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電視臺周四報道,約60名曾在中東與“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在俄被禁組織)並肩作戰的加拿大人回國。
CBC電視臺援引加拿大公共安全與民防部消息報道稱,2014年初,有130名加拿大人投靠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及其他恐怖組織。2016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80人,有60人已返回加拿大。其余仍留在中東的加拿大人目前約有一半可能在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
據加拿大公共安全與民防部消息,近20%決定投靠中東地區恐怖組織的加拿大人均為女性,這些人中一部分積極參與戰鬥,還有一部分人與恐怖分子結婚。還有些加拿大女性甚至帶著孩子出國。
據多方數據顯示,近些年有6600名西方國家公民前往中東地區參與戰鬥。
另據中新社報道,加拿大聯邦政府當地時間8月25日推出的年度國家安全報告顯示,這些回國的極端分子的經歷和企圖多種多樣。這些人有技術、經歷過鍛煉、與國外有各種聯系、有煽動性,甚至能為恐怖活動提供財政支持、幫助更多人出國參加恐怖組織,甚至包括在加拿大國內發動襲擊。
報告維持加拿大的國家安全等級為“中級”,這種等級意味著存在發生恐怖襲擊的可能。2014年10月,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國會山發生槍擊案,官方將其定性為恐怖襲擊,此後,加拿大的國家安全等級一直維持在中級水平。
與往屆美國大選不同的是,今年的大選中,拉丁裔選民的投票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
數據顯示,今年提前投票的選民中拉丁裔比例有了大幅提升,達到了約15%,比4年前上升了5個百分點。根據民主黨的分析,目前已提前投票的拉丁裔選民中超過半數在此前從未投過票或只投過一次票。
同時,拉丁裔選民的投票傾向也有所改變。往年,拉丁裔選民的傾向較為分散,比如:古巴裔美國人多支持共和黨,但其中年輕一代卻又漸漸偏向民主黨;中美洲及墨西哥移民則一貫支持民主黨;在定居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周邊的波多黎各裔選民中,共和黨有一定優勢。現在,由於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移民等問題上有過多次激進表態,許多拉丁裔選民都毫不猶豫地倒向了他的對手希拉里。
拉丁裔參與熱情高漲
拉丁裔對本次大選熱情高漲早有征兆。許多活動家和組織都在呼籲拉丁裔參與投票。一些拉丁裔將大選視為對自己人生及整個拉丁裔群體都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請了一個月長假為大選當誌願者。而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支持希拉里。
在佛羅里達州,移民權利組織和一些左翼公益組織聯合起來鼓勵投票,而這一活動已經開展超過一年了。他們已上門動員了100萬戶投票意願不高的選民家庭,其中60%為拉丁裔。他們在城市中分發古巴咖啡,投放廣告,借此吸引年輕一代的拉丁裔選民投票。
其間,他們會引用很多個人經歷,或以群體利益進行遊說。比如,他們會勸說拉丁裔選民為那些未登記的移民投票,同時指出,特朗普根本就不理解他們的文化,而事實證明,這些宣傳的確發揮了一些作用。
除了佛羅里達州外,在內華達州,上千選民在設置提前投票點的拉美市場外排起長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投票盛況。而投票數據對民主黨極為有利,選民的熱情使得民主黨在選舉前一天便掌握了優勢,這一優勢與4年前奧巴馬以7個百分點的優勢拿下內華達州的情況極為相似。
