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kv5.html
這是一篇計劃之外的博文。上篇博文俺對比分析了農行與建行的資金成本與網均存款後,把農行給剔除了。有些喜歡農行的博友對此表示不能接受。他們的理由包括:(1)農行網點多,在縣域經濟中優勢明顯。(2)農行網均存款低,這可以理解和接受,而且起點低意味著潛力大。我是堅決地剔除農行的,就說說更多的理由吧。關於資金成本,再補充一句,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單純從存款利息支出考察資金成本(存款成本率)肯定有偏頗。
下表1列示了四大行的上市時間以及2000年至上市網點數、人數的變化。選擇1995年或2000年或這之間的其他年份對分析應該沒有什麼影響。但考慮到94年農行政策性業務向農發行劃轉、特別是96年農信社與農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故選取2000年作為起始點。
表1:四大行網點、人數變動
公司名稱 |
股票代碼 |
上市時間 |
|
工商銀行 |
601398.SH |
2006.10 |
|
中國銀行 |
601988.SH |
2006.7 |
|
建設銀行 |
601939.SH |
2007.9 |
|
農業銀行 |
601288.SH |
2010.6 |
|
公司名稱 |
2000年機構數 |
上市時機構數 |
機構數變化 |
工商銀行 |
31671 |
17095 |
-46.0% |
中國銀行 |
12925 |
11240 |
-13.0% |
建設銀行 |
25767 |
13456 |
-47.8% |
農業銀行 |
50546 |
23494 |
-53.5% |
公司名稱 |
2000年員工數 |
上市時員工數 |
員工數變化 |
工商銀行 |
471097 |
351448 |
-25.4% |
中國銀行 |
192279 |
232632 |
21.0% |
建設銀行 |
320682 |
298868 |
-6.8% |
農業銀行 |
509572 |
485800 |
-4.7% |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2000年至上市,四大行網點均有大規模的撤並,員工人數也減少很多。工行表現最為突出,網點數減少14000多個,員工數減少約12萬人。迷信網點的人至少應該有所警惕:網點的重要性沒那麼高,效率比數量重要很多。四大行中工行、農行的歷史包袱最重,它們改革的力度理應最大。但仔細研究上表,可以發現農行的人數削減是最少的,即使是與建行比也是如此。建行機構減少47.8%,人數減少6.8%,農行機構減少53.5%,人數僅減少4.7%。 大家都知道,減員增效比撤並網點容易得多。比如鎮上的農行網點,如果把它撤掉,人回到縣裡去上班,這種改革沒什麼壓力。如果同時對人進行分流,那難度就大 得不是一點半點了。可以得出結論:農行的改革力度是最小的。沒有壓力,誰願意改革呢?改革不是請客吃飯,特別是涉及人員調整的話。
農行改革的壓力和力度都小,為什麼呢?我分析與上市時間有一定關係。農行比中行、工行上市晚四年,比建行也晚了三年。在這幾年裡有一些比較大的變化發生。 首先,資本市場的壓力比中行上市時要小很多。先行銀行過去幾年業績持續向好,資本市場開始認同中國銀行業基本面發生根本改變。而就在幾年前,大家則疑慮重 重:中國的銀行,行不行啊?夜談女士經常義憤填膺地譴責銀行被賤賣給老外,殊不知當時賤賣都沒有幾個人敢要。比如中行找到淡馬錫,它買了不少,這都是大家 當時不要的。淡馬錫的人常說,一不小心掙了非常多錢,呵呵。而農行上市時要寬鬆得多。其次是ZF的立場發生了很大轉變。幾大行只剩下農行了,中央政府也不著急了。特別其他行大規模撤出農村,農村金融這塊怎麼搞?ZF的策略有所調整,農行改革的壓力小一些,更多的網點得以保留。設想一下,如農行最早或者與同時上市,農行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
上面這段與其說是分析,還不如說推測。心裡有點沒底。關於改革之難,再舉個小例子。我們看看中國石油(601857)蔣董事長的簡歷,來自公司年報。蔣潔敏:1999年2月起任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兼重組與上市籌備組組長;2000年6月起任青海省副省長;2004年5月起被聘任為本公司副董事長、總裁。中石油2000年4月於香港上市。不知道有沒有看出其中的玄機?江湖傳言,蔣在公司上市後2個月調任青海是為暫避鋒芒,主刀重組得罪的人太多,不得不如此。現在這樣的情況少了,因為不河蟹。那些持「現在不好是優點、未來提升空間大」觀點的朋友也與中央倡導的和諧精神不合拍啊。還是不抱這種期望的好。
有人會說你扯得有點遠吧,改革之類的都是廢話,和我做投資沒有半毛關係。關係很大。農行的改革力度最小,效率最低,這些必然反映在經營績效上。看看下圖1四大行的成本收入比。農行成本收入比最高,2010年高達38.6%,分別比建行、工行高7%、8%,比中行也高近3%(中行數據不太具有可比性)。這幾個點千萬不可小覷。2010年農行1個點對應管理費用29億,8個點則為232億元,同年公司淨利潤948億。
