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吹水終於成為現實-曼盛生物科技(512)(補充)

該公司原名太陽神,創辦人懷漢新,是一名「下海」商人,在80年代末進入保健品市場,主營飲劑。不到幾年,已成為一家非常出名的保健品公司,在1993年上市,該年營業額13億,盈利2億,曾一度佔全國保健飲劑的65%。

但是上市後,該公司進行多元化,因攤子太大,難於照顧,所以全部虧損而回。

另外保健品市場,在1990年代初保健品銷售商利用廣告轟炸,導致該行業的井噴現象,但因保健產品良莠不齊,終於在1995年爆破,導致該公司的沒落。

2002 年被迫賣殼至現大股東遠大集團關係公司,現大股東在2002年進行多次注資,並多次配股收購,但仍不能挽頹勢,其後在2004年3月,20合1,之後更進 行兩次供股,一次1供3,每股8仙,一次1供2,每股11仙,2005年第一大股東把股權轉讓予第二大股東後,其後並無動作。

以下是2年前一份快破產的報紙的一名財經寫手的專欄:

2006-04-20 成報




















曼盛勢成遠大集團上市旗艦



喺 熱熾嘅投資氣氛下,曼盛生物( 512 )除了具大股東龐大注資憧憬外,公司亦有引入外資巨頭作為策略性股東嘅引子下,預期未來股價將會展翅高飛。根據國內網上媒體報道,曼盛將會獲國務院屬下企 業之中國遠大集團,注入總資產高達30. 5 億元醫藥產業,同時再引入一家國際性名列前茅嘅大藥廠作為策略性股東,呢兩項重大嘅利好消息,勢可刺激曼盛嘅股價展開巨大升浪。依家,曼盛市值只係1 . 3 億元,純屬一隻淨完身等待大股東注資做嘢嘅殼股,所以擬注入30. 5 億元嘅資產,相當於依家公司市值嘅22. 5 倍,每股資產2 . 85元,所以刺激作用會好勁抽。噚日,曼盛股價以12. 2 仙報收,仍然處於谷底邊緣,值博率相當吸引矣!

最近,曼盛嘅控股權成功落係中國遠大集團嘅掌舵人之胡凱軍手上,其持股量約54. 8 % 。根據國內網上媒體報道,中國遠大集團擬將醫藥產業嘅資產注入曼盛,使其成為中國遠大集團嘅海外上市醫藥旗艦,然後再引入一家「M 」字頭嘅國際大藥廠做策略性股東,預期未來曼盛業務變身後嘅發展前景將會相當樂觀,加上有外資入股作為強心針,所以呢隻股份極大機會可變身成為一隻基金愛 股,依家係佢變身前奏趁低吸納,潛在上升空間會相當可觀矣!

傳注資兼外資入股

舊年,曼盛收購擁有中藥及保健產品製造商「雷允上」及「九芝圖牌」中國以外全球獨家分銷權嘅海珠,令曼盛與中國遠大集團拉上第一段情。大家知道,國內常說 「北有北京同仁堂,南有蘇州雷允上」,而雷允上係一家享譽過百年嘅中藥企業,正是「六神丸」始創企業,而有 265年歷史嘅雷允上,是由中國遠大集團嘅醫藥產業一部分,所以曼盛做了佢嘅海外獨家分銷商,已經同中國遠大集團拉上密切嘅關係。

最近,曼盛控股權又賣畀中國遠大集團嘅掌舵人,故此從舊年至今,投資銀行一直流傳中國遠大集團會將醫藥產業注入曼盛,使其成海外上市旗艦。

與雷允上再續情緣

成中國遠大上市旗艦根據報章報道,曼盛會大量發行新股予中國遠大集團,換取其龐大嘅醫藥產業。依家,中國遠大集團係一家集醫藥、房地產開發、國際貿易及金 融證券業等產業於一體嘅股份制集團公司,遠大集團目前已控股或參股了三家醫藥類上市公司,分別是如意集團、華東醫藥、浙江醫藥。

此外,遠大集團旗下還包括蘇州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常熟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武漢制藥廠等,在醫藥領域涉及了化學藥製造、生物製品、批發、零售等子行業。 中國遠大集團業務規模大,所以今次會先選擇向曼盛注入醫藥產業,而雷允上係其中一項,一來雷允上已是廣為華人認識的百年老店,二來是雷允上早已研究來港上 市,希望通過本港融資市場籌集來發展業務。

雷允上「六神丸」已被列為國藥絕密產品,現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八成。雷允上現產80多種中成藥。鑑於中草藥產品及健康食品嘅銷售額超過 200億美元,正以年均高達兩位數嘅速度迅猛增長,所以雷允上呢家百年老藥店,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注資後,曼盛會成為其上市旗艦,故此曼盛股價可望展開 綿綿升浪。

而家,曼盛股價仍然未起步,所以極之抵博矣!噚日,其股價以12. 2 仙報收!

黃希知


但請勿稱讚此名寫手的先知先覺,以下是部分對這專欄的評價:

http://www.inv168.com/phpBB2/viewtopic.php?t=26181&highlight=512


http://www.inv168.com/phpBB2/viewtopic.php?t=27393&highlight=%A6%A8%B3%F8

yylam:
其實有少少想八下 , 呢一挺報章推介 , 個筆者係自己都有份買丫, 定係收左人地著數先會推介 ?
我發覺呢d股 , 只會炒一兩日, 唔怪得d人話報紙佬一唱得既股 , 就好沽啦.

http://www.inv168.com/phpBB2/viewtopic.php?t=27593&highlight=%A6%A8%B3%F8

yylam:
再咁玩法 , 我諗成報呢個筆者, 遲早出事.

但是老吹又被它撞中一次,不過要兩年才兌現,那些信眾未猜中已經輸死,以下是今日這公司的一份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9/LTN20080509364_C.pdf

大股東注入一盈利2,000萬的製造製物業務的70.98%股權,以1.5億的承付票據及5,000萬的可換股債支付,換股價0.3元,同時售出原太陽神的保健品飲劑業務,作價100萬元,收購完成後,正式易名為遠大醫藥控股。

驟眼看來,此次收購對公司有利,但是只是為公司減少大部分的虧損(上年虧損5,200萬,售出的資產虧損約4,000萬),但仍不能帶來太多的盈利(2,250萬(預期2,000萬盈利上升12.5%) x70.98% = 1,580萬),最多能持平。

但是有一項潛在利好因素,就是收購的公司有一塊地,那塊地的資產,在今年3月重估後有1億元的利潤,公司完成收購後持有70.98%股權,所獲得的盈利效應約7,100萬,但只是一次過,並只是帳面數字,但卻對今年的業績卻有大幫助。

以該公司全面攤薄後計,在完成收購後,計及重估因素,今年盈利約有每股0.06元,以10倍市盈率計,股價已是0.6元,不過這次重估並不具可靠性,若無其他因素的影響,2009年的盈利鐵定會下降,所以公司並不具備任何投資價值,可見畫餅的利潤只是用來炒作拉抬短期的股價,在長期而言,公司股價肯定會回落。

總而言之,星期二復牌的股價一定會上升,此股價並一維持一陣,但以最終股價應只限於原地踏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1

用人的理論與現實 左丁山


2009-06-11  AppleDaily





 

金 管局總裁一職,由誰人接任?似乎大熱門係陳德霖,如果正式宣佈之日,人選唔係陳先生,中環銀行界會有掃唔晒咁多眼鏡碎片。民主派指曾特首用人唯親,甚至任 用家臣(不妨參考陶傑說法,「謁陵」與「家臣」都係中國人根深蒂固之帝皇思想),未免係為反對而反對,反而練乙錚教授之〈「任人唯親」的另類解讀〉一文 (《信報》六月八日),有啲意思,不妨討論吓。練教授係著名經濟學家,雖然已經唔教書,轉為《信報》總主筆,但睇佢啲文章學經濟,讀者有本有利。


練教授話 用人唯親有三類:第一,制度問題;第二,近親繁殖;第三,金管局之獨立性。佢根據第二、第三點,指出陳德霖出身金管局,非局外人,係近親。而且陳德霖現與 權力中心距離較近,或難保持獨立性,故此「陳德霖還不是理想人選。」理論上,練教授嘅推理,放諸四海而未必錯,用之以評論美國、英國、澳洲、歐盟、新加 坡、印度等等國家嘅儲備銀行主席/行長/董事總經理,一樣會通,新人上任之前,其他人猜想佢嘅獨立性、工作能力與視野,講乜都得。譬如候任人唔係陳德霖嘅 話,而係一位:北大/清華畢業,哈佛/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曾在世界銀行/IMF任職十年,後在花旗/美銀/大摩/高盛之類任職十年,做到董事總經理,居 港八年,有香港身份證咁嘅人物,香港有呀,搵佢做金管局總裁,香港人是否會信任?


