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招行資產質量——寫於中報之前 小生莊

http://xueqiu.com/7867630065/24448066
銀行中報披露將近,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採取觀望策略,希望等到中報之後再做出投資決策。尤其是換當家人後的招商銀行,財務大洗澡能洗出多少蟑螂?

雖然銀行會計報表中,提供了不良率、不良覆蓋率、撥備覆蓋率等資產質量指標,但這些指標之間,橫向可比性不是很高。其中賦予了銀行太多的自主性,撥備計提是否足夠,對於外部投資者而言,根本無從知曉。所以說,銀行股如果不是價格非常低的話,並非是很好的投資標的。次貸危機蒙受大量損失的銀行,在會計指標上,都能滿足監管資本、撥備要求,但事實上危機一爆發,實際資本、撥備就捉襟見肘了。連續幾年的高盈利增長,竟不能抵住一次的危機,從這個意義上看,銀行在收入確認上,更像是按完成百分比計。一筆貸款前幾期的豐厚收入,並不意味著這筆貸款最終就能為銀行帶來利益。

所以,銀行的資產質量問題,是投資者最該注意,也是最難說清的。它不像盈利對比那麼清晰直接,即使在資深的投資者眼裡,資產質量分歧也十分大。本文將從貸款的結構上,淺談一下貸款的各種擔保方式,略微管中窺豹。
查看原圖
由於各擔保方式不良率有些銀行披露不詳,這裡資產質量對比取的是逾期貸款佔比。

表1中,除了最後民生這個特例外,其他銀行都有個特點,就是信用貸款的逾期佔比要低於擔保類貸款,尤其是抵押貸款。這點在越傳統的銀行越顯得突出,即信用貸款的質量要優於抵押貸款(這裡先不談保證貸款與質押貸款)。之所以有這個結論,並非筆者刻意找幾個支持的數據,而武斷地把與此不同的民生銀行歸為特例,而是因為銀行法規對貸款發放的規定形成的這個特點。商業銀行法第36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借款人應當提供擔保。商業銀行應當對保證人的償還能力,抵押物、質物的權屬和價值以及實現抵押權、質權的可行性進行嚴格審查。經商業銀行審查、評估,確認借款人資信良好,確能償還貸款的,可以不提供擔保。法條的前款規定了商業貸款的一般原則,即擔保貸款才是商業銀行貸款的主要方式,而後款規定的信用貸款只是個例外——只有資信良好、確能償還貸款的,才享有此資格。所以在實踐中,沒有任何擔保的信用貸款反而是商業銀行的最優良資產,而且此類貸款的利率也往往低於附有擔保的貸款利率。

從表1數據上看,各行之間,信用貸款逾期貸款表現各異。工行、建行、浦發信用貸款逾期佔比較低,而招行、民生則要高些。主要是因為,工行、建行作為傳統四大行,有足夠優良的客戶可以作為信用貸款對象。浦發則是對信用貸款控制較嚴格,這點從表2中浦發的信用貸款佔比小上可以看出浦發在這方面的保守。招行、民生,作為後起的股份制銀行,在客戶資源方面不如前三者。12年招行信用貸款佔比20%,稍高於浦發的17.6%;結合上招行近三年逾期貸款佔比:0.85%、0.90%、0.98%,信用貸款質量比較穩定,在近年來資產質量承壓下沒有明顯的惡化,因而招行相對於工、建、浦,信用賬款逾期佔比高,應該是其在信用貸款風險識別上比較積極,擴大了信用貸款客戶外延。至於民生則注重以擔保類為主的小微貸款,信用貸款只佔14%。總體上看,各家的信用貸款逾期尚在可控區間。

對於抵押貸款,資產質量較差的原因,在於有優良資信的企業,一般不會將固定資產抵押。因為一旦企業信用下降,固定資產可以作為融資的最後保障。所以,選擇抵押貸款  的,以經營不善、資信不足者為多。在表1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抵押貸款逾期佔比基本是最高的。但在銀行的四類擔保分類中,抵押貸款卻是僅次於信用貸款的優良資產。抵押貸款逾期佔比高,在於其風險隔離比較好,一旦出現違約,能比較及時地反映出來。而且貸款額度侷限於抵押物的價值,損失率較低。

前面之所以不談保證貸款與質押貸款,便是因為其在風險隔離上,不如信用、抵押貸款。雖然從數據上看,保證貸款、質押貸款的逾期貸款佔比要優於抵押貸款,但這兩者包含太多的信用交叉,表中逾期數據沒能反映實際的質量情況。利用信用交叉、聯保聯貸,單從一筆貸款上看,似乎保證、質押價值充足,能將貸款風險分散到保證方、質押物上。如果多筆貸款交叉,尤其是按圈、鏈劃分的,各借款人之間業務關聯度高,風險關聯度也高,短期看,一家違約可以憑藉圈鏈信用及時回收貸款。假若沒能做到各個貸款之間的風險隔離,那這種短期的風險分散,便會成為風險擴散。這點上,保證貸款比質押貸款更為嚴重。


查看原圖
當然,實際上並不是每筆貸款都可以分的很清楚。例如鋼貿倉單質押,就可能包括了質押貸款、保證貸款、抵押貸款等,具體還得看銀行管理層如何分類。但上述所說的,其實只是想對各類貸款的資產質量做一個劃分,即貸款質量從優到劣的排序是:信用貸款、抵押貸款、質押貸款、保證貸款。對於前兩種類型貸款,資產質量主要依賴於信用識別能力,而對於後兩者,做好風險隔離才是最好的質量控制。

表2中顯示的是12年年末各家銀行的貸款結構。作為四大的工行、建行,在前兩類貸款上佔有大優勢,其他三家股份制銀行,以招行質量為首、浦發次之,最後是民生。筆者之所以推崇前兩種類型貸款,在於作為一個外部投資者而言,信用風險識別能力可以通過年報披露的逾期數據以及變化情況來辨別;但風險隔離情況按照銀行披露的公開數據,是沒辦法判斷的。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排除後兩者佔比高,同時資產質量優良的情形,只是說除了個別聰穎睿智、消息靈通的投資者外,普通投資者對風險隔離情況作出明確的判斷有比蜀道之難。


查看原圖
接下來看看排序末端的保證貸款:

