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去年此時,招行換帥。 長浩馬的圍脖

http://xueqiu.com/9410808835/29577573
去年此時,招行換帥。原任建行零售業務總監、北京分行行長的田惠宇,接替執掌招行近15年的馬蔚華,出任招行新一任黨委書記兼行長。

田惠宇執掌招行之初,正逢招行經歷「一次轉型」潛能充分發揮之後,陷入疲態之時。外界認為招行「二次轉型」重點不明,質疑不斷。大環境而言,實體不振、產能過剩、房市下行、國企虧損,加之高效低成本的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宏觀微觀環境劇變之下,作為傳統金融翹楚,穩中求變的招行有危機感。

如今一年過去,哪些問題已有答案?哪些疑惑仍未有解?被業內認為敢作敢為的田惠宇,如何推動招行重新確立行業優勢,成為業界的關注焦點。一向低調的田惠宇,5月上旬接受財新記者的獨家專訪。

登頂位於深圳福田區58層的招行總部大廈,盡收深港山景水色。在這裡,田惠宇坦陳招行「二次轉型」的目標和路徑,論優勢短板何去何從,也分析未來傳統金融如何與互聯網互動。這是他履新後首度接受媒體採訪。

早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田惠宇先在建行基層行工作過一段時間。公開資料顯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1994年執掌建行時,田惠宇曾任其秘書。1995年,他參與籌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後曾出任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的副總裁。

解讀二次轉型
財新記者:2010年,招行提出實施「二次轉型」,近年進展如何?如何看待外界的評價不一?
田惠宇:「二次轉型」不像「一次轉型」轉向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那般具體、明確,但它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資本效率、貸款風險定價、費用效率、價值客戶佔比和風控水平,其本質是追求內涵式的增長。

檢驗「二次轉型」成功與否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徹底的市場化,二是經歷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現在論定轉型效果幾何,很難。資本、定價、成本管理、價值客戶的增長和風控水平,都可無限大或無限小。現在外界質疑「二次轉型」效果平平,更甚者以招行過去幾年的利潤增速與同業相比,判定「二次轉型」不成功,這些人不清楚轉型內容為何,而只比較增速,結論自然也不對。

「二次轉型」某種意義上是一次沒有終點的轉型,我認為這是招行給自己提出的終極目標,也是商業銀行都希望實現的目標。在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波動、利率市場化在即、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特別是在監管對資本要求越來越高之際,銀行不得不全面(提升自我)。

財新記者:接任招行黨委書記和行長後,你是如何考慮招行戰略轉型的?
田惠宇: 「二次轉型」在戰略上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不要錯將戰略的口號當作戰略的全部,將戰略目標當作戰略本身。「一分戰略,九分執行」,關鍵還是在於後期執行,包括制定階段性目標,以及一年、三年、五年等中短期規劃等。二是戰略執行要有定力,持之以恆。堅持戰略和制定戰略同樣重要,絕大多數情況下,不花十二分的力氣、不突破自己的耐力極限是不可能達成目標的,並不是戰略有問題,而是成功本就需要堅持。莫讓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鬆——我在行裡經常提到這句話。

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很容易受誘惑。這一點上,招行一直做得較好。我們零售業務的優勢,就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2013年年中,招行提出以服務為主線,推動「二次轉型」,基於幾方面的考慮:一是服務是招行立行之本,是我們起源之地的能量之本,未來招行要再造優勢,仍然要依靠這個本源;二是商業銀行回歸本質,最樸素的理念就是做好服務。服務是綱,綱舉目張,抓住服務這個牛鼻子,「二次轉型」就能夠實現。服務二字看似簡單,但不僅僅關乎服務態度,更倚重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背後須有專業的風控流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等作為支撐。

以服務為主線推進「二次轉型」,需要回答幾個問題:為誰服務、服務什麼、怎樣服務。

為誰服務實質是客戶定位問題,招行從來都是一個追求特色的銀行,沒有想過通吃所有客戶,無論是資源的有限性還是自身稟賦的獨特性,都決定了我們必須聚焦一部分客戶做深做透;服務什麼實質是業務定位問題,即用什麼為客戶服務,這就需要明確自身有什麼產品,特點、重點是什麼,怎麼形成相應的專業能力;怎樣服務實質是服務方式問題,要改變單一產品、一個風控模式套用所有客戶的做法,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對客戶實施分類管理、分層服務。