民主派會否懷疑佢嘅效忠對象係北京權力核心,北京一早派嚟香港蹲點,「伺 機而動」嘅分子?呢位仁兄仁姐是否又會保持金管局獨立性?一切存疑。上網查吓:英倫銀行行長Mervyn King係經濟學家,九○年加入英倫銀行;印度儲備銀行行長Subbarao博士係公僕出身;澳洲儲備銀行主席Glenn Stevens在一九九○年加入銀行;新加坡金管局董事長Heng Swee Keat係公僕出身,做過部長,一九九七至二○○○年係李光耀辦公室首席私人秘書;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係大學教授,但做主席之前,已加入聯儲局。以上述 資料嚟睇,佢哋全部都係「局內人」,自政府或銀行內部提升,近乎近親繁殖一類,而且與政府有種種關係,獨立性成疑。講多點,佢哋全部唔係賣廣告公開環球招 聘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9

杨国强的能源梦想与现实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9/HTML_OVD274MVGLQ1.html


广州碧桂园集团董事长杨国强的百亿煤制油豪举已遭遇搁浅。

6月16日,一位接近云南煤化集团的人士对记者证实:“代表杨国强的创源投资已经退出了云南昭通煤制油项目。”

一年前,“地产大王” 杨国强锐意变身“能源大王”的信息曾引来业界强烈关注。拥有优质煤炭资源的云南昭通、内蒙古霍林郭勒两地被杨国强圈定为大举进军煤制油产业的起步之地。而 时至今日,昭通项目已确定由云南煤化集团携手三峡总公司开发,原定去年下半年开工的霍林郭勒项目也已经搁浅。

“当初媒体纷纷报道碧桂园要进 军煤制油,口号很大,其实在我们对这个领域有一些了解的人看来,是感到有一些荒唐的。毕竟这是一个需要巨额资金、高端技术,且具有强大政策壁垒的领域,现 在国内真正做起来的煤制油项目只有神华一家,碧桂园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很难想象能撑得起这么大一个摊子。” 中原证券石化行业研究员王向升说。

不过,一位接近碧桂园的人士对记者透露,尽管在煤变油领域遭遇碰壁,但杨国强向多元化发展的决心并未改变。“最近杨国强已经投资了一家做LED照明的公司,希望在节能产业上打开新局面。”

资金压力与路线分歧

记者获悉,就在近期,云南煤化集团已经与三峡总公司签署协议,将云南煤化集团旗下的云南解化集团重组为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昭通煤制油项目。其中三峡总公司将直接投入10亿元人民币,持股40%,云南煤化集团持股60%。

“这个项目本来一开始就是三峡总公司在与云南煤化集团谈合作,后来杨国强旗下的创源投资提出投资20亿元参与进来,当时他们的态度非常积极。”上述接近云南煤化集团的人士回忆,“然而,几个月后,随着谈判的逐渐深入,创源投资方面却逐渐意兴阑珊,最后提出退出。”

“去年下半年起碧桂园资金链紧张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该人士说,尽管杨国强一直强调创源的资金来自于其私人资本,与上市公司碧桂园无关,但是无论怎么说,杨国强的“钱袋子”都与碧桂园的业绩有着密切关系。

公 开信息显示,自去年下半年起,碧桂园(2007.HK)股价开始大幅度回落。至当年年底,股价已由2007年最高峰的14块多跌至1块多,这使得杨氏家族 的账面身价从超过1300多亿缩水至不到100亿。而为了显示对公司的信心,杨国强家族又以其二女杨惠妍的名义连续掏现金增持股份。

“煤制 油对于碧桂园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也许一开始看起来很美,但真正深入下去,会发现需要的投入是超出想象的,这不仅指资金,还包括长时间的前期工作。”三峡 总公司一位人士说,“之前云南的先锋煤制油项目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正式批文,但最后由于资金不够而功亏一篑。这次我们在昭通的煤制油项目可以说是先锋项目的 延续,目前云南煤化的中试已经取得初步成功,但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出效益。”

而上述人士也透露,除了资金紧张之外,创源与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对于技术路线的分歧也是其选择退出的原因之一。“在计划投入资金的同时,创源投资还带来了其投资的肇庆市顺鑫煤化工科技公司的‘热溶催化工艺’。但这遭到了云南煤化工集团及三峡总公司的反对。”

“云南煤化和三峡的理由是,热溶催化工艺在国内尚没有经过大规模实验,他们倾向于 由云南煤化工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的工艺,因为该工艺已在云南煤化工集团所属的解化集团取得了3500吨/年中试成功。”上述人士说,“创源投资方面希 望项目能尽快上马,尽快产生效益,而云南煤化工集团和三峡总公司两家公司作为国企,希望一步一步走扎实些。”

于是,在几重分歧下,创源投资选择了退出昭通项目。

创源的野心与现实

那么,在退出昭通项目之后,曾被媒体广泛报道将于2008年下半年开工的霍林郭勒30万吨煤制油项目又进展如何呢?

6月16日,记者致电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招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与碧桂园相关单位没有签署任何协议,目前这个项目基本上停滞了。”

据上述接近碧桂园的人士透露,杨国强当初积极进军煤制油,与其二女婿陈翀有着直接关系。

毕业于清华大学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专业的陈翀2007年初离开碧桂园,出任创源投资总经理一职,专注为杨家寻找新的事业增长点。正是在陈的积极劝进下,杨国强才决心挺进煤制油这一并不熟悉的行业。

而陈翀锐意在煤制油领域大展拳脚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其看中了来自珠海的三金煤制油技术有限公司的“热溶催化工艺”专利技术。随后,便与其合资成立了肇庆市顺鑫煤化工科技公司,展开“热溶催化工艺”的小规模实验。

“当时陈的想法比较简单,先搞定技术,然后买煤田来进行开发,不用准备多久项目就可以上马。”上述人士说,由于在山西煤化所的煤制油实验中,云南褐煤是14种煤炭中转化率最高的煤种,因而,拥有优质褐煤资源的云南昭通进入了创源投资的视野。

为了推进昭通项目,2007年底,创源投资专门成立了昭通市创源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并招聘了一批员工。

在 当时其发布在公开网页的招聘启事上有这样的表述,“我公司投资人为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我们欲投资数百亿元打造年产量为3000万吨的超大型露天煤矿 和年产量为500万吨液体燃料的化工厂;目前,正准备200万吨每年的露天煤矿和30万吨/年液体燃料的试验工厂前期筹建工作。”

由此可见,杨国强当初为他的煤化工新产业已经规划了一幅相当宏大的蓝图。

“2008 年油价处于100多美元的高位,杨家最初的想法是以自筹资金来做,后来发现资金需求量太大,而且做煤制油项目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除资金外,技术、资 源、批文,每一样都是非常困难的。在摸索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才转而寻求与云南煤化集团合作。”上述人士说,“但最后,在几重原因下,还是决定撤出。”

转向LED节能产业

而据上述人士透露,虽然在煤制油领域遭遇挫折,但杨国强并没有放弃发展新业务的努力。“目前房地产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风波使地产开发商‘圈钱-大举拿地-再圈钱’的模式遭到了很大的挑战,现在虽然房地产业看似再次火爆起来,但开发商还是心有余悸。所以虽然目前资金依然紧张,但创源投资已经在寻找新的项目。”

“不久前,杨国强在常州投资了一家叫丽视光电的公司,主要是做LED照明。”上述人士透露,这个项目位于常州武进高新区,注册资本高达4000万美元,总投资计划约为1.6亿美元。

目前,由于节能环保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家乃至各省市纷纷出台LED产业规划,使得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创源这次选择发展LED产业,主要是考虑到这是新兴产业,还没有出现真正的行业巨头,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资本投入上来说,也处于可以控制的范 围。另外,政策支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从煤制油的碰壁可以看出,对于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民营企业想插进去,简直比登天还难。”上述人士说,“为了运 作LED项目,陈翀考察了国内多个城市,先是看中了北方一个城市,后来经过多方考虑选择了在常州建厂。”

“传统的光源发热量很大,效率较低。而LED是典型的冷光源,热量少,光电转换率高,故而节能。”一位行业专家解释,LED产业从前景来讲是很诱人,但现在国内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开始逐渐激烈。

“从之前的煤制油,收购TVB,到现在的LED,可以看出,杨国强谋求多元化,分散房地产风险的决心很强。这说明这些大地产商对于目前房地产市场与政策环境还是比较迷茫。”中金公司分析师白宏伟表示,不过,转型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非易事。另外,几条战线同时作战肯定会牵扯很多的精力,对于碧桂园多元化转型的结果,还要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

現實有別 理應如是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7319

林奇:剛外遊回港,與《征服股海》的讀者們闊別了一週,林奇謹補祝各位復活節快樂!

林奇今天閱讀到施永青先生在《am730》的社評,忽爾憶起昔日曾聽過施永青先生為我們分析樓市的四個週期:即「復蘇期」、「高漲期」、「危機期」及「蕭條期」。

現時,我們顯然是身處於「危機期」,只是泡沫爆破的日子難以預料,惟爆破之日,市場上必有「異象」,因為「上帝要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而樓市在暴跌前,總會先行出現種種「異象」。

君不見1997年樓市爆煲以前,市民的平均供樓負擔比率曾高達九成或以上,太古城呎價曾高見9000元或以上,而一般大學畢業生剛出來社會打工的首份人工也不過是8000大元而已。即一般家庭買樓後,平均每月供款支出佔家庭收入達九成或以上,則供樓後剩餘之資金,又如何能應付日常的生活開支?又比如當時住宅按揭貸款利率曾高達8厘以上,而租金回報率則只有4厘左右,即是說如買樓收租作一投資,每個月便要補貼4厘以上的資金成本,只要樓價不升,業主便難以支持下去。又例如昔日橫行樓市的白手黨、排隊黨,以炒籌賺快錢為志業,現時卻暫未見此「異象」。

凡此種種,樓市「異象」如群魔亂舞之時,只要細心觀察和保持理性,便不難察覺得到敗象已呈了。

從前如是,將來也必如是。

謹記:「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國之將興,必顯禎祥!」

惟儒家的三達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無懼」才能令閣下安渡險境,不為世所惑!