圖1:四大行成本收入比
農行的狀況具有比較典型的「邊際公司」特徵。關於邊際公司,引用菲利普.A.費 舍爾的分析和觀點足矣。《怎樣選擇成長股》這樣說:年景好時,體質疲弱公司(即邊際公司)的盈餘成長率往往高於同行中體質強健的公司。但是我們也應記住, 一旦年景不好了,前者的盈餘也會急劇下降。在《保守型投資人夜夜安枕》他進一步分析:但是投資人應瞭解,一家公司是低成本製造商,雖可提高普通股投資的安 全性和保守性,但在多頭市場欣欣向榮的期間內,投機魅力將有所減損。高成本、高風險的邊際公司,碰到這種時候,利潤增幅總是遠高於前者…體質較強的公司盈餘雖然縮水,但仍令人安心。高成本的公司即使沒有破產,還是可能製造一批受到嚴重傷害的投資人(或者自認是投資人的投機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91f07901010r99.html
年報密集公佈,每天花大量時間閱讀這些東東,銀行實證的系列寫得有點慢。呵呵。前兩篇博文提到銀行網點數,之後俺將蘇寧電器、美邦服飾的開店速度與銀行網點的擴張速度進行了對照。這種比較雖然無聊但很有趣。華夏銀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網點總數還不到400,光大銀行目前也只有區區600個網點,而蘇寧1年就新開400家店。銀行及其投資者應該感謝銀監會這個婆婆。這個婆婆管得n寬,給a股寒風中投資者額外多穿了一件厚厚的羽絨服。設想如果銀監會對銀行新設網點、城商行異地設立分支機構一概不聞不問,銀行業的競爭將是怎樣一幅圖景呢?
言歸正傳吧。關於中間業務的基礎知識,網頁http://wiki.mbalib.com/wiki/中間業務 說得挺清楚,就不浪費筆墨了。我曾經陪一位民營企業老闆(營業額4、5千萬吧)找一家外資銀行貸款500萬元。客戶經理就說先交5萬,銀行才讓你準備材料、啟動資信評估之類。這5萬 元就是諮詢顧問費,與最終能否拿到貸款無關。銀行在中間業務上存在一定的調節空間,比如說貸款利率上浮的部分不收,讓客戶以財務顧問費的方式支付給銀行。 再比如說將貸款轉為理財產品,原先的貸款利息收入就變成理財業務收入。「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銀行的這種轉換遊戲估計做了不少。這是分析中間業務遇 到的第一個困難。
為加深一下對銀行中間業務的印象,簡單考察一下工商銀行2011上半年中間業務收入的構成情況(下圖1)。工行中間業務中結算與清算收入比重最大23.9%,其次為投資銀行23.1%, 私人銀行及理財排第三位。工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包括企業信息服務、投融資顧問、銀團貸款服務等業務,其他行通常將此類業務的名稱定為顧問與諮詢服務。但民生 銀行該類業務分為顧問和諮詢、投資銀行。我們對中間業務進行更細緻分析,原期望挖掘哪家銀行的中間業務更具有爆發力。此時碰到第二個困難,由於各銀行的口 徑不一致,銀行之間的細緻比較幾乎是一個impossible mission。比如說北京銀行前兩天剛剛獲得首隻基金託管(08年已獲得資格),此業務將帶來中間業務收益。僅此而已,似乎很難有進一步的解讀。
圖1:工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構成(2011上半年)
對於第一個障礙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採取「假裝沒看到」策略來對付。況且,調節手段用 到一定地步就會失效。朋友們如有更好的辦法麻煩告訴我。對於第二個障礙則採用總量而不是細分來克服。下表列示了各上市銀行過去幾年的中間業務收入佔總收入 的比重。應博友的要求被剔除銀行的數據也列出來作為參考。從表中可以看出,擁有眾多網點的四大行在中間業務上優勢明顯。股份制銀行中民生、招商處於領先地 位。分析城商行的中間業務意義不大。
表1: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
代碼 |
名稱 |
2008 |
2009 |
2010 |
2011H1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11.3% |
16.0% |
15.9% |
20.2%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4.2% |
17.8% |
19.1% |
23.1%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4.4% |
18.0% |
20.4% |
24.3%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17.5% |
19.8% |
20.6% |