對於浦發這間傳統的對公銀行,近年來保證貸款佔比一直提高。按逾期賬款比看,浦發的信用貸款、抵押貸款逾期指標在業內一直很優秀,為何不加大這兩種貸款而反而選擇了風險較高的保證貸款?作為傳統對公銀行的浦發,是否在業務上遇到了瓶頸?浦發似乎有要發展零售的傾向,但零售業務高成本費用率,短期績效差,也許會對浦發接下來的盈利有所影響。零售未必是對抗利率市場化的唯一途徑,也許成為專業的對公銀行,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而民生銀行來說,保證貸款的提高,跟其大力發展小微貸款業務有關。雖然說保證貸款的安全性不如其他擔保類型貸款,但這話的前提是因為作為投資者,我們無法瞭解保證貸款中千絲萬縷的關係。假如民生能做到保證貸款之間風險隔離,計提足額的損失準備金——不是會計指標上的足額,而是實際風險覆蓋的滿足——那麼在有著廣闊前景的小微業務上,也不失為一隻好的投資標的。

回到招行上來,從10年至今,招行的整個貸款擔保類型結構並沒有顯著的變化,甚至與其他兩家四大一樣,保證貸款有收縮的傾向。「不思進取」的經營風格注定了保證貸款並不是招行擴展業務的首選類型。經濟下行,客戶信用、擔保物價值面臨下降風險,限制了信用貸款、抵押貸款的擴張。從貸款結構偏好上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其他股份制銀行信貸規模大增時,招行反而顯得增長乏力。我們在看到招行盈利增長動力不足的表象下,是否也該考慮一下貸款結構偏好對於招行的影響。前段時間網絡流出的田惠宇內部講話中提及的「銀行還沒到挑客戶的時候」,是否便是指的這種貸款結構偏好?

對於招行更換當家人,市場對於招行這房子裡面會掃出多少的蟑螂也表現了應有的擔憂。有些謹慎的投資者,希望等到中報披露後在做投資決策。但有一點,如同開文提及一樣,銀行的不良、撥備、逾期,這些都是銀行當家人願意給外部投資者看到「蟑螂」。如果投資者根據銀行之間的不良率差異,來評判各家銀行的資產質量情況,那麼將會陷入一種悖論,即風險隔離優秀,計提力度大的銀行,反而在不良指標上顯得不如意。這無異於說,一家經常打掃的屋子,外人反而覺得髒,就因為他家的垃圾丟得多。銀行的投資者不應該寄希望於管理層換屆,然後跑去蹲在門口,細數丟在垃圾桶裡有多少的蟑螂;而應該根據房屋前主人的作風習性,來判斷屋子的清潔程度;同時,瞭解房屋新當家的作風習性,作為後續的判斷基礎。至於那些不清掃的鄰居,空空如也的垃圾桶也不意味房子就是干淨的,也許只是邋遢生活的外在表現。我們投資銀行,買的不是房子外面的垃圾桶,我們買的是房子。

對於招行的中報,目前市場表現出的對於垃圾桶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如果看好銀行業的話,那招行的穩健貸款結構會為她的中報添彩。國內GDP增速的下降是一定的,銀行資產質量承壓越來越明顯。對於銀行這種高槓桿企業,即使是專業的銀行監管機構,也無法對銀行的實際資產質量做出準確的判斷,何況乎市場上普通的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保守、穩健,也許才是投資銀行所該保有的態度。潮水正在退去,穩健的銀行,相信會慢慢顯露出她動人的身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02

招行零售新起點:M+業務探討 黃金梅麗號

http://xueqiu.com/5970869000/24476795

  招行作為中國領先的零售銀行,雖然不斷取得進步,但發展勢頭和發展方向,在最近幾年在股份制銀行中,開始逐步落後於民生銀行以及興業銀行。今年6月份,招行換帥。原中國建設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兼北京市分行行長田慧宇空降到招行,提出繼續推進招行「二次轉型」戰略。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民生現在積極推進事業部制+小微貸款,創造性的運用了產業鏈金融,轉型基本成功;興業銀行憑藉銀銀平台,在同業業務中遙遙領先。而以零售著稱的招行無論是在小微領域還是同業領域,還是前行長馬蔚華始終關注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始終無法做到領先一步,有種舉棋不定,暮氣日重的感覺。實際上,在我看來,招行要想成功,還是要繼續擴展其在零售業務上的優勢,打造一個真正的大零售平台,實現自己的領先特色,這樣才能擺脫現在的窘境。所以,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招行會同意零售業務出身的田慧宇空降至招行,而不僅僅因為是王**的秘書的原因。

      如此來看,田慧宇行長必然會推動招行零售業務的新發展。本人今日有幸參加招行內部零售部的M+卡銷售動員會,所以把我所見所聞所想分享給大家。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首先,先介紹下M+卡。M+卡是招行6月份新推出的面向18~35歲的白領階層、大學生階層的借記芯片卡。其賣點有四處:

1.極為新穎酷炫的11種卡面,主要分為基本卡+吃貨+旅遊+文藝+數碼+運動潮人卡,卡面設計也特意舉辦了創意大賽徵集。本人作為吃貨一枚,辦了吃貨卡面的潮人卡。表示也想辦張旅遊潮人卡。

2.「約定轉存」+「基金定投」的儲蓄理財智能化。可設置自動操作。

3.1000元以下的閃付功能,不輸密碼,不找零,不簽字。但問題在於安全性,比如你一不小心觸碰到了閃付機器,很可能就直接刷掉了,而且這個賬戶裡轉存的1000元無法掛失。個人猜測這主要是用於公交卡類似的功能,日後解決了安全性才可能更多的被接受。這也是招行想更多介入生活領域的一種業務嘗試。

4.第一家卡面二維碼。掃下後可以直接進入招行M+的各種優惠活動頁面。我想這個可以做更多的內容,但招行似乎沒有意識到。還是我個人天馬行空想多了呢...

     具體詳情可在http://www.cmbchina-mcard.com/ 瀏覽到。有興趣的可以瞭解更多。甚至M+在給予的手續費上的優惠已經達到了甚至超過金卡用戶的標準。

      其次,探討下M+卡推出的背景。這個業務中田慧宇在講話中多次談到要進行顛覆性的營銷,打造一個新的營銷變革模式。顛覆性這個詞語談了多次。由此可見對此的重視。也是由零售部和人力資源部首次一起合作推廣。眾所周知,零售是面對大眾客群的業務,誰擁有了大眾客群,誰就擁有了話語權。那麼該M+卡推出的背景是:

1.     新增有效大眾客群增長緩慢

2.     存量客戶流失加劇(北京分行提到今年流失加劇要比往年嚴重)

3.     金卡客戶輸送乏力,金葵花理財業務開展受阻

4.     ......當時略走神...反應過來已翻頁.....沒記下來...表示抱歉...