從前如是,將來也必如是。

《am730》
2010/04/09
文:施永青


有時,當我勸朋友不要輕率賣掉自住的房子轉為租樓時,他會用一種懷疑的眼光望著我,問我是否為了自身的利益,想市場供應不足,好讓樓價可以升得更快。


現實的情況是︰做地產代理的,現在最需要的是有人肯賣樓,因為現在市場上買家遠比賣家多,我的同事每天都在找肯賣樓的人,我如果是為了生意上的利益,應叫業主賣樓,而不是不要輕率賣樓。

我在本欄勸讀者不要輕率賣樓,是有感於現時把樓賣掉風險很大,很有可能樓價還會持續上升,屆時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重新成為自住樓宇的擁有者。

我持這樣的看法,並非因為我想樓價能夠升得更高一些。早在05年,我已經建議政府增加土地供應,防止樓價因供應不足而升勢失控。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來看,我是不想樓價的升幅過大,以至與經濟增長以及與人們的入息增加脫節的。

可惜,現實的發展往往與人的主觀願望不一致。理應如是並不等同現實也會如是。當個人無法改變現實時,唯有設法去認清現實、適應現實。

我認識一些政客,他們每天都在罵地產商,都在埋怨樓價已經升得太高,但他們一樣會在樓價偏高的時候買樓。他們勸別人租樓,不要買樓,抵制地產商,但自己卻死抓住自己擁有的單位,不肯賣出去。

我一點也不責怪他們,因為我們在考慮社會政策與考慮個人的生活安排時,不可能採用同一樣的定位、同一樣的態度。政客一樣是人,一樣有生活的現實要面對。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認為樓價偏高的人,都以身作則,把自己手上的樓宇賣掉。

此之所以,我雖然覺得最近樓價實在升得太快,仍然叫人不要賣樓。我在這個市場工作了這麼多年,我十分清楚市場是不理性的,所謂理應如此,只是人的認知有限的結果。人往往先有主觀願望,然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把自己的願望變成理應如是。

無疑,香港的樓價已經太高,如果能夠回落一點,的確可以降低社會的怨氣,讓未有樓的人可以更容易居者有其屋,讓營商者可以降低經營成本,讓工資水準更有空間可以向上調整。這些都是我們站在社會的角度所樂於見到的。

然而,影響樓價走勢的,還有很多客觀因素,這些因素卻不是我們一下子可以改變的。譬如土地供應不足已導至未來三年的樓宇供應沒法增加,利息偏低令供樓比租樓更著數,內地來港的投資者依然源源不絕,加上升勢已經形成,不升至極端,不會回頭。在這種現實環境下,我怎敢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36

宏大的战略 现实的问题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4015.shtml


 联想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战略。无论联想自己还是外界,对此都有很高的期待。从目前的发展方向看,移动互联网确实是未来的 趋势。联想的战略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战略是宏大的,问题却是现实的。无论如何,联想都会面临三个现实问题。      商业模式    联想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希望不仅要生产硬件,还要端到端的提供内容和服务,必须本地化。但是,这个战略如何吸引客户,如何赚钱,也就是 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仅仅简单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终端+内容+服务”并不能产生真金白银。      如果说仍 然是卖硬件赚钱,那么商业模式变化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要靠软件,靠服务赚钱,那么这样的商业模式就与以前PC的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联想目前的说法是像苹果一样靠网上商店卖软件应用赚钱。但是,在中国,人们愿意花钱买软件与服务吗?如何能让 中国人改变消费习惯,乐于购买软件与服务呢?因此,商业模式的问题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再宏大的战略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商业模式上,战略再好,也要赚钱才行。      人的问题    联想高层的背景极其相似:PC销售出身。一些走出校门之后就卖PC,成年之后几乎所有工作经历都是PC销售的人,如何能够担当起创新商业模式,实现 从卖硬件到卖软件,卖服务的重大转变?       如果内部人不行,会外部招聘吗?历史上空降兵在联想这个家族企业从来就没有好下场。加入联想的高层空降兵的必然命运是 最终被踢出公司,然后被解释为“我们早就想好了,先找人过渡一下,向他们学习一下,然后我们自己人干。”只有内部人,而且必需是大学一毕业就进入联想的人 才能得到重用,达到权利的顶峰。      而且,人 的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立下汗马功劳,打下PC江山的元老,怎么可能拱手让权给别人去搞最新,最有前途的业 务。而且,即使有能人搞这项业务,前端到后端的支持,上上下下的环境也还是原来PC的基础,利益的分配是 个大问题。      PC怎么 办    移动互联网是重大战略方向,但目前赚钱的还是中国的PC主业。而海外的PC业务则是一块鸡肋,不赚钱,却牵扯非常多的精力与资源,但是卖掉又舍不得。因为卖掉后整体规模就不够大,无法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企业领导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在保证衰落的PC业务继续赚钱的同时又能集中精力 和资源投入移动互联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32

商誉及其摊销:规则与现实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3176/

 

BERKSHIREHATHAWAY INC.

 

伯克希尔·哈撒韦有限公司

Goodwill and its  Amortization: The Rules and The Realities
商誉及其摊销:规则与现实
 

   

This appendix deals only with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Goodwill – not the goodwill of everyday usage. For example, a business may be well liked, even loved, by most of its customers but possess no economic goodwill. (AT&T, before the breakup, was generally well thought of, but possessed not a dime of economic Goodwill.) And, regrettably, a business may be disliked by its customers but possess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economic Goodwill. So, just for the moment, forget emotions and focus only on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
 

 

这篇附录探讨的只是经济和会计商誉,而不是日常所说的声誉。比如,一个公司可能被大多数客户喜欢,甚至热爱,但是却不具有任何经济商誉。(AT&T在分拆前总的来说声誉很好,但没有一分钱的经济商誉。)遗憾的是,一个公司可能被其客户所不喜欢,但却具有大量,而且不断增长的经济商誉。所以,就目前而言,让我们先忘掉感情,只关注于经济和会计。
 

 

When a business is purchas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require that the purchase price first be assigned to the fair value of the identifiable assets that are acquired. Frequently the sum of the fair values put on the assets (after the deduction of liabilities) is less than the total purchase price of the business. In that case, the difference is assigned to an asset account entitled "excess of cost over equity in net assets acquired". To avoid constant repetition of this mouthful, we will substitute "Goodwill".
 

 

当一个公司被并购时,会计准则要求并购价格首先分配给所并购的可确认资产的公 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总和(经过扣除负债后)经常是少于公司的并购总价格。在这种情况,这两者的差异就被分配到一个资产帐户,称为“超出并购的净资产权 益的额外成本”。为了避免不断的重复这一很长的说法,我们将用“商誉”来替代之。
 

 

Accounting Goodwill arising from businesses purchased before November 1970 has a special standing. Except under rare circumstances, it can remain an asset on the balance sheet as long as the business bought is retained. That means no amortization charges to gradually extinguish that asset need be made against earnings.
 

 

在1970年11月前购买公司所产生的商誉有不同的处理。除非在极少的情况下,只要仍然持有所购买的公司,商誉就可以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上。这意味着不需针对盈利核算摊销费用而逐渐削减这项资产。
 

 

The case is different, however, with purchases made from November 1970 on. When these create Goodwill, it must be amortized over not more than 40 years through charges – of equal amount in every year –to the earnings account. Since 40 years is the maximum period allowed, 40 years is what managements (including us) usually elect. This annual charge to earnings is not allowed as a tax deduction and, thus, has an effect on after-tax income that is roughly double that of most other expenses.
 

 

但是1970年以后的并购就不同了。当并购产生商誉,这些商誉必须在不超过40年的时间里进行摊销。每年以相等的摊销费用减少利润帐户。由于40年是所允许的最长时间,这也是管理层(包括我们自己)通常选用的。这项减少利润的年度费用不允许被用来抵扣税,所以具有一般费用大约两倍的税后收入影响。
 

 

That’show accounting Goodwill works. To see how it differs from economic reality, let’s look at an example close at hand. We’ll round some figures, and greatly oversimplify, to make the example easier to follow. We’ll also men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and managers.
 

 

这就是会计商誉的做法。为了揭示这与经济商誉实际情况的不同,让我们看一个手头的例子。我们将近似一些数字,并极大的简化,以让这个例子容易理解。我们还将提及一些对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影响。
 

 

 

Blue Chip Stamps bought See’s early in 1972 for $25 million, at which time See’s had about $8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Throughout this discussion, accounts receivable will be classified as tangible assets, a definition proper for business analysis.) This level of tangible assets was adequate to conduct the business without use of debt, except for short periods seasonally. See’s was earning about$2 million after tax at the time, and such earnings seemed conservatively representative of future earning power in constant 1972 dollars.    

