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广东凉茶业“上火”:一家独乐几家愁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06/20090506031404356.html



        某知名凉茶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红罐王老吉2003年的销售额是6亿元,2008年增加到120亿元,可见凉茶业的市场潜力确实很大。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赚钱,去年,广东大部分凉茶企业是亏损的。

        “除了王老吉,广东其他品牌凉茶企业基本上都亏损!”广东一知名品牌凉茶企业总经理近日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由于对手王老吉“太强”以及许多凉茶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足等原因,广东凉茶行业(不含凉茶铺)“每天都在洗牌”。

        据了解,虽然广东凉茶业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只是王老吉等少数品牌“活得精彩”,其他大品牌亏损连连,小品牌更是举步维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表现得淋漓尽致。

凉茶·现状

一季度产量仍保持35%增长

        “去年广东凉茶产销破600万吨,今年预计增幅高于30%,继续向省外扩张。”谈到凉茶产业的现状,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尽管广东许多凉茶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整个产量的增长仍然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益。

        在凉茶旺季即将到来之际,张俊修信心十足地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但是今年一季度凉茶产业的产量依然保持35%的增长,与去年持平,没有任何下降的趋势。他预计,全年凉茶产业依然会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 凉茶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状态。”张俊修认为,整个凉茶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由于凉茶这种产品功能单一,不像碳酸型饮料那样有很 多替代品,所以,凉茶企业的竞争只是产业内部的竞争,而其他产品的竞争范围不只是产业内部的竞争,还有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

        数据显示,广东凉茶产量在几年时间内由30万吨迅速增长了20倍,目前广东省的凉茶已销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凉茶销区今年内可以增加到80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是否能一直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清心堂凉茶总经理胡彦明表示:“2006年至2008年,凉茶行业发展得十分火热,现在广东的消费市场已经呈现出饱和趋势。”据悉,多位其他凉茶企业的老总也感觉到了凉茶消费市场的竞争压力。

凉茶·隐患

高增长背后  多数企业亏损

        尽管如此,多名凉茶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产量在高速增长,但对具体的企业来说,真正盈利的并不多,除了王老吉等少数企业。

        “红罐王老吉2003年的销售额是6亿元,2008年增加到120亿元,可见凉茶业的市场潜力确实很大。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赚钱,去年大部分品牌是亏损的。”上述广东某知名凉茶企业总经理对记者说。

        “ 你能见到的打广告的凉茶没有一个不亏的,除了王老吉。”该总经理向记者讲述了各个凉茶品牌的亏损情况:由陈道明代言的和其正凉茶去年亏损了8000多万 元;包揽广东各高速公路广告的香雪制药的上清饮一年也亏了几千万元;邓老凉茶已经累积亏损了几个亿;由葛优代言的顺牌凉茶也“做得不怎么样”。

        虽 然这些数据都暂时无法得到证实,但记者了解到,广东大概有1000个凉茶品牌,其中在广州大约有200个品牌,包含批量生产凉茶颗粒的药厂和生产罐装饮料 的企业,但真正赚钱的企业确实不多。有调查报告指出,除了领头羊,2008年整个凉茶罐装行业几乎全面亏损,很多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

凉茶·原因

马太效应  盲目跟风酿恶果

        近年来,王老吉打开了饮料的新市场,从2003年的6亿元销售额飙升至去年的120亿元,今年豪言要突破150亿元。面对王老吉的一鸣惊人,和其正、邓老、春和堂、白云山等企业也摩拳擦掌,迅速跟进。

        据 了解,许多凉茶企业在宣传上都和王老吉靠拢,不仅在品牌宣传上都打“不上火”牌,产品包装和色调也和王老吉相似。比如,和其正的广告词是“喝了不上火”, 和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异曲同工,其产品包装、色调也与“王老吉”相差无几。上清饮的卖点是“好喝不上火”,再加上  “怕上火就喝潘高寿”、“ 淡爽不上火”的万吉乐,这些品牌的宣传都没有离开王老吉“不上火”的踪影。

        广州白云山凉茶项目负责人张禄明表示,凉茶业 的市场潜力确实很大,但做起来非常难,特别是那些没有中药背景为依托的凉茶企业。比如,可口可乐之前投入几个亿涉足凉茶业,但没做多久就不做了;药业巨头 三九集团前两年也涉足凉茶业,推出了“三九下火王”,但由于其西药背景与中药凉茶关联度不高,先后几次倒下又爬起,最终还是在去年倒下了。此外,娃哈哈也 曾推出宋都凉茶,但也没有成功。

        张禄明认为,王老吉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背后有以中药为主的广药集团。当然,他也承认王老吉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该品牌做了十年才成功。

凉茶·突围

战略调整  走出省走出国门

        面对行业出现的马太效应,不少凉茶企业开始另寻出路,纷纷调整了市场战略。

        “今年我们一点广告都没有投,要打持久战还是要先做好产品。”白云山凉茶项目负责人张禄明告诉记者,今年大部分凉茶企业都采用保守的市场战略,能不打广告就不打广告。据他介绍,万基集团的万吉乐凉茶,去年曾请张卫健代言,今年也见不到广告了。