      招行對此的理解就是過去我們的這些金卡客戶、金葵花理財客戶有著相當多半的來自我們原來發給大學生的那些一卡通客戶成長起來的,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始終著重於金卡客戶服務+財富管理業務上,對新客戶的開發關注不夠。因此,我們如果要想在接下來繼續領跑零售市場,保證自己的足量客戶,必須開拓新一代的年輕人市場。記住:我們這一業務不是僅僅為了賣卡而賣卡,如果是這樣,我們只需要把原來的升級一下就OK了,我們何必還費如此大氣力呢,我們業務的目標是把這些未來的客戶抓住,把這年輕白領以及大學生兩大主力客群抓住。

      第三,談下招行的舉措。「夢工場」計劃,即用實習生、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學生作為這個營銷活動的主體,打造真正的低成本高產出的效果。營銷方式分為轉介輻射營銷、自媒體病毒營銷、路演開拓營銷、網點陣地營銷。並通過這些舉措為每一個參與者提供透明的競爭機會,與大學生共同成長。這也是招行始終強調的這次宣傳的重點:共同成長。並設置了積分體系,獎品分別為證書、獎盃、行長推薦信以及「夢想訓練營」,通過此也為招行輸送優秀的人才。我想,這個體系的完工,是具有一定創造性的。所以招行今年也首次招聘了暑期實習生。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大學生是最具有創意也是最廉價的勞動力。招行談到,今年的畢業生699萬,四年時間約2700萬以上,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目前招行發卡量數千萬,但真正貢獻利潤的也就1000萬。所以只要抓住了這個龐大的群體,未來招行的零售業的發展,很可能走出現在的低迷,帶來新的起色。

     第四,談下M+卡最近的銷售態勢。北京分行提供的數據說6月推出一個月,辦卡量26萬張,千元達標客戶6.1萬,有效客戶3.2萬戶,6月M+卡客戶佔新增客戶的16.7%,這僅僅是推出一個月的勢頭,表明發展很迅猛。官網上顯示申請辦卡已經43萬人。但有一點需要強調,達標客戶僅為23.46%,低於全行平均水平35%。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並且據北京分行進行的基本覆蓋所有銀行的調研報告顯示,M+卡業務是目前銀行業務中面向年輕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款產品。

      最後,談下我對此的看法。我認為招行的優勢始終在於零售業務,今天與招行的個貸經理在學習中,瞭解到,招行對於貸款的風險控制是非常嚴格的,是因為招行認為這是客戶的錢,堅決不能發生大的不良貸信譽事件,否則對於零售業務的打擊是較大的,所以招行對於房產抵押貸款+聯保貸款的產品基本上都很少做,招行的看法是市場聯保抵押常常是一個專業市場的幾戶一起聯保,這樣容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行業不好,那麼造成的不良貸款將可能很大,所以招行很少做此業務。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萊特,民生銀行的看法確實看重聯保,積極拓展產業鏈融資。所以我想這也印證了我的看法,招行的優秀基因是零售,而非小微貸和同業,所以招行應該盡更多的力量打造「大零售」平台業務。而今,招行推出M+卡,並數次提到顛覆性,並進行了如此大的具體設計,我想就是想抓住現在的年輕客戶群體,實現招行未來零售業務的繼續騰飛。從談話中來看,田慧宇行長對此也是處心積慮,看起來極為想甩開膀子大干一場。我想,關注招行的粉絲們可以多關注下M+卡業務的推廣成果,這是今年、甚至未來三四年主推的一種業務。另外今年招行的目標是有效卡數達到100萬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1

我什麼說配股是一種相對文明的圈錢方式 (招行也不是火星來的) 流星壹派

http://xueqiu.com/3391435809/24555681
 一般認為,定向增發不直接從二級市場「抽血」,有助於減輕再融資帶來的壓力。可實際上,隨著限售股的解禁,定向增發最終還是要公眾投資者一起來買單。而且,定向增發的門檻過低,其實施較少受到二級市場走弱的拖累。即便公司每股淨資產與市場價格出現小幅倒掛,定向增發也並非不可能完成。由此,低門檻與易操作使得更多定向增發出現帶給二級市場總的壓力實際超過配股方式

  假如招商銀行採用定向增發方式,再融資計劃的實施或許不會拖得這麼久過去的一年多中,有的銀行股股價比招商銀行更逼近每股淨資產,但通過定向增發成功實施了總額超過500億元的A+H再融資計劃

     事實上,招行剛拋出再融資方案時,就有部分股東建議不如改為向巴菲特定向增發H股。招行高層對此曾回應,「配股是同股同權,兩地都要配股。如果通過定向增發,H股股東不會同意的。」而在市場人士分析看來,招行之前一次再融資也是採用配股形式,原因同樣因為大股東不願攤薄股權。

  如果招行選擇配股方式有這樣的初衷,對中小股東是好事,反映出大股東對公司長遠發展的信心。

    在再融資「猛於虎」的A股市場上,有必要促使大股東對再融資更加理性與負責,增強對「再撈一把」行為的遏制。

  在無法改變中國這個以圈錢為己任的大環境前, 應該倡導由大股東參與的配股成為再融資的主要方式,多方面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其一,受到現金分紅政策的牽制,提高股東回報。
其二,減輕再融資帶給熊市弱市的「抽血」壓力,並在配股價格的確定上有利於中小股東。其三,讓上市公司承擔配股失敗的風險,避免再融資「獅子大開口」。控股股東不履行認配股份的承諾,或者代銷期限屆滿,原股東認購股票的數量未達到擬配售數量70%的,即宣佈配股失敗。其四,配股受到規模限制,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30%。


  對招商銀行來說,A股配股申請獲得證監會核准,不等於其實施配股已經沒有了需要邁過的坎。其中,時間窗口的選擇仍是最大考驗。很顯然,操作難度遠大於定向增發的配股,更能體現出市場自主博弈,其結果相對比較理性。

  為何主板在IPO暫停後仍無起色?其實,問題不僅僅在於宏觀經濟欠佳及資金面不寬裕,還與今年以來的再融資規模猛增有很大關係。過度發展的再融資,不利於股市融資功能與投資功能的平衡,加劇了A股市場的疲弱。面對銀行股潛在的再融資需求,以及其他公司可能提出的巨額再融資計劃,建議監管層引導上市公司把配股作為再融資的主要方式,從而給過於「火熱」的再融資降溫,減輕再融資帶給二級市場的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0

招行半年報簡要分析 富投網

http://xueqiu.com/9591501658/24862122
1.     二季度淨利潤增長率由一季度的11.8%提高到12.9%,並且資產準備支出同比增長34%,環比一季度也增加了41%,說明二季度利潤增長的質量很高;實際上二季度撥備前利潤增長率達到17.4%,大大高於一季度的10.3%,也高於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

2.     業績改善主要來源於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費用率的下降。二季度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長33%,超過一季度的14%和去年全年26%的增速。一季度和二季度費用收入比分別下降0.7%和0.9%,效率開始提高!如果能持續改善費用效率,對業績的增長好處明顯。

3.     淨利息收入增長速度也由此前兩個季度有所提高,增長10.4%;二季度淨利差較一季度改善0.10個百分點,貸款利率二季度也略有回升,是否意味著淨利差已經觸底回穩呢?個人推測有這種可能性,其中的貢獻因素可能是小微貸款的快速增長,和去年下半年一樣,今年上半年小微貸款繼續實現同比翻番式的增長!目前佔貸款總額的比率已經由2012年底的9.6%增長值12.4%,半年提升近3個百分點!

