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浪微博:前無金礦 後有騰訊 已無路可走?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1/07/234868.html

從2011年年初的80美元一路攀升至當年4月的135美元,之後一路下跌至50美元——新浪微博的發展是影響新浪股價的最重要因素。

微博,曾經讓新浪這家老牌門戶網站看到了重生的曙光,堅實的用戶基礎和活躍度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在問世三年之後,背負著沉重業績壓力的新浪來到了一個尷尬的節點:用戶增長速度持續下降,第二季度運營利潤僅20萬美元,同比下降98%。

前有業績壓力,後有對手緊逼。新浪微博,如何賺錢?

如何賺錢?

新浪是一家缺錢的公司。

與其他3家門戶網站不同,新浪長久以來的主要收入來源僅有廣告業務。而網易有網絡遊戲,搜狐有搜索、輸入法等業務集群,這些產品均能帶來大量利潤,騰訊則依靠QQ,成為了全球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

微博讓新浪打了一個翻身仗,2009年8月,新浪在四大門戶中率先推出了微博,這款產品成了新浪的救命草。當時中國的微博產品還處在青黃不接時期,新浪則通過長期積累的名人資源和運營經驗把握住了這次難得的市場空白期。舉全公司之力,新浪微博迅速成為了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台,用戶基礎較2010年擴大了25倍多,龐大的用戶基數和當時FACEBOOK(臉譜)高達600億美元的估值也激發了投資者對新浪的熱情,股價也一度攀升至135 美元的高位。

被掌門人曹國偉形容為「一個長得蠻高大的小學生」的新浪微博,一方面似乎已成氣候,讓人對它的未來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另一方面,又尚未實現外界對它的巨大預期。在商業化問題上,曹國偉曾一度宣稱不著急贏利,只公佈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業模式:互動精準廣告、社交遊戲、實時搜索、無限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台以及數字內容收費。

然而,微博這只新浪舉全公司之力養大的奶牛卻不產奶。

龐大的流量就像一座難以開採的「金礦」,最短平快的贏利方式仍是新浪最擅長的賺錢方法——廣告。新浪微博也致力於吸引更多廣告客戶。在最新的微博 V5版本發佈之後,新浪又出台了一種新型的廣告方式,商業賬戶可以在粉絲時間線中置頂微博,以保證廣告信息被用戶看到。這個模式是新浪微博從 Twitter(推特)上借鑑過來的,雖然有利於廣告客戶,卻犧牲了一定的用戶體驗。

新浪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面臨的贏利難題,在2011年年報的風險提示中新浪稱:「如果我們的貨幣化努力不成功,對新浪微博的投資將會明顯降低我們的贏利能力。」前車之鑑是新浪博客,這款人氣產品曾經也為新浪帶來大量流量,但並未給帶來任何實際收益。

但新浪沒有別的選擇。2011年,新浪已經為微博砸下1.1億~1.2億美元的投入。隨著用戶數量持續增長,新浪還在不斷增加基礎架構、網絡設備等投入,預計今年的投入將超過1.6億美元。這些投入並未給新浪帶來想像中的利潤,新浪仍未擺脫3年前只依靠廣告收入的困境,新浪二季度財報首次公佈了微博營業收入的數據,其中微博廣告收入為1000萬美元,佔新浪集團廣告收入的10%。據曹國偉在財報會議上介紹,新浪微博的80家廣告客戶,其中75%~80%都是原有客戶,即在門戶和微博都有投放,這意味著微博的新廣告客戶實際上只有15家。

過分倚重廣告贏利的風險在於廣告大客戶的數量和廣告展示位本身都是有限的,如果流量和用戶數不能持續增長,廣告收入必將遭遇天花板。但曹國偉則樂觀得多,據媒體報導,他認為微博廣告收入的增速會加快,並幫助新浪提高下半年整體的廣告業務收入增長率。

微博的用戶體驗也始終原地踏步,殭屍粉和垃圾信息橫行讓用戶對新浪微博的熱情正在消逝。隨著新增用戶的下降和來自贏利的壓力,今年以來,新浪加速了貨幣化的試水嘗試。

不過,從微博會員制到微任務官方平台,由於沒有準確把握用戶和廣告客戶的心理,獲得的反應並不積極。在大洋彼岸,新浪一直試圖效仿的Facebook和Twitter面臨著和新浪相似的困境——儘管規模在不斷壯大,但這兩家公司的贏利狀況同樣無法讓投資人滿意。

在海銀孵化器合夥人王煜全看來,新浪微博已經積累了大量用戶,贏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現在的商業化舉動,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社交網絡商業模式探索是全球性的,新浪微博不宜做商業模式首發的試探者,而更適合做跟隨者」。

媒體還是社交?

「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

儘管新浪微博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社會化媒體」,它依靠名人明星效應打響品牌,吸引用戶,但這句出現頻率極高的廣告詞,暗含了新浪微博對自己的定位:社交網絡。

互聯網觀察人士陳華榮告訴記者:「社交網絡的魅力在於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廣告商業價值:與Twitter的『信息流』廣告模式相比,Facebook 基於真實社交關係的廣告收入更多;管理中國網民社交網絡的騰訊,其2012年二季度網絡廣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70%,主要收入就來自社交平台上。」

新浪微博正在一步步向Facebook和Google+(谷歌的一項社交服務項目)靠近。今年10月15日,新浪就正式上線了社交化屬性很強的V5版微博,通過發佈「定向發佈」、「密友」等功能,以增強平台的社交功能,進一步完成從媒體到社交方向的轉型。

社交平台更開放、更草根,需要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通過對用戶關係、行為數據、傳播路徑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做到廣告和用戶的匹配。但新浪這家帶有強大媒體基因的公司,將如何完成產品轉型?新浪內部似乎並未形成統一認識,記者就此一系列相關問題聯繫了新浪公司公關部,但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在陳華榮看來,應用的品種太雜是微博的最大問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就在於新浪沒想清楚微博到底是媒體還是社交網絡。定位的混亂也帶來了微博各自為政的產品功能亂戰:商業化層面的微博會員、微號、微幣,社區化功能的微吧、微博V4以及V5改版等,媒體化功能的微刊等。新浪內部員工告訴《新財經》記者,目前的每一個微博產品均處於投入階段,帶來的營業收入微乎其微。在互聯網分析人士魏武揮看來,什麼都干,是四處試探看看哪裡能贏利的做法。

低效的管理

與Twitter、Facebook都不完全相同的新浪微博,當務之急似乎是找到一個清晰的產品方向,但低效的內部管理此時成了新浪突圍的另一塊短板。

由於股權極其分散,新浪與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不同,一直以來缺乏一位靈魂人物。王志東時代的新浪一度7年之內更換了五任CEO,直到2006年曹國偉上台方休。CFO出身的曹國偉在治理新浪期間,公司治理逐步走向穩定,他極具魄力地將微博定義為和新浪門戶網站一樣重要的戰略級地位,成功地吸引了海量互聯網用戶,也帶領新浪完成了中國互聯網的首例MBO(管理者收購),使新浪管理層真正在董事會掌握話語權。不過,儘管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界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曹國偉並沒有及時對新浪內部整體架構和管理流程進行清晰的梳理和改進。

