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海嘯會捲土重來嗎?

2011-8-29  TCW




Q1:這次全球股災主因是什麼? 政府刺激經濟無力,投資人悲觀

這次股災發生的主因,在於政府或中央銀行刺激經濟無力,引起投資人對經濟悲觀。

對比歷次的股災 中,和目前情況最接近的,就是日本在九○年代的大泡沫結束後的大崩盤。

根據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的研究,一九八九年時日本住宅用 地最高價—東京千代田區,一平方公尺要價一千二百萬日圓,每坪約當時新台幣九百八十一.八萬元,將近新台幣一千萬元才能買到一坪土地,在這樣瘋狂的泡沫行 情下,終於導致日後日本經濟重創。

同年十二月底,東京股市日經二二五指數,創下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五點收盤價新高紀錄,但隨後房市泡沫,日本 陷入長達二十二年經濟蕭條。

從一九九一年到二○○五年,日本六大城市住宅用地價格平均下跌六五%,商用土地價格暴跌八成,而日經二二五指數 截至今年八月十九日收盤指數為八千七百一十九點。

但日本經濟的走勢是否是唯一可能劇本?

答案也不盡然,因為以香港一九九七年 房地產泡沫後來看,莊孟翰研究發現,一九九七年前六年內,香港房地產及相關產業之增加值占香港GDP四成,光是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製造了港幣七兆元的 「額外財富」,但之後房價一路下跌,至二○○三年SARS期間,房價跌幅從高點往下算已經損失六五%,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港幣八兆元,比同期香港 的生產總值還多。

歷經金融海嘯後,今年上半年也曾達到二萬三千點附近,截至八月十九日收盤在一萬九千三百九十九點,依然高於當初一九九七年 時的高點。

日本、香港是典型在泡沫後股市重挫六成以上,房地產也大幅修正,但結局是香港有再起,日本則趴地不起;尤其在政府不斷刺激下仍然 找不到藥方,以這次歐美在持續貨幣寬鬆下振興經濟卻相當有限,正是此次股災要特別提防的地方。

Q2:領先指標上揚,股市為何暴跌?沒實質業 績,靠資金吹大景氣泡沫

雖然七月份美國經濟評議會(The Conference Board)公布的領先指標攀升○.五個百分點,升幅高於六月的○.三個百分點,顯示經濟後市看好,但股市卻是反向下跌,從領先指標的內容仔細觀察其變 化,發現股市下跌有其道理。

因為所謂領先指標項目包括三大類:一是就業指標,如製造業員工平均每週工時、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第二是生 產類,如製造業新訂單的「消費性用品及相關原物料」項目、「非國防耐久財」項目、建築許可等;第三類是金融信心類: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水準、實質M2貨幣供 給額、十年期國庫券與聯邦基金之利率差、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之「消費者預期」項目。

而在這些眾多指標組合中,也暗藏了玄機,造成了經 濟實際景象無法完全正面解讀。

根據美國經濟評議會所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造成七月份領先指標上揚的最主要理由在於貨幣供給寬鬆、利率處於低 檔,以及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下滑,但是其他生產面數據卻是顯示出疲弱跡象。

換言之,這並非實質面需求上揚,而是資金面沒有惡化的結果;但對 於投資市場大咖基金法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業績,沒有業績等於沒有消費,光用資金堆砌的景氣只是泡沫,且泡沫越大後作用力也越大。

因此八月 十八日公布該數據後,美股照樣是重挫,領先指標上揚的真相並無法造成股市止跌。

Q3:這次股災背景跟過去有何不同?利率和庫存雖低,卻遭消 費不振拖累

對比過去股災發生經驗,本次股災有兩點不同。 首先,利率條件不同。

過去股災發生原因多半與高利率有關,不論是一 九八七年惡性通膨、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二○○○年科技泡沫、二○○八年金融海嘯,當時的利率水平都並非眼前低利率;上述幾次股災發生前的利率水準最 低也有五.二五%,最高還曾高達一七%。但美國聯準會(Fed)已經宣布近乎零的利率政策將維持兩年,最快要到二○一三年中才有可能調整。

其 次,企業庫存問題不嚴重。

對比一九九八年、二○○○年、二○○八年三次股災發生前的企業界表現,都出現庫存甚高情況。

根據美 國聯準會統計,前三次企業庫存銷售比(Inventory to Sales Ratio)都起碼高達一.四四以上,數據越高表示庫存越多,銷售越少,但眼前美國企業庫存銷售比才一.二八,接近二○○六年當時水準,而今年第一季景氣 最佳時,庫存銷售比也僅一.二五,換言之並非庫存壓力拖垮經濟。

利率對寬鬆經濟有利,企業狀況也沒惡化,股市大跌又是為了什麼原因?

根 據聯準會統計美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現金和約當現金總數已經出現創紀錄的高水位,近來甚至有銀行要求企業對存放的超額現金支付管理費用,這點和日本在 泡沫破滅初期有點類似,即暗示消費需求不足,消費者預期接下來會有苦日子而不敢大膽消費,造成消費力道不足;以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最大的消費國,當消 費萎縮時,對全球經濟負面衝擊恐怕難以計算,這也是股災爆發的主因。

但從七月份公布的美國零售業同店銷售月增幅為近四個月最大看來,似乎暗 示美國消費者對未來還是保留部分信心。

Q4:消費信心疲軟,可能引發通縮嗎?民間有錢寧可儲蓄,不敢消費

信心指數,就是調查 對於未來的行動意願,可從生產端與消費端來觀察。

生產端就是企業針對未來需求的採購意願,這方面又以各國採購經理人指數為主,但近期該項指 標也是出現大幅走低情勢。

從已公布七月數據來看,像是美國七月ISM製造業指數意外下滑至兩年低點,從前一個月五十五.三降到五十.九,雖 然仍維持在代表擴張的水平之上(五十以上表示擴張,以下表示衰退),但仍瀕臨危險。該項悲觀數據也傳遞到消費端。

以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信心 指數來說,八月份數據降至一九八○年五月以來低點的五十四.九,顯示消費者信心極度脆弱。

外界質疑為何信心指數下降如此快速,追根究柢就是 消費者買不起、不想買。

以美國為例,六月個人消費支出(PCE)月增率下滑○.二個百分點,為二○○九年九月以來首度下滑;但同一份報告 中,六月個人所得月增率還能微幅成長○.一個百分點,雖然創下去年十一月以來最小增幅,同時由於個人所得成長大於支出,導致個人儲蓄率繼五月達到五%後, 六月更衝上五.四%,是近一年最高比率。

換言之,美國人不是沒錢,而是因東西漲價快過收入成長,因此選擇不花錢甚至把錢儲蓄,而當廠商發現 消費端不如預期中的強勁,因此廠商寧可不生產,也不願多生產一堆庫存,供應與需求開始互相悲觀,經濟就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反之,如果信心可 以盡快恢復,消費者勇於支出,那麼廠商備貨也就會更積極。

Q5:美國會不會變日本第二?企業競爭力強,還能穩住經濟

據日本野 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先生研究後發現,一九九○年日本泡沫後,出現所謂「資產負債表型衰退」,伴隨土地及股票等資產價格的下跌,銀行、 家計部門及廠商均「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積極還錢,結果民間需求大幅萎縮,一般性物價持續下跌。

簡單來說,就是不斷還 錢但不肯花錢,企業無法賺到錢,只好繼續降價銷售,因為賠錢賣,便無法多聘雇員工或提高薪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經濟學上所謂通縮。

不 可諱言,美國民眾在金融海嘯後的確因為房地產泡沫被迫償還大量貸款,根據聯準會(Fed)統計,到今年第一季為止,美國家庭債務負擔占可支配所得的比率, 已經創下一九九五年以來新低,拚命還錢幾乎是每個家庭每月收到薪資的首項支出;但慶幸的是,美國人似乎沒有因此不敢消費。

美國實質民間消費 總金額,早在去年第四季就超越二○○七年底景氣高峰時水平,同時借貸行為也沒有因為失業率高達九.一%而有所下滑;根據聯準會統計今年六月份消費者信貸餘 額為二兆四千五百億美元,為連續第九個月呈現成長,增幅並創二○○七年八月經濟開始衰退以來新高。

為什麼美國人敢花錢?最主要在於民眾薪水 並沒有出現像當初日本所出現的停滯現象。

由於美國經濟生產力從金融海嘯復甦以來一路走高至今,生產力越高,表示企業產值越有競爭力。而推高 美國生產力的關鍵在於美國在衰退初期,雖然一方面裁減多餘員工,同時對於能夠創造更大產值的優秀員工給予更多獎勵。

根據美國《彭博商業週 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八月初報導,雖然美國整體失業率高達九%,但是科技業失業率卻僅三.三%,幾乎接近全面就業,每一個招募者都有十個職缺等著應 徵;有科技業者形容現在求職市場好光景,就像是當初九九年科技泡沫前的好光景。

這些工作主要應徵職缺包括雲端設計師、雲端安全專家、無線網 路發展設計師。

為了找到這些技術人才,業者使出了渾身解數,甚至把招攬人才的博覽會地點搬到了賭城,同時祭出簽約金五萬美元獎勵以及像是提 供健康檢查等津貼。

日本央行(BOJ)行長白川方明在去年九月十六日東京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到,當初日本泡沫後出現通縮預期的理由就是,與美 國企業相比,日本企業為了不要造成龐大失業潮,只好將工作獎金減少和增加臨時工人數量,而且是讓一般工人薪資整體下滑。

