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雲端筆記服務Evernote宣布裁員以及關閉海外三個分公司,未來將聚焦在有實質獲利能力的業務,在資金活水將逐漸乾涸的情況下,網路業應積極轉型為「蟑螂型企業」,才是未來的贏家。 譯者.連育德 日前傅出Evernote精簡人 事、關閉台灣、新加坡 及俄羅斯三個分公司的新聞,可能不少人和我一樣看了心驚驚。這款雲端筆記在我的工作與生活裡扮演重要角色,要是就此消失,後果我不敢多想……。 新任執行長歐尼爾《Chris O’Neill)的縮編決定,表面上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公布消息時這麼說:Evernote的優勢在於筆記、同步、搜尋,這三個核心功能,將是我們未來的重心。」 錯失機會沒能賺取利潤 我只用到這三種功能,聽到這段話直點頭。再說,歐尼爾信誓旦旦,表示公司未來將積極耕耘像我這樣的「專業版」(premium)付費用戶,以及多達兩萬家的企業版用戶。咦,那我到底有啥好抱怨的? 我感慨的是,經過一二年五月籌資後的Evernote,市值上衝到十億美元,成為「獨角獸」級新創企業,無奈如今神話光環不再。《商業內幕》 (Business Insider)記者金尤京(Eugene Kim)寫道:「要說Evernote是過去式也可以,要說它是正在轉型的成熟企業也行。但大多數受訪人都認為,Evernote當初成長紅不讓的時候, 錯失機會站穩浪頭,沒能從廣大的用戶群賺取利潤,如今獨角獸露出生病的跡象。」獨角獸病懨懨,那可不妙,不就代表有死翹翹的可能嗎?但Evernote目 前的業務似乎仍在成長,成千上百萬用戶為了生活更有條理,願意花二十五或四十五美元年費使用。 Evernote若非獨角獸企業,恐怕沒有人覺得它的氣色不佳。 財務吃緊靠救命金營運 問題就出在這裡Evernote 創辦初期常有財務吃緊的問題。一名投資人在二00八年年中撤資,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李賓(Phil Libin)無計可施,幾乎要關閉公司。就在此時,他接到瑞典一名Evernote 死忠用戶的電話,經過幾天透過網路打電話聯絡,對方匯來五十萬美元的救命金,公司得以繼續營運。 到了一二年,來自法人 的資金活水源 源不絕,已超 過Evernote營運 所需。那年五月 籌得七千萬美元 時,李賓寫道:「進行這次籌資, 並非要因應業務 所需,而是我們 認為打造一個健 全的金融基礎建 設很重要,這樣 才能保持創新、 走得長久。」短短半年後,Evernote 又籌資八千五百 萬美元,李賓這 次說:「嚴格說 來,我們並不需要這筆錢,但資金多一點比較安心。」金尤京指出,從那時候起,Evernote把資金投注在許多新的業務,有的失敗有的成功。公司規 模持續成長,只是已經不如一二年風光,因此現在啟動瘦身計畫,聚焦有實質獲利能力的業務。Evernote仍把公開上市視為終極目標,但李賓接受《華爾街 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訪問時說,離上市還要一、兩年時間,而且可能要進一步籌資才能做好準備。原是谷歌資深高階主管的歐尼爾,七月時接任Evernote執行 長一職,李賓則維持執行董事的職位,另外也擔任一家創投公司的合夥人。 資源有限才會創意無窮 經過這番折騰,或許最後有好的結果。Evernote依舊是一家產品酷、用戶死忠的企業,但這次挫敗讓人不禁要想,如果它過去幾年沒有獨角獸的金光閃閃,經營之路會不會走得更順遂。 拿義大利傳統文具大 廠Moleskine做對比,或許有幫助。偶爾也與Evernote合作的Moleskine,成立於一九九七年,一三年在義大利公開上市。它從來不是獨 角獸企業,股價也沒有驚人表現,但市值卻高達三.七七億美元,營收與獲利呈現穩健成長,更在今年首度發放股利。沒有人會說它「病懨懨」。 在網路泡沫破滅時與人 創辦網路相簿Flickr的菲可(Caterina Fake),日前撰文寫道:「科技圈即將有瘟疫蔓延,獨角獸性命難保。」資金活水將逐漸乾涸,「蟑螂型企業」才是未來幾年的贏家。她說,現實生活的蟑螂可 以六周不吃東西,只靠「油脂、頭髮或膠水」活命;小強企業就算沒有金主挹注或華麗辦公室,也能撐下去。菲可認為這是好現象,「資源有限,才會創意無窮。」 坐擁八千五百萬美元的資 金,我相信不可能激發不了創意,畢竟網路圈這幾年的投資熱潮並非一場空。但如果網路業即將進入蟑螂當道的年代,我真心希望Evernote趕快學會小強精神,因為我的生活記錄大多都交給他們了。 上任不到三個月的執行長歐尼爾(左)認為,Evernote應該專注在筆記、同步、搜尋三塊核心業務上,才能有所成長。 |
4月中旬以來,受此業績增長乏力的擔憂,蘋果公司(AAPL.O)股價暴跌,一個月時間里股價跌去近17%。不過,有人看壞也有人看好,巴菲特就是其中一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文件顯示,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2016年一季度末豪擲十億美元購買蘋果公司股票。聲名赫赫的投資人卡爾·伊坎則於今年4月28日宣布,出於蘋果產品在中國銷售增長率的擔憂,已將手中所有蘋果股票盡數賣出。與此同時由億萬富翁大衛·泰珀率領的對沖基金Appaloosa Management也清空了旗下所有對蘋果的持倉。