        品牌营销专家陈玮在报告中也指出,凉茶新品进入市场,最好第一阶段不要打广告,因为广告宣传效果很大部分被行业第一名的广告给抵消掉了。

        凉茶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寻找突围之路。许多凉茶企业的眼光不再停留在广东,而是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寻找机会。据张俊修介绍,浙江绍兴的剑波凉茶已打开美国市场,销售情况非常好。

同步播报

凉茶标准拟5月出台现有格局或将改变

王老吉一家独大,其他品牌良莠不齐,何时才能够打破这种格局?分析人士认为,凉茶标准出台或将改变现有格局。

        据悉,4月23日广州市质监局公布了亚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第一批清单,收录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在内的共计688项标准,其中还包括15项正在制定的标准,凉茶标准就是其中之一,该标准拟于5月出台。

        早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的凉茶企业黄振龙董事长黄富强就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有效、公正的行业标准,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凉茶,规范和推动凉茶市场的健康发展,避免在凉茶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出现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混淆的问题。

        据 报道,目前的凉茶市场上,红罐王老吉占据了高达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晨认为,目前凉茶品牌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几乎都在效仿王 老吉的模式,凉茶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凉茶行业从产品、包装等方面在差异性上展开竞争,现有的凉茶格局有望发生改变。

        谈到凉茶市场的未来格局,张禄明认为,将来会形成与现在的碳酸饮料市场类似的格局——几家大企业相互竞争。张俊修也认为,各个凉茶品牌定位将更加鲜明,市场将呈现平分秋色的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62

歐洲頁岩氣開採:幾家歡喜幾家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336

金融時報消息稱,EIA的一份報告認為目前全球可被開採的頁岩氣儲量已達7,299萬億立方英呎,較之2011年的勘探結果上升了10%目前,全球頁岩氣勘探開採前五名為中國,阿根廷,阿爾及利亞,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國家對頁岩氣的開採內部爭論比較小,一個因素是開採地區多是人煙稀少,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國家的政府相對「握有強大的話語權」。

反之,頁岩氣的勘探開採在歐洲則是另一番景象。如果不包含俄羅斯以及英國最新勘探結果在內,歐洲目前頁岩氣總儲量世界排名居於第七位。但對歐洲內部擁有頁岩氣蘊藏的諸國來說,因為政策以及技術支持等因素,頁岩氣開採前景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首先,頁岩氣開採必須使用的水力壓裂技術在法國和荷蘭是被禁止的。雖然荷蘭擁有頁岩氣儲量的價值達數十億歐元,但由於反對聲浪較大,開採可能性遙遙無期。這也造成了致力於發展頁岩開採技術的油氣巨頭荷蘭殼牌公司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努力開拓海外開採項目。殼牌計劃每年向中國注資十億美元,用於其在中國境內頁岩氣資源的勘探項目,以進一步增加殼牌集團在該能源市場的份額。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法國和波蘭是歐洲頁岩氣儲量最大的國家。但是,出於安全考慮,法國在去年通過一項法律,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頁岩氣,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立法禁止開採頁岩氣的國家。法國總統奧朗德在一年一度的環境會議上宣佈,在他的5年任期內,法國仍將禁止開採頁岩氣。奧朗德表示,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開採頁岩氣所需要的水力壓裂技術不會對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危險。」

德國的情況也沒好過法國和荷蘭。上個月德國啤酒商對政府提出了這麼一個難題:頁岩氣和啤酒,只能選擇其一。因擔心水力壓裂技術污染水源從而影響本國啤酒的純淨度,德國啤酒製造商近日呼籲德國總理默克爾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法開採頁岩氣。德國政府目前正在試圖制定一項嚴格管理水力壓裂使用的規定。按照規定,對頁岩氣開採有強制性的環境影響研究,並禁止在水保護區內進行勘探。

除了政策限制之外,技術支持方面的難題也使得部分國家頁岩氣開採舉步維艱。其中波蘭和烏克蘭困難尤為突出

波蘭的地質結構是歐洲最優的,有望在十年後成為歐洲主要頁岩氣生產國。但自2011年政府大力推進頁岩氣開採以來紛爭和麻煩不斷,除了波蘭政府內部賄賂醜聞層出不窮,最重要的是開採成本過於高昂。據油田服務供應商Schlumberger公司稱,波蘭頁岩氣開發的成本會是美國成本的3倍之多。對於頁岩氣開採,雖然波蘭政府方面相當積極,但開發進程卻不盡如人意,已經有不少公司陸續退出了波蘭頁岩氣開發項目。分析師指出,

目前波蘭有40口實驗井處於運營狀態,但是2015年之前沒有一個可以產氣,而在波蘭開發頁岩氣的難度和成本都很高,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這是「賠本的生意」。

烏克蘭情況似乎好過波蘭,但前景依然不夠明朗。今年1月,烏克蘭政府正式宣佈,已經與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正式簽訂價值約100億美元的頁岩氣開發協議,殼牌公司將使用水力壓裂技術開採烏克蘭東部地區的頁岩氣,這項協議也成為歐洲規模最大的一筆頁岩氣開發協議。但烏克蘭國內卻引發了巨大爭議,該國反對黨民族主義黨代表Iryna Sekh認為,