美國企業保留了競爭 力和培養新消費群,穩住了經濟;但日本企業為了穩住就業,卻失去改造力和萎縮既有消費群,最後賠上了經濟。

最明顯例子,就是當全球科技產業 陷入不景氣時,美國蘋果公司(Apple)卻創造出新需求,從即將推出的iPhone5、iPad3看來,對美國而言,創造需求遠比穩住需求來得重要,就 這點上來看,美國經濟只要持續維持創新動力,就可以避免步上日本後路。

這對全世界來說,將會是一個重要的好現象,也是一個可以持續觀察的指 標。

Q6:英德法經濟看衰,股市率先下跌?GDP幾乎零成長,股價勢必修正

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絕對金額來看,各國數據 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都是不斷創新高,但是當未來可能無法維持更快速度成長,甚至衰退時,那麼股價就會開始停滯不前、甚至是下跌。

以最 近公布的各國第二季GDP成長率來看,歐元區十七國第二季GDP較第一季僅成長○.二%,低於第一季的成長○.八%,也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成長擴張○. 三%,為二○○九年底經濟衰退以來最差的表現。

其中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第二季GDP僅成長○.一%,低於預期的○.五%和第一季成長一. 三%。

GDP近乎零的成長,讓市場聯想到後市恐怕不妙,加上股市股價也有偏高現象,像是股災前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水準就比二○○九年底三 月最低點時高出了一倍;股災發生前一日(美國時間八月四日)調整後的本益比為二十.七,而歷史平均水平僅為十六.四,過高的股價就像是吹到極限的氣球,只 要插一針就會爆炸。

而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信評,就如同導火線被引燃一般,就此展開了一波多頭大屠殺。

【延伸閱讀】歐洲3國比美 國還慘 ——今年第2季歐美國家經濟成長率法國:0%德國:0.1%英國:0.2%美國:1.3%資料來源:Briefing.com 整理:蕭勝鴻

Q7: 模範生德國,為何在歐股中跌最多?他國祭「禁放空令」,德股成空方目標

八月十八日,德國股市暴跌,DAX指數下跌高達五‧八%,是自二○○ 八年十一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全世界都在問,歐洲模範生德國,怎麼了?

這次股災,美國看道瓊指數,歐洲最弱的則是德國,德國股市從七月二十七 日到八月十九日收盤,總共跌掉了二五%,出乎市場的預料。

德國股價為何持續破底,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DAX的期指市場看出端倪。八月十 八日德國時間上午十點五十二分四十七秒,螢幕上仍讀著九月到期的德國法蘭克福DAX股市期貨指數為五千八百零一點。兩秒後,該期指瞬間下跌一百點,到五千 七百零一點,跌幅高達一‧七%。德國期指出現「閃崩」(flash crash)的消息不脛而走,讓DAX當天近乎崩盤。「DAX就像石頭一樣掉落,」一位在倫敦的交易員強調。

造成當天德國股市大跌的,可說 是信心危機引發的大潰散。

七月底開始,德國企業陸續公布財報,包括西門子、福斯汽車等大型德國企業的獲利狀況都不如分析師預期的良好,讓投 資人大感憂心。八月十六日,德國統計處公布季節調整過後的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只有○‧一%,比經濟學家預測共識的○‧五%還少了○‧四個百分點。顯示德國 經濟近乎呈現停滯,更是嚇壞了投資人。種種壞消息讓經濟數據、企業財務數據出現疲態,是這波德國股市暴跌的近因。但壓垮德國股市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歐洲 其他國家的放空禁令讓德國成了空頭的最佳目標。

路透社(Reuters)十八日引述一位德國交易員指出,由於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 等歐洲國家為維持市場穩定,於八月第二週祭出放空銀行股的禁令,導致歐洲其他主要股市,例如法國CAC指數等,都讓交易員無法根據多、空判斷在期貨市場自 由買賣。對於想要放空歐洲股市的交易員來說,德國股市成了最自由的選擇,「我想DAX成了次佳的避險選擇,於是他今天大受打擊,」該交易員解釋。也就是 說,也許德國基本經濟狀況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疲軟,但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的超跌,真正的原因是其他歐洲國家的制度造成了市場的扭曲。

只不過, 除了金融面的衝擊,德國的經濟情勢似乎也不樂觀;如果連模範生都無法振作,這項警訊是值得大家多思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5

地方航空捲土重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15/100401178_all.html

細心觀察民航業的人會發現,近兩年來民航局局長李家祥與各省市地方政府官員的會見明顯頻繁起來。最近的兩次是,6月7日,他代表民航局與西藏自治區政府簽署了《關於促進西藏民航跨越式發展的會談紀要》;3月7日,與湖北省政府簽署了《關於加快湖北民航發展的會談紀要》。

  與此同時,航空公司也在積極行動,聯手各地政府和地方國企,或重組地方分公司,或投資建立新的地方航空公司。這是繼上世紀90年代之後,又一波 航空公司屬地化熱潮。不過,這一輪不再由地方政府主導或控股,基本上都採取由國航、東航、南航等幾大航空公司控股、地方政府參股的模式。

  繼公路、鐵路之後,航空領域正成為各地政府新的投資領地。這一方面成為各大航空公司攻城略地,重塑市場競爭格局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對航空公司集團化管理與運營成本控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民航需借力

  「要開放,修機場;要想強,上民航」,如今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新口號。機場建設和地方政府參與籌建地方航空公司,又蔚然成風。

  「民航強國戰略提出之後,民航局想推動民航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但單靠民航局不行,就想把地方政府拉進來投資。」 一位民航華北管理局官員對財新記者稱。在2010年1月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民航局首次提出了民航強國戰略,並隨後發布了《建設民航強國的戰略構想》,確定了安全化戰略、大眾化戰略和全球化戰略。其中大眾化戰略即指「縣縣通,及時達。」

  按照民航局規劃,到2030年,民航系統要擁有一個以上全球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形成一家有國際競爭力的貨運公司;建成三個以上國際樞紐機場; 機場數量及佈局將滿足全國95%以上的縣級行政區等。未來五年,中國還將新建70家機場,改擴建100多家機場。「從去年開始,民航局跟幾個地方政府簽署 戰略協議,在機場建設方面的基本規則是,民航發展基金和地方政府各出一半資金。」上述民航華北局人士透露,而為增加航班運力的話語權,地方政府也有了參股 航空公司分公司或籌建本地航空公司的動力。

  這股熱潮並不新鮮。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民航改革初期,民航脫離軍隊管制,鼓勵投資多元化,各地政府便積極參與創辦民航企業,出現了山東航空、 上海航空等20多家地方航空公司。當時航空公司主要分為國家直屬、地方直屬和部委直屬三類。因1997年機票價格改革和隨之而來的亞洲金融危機,一些地方 航空公司在競爭中失去了生存能力。

  「當時機票降價,但是需求彈性很小,機票再便宜客流也不上升。」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回憶稱,當時各家航空公司大打價格戰,結果是一批財力、 經驗和能力不足的地方航空公司虧損嚴重,但真正對地方航空構成毀滅性打擊的,是2002年民航總局實行新的航線調整方案,總部不在北京、上海、廣州的「非 基地航空公司」,被取消在三大城市之間及經停三大城市的航班和航線經營權,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是把大多數地方航空公司擠出了幹線市場。最後,23家地方航 空公司只倖存了海南航空、山東航空、上海航空、深圳航空等幾家,其餘基本都被國航、南航、東航三大國有航空公司收編。

  「現在地方政府對民航的認識加深了很多。」西部機場集團一位高管表示。經過上一輪投資失敗,地方政府認識到民航是一個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產 業,也是一個利潤率較低、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行業。在這新一輪民航屬地化熱中,主要模式變為「地方政府出地、出錢,航空公司出人、出機組」。目前,除河南航 空、河北航空、西藏航空等少數案例之外,多數地方航空公司均由航空公司控股,地方政府參股。

  上述西部機場集團高管對財新記者說,與過去相比,這種模式所需時間更短,效率更高。以國航和首旅集團成立的北京航空為例,從籌備到正式首航不過用了一年時間。「以前成立地方分公司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

  而這種模式的另一個好處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跑民航局,幫助航空公司申請航線和時刻。」一位民航局人士對財新記者稱。有地方政府的幫助, 航空公司申請航線變得容易許多。像東航與青海航空採用「一方出錢,一方出飛機」的模式,青海省政府直接向民航局申請航線航班時刻,航班運行期間所涉及的飛 行、維修、停場等一切費用,也都由青海省承擔,東航則在提供飛機的同時,按照航班運行收入的一定比例獲得收益。

  民航局也有自己的算盤。自伊春空難後,民航安全的挑戰空前嚴峻,民航局希望引進地方政府來共擔風險。「地方政府的資金進來,同時也就對安全有了 責任。」在5月23日舉行的民航發展論壇上,李家祥強調在機場建設和安全方面要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這個地方歸你管,就包括安全問題。」

