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urw.html
我個人感覺,相比上次劍橋培訓,本次沃頓培訓更有針對性、更切合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具體來說,我有以下四點感受。
我們的戰略目標清晰,但路徑模糊
招行兩次轉型的戰略目標都是非常清晰的,我們要堅定地朝著這個目標走下去,但實現目標的路徑從現在來看卻是模糊的。我們所瞄準的三大戰略目標——零售銀 行、中間業務、中小企業的發展,都充分地反映了這一問題。我們的戰略啟動很早,但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或者乾脆沒有,從而導致了路徑的模糊。
首先說一說零售業務。零售銀行轉型是否成功,取決於一個指標,即它在全行價值貢獻中的佔比是否在提高。目前來看,這一指標確實在提高,但與投入的資源不相 匹配。比如,我行零售貸款佔比為34%-35%,零售存款佔比為47%-48%,但盈利的貢獻到九月份才30%。我最近看了很多數據,發現要形成零售銀行 的差異化競爭能力,關鍵在於控制營運成本。1-9月份,招行的成本收入比為33%左右,公司21%,零售47%,後者遠高於前者。控制零售的成本,目前我 們可走的無非是兩條路,一是規模效應,二是單產效能,事實上,我認為這兩點都是關鍵。比如規模效應。我們已經建立了專業化的個貸客戶經理隊伍,可這支專業 化的隊伍要在規模化、標準化的貸款面前才能發揮優勢。目前貸款規模受到限制,他們的優勢就無法發揮。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每100元的貸款,為什麼公司條線 的投入比零售條線低很多?首先一個原因當然是公司的單筆貸款大;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公司客戶經理既做存款又做貸款,還有中間業務,費用成本可以分攤在 這三種業務上;而個貸客戶經理只能做個貸。說到底,規模效應、個人產能,都是一個成本管理的問題。只有控制費用,提升效率,把成本收入比降下來,零售的品 牌和價值創造能力才能提升。
接下來談談中間業務。中間業務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具有持續增長能力的非利息收入業務。比如理財業務,在資本約束和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到底應該 優先發展哪一類產品?傳統的中間業務可以繼續做,可以讓它保持增長,但是面對未來,我們應當以哪一類產品作為我行非利息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這是我們需要 好好考慮的。
最後談談中小企業。從體制上思考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是必要的。但是中小企業業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我認為要探討它的發展,至少要有四個維度的考慮。其一是劃 分標準和數據質量。從國標口徑看,我行中小企業佔比是51%。從監管口徑看,會計核心系統是26%,信貸系統是18%。就是說,同一個指標,劃分標準本來 就有很多種,我們從招行不同的數據庫計算出來的結果居然還有很大出入,說明我行的數據質量亟需提升。中小客戶自身基本情況尚未摸清,如何能大力推動它的發 展呢?其二是中小企業的定位問題。中小企業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細分為中型,中小型,小型和微型客戶群體。究竟何種類型的中小客戶群體是我行基本客戶群? 這個問題並不清晰。其三是產品體系沒有建立。無論劃歸為公司銀行或零售銀行條線開拓,標準化和公式化貸款產品的研發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前提。在針對中小 企業的產品中應當設計類似信用卡的信貸審批流程,產品標準化就能解決效率問題、盡職免責問題、風險定價問題等。其四是考核沒有跟上。中小企業業務一直缺乏 明確的考核指標。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戰略目標清晰,但在路徑層面卻不夠清晰。
我們的執行力很強,但缺乏系統性
戰略定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執行。我們的執行缺乏系統性,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認為,執行的過程中首先要系統考慮、清晰制定,然後需要有強大的 工具支撐,象預算系統、FTP工具、資本管理系統以及管理會計等工具都需要。比如預算一定是圍繞戰略制定的,在執行的過程中,又需要時時用預算來檢測戰略 執行是否有偏差。我們應該在事前使用預算工具;事中依靠資本管理系統、FTP來指導執行,保證其不偏離戰略;事後使用管理會計進行分析評估。
我們的績效考核體系不太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首先,招行的績效考核體系目前來看欠缺科學性。在以分支機構為利潤中心的組織架構下,我們必須賦予分支行相應的責權利;當以業務條線為利潤中心時,我們就 應該賦予條線責權利。但是現在招行既有對分行的平衡計分卡考核,又有業務條線的平衡積分卡考核,還有兩大條線的競賽指標,這就是「手錶原理」帶來的困境: 一個人戴了兩塊手錶,不知哪塊准。我認為,績效考核一定是:誰對利潤負責,考核就指向誰;責權利一定要對等。
其次,招行目前的考核只考核到機構,沒有考核到人。這也是考核的不足之處。這種做法很難推動戰略的全面實施。當我們要解決風險定價問題、要解決資本消耗問 題、要提高價值創造時,如果不落實到個人,很難取得效果。所以績效考核改革的下一步一定要捋順考核的體系,要考核到個人。只有每一個客戶經理清楚為什麼要 節約資本,為什麼要進行科學的風險定價之後,全行的二次轉型才能成功;如果考核只到分行的層面,客戶經理只知道拉存款、放貸款的話,將很難實現二次轉型的 戰略目標。
市值管理被忽視了
此前,我們並不太關注市值管理,無論是大股東,還是管理層,對市值都不太重視。但據我所知,一些基金公司和小的投資者都很重視市值。中國的市場有其自身的 問題,但我們不用考慮這些外在因素,只需要看招行的市場價值是不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果已經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值還是上不去,那就說明其實是我們的內在 價值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值管理是我們都必須補上的一課。某種程度上講,市值是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的預期,這種預期說到底是由業績所決定,但此業績不 是一年兩年的短期業績,而是指企業在未來持續創造現金流的能力。當然,投資者也會結合我們所承受的風險對市值進行調整。
上市公司的市值情況,主要通過市淨率和市盈率這兩項指標反映。但我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對銀行來講,儘管上述兩個指標有所關聯,市淨率作為衡量指標卻 更為科學和貼切。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需要計提撥備覆蓋預期損失,也需要資本來覆蓋非預期損失。眾所周知,資本需求對淨資產有影響,而市淨率是股價與每 股淨資產的比值,會受銀行風險及資本的變化的影響,因此在我看來,市淨率更能真實地反映銀行的市值。
