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印字号收藏 [RSS]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更多 德克士转型再进京 顶新集团发力餐饮连锁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3/3NMDAwMDI0NjE3NQ.html

当肯德基与麦当劳把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时,一直重点经营二三线城市的德克士却改头换面重新杀回了一线城市。

近日,德克士的第五代店“新舒食概念店”落户北京,这是该品牌在北京市场上几进几出之后的新一轮尝试。在顶新集团把连锁餐饮定位成新的支柱性业务后,德克士再次重振旗鼓进军一线城市。

尽 管在国内已经拥有1200家门店,与麦当劳不相上下,但对于德克士来说,一线城市仍然几乎等于空白。此番再度入京,顶新集团给德克士定下的目标是,拿下一 线城市,到2030年全国门店达到一万家。据德克士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德克士在北京只有2家门店,上海7家,广州1家。

目前,顶新集团旗下的连锁餐饮品牌除了德克士之外,还有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后者自2006年7月开出首店之后,目前已在一二三线城市共计开设72家门店,成为顶新集团继德克士之后的第二张餐饮王牌。

据顶新集团透露,在其目前年均约750亿元的销售额中,德克士、康师傅私房牛肉面、全家便利店的营业额是90亿元。在未来20年,顶新集团希望这部分收入可以占到其总收入的一半。

再度进京

重回京城故地,德克士一改往日旧貌,其新店定位为“东方舒食追求”。在这个第五代门店里,餐厅经营的产品不再见传统西式快餐的薯条、汉堡和碳酸饮料,而是更多强调米饭、蔬菜、豆浆、茶饮料等。

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表示,今年还会在北京再开2家新店,同时深圳也会有1家新店开张。此次进入一线城市的门店都是直营,等成熟后会开放加盟。

1996年,顶新集团收购了来自美国的快餐品牌德克士。不过,与麦当劳、肯德基在一线城市接连攻城拔寨的势头相比,德克士并没能在北上广等地找到自己的舞台。在与麦当劳、肯德基的竞争中,德克士难止亏损。虽是遍地开花,却是遍体鳞伤。

两年后,德克士的54家直营店亏损上亿,不得不逐渐退出北京、上海等市场,转而经营二三线城市。然而,就是在这块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区域里,德克士开始迅速生根扩张。

目前,德克士已经进入到国内382个城市,在五年前扭亏为盈之后,现在其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在现有的1200家门店中,直营店占到10%,加盟店为90%。

尽管如此,对于德克士以及顶新集团来说,一线城市的市场吸引力始终挥之不去。

2005年,德克士首次重返北京,但却依然是乘兴而至,失望而归。接下来几年里,在麦当劳、肯德基相继在北上广三地落地生根之后,德克士在一线城市的成绩几乎等于空白。据德克士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德克士在北京只有2家门店,上海7家,广州1家。

德 克士表示,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德克士的门店从第1家到第1000家,现在已经到了进入一线城市的时候。不过,这一次的尝试不会继续原来西式快餐的模 式。魏应行表示,德克士不想做行业里的老三,要与西式快餐有区别,此次新店打造“东方舒食”概念就是要有别于麦当劳和肯德基。

第二航母

如果说上一个20年,康师傅方便面、茶饮料、饼干等产品撑起了顶新集团在内地的业绩,那么下一个20年,连锁餐饮和便利店将会是其第二艘航母。

行业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内地快餐产业市场每年的规模已近万亿元,并正以年平均18%的成长率急速扩大,庞大的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快餐品牌进入。

一 时之间,除了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个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赛百味、真功夫、乡村基等多个外资、民营连锁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相继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竞争。今 年初,赛百味已经超过麦当劳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公司,而这位“新科状元”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市场上大举扩张,追赶麦当劳和肯德基。

面对各路资本对连锁快餐行业如火如荼的投资之势,已经凭借德克士在二三线城市站稳脚跟的顶新集团想要更多。

顶新集团表示,未来德克士和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将是其快速抢攻内地餐饮市场的王牌。在顶新集团近年来年均约750亿元的销售额中,德克士、康师傅私房牛肉面、全家便利店现在的营业额是90亿元,未来20年,顶新集团希望这一块的收入可以占集团总收入的一半。

目前,顶新集团旗下的连锁餐饮品牌除了德克士之外,还有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后者自2006年7月开出首店之后,已在一二三线城市共计开设72家门店,成为顶新集团继德克士之后的第二张餐饮王牌。

根据顶新集团的计划,今后,德克士、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全家便利店将分别以每年150-200家、100家和300-400家的速度扩张。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在连锁餐饮行业的实力,顶新集团还已经与日本最大盖饭连锁餐饮品牌吉野家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并计划于5年内在国内开出1000家门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8

企業估值的例子(巨人網絡-新浪白雲之鄉)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tv9.html

    所謂價值投資,就是在給企業估值的基礎上,找到低估的企業,給予投資。
 
 

 

   什麼是低估呢?就是指價格低於企業未來現金流折現。

 
  什麼是企業未來現金流折現呢?就是未來N年企業可以賺的錢,折合到今天的價格。

 
  所以找到低估的企業,是價值投資的前提。但凡是做過企業估值的,大概都會有估值的困惑。因為從具體的財務指標上,的確是很難給一個企業的未來現金流做出比較合理的估值。所以估值就像識人,其實就是一種思維,一種綜合感覺。而不是一種計算方法。

 
  我的個人體會。估值其實一點也不神秘,是個實實在在的事情。一旦你遇到一個低估的公司,大概在很短時間就有感覺。這就是巴菲特講的,如果一個小時,還弄不明白。也不花幾天或更長時間去弄明白。下面談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感覺。

 
   史玉柱的巨人網絡,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例子。我們看一看,你願意多少錢去買下它?

 
  基本情況如下:

 
   1)它現在有現金或等價物9.447億美元。
 
   2)今年的營收預計為2.5億美元,淨利潤大約會1.6億美元。
 
   3)公司的營收毛利率約為85%,淨利率約為65%。

 
  從2007年上市後的情況看,巨人網絡是個不缺錢的公司。是中國在海外上市公司中,少有的幾家每年發放紅利的公司。發放紅利後,每年大約有1億美金以上的淨利潤留存公司。

 
  同時網遊公司不需要進貨,所以不像製造業公司,需要現金作為周轉用。這樣,你買下這家公司後,就可以把現金還銀行。所以在買下公司的價錢中,可以粗略地減去這部分錢(9.447億美元現金)。

 
   剩下的核心問題是,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每年可以產生1.6億美元淨利潤的巨人網絡?

 
  16億美元?顯然價錢太高了。10年才能收回成本,不合算。8億美元?大致5年收回成本,似乎比較靠譜。 4.8億美元?大約3年收回成本,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投資。

 
  大家可以看出,巨人網絡的毛利潤和淨利率都是很高的,與大家都知道的茅台酒大致差不多。所以關鍵是今後營業收入變化的情況。

 
  巨人的征途2已經正式上線。收費方式也由以前的道具收費,變為收中介費。即每一個玩家出售的裝備,巨人提取5%的中介費。就好像把自己的網上商城,改為了淘寶方式。這樣做的最大益處是,它將改變網遊的參與者狀態。

 
  我們可以算一下。假設巨人網絡的年營收為3億美元,那麼出售道具的玩家總收入就是60億美元。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許會出現一個新職業:就是網遊工作者,即以出售網遊道具為職業。就像淘寶的平台,創造了一大批網上商人。巨人的網遊,將創造一大批網遊工作者。

 
  巨人的股權結構比較簡單。史玉柱是一股獨大。但他又是不管具體工作。具體工作,下面的管理人員,充分行使權力。

 
  近年又把下面的網遊研發隊伍,分別成立獨立的子公司。巨人佔51%的股份,每個網遊的研發團隊佔49%。好遊戲可以獨立上市。大概這在中外網遊公司裡,這也算是把研發團隊的利益最大化了。

 
  珠海和上海兩地新建的巨人集團基地,從史玉柱個人投資建的,租給巨人網絡使用。從照片上看,的確是非常漂亮了。從巨人員工的微博看,員工的待遇,是不錯的了。看得出,員工們都很高興。

 
  最近,巨人網絡員工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玩大的」。僅花費人民幣6萬元。該電影,超過千萬點擊。網友普遍反映不錯。它預示著,中國網遊,將由不務正業,成為大眾接受的一種商業娛樂和收入方式。

 
  所以綜合看,我感覺巨人今後幾年的營收,應該上一個台階。

 
  現在回到開始的問題,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年淨利潤1.6億美元(潛在可能增加到2-3億美元)的巨人網絡呢?