曾在新浪微博工作的一名工程師告訴記者,「新浪沒有研發傳統,在公司內部,運營是更強勢的部門。新浪的高層雖然兢兢業業,每天加班到很晚,但中層卻只能用一個『混』字來形容,工作不催沒有人會做。」離開新浪幾個月,在他任上未完成的工作和產品開發至今仍處於無人接手的停滯狀態。新浪另一名產品經理則告訴記者,「新浪內部晉陞憑資歷,而不憑能力,這使得一些產品開發由不懂產品的老員工領導。」

這一現象也印證了兩年前IT觀察家程苓峰的判斷:「現在可能是新浪歷史上相對士氣最高、內部最團結的階段。」當新浪微博的地位初步奠定後,管理上的矛盾開始凸顯。作為財務運營高手,曹國偉缺乏對新浪微博戰略上的整體思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不能從管理、產品研發、激勵機制等角度對新浪進行繼續改革,未來的新浪將更難與對手拉開距?離。

追兵騰訊

在KPCB(凱鵬華盈風險投資基金)管理合夥人周煒眼裡,新浪微博活躍度正在嚴重下降,不但是質量下降,數量也在嚴重下降。

新浪的財報似乎並不支持這一判斷,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活躍用戶佔比達10%,共3650萬人。不過這一數據並不驚人,反觀騰訊,早在2011年第三季度,其微博活躍用戶就超過了5500萬人。依靠QQ這一天然的社交關係鏈,騰訊微博始終重視熟人關係與社交,其品牌號召力雖然不如新浪,卻賺取了更多的真金白銀。此外,騰訊在遊戲、電子商務等方面有很豐富的運營經驗,可以與騰訊微博直接對接。新浪既缺乏成熟的遊戲和電子商務資源,也沒有完善的支付體系,基於社交關係上的商業模式探索,並不被外界看?好。

王煜全認為新浪最強大的對手正是騰訊:「新浪就像羸弱的宋朝,只有新浪微博這一道關卡,萬一失守,很可能徹底喪失互聯網第一陣營的地位。騰訊則是驍勇的金兵,坐擁遊戲等贏利奶牛,隨時可以回到大草原休養生息。」手握QQ、微信、微博等多款殺手級應用,騰訊正在等待新浪犯錯的機會。

如何壓制競爭對手?在新浪內部,員工們被告知,新浪必須開放,打造一個互聯網生態圈,完成從門戶網站向平台型公司的轉型。這就意味著新浪微博不能只是一款簡單的互聯網產品,而應成為眾多產品的平台基礎。分別和新浪、騰訊打過交道的王煜全表示,對開發者而言,新浪是一個足夠開放的平台,騰訊則是假開放、真封閉。實力並不強大的新浪必須倚重開發者,在曹國偉的計劃裡,他希望通過微博用戶平台建立一個強勢的生態系統。如果成功,新浪微博會成為將眾多互聯網應用維繫在一起的核心,並借此打造一個用戶、廣告客戶、新浪共同參與的商業體系,衍生出更多商業模式。

但平台不是一天建成的。開放平台計劃推出至今,鮮有讓人驚豔的應用問世。新浪內部工程師告訴記者,「平台的建設是放長線、釣大魚,短期內不可能為新浪帶來大量收入。」與此同時,微博和平台之間沒有建立起必然的聯繫,新浪宣稱開放平台上的應用數量已超過20萬個,但記者在新浪微博應用廣場上看到,首頁顯示的一站到底等第三方熱門應用參與人數不到12萬人次,相對於新浪微博的3億用戶,用戶比例不到0.04%。

開放平台的開發者也並未真正受益。開發了第三方新浪微博客戶端Weico,並積累了200萬活躍用戶的eico公司創意總監張卷益告訴《新財經》記者,「Weico已經獲得了風險投資,短期內並不著急贏利,但產品本身從新浪開放平台並未獲得任何收?入。」

流量變現的方式不清晰,使各大投行對新浪的估值評估爭議也很大。10月10日,瑞信將新浪股票評級評定為「跑贏大盤」,目標股價從81美元調整至78美元。大摩則授予新浪持股觀望評級,目標股價60美元,與一年半前新浪股價最高峰相比,下跌超過一?半。

面對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將公司前途命運押注在微博上的新浪如今已沒有回頭路可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74

阿里巴巴入股微博報導推動新浪股價大漲1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59

原文 2012年11月19日 12:41

阿里巴巴或入股新浪微博 各取所需

多家國內媒體及互聯網行業人士爆出消息稱,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基本塵埃落定,已「接近或達成投資入股協議」。

騰訊網科技中心前總監程苓峰17日在其博客中提及

估計阿里佔新浪微博15%-20%的股份,新浪微博估值20-30億美金。

新浪微博已從新浪門戶剝離,成為一家獨立公司。據稱有6%是管理層持股,有4%是可發送的期權,10%是員工持股。總計20%。另一說法稱管理層和員工共同持股15%,大部分由核心管理層持有。

這意味著阿里的投資最高可達6億美元。

雙方聯姻,各取所需。

新浪方面

1、很缺錢,外加微博增長日顯疲態

新浪股價從歷史最高點的142美元迅速跌落至目前的45美元,市值也由80億的峰值跌至目前的30.11億美元。

據新浪最新財報顯示,截止2012年9月30日,微博用戶數量已達4.24億,但平均每天活躍用戶僅為4230萬,活躍用戶僅佔用戶總量的10%左右。收入方面,新浪微博廣告收入約2000萬美元,僅佔新浪廣告收入的16%。

2、即將推出針對Promote Feed廣告系統,但自身缺乏中小企業客戶資源及技術儲備

騰訊報導

新浪CEO曹國偉表示:「將在第四季度末推出完整的Promote Feed廣告系統,中小企業可能更加頻繁地使用這個系統,這是自助投放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僅是中小企業,還包括普通用戶、企業、已經註冊微博賬戶的在線商家。

但中小企業是我們這個廣告系統的主要目標。但是我認為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集聚這些營收源。」

目前擁有這個資源的兩大家是百度和阿里。

行業人士程苓峰分析

微博商業化也需要支付渠道。目前擁有這個渠道的,阿里支付寶是第一,騰訊財付通是第二。但騰訊是新浪最大對手。

 