四大航佔先

  在這一輪屬地化熱潮中,民航局持積極鼓勵的態度,但實際上也僅限於對國有直屬的「三大航」(國航、東航、南航)再加上海航空。

  一位民航局官員認為,沒有經驗的新的市場進入者,會對安全造成隱患,所以相對更支持四大航的屬地化運作。「在審批環節,大航空公司更容易獲得通過。而新開公司,從籌建到許可運行到審定,如果沒有經驗,是很難通過的。」這位民航局官員說。

  而對於航空公司來說,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高負債率和資金短缺等問題,引資需求日盛。南航總經理譚萬庚即對財新記者明確指出,屬地化「意在 降低資產負債率」,他們認為地方政府的資金是相對安全的。根據年報,截至去年底,南航資產負債率為70.88%,東航為80.27%,國航為 71.44%。

  東航剛在4月份完成對武漢分公司的重組,與武漢市國資委旗下公司共同增資17.5億元,其中,武漢市兩家國資公司共出資7億元,對東航武漢公司 的股份從之前的4%增加到40%。通過此次增資,東航武漢公司機隊規模淨增5架,計劃到2015年達到50架。「東航對武漢分公司的屬地化重組,更多出於 優化航線佈局考慮。」一位大型航空公司人士分析稱,由於武漢的地理位置特殊,到全國各主要城市的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而理論上,800公里至 1000公里是最優的航線距離。上述人士認為,東航的航線佈局在三大航中最好。

  考慮到武漢的特殊地理位置,海航集團也早在2002年試圖聯姻湖北省政府成立地方航空公司,但最終失敗。「都談好了,馬上就要簽字了,湖北省政 府不干了。」海航集團一位管理層人士透露,當時湖北省政府的理由是「資本結構不合理」,事實上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海航並非國有大航空公司,地方政府與海 航合作擔心承擔政策風險。

  上海、北京、昆明、武漢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一線城市飽和的情況下,向中西部發展成為航空公司的下一個目標。東航在中西部基地的建設上也 著力於屬地化。2009年5月,東航聯手云南省政府重組云南公司,引入云南省國資委35%的股份投資,而東航集團在云南公司仍佔65%的控股地位。

  國航的表現更為積極。為加強東北地區的佈局,國航去年8月投資8億元成立大連航空,佔80%股份,大連國資公司——大連保稅正通有限公司佔 20%。此前,國航已在華南地區控股深航、參股國泰航空;在華中地區收購東星航空和控股山東航空;在華北地區成立北京航空,加強北京基地建設;西部地區參 股西藏航空,目前還擬與內蒙古政府成立內蒙古航空。

  一些航空公司與西部欠發達地區合資成立航空公司,開通不賺錢的冷門航線,其中也大有深意,可幫助航空公司獲得優質航線和航班時刻資源的補償。如 國航2010年參股西藏航空,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並於2011年開通了北京直飛拉薩航班。「這個航線肯定不賺錢。」國航一位高管告訴財新記者,但是這個航 線有政治性背景,必須開通,「那就分配一些熱門航線和時刻彌補一下。」

  一位航空公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屬地化還有一些實質性好處,比如落戶時享受「三減兩免」政策,飛機引進享受進口補貼,一些一線城市政府還能解決若干戶口指標,有助於航空公司引進優秀人才。「每年的稅收返還,可直接計入淨利潤,都是實實在在的補貼。」

  不過,航空公司與地方政府合資成立航空公司分公司,需要將一定量的飛機和機組人員配置在當地,這比集團化運營調配成本要高。所以,屬地化在運營方面的成本增加,對航空公司是一個負面因素。

名片效應

  無論是民航人士還是政府官員,都樂觀地認為屬地化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北京航空一位人士就對財新記者說,「北京航空是一個雙贏的合作,也是北京市政府的一張名片。」 5月18日,北京航空正式開航,主攻公務機市場。

  「對於北上廣這樣的黃金航線地區,地方政府跟航空公司合作的收益很穩定,基本上是穩賺的。」海航集團一位管理層人士對財新記者稱。 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中國民航業迎來了春天。2009年至2011年,民航業年盈利分別為122億元、300億元、363億元。根據國際航協的統計,2011年中國民航業盈利佔到全球民航業的近一半。

  但對地方政府來說,參股航空公司或成立新的地方航空公司,除了能從快速發展的民航業中分得一杯羹,更大的動力來自於拉動地方招商引資,發展地區 經濟,包括所謂「名片效應」。河北省民航發展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一位負責人稱,現在地方招商引資的時候,有沒有機場很重要,不僅是國內的企業,國際的企業 也很注重,「因為這會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

  「航空運輸對增加本地投資機會和發展旅遊,以及提升本地形象都有幫助。」民航華北局一位官員表示。因而許多地方政府有意入股甚至控股當地航空公 司。深圳市政府就曾有意控股深圳航空,但由於國航的強勢,最終由深圳市國資公司深圳國際持有深航49%股份。「深圳市政府希望與國航一起將深航打造成為深 圳市的一張名片。」國航前董事長孔棟曾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在民航強國戰略的指導下,民航局自2010年以來一直熱衷於新建和改擴建機場,並吸引地方政府參與投資。民航局局長李家祥表示,未來五年,民航還將新建70座機場。根據民航局的統計,全國119家虧損的中小機場所輻射的經濟面,帶動GDP的發展超過了3萬億元。

  「許多地方的機場建設帶動了當地投資。」李家祥特別以河南省為例,稱鄭州國際機場及周邊的建設吸引了富士康這樣的大公司投資。而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在今年3月15日拜訪李家祥時也表示,河南省圍繞鄭州機場推進航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已經從發展航空經濟中「嘗到了甜頭」。

  「這就出現為什麼有些地區寧願補貼一些資金,也要吸引航空公司到本地區,也要對機場進行扶持和發展。」李家祥說。

  但大範圍的新建機場虧損,還是給地方政府增添了壓力。「機場建成後需要運力,但大型航空公司出於盈利考慮,有些航線是不飛的。」上述河北省人士 和西部機場集團一位高管都表示,幾大國有航空公司的戰略跟地方政府的戰略未必完全一致,所以,許多二三線城市都希望籌建本地化的航空公司。

  還有些地方政府的想法則很直接,就是為了方便本地官員出行。「比如有些中部城市跟西部城市是對口支援城市,領導參加會議的機會比較多,但是非本地航空公司出於盈利考慮,並未開通兩個城市之間的航線。」東航戰略規劃部一位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9

地推捲土重來成創業公司新寵:難承受流量之貴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27/234308.html

地推捲土重來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場景: 20歲左右的打工仔張三(化名)從東莞某電子廠下班走出車間,辛苦了一天之後,想要找點娛樂。

他從兜裡掏出華為的安卓手機,來到工廠門口那家面積不大的電信營業廳。營業廳裡已經擠滿了十幾個像他一樣的人,許多工人在挑選新款手機,或者就手機上的一些小毛病和營業廳扯皮,營業員滿臉不耐煩地打發著他們。

這時候,營業廳門口一個負責推銷手機軟件的人和張三聊了起來,張三得知,他可以免費通過營業廳門口那台雙屏互動機器下載到他想要的所有娛樂:最新的 香港電影、鳳凰傳奇的歌還有一些新潮的遊戲,或者其他一些好玩的手機軟件……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往手機裡裝滿內容,直到內存卡已經容納不下。

當然,張三所玩的一切都被一套幕後體系掌控著,只要張三在手機上玩遊戲、買東西消費,背後就可能有人參與分成。

「只有10%左右的人會在店裡自己選來選去,大部分人都會不加思索地按照我們默認推薦的軟件一鍵安裝進去。」專門從事手機應用推廣的指點傳媒執行董 事林超告訴記者,幾個月前,指點開始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廠門口實驗這項業務,結果發現效果出奇地好,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直接控制著相當一部分打工族的手機, 他們既可以推薦A遊戲,也可以推薦B遊戲,這取決於哪家遊戲廠商給的錢更多。

互聯網推廣的方式已經貴到讓人難以承受,地面推廣開始重新成為許多創業公司的新寵。尤其是在中國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快速向三、四線城市及農村推進的過程中,地推這種最土最原始的方式更有效。

「三低」人群最適合地推

給林超創業帶來啟發的一件事情是,不久之前,他退休在家的老爸有了自己第一部智能手機,那是一部中國電信定製的499元的華為智能機,但很長一段時間根本不會用。

林超手把手教會老爸如何在手機上用京東商城買東西。沒想到,老爸竟然在上面買上了癮,一發不可收拾,他用手機在京東先後購買了聯想的樂pad、愛國 者的電腦音響、飛利浦的電動剃鬚刀,甚至包括液晶電視這樣數千元的大傢伙。林超老爸嘗到網上購物的甜頭後,還教會了身邊大批老年朋友如何在京東上買東西。

林超開玩笑地說,教老爸用手機購物少說幫京東一年帶來10萬的銷售額,如果當時他推薦的是蘇寧易購,說不定這10萬塊銷售額就歸蘇寧了。

「如果有個商業模式,我幫它發展一個用戶,它按照銷售額和我分成,這將是多大的一個量?」林超說,這便是他創辦指點傳媒的靈感。

指點傳媒最初在湖北等省份的運營商營業廳試點,在當地僱傭了一些地推人員,在營業廳門口幫助用戶安裝手機軟件,並和應用開發商分成。

林超告訴記者,指點傳媒目前已經跟三個省份的其中五家運營商達成了戰略合作。以湖北電信為例,湖北電信年出貨3G智能定製集170萬部以上,客戶服務300萬次以上,這是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