「他們想欺騙我們,像對待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對待烏克蘭。沒人在意規則或是環境。」

同時,烏克蘭和俄羅斯天然氣摩擦不斷升級,邊界紛爭亦有升級現象,而烏克蘭國內的頁岩氣蘊藏也多分佈在這些地區。這也為勘探開採項目能否順利繼續埋下了隱患

羅馬尼亞和立陶宛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雖然國內反對頁岩氣開採的呼聲很高,但是當權者依然對勘探開採項目表示支持。

目前,在政府宣佈大力支持頁岩氣開採的歐洲國家中,塞浦路斯的前景並不被看好。而今年的銀行危機事件使得該國頁岩氣開採的進程愈加緩慢。

唯一比較看好的英國,雖然近幾個月該國頁岩氣儲量屢次被刷新,次數之多、增速之快令人乍舌。但豐富的儲量背後,開採可行性有多少仍值得商榷。美國頁岩氣井噴式發展拉動了美國經濟,使其在2030年實現能源獨立成為可能。英國也希望效仿美國,實現類似的繁榮轉變。

但英國天然氣市場不同於美國,後者擁有數量可觀的基礎設施,而且對天然氣需求量大、高耗能行業多靠近資源富集地。這意味著,LNG廠、輸送管道、進口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很容易建立。而英國的頁岩氣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英國很難完全照搬美國模式。另外,美國頁岩氣大部分埋 深只有300英呎,而英國的埋深達6000英呎,地質環境不同、開採難度大是英國面臨的更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50

圖解:中國電影票房400億 幾家歡喜幾家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599.html

圖解:中國電影票房400億 幾家歡喜幾家愁?

第一財經日報 張逸俊 2015-12-10 07:40:00

截至12月3日晚,2015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為400.5億元,同比增長47.4%。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45

投資者觀望銀行政策趨緊 新三板融資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歡樂幾家愁”,對於新三板的掛牌公司來說,這句話正是融資狀況最為真實的寫照。

7月14日在深圳舉行的第9屆APEC技展會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775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中,獲得融資僅為3184家,占比僅為40%左右,而剩余的60%企業,未能獲得任何股權質押、定增融資。

“在定增方面,市場觀望氛圍濃厚,投資者熱情普遍下降;股權質押方面,銀行的政策也變得更加謹慎。”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由於新三板市場低迷,加上個別企業股東失信,導致新三板融資難度總體加大,而且同時呈現出分化的趨勢。

遭遇困境的同時,新三板公司融資又蘊藏著轉機。有新三板掛牌企業高管稱,由於新三板市場低迷,不少掛牌公司股價低迷,泡沫已經得到擠壓,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股權質押風險已經大大降低,對有融資需求的企業來說也是機會。

6成新三板公司無緣融資

“我們公司雖然在新三板掛牌比較早,但一直沒有得到多少融資上的支持。”7月1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智合新天董事長鄧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該公司正在計劃進行融資,用於自身業務轉型和項目投資。

早在2013年9月,當時主營戶外傳媒的智合新天就已在新三板掛牌。此前,該公司還進入了新三板創新層。年報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261萬元、416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9.78%、50.49%;凈利潤則為585萬元、350萬元,同比增長381.1%、67.3%。

即便如此,智合新天獲得的股權融資仍然為數不多。鄧柏稱,該公司經歷了新三板從起步到繁榮,再到趨冷的整個過程,掛牌三年多以來,2015年經過兩次增發,共計融資1130余萬元,主要的融資渠道還是依靠銀行。

根據7月14日在深圳舉行的第9屆APEC技展會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截至7月13日,新三板企業共有掛牌企業7759家,其中3184家融資1434億,平均每家融資4500萬元;進入創新層的有953家平均融資7777萬。

但這並不代表新三板掛牌企業融資情況樂觀。報告還顯示,在掛牌企業中,約有60%增發募集資金額為0,約86%的企業股權質押融資額為0,而深圳更有約92%的新三板企業股權質押融資額為0。

實際上,實現了股權融資的企業,遭遇也冷熱不均。7月8日,新三板醫藥企業生物谷披露定增方案,擬以15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1130萬股,募集資金1.69億元,僅知名醫藥投資機構高特佳就出資1.5億元,認購其中的1000萬股。

但並非所有的新三板公司都有如此幸運,一些已經實現股權融資的企業,外部資金所占的比例也並不多,認購方主要來自內部員工。豪幫高科7月8日公告顯示,該公司擬定增244萬股,募集資金1244萬元,12名認購方中,除了兩名做市商,其余10名均為其核心員工。

而眾薈信息7月12日披露的定增方案也顯示,其計劃發行的259萬股中,最大的認購方來自其員工持股計劃,認購數量為70萬股,另有五家做市商共計認購約116萬股,真正的外部投資者認購數量僅為72.2萬股。

而根據媒體此前公開報道,今年3月—5月,已經完成的新三板定增,外部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為17.12%、14.85%、12.22%;機構投資者占比分別為59.7%、48.63%、46.45%,約有三分之一認購資金來自掛牌公司內部。