阿里巴巴方面

1、騰訊是新浪和阿里巴巴共同的對手。

對阿里巴巴來說,騰訊是唯一擁有C2C、B2C、商城、支付、O2O、大流量、社會化入口的全架構以及整合優勢的公司。

2、馬云的SNS情結和自身社會化產品失敗。

一財一篇報導提到

2009年,被視為「大淘寶」用戶平台的SNS產品「淘江湖」上線了。

但時間證明,「淘江湖」成了阿里巴巴在社會化嘗試中的第一個失敗。這種脫離商品買賣交易關係而打造的用戶平台,讓面對SNS產品滿天飛的用戶覺得用處並不大,在經歷幾次改版後,在阿里內部也已無人提及。

3、美麗說、蘑菇街這類導購網站,憑藉更高的轉化率,正在削薄淘寶的廣告收入,重構賣家和淘寶平台的地位關係。

2011年,淘寶網的平均轉化率不到1%,而美麗說、蘑菇街的轉化率在7%-8%,新浪微博也有4%左右。

賣家開始放棄昂貴的淘寶廣告平台,轉投性價比更高的導購類網站或新浪微博。

一財上述報導中提及

據一名來自阿里內部的人士透露,今年二季度,馬云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提出,美麗說、蘑菇街這樣的導購網站要予以控制,並要防止外部流量過多集中在某幾家上。

而今年5月,阿里方面曾與蘑菇街展開過收購洽談,但隨後又因為價格等其他因素不了了之。而蘑菇街的最大競爭對手美麗說,也已被騰訊收入囊下。

這次或將達成的投資,加上新浪此前與360、人人達成戰略合作,被外界解讀為「騰訊三大對手已經聯合起來」。

消息傳出後,騰訊控股(00700)逆市向下,現跌1.85%報243.6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32

新浪變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496.html
新浪近來傳聞不斷。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新浪COO杜紅接替曹國偉出任CEO、 新浪無線事業部總經理王高飛取代彭少彬接掌微博事業部,各種消息接二連三,撲朔迷離,有的是已發生的事實,有的是正在談判的交易,有的,則半真半假。所有消息的背後,核心只有一個:微博。

  這是新浪目前最具價值的資產。在過去幾個季度,新浪微博商業化不力,直接影響了新浪業績與股價。新浪股價從歷史最高點147美元一路跌落至不足50美元。

  新浪需要改變,改變難免引發博弈。目前可以確知的一點是,圍繞著微博,新浪正在進行資本結構、組織架構和高層人事等層面的深度調整。調整的目的只有一個,加快新浪微博的商業化。

王高飛執掌微博事業部

  「杜紅接任CEO,曹國偉擔任董事長」的消息從12月15日開始在市場流傳並發酵。12月18日,有媒體報導稱「任命已在高層內部宣佈」。但新浪官方很快將發佈同樣內容的微博標註為不實。杜紅也於12月15日的微博中回應「不屬實」。12月19日,一位接近杜紅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杜紅沒有接到CEO任命。

  杜紅1999年11月加入新浪,歷任業務拓展總監、銷售策略部總經理、銷售部總經理、銷售副總裁等職,2008年2月起任新浪COO。包括互聯網評論人洪波在內的很多互聯網人士認為,新浪此時更換CEO是有可能的。微博商業化不力,管理層受到來自董事會層面的壓力。此時,新浪需要變陣調整以加快商業化進程,曹國偉讓出CEO一職可騰出人事和公司架構調整的空間。而眾所周知,杜紅是曹國偉的嫡系。杜紅接任CEO,是曹國偉在壓力之下最能接受的局面。

  當然,杜紅並非沒有對手,新浪負責內容的元老、執行副總裁陳彤即是一個候選人之一。新浪從創始至今,守住了第一門戶的位置,陳彤功不可沒。新浪被外界所公認的「媒體」屬性更是與陳彤關係最大。陳彤旗下的各個門戶頻道是運營微博內容和名人資源的主力。

  但另一接近新浪高層的知情人士分析,曹國偉短期內不會離開新浪,一是在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談判階段,新浪需要保持穩定,另外,曹在新浪的個人利益還沒有兌現。

  不過,微博的人事調整確在進行。據財新記者瞭解,11月19日,新浪高層曾在京郊長城腳下公社開會,討論高層人事調整及業務發展方向。那次會議決定,新浪副總裁、主管無線業務的王高飛接替彭少彬執掌新浪微博事業部。王兼任無線事業部和微博事業部總經理。

  王高飛2000年8月加入新浪,在研發中心任職至2004年初,2006年11月任無線事業部總經理。2008年10月起,擔任新浪副總裁,負責無線業務。彭少彬2007年進入新浪,開始任新浪桌面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後升任新浪產品事業部總經理。2010年4月,新浪成立微博事業部,彭少彬兼任事業部總經理,負責微博產品的開發和運營。

微博與門戶並立

  伴隨人事變化,公司內部架構也在調整。新浪內部人士證實,無線事業部將於明年與微博事業部整合,形成門戶與微博兩大業務體系並立的局面,並更加獨立。此前,新浪內部主要分為三個業務群,即門戶、無線事業部和微博事業部。

  隨著移動互聯網崛起,新浪微博與移動端的整合將被提到更重要的戰略地位。曹國偉在今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透露,今年6月大約69%的用戶登錄微博要麼只用移動端,要麼移動端和PC端兼用,而到三季度,這一比例提高至72%,博移動端流量大於PC端流量。用戶向移動端遷移明顯。而且,在微博廣告收入中,有15%-20%來自移動端。未來,微博平台的支付系統也將更側重移動支付而非PC端。「所有項目和資源都會向移動端傾斜。」曹國偉說。

  以移動端為主的新浪微博,未來將與新浪傳統門戶產品各自獨立運營。人事和架構調整後,新浪高層分工發生變化:王高飛負責微博的技術、產品和運營,杜紅仍負責整個新浪的廣告銷售和市場,陳彤負責門戶內容運營及微博中媒體和名人賬號的關係維護。彭少彬目前未離職,負責PC端產品維護,但未來會逐漸淡出管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12月中旬的高管會議,彭少彬沒有參加。

  多位新浪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在已確定的新浪部門重組計劃中,由總編輯陳彤帶領的門戶團隊將與微博的核心運營業務隔離。此後,以陳彤為首的門戶內容團隊,主要任務將是「做好門戶轉型」,繼續更新門戶各頻道的官方微博,除維護「名人」和「媒體」賬號關係外,不再插手微博產品及運營。

  這一決策令新浪門戶內容部門的員工有被「遺棄」的感覺。「最初是我們團隊辛苦地拉名人和媒體來這裡開微博,後來這幾年為了拉動人氣,我們花了很大精力幫助運營微博內容。現在一夜之間,沒我們什麼事了。」一位新浪門戶員工說,在微博發展初期,陳彤帶領團隊掀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拉博」運動,「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有量化指標,目標包括親朋好友和名人」。在「拉博」運動成功為微博贏得了最早一批質量很高的會員後,門戶採編團隊又開始投入微博內容的運營,24小時不間斷操盤每一個新聞熱點事件的話題炒作。要新浪,對門戶團隊的KPI考核有40%的權重都劃給了對其頻道官微內容的運營。