 
  5-6億美元?低估了吧?實際上,在幾個月前,我的買入價格是6.45美元。折合5.4億美元買下了巨人網絡的未來現金流。大約3年多一點收回成本。

 
  最近,從雅虎退出。有20%收益。本金以331元美元買入了蘋果。盈利部分,又以8美元買入了巨人。相當於9億美元,買下了巨人的年1.6億(或2-3億美元)淨利潤。

 
  你看,以6.5元買入和以8元買入,就有這麼大的成本不同。不過,預計巨人的9億多現金也不會總是存銀行。只要每年增加10%的投資收益,那年淨利潤就會增加40-50%。那8元也不算貴了。

 
  註:這裡不是推薦股票,只是談企業估值的思維方式。你的投資一定不要以此作為基礎。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4

[已推荐到新浪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之二: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q4e.html

前文《賣方分析師是干什麼的》以三國設喻,討論賣方分析師的角色定位;本文為此系列評論的第二篇,題目是《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主要討論賣方分析師的生存狀態和現實困境,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

 

高善文

 

中國賣方分析師行業的出現和成長,是依託在以公募基金和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人快速崛起的基礎上。這好比有了天下大亂,群雄紛起的時代,各路謀士才有了施展縱橫之術、可以朝秦暮楚的舞台。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過去十年的時間。

 

對於一般的公眾來說,90年代的股評家和現在的分析師似乎是同一夥人,畢竟這些人每天都在媒體上口水橫飛、剖析大勢、預測股價。但以我之見,股評家與分析師之間並無師承關係,這兩伙人之間缺乏基本的相互認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對方。

 

站在分析師的角度看,股評家屬於算命先生,分析師屬於謀士;股評家看重短線預測,以技術分析為依據;分析師立足於中長線判斷,以基本面分析為指南。

 

然而,正如90年代盛極一時的股評家隊伍日漸蕭索一樣,斗轉星移,在過去十年,賣方分析師行業內部也經歷著陸塊飄移帶來的撞擊和陣痛,經歷著氣候變遷帶來的興廢存絕,這一變化迄今遠未結束。

 

十年之前的世紀之交,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初試啼聲,以之為客戶的券商賣方研究和機構銷售業務應運而生。

 

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式本出現和興起於西洋,於國人實為舶來之品。正如中國人早先學做西裝,連上衣的補丁也要如法仿製一樣,連同共同基金一起乘船東來的,還有價值投資的理念和信仰,這相對於90年代依靠資金優勢坐莊圖利的風潮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價值投資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立足於發現並買入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一直持有直到其價格回到合理水平;其基本信仰是股票價格在短期內由於各種原因可以嚴重偏離基本面,但市場遲早會自我修正,股票價格從長期來看要反映基本面。

 

這樣,投資過程在原理上包括兩個步驟:一個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經濟走向、行業政策、公司前景,並體現為盈利及其趨勢的動態等諸多指標的預測;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當前是否存在恰當的、促使股價修正的催化劑。

 

2003年我初入行業的時候,基本的感受是:當時在買賣方機構之間似乎存在一個基本的默契,即賣方分析師負責第一個步驟;買方投資人負責第二個步驟。

 

所以當時我們常討論一個賣方分析師職業的重大問題,即分析師到底是在「研究公司」、還是在「研究股票」?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賣方分析師是負責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給買方投資人來做。

 

基於這樣的看法,當時甚至要求分析師在電腦上刪除行情系統,不理會股價的漲跌,埋頭研究公司和行業的情況,並提出三個判斷分析師研究報告質量的標準,即「數據是否紮實可靠?邏輯是否縝密細緻?看法和判斷是否具有獨創性?」

 

回頭來看,由於宏觀經濟週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業方浮海而來,正蹣跚學步的發展階段,2003年以「五朵金花」為代表,價值投資的理念大獲成功,盛極一時。

 

以此為契機,專注於分析基本面的賣方研究業務也奇葩初綻、早鶯鳴樹。許多人同意,當時的賣方分析師總體上確實撰寫了不少有創見、有深度、有啟發的研究報告。

 

如果以當時的行業情況作為標竿,過去八年中賣方分析師行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發生著兩個重大而持續的系統性變化:一是研究報告的質量一降再降,以至於捕風 捉影、觀點雷同、論證草率、市場批評詬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務的方式爭奇鬥豔,以至於花樣百出、競騷弄巧、耍嗲賣呆,甚至出賣「色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如此持續和全面的行業變化當非起源於一家機構或少數幾個分析師的微觀原因,必來自於地殼運動、陸塊漂移等重大的環境變化,從而形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過程。

 

造成這一巨變的宏觀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是外來理念本土化過程中的適應和掙扎。

 

巴菲特被公推為價值投資理念的化身,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頂禮膜拜;但他老人家也公開地認為短期股價波動難以預測。一言以蔽之,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的價值投資關鍵之一是時間維度,價格只有在長期內才會向價值回歸。

 

那麼從操作上看,長期有多長呢?這方面沒有權威和公認的說法,我個人認為,保守地看,不會少於一年。

 

但中國投資者評判股票買賣成敗的時間尺度通常有多久呢?個人感覺六個月到一年(除非深度套牢)。這形成了專業(機構)投資管理人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的行業規則和文化;並波及到保險公司等本來著眼長期的專業機構(這是由於基金管理人可以來回流動)。

 

問題隨之而生:既然投資者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個月的比拚中爭長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決生死。但基本面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

 

這好比本來是練馬拉松的長跑運動員,一下子被要求參加百米賽跑,從比耐力變為拼速度,這對正在興起的資產管理行業而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挑戰和轉型。

 

在體育領域,短跑冠軍很少人能夠贏得長跑比賽,在投資領域情況大約類似。有時投資人短期業績居前,則欣欣然、飄飄然、負手而立、環視四周、以為天下英雄、捨我其誰?殊不知秋雨黃葉、風雲際會,其間運氣成分極大,豈可全歸於人力之功?檢視過去多年行業排名變化、此理昭然。

 

終極的問題是,投資活動本來應該是長跑比賽;用練短道速跑的方式來應對無疑是旁門左道之路,這一事實業內人所共知,但沒有人能夠改變。

 

這一地殼巨變對行業氣候影響重大,它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用行業內部人的話來說,就是「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

 

業內的人大約知道,我個人是宏觀經濟分析師,部分是出於興趣,部分是為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過去八年中提出過幾個小理論,名之為「產能週期理論」、「通貨 膨脹理論」和「資產重估理論」,分別用以回答經濟波動、政策鬆緊和股價漲跌的問題,而其中以資產重估理論略為見知於買方機構。

 

就事論事地看,資產重估理論是否站得住腳,眾議紛紜、見仁見智、褒貶不一;大家所可達成一致的是:此說為我們自創的武功秘籍、內力心法,成敗之間,可由市場來檢驗。

 

然而,資產重估理論之所以較其他兩個理論略為出名,關鍵之一在於它試圖回答市場的趨勢問題,其預言未必從來成功,但立此存照,權可備考。這從側面印證了趨勢投資的興起和流行。

 

賣方分析師既然被迫調整,其應對之策是什麼呢?他們該如何進化以適應投資氣候的巨變,從而避免自身淪為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呢?

 

迄今來看,分析師發展出四種技巧和方法來適應行業的新環境,這些分別是:

 

一是走「取巧」之路,在內幕信息上做文章。

 

顧名思義,內幕信息必然是謀之於床榻、籌之於密室,口傳心會,無法公開形諸報告。這迫使分析師要善於勾兌、長於打聽,又要在報告中多加掩飾。

 

市場廣大,各色傳聞朝夕流布;風吹影動,難免令人浮想聯翩,有時形成「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特景觀。個中交易,當事人各取所需,局外人難窺究竟,這自然引發公眾的憤怒和聲討。

 

二是走「守拙」之路,在公開信息的服務上做文章。

 

公開信息很難用於短期股價的漲跌預測,但買方機構至少可用於控制風險,所以仍然日日需要,時時緊盯。於是乎彙總各類公開信息和情況的報告如沙飛石走,內容不外乎你傳我抄,大同小異,所爭著只是「誰的速度更快、誰的腿腳更勤」,把智力活動徹底轉變為體力勞動。

 

為了在「守拙」之中建立門檻,減少競爭,分析師採取的策略是各立山頭,分別把住幾家上市公司,成為其與資本市場溝通的獨家渠道和代言人。如此一來,其獨立性自然受到質疑。

 

三是走「傳粉」之路,在把握市場情緒上做文章。

 

市場短期難以預測,部分原因在於其情緒起伏難測,在亢奮時把多數利空解讀為利好,在低迷時把多數利好解讀為利空。

 