在科羅拉多州及亞利桑那州,提前投票的數據結果也同樣成為民主黨的一劑強心針。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得克薩斯州。民主黨其實並沒有對當地選民進行大量宣傳,因此這體現了拉丁裔選民數量的激增,而且對這一群體實際投票潛力的深入挖掘終於使拉丁裔的選舉力量跟上了人口實力。而特朗普針對墨西哥等國家及移民的眾多極端言論顯然也刺激了這些選民,很可能幫助希拉里在拉丁裔群體中取得比奧巴馬當年71%得票率更好的成績。
民主黨優勢大
拉丁裔選舉熱情高漲,自然少不了民主黨的推波助瀾。民主黨在共和黨的票倉也對拉丁裔等少數族群多加關註,這一群體投票人數的上漲有可能會顛覆原有的大選格局。
在許多州,民主黨都了解到一些拉丁裔選民此前對選舉並不熱衷,或是傾向於投票給溫和派共和黨人。在民主黨的強力宣傳下,再加上特朗普的不靠譜言論,許多拉丁裔選民最終倒向了希拉里。比如一位原本支持共和黨的古巴裔選民最終改為支持希拉里,她表示,自己無法信任特朗普,“選特朗普太冒險了。”
民主黨一直在設法拉攏拉丁裔。他們在拉丁裔社區中招募代言人,投放包含西班牙語的競選廣告。通過這種方式,希拉里團隊希望告訴拉丁裔選民,她貼近他們的文化,能夠給他們想要的改變。
希拉里團隊最具說服力的策略是派出未獲綠卡或入籍的拉美移民上門對選民進行勸說。“如果特朗普當選,我們不知道他會做出什麽事,他將會讓我們的家庭分崩離析。”“我們不能投票,但你可以。”而這樣的勸說被證明十分有效。
對於目前在拉丁裔選民中的形勢,共和黨不以為意。
佛羅里達州的票數將會膠著到最後,而特朗普團隊相信許多拉丁裔將支持他。此前共和黨在美國較偏遠地區及保守州都進行了大量競選宣傳,他們對於結果相當有信心,認為民意調查所未能覆蓋的首次投票者及“沈默的大多數”將會最終幫助特朗普獲勝。
數日前發生的“美聯航暴力強拖亞裔乘客下機”事件仍在發酵。這一事件也讓69歲的越南裔美籍華人醫生陶大維(David Dao)進入人們的視線。
這位其貌不揚的肯塔基州內科醫生,畢業於胡誌明市醫藥暨藥理大學醫科,有著非常成功的人生。他擁有自己的診所,同歲的妻子特蕾莎(Teresa)也是醫生。他的5個孩子,其中2個孩子在得克薩斯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當醫生,2個孩子剛從醫學院畢業不久。
陶大維一家的成功故事,讓人們好奇當年越南局勢動蕩時期,不得不投身怒海,以難民身份進入美國的越南人(包括華人),如今生活得如何?
逃離越南
今年年過五旬的理查德·周頭發已經花白,他皮膚偏黑,身材約一米六,非常健談。尤其是談到當初逃離越南的經歷,他滔滔不絕。
理查德目前在美國銀行計算機技術部門工作,和同齡美國人相比,他職位並不算高,但仍舊算是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談起在紐約的“天才中學”(Gifted School)里上學的兩個孩子,理查德就笑得合不攏嘴。他老來得子,和許多越南難民一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上去。按照他的說法,自己走過一段彎路,不能和年輕人比進步,但是很感恩於目前的所有。
理查德所說的“一段彎路”,其實遠遠不能描述他所經歷的艱辛和奮鬥。
理查德是一位來自越南的華人難民。雖然算不上“含著金湯匙出生”,但是他家原本在越南西貢(1976年更名為胡誌明市)經營一家米店,到他父親這一輩已經是第三代了。
到了1975年,越戰結束,越南南北統一。還在讀小學的理查德憧憬著未來的人生,他父親的米店的經營卻難以為繼。
“父親本來還對新政權有所期待,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朋友和鄰居被送往勞動營之後,我父親在1978年義無反顧地用家里存下的金條買了船票,帶領全家投奔怒海,” 理查德·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的價格是每個人要兩根金條。我爸媽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了船老大。”