基於這一認識,我從沃頓回來後翻查了相關數據。2008年,招行市淨率是3.84倍,在上市銀行中是最高的。但2011年10月,市淨率最低跌倒了 1.21倍,甚至比不上某些國有銀行。數據變化的背後,說明投資者之前非常看好招行,願意溢價付出,但後來我們與同業相比喪失了明顯的競爭優勢,既然沒有 優勢,投資者為何把股價的溢價給你呢?他只能在大勢變化的時候用腳投票,招行的市淨率就跌下來了。
所以我認為,從外部來看,市淨率作為投資者最貼近市場的一種預期,是最能反映一家上市銀行價值的指標,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那麼從內部來看,什麼指標 最能反映市值呢?或者說,什麼指標與市值關係最密切呢?我認為用RAROC的指標,可以在外部投資者和內部管理者之間建立一個相互溝通的橋樑。比如一家銀 行淨資產收益率高,但如果進行風險過濾,RAROC可能會很低。只有風險過濾之後的數據,才能真實反映銀行的盈利能力,這也再一次證明銀行必須在風險和收 益之間尋求很好的平衡。而且,RAROC作為衡量一個銀行業績的最核心指標,過去我們最關注的是它的分子部分,現在應當多考慮分母的部分,即如何利用組合 管理來分散風險,將資本消耗降到最低。
綜上,如果將市值管理作為企業的長期目標,那麼戰略、執行和績效應當作為這個管理的循環體系:戰略需要執行;執行靠工具支撐和配合;執行的效果如何?要用績效來評估,這個循環系統做好了之後,招行才會有新的提升。
在目前的CPI趨勢下,中國作為儲蓄大國的狀況未來一定會改變。隨著實際負利率狀況的延續,存款流向理財產品的趨勢不會改變。
「當初選我去管零售銀行,馬蔚華行長開了個玩笑,說你是江浙人,會算賬。選你去管零售銀行就是要給招行把錢賺回來。」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操著頗為濃重的杭州口音普通話,一板一眼地給記者開起了玩笑。
自2009年以來,招行零售業務利潤貢獻度佔比以每年增加10個百分點的速度猛增。截至2011年 底,零售業務已經貢獻了招行40%的營業收入,並直接貢獻了30.9%的淨利潤。這個數據在利率市場化尚未放開,多數銀行仍然能夠靠息差掙傻錢的中國市 場,顯得尤為難得。而究其原因,招行在2009年喊出的「二次轉型」大戰略中,重點就是如何通過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既確保必需的業務增長規模,又要將運營成 本壓到最低。
這個轉型要求,在人口基數比美國市場大7倍的中國並非易事。丁偉非常推崇富國銀行那種「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零售銀行網點覆蓋率,但以招行現有的網點覆蓋率,且中國經濟整體仍然處於快速上升週期的情況下,怎樣平衡擴張和成本控制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丁偉開出的解決方案很有中國特色沒有足夠的物理渠道,就通過網絡渠道覆蓋;新增網點成本高,就把重點搬上二樓,把一樓全部改造成電子銀行 ;網絡渠道營銷困難,就加大對網點客戶流的甄別和培訓,將他們送回家既有效分流了物理網點的業務壓力,又最大化地利用網絡渠道。
「我們一直強調兩個」凡是「凡是電子化能夠解決的業務,決不用人工和遠程銀行解決;凡是能用遠程銀行解決的,絕不用人工和物理櫃檯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零售銀行的成本最小和效益最大化。」丁偉反覆強調。
把客戶送回家送上網
依靠鋪開物理網點的方式有必要,但成本太高,只有與網上銀行等非物理渠道同步進行才能解決問題,並降低成本。
證券時報記者:從目前國內零售銀行的現狀看,基本都存在成本高的問題。比如招行去年零售的成本收入比雖然從60%多降至50%多,但比全行整體的成本和公司條線成本均高了不止一個等級。出現這樣格局的原因是什麼?未來零售銀行合理的成本策略應是怎樣?
丁偉:如果單純從營業收入角度來衡量,招行的零售收入佔到全行總收入的40%。目前招行每掙的100塊錢裡面,60塊錢是批發業務賺進來的,40塊錢 是零售賺的。但從淨利潤貢獻度的角度去看,招行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度是30%左右,去年的準確數字是30.9%。這也就是說,零售每賺40塊錢,另外還有 10塊錢的成本要攤掉,結果只貢獻30塊錢左右的利潤。
從過去三年的勢頭看,招行的零售銀行利潤貢獻度佔比每年都維持10個百分點左右的增幅。2009年零售只有10%左右的貢獻度;2010年到20%多;去年就到了30%。
為什麼零售銀行的成本高?因為網點的成本絕大部分都攤到了零售業務上。我們現在一個營業網點的平均規模在1200平方米,租金有70%~80%的成本 攤在了零售上面,這直接降低了零售銀行的利潤貢獻度。更重要的是,傳統上一樓基本都要攤給零售,而這往往是整個網點成本中佔比最大的部分,另外零售業務在 全行的人力成本裡佔比也最大。招行目前有5萬多員工,將近3萬在零售。我們前幾年提出二次轉型,就要求控制人力成本。但人力成本的控制也很難,這是一個剛 性需求。網絡的鋪開也是一個剛性成本,每年10%的網點增長速度,因此大部分成本也要攤在零售業務上。
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招行的零售利潤貢獻度還在不斷上升呢?這也和二次轉型有關,就是力推精細化管理,推動「流程銀行」,以此降低成本。我們改造了一些網點的佈局,稱之為「新概念銀行」,比如廣州的荔灣支行。這個支行裡一樓只有100平方米,而將二樓的面積做大。我們做過測算,平均來看二樓的租金成本是一樓店面租金成本的30%。這種改造之後,客戶反而歡迎,因為二樓環境舒適,而且更加隱蔽和安全。對銀行來說,大大節省了租金。
我們在一樓店面採取全部電子化策略,以作為客戶篩選和接觸的界面。客戶一進去,我們的服務員工就上去詢問需要辦什麼業務,只要能在自動取款機 (ATM)和電子銀行上解決的,全部在一樓解決。在這些網店裡,一樓的ATM設備每天使用頻次超過400筆,而全行的平均值只有116筆。自助設備的使用 率大幅提高,意味著人力成本大幅下降。另外,客戶進來一樓以後如果不會用網上銀行專業版,我們的服務人員馬上進行培訓,教會客戶使用。如此一來,客戶後續 的大部分業務就不需要再到網點來辦理,直接能在網上銀行解決。
招行未來新設的網點,將主要推行這一模式。我們的做法不像一些外資銀行,他們往往在一輪規模擴張之後把網點、人員都停下來,再來提高效率。招行目前的規模跟整個中國市場相比,還需維持相當的網點擴張速度。我考察過富國銀行,他們網點佈局非常密集,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整個零售銀行的理念非常強調與客戶的「接觸」。特別是對於很多新客戶,光有網上銀行還不行,還必須維持相當的網點接觸面。如果缺乏這一接觸頻度,光靠網上銀行來發展是很難的,需要考慮網絡安全問題,畢竟客戶很難防範網絡詐騙。
但是,經過內部流程改造後,我們在網點接觸到的客戶,會把他們送回網上去。我們很多網點強烈要求擴大規模,要求搬遷,但總行不同意。依靠鋪開物理網點的方式有必要,但成本太高,只有與網上銀行等非物理渠道同步進行才能解決問題,並降低成本。
房貸業務佔比必定下降
我們一直以來的策略是不把雞蛋完全放在一個籃子裡,房貸、經營貸和消費類貸款都會佔到一定比例。
衡量一個業務是否值得作為戰略業務的重點,並不能光看當期收益,還要看這項業務在市場上能夠贏得多少客戶。
證券時報記者:零售業務的一大優勢是節約資本。但現有的資本管理辦法唯一的差異化只在個人房貸和部分經營性貸款方面,導致零售的競爭重點集中在房貸,未來這種格局是否有可能改善?如何看待內評法可能對資本節約帶來的貢獻?