不過,指點遇到了所有嘗試地推的公司遇到的同樣的問題:可複製性差。因為各省運營商都是獨立管理,在這個省打開了局面,在另外一個省則可能根本無法切入。

後來,指點想到了在珠三角那些工人云集的工廠門口突破——工人們常常被稱作「三低」人群(年齡小、收入低、工作年限短),但實際上,這些用戶在手機上的花費,可一點都不比城市白領低。

「我們到珠三角許多工廠去調研時發現,許多工人手上都拿著iPhone。」林超告訴記者,這超出了他們的想像。由於大部分工人在出租屋、集體宿舍內 既沒有電腦,也沒有WIFI,手機是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因此這一群體每月在手機娛樂上的消費相當可觀,這些打工仔的智能手機缺少一個下載、安裝軟件的地 方。

「工人們對智能手機的熟悉程度,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林超指出,珠三角許多電子工廠的工人,對這些手機瞭如指掌,他們能很自如地把手機拆了又裝,玩起上面的軟件來,更是不在話下。

指點傳媒開始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廠門口的運營商代理營業廳發展手機軟件地推業務。

這種合作模式受到了一些運營商代理營業廳以及手機商店的歡迎,因為這些營業廳往往要應付用戶要求幫忙裝軟件的需求,他們往往把這當作一種負擔,巴不得有人能把這件事情接下來,因此以很低的年租金讓指點進駐。

指點傳媒的盈利模式是,通過向手機用戶推廣應用,和手機遊戲、電子商務公司盈利分成。林超告訴記者,現在遊戲產生營收的速度非常快,地推進去的遊戲比預裝在手機中的遊戲激活率更高,而手機購物相對來錢慢一些,但市場潛力更大。

在推廣過程中,林超們發現,中國的「三低」手機用戶是最理想的推廣對象,他們沒有城市白領那麼挑剔,基本上推薦什麼就用什麼,懶得花時間去挑選。

和指點類似商業模式的還有尼彩手機,尼彩過去一年在全國開設了4000多家手機工廠店,大部分位於城鄉結合部、工廠門口以及鄉鎮地區,尼彩正在嘗試 將這4000家店進行轉型,由賣手機為主轉向賣服務為主,即幫「三低」用戶裝手機應用,直接形成一張龐大的實體手機應用地推發行網絡。

另類地推

對於數以萬計的手機APP公司來說,如何吸引用戶使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對於蘋果iOS應用來說,刷榜曾經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如今App Store刷榜橫行,蘋果已經開始嚴加管控。

通過出廠預裝和水貨刷機將APP植入手機也是一個重要渠道,單個預裝客戶的價格通常高達1-2元。但預裝市場效果越做越差,市場很混亂,根本沒有人 知道預裝的軟件最後能否到達消費者手上,因為中間可能已經被刷了好幾道機了。而且預裝在手機上的應用,許多用戶可能根本不用,有的則被繁瑣的註冊、登陸拒 之門外,不會深度去使用。

在日本,電信運營商強大的營業廳網絡承擔起了地推的功能,營業人員將各種應用面對面推薦給消費者。而在中國,電信運營商的網點服務意識還很弱,現階段運營商的網點依舊以賣手機和充話費為主,對推廣手機應用重視不足。

正因為如此,才給指點這種傳統的地推方式留下了生存空間。

事實上,國內許多大型互聯網企業早期發家史中,地推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攜程用戶數量的擴大很大程度上來自攜程在機場、火車站有效的地推,攜程的業務人員會在人們候機時耐心地解釋攜程會員的好處,如何使用攜程訂酒店,這在本世紀初互聯網還不夠發達的時候,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而盛大早期崛起的過程中也同樣有地推的身影。陳天橋以網吧為中心在全國建設起了強大的遊戲推廣渠道,在現實的利益誘惑下,有超過10萬家網吧參與到盛大旗下遊戲的推廣,這是《熱血傳奇》紅遍全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地推是成本非常高昂的一種推廣方式,「如果你有渠道能夠在網上獲取低價的流量,你肯定不會去線下走地推。」天使投資人丁辰靈表示,通常來說,地推的成本要比網上獲取用戶高。

丁辰靈表示,通常只有單個用戶價值大的細分領域,地推才是有效率的。例如攜程單個用戶的平均消費金額超過4000塊錢,通過地推拉到一個用戶,就能產生這麼大的流水,因此成本高一些也可以覆蓋掉。

相比起互聯網推廣,地推是很「重」的一種商業模式,需要養一批龐大的推廣團隊,導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場增長放緩的時候,會直接影響公司盈利。例如攜程就被一些投資者詬病養著龐大的呼叫中心和地推團隊,提升了公司的成本。

主打指紋支付的指付通市場經理楊怡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上海的地鐵站設立一個5到10平米的小型體驗站,月租金在1.5萬到3萬之間,負責推廣的 工作人員主要拿佣金提成,月收入在幾千到一萬不等,一個月下來,一個地鐵站可以發展幾百到1000個用戶。除了在地鐵站發展用戶,指付通還選擇在一些合作 商戶那裡做駐場營銷,即現場給人們辦理指紋支付,告訴他們辦理後馬上可以在商戶打折。

「我們算下來,這種地推方式發展一個用戶的成本在50塊錢左右。」 楊怡君表示。

為了提升推廣效果,指付通可謂絞盡腦汁。不久前,指付通在上海虹橋地區的繁華寫字樓當中開設了一家日式拉麵店,一碗原價20塊錢的拉麵,如果是指付 通用戶,用指紋支付只要10塊錢,這樣的優惠使得每天中午都有大批白領排隊來吃拉麵,在白領們排隊的過程中,指付通的工作人員又可以向他們推銷新業務,而 且這些用戶辦理後馬上就可以在店裡現場使用。

靠地推方式起家的還有上海訂餐網站「餓了嗎」,餓了嗎的CEO張旭豪幾年前從上海交大休學創辦了這家網站,最初就是靠在上海高校一個一個宿舍的推廣打響了知名度,現在公司正考慮向寫字樓的白領推廣其網上訂餐業務。

張旭豪說,包括他這個CEO在內,公司的每一個高管都到寫字樓裡面親自發過傳單,地推是個體力活,「沒有什麼花頭。」 當時「餓了嗎」之所以選擇地推,是因為網上缺乏一個好的渠道,能直接到達其目標消費者。

張旭豪說,通過地推來獲取用戶的好處是,顧客轉化率更高,目標人群更加精準,用戶對產品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在上海的各大高校到處可見「餓了嗎」的廣告傳單,許多不願走出去吃飯的學生在宿舍上網訂餐,這構成了餓了嗎最早的一批用戶。

「地推有利有弊,最大的問題在於管理成本較高。」張旭豪告訴記者,地推能夠成功首先取決於執行力、數據化、制度化三個指標,在此基礎上,要保證公司內部有一套體系監測地推的效果,並保證可複製性。如果做不到以上幾點,地推的成本將非常高昂,且效果不如人意。

除了地推,餓了嗎也通過百度關鍵詞優化、投放放量廣告等方式獲取用戶。不過,網絡推廣就像「吸毒」,一旦上癮,欲罷不能,百度關鍵字被炒熱後,價格不斷上升,效果卻不見得一直很好。

「相比之下,通過網絡推廣比較省心。」張旭豪指出,如果網絡推廣和地推的成本差不多,他寧願選擇網絡推廣,因為管理起來容易——現在餓了嗎通過網絡渠道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大概在20到30塊錢。但事實是,許多時候網絡推廣無法達到地推的效果。

「地推能否成功,取決於你是否長期堅持做下去。」張旭豪指出,以其訂餐網站為例,他認為只要堅持發好傳單,就一定會有效果。

但張旭豪指出,要想建立起好的地推體系,必須要有一套數據化的方案,即有效統計地推的成本和產出,算出推廣一個用戶的成本有多少,他稱餓了嗎自己發明了一套可以計算地推到達率、轉化率的方式。

地推對公司內部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假如一家公司想做一場大型地推活動,為每個在網上下單的客戶送上一份20元左右的小禮品,這就涉及到一系列問題, 比如參與地推的人員到底真正發出多少禮品?他們是否把其中許多禮品貪污掉了?為解決這個問題,公司必須設置一套嚴格的財務審核制度,需要增加財務管理人 員,還需要增加監督人員的人手。

此外,地推的瓶頸還在於其商業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即在某地區成功之後,能否有效複製到其他地區。

「建立可複製地推渠道的最有效方式是保證參與方的利益。」張旭豪指出,任何地推模式只要讓參與推廣的人員看到利益,很快就能在全國推起來,例如在學校裡面,假如有那種地推方法讓學生代理一個月賺到二三千塊錢,很快就會有大把學生不分日夜地加入進來。

例如凡客就在發展初期招募了大量校園代理,給出20%的銷售分成,一件79元的襯衣就能拿到15元。在2010年,很多校園代理月收入都能輕鬆達到三四千元,在這樣的誘惑下,許多高校的學生趨之若鶩。