4.     壞賬率由上季度末的0.66%上升0.05個百分點至0.71%,略有加速,但完全符合預期。根據模擬,假設今後每個季度壞賬率提高0.06個百分點,利潤仍會保持平穩增長,不會有太大影響。

5.     撥備覆蓋率近4個季度以來,每個季度下滑25個百分點左右,假設今年下半年和後幾年繼續按照這個趨勢下滑,每個季度下滑15-20個百分點,直到2015年底達到183%的覆蓋率(撥貸比下滑至2.05%),則2014年和2015年利潤仍可能會保持平穩甚至較快增長(15-20%增速,不考慮配股融資貢獻)。

6.     考慮以上情況,本人樂觀預計,假如招行在小微貸款保持良好發展趨勢,非利息收入保持良好增長態勢,費用率得到有效控制,壞賬率持續上升但趨勢平穩可控,那麼2013-2015年每年利潤增長將可分別達到9.2%;20.5%,17.9%!(不考慮配股融資貢獻,考慮融資貢獻增長會更快),2013年增速較低,主要是考慮到今年宏觀環境較差,息差和壞賬率情況影響略大,2014年可能會逐漸得到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93

三大險企一致減持招行...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5024882
隨著中國平安在29日晚間公佈中報,A股上市的4家保險企業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已經全部展現在投資者眼前。在上半年大小分化的凌亂走勢中,這些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究竟都做了些什麼呢?

中國人壽:抱團取暖,邊打邊撤

主要操作:增持民生興業,減持招行

持續六年的熊市磨掉了許多投資者的信心,其中就包括壽險行業的大佬中國人壽。雖然坐擁1.9萬億的投資資產,公司投資在股票上的資金卻一減再減,到6月底只有800多億元。加上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只有8.02%,遠低於2009年小牛市時的15%,以及2007年大牛市時的23%。

國壽表示,"上半年公司把握權益市場波段機會,及時鎖定收益,進一步控制權益風險敞口"。很顯然,公司趁著股市反彈的機會賣出了部分持倉。

看來,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傳說,也只能屬於巴菲特。

從具體持股看,公司上半年明顯採取了抱團取暖的戰略,在股票持倉整體下降的情況下,十大重倉股的持股比例全線上升。其中民生銀行依然是國壽的最愛,持股市值超過120億元。上半年民生發行可轉債之後,國壽又買入了近13億元的民生轉債,鍾愛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公司對興業銀行、萬科、神華、茅台等重倉股的持股比例也全面上升,唯獨是招商銀行從十大持股中消失了。年初時公司還持有招行1.14%的股份,市值34億元,筆者估算國壽上半年至少減持了12.5億元的招行。

查看原圖

中國平安:最愛大銀行

實際操作:增持工行,減持招民興

一直以來,中國平安都有一個銀行夢。除了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和深發展,公司近年來也在股票市場上不斷買入銀行業的股票。今年上半年,公司繼續增持了工商銀行0.2%的股權,按現價計算市值約27億元。另一方面,公司賣出了少量持有的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股票。

目前公司股票持倉中的前三名都是大型銀行,包括工行、農行和建行。加上對交行和浦發的持股,公司手頭上的銀行股至少有450億元。

整體來看,公司的權益持倉也從年初的9.5%下降至9.4%。和其他險企不同,平安的權益持倉僅包括證券和基金,不包括理財產品、基建項目投資等內容,因此平安對股市的敞口應該是四家險企中最大的。

查看原圖

中國太保:擁抱高息股

操作:加倉大秦鐵路,減持中型銀行


中國太保在中報裡明確表示,"密切關注權益市場波動,持續調整持倉結構,重點配置高股息率的股票"。因此股息收益率達到5.8%的大秦鐵路成為太保愛股並不令人意外。公司上半年大概買入了1.4億股大秦鐵路,目前持股市值接近40億元。

此外,公司也增持了長江電力、農業銀行等股息率較佳的股票。不過,公司對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的持倉有所下降。

太保的權益類投資佔比從年初的10%上升到10.3%,不過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對非上市股權的投資。

新華保險:劍走偏鋒

操作:什麼都可以買,就是不買四大行


對於一個大型機構投資者來說,忽略市值都在萬億上下的四大國有銀行是很難的,但是新華保險做到了。公司中報的十大持股中,完全沒有四大行的身影,而對唯一上榜的銀行股交通銀行,也作了減持。

目前公司的最大持股是今年新買入的伊利股份,賬面值超過10億元。組合裡相對冷門的股票還包括興業證券,中材國際等,上半年均有顯著增持。

新華保險上半年的權益類投資佔比大幅上升1.4個百分點,到8.2%。和太保一樣,增加的主要是非證券類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65

對招行年報扯幾點淡 Mario

http://xueqiu.com/7660842159/28500832
不良還算紮實,沒有出現往總行狂掛潛在壞賬的現象,逾期也算控制住了。今年全行業重災區批零和製造業小企業,還有信用卡,招行只攤上製造業,其他還好。大多數不良出在長三角的製造業,抵質押貸款佔一半以上,還能忍忍。

金融市場業務一如既往SB,搬到上海以後好好向藍興銀行學學吧,實在受不了這樣的水平,實在不會做就不做也行啊。

對公業務已經到了沒法再弱的地步了,存貸款兩端都是。傳說中的5+2,白加黑的田行長就是來用鞭子抽他們的對公業務的。預期今年會看到這塊的大幅放量,很多以前不削於用的招都使出來了。

最值得讚的一點,個人房貸13年壓縮了671.4億。真心希望早點把這些按揭全扔出去。高利率的車貸,裝修貸,綜合消費貸這些為什麼也不增長呢?就算知道是變手法套現難道就不放了嗎?