 

Blue Chip Stamps于1972年初以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糖果。当时,喜诗有大约8百万的净有形资产。(在整个讨论中,应收帐款将被归于有形资产,这个定义对商业分析是适合的。)这个水平的有形资产,除了季节性的短时期,当时足够不用债务而运营业务。喜诗当时的税后盈利是2百万美元,这似乎保守的代表了以1972年美元计的未来盈利能力。    

 

Thus our first lesson: businesses logically are worth far more than net tangible assets when they can be expected to produce earnings on such assets considerably in excess of market rates of return. The capitalized value of this excess return is economic Goodwill.    

 

因此,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当净有形资产能产生远超过市场水平的回报率时,公司价值从逻辑上讲,远超过净有形资产。这一超出市场回报的价值被资本化就变成了经济商誉。    

 

In 1972 (and now) relatively few businesses could be expected to consistently earn the 25% after tax on net tangible assets that was earned by See’s – doing it, furthermore, with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and no financial leverage. It was not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inventories, receivables or fixed assets that produced the premium rates of return. Rather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particularly a pervasive favorable reputation with consumers based upon countless pleasant experiences they have had with both product and personnel.    

 

在1972年(和现在)相对来说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像喜诗那样稳定的获得25%的 税后净有形资产回报率。而且这种回报率还是建立在保守的会计方式和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并不是公允市场价值的库存,应收款,或者固定资产,产生了这种非 凡的回报率。正好相反,是无形资产的组合,尤其是在消费者中良好的声誉产生了这一切。这种良好的声誉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其产品以及公司员工无数愉快的体验之 上。    

 

Such a reputation creates a consumer franchise that allows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to the purchaser, rather than its production cost, to be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selling price. Consumer franchises are a prime source of economic Goodwill. Other sources include governmental franchises not subject to profit regulation, such as television stations, and an enduring position as the low cost producer in anindustry.    

 

这种声誉创造出了一个消费者特许经营权。这让产品对购买者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了决定销售价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消费者特许经营权是经济商誉的主要来源。其他的来源包括无盈利管制的政府特许经营权,如电视台和在一个行业的低成本生产者的持久地位。    

 

Let’s return to the accounting in the See’s example. Blue Chip’s purchase of See’s at $17 million over net tangible assets required that a Goodwill account of this amount be established as an asset on Blue Chip’s books and that $425,000 be charged to income annually for 40 years to amortize that asset. By 1983, after 11 years of such charges, the $17 million had been reduced to about $12.5 million. Berkshire, meanwhile, owned 60% of Blue Chip and, therefore, also 60% of See’s. This ownership meant that Berkshire’s balance sheet reflected 60% of See’s Goodwill, or about $7.5 million.    

 

让我们回到喜诗这个例子的会计处理。BlueChip对喜诗的并购超出了净有形资产1700万美元。这就要求在BlueChip的资产负债表上设立同等额度的商誉帐户,并在40年的时间里,每年把这项资产摊销42.5万美元的费用,随之减少利润。到了1983年,经过了11年这样的摊销,这1700万已经被减少到了1250万。伯克希尔,与此同时,拥有60%的BlueChip,所以也就是60%的喜诗。这一所有权意味着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60%的喜诗的商誉,即750万美元。    

 

In 1983 Berkshire acquired the rest of Blue Chip in a merger that required purchase accounting as contrasted to the “pooling” treatment allowed for some mergers. Under purchase accounting, the“fair value” of the shares we gave to (or “paid”) Blue Chip holders had to be spread over the net assets acquired from Blue Chip. This “fair value” was measured, as it almost always is when public companies use their shares to make acquisitions, by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shares given up.    

 

1983年伯克希尔并购了BlueChip余下的股份。这一合并要求使用并购会计处理,而不是一些合并所允许的“合并”会计处理。在并购会计处理下,我们给(或“支付”)Blue Chip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必须在我们从BlueChip获得的净资产上分摊。这一“公允价值”的多少,当上市公司用股票进行并购时总是用所放弃的市场价值来衡量。    

 

The assets “purchased” consisted of 40% of everything owned by Blue Chip (as noted, Berkshire already owned the other 60%). What Berkshire “paid” was more than the net identifiable assets we received by $51.7 million, and was assigned to two pieces of Goodwill: $28.4 million to See’s and $23.3 million to Buffalo Evening News.    

 

“并购”的资产包括了Blue Chip所拥有的所有东西的40%(如上所示,伯克希尔一直拥有余下的60%)。当伯克希尔“支付”的超过了我们收到的5170万美元可确认净资产,这一超出的部分被分配到两部分商誉:2840万美元在喜诗,以及2330万美元在Buffalo Evening News。    

 

After the merger, therefore, Berkshire was left with a Goodwill asset for See’s that had two components: the $7.5 million remaining from the 1971 purchase, and $28.4 million newly created by the 40% “purchased” in 1983. Our amortization charge now will be about $1.0 million for the next 28 years, and $.7 million for the following 12 years, 2002 through 2013.    

 

所以在并购后,伯克希尔有了喜诗的商誉,具有两部分:从1971年并购所剩下的750万美元,以及1983年的40%“并购”所新创造的2840万美元。我们在未来28年的摊销费用将是每年1百万美元,之后的12年也就是2002到2013年是每年70万美元。    

 

In other words, different purchase dates and prices have given us vastly different asset values and amortization charges for two pieces of the same asset. (We repeat our usual disclaimer: we have no better accounting system to suggest. The problems to be dealt with are mind boggling and require arbitrary rules.)    

 

换句话说,不同的并购日期和价格,让我们对同样一个资产有了两个非常不同的价值和摊销费用。(我们重复我们的免责声明:我们没有更好的会计系统可以建议。必须被解决的大量问题令人难以想象,因此必须有硬性的规则。)    

 

But what are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ne reality is that the amortization charges that have been deducted as costs in the earnings statement each year since acquisition of See’s were not true economic costs. We know that because See’s last year earned $13 million after taxes on about $20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 a performance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economic Goodwill far larger than the total original cost of our accounting Goodwill. In other words, whilea ccounting Goodwill regularly decreased from the moment of purchase, economic Goodwill increased in irregular but very substantial fashion.    

 

但是,经济现实是什么?一个实际情况是,从喜诗并购后每年从利润表中作为成本扣除的摊销费用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成本。我们知道喜诗去年在20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之上,挣了13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这一业绩表明现存的经济商誉远高于最初总的商誉会计成本。换句话说,虽然会计商誉从并购那一刻就有规律的定期减少,但经济商誉却以不规律但却非常重大的方式增加。    

 

Another reality is that annual amortization charges in the future will not correspond to economic costs. It is possible, of course, that See’s economic Goodwill will disappear. But it won’t shrink in even decrements or anything remotely resembling them. What is more likely is that the Goodwill will increase– in current, if not in constant, dollars – because of inflation.    

 

另一个现实是,未来的年度摊销费用将无法符合经济成本。当然,喜诗的经济商誉也可能消失。但商誉不会稳定的消耗,或者以类似稳定的方式消耗。最有可能的是,商誉将会增加。由于通胀的作用,商誉将会以目前的美元价值,而不是以不变美元价值计增加   

 

That probability exists because true economic Goodwill tends to rise in nominal value proportionally with inflation. To illustrate how this works, let’s contrast a See’s kind of business with a more mundane business. When we purchased See’s in 1972, it will be recalled, it was earning about $2 million on $8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Let us assume that our hypothetical mundane business then had $2 million of earnings also, but needed $18 million in net tangible assets for normal operations. Earning only 11% on required tangible assets, that mundane business would possess little or no economic Goodwill.    

 

这一可能性的存在是因为真实的经济商誉倾向于随通胀在名义价值上成比例增加。为了说明这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把喜诗这样的业务和一个更普通的业务做一个对比。1972年,当初我们并购喜诗时,它在8百万美元净有形资产之上的盈利是2百万美元。让我们假定我们假设的普通业务也有2百万美元的盈利,但却需要1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来维持正常运营。在必须的有形资产之上只获得11%的回报,这个普通的业务具有很少,或者没有经济商誉。    

 

A business like that, therefore, might well have sold for the value of its net tangible assets, or for $18 million. In contrast, we paid $25 million for See’s, even though it had no more in earnings and less than half as much in “honest-to-God” assets. Could less really have been more, as our purchase price implied? The answer is “yes”– even if both businesses were expected to have flat unit volume – as long as you anticipated, as we did in 1972, a world of continuous inflation.    

 

这样一个业务,完全有可能因其净有形资产而以1800万美元卖出。与之相反,我们支付了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即使它没有更多的盈利,而且只有前面普通业务不到一半的实打实的资产。难道少既是多,就像我们的并购价格所暗示的那样?答案是“对”。即便两个业务都预期有停滞的业务量,只要你预计到了一个持续通胀的世界,正如我们在1972年预计的那样,这个答案就是“对”。    

 

To understand why, imagine the effect that a doubling of the price level would subsequently have on the two businesses. Both would need to double their nominal earnings to $4 million to keep themselves even with inflation. This would seem to be no great trick: just sell the same number of units at double earlier prices and, assuming profit margins remain unchanged, profits also must double.    