21.1%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1.5% |
14.1% |
14.3% |
16.2% |
000001.SZ |
深發展 |
5.9% |
7.8% |
8.8% |
9.8%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5.2% |
6.0% |
8.1% |
10.4%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4.7% |
6.0% |
5.9% |
9.6%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12.7% |
12.6% |
15.1% |
20.4%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4.0% |
15.5% |
15.9% |
17.7%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8.8% |
9.8% |
11.0% |
14.4%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8.8% |
13.0% |
13.3% |
16.6%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7.6% |
10.3% |
10.2% |
11.0%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11.0% |
10.8% |
8.3% |
6.9%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6.8% |
9.0% |
8.9% |
9.9%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4.0% |
5.5% |
6.2% |
9.2% |
中間業務與銀行的資產規模、網點數量關係密切啊,其他行要想分得一杯羹,除非做出自己的業務特色,比如說招商銀行(高端的零售客戶)、民生銀行(小微企業、個體商戶貸款)。研究競爭理論的人也許很容易指出這一點,我是繞了很遠的路才意識到這一點。在股份銀行中,華夏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長時間保持最低水平。這是不是一家毫無特色、競爭力很弱的銀行呢?2011上半年華夏銀行中間業務佔比大幅提升,中報解釋說「國際結算業務快速增長,國際結算量達到296.68億美元,同比增長60.39%;國際結算收入大幅提高,達到4.20億元,同比增長43.74%。」有沒有瞭解情況的朋友可以告訴我「華夏銀行做了哪些努力,從而取得國際結算業務快速增長的成績」?
結論:
(1)中間業務與銀行的資產規模、網點數量關係密切。
(2)股份制銀行要想分得一杯羹,除非做出自己的業務特色。
(3)華夏銀行可以被看作反面的代表,予以剔除。
ps:通過短短幾篇博文,好銀行的輪廓漸漸清晰了。呵呵~
朱文2012-03-16 14:42:32 [舉報]
乖乖,銀行業都快被你扒的一絲不掛了,老股民同學應該請你當投資顧問,呵呵。說到國內的監管機構,不僅銀監會給力,我還力挺證監會。許多一天到晚罵證監會的國內股民根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儘管監管嚴格確實會帶來權利壟斷、利益輸送,但不要忽視了他帶來的好處。中國為什麼會在兩次金融危機中安然無恙,許多不瞭解國外情況,甚至連港股都沒做過的人,就在那指著監管當局罵,根本就是些井底之蛙。
熊熊2012-03-16 14:48:32 [舉報]
與影子武士聊過中間業務這個話題,基本的結論是:
1:四大在中間業務這塊有天然的優勢
2:中間業務的佔比,只有09年的數據最為真實,後面的水分太多
另:中國銀行中間業務佔比高是因為其在連接內外的業務上有優勢。
影子武士2012-03-16 15:02:01 [舉報]
國有銀行的中間業務主要是靠雁過拔毛式的收費,這個雖然有優勢,但是付出的渠道建設成本是相當高的,與股份制無可比性。至於利率轉化的水分有多高,大致可以用2011年和2009年的差額來看,或者等2012年年報出來後去和2011年比較看看,個人認為招商的中間業務最有潛力和優勢。
Mario2012-03-16 15:25:20 [舉報]
等國內的管理會計基礎足夠厚實了,開發出內部資金定價體系,分部門核算業績,這樣的中間業務數據才可信。現在還是打包算吧,民生那些中間收入有多少是貸款利息轉來的。
周振2012-03-16 15:39:25 [舉報]
個人認為興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也很強的。
grant2012-03-16 16:07:27 [舉報]
roic的分子EBIT*(1-稅率)消除了利息費用的抵稅作用,為什麼不用(淨利潤+利息費用)呢?