載著理查德的小木船和其他小船一樣經不起風浪。理查德至今都覺得幸運的是,他們在海上漂了兩周後,在靠近馬來西亞的海域遇上了巡邏尋找難民的美國軍艦。被救上岸後,理查德一家被送入難民營等待移民名額。雖然當時理查德最想去的是美國,然而當時難民營人滿為患,他們全家最後被送到了澳大利亞。
不過,他們4個兄弟姐妹讀書都非常出色,最後四人都考進了美國的學校,並移民美國。他們的父母最後也赴美和他們團聚。
其實這波難民潮屬於第二波越南難民潮。第一波發生在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當時,與美國或者南越政府有密切關系的人紛紛搭上飛機或美國海軍船只逃向美國,這批人大約有12萬人。
當然,這一群體大部分教育程度較高且較為富有。根據美國有關部門1975年的統計,超過30%的第一撥移民為醫學或技術領域的精英人士。
然而,美國社會通常所提到的“越南難民”是指第二波難民潮,開始於1978年並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逃離當時動蕩、嚴酷的環境,許多南越人登上擁擠而不安全的小漁船逃離越南,亦即被外界熟知的“投奔怒海”。
林子祥、劉德華主演的影片《投奔怒海》,講述了越南戰爭後普通民眾的悲慘境遇。
與第一波移民潮中的70%來自於城市的高階層移民不同,這一次的難民大部分處於社會底層:大部分是農民或漁民,還有小城鎮的商人等。
他們中的幸運者遇到外輪或軍艦,然後被送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的避難所,隨後被分配到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
1981至2000年間,美國接受了53萬多名越南政治難民。
不過,美國並不區分越南難民的民族來源,沒有官方數據顯示有多少越南難民或越南裔美國人是像理查德·周那樣的越南華人。
艱難轉型
在加州奧蘭治縣(Orange County)的威斯敏斯特市(Westminster),博爾薩大道(Bolsa Avenue)上各類越南商鋪應有盡有。
越南米粉館里,熱氣騰騰的“福(pho)”一碗接著一碗從廚房里端出來;雜貨店里,各種越南特產從小吃糖果到調料廚具,讓人應接不暇,甚至連美國超市里從來都看不到的熱帶水果,也能買到。店主基本都是越南人,越南語說得比英語溜。
這里就是“小西貢”,南加州越南裔美國人社區的商業和精神首府,人口估計為20萬以上。市長Tri Ta是出生於越南的越裔美國人。臨時市長Tyler Diep也是來自越南的第一代移民。
然而,小西貢的形成並不容易。越南難民剛來到美國時日子並不好過。當時的美國人飽受越戰折磨,對越南人有無盡的反感。1975年美國通過了《印度支那移民和難民援助法》,使得越南和柬埔寨難民可以特殊身份進入美國。然而,為防止難民形成少數族群聚居區並減少對當地社會的影響,他們被分散於全美各地。因為政府認為,這樣更有利於越南人與美國社會的同化。
但事與願違。不通英語的越南人很難融入當地社群,更不用說找到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他們在當地飽受歧視。
1979年,美國住房、教育和福利部發布報告指出,大多數越南難民“生活在勉強糊口的條件下”。在一些社區,多達60%的越南裔美國人接受某種福利補助。
“他們幾乎不會說英語,只能在較差的就業市場上尋找工作,或是靠福利補助生活,住在擁擠不堪、似貧民窟的住房中。”該報告指出。
此外,越南難民和美國白人的沖突日益突出。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墨西哥灣沿岸,越南裔漁民和美國漁民之間就曾爆發暴力沖突。這一地區的許多白人中流傳各種謠言,例如美國政府直接把他們繳納的稅金交給越南難民,去做蝦蟹生意。
越南人的大量湧入,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沖擊。直到1989年,威斯敏斯特市仍不允許來自越南的老兵組織遊行。一位市政委員會委員對這些老兵說:“如果你們想當南越人,那就回南越去。”
戰爭與動蕩帶來了越南難民潮。圖為百老匯經典音樂劇《西貢小姐》長演不衰。
難民們自發地與親戚相聚,或是建立越南人社區,還有的僅僅因天氣而遷居……這些原本刻意被分散的越南難民開始聚集在一起。到1980年,他們中已有一半人不再居住在他們最初的安置地。其中,加州和得州的人氣最高,分別占全美越南裔人口的39%和13%。
