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羅永浩、羅玉鳳談陳年的凡客經:為什麽總是叫好不叫座?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5/148906.html

羅永浩、羅玉鳳的天分差異顯著,但是都靠認真和真實獲得了很多粉絲的喜歡,對比N次轉型、每一次都極盡找存在感的凡客和陳年,似乎羅家人更接地氣兒。在光環籠罩下的陳年,總是讓努力讓凡客在聚光燈下,但是,回望一下,叫好不叫座,凡客怎麽了,陳年怎麽了?

 
元旦假期,閑著沒事,把羅永浩的個人演講視頻當電影看了一遍,頓然對羅永浩充滿了好印象,誰說人家老羅只有情懷,人家是勇者無懼,stay hungury,stay foolish,用心去做產品,用嘴講故事,用情籠人心,工匠精神不是鬧著玩的。羅家的另一枚瑰寶-羅玉鳳雖然是營銷公司審醜營銷的意外收獲,但是,總是能用那蹩腳的英文和真實的文字表達出簡單而樸實的道理,不少人也在為鳳姐點贊。
 
羅永浩、羅玉鳳的天分差異顯著,但是都靠認真和真實獲得了很多粉絲的喜歡,對比N次轉型、每一次都極盡找存在感的凡客和陳年,似乎羅家人更接地氣兒。陳 年的凡客幾次轉型,抄這個拷那個,弄來弄去,刷了無數的存在感,卻依舊沒有真正贏得長期的粉絲群體,在光環籠罩下的陳年,總是讓努力讓凡客在聚光燈下,但是,回望一下,叫好不叫座,凡客怎麽了,陳年怎麽了呢?
 
品牌之惑:凡客到底是什麽
 
凡客創立之初是複制ppg模式賣襯衫,模仿ppg走單品襯衫路線,ppg通過報紙廣告+電話銷售的模式建立快速的體系,凡客改成互聯網廣告+電商的模 式。凡客在早期的公關傳播里都在往ppg上靠,但極其廉價,質量自然步入ppg,但ppg很快出現了問題(現在已經關閉),凡客就立馬調轉公關口徑,說自 己不是ppg模式,並且開始增加服裝品類,開始講新的故事。
 
早期凡客邀請了很多媒體意見領袖為其襯衫代言,這種方式在 六七年前還是比較酷的,凡客也通過這種方式快速在互聯網圈建立了討論熱潮,各種牛皮和吹捧源源不斷,當時京東還不是特別大,國內B2C電商像樣的也不是很 大,凡客塑造了自己獨特的電商理念和故事。當時,圈子見面都會談及穿的是不是凡客的襯衫,應該說也流行過,我也穿過幾件,但是,一件事兒之後,我再也沒有 穿過凡客的衣服。
 
有一天,我坐出租車,發現司機穿著黃色的襯衫,回來時候坐車,司機還是穿了一個黃色的襯衫,我問了司機,發現是統一發的凡客襯衫,我從此再也沒穿凡客的襯衫了。
 
找韓寒王珞丹代言,凡客體誕生,在當時的聲勢很大,恰逢新浪微博的高潮期,凡客體成為社會化營銷的經典案例,直到今天凡客體的對話方式也在被很多傳播策 劃所借鑒和采用,按照營銷的氣勢,大有氣吞山河的感覺。但是,高的曝光率是建立在高的營銷廣告費之上的,而凡客的服飾價格偏低、質量較差,導致客戶忠誠度 低,很快就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此階段的凡客主打年輕人群體,在韓寒等明星代言廣告鋪天蓋地、遍布北京的地鐵路牌時候,凡客的品牌氣質是很好的,也是相 對有格調的。
 
不知道是出於購物籃的豐富化需求,還是由於京東崛起的壓力(當時傳京東收購凡客很多次),凡客突然 開始走向百貨化,可能當時陳年看到京東的強勢崛起感覺到綜合平臺電商才是王道。凡客又要傳播自己的平臺化電商的理念了,凡客的百貨化時期的品類方式很像現 在的小米,但是,凡客沒有今天那樣的性價比和粉絲社群,做來做去,其實百貨化電商對供應鏈需求更高、對營銷要求更高、對運營要求更 高,凡客的百貨化在某一天終於維持不下去了。
 
現在凡客又砍掉了百貨,回到聚焦服裝領域,開始關註產品質量,重點傳播了陳年的白襯衫情結,回頭看看,凡客六七年轉了一個圈兒,又回到了原點,回到了老老實實地遵守服裝領域的行業規則,也開始關註利潤率了。不知道是陳年 自身的覺悟,還是沒錢燒,投資人不願給錢燒之後的無奈選擇,但此時凡客的目標人群是誰,品牌文化又變成了什麽,凡客到底是什麽呢?
 
屌絲之謎:他們是誰?
 
凡客的歷史是一路圍著屌絲青年走的,廉價的產品、青年偶像韓寒的代言、勵誌的凡客體,當我還是一個準屌絲的時候我一度信了一陣子,可是後來凡客產品的質 量實在是地攤貨級別,我這屌絲也不願意把自己和凡客進行心靈連接。話說,當時我住在西苑,路邊的線下店賣的襯衫也不是很貴,質量要比凡客好很多,我作為互 聯網信徒,似乎不覺得凡客這個互聯網品牌能帶來什麽共鳴和炫耀。
 
還有一個場景是韓寒代言那個時期,走在大街上突 然到處是一個顏色、一個樣式的凡客衣服,頓然覺得很沒意思了,一點都沒個性,完全是生活的蹩腳場景,我這樣的年輕人感到很沒面子,也沒特點,處於極屌絲群 體可能不會在意這個,但是稍微像樣一點的屌絲也不想自己那麽的遍地雷同。
 
屌絲青年們真的那麽喜歡所謂的簡單極致 嗎?服裝是媒體,傳達一個人的品味、心情、自信,對於喜歡個性化的年輕人群更想展示不同的自己。陳年早期把廉價當成福利去面對年輕消費者,事實表明沒有換 來忠誠度,因為凡客早期產品太垃圾,後來,凡客推出一個相對高一點價位的品牌系列平臺,但是,等於否定自己的主品牌。
 
屌絲青年不是矮窮挫,他們不是只算經濟賬,他們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愛好、習慣、追求,沒有人不喜歡用好東西,階段性的選擇廉價凡客,等他們有錢了,就 走了,去找他們認為更高級的品牌和產品。很奇怪嗎?很正常。是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喜歡地攤貨,凡客沒有做到性價比,做了那麽多廣告,也絲毫沒產生任何品牌溢 價,用作平臺電商的流量思維在做一個品牌,還做得是快速成長階段的青年人的定位 ,穿凡客很快不是時尚,而變成沒品位,屌絲?你覺得自己屌嗎?是的,每一個人都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屌。
 
模式之困:缺乏深度思考的膚淺模式
 
凡客的產品模式變來變去,商業模式變來變去,品牌故事變來變去,陳年始終是行業的焦點人物,他們擅長包裝自己,卻不擅長做產品,以至於 燒了那麽多錢、用了六七年時間,才明白服裝領域和零售領域的一些常識。這是一個悲劇,當年的投資人們估計也是一幫整天說投資就是投人的家夥們,但事實上, 連我這個小創業都明白的道理,凡客這麽大公司、這麽多·光環的人物,居然他們搞得暈頭轉向。現在再問問那批投資人,你們投資陳年的哪一點,分析分析吧。
 
當年做服務的公司也做電商,因為沒有正確的選擇商業模式而沒抓住機會,後來被淘汰,我一直對自己沒有更加果斷地去說服大老板走我設計 的戰略而感到遺憾,其實,不是雷軍這樣的兄弟撐住陳年的場兒,陳年和凡客早就關門大吉了,在商業社會有一個好處是市場不管你是名人還是草根。
 