 

要理解为什么,想象物价水平翻倍之后对这两个业务的影响。这两者都需要把名义盈利翻倍到4百万美元才能赶得上通胀。这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手段:只要卖同样多的数量,把价格翻倍就行了,假设利润率不变,盈利一定翻倍。    

 

But, crucially, to bring that about, both businesses probably would have to double their nominal investment in net tangible assets, since that is the kind of economic requirement that inflation usually imposes on businesses, both good and bad. A doubling of dollar sales meansc orrespondingly more dollars must be employed immediately in receivables and inventories. Dollars employed in fixed assets will respond more slowly to inflation, but probably just as surely. And all of this inflation-required investment will produce no improvement in rate of return.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investment is the survival of the business, not the prosperity of the owner.    

 

但是关键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点,两者恐怕都必须把正常的净有形资产投资翻倍。 因为这就是通胀常常强加于商业的经济要求,有好处也有坏处。以美元计的销售额翻倍意味着更多的钱必须马上被用在应收款和库存。固定资产所用的钱对通胀会有 较慢的反应,但肯定会有反应。而且,所有这些通胀要求的投资将无法改善回报率。这种投资的原因在于维持业务的生存,而不是拥有者利益的增长。    

 

Remember, however, that See’s had net tangible assets of only $8 million. So it would only have had to commit an additional $8 million to finance the capital needs imposed by inflation. The mundane business, meanwhile, had a burden over twice as large – a need for $18 million of additional capital.    

 

记住,喜诗只有8百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所以,它只需要投入额外的8百万美元来支持通胀所强加的资本需求。而普通的业务,则有着两倍的负担,需要1800万美元的额外资本。    

 

After the dust had settled, the mundane business, now earning $4 million annually, might still be worth the value of its tangible assets, or $36 million. That means its owners would have gained only a dollar of nominal value for every new dollar invested. (This is the same dollar-for-dollar result they would have achieved if they had added money to a savings account.)    

 

尘埃落定之后,这个普通的业务,现在每年盈利4百万美元,可能仍然价值相当于其有形资产价值,即3600万美元。这意味着所有者投资的每一个美元,只产生了一个美元的名义价值增加。(这与他们把钱加到存款帐户中一样,都是一美元对一美元。)    

 

See’s, however, also earning $4 million, might be worth $50 million if valued (as it logically would be) on the same basis as it was at the time of our purchase. So it would have gained $25 million in nominal value while the owners were putting up only $8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 over $3 of nominal value gained for each $1 invested.    

 

喜诗同样也盈利4百万美元,用我们购买时同样的估值方法评估(逻辑上应该如此)可能价值5000万美元。所以喜诗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名义价值增加,而所有者仅仅投入了8百万美元的额外资本,这相当于每投入1美元获得超过3美元的名义价值。    

 

Remember, even so, that the owners of the See’s kind of business were forced by inflation to ante up $8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just to stay even in real profits. Any unleveraged business that requires some net tangible assets to operate (and almost all do) is hurt by inflation. Businesses needing little in the way of tangible assets simply are hurt the least.    

 

记住,即使是这样,喜诗的拥有者也由于通胀被迫付出8百万美元的额外资本,这也才仅仅是维持真实利润。任何不用杠杆而且需要一些净有形资产来运营(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如此)的业务都会被通胀伤害。只需要很少有形资产的业务只不过受的伤害最少。    

 

And that fact, of course, has been hard for many people to grasp. For years the traditional wisdom – long on tradition, short on wisdom –held that inflation protection was best provided by businesses laden with natural resources, plants and machinery, or other tangible assets (“In Goods We Trust”). It doesn’t work that way. Asset-heavy businesses generally earn low rates of return – rates that often barely provide enough capital to fund the inflationary needs of the existing business, with nothing left over for real growth, for distribution to owners, or for acquisition of new businesses.    

 

然而这个事实,当然一直很难被许多人领悟。多年以来,传统智慧,(长于传统, 短于智慧)认为充满天然资源,工厂,机器和其他有形资产(“我们信赖的商品”)的业务能够提供最好的通胀保护。其实根本不是这样。重资产的业务通常获得低 回报率,低到仅能提供足够的资本来满足现存业务的通胀下需求,而根本无法剩下任何东西来支持真正的增长,分配股息给所有者,或者并购新的业务。    

 

In contrast,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the great business fortunes built up during the inflationary years arose from ownership of operations that combined intangibles of lasting value with relatively minor requirements for tangible assets. In such cases earnings have bounded upward in nominal dollars, and these dollars have been largely availabl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dditional businesse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That business has required little in the way of tangible investment – yet its franchises have endured. During inflation, Goodwill is the gift that keeps giving.    

 

与之相反,不成比例的大量商业财富在通胀时期积累起来。这些财富是通过拥有一 些业务运营而实现的,这些运营结合了具有持久价值的无形资产与相对很少的有形资产需求。在这些例子里,名义盈利大幅增加,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并购其他的业 务。这种现象在通讯行业尤为明显。这一行业仅需要很少的有形资产投资,但是却能保持特许经营权。在通胀时期,商誉是不断奉献的礼物。    

 

But that statement applies, naturally, only to true economic Goodwill. Spurious accounting Goodwill – and there is plenty of it around –is another matter. When an overexcited management purchases a business at a silly price, the same accounting niceties described earlier are observed. Because it can’t go anywhere else, the silliness ends up in the Goodwill account. Considering the lack of managerial discipline that created the accoun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t might better be labeled “No-Will”. Whatever the term, the 40-year ritual typically is observed and the adrenalin so capitalized remains on the books as an “asset” just as if the acquisition had been a sensible one.    

 

但是这一论断自然只适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欺骗性的会计商誉(有很多这样的例 子)是另外一码事。当一个过度兴奋的管理层用愚蠢的高价购买一个业务时,前面描述的同样的会计细节也能被观察到。因为它无处可去,愚蠢的买价最终留在商誉 帐户。考虑到由于缺乏管理纪律而创造的这样一个帐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称之为“无誉”。无论期限,通常可以观察到40年的仪式性摊销。管理层追求刺激的肾上腺素被资本化保留在帐面上作为一项“资产”,就好像这个并购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If you cling to any belief that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is the best measure of economic reality, I suggest one final item to ponder.    

 

如果你坚持相信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是衡量经济现实的最佳方式,我建议你思考最后一个例子。    

 

Assume a company with $20 per share of net worth, all tangible assets. Further assume the company has internally developed some magnificent consumer franchise, or that it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obtain some important television stations by original FCC grant. Therefore, it earns a great deal on tangible assets, say $5 per share, or 25%.    

 

假设一个公司有每股20美元的净资产,全部是有形资产。进一步假设公司内部发展了一个绝妙的消费者特许经营权,或者这个公司足够幸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FCC最初授予的电视台许可。所以,这个公司于有形资产上盈利丰厚,比如每股5美元,或者25%的回报。    

 

With such economics, it might sell for $100 per share or more, and it might well also bring that price in a negotiated sale of the entire business.    

 

有这样的经济状况,这支公司的股票可能卖价每股100美元或更高。而且还有可能在一个谈判卖出整个业务中获得如此的价格。    

 

Assume an investor buys the stock at $100 per share, paying in effect $80 per share for Goodwill (just as would a corporate purchaser buying the whole company). Should the investor impute a $2 per share amortization charge annually ($80 divided by 40 years) to calculate“true” earnings per share? And, if so, should the new “true” earnings of $3 per share cause him to rethink his purchase price?    

 

假设一个投资者支付了每股100美元购买股票,实际上是用每股80美元支付了商誉(正如一个企业并购整个公司时那样)。这个投资者是否应该每年拿出2美元的摊销费用,用于计算“真实”每股盈利?如果是这样,新的3美元“真实”盈利是否应该促使他重新思考购买价格?    

 

We believe managers and investors alike should view intangible assets from two perspectives:    

我们相信经理人和投资者应该从两个视角看待无形资产:   1. In analysis of operating results – that is, in evaluating the underlying economics of a business unit – amortization charges    should be ignored. What a business can be expected to earn on    unleveraged net tangible assets, excluding any charges against    earnings for amortization of Goodwill, is the best guide to the    economic attractiveness of the operation. It is also the best guide to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operation’s economic Goodwill.      

在分析运营结果,也就是评估一个业务单元的内在经济状况时,摊销费用应该被忽略。一个业务预期在净有形资产上所能获得的利润,除去任何商誉的摊销费用,才是衡量业务运营在经济上是否有吸引力的最佳指导。这也是衡量业务运营的经济商誉的当前价值的最佳指导。    

2.

In evaluating the wisdom of business acquisitions, amortization charges should be ignored also. They should be deducted neither from earnings nor from the cost of the business. This means forever viewing purchased Goodwill at its full cost, before any    amortization. Furthermore, cost should be defined as including the full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 not just the recorded accounting  value – of all consideration given, irrespective of market prices of the securities involved at the time of merger and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pooling treatment was allowed. For example, what we truly paid in the Blue Chip merger for 40% of the Goodwill of See’s and the News wa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the $51.7 million entered on our books. This disparity exists because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Berkshire shares given up in the merger was less than their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which is the value that defines the true cost to us.