銀行政策趨緊

現在整個市場都比較冷,觀望氛圍很濃。在股權融資方面,投資者的熱情明顯下降,銀行對股權質押融資的態度也明顯收緊。”新三板掛牌公司宜麗環保董事長吳少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對於新三板企業來說,定增是融資首選,但由於市場偏冷,定增成功率下降,不少新三板企業融資難更加明顯。

根據廣證恒生最新公布的數據,2015年有47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股東進行過1036次股權質押。2016年1月1日到7月8日,則有69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股東進行過1360次股權質押,超過去年全年近30%。

盡管今年以來新三板股權質押數量在增長,但其中潛在的風險開始暴露。掛牌公司哥侖步,其董事長兼控股股東在質押所持全部股權後失聯,並辭去董事長兼總經理職務。此外,東田藥業3名股東質押2505萬股後迅速摘牌。而在定增方面,亦有類似情形出現。今年2月,新三板掛牌公司睿安特定增募集2750萬元,但在發行流程結束之前,睿安特即已使用相關認購款項, 資金用途亦與發行時列示的用途不符,且未及時告知主辦券商。

業內人士認為,新三板掛牌公司未能實現融資,以及目前股權質押、定增趨冷,除了市場交易不活躍,導致退出難度增加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很多企業自身狀況不佳,難以吸引投資者投資熱情,也難以得到銀行信任。而部分公司股東的失信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疑慮。

隨著掛牌公司股東失信行為多次出現,銀行的態度也變得謹慎起來。“以前做股權質押,銀行主要是看股價和流動性,最近一段時間,股價已經不是主要指標,銀行更看重的是企業的 資產狀況、訂單、現金流和質押人的償債能力。”吳少勇說,由於銀行政策的收緊,不可避免的會波及掛牌企業融資。

“銀行盡調的時候,就知道企業有沒有現金流,有沒有償債能力,如果股票沒有流動性,資產又不能覆蓋風險,肯定很難從銀行貸到款。”鄧柏說。

幾家歡樂幾家愁

雖然新三板掛牌公司整體融資情況不甚理想,但並非所有企業都遇到了類似困難。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文化體育、高新技術、新能源、消費等領域的企業,仍然受到各路資金青睞。

“新三板融資本來就沒那容易,但還是有些細分,像文化類的動漫電影、醫藥這些還是比較熱。除了市場因素,企業自身的情況也很重要,把自己的規模、利潤做起來,自然就會有人找上門來。”新三板掛牌公司崇德動漫副總經理張立軍稱,該公司近期就進行了定增,投資者認購就比較活躍。

實際上,一些企業也為此推進自身業務轉型。如智合新天,在2013年剝離非主營業務後,近期又將業務向文化領域延伸。7月14日,該公司聯合另外兩家企業,以3500萬元打造動漫大電影《司徒大佬》。

吳少勇亦稱,盡管投資者、銀行總體趨向謹慎,但不同企業間也有所分化,對於看好的項目、企業融資,還是會給予資金支持。據其了解,一些得到認可的企業和項目,投資者還會積極推進其融資。

“依靠傳統的戶外傳媒,想有進一步的提升,已經很困難了,所以我們也希望在看得懂的領域進行一些探索,進行一些長期的項目投資。”鄧柏稱,由於現金流比較好,業務發展也較快,今年以來,其與銀行的合作還有所加強,融資主要來自銀行。

鄧柏還認為,一些失信行為確實對不少新三板企業融資造成了不利影響,但從股權質押來看,對銀行其實是一個較好時機。目前,新三板指數低迷,很多企業股價也處於低谷,泡沫已在相當程度上得到擠壓。截止7月13日,智合新天股價為3.14元/股,PE僅12倍,市盈率水平遠遠低於同行企業。“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企業本身情況較好,銀行的股權質押風險會小很多。”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81

“雙12”創業板泄洪眾生相:幾家歡喜幾家愁

“雙12”A股市場也遭遇“吐血”打折。在滬深兩市全天呈階梯式下跌態勢中,12月一路震蕩下行的創業板更是慘遭當月最大泄洪,創業板指重回“1時代”,刷新近9個月來低位1981.17點,全天重挫5.5%。

事實上,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老股民均表示,在12月初之時便已察覺到了大盤及創業板存有調整風險,然而最終的境遇大相徑庭。其間,堅定者則果斷撤離,另尋其他機會,如今反倒在分化行情中數著錢;而博弈短差者則落得個被套的結局,以割肉清倉以減少損失。當然,也有試圖在此輪調整後博弈反彈行情者,但尚需“小心謹慎”。

博反彈未遂被套 欲清倉撤離

“近期創業板跌的慘。”回想近期的創業板走勢,專攻創業板股的老鄭不禁感慨。而12月12日的創業板行情再度刷新了老鄭等散戶對“慘跌”的認識。

12月12日,A股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一”,滬深兩市雙雙重創,分別收跌2.47%、4.51%。而近期陰跌不斷的創業板指則一路泄洪,權重股率先倒戈,最終失守2000點,收報1984.4點,創出近9個月來新低,跌幅達到5.5%。

滬深兩市行業板塊也遭遇普跌,申萬一級行業中,除銀行板塊微漲之外,其余27個行業皆一片綠油油。其中計算機、傳媒、電子行業跌勢較為慘重,分別跌6.07%、5.30%、5.09%,而創業板個股也多分布於這3個行業。另外,wind概念板塊中,次新股板塊下跌最為慘重,以7.92%的跌幅位居首位。