一個好的模式是需要有廣泛經驗的人進行深度思考而得出的,像凡客這樣看著別人的模式表象抄來抄去,完全是陳年等決策層缺失深度思考的表現,商業模式如此的膚淺和浮躁,這 不是時代機會問題,就是人的能力和智慧不足的問題。盡管套著光環的陳年和凡客高管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用自己錢創業的創業者很容易發現這一點,凡客只是 用一個假象掩蓋另一個假象,沒有抓住商業模式的核心。
 
塵埃落地的凡客,回歸到做品牌品質的基礎原點上,但是,這樣的獨立B2C需要極高的客戶忠誠度才能抹平流量成本高的成本曲線,像劉爽nop做產品很好,也沒有堅持下去,在 中國消費者目前消費習慣情況下,獨立品牌商首先要考慮進駐天貓和京東,放下傲嬌的身段,做馬雲和劉強東大盤上的花草,用別人的平臺過自己的日子。
 
靈魂之路:服裝是一種媒體
 
在多年前,我 服務的電商公司選擇做服裝品牌的時候,是在用運營驅動選款,用爆款驅動供應鏈,當時,我跟同事指出這麽玩的致命傷是 服裝沒有靈魂,最後難以塑成品牌,尤其是對沒實力鋪天蓋地廣告的中小電商公司。一旦服裝沒有靈魂,沒有自己的獨特性和用戶關懷,那麽,這個品牌就淪為沒有品牌識別和品牌溢價的沈默品牌。
 
服裝是一種媒體,服裝設計是一種表達和對話,如果你不想把服裝品牌搞成大媽超市購物的湊單選項,那麽,你的服裝就需要取悅一些人、拒絕一些人。如果你想 取悅於所有人,你將失敗,如果你因爆款而被動驅動,那麽,你將萬劫不複。服裝是有季節的周期性、人喜歡的周期性、流行的周期性等多維度周期性屬性的,一切運營和供應鏈規劃都不應該超越類目規律。
 
陳年回到正確的原點,我替他高興,也替他擔憂,因為凡客的品牌故事可能 又要變了,看中年輕人市場,卻鐘愛白襯衫。白襯衫對於我個人而言,是幾年都不願意穿的,那麽莊重的服飾我不知道什麽場合穿,我也十幾年不穿西裝,我不太理解陳年到底想讓凡客傳遞給哪一些目標人群,還是放不下他那中年大叔的個人小愛好。
 
文/柳華芳,微信公眾號:小芳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03

團購霸主美團網: 好不容易當上老大,巨頭們就敲門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711

美團網花了四年時間,坐上了團購老大的位置。 (CFP/圖)

解決了拉手和窩窩團這些對手後,在團購市場一家獨大的美團必須想辦法應對真正的勁敵——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如果美團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生態閉環,將難逃被BAT吃掉的結局。

在團購網站紛紛倒閉之後,美團網卻令人意外地身價倍增。

2015年1月18日,中國最大的團購網站美團宣布完成新一輪7億美元的融資。這輪融資中,美團的估值達到70億美元。

2010年,31歲的福建龍巖人王興,模仿團購業鼻祖美國Groupon公司建立了美團網。5年後,學生的估值超過了老師的市值。Groupon目前的市值大概是48億美元。

易觀智庫的最新團購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美團網占有54.19%的團購市場份額,牢牢坐穩了市場第一的位置。排在美團後面的是大眾點評網、百度糯米網、拉手網和窩窩團。

就在美團成為行業老大的同時,團購的概念已經變得有點陳舊,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成為新的熱門詞。所謂O2O,原本指的是線下商家通過線上平臺招攬顧客到線下消費,其定義跟團購很相似,但隨著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和風險投資行業的密集投資布局,O2O的定義變成了PC和移動互聯網來解決本地生活服務。團購跟導航、地圖、外賣和旅行等一起,成為O2O的其中一環。

BAT順勢將團購納入到O2O戰略中,騰訊投資了大眾點評網,百度投資了糯米網,阿里推出了淘點點。而且BAT還開始投資O2O的新業務,比如騰訊聯合京東一起投資了外賣網站“餓了麽”。

整個團購行業也都在向O2O轉型。美團也全面發力拓展外賣等O2O新業務。

“美團很悲摧,好日子剛到就結束了。如果沒有BAT的發力,美團在坐穩行業第一之後,是可以憑借市場地位提高毛利,然後通過漂亮的財務報表完成上市。現在只能被迫卷入新的大戰中去。而且這場戰爭比團購大戰還要艱苦。”一位拉手網前中層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對於第三次創業的王興來說,當年為了做飯否,把校內網低價賣給陳一舟,後者將校內改名人人,拿到數億美元融資並成功上市。而王興的飯否,卻因為內容問題而被關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興不太可能賣掉美團了,畢竟他有個巨頭夢。”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孫夢飛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

但對王興來說,避免被BAT吃掉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起跟BAT一樣的商業閉環,即美團自己的商業生態圈。

而要建立這個閉環,王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美團網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美團網全年交易額突破460億元。這僅僅相當於雙十一那一天阿里平臺上的交易額,以及去年京東平臺交易額的四分之一。

拉手捕蟬,美團在後

王興是Groupon忠實的學生。美團一開始的模式完全拷貝自Groupon,即每天只推出一款團購產品,先在北京開展業務,傭金比例也比較高。美團告訴跟自己合作的商家,團購是一個新的市場推廣渠道,他們給美團用戶的折扣價,相當於廣告費。

這一模式很快遭到了拉手網為代表的競爭對手的沖擊。一位拉手網前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拉手當時采取了跟美團完全不同的發展策略:推出一日多團,在多個城市同時建立站點,對商家采取大手筆補貼甚至零傭金的政策。

拉手網的目的很簡單,找風險投資要來錢,大量砸廣告,迅速把品牌和市場份額做上去。

這些辦法很奏效,拉手風頭蓋過美團。被逼無奈之下,美團迅速跟進,複制拉手的模式,“拉美雙寡頭大戰”的市場格局形成。

2011年底,Groupon成功上市,中國的團購行業也達到頂峰。當時易觀的統計是,市場上有大概5000家團購網站。也就在那時,拉手網拿著一份虧損嚴重的財務報表去美國申請上市,卻擱淺了。

上述拉手網前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公司上市受阻後,投資人開始介入日常管理,創始團隊被邊緣化,整個公司從業務導向開始轉向財務導向,即壓縮開支,裁減人員,對商戶的補貼也削減甚至取消了。

“這相當於自廢武功,以前投的錢都白投了,市場份額隨著戰略的收縮而減少。”上述拉手前員工說。

在拉手網燒錢時,美團要克制得多。行業寒冬來臨時,美團反而逆勢而上,“接收”了拉手網放棄的市場份額。

“美團的優勢是用戶體驗,拉手的優勢是銷售。當拉手的優勢被自己閹割之後,美團的優勢還在,而且把拉手的優勢也給繼承了下來。於是美團很快就成為行業老大。”上述拉手前員工說。

一位資深團購從業者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當時排名前十的團購網站,除了美團外都是玩命做市場和投廣告的策略。

這也是當時電商的策略,事實證明,燒錢燒得最厲害的電商網站和團購網站最後真的都死了。比如24券和樂淘網。

那時大量團購網站都是幾十元甚至幾元的團購商品,但美團的客單價一直比較高,幾乎很少有100元以下的產品,這讓美團的毛利要比同行稍高一些。

“美團的路線是農村包圍城市,大家燒錢最兇猛的時候,美團不開新站。它當時砸錢也拼不過人家。等到別人的站點不行了,第一批的商家也被教育出來了再進去。”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孫夢飛說,美團的優勢是技術和互聯網基因。相比其他團購創業者而言,王興的互聯網資歷要深很多。