丁偉:零售業務本身確實比較節約資本。一個是房貸,現在按照監管規定佔50%的風險權重,未來按照內評法可能還會更低。但房貸業務的缺點也很明顯,就 是市場競爭很充分,收益波動比較大,比如出現了利率打7折等情況,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另外,從客戶的角度看,房貸也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首套房和二套房 各家銀行開出的條件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進行橫向比較。這樣一來,銀行的收益就很難拉上去,很難實現差異化定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所有的資產都集中在房貸上,整體的收益是向下的。但房貸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運營成本很低,操作一次以後,十多年就不用管了,後續沒有成本。像其他零售貸款,比如生意貸,每年都要評估一次客戶資質,重新審批一次貸款,這個運營成本就比較大。
我們認為,零售銀行的資產佈局必須綜合考慮整體的經濟形勢、經濟週期的波動和銀行本身的風險偏好等因素,要形成一個比較好的平衡。我們一直以來的策略是不把雞蛋完全放在一個籃子裡,房貸、經營貸和消費類貸款都會佔到一定比例。
證券時報記者:我們也注意到,前幾年房貸佔各家銀行零售資產的比例都在80%~90%以上,如今正逐步下降,未來招行這個比例將維持在怎樣的水平?
丁偉:的確,現在各家銀行都意識到房貸一支獨大帶來的問題。我們最初設想的比例是「四三三」40%的房貸、30%的經營貸和30%的消費貸。但說實話 這個比例更多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精確做到。為什麼?因為市場情況一直在變化,比如像今年的房貸市場一樣,幾乎沒有交易量,想做房貸也做 不了那麼多。在整個經濟週期的不同時點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經濟繁榮時期和蕭條時期經營貸的需求就是不一樣的。
現在我們的結構是5500億的零售資產中,3000多億是房貸,680億是消費貸,890億是經營貸,70個億是汽車貸,還有700億是信用卡的貸款。現在房貸的佔比在60%左右,未來這個佔比還會繼續往下壓一點。
有不少分析師對我們現有的資產佈局和策略提出質疑,說做零售不賺錢,拉低了平均的資產收益率。但我的觀點是,衡量一個業務是否值得作為戰略業務的重 點,並不能光看當期收益,還要看這項業務在市場上能夠贏得多少客戶。贏得客戶之後,還要得到客戶的認可,並綜合考慮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在這方面,我 們的一個基本認識是,未來中國零售銀行市場有巨大的潛力。其次,今天的佈局不賺錢,是否意味著未來不賺錢,這值得思考。
中國的銀行市場未來將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資本監管要求會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零售業務肯定有利;其次是利率市場化。實現利率市場化之後,給零售 業務帶來的影響肯定比批發業務小;最後就是融資脫媒。融資脫媒主要是大企業脫媒,小微企業是離不開銀行融資服務的。所以在這三大趨勢之下,發展零售銀行未來一定有利。從國外經驗看,比如美國的富國銀行,他們完整地經歷了這個變化,所以現在零售業務在總收入中的佔比非常高,這是提前佈局的結果。
招行目前的特點是,在特定的客戶領域內樹立了非常好的品牌認可度和品牌形象,我們的做法也是以客戶為中心。這意味著什麼?就是一個客戶拿過來不能一刀宰盡,一些同行這樣做讓當期收益有很大增長,但喪失了長遠的增長潛力。所以招行一直在平衡投入和產出,平衡當期和遠期的關係,當期過大的投入的確會拉低資產收益率,我們會對這進行控制;如果完全不投入,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就沒有你的位置。
從國際經驗看,很多同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也就是零售貢獻的利潤,佔到35%~45%,但在中國該比例只有20%。這個數據看起來差距很大,但其實不是 同質化的比較。為什麼?因為國內的利差非常高,造成息差收入佔比非常高。如果未來利率市場化之後,息差收入降下來,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度立刻會上去。我 2009年到韓國考察,他們很多銀行批發業務全部虧損,全靠零售業務賺錢;在台灣地區,比如中華信託的批發業務也出現虧損,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度佔到 60%以上。
財富管理和零售存款
目前的策略是,通過財富管理和儲蓄存款結合起來,通過二者聯動來沉澱存款。客戶購買的理財產品一到期,這些資金就成為儲蓄存款;在賬上等一兩天,又有新的產品推出,資金又能馬上進入理財產品之中。
證券時報記者:從招行零售負債的發展來看,最早是通過一卡通來沉澱存款。現在支付渠道有許多變革,那麼零售負債未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丁偉:現在的負債業務跟傳統的負債業務相比,已有很大改變,抓存款變得越來越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目前這樣的趨勢下,中國作為儲蓄大國的狀 況未來一定會改變,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有如此高的儲蓄率。現在全國大約有70萬億的儲蓄存款,老百姓都舍不得用,都放在銀行裡。隨著實際負利率狀況 的延續,這些存款向理財產品流動的趨勢不會變。
招行最早是通過一卡通吸引了大量年輕客戶,也沉澱了相當比例的活期存款。但現在客戶都不會保有活期存款,有一點錢都趕緊買理財產品,因為後者收益率相對要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活期利率的吸引力大大下降,這給銀行負債業務帶來很大壓力。如果還是按傳統的思路去拉存款,將無法適應目前市場的變化趨勢。
我們目前的策略是,通過財富管理和儲蓄存款結合起來,通過二者聯動來沉澱存款。打個比方,理財產品就像公共汽車,儲蓄客戶就是排隊等公共汽車的乘客。 因為理財產品提供了便利的理財服務,所以會吸引更多的儲蓄客戶來到招行成為我們的客戶。只要買了理財產品,一旦產品到期,這些資金就會體現為招行的存款。 所以我們現在就在尋求其中的平衡點,不斷開發更多更好的理財產品,相當於增開更多的公共汽車,以此來吸引更多排隊等待上車的儲蓄客戶,只有這樣才能在目前 的市場情況下促進負債業務的增長。產品一到期,這些資金就成為儲蓄存款;在賬上等一兩天,又有新的產品推出,資金又能馬上進入理財產品之中。
這樣經過兩三年的循環,就會形成一大批穩定的理財客戶群體,也就沉澱下來一大批活期存款。其他很多銀行的做法可能是專把產品的到期日設置到月末,造成存款月末和季末的大幅度波動,而我們現在已經做到每天都有產品到期,每天都有新產品發售,客戶的資金有計劃地在存款賬戶和理財賬戶之間循環,日均存款規模就能維持很高的穩定性。
這樣還有一個好處,我們去年的報表顯示,雖然存款規模同比沒有增長,但財富管理業務的收入卻大幅增長。這說明,我們的這個策略帶來了很大規模的現金流入,客戶資金從其他銀行源源不斷地流入招行。另外,我們內部的考核重點還非常看重客戶資金進來之後,是否能夠持續在招行體系內部繼續循環下去,比如購買理財產品、保險產品等等。
這個策略將是招行開展負債業務的重中之重。我們會繼續開發大量的理財產品,並且重點研究客戶的滿意度,提高產品收益率的市場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當前零售業務的另一個重點是跨境財富管理業務,我注意到永隆銀行的財富管理中心,重點落在個人業務並兼顧公司業務,與其他大行重點落在公司業務的策略有所不同。這個定位,除了主要考慮招行的客戶資源外,在其他方面有沒有更多考慮?