現在,小西貢有2200多家越南人開的商店,衣食住行樣樣都有,形成完整的生活商業圈。高度密集的生活社區也讓越南人有了很好的支撐。他們獲得較好的英語學習機會和就業培訓,並且找到了工作。
隨著越南裔美國人中可以熟練使用英語者從1980年的27%上升至近40%,越南人也走出越南人社區,融入美國。
矚目成就
去年11月8日的美國大選,對越南裔美國人而言也值得紀念。美國迎來歷史上首位越南裔女眾議員斯蒂芬妮·墨菲(Stephanie Murphy,越南名為鄧氏玉蓉Dang Thi Ngoc Dung)。
今年38歲的墨菲,屬典型的草根背景,她出生於胡誌明市,當她還在繈褓中時便隨家人坐船逃離越南。她的父母輾轉多地,最後在弗吉尼亞州生根。為了把孩子們養大,她父母白天當工人,晚上則給辦公大樓和銀行打掃衛生謀生。
在讀大學時,墨菲一貫成績優秀並獲得獎學金;“9·11事件”發生後在美國國防部任職,她也是2016年7月在費城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代表之一。
作為佛羅里達州的民主黨代表,墨菲在去年11月打敗經驗豐富的共和黨議員約翰·米卡(John Mica),成為美國首位越南裔女性眾議員。
斯蒂芬妮·墨菲(Stephanie Murphy)是美國歷史上首位越南裔女性眾議員。
而在她之前,還有另外一位越南難民高光映曾任職國會眾議員。高光映於1967年在西貢出生,其父親在南越軍隊服務。越南統一後,其父被關入“再教育營”, 1976年他和母親以及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逃離越南來到美國。
越南裔美國人在軍界也有所成就。2014年,來自西貢的梁春越被晉升為準將軍銜,成為美軍首名越裔將軍。梁春越是第一批移民美國的難民。1975年,年僅10歲的他隨家人移民美國洛杉磯。他於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從軍,任美軍第一騎兵師副師長。
大部分越南裔美國人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美國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近200萬越南裔美國人居住在美國,他們約占海外越南人數量的一半,同時他們也是亞裔美國人的第四大族群。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報告稱,83%的越南裔美國人認為,大多數人能通過努力工作來獲得領先地位。
根據美國統計局2015年的數據,越南裔的平均年家庭收入為59405美元,高於在美國出生人口的平均年家庭收入(54565美元)。
“越南裔美國人是樂觀的一群人。他們對孩子的培養、努力工作以及成功的態度,要比其他美國人更充滿希望。” 皮尤的報告指出。
中國的開發商,踏著無比整齊統一的步子,邁入了“美好生活”的新時代。
萬科提出扮演“美好生活場景師”的角色,金科在2017年財報中把自己定位為“美好生活服務商”、綠城要做“理想生活集團”、融僑則是“城市美好生活綜合服務商”、旭輝自我定位為“美好生活城市運營商”、融創要做“美好生活運營商”、中交地產是“美好生活營造者”,華潤置地近日也提出“為美好生活而來”……
美好生活+場景師/服務商/運營商/綜合服務商/營造者,定位如此相似,讓人傻傻分不清。
清晰的是開發商的初衷與目的,十九大報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發商跟熱點是其一,但更根本的原因在於開發商基於對未來行業走勢、自身資源的判斷,作出的拓展業務邊界的選擇——假如房地產開發業務高增長不再,基於美好生活下的新業務將承載開發商業務增長點的使命。開發商不僅要賺走老百姓投在房子上的錢,日常生活中各種需求的錢,最終都可能流進其口袋中。
美好生活本質上是業務多元化,這不是一個新命題。而當我們在討論房企美好生活的定位、業務多元化時,應該討論什麽?答案或者更傾向於,美好生活是否真能當飯來吃,哪種美好生活更接近成功?
