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伊拉克殺俘可能意味著全新的國際秩序 思考框架 郭荊璞

http://xueqiu.com/7571730629/29907317

分享一個郵件。最近世界不太平,一點思考的框架,供參考。

新聞:極端組織「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或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 ,縮寫為ISIS),接連攻下伊拉克北部多個城鎮,威脅「肢解」伊拉克,並發動全面的宗派戰爭。

關注ISIS最令人震驚的舉動,是在網站上公開照片,聲稱處決1700名戰俘

眾所周知,善待戰俘已經是現代國際社會的基本原則,ISIS對戰俘的屠殺,震驚世界也超越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底線,將ISIS推上了國際社會的對立面,ISIS不但在製造恐怖,更是在銷售這種恐怖,成為恐怖的代名詞。

我相信這一事件將催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將有可能成為和911一樣,成為未來10年世界轉向的標誌。美國迫於這種壓力,正在尋求迅速解決問題,甚至可以拋開既定的一些原則(要求伊拉克現總理馬利基下台;遏制伊朗等),會導致整個中東和全球局勢發生極大的改變。

我們希望再次強調,無論是敘利亞問題,還是此次伊拉克國內的衝突,都凸顯出中東問題的核心矛盾已經是伊斯蘭世界內部的遜尼派-什葉派的矛盾和衝突,基於中東問題的國際政治、經濟的分析架構都需要做重大的修正,甚至推倒重來,而抱定美伊矛盾、以巴/以阿矛盾,不願意接受新的架構的投資者則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損失。建議大家跟蹤。

我們在去年對敘利亞問題的分析中已經明確指出,敘利亞問題的核心是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教派衝突,不可調和且具有擴散的潛在風險,可能會導致伊拉克陷入混亂甚至分裂,目前的事實也驗證了我們的看法,ISIS正是從敘利亞衝突中壯大的遜尼派極端組織,並擴散至伊拉克,導致伊拉克目前境內四分五裂。

圖中的黑線表示直接的對抗和衝突,綠線表示支持,紅線表示反對。可以看到綠線集中在左右兩側,紅線則幾乎全部跨越中線,也就是說,在對待敘利亞問題的態度上,各方按照什葉派和遜尼派分成了兩個陣營,所以說敘利亞問題反映的是遜尼-什葉矛盾,這一矛盾目前已擴展到伊拉克國內局勢上。
查看原图


背景

伊拉克位於西亞中東,兩河流域,自5000多年以前就是人類文明最古老,傳統延續最綿長的地區,歷經巴比倫、波斯人的統治,最終皈依伊斯蘭教。

在近代的伊拉克,是伊斯蘭最大的兩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爭奪的核心區域。伊拉克人口中什葉派佔多數,但薩達姆在位時,遜尼派實行高壓統治,什葉派的反抗傳統遭到壓制,薩達姆政府被美國推翻之後,什葉派通過民主選舉掌權至今。

目前伊拉克境內,東部主要是什葉派控制,南部遜尼派居多,北部邊境屬大庫爾德地區,庫爾德人佔多數,亦信仰遜尼派。

思考框架

一、對各國的影響

1、伊拉克

ISIS的行動可能導致伊拉克分裂成3-4個有獨立自治權的主體,包括原有的、由什葉派掌握的、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府,西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地區,南部受到沙特等遜尼派國家扶持的地區,和目前掀起暴亂的ISIS可能建立的政府,伊拉克將有可能會成為聯邦制國家並陷入長久的分裂、割據和動亂局面

2、伊朗

伊拉克此次動盪發生以後,美國可能會需要伊朗的協助來控制伊拉克的局勢,美高級官員也表示為解決ISIS帶來的威脅樂於與伊朗合作。目前的局勢將加速美伊關係正常化,伊朗有望重新回歸國際社會的舞台

自奧巴馬第二個任期開始,美國政府一直在尋求與伊朗和解的可能性,奧巴馬公開表示伊朗政府由民選產生,意在承認其合法性,這為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之間一直無法彌合的政權合法性問題解封,伊朗如果被美國從「流氓國家」的名單當中剔除,則政府借貸成本、金融和貿易環境等都會發生深刻變化,伊朗重回國際社會,對中東和全世界都會有明顯的影響,還需要深入討論。

伊朗東面的阿富汗,執政的普什圖人,東北方向的塔吉克人與伊朗人都是波斯人,伊朗北方的阿塞拜疆信仰屬於什葉派,加上伊拉克的什葉派政府,伊朗已經逐漸建立起穩固的後方和同盟。

一直以來,美國對伊朗動武,都是中東地緣政治和石油地緣政治探討的核心話題,投資者也大多把美伊矛盾作為預設,一旦這一局面發生改觀,仍然抱定「美伊必有一戰」觀念的投資者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因此需要關注。

3、沙特阿拉伯

此次動盪以後,可能會使伊拉克成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爭奪的重心,這可能會把沙特推到兩派鬥爭的前台。

伊拉克在薩達姆統治期間,特別是在兩伊戰爭前後,是阿拉伯世界中遜尼派對抗什葉派的核心武力,在海合會等遜尼派國家的支持下,伊朗之間武力對抗。近年來局勢改變,先是伊拉克民選政府傾向於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目前又是伊拉克陷入混亂無法形成統一力量,甚至會淪為遜尼派-什葉派衝突的戰場,沙特阿拉伯可能被迫走上對抗什葉派的前台

沙特坐擁伊斯蘭教最大的聖地麥加,自視為正統和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也一直對什葉派持敵對態度。近年來沙特在海合會中的領導地位受到更激進的卡塔爾的挑戰,沙特也有動力證明自己在遜尼派和阿拉伯世界中的老大地位,沙特去年就試圖接手敘利亞的爛攤子,未來與伊朗在伊拉克直接對峙並非不可能。

沙特人由於豐富的石油財富,雖然武器先進,但不太可能自己衝鋒陷陣,更可能使用僱傭兵,並有可能動用石油作為武器

4、美國

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是石油和以色列的安全,在遜尼派-什葉派衝突之中,一直扮演的是幕後角色,類似於足球場上的隊醫和教練。儘管隊醫受傷的情況也偶有發生,但美國一般不會直接介入承受損失。

未來隨著美國戰略收縮和接納伊朗,可能會進一步從隊醫和教練,退到裁判和調停者的角色,可能會加速美國進一步退出中東的地面爭端,保持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水面和空中的軍事存在即可,這也是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一個縮影。