行業大洗牌

一開始,團購網站們的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學習美國Groupon,先從餐飲行業入手,一家一家去找商家談,讓商家拿出一個套餐,在平時的基礎上打折,用戶從團購網站下單,錢交給團購網站,然後團購網站扣掉傭金提成後,把剩下的錢給結算給商家。

傭金比例一開始還比較高,因為商家不懂團購,團購網站們向商家鼓吹美國Groupon模式。Groupon在剛開始的幾年里,確實能拿到30%的傭金,商家把這些傭金當做廣告支出。

風險投資的湧入,造成了中國百團大戰,然後是千團大戰的格局。拿到投資的團購網站們,紛紛砸錢做廣告,高成本獲取用戶。當時互聯網行業最瘋狂的兩個行業,除了電商就是團購。

“當時只有廣告公司和團800這樣的團購導航網站賺到了錢。後來團購網站倒閉了,很多廣告公司甚至廣告費都沒有收齊。”一位窩窩團的前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

當團購網站們好不容易把商家和用戶培養起來了,市場也亂了。團購網站越來越多,但商家數量相對固定,於是出現搶奪商家的情況,商家的議價能力開始提升,要求降低傭金比例。像拉手這樣的大網站,憑借資本實力,采取了零傭金模式來搶奪商家。

而有些商家跟多個團購網站合作,吸引了天量的訂單,但自身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有限。造成消費者排隊現象,商家被迫出臺限制消費時間的措施,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商家以次充好,用剩飯剩菜來招待團購用戶,團購用戶只能在固定時間和餐廳位置最差的座位區域就餐等現象被媒體大量報道。很多用戶也抱怨說,自己成了餐館的二等顧客。

在中國團購行業最火的時候,“老師”Groupon也來湊熱鬧了。

Groupon在2011年通過與騰訊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在中國推出了“高朋網”,取高朋滿座之意。但高朋卻出現了水土不服。

上述拉手前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Groupon每進入一個國家,都是通過從競爭對手直接挖人、大面積高強度的廣告、對商戶的高昂補貼這三板斧來迅速占領市場。

高朋上線之初也是這個打法,但當時中國團購網站廣告大戰很激烈,高朋的廣告成本大增。在管理上,騰訊和Groupon兩派人馬內鬥嚴重。

當時國內團購網站上線的產品主要是強需求的餐飲、電影票和KTV等產品,但高朋的產品過於非主流,難以吸引用戶。最終高朋輸給了美團和拉手。

隨著資本開始進入寒冬,很多團購網站拿不到投資,紛紛倒閉,比如24券。中國團購市場進入“拉美大戰”的雙寡頭時期,行業完成了洗牌。同時,團購網站和商家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最典型的是電影院。最早的時候,團購網站從電影院收取較高傭金。後來競爭激烈,電影院不再願意把團購當做推廣渠道,而是當做新的銷售渠道。於是電影院要求團購網站先出錢包銷一部分影廳,至於座位是否賣得出去由團購網站負責。

這幾年,美團的電影業務做得很好。成立了專門的電影業務部門“貓眼”。王興稱,中國每年銷售的所有電影票中,貓眼占到了三分之一。美團在電影市場的話語權也提高了。

對影片發行方來說,過去在線下做戶外廣告,成本高,用戶少。但跟美團合作,用戶精準。而且電影院的影片排期是按照前三天的影片上座率安排的。

美團還打算在KTV和外賣等新業務上,複制電影業務的成功,把這些新業務以獨立的形式發展。但外賣行業是一個比團購更燒錢的行業,僅僅是外賣業務的物流配送成本就是個大問題。且BAT最舍得花錢的領域,恰恰就是外賣。

如何敵得過BAT?

Groupon在最火的時候,放棄了Google公司60億美元的收購邀約。但卻在成為行業第一、市場份額到達60%左右的時候開始走下坡路。其市值一度達到200億美元,但一路下跌到今天48億美元左右。

在孫夢飛看來,這是團購商業模式的先天不足,即低價引流的模式難以持續,用戶對團購網站的忠誠度很低,對用戶來說,哪里便宜去哪里。這跟電商的行業困境很類似。

窩窩團曾經想過提高毛利,放棄低毛利的單子,但導致自己失去很多老客戶。這與京東在電商行業成為第一卻依然虧損一樣,美團也遇到了類似的尷尬:用戶很多,毛利很低,交易額越大虧損越大。

不同的是,京東的虧損主要是對物流的投資。而美團的虧損主要是目前對於新業務的拓展,比如最近的外賣業務。

美團維持現狀,盈利不成問題。但如果不參與到BAT的O2O大戰的話,自己將很快被邊緣化。

BAT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布局依然是投入期,這些布局確實對財報有一定的拖累。過去巨頭們也放棄過一些重要但卻多年難見收益的領域。百度和騰訊就最終放棄了電商業務。但對於O2O,BAT是誌在必得。

過去幾年的互聯網行業里,唱主角的是“SOLOMO”的概念,即社交網絡(Social)、本地化(Local)和移動互聯網(Mobile)。其中本地化生活,是BAT目前爭奪最厲害的領域,也還沒有形成巨頭公司。因為社交提供了人流,移動互聯網提供了工具和應用,但最終要形成消費,還得靠本地生活服務。所以,BAT想要建立一個商業生態閉環,本地生活服務這塊必不可少。

但O2O需要有人在線下做地推。BAT往往不屑於也不擅長做這些事情,所以通過並購和投資來切入O2O。對美團來說,成為BAT追逐的獵物將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算王興有自己的情懷和夢想,但他的投資人未必有那麽多的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46

團購霸主美團網: 好不容易當上老大,巨頭們就敲門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711

美團網花了四年時間,坐上了團購老大的位置。 (CFP/圖)

解決了拉手和窩窩團這些對手後,在團購市場一家獨大的美團必須想辦法應對真正的勁敵——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如果美團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生態閉環,將難逃被BAT吃掉的結局。

在團購網站紛紛倒閉之後,美團網卻令人意外地身價倍增。

2015年1月18日,中國最大的團購網站美團宣布完成新一輪7億美元的融資。這輪融資中,美團的估值達到70億美元。

2010年,31歲的福建龍巖人王興,模仿團購業鼻祖美國Groupon公司建立了美團網。5年後,學生的估值超過了老師的市值。Groupon目前的市值大概是48億美元。

易觀智庫的最新團購市場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美團網占有54.19%的團購市場份額,牢牢坐穩了市場第一的位置。排在美團後面的是大眾點評網、百度糯米網、拉手網和窩窩團。

就在美團成為行業老大的同時,團購的概念已經變得有點陳舊,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成為新的熱門詞。所謂O2O,原本指的是線下商家通過線上平臺招攬顧客到線下消費,其定義跟團購很相似,但隨著BAT(百度、阿里和騰訊)和風險投資行業的密集投資布局,O2O的定義變成了PC和移動互聯網來解決本地生活服務。團購跟導航、地圖、外賣和旅行等一起,成為O2O的其中一環。

BAT順勢將團購納入到O2O戰略中,騰訊投資了大眾點評網,百度投資了糯米網,阿里推出了淘點點。而且BAT還開始投資O2O的新業務,比如騰訊聯合京東一起投資了外賣網站“餓了麽”。