非息收入沒有受到發改委查水表的影響,四大行是被查得挺慘的,看來招行這些中收做得還算正規。

存款確實不行,對公對私都不行。好在零售AUM增長18.7%,不知道招行要怎麼把這些AUM變成利潤了。實際上餘額寶影響最大的是宇宙行,所以幹得最凶。之前我真沒想到會是工行,以為招行可能最慘,這份年報來看招行倒還馬馬虎虎。

員工增長了14.7%,薪酬只增長12.7%。@碧野朱橋當日事 你們是不是年終獎少了呀[笑]

很多其他數據還來不及看,就先扯這麼點吧。

可以這樣說吧,田行長上任的基數應該就是這份財報了。如果投資者認為還有沒撇乾淨的舊賬,那也是田行長來背了。俺暫時還沒發覺有沒被掃出來的蟑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20

招行:田氏賽馬 傑晟JasonZheng

http://xueqiu.com/8222772875/28889377
《證券市場週刊》http://www.capitalweek.com.cn

2014年4月18日
本刊特約作者  傑晟/文


如果把幾家上市股份制銀行過去幾年間的業績增長比作賽馬的話,$招商銀行(SH600036)$可 以說是在擁有的馬匹平均潛力不差的情況下,輸掉了比賽。當然,路遙知馬力,對銀行來說,更重要的應該是在長期中穩當地活下來。正如芒格曾講過的一個小故事,小孩問爺爺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幹了些什麼,爺爺說:「我活了下來。」

過去幾年,招行在渠道創新方面仍然可圈可點,但在風險管理創新方面,有些裹足不前,好在2013年以來,田惠宇履新,招行在風險管理創新方面,似乎有所覺醒。

保守有餘

由於監管部門對信貸額度及行業的管制,過去幾年,銀行要獲得超速增長,無非是兩個途徑,一是表內信貸調結構,減少低收益的房貸佔比,提高高收益的個人經營或中小企業貸、信用卡分期借款、被管制的諸如房地產及地方平台等對公貸款的佔比。二是在新興融資領域發力。

例如,負債端並不突出的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屢出奇招,通過發力小微企業貸款提升整體貸款定價能力,通過票據業務帶動保證金存款,通過信用承擔大做投行業務,大賺表外收入。同樣,傳統負債端優勢不突出的興業銀行(601166.SH),通過銀銀平台對接小銀行,獲得同業資金端的優勢,同時又大力發展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業務,資產端的風險管理水平也得到歷練。

在2013年以前,相對同行,招行顯得非常保守。

零售金融方面,招行2012年末個人住房貸款比例在股份行中處於最高比例,為17.6%,而同期民生銀行為5.1%;個人經營性貸款儘管在2012年下半年有所發力,但佔比仍然只有9.5%,而同期民生銀行為22.9%;信用卡交易額雖然是民生銀行兩倍有餘,但因民生銀行大量推廣信用卡分期業務帶來大量手續費(本質上是息轉費),兩者來自銀行卡的非息收入不相上下。

公司金融方面,招行持續壓縮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平台貸款,2012年末,房地產貸款佔全部貸款的5.3%,低於民生的10.7%和興業的9.0%。中小企業貸款由於統計口徑的問題,不具可比性,但從公司貸款定價水平上看,難言中小企業貸款佔比得到實質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招行此前開展的同業業務是真正的同業資金存拆放,基本上是作為資金的提供者,而不是組織者,買入返售餘額只有區區1000億元左右,而且絕大部分是低收益的債券這樣的標準化資產,而同期興業和民生的買入返售餘額都已經達到7000億元左右的規模,其中興業買入返售資產中高收益率的信託收益權接近4000億元,可以說,這幾年興業的高速增長與高增長的自營非標業務密切相關。只有表外理財業務,招行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由於同行將表外理財更多地對接到類似地產和平台這兩類高收益項目,招行的理財收益率也一度跑輸同行,相應的非息收入增速也難以和同行比肩。

股份制銀行中招行擁有最低的負債成本,而利率市場化、局部的金融自由化過程是漸進的,對其影響並不十分迫切,加上保守合規經營的慣常思維,因此招行此前雖有「二次轉型」的口號,資產端定價能力卻一直沒有實質提升,這固然規避了風險,卻未必適應未來的競爭。

真假風險

在利率管制階段,銀行如果能夠獲取低成本負債,資產端無需強調定價能力,就能夠獲得較高的淨利差,這樣資產端更強調大客戶、抵質押等相關因素。但境外的經驗已經表明,在利率市場化、金融自由化(包括直接融資)的進程中,初期往往會出現銀行負債成本上升的現象,後期負債成本能否下降,也取決於集中度是提升了還是分散了,也就是大銀行或者區域龍頭銀行最終才是大贏家。而資產端的定價整體與經濟強勁程度密切相關,個體上則與客戶下沉程度相關。

問題是,在當前的金融變革中,招行前有大行壓制,後有股份制銀行追擊,如若不變,既追不上大行,也可能被其他銀行超越。而且,轉型並非意味著冒險。

從2013年年報看,招行表內房地產貸款不再一味強調壓縮,雖然佔比仍然很低,但有所提高。在同業業務上,逐步轉變為資金的組織者,買入返售及應收款項投資中包括信託受益權及資產管理計劃,但不包括票據的自營非標類投資約3700億元,考慮到一部分是同業質押委託投資的通道類業務,實際自營非標並沒有這麼多,約2100億元。

實際上,2014年年初興業對房地產投放有所限制,因而有投資者認為招行此時的逆轉可能會變成「接盤俠」。這個看法有點想當然了,首先,2013年下半年,興業表面上買入返售資產有所壓縮,但實質上分佈在各類投資科目中,不包含票據類的自營非標類投資至少增長了2000億元,到年末總量達到約9300億元,鑑於自營非標可能有不少投向房地產行業,興業年初限制房地產投放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表內外房地產投放比例已經太高,不管房地產整體風險如何,若繼續放任增加,即使逆週期判斷能力再強,都不易調頭。其次,如果行業已經陷入危機,反而更容易看清楚誰強誰弱,例如,伊泰煤炭(03948.HK)2013年年報顯示,儘管行業深陷泥潭,但伊泰經營淨現金流仍然不俗,其債主可能風險並不大,而招行2013年底對其投放了一筆20億元的貸款,利率高達8.5%。據我瞭解,招行對房地產行業是採用了白名單制的,在投放規模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即便「接盤」也是擇優而接。

信用風險方面,傳統上,銀行一般希望通過抵質押、擔保等方式進行信用風險的規避,但這往往不易提升貸款定價。招行一直比較注重抵質押,一方面,這的確使得其不良生成率處於行業低位;但另一方面,監管層劃定的2.5%撥貸比達標線,使得其信用成本與其不良生成率並不成正比。從2013年年報披露的個人貸款來看,招行壓縮了房貸佔比,儘管佔比明顯提升的個人經營貸仍然相對強調抵質押,但收益率畢竟上了一個台階,而且在信用卡貸款佔比上也有明顯提升。