二、對油價的影響

1、伊拉克局勢動盪,衝突各方都有動力去提升自己的石油產出,增加財政實力(庫爾德人甚至表示願意以半價出售石油),但衝突頻度和烈度的增加會對增產帶來負面影響。權衡這兩個方面,未來油價整體的趨勢性波動不會太強,而脈衝性的波動會比較大。

2、長期來看,中東局勢持久動盪會對石油投資產生持續性的負面影響,進而會影響中東的石油產出,成為油價上漲的支撐因素。

3、沙特可能會把原油作為低烈度對抗的武器,沙特擁有最大的剩餘產能,財政狀況較好,可以承受較大程度的油價下跌,因此其可能會通過增產來壓低油價以打擊伊朗。

綜上考慮,目前高漲的油價有一定的泡沫中長期油價則會緩慢地上漲,由新聞事件和擴產消息驅動的油價波動將會很常見,存在由沙特增產帶來的潛在下行風險。

三、美國戰略轉移

ISIS進入伊拉克之後美國的態度是值得玩味的,其尋求伊朗支持,不僅僅是因為奧巴馬錶態的承認伊朗政府合法性,也反映出美國在介入地區衝突態度上的轉變。美國越來越把武裝力量用於保護重要水道、能源運輸路線,而不再像過去一樣積極介入地區衝突,一方面是因為財政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則是民粹主義抬頭

美國的軍費不僅是全球第1,而且相當於第2到第15名的總和,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是「全球公域的保護者」,也就是說,除了各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之外,地球上其他公共區域的安全,是由美國掏軍費在維護安全的,所以美國軍費開支異常之大。而形成美國保護全球公域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國要保護其世界第一的能源進口所需要的航線和咽喉水道,隨著美國從海外進口能源的減少,美國不僅有能力逐步收縮用於保護公域的軍費和軍力,也在其國內受金融海嘯影響的財政壓力下,不得不收縮軍力。這是其一。

其二則是美國國內抬頭的民粹主義傾向,反映在事件新聞上,大家可以關注此前的新聞,共和黨二號人物埃裡克·坎特(Eric Cantor)在弗吉尼亞州眾議員初選敗給「沒錢沒資歷」的極端保守派「茶黨」候選人大衛·布萊特,標誌著共和黨內部轉向民粹主義的可能性正在浮出水面。布萊特也許並不是最大的政治明星,但其態度卻代表了美國保守派的傾向,例如其論文「經濟增長與宗教:新教倫理的繁榮與衰落」,是典型的美國保守主義的論調。美國歷史上民粹主義往往與孤立主義同時興盛,國內政治上轉向保守,特別是一般推崇精英主義的共和黨內部轉向民粹,是對外政策向孤立主義靠攏的重要信號。在孤立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美國收縮全球軍力,就顯得順理成章了。這是其二。

美國的戰略轉移,是從中東和中亞轉向東亞,更是從大西洋和全球轉向太平洋,美國的軍力收縮,會導致全世界其他地區更加不穩定,從而會引致更多的資產轉移到美國尋求安全。全球金融市場可能要面臨美元資產收益率持續下降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畢竟在投資中,本金安全的地位是高於收益率考量的。

四、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的戰略收縮,對中國來說留出了空間也加重了負擔。如果參考美國對全球公域的保護,我們可以想見,中國需要轉變過去的傳統觀念,即擴充軍力是為了「保家衛國」,保護領土主權,保護僑民,保護對外投資。未來中國應該正視與大國地位相伴隨而來的義務,擴充軍力將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國際社會必將要求中國參與到保護全球公域當中來,承擔與大國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稱的責任。

中國未來軍費的增長,參考美國的先例,將有可能是數量級的增長,軍費增長帶來的很可能不是對抗而是合作。

美國致力於保護全球公域,特別是咽喉水道,是為了其能源安全,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超過美國,所以能源安全的問題將日漸緊迫,中國有動力也有必要發展替代跨洋跨洲運輸能源的途徑,比如在西北建設大規模的新型煤化工項目,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煤炭分質利用等來替代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另外開發南海油氣資源、與俄羅斯合作增加西伯利亞油氣產量,在國內加快緻密氣、頁岩氣、煤層氣、緻密油的開發工作等等 。

最後,還是那句話,能源從來就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思考的框架,以後慢慢填內容。

隨見隨想,語無倫次,所謂垃圾郵件是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39

70億罰單?微軟、高通相繼被查對跨國公司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161

近期微軟、高通等跨國巨頭先後被中國發改委和工商總局調查,人民網報道稱,按《反壟斷法》規定,如被認定壟斷,高通將面臨最高逾人民幣70億元的罰款。對於微軟,其創始人比爾·蓋茨2003年訪華受到中國領導人國家元首級的高規格接待,本周一竟有北京等四地辦公場所突遭工商總局調查。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援引北京博達克咨詢有限公司(BDA China)董事長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的評價稱,從當初格外禮遇到現在突擊調查,落差實在很大。該報道認為,這凸顯了美國科技企業在華前景堪憂。 國內反壟斷法方面的核心專家,中國社科院經濟法室主任王曉曄對人民網表示,高通對基於芯片價格收取的專利許可費過高,或是其被調查的導火索。 據了解,在WCDMA產品上,高通收取國內各終端廠商全部收入的5%的許可費,在LTE上則宣布收取4%的許可費率。這樣的收費標準,在國內眾多的手機和芯片企業看來,非常高,也非常不合理。 不過,在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看來,如果認定調查高通壟斷,那麽發改委的處罰並不是針對高通的市場支配地位,而是高通對於市場支配地位的濫用,是要讓高通在市場競爭中規範自身行為。 在調查微軟方面,昨日工商總局公布,去年6月就根據企業舉報,對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相關信息未完全公開造成的兼容性、搭售等問題進行核查。 工商總局稱,上述問題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前期核查未消除微軟的反競爭性嫌疑,因此已對微軟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博達克咨詢的董事長克拉克認為,因為盜版猖獗,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成為中國大陸使用的主流系統,這卻招致中方對其壟斷市場的指控,真有些“諷刺”。 兩個月前,微軟的系統就在中國吃過閉門羹。 今年5月下旬,在美國政府指控五名中國軍官進行網絡間諜活動後次日,中央國家機構政府采購中心明確規定,不允許中央政府采購的所有計算機類產品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到目前為止,上述Win8禁令都未解除。 頒布禁令當月,中國IT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禁裝Win8是出於網絡安全考慮。比如,Win8允許用戶通過雲共享內容,容易導致政府信息外泄。另外,微軟對Win8的控制力增強,政府也擔憂內容“不可管控”問題。 IT資深人士方禮勇認為,“政府采購,Win8出局”的背後,是政府已將信息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國產的操作系統也將成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些分析師則是認為,微軟被視為“霸道”的行為可能給該公司在華的種種麻煩埋下禍根。 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微軟一方面終止Windows XP系統的維護與支持服務,一方面又沒有拿出任何應對中國政府的靈活措施。這些分析師推測, 中方覺得應該得到微軟的優先照顧,沒想到微軟不變通。“這是中國政府不滿的根源。” 對IBM、微軟、高通、蘋果等美國業界巨頭因國家安全問題面臨在華開拓業務的困難,克拉克稱, 不知道美國方面能用什麽對策。“這是中國在說:嘿現在咱們要按新條款和你做生意。” 但美國科技企業在華發展也並沒有落到愁雲慘淡的地步。 昨天微軟和百視通宣布,微軟Xbox One已獲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審核通過,成為首款獲批在中國銷售的遊戲和娛樂主機。Xbox One將於9月23日在中國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48