丁偉:這個狀況主要考慮招行現有客戶的需要。西方的私人銀行客戶的資產可能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目前這一代客戶本身可能不從事具體的產業,只是打理資 產顧不過來所以需要私人銀行的服務。但在中國,我們的私人銀行客戶主要是企業家,所以我們的服務重點除了替他配置個人資產外,還需要為他的企業提供全方位 的經營服務。這也是一個聯動策略,通過服務客戶的企業,讓客戶更加相信招行,它本質上還是一個純粹的零售銀行平台。
這個做法跟其他同行在香港的平台的確不太一樣,因為招行現有客戶以零售客戶為主。目前我們在永隆銀行成立了20多人的私人銀行團隊,總的負責人是從總行零售部抽調過去的。為什麼?因為未來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從內地過去的私人銀行客戶,必須要熟悉客戶才能服務好。現在我們感覺到,在香港市場很多銀行的做法還過於保守,因為長期以來香港經濟增長速度不像內地這麼快,客戶對私人銀行服務的需求也不會這麼多。
證券時報
9月18日,招行公佈了一個大計劃,它正朝「無卡化」更進一步。這家銀行將互聯網視若對手,並決定在3年至5年內拋棄所有的卡片。
與HTC的合作是第一步。招行與HTC推出的這款手機錢包,將銀行卡加載在內置安全芯片的3G手機上,使其具有支付功能。
在收銀台具有「閃付(Quick Pass)」標識的銀聯POS機上,用戶只需靠近機器「刷」一下手機即完成付款。不需要輸入密碼、當然也不會找回零錢,客戶可以利用一卡通與「手機錢包」的綁定隨時隨地進行充值—每筆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
招行與HTC的合作基於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功能)協議。HTC在中國市場上三款最暢銷的NFC手機上預裝了招商銀行「手機錢包」,型號分別為Desire
C、One XC和One X,支持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售價為1699元至4399元。
在和HTC合作之前,招行曾找過三星。「三星入境中國年份很久,生產環節變化產生的花費更高。」HTC的產品經理羅峰說。
此次合作,招行的投入為軟件開發與營銷。HTC的成本則在硬件上—包括測試,綁定與開發內置卡。每部手機的成本約為400元至500元。
「招行希望可以穩定已有客戶,並非主要招攬新客戶。」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稱,招行提出這種創新理念,也更為看重品牌的意義。
招行認為自己應該像一家IT公司那樣行事。招行也是為數不多在大數據上希望更有作為的銀行。它更換了IT系統,並加入了一些數據模型與新的算法,可以抓取用戶的使用習慣,並向不同的人群推送不同的廣告。
在合作達成前,招行曾有過移動支付的嘗試。招行曾在2011年下半年和富士康合作,讓富士康在華工廠的十萬名員工使用一種非常簡單但帶有支付功能的手機。中國內地可供手機移動支付的終端約有100萬個,主要分佈於超市與便利店中。
按照行業對未來銀行的構想,所有的交易基本都通過網絡(也可以是移動互聯網)完成,物理網點和ATM機的數量都將萎縮。人們甚至可以完全拋棄現金。儘管這是一種未來的趨勢,但迄今為止很少有銀行主動推進,因為成本很容易被推高。
招行成了中國市場的先行者。
招行一系列的市場創新舉動
1995年7月
招行發行「一卡通」,它是招商銀行向社會大眾提供的、以真實姓名開戶的個人理財基本賬戶。
1997年
招行推出中國境內第一個系統的網上銀行—一網?通。
2002年
率先在國內發行國際標準信用卡,此後招商銀行又推出了粉絲卡、航空卡、百貨卡、商務卡、白金卡、無線卡?等。
2002年10月
招行面向個人高端客戶提供「金葵花」理財業務。
2003年
招商銀行在國內銀行業首家推出公司銀行業務「點金」品牌,為客戶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2006年
在同業中率先試水公司理財領域,開創了國內商業銀行作為理財計劃的發行人和管理人為機構客戶提供資產管理類服務的先河。
2009年2月3日
招商銀行推出全新個人經營貸款產品—「周轉易」,專門幫助小企業經營者解決貸款融資的難題。
2011年
率先開展移動支付領域的業務,並提出在未來幾年內「消滅信用卡」的戰略目標,力求將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動終端設備中。
2012年
招商銀行全新推出的經營貸款產品—「生意貸」,為小微企業主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融資新渠道。
CBN實習記者/唐柳
股價不變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1.6 | 4686 |
2013 | 494.58 | 2.00 | 0.54 | 117800 | 63620 | 11.6 | 5484 |
2014 | 553.93 | 2.24 | 0.60 | 123285 | 74571.82 | 11.6 | 6429 |
2015 | 620.40 | 2.51 | 0.68 | 129713 | 87875.56 | 11.6 | 7575 |
2016 | 694.85 | 2.81 | 0.76 | 137289 | 104168.6 | 11.6 | 8980 |
2017 | 778.23 | 3.15 | 0.85 | 146269 | 124300.1 | 11.6 | 10716 |
2018 | 871.62 | 3.53 | 0.95 | 156984 | 149414.9 | 11.6 | 12881 |
2019 | 976.21 | 3.95 | 1.07 | 169865 | 181075.4 | 11.6 | 15610 |
2020 | 1093.36 | 4.42 | 1.19 | 185475 | 221441.3 | 11.6 | 19090 |
2021 | 1224.56 | 4.93 | 1.33 | 204566 | 272440.3 | 14 | 19460 |
2022 | 1371.51 | 5.50 | 1.49 | 224028 | 332822.4 | 19 | 17517 |
2023 | 1536.09 | 6.14 | 1.66 | 241548 | 400306.7 | 23.2 | 17255 |
期末股票市值 | 2151510 | ||||||
牛市後市值 | 5603908 |
情景2: |
股價下跌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0.44 | 5207 |
2013 | 494.58 | 2.00 | 0.54 | 118321 | 63901.22 | 9.40 | 6801 |
2014 | 553.93 | 2.24 | 0.60 | 125122 | 75683.05 | 8.46 | 8950 |
2015 | 620.40 | 2.51 | 0.68 | 134072 | 90828.14 | 7.61 | 11934 |