整個團購行業也都在向O2O轉型。美團也全面發力拓展外賣等O2O新業務。

“美團很悲摧,好日子剛到就結束了。如果沒有BAT的發力,美團在坐穩行業第一之後,是可以憑借市場地位提高毛利,然後通過漂亮的財務報表完成上市。現在只能被迫卷入新的大戰中去。而且這場戰爭比團購大戰還要艱苦。”一位拉手網前中層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對於第三次創業的王興來說,當年為了做飯否,把校內網低價賣給陳一舟,後者將校內改名人人,拿到數億美元融資並成功上市。而王興的飯否,卻因為內容問題而被關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興不太可能賣掉美團了,畢竟他有個巨頭夢。”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孫夢飛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

但對王興來說,避免被BAT吃掉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起跟BAT一樣的商業閉環,即美團自己的商業生態圈。

而要建立這個閉環,王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美團網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美團網全年交易額突破460億元。這僅僅相當於雙十一那一天阿里平臺上的交易額,以及去年京東平臺交易額的四分之一。

拉手捕蟬,美團在後

王興是Groupon忠實的學生。美團一開始的模式完全拷貝自Groupon,即每天只推出一款團購產品,先在北京開展業務,傭金比例也比較高。美團告訴跟自己合作的商家,團購是一個新的市場推廣渠道,他們給美團用戶的折扣價,相當於廣告費。

這一模式很快遭到了拉手網為代表的競爭對手的沖擊。一位拉手網前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拉手當時采取了跟美團完全不同的發展策略:推出一日多團,在多個城市同時建立站點,對商家采取大手筆補貼甚至零傭金的政策。

拉手網的目的很簡單,找風險投資要來錢,大量砸廣告,迅速把品牌和市場份額做上去。

這些辦法很奏效,拉手風頭蓋過美團。被逼無奈之下,美團迅速跟進,複制拉手的模式,“拉美雙寡頭大戰”的市場格局形成。

2011年底,Groupon成功上市,中國的團購行業也達到頂峰。當時易觀的統計是,市場上有大概5000家團購網站。也就在那時,拉手網拿著一份虧損嚴重的財務報表去美國申請上市,卻擱淺了。

上述拉手網前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公司上市受阻後,投資人開始介入日常管理,創始團隊被邊緣化,整個公司從業務導向開始轉向財務導向,即壓縮開支,裁減人員,對商戶的補貼也削減甚至取消了。

“這相當於自廢武功,以前投的錢都白投了,市場份額隨著戰略的收縮而減少。”上述拉手前員工說。

在拉手網燒錢時,美團要克制得多。行業寒冬來臨時,美團反而逆勢而上,“接收”了拉手網放棄的市場份額。

“美團的優勢是用戶體驗,拉手的優勢是銷售。當拉手的優勢被自己閹割之後,美團的優勢還在,而且把拉手的優勢也給繼承了下來。於是美團很快就成為行業老大。”上述拉手前員工說。

一位資深團購從業者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當時排名前十的團購網站,除了美團外都是玩命做市場和投廣告的策略。

這也是當時電商的策略,事實證明,燒錢燒得最厲害的電商網站和團購網站最後真的都死了。比如24券和樂淘網。

那時大量團購網站都是幾十元甚至幾元的團購商品,但美團的客單價一直比較高,幾乎很少有100元以下的產品,這讓美團的毛利要比同行稍高一些。

“美團的路線是農村包圍城市,大家燒錢最兇猛的時候,美團不開新站。它當時砸錢也拼不過人家。等到別人的站點不行了,第一批的商家也被教育出來了再進去。”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孫夢飛說,美團的優勢是技術和互聯網基因。相比其他團購創業者而言,王興的互聯網資歷要深很多。

行業大洗牌

一開始,團購網站們的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學習美國Groupon,先從餐飲行業入手,一家一家去找商家談,讓商家拿出一個套餐,在平時的基礎上打折,用戶從團購網站下單,錢交給團購網站,然後團購網站扣掉傭金提成後,把剩下的錢給結算給商家。

傭金比例一開始還比較高,因為商家不懂團購,團購網站們向商家鼓吹美國Groupon模式。Groupon在剛開始的幾年里,確實能拿到30%的傭金,商家把這些傭金當做廣告支出。

風險投資的湧入,造成了中國百團大戰,然後是千團大戰的格局。拿到投資的團購網站們,紛紛砸錢做廣告,高成本獲取用戶。當時互聯網行業最瘋狂的兩個行業,除了電商就是團購。

“當時只有廣告公司和團800這樣的團購導航網站賺到了錢。後來團購網站倒閉了,很多廣告公司甚至廣告費都沒有收齊。”一位窩窩團的前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

當團購網站們好不容易把商家和用戶培養起來了,市場也亂了。團購網站越來越多,但商家數量相對固定,於是出現搶奪商家的情況,商家的議價能力開始提升,要求降低傭金比例。像拉手這樣的大網站,憑借資本實力,采取了零傭金模式來搶奪商家。

而有些商家跟多個團購網站合作,吸引了天量的訂單,但自身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有限。造成消費者排隊現象,商家被迫出臺限制消費時間的措施,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商家以次充好,用剩飯剩菜來招待團購用戶,團購用戶只能在固定時間和餐廳位置最差的座位區域就餐等現象被媒體大量報道。很多用戶也抱怨說,自己成了餐館的二等顧客。

在中國團購行業最火的時候,“老師”Groupon也來湊熱鬧了。

Groupon在2011年通過與騰訊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在中國推出了“高朋網”,取高朋滿座之意。但高朋卻出現了水土不服。

上述拉手前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Groupon每進入一個國家,都是通過從競爭對手直接挖人、大面積高強度的廣告、對商戶的高昂補貼這三板斧來迅速占領市場。

高朋上線之初也是這個打法,但當時中國團購網站廣告大戰很激烈,高朋的廣告成本大增。在管理上,騰訊和Groupon兩派人馬內鬥嚴重。

當時國內團購網站上線的產品主要是強需求的餐飲、電影票和KTV等產品,但高朋的產品過於非主流,難以吸引用戶。最終高朋輸給了美團和拉手。

隨著資本開始進入寒冬,很多團購網站拿不到投資,紛紛倒閉,比如24券。中國團購市場進入“拉美大戰”的雙寡頭時期,行業完成了洗牌。同時,團購網站和商家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最典型的是電影院。最早的時候,團購網站從電影院收取較高傭金。後來競爭激烈,電影院不再願意把團購當做推廣渠道,而是當做新的銷售渠道。於是電影院要求團購網站先出錢包銷一部分影廳,至於座位是否賣得出去由團購網站負責。

這幾年,美團的電影業務做得很好。成立了專門的電影業務部門“貓眼”。王興稱,中國每年銷售的所有電影票中,貓眼占到了三分之一。美團在電影市場的話語權也提高了。

對影片發行方來說,過去在線下做戶外廣告,成本高,用戶少。但跟美團合作,用戶精準。而且電影院的影片排期是按照前三天的影片上座率安排的。

美團還打算在KTV和外賣等新業務上,複制電影業務的成功,把這些新業務以獨立的形式發展。但外賣行業是一個比團購更燒錢的行業,僅僅是外賣業務的物流配送成本就是個大問題。且BAT最舍得花錢的領域,恰恰就是外賣。

如何敵得過BAT?