但如果與主流投資者朝夕交流,把握其所思所想,自然有助於理解市場的短期情緒波動。這好比做官要揣摩上意,就必須低眉折腰、降尊屈貴與領導身邊工作人員搞好關係;搞對象要揣摩女人心思,就必須噓寒問暖,慇勤服侍,時刻不離一樣。

 

實際上單個買方機構對其他買方機構的想法通常都很好奇,這只有勤於交流的賣方機構才能把握。所以分析師還可以如蜜蜂傳佈花粉,把一家買方機構的想法帶給另外一家,多家機構走下來就釀粉成蜜,形成有價值的看法和報告。

 

四是走「行險」之路,在閉門造車上做文章。

 

發揮想像編故事,預測股價放衛星,其結果要麼一鳴驚人,天下側目;要麼轉移槍口,重新來過。由此拼湊的報告泥沙俱下,自不待言。

 

許多賣方分析師多年寒窗苦讀、甚至負笈海外求學,習得屠龍之術、使得如椽巨筆、做得錦繡文章,跑得馬拉松、游得萬米泳、本要在「邏輯」、「數據」和「創 見」上與人拼內力、比高下;不料一身真功夫、滿腹好學識在中國市場卻全無用武之地,同業競爭、臨陣對決、近身肉搏之時,全靠「勾兌於茶肆之間、謀劃於密室 之內」、需要「勤如蜜蜂布粉、媚若小姐侍客」,勝負決於盤外,不亦悲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4

新浪微博的狂飆與冷思考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8920.html

浪微博和曹國偉這兩天賺足了面子。上線兩週年,新浪微博廣告做到了納斯達克塔樓。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丁磊連連對曹國偉的新浪團隊奉上溢美之詞。

馬化騰大誇曹國偉,說他將媒體能力嫁接在社區,但又不打造純社區的做法非常聰明;丁磊一如既往、簡潔明了地直稱,新浪微博是「行業老大」。

新浪的確顧盼自雄。上週發佈的二季報顯示,其微博用戶數已超過2億,其中有45%來自移動互聯網終端。它趕上了Twitter。

開放平台方面,新浪微博也一直在加碼。目前它已引入大約3500個第三方開發應用,還有約七八千個正在申請進入。據說,加強開放平台功能的新浪微博第四版即將上線。

可資比照的是,騰訊開放平台官方向筆者提供的數字顯示,已有超過1.2億名活躍用戶,審核過4萬種應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騰訊開放平台是一張集聚了騰訊旗下朋友網、騰訊微博、QQ遊戲、QQ空間及Q+五大平台的「集群牌」。

單純以微博形態而言,儘管騰訊6月也宣佈用戶數超過2億,但話語權仍暫時落後新浪。

年初,第一財經電視一檔電視節目曾討論「誰能打敗蘋果」。現場一位嘉賓曾給出如此答案:新浪微博+富士康。

聽起來像是玩笑胡鬧,但其中的趣味是:碎片化信息分享應用加上流量、內容平台,這可算得上是交互時代互聯網的底層價值,加上富士康在產品定義上的掌控力,與蘋果相比,這一模式似乎絲毫不遜色。

不過,微博的威猛不是白來的。新浪為此付出了二季度淨利潤下滑近半的代價。研發費用和廣告開支的上升主要消耗於微博業務,運營費用上升87%,產品研發成本翻倍,新浪為了這塊「心頭肉」可謂是不惜血本。

曹國偉說,下半年還會繼續對業務投入,但不會再像二季度這般猛烈。新浪看來也已隱隱感覺到了微博賺錢的要求,他們得證明,眼下光鮮無比的新浪微博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資本市場也似在作出隱證。在新浪推出微博業務後,新浪股價一度攀高至140美元,後逐漸回落。

新浪不是開心網,憑藉資訊資源眼下不必擔心流量衰減,支撐社區的用戶原創內容資源也極豐富。他們目前需要把握的是商業化推進的節奏和拓寬流量變現渠道的方式。

對於商業化推進新浪一直謹慎,如今微博中轉載視頻仍未允許加載廣告。

新浪目前選擇的是搞基建。7月,新浪上線了其虛擬貨幣「微幣」,並側重打造廣告系統和支付系統,探索各種廣告形式。它也在有意為微博商業模式的強化儲備力量。如選擇入股土豆,配合短視頻在微博中的應用。

新浪商業化慾望日益明顯。曹國偉上週表示,新浪微博明年上半年可能開始貨幣化。

但狂飆下的它卻面臨許多風險。曹國偉有許多加減法要做。他表示,新浪不可能介入電商或移動互聯網所有產業鏈。舉例稱,在電商領域,新浪定位是營銷平台。但狂飆後是否能抵禦貪婪尚不得而知。

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政策與監管。某種意義上,新浪微博一年來的狂飆得益於它的輿論高地,諸多公共事件推動了它的成長,但也開始引起相關部門注意。近來,相關部門頻頻表示,要加強互聯網新技術應用和管理,堅決杜絕虛假有害信息。

如何在規則內起舞,曹國偉可能要琢磨琢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4

新浪微博單頁面流量下降 進入疲勞期

http://news.imeigu.com/a/1323767583503.html

自開通業務以來,新浪微博依靠明星們的提攜,草根們的參與,一飛衝天。如今,明星們累了,草根們煩了,於是,新浪微博換個思路,或許能柳暗花明

一正一反的兩項數據,表明新浪微博已經結束爆髮式的增長,開始轉入艱難的途中跑。

11月9日,新浪公司發佈了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財報。截至9月底,新浪微博註冊用戶超過2.27億,並於近期突破2.5億。而新浪微博用戶平均每天發佈的微博數,已從7500萬條增加到8600萬條,上升了15%。與此同時,新浪微博整體流量也實現了23%的上漲。

然而,據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Alexa的監測數據顯示,進入8月份之後,新浪微博流量趨於平穩,但單用戶頁面瀏覽量卻從9月開始持續下滑。

顯然,對寄望靠微博業務二次創業的新浪來說,情形開始變得有些不妙。於是,新浪微博迫不及待地啟動改版工作,並在10月17日開放性推出升級後的微博4.0版。

新浪CEO曹國偉對此表示:「我們的重點已轉向給微博添加更多的社交網絡功能,提高用戶黏性……」他還稱,新浪微博業務的重點不是進行創收,而是繼續提升用戶體驗。

在 找到有效的創收模式之前,持續提升用戶體驗是各微博服務商最重要的工作,而各大門戶公司也在為此不懈地努力。本刊記者獲悉,新浪微博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的 騰訊微博於近日透露其用戶數量已經超過3億。而在2010年8月高調提出「再造搜狐」計劃的搜狐也正在發力微博業務,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甚至告訴《IT 時代週刊》,他希望用一年時間使搜狐微博的市場份額與新浪微博相當。

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微博用戶的熱情減退,新浪微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

進入疲勞期

2009 年8月,新浪微博開始內測。當時中國互聯網正經歷新一波的陣痛期。早期逐步發展壯大的獨立微博飯否、嘀咕、嘰歪因為監管問題紛紛下線,搜狐在全力打造 SNS社區「白社會」,騰訊早期的微博產品「滔滔」發展停滯,而這個時候開放測試的新浪微博正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運氣可謂大好。

不過, 在微博平台搭建好之後,如何在短期內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成了擺在曹國偉面前的一道難題。這個時候,當年令新浪博客聲名鵲起的法寶明星效應進入到大家的視 線。在黃健翔成為第一個進駐新浪微博的明星之後,各路明星紛至沓來。而尾隨明星而至的草根網友也在這裡找到了自我表達的好去處。一時間,新浪微博呈現出強 勁的增長態勢。

據新浪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10月底其用戶突破5000萬,到了2011年3月,新浪微博的用戶數量已超過1億。截至目前,新浪微博的用戶數量已達到2.5億。

隨 著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曹國偉對新浪微博的未來也越來越信心十足,甚至將其視作新浪實現二次創業的突破口。為此,他在去年7月對外開放了微博API接口,打 造新浪微博開放平台。此後,新浪對微博業務進行分拆,使其獨立運營,並於2011年4月啟用了獨立域名weibo.com。

然而,儘管明星們樂此不疲地在微博上「嘮叨」,粉絲們也不遺餘力地關注著明星們的「微言微語」,甚至還有一些人因微博成了網絡紅人,但是一款互聯網產品持續高速成長之後,必然會經歷一個發展瓶頸期。現在的新浪微博就進入了這個瓶頸時期。

據Alexa公司的監測數據顯示,在今年3月到8月期間,新浪微博流量增長迅速。8月份之後,流量趨於平穩,但是單用戶頁面瀏覽量和停留時間均從9月開始持續下滑。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新浪微博的註冊用戶增長了5000萬。