  新浪門戶從微博獲益甚微。「微博實現的跳轉有限,現在人們習慣了微博的快餐式閱讀。就算我們官號不說,別人發的微博也會很快把事說清楚,所以從微博引不來什麼流量。」一位門戶團隊員工對財新記者表示,今年門戶對微博的KPI考核,已從40%降到了20%。

微博商業化困局

  洪波認為,新浪進行人事及組織架構調整,是為了加快微博的商業化進程。之前,王高飛的無線部門負責新浪微博的移動客戶端產品,彭少彬的微博事業部負責PC端產品,這種架構不僅增加溝通成本和內耗,也不利於用戶體驗的提升,更有礙於微博商業化的推進。

  新浪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淨營收1.524億美元,微博廣告收入約2000萬美元。而微博帶來的成本上升使該季度新浪淨利僅為990萬美元,同比下滑70%。

  互聯網評論人士謝文則稱這種調整為「左手倒右手」,在他看來,新浪需要以微博為核心,進行整個系統的重整。

  現在,新浪微博在媒體功能、商業模式和廣告客戶上,都與門戶有重合,沒有形成新的增長點。在流量、投入、人員和話語權從門戶向微博轉移時,廣告收入也會轉移,此消彼長。新浪同時運營兩個平台,徒然增加內部矛盾。曹國偉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表示,門戶廣告和微博廣告業務爭奪客戶的現象肯定存在,但相互擠壓的效應難以量化。

  另外,新浪微博在發展方向上搖擺不定,導致產品不給力。「心太大,什麼都想要。」洪波說,新浪微博的媒體化運作,對微博爆發起了很大作用。幾年運營下來,媒體屬性也形成了微博非常清晰的產品定位和印象。但管理層看到Facebook的估值更高,想往社交方向發展,又不想放棄媒體屬性,做出一個「Facebook+Twitter」的結合體。新浪微博曾推出微刊、微群、微吧、微友等多個社交屬性產品,來增強用戶粘性和社交關係,這些嘗試收效甚微。最近,曹國偉也表示,騰訊微信正擠壓用戶在微博上的時間。新浪內部甚至承認,新浪微博在移動社交上失去了與微信競爭的機會。有意思的是,微信在用戶達到過億規模後,也在發展公共賬號和推送資訊內容。二者都在探尋變現模式。

  在新浪微博的商業模式上,曹國偉曾列舉了精準互動廣告、社交遊戲、實時搜索、無線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台以及數字內容收費等六大模式。除了與門戶重合的品牌廣告之外,其他都收效甚微。今年三季度,新浪微博的遊戲平台收入僅430萬美元。無線增值方面,針對個人的會員服務收入極小,一度被寄予厚望的企業微博目前仍免費。實施搜索、電子商務、數字內容收費等模式,沒有出現成功案例。近期,新浪微博推出任務平台,企業可以通過「微任務」應用選擇微博帳號進行商業有償信息原發或轉發。新浪微博從中抽成30%。

  產品方向、商業化思路的不聚焦,給團隊帶來困惑。「微博大範圍開發各類產品,但能持久的太少了。」新浪微博內部員工對財新記者說,在微博事業部,因產品線不斷更新調整,員工兩三年內被數次調換部門是很正常的事。這種「朝不保夕」的情況,讓底層員工非常煎熬,甚至對期權激勵和微博分拆獨立上市都不敢期望。高層的關係也令下面員工不知所措,上述員工稱,如果有機會轉到其他穩定部門,他會求之不得。

  資本市場給予新浪解決微博商業化困境的耐心越來越少。但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傳聞還是一劑強心針。11月19日,阿里注資新浪微博的消息一傳出,刺激新浪股價當日開盤即上漲11%。

  財新記者從阿里巴巴內部獲悉,「雙方的確一直在談」,且入股並非單純財務投資,而是「戰略性合作」。「若能實現與微博的深度業務對接,有可能成為阿里從外部借力尋求『社交化突圍』的一個機會。」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74

i黑馬:曹國偉對新浪微博,打的什麼算盤?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605.html
  【 i黑馬導讀】2月20日下午,新浪召開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新浪CEO曹國偉對新浪微博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以下是I黑馬整理的要點。

 1、 在品牌廣告方面,新浪不會為了新浪微博而單獨成立一個團隊,還是由原來杜紅率領的品牌廣告團隊一起售賣。(I黑馬認為這是為了讓新浪微博在品牌廣告收入方面獲得更好的價格。)今年新浪不會調高PC端的品牌廣告價格,但會考慮在第二季度提高移動端的微博品牌廣告價格。曹國偉表示,目前大客戶還是偏愛微博PC端的品牌廣告,因為其跟門戶廣告結合有更好的曝光,同時又通過微博有更好的覆蓋度。新浪微博移動端的品牌廣告則有更好的覆蓋率和覆蓋頻率。因此,移動端的收入會佔到整個微博收入的60%以上,比例還會繼續提高。

2、 新浪2012年第四季度推出自助廣告系統,現在正提供一些試用,以調試系統,目前目標不是吸引太多用戶和收入。這種信息流廣告回報率不錯,但會影響用戶體驗,現在新浪微博要調試的是怎麼在獲得更好的廣告效果和不對用戶體驗造成太大的影響或破壞之間進行平衡。

  3、 新浪會在2013年一季度末開放自助廣告系統,但會是逐步開放。新浪將通過多種渠道發展中小企業廣告業務,包括與其他廣告經銷商合作,新浪還會與一些新型廣告經銷商進行合作。業務將完全側重於社交媒體,甚至是完全側重於新浪微博。新浪會有一個專門的團隊直接和經銷商更緊密地合作,而不是直接向中小企業推銷廣告位。曹國偉預計新浪上半年來自中小企業的收入不會很多。

 4、 新浪微博2012年業務總成本近1.6億美元,營收約為6600萬美元,虧損9300萬美元。新浪微博的投入逐季度增長,主要原因是相關員工數量的增長和隨著微博流量持續增長,帶寬成本等相關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這兩方面的趨勢還將持續。此外,隨著2012年下半年新浪微博業務收入開始增長,相關的銷售成本也有所提高,比如佣金、壞賬等。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新浪微博的成本今年還會增長。

5、 新浪「微任務」平台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新浪只是希望通過該平台促進廣告商與微博大號建立更緊密聯繫。「微任務」平台的推出是為了確保該市場的秩序,使其不給用戶帶來問題,維護微博上的平衡。新浪微博願意與各種廣告公司和微博大號的擁有者合作,分享收入和利潤。(據i黑馬瞭解,「微任務」平台對微博易這樣的第三方微博任務平台影響非常直接)