巴菲特首次青睞蘋果
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對外透露,一季度已收購超過980萬股蘋果公司股票後,蘋果股票於星期經歷一輪上漲。值得註意的是,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激進投資者卡爾·伊坎和對沖大鱷大衛泰珀紛紛把所持有的蘋果股份拋售一空。
這是伯克希爾第一次投資蘋果公司,巴菲特以每股約109美元的價格購入,總投資額約為11億美元。據公司最新上報的13F文件顯示,這是伯克希爾一季度唯一一筆投資,伯克希爾月因此躋身2016年1季度第二“蘋果投資人”。
截止紐約時間5月17日收盤,蘋果股票較前一日小幅回落0.42%至93.49美元,顯著低於伯克希爾購入的每股價格。自2015年7月以來蘋果公司的股價一直跑輸標普500指數,上周更是創下了一個52周以來新低點,谷歌公司因此短暫回歸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位置。兩家公司差距甚微戰況激烈,雖上周不慎落馬,蘋果公司於本周一再次奪回市值王者稱號。
(數據來源:Wind統計)
美國銀行和高盛分別以786萬股和749.3萬股位列一季度蘋果最大額買單的第三、第四位。
知名對沖基金綠光資本的創始人大衛艾因霍恩也調整了蘋果股票的持有倉位。據SEC最新披露的13F文件顯示,綠光資本2016年1季度持有蘋果公司月821.3萬股股票,較去年四季度披露所持628.47萬股增持近192.83萬股,躋身一季度增持機構榜單前20。
SEC文件還顯示,被稱為“傳奇投資者”的利昂·庫珀曼旗下的歐米茄顧問基金,一季度再次購入進入蘋果價值2500萬美元的股票。
蘋果公司一直以來都是對沖基金的寵兒,然而花無百日紅,根據SEC的備案文件,讓各大公司聞風喪膽的億萬富翁卡爾伊坎已於今年一季度將所持有約4576萬股蘋果公司股票盡數拋售。龐大的交易數量售使卡爾占據2016年1季度蘋果股票拋售榜單首位,是位居第二的海納國際集團拋售股數(2596.5萬股)的約1.76倍。
然而,對沖巨鱷對這個科技巨頭的拋售並非孤例,據SEC公布的文件顯示,對沖基金大鱷大衛泰珀曾一度持有蘋果公司125萬股股票,市值約1.33億美元,如今也已拋售一空。一季度老虎基金)拋售蘋果約494.3萬股、橋水基金拋售22.7萬股。
面對接二連三減倉和清倉的驚人轉變,眼看將要“失寵”的蘋果公司不知作何感想。據高盛數據統計,自2015年8月以來,833家對沖基金中共有146將蘋果公司做為投資組合中的最重持倉,蘋果公司也因此在高盛設立的“最受基金公司歡迎股票”榜單中奪得榜眼。
然而,蘋果Iphone業績放緩,2016年一季度財報顯示的銷售和盈利數據皆令人失望,從而股價一路下滑,於紐約時間5月12日正式跌破90美元大關,創2014年6月以來新低。
彭博數據顯示,雖然多空兩軍對峙激烈,一季度排名前20的“空軍大佬”賣出數量遠勝多軍。Business Insider在一篇評論中稱,事實上,蘋果公司已經喪失了其世界最具價值公司的地位。
(數據來源:Bloomberg)
互聯網公司失寵
一季度數據顯示,大佬們似乎對互聯網科技公司興趣缺缺。
數據顯示,伯克希爾一季度除了大舉買入蘋果以外,David Tepper的基金阿帕盧薩資產管理公司還購入陷入困境的制藥公司Valeant共94.5萬股股票,今年一季度期間所持市值約為24.8億美元。根據文件內容,Tepper大舉出手,於一季度購入160萬股Facebook,以及690萬股美國銀行。
雖然在過去的幾年里伯克希爾一直逐步加大在IBM的持倉,但其對科技類公司的投資一直十分謹慎。在逐漸買入20萬IBM公司的股票後,伯克希爾目前持有IBM市值約123億美元。購入蘋果是伯克希爾截至目前唯二的科技類別投資,巴菲爾表示,目前還將考慮支持一個財團投資者出價收購雅虎核心資產。
巴菲特對科技公司的保守投資態度一直不秘密,他表示,自己不甚明白科技,並認為科技公司很難捍衛自己的競爭優勢。相反,他喜歡保險公司、工業、金融、以及可口可樂一類的知名品牌。
據SEC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伯克希爾一季度除購入蘋果公司股份外,也有其他壯舉。公司2016年一季度對所持富國銀行股份原封不動,將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稍作調整,小幅賣出3萬股;卻將手中所持有AT&T公司4657.7萬股股票盡數拋售。
卡爾伊坎除拋售蘋果以外,亦拋售所持有Paypal1844.3萬股,占公司對該股總持倉量的32.8%。
老虎基金一季度披露數據顯示,基金分別對亞馬遜和京東減倉,亞馬遜持倉減少215.1萬股,較2015年四季度的319.3萬股下降67.4%倉位;減少持有京東1561萬股,較2015年四季度5961.5萬股下降26.2%倉位。
隨著英國脫歐後全球避險情緒的消退,全球股市的狂歡持續。美國標普500指數在7月12日創下歷史新高,這種勢頭仍有增無減;由於油價暴漲提振能源類股,加拿大股市創11個月收盤新高;相較之下,此前被各界追捧的黃金卻黯然失色,COMEX 8月黃金期貨收跌1.6%,錄得四連陰。
看到這兒,不少美股交易員都對記者表示,“股市走勢令人摸不著頭腦——在高估值、高風險的背景下仍創下新高。”那麽在下半年,股市是否仍是優選標的?年初至今瘋狂的商品行情是否仍能繼續追逐?黃金又價值幾何?