Groupon在最火的時候,放棄了Google公司60億美元的收購邀約。但卻在成為行業第一、市場份額到達60%左右的時候開始走下坡路。其市值一度達到200億美元,但一路下跌到今天48億美元左右。

在孫夢飛看來,這是團購商業模式的先天不足,即低價引流的模式難以持續,用戶對團購網站的忠誠度很低,對用戶來說,哪里便宜去哪里。這跟電商的行業困境很類似。

窩窩團曾經想過提高毛利,放棄低毛利的單子,但導致自己失去很多老客戶。這與京東在電商行業成為第一卻依然虧損一樣,美團也遇到了類似的尷尬:用戶很多,毛利很低,交易額越大虧損越大。

不同的是,京東的虧損主要是對物流的投資。而美團的虧損主要是目前對於新業務的拓展,比如最近的外賣業務。

美團維持現狀,盈利不成問題。但如果不參與到BAT的O2O大戰的話,自己將很快被邊緣化。

BAT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布局依然是投入期,這些布局確實對財報有一定的拖累。過去巨頭們也放棄過一些重要但卻多年難見收益的領域。百度和騰訊就最終放棄了電商業務。但對於O2O,BAT是誌在必得。

過去幾年的互聯網行業里,唱主角的是“SOLOMO”的概念,即社交網絡(Social)、本地化(Local)和移動互聯網(Mobile)。其中本地化生活,是BAT目前爭奪最厲害的領域,也還沒有形成巨頭公司。因為社交提供了人流,移動互聯網提供了工具和應用,但最終要形成消費,還得靠本地生活服務。所以,BAT想要建立一個商業生態閉環,本地生活服務這塊必不可少。

但O2O需要有人在線下做地推。BAT往往不屑於也不擅長做這些事情,所以通過並購和投資來切入O2O。對美團來說,成為BAT追逐的獵物將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算王興有自己的情懷和夢想,但他的投資人未必有那麽多的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73

PPP項目簽約率提至31.5% “叫好不叫座”疑慮漸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5758.html

PPP項目簽約率提至31.5% “叫好不叫座”疑慮漸消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2-15 13:23:00

半年之前PPP項目簽約率不足20%,而昨日發改委數據顯示,PPP項目簽約率已提至31.5%。PPP項目“叫好不叫座”的疑慮正在被逐漸打消,不過PPP落地難的諸多問題仍待解決。

半年之前PPP項目簽約率不足20%,而昨日發改委數據顯示,PPP項目簽約率已提至31.5%。PPP項目“叫好不叫座”的疑慮正在被逐漸打消,不過PPP落地難的諸多問題仍待解決。

今年5月,發改委建立了首個國家部委層面PPP項目庫,向社會公開推介1043個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

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披露了第一批PPP項目進展情況。截至11月底,已簽約項目329個,占推介項目數量的比例為31.5%。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民生證券研究院4月份一份研究報告推算出,當時PPP項目簽約率為13%。4月底,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在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發布會上表示,全國各地PPP項目簽約率大概在10%~20%。

根據發改委數據,簽約項目主要集中在市政設施、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領域。在發改委PPP項目庫眾多領域中,這些領域項目數量排在前列。

具體來看,329個項目中,汙水、垃圾處理項目104個,占31.6%;供水、供熱、燃氣等項目61個,占18.5%;學校、醫院、體育等項目41個,占12.5%;鐵路、公路、港口等項目38個,占11.6%。

汙水、垃圾處理,供水供熱等項目因為項目本身有現金流,且模式成熟,簽約率明顯高於其他項目。

從投資規模看,1億元以下的項目65個,占簽約項目的比例為19.7%;1億~10億元項目177個,占53.8%;10億~50億元項目58個,占17.6%;50億元及以上項目29個,占8.9%。10億元以下項目占73.5%,由此可見,簽約的項目金額普遍在10億元以下。

當然,也有大項目簽約。比如北京地鐵16號線在11月底簽約,該項目總投資495億元,社會資本方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拿下該項目。按照《北京地鐵16號線項目特許協議》,京港地鐵采用PPP模式參與16號線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並獲得北京地鐵16號線30年的運營權。

如何看待PPP項目31.5%的簽約率?簽約率提高原因是什麽?

國家發改委表示,第一批公開推介的PPP項目簽約情況總體較好。這表明一是推介的項目質量較高;二是各地在積極推廣PPP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是通過發改委集中推介提高了社會關註度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其實,發改委項目庫是以各地已公布的的項目為基礎,經認真審核篩選後納入PPP項目庫,集中向社會公開推介。因此發改委PPP項目質量較高。

而地方推出的PPP項目遠超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的估算,目前國家推出的示範、推介項目與已簽約但未納入中央項目庫的項目之和已經超過2400個,合計金額至少達5萬億元。

在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滑,融資平臺公司被剝離政府融資職能之後,地方政府也愈加重視PPP模式,這也直接推動了PPP項目落地的進度。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曾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基層忙著學習PPP模式,推介PPP項目。

不少地方如福建省也主動到北京、上海去推介PPP項目。

另外,入圍發改委PPP項目庫的項目在融資方面也有優勢。一些金融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由於現在真假PPP項目難辨,為了降低風險,一些銀行給PPP項目融資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進入國家發改委PPP項目庫或者列入財政部PPP示範項目。

由於PPP項目設計複雜,盡管“PPP叫好不叫座”說法失之偏頗,但PPP項目落地難的現象的確存在。

國開行上海分行規劃發展處處長於柢東近日在第一屆PPP融資論壇上表示,PPP難落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首先是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包括稅收等一系列法規問題。其次,社會資本難以把控PPP項目的風險。再次,政企在PPP項目利益分配上沒有一個標準,難以達成共識。最後,社會資本和政府雙方在培育契約精神上還有待加強。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38

VC到底好不好做?聽聽國外的知名風投都是怎麽說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8/159495.shtml

VC到底好不好做?聽聽國外的知名風投都是怎麽說的
騰訊創業 騰訊創業

VC到底好不好做?聽聽國外的知名風投都是怎麽說的

本文從美國知名風險投資人和擔任近十年國外大型品牌基金VC的角度,為你分析到底要不要做VC?怎麽才能做好VC?

本文由騰訊創業(微信ID:qqchuangye)授權i黑馬網發布。

近期一篇《為什麽我不做VC了?》的文章引起了創投圈的熱議。

人民幣基金的“崛起”帶來VC行業爆發式的增長,關於VC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問題也多了更多的探討。想做好VC到底是social能力重要還是判斷力更重要?到底什麽樣的人才適合做VC?

今天騰訊創業分享的這篇文章將從美國知名風險投資人和擔任近十年國外大型品牌基金VC的角度,為你分析到底要不要做VC?怎麽才能做好VC?

做不做VC最近成了創投圈一個謎一樣的話題,不聊兩句仿佛不好意思再寫創投圈公眾號了。

其實VC呢,就是一個“工作”。說得高大上一點,是一份“事業”;不高大上一點,是一個養家糊口的方式。畢竟,人總得找點事做嘛。用真格基金“人在塔在”說的一句話來形容就很貼切:“吶,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餓不餓,煮碗面給你吃吧。”

所以,投資經理這份工作可以讓那些金融行業的天之驕子們用“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這樣的理由來寬慰那些熬夜審著郵箱里一堆商業計劃書的自己、到處飛在機場頭疼欲裂的自己、被合夥人否掉力推項目的自己。

還有,做著一份競爭激烈、很可能多年拿不到carry的工作,但始終不放棄兢兢業業聊每一個項目的自己,期待稍稍平複一下內心的小焦慮。

其實,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不論它好,或者不好,它就像大部分職業會面臨的問題一樣,會遇到瓶頸期,會有各種各樣的難堪和困境,也會在初入職場時遭遇不知該如何面對創業者的困境,有時即使準備了一堆問題卻仍無處下手,發現自己沒有項目專業時的無比慚愧。

做VC會有陳悅天老師說的“刀口舔血”的感受,但更多的,還是通過看到自己喜歡項目逐漸長大,自己推薦的公司獲得合夥人首肯,通過投資的力量讓行業效率得到提升而獲得無比巨大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想到這里,看看文章底部孤單的閱讀數,我大概明天會寫一個《為什麽我不做媒體了》?