           

  在 评估商业并购是否明智时,摊销费用也应被忽略。摊销费用既不应该从业务的盈利中减去,也不应该从业务的成本中扣除。这意味着永远视所购买的商誉为在任何摊 销之前的全部成本。更重要的是,并购成本应该被定义为,包含所支付代价的全部内在商业价值,而不仅是其记录的会计价值,不论合并当时所涉及的证券的市场价 格,也不管是否允许用合并会计处理。比如,我们在合并Blue Chip 40%的喜诗和Buffalo Evening News的商誉时,真正支付的代价远超过我们记录在账面上的5170万美元。这种不一致的存在是由于在合并时,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对我们来说这才是决定真实成本的价值。  

 

 

 

Operations that appear to be winners based upon perspective (1) may pale when viewed from perspective (2). A good business is not always a good purchase – although it’s a good place to look for one.    

 

从视角(1)看似乎是赢家的业务运营,有可能从视角(2)看却黯然失色。一个好的业务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并购对象,虽然好业务是寻找好并购的地方。    

 

We will try to acquire businesses that have excellent operating economics measured by (1) and that provide reasonable returns measured by (2). Accounting consequences will be totally ignored.    

 

我们将寻求并购那些用(1)衡量是优秀的运营状况,而且用(2)衡量能产生合理回报的业务。会计后果将完全被忽略。    

 

At yearend 1983, net Goodwill on our accounting books totaled $62 million, consisting of the $79 million you see stated on the asset side of our balance sheet, and $17 million of negative Goodwill that is offset against the carrying value of our interest in Mutual Savings and Loan.    

 

在1983年底,在我们会计帐面上的净商誉是6200万美元,包括7900万美元标明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侧,以及1700万美元负的商誉以冲销我们持有的Mutual Savings and Loan的权益价值。    

 

We believe net economic Goodwill far exceeds the $62 million accounting number.    
我们相信净经济商誉远超过这6200万美元的会计数字。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附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7

偶像與現實----Steve Jobs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453

巴黎:

唔知點解,忽然間很多人在Steve Jobs死後,立他為自已的偶像,做人的目標。

我告訴大家,其實你們身邊也有很多俱備Steve Jobs的性格的人。

現實的是,當他們真的遇到這類人時,他們卻討厭、取笑這種九型人格中最聰明的完美主義的人格。

不 妨想一想,上次你的老板,叫你從做一份你已做了十日、只不過是有小小小小問題的報告時,你的心是怎樣想?又你那一位你認為識小小的同事卻指出,其實你已做 得很好的project,只不過很普通,你是如何反應?又客戶要求你減價、說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的價較你們靚得多,你們產品如何差,大彈特彈時,你的心是在 討厭他還是感激他,並把這些人當成自已的偶像?!

巴黎太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告訴Blog友,不是普通人可以應付得到。例如,每次刷完牙,請把牙刷、杯子,放回在櫃子內,不要放在那個已經是空空如也、十多呎的sink盆面上,又如果這間Winners分店沒有這個顏色,請開個多少時車到另一個city的另一間Winners找找,又如果發現你回家未換衣服便坐在疏化上,那麼整個疏化套便要馬上拿下去洗....還有很多

能夠和完美主義的人一起,並誠摯地接受他們,欣賞他們的某一面的人,本身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更多人選擇
放棄、或批評、或在次次次等級妥協,並找一些常人認為是對的理由說服、安慰自已。

例如,呢個老板是傻既、呢個客人老作、呢個同事亂吹、呢個女人以前唔係咁、又或呢種投資方法無用...等等。

巴黎也是一個正常人,投資路上絕對可以錯,不過我的性格決定了我對錯誤的看法,我的錯一定只會因在價值投資要求上,作了一些錯誤的妥協,我應該對那些條件的要求更高、更嚴厲、更完美!

有朋友說這段時候價值投資法已經收皮,要我解釋一下,他太高估我的才智。

我如何能解釋給一個不要求完美的人,做一些應該要完美的事?!

九型人格是天生的,Steve Jobs如是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8

現實。堅持。選擇。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我對中環的Sevva有點偏見,每次在這裡跟人談公事,總是有點不歡而散收場的情況出現。也許是我迷信,但有些地方,你就是覺得唔多利自己,唔多「老黎」。

*****

「Let's be frank…」Roger用這句開場白,我就有點唔多好既預感:「Behind我地公司既基金,對你地好有興趣,想at least take a stake。如果你地唔介意既話,我地可以簽個NDA,an then你地send us your financial statement,let's see我地有冇機會合作。」

Roger係行家,一個比我早近十年入行既行家。佢既創業故事,同我其實有點相似。然而Roger既公司比我成功,規模比我間蚊型企業大好多。經過十幾年 既日子,佢地既公司,響亞洲區算係行內規模最大既三間之一。我入行既時候,佢地既規模同現在既我地差唔多,不過冇幾耐,佢地就極速咁擴張,直到現在變成行 業巨人。

聞說當年,佢地俾基金睇中,得到巨額資金既幫助,然後打後果七、八年,佢地由一個基金,賣左去俾另一個基金,又再賣過俾又另一個基金,縱使我尚算緊貼行家新聞,但我都已經搞唔清,佢地到底轉左幾多次手。

「Hey Roger…」我吸了口大氣:「Let me be frank as well,我地唔需要新既shareholders,我地現在背後既股東有足夠實力提供funding俾我地,多謝你睇得起我,不過我睇唔到有呢個需要。」

這句對白,根本就係劇本既一部份。姑勿論我希唔希望得到private equity入股都好,有人問,我必定係會咁答既。莫非我會話:「好呀,你快d黎投資我啦,please…」?商業社會討厭既地方,就係大家都唔知點解係要跟住呢類「劇本」去做,又假,又浪費時間。

「CK,行業唔同左啦。」Roger低頭想了想:「以前我地呢行,係好實在既生意。今時今日,全行都唔同晒,特別係香港。同我地同級既competitors,唔係上市既就係有基金背景,我知道你地背後既shareholders有實力,不過同唔到基金鬥架。」

Which is true。這個我當然明白。如果唔係,當Roger約我出黎傾既時候,我就連果少少時間都費事浪費啦。事實上,呢幾年,成行都變晒。大家都係行家,條數其 實大家都知點計。當有人願意不斷用「賣一件蝕一件」既方式黎經營既時候,你就清楚知道,背後必定係有d野。有能力「賣一件蝕一件」既人,變得越黎越多,市 場上既demand冇增加,但supply卻非理性地瘋狂增加,不斷做,不斷蝕,到底為乜?

「"Market share"對騙子黎講,is a perfect tool。」Roger苦笑。

「So you are talking about yourself?」我老實不客氣。

「Think about it CK,你地其實好危險。」Roger拍了一拍我膊頭:「我知道你地呢兩年不斷try to走出香港,香港既market經已爛晒,有排都返唔到轉頭。但係你到既地方,好快都會同香港一樣,你一樣走唔甩。」

我心裡面忽然記起一句話:「如果你鬥唔過佢地,就只好加入佢地。」

唉。

Roger既公司,經過N手Private Equity持股之後,據我所知,有極大量既借貸。我有時好懷疑,如此既借貸比例,市場上萬一有d乜風吹草動,到底應唔應付得到。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有過人 既經營能力,係「企業神醫」化身。當接手一間公司既時候,發現盤數唔靚,經營出現結構性問題,會一廂情願咁認為,係上一手果個冇自己既能力同智慧,先至會 搞成咁。內裡有暗病既企業落在自己手上,係會有得救,而且前景一片光明。但係日子一耐,就發現大家原來殊途同歸,重病既企業,還是繼續病重,於是只能執靚 個樣,幫佢化個靚妝,然後幫佢搵主好人家賣俾下一手,一齊玩音樂椅既遊戲。音樂未停,呢d公司表面上仍然風光無限,直至音樂停既一刻,就要睇睇火棒到底 「花落誰家」。

Roger響過去十年既持股,又最初100%,去到今天less than 10%。

我估,佢既目標,其實係0%。

我響度諗,響金融業主導既商業社會裡面,到底仲有幾多空間,讓規模較小既企業,可以正正經經,實實在在咁做生意?

*****

有些餐廳,對我黎講依然係「唔太老黎」。


Philip 提到...