諾亞香港研究總監夏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白銀漲幅高達50%,黃金反彈近30%,貴金屬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低估值的優勢正在消失。隨著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不確定逐步消除,下半年對金屬以及其他大宗商品比較謹慎。”
不過,盛寶銀行首席投資官Steen Jakobsen則對記者表示,對於中短期金價走勢持樂觀態度,全球經濟有下行風險,預測今年年底升至1350 美元/盎司。
美股創歷史新高
7月13日,標普500指數和道瓊斯工業指數雙雙創紀錄新高,美股錄得三連陽,而標普500指數早在昨日便突破了歷史高點。
標普500指數收漲0.70%,報2152.04點;道指收漲0.66%,報18347.67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漲0.69%,報5023.08點,創年內收盤新高。
其中,科技、材料和能源類等景氣類股在標普成份股中漲幅最大,這也主要受對美國經濟穩固增長預期支撐。
“在1820-2130之間橫盤整理兩年之後,標普500指數已突破該區間頂部。如買盤本周成功守住新高,則此番突破並非假突破(就像2007年那樣),標普後市或迎來更大漲幅。” 嘉盛集團分析師Fawad Razaqzada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表示,標普最近一次盤整期為兩年左右,既然買盤已明顯取勝,市場可能還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才會再度“超買”。
對於近期瘋狂的美股走勢,諾亞財富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支持總監王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發達國家中,唯有美國經濟獨領風騷,近期非農就業數據大超預期,而同時市場對於加息的預期仍然不強,因此過剩的流動性唯有選擇流入美股市場。
不過,資深美股交易員司徒捷並不認為這將是如2013大牛市的起點,而只能是一個強勢段波段的起點。
“從VIX Contango(波動性指數期貨溢價) 的位置來看,已經偏向於極端高位了。下周開始,第三季度季報就開始了。接下去一直到 7 月底可能才是決定性的。何況中間還夾雜一個美聯儲FOMC會議(7月26-27)。”司徒捷告訴記者。
眼下美股的瘋狂漲勢也提振了亞太市場情緒。7月13日,日經225指數開盤上漲1.5%,報16343點;韓國首爾綜指開盤上漲0.82%;香港恒生指數開盤上漲0.6%,報21356.64點。
黃金超買回調
與股市的狂歡相悖,從本周一開始,避險的黃金失寵。投資者湧入股市,尤其是美國股市;此外,受到美國經濟數據略微改善的提振,美元設法守住了脫歐後斬獲的大部分漲幅。這也打擊了黃金的上漲勢頭。
“但ETF投資者還是擠在黃金里面,原因可能是仍然擔心脫歐的經濟後果以及意大利銀行業的健康。所以,金價本周的下跌可能是因為金融投資者了結獲利投機頭寸。” Fawad Razaqzada稱。
截至北京時間7月13日12:20發稿前,國際金價報1337美元/盎司,已較日內低點小幅反彈。
事實上,CFTC的頭寸數據顯示,
基金經理人等金融投機者在7月5日當周擴大了凈多頭頭寸至歷史新高,這顯然意味著現在獲利回吐的潛力很大。不僅黃金如此,上周白銀的凈多頭也創下歷史新高,接近81000張。除此以外,黃金也到達了一個重要的技術阻力區域。
有分析師指出,由於全球避險情緒仍存,尤其是此後的意大利公投、歐洲銀行業風險、美國大選等風險事件,本質上短期內金價仍然強勢,有鑒於此,某種回撤可能使震蕩指標走出超買區域,為新的多頭在更好的價位入場提供機會。
下半年關註貨幣政策分化
走進下半年,全球市場仍將受到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分化的影響。
諾亞研究認為,2016 年下半年,預測美國最多加息一次;歐洲央行預計維持現有的負利率政策,不排除加碼QE 的可能性;日本央行實施負利率收效甚微,可動用的政策手段愈發捉襟見肘,進一步擴大負利率的可能性仍存。
具體來看,美國經濟複蘇趨緩但相對穩定,預計增長率維持在1.7%;歐元區呈現弱複蘇,增速或將在1.4%-1.6% 左右;受貨幣升值等的影響,日本經濟複蘇仍困難重重,增速將維持在0.5% 的水平。
新興經濟體分化將有可能加劇,其中,亞太新興經濟體整體有望維持高增長,特別是印度;東歐新興市場將轉為正增長;拉美地區繼續深陷通脹與衰退並存的困境;中東與非洲地區有望從大宗商品價格的企穩回升中獲益。
針對2016 年下半年海外資產配置,主流觀點認為,從地區方面來看,歐美發達國家主要靠選股,新興市場主要靠擇時。
“歐美股市目前缺乏趨勢性投資機會,我們從整體上判斷,建議投資者標配。展望2016 年下半年,投資者不宜對貝塔收益有過高的預期,擇時不如選股,選股不如選擇有選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夏春表示。
他也指出,已將對新興市場的判斷由之前的低配調整為標配。從整體來看,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相比,價格偏差帶來的投資機會較多。但另一方面,新興市場的波動性較高,擇時的重要性也更高。2013 年至2015 年的3年里,新興市場整體表現疲弱,展望2016 年下半年,全球貨幣政策分化有所減輕,美元強勢告一段落,在油價回暖的帶動下,新興市場的股債表現仍值得期待。
潮水退去,檢驗誰還穿著短褲的時候來到了。
作者:李靜玉 編輯:李忻融
《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視頻的成功讓PGC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潮水退去,檢驗誰還穿著短褲的時候來到了。
去年年末開始到今年年初,PGC行業經歷了一個風口,紛紛取得融資,今年1月份,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發布網生內容白皮書,對PGC領域做出判斷,“PGC站上大風口”,其中提到,《關愛八卦成長協會》背後公司以1億元估值完成融資,《羅輯思維》B輪融資估值已達13.2億;垂直領域的PGC,如《明白學堂》(兩性、母嬰),《軍武次位面》(軍事)、《日食記》(美食)在2015年均已獲得融資。
行業格局初現,頭部內容突顯,垂直領域和泛娛樂領域各自為戰,看起來形式一片大好,然而沒想到的是,今年上半年的後半程,形式急轉,資本爸爸們換了新寵,隨著網紅經濟、直播輪番上位,網劇、網大風風火火,PGC倒成了被拋棄的“前任”。
風口過去,轉型困難,但是卻不能回頭,PGC的創業者們焦慮來襲,試水網劇、網大、網絡綜藝,有不願具名的從業者說雖然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麽,但是“焦慮了好幾年了”。身在上海的罐頭場創始人姜老刀卻說“死一批也很正常”,“行業本來就需要刷新,剔除掉投機分子”。
更有PGC創業者說“看到大家都焦慮我也就放心了”。
經歷了風口之後,流量被分流,原來砸下重金要扶植PGC的傳統視頻平臺不再寵愛他們。在這個已經廝殺慘烈的紅海戰場,PGC如何在流量被分流,被平臺拋棄的困境中殺出一條新路來?