網絡之貴與地推崛起

地推開始重新的流行的一個大背景是,近年來,在網上購買流量的費用已經高到許多創業者無法承受。

近幾年來,不管是電子商務、團購、網頁遊戲,幾乎互聯網上所做的一起都繞不開百度、騰訊這幾家大的流量入口。

獨立電子商務行業分析師李成東指出,這幾年流量費用之所以越來越貴,是因為整個互聯網行業新增的流量渠道很有限,而湧進來想購買流量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拿著風投的錢燒,把價格抬得越來越高。

李成東舉例,在電商行業,現在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高達100塊錢左右,而且每年都以30%左右的水平上漲。像京東、蘇寧這樣的大的電商企業,每年都會投入十幾億來投放廣告,成為拉高流量價格的重要推手。

一家大型電子商務網站的數據分析部門負責人抱怨:「百度、淘寶這樣的流量入口總是在你剛好要賺錢的時候,就開始漲價。」儘管這家公司每年投入大量人 力物力來做流量的購買優化,但是一年還是要投入好幾億元用於購買流量。其結果是,通過網絡做推廣的公司大都活得很辛苦,最後都變成了給百度們打工。

天使投資人丁辰靈向記者分析道,以上海某知名紅酒網站為例,它通過自己官方網站、淘寶、電話直銷三個渠道來獲取用戶,結果發現,自己官方網站是虧錢,因為流量需要到渠道去買,買流量的費用過高。電話直銷是賺錢的,而在淘寶平台上,是既不賺錢也不虧錢的。

這家紅酒網站的遭遇說明了許多公司面臨的情況:你到網上買流量,最後就難以盈利。反倒是電話銷售這樣自己可以掌控的方式是可以賺到錢的。

以百度競價排名為例,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通過它來提升流量的效果非常之好,但久而久之,人們對百度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一旦在百度做推廣上癮,就像吸毒,欲罷不能,一旦停止砸錢投放,流量馬上開始下滑。

此外,地推開始流行的另一個大背景是,中國的互聯網開始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鄉村地區縱深發展。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許多人接觸互聯網的第一渠道是手機而不是PC,因此對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地推開始崛起。

許多過去不上網的用戶開始接觸網絡,對於這些人群,傳統的互聯網推廣方式很難對他們進行有效覆蓋,而面對面的地推則非常有效。

這是一片新的藍海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72

大富翁「接班遊戲」 靠天敵捲土重來

2013-03-18  TCW
 
 

 

近來倫敦的酒吧及餐廳流行起「桌遊」。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紙盤遊戲同好揪團平均一晚都超過五十名,其中最受歡迎的賽局是「卡坦島」(The Settlers of Catan),而且這款賣了十八年的遊戲,是靠天敵數位工具捲土重來。

網路重擊,險被終結命脈

卡坦島是一套拓荒為主軸的策略遊戲,平均四名玩家為了建立起自己的地盤,展開資源競賽。不過,它的玩法和「紙盤遊戲界的微軟」大富翁(Monopoly)不同,玩家在競爭之餘,還得合力抵抗盜賊侵入,後者只有一個贏家全拿的競爭思維。

《連線》(Wired)雜誌比喻,紙盤遊戲世界裡,大富翁猶如地位無可動搖的微軟,卡坦島卻像是開啟文藝復興時代的蒙娜麗莎,它的故事核心複雜,顛覆一般紙盤遊戲你贏我就輸的零和概念;算式與機率奇趣巧妙,刺激思考決策,改寫完美遊戲的定義。

紙盤遊戲的興衰常與景氣榮枯唱反調,每逢經濟不景氣,紙盤遊戲產業就如獲甘霖,像是大富翁便是走紅於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時期,前幾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再度助長紙盤遊戲銷量,不過這一次,曾把紙盤遊戲化為線上電玩腳本,幾乎終結產業命脈的數位網路也要算上一份功勞。

網民宣傳,兩年內賣翻倍

《連線》報導,二○○六年,卡坦島設計靈魂人物托伊伯爾(Klaus Teubler)協助軟體工程師開發英文的Xbox版本遊戲,他創造出一份精密複雜的流程圖與機率陣,讓電玩設計者比較每一步動作與骰子機率,據此完成一套兼具直覺又須步步用腦的線上版。

發表後,最排斥紙盤遊戲的美國人最快臣服,一年內完全靠網路鄉民口耳相傳,就賣出二十萬套,還搶進玩具反斗城(Toys "Я" Us)等大型零售通路;英國最大紙盤遊戲經銷商艾思德文(Esdevium Games)也說,數位網路讓這套遊戲在兩年間銷量翻一倍有餘。

此外,《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業者推出一連串帶點黑色戲謔的遊戲,例如防止銀行資金軋空的市場崩壞(Market Meltdown)、掏空公司申請政府救援的關鍵時刻(Crunch)、紓困(Bailout!)等,讓荷包失血的納稅人,在紙盤遊戲中找到抒發人性黑暗面的出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34

危機放大器CDO變相捲土重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69

兩家華爾街銀行巨頭嘗試重新開啟被認為是加劇了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信貸膨脹期證券已經宣告失敗,因為投資者不願意購買一部分衍生品。

據FT報導,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已經放棄了出售「合成CDO」的計劃——對衍生品池進行切割,因為無法找到足夠的投資者,願意購買「合成CDO」交易中所有不同的部分。

兩家華爾街巨頭的銀行家重啟合成CDO,是希望滿足一些投資者對更高收益率產品的需求。雖然合成CDO被批評在金融危機中放大了損失的規模。

合成CDO池主要由CDS(信用違約互換)構成,並把它們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分層(tranches)」,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風險。這些產品可以幫助投資者放大或槓桿化對潛在貸款或債券價格的投機

根據美國政府調查金融危機的委員會得到的數據,2006年信貸泡沫處於最高點的時候,銀行出售的合成CDO一共價值610億美元。

合成CDO交易一般包括風險較少的「高級分層(senior tranche)」,風險較大的「中間層(mezzanine)」,以及風險最大的「權益層(equity)」。

一名投資者表示,銀行必須給所有的CDO分層找到買家,才能啟動這個項目。但從CDO出現以來,給高級分層合理的定價一直都是困難的事情。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拒絕發表評論。

華爾街巨頭難以出售複雜的合成CDO產品,可能凸顯了華爾街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過去,像AIG這樣的金融巨頭購買最高級的分層,實際上就是出售潛在貸款或債券的信貸違約保險。

現在,很多傳統的高級分層買家已經消失了。

雖然具有多分層的合成CDO交易流產了,但一些華爾街銀行已經與投資者成功達成了定製的「單一分層」交易。

在「單一分層」交易的安排下,銀行一般會出售衍生品投資組合的權益層或中層給一家對沖基金。對沖基金會同意承擔一定規模的損失,這樣銀行就能在其衍生品投資組合中節省一部分法定要求資本。

這種交易不同於危機前蓬勃發展的銀團全資本結構合成CDO。區別在於,除了只出售某個分層給投資者,「單一分層」交易通常包括的是與企業貸款或商業信貸相關的衍生品,而不是住房抵押支持證券。

今年早些時候,花旗就達成了一筆「單一分層」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64

金立的「生死」卡位:依靠「小米模式」捲土重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9/56249.html

10月底,本土廠商金立突然高調宣佈投資一家新公司,打算用互聯網的模式打造一個全新的手機品牌,沒錯,就像3年前雷軍和小米所做的一樣。截至記者發稿,金立尚未對外公佈新品牌的名稱,但是表示會在3個月內發佈首款產品。

作為一家老牌的廠商,金立在功能機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然而在進入智能機時代之後,卻風光不再,逐漸淡出大家的視線。至今在大部分消費者心中,金立的形象依舊是商務人群專用,特別是在小企業主群體中流行。

一家老牌廠商想要打造一個互聯網品牌,還明確提出將小米作為學習的對象,這樣的高調立刻引發外界許多質疑。在很多人看來,正如最近兩年層出不窮的小米模仿者一樣,金立只是做做樣子,換取營銷上的噱頭罷了,並不靠譜。

不過,外界所不瞭解的是,金立這次的舉措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精心籌劃了1年之久。金立這次不是「玩票」,而是要動真格的了。

「生死」卡位

為什麼金立要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來做這樣一件事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最近2年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2011年是金立「最後的輝煌」,憑藉當年2100萬的出貨量,它成為國內開放市場最大的贏家,並且也是海外ODM市場份額最大的本土廠商。然而隨著智能機時代的來臨,慢了半拍的金立迅速陷入被動。

就在金立被庫存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一支新生力量卻開始接連攻城拔寨、橫掃國內的手機市場,這就是雷軍和他的小米。

強烈的對比讓金立總裁盧偉冰頗感震撼,早在2011年小米正式發佈小米一代手機之前,他就已經知道了雷軍的動作,不過當時他打心底裡並不覺得這個外行人能夠真的做成功。後來的結果讓所有手機行業裡的人都大跌眼鏡。「為發燒而生」的小米手機迅速在2000元的價位段上站穩了腳跟。「小米這幾年就像在高速路上狂奔,後面完全沒有追趕者。」盧偉冰說。