重建核心優勢
財新記者:招行一向以零售金融業務見長,但現在感覺招行的優勢沒有那麼明顯了。你怎麼看?
田惠宇:零售業務與公司業務不同,公司業務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而零售業務是「慢工出細活」,要靠點點滴滴才能造就非凡。因此零售業務的領先優勢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建立起來的,只有那些能夠耐得住寂寞,朝著既定目標十年如一日走下去的銀行,方能磨出一劍,初步構建起自身的領先優勢;而優勢一旦形成,也是對手短時期內難以複製和趕超的。

招行「一次轉型」轉向零售業務,已見良效。但零售業務自身的成本效益短期內不會更高,零售業務需有大量網點,員工成本比重很高。如果追求成本效益,那就做批發業務,什麼熱鬧就做什麼,短期內肯定賺錢。但長遠而言,這與招行自身定位相衝突,因此短期增速有時必須捨棄。

現在看上去所有銀行都在發展零售業務,但內涵不盡相同,雖然財務報表因此好看了,但並未解決利率市場化後收益下降的問題。理財產品本質上也是順週期的。因為目前的理財產品只是把貸款變成表外資產,把貸款收益變成了銀行的手續費和客戶收益。而招行零售業務表面看似平穩增長,但內在結構不太一樣,是靠財富管理而不是簡單的理財產品。所以我對招行零售很有信心。我們強調要做資產配置,幫助客戶選擇適合風險偏好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向客戶傾銷理財產品。

財新記者:你上任後,給人感覺是推動了招行過去過於謹小慎微、裹足不前的一些方面,比如適當增加同業、對公業務等,但這是否意味著你更激進,更能承受風險?
田惠宇:穩健一直是招行秉承的核心經營理念,但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基於自身的專業能力,包括風險管控能力的發展,我覺得是合適的。相反,超出能力範圍的擴張,哪怕是緩慢的發展也是危險的。不是快了就是激進,慢了就是穩健。骨子裡的審慎遠比一堆文字和數據要真實得多。

同業金融最近變成了貶義詞,人們一講到同業金融,就感覺不夠理直氣壯。銀行業都是帶槓桿的。槓桿的高低,並不是決定風險的惟一因素。關鍵是看槓桿操作的信貸資產風險到底怎樣。當然,在運用槓桿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流動性風險。實際上,同業金融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同業金融的資金也大都流向了實體經濟,並不像外界描述的那麼負面。

中國現在有三套利率價格,一套是央行價格,一套是溫州價格,一套是銀行間價格。銀行間價格是利率市場化的前奏,如果不做同業金融,不去試水,真等到利率市場化大潮來了,怎麼會有感覺?當前銀行同業業務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利率市場化前夕銀行培育新利潤增長點和尋找新型商業模式的探索,這也有助於從微觀層面推動市場化的金融改革。

招行同業業務的風險是可控的。對於基於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業業務,在內部管理上與貸款一樣,根據風險承擔實質,該計提資本的計提資本,該計提撥備的計提撥備,同時納入統一授信管理,有嚴格的額度規模控制,目前招行同業資產佔整個資產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對於同業金融,我們提出要由金融市場與資產管理雙輪驅動,要厚積薄發、直撲前沿,做成精品銀行。如果沒有金融市場,沒有資產管理,私人銀行是升不了級的。我們要通過同業金融的投行式發展,增強資產端的組織能力和經營能力,以打通內部各業務版塊的區隔,帶動公司、零售業務的發展,最終增強協同作戰能力。

治理大企業病
財新記者:你來招行後提出要治理「大企業病」,為什麼?
田惠宇:防止「大企業病」是服務升級的需要。服務升級背後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是效率,二是專業能力,服務效率問題需要通過流程優化來解決,而專業能力問題需要通過管理變革來解決,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服務升級才有保障,而這兩者恰恰都是最難啃的骨頭。