PGC困境出現:
流量下降 平臺不再重視
王成是PGC行業從業者,雖然王成在這個行業只有兩年,卻見證了PGC從好日子到苦日子的過程。“現在PGC進入了紅海時刻,現在廝殺的太厲害了。”王成稱:“現在市場上大約有5000多家公司在做PGC,但真正活的好卻並不多。”
據王成的觀察,之前平臺給各大PGC的優厚的推薦福利在今年已經開始削減,甚至完全消失。
據王成介紹,在去年各大平臺開始扶植PGC的時候,視頻平臺給這些PGC的推薦位都是很容易要到的,“之前一個節目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推薦位,首頁推完,頻道再推,現在基本上沒有同時幾個位置一起推的”,而現在平臺基本不會給PGC推薦位了。除此之外,王成還發現之前在明顯推薦位的會有原創內容,現在都沒了。
除了推薦位消失,平臺自己也在去中心化,整體流量分散比較嚴重,現在推薦位也變多了,“不論是移動端還是PC端,比如在PC端,之前一欄有4個位置,現在有6個。”王成稱:“之前包括內容創作到後期宣發,平臺都會有維護,內容方和平臺方會坐下聊聊怎樣才能使前景更好,現在基本上沒有這些了”。
這些跡象都表明:PGC們在視頻平臺那里失寵了。
在PGC行業最熱的時候,各視頻內容平臺曾經動作頻頻,扶持PGC發展,當時的新聞標題都是這樣的,“愛奇藝投入5億發力PGC”,“搜狐視頻戰略性推動PGC 2016年2億扶持出品人”,“樂視猛砸70億打造PGC,能吸引多少優質內容?”,以自頻道起家的優土也推出“邊看邊買”,探索PGC與電商結合變現的新模式,如今風口過去了,這些曾經的“海誓山盟”都好似落了空。
“平臺有自己的戰略,我們不太清楚,(我們)在意,但沒用”,有內容創業者稱。
除了推薦位消失,PGC的流量還在下降。雖然視頻平臺的整體流量在上漲,但是分到各個PGC頭上的流量卻在下降。
娛樂資本論向各方求證求證,愛奇藝相關負責人表示“(整體流量)應該有增無減”,“(PGC流量)差不多占到全平臺流量30%了”,騰訊視頻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最近廣電對於網生內容嚴打,但是PGC整體流量還是上漲的”。
火星文化CEO李浩認為之所以說PGC流量下降,一方面是因為(短視頻)節目多了,據統計PGC節目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對PGC節目造成分流;另一方面視頻網站大量推廣資源分流到了網大網劇網綜直播等。
寒風來襲,頭部內容也不能幸免於難。據行業人士稱,即便像暴走漫畫這種的頭部內容,雖然整體流量沒有下降,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視頻分發到了秒拍、美拍、微博等新興渠道,所以整體流量是上漲的,但是上漲部分主要來源於新興渠道,傳統視頻平臺的流量實際上是下降的。
另外,有創業者透露,“平臺限流了,前一段點擊量太虛,最近在整頓,現在淘寶下單已經刷不上去了”。
不僅政策收緊,傳統視頻平臺的重心也變了。
有投資人觀察到,各視頻平臺“今年更重心的扶持放在網劇網大等等會員付費的內容上”,因為“今年是幾大平臺搏會員的時候”,但PGC卻不能為他們帶來會員。
相對於各種PGC內容,視頻網站自制部分開始發力,視頻網站的力量開始向自己的自制傾斜。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說“對於愛奇藝來說,相比於PGC內容,我們會更加重視自制內容”,這部分內容因為投入比較大,也比較重,在帶會員方面比PGC內容更加有效。”陳偉稱目前愛奇藝比較重視是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也就是更加專業的自制。PPC會有更強的會員轉化力,同時更有商業價值,更受廣告主的青睞。
這部分自制主要是由視頻平臺自己投入或者跟外部團隊合作,而門檻也越來越高,很多專業的制作人是紛紛湧入了PGC,使得之前早先湧入的草根們的生存空間被擠占。
第一波PGC內容創業收割完畢 投資熱度下降
就在今年六月份,一家叫何仙姑夫的PGC公司宣布完成A輪融資。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星座不求人、榴蓮娛樂、星戰TV、VSmedia、即刻、二更等各種短視頻項目也都獲得融資。
何仙姑夫創始人當時就告訴娛樂資本論,在他看來,第一波一起成立起來的短視頻團隊基本都已進入收割期,“轉行的也就轉行了,堅持下來的該取得融資的也都取得融資了”。
他說PGC領域即將進入洗牌期,不久的將來將要出現PGC領域的“BAT”,但是也有創業者說其實這個行業的所謂“BAT”已經出現了。
在PGC的大圈子里還有很多小圈子,比如“傳媒圈”、“中關村”圈、“紙媒圈”等等,所謂的傳媒圈就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從事短視頻內容創業的創業者們,比如青藤文化、鯨夢文化、最近新成立的奇育記等等,還有另外一些玩得比較好的,比如“何仙姑夫”劉飛經常和“關八會長”馬睿、“暴走王尼瑪”任劍,“一群好基友”,另外也有視頻網站以及紙媒走出來的內容創業者。
這一批視頻內容創業者一同成長,最終構成了這個行業如今的格局,但令人焦急的是,下一波PGC創業們的身影還未出現。
不過隨著視頻平臺領域格局發生變化,下一波PGC創業們將不再局限於傳統視頻平臺,而可能崛起於短視頻平臺或者直播平臺。
蜜月期之後,現在投資人對於PGC的普遍態度是偏謹慎,“反映在優質pgc公司的估值中樞有所回調,沒有去年下半年那麽熱”。
投資了《日食記》淺石創投合夥人鄭毅說“市場在降,我們自己還是比較積極”,“天使期可能比較難了,但A輪之後還是蠻火熱”,“因為微信紅利用盡,反而是每個細分領域的頭部內容更安全也更能獨大”,他認為垂直領域基本飽和。
但是在火星文化CEO李浩對於垂直領域卻有不同的看法,“垂直領域PGC公司湧現的速度太慢,優質公司數量不夠”,比如為什麽沒有做“釣魚”或者“圍棋”這部分垂直短視頻的內容公司呢。
因為能否良好變現就過濾掉一部分短視頻團隊,投資人對於PGC領域的相對謹慎主要是因為“現在已經沒那麽好起量了”,好的內容是流量入口,但是新的具備吸量的內容還未出現。
新的渠道產生,PGC開始尋找出路
困境出現之後,各個PGC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事實上,隨著視頻平臺分化、新平臺湧現,傳統視頻平臺早已不是內容創業者唯一渠道,而且在內容創業者全網策略之下,失寵於某一平臺並不造成生死攸關的影響。