面對小米的成功,盧偉冰開始反思金立的下一步到底應該如何去走。沿用傳統的打法顯然不行,事實上,在小米一代推出後,本土廠商們發起過多次對小米的圍剿,推出同價位、配置也不遜色小米的產品,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

殘酷的現實讓盧偉冰開始理解小米頑強生命力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小米所代表的的互聯網模式才是整個行業未來的趨勢所在。就這樣,金立決定打造一個面向互聯網的手機品牌。

不過,打造一個面向互聯網的手機品牌並不意味著要和小米發生正面衝突,在盧偉冰看來,「這樣一個產業鏈,與硬件和品牌相結合的產業裡,不會出現互聯網公司裡那樣一個贏家通吃的局面,未來可能是幾個寡頭的格局。涉及到品牌屬性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細分人群,微信這樣的產品可能不存在細分需求,但是手機不一樣,iPhone也是有人覺得好,有人覺得不好。」

那麼在競爭已經相當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究竟哪裡還有生存的空間和機會呢?雖然盧偉冰在接受採訪時沒有透露最終新品牌產品價格,但是暗示,新品牌決定搶佔比小米用戶更加高端的消費人群。

分析一下現在的智能手機格局就會發現,4000~5000元價位段已經被蘋果和三星所瓜分,而且他們的品牌在消費級市場的地位相當穩固,這絕不是本土廠商可以在短期內能撼動的;在2000元的價位,小米已經成為了這個價格區間的標竿,也是在這個價格區間最具品牌和市場影響的廠商,跟小米在這個價位硬碰硬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在2000~4000元這個價位,也就是3000元上下的價格區間裡,雖然不乏知名廠商的產品,但是卻並沒有一個類似於蘋果和小米那樣在同價位段裡處於絕對領導地位的品牌存在,新生代的魅族、OPPO雖然有著不錯的銷量,但無論從銷售數據還是輿論影響上都比小米差了一個量級。換句話說,這個價位空間裡出現了一個品牌的真空地帶。

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3000元上下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價格,因為缺乏足夠有影響力的品牌和產品,他們要不乾脆一咬牙去買更貴的蘋果和三星,要不就是會選擇更加實惠的小米。所以,這一價格區間的市場需求只是被在很大程度上分流,如果運作得當,其實是大有可為的。

另外,在盧偉冰看來,8月份小米針對千元機市場推出的紅米是對小米品牌的一次傷害。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相對高端的小米用戶開始抱怨,由於小米用戶群體的低收入化傾向,他們開始覺得用小米是一件「沒面子」的事兒。而這恰恰為其他廠商創造了機會。

怎麼學?

確定了學習小米走一條互聯網手機的道路,那麼具體該如何操作這樣一件事情呢?

雷軍在很多場合都說過,小米的模式並不神秘,但是即便傳統手機廠商知道了小米的打法,最後也學不來,因為企業DNA有著根本的不同。

盧偉冰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傳統廠商現在這些操盤的人的從業經歷大都是在20年左右,基本上都是硬件的背景,大家的思維和經驗已經固化,的確存在侷限。」此外,小米的互聯網模式之所以能夠走通,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雷軍在互聯網行業深厚的積累,而這些是傳統廠商所不具備的,想要向互聯網模式轉型,需要付出很高的學習成本,包括時間和精力。

另外一個現實是,本土廠商原來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即便這些年大家都嘗試過一些新的玩法,但是消費者們卻並不怎麼買賬。

權衡之下,金立最終選擇了一條十分激進徹底的變革之路——甩掉包袱,另起爐灶進行二次創業。

新品牌隸屬於一家完全獨立於金立之外的公司,金立僅僅是扮演投資人的角色,盧偉冰希望用百分之百互聯網的方式來運作這家新公司。

新公司以騰訊曾經的手機Rom Tita的核心團隊為班底,而且為了確保新公司的互聯網基因足夠純正,盧偉冰嚴禁新公司從金立挖人,甚至連設計的人員都是從外面招募的,而不願使用金立自身經驗豐富的團隊,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為互聯網而生的品牌不會受到傳統廠商思維的影響,這個100多人組成的新公司裡只有前台是從金立「徵用」的,即便是盧偉冰自己也只是擔任董事長這樣一個虛職,公司的具體操盤和運營都完全由新團隊來負責。

新公司的獨立還體現在其擁有獨立的辦公區域和管理制度,一切都按照互聯網公司的標準來配置。另外,作為金立二次創業的項目,新公司的核心團隊都持有公司的股權,盧偉冰表示,新公司會保持開放,願意接納資源型的投資者加入。

學什麼?

在擁有了互聯網的班底之後,這家標榜為互聯網而生的手機公司已經初具雛形,但是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如何運作這樣一個品牌。其實,包括百度、阿里、360這些互聯網巨頭都曾嘗試過手機,但大家都只是抱著玩票的心態,淺嚐輒止。現在來看,唯一的成功標竿只有小米一家,這也是盧偉冰對小米倍加推崇的原因。

用盧偉冰自己的話說,金立投資的新品牌會「學小米,反小米」。他強調,由於目標消費人群存在差異,所謂的反小米並不是想要與小米直接對抗,而是指在小米模式的基礎之上,在一些具體方面,與小米的玩法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在他看來,小米王牌之一的MIUI做得「又重、又全,又大」,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小米的用戶中很大一部分人日常的娛樂活動都是圍繞手機展開的,而對金立想要抓住的消費人群,他們更看重的不是手機軟件層面交互的細節,金立希望給這些用戶帶來一個更加簡約的交互體驗。

在產品功能上,金立也希望找到與小米不同的差異化,比如會特別打造一些具體的功能,比如拍照等。在工業設計上,金立方面也表示會比小米要高一個層次。

另外,在互聯網的衝擊之下,傳統廠商以前的經驗也並非一無是處。在金立看來,至少製造資源和供應鏈資源依舊是傳統企業的優勢所在,新品牌一定不會像小米一樣受限於產能不足,屢屢被外界指責在搞飢餓營銷。另外金立現在遍佈全國的線下網點從數量上也是小米的兩倍,這也能為新品牌的產品提供售後服務的保障。

不過,做到這些就夠了嗎?小米模式的精髓其實從來都不是賣掉一部手機那麼簡單。

雖然眼下小米最大的利潤和收入來源是手機的銷售,但這其實並不是雷軍真正想要的結果。對小米來說,手機作為硬件僅僅是將用戶接入互聯網的一個入口和通道,小米未來的真正希望其實是MIUI所承載和構建起的軟件生態系統。如今,僅僅MIUI所涵蓋的主題、遊戲等虛擬服務每個月就能夠為小米帶來數千萬元的收入,並且這個數字還在迅速增加。

另外,雷軍曾經對《商業價值》闡述過小米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未來手機將取代PC成為個人計算的中心,小米的目標是以手機為核心,不斷整合用戶身邊的其他設備。這也是小米為什麼會推出小米盒子以及小米電視的原因。

今天大部分想要學習小米的廠商還在盤算怎麼「複製」一部像小米一樣高性價比的手機,但是站在小米的角度,它其實並不將自己視為一家手機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它所構建的一整套立體的商業和業務模式才是傳統廠商真正需要學習的。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看,眼下的國內手機市場正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階段。雖然外界看上去整個行業風光無限,但是其中的隱憂只有行業內的人自己心裡清楚。

當年的PC時代也曾是巨頭和螞蟻並存,但是隨著技術門檻的不斷降低,整個行業的價格水平也迅速下降,這直接導致了小廠商們的全軍覆沒。在很多行業內人士看來,當下的手機市場正在重演PC市場發生過的故事。

雖然面臨行業洗牌,但是另一方面,智能手機時代消費者的換機週期也比功能機時代大大縮短,這也意味著存在著巨大的市場增量。而想要搶佔這些增量市場,必須要用新的玩法來打動消費者,小米過去3年的例子已經證明了互聯網模式的可行性,這也讓許多傳統廠商眼饞不已,但是時至今日,卻沒有一個真正像樣的模仿者出現。眼下,除了金立之外,包括OPPO在內的許多國內廠商也都在籌劃向互聯網模式的轉型,或許用不了幾個月的時間,本土手機市場就會掀起一場向互聯網學習的「洋務運動」。

然而,對於傳統手機廠商來說,想要真正完成轉變,或許只有忘記自己「手機廠商」身份的時候才能可做到。就像今天的蘋果一樣,沒有人會給它貼上「手機廠商」這個狹隘的標籤,但iPhone毋庸置疑依舊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手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93

巴菲特:金融危機將捲土重來,但並非現在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8271686
沃倫·巴菲特週五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如果近期全球股市從當前點位暴跌50%」,他將大吃一驚。

巴菲特預測稱,未來幾年「總會有那麼一天」金融危機將捲土重來。屆時,市場將遭受重創。然而,他並不認為那將很快發生。

未來的50年中,人們將作出瘋狂的舉動。不過,未來幾年這種事不大可能發生,畢竟投資者剛剛從2008年市場崩盤中緩過一口氣,大家還心有餘悸。

不過,他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從閱讀了美國前財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撰寫的回憶錄的原始版本之後,巴菲特表示,現在看來,此前將2008年金融危機描述為「經濟史上的珍珠港事件」是有些輕描淡寫了。