2016 | 694.85 | 2.81 | 0.76 | 146006 | 110782.6 | 6.85 | 16173 |
2017 | 778.23 | 3.15 | 0.85 | 162179 | 137820.8 | 6.16 | 22356 |
2018 | 871.62 | 3.53 | 0.95 | 184536 | 175637.7 | 5.55 | 31656 |
2019 | 976.21 | 3.95 | 1.07 | 216192 | 230459.8 | 4.99 | 46153 |
2020 | 1093.36 | 4.42 | 1.19 | 262345 | 313217.3 | 4.49 | 69696 |
2021 | 1224.56 | 4.93 | 1.33 | 332040 | 442210.8 | 14 | 31586 |
2022 | 1371.51 | 5.50 | 1.49 | 363627 | 540215 | 19 | 28432 |
2023 | 1536.09 | 6.14 | 1.66 | 392059 | 649742.9 | 23.2 | 28006 |
期末股票市值 | 1178998 | ||||||
牛市後市值 | 9095775 |
情景3: |
股價上漲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2.76 | 4260 |
2013 | 494.58 | 2.00 | 0.54 | 117374 | 63389.91 | 14.04 | 4516 |
2014 | 553.93 | 2.24 | 0.60 | 121891 | 73728.45 | 15.44 | 4775 |
2015 | 620.40 | 2.51 | 0.68 | 126666 | 85810.93 | 16.98 | 5053 |
2016 | 694.85 | 2.81 | 0.76 | 131718 | 99941.91 | 18.68 | 5350 |
2017 | 778.23 | 3.15 | 0.85 | 137068 | 116481.1 | 20.55 | 5668 |
2018 | 871.62 | 3.53 | 0.95 | 142736 | 135853.7 | 22.61 | 6010 |
2019 | 976.21 | 3.95 | 1.07 | 148746 | 158562.6 | 24.87 | 6377 |
2020 | 1093.36 | 4.42 | 1.19 | 155123 | 185203.5 | 27.35 | 6771 |
2021 | 1224.56 | 4.93 | 1.33 | 161894 | 215610 | 30.09 | 7166 |
2022 | 1371.51 | 5.50 | 1.49 | 169060 | 251160.6 | 33.10 | 7589 |
2023 | 1536.09 | 6.14 | 1.66 | 176649 | 292752.5 | 36.41 | 8041 |
期末股票市值 | 4242950 | ||||||
牛市後市值 | 6431037 |
情景4: |
股價\利潤不變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1.6 | 4686 |
2013 | 441.59 | 1.79 | 0.48 | 117800 | 56803.57 | 11.6 | 4897 |
2014 | 441.59 | 1.79 | 0.48 | 122697 | 59164.84 | 11.6 | 5100 |
2015 | 441.59 | 1.79 | 0.48 | 127798 | 61624.28 | 11.6 | 5312 |
2016 | 441.59 | 1.79 | 0.48 | 133110 | 64185.95 | 11.6 | 5533 |
2017 | 441.59 | 1.79 | 0.48 | 138643 | 66854.1 | 11.6 | 5763 |
2018 | 441.59 | 1.79 | 0.48 | 144407 | 69633.17 | 11.6 | 6003 |
2019 | 441.59 | 1.79 | 0.48 | 150409 | 72527.76 | 11.6 | 6252 |
2020 | 441.59 | 1.79 | 0.48 | 156662 | 75542.68 | 11.6 | 6512 |
2021 | 441.59 | 1.78 | 0.48 | 163174 | 78365.99 | 14.00 | 5598 |
2022 | 441.59 | 1.77 | 0.48 | 168772 | 80729.09 | 19.00 | 4249 |
2023 | 441.59 | 1.76 | 0.48 | 173021 | 82430.78 | 23.20 | 3553 |
期末股票市值 | 1817277 | ||||||
牛市後市值 | 4014078 |
情景5:
股價\利潤變化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1.6 | 4686 |
2013 | 0 | 0.00 | 0.00 | 117800 | 0 | 6 | 0 |
2014 | 0 | 0.00 | 0.00 | 117800 | 0 | 5 | 0 |
2015 | 132.477 | 0.54 | 0.14 | 117800 | 17041.07 | 4 | 4260 |
2016 | 264.954 | 1.07 | 0.29 | 122061 | 35314.73 | 5 | 7063 |
2017 | 397.431 | 1.61 | 0.43 | 129124 | 56037.28 | 6 | 9340 |
2018 | 441.59 | 1.79 | 0.48 | 138463 | 66767.2 | 7 | 9538 |
2019 | 441.59 | 1.79 | 0.48 | 148001 | 71366.52 | 10 | 7137 |
2020 | 441.59 | 1.79 | 0.48 | 155138 | 74807.83 | 11.6 | 6449 |
2021 | 441.59 | 1.78 | 0.48 | 161587 | 77603.67 | 14.00 | 5543 |
2022 | 441.59 | 1.77 | 0.48 | 167130 | 79943.8 | 19.00 | 4208 |
2023 | 441.59 | 1.76 | 0.48 | 171338 | 81628.93 | 23.20 | 3518 |
期末股票市值 | 1799600 | ||||||
牛市後市值 | 3975031 |
情景1: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2: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下跌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一倍;
情景3: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上漲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三倍;