睇的財經書, 話 pe 都係靠借債, 高 leverage 黎骨水同套現去收佣同 trading, 好似你話齋, 咁樣玩落去,同個的 cds mbs 咁玩落去, 遲早爆煲, 如你諗住中途落車, 當然係另一回事勒, 但最后必有死傷. 而一盤生意能無限燒錢, 一係就佢死, 一係你地遲早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8

全息影像技術:科幻照進現實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803.html

1977年的經典影片《星球大戰》中,導演喬治·盧卡斯精心安排了這樣一些場景:莉亞公主通過一個閃爍的3D影像向盧克·天行者與歐比旺·肯諾比發 出求救信息;黑武士與虛擬的立體西斯皇帝頭像對話。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還有好幾處。以今天觀眾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橋段並無新意,但是你一定不知道,這 其實是「全息影像技術」在大銀幕上的首秀。

自那之後,「全息影像」技術開始成為科幻電影的標配:《第六日》裡栩栩如生的虛擬女管家把硬漢施瓦辛格迷得神魂顛倒;《阿凡達》裡的3D沙盤幫助人 類軍隊模擬備戰;最近上映的《碟中諜4》裡,潛入克林姆林宮竊取情報的阿湯哥用一塊能夠製造以假亂真場景的幕布成功騙過了謹慎的守衛。

從喬治·盧卡斯將「全息影像」的概念搬上銀幕至今已有30多年,人類技術的進步也使當年電影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場景正在迅速變為現實。今年春晚 上,給國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屬那變化莫測的絢麗舞台效果了。薩頂頂演唱《萬物生》時,漫天飛舞的虛擬花瓣驚豔全場,360度全景顯示的仙境般的場景,讓人 彷彿置身《阿凡達》裡的潘多拉星球,而這一切的背後正是全息影像技術的功勞。

以假亂真的全息影像技術

所謂全息影像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且再現物體三維圖像的技術。干涉可以用來記錄物體的光波信息,衍射能夠再現還原這些信息。

全息影像技術是如何呈現出物體的立體形象呢?這就要從它的拍攝原理講起。假設用一束激光照射一個細小微粒,微粒反射的是不斷向外擴大的球面波,此 時,用肉眼看微粒,會發現它是明亮的一點。當用普通照相機為這一微粒拍照時,反射的光波通過相機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一個亮點。相機底片記錄下這一光點,但是 無法記錄下微粒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所以,最後的照片上也只能看到一個平面的亮點。

而拍攝全息影像時則不同,它是將一束髮出平面波的激光和微粒反射出的球面波一起投射到底片上,整張底片都受到了光照,它記錄下的不是亮點,而是一組 同心圓,看起來就像一根被切成無數薄片的胡蘿蔔一樣。底片沖洗好後,再用發出平面波的激光,以拍攝時相同的角度射向底片,就會看到原來放置微粒的地方出現 了一個亮點,而且這個亮點是在空間中存在的,而非底片上。所以,全息影像技術所呈現的是一個包含位置信息在內全部光學信息的光點,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 再現原物體,宛如真實的一般。

全息影像技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那一年,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丹尼斯·加博爾博士在研究如何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過程中,偶然發 明了全息立體攝像。但當時由於技術限制,加博爾的發明並沒有被人重視。1962年以後,隨著激光器的發明,全息影像技術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1971年,科學界終於意識到了加博爾20年前發明的重要意義,授予他諾貝爾物理學獎。喬治·盧卡斯之所以會在1977年拍攝《星球大戰》的過程中大量使用表現全息影像技術的橋段,或許正是從加博爾的發明中汲取到的靈感。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還記得大約10年前頗為流行的激光防偽技術嗎?那時許多圖書、煙酒包裝上都有一個金光閃閃的小貼紙,望向其中會發現裡面竟是一幅立體的圖像,如果現 在你還在使用諾基亞的手機,打開後蓋,你很可能會發現電池上也有這麼個玩意。沒錯,這正是全息影像技術的初級應用。不過,這種防偽標識感光度很低,色彩更 是單調,還遠談不上以假亂真。

雖然,全息影像技術由來已久,但是在2000年前一直發展緩慢,直到2001年德國國家實驗室開發出的全息膜技術使三維圖像的再現成為可能,這才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此後幾年,隨著材料科技迅速成熟,全息影像技術飛速發展,並且得到愈發廣泛的應用。

2007年,思科CEO錢伯斯在印度班加羅爾的一場發佈會上,向人們展示了全息影像技術的魔力。在台上,錢伯斯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戴比爾斯面對面親切 交流,但是,錢伯斯身邊這個活靈活現的戴比爾斯只是一個虛擬形象,他的真人遠在4萬公里外的美國加州,奇妙的場景引得現場觀眾發出一陣陣驚嘆。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則更加大膽。

2010年,日本科技公司「Crypton未來媒體」為了推廣旗下的虛擬美少女歌手初音未來,開始運用全息影像技術舉辦現場「真人」演唱會。初音未 來的首場演出就大獲成功,2500張門票被搶購一空。舞台上,初音未來與真人樂手們配合默契,別有風情。此後,初音未來迅速成為紅遍全球的宅男殺手,先後 在美國、泰國和新加坡等地舉辦了多場現場演唱會,有消息稱,今年她還將造訪中國。童話大王鄭淵潔不久前赴日訪問時,還與初音未來的「本尊」親切合影,令不 少國內宅男羨慕不已。  

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國際品牌開始嘗試利用全息影像技術來配合產品的發布,而且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去年4月,Burberry在北京舉行的3D服裝秀就曾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不過,目前市場上對於全息影像技術的應用大都還停留在展示的階段,應用場景無非就是大型演出、展覽或者產品發佈會上,但全息影像技術未來的前景遠不侷限於此。

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看到實物商品,經常是東西拿到手後,才發現與網站上精美的圖片相比完全是南轅北轍,尤其是購買服飾時,只能憑感覺來判斷。

將來,全息影像技術完全可以與電商結合,那時,消費者看到的不再是那些華而不實的圖片,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三維圖像,這會解除消費者網購時的後顧 之憂,極大釋放電子商務的消費需求。而且,目前凡客等服飾電商都承諾當場試穿、無條件退貨,這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將來,一旦全息影像技術成熟,消費者完 全可以在下單之前完成試穿環節,為自己和商家都能免去不少煩惱。

電影《鋼鐵俠》則為人們展示了全息影像技術的另一幅圖景。影片中,主人公使用的計算機界面和操作台就是投射到空氣中的全息圖像,史塔克直接對著空氣 進行操作來設計盔甲。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影片中所呈現出的就將變為現實,事實上,微軟公司已經著手開發類似影片中展現的技術,並將這一項目命名 為Vermeer。目前,微軟的研究已經初具成果,不僅可以實現360度的虛擬圖像全方位顯示,還能夠通過Kinect攝像頭實現人與虛擬圖像的直接互 動。

全息影像技術在民用市場的深入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它在科幻電影中展現的巨大潛力卻已經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8

蘇寧電器(002024)之虛擬照進現實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2hv0.html

蘇寧的年報第一時間就看了,基本的情況大家已經分析很多,雖然事實清楚但千頭萬緒,反而一時不知道說些什麼好。這裡只簡單說說我對網購的看法。

 

1、零售的本質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表示,零售業就是要和對手打一輩子的價格戰。價格經常是消費者考慮的唯 一因素,在供應商現價產品基礎上再加價太難,此時商家只能通過控制經營成本,加快周轉速度來獲取更多利潤。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零售業的真諦就是高周 轉+低毛利。其邏輯是:零售業產品服務同質性高,只能採用總成本領先戰略,在自身保持微利的情況下讓競爭對手無法生存,因此毛利必然低,同時為了保證一定 的ROE,只能拚命提升周轉率。個人更認同網友影子武士的觀點:「定律不能成為教條,不能據此就判斷高毛利或者高淨利就是必然失敗。在劉順仁教授的《財報 就像一本故事書》中有關於沃爾瑪和凱馬特的分析,沃爾瑪的優勢在於超低的三費率(比凱馬特低5個點),因此在比對手低2個點的毛利率的前提下,能夠獲得3 個點的淨利潤率,而對手則掙紮在虧損的邊緣。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保持比競爭對手更低的費用率,以讓競爭對手虧損的價格銷售商品,而自己還能盈利,是零售業的最高境界。

 

零售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商品由廠商交到消費者手中,低成本+高質量+好服務都是競爭力的體現。但面對同樣的銷售價格/質量/服務,不同的零售商的成本可 能差異很大,比如大家都知道京東的店面成本大大低於蘇寧,而如光大證券唐佳睿提到蘇寧目前大家電的進貨成本要比京東便宜6-7%。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階段 會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當然如果時間放長或以整個行業來看,我也同意低毛利和高周轉是所有連鎖性質的核心。

 

我們先來看兩張讓人絕望的圖:蘇寧2003-2011年的ROE,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這幾個指標都呈下降趨勢。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另外單店收入、坪效也是飛流直下,讓人高興不起來。毛利率和淨利率卻一直在上升,似乎更加印證了蘇寧在違反零售業本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不過如果仔細分析,大家關於毛利率可能反應過度了,它並非從2003年的8.57%翻倍到2011年的18.94%。由於2007年SAP上線後進行了會 計調整,2006年的毛利率從10.42%調整為14.88%(感謝網友影子武士的細心,詳見深交所公告《關於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前期會計 調整的專項說明》,或2007年年報第60頁「六、關於對前期會計調整情況的說明」以及第112頁「五前期會計調整 (續)」)。我按2006年相同的比例推算2003年的大致毛利率為12.24%,這樣的話到2011年只增長了55%,而非翻倍(上圖中「調整後毛利 率」)。蘇寧的淨利率從2003年的1.75%提高到2011年的5.2%,幅度不小,高於國美的2.92%(2011年)和永輝超市的2.48% (2010年),不過還不至於到違反零售業本質的地步。我們看一下同期一些醫藥企業的商業部分淨利率也在5%左右:國藥股份5.51%,云南白藥 6.39%,天士力4.09%,而蘇寧的規模效應和管理效率無疑比這些企業的商業部分強很多。