 6、 新浪微博特別適合「閃購」(限時售賣)這種社交電商模式。新浪微博可以預測訂單,發佈銷售信息並進行交流,讓更多的用戶參與進來。新浪微博目前已與小米手機、Smart Car進行合作。Smart Car在微博上銷售並收集訂單,共推出666台。我們收到的訂單大概有4000台。(I黑馬恍然大悟:難怪小米手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賣得那麼火,原來是新浪微博的大客戶啊)新浪微博希望與具有電子商務能力的客戶合作,也可以與第三方合作,它們可以是整體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例如為交易提供物流及其他服務的供應商。

 7、 新浪將提高在移動互聯網的投入。曹國偉認為現在大家都在談論和投資移動互聯網。這意味著兩個方面的成本將提高:一是人事方面的支出,大家都會爭奪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是渠道成本,用來推廣這方面的應用程序。

 8、儘管新浪認為在線視頻和博客等業務還有很大的潛力,但曹國偉明確表態不會在長格式的影視劇版權內容方面做大投入。(i黑馬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浪在線也總會模式開創者9158的最大股東,9158公司2012年營收近10億元,新浪在此方面嘗到了甜頭,自然不願意做版權和帶寬成本很高的優酷土豆視頻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963

傳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即將揭曉 不排除全盤收購可能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4/2663416.html
國互聯網今年最重磅的交易或將很快揭曉。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的傳聞已流傳很久,騰訊科技獲悉,新浪或將很快宣佈與阿里巴巴的資本合作,不排除阿里巴巴全盤收購新浪微博的可能。

多個消息源向騰訊科技表示,阿里巴巴集團入股新浪微博的談判正進入尾聲,預計很快就將公佈結果。去年底即有傳聞稱,阿里巴巴將入股新浪微博,後者估值約20-30億美金。

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雙方談判過程中的分歧在於,阿里巴巴方面希望全盤收購新浪微博,而新浪方面則希望阿里巴巴集團只是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並在業務層面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深度合作。此前傳聞稱,阿里巴巴可能以4-6億美元的代價獲得新浪微博15%-20%的股份。但雙方均未對此傳聞表態。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新浪微博有助於彌補阿里巴巴的社交和移動互聯網短板,前者的龐大用戶群結合後者的電商業務,具有豐富的市場想像力。

據騰訊科技瞭解,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在業務層面早已開始探討深度合作的可能性。日前,新浪微博與淘寶合作上線「櫥窗推薦」產品,基於微博用戶社交關係和興趣圖譜進行商品推薦。這也是新浪微博在商業化上做出的重要嘗試。新浪內部人士表示,這是新浪微博創立以來最大的一個對外合作項目。

新浪微博的公開數據顯示其擁有超過5億用戶,是中國最活躍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一。新浪財報顯示,2012年全年新浪微博營收約6600萬美元,但相關支出9300萬美元,處於虧損狀態。新浪微博商業化也是過去兩年困擾新浪的一個難題。

阿里巴巴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O2O等領域加強佈局,其投資的公司包括UC優視、陌陌、丁丁地圖、美團等。阿里巴巴的現金流同樣強勁,其持有現金可能超過50億美元,這使其有可能展開較大規模的併購或投資交易。

新浪股價從週一的46.3美元上漲至目前的50美元左右,一週內漲幅超過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5

新浪暴漲18% 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收購微博18%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39

新浪宣佈,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總股份的約18%。另外,新浪授予了阿里巴巴一項期權,允許阿里巴巴未來將其在微博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

這筆交易對微博的估值為32.56億美元,合人民幣200億元。

新浪CEO曹國偉的微博:

新浪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馬上要公佈了。阿里巴巴戰略投資新浪微博,雙方會共同探索社會化電商和移動電商。當最大的社交媒體平台和最大的電商平台相遇時,想像空間巨大。微博平台的發展將更加穩健。微博目前是一個社會化的媒體平台,未來也可以同時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商務平台,那才是一個真正的生態圈。

新浪的新聞稿:

中國上海/2013年4月29日 —— 服務於中國及全球華人社群的領先在線媒體公司新浪公司(NASDAQ GS:SINA)(以下簡稱「新浪」或「公司」)今日宣佈:其子公司微博公司(以下簡稱「微博」)與阿里巴巴集團(簡稱「阿里巴巴」)的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依託各自領先的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優勢,打造更為活躍的微博平台,探索和建立更具想像力的微博開放生態體系及商業模式。

  雙方將在用戶賬戶互通、數據交換、在線支付、網絡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並探索基於數億的微博用戶與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台的數億消費者有效互動的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這一戰略合作預計在未來三年內給新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

  同時,新浪宣佈阿里巴巴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公司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佔微博公司全稀釋攤薄後總股份的約18%。另外,新浪授予了阿里巴巴一項期權,允許阿里巴巴在未來按事先約定的定價方式,將其在微博公司的全稀釋攤薄後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

  新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曹國偉表示:「能與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合作並共同發展社會化電商,我們感到十分興奮。電子商務在構築微博開放平台的生態系統方面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新浪微博和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平台是天然的合作夥伴,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將讓微博在建立獨特商業化模式的道路上,步伐更穩健,更富有想像力。 我們相信,隨著互聯網越來越走向移動化和社交化,這一合作將惠及所有用戶,創造更多個性化人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此次戰略合作,我們相信微博將更微博,社交媒體的生命力將更健康更活躍,傳遞的正能量更多。我們也相信,兩大平台的結合,不僅有助於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和發展,而且會給微博用戶帶去更多獨特、健康、持久的服務。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的驚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1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幕後:談判46次,馬云妥協兩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96.html

馬云兩次妥協 卸任前必須完成交易

本次交易中,阿里巴巴集團以5.86億美元獲得新浪微博18%的股份。據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搜狐IT獨家透露,此次的談判非常艱難,雙方的分歧並非因為估值和入股比例,而是是否完全收購。

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鴻平在昨日回憶這次交易時,在微博上公開表示阿里戰略投資新浪微博交易醞釀了半年,期間經歷了46次談判。

事實上,馬云在2012年底談判初期提出的要約是全盤收購新浪微博,但該要約遭到新浪董事長曹國偉的激烈反對,曹國偉的預期是在2014-2015年間將新浪微博獨立上市,對於在商業化嘗試受挫並急需現金流的新浪微博而言,曹國偉希望找一個實力雄厚並能業務互補的戰略投資者,而非給新浪微博找一個新主人。

這一分歧導致了談判進展停滯不前。當時對於新浪微博而言,除阿里巴巴外,還可以引入的另一名戰略投資者是百度,但與阿里巴巴相比,百度並非最優選擇。

首先百度主營業務為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如何與搜索引擎進行結合在國外尚無案例,並且從產品屬性上來講,封閉的社交網絡天然對搜索引擎產生排斥,除資本層面外,百度無法與新浪微博進行深度的產品融合。其次是百度對新浪微博的估值低於阿里巴巴。