總體上看,股神對美國還是很有信心的。美國經濟已經開始復甦,巴菲特相信「美國終將安然度過經濟危機。」自從2008年經濟下滑之後,他就看好美國經濟將回升。巴菲特提醒觀眾,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曾經四次暴跌50%,但最後總能再度上漲。

不過,他並不指望今年經濟能迅速回暖,相反,他認為今年經濟復甦的速度還是相對緩慢。

對於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熱點事件,比如烏克蘭局勢緊繃、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巴菲特對CNBC表示,不會僅僅因為這兩件事拋售任何資產。

但巴菲特對市場長期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他對58歲的CNBC主持人Joe Kernen表示,

在你有生之年,將有望看到道指站上100,000點。但我就看不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439

15年前賣殼退市 重慶川儀捲土重來申請上市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yjbg/20140506/021019008461.shtml

  5月4日,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川儀」)一則招股書申報稿迅即引爆市場話題:一個曾經賣殼退市的公司,如今重新申請上市。

  根據申報稿的敘述,重慶川儀的前世和今生與資本市場有著這樣一段分分合合的「戲份」:1993年成立,1996年8月30日在深交所[微博]上市(代碼「000607」 )。然而,就在上市第二年,因亞洲金融危機、技術進步滯後、國外產品進入等三重因素影響,公司經營每況愈下,於1997年和1998年連續兩年虧損,1999年4月被ST。

  彼時的重慶川儀已難以單純依靠公司自身及原有股東的力量在短期內實現扭虧。為避免退市,在重慶市政府的主導下,1999年6月,四聯集團與華立集團達成協議,對原重慶川儀進行重組。1999年10月,000607這個「殼」賣給了華立控股(即華智控股(4.25, 0.00, 0.00%))。

  申報稿顯示,賣殼2年後,重慶川儀於2001年開始扭虧為盈。隨後,重慶川儀啟動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

  2006年,重慶川儀增資擴股,全球知名的自動化企業日本橫河公司以3341.5萬元認購了2101.6萬元的出資額,公司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2008年底,公司再度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4年後,2012年,公司再度申請上市並預披露過招股說明書,但遭遇IPO暫停。

  根據資料,1996年重慶川儀第一次IPO時,發行數量為3910萬股,發行價為每股4元,粗算下來,融資總額為15640萬元。而此次IPO,根據公司披露的募投資金投向——智能現場儀表技術升級和產能提升、流程分析儀器及環保監測裝備產業化、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等三個項目,以及償還銀行借款的資金需求情況,其此次IPO項目的合計投入資金額約6.26億元。公司稱此次上市融資,主要是為了「消除產能瓶頸」。

  市場注意到,此次重慶川儀還有一些有趣的變化:一是名稱的變化,由原來的「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變為「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上市地的變化,原來是在深交所上市並退市,如今則是向上交所[微博]提交了上市申請。

  一個曾經賣殼退市的上市公司,能再次成功上市嗎?「沒有先例。」業界對此持懷疑態度。

  記者閱讀申報稿時注意到,這次申請上市的重慶川儀2008年12月26日註冊,其設立時擁有的「主要資產」為川儀有限的全部資產,應為當初重組時置換出的資產;而申報稿也明確表示,此次擬上市主體新重慶川儀的8個主要資產中,6個為四聯集團向華立集團購買的原上市公司退市主體。而且,公司申報稿還明確,改制前後,公司實際從事的主要業務,均為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技術諮詢、服務等,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醒,如果參照現有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情景,若分拆上市的資產,在上市公司體內存續期間,曾經有過融資行為,那麼,分拆上市將不予獲准。由於在IPO規定中尚未有類似條款,如何把握就成為關注的一個焦點。

  在申報稿中,公司特別強調自己是國內同行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一;公司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及行業市場將保持20%年複合增長率等前景。

  對此,分析師的看法是:公司傳統產品的主要客戶在石化與冶金行業,下游需求目前不振;但儀器儀表大行業門類、品類眾多,技術不通用,利於中等規模企業尋找利基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46

騙局捲土重來 艾薩 Isaac Sofaer

2014-09-11  NM
 

近年不少在海外上市的內地公司,被指虛報盈利和業務等,不少公司已經爆煲,但有些仍然幸存。企業造假問題蔓延到香港。如蠟筆小新(1262)和福建諾奇(1353)等,被指挪用公司資金。不久前才上市、市值達600億元的天合化工(1619),近日被分析機構指有詐騙行為,資產毫無價值。

數日前,又有報告指腸衣生產商神冠(829)涉嫌欺詐。我曾對它作出分析,發覺它的盈利數據十分有趣。不過,近來它借了一大筆港元貸款,然後兌換成人民幣來存款,無疑令股東承受風險,只是這舉動不等於欺詐。單看報告,我無法肯定神冠是否有問題,但分析機構在盡職審查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在我眼中,以取巧的形式去控制盈利、誤導投資者或隱藏公司真實情況,已經是一種詐騙。有些公司鍾意用財技,例如將正常的開支,包裝成資本化利息或開支,及刻意降低無形資產或商譽的攤銷。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公司利用會計制度誤導天真的投資者。一個嚴重卻常見的問題是,有些公司負債很高,靠銀行貸款維生,卻仍然運作。在一些地區,這些「持續經營」的公司早被要求停牌了。

中鋁恒大債務沉重

中國鋁業(2600)是一個例子,中鋁雖可持續經營,但其實它每年都虧損,靠借貸度日。中鋁的財務狀況差,難以轉虧為盈,雖是國企、由中鋁礦業(3668)控股,但不足以支持現價。恒大(3333)中期業績,淨利潤僅為64.9億元人民幣。即使營業額達630億元人民幣,恒大仍將57億元的債務支出資本化。引伸的問題是,負債對資產的比率高達4比1;如果加上1,150億元銀行貸款,比率則上升至7比1。這是我35年的分析員生涯中,資產負債比率最高的公司。現在,恒大想進軍乳業、畜牧業、農業和石油產業。恒大可從哪裡獲得更多貸款,是難以想像的問題:它的財政狀況如此差,還可以正常營運及保留上市地位嗎?雖然債務沉重,恒大卻斥資50億元人民幣回購股票,以支持股價。像恒大和中鋁這些運作模式,是匪夷所思,不明白為何港交所仍讓它們維持上市。難道為了使投資者損手嗎?

中國航信「控制」盈利

在我們的組合裡,恒安的業績令人失望,營業額有上升,卻因人民幣匯價引致損失,令純利下跌。中國航信的數據服務營業額,增長了80%,如果這額外的收入可持續下去,可以說是好過預期。還有,中國航信似乎「借」了未來幾年的開支,因為營運開支上升了4億元人民幣,但找不到原因,管理層也沒有解釋。應付賬隨之上升,顯示有些開支並未找數,只是在累積。我估計中國航信在「管理」盈利增長,雖然不公平,但至少不是製造虛假的盈利增長。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24