瀛_Ying2012-03-16 16:21:39 [舉報]
中間業務是要靠存貸來支持的。
年報解讀
昨晚建設銀行(601939)發佈了2011年度報告,從業績上來看集團實現收入3970億元,同比增長22.8%,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1693億元,同比增長25.5%。其中利息淨收入達到3046億元,佔到總收入的76.7%。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較去年也略有上升,達到21.9%。
從各項財務指標來看,由於本年度央行多次上調基準利率,建設銀行的平均貸款收益率和平均存款成本率分別由去年的5.09%和1.27%上升到目前的5.71%和1.59%。淨息差(NIM)也由去年的2.49%上升至2.70%。建行存款結構中活期存款佔比略有下降,從去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4%。這也部分推動了存款成本率的上升。
在目前監管層對存貸比要求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建行的存貸比依然維持在65%的低水平(監管指標為75%)。這為建行今後業績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建設銀行管理和成本控制仍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在收入增長22.8%的情況下,管理費用僅增長16.2%。對應的公司成本收入比降至29.79%,比上年下降1.68%。
從資本充足情況來看,建行資本充足率為13.68%,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97%。過去幾年,公司的資本充足率保持穩步上升。2011年底資本充足率比2年前提升約2%。其主要原因在於利潤的高速增長支持了核心資本的提高,2011年11月完成的400億次級債也有效補充了附屬資本。
從資產質量來看,建行2011年未實現不良的雙降,不良貸款的總規模較去年增長了62億元,但不良率由1.14%降低至1.09%。公司撥備也較為充足,撥備覆蓋率達到241.44%。公司撥貸比達2.64%,興業銀行(601166)這一指標為1.46%。指出一下,如果銀監會加強對該指標2.5%的監管要求,建行不需要計提更多的撥備,興業則必須更多計提從而影響短期業績。
表1:2008-2011年建行主要數據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營業收入 |
2675 |
2672 |
3235 |
3971 |
增長率 |
|
-0.12% |
21.07% |
22.75% |
淨利潤 |
926 |
1068 |
1348 |
1693 |
增長率 |
|
15.29% |
26.31% |
25.52% |
中間業務佔比 |
14.37% |
17.99% |
20.44% |
21.91% |
財務指標 |
|
|
|
|
平均貸款收益率 |
|
5.57% |
5.09% |
5.71% |
平均存款成本率 |
|
1.54% |
1.27% |
1.59% |
活期存款佔比 |
52.86% |
55.17% |
56.62% |
54.24% |
NIM |
3.24% |
2.41% |
2.49% |
2.70% |
存貸比 |
59.50% |
60.24% |
62.47% |
65.05% |
成本收入比 |
30.71% |
32.90% |
31.47% |
29.79% |
資本充足 |
|
|
|
|
核心資本充足率 |
10.17% |
9.31% |
10.40% |
10.97% |
資本充足率 |
12.16% |
11.70% |
12.68% |
13.68% |
資產質量 |
|
|
|
|
不良率 |
2.21% |
1.50% |
1.14% |
1.09% |
撥備覆蓋率 |
131.58% |
175.77% |
221.14% |
241.44% |
撥貸比 |
2.91% |
2.63% |
2.52% |
2.64% |
建行2011年EPS的0.677元/股,每股分紅0.2365,分紅比例34.78%,分紅比例低於預期。俺的預期是維持2010年40%的比例不變。過去4年,建行的分紅比例以每年5%的絕對比例逐年下降。最新年度的分紅收益率5.03%。
圖1:建行歷年分紅比例
預測誤差分析
我之前對建行全年業績進行過預測,公佈的業績低於預測。預測全年淨利潤1727億元,實際淨利潤1694億元,預測高於實際值1.95%。絕對值相差33億元。差異主要來自兩項:中間業務淨收入和貸款減值損失。2011年第2季度公司中間業務淨收入245億元,3季度中間業務211億元,環比下降13.9%。由於不太瞭解下降的原因,我對4季度作了增長率為零的預測。實際數據顯示建行4季度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環比繼續下降13.8%。這一點也反映在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率上,2010年增長率為37.6%,11年增長率降低到31.5%,下降了6個百分點。該誤差影響利潤21億元。
從歷年數據的規律看,建行一般會在4季度多提撥備。2010年各季度的信貸成本(貸款減值損失/貸款原值)分別為0.10%、0.09%、0.05%和0.30%,2011年前3季度這一指標分別為0.08%、0.15%和0.11%。我之前預測的2011Q4信貸成本為0.20%,實際披露的信貸成本為0.23%。這一誤差影響淨利潤14億元。
銀行股實證進行到第5篇了。光大和3家城商行以外的銀行都已公佈2011年報,從本篇開始實證數據將包括最新年份數據。在之前的博文中曾經說過,我不太關心公司的成長性,因為那些成長性高的公司其內在價值更難以把握。那麼比較銀行股的成長性意義又何在呢?主旨在於考察哪些銀行在過去幾年的競爭中落後了,僅此而已~
過去幾年中國貨幣發行量保持了非常高速的增長,2008以來全社會整體貸款複合增長率高達22.0%。這方面的宏觀信息參考人行網站的統計數據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172/index.html。下表1列示了各上市銀行貸款、總資產、淨利潤的增速情況。其中深發展於2011下半年完成了與平安銀行的合併,數據沒什麼可比性。