競彩足球推單固+返獎率提至73%對彩票行業意味著什麼? Ricky

http://xueqiu.com/6654628252/30632376
昨天中國彩市傳出「競彩足球9月份推行單場固定獎 返獎率提升到73%」的消息http://zx.500.com/jczq/n_rdxw/20140804_391945.shtml ,看到朋友圈裡的彩票業內人士紛紛在刷這個消息,打聽了一圈,這事貌似是比較確定的,是中國體彩中心對競彩的重大改革,據說是為了更好和國際博彩市場接軌以更好地引流賭博資金打擊非法賭球。彩票圈內人士對這個消息都都倍感興奮,但是資本市場對這個貌似關注度不高(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這還只是非官方的消息,另一方面可能是沒有太多投資者看到並理解這件事情對行業的意義),昨晚競彩的市場老大$500彩票網(WBAI)$ 股價還逆勢微跌,今天的美股隔夜餐綜合了一些彩票專業媒體的報導以及業內人士的觀點對競彩推單關以及返獎率提升至73%做一個簡要解讀。

先來看推單場固定獎的意義,此前競彩的固定獎金玩法需要至少猜對2場比賽才能中獎,暫時只有比分玩法是可以進行單關投注的,單場固定獎金推出後,彩民即可投注任意一場比賽,且最終開獎賠率,將以投注時刻為準,這相當於國際博彩公司對於足球比賽的開盤方法,徹底與國際接軌。單場固定獎玩法比之前更加簡單,進一步降低了彩民參與的門檻。從以往競彩的銷量數據來看,過關玩法中的2串1基本貢獻競彩50%的銷量,所以單場固定玩法全面推開以後,勢必會估計會吸引更多彩民(尤其是球迷)的參與。

再來是競彩的返獎率將由此前的69%提高至73%,雖然只是4個點的提高,但是意義重大,體育彩票由於公益金的存在,導致返獎率相比海外和地下體育博彩要低,這是非法賭球的市場規模遠高於體育彩票的根源(2014年世界盃,中國競猜型彩票的銷量是155億人民幣,但是非法賭球僅被公安部偵破的就高達180億,未偵破金額遠高於此),返獎率提高了4個點以後,和國際上的返獎率差距縮小,而且有些玩法比如如果開通勝負平單關固定玩法,該玩法的返獎率有可能達到80-85%,再考慮資金安全性以及合法性等因素,競彩會顯得更有競爭力。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4個點返獎率的提升分別來自彩票公益金2%,及發行經費2%,那麼給互聯網彩票的佣金率有可能下調(小於等於兩個點),這個對500彩票等彩票網站的收入有何影響?在用戶結構和投入資金不變的情況下,比如一個用戶用100塊玩競彩,如果返獎率是69%,那麼理論流水大概是322塊,如果返獎率是73%,那麼理論流水是370塊,如果給網站的佣金率由此前的11%下調至9%,那原來用戶的100塊理論上可以打出322的流水,網站獲得35.42塊的佣金收入,而下調佣金率後,用戶的100塊理論上可以打出370塊的流水,網站獲得33.33塊的佣金收入,基本上返獎率提高帶來的銷量正增長和佣金率下調帶來的佣金負增長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單場固定獎「+」返獎率提高至73%「雙管齊下,將給競彩的客戶群和銷量帶來很大的增量,老用戶會因為新的玩法和更高的返獎率增加投注量,同時更多的新彩民加入,尤其是原有參與地下賭球的投注者將部分轉化為競彩彩民,將可能從地下賭球市場(每年數千億的規模)切下不小的蛋糕,目前來說會給整個競彩市場帶來多大的增量還不好評估,但是昨天和今天和業內人士聊完一圈,感覺都比較樂觀。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和體彩中心對競彩的態度是更加開放,自2009年上市以來,競彩足球在銷量和玩法改革兩方面都保持的高速的發展,不斷地完善玩法規則,使得其不斷地刷新著紀錄,從單場浮動獎金到固定獎金,再到單場固定獎金,體彩中心在一步一步做更多的創新,把這塊市場做得越來越大。

對於500彩票來說,競彩貢獻公司最主要的收入,而且公司也有競彩最大的市場份額,會享受整個市場蛋糕變大帶來的增長紅利,此外,競彩進一步博彩化,也驗證了此前對500彩票的一個判斷,不要把他簡單看成是賣彩票的電商網站,而是帶有博彩、娛樂、互動的垂直網站。

(發表本文時作者所在機構持有500彩票網多頭倉位,所有言論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薦閱讀:
【彩通諮詢】競彩推單關返獎升73% 銷量有望增數倍
http://fusion.qq.com/cgi-bin/qzapps/unified_jump?appid=10701340&isTimeline=false&actionFlag=0&params=pname%3Dcom.zhongcaifu.encountergodwealth%26versioncode%3D18%26actionflag%3D0%26channelid%3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章魚彩票網:競彩勝平負單關戳中彩民「痛點」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5OTAwMQ==&mid=200490181&idx=2&sn=17cecd494e8f11ccb2322f7080e90449&key=9467a271bcdfeb17cae0f24071a772fb40326935d15ce1d7829fd29abfc18703ac64da175c70f63114c1ad839e03d349&ascene=0&uin=MTExODIzNzE0MA%3D%3D&pass_ticket=%2B7A8WB948XuE43mB1zX9FDN0eCCBavktQTUjFd1NT0uouRELi6CqCexDT1klPte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75

沒有華爾街的Jackson Hole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53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Jackson Hole央行年會沒有邀請華爾街的經濟學家。