下面,來盤點下幾篇文章的核心觀點:

在曲凱的文章中給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1、投資的目的就是投獨角獸,找鯨魚

如今互聯網發展迅猛,互聯網因素和潛在獨角獸越來越少,年輕VC從業者卻越來越多。整個市場處於交替期,供大於求。

2、VC行業拼的就是人脈和信息

但是新入行的年輕人一清二白,信息嚴重不對稱。在這個行業不僅很難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很難積累優質的人脈。

僅僅第二條就已經讓年輕的VC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更何況現在整體行業的情況很不明朗。就是這個引起整個投資圈熱議的話題,創新工場文化內容領域投資負責人陳悅天也為大家分享了幾點自己對於要不要幹VC的2點看法。

1、優秀的VC要具備戰略規劃能力和跨界資源對接能力

陳悅天從事VC的四五年是中國VC行業變化最快的幾年,尤其是到2014年之後VC們越來越焦慮。新的投資熱點一個又一個,知名FA創業開新FA公司,大量資金和人才湧入,工具化網站和服務層出不窮,但就是因為整個市場做不出業績,人員的流動還是很大。

因此,在陳悅天看來如果想要繼續做VC就必須具備優秀的戰略規劃能力和跨界資源對接能力;真正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好這個行業的信息提供者。

2、在國內,技術壁壘和基礎設施十分關鍵

在陳悅天看來,如今創投圈的整體環境確實很糟。如果沒有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更新,沒有超大規模的用戶習慣和場景遷移,是不會出現平臺級的機會讓你抓住所謂的“鯨魚”的。其實這也正如昨天騰訊創業整理的文章一樣,技術壁壘和基礎設施十分關鍵。

那在國外,關於VC又有什麽看法?對於剛入行的年輕VC又有哪些啟發?一起來看美國知名風險投資人馬克·舒斯特和擔任國外大型品牌基金近十年的VC怎麽說。

VC的角色是“首席心理學家”和“陪練夥伴”

馬克·舒斯特(Mark Suster)是美國知名風險投資人,在1999年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並在2005年將這家總部設在倫敦的公司出售給一家法國上市公司。同年他在帕洛阿爾托創辦了第二家公司,後來出售給Salesforce.com,他自己也成為Salesforce.com的產品管理副總裁。2007年,舒斯特作為普通合夥人進入GRP Partners,開始了他的風險投資家生涯 。

關於VC,這位資深風險投資人有著以下2點獨特的看法。

一、VC首先得是個出色的“首席心理學家”

在多數人看來,VC角色的作用主要集中於對市場、趨勢、技術動態等方面的幫助,但在馬克·舒斯特看來,VC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夠識別人才並且可以說服最優秀的人加入到自己的團隊中來。這也就是馬克·舒斯特經常說的,VC的角色首先是個出色的“首席心理學家”。

我們可以幫助創始團隊處理棘手的戰略問題或棘手的談判,但這些大多是戰術性的。而VC能提供的最大幫助其實是“因材施教”,能夠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合夥人是一個優秀VC必備的素質。

比如,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就非常具備優秀VC的潛質,他和雪莉·桑德伯格之間的小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雪莉·桑德伯格,從商學院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公司擔任管理顧問。2001年加入Google公司,從2001年11月至2008年3月期間,擔任其全球在線銷售和運營部門的副總裁,負責Google的廣告及出版產品的網上銷售,也負責產品與圖書搜索的銷售業務。

就在紮克伯格正在尋找COO的時候,在2007年年底Dan Rosensweig舉辦的聖誕派對上遇到了桑德伯格,他認為桑德伯格“完美契合”了自己要找的COO這個角色。於是在2008年1月舉行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來討論。2008年3月桑德伯格離開Google後Facebook宣布聘請她擔任首席運營官,並且紮克伯格知道桑德伯格非常擅長運營。事實證明,進到公司後桑德伯格很快就開始試圖找出如何使Facebook盈利,到2010年,Facebook開始盈利。

二、VC的角色更多是“陪練夥伴”

除了“因材施教”,VC的角色更多是“陪練夥伴”。之所以這樣定位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VC一直都處於旁觀者的位置,除了幫助創始人度過困難期,解決遇到的麻煩沖突,VC更可以給公司決策者更多的意見參考。“幾個關鍵人物會直接決定公司的生死,無論這個公司的規模大小”,這是馬克·舒斯特一直在說的VC最核心的作用, 所以作為VC應該盡其所能的去觀察和摸索市場趨勢和行業動態。

談到做VC的真諦,馬克·舒斯特認為真諦就是VC所投資的公司,他們的存在是VC工作的價值。其實做VC就是一門看人的學問,沒有什麽了不起。要說真正寶貴的,其實是和你相關領域的投資團隊。

VC要成為一名教練員,而不是球員

這位在國外大型品牌基金擔任近十年的VC告訴我們,做VC是要成為一名教練員,而不是球員,做VC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工作角色。

目前有很多前任CEO開始投身到VC領域,但是依舊在用CEO的慣性思維去做VC領域的事情,雖然不會遭到太多的指責。但一個好的VC應該要有教練員的通觀全局的能力,而不是球員的執行能力。

在VC這個領域,最刺激冒險的不是績效而是下一輪的融資,這種情況應該會很多。而且做VC需要處理很多與合作夥伴的關系,在這個高度混合的環境里你需要說服他們一起來做投資工作。而且除了要與合作夥伴共同應對困難,這還是一個很寂寞的工作。如果年輕人真的很喜歡團隊工作的話,那麽VC不是很適合你。

做VC有很多艱難的事情需要處理,但這一領域最迷人的地方除了高薪就是可以和很多優秀的人合作,並且一個VC可以看著項目由想法到落地再到發展壯大的整個過程。

在我看來,世界上最糟糕的是做VC,但最自豪的是也是做VC。

在國內,圍城外的VC想進去,圍城里的VC想出去。

VC 風險投資 矽谷 創投 基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07

《大護法》叫好不叫座 國產動畫片要更多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8/1129250.html

原標題:不應局限於IP 國產動畫片要更多元

相比前年的《大聖歸來》和去年的《大魚海棠》,上周四上映的國產動畫片《大護法》顯得有些“另類”,沒有IP加持也不打“情感牌”。這部豆瓣少見的8分以上的國產動畫上映五天,票房僅四千萬元左右,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再現 《大聖歸來》或《大魚海棠》 票房奇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非合家歡又極具個人風格的國產動畫電影在目前的環境下似乎仍步履維艱。

再陷“叫好不叫座”怪圈

《大護法》講述了奕衛國大護法為尋太子誤闖花生鎮,並卷入一場被欲望支配的陰謀中的故事。該片最特別之處在於構想了一種似人非人的生命形態花生人,他們學習人類的語言,模仿人類給自己貼上假眼睛、假嘴唇,只能生活在“吉安大神仙”塑造的巨大謊言中以及刑法者的監視控制下。而太子和大護法的到來打破了小鎮的“規則”,最終解放了被支配的花生人。

該片目前豆瓣評分已升至8.1分,在近幾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中僅次於《大聖歸來》的8.2分,並遠高於《大魚海棠》的6.5分。然而高口碑並沒有讓其在影市上走得更遠。貓眼專業版顯示,截至昨晚,該片累計票房剛過3800萬元,全國排片率除了上映首日達12%以外,之後幾日便一直穩定在8%左右。