巧合的是,早在2009年,新浪名人博客策略就遭遇過一次瓶頸期。當時據知情人士透露,新浪博客用戶數約3000多萬,但活躍用戶僅在250萬-300萬之間,博客休眠率進一步提升。

突發事件引爆微博

新浪微博沿用新浪博客的原有套路,依靠明星效應提拉人氣,一躍成為國內第一大微博。可是在經過兩年的爆發期之後,普通微博用戶對明星們無關痛癢的「嘮叨」產生了厭煩情緒,而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今年7月23日晚,兩輛動車在甬溫線溫州南站附近發生追尾事故,事故發生4分鐘之後第一條事故微博發出,13分鐘後第一條求救微博發出……隨後的一個星期裡,新浪微博上關於這起事故的微博數量超過1000萬條。

在此前後,「郭美美事件」、「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去世」等消息均一次又一次引爆新浪微博。事實上,美國的微博鼻祖Twitter也是依靠一系列突發事件迅速竄紅的。

2006年,Twitter上線之初將自己定位為朋友之間的動態信息的發布工具,但始終不慍不火,直到其轉身成為名人信息的發布和傳播工具,以及全球重大事件的社會化聚合工具之後,才產生爆炸性的影響力。

2009年1月15日,美國航空公司一架空中客車A320客機因引擎故障,在紐約哈德遜河上迫降,機上146名乘客以及5名機組人員全部獲救。Twitter對此事件進行了滾動報導,無數用戶參與其中,證實親友平安、發佈信息、進行交流。

然而,這種寄生於外界新聞動態的增長模式並非良策,畢竟引發全社會關注的重大新聞不可能天天有。因此,有觀點認為,包括新浪微博在內的各大微博必須尋找到一種健康的自生性的增長模式。

在採訪中,有一些網友就告訴本刊記者,他們在微博上熱論「溫州動車追尾事故」、「郭美美事件」和「上海地鐵追尾」等新聞事件之後,對微博的熱情明顯淡了很多。甚至有微博用戶稱自己原來每天要花上1個小時時間打理微博,現在一週內登錄一次都很不容易了。

根據這些受訪者所述新聞事件的時間,大致與Alexa調查體現出來的新浪微博熱度下滑的時間週期相一致。而本刊記者也在微博上發現,原來一些「發言」積極的微博賬戶現在變得安靜了許多。

多路對手追擊

與Twitter在美國一家獨大的狀況不同的是,在國內,除了新浪微博之外,騰訊、搜狐等門戶網站也都有自己的微博網站,甚至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用戶群。

2010 年4月,騰訊在放棄類微博網站「滔滔」後不久,推出了騰訊微博。依靠騰訊QQ龐大的用戶群,騰訊微博在上線一年多之後累積3億多用戶。不僅如此,騰訊對旗 下微博的定位更讓外界看到其無限的潛力。據騰訊網總裁劉熾平介紹,騰訊一直將微博視作騰訊社交架構中的重要一環,它可以在通訊產品QQ、電郵、微信和社交 網絡產品QQ空間、騰訊朋友之間架設連接彼此的橋樑。

而張朝陽一直是極為看重微博業務的互聯網人士之一。他在2010年8月高調提出的「再 造搜狐」計劃中,重點發力方向就是微博和視頻等業務。今年6月28日,搜狐微博正式發佈新版本。「數據顯示,改版之後用戶通過搜狐微博上傳圖片的比例較改 版前有了顯著增加,用戶也更加活躍。」張朝陽如是說。

除此之外,網易、鳳凰網、人民網等各類網站也都開設了微博網站。而它們,無一不是曹國偉應引以重視的競爭對手。

因此,在前有攔路虎後有追兵的情況下,新浪在今年10月對新浪微博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版。據瞭解,此次改版除了調整頁面佈局之外,還增加了即時通訊、相冊、遊戲等社交應用。

但是,這次改版一度使外界對新浪微博到底是「中國版的Twitter」,還是「中國版的Facebook」產生了疑問。對此,曹國偉回應說:「我們不會做中國的Facebook,僅僅是增加了一些類似Facebook的應用。」

(責任編輯:姜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8

新浪系隱現 視頻業或成寡頭遊戲

http://news.imeigu.com/a/1331748780180.html

土豆優酷合併背後,新浪的身影在閃爍。

知情人士透露,一個半月前,新浪曾差點將土豆全盤接下,如今落入他手,看似遺憾,但結果可能更好。因為,新浪與優酷之間也有資本遠親,這可能為它的視頻業創造了另一種空間。對於正處於商業化前沿的新浪微博而言,反而可能是利好。

但這似乎將視頻業推入一個寡頭的遊戲中。

新浪的好買賣

CFO出身的曹國偉看來可以洗刷「投資污點」了。

新浪是在去年8月土豆IPO之際分兩次高價入股,總計花去6640萬美元,拿下土豆9.05%股權,成為該公司第五大股東。但土豆自上市之日破發後,股價一路低迷,新浪的投資也陷於虧損。

在此之前,新浪還投資了麥考林同樣遇虧。有人戲稱它為「活雷鋒」。

不過,這或許不能等量齊觀。去年8月,互聯網資深評論人士洪波就表示,新浪入股土豆網跟入股麥考林完全不同,後者可視為投桃報李,還沈南鵬一個人情,前者則更多是出於新浪自身的戰略考量。

如今,土豆優酷合併後股價都呈大漲態勢。尤其是土豆連漲3天,股價從15美元左右直躥至42.5美元。借此,新浪的投資也迅速轉為浮盈逾4000萬美元,儼然變身為一筆好買賣。

它得到的不僅僅是投資收益,很快還將順勢成為優酷股東。新浪對此態度淡定,該公司PR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就是這樣,沒有特別需要說明評價的內容。」

實際上,土豆一度曾非常接近與新浪「合體」。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約一個半月前,雙方合併只剩最後簽約,但仍不願出售的王微臨時反悔,使得交易泡湯。

但其他機構股東出售意見依然堅決,他們立即著手繼續尋找新的併購方。最終,土豆董事會決定接受與優酷合併。

有人為新浪感到可惜,覺得它錯失了拿下土豆,一舉進入視頻業第一集團的機會。分享傳媒CEO江瀾則認為,相比整體吞下土豆,對新浪而言如今的狀態是更好的結果。

全額接盤土豆並提供相應溢價,新浪沒那麼多錢,更何況還將背上土豆的虧損包袱。而如今,它仍扮演新公司股東身份,為其微博內的UGC視頻分享應用贏得了視頻業內最為龐大的用戶群,將有益於其增強微博流量變現基礎。

「想吃雞並不需要自己蓋養雞場。」江瀾說。另一家視頻業巨頭CEO也說,新浪目前需要重點投資微博,在兩大燒錢領域中面對強敵拼血投入顯然並不是最優選擇,立足微博平台對外通過投資關係廣羅資源更佳。

眼下,新浪自身也開始提升其商業化進程。上月底,曹國偉透露的微博貨幣化進程包括:今年第二季推基於用戶資料和興趣的新廣告系統,下半年推自助廣告系統,並上線移動客戶端廣告系統。

此時,借助資本紐帶,視頻領域合作空間遽然放大,對於新浪而言可謂大有裨益。

江瀾說,對於更具平台屬性的社交網站而言,視頻分享不僅增強用戶黏性,也可開掘廣告金礦。目前礙於用戶體驗,微博視頻還未被允許顯示廣告,但已不遙遠。這一前景已被業內看好,分享傳媒目前就在開發一款基於微博的新的廣告網絡產品,將集成各家微博賬號的管理和維護。

寡頭遊戲

優酷、土豆合併之後,新浪系或也隱現龐然大物之姿。與其他幾家高調重金投資視頻部門不同,新浪的策略看來是通過對外投資進行圍繞新浪生態圈的佈局

而且它或許還是唯一手握已持續規模盈利視頻投資項目的巨頭。2010年,新浪投資3000萬美元,成為秀場類視頻社交網站9158的大股東。

說起來商業模式頗為簡單,9158的主要產品形態就是在全國廣泛簽約視頻主播,在互動過程中接受用戶購買並贈與的虛擬禮物等一系列增值服務獲取利潤。很大程度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虛榮心經濟」,但它的表現卻足以令人驚奇。

這家低調的網站眼下已是近年來新浪投資中最接近IPO的資產,目前月營收近7000萬元。可能會令一眾行業巨頭汗顏的是,這家網站早在2008年開始就盈利,至今月純利已達數千萬級別。

9158同樣在向新浪的核心資產微博靠攏。今年以來,它還與新浪共建一個名為「微秀」的視頻社交平台,這一平台將更直接地與新浪微博資源進行互動。內部人士說,這一產品形態與9158相仿,但用戶人群的定位將更高,以適應微博中的主流用戶。