這讓Jackson Hole會議又一次回歸了其初衷:一次央行首腦們的聚會。同時也反映出耶倫執掌下美聯儲的審慎,避免華爾街提前猜透央行的意圖。

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雖然投資者熱切期待此次會議能夠透露出一些政策的信號(今年的主題是勞動力市場),不過從此次參會人員名單上來看,耶倫似乎沒想把它變成一場政策溝通會。

2013年的Jackson Hole會議上,BCA Research的Martin Barnes、High Frequency Economics的Jim O’Sullivan等等來自華爾街的經濟學家都收到了邀請,但今年他們無一參會。

不過,美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Ethan Harris就指出,美聯儲的官員們可能也失去了一次了解金融機構視角的機會。

他說:“2008年的Jackson Hole就是個很好地例子。那次會議正好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但會議的主題卻是高通脹可能的風險。這顯然不是來自金融機構的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話題。”

堪薩斯聯儲公共事務主管Diane Raley表示:“Jackson Hole經濟論壇最初的觀眾都是中央銀行家。今年的主題聚焦在勞動力市場,觀眾們將會充分闡述這一話題,並進行辯論。”

Jackson Hole受到市場關註主要是從伯南克時代開始。2010年伯南克在會上暗示了11月的QE2,2011年暗示了9月的扭轉操作(OT),2012年則放出口風可能推出QE3。於是,央行銀行家們的自娛自樂成了全球市場關註的焦點。

這是耶倫上臺後的首次央行年會,是否繼續將其打造為吸引眼球的“政策發布會”,選擇權在耶倫的手上。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此次會議將為今後幾年的會議奠定基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10

停火並不意味著結束 烏克蘭將付出高昂代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23

ukraine-military

有跡象顯示,烏克蘭的局勢終於有了變化。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提到了烏克蘭東部的停火協議。對於烏東部居民來說,停火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停火在政治上將給烏克蘭帶來深遠的影響。(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果雙方達成長期停火,這將意味著親俄分裂主義者的勝利。他們將鞏固控制地區的權利,並進一步擴大控制區域。烏克蘭東部的局勢將變成一個新的“冷沖突”。

對俄羅斯政策制定者來說,這“冷沖突”並不陌生,且非常受歡迎。俄羅斯可以通過無盡的外交談判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目前,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其重要的政治盟友,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至此,克林姆林宮只能使用其他方式來影響烏克蘭的政治前途。普京總統在最近幾周一再呼籲的停火,這背後是其烏克蘭戰略的重要部分。

波羅申科願意接受停火事實上可以理解。近日來,烏克蘭政府軍損失慘重,而分裂分子的勢力不斷擴大。看來,俄羅斯正加大對分裂分子的武器供給。這似乎讓波羅申科意識到,靠軍事行動已經無法解決問題。

如果實行停火,流血事件終將結束。但從政治上來說,波羅申科和烏克蘭政府正冒著很大的風險。在即將到來的十月,烏克蘭將舉行國會選舉。許多烏克蘭人對停火感到反感,認為這無異於投降。

歐盟也一直推動終結戰爭,希望從政治上找到解決沖突的途徑。不過,如果局勢演變成“冷沖突”,那烏克蘭很可能不再向歐盟靠攏。

多個歐盟國家認為,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還不足夠。東烏克蘭的沖突可能對歐盟造成深遠影響。歐盟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緊張關系將維持多年,歐洲將無法回到沖突前的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30

歐洲央行“背水一戰”對全球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62

歐洲央行,德拉吉,QE,債券,歐元

面對歐元區最新公布的通脹率僅0.3%、失業率高達11.5%的形勢,歐洲央行昨天終於出手,不但再次調降三大利率,而且宣布會通過購買ABS等措施將資產負債表擴大0.7萬億歐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之一PIMCO的前任CEO、德國安聯集團(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Mohamed El-Erian認為,通過旨在支持歐元區經濟複蘇的新一輪寬松措施,歐洲央行發出了三個信號,其影響將遠遠超出歐洲的版圖。

上述三大信號分別是:

1、歐洲央行致力於進行更多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實驗,包括負存款利率、啟動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

2、歐洲央行為全面的QE做準備,但前提是歐洲國家政府的財政政策要有更大的靈活性,而且推行支持健康增長所需的結構性改革。

3、歐洲央行不太擔心全球央行步調不一:歐洲央行大力推行寬松之時,美聯儲在收縮QE,準備逐步撤銷貨幣刺激。

歐洲央行的行動是出於擔心歐洲經濟複蘇乏力。El-Erian歸納,這些行動屬於影響範圍更大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四大要素:

1、壓低債券收益率和利率,希望以此恢複整個歐盟合理的信貸流,進而支持就業與經濟增長。

2、如不能很快奏效,將用更激進的方式購買債券,通過讓歐元貶值刺激出口增長。

3、從公共及私人部門兩方面施壓歐洲國家政府,迫使他們采取推動增長和提升通脹急需的措施。

4、和實驗性貨幣政策帶來的益處相比,希望它們的代價與風險不會弊大於利。

歐洲央行的策略能否成功?這些策略對歐洲以外地區有多大的影響?El-Erian認為,這都極大地取決於歐洲國家政府是否盡到本分,采取上述必要的行動。這些國家逃避得越久,歐洲央行的政策風險就越高。

簡單說,歐洲央行超常寬松影響其他地區的方式可能主要是金融渠道,並非歐洲經濟增長更強健、更持久。

對全球來說,歐洲央行這樣的政策會帶來產生一系列挑戰:使利率承受與此前截然相反的壓力,人為推高股價,導致其他貨幣對歐元走高,增加全球外匯市場的波動。其外溢影響將讓刺激真正增長的努力更難以直接奏效,同時增加金融市場動蕩的風險。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知道,該央行本應發揮支持作用,並非領歐洲政策之先。為了保證這些寬松措施成功,他要讓歐洲國家政府暫時放寬財政緊縮,進一步推動就業市場發揮功能,促進競爭,整頓稅務系統,改善基礎設施,總體提升商務環境。

El-Erian預計,全球都會立即感到歐洲央行最新一輪寬松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會持久,也不會以全球期望的方式出現。歐洲央行和世界各國的經濟體都迫切需要歐洲國家政府做出有效的回應。

歐洲央行,德拉吉,歐元,QE,貨幣寬松

歐洲央行,德拉吉,股市,QE,貨幣寬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07

反歐元黨的崛起對德國、乃至歐洲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27

rtr459il-1

歐元區經濟已經在苦苦掙紮之中,而一份來自標普評級的最新報告又指出了歐元的另一個威脅:反泛歐主義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Alternative fur Deutschland)的異軍突起。