市場資金流向方面,wind數據顯示,12月12日的資金凈流出金額為近三個月來最多的一天且上升到千億級別,為1165.08億元;150家的凈流入家數則為近三個月來最少的一個交易日,反之,凈流出家數則達到同期最大值,為2628家。

12月份以來,創業板的一路震蕩下行似乎也為此次大跌做好了鋪墊,在12月12日之前的7個交易日,創業板指跌幅為3.81%。嗅覺敏銳的老鄭其實在12月份初便察覺到了創業板行情或臨調整,但仍舊未能逃脫被套的命運。

“12月初我就把倉位降得很低,我個人認為,創業板沒有外面增量資金接下來很難漲。”在老鄭看來,影響創業板調整的另一關鍵因素與樂視網有關,“樂視網現在故事有點講不下去,想象空間沒有了,創業板回歸理性”;另外,限售股解禁和股東減持也是一大壓力。

創業板權重股樂視網(300104.SZ)曾憑借一個個激情澎湃的“故事”成為A股市場的明星,而今年11月份以來,接連遭遇資金鏈風波等質疑的樂視網不僅股價接連下挫,也讓部分創業板投資者夢碎,目前該公司股票處於停牌狀態。另據海通證券研報指出,上周(12月5日-12月9日),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凈減持28.07億,其中主板凈增持2.44億元,中小板凈減持11億元,創業板凈減持19.52億元,創業板凈減持壓力最大;下周解禁市值約為599億元,其中主板解禁370億元,中小板解禁98 億元,創業板解禁131億元。

在察覺到了上述不利因素之後,老鄭在12月初之時便將倉位降至一成,但是為了博反彈,老鄭又在近幾天加倉了兩成,於是陷入被套的處境。“感覺跌多了,所以想博個反彈,但反彈行情始終沒有來。”老鄭後悔道,後面不再加倉了。

在12月12日中午收市時,老鄭表示,當時賬戶浮虧6%,“明天不行就全部割了,休息一下再看看”。

精準避開 尋分化行情機會

與老鄭不一樣,在股海沈浮10余年的周凱則是在察覺到風險之後,快速撤離創業板,在大跌行情中享受分化行情帶來的機會。

如此精準避開創業板風險的投資者或許並非周凱一人。以申萬一級行業近5日的資金流向來看,計算機、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傳媒、化工、電子等行業的凈流出金額均在百億元以上。其中創業板個股集中分布的計算機行業凈流出金額最多,為162.53億元。

“此次大跌乃大盤有調整預期,創業板跌得更多,可能是創業板盤子小,有些估值相對太高,而且加上樂視網有所影響。”在股海沈浮10余年的周凱以技術面分析稱,此次大盤調整是因為月線不過3248.42點附近有壓制,20月均線不過,大盤短線頂部形成。

周凱表示,其於12月1日全倉買入初靈信息(300250.SZ),當時買入價格為35.90元/股,但是12月2日便以37.09元/股的價格迅速全部拋售。“因為平臺反轉突破買入,但後來發覺沖不上去就立馬走了。”周凱對自己向來機動靈活頗為滿意。

依據“意大利政治變局、深港通開通、年底解禁壓力大、美聯儲加息”這些信息,周凱判斷,大盤短線有風險,但仍有賺錢效應,只是創業板機會較少。於是,周凱將全部籌碼投向創業板之外的股票。

在周凱看來,8月份之後,創業板的機會便有所減少,存有少量高送轉、業績超預增的概念行情,但估值均相對較高,高處總有些不勝寒。

“現在個股分化明顯,不是都表現不佳,我手中的表現還行,只是要精益求精。”周凱表示。在周凱看來,12月12日創業板有些跌過了,預計次日將會有小幅反彈。但他提醒道,此處仍需謹慎為主。持有部分創業板B的小林,則是自今年4月份開始便未操作手中的股票,但他近期決定觀察創業板的行情,以伺機做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38

本土體育用品公司業績陸續披露 幾家歡喜幾家愁

除了貴人鳥,截止目前,國內本土幾家上市體育用品公司已經悉數披露完2016年的財報。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後發現,雖然從總的營收上來看,這些已經公布數據的公司依舊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其中有一騎絕塵拉開了與其它幾家的差距的,有恢複狀態“複興”的,也有因不同原因陷入“滯漲”的。

李寧的回歸

李寧有限公司(02331.HK)(下稱“李寧公司”)是最近發布業績的一家,其2016年財報讓人看到這家本土體育用品公司正在逐漸恢複狀態,穩步上升。

過去一年里,李寧公司在財務及營運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收入達80.15億元,較2015年上升 13%,期間的凈利潤大幅提升至6.43億元(包括出售紅雙喜10%股權之凈收益3.13億元),2015年僅為1400萬元。

李寧公司的“複蘇”在意料之中。實際上,早在2015年,該公司就開始卯足勁要重回巔峰。那一年,已經53歲的創始人李寧宣布複出重新執掌公司並成功使公司的業績扭虧為盈。