至此,web端視頻業領域大致已成為了4派互聯網寡頭的遊戲,新浪優酷系、搜狐視頻、騰訊視頻以及百度門下的愛奇藝。

這再一次證明了純互聯網形態業務領域從無新鮮事,在行業混戰後期,寡頭們手握的資金、用戶、流量仍是決定性籌碼。相比騰訊、百度、搜狐的自身三要素合一,新浪與目前視頻業領先者達成了「搭伙」形式。

業內普遍的觀點是,新一輪洗牌即將開始。易凱資本CEO王冉說,最後視頻行業將剩下不超過四個主要玩家,交易後優酷土豆成為1/4的可能性終於超過50%。

這場「事變」之後,多家巨頭也紛紛拿出新的聲勢。如搜狐加強了內部招聘力度,業內消息稱,優酷土豆合併後,搜狐視頻追加了15%~20%的招聘計劃,來消化吸收優土合併後由雙方公司離開的技術和銷售人員。今年本來已計劃針對UGC發力,並為此成立專門部門。

愛奇藝則旋即宣佈引進新高管強化團隊。昨天,它宣佈曾任Google上海研發中心技術總監的湯興博士正式加盟,出任首席技術官。

對於客戶端視頻服務領域而言,web端的寡頭遊戲對它們影響或許還不甚明顯。PPTV CEO陶闖說,兩大領域用戶習慣差異仍較大,用戶人群重疊度也還小。

不過,未來在PC端、移動端和電視機屏幕端融合加深之際,新的重合區域或將出現。陶闖對此表示,屆時行業參與者們需要在渠道影響因素和內容影響因素之間尋找到新的權衡配比。

他表示,PPTV目前已傾向於與電視台的深度「網台互動」,變身為廣播影視內容的投資、製作者。他說,優酷、土豆此前的純web端視頻模式並無太大 後勁,未來單純的視頻網站概念將消失,視頻將成各網站標配。未來,網絡視頻服務商要麼是內容供應者,要麼是視頻產品基礎服務提供者。

江瀾也說,以專業廣播級內容為目標將成業內重要方向,並憑此認為眼下搜狐視頻較騰訊視頻表現出更多潛力,「搜狐的內容製作更有專業目標和創新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9

分享《荷爾蒙經濟學》:3月20日新浪微訪談答問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776

比爾-蓋茨說,自己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馬 云說,婚姻就像企業一樣。張茵說,家庭和睦是自己事業的引擎。史玉柱說,找到老婆就退休……著有「富豪三部曲」的財經作家@東方愚 ,3月20日16:00-17:00與大家分享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探尋婚姻對個人成長與性格塑造的影響。

微訪談地址:http://talk.weibo.com/ft/201203204693

訪談內容(共63個問題,15個回覆):

張菁凌-Serena :向@東方愚 提問:寫這本書的過程,瞭解了這麼多夫妻背後的故事,是否也促使您反思自己的婚姻和人生呢,這些對您有啟發嗎?

東方愚: 那天在學而優書店跟讀者分享時最後說到這一點。五年裡採訪和調研了數十位企業家,這是我的工作。真正影響我的,是在看到形形色色的迷惘、無奈、歇斯底里甚至大撤退後,覺家庭和婚姻是第一位的。下午和焦點科技董事長沈錦華電話,他也如此感慨

張桓 :向@東方愚 提問:你如何看待很多所謂成功企業家大都離婚再娶或者有小三的現象?

東方愚: 如果名存實亡,去突破一些宿命的東西是有勇氣的表現吧。

黃慧子01 :對 @東方愚 提問:您好,我對擇偶婚姻秘密這個話題還沒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想問您寫作的靈感都來自於哪裡?在寫作中怎麼才能體現出自己獨特的感覺呢?

東方愚: 我寫的是非虛構的東西。靈感談不上,機緣是這幾年在南方週末上寫企業家財富史與商業技能,採訪時總會發現其賢內助對一家企業經營和個人性格塑造的諸多影響,這些素材一直留存著,後來橫向對比,發現了許多好玩現象,於是寫下來,有了《荷爾蒙經濟學》一書。

華夏視界 :對 @東方愚 提問:請談談對婚姻的持久性來說,是婚前選擇重要,還是婚後的經營更重要?

東方愚: 兩者不是非左即右的關係。《荷爾蒙經濟學》一書有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分析。不過許多東西是相通的,英國一位經濟學家好像叫萊亞德寫過本書,關於幸福的經濟學。他提到七大因素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價值觀。

荒城張劍鋒 :向@東方愚 提問:為什麼國內企業家夫妻很多都形同陌路了呢?目前那一對比較模範啊 呵呵

東方愚: 比行同陌路值得關注的是「假志同道合」。利益共同體有時很美,有時能讓人得分裂症。「目前」模範夫妻,哈哈。柳傳志和龔國興,段永平和劉昕,李東生和魏雪,江南春和陳玉佳。

羅敏夏 :向@東方愚 提問:你下本書想寫什麼?

東方愚: 「中國棄業家」們,實業的詛咒。已經在做調研和採訪了。現在跟企業家們聊,高頻詞彙之一便是——逃離。

若蘭寶兒 :對 @東方愚 提問:企業家的擇偶標準與普通人一樣,愛情當道。有人說企業家「見」明星就死,凡是有明星沾上點花邊新聞,就完了。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東方愚: 「山西首富」李兆會玩資本和娶車曉兩不誤。09年和他家人喝酒時,他六叔李文傑也誇其為人才。所以所謂「見光死」要麼特指特定的光,要麼誇大了光合作用,要麼發生光合作用的本身就是草包。

雷祖波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當你在寫作財經稿件進入一定階段後,最大瓶頸是什麼?

東方愚: 1、想瞭解真相卻感覺每進一步真相後退兩步的悲催。2、從無知者無畏到對哪怕一些細微事物敬畏的苦逼。3、寫作風格模式化的危機。

米卡zZ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荷爾蒙經濟學裡涉及到的夫妻,有多少婚姻是為了彼此事業的成長而成就的?所謂「挑對老公」「挑對妻子」,這個「對」字裡更多的是不是彼此綜合的考量的指數?其實不關愛情什麼事?

東方愚: 愛情為什麼不是綜合考量的元素。「65後」的那批商人被八九事件和九二講話改變命運和價值觀,大都為事業上的提攜而到一起。

克里桑斯朵朵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你最欣賞的企業家夫妻是段永平和劉昕,原因是?

東方愚: 能放得下很多東西。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且能殊途同歸。

raydezio :向@東方愚 提問:請問婚姻可以用一種簡單易懂的經濟學現象來概括嗎?這樣或許我們能更好的理解,謝謝解答~

東方愚: 《荷爾蒙經濟學》中用了七個經濟學原理對七種類型的商人婚姻進行瞭解讀:帕累托最優原則、風險偏好理論、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凡勃倫效應、比較優勢論、蝴蝶效應、囚徒困境。當然多數人是一項或幾項的混合體。

馨怡之菲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喜歡你的書,角度獨特,內容豐富、風趣而不失厚重。婚姻問題向來屬於隱私,面對記者很多企業家往往選擇避而不談,請問你是如何讓這些採訪對象放下防衛信任你願意和你深度而細緻地交談?

東方愚: 我不是娛記。我只是想從賢內助在其創業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來看一家企業及掌門人管理風格和性格的嬗變。有時問這一話題是水到渠成,有時見縫插針,有時軟磨硬泡,當然,吃閉門羹的也不少

NATeeco :對 @東方愚 提問:中國企業家對擇偶有怎麼樣的標準呢?您是怎麼看待以傍大款為畢生目標的女孩呢

東方愚: 從50後現在的80後,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特徵分別是媒妁之言、事業夥伴和精神寄託,代表人物分別是曹德旺、黃光裕和李兆會

胡瑞婷-magic :向@東方愚 提問:為什麼您如此關注企業家的婚姻問題呢?

東方愚: 「富豪三部曲」前兩部分別關注的是紅火的創業和灰暗的政商關係,現在回歸生活本身。08年的金融危機和這一波國進民退,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萌生退意,至少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東西——健康、家庭等。

陳家菜園 :對 @東方愚 提問:您最欣賞哪對企業家夫妻?