傳統視頻平臺因為更加重視頭部內容的平臺策略必然要喪失掉下一波中小PGC成長所帶來的紅利,但愛奇藝負責人說“畢竟商業價值最大化是我們的重點”。
PGC們可以根據內容調性調整平臺策略,減少流量相對下降帶來的威脅。
以專註於垂直領域的青藤文化為例,他們的幾檔節目呈現出適應不同平臺的特性,明白學堂科普性知識、明白看世界旅遊向,兩個品牌節目因為娛樂性、話題性更強一些,在微博、秒拍等平臺的表現要好於傳統平臺,母嬰節目明白了媽因為專業性,且受眾是已經組成家庭的父母,在傳統平臺反而表現更好,而其另外一個二次元節目《凹凸君說》因為其二次元的屬性以及娛樂性也主要是在B站和微博上表現良好。
《日食記》姜軒表示“現在重點就是移動端平臺,b站現在也不錯”,火包胡同創始人李佳也說他們的內容在“秒拍、美拍、今日頭條”表現更好。
甚至還有PGC創業者直截了當地說“愛奇藝、騰訊、優土這些平臺都不好”,愛奇藝相關負責人也坦承“起步,垂直平臺更有優勢。發酵放大,愛奇藝更有優勢”,“愛奇藝的PGC目前不是靠強曝光的拉動來做的,在資源推廣,訂閱轉化,個性化推薦,搜索等來源上,比較平衡”。
不過,非傳統視頻平臺也有各自的“弊端”,如B站相關負責人所說“b站能積累口碑,走不起量”,秒拍、美拍這些平臺雖然流量大,目前卻並無分成機制。
新片場創始人尹興良介紹說新片場的很多視頻主要開始往微博上轉,因為微博不僅有粉絲養成,而且微博和淘寶打通之後,可以直接形成購買力,視頻變現變得容易很多。
根據多個創業者的說法,流量相對降低雖然對於硬廣分成“多少有點”影響,但是影響並不大,有PGC創業者就對廣告分成下降不以為然:“其實本來也不多,根本不關註”,另一位創業者也說“這麽說吧,如果都等著分成活,就早死了”。
純粹的高點擊率意義遠不如高質量的粉絲轉化率。
日食記創始人姜軒說“其實流量這個事兒已經不是太重要了,關鍵還是你的內容最終可以沈澱下來多少活躍用戶”。尤其是對於頭部內容來說,他們已經在微信公眾號或者其他平臺沈澱了自己的粉絲。
據娛樂資本論了解,今日頭條這樣的平臺已經開始對短視頻內容有分成政策支持,不少PGC在今日頭條拿到的分成甚至高於他們在視頻平臺的分成,而還有平臺在醞釀招式更大的短視頻扶持政策。
不依靠與平臺的廣告分成,PGC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廣告植入、定制內容,除此之外,電商也占一定比例,根據PGC內容的不同屬性,電商部分所帶來的收益也高低不同。
不過,即便與平臺的硬廣分成減少對於PGC們並無太大影響,小娛卻了解到平臺開始對PGC的軟廣植入虎視眈眈了。
以前為了扶植PGC,平臺對於PGC內容的軟廣植入有較高的包容度,基本不幹預他們的內容植入,但是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隨著視頻網站內部市場部門壓力增大,他們也想要從PGC內容的軟廣植入當中分一杯羹,擠壓PGC的盈利空間。
不過,雖然平臺的態度不如之前親熱,但是對於PGC們來說,這樣的形勢之下,“更考驗我們從粉絲運營到商務運營再到發行能力的公司全能性”。
而未來電商、場景化消費也會是中小PGC們的運營重點,“我們不能再依靠平臺了,要從C端直接把錢掙回來”,紅龍娛樂CEO丁宇說。
新片場有一款視頻產品《造物集》就是依靠視頻轉化成電商。做造物集的是一對天津的小夫妻,夫妻兩個一個做手工制品,另一個負責拍成視頻。目前《造物集》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商,電商上線第一天就有十多萬的銷量。
也許對於PGC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被平臺牽著鼻子走,聚集沈澱粉絲,粉絲跟著內容走,PGC們才有更大的話語權。
對於PGC而言,對於平臺是否依賴還要根據PGC的內容,有一些PGC的內容是由粉絲產生的,例如關愛八卦者協會,他們的很多爆料都是來源於他們的粉絲,已經形成了粉絲沈澱,平臺是否推薦對他們的影響已經非常小。這部分PGC已經變成了強有力的頭部內容,他們對於平臺的依賴在逐步減少。
焦慮來襲 卻只能一路狂奔
風口過去,轉型困難,但是卻不能回頭,北京的創業者們晚上睡不著覺,那位不願具名的從業者說雖然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麽,但是“焦慮了好幾年了”,加上人近中年,正在經歷中年危機,但是又不能表現出來,“我要是天天表現得特別焦慮苦悶,團隊會因此沒有信心”。
“即使是以前專門致力於MCN的公司,現在也很難不涉及網劇和網大”,但是水花都不大,能夠真正做出來的並不多。
這個行業有5000家從業公司,每天都有內容創業者在死掉。
身在上海的姜老刀說“死一批也很正常”,“行業本來就需要刷新,剔除掉投機分子”。
他說,“很多職業團隊工作幾十年,為此準備良久,打磨內容到現在浮出水面這是合理的。但還有大部分團隊就是拍幾個demo,拉一些關系,套筆錢刷點數據做個PR,就堂而皇之的開始平臺化,IP化。身在其中,真的覺得很荒謬。”
娛樂資本論的剁椒娛投公眾號報道過不少PGC創業團隊,這些創業者們或多或少都會提到他們的迪士尼夢或者成為“PGC領域的光線”的夢,又或者他們有著“登上電影殿堂”的夢想,但是他們也清楚地知道要先活下去。
一個好的內容團隊絕不是一日煉成的,前不久,青藤文化舉辦了一場PARTY紀念團隊成立五周年,五年的時間,養活80人的團隊,不是容易的事情,在五周年感謝信中,青藤文化CEO紀方圓說“以往的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內容的競爭對手也開始增多,資本冬天也寒風凜冽......這里包含了我們與世界死磕,我們與世界對話,我們與世界和解的所有過程與故事”。
紅龍娛樂創始人丁宇說“不能說(風口)不在了,只能說浪潮過了,都上岸了,就要看真身了,看流水看盈利都是必須的了”。
《飛碟說》合夥人之一李國斌也感受到流量下滑,他告訴娛樂資本論,“整個內容市場的流量下滑”,“用戶之前喜歡的東西未必能長久”,“進入疲倦期”,雖然用戶對於娛樂總是有需求,但是對於固定的節目形式和套路化的內容也會感到疲憊。如罐頭場CEO姜老刀所說,“內容像互聯網產品那樣快速瘋狂的擴張和複制本身就是一個邏輯不通的事”。