情景4:假設淨利潤保持不變,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5:假設遭遇經濟危機,2013年-2014年壞賬率從0.56%升至5%,為此撥備超過800億人民幣,導致連續兩年接近虧損,沒有派息,2015年開始逐步緩慢恢復盈利,並且在三年後由於利率市場化導致盈利增速為0。股價繼續大幅下跌,但10年後出現小牛市;
結果:有違背常識的是,股價持續下跌和盈利派息持續增長模式下,一旦股價恢復到合理水平(小牛市下PE為3.7倍),總收益率將達到670%,是全部情景中最高的。這比股價持續上漲,年均漲幅10%,累計上漲三倍的情景,高出一倍多!而最悲慘的情景5下面,即便不出現所謂的小牛市,10年股價沒有漲幅,10年累計收益率也有61%。
結論:最重要的是公司持續盈利,持續盈利增長,維持高水平派息,至於股價,其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重要。而且甚至遇到這類公司,為了長期盈利最大化,你應該期望它持續長期下跌,而不是上漲。這就是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長長的雪道、堅持不懈的現金流推動力(派息、股神的保險、票據業浮存金持續投入)。
招行投資者最壞的幾個情景:
情景2:公司沒問題,股價未來10年持續大幅下跌61%,只有熊市,沒有牛市,結果是10年後每年拿到派息31萬人民幣,相當於3年多回收期初投資,期末總市值117.8萬。
情景5:公司出現很大問題,股價大幅下跌,期間最大跌幅60%多,10年期間股價不變,期末每年拿到派息7.48萬人民幣,總市值179.9萬。
簡單推算,沒有仔細勘查失誤。
上午11點30起床,才知道剛才是夢一場,心情也就舒坦些。
我急匆匆地冒雨來到招行總部大廈,敲開馬蔚華老總的辦公室,看到三個人,秦董在喝茶,老馬正在和一個年輕人在交談,隱約間聽到年輕人是**遞克公司的,好像是在美國上市的一家公司,我的大腦裡急速地排查那個公司名稱。
年輕人告辭。自我介紹後,我希望能夠和馬總交談下,不巧的是,這個時候有個秘書進來耳語幾句,老馬說要去開會。能耽誤2分鐘嗎?老馬神秘地笑了笑,只說先上個廁所,夢幻出現了,我透過牆壁看到老馬走進WC,然後通過後門登上了一輛大奔商務車飛弛而去。鬱悶的我感覺一絲不悅。
悠揚的手機鈴聲把我喚醒,原來是夢一場。
同日,招行在深圳總部召開領導幹部大會,銀監會常務副主席蔡鄂生到會宣佈,任命48歲的建行前零售業務總監、北京分行行長田惠宇為招行新任黨委書記。經過相應的公司治理程序後,他將接任招行行長一職。
知情人士透露,田惠宇離任前作為建行高管,本來有可能也有條件在行內得到提升和重用,填補此前兩位建行副行長調任後留下的空缺,但田惠宇本人「去意已決」。
在不久前的招行年度業績發佈會上,馬蔚華曾表示,招行「誰當行長都能健康發展」。
「馬蔚華在招行的品牌建設和戰略選擇方面居功至偉,是招行的靈魂人物。已擔任14年招行行長的他究竟能幹到什麼時候,一直是招行面臨的重大不確定因素,這也令本就不易的二次轉型,在執行中大打折扣。」有資深的招行高管認為,換帥後的招行「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既然田惠宇在建行副行長與招行行長二者之間堅定地選擇了招行,說明他是有備而來,且信心十足。」資深招行人士評價稱。
大概沒有哪家股份制銀行的換帥,會像招行這般令人關注。此前的市場傳聞,曾多次令招行的股價走勢大起大落。此番交接雖有意外之處,但市場表現波瀾不驚。
消息宣佈的5月8日,招行A股報收12.50元,微漲0.08%。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靴子落地」對於近兩年來被不確定性困擾的招行,是「遲早的事」。
新老交替時分
「田惠宇、馬蔚華都是有想法有幹勁的人,招行內有很深的馬氏印跡,田惠宇在招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將如何拿捏,值得關注。」有熟悉二人的銀行高管坦言。
離任前,田惠宇是建行零售業務總監、北京分行行長。
1965年12月出生的田惠宇1987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在建行基層行工作過一段時間後,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執掌建行時,田惠宇曾任其秘書。田後參與了1995年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的籌備,曾任信達投資公司的副總。
2012年下半年,建行兩位排名靠前、分管零售和公司業務的副行長先後調離,其中一個空缺由時任建行黨委委員、高級管理層成員的章更生補位,另一個空缺一直虛位以待。由於目前建行排名前五位的高管均屬外派,另一個副行長的人選很有可能通過建行內部的推薦產生。
知情人士透露,建行內部確實有意推薦田惠宇出任建行副行長。
在外界看來,田惠宇為人低調,內部則反應其敢作敢為。在建行深圳分行和北京分行任職期間,他均有不少改革嘗試。
在北京分行行長任上,田惠宇根據市場和業務發展的需要,進行了機構改革和流程再造。他將上百個的支行網點撤並至30多個,由於事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不少支行長因此離職。
去年底,建行北京分行新增存款激增,高居北京的同業之首,為多年所罕見。
他還要求下屬們週一至週五出去見客戶,週末進行學習研究和討論,並將其制度化,令不少人備感壓力。
有資深業內人士評價稱,建行分支機構單打獨鬥的能力比較強,能人輩出。
馬蔚華在招行的標竿意義和領導權威,無論從內外部而言,短期內恐鮮有人能及。其繼任者的選拔和安排,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博弈過程。
有熟悉招行的業界高管認為,田惠宇的改革創新思維以及在深圳分行的工作經歷,都與招行頗有契合度。其分管零售業務的背景,也比較容易適應以零售銀行著稱的招行。建行是大行中較早引進美國銀行的經驗,對其網點進行流程再造,強調以客為尊,提升零售銀行業務。
馬氏招行15年
5月8日,招行的新聞通稿150多字,基本沒有提及馬蔚華的具體貢獻:「馬蔚華卸任總行黨委書記,由田惠宇接任。馬蔚華在招行工作已近15年,因年齡原因提出不再擔任招商銀行主要領導職務。」不過,業內均承認,馬蔚華是中國銀行業改革轉型方面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代表人物。
2003年,馬蔚華提出「因您而變」,是最早主張並推動商業銀行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銀行家。
招行的信用卡業務曾領業界之先。招行與台灣信託銀行合作數年,汲取了不少台灣銀行業在發展信用卡業務和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的先進理念和做法。此後兩家分道揚鑣,但馬蔚華留下了當時台灣方面經驗豐富的兩位元老,分別負責招行零售銀行業務的拓展和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