而就在2016年的年度業績公布前夕,公司創始人李寧做客央視的《對話》欄目,回到公眾視線。“其實我們過去三年並不是業績上的滑坡,是我們因為主動自己調整,要轉型,才會影響到業績。這里其實沒有這麽多故事。”他說。2010年7月,李寧公司宣布進行品牌重塑,選擇以“90後”為主要目標,但市場對其這一策略並不買單。隨後公司陸續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多位高管離職、裁員、庫存過剩、股價下跌等等。

不過,對於曾經的“老大”李寧公司來說,如今想要趕超其最大的對手安踏奪回冠軍寶座尚有難度。縱觀近幾年的發展,李寧公司已經連續三年處於虧損狀態,2012年至2014年這三年的虧損金額分別為19.8億元、3.9億元和7.8億元,累計超31億元,這一跡象直到2015年才改變。

而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02020.HK)則是在其它同行陷入困境、疲軟時,明確自身定位,成功實現了業績的V型反轉,在收入規模上超過其他本土品牌,一舉成為龍頭老大。繼2015年踏入“百億俱樂部”後,2016全年營收133.5億元,連續三年增長率超20%,同期凈利更是達到了23.9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安踏長久以來實施的是多品牌策略,旗下的除了安踏同名品牌,其早前收購的FILA、FILA KIDS等品牌對業績的貢獻不可謂不大。而李寧公司的相對來說銷售的更多的是品牌李寧牌,這一核心品牌收入占到集團占總收入98.9%。

李寧公司似乎也看到了多品牌的好處。記者了解到,公司方面也在考慮與Danskin品牌合作並逐步推出以專業舞蹈和瑜伽為基礎的時尚健身產品,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於主要及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開設5-10家試點店鋪。

群鹿角逐大市場

市場的主流觀點對於李寧的回歸看好。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該公司的“複蘇”的主要原因是整個市場大環境的回暖。換而言之,行業內幾乎每一家公司的業績在這兩年里都是往上走的趨勢。

此外,記者梳理後發現,並不是每家體育用品公司的“前景”都那麽美好。

以特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368.HK,以下簡稱特步)為例,2016年全年實現收入53.97億元,同比增加1.9%;凈利5.28億元,同比下降15.2%。而另一家在2016年的三六一度國際有限公司(01361.HK,以下簡稱361°)也一樣,雖然在營收上達到50.227億元,比2015年增加了12.6%,但凈利卻下降22.2%至4.027億元。此外,361°的關店也是幾家大公司之最,一年里的零售門店總數由7208間減至6357間。

“整體市場毫無疑問是在複蘇的。”行業資深觀察人士,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品牌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了,“我們看到一些國際品牌在中國加緊了渠道的下沈,而一些本來沒有體育用品產品的休閑服飾類公司也進入了這個行業的競爭。這對本土體育用品公司都是極大的挑戰。”

張慶說的“外來競爭者”是指那些人們熟悉的快時尚品牌。比如H&M會有其SPORT系列的產品,價格從幾十到幾百不等,而Forever21早前也發布了運動休閑產品線、Gap旗下的Athleta、old navy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此外還有優衣庫,這家公司贊助了不少體育運動項目,簽約德約科維奇被認為是其體育營銷上的成功之作。

在張慶看來,除了對專業上有要求的使用者,更多的人需要的是是休閑、好看以及性價比。這些要素上述這些快時尚品牌來說是它們“在行”的。

如此對於本土公司來說就是“災難”,因為它們原本比拼的就是性價比,像李寧和安踏這樣的公司,已經處於第一梯隊,在規模和品牌商已有一定影響力,但對於位於第二梯隊的特步、361°、貴人鳥等公司來說,問題就變得棘手起來。“在與耐克、阿迪這樣的大牌來說,本土品牌是沒有品牌溢價的。”張慶說,這也迫使這些公司為了盡快出貨,加大了打折力度和頻率,“這肯定要影響利潤。”

尼爾森中國區體育產業研究副總裁張霖樂觀地認為,運動熱潮在中國才興起,相比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的運動市場發展潛力仍然非常非常巨大。“中國的運動消費者越來越關註自己的運動裝備,運動品牌的細分化和專業化愈趨明顯。”

對於這些同質化嚴重的本土體育公司而言精細化分類和定位也是在未來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好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04

“跳動”的匯率,幾家歡樂幾家愁

“匯率短期內的貶值,也能穩定我們做大出口的激情。”面對今年以來“跳動”的匯率,黃鈴對未來充滿了謹慎樂觀。

黃鈴是深圳一家跨境電商企業的高管,主營業務是出口貿易。8月27日,她對第一財經記者稱,6月份以來的兩個月,人民幣貶值對其所在公司的銷售、利潤的“刺激”已經有所體現,公司的訂單、實際銷售額都開始增加。

然而,幾家歡樂幾家愁。2018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雙向波動,出口企業激情“燃燒”,一些進口企業或進行了外幣融資的企業,感受到的卻是“寒意”。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部分企業出現了高達數億元的匯兌損失,給利潤帶來不小壓力。

匯率波動還傳導到了金融領域。負有外債的部分企業,隨著美元匯率的攀升,在利潤受到影響的同時,需要使用更多的人民幣才能償還同等的外幣債務,償債成本擡升,財務成本隨之增加。