《大護法》再中“叫好不叫座”魔咒,檔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期的競爭對手,如“合家歡”口碑動畫續作《神偷奶爸3》、“大IP 打底”全明星陣容的《悟空傳》,都有更好的觀眾基礎。影院人士告訴記者,像《大護法》這樣的小眾題材影片只會被排在做補充的第二陣營,其他熱門影片上映後該片排片率還會再下降。

票房遇冷的情況也在出品方的預料之中。《大護法》與《大魚海棠》同為光線彩條屋出品,但在宣傳期間出品方不再大談票房空間,而是強調對於具有藝術性原創動畫的看重與延續。彩條屋總裁易巧就多次表示,國產動畫不能局限在IP里,原創動畫應該更加多元化。

不同聲音讓作品變得更好

在主流的褒獎聲背後,也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大護法》的優點與缺點一樣明顯,最大的問題在於導演對視聽語言的把控不足。影評人馬小褂指出,故事的推動缺乏邏輯性,影片以大護法為第一視角,但這個人物從頭到尾沒有成長,很難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其他許多角色的動機又有些站不住腳,“沒有做好基礎的架構,再出彩的概念,也只是在故作玄虛罷了。”他還認為影片許多場景機位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場面調度可言,“構圖幾乎純粹是為了凸顯美術而成立的,作為鏡頭而言,完全沒有其合理性。”

這些電影技巧上的不足與導演不思凡的經歷息息相關,這位原名楊誌剛的導演在《大護法》 之前只拍過《黑鳥》《小米的森林》 等動畫短片。對於眾人的意見,不思凡在微博上表示,感謝他人評價帶給他的進步:“我沒學過動畫,更沒學過電影。一直羞於自詡自己是個動畫人……心總想著能不能做出好作品,和喜歡自己的觀眾溝通,做的(得)不好,總覺得虧欠。這些聲音會讓我變得更好。”

在“爆款”《大聖歸來》之後,越來越多資本進入了動畫產業,目前大環境如不思凡曾經歷過的那樣:“幾乎所有原創人都在問一個問題——動畫怎麽做才商業,動畫應該怎麽賺錢?”這樣的聲音讓他不快樂,最終不思凡選擇不當“花生人”,而是努力做保留“赤子之心”的太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15

《銀翼殺手2049》為何叫好不叫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30/165753.shtml

《銀翼殺手2049》為何叫好不叫座?
娛樂獨角獸 娛樂獨角獸

《銀翼殺手2049》為何叫好不叫座?

2D轉3D,是為票房不佳尋找的保底特效藥?

來源 | 娛樂獨角獸

由華納兄弟影業和索尼哥倫比亞影業聯合發行的經典科幻續作《銀翼殺手2049》昨日(10月27日)起正式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排片21.1%,不及同日上映的由吳彥祖主演的另一部好萊塢災難片《全球風暴》的33.1%,預計首日綜合票房在2000萬上下。     

影片是1982年《銀翼殺手》的續作,由大師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該片在科幻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故事核心和電影美學風格也直接影響了後續諸多科幻作品,盡管褒貶不一,但在影迷心中仍舊被奉為影史科幻電影的第一名。 

《銀翼殺手2049》由《降臨》、《囚徒》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攝影師是好萊塢的“無冕之王”羅傑·迪金斯,配樂之一請到了漢斯·季默,這樣的陣容雖不能說超越本就完美和偉大的前作,但在時隔35年後,還能將其續作完整且非常驚喜地打磨出來,也實屬難得。

微信圖片_20171030133114

影片10月6日在北美率先上映,媒體和觀眾評分非常理想,爛番茄88%,MTC81分,IMDB8.5分,這和前作的評分近乎相同,不過這個成績卻沒能轉化為票房,北美上映20天,票房僅7673.8萬美元,在海外其他地區目前也只有1.2億美元票房,對成本1.5億美元的本片來說,全球至少要在5億美元才能回本。

盡管中國內地今天剛剛上映,不過根據首日的票房表現,影片將會和上半年《攻殼機動隊》的最終走勢大致相同,因此在擁有較高口碑下的本片,卻沒能獲得預期中理想的市場表現,好萊塢片商們對重啟陳舊IP的制作意圖和思路,也許會由此被貼上“高風險”的標簽。 

導演的文藝屬性令影片風格並非市場主流 

《銀翼殺手》的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在好萊塢是少有的能夠駕馭多種類型且都有較高品質保證的導演之一,科幻片《異形》、《銀翼殺手》、《火星救援》等,史詩片《角鬥士》、《天國王朝》等,戰爭片《黑鷹墜落》,劇情片《末路狂花》、《謊言之軀》等,是標準的好萊塢創作體制里誕生出的導演,即有著清晰準確地商業判斷和工業模式化的制造,若是要延續《銀翼殺手》系列,要想推陳出新,再找如雷德利·斯科特一般的好萊塢系導演,註定很難勝任。

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加拿大導演,最早以執導外語片出身,令他聲名鵲起的作品《焦土之城》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從而打開了好萊塢之門。之後進入好萊塢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囚徒》大受好評,羅傑·迪金斯的攝影和維倫紐瓦在這部影片里揮灑自如地敘事技巧完美契合,盡管片長近乎160分鐘,但卻始終引人入勝。緊接著的《宿敵》雖然有些過於作者化,但強烈的懸疑氣氛營造同樣贏得了不少的贊譽,而這兩部影片也讓他在好萊塢逐漸站穩腳跟。

微信圖片_20171030133125

有別於如雷德利·斯科特一樣的好萊塢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這種“外來系”導演完全是靠作品才能闖入長久被美國人“占領”的電影殿堂,而往往是這種類似於不同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外國導演,能用專屬於自己的風格和語法詮釋出電影之美,對於華人導演,李安如此、吳宇森如此、張藝謀也是如此。

真正讓維倫紐瓦在好萊塢被重視的作品應該是《邊境風雲》,在這部影片中他用獨到對節奏地掌控、懸疑感的鋪陳和營造,加上與羅傑·迪金斯擅用的低光鏡頭匹配的凜冽敘事,讓維倫紐瓦的作者性和商業性在影片中融合在了一起。

今年1月在中國內地上映的《降臨》也是其作品,憑借這部電影維倫紐瓦也成功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緩慢地敘事一直是他電影里特點,在《銀翼殺手2049》里依舊如此,原本前作《銀翼殺手》就有些過於緩慢,甚至被詬病敘事拖沓無聊,而在這部影片中維倫紐瓦的特點延續了前作的慢和平。 

這其實對觀眾是有一定的考驗的,像上文提到的《攻殼機動隊》,上映時評價不高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敘事緩慢拖沓。對去影院為享受兩個小時純娛樂或為放松的普通觀眾,這樣慢節奏且對故事本身沒有非常強核心敘事性的影片,就是一個挑戰。 

《銀翼殺手2049》的片長為163分鐘,在院線影片中算時間很長的,而在敘事緩慢的前提下片長還將近三小時,普通觀眾是鮮有耐心的,盡管在網絡上評價非常好,但大多來自於影迷或是《銀翼殺手》的粉絲,而看完豆瓣的評分也會顯而易見地出現評價兩極。

微信圖片_20171030133136

維倫紐瓦是拍文藝片出身的導演,在進入好萊塢商業領域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商業大制作,他在前幾部作用里的過人之處和鮮明特征卻成為《銀翼殺手2049》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對比《降臨》全球2.03億美元,《邊境殺手》全球8487萬美元的票房,就可見文藝屬性過重且帶著個人作者化的導演,在面對商業市場挑戰時,會出現的這種分裂式結局。 

2D轉3D,是為票房不佳尋找的保底特效藥? 