由於曹國偉態度強硬且不留轉圜餘地,馬云進行了第一次妥協。阿里巴巴隨後將要約由收購改為控股。

儘管如此,面對新的提案曹國偉依然不為所動。

有不願具名但瞭解交易細節的人士告訴搜狐IT,在曹國偉的計劃中,新浪微博必須獨立上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過去數年中,曹國偉的親信高管除杜紅外,已經悉數調往微博業務,新浪微博作為新浪公司的一顆金蛋,一旦捨棄,僅依靠廣告收入的新浪將一無所有。看清這一點的曹國偉對新浪微博入股的底線就是除了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外,其他一概不接受。

這時難題又再度擺在馬云面前,再度妥協還是放棄?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最大難題。消息人士並未透露馬云思想的轉變,但表示談判在再度陷入僵局後,馬云突然第二次妥協,同意放棄控股的念頭,而僅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新浪微博。

公開資料顯示,馬云將於2013年5月10日宣佈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僅保留董事長的職務。據猜測,馬云第二次的突然妥協與即將卸任有關。馬云希望在自己任內完成入股新浪微博的交易,而在談判陷入僵局沒有任何進展而自己卸任的日子逐漸臨近後,馬云不得不接受曹國偉提出的入股條件。

前景分析:利空騰訊 新浪微博股東仍存變局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在入股新浪微博消息傳出的同時,新浪向阿里巴巴發放了一份期權協議,根據這份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在未來還可以增持新浪微博股份至30%。

據知情人士分析,這或許是曹國偉最後向馬云妥協的結果,為未來阿里巴巴控股新浪微博留下了一線希望。對方透露,阿里巴巴如果持股比例超過30%,將成為第一大股東,並可控股新浪微博。

接下來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打算怎麼做?根據雙方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雙方將在用戶賬戶互通、數據交換、在線支付、網絡營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並探索基於數億的微博用戶與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台的數億消費者有效互動的社會化電子商務模式。這一戰略合作預計在未來三年內給新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

結合了電商元素的新浪微博顯然比在商業化上仍然沒有明確目標的微信離錢更近。

據透露,馬云之所以對新浪微博極度重視,主要原因就是,2012年10月在與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交流中發現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結合的巨大前景。

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後,帶來的5.86億美元將給目前面臨巨額虧損的新浪微博帶來一絲喘息之機,同時也令新浪微博可以進行更多商業化嘗試,與騰訊微信相比,阿里巴巴所擁有的巨大商業數據庫資源將為新浪所用,而這些資源將可能使新浪微博比騰訊微信更早實現商業化的目標。

就商業化探索而言,阿里巴巴入股騰訊微博的消息對騰訊微信將是一個重利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9

阿里助陣 新浪微博社會化電商之路日漸清晰 李妍

http://xueqiu.com/8689584849/23724979
$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戰略入股$新浪(SINA)$ 微博,將是微博商業化路上的重要轉折,從展示廣告、信息流廣告、到社會化電商,新浪微博的商業化之路日漸清晰。

上月,微博低調上線的「櫥窗推薦」產品,為新浪和阿里共同打造社會化電商路徑埋下了伏筆。本週,阿里新浪達成戰略合作後,細心的朋友已經注意到,微博首頁底部廣告已經換成了一組「一淘熱賣」的櫥窗廣告,雙方合作迅速推進,然而這或許僅僅是阿里和新浪微博合作的第一步。

查看原圖
雖然公告並沒有明確給出雙方展開合作的具體方案,但國內最大的社會化媒體和最大規模的電商聯姻,無疑將在營銷層面產生更強的協同性和更大的想像空間。

微博商業化窘境

新浪的管理層曾試圖在廣告、遊戲、電商等方向,向華爾街描繪一幅商業化的美好「錢景 」,但一直以來,微博仍然主要依靠照搬傳統門戶展示廣告的方式來實現營收。在確定了社會化媒體的定位後,微博的社交屬性逐漸被淡化,由於難以獲悉用戶的喜好,加大了今年才正式上線的信息流廣告產品商業化的難度。再具體到電商領域,從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小米、Smart、樂視相繼在微博上發起搶購活動,雖然實現了不錯的營銷效果,但這種閃購模式更適合品牌知名度較高的爆款產品,微博的社會化電商之路也被限制在相對狹小的領域。

如此一來,微博的商業化前景一直得不到華爾街的肯定,新浪的整體估值水平也難以實現大幅提升。今年3月份i美股發佈的「互聯網投資手冊-新浪」研究報告中,在未考慮阿里巴巴戰略合作情況下,給予新浪微博23億美元估值,給予門戶10億美元估值。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入股給予新浪微博的估值為32.5億美元,新浪目前總市值提升至37億美元,這次合作從哪些層面提升了市場對新浪商業化的信心?

推薦邏輯

利用社交圈熟人關係的推薦做電商,聽上去是一件相當靠譜的生意。先從「櫥窗推薦」產品說起,這一產品大致是這麼實現的,如果你分享一個淘寶商品鏈接到微博,淘寶將推薦2個相關度較高的商品,以推廣櫥窗的形式,展示在該條信息流的下方。該產品的預期能否實現,首先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用戶願意分享淘寶短鏈;其次是淘寶的推薦是否有足夠吸引力,從而產生點擊轉化。

《2012年網站微博年度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新浪微博的短鏈分享量當中,排名前10名網站共佔總分享量的27.2%,其中淘寶網排第一,佔7.6%,天貓佔0.5%,從短鏈分享量上可以看出,阿里與微博合作確實有著天然的結合契機。

有了分享和推薦,是否能夠產生大量點擊和轉化,要看阿里和微博在賬戶互通、數據互通上的合作深度。「櫥窗推薦」事實上應該算是一個相對粗糙的推薦產品,該推薦用的只是淘寶的基礎數據,阿里並未開放用戶在淘寶購物的數據給新浪,所以該產品的推薦邏輯,主要是在影響發佈者的粉絲,而非發佈者本人,相當於通過看哪些人點擊了圖片及短鏈,瞭解發佈者朋友的喜好,進而優化信息流廣告的推薦精準度。

相信未來,阿里和微博在賬號互通、數據互通層面將會有深層次的合作,如此一來,微博可以直接獲取用戶在淘寶購物歷史的數據,更精準的推送用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流廣告,淘寶也可以掌握用戶在微博發佈的LBS、興趣、意向等信息,更精準的推薦給用戶合適的購物選擇。

貨幣化

貨幣化角度講,我們猜測淘寶的推薦應該會優先考慮淘寶直通車、天貓直通車的客戶,新浪微博則可能按照點擊、購買情況,與淘寶進行分成。目前淘寶上有600萬賣家、天貓有5萬商家,能多微博這麼一個天然的營銷工具,對商家是極大的吸引力。天貓淘寶去年雙十一一天就產生191億元的交易額,為了更好的實現共贏,釋放更大的營銷價值,微博和阿里將在社會化電商的營銷方式上進行深入探索和合作。