面對美元升值的壓力,不少企業開始制定鎖匯方案。數據顯示,2018年1月~7月,銀行代客累計遠期合約數同比增長了120%,但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情況下,對沖操作難度加大,難以規避遠期風險,加上購匯價格進一步提升,企業心態仿徨。

進出口企業的冰火兩重天

“單純從匯率角度看,匯率差就是公司的新增利潤空間,即便銷售沒有增加,人民幣小幅下跌,也能促進公司利潤增加,”黃鈴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人民幣匯率一定幅度的下跌,對於出口企業來說是有好處的,如果銷售額也能增加,利潤增長會更為可觀。

2018年5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人民幣匯率隨之貶值。從5月中旬開始,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跌,從原來的1:6.3256,下跌至8月15日的1:6.9348,期間累計跌幅接近10%。此後,陸續回升,截至8月28日,美元對人民幣升至1:6.8144左右。

黃鈴公司的情況並非個例。人民幣匯率一定幅度的波動給出口企業利潤帶來的改善,已經在部分上市公司中報中得到體現。因為匯兌損益增加,部分上市公司上半年盈利顯著改觀。

可立克(002782.SZ)半年報披露,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34%,但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卻同比增長了83.49%、104.74%,遠超預期。在此前的一季報中,該公司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將同比增長-10%~40%。

對此,可立克在半年報中解釋稱,利潤增長超出預期的原因之一就是報告期內美元匯率變動較大,致使匯兌損失大幅度減少,財務費用降低。2018年上半年,可立克出口金額為3.29億元,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61.65%。

孚日股份(002083.SZ)的情況也與之類似。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17%,凈利潤同比下降-20.75%。但在此前的業績快報中,該公司曾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將下降20%~30%。最終的現實情況略好於預計的形勢。

孚日股份凈利潤同比下降也與匯兌損失有關。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出口占比為58.29%,銷售額為2.34億美元。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2018年上半年的同期匯率比較差額約為-0.52元/美元,僅此一項該公司就損失上億元。該公司人士稱,匯兌損失對利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2018年前4個月,此後匯率下跌,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不過,並非所有企業都如此幸運。在最近這一波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中,部分企業出現了較大的匯兌損失。

例如,持有外幣較多的萬科,就出現了較大損失。萬科A(000002.SZ)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特別是第二季度,人民幣對美元、港幣貶值,導致萬科出現了8.78億元的匯兌損失,而在去年同期,萬科通過匯兌獲益1.29億元。

歐菲科技(002456.SZ)上半年的匯兌損失也超過3億元。半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歐菲科技財務費用為5.54億元,同比增加343.07%,主要是匯率波動影響及借款利息增加所致。上半年,該公司僅匯兌損益就達到3.25億元,而上年同期只有825萬元。

“對出口企業來說,出口產品價格相對下降,產品市場競爭力就會有所提升,盈利也肯定會提高。”華南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對進口企業而言,人民幣貶值則會使其采購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也將有所下降,盈利能力減弱,進而影響其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及工藝技術,完成自身生產效率、產品升級的決策。

“結合走訪客戶和與合作客戶交流的情況,本輪人民幣大幅波動對進口企業來說影響較大。”華東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在進口企業方面,隨著匯率持續攀升,導致塑料、原油、貴金屬、農產品等行業的進口成本增加。

償債壓力上升

無疑,人民幣匯率波動會使以進口為主或產品原材料需要進口,並持有外幣負債的企業承受更大的壓力和風險。

“對經營進口業務、此前又融入了大量美元的企業來說,如果人民幣貶值,不但會帶來日常經營中的匯兌損失,還會導致債務成本上升,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幣償還同等的美元債務。”寰盈國際戰略發展總監趙璞稱,這將導致企業經營、負債等多重成本擡升。

A股某上市公司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由於產品需要進口原材料,這家公司僅匯兌損失就超過1.1億元,而上年同期約為8800萬元。在此情況下,該公司上半年的財務費用同比大幅增加了37.52% 。

同時,這家公司還有一定數量的外幣負債,且以美元為主。財報顯示,截至6月底,該公司美元負債共計為15.7億美元,其中包括長期借款約1億美元、短期借款9.7億美元,另有應付票據4.9億美元。而在同期,其美元貨幣資金、應收票據約為5.5億美元。

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該公司的人士處得知,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外債還本、付息成本上升,對其影響不大,已形成的匯兌損失主要是采購原材料造成的。而匯率波動影響之所以不大,主要是因為該公司外債規模、占比都比較小。

“如果外幣負債較多,匯率對企業的影響也不能小視,”華南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些企業融入美元等外幣,需要按期付息、償還本金,而人民幣貶值後,將會導致外幣負債的還本、付息成本上升,從而影響企業利潤。

受到匯率波動影響的,不僅僅是以人民幣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進口企業。一些業務主要在中國境內,但進行了較大規模外幣融資的企業同樣受到沖擊。業內人士稱,外幣融資規模較大的房地產企業受到的影響會更大,從而面臨一定財務壓力。