東方愚: 段永平和劉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93

關注新浪專題:香港上市民企再颳風暴遭洗倉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014d.html

我記得07年林園曾經說過,不投資香港的民企。我估計他是花了真金白銀的體會。個人也在民企虧 了不少錢,如果民企大股東僅僅把投資者作為博弈的對手的話,那麼跟這些有錢有勢又最熟悉自己公司運作,旁邊還有投行等擁有出神入化的財技做參謀,那投資者 的結果已經注定悲哀。----另外,對於民企,大股東背後的動機比年報,各類數據,更有參考價值,具體不多談。

最後,講個無奈的國情,大陸有錢人的人品都不咋樣,賺你錢容易,你想賺他的錢,比登天還難。無論港股和A股,謹慎投資民企!!

 

香港股市進入業績發佈高峰期,有關公司營運狀況時刻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然而由博士蛙國際(01698,HK)引爆的上市公司審計師辭任風暴,而德勤再辭 任大慶乳業,令該股開市前即停牌。至於上市僅一年多的歲寶(0312)亦宣告延遲公佈業績,因須向核數師「提供部分其他資料」,拖累股價急跌,民營企業的 賬目問題再度受到市場關注。更多內容的新浪財經鏈接: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mqfb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00

聚焦林欣禾:新浪前COO的風險投資之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896458.html

嗨,創業者們

林欣禾(Hurst Lin),1964年出生於台灣,之後在紐約長大。

他是在達特茅斯學院,完成了工程學學士的學業。

在早期的職業生涯中,他曾在安永集團任職,為電信和技術公司提供市場和運營方面的諮詢。他還在Octel Communication Inc和NYNEX從事市場、工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然後他去了斯坦福,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有一個同學叫趙克仁(David Chao),是出生在日本大阪的華裔。

地點和時間都很重要,1994年的時候,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在斯坦福校園開發了「傑瑞萬維網嚮導」,一個類似圖書館目錄系統的分類網址,後來取名為Yahoo!。

當然不會只有一家,同時期,林欣禾和兩位夥伴創辦了華淵生活資訊網(Sinanet.com)。地點在學生食堂後的小屋裡。當時互聯網文字顯示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網站基於中文圖形化SinaXpress技術。

十多年後,林欣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要糾正斯坦福大學MBA招生辦副主任SedaP.Mansour的一個說法,即我們有100多門選修課和創業有關。「我感覺斯坦福商學院100%的課程都有創業的出發點。」

1995年趙克仁回到日本開始創業,他與夥伴創辦了日本通信公司(Japan Communications Inc簡稱JCI)。JCI為企業和專業人士提供移動數據和語音通訊服務。

到1996年的時候,趙克仁計劃迎接家庭新成員,愛人出生在美國,因此希望孩子也在美國成長。於是趙克仁與愛人又回到了舊金山。

這樣他又有機會同公司投資人迪克森-多爾(Dixon Doll)溝通了,早在80年代,多爾就聯合創建了風險投資行業第一個以電信業務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基金。多爾是密歇根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他撰寫的《Data Communications》在1978年出版。

年齡差24歲,但是認識一致,他們創立了一家新的基金,即Doll Capital Management,簡稱DCM。

有一種說法是,一段時間趙克仁和林欣禾失去了聯繫,因此也錯過了當時投資的契機。就在這幾年,華淵資訊成長為北美最大的中文資訊網站。

關於風險投資,林欣禾後來在演講中有一段話:我當初在創業的時候與很多VC談過,常常都是一進去就把我「轟」出來,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說,也不知道怎樣講一些應該說的話,我經常碰壁,碰了一兩年之後我發現主要要講的是市場,要讓對方看到市場夠大。

1996年6月,之前擔任趨勢科技總經理的姜豐年加入華淵生活資訊網,出任首席執行官。媒體後來援引他的話,「可能我的經歷很多人幾輩子都不可能經歷到。最好的軟件公司,我做過了;最成功的中文網站,我做過了。」

我們知道的,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正式與華淵資訊合併,並推出了新的網站,也就是「新浪網」。

當時有一個告網友書:四通利方是中國境內流通量最大的網站,而華淵則在北美及台灣擁有廣大的使用群;兩公司合併可結雙方之長,補對方之短,結合中國及北美的華人力量,創造全球最大的華文網站。

林欣禾是出任新浪業務拓展副總裁,以及新浪北美公司總經理。

這個時候同趙克仁的溝通顯然很順暢,「儘管最終在新浪的項目上沒有談攏,但我們卻成了朋友。」 林欣禾後來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回憶起來。


新浪潮

2000年4月13日,納斯達克交易所外電視幕牆上打出「納斯達克歡迎新浪」。

《北京晨報》記者劉書在報導中寫道:本週三,科技股遭拋盤重壓,納指收盤又跌7.1%,並創下第二大單日下跌點數紀錄。新浪趕在此時上市,未免有些「點兒背」。

劉書後來成為新浪網財經中心總監,成為中文互聯網內容發展進程的親歷者。

2003年6月17日,新浪宣佈,新浪董事會決定任命現任負責全球業務拓展的執行副總裁林欣禾為新浪公司首席運營長。

同時任命主管全球銷售及市場的資深副總裁張蒞政為新浪公司執行副總裁及首席市場執行長。加入新浪之前,張蒞政曾任職4A廣告公司華威葛瑞台灣總經 理。「至此,以首席執行長汪延為首,包括首席財務長曹國偉、首席運營長林欣禾及首席市場執行長張蒞政在內的新浪核心管理團隊已經形成。」

互聯網對各領域的滲透是一個方面,林欣禾和趙克仁,作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有了交匯點,林欣禾回憶,「他每次回國,都會問問我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和想法。」

DCM創立後很快就進入了中國市場,趙克仁的理由是:當時美國市場的價格太貴了。

2003年年末,盧蓉加入了DCM,擔任中國區首席代表。她屬於海歸,在馬里蘭大學獲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之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國際經濟學碩士學位。盧蓉在高盛的投資銀行部門任職多年。

招聘的網絡化呈現一種趨勢,DCM分兩次向前程無憂投入了1400萬美元。在經歷互聯網寒冬之後,2002年前程無憂開始贏利,2003年總收入達到人民幣2.9億元,約3540萬美元,較上一年增長77.2%。2004年9月29日,前程無憂登陸納斯達克。

2004年的另一件事情是,聯想投資完成了二期資金募集,引進了四家海外機構。DCM同聯想投資形成了夥伴關係,實際上趙克仁在聯想投資公司董事會任職。之後,DCM同聯想共同投資了文思創新。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新浪全年營收較2003年增長75%,達到2億美元。

林欣禾是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及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任新浪首席運營官,並於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任新浪聯席首席運營官。

原因也很簡單,2005年9月26日新浪宣佈,任命前聯席運營長兼首席財務長曹國偉為總裁兼首席財務長,前聯席運營長林欣禾先生為首席運營長。

當年,就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新浪首席執行官汪延表示:「本季度創紀錄的廣告營收令我們感到自豪。儘管國內移動增值業務面臨著持續不斷的挑戰,我們仍在2005年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總體業績。」

2005年全年廣告營收總計8500萬美元,較上年增長了30%。2005年第四季度短信營收為1820萬美元,較2004年同期下降了37%。

在經歷了互聯網寒冬及之後迅速復甦,林欣禾的股權投資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後來談及,新浪開盤價為17.75美元:過了兩年以後,其實新浪的股價掉到了1.5美元,不過2003年如果是1.5美元進去的時候,之後就漲到45美元。

趙克仁在投噹噹網之前向林欣禾徵求意見,林欣禾的結論是,相對於已經被亞馬遜收購的卓越,李國慶和俞渝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間。

時光荏苒,那個時刻最終到來了,「離開新浪非常不容易,可以認為是我從新浪退休了,現在新浪已經進入了成熟發展期。我也希望把我的創業投資經驗教給更多的創業者。」

轉型投資人

2006年新年亦始,DCM在北京宣佈,未來10年內將向中國市場投資40億人民幣。同時宣佈林欣禾將以合夥人身份加盟,拓展中國區投資業務。林欣禾稱,將重點關注無線和互聯網領域。

還有一個交接的問題,林欣禾將在新浪留任至3月31日。同時,新浪任命林欣禾為董事會董事。

林欣禾表示,「我很期待加入DCM,因為它是創業投資公司中的佼佼者。中國在人力資源及新興科技領域具有國際潛力,我的任務是進一步推進DCM在中國的投資業務。」 趙克仁則指出,「他將在鑑別和把握更多亞洲投資機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新的工作有新的興奮點,林欣禾很快投身其中。他後來談到DCM的流程,團隊會回顧上週的項目,討論,聽創業者介紹,然後再討論三四個小時。當然,大多數項目最終都被否決了。