如果說在這之前,內容是否可複制、是否能夠生產線化生產是投資人們評估一家PGC公司是否有盈利能力的重要標尺的話,那麽現在,對於這些內容創業者來說,如何創新節目形式,突破觀眾的疲憊期恐怕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
內容創業就好像一個愚公移山的過程,沒有盡頭,卻只能一路狂奔;就好像不斷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永無休止,但那石頭是他們悲慘的源泉,也是重獲幸福的踏板。
短視頻創業的紅利期確實已經過去,隨著更多人入局,將會是更加激烈的廝殺,而身在局內PGC們已經在期待行業門檻提高了,這樣他們才會受到更好的待遇。
( 文中應采訪對象要求,王成為匿名)
期貨市場收盤,鄭棉漲4.31%,焦煤漲4.16%,焦炭漲3.33%,白糖、鄭煤、熱卷漲超1%,螺紋鋼、玻璃、滬錫、鐵礦石收漲;豆粕跌2.32%,菜粕跌1.81%,滬鋅跌1.62%,滬銀跌1.61%,雞蛋、滬鎳、滬鉛等收跌。
鄭棉今日大漲4.31%,收報15495元/噸。白糖也隨之上漲超過1%。
根據《關於國家儲備棉輪換有關安排的公告 》(2016年第9號)內對儲備棉輪出銷售底價計算公式,儲備棉輪出第二十二周(9月26日-9月30日最後一周)輪出銷售底價為13670元/噸(標準級價格),較第二十一周(9月19日-9月23日一周)13444元/噸的價格上調226元/噸。(註:每日上市實際批次儲備棉的銷售底價,以標準級銷售底 價為依據,按棉花公證檢驗結果及中國棉花協會公布的有關質量差價表計算確定。)
巴西中南部地區8月下半月糖產量環比、同比大幅減少,刺激國際原糖大漲。
國內白糖8月進口環比減少,加之進口食糖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鄭糖震蕩大漲,並伴隨高位劇烈波動。倉單數據顯示,近月1609合約交割後,鄭糖倉單逐步建減少。 生意社白糖產品分析師劉威認為,外盤上漲勢頭強勁,國內跟漲,國內現貨數量越發趨緊,預計糖價整體仍以上漲為主。
長期以來,“股神”巴菲特都建議普通投資者最有效的投資方式就是投資指數。並且,他自己身體力行,建議自己過世後,留給妻子的財產中將10%放入短期政府債券,90%放入低手續費的S&P指數型基金。
盡管巴菲特一直大力支持,且從長期來看指數投資的業績確實超過大多數主動管理的基金,可是一直以來應者聊聊。現在,華爾街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被動的指數投資正在越來越占上峰。在過去10年中,71%到93%的美國共同基金或關閉或無法超過其最接近的指數基金。與此同時,那種依靠挑選股票能發大財的想法也漸式微。
對沖基金收取比共同基金費用更高,在投資上也更主動,也面臨著大規模的撤資。實際上對沖基金作為一個整體自2008年以來都沒有股票市場的大市好。
根據美媒報道,被動的共同基金和ETFs所擁有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從2005年到現在從4.6%增長到11.6%,翻了一倍還多。 僅被動投資的先驅Vanguard 一家就控制了標準普爾指數中468個公司的5%, 而在2005年只有3個公司。而且指數基金的費用只有其他主動投資基金費用的1/30 或者更少,當利率幾乎為零時,費用的問題就更顯著。
《華爾街日報》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本轉移之一。根據投資咨詢公司Callan Associates Inc.的數據,美國企業退休年金投資指數基金的比例從2012年的19%上漲到25%,公共退休帳戶從38% 上漲到60%。 而同一時期,捐贈基金和基金會的指數基金份額從40% 增加到了63%。
《漫步華爾街》的作者伯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 在1973年該書第一版時就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他最經典的比喻是,一個蒙上眼睛的愚蠢猴子朝著報紙金融版面上擲飛鏢,它所選擇的投資組合和一個專家精心選擇的投資組合表現一樣好。
而且麥基爾從理論上進行了論述,他在2003年提出的“有效資本市場”理論已被廣泛接受,也就是說證券市場在反映個股和整個股票市場的信息時極為有效。而當信息出現時,關於這種信息的新聞快速傳播,沒有延遲地反映到了股票的價格當中。所以,不管是研究過去股票走勢試圖判斷未來價格的技術分析,還是研究公司季報和資產價值以幫助投資者尋找“價值被低估”股票的基本面分析,都不能使投資者的回報超過隨機挑選的個股組合,至少相對於可比的風險是這樣的。而現在,華爾街正在朝他指引的方向前進。
目前華爾街上主動管理和投資的基金還占多數。數據顯示,66%的共同基金和ETF 資產還是在主動管理,不過這個數字在10年前是84%而且還在快速下降。這些往指數轉向的主要是大盤股基金。大盤股基金組合里公司數量較大而且一般都比較穩定,很難發現低估值的公司。華爾街很多成長型基金的資產管理人依然是主動投資的擁泵者。
Alger 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基金經理Amy Zhang對我說,“對於小盤股來說選股的力量依然會使投資收益有很大不同。”Alger 是美國成長股的先驅,掌管資金250億美元。 Amy Zhang 去年加盟Alger。 在加盟Alger 之前,過去12年中Amy管理基金的年平均收益達到了13.3%, 超過小盤股指數Russell 2000 growth 10.7% 收益率 260個基點,高於97%的同行業基金。現在Amy掌管的Alger Small Cap Focus 到今年9月底收益11.07% 而指數上漲7.48%。 這只基金在過去一年中收益15.19% vs 指數12.12%
“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能找到還沒有被市場發現的潛力股票。”Amy 說
2003年Amy以10美元左右的價格購入Concur Technologies, 一直持有了11年,最後在2014年Concur以美股129美元的價格被德國軟件巨頭SAP收購。“在Alger 我們的投資組合只關註50支股票,這樣能使我們集中精力找到最大的增長點。 以從下而上看企業基本面為主要投資模式,可以為客戶帶來可觀的長期收益。”