2017年以來,內地房企通過發行美元債券等方式,大量進行外幣融資。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資企業在境外發行債券規模達1178億美元,同比飆升123%,而房企境外融資合計就達到388.6億美元,同比增加176%。2018年上半年,房企海外債券發行規模就已超過320億美元。

以財務向來穩健的萬科為例,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3月以來,萬科共發行了18只債券,其中10只在境外發行,除了2013年3月發行的一只5年期的美元債已在2018年3月到期外,目前尚在存續期的美元債共有6只,金額合計38.41億美元。此外,萬科還有存續的港元債3只,金額合計36.5億港元。

在2018年的半年報中,萬科就表示,假定港幣與美元繼續維持聯系匯率,預計如果人民幣對美元/港幣在2017年12月31日的基準上貶值1%,則該公司的凈利潤將減少約2.0027億元人民幣;若在2017年12月31日的基準上對英鎊貶值1%,則其凈利潤將減少約617萬元人民幣。

“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下,對於在境外大量融資的企業來說,償債時需要支付的成本也大幅上漲,這會加劇企業資金緊張。”某股份制銀行離岸業務部門人士稱,在此情況下,就會產生財務壓力,進而削弱企業償債能力。

對於持有大量現金,外幣融資成本也低,而且銷售強勁的萬科來說,匯率波動雖對利潤長生影響,但卻無礙於償債能力,但卻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做到這一點。

“企業償還外債時,需要使用更多的人民幣,才能償還同等的外幣債務,等於形成了人民幣資金占用,減少了企業的實際可用資金。”他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的經營、資金狀況沒有改善,企業的資金必然會變得緊張。

而這還不是全部的風險。上述股份制銀行離岸業務部門人士認為,對於外債較多的企業來說,如果償債時又遇上政策變化,對外匯流動形成影響,還可能出現債務違約,影響其信用評級,進而導致負債、融資成本上升,造成更大的財務、償債壓力。目前,企業貿易或外幣融資行為已經變得更為謹慎。

不過,上述華南股份制銀行人士則稱:“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風險,但由於可以預先對沖,風險也不會很大。” 他認為,具體的風險情況要看不同企業的杠桿和現金流狀況,總體來看,個別杠桿較高的房企,以及一些進口型的中小企業,可能會出現風險。

企業套期保值對沖風險

面對美元升值壓力,不少企業開始制定鎖匯方案,力爭降低匯兌損失。

雙匯發展(000895.SZ)8月22日的公告稱,經董事會批準,將在相關權限內,開展投資理財及外匯衍生品交易業務,其中外匯衍生品投資範圍包括外匯遠期、期貨、期權、掉、互換等業務,金額為任意時點累計折合不超過等值3億美元。

就在此前,萬科A也公告稱,為規避外匯市場風險,防範匯率波動的不良影響,控制財務費用波動,並降低海外平臺未來償債風險,其海外平臺擬開展遠期結匯、購匯、貨幣掉期、外匯期權等衍生品的套期保值。

“涉及進出口業務,或外債較多的企業,都會套保來規避風險,尤其是有外幣貸款的企業,套保能提前鎖定、對沖風險。”上述上述股份制銀行離岸業務部門人士說,外幣借款較多的企業要在固定期限中償還固定金額的債務,風險基本可以預見,套保更易於操作。

實際上,通過套期保值來對沖匯率波動風險是企業避險的普遍做法。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1月~7月,銀行代客累計遠期合約簽約22181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期增長120%。同期,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9777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售匯簽約12404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合約大於遠期結匯合約,說明當前進口類的企業避險需求大於出口類企業。

“從近期市場情況來看,進口企業受匯率波動的影響更大,最直觀的表現是購匯價格顯著上升。”上述華東股份制銀行人士說,從實際避險需求來看,人民幣匯率下跌導致進口企業的避險需求更大。

不過,並非所有涉及進出口的企業都進行了對沖。華東某出口企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該公司目前並未進行套保操作,原因是對沖難度較大,從匯率預測來看,只能進行兩三個月、半年期限的對沖。而長期的匯率走勢,中小企業很難預測,也難以完全規避風險。

不僅是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同樣如此。上述上市公司人士也稱,一季度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波動下行,人民幣升值產生積極影響,二季度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震蕩上行,美元負債產生匯兌損失,三季度人民幣匯率走勢不明,該公司目前沒有進行對沖操作,由於新項目投產後需要從海外采購原材料,短期美元借款規模會進一步擴大,下一步將根據宏觀經濟、遠期匯率情況,與銀行簽訂遠期購匯合約,用於減少美元負債匯率波動的風險。

“企業各種心態交雜,觀望情緒較重。”上述華東股份行人士則稱,進口企業更加擔心人民幣匯率下跌,但近期售匯風險準備金政策出臺後,企業購匯價格進一步提升,企業遠期購匯操作有所減少;而出口企業,一方面樂於接受目前較高的即期結匯價格,但也十分擔心新訂單匯率價格過高,擔心後續匯率波動會帶來一定風險。

而對發行了美元債的的企業來說,則還面臨其他問題。上述華南股份制銀行人士稱,美元債等外債期限較長,一般都是三年以上,即便有對沖需要,也沒有合適的對沖品種。此外,正是由於期限較長,如果操作方向失誤,反而會產生更大風險。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