當時的市場熱點是Web2.0,林欣禾認為商業模式還沒有明朗化前,關注可能有點過高,進去的價格高的話,可能將來退出的時候會碰到一些困難。

當年,DCM聯手德同投資東方標準,林欣禾進入了東方標準的董事會。

東方標準集團前身是紐交所上市公司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旗下的新東方職業教育中心。東方標準在中國、日本均持有人才派遣執照,是目前國內獲得人才派遣執照的三家具有外資背景的人才服務機構之一。

設有國際軟件、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及數字藝術四個專業方向。從2003年開始,東方標準就在培訓業務的基礎上為學員提供人才推薦服務,目前業務範圍已包括職業技能評測評、代理招聘和人才派遣等方面。

8月的時候,人們獲悉,DCM中國區首席代表盧蓉升任合夥人。「我想我們三個有很不同的風格,林總有創業的經驗,我有融資的經驗,趙總他是日本長大的華裔,然後在美國的資源也很雄厚,我們三個都是互相彼此幫忙。」

2007年年末林欣禾接受ChinaVenture 採訪時,他談了兩人各自的側重:她負責了文思軟件,04年進入的。她還找到了易車網、噹噹網。我負責了東方標準,四月進入了康龍醫藥,今年五月投了明致。

PingCo明致無限推出了手機SNS真人社區。朋友不在線的時候,能將消息轉為短信。

其實各機構的投資方向也在不斷調整,他指出投資方向:雖然現在來看大家都開始往傳統行業投,但傳統行業也有可能過熱,明年很有可能再轉回互聯網行業。但目前互聯網過熱也是真的,所以我們也投了醫藥行業。

2008年2009年,中文百科知識網站互動百科獲得了DCM兩輪投資。

2007年8月,互動百科入圍《紅鯡魚》「紅鯡魚亞洲100強」及「2007年亞洲最有前途的100家高科技私人企業」。

林欣禾指出,「維基遲早會成為互聯網基礎應用之一。僅廣告模式一項,維基廣告有高精準度和用戶的高吸附性,效果就一定會比現有SNS等模式要好。」

「DCM通常就是跟著天使之後的那一輪投。」企業家結合投資人的思路,林欣禾對創業投資有很多思考,2009年11月,他撰文《VC跟投A、B輪最穩妥》:

因為我們覺得這裡面的機會是最大的,就是說1000萬美元以下第一輪賺錢的機會最大。當然,2000萬美元左右的第二輪,一般投過A輪的VC多數都會跟投,也有在B輪的時候選擇進入的,這一輪同樣還有賺錢的機會。

角色的變化就是視角的變化,林欣禾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涉及主觀客觀的問題:我做新浪的時候非常主觀,還沒上市之前人家對你懷疑,我不相信。

「你把你整個人的榮譽感和信用都投進去一家公司,所以你對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很主觀。對投資者有好幾個選擇,所以就比較客觀。」

電商推手

DCM 對也買酒的定義是「中國領先的進口葡萄酒在線零售商」。

2010年3月,DCM投資也買酒300萬美元。之後又參與了兩輪融資。「也買酒團隊是一群有理想的人,他們試圖改變中國中產的消費習慣,執行能力也很強。」林欣禾接受《網商》採訪時指出。

公司創辦人袁疆曾經創辦數據庫營銷公司羅維互動,後來被鄧白氏收購。袁疆認為,適合電子商務的產品應該是單價在200到500元之間,毛利高、可持續消費的商品,並且沒有強勢品牌。

林欣禾指出電子商務的機會,「跟其他國家,跟日本、歐美比較起來,中國的零售產業還是比較弱,比較新。」

這一時期更受關注的是,在線箱包銷售B2C網站麥包包獲得DCM、聯想投資及摯信資本兩輪4500萬美元的注資。

2010年7月,清科「第十屆中國創業投資論壇」上,林欣禾談到:比如說在國外上市的一些公司,eBay等等,在整個行業裡頭就只有一家。我的出發點是,做平台機會對於我做VC來講比較少,所以就避免往平台那邊看。

他談到了麥包包:我心裡頭很確定,其實網上不需要通過電視廣告來做品牌,只是看你做出來的東西目標客戶願不願意用……每個店裡面包最多能放只有幾十款,可是在網上可以放上千款,而且一個禮拜可以有很多包的款式。

2010年4月12日,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宣佈完成第二輪融資,DCM和軟銀賽富基金,金額為1500萬美元,林欣禾進入58同城董事會。

有報導指,林欣禾要求58同城盡短時間內把錢花完,因為這一行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這個模式有點像開心網剛起來的時候,有點像偷菜的方式。」2010年的時候,限時折扣模式受到關注,林欣禾指出:它們在賣的時候,還沒有開盤之前就已經有好多、好多買家,很多女孩子就在網上等著,在前面10分鐘之內要做的銷售已經做了20%到30%。

「我們一週售四期,限售時間一到,庫存商品馬上從倉庫撤掉,騰出空位上架新的單品。折算下來,每個品牌單品在倉庫滯留的時間不會超過8天。」2010年11月,唯品會創始人洪曉波面對媒體介紹。

之前唯品會獲得了DCM和紅杉資本的注資,並在數月後再次獲得注資。

公司創辦人沈亞和洪曉波是溫州商人,洪曉波很小的時候就去了法國,90年代後期開始,一個機會是,中國製造的手機配件,在歐洲市場差價很大,他們聯手開展了這一業務。

2008年的時候,他們注意到法國Vente-Privee的限時折扣模式,於是嘗試推出唯品會。最初的時候線上線下結合銷售奢侈品,不過他們很快發現,國產的區域性品牌從客單價到受眾規模是更適合互聯網銷售的。

這一模式在中國市場的機會是,產品源豐富。沈亞指出,在唯品會上銷售,同樣是對品牌的推廣,不同的是廠商不需要投入,還能從銷售中獲益。

風險投資對電子商務的興趣真的是讓外部人士費解。2011年3月的電子商務投融資高峰論壇上,林欣禾指出:像美國電子商務的10%、20%左右,今天電子商務在中國做得好的話,其實毛利潤可以維持在40%甚至是50%,因為你有自己的品牌。

垂直整合是國內電子商務的重要賣點:跟美國不一樣的是,美國有很多東西都是進口的,這樣你要分銷,速度就慢了,而中國有自己的工廠,可以跟這些工廠聯繫,可以非常快速做出新的產品。

2009、2010和2011年,唯品會營收分別為280萬美元、3258萬美元和2.27億美元。2009、2010和2011年的虧損分別為138.07萬美元、836.58萬美元和1.07億美元。

「VC投資企業看重的,不是名氣,也不是傳說中的毛利率,而是實實在在的RIO(投資回報率),也就是淨利率。」首輪注資的時候,林欣禾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表示,他談得無疑是潛力。

其實邏輯可能並不複雜,唯品會指出,北上廣深之外,成都等27個城市有有限的線下打折零售店,而數百個其他城市沒有線下打折零售店。既然如此就需要唯品會們來填補這個空白。

無線互聯網

2012年3月23日唯品會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首日收盤價為5.50美元,跌15.38%。以首日收盤價計,市值2.68億美元。

市場回應並不積極。媒體援引管理層電話會議上,唯品會董事林欣禾的話,「我們對於唯品會持有的時間表可以長達10年,因為它的經營模式不同於其他電商企業。當一些美國公司的股票變得太貴的時候,投資者們將會轉向那些增長迅速的公司或市場。」

無線互聯網領域的機會顯然是業內所關注的,但是發展有一個過程。在2009年4月「2009年全球移動第互聯網大會」上,林欣禾談到:當時我們在新浪的時候,投資了很多SP,在SP上也賺了不少錢,因為短信是統一的,無論你是用聯通,還是移動,都可以用短信。

他指出問題的關鍵:我實際上早就應該吸取當初的經驗到我後面移動互聯網的投資。缺乏一個有效的投資,造成一些應用沒有辦法普遍的使用。

DCM等多家機構於2011年4月成立了全球首支聚焦Android領域的基金A-Fund,基金規模為1億美元。

林欣禾解釋,主基金規模較大,對應較為成熟的項目,但是安卓的機會很重要,於是成立A-Fund。現在已不限於Android,而是面向整個無線互聯網領域。

10月公佈了其成立之後首批投資的7家企業名單,包括三家中國企業,社交遊戲開發商樂元素、云存儲和分享服務提供商酷盤、Android手機遊戲社區木瓜移動。

A-Fund每年計劃在中國市場投資五六個項目,一個項目投資約數十萬美元,當然後續投入不是問題,主基金會跟上。

無線互聯網其實對許多公司的發展都有對應的影響,比如途牛旅遊網。在2010年DCM領投的B輪投資後,2011年4月,途牛完成由紅杉資本、樂天集團、DCM、高原資本等聯合投資的約5000萬美元C輪融資。