「招行做零售銀行起步早,起點高,雖然未引進戰略投資者,但對先進理念和人才的引進卻先於同業。」馬蔚華管理招行的理念和戰略選擇深得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的認可。另外,前招行董事長秦曉、現任董事長傅育寧,都全力支持招行管理層的戰略選擇和經營方略,不干預銀行具體經營,公司治理被認為比較完善。
馬蔚華屬於銀行家裡比較願意拋頭露面的一位。對此,馬蔚華表示,現代銀行家不能像過去的銀行家那樣「老謀深算、不苟言笑」,而要去瞭解變化的世界,瞭解客戶的需求,瞭解未來的趨勢,這就要求銀行家不能深藏不露(面),要與人交往,而不能閉門造車。
「鳥在籠中,關羽不能張飛;人處世上,八戒還須悟空。」馬蔚華喜歡的這幅對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在文化和制度建設上的理念。
「戰略就是比別人早看三五年,積極適應經營環境變化,比別人早一點、快一點、好一點。」這是馬蔚華對戰略的理解。近年來,馬蔚華在很多場合大談互聯網金融的新趨勢,也被認為是頗具戰略眼光。
未盡轉型之路
經歷了數年高速發展,充分享受了「一次轉型」所釋放的潛能之後,招行漸露疲態。
在商業銀行同質化趨勢下,招行零售銀行的業務優勢不再像過去那般突出,但新興的小微貸款業務,優勢則不及民生銀行。
若論規模,招行雖居中型股份制銀行之首,但顯然無法進入前五大銀行的第一陣營,且同為3萬億陣營的興業、浦發、民生也趕超在即。
特別是近年來招行淨利潤增長漸趨乏力,被有的投資人稱為「高富帥淪陷」。招行2013年一季度的收入和淨利潤增速,不僅低於民生、興業等同業,甚至亦不及建行和工行。不過有分析師認為,招行可能是為了年內配股,而有意提前撥備、調低基數。
2008年,招行斥資360億港元以按照2.9倍PB(市淨率,按2007年底淨資產)之價收購香港永隆銀行53%的股份。2012年底永隆銀行實現歸屬招行的淨利潤為23.31億港元。當年的此項交易,價格是否太貴,整合進展如何,迄今為止,仍存在比較大的爭議。此交易很大程度上導致招行在2009年首次出現上市以來利潤的負增長。
在前述種種背景下,馬蔚華提出「二次轉型」,提出要從大規模資本消耗、賺取利差的增長模式,轉向能「降低資本消耗、提高風險定價能力、控制財務成本、提高財務回報」的盈利模式,其方向顯然是正確的。
迄今為止,招行二次轉型的效果平平。毋庸諱言,招行正面臨多重困難:一方面,機構由小到大,不少分支機構負責人是當時「打天下」的元老重臣,因改革涉及到自身利益,一些人對此並不積極甚至成為阻力;另一方面,服務小微企業的轉型不容易,想要據此提高相關業務的定價水平和盈利回報,分支機構承受很大壓力。
加之馬蔚華三年前就已到齡,能否留任,留多久,誰接班,一直懸而未決。招行換帥傳聞不斷,新行長是何思路,都成了「諸侯」們在推進轉型戰略時的重要考量。
「新戰略執行起來三心二意,觀望情緒比較嚴重。」知情人士直言。
如果當時能明確再給馬蔚華幾年時間,那麼「二次轉型」或將在其任上初具雛形,但這顆『定心丸』沒拿到。」有招行老資歷人士描述他們的處境。
現在未嘗不是新行長上任後調整和發展的機遇。招行的轉型和改革行至今日,需要相當的魄力,才能繼續深入推進。既定的戰略選擇是堅持還是調整,原有的企業文化如何傳承,後馬蔚華時代的招行何去何從,如何真正走上二次轉型的成功之路,從現在開始,繫於田惠宇了。■
對媒體來說,銀行是最難採訪到的機構之一,銀行高管似乎就更神秘,很少在媒體面前露面。而馬蔚華是個異類,他是國內銀行中任職時間最長的行長,也是最高調的銀行行長,經常出現在各種會議、論壇、展會、慈善秀等活動中,像明星一樣被媒體追逐著。
馬蔚華退休的消息一出,媒體報導鋪天蓋地,記者在兩天內就看了大約10萬字的報導。14年來,馬蔚華的名字與招商銀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儼然是招行的一個明星招牌。他帶領招行一步步壯大,功不可沒;他眼光獨到並具前瞻性,眼下最流行的互聯網金融、私人銀行、小企業貸款等業務,都是招行先行先試。
如今,後發制人的同行們已快馬加鞭,直追招行,讓馬蔚華倍感「壓力山大」;而來自大股東招商局集團方面的壓力,也讓馬蔚華感到再做改變,有心無力。
也許,64歲的馬蔚華,真的該好好歇歇了。
走在時代前面
到2009年,招商銀行已經完成了成立22年戰略「三步兩轉」中的「三步一轉」,即業務網絡化、資本市場化、發展國際化及始於2004年的第一次轉型。那一年,馬蔚華在招行已經整整幹了10年,馬蔚華說:「我從學校畢業後去過很多地方,也當過官員,但直到來到招行,我才覺得終於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願意心無旁騖地去經營招行。」
1999年3月,馬蔚華正式擔任招商銀行行長。彼時的招行只有1000多人,全國只有100多個網點,與龐大的國有銀行相比,網點簡直少得可憐。馬蔚華上任後,在全國不斷擴大網點的同時,將互聯網變成了招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構建了「水泥+鼠標」的業務服務網絡。
1999年9月,招行推出了「一網通」,率先在全國啟動網絡銀行服務。同年11月,招行經人民銀行批准開展網上個人銀行服務,成為全國首家開展在線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
如今,電子銀行、網上銀行、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已經遍地開花,此時回頭看招行,不得不佩服馬蔚華前瞻性的眼光。馬蔚華說:「當初我們通過網絡銀行,還篩選了一批高端客戶,由於招行網點少,低端客戶都不願意選擇招行,都跑到大銀行辦業務。而十幾年前就開始用網絡銀行的那些人,大多是城市白領、有錢人,所以招行通過網絡銀行積累了很多高端客戶。」
業務網絡化的第一步走出去後,招行於2002年4月和2006年9月分別在深交所和港交所掛牌上市,實現了第二步——資本市場化。而招行的第三步——發展國際化走得異常艱辛。馬蔚華剛到招行,就已經開始規劃國際化路徑,他說:「走國際化我第一個瞄準的就是華爾街,因為在大家心目中,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代名詞,是實現財富的夢想天堂。」
然而,走進這個全長只有500米的金融王國,馬蔚華花了整整9年時間。因為自1991年美國實行《加強外資銀行監管法》後,外國銀行進入美國幾乎成了不可實現的夢想。9年來,馬蔚華輾轉於深圳和紐約之間,用了4年時間設立了招行美國代表處,又用了5年時間才叩開了華爾街的大門,設立了招行紐約分行。
招行在「三步走」的同時,於2004年開始了第一次轉型,致力於加快發展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當時,大多國內銀行還是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主。現在來看,無論從監管層還是大、中、小銀行,都已經意識到轉型的必要,各家銀行都在削弱傳統業務,增加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同業業務、小微貸款等,而招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最好的零售銀行。從這一點來看,馬蔚華的決策仍是超前的。