表1:2008-2011年銀行貸款、總資產、淨利潤複合增長率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貸款 增長率 |
總資產 增長率 |
偏差 |
淨利潤 增長率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22.0% |
18.5% |
-3.5% |
33.3%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9.4% |
16.6% |
-2.8% |
23.4%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9.6% |
17.6% |
-2.1% |
22.3%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24.4% |
19.4% |
-5.0% |
25.0%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4.5% |
19.9% |
-4.6% |
21.3% |
000001.SZ |
深發展 |
29.8% |
38.4% |
8.6% |
155.8%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24.0% |
27.0% |
3.0% |
29.7%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19.8% |
19.4% |
-0.5% |
44.3%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22.3% |
28.3% |
6.0% |
52.4%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23.4% |
21.2% |
-2.2% |
19.7%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25.3% |
33.1% |
7.8% |
30.8%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NA |
NA |
NA |
NA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29.2% |
32.5% |
3.3% |
32.3%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NA |
NA |
NA |
NA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NA |
NA |
NA |
NA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NA |
NA |
NA |
NA |
從貸款來看,中信銀行以29.2%排名居首。中信銀行跑得最快的理由何在呢?還真說不上來,有瞭解內情的朋友請不吝賜教。其他最低工商銀行19.4%,最高興業銀行25.3%。從表中還可看出,各銀行貸款增速之間沒有顯著差別,同志們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被貨幣大量發行的潮水席捲著呼嘯前行。
表1同 時列示了各銀行的總資產增長率以及貸款增長率與總資產增長率的偏差。幾大行的貸款增速高於總資產增速,招商銀行也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交通銀行總資產增速僅 高於四大行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則顯著高於貸款增速。興業銀行出現這一現象得益於其同業業務(銀銀平台)的快速發展。民生銀行呢? 沒找到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求證。
表1最後一列是淨利潤的增速。民生以52.4%居首。招商以19.7%排 名最後,居然是這樣。四大行保持較低的成長率俺可以接受,但招行、交行比它們還低,總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博友熊熊兄說招行是因為出於「二次轉型」考慮自己 放慢了發展速度。關於「二次轉型」和放慢速度的關係沒有搞得很懂,很想聽聽朋友們的意見。交行呢?我不敢抱太多的希望。
關於淨利潤,下表2做了更深入的比較。我們以招行歷年淨利潤為基準,看看其他各行利潤相當於幾個招行。以工行為例。2008年工行淨利潤為5.26個招行,到2011年則為5.76個招行。民生、興業過去幾年的表現最為突出。2008年民生利潤僅為0.37個招行,短短幾年後的2011年則相當於0.77個招行。交行的表現同樣糟糕。
表2:淨利潤相當於招行的數量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2.44 |
3.56 |
3.68 |
3.37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5.26 |
7.05 |
6.41 |
5.76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4.39 |
5.85 |
5.23 |
4.68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3.01 |
4.43 |
4.05 |
3.44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35 |
1.65 |
1.52 |
1.40 |
000001.SZ |
深發展 |
0.03 |
0.28 |
0.24 |
0.28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0.59 |
0.72 |
0.74 |
0.76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0.15 |