真實的印度:35美元平板電腦捲土重來

1 : GS(14)@2012-11-11 10:45:37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1106/171413593717.shtml
35美元平板電腦印度造
  免費上網,免費派發手機,低價用電用油,低價派發糧食……印度政府喜歡鼓吹向民眾派發各種免費或低價「午餐」。以35美元(約220元)的補貼價向學生銷售平板電腦是這些午餐中比較吸引世界眼球的一項,它瞄準教育公平,同時又打著高科技「價格創新」的口號。
  本月,作為當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印度決定在聯合國展示這台升級版的平板電腦,由於它是從失敗的第一代「太陽」(Aakash)牌平板電腦升級而來,所以人們稱它為「太陽2.0」。「太陽2.0」搭載安卓4.0操作系統,7吋電容觸摸屏,1Ghz的處理器並擁有續航4小時的電池容量。
  負責對產品進行測試的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帕塔克(DB Phatak)教授在對1500台太陽2.0進行測試後說:「我不但有信心,還肯定『太陽2.0』將會在這裡使用」。
  在本月10日,帕塔克教授將對來自250個工程學院的老師進行「太陽2.0」的使用培訓,並計劃在下個月讓1000位老師使用「太陽2.0」學習熱力學。如果所有試用進展順利,印度政府就可以向廠家訂購近600萬台平板電腦,再以35美元的補貼價格賣給學生。雖然還未能實現印度政府早在2006年就提出的10美元一台電腦的計劃,但至少與印度學生「人手一本」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從「100美元一本」到「10美元一本」
  2005年,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推行了一項名為「每個小孩一部筆記本」(One Laptop Per Child ,OLPC)的工程,目標是把筆記本的價格降低到100美元一台。
  據《霍布斯》印度版報導,隔年,受此項目影響,印度人力資源部聯合秘書辛哈(NKSinha)與OLPC針鋒相對,提出了一個更加超乎想像的設想,政府宣稱將聯合印度各研究院開發出價格低至10美元的電腦。不過,經過幾年的開發後,此計劃不了了之,大部分研究院也認為此計劃不切實際而拒絕參加。
  善於在低價上進行「創新」的印度人並沒有就此偃旗息鼓。10美元的電腦看似無望,但近來興起的廉價平板電腦又給他們帶來了機會。
  2010年,印度人力資源發展部部長思伯爾(Kapil Sibal)公佈了一項新計劃,政府將購買近600萬台的平板電腦,並向學生補貼130億盧比(約15億元),讓他們能買得起平板電腦。
  隔年,由一對印度兄弟創建的Datawind公司中標,與印度政府簽署了合同,並承諾將製造出49美元一台的平板電腦。減去印度補貼之後,印度學生僅需支付35美元即可購得一台平板電腦。雖然還是沒達到10美元的目標,但是憑著35美元的售價,「太陽」已經被冠為「全球最便宜的電腦」了。
  在去年10月首批500台太陽牌平板電腦免費發放給學生試用之際,Datawind公司即宣稱將推出價格稍高的市場版,並希望通過努力,在未來達到每台售價10美元的目標。
  不過,俗話說,便宜沒好貨,首批「太陽」的試用就遭受惡評。負責測試的印度理工學院(焦代布爾)認為大部分產品都不合格。印度媒體報導稱,電池用不到一個小時,觸摸屏觸不動,同時打開多幾個程序時系統會支撐不了,而且產品不堅固。Datawind和測試方互相推諉,互打太極,經過無休止的爭吵後,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在今年4月份宣佈將「太陽」升級到「太陽2.0」,並把測試方轉移到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就這樣,帶著來自全球的關注,印度人「人手一本」的夢想再次拖延了。
  「太陽」推動印度平板電腦興起
  不過失敗的「太陽」卻被不少印度行家解讀為印度平板電腦市場的開闢者。印度IDC的研究主管裡迪(VenuReddy)認為,「太陽」創造了印度的平板電腦市場,受到此事件的影響,平板電腦已經成為印度家庭在討論購買電腦時的中心話題。
  據印度硬件工業組織MAIT統計,2011-2012年平板電腦在印度的銷量為35萬台,而今年將增長6倍,超過200萬台。這種幾何級的增長得益於價格低於1萬盧比(低於1200元)的低價平板電腦的大量銷售,其佔有量將從去年的8%上升到50%。
  目前印度平板電腦最大的銷售廠家是本土品牌Micromax,今年二季度市場佔有率達到18%,超過三星和蘋果。其系列產品最低價為4999盧比,最高為9999盧比。Micromax的CEO梅何羅特拉(Deepak Mehrotra)認為,「太陽」改變了印度平板市場的景觀。它使得平價平板電腦在印度火熱起來。
  據印度CyberMedia Research的數據,目前已有近90家平板廠商在印度市場上銷售平板電腦。今年第二季度,接近50%的銷售量都被市場的新進者奪得。
  不過「太陽」可能也只是一個導火線,印度市場能夠興起與一年來平板電腦硬件的大降價有莫大的關係。在過去的12個月裡,平板電腦的部件如微處理器、觸摸屏和內存卡的價格下降了一半,目前還在下降之中。
  越來越低的成本降低了市場的准入門檻,也加劇了競爭。這使得平板電腦在提高了性能之餘,還大大地降低了價格。僅2012年第一季度,印度市場上平板電腦的平均售價就比前一季度下降了50%。
  黯然失色的「太陽」也抓住了這波降價機會,即將在聯合國展出的升級版「太陽2.0」。其處理器從原來的366Mhz升級到1Ghz,操作系統也從安卓2.2升級到安卓4.0,觸摸屏質量和電池容量都進行大幅提升,而最終的定價保持不變,這讓印度政府的「低價午餐」項目得以再次推進。印度學生啥時能夠實現「人手一本」,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這款平板電腦的大多數部件採購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韓國,它真的能成為全球最便宜的平板電腦嗎?當印度人還在討論幾百台「太陽2.0」到底有沒有開始測試時,類似規格的產品已經在中國成千上萬地生產出來了。
  在京東商城上,筆者就看到了兩台比「太陽2.0」配製高的平板電腦,售價僅為299元,與未來「太陽2.0」未受補貼的市場價接近。而印度購物網站Flipkart上與京東相似配製的平板電腦的售價,最便宜的也要4250盧比(約490元)。或許印度人直接從中國採購成品實現「人手一本」會來得更加方便些吧?
  本文來自於新浪財經原創專欄集《全球新聞眼》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明文章來源和欄目鏈接,歡迎媒體洽談落地合作。意見建議請@全球新聞眼2012 (微博)
2 : GS(14)@2012-11-12 22:47:08

但通常最成功就是呢種
3 : GS(14)@2012-11-12 23:45:52

3樓提及
但通常最成功就是呢種


咁通常最成功就是呢種?
4 : GS(14)@2012-11-13 00:10:05

5樓提及
唔易成功果d 點叫優勢 唔知你想補充d 乜

我淨是想講後來者會成功過第一個做呢樣野的人
5 : GS(14)@2012-11-13 00:13:15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唔易成功果d 點叫優勢 唔知你想補充d 乜

我淨是想講後來者會成功過第一個做呢樣野的人

呢個係另一個話題, 做呢樣野佢係先行者

本月,作為當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印度決定在聯合國展示這台升級版的平板電腦,由於它是從失敗的第一代「太陽」(Aakash)牌平板電腦升級而來,所以人們稱它為「太陽2.0」。「太陽2.0」搭載安卓4.0操作系統,7吋電容觸摸屏,1Ghz的處理器並擁有續航4小時的電池容量。
6 : GS(14)@2012-11-13 00:14:00

8樓提及
後起優勢係國際黎講係後發展地區所持有的優勢, 同公司企業個概念係唔一樣的


但是市場發展通常都是後來會勁過之前的
7 : abbychau(1)@2012-11-13 00:21:04

你完全唔明應該點去展開一個討論, forum 唔係一個諗到都可以講出口ge 地方, 係有方向性的
我要講幾多次你先可以認真對待一個topic

9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唔易成功果d 點叫優勢 唔知你想補充d 乜

我淨是想講後來者會成功過第一個做呢樣野的人

呢個係另一個話題, 做呢樣野佢係先行者

本月,作為當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印度決定在聯合國展示這台升級版的平板電腦,由於它是從失敗的第一代「太陽」(Aakash)牌平板電腦升級而來,所以人們稱它為「太陽2.0」。「太陽2.0」搭載安卓4.0操作系統,7吋電容觸摸屏,1Ghz的處理器並擁有續航4小時的電池容量。


我淨是想講後來者會成功過第一個"做呢樣野"的人
佢山寨平板係後來者, 但後成咁已經係紅海
"做呢樣野"係呢篇文個主題: 係資助學費使用平板電腦
8 : abbychau(1)@2012-11-13 00:21:51

10樓提及
8樓提及
後起優勢係國際黎講係後發展地區所持有的優勢, 同公司企業個概念係唔一樣的

但是市場發展通常都是後來會勁過之前的

就算你所講ge 係正確, 但同推論係一d 關係都無
9 : GS(14)@2012-11-13 00:23:54

11樓提及
你完全唔明應該點去展開一個討論, forum 唔係一個諗到都可以講出口ge 地方, 係有方向性的
我要講幾多次你先可以認真對待一個topic
9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唔易成功果d 點叫優勢 唔知你想補充d 乜

我淨是想講後來者會成功過第一個做呢樣野的人

呢個係另一個話題, 做呢樣野佢係先行者

本月,作為當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印度決定在聯合國展示這台升級版的平板電腦,由於它是從失敗的第一代「太陽」(Aakash)牌平板電腦升級而來,所以人們稱它為「太陽2.0」。「太陽2.0」搭載安卓4.0操作系統,7吋電容觸摸屏,1Ghz的處理器並擁有續航4小時的電池容量。

我淨是想講後來者會成功過第一個"做呢樣野"的人
佢山寨平板係後來者, 但後成咁已經係紅海
"做呢樣野"係呢篇文個主題: 係資助學費使用平板電腦

咁我應該去解釋他點解成功是咪,但我覺得應該亂講野? 睇下是咪咁,咁更易想到野,不易好快個topic 走左入死胡同
10 : GS(14)@2012-11-13 00:25:00

12樓提及
10樓提及
8樓提及
後起優勢係國際黎講係後發展地區所持有的優勢, 同公司企業個概念係唔一樣的

但是市場發展通常都是後來會勁過之前的

就算你所講ge 係正確, 但同推論係一d 關係都無

咁我個推論真是同個結論無關,但我都是想講下呢樣野同乜野可以相關,你向綜向去想,我打橫去想
11 : abbychau(1)@2012-11-13 00:26:21

14樓提及
12樓提及
10樓提及
8樓提及
後起優勢係國際黎講係後發展地區所持有的優勢, 同公司企業個概念係唔一樣的

但是市場發展通常都是後來會勁過之前的

就算你所講ge 係正確, 但同推論係一d 關係都無

咁我個推論真是同個結論無關,但我都是想講下呢樣野同乜野可以相關,你向綜向去想,我打橫去想

我最不希望是看到主題橫向發展, 這主題就不能完結了
12 : GS(14)@2012-11-13 00:28:30

15樓提及
topic 的開啟就是為了完結, 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是正確了
比起以前, 可以利用人類積蓄的知識; 後起優勢係呢度係開發成本同物質成本極大下調。


我看來認同你的意思,但是如果topic 得單向會有點不好玩嘛。

你在想的已經是智庫的問題,咁網絡是咪一個唔錯的資料池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