1月9日推出小程序以來,微信的新生兒已經“足月”。與“出生”前的眾星拱月相比,小程序顯得有些落寞,這個“新生兒”能否承載微信之父張小龍龐大的線下野心,一切仍還是未知。
正如父母的期待常常讓孩子感到不能承受之重,對小程序而言,或許是承載了用戶以及開發者的過高期待,在數據表現上也難言理想。
冷清的滿月
“選擇這個時間點其實蠻尷尬,整個過年期間都是低谷期,大家在家過節,除了像微信的社交App以外,其他應用用戶量和黏性都不大。”蜻蜓FM產品技術總監楊晶生無奈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與1月中旬數據相比,過年期間,蜻蜓FM新增用戶量放緩,在20%~30%左右。
大眾對於小程序的期望值呈現拋物線趨勢。在2016年9月份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與12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之間,對小程序的關註度到達頂點。發布之後,使用以及開發程序的團隊卻在逐漸減少,不少團隊仍在觀望。
1月中旬,羅輯思維旗下“得到”小程序停止服務,事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公開表示,做出該決定是因為“知道了小程序本質,但是不能說”。
事實上,一兆內存容量以及開發過程中因漏洞造成的用戶體驗下降,讓不少團隊最終決定回歸App。
而對於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不方便”。
為了便於推廣線下入口,養成用戶線下掃二維碼的習慣,微信對小程序設定了一系列繁複的使用要求:必須進行線下掃描或者發送邀請才能進入使用,不能直接通過識別二維碼進入。
“用完即走”、“隨手可得”卻未得到用戶的認可。“現在基本沒有什麽場景能夠用上小程序,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錢包上有的功能。”作為首批用戶,小程序一上線,陳小姐就迫不及待使用。而如今,她告訴記者使用的頻次在逐漸降低。
微信鎖定功能造成用戶體驗不暢是主要原因。陳小姐反映。App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程序,但是小程序沒有辦法自由切換,使用起來甚至還會妨礙使用微信。
在這種趨勢下,盡管觀望的開發者數量在增加,但開發團隊也在減少。
“是否繼續使用微信小程序來推廣產品,對於開發者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很多團隊已經退出了微信小程序,“大家對騰訊微信期望過高,但小程序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這種工具、模式並沒能幫助團隊企業實現商業變現。未來微信小程序在場景適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產品變革。”
兩頭不討好
小程序是否會替代App,這個在推出之前還引發業內人士擔憂的話題,如今根據開發者和用戶的反饋,這可能是杞人憂天。
在小程序發布之前,有21.8%的應用開發者表示願意接入小程序,而發布一個月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
不僅如此,有35.2%的應用開發者表示對小程序感到失望,其中主要來自於對小程序實際操作中的體驗不能滿足開發者需求。
在目前小程序的界面下,平臺點播內容可以通過後臺送達,即聽點播內容與操作微信可以同時進行,但是直播內容則難以做到。“直播內容主要與社群使用同步時,用戶體驗就沒這麽好了。”
“微信對小程序功能有一些優化,主要是修複一些bug,但同時也引入了一些新的bug。”楊晶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並非孤例。第三方機構艾媒數據顯示,超過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戶添加小程序個數在10個以內。64.7%的微信小程序用戶在體驗小程序後,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持小程序的用戶占比僅為11.5%。
雖然微信出發點在於鞏固強化線下使用場景,但是推出遇冷的情況,讓團隊在提升用戶體驗上,做了不少優化。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線下掃碼以及推薦兩種入口以外,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進入,而在最初階段小程序並不支持該功能。除此之外,小程序還提高了搜索關鍵詞的敏感度,輸入關鍵詞會出現大量含有該關鍵詞的小程序名稱,比如“新聞”和“外賣”就分別對應了若幹小程序。
“我們會不斷研究優化搜索策略,幫助有真正需要的用戶更好地找到合適的小程序。”微信相關發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尋找觸達場景
推出至今,小程序所承載的最重要功能在於將線下資源對接到線上,然而線下能夠使用的場景並不多。
張毅認為,小程序還需要加強拓展線下的使用場景。“目前線上產品與線下服務結合方面還未達到完美銜接,新的觸達場景建立受阻。”
就使用頻次相對較低的內容輸出型產品來說,線下入口場景有限,而搜索入口目的性太強。
在新鮮期過去之後,如何持續吸引新增用戶一直是開發團隊所面臨的難題。據記者了解,大部分小程序在第一周上線之後維持較高的用戶增長,而從第二周開始,新增用戶數量持續減少。
在入口被限制的情況下,利用社群效應增加用戶數量,加深產品黏性成為更為有效的方式。
“平臺深度用戶還是要在App里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用戶體驗,因此我們主要工作仍然是在App的研發運營。小程序作為一種補充,更適合深度依賴社交場景的用戶使用,我們會一直收集數據、與主播交流,有取舍性地開發。”楊晶生說道。
盡管如此,不少業內人士對於小程序未來前景還是持樂觀態度。“市場理性下來,開始考慮小程序怎麽做才靠譜,而不是紮堆搶紅利的心態。”第三方小程序生成平臺青雀移動總經理張翔說,“現在限制比較大,問題也比較多,我相信很多能力會逐漸釋放出來。”
