早期創業時各種信息紛雜,面臨的環境複雜而嚴峻,有的就有幾條槍、最多支持一年的資金,面對內外部的諸多壓力,在其間尋找成功之道。我們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是從0 到1 的過程,do right things,要做正確地事,這會極大考驗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雲亦雲,不能盯著媒體上各種創業者和VC 們真真假假的報道和心靈雞湯。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業務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邏輯的分析,並在業務中叠代驗證。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這個工作的最大難度是提給創始人團隊的,因為其他人都是跟隨著走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最大的敵人:第一是戰略的懶惰或者自己認為的勤奮,導致思考不充分;第二是情緒決策,無論高漲的還是低落的情緒,都會影響判斷。
雲印設立之初就確定了文化導向要求,要求“解決問題和簡單地做人做事”。每個人都要主動深入思考,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按最簡單的方式做事,腦中不長草,不帶私心,避免一切個人因素和牽涉任何個人動機。
職業經理人要清晰自己的定位和職責,不要為組織中碰到不合意的人和事而庸人自擾,不滿和抱怨只會讓職業前景變得糟糕。當離開職場圈子後就把這個問題看得更加透徹。
創業者要克服速成和焦慮的心態。事物的發展必有規律,欲速則不達,把創業看做馬拉松,有耐力和耐性,不要一時輝煌,不做to VC 的商業模式,平靜客觀地對待創業,這種心態會讓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一年的時間匆匆而過,這只是創業的起步階段。回頭看來,創業是那麽有魅力,即使痛苦,卻也享受,因為這是一扇門,如果不邁進去,永遠不知道里面是什麽。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