相信在《銀翼殺手2049》上映之前,許多中國觀眾都被影片“中國特供3D”的消息激怒過,在上映前該片海外的發行方索尼哥倫比亞公司還在微博公開表示“影片3D並非中國特供”,以此來消除觀眾的疑惑。 

在微博上也有諸多網友紛紛發聲希望影院都排2D場次,保證最佳的觀影效果,之後便有多家影院公布了影片上映後的2D排片,以此來換取大眾的關註和觀眾的支持。 

觀眾此次對影片2D版本的渴求,原因是來自該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的親自推薦,他稱觀看本片最佳的方式就是普通2D,而不是3D,也不是IMAX。在言論擴散後,在被長久“中國特供3D”欺騙下的中國觀眾就有了理由和信心向院線方索取2D排片。

微信圖片_20171030133148

此次事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暑期,“中國特供3D”的《諜影重重5》,在影片上映伊始全國基本都是3D排片,但原本為2D制式的影片以及保羅·格林格拉斯代表性的手持鏡頭根本不適合3D觀看,令網友大為憤怒,在一些微博大V的帶動下,網友也紛紛聲援影片的2D排片,最終在觀眾的支持下全國陸續加開了2D場次。 

目前的好萊塢影片大多會用3D、IMAX3D、2D這樣的格式上映,而在除中國內地之外全球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確是能夠同時有這三個版本上映的,但在中國內地,3D影片幾乎看不到2D排片,無外乎是3D的票價略高於2D,而據索尼哥倫比亞官微聲稱這並不是中國特供,屬於全球範圍共有的制式,也就說明發行方在對影片做全球發行時,就加開了3D版本。

在近些年的中國市場,除好萊塢大片慣用的3D格式外,許多國產片也紛紛加入“轉制3D”的陣營,因為票價高於2D版本,許多制片公司都會選用3D發行影片。但在目前中國影院3D設備建設還並沒有完全達標的情況下,導致這種臨時轉制3D的影片所呈現效果非常差,尤其是警匪片、喜劇片等完全沒有必要用3D制式的影片,“暗、看不清”是觀眾唯一的感受。 

在這樣的狀態下,中國觀眾也就不得不接受去影院觀看本來是2D格式的3D影片,由於沒有渠道申訴這種“霸王條款”,觀眾也就習慣了這樣的情況,因而對許多好萊塢2D影片來說,在中國就會選擇用觀眾“不得不接受”的3D格式放映,且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無法獲知影片在北美的原始放映版本,所以就達到了賺取高於2D價格的3D票房。 

《銀翼殺手2049》之所以能夠如此,也許是發行方對影片票房前景的不夠樂觀,像上文所陳述的觀點以及維倫紐瓦過去幾部影片的全球票房並不高,導致發行方對影片的全球發行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從而會選擇3D格式提高票價,能從中多賺取一些收益。

而影片目前的全球票房證實了發行方的擔憂,不過3D也沒能挽救影片糟糕的市場表現,在過去較容易“蒙混過關”的中國市場,此次也在觀眾的聲討中加上了2D排片,發行方的算盤也許是打錯了。 

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中國,讓觀眾看到一部影片本應該有的原始樣貌和版本是觀眾應得的基本權利,不管是哪一方為賺取利益從中更改電影的格式或版本,都是對影片的不尊重、觀眾的不負責任。中國觀眾此次能夠第一時間爭取2D排片,是中國市場對外界的一個信號,中國觀眾不再是能夠被輕易欺騙的初級觀眾了。

《銀翼殺手2049》從影片質量上講無可厚非,是能夠和35年前的《銀翼殺手》相媲美的續作,但因為導演個人風格的強烈和影片受眾的限制,導致影片並沒能獲得理想的票房收益,且在中國被“特供3D”風波侵襲後,輿論評價受到影響。

好萊塢片商如何在保證商業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加入像維倫紐瓦這樣與“舊好萊塢”格格不入的標新立異在影片中,是之後要考慮的面對的。 

好萊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56

好不主席:賭白頭片

1 : GS(14)@2011-08-20 21:41: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534703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困境又豈是小市民能夠獨力可支。莫說是普羅升斗,就算是一般公司的老闆,亦要叫苦連天,經營成本不斷上漲,提價空間卻極有限。有商界友人承租的乙級寫字樓,租金不夠 3年已經暴漲一倍,升幅媲美旺區黃金地舖。雖然業務勉強掹上零售車邊,然非奢侈品始終受惠有限。固定成本中,租金幾佔三分一,你說又有多少生意能夠兩年翻一番?
亦難怪很多公司不務正業,炒賣去也,怪只怪香港身處的畸形環境。我都是過來人,所以充份了解「生意淡薄,不如賭博」。各位不要誤會,我並不是事先張揚,以備將來萬一傳出「閒資盡博爆額對冲」的時候好作開脫。只是蔡版主當日在我上市不久的貼心話:「千萬不要行差踏錯,否則筆下如實照錄。」言猶在耳,不敢造次。但確實炒賣的誘惑只要可一,就可再,反正一件污,兩件穢,三件冇閉翳。
2 : 游浪潮(3792)@2011-08-20 22:12:00

其實中小企現在真的好苦... 租貴人工貴d野偏偏無乜得貴...
3 : cat(10099)@2011-08-21 00:20:54

2樓提及
其實中小企現在真的好苦... 租貴人工貴d野偏偏無乜得貴...


認同. 香港大多數物品 / 原材料都由中國進口, 人民幣升值再加上國內通漲大大影響中小企盈利.
4 : GS(14)@2011-08-21 10:15:05

唔通賭能興家?
5 : 游浪潮(3792)@2011-08-21 10:16:14

小賭養妻活兒,大賭創業興家?smiley
6 : GS(14)@2011-08-21 10:18:47

5樓提及
小賭養妻活兒,大賭創業興家?smiley


看來就是迫於這樣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807

好不主席:回大讀者

1 : GS(14)@2011-11-02 22:35: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763430
打工要適應上司作風

上個星期寫了一篇提及同事請示工作,而我的管理預期又是甚麼的文章。曾先生的意見,不介意的話(其實若然介意亦愛莫能助,最多聽候閣下臉書留言),在此原文照錄:自己指令唔清楚,又唔信任做實事的下屬,唔放權不特止,仲擺出一副「係咁㗎喇,我係老闆,你係伙記」。若果你間公司係私人公司,無所謂,但若係上市公司就有負股東──你無做好你的工作。
看完真係抹一把汗,差點想看一下當天收市價會否反映文章見報「有負」影響。其實短短篇幅難以鉅細靡遺詳述事件經過,但重點只想說明滿足老闆「甚麼報告、如何報告」的重要性。
我不是富二代,沒那福份等做老闆。好說也有十多年亦也不過是別人下屬,奇形怪狀的上司都曾邂逅,骨子裏我倒覺得他們挺正常,反正也還不是要服侍其他上上司。而我知道從來不是老細們去配合我的工作,照顧我的感受,而是那份薪水已經涵蓋所有,至少我是如此認為。
另外毋須翻查員工手冊或職能範圍亦都心裏有底,我的責任除了幹好「實事」(聽起來蠻像區議員的競選口號),就是「練習」,每天返工就是「練習」如何適應公司的文化和上司的作風。我不是公僕,不用更高的陳義,我只要真的做好一份工再一份工,直到有一天好像「練習」夠了,才跑去創業。然後才發現做老闆的「練習」更煩,不過已是後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58

好不主席:樓市明燈

1 : GS(14)@2011-12-12 22:09:4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883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