新浪微博去年共計實現營收6600萬美元,主要來自品牌廣告,對比品牌廣告以及遊戲,社會化電商是新興的營銷方式,它意味著高增長和廣闊的市場空間,而且信息流廣告的推薦形式能更好的利用微博在移動端的流量優勢。

新浪在公告中稱,本次和阿里的戰略合作預計在未來三年內給新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3.8億美元」界定了微博在未來3年在社會化電商這一領域的貨幣化前景,對比過去的營收數字來看,將本次戰略合作看做微博商業化路上的重要轉折應該不為過。而且,未來阿里集團還將追加對微博的投資,使持股比例上升至30%,反映了阿里對微博未來商業價值的信心和高度認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7

新浪三次併購與被併購,為何總能左右中國互聯網的格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418.html

第一次,盛大收購新浪,最大門戶+最大網遊公司的超級想像力

2005年2月19日,不甘心只做遊戲的盛大宣佈盛大及其控股的地平線媒體有限公司,斥資2.3億美元,通過公開股票市場交易收購了新浪網公司(Nasdaq:SINA)大約19.5%的已發行普通股。盛大成新浪第一大股東,此前新浪最大的股東四通公司的持股量也不過4.96%。此次併購的目的是為了將新聞資訊、網絡遊戲、休閒遊戲等數字娛樂內容全部植入盛大的數字家庭,實施盛大公司的數字家庭娛樂戰略。

當時整個中國互聯網最賺錢的模式是廣告、SP和遊戲,新浪、盛大都又正當年,什麼社交、電商、視頻都還比較弱小,移動互聯網更稚嫩。如果盛大收購新浪成功,那麼將可能誕生中國互聯網史上市值最高的企業(廣告+遊戲),一舉改變中國互聯網產業格局。

但當時還是中國第一門戶,靠著無線和廣告業務在中國互聯網呼風喚雨的新浪,自然不把以遊戲發家的盛大放在眼裡,那會新浪管理層的心態可是有點「驕傲」。

於是,十幾個小時之後,時任新浪網CEO的汪延給員工的一封信中一再強調:「雖然盛大已經成為新浪目前的第一大股東,但它並沒有任何法律或實際意義上的控股權或控制權。盛大沒有控制我們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我們的高層管理人員(包括曹國偉和我自己),也從未在盛大購買我們的股票前夕拋售過股票或期權……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應該只有一個信息要傳遞:新浪沒有變。」

2月22日,新浪正式宣佈啟動「股東購股權計劃」(俗稱「毒丸計劃」)。按照該計劃,盛大如果試圖繼續擴大新浪股份,將付出超過每股150美元的代價。基本上扼殺了盛大進一步增持新浪股票進而收購控制新浪的企圖。

後來盛大花巨資打造的「盒子」在市場上遭冷遇,巨額研發費用打「水漂」,盛大的數字家庭娛樂戰略宣告失敗。之後,盛大對新浪股票的收購轉變為純粹的投資。

2006年11月,盛大向花旗環球金融轉讓370萬股新浪股票,作價9910萬美元,並使盛大所持新浪股份減至11.4%。2007年2月,盛大再度出售400萬股新浪股票給花旗環球金融,作價1.296億美元。該交易結束後,盛大仍持有新浪股票210萬股。而今年5月,盛大把剩下的全部210萬股新浪股票出售,作價7650萬美元。至此,盛大公司不再擁有新浪股份。在三次拋售中,總價為3.05億美元,減去當初收購共花費的2.3億美元,盛大獲益超過7000萬美元。

第二次,無奈的新浪擬併購分眾傳媒戶外廣告業務,壟斷新媒體廣告,把媒體基因進行到底

2008年12月22日晚,新浪和分眾傳媒集團宣佈雙方達成協議,新浪將合併分眾旗下的戶外數字廣告業務。新浪CEO曹國偉認為,兩家公司的合併將形成中國最大的佔主導市場的新媒體廣告企業。新浪有許多網絡用戶,分眾傳媒、目標傳媒(Target Media)和框架傳媒也有許多用戶。兩家公司將能夠共享用戶資源。而且合併後,新公司將能不限時間、地點為用戶提供內容,不管用戶是在家裡上網,還是在室外。因此能為廣告主提供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新媒體廣告解決方案。

併購分眾戶外廣告業務,應該是新浪管理層「最痛苦時候」的一次無奈之舉。因為2006年之後,門戶行列裡,人們不再言必稱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了,騰訊通過門戶+IM模式強勢崛起,流量很快趕超新浪,成為第一門戶(影響力上還不是)。

網易遊戲本就排第二;搜狐後來也搗騰出一個超強的現金牛業務—暢遊,2008年暢遊遊戲營收已佔了搜狐半壁江山,在新浪宣佈併購分眾傳媒的當時暢遊已在衝刺上市了(2009年4月暢遊上市)。這樣,傳統3大門戶只有新浪這個老大變得最孱弱——只靠廣告業務苦苦支撐,遊戲、社交、視頻等熱門業務一無所獲。要命的是,以網絡廣告為主業的新浪,在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下,營收壓力極大。曹國偉只好橫了心打造「中國最大的新媒體廣告企業」,寄望通過線上線下廣告協同效應來獲取更多溢價。

最終因涉嫌壟斷,商務部不批准,併購不了了之。2009年9月28日,新浪與分眾傳媒同時宣佈,合併交易終止。但同時又宣佈以曹國偉為代表的新浪管理層以約1.8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完成管理層持股。這時,新浪微博已內測近1個多月,新浪完成MBO為新浪微博的崛起提供了體制保證。

因禍得福,說的就是曹國偉。

第三次,不同意阿里全資併購或者控股新浪微博,新浪左右猶疑,不甘只做媒體

這次跟阿里談收購,持有新浪微博的新浪和曹國偉是最有底氣的,但也猶疑不定。站在阿里巴巴佈局移動互聯網和社會化電商的角度,阿里巴巴當然希望全資或者控股收購新浪微博,但可以想像,即便新浪一口氣以33億美元賣了新浪微博,剩下的新浪門戶怎麼辦?(搜狐IT也採訪證實阿里確實想全資併購或者控股新浪微博,曹國偉不同意,想讓新浪微博獨立上市)

現在無論是四大還是五大門戶的PC門戶,都因為用戶大量轉向移動端,流量和影響力受到巨大挑戰。「傳統門戶已死」的呼聲早在2012年下半年就比較明顯。為了救自己的命,搜狐和網易都賭新聞客戶端,搜狐新聞客戶端號稱用戶量已過億。