0.21 |
0.23 |
0.26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0.37 |
0.66 |
0.68 |
0.77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00 |
1.00 |
1.00 |
1.00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0.54 |
0.73 |
0.72 |
0.71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0.35 |
0.42 |
0.50 |
NA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0.63 |
0.79 |
0.83 |
0.85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0.06 |
0.08 |
0.09 |
NA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0.07 |
0.08 |
0.09 |
NA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0.26 |
0.31 |
0.26 |
NA |
多說一句幾乎為所有投資者一致看好的招行吧。俺在形成這篇博文時還比較成長性指標以外的更多指標,發現招行的許多指標更趨向於四大行,這不是一個令人happy的發現。
結論:
1、對交行的成長性沒有信心,給予剔除。
2、招行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暫時認為我沒有搞懂原因,予以保留。
向來沒有公佈業績和操作的習慣,倒不是因為成績見不得人,而是怕誤導了看客。投資是很私人的事情,大家的資金量、所處的人生階段、個人的閱歷和脾氣性格不 同,投資的方向也會天壤之別。如果我的業績比別人差,自己丟人倒無所謂,怕的是有人因為俺的無能而放棄對標的的基本面研究,放棄公司財務分析。即使現在業 績略好,也不能保證下階段也會略好,怕別人跟著我賠了錢,這個責任擔待不起啊。我還發現,「隱藏」業績不會成為與朋友交流對某個公司看法的障礙。於是更沒 有了公佈業績、持倉的動力。
所以,昨天有博友留言問到半年業績時,我回覆說「這個還是別說了吧?」。不過TA很堅持,說「公佈一下業績有什麼關係呢?」那就公佈一下吧,希望以後少做這無聊的事。上半年賬戶淨值增長12%,目前持有4只股票。前兩天看一博友上半年業績翻番,俺這成績單實在拿不出手啊!他拿的全部是白酒,其中酒鬼酒的倉位就達到60%。只有用自己持有的公司風險低來安慰自己了。說說俺的四隻票吧。細一看,才發現沒什麼可說的。1、工行,沒什麼可說的,上半年持平。2、格力,上半年漲19%,買過以後就沒再花時間看過它的資料。這值得稱道。3、一醫藥股,4月16日投機買入,至6月30日漲22%。這家公司很不符合價值投資的嚴苛標準,估值高、嚴重依賴於單一品種。我買入是因為其過多負面消息導致的定價錯誤及其「做減法」的努力。我在它身上花了不少時間,一有與它相關的風吹草動就會認真解讀。因為之前做了比較充分的研究,倒還不至於因為它睡不著覺。4、食品飲料行業的某龍頭。基本持平,倉位不大。
業績就這樣公佈完了,自己都覺得無趣。業績好一點或者差一點我不怎麼看重,我看重的是對標的公司的分析、認知有沒有發生重大誤判,因為這才是業績的基礎。如果沒有重大誤判,業績怎麼著也不會太差。反過來發生重大誤判、瞎貓碰死耗子賺到了錢,我非但不會happy還會很鬱悶~無趣還因為操作非常少。巴老說投資者應該在設想他一生中的決策卡片僅能打20個孔的前提下行動。這點俺做不到,但我會將每年的打孔數控制在10個以內。堅持芒格老先生的「坐等投資法」是很棒的一件事:多研究分析,少行動,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大膽、果斷行動。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投資風格以及自己算不算「價值投資者」的事,順便說說這個。有句老話說得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由於巴老的榜樣作用,國內很多投資者都 自覺站到了價值投資的大旗下。於是某些私募大佬的價值投資之旅,變得超級輕鬆和愉快,甚至充滿了浪漫的玫瑰色彩。買入白酒或銀行(白酒首選茅台、銀行首選 招行吧),然後就可以每天躺在沙灘上,吹著海風,等著增值就行。如果業績不好,用一句「你們不懂價值投資」就能抵擋一切。他們比其祖師爺巴老牛逼太多了。 巴老每天忙忙碌碌閱讀公司,甚至在買入IBM前已連續50年閱讀其年報,恐怕不能僅僅用「他需要為之尋找去向的資金太多」來解釋吧。
與他們相比,俺還遠遠不是一位價值投資者,儘管俺讀《證券分析》的遍數很多。前幾天有朋友問有木有辦法在第一眼就將一家公司剔除在外。很慚愧,儘管看過不 少公司,我還真沒有能力一眼就給一家公司判了死刑。比如一家鋼絲繩的上市公司,沒有深入的瞭解,還真不能判斷這生意賺不賺錢、是不是持續的生意、有沒有護 城河?總不能因為巴爺爺擁有一家切割刀具公司就認為刀具公司是一項不錯的生意而忽略其他吧。別說,身邊還真有不少這種刻舟求劍的人。從這個角度說,我也還 沒有形成自己的、自成體系的投資風格。
話說襄陽城外,過兒知悉郭靖郭大俠是其殺父仇人,遂與金輪法王結盟以圖報仇。法王問楊兄弟:「你最擅長的到底是那一門功夫?要用甚麼武功去對付郭靖夫 婦?」過兒被問得張口結舌,因為他的武功著實學了不少,全真派的、歐陽鋒的、古墓派的、九陰真經、洪七公的、黃藥師的。洪七公的打狗棒法如此奧妙、黃藥師 的玉蕭劍法這等精微,老毒物的蛤蟆功與經脈逆行、九陰真經中的諸般功夫,到底用哪個呢?他苦思冥想,7天昏迷過去5、6次。數日之後,恍然有悟,猛地明白諸般武術皆可為我所用。臨敵之際,當用則用。
類比投資風格的討論~我 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撿煙蒂?沃爾特·施洛斯——巴老眼中的超級投資者,撿了一輩子煙蒂,業績斐然。巴老的資金規模太大已不能進行撿煙蒂式的投資,我沒有這個 問題。一家成長型的公司,如果估值不是那麼高,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投資?同樣,林奇口中的困境反轉型公司,難道不是很好的投資對象麼?因為我是「價值投 資者」,遇到這種公司我必須主動迴避麼?在「價值投資者」眼裡,做空幾乎成了不可饒恕的罪惡。我研究公司時如發現公司會計方法存在重大偏差,或者公司存在 極端的高估,為什麼不能做空?更有甚者,最近我確認L公司全面造假,是另一家藍田股份,我為什麼不能下重注做空?當然,存不存在做空機制是另一回事。