盡管尚未獲得巨大支持,但AFD的支持率正在上升。繼去年在德國聯邦議員選舉中獲得4.7%的宣判後,在今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AFD獲得了7%的選票,並且在最近的三次德國州級選舉中,均斬獲了9.7%與12.2%之間的選票。

《每日電訊報》記者Ambrose Evans在報道中將AFD形容為“手握刺刀,橫亙默克爾之路”:

一旦AFD的政治意圖得逞,它將促使德國退出歐元貨幣聯盟,重新使用馬克。他們用來抗議歐元的行動在加速:

正如德國人自己所見,這是一批喜歡用支票的人。

標普表示,在應對歐元區危機上,德國國內尚未形成主流的反對之聲,使得德國政府在采取何種措施上留有余地。包括保守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內的國內主流黨派大致都支持德國政府采取最重大舉措應對歐元區危機。或者至少說,黨派支持者的比例要高於大眾支持者的比例。

德國政府本來就已經成為歐元區未能實施大規模刺激的指責對象了。標普指出,如果默克爾的基民盟政府為AFD支持者所代替,德國的貨幣政策立場可能會更加傾向於緊縮。

如同英國獨立黨(亦是反泛歐主義政黨)迫使首相卡梅倫增加了反泛歐主義傾向,標普主權國家評級主管Moritz Kraemer給出了何默克爾可能同樣需要向反泛歐主義傾斜的原因:

越來越多保守的、甚至是反泛歐主義的選民感覺到,基民盟忽視了他們的擔憂。這種趨勢可能自2013年德國大聯合政府成立以來就開始加深了。

在吸引被(基民盟等)疏遠的選民上,AFD一直很成功。 德國自由黨(FDP)迅速和無可避免地被淘汰使得AFD更容易吸引到那些選民,否則FDP應該能吸收這些心懷不滿的選民。

一旦德國政府和德國央行開始更多地拒絕歐洲央行的刺激措施,對於仍在苦苦掙紮的歐元區外圍國家來說,影響無疑是負面的。 

AFD黨魁Bernd Lucke曾以一種近乎諷刺的口吻說過,“南歐國家正在貨幣聯盟的競爭壓力下,變得貧困。“如果隨著AFD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德國央行和德國政府在刺激措施上不再那麽配合,受損最大的無疑是南歐諸國。

最後,標普簡單地總結了該報告:

這為何會成為歐元區的擔憂呢?如果我們能夠得出歐元區危機不會危及德國的評估結果,那麽這就不是問題。

然而,現實不太可能是這樣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73

新晉諾獎得主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40

關於新晉諾獎得主梯若爾的報道沸沸揚揚,但他的研究對中國來說到底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梯若爾在三大領域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其中之一便是壟斷行業的競爭問題。他是新規制經濟學的開拓者,創建了新規制經濟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並奠定了這一領域的學術領導者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地在電信、電力、鐵路、煤氣、自來水等自然壟斷產業中掀起了“管制改革”的浪潮,放松管制、引入競爭、產權私有,由壟斷走向競爭已成為世界各地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改革的主導趨勢。

傳統的規制方法由於忽略了規制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使得它們無法提供正當的激勵。梯若爾和拉豐開始探索將信息經濟學與激勵理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應用於壟斷行業的規制理論的道路。

在批判傳統規制理論的基礎上,他們創建了一個關於激勵性規制的一般框架,結合了公共經濟學與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思想以及信息經濟學與機制設計理論的基本方法,成功地解決了不對稱信息下的規制問題。

當前,中國正在著力推進國企改革,試圖通過混合所有制引入社會資本,激發國企活力。在煤炭資源稅改革落定之後,新電改或是下一塊攻克的頑石。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新的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已起草完成,並遞交到國務院。方案將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配電和售電領域,其中,發電計劃、電價、配電側和售電側等環節都有望放開。

配電側放開,新增的配電網,要允許社會資本進入;成立售電公司,允許民間資本進入。

政府以及市場都寄希望於這場改革能夠在售電側強化競爭機制,形成市場化的售電新機制。

實際上,美國德州早在12年前就進行過類似的電力改革實驗,與中國一樣,德州也是希望通過售電側的改革、引入獨立售電公司來增強市場競爭,降低零售電價和工商業用戶的電價。

但事實卻是,沒有跡象顯示電價明顯降低。獨立售電公司進入市場後,也沒有看到售電市場的競爭性得到了增強。這與改革的初衷大相徑庭。

至於為何改革無效?今天的諾獎得主梯若爾以及另一位學者Joskow在2006年發表的文章論證,售電側市場,完全競爭的體制有可能比壟斷體制更加無效率。此外,當競爭不完全時,即便引入了獨立售電公司,其也會釘住傳統壟斷售電公司的定價機制,最終使電價無法下降。

他們認為,在沒有安裝智能電表的情況下,市場信息不完全,社會次優選擇和壟斷市場均衡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市場競爭化改革反而降低了整個市場的效率。

而當用戶安裝了智能電表,讓零售商掌握每個用戶實時的用電信息,但是由於交易費用的存在阻礙了消費者對電價做出反應的話,市場競爭則比壟斷更能夠導引向有效率的價格機制。

除此以外,售電側的競爭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例如,當供電出現短缺,電網管理者需要決定優先供電次序和斷電策略時,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的供電商有強烈的經濟動機虛報用電量。

至於引入獨立的供電商能增強市場競爭性這一假設,在梯若爾和Joskow看來也並不一定成立。據南方能源觀察:

根據Joskow和Tirole的理論推導,如果引入獨立供電商後,市場真能實現完全競爭化,那麽電價機制會趨向於單一電價(價格方差為零)而非階梯電價;相反,在一個非完全競爭的市場,管制下的傳統供電公司制定的階梯電價,就會影響獨立供電公司的電價機制——使其更傾向於采用階梯電價。

改革後,改革地區的傳統供電公司的階梯價格機制並未改變。而被引入用於增加競爭的獨立供電商雖然在改革元年采用了單一電價,但很快就改變為階梯電價,並且其階梯電價與傳統供電公司的階梯電價類似。這暗示了引入獨立供電商可能並沒有讓市場競爭性得到提升。

因此,總體而言,根據目前的數據和分析,並未找到售電側改革引入了競爭、降低了電價和提高了效率的證據。相反,這些證據指向的是售電側的價格更高、更可能存在合謀壟斷的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以下文章來自南方能源觀察:

200211日德州的零售改革到今天已經有十二年了。十二年來,85%的工商業用戶至少一次變更了其所屬的售電公司,40%的居民用戶也從傳統售電公司轉向了獨立售電公司。在美國,只有德克薩斯州實現了大量用戶轉向獨立售電公司的預期效果。東部其他一些也推進了售電側改革的州,並沒有成氣候的獨立售電公司及其產業出現。

然而,十二年的實踐中,並沒有明顯的證據證明售電側的改革降低了零售電價和工商業用戶的電價。獨立售電公司進入市場後,也沒有看到售電市場的競爭性得到了增強。這與改革的初衷大相徑庭。究竟是什麽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情況?從德州市場設計和改革歷程中我們能得到什麽經驗和教訓? 引進獨立供電商就能增加市場競爭、降低供電價格和提高效率嗎?這一系列的問題等待著我們的分析。

一、德克薩斯州的售電側市場化改革歷程

德州電力改革的基石是德州7號法案。該法案於1999年由當時的州長,後來的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簽署生效。該法案的內容不只涉及到銷售市場改革,更對整個電力市場改革的制度變遷做了詳盡的安排,其中包括了對電力市場結構的設計、零售價格管制和競爭激勵等設計。針對整個市場從垂直壟斷的結構向零售市場化的制度變遷,該法案特別做了一些設計使這個制度變遷過程平滑化,也使各利益方比較容易接受該制度變遷。但這些平滑設計為售電側的企業提供了很多投機空間,降低了市場的效益。

德州是美國唯一的從消費側改革開始進行電改的州。其他實施了電改的州,其電力市場改革都是從發電輸電側開始,即以廠網分離為出發點,只有德州是先從配售分離開始的。

1.1市場結構和價格管制

 從市場結構和售電公司體制而言,7號法案規定了不同的售電主體的認定、資質管理和價格管制辦法;也規定了躉售市場交易中,售電公司如何支付服務費用、輸電費用並向消費者提供上述信息。根據7號法案規定,獨立售電公司不擁有發電設備,而原來屬於垂直壟斷的傳統供電公司仍然被允許在市場中存在。但對這兩種公司的電價管制政策不一樣,亦即存在價格雙軌制度。就電力市場的主體而言,除了原來傳統的售電公司和獨立售電公司之外,七號法案還允許“合作社”式市場主體的存在,亦即超過兩個用電戶可以聯合起來直接到躉售市場上購電。對合作社而言,好處是降低了流通環節的成本,風險是其需要面對躉售市場上的價格波動風險。原有的市屬的或者集體所有制的公用事業公司都被定義為合作社。

在規範了市場結構和定義了各個主體後,七號法案對價格的形成和管制機制也做了規定。德州的零售價格並不是實時價格,消費者並不直接面對躉售市場價格波動。法案規定,獨立售電公司最多能有兩次調價機會,而對傳統售電公司的調價規定則更為嚴格,這就是價格管制的雙軌制。傳統公用事業公司所屬的供電公司在200711日之前,價格被釘在了200211日改革執行時所設定的水平。除非傳統售電公司能夠證明這個價格下,其已經損失了40%的用戶或者說天然氣價格導致成本上升,否則不允許調價。但獨立用電公司則被允許每年調價兩次,可以調高也可以調低,調整的依據也是天然氣的價格。對合作社而言,由於其直接面對躉售市場,其必須自行承受躉售市場的價格波動。在上述三種市場主體外,七號法案還允許代理商(boxer)的存在。這類企業整合多家售電公司或合作社,整體到躉售市場中議價和競拍。通過整體性的議價和調節模式,降低進價吸引合作並通過吃入價差獲利。

德州售電側價格管制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根據天然氣價格決定售電價格上漲與否及相應漲幅。根據此規定,當天然氣價格改變時,售電公司就可以向能源管理局申請調整電價。

1.2 平滑制度變遷的相關設計

 七號法案的另一特點,是對市場從一種制度過渡到另外一種制度時,設計了一系列關切各方利益的平滑設計。這與該法案討論和形成的過程中,納入了多方利益主體有關。這些利益主體不僅包括了原有售電公司,還包括了潛在投資者或潛在的通過市場化改革能夠獲利公司的代表以及不同用戶的代表和消費者權益的代表、環保代表等。

在一系列平滑制度變遷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於擱置成本的估算與平攤的安排。擱置成本是指因為制度變遷導致的資產估價變化造成的成本。例如,在原有垂直壟斷體系下,某公司為了保證供電的穩定購置的核電廠和煤電廠,其估值在10億美元。在改革後,由於發電價格形成的變化,這些發電資產估價產生了變化,變為了6億美元。那麽改革前後的估價差異,亦即4億美元,就是該公司因為制度變遷而產生的擱置成本。由於該公司購買這些資產時並未被告知改革即將發生,因此估值差距由誰來承擔就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根據多方協調,最後該成本的大部分由用戶來承擔。實際操作中,以資產的折舊周期(一般為2030年)進行折算。由於每月對每個用戶造成的電價波動有限,因此很容易獲得用戶同意由其承擔大部分成本。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平滑制度變遷是對電價變化的凍結和燃油加價的制度設計。德州從改革前到改革中和改革後有一系列的價格調整。七號法案規定,200211日起,德州實施零售市場開放競爭。州政府在199991日開始就要求公用事業公司凍結電費波動。但到了2001年,州政府又允許公用事業單位向用戶征收燃料附加費。允許加征燃料附加費的解釋是企業可以對未來可能的燃料價格變化提前征收一部分作為定金。這一附加費在200211日改革開始時自動終止。而七號法案進一步規定,200211日的電價被人為地在19991231日的電價上減去六分錢。法案制定者聲稱,這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二、 德克薩斯州的售電側市場化改革的效果

 2.1 售電側改革一定能夠增加競爭、降低電價和提高效率麽?