新浪因為有微博,所以押寶在「社會化閱讀」上,推新浪視野;騰訊有微信和微博以及QQ瀏覽器,對新聞客戶端需求沒那麼大。

如果新浪把微博完全賣給或被阿里控股,新浪就不剩下什麼可想像的業務了。那對於2009年實現了MBO的新浪管理層來講,不能接受,新浪微博將來上市會否讓他們獲利更多?畢竟這是一張移動互聯網的重要門票。其實對新浪管理層來說,理想狀態是,新浪形成一個類搜狐的架構:搜狐門戶+暢遊——新浪門戶+新浪微博。

不過如果不跟阿里合作,新浪微博的變現能力又無法提高,眼看著微信一天天做大,新浪管理層有點上火。2012年長達一年的探索已證明,新浪尚沒有除廣告和無線業務外獲取其他新型規模營收(虛擬物品、遊戲和電商)的能力。

所以,談出5.86億美元佔股18%,最後不高於30%的股權比例是比較完滿的結果。它既合乎新浪管理層因新浪微博受微信擠壓,而借阿里入股加強變現能力,提振業界和投資人信心的心理需求,又合乎新浪管理層對新浪微博未來還有「憧憬」的微妙心理——不賣,待價而沽嘛。

如果阿里全資合併新浪微博,阿里+新浪微博與騰訊競爭,未來會否在移動互聯網市場形成兩大寡頭對決格局?難說。但目前這種對阿里來說不咸不淡的架構,對微信影響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45

自2008年以來的5年投資感悟 Vision_新浪實證

http://xueqiu.com/8715295099/23816806
自08年初以來,自己學習並實踐投資已經有近5個年頭,是時候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了。

回顧這5年的投資經歷,最直接的感觸還是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具體體現在以下3點:
①一開始就秉承「價值」投資(這裡加引號是因為我完全贊同巴菲特所說的「價值投資中的【價值】二字」是  多餘的)理念。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當初決定投身於投資領域完全是因為先瞭解並認同巴菲特以及他們的投資理念,也就是自己是先有了投資理念,而後才決定要進行投資的。在接觸到巴菲特們的投資理念之前,我對股票以及股票投資者們一直是抱有一種鄙視的態度,認為股票及其投資者們並不為社會創造價值,與賭博活動無異。

②實踐投資的第1年,即遇到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令自己見識到了經濟和股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奠定了自己的風險意識。同時,也為自己提供了以巨大折扣價投資某些上市公司的機會。

③11年的10月份,民生銀行的H股大跌,令我以0.8,0.9倍的PB買入了這樣一家管理優秀的銀行。

雖然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光做好準備,機會一直不來的話,那也是成不了事的。所以,千萬不要輕視甚至忽略上述運氣的重要性。

不過,運氣什麼時候到來是我們自己所無法左右的,詳細寫寫「準備」這部分———也就公司價值分析,對我們的意義應該會更大些。
要做好公司價值分析,對人的知識(經驗)底蘊和分析能力要求頗高,在這方面,自己也只能算是初級選手。這5年來所思考和積累的東西尚未經過長期的檢驗,可靠性仍然存疑,但在這裡,還是想班門弄斧,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個人認為,公司價值分析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所處行業。投資企業如同自主創業一樣,首要的就是選對行業。不同行業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性,比如食品飲料行業最重要  的是品牌,金融行業最重要的是風險控制能力,零售行業是運營效率(也就是淨利潤率)等等。像這類傳統行業的運營指標都比較容易觀察,並且通常關鍵指標的成因都比較有持續性,因此比較適合企業外部人士投資。
這裡需要特別提一下科技行業。正如巴菲特所說,科技行業的變化太快,讓人根本無法把握住企業的未來較長一段期間的關鍵指標(「流沙之上無法建立起堅實的碉堡」),甚至包括企業主自己(比如,你知道馬化騰和谷歌的創始人曾經都想以幾百萬的價格就把騰訊和谷歌賣掉嗎?)。當初看段永平談他對巴菲特投資理念的理解,說到他可以投資網易,因為他看得懂網易的業務,但巴菲特不能投資網易,因為巴菲特看不懂網易的業務。雖然我很欣賞段永平先生,但在他的這一觀點上,我不讚同。巴菲特難道看不懂他的好友蓋茨公司的業務?當然看得懂,只不過,這種看得懂,是一種靜態的看懂。也就是短期內是可以看懂,但行業長期的變化,巴菲特是完全無法預測的。因此他一直不喜歡投資科技行業。(看看諾基亞吧,幾年前還無比輝煌,如今卻落了近乎破產地步)當然了,不管什麼行業,投資者一定要對行業知識瞭解透徹才行,否則再簡單的行業也是危險的。(順便提一句,科技行業如果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入,並且大量分散,還是會獲得安全且豐厚回報的,就像風險投資一樣。)

②同業競爭優勢
行業中各大企業如果處於混戰而未分勝負階段,那麼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投資其中的任一企業。因為隨便發生一個偶然性因素就能讓其中的某家企業一敗塗地。因此,一定要等到行業已經過充分競爭,優勢企業已與其他企業在運營指標上拉開不小差距(也就是護城河建成)後,才能辨認出哪家企業今後會持續繁榮下去(當然也不會永遠)。
比如,在零售行業中,如果A企業與B企業的商品對外售價和銷量相同,但A企業的淨利潤率為5%,B企業的淨利潤率為2%的話,假設無其他特殊情況,那麼我們可以判斷出A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非常顯著。辨別出同業競爭優勢之後,還要看一下這個優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然後再判斷這個背後原因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③管理層素質
這裡講到的管理層素質主要指兩方面:一是管理經營能力,二是對股東利益的維護意識。二者同等重要,如果 非要二者選其一的話,應該選第二點。考察管理層的管理經營能力,一定要同業對比,而且要拿出多年的記錄來對比。考察股東利益的維護意識,也要看多年的記錄,通常在企業中大量持股的管理層在這方面都沒有大問題。

④行業趨勢
不管是什麼行業,其實都有週期性,只不過是有週期強弱之分而已。
行業繁榮期,豬都會飛上天。行業低谷期,優質企業也難逃業績下滑。那麼如何判斷行業的景氣度呢?ROE或ROA是最直接的指標。如果所有行業的平均ROE只有10%,而某行業的平均ROE達到30%,那麼可以斷定,這個行業必然是處於鼎盛時期,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必然是衰敗(比如目前的銀行業和白酒業)。在行業鼎盛時期投資該行業中的企業,結果通常都是慘痛的,原因是鼎盛時期企業的ROE都非常高,會令人誤以為企業質量非常好,進而付出昂貴的價格,最終遭遇戴維斯雙殺。如果在行業低迷期,投資當中的優質企業,通常會帶來驚人的回報,也就是所謂的戴維斯雙擊。

至於投資者平時要做的,就是對一些自己能夠看懂的優質企業進行長期跟蹤分析,對潛在的標企業的內在價值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做好「準備」,那麼機會來臨時,我們就可以抓住機遇,更上一層樓。

以上大體總結了近5年來的感悟,內容零散瑣碎。希望再過5年時,能夠寫出更加系統化的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