流動性風險方面,銀行作為間接融資中介,適當的期限錯配能拓寬利差空間,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銀行需要識別流動性風向,別在轉向的時候仍呆在原地被風吹倒。實際上,2013年6月「錢荒」就很好地考驗了哪些銀行有無很好的流動性管理能力,招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存在較大的騰挪空間,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利率風險方面,在當前的轉型背景下,可能最關鍵的在於避免借出太多超長期的低利率貸款以及吸入太多高利率的同業負債。過去基於央行基準利率的調整,存貸款利率不定期地得到重定價,但當前央行重在尋找及形成合適的利率「錨」機制,而可能暫時忽略了對傳統基準利率的調整,如果新的重定價機制遲遲不出台,而短端利率居高不下,對已經發放的長期貸款是一個比較大的打擊,也使得銀行不輕易放出期限太長的長期貸款,總之,在利率市場化轉型背景下,利率風險管理比以前更重要了。從2013年年報看,招行調減了5年期以上長期貸款的佔比,實際主要是壓縮了房貸,此舉不止優化了個人貸款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利率市場化進程中不確定的長短期利率倒掛負收益問題。對於1-5年期的中期貸款,佔比則略微有所提高,此舉也可圈可點。

新增長拐點已臨

從2013年來看,招行營業收入增速為16.97%,低於興業的24.73%,但高於民生的12.39%,一方面,因為招行的體量相對要大一些,增速難以飆升;另一方面,田惠宇行長主導的轉型畢竟從下半年才開始,對全年影響有限。而從季度環比來看,招行營業收入逐季增加,第四季度相對第一季度增長13.69%,考慮到第四季度逐漸投放的資產的後續生息收入,以及2014年第一季度較大力度的投放,預計招行2014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很可能達到20%-25%(更正為25%以上,4/22日),而全年增速是否能有更大突破則需看業務轉型的深度,以及行業是否能夠平穩發展。

重要的是,招行至少在原來的經營路徑之外,邁出了新的一步。「田忌賽馬」是自身馬兒平均水平不差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出場次序提高勝率,對招行來說,只要保持住零售的長處,同時把對公業務資產端的短板適當補長,在「積分制」下,總分上就能勝出了。

前行長馬蔚華帶領招行實現了第一次轉型的跨越,卻由於舊有模式發展下的路徑依賴而未能成功實現二次轉型。從2013年的變化來看,也許田惠宇行長接棒過後,通過二次轉型,招行能迎來新一輪的較高速增長,倘真如此,可謂是田氏賽馬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27

去年此時,招行換帥。 長浩馬的圍脖

http://xueqiu.com/9410808835/29577573
去年此時,招行換帥。原任建行零售業務總監、北京分行行長的田惠宇,接替執掌招行近15年的馬蔚華,出任招行新一任黨委書記兼行長。

田惠宇執掌招行之初,正逢招行經歷「一次轉型」潛能充分發揮之後,陷入疲態之時。外界認為招行「二次轉型」重點不明,質疑不斷。大環境而言,實體不振、產能過剩、房市下行、國企虧損,加之高效低成本的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宏觀微觀環境劇變之下,作為傳統金融翹楚,穩中求變的招行有危機感。

如今一年過去,哪些問題已有答案?哪些疑惑仍未有解?被業內認為敢作敢為的田惠宇,如何推動招行重新確立行業優勢,成為業界的關注焦點。一向低調的田惠宇,5月上旬接受財新記者的獨家專訪。

登頂位於深圳福田區58層的招行總部大廈,盡收深港山景水色。在這裡,田惠宇坦陳招行「二次轉型」的目標和路徑,論優勢短板何去何從,也分析未來傳統金融如何與互聯網互動。這是他履新後首度接受媒體採訪。

早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田惠宇先在建行基層行工作過一段時間。公開資料顯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1994年執掌建行時,田惠宇曾任其秘書。1995年,他參與籌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後曾出任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的副總裁。

解讀二次轉型
財新記者:2010年,招行提出實施「二次轉型」,近年進展如何?如何看待外界的評價不一?
田惠宇:「二次轉型」不像「一次轉型」轉向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那般具體、明確,但它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資本效率、貸款風險定價、費用效率、價值客戶佔比和風控水平,其本質是追求內涵式的增長。

檢驗「二次轉型」成功與否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徹底的市場化,二是經歷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現在論定轉型效果幾何,很難。資本、定價、成本管理、價值客戶的增長和風控水平,都可無限大或無限小。現在外界質疑「二次轉型」效果平平,更甚者以招行過去幾年的利潤增速與同業相比,判定「二次轉型」不成功,這些人不清楚轉型內容為何,而只比較增速,結論自然也不對。

「二次轉型」某種意義上是一次沒有終點的轉型,我認為這是招行給自己提出的終極目標,也是商業銀行都希望實現的目標。在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波動、利率市場化在即、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監管對資本要求越來越高之際,銀行不得不全面(提升自我)。

財新記者:接任招行黨委書記和行長後,你是如何考慮招行戰略轉型的?
田惠宇: 「二次轉型」在戰略上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不要錯將戰略的口號當作戰略的全部,將戰略目標當作戰略本身。「一分戰略,九分執行」,關鍵還是在於後期執行,包括制定階段性目標,以及一年、三年、五年等中短期規劃等。二是戰略執行要有定力,持之以恆。堅持戰略和制定戰略同樣重要,絕大多數情況下,不花十二分的力氣、不突破自己的耐力極限是不可能達成目標的,並不是戰略有問題,而是成功本就需要堅持。莫讓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鬆——我在行裡經常提到這句話。

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很容易受誘惑。這一點上,招行一直做得較好。我們零售業務的優勢,就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2013年年中,招行提出以服務為主線,推動「二次轉型」,基於幾方面的考慮:一是服務是招行立行之本,是我們起源之地的能量之本,未來招行要再造優勢,仍然要依靠這個本源;二是商業銀行回歸本質,最樸素的理念就是做好服務。服務是綱,綱舉目張,抓住服務這個牛鼻子,「二次轉型」就能夠實現。服務二字看似簡單,但不僅僅關乎服務態度,更倚重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背後須有專業的風控流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等作為支撐。

以服務為主線推進「二次轉型」,需要回答幾個問題:為誰服務、服務什麼、怎樣服務。

為誰服務實質是客戶定位問題,招行從來都是一個追求特色的銀行,沒有想過通吃所有客戶,無論是資源的有限性還是自身稟賦的獨特性,都決定了我們必須聚焦一部分客戶做深做透;服務什麼實質是業務定位問題,即用什麼為客戶服務,這就需要明確自身有什麼產品,特點、重點是什麼,怎麼形成相應的專業能力;怎樣服務實質是服務方式問題,要改變單一產品、一個風控模式套用所有客戶的做法,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對客戶實施分類管理、分層服務。