爭搶美好IP
目前的開發環境,一言難盡。轉型是不得已而為之,開發商業務的邊界正在拓展,不再局限於房地產開發領域或僅疊加物業服務、商業運營。
開發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能與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比肩。君不見,開發商你爭我搶把“美好生活”的口號背負上。
對於轉型和創新,央企一向含蓄。而華潤置地日前也忍不住舉辦了一個產業創新峰會,正式對外宣告,華潤置地向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方向前進,通過城市更新、城市代建代運營、產業創新三大戰略,圍繞著消費升級和智能制造兩大方向進行產業的升級與再造。
華潤置地提出,產業創新是“為美好生活而來”。
華潤置地華南大區副總經理趙榮表示,華潤深度布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多元化業務單元,從快消品到電力,從醫藥到金融,從定位為“與城市一起改變”的華潤置地,到業以構建的產業創新藍圖。
第一財經了解到,目前華潤置地產業創新平臺細分為六大產業發展主題,分別是:智能、健康、空港航城、文旅、時尚、田園綜合體,還公布了“六鎮一體”的產品模型。“六鎮”指六個特色小鎮產品原型。要知道,過去華潤置地多元化之路尚且面容模糊。
稍早前,萬科在2017年年報中旗幟鮮明地表決心,“萬科未來的經營理念,就是以人民的美好生活為中心。”
要扮演“美好生活場景師”角色的萬科說,將會發揮在客戶需求分析、場景建設實施上的能力優勢,發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除原有的住房供應、物業服務核心業務外,萬科已進入租賃住房、物流、商業、冰雪運動、教育、養老等行業,正在探討鄉村振興、文化藝術、健康、安全食品等領域。可以想見,這些正在探討當中的新領域,將在萬科未來的業務中得以驗證。
除了華潤置地、萬科之外,融創、金科、融僑、中交、綠城、旭輝等開發商也已提出“美好生活”相關的定位。
美好生活本質上是業務多元化,盡管沒有明確用“美好生活”冠名,但中國開發商普遍開拓多元化業務已是不爭的事實。
4月初,恒大才宣布,將在未來十年向生命科學、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領域投入億元。
3月底,融創上海區域發布“桃源+”戰略,宣布深度進入文旅、商置、產城領域,並涉足養老、智慧科技、新能源板塊,豐富美好生活整合能力。
而銷冠碧桂園,在繼續收割房地產開發業務同時,還在布局住房租賃、產業地產及特色小鎮、教育,甚至無人駕駛等智能產業。
部分巨頭不提增長目標
從今年初開發商舉行的2017年報業績發布會上的表述來看,多名巨頭已不提增長目標。
這種現場大約有兩種指向:一是調控政策實在難以預測,它給市場帶來的真正影響可能超過企業預期;二是,經過近年房企極高速的規模增長後,高增速或難以為繼,除了不斷並購外,企業的內生式增長已到天花板。
但在消費升級的時代下,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消費需求暫無天花板之憂。一家華北房企主管創新產業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房企轉型有被動因素,但更多是主動為之。”
當討論開發商進軍美好生活、發展多元化業務時,投資者基於自身的利益判斷,主要是能不能為企業持續創造利潤,能否創出如當初房地產開發業務般的黃金時代。
而多元化有風險。這些年開發商的探索並不是沒有失敗的時刻,有些探索根本沒有機會走到底,譬如融創對樂視的投資。
往事不再提。但從當下環境看來,與房地產主業能結合在一起的多元化業務更容易成功些。不管何領域,皆講求產業的協同效應。
資深房地產評論員嚴躍進認為,“跟前一個階段相比,開發商這兩年的多元化投資更為務實,目前,不少開發商在養老地產、文化旅遊、城市經營等方面下功夫,與傳統的地產業務相掛鉤,可以產生協同效應。”
易居企業集團執行總裁張燕對近年房地產領域的創新和轉型進行總結。她認為,2015年是房產交易變革年,現在的模式基本清晰;2016年是聯合辦公,目前為止,聯合辦公的頭部企業也已清晰地呈現出競爭關系,市場容量的拓展勢頭明晰;2017年則是長租公寓,變化核心是房企進入到此領域中。
可加入此總結狀態中的,應還有特色小鎮,近兩年,開發商布局特色小鎮如火如荼,結合自身資源和發展策略,規劃不同小鎮的產業主題和發展路線。然而,大幹快上之下,特色小鎮也面臨泡沫化之憂。
至於盈利,相比當下階段仍高歌猛進的開發銷售業務,房企多元化業務尚未成熟,未能為公司營收作顯著貢獻。目前看來,鐵了心要把“美好”當飯吃的開發商需要多點時間,一來用於賽馬和試錯,二來業務需要培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