被追趕的招行
然而,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怕產生新事物,被市場看好的東西,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別人複製甚至超越。近幾年,馬蔚華在不同場合不斷地強調商業銀行轉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並在《財經》發表文章《銀行轉型關乎生死》。
當然,其他銀行也早已意識到轉型的必要,各行行長們雖然沒有馬蔚華那麼高調地去暢談轉型,但個個都在暗地裡付出了行動,最猛的應該是民生銀行。近年來,民生集全行之力做以「商貸通」為代表的小微企業貸款。民生抓住了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旺盛,加之小微貸款利率彈性高,一般都上浮30%〜40%,還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民生的快馬加鞭已使招行岌岌可危。
3月28日,招行和民生同時發佈2012年年報,兩家銀行業績數據的同時呈現,二者不斷縮小的差距使投資者看得更加真切。2012年,民生淨利潤大增44.1%,而招行淨利潤增加25.31%;2009〜2011年的3年間,民生淨利潤增速分別為53.51%、46%、58.81%,而同期招行的這一數據分別為-13.48%、41.32%、40.2%。
而從下面的數據,我們更能感受到民生追趕招行的步伐有多快。2008年,招行實現淨利潤210.77億元,民生為78.85億元,民生的淨利潤只是招行的37.41%;而到了2012年,招行實現淨利潤452.73億元,而民生的淨利潤為375.63億元,已經是招行的83%。從2008年至2011年9月,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民生的淨利潤已經從1/3個招行升至3/4個招行。
再看興業銀行,2012年度實現淨利潤347億元,同比增加36%。與民生的「商貸通」特色相比,興業是以同業業務為特色。到目前為止,在興業的各類資產構成中,同業業務增速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貸款業務增速。截至2012年年底,興業銀行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利息收入同比大增285.7%。在收益大增的同時,也助推了資產規模的增加,2012年,興業總資產為3.25萬億元,超越民生和浦發,更是逼近了招行3.408萬億元的規模,在股份制銀行中位居第二。
這樣的追趕速度,不得不讓馬蔚華感到危機。從2009年開始,馬蔚華在每年7月左右的各分行行長年中會議中,要求各家分行行長不必匯報業績,直接說各自的問題和障礙,講完後行長、副行長隨機點評。
到2011年年底,招行又在內部推出了《那些追趕我們的銀行》的危機報告,馬蔚華告訴他的員工:「危機感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現實。」
馬蔚華帶領招行經過10多年的快速增長後,如今盡顯疲態,還想保持之前的狀態,他已有心無力。
招行未來挑戰
招行在馬蔚華帶領下走過了10年的輝煌後,2009年,馬蔚華在大股東、銀監會和外部融資約束的共同壓力下,提出了招行的二次轉型,即以降低資本消耗、提高貸款定價、控制財務成本、增加價值客戶和確保風險可控為主要目標,並重點發展綜合金融平台。
但面對強大的對手,馬蔚華提出的二次轉型並沒有將「處於生死存亡時刻」的招行拉回到安全的境地,馬蔚華已顯疲態。
國內的商業銀行,大多有國有背景和政府背景,而招行卻不具備這樣的靠山,必須靠自己通過市場化路線打拚,但在很多地方還要受制於大股東招商局集團。
1999年,馬蔚華上任招行行長;2001年,秦曉上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和招商銀行董事長。兩人合作10年,互稱「夢幻組合、黃金搭檔」,兩人都為能合作而感到幸運。馬蔚華對秦曉非常賞識,秦曉退休後,馬蔚華在評價秦曉時說了三句話:「他是一個非常合格的董事長;作為學者,秦曉是個合格的老師;我們在一起相處親如兄弟。」2010年,秦曉退休時,馬蔚華也想和秦曉一起退休,表達了馬蔚華對秦曉的不捨。
2010年8月,比秦曉小10歲的傅育寧接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和馬蔚華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傅育寧對於馬蔚華的欣賞也不如秦曉,所以,兩人在一些決策和經營理念上難免有分歧。
在2011年4月的業績發佈會上,馬蔚華表示,由於監管部門提高了監管要求,招行會考慮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外部融資補充資本,爭取達到監管要求。而傅育寧則稱,未來招行是否會通過外部融資補充資本未有定論。
在補充資本問題上,馬蔚華受到了監管層和大股東的雙重壓力。自2010年開始,招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已連續3年低於監管紅線。而招商局集團推動招行以節約資本為主旨的二次轉型,主要是為了省錢。招行在2010年完成200億元配股後,2011年再次推出了350億元的配股方案,頻繁地向股東伸手要錢,也讓招商局集團倍感壓力。
近年來,馬蔚華已變得穩健有餘、進取不足,而傅育寧卻是一個相當進取的人,加快招行發展的意圖很明顯,此時的馬蔚華已很難達成股東的意願。
有媒體報導,2012年年底,一位接近傅育寧的核心人物在不公開場合透露過,馬蔚華離職的事基本定了,已經開始找人替代。
也許,這些不動聲色的變化,馬蔚華早有心理準備。記者也從兩次接觸馬蔚華的過程中,隱隱感覺到他的變化。
第一次是在2010年5月,吉林大學北京校友會的論壇上,馬蔚華作為吉林大學的成功校友,被邀請做主講嘉賓。他講述了招商銀行紐約分行開業的曲折故事。記得當時的馬蔚華因為感冒,嗓子沙啞,還不停地咳嗽,但他堅持講了3個小時。那一次,馬蔚華留給記者的印象是平和、睿智、有激情,但沒有一點明星行長的架子。
而記者第二次見到馬蔚華,是在2011年10月的一次鐘錶展上,招商銀行是那次展會的贊助商,主辦方安排《新財經》對馬蔚華進行一個專訪。專訪安排在活動結束後的一個會談區,記者早早等候在那裡。活動結束,馬蔚華及陪同人員來到會談區,他與周圍的人談笑風生,並商量晚上去哪裡消遣。記者一直坐在馬蔚華旁邊的位置等待採訪。等候許久,馬蔚華才在工作人員的幾次提醒下,簡單與記者聊了一會兒。
儘管才時隔一年多,但記者感覺馬蔚華與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他似乎更熱衷於參加各種講座、出席會議,忙著與名人明星做慈善秀。記者也梳理了一下馬蔚華發生變化的時間點,2010年8月,秦曉離職、傅育寧上任,記者見到馬蔚華的兩次時間就是在這個時點的之前和之後。
由此看來,招行被同行步步緊逼的危機讓馬蔚華已無力再領跑,而來自大股東對他態度變化產生的落差和重重壓力,也讓馬蔚華心存無奈,也許,馬蔚華真的該好好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