1月9日推出小程序以來,微信的新生兒已經“足月”。與“出生”前的眾星拱月相比,小程序顯得有些落寞,這個“新生兒”能否承載微信之父張小龍龐大的線下野心,一切仍還是未知。
正如父母的期待常常讓孩子感到不能承受之重,對小程序而言,或許是承載了用戶以及開發者的過高期待,在數據表現上也難言理想。
冷清的滿月
“選擇這個時間點其實蠻尷尬,整個過年期間都是低谷期,大家在家過節,除了像微信的社交App以外,其他應用用戶量和黏性都不大。”一位開發者無奈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不少小程序都面臨著相同的情況:與1月中旬數據相比,過年期間,新增用戶量放緩。
大眾對於小程序的期望值呈現拋物線趨勢。在2016年9月份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與12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之間,對小程序的關註度到達頂點。發布之後,使用以及開發程序的團隊卻在逐漸減少,不少團隊仍在觀望。
1月中旬,羅輯思維旗下“得到”小程序停止服務,事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公開表示,做出該決定是因為“知道了小程序本質,但是不能說”。
事實上,一兆內存容量以及開發過程中因漏洞造成的用戶體驗下降,讓不少團隊最終決定回歸App。
而對於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不方便”。
為了便於推廣線下入口,養成用戶線下掃二維碼的習慣,微信對小程序設定了一系列繁複的使用要求:必須進行線下掃描或者發送邀請才能進入使用,不能直接通過識別二維碼進入。
“用完即走”、“隨手可得”卻未得到用戶的認可。“現在基本沒有什麽場景能夠用上小程序,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錢包上有的功能。”作為首批用戶,小程序一上線,陳小姐就迫不及待使用。而如今,她告訴記者使用的頻次在逐漸降低。
微信鎖定功能造成用戶體驗不暢是主要原因。陳小姐反映。App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程序,但是小程序沒有辦法自由切換,使用起來甚至還會妨礙使用微信。
在這種趨勢下,盡管觀望的開發者數量在增加,但開發團隊也在減少。
“是否繼續使用微信小程序來推廣產品,對於開發者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很多團隊已經退出了微信小程序,“大家對騰訊微信期望過高,但小程序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這種工具、模式並沒能幫助團隊企業實現商業變現。未來微信小程序在場景適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產品變革。”
兩頭不討好
小程序是否會替代App,這個在推出之前還引發業內人士擔憂的話題,如今根據開發者和用戶的反饋,這可能是杞人憂天。
在小程序發布之前,有21.8%的應用開發者表示願意接入小程序,而發布一個月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
不僅如此,有35.2%的應用開發者表示對小程序感到失望,其中主要來自於對小程序實際操作中的體驗不能滿足開發者需求。
在目前小程序的界面下,平臺點播內容可以通過後臺送達,即聽點播內容與操作微信可以同時進行,但是直播內容則難以做到。“直播內容主要與社群使用同步時,用戶體驗就沒這麽好了。”
不少開發者表示,微信對小程序功能有一些優化,主要是修複一些bug,但同時也會有新的bug產生。
這並非孤例。第三方機構艾媒數據顯示,超過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戶添加小程序個數在10個以內。64.7%的微信小程序用戶在體驗小程序後,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持小程序的用戶占比僅為11.5%。
雖然微信出發點在於鞏固強化線下使用場景,但是推出遇冷的情況,讓團隊在提升用戶體驗上,做了不少優化。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線下掃碼以及推薦兩種入口以外,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進入,而在最初階段小程序並不支持該功能。除此之外,小程序還提高了搜索關鍵詞的敏感度,輸入關鍵詞會出現大量含有該關鍵詞的小程序名稱,比如“新聞”和“外賣”就分別對應了若幹小程序。
“我們會不斷研究優化搜索策略,幫助有真正需要的用戶更好地找到合適的小程序。”微信相關發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尋找觸達場景
推出至今,小程序所承載的最重要功能在於將線下資源對接到線上,然而線下能夠使用的場景並不多。
張毅認為,小程序還需要加強拓展線下的使用場景。“目前線上產品與線下服務結合方面還未達到完美銜接,新的觸達場景建立受阻。”
就使用頻次相對較低的內容輸出型產品來說,線下入口場景有限,而搜索入口目的性太強。
在新鮮期過去之後,如何持續吸引新增用戶一直是開發團隊所面臨的難題。據記者了解,大部分小程序在第一周上線之後維持較高的用戶增長,而從第二周開始,新增用戶數量持續減少。
在入口被限制的情況下,利用社群效應增加用戶數量,加深產品黏性成為更為有效的方式。
“平臺深度用戶還是要在App里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用戶體驗,因此我們主要工作仍然是在App的研發運營。小程序作為一種補充,更適合深度依賴社交場景的用戶使用,我們會一直收集數據、與主播交流,有取舍性地開發。”蜻蜓FM產品技術總監楊晶生說道。
盡管如此,不少業內人士對於小程序未來前景還是持樂觀態度。“市場理性下來,開始考慮小程序怎麽做才靠譜,而不是紮堆搶紅利的心態。”第三方小程序生成平臺青雀移動總經理張翔說,“現在限制比較大,問題也比較多,我相信很多能力會逐漸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