公司提供旅遊度假產品預訂服務,全年365天400電話預訂。現在途牛推出了手機客戶端,功能包括景區門票、車票查閱、旅遊線路等等。

無線互聯網的確給年輕的創業者以機會。中關村車庫咖啡2011年的一個故事是:創業者小翼的四人團隊負擔不起辦公室的費用,於是每天來車庫咖啡點 卯,其實項目只需要20萬元的啟動資金,後來在車庫咖啡創辦人蘇菂牽線下,林欣禾與小翼達成了合作,當然他投資的不止20萬元這個數字。

DCM也是豌豆莢的A輪投資者,2012年2月的新聞指出,用戶每日通過豌豆莢下載的數據已達45TB,1TB=1024GB。

真的是要聽聽林欣禾們對互聯網的認識,2006年的時候,在接受《互聯網週刊》採訪時,他指出,「一個公司,靠一個概念一炮走紅的可能性太小了,因為現在電視報紙各種雜音太多,人們的選擇又多。但如果做一個平台,讓大家都來使用,這樣成功的機會就大很多。」

「讓你在任何時間、地點,用任何終端設備一鍵都可以獲取到你的文件。」或者,每個人都把所有個人文件放置在云端,在任何時間地點任一設備都可以獲取。酷盤董事長黃明明概括,他是網際快車CEO。

酷盤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平台嗎?公司成立於2010年6月,當年9月獲得薛蠻子的天使投資,2011年1月完成A輪融資。10月25日,酷盤宣佈,已獲得DCM領投的B輪投資共計2000萬美元。

2012年5月,黃明明透露,已經有超過1000萬用戶,每天上傳超過2000萬份文件,多數是用戶的個人文件。

無線互聯網展現了趨勢性的特徵,創業熱潮如同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在線互聯網,然後有一點很重要,就在7個月前,林欣禾在面對媒體時,提示一個問題,即坦白說,他們現在還不清楚Android創業公司到底怎麼掙錢。

結語

視頻網站的許多創業者都有門戶網站的從業背景,他們經歷了文字圖片內容成熟化的進程,所以更易於把握寬帶下的機會。

於是要再次強調,真的要注意到,之前的在線互聯網從業者對無線互聯網的理解了。尤其是作為投資人的角度,可能更苛刻,也就相對客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61

新浪微營銷如何做成大生意?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7/xONDE1XzUxNjgxOA.html

營銷·案例篇

●二季度,新浪微博營收超1000萬美元,投入3800萬美元

●微博、微信競爭,雙方活躍用戶如何轉化為現金流?

「現在微博大號做營銷,就和媒體廣告一樣,所有信息都能發能收錢,一天發二十條營銷內容,每個五百。一萬到手,比新浪微博賺得還多。」一家大型網絡營銷公司的客戶經理向南都記者表示。

平台用戶的活躍是否能最終轉化為微博的變現能力?這是一貫以財技高超聞名於業界的新浪董事長兼C E O曹國偉正在面對的難題。

當曹國偉用新浪微博證明了自己在產品方面的眼光與能力時,華爾街正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聚焦在微博盈利前景上,而曹國偉剛取得的勝利仍面臨著挑戰: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眾平台,給認證用戶更多的手段向粉絲們推送信息。

「大號」影響力VS廣告效果

截至今年二季度,新浪微博終於可以鬆口氣。今年第二季度,新浪微博廣告營收超過1000萬美元。這是新浪微博上線三週年來,首次對外公佈社交廣告收入,微博廣告所佔新浪廣告收入的比例為10%.

而 另一方面,新浪微博似乎並不著急賺錢,單是今年二季度新浪已為微博投入了約3800萬美元。曹國偉稱,「今年仍將是微博投資年,預計今年不會產生顯著經營 利潤,微博商業化規模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戶平台的規模。」截至6月底,新浪微博註冊用戶數達到3.68億,比三月底的3.24億增長了13.6%., 每日活躍用戶人數佔比從第一季度的9%上升到10%.

用戶數量仍在持續增長,但能否走向商業化是衡量一個產品能否走向最終成功的標誌。在曹國偉的規劃中,新浪微博盈利模式包括互動精準廣告、社交遊戲、實時搜索、無線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台以及數字內容收費。

毫無疑問,在線廣告營銷是眼下微博商業化最顯而易見的金礦。目前,微博廣告按CPM (千人成本)收費,廣告展示位置包括微博登錄頁面、微博主頁頂部和底端廣告、活動欄、話題欄等。

據 今年4月市面流傳的一份微博廣告報價單顯示,新浪網頁版微博「我的首頁」頂部公告廣告報價40元/C PM、蘋果手機客戶端頂部公告報價140萬元/周、微直播一次報價15萬,微訪談兩次報價15萬。有統計顯示,在所有廣告位不計折扣銷售的情況下,每月的 總廣告收入最高可以達到1.7億。

不過,僅僅依靠廣告容易陷入過度商業化的困局。現在,微博純移動用戶佔比已達到40%,而移動端廣告展示位置比起PC端來更為捉襟見肘。

如果說微博的廣告投遞效應仍需要時間檢驗,那活躍在平台上的草根微博大號卻已率先邁出「盈利」的一步。「一天發二十條營銷內容,每個五百。一萬到手,比新浪微博賺得還多。」一家大型網絡營銷公司的客戶經理向南都記者表示。

新浪數據顯示,微博第二季度約有80家社交/微博廣告客戶,其中75%-80%是原有客戶,即在門戶和微博都有投放,另外20%出頭是新客戶,從未在新浪門戶投放過廣告。

一位快消行業的市場人士表示,目前在微博上的廣告投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的硬廣投放,但更多的資源和精力佈局到草根微博大號的微博上。「我們需要設計好各種各樣的版本和內容,然後由這些微博大號進行轉發,引起話題討論,單純依靠企業官方微博賬號覆蓋度太低。」

在新浪微博上,傳統的微博大號「冷笑話精選」粉絲為1037萬、「微博搞笑排行榜」946萬、「互聯網那點事」粉絲33萬。

兩「微」相爭

除了面對來自內部的角力,以新浪微博為首的「微博」們,還將面臨來自微信的競爭。(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今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眾平台,允許媒體、品牌商及名人用戶進行賬戶認證,並給認證用戶更多的手段向粉絲們推送信息。

一 夜間,微博頭像紛紛更替為微信公眾平台的二維碼,不少企業賬號和微博大號希望借由微博已擁有的用戶群來發展微信公眾平台用戶,希望再掀起微博營銷熱潮。相 對於微博「點對面」營銷方式,微信的「點對點」營銷似乎更貼近精準營銷的特點。從產品特性上來說,微博更偏向傳統廣告,微信因為只有移動客戶端,因此是更 加精確地將消息推送到用戶。

有微博大號感嘆,終於找到個直接給用戶手機彈窗的渠道。不過,微信顯然已經提前預知了這種風險性,為了防止有賬號群發信息給「騷擾」用戶,微信設置了每個公眾賬號每天只能群發四條信息的限制。(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商業價值雜誌移動閱讀主編陽淼認為,微信具有更私密性的特點,水軍和殭屍粉基本不存在,百分百的信息到達率比傳統媒體更準,而微博屬於廣播性的公共媒體,更適合於公開表達和品牌傳播,雙方是一種「主動訂閱」和「被動展示」的區別。

新浪微博目前已經在微博領域奠定了王者地位,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來臨雙方碰觸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企業或者大號在營銷平台上面對多個選擇,兩者在社交化和媒體化的資源爭奪中不得不一決高下。

視點

搜狐上車騰訊刷牆

四大門戶網站P K微博營銷

一個應用能橫跨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之間必定大有「錢景」,微博剛好滿足了這一屬性,也成為許多網站戰略的重點,特別是四大門戶網站,新浪在微博領域暫處領先地位,騰訊借助龐大Q Q群緊跟其後,而搜狐和網易發力較晚,目前還屬於追趕者。在微博營銷上,幾大門戶正各出奇招。

騰訊:向來很少做線下推廣,但它在北京地鐵圍牆刷上微博廣告,想借助地鐵讓騰訊的微博再火一把。

搜狐:把原來在公交車上的搜狐門戶廣告全部換成微博廣告,想複製當年門戶的成功戰略,而張朝陽掛帥力邀名人開博,親自與網友互動。

新浪:新浪的微博營銷手法走另類路線。如曾邀請少林寺C EO釋永信開博,大賺眼球。而推出微博下鄉下田,也能廣吸眼球。

網易:網易微博戰略低調得幾乎可以忘卻,除對外公佈的「計劃」外,看不出網易在微博上面有什麼大動作。總體感覺微博在丁磊心目中的地位還不如魔獸世界重要。

南都記者謝睿 實習生歐靜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