重建核心優勢
財新記者:招行一向以零售金融業務見長,但現在感覺招行的優勢沒有那麼明顯了。你怎麼看?
田惠宇:零售業務與公司業務不同,公司業務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而零售業務是「慢工出細活」,要靠點點滴滴才能造就非凡。因此零售業務的領先優勢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建立起來的,只有那些能夠耐得住寂寞,朝著既定目標十年如一日走下去的銀行,方能磨出一劍,初步構建起自身的領先優勢;而優勢一旦形成,也是對手短時期內難以複製和趕超的。

招行「一次轉型」轉向零售業務,已見良效。但零售業務自身的成本效益短期內不會更高,零售業務需有大量網點,員工成本比重很高。如果追求成本效益,那就做批發業務,什麼熱鬧就做什麼,短期內肯定賺錢。但長遠而言,這與招行自身定位相衝突,因此短期增速有時必須捨棄。

現在看上去所有銀行都在發展零售業務,但內涵不盡相同,雖然財務報表因此好看了,但並未解決利率市場化後收益下降的問題。理財產品本質上也是順週期的。因為目前的理財產品只是把貸款變成表外資產,把貸款收益變成了銀行的手續費和客戶收益。而招行零售業務表面看似平穩增長,但內在結構不太一樣,是靠財富管理而不是簡單的理財產品。所以我對招行零售很有信心。我們強調要做資產配置,幫助客戶選擇適合風險偏好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向客戶傾銷理財產品。

財新記者:你上任後,給人感覺是推動了招行過去過於謹小慎微、裹足不前的一些方面,比如適當增加同業、對公業務等,但這是否意味著你更激進,更能承受風險?
田惠宇:穩健一直是招行秉承的核心經營理念,但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基於自身的專業能力,包括風險管控能力的發展,我覺得是合適的。相反,超出能力範圍的擴張,哪怕是緩慢的發展也是危險的。不是快了就是激進,慢了就是穩健。骨子裡的審慎遠比一堆文字和數據要真實得多。

同業金融最近變成了貶義詞,人們一講到同業金融,就感覺不夠理直氣壯。銀行業都是帶槓桿的。槓桿的高低,並不是決定風險的惟一因素。關鍵是看槓桿操作的信貸資產風險到底怎樣。當然,在運用槓桿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流動性風險。實際上,同業金融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同業金融的資金也大都流向了實體經濟,並不像外界描述的那麼負面。

中國現在有三套利率價格,一套是央行價格,一套是溫州價格,一套是銀行間價格。銀行間價格是利率市場化的前奏,如果不做同業金融,不去試水,真等到利率市場化大潮來了,怎麼會有感覺?當前銀行同業業務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利率市場化前夕銀行培育新利潤增長點和尋找新型商業模式的探索,這也有助於從微觀層面推動市場化的金融改革。

招行同業業務的風險是可控的。對於基於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業業務,在內部管理上與貸款一樣,根據風險承擔實質,該計提資本的計提資本,該計提撥備的計提撥備,同時納入統一授信管理,有嚴格的額度規模控制,目前招行同業資產佔整個資產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對於同業金融,我們提出要由金融市場與資產管理雙輪驅動,要厚積薄發、直撲前沿,做成精品銀行。如果沒有金融市場,沒有資產管理,私人銀行是升不了級的。我們要通過同業金融的投行式發展,增強資產端的組織能力和經營能力,以打通內部各業務版塊的區隔,帶動公司、零售業務的發展,最終增強協同作戰能力。

治理大企業病
財新記者:你來招行後提出要治理「大企業病」,為什麼?
田惠宇:防止「大企業病」是服務升級的需要。服務升級背後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效率,二是專業能力,服務效率問題需要通過流程優化來解決,而專業能力問題需要通過管理變革來解決,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服務升級才有保障,而這兩者恰恰都是最難啃的骨頭。

中國銀行業傳統的「金字塔式」行政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客戶對效率的要求,儘管近年來進步頗大,但效率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另外,銀行業很多方面還停留在計劃經濟「吃大鍋飯」的水平,比如按級別定獎金、定工資,比如能上不能下,比如部門銀行等,這些本是政府機關才有的現象,但不幸的是大部分銀行還是這樣。因此,效率和專業能力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大企業病」。銀行業的公司治理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財新記者:你上任後,招行的人事調整是否已經開始?「二次轉型」提出要打造輕型銀行,相應制度設計是什麼?
田惠宇:人事制度調整還沒開始,在研究,但核心原則是要市場化。

現在的情況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優秀的專業人才都想著當官,擠入行政系列。但銀行是非常講究專業的行業,不能只有獨木橋,至少要有兩條往上走的路,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高價值崗位的人才替代成本很高,如財富管理、數據分析、投資銀行、供應鏈金融等。

打造輕型銀行,要求整個機構做到扁平化,資本消耗低,還可批量獲客。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沒必要層層設龐大的機構。三、四級管理機構,隊伍太過龐大,真正下地種糧食的沒有幾個。總行若有能力直接管到前台,就可以去掉大量的後勤部隊,對客戶的響應速度更快,風險控制更有效。

以往銀行說要重視風險管理,就得新設部門、多招員工,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往往人越多,風險管理就越薄弱,集體負責就是集體不負責。搞十幾個簽字環節,表面看是增加了風控環節,但實際上籤字的人根本不動腦子,都想著還有更高級別的人要簽呢。風險管理還是要圍繞「有效性」作文章,摒棄層層加鎖的做法,突出對實質風險的把控。

應對互聯網金融
財新記者:互聯網金融幾乎解決了金融賴以獲得超額利潤的基本假設,如信息不對稱,大幅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傳統金融機構如招行,決定怎麼應對?
田惠宇:互聯網進軍金融業是必然的,因為金融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相對比較高。長遠來看,互聯網對傳統金融必定產生重大影響。我們這一代人肯定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從銀行的角度看互聯網,我們最羨慕幾樣東西:

第一是流量。銀行奮鬥這麼多年,鋪設大量網點,也就幾千萬客戶,而互聯網金融短短幾個月就可以實現。目前互聯網金融從支付起步,逐次向理財、貸款發展,商業模式還有待檢驗。我們思考的是:專業能力如何與流量結合。這可以通過搭建平台的方式加以解決。基於客戶細分領域的強需求、硬需求,著力打造多層次平台,不僅重視自身業務平台的打造,也積極地合縱連橫,開展跨業、異業的合作,逐步建設成為交易流的樞紐平台,在大流量數據中尋找目標客戶、批量獲客、精準營銷、嵌入服務。