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這樣定義投資: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即使是做空造假公司,我覺得也是滿足格老對投資的定義 的。做空分析之詳盡,往往遠超多方研究。本金不安全嗎?你覺著不安全,詳盡分析過的做空者覺著很安全。細想下來,我不是那些把「消費壟斷」掛在嘴邊的「價 值投資者」,也不是那些眼睛裡看不得「做空」、「對沖」這些字眼的「價值投資者」。俺還是踏踏實實多做點公司研究吧,這才是投資的根本。按照俺喜歡玩財務 數字、喜歡給公司挑刺、喜歡研究甚於喜歡交易的自我分析,等條件成熟我會變成「邪惡」的做空者也說不定。但一定還是巴老所說的企業分析師,「在投資的時 候,我們把自己當成是企業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也不是宏觀分析師,更不是證券分析師」,也仍是基本面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
前兩天看到 基本面通訊社寫的一篇博文「茅台之外,再無投資?」有感而發。
首先本人敬重
但我認為自由現金流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哪裡說得不對,請儘量指出,權當是我向您學習,拋磚引玉。
我不是學經濟學的,如有錯誤,請指出。
假如您嫌文章寫得太長,直接看下面的例子就行!
————————————————————————————————————————————————
首先 一般對自由現金的認識為 :
自由現金流量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經營活動現金流-資本性支出)
這個解釋過於簡單,粗糙。容易產生誤解。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經營活動
首先「經營活動」指的並不是主營業務這類的狹義概念。而是指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即廣義的企業經營。
包含企業的全部活動在內——即企業的一切活動。
現代經營概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活動,只要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即經過籌劃、控制、組織、實施等經營職能,使其達到期望目標(目的)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
所以: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廣義上)
即: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都是經營活動現金流(廣義的)
即:廣義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
由此可見:「有博友在該文評論中提到云南白藥2011年經營現金流為負,這個也不能投資。」裡所講的「經營現金流」和我講的「經營現金流」不是一個。
資本支出
資本支出:會計上視為固定資產增值的所有經費支出,如房屋、機器設備的購置費,為延長設備使用年限或提高設備性能而支出的所有費用等均是。
這個概念有點太會計化了,報表化了,不是自由現金流當中的「資本支出」。
自由現金流中指的是 不自由的資本支出。
自由
既然大家都說自由,那就要講講何為不自由了。
企業為了不在:維持銷量,長期競爭優勢和財務實力,失去根基。必須把部分收益再次投入。(現金也是一樣)
然而這種投入只能維持現狀(企業現有的態勢),不能提高企業實力。(市場佔有率,行業地位等)
這就如同逆水行舟,它只能讓你不掉隊,而不能讓你前進。(即為了保持持續穩健的盈利能力,不在競爭中落後而必須做出的努力)
因為如果收益(狹義上)不變,但是失去了穩健的盈利能力或是在競爭中落後了。那麼實際上自身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
以上的這種資本支出就是不自由的。——因為不支出的話有會受到更大損失。
減去不自由的,自然就剩下自由的了。
————————————————————————————————————————————————
例:
一個健康的農民,在一年中他用100斤稻種收穫了1000斤稻穀。
他只要吃200斤就能餓不死,但是他會漸漸虛弱下去,明年只能減少播種,這必然使他明年的收成下降。
而為了保持他的身體健康他必須吃400斤。
假如他吃600斤的話他將變得更加強壯,明年能種更多的地收穫,更多的糧食。
問這個農民今年能餘下多少糧食?(真實收益是多少)
插播一條信息:雖然多數企業都足額計提折舊,但是一般來講:即使只是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僅僅用計提的折舊是不夠用的。(做過實業的人都知道,重置成本通常還是很高的)所以「維持健康」的成本要高於「餓不死」。但是不是絕對的。
一般會計方法認為:他的餘糧為700斤(1000-100-200)。因為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在會計計算中並不是一種虧損。雖然實際上它是。
自由現金流看法:他的餘糧為500斤。(1000-100-400)。因為開始時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年後他還要是健康的這才合理。
因為假如他只吃200斤的話,他明年的收成會下降。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最終必然餓死,所以400斤實際上是必須的。
———————
有人會問:假如他吃600斤怎麼算啊?