為什麽要推進售電側市場競爭化?最初級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壟斷會造成無效率,所以開放競爭以後就能提高效率和降低電價。然而,這一結論的成立依賴於一系列條件:首先,信息要完全,亦即供給方和消費側要有關於每一時刻的個體消費行為的信息;然而,在智能電表和智能電網實現之前,各方只能知道一個月或者每天一個消費者的用電情況。第二個是交易費用為零,然而對一般用戶而言,就算其看到價格波動,也缺乏即時反應的能力。

實際上,2006年,電力經濟學和產業組織理論的兩位重要學者JoskowTirole就曾經發表文章論證了兩個問題:一、售電側市場,完全競爭的體制有可能比壟斷體制更加無效率;二、當競爭不完全時,即便引入了獨立售電公司,其也會釘住傳統壟斷售電公司的定價機制,最終使電價無法下降。在這篇重要的理論著作中,兩位經濟學家指出,當沒有智能電表、供求雙方只能通過傳統電表知道每個月的用電總量而無法獲知自己在峰谷時段的具體用電狀況時,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將會把售電電價導引向平均躉售價格,但壟斷的市場結構能把售電價格導引向固定月租加用電量電價機制,而後者比前者更有效率。

更進一步,他們論證了,在這樣一個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社會次優選擇和壟斷市場均衡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市場競爭化改革反而降低了整個市場的效率。JoskowTirole指出,當用戶安裝了智能電表,讓零售商掌握每個用戶實時的用電信息,但是由於交易費用的存在阻礙了消費者對電價做出反應的話,市場競爭則比壟斷更能夠導引向有效率的價格機制。

總之,即便從理論上而言,完全競爭市場是否比壟斷更有效率,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答案取決於許多前提條件。實際上,除了上面所分析的,由於信息不完全造成壟斷更有效率的案例外,售電側的競爭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例如,當供電出現短缺,電網管理者需要決定優先供電次序和斷電策略時,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的供電商有強烈的經濟動機虛報用電量。

2.2 德州售電側改革是否增加了競爭、降低了電價和提高了效率?

在改革實施十年後的2013年,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兩位學者PullerWestDifference-in-Difference的分析方法,較為嚴謹地初步比較了德克薩斯州電改前後,改革地區和非改革地區不同體制供電公司的利潤和電價策略。初步的分析結果顯示,人們“引進競爭,降低因壟斷而過高的供電公司利潤,更有效地制定售電價格”的希望沒有實現。被人們寄予厚望的“競爭促效率”無有力證據支撐。

2222

圖1:不同地區各種供電公司的利潤(source: Puller and West,2013)

PullerWest首先比較了改革與非改革地區不同體制供電公司的利潤,這里的利潤指的是售電公司收取的邊際價格減去其邊際成本。人們認為改革前的壟斷讓供電公司享有了過高的不當利潤,改革帶來的競爭能夠降低供電公司的利潤。

我們看到,改革前,改革地區的傳統壟斷供電公司與非改革地區的傳統壟斷供電公司有變化趨勢相同的利潤曲線;改革區的傳統壟斷公司比非改革區的利潤略高。改革後,改革地區的傳統供電公司利潤不僅仍然比非改革地區壟斷企業高,而且利潤差距逐漸拉大。而改革地區為加強競爭引進獨立售電公司並沒有改變售電公司利潤高企的現象。事實上,大部分獨立售電公司的利潤曲線緊貼改革地區的傳統售電公司。亦即,改革地區的市場中,並未出現人們所期望的“競爭降低供電商利潤”的現象;相反的,引入獨立售電公司帶來的可能是獨立售電公司以釘住傳統售電公司電價形式的“合謀壟斷”。有趣的是,改革地區的最低電價者利潤曲線與非改革地區的壟斷供電商利潤曲線相合。“每月最低電價提供者”並非同一家公司,實際上其往往是剛剛進入市場、需要吸引其他公司用戶的獨立售電公司。

11111

圖二:獨立供電商的引入與市場競爭(source: Puller and West,2013)

除了降低電價,人們還寄希望於引入獨立供電商增強市場競爭性。根據JoskowTirole的理論推導,如果引入獨立供電商後,市場真能實現完全競爭化,那麽電價機制會趨向於單一電價(價格方差為零)而非階梯電價;相反,在一個非完全競爭的市場,管制下的傳統供電公司制定的階梯電價,就會影響獨立供電公司的電價機制——使其更傾向於采用階梯電價。

改革後,改革地區的傳統供電公司的階梯價格機制並未改變。而被引入用於增加競爭的獨立供電商雖然在改革元年采用了單一電價,但很快就改變為階梯電價,並且其階梯電價與傳統供電公司的階梯電價類似。這暗示了引入獨立供電商可能並沒有讓市場競爭性得到提升。

因此,總體而言,根據目前的數據和分析,並未找到售電側改革引入了競爭、降低了電價和提高了效率的證據。相反,這些證據指向的是售電側的價格更高、更可能存在合謀壟斷的問題。

三、 改革的陣痛與反思

3.1 制度設計造成的無效率 

德州售電側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有一系列的教訓和陣痛。最顯著的就是擱置成本的核算和平攤。首先,由政府核算的擱置成本誤差很大,曾經有一個案例,德州政府核定的資產價值只有3億,但第二個月這部分資產在市場中以8億美金售出。如果按照德州政府核定的擱置成本平攤電價,用電戶要多承擔5億美金。同時,從公平性的角度,擱置成本是否應當由用戶承擔,也極具爭議。這不僅涉及到福利重分配效益的問題,還影響到整體市場的投資效率問題。許多擱置成本的產生,實際上是在原有管制體系下,企業的策略性無效率的投資。企業當時進行這些投資的目的就是擡高管制結構下的電價,從而享有更豐厚的利潤。擱置成本分攤制度,實際上就是部分甚至全部的讓企業仍然享有這些策略性投資帶來的過高利潤,而這些過高利潤是通過用戶分擔實現的,這本身就會擡高電價,造成不公平,更會影響整體經濟發展的動力。

而另一個嚴重影響市場效率、提供投機機會的制度設計漏洞,就是調價依據天然氣價格的管制制度安排。從2002年到2010年的八年時間內,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企業以此為由漲價七次,無一次降價。但與此同時,它們在躉售市場中則更多從煤電、核電等廉價供電的供給方購買電力,通過這一策略享有很高利潤。這極大地刺激了汙染嚴重但是比較便宜的機組發電能力投資。

第三,改革市場並沒有呈現更加競爭化的態勢,相反出現了合謀的跡象。通過合謀,雙方都享有了更豐厚的利潤。相類似的情形出現在臺灣的油氣市場。臺灣的油氣市場改革是通過引入臺塑,希望臺塑與原有的國有壟斷企業中油形成競爭。但實際上,臺塑進入市場後,就將其價格釘住中油的價格,根本沒有競爭,通過釘住中油價格策略,臺塑享有了高額的利潤。這一系列的證據都驗證了JoskowTirole2006年理論分析中的推論。