第二是大數據能力,特別是大數據的風險管理模式。互聯網的風險管控模式與銀行迥異。銀行現在主要還是看客戶「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擁有的是財務數據、交易數據;而互聯網企業掌握客戶行為數據,可在此基礎上差異化服務流程,管控風險。

一旦利率市場化後,「寶寶」類產品就沒有意義了。我認為,要找到一個真正殺手級的金融應用,小微、信用卡以及真正的財富管理是方向。招行思考的是和誰合作,將我們的專業能力嫁接過去。我們不做電商,流量靠他們解決,行業應用靠我們解決。當互聯網大潮來臨時,找到合作夥伴,將自身專業做到極致,才能有「自留地」,不然談合作沒本錢。「手裡有把米」——這是我們的策略。

財新記者:一般認為,招行在零售業務方面適合對標富國銀行。你怎麼看富國銀行的模式?
田惠宇:富國銀行的模式是一種很成功的商業模式,但是,它是美國特定經濟金融環境下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徵,很難完全複製到招行。因此,我們不會生硬地照搬富國銀行模式,而是學習它背後的東西。比如「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價值觀,比如它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樸素的經營理念和對戰略的堅守。還比如它穩健的風險理念。

在2008年之前,沒幾個人覺得富國銀行好。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富國銀行的穩健才體現出價值來。現在美國經濟有所復甦,其他銀行往上走了,富國銀行好像又(跌)回來了,這怎麼評價?難道非要等到下一次金融危機來臨?我認為這些才是富國的安身立命之本。

做銀行不能短視,要有持續穩定的增長,只有將專業做到極致,才能走得更遠。專業、可持續,是招行一直以來的精神氣質。三任行長,從王世楨行長,到馬蔚華行長,再到我,都在一直堅持。■

全文詳見6月9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週刊》封面報導:《招行:沒有終點的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25

談談我對招行半年報的看法 雲蒙

來源: http://xueqiu.com/3037882447/31185518

.
剛剛看完泰山封禪大典,挺好看的,回到酒店,迫不及待看招行的中報,業績非常不錯,我感到非常的滿意。

1、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42%
,超過40%是不是有很多同學要輸雪碧啊。

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1.54%,超過30%的營收增長在四家股份制銀行是翹首。

3、客戶存款總額相比去年底增長23.26%,公司定期存款增加了32%,同業增加了57%,這是要逆天啊,發展速度真的很快很快啊。

4、凈資產收益率雖有上下降,但還保持在22%以上的水平,在擴大資本的情況下能做到這個數,不容易啊;

5、不良貸款增加38億元,確實高於我的預期,銀行這生意控制風險第一,但0.98%的不良還處於非常好的狀態,尤其是關註類貸款才1.24%,不良不到全行業的一半,關註類也不到全行業的一半,還有招行的不良和關註分布較為均勻,招行對於不良有詳細的說明,我只能說目前來看這是一個完美的數據。

6、資本高級管理法提高資本充足率0.74%
,雖然沒有預想的0.8%那麽多,但還是相當於節約了資本200多億元,發展速度太高資本金消耗必然高,分母變大了嘛。

7、非利息凈收入304.02億元,增幅82.97%,逆天啊,越來越快,占比越來越高。

8、上半年貸款減值損失163億元,一季度為74億,繼續隱藏利潤,當然也是為了防範風險。

9、股東總數下降了2.4萬,5%的股東割肉離場了,我的籌碼是帶血的嗎?

10、基金弱有升高倉位。

時間有效,不多說了,招行的半年報和年報在A股都是做得數一數二,秒殺其他上市公司。$招商銀行(SH600036)$ $民生銀行(SH600016)$ $興業銀行(SH601166)$ $浦發銀行(SH6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37

火中取栗 招行逆勢激進擴張是福還是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80

200906160117247766_meitu_1

在新行長鐵腕新政下,招商銀行一改原先保守的風格,開始變得更加激進。

一年前,田惠宇剛履新時,招行總資產為3.81萬億元,到了今年6月,其總資產增加了32%到5.03萬億,上半年資產增速為25.31%。

這一速度將原先緊追不舍的民生、興業甩在了身後,也離五大行的交通銀行僅一步之遙。截至6月末,交行總資產為6.28萬億,較年初僅增長5.42%。

過去,招行一直以零售業務見長,同業與對公業務一直是其短板,但最近兩年這兩大板塊的突然崛起成為中期業績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

就同業而言,招行的同業資產較年初猛增了86%。這與監管收緊背景下銀行紛紛縮減同業非標的大勢背道而馳,其激進的風格越來越像興業銀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具體來說,僅二季度,招行買入返售資產與應收款項類投資資產增長58%。二季度末信托收益權等類信貸資產規模上升至約 6000 億,占總資產的 12%。2FC50E75-68BF-4D0C-84C8-289A06A98783

C6DE58D4-6ADD-451E-8DD2-986A95886939

在對公業務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招行客戶存款總額比年初增長了23.26%。其中,境內人民幣對公存款比年初大增3220.10億元, 貢獻了全行存款的一半。

與此相對比,曾經的同業之王——興業銀行的擴張規模就放慢了很多。

在同業監管壓力下,興業銀行上半年的應收金融機構款項環比僅增0.6%。其財報提到,為了減少資本的消耗,公司先壓縮了收益率較低且久期較短的同業資產,存放同業款項環比大幅下降40%,而買入返售環比微增4.0%。計息負債方面,興業對同業負債的需求下降,環比小幅減少3%。

雖然資產規模急速飆升,但這背後也暗藏隱憂。財報顯示,招行的不良貸款在迅速增加。6月末不良貸款余額達236.97億,同比增加58.77%,不良率增加0.27個百分點,達到0.98%。在撥備計提快速增加情況下,撥備覆蓋率為251.39%,較上年同期下降53個百分點。

8B888357-A67A-4E60-B7ED-0B7FF44E405F

除了資產質量有所惡化,招行的盈利水平也出現下滑。反應銀行盈利能力的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差也從上年同期的25.46%、2.72%分別下降至21.49%、2.37%。

8B6CD104-DACA-4FE1-B08D-5DEF8DFD5ABF

國泰君安認為,招商銀行以量補價的規模驅動戰略很可能在 2014年下半年有所放緩。

①資本空間已經消耗較多,6 月末權重法下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已降至 8.73%和 10.89%;

②5 月份出臺的同業監管政策采取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可調節空間大幅減小;

③經濟下行背景下,合意融資需求有顯著下行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