首先他比僅僅維持健康又多吃了200斤(400-200)。這200斤是非必須的。
他之說以多吃200斤,是為了來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所以實際上那多吃的那200斤是一種投資(為了來年更好),而不是當年的成本。它是利潤再投資,實際上它已經是利潤的一部分了。(折舊計提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即寫在成本欄裡的利潤)
註:那200斤實際上轉化成了「更強壯」。實際上利益並沒有減少。只是利益的存在方式轉變了。但那也是確確實實的收益,和單純的成本是不同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產生的:超出必須支出的支出,實際上是投資。不論它被寫在報表的那個項目中。
所以他的收益為500斤。(1000-100-400)。假設「更強壯」的價值正好相當於200斤,當然更高就更好了。
註:雖然在上面我所說的折舊隱含著設備折舊的意思,但是實際上你的品牌,銷售渠道,技術 等等的都有折舊。都需要資金維持。
—————————————————————————————————————————————————
繼續回到概念上來。
自由現金流指的是:企業所有的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必須的資本支出。
即,企業手上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量。
自由的現金通常只有兩個去向:現金分紅,投資。
現金分紅很簡單。
我講一下投資:因為已經是自由的了,所以沒有必須的支出。
無論是把錢用於經營活動(狹義)還是投資活動(狹義)只要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就都是廣義的投資。
投資活動(狹義)獲得的現金流之所以不寫在經營活動裡,主要是因為企業的主營業務範圍。但是現金流就是現金流。如果企業的主業範圍擴大,就可以寫進去了。所以只是個會計問題,不是估值問題。
籌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因為是別人借你的,你早晚要還(不論是還現金,股息,還是科技技術)所以只是暫時用用。今天的「自由」,明天就「必須」了(必須還)。並不是可以長期自由支配的。
----------------------------------------------------------------------------------------
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能為正嗎?
可以!
假如一家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它在已經可以維持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在以下方面大力投入。(即在已經滿足必須的需求之後的投入)
主動在科研(為了更好的發展)廣告(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等 ,大力投入。——直到使經營現金流為負。
主動在有良好的時機的前提下:戰略投資(為了更好的戰略發展)等,加大投入。——直到使投資現金流為負。
在已經足額回饋股東的基礎上,主動提高現金分紅比例(與投資者建立良好的關係)——直到籌資現金流為負。
這樣3項就都為負了。因為的是以上3項是在滿足了必須的前提下,為了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所增加的投入。
雖然不能長期這樣做(因為現金會快速耗盡)。但是由於管理層可以輕易的減少這些方面的投入,使現金流隨時都可以再次轉正。所以並沒有多大的風險在裡面,更談不上什麼現金流危機。
它只是投入超出必須的部分過多而已,但這部分是非必需的(即自由的)。所以並不影響自由現金流。
所以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也能能為正。
很多初創期的企業現金流為(- - -),這很正常。並不是說它就沒價值。很多高速成長的企業也一樣。
——————————————————————————————————————————————
很多人,用未來幾年企業的實際利潤(估計值,不是會計利潤)貼現。算出企業價值。
這實際上和用自由現金流估值是一樣的。
正如,成長也是一種價值,(因為成長所以更具價值)。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
自由現金流也是一種利潤。它是實收實付的利潤(會計利潤是權責制的)。從錢拿到手的那天,開始進行貼現,才更有道理。
自由現金流=會計淨利潤+折舊等非現金成本-必須的資本支出
所以自由現金流是比會計利潤更加 實際的利潤。(實收實付制,必須的成本和再投資分開)
——————————————————————————————————————————————
自由現金流究竟是多少,誰也不知道。他永遠只是一個估值
(究竟為了維持健康需要吃多少飯,誰也說不出個清楚)所以必須的部分只能靠估計。
能不能估准,要看你自己對企業的瞭解程度。(刨掉必須支出後,企業還能剩下多少現金用於分紅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