3.2 改革陣痛

在德州電改剛剛開始的那些年,管制、運營和核算系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造成了許多損失和不便,也造成了民怨。首先,德州電網運營中心ERCOT數次錯誤核算用電量和價格,在發電成本每兆瓦1美金時錯誤核算為15千塊美金每兆瓦,並以錯誤價格出清,造成消費者很大損失。此外,ERCOT還經歷了數次無預警的系統崩潰,導致電力交易終止。而還有消費者賬單錯誤的問題則持續了很長時間。圖中呈現了改革前後的投訴量,可以看到改革後的投訴量達到了改革前的3-8倍。

640

圖三:改革前後消費者的投訴量(sourceTCAP,2014

四、總結

從德克薩斯州的售電側改革實踐和學術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一些結論、經驗和教訓:

第一,在售電側市場,引入獨立售電公司並不一定增加售電市場的競爭性;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也不一定比壟斷的市場結構更有效、帶來更低的售電價格。

第二,改革推進的過程中,為了照顧各方利益,必須有一系列的平滑過渡設計。然而這些設計大多給市場合謀、投機等策略性行為帶來了空間,對市場穩定造成風險,降低了市場的效率,擡高了電價,並帶來較為顯著的負面政治後果。

第三,就德州的實踐而言,售電側改革沒有有效地降低電價。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天然氣的價格上漲和價格管制機制釘住天然氣價格的設計不合理;二是可能存在的獨立售電公司和傳統售電公司的合謀;三是由於沒有智能電表等原因所造成的競爭市場比壟斷市場效率更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805

埃博拉對市場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90

近日,市場恐慌情緒大增,全球股市集體暴跌,大宗商品遭遇拋售,黃金反彈逾70美元。這背後的影響因素,有美聯儲結束QE,有對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當然還有一顆令人捉摸不定的定時炸彈——致命病毒埃博拉。

很難說埃博拉到底會對市場和全球經濟造成多大沖擊,但至少從昨天美股的走勢來看,埃博拉無疑對標普500指數的下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下圖)。

20141016ebola

據《華爾街日報》,紐約經紀公司BTIG首席策略師Dan Greenhaus表示:“這是一個結果難以預料的事件,但毫無疑問,它將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

埃博拉病毒在歐美蔓延後,航空股均出現大幅下滑。小型與治療埃博拉相關的生物醫藥股瘋狂上漲。但確切地來講,目前還很難量化埃博拉具體會對整個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

Cumberland Advisors總裁兼首席投資官David Kotok表示:“當恐慌和擔憂開始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時,經濟就會受到影響。如果消費者和公司減少乘飛機出行,調整休假計劃,或者減少互相之間的業務量,那麽將對GDP造成下行壓力。但我們不知道影響會多大,速度有多快,時間有多久。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全球埃博拉病例已達約9000例,其中確認死亡或疑似因感染死亡病例4493例。幾乎全部來自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幾內亞三國。如果不加以控制,埃博拉病例數將以每周1萬人的速度增加。目前,該病毒的致死率為70%。

CNBC記者Jim Cramer表示,埃博拉是目前市場上最大的憂慮,人們感覺被一團完全未知的陰影所籠罩。

紐約時報記者Andrew Ross Sorkin援引世界銀行的報告稱,埃博拉在2015年底將對全球經濟造成326億美元的損失。

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天在與歐洲領導人的電話會議中討論了埃博拉疫情與對策。白宮發表聲明稱,奧巴馬和各國領導人已就合作打擊IS勢力和應對埃博拉疫情達成一致。

目前,美國已經確診三例埃博拉病毒病例,其中一人已經死亡。西班牙和巴黎均出現確診病例。今天一架載有183人的法國航空航班出現疑似埃博拉病例,迫降西班牙馬德里機場。疑似感染埃博拉的乘客來自非洲,目前已被醫護隔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74

黃金價格跌破國際成本線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75&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6 13:17 編輯

黃金價格跌破國際成本線意味著什麽?
作者:陳嘉禾

最近,國際黃金價格一路下跌,已經跌破1,200美元每盎司大關,和目前國際黃金業的1,200美元左右的平均生產成本已經相差無幾,甚至一些黃金企業開始虧損生產。
在流行的邏輯看來,黃金價格跌破平均生產成本就應當跌無可跌,理由很簡單,價格跌破成本就會導致減產,減產就會導致價格回升。但事實上,成本因素對價格的決定作用遠沒有這麽簡單,我們不能依據“價格跌破平均成本”就做出“價格不會再下降”
的結論。


讓我們以通用的國際黃金1,200美元每盎司的平均生產成本為基準,那麽在現在黃金跌至1,150美元的情況下,有些金礦確實會減產。
但是,平均1,200美元的成本並不代表所有金礦的成本都是如此,高者可能達到1,500美元,低者可能只有600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金價的下跌並不會導致所有企業都減產。與此同時,由於價格的下跌一般伴隨需求的下跌,部分金礦的減產,並不一定會導致需求無法被減少的供給滿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價格下跌越多,成本也就下跌的越多。


另一方面,由於1,200美元的黃金平均生產成本是建立用全成本核算的方法得出的,但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成本是已經無法收回的沈澱成本,這就會導致黃金生產企業在價格低於1,200美元每盎司時,仍存在繼續生產好於不生產的可能。


舉例來說,假設一家黃金企業的生產成本是1,200美元,其中包含工廠投入、礦洞開采等不可收回的、逐年攤銷的沈澱成本400美元,和其它生產成本800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金價跌到1,000美元每盎司,這家企業仍然會選擇生產:因為400美元的沈澱成本反正收不回來了。


不止黃金行業如此,在其它許多行業中,我們也能看到成本本身並不能完全決定價格的情況出現。


而在面對這些情況的時候,投資者就需要註意,不能依據“價格已經跌破成本線”這一單一的理由,就增加自己的倉位。

房地產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這個市場上升的時候,開發商受到熱情的驅使,會以極高的價格競標購地,從而擡高當時的房產成本。但是,在地產市場下行時,這一成本並不是不可突破的。


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地產開發商都以同樣的價格購得自己的土地儲備,而土地儲備便宜的開發商自然會在世道不好時低價拋售房產,以免將來賣的價格更低。在這時候,之前高價賣出的土地價格,並不能影響此類出售行為。


另一方面,在房地產市場下行時,投資者的擔憂情緒也會上升,而這不僅會導致之前高價購房的投資者可能願意虧本出售房產,也會導致新增的土地以更低廉的價格進行交易。在這時候,價格越低、成本越低的現象就會又一次出現。


由此可見,成本、尤其是在市場膨脹時期生產者所接收的成本,並不是可以對價格產生絕對支撐的因素。投資者在利用此類成本信息進行分析時,也一定要考慮到成本隨著行業繁榮和蕭條交替變化而產生的改變。(信達證券研究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