中國銀行業傳統的「金字塔式」行政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客戶對效率的要求,儘管近年來進步頗大,但效率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另外,銀行業很多方面還停留在計劃經濟「吃大鍋飯」的水平,比如按級別定獎金、定工資,比如能上不能下,比如部門銀行等,這些本是政府機關才有的現象,但不幸的是大部分銀行還是這樣。因此,效率和專業能力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大企業病」。銀行業的公司治理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財新記者:你上任後,招行的人事調整是否已經開始?「二次轉型」提出要打造輕型銀行,相應制度設計是什麼?
田惠宇:人事制度調整還沒開始,在研究,但核心原則是要市場化。

現在的情況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優秀的專業人才都想著當官,擠入行政系列。但銀行是非常講究專業的行業,不能只有獨木橋,至少要有兩條往上走的路,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高價值崗位的人才替代成本很高,如財富管理、數據分析、投資銀行、供應鏈金融等。

打造輕型銀行,要求整個機構做到扁平化,資本消耗低,還可批量獲客。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沒必要層層設龐大的機構。三、四級管理機構,隊伍太過龐大,真正下地種糧食的沒有幾個。總行若有能力直接管到前台,就可以去掉大量的後勤部隊,對客戶的響應速度更快,風險控制更有效。

以往銀行說要重視風險管理,就得新設部門、多招員工,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往往人越多,風險管理就越薄弱,集體負責就是集體不負責。搞十幾個簽字環節,表面看是增加了風控環節,但實際上籤字的人根本不動腦子,都想著還有更高級別的人要簽呢。風險管理還是要圍繞「有效性」作文章,摒棄層層加鎖的做法,突出對實質風險的把控。

應對互聯網金融
財新記者:互聯網金融幾乎解決了金融賴以獲得超額利潤的基本假設,如信息不對稱,大幅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傳統金融機構如招行,決定怎麼應對?
田惠宇:互聯網進軍金融業是必然的,因為金融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相對比較高。長遠來看,互聯網對傳統金融必定產生重大影響。我們這一代人肯定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從銀行的角度看互聯網,我們最羨慕幾樣東西:

第一是流量。銀行奮鬥這麼多年,鋪設大量網點,也就幾千萬客戶,而互聯網金融短短幾個月就可以實現。目前互聯網金融從支付起步,逐次向理財、貸款發展,商業模式還有待檢驗。我們思考的是:專業能力如何與流量結合。這可以通過搭建平台的方式加以解決。基於客戶細分領域的強需求、硬需求,著力打造多層次平台,不僅重視自身業務平台的打造,也積極地合縱連橫,開展跨業、異業的合作,逐步建設成為交易流的樞紐平台,在大流量數據中尋找目標客戶、批量獲客、精準營銷、嵌入服務。

第二是大數據能力,特別是大數據的風險管理模式。互聯網的風險管控模式與銀行迥異。銀行現在主要還是看客戶「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擁有的是財務數據、交易數據;而互聯網企業掌握客戶行為數據,可在此基礎上差異化服務流程,管控風險。

一旦利率市場化後,「寶寶」類產品就沒有意義了。我認為,要找到一個真正殺手級的金融應用,小微、信用卡以及真正的財富管理是方向。招行思考的是和誰合作,將我們的專業能力嫁接過去。我們不做電商,流量靠他們解決,行業應用靠我們解決。當互聯網大潮來臨時,找到合作夥伴,將自身專業做到極致,才能有「自留地」,不然談合作沒本錢。「手裡有把米」——這是我們的策略。

財新記者:一般認為,招行在零售業務方面適合對標富國銀行。你怎麼看富國銀行的模式?
田惠宇:富國銀行的模式是一種很成功的商業模式,但是,它是美國特定經濟金融環境下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徵,很難完全複製到招行。因此,我們不會生硬地照搬富國銀行模式,而是學習它背後的東西。比如「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價值觀,比如它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樸素的經營理念和對戰略的堅守。還比如它穩健的風險理念。

在2008年之前,沒幾個人覺得富國銀行好。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富國銀行的穩健才體現出價值來。現在美國經濟有所復甦,其他銀行往上走了,富國銀行好像又(跌)回來了,這怎麼評價?難道非要等到下一次金融危機來臨?我認為這些才是富國的安身立命之本。

做銀行不能短視,要有持續穩定的增長,只有將專業做到極致,才能走得更遠。專業、可持續,是招行一直以來的精神氣質。三任行長,從王世楨行長,到馬蔚華行長,再到我,都在一直堅持。■

全文詳見6月9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週刊》封面報導:《招行:沒有終點的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