與周轉率下降、淨利率提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蘇寧對供應商的壓榨。應付帳款周轉天數從2004年的22.18提升到2011年的36.46,供應商佔款一年 光利息就好幾億,財務費用為負(倒賺錢),可見蘇寧越來越強勢。現金的增加(現金/銷售額比例大幅攀升)也是周轉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投入資產的角 度,這些資金顯然沒有被充分利用。這點我倒是覺得有違零售的本質。假設蘇寧把這些錢還給供應商,周轉率就會好看很多,同時槓桿率會下降,而作為縮短回款週 期的交換條件,蘇寧可以要求供應商略微提升返點率使得淨利潤不下降,那麼ROE可以保持。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另外即使在京東風頭最勁的2011年,蘇寧可比店面同比增長率也是正數(3.39%)。在一線城市,對宏觀調控政策敏感度高,受政策影響較大,而且是京東的最強勢區域,可比店面銷售同比增長為2.23%,並非一敗塗地。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不可否認蘇寧的周轉越來越慢,其中既有規模擴大,開拓三四線城市的因素,也有戰勝國美後開始追求利潤的因素。在將來與電商的戰鬥中,毛利和淨利的提升會受 到限制;隨著加入網購價格戰以及物流體系進一步建設,周轉率應該會止住下降趨勢;隨著競爭的加劇,繼續增加供應商佔款會有壓力;ROE估計會維持在20左 右。


2、網購的本質
京東來勢洶洶,讓很多投資者措手不及,一下子懵了。很多原本看好蘇寧的人都180大轉彎,紛紛看空,認為蘇寧會被新經濟淘汰。我的看法略有不同:網購企業並不算真正的互聯網企業,而屬於傳統產業。 我說個例子:大約10年前有一家賣盒飯的企業,提供網絡點餐服務,並可以通過自動的MSN機器人接收訂單:大家用MSN發送條菜單信息,一會飯到付款。銷 售的方式雖然改變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但類似的企業並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迅速擴張,因為制約它的仍是實際的供應鏈整合和物流網絡能力。雖然京東把 TMALL天貓作為下一個對手,但我認為他們的差別是本質的,很難超越。TMALL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企業,它提供平台,並通過支付寶收手續費。京東與 TMALL天貓的差距遠遠大於蘇寧與京東的差距。

 

京東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並不僅僅因為它是網購企業,更不是所有網購企業都會成功。大約2000年網絡熱潮的時候,我在一家網購公司兼職。公司名字叫 ebook,顧名思意和噹噹是同一類型的。當時大家的共識是書和音響品等標準化最強,最適合網購,在狂熱的氣氛下這類公司多如牛毛。大家群雄逐鹿,浴血廝 殺,但十多年過去了,最終只有噹噹等少數企業活下來了。而噹噹2010年銷售額不過23億,蘇寧易購2010年不到一年就做到20億,2011年59億, 輕鬆超越。 

項目(2010) 萬元 蘇寧電器 佔收入比 項目(2010) 噹噹 佔收入比
經營毛利 收入 7,550,470 100.00% 收入 228,168 100.00%
  毛利率 1343983.66 17.80% 毛利率 50579.9 22.17%
終端建設成本 裝修費用攤銷 23,751 0.31% 折舊費(IDC服務器折舊) 200 0.09%
  店面折舊費用 4,708 0.06%      
終端維護成本 租賃費用 255,925 3.39% 技術和內容 6,268 2.75%
  水電費用 38,485 0.51%      
  人員費用 150,000 1.99%      
終端推廣促銷成本 廣告促銷費用 114,662 1.52% 營銷費用 7,666 3.36%
合計 終端建設維護營銷成本 587,531 7.78% 合計 14,134 6.19%
物流成本 運輸費用 34,820 0.46% 物流費用 28,644 12.55%
  倉儲折舊 5,000 0.07%      
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 125,031 1.66% 管理費用 6,790 2.98%


上表是蘇寧和噹噹成本的初略比較,可見網購雖然終端成本不高,但物流成本巨大。正因為如此,京東把寶貴的現金都投入物流體系的建設,因為它知道自己最大的 不足就在於物流體系成本升高。自建物流基地花銷十分巨大,龐大的資金壓力讓「薄利多銷」模式的京東商城喘不過氣,因此許多質疑者認為,面對嚴峻的資金壓 力,IPO無疑將是京東唯一可選擇的道路。較之京東,蘇寧易購的根基要紮實的多。2012年3月份,蘇寧南京小商品自動分揀庫正式投入使用,蘇寧今年也將 完成全國約60個大型物流基地的選址,推進售後服務計劃。由此可見,儘管蘇寧易購所推行的電商模式與京東商城並無過大差異,但蘇寧憑藉其雄厚的線下實力, 擁有完備的大型自有物流基地,無論是線上系統還是實體系統銷售,都能做到不同系統同一標準,從產品的採購、上線、銷售到售後維護,均能實現「一站式」服 務。對於網購用戶來說,除去商品價格優勢、交易方便外,若網購完全能夠實現與實體店的同等售前售後服務標準,那麼未來線上市場的前景不可限量。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讓我們平移一下時間坐標,用2001年的蘇寧(收入16.64億)與2008年的京東(收入13.2億)做一個比較,京東的收入增速大概比蘇寧快一倍多 (當然有一點區別在於同時期蘇寧是盈利的,而京東是虧損的)。不過京東的增速也隨著規模而下滑,我覺得它今年很難實現500億的目標。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總體而言,我認為京東、噹噹等網購企業更接近傳統產業,而非互聯網產業(平台型的TMALL等例外)。網購只是和直銷、分銷等並列的一種銷售方法,關鍵還 是取決於企業戰略、運營效率和物流網絡。另外,雖然經過十多年熏陶,很多人如今習慣了網上買書,但北京的幾大書店(西單、中關村等)即使不打折,照樣擠得 水洩不通,因此我不認為網購方式(數字化生活)會是所有人的選擇。


3、虛擬照進現實

京東發展至今,既有蘇寧國美等疏忽大意的因素,也有他們不得已的地方。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京東以人見人怕的虧損為絕招,一路披荊斬棘。而各行業大佬們 誰也不願還擊,畢竟那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自殺行為,作為上市公司更是有很多顧慮。不過現在是決戰的時候了,也是反擊的最好時機。今年會是電商企業戰鬥 最恢宏最慘烈的一年,也是決定命運的一年。

 

京東是很值得尊重的企業。它8年前創立時,劉強東劃定的邊界是「網上IT賣場」;兩年前,劉強東的邊界還是「網上3C賣場」;如今京東瞄準了TMALL, 這是劉強東野蠻生長的邏輯。每次邊界拓展,劉強東都掀起了一場戰爭,敵人從國美、蘇寧、噹噹,直到現在的淘寶。每次戰爭都是硝煙瀰漫,遍地狼籍,京東卻總 是愈戰愈強。目前電商模式普遍是薄利多銷,多數電商企業均是抱著以虧損換聲譽求規模的心態,這也是典型的西方電商模式,巨虧之下,能夠存活下來的電商企業 屈指可算。之所以四處樹敵,是因為京東等電商就如同沒有腳的荊棘鳥,只能向前,停下來就死路一條。在京東物流能達到的大城市裡電器/IT/3C減速,而又 沒有能力向二三線城市下沉時,只能增加銷售種類,別無他法。與眾人合圍京東,這對蘇寧來說是好事。

 

2012年蘇寧將搭建「蘇寧連鎖、樂購仕連鎖、蘇寧易購」三個戰略業務單元協同發展的框架,相互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業務發展模式,著力推動商業模式轉型和 優化盈利模式。蘇寧易購的不斷壯大為蘇寧未來轉型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從產品線上來看,蘇寧的經營品類將在經歷了從空調到綜合電器、再到3C產品的基礎 上向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金融產品等全品類邁進,逐步步入綜合零售商的發展之路。公司將優先借助蘇寧易購的平台開展多品類經營,在成熟的前提 下,向樂購仕連鎖、蘇寧連鎖依次推廣。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蘇寧易購有效地突破了實體經營的侷限,充分地挖掘了公司二十年來所積累的前後台能力,快速地實現 品類的拓展,有效地提升了企業經營的邊際效應。

 

有人認為,蘇寧今年繼續實行大規模的擴張計劃,不合時宜,在電商日益興起的今天,蘇寧應該削減實體店的規模而不是擴大。事實上,任何虛擬市場必須以實體作為支撐。 以國美、噹噹所謂的「弱弱聯合」來看,國美電器作為實體,與噹噹網虛擬線上市場開展電商合作,本質上來看也是線上與線下的聯動互補,而京東商城缺乏實體支 撐,多年薄利多銷,幾乎無商業盈利,供應商的成本不斷升高,刺激京東快速上馬,自建物流基地。因此很多人擔心在易購國美亞馬遜一號店大兵壓境,天貓背後點 火的格局,京東能否上市活命。上無盈利,下缺資金,噹噹網CEO李國慶所認為的「京東商城的錢頂多「燒到」今年8月份」並非只是空談。

 

我倒是認為京東會和天貓TMALL、易購一樣是最終勝利者之一。繼續保持我在《蘇寧電器(002024)尚能飯否?》一文中的觀點不變:京東小的時候可以搭蘇寧等的便車,當到一定規模後還得自己建實體店/體驗店;而蘇寧則會反方向發展,將來兩個企業應該越來越相似,共同發展

 

目前仍然認為蘇寧有成為王者的基因,但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其中的路徑依賴是需要花大力氣消除的,也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智慧和勇氣。另外個人雖然看好易購超越京東,但不認為其能超越天貓TMALL;對蘇寧做百貨是否能戰勝永輝、沃爾瑪也保持懷疑。

 

苏宁电器(002024)之虚拟照进现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