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礦業巨頭力拓集團周二稱,世界第四大礦業企業嘉能可於7月與力拓進行接觸,希望促成兩公司合並。但力拓已拒絕該項提議。
在提交給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的一份聲明中,力拓稱其股東一致認為,雙方的合並不能使股東利益最大化。 8月後,雙方未就並購案再進行接觸。
此前, 彭博新聞社報道,大宗商品貿易巨頭嘉能可在為2015年與力拓集團的可能合並交易做好準備工作。兩家公司若合並,總市值有望達到1600億美元,取代必和必拓成為世界最大礦業公司。
彭博新聞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作為初期的準備,嘉能可已與力拓集團的最大股東,中國鋁業公司進行了接觸,了解後者對合並交易的興趣。不過,中國鋁業公司未能確保在新公司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
資料顯示,中國鋁業公司在2008年購買了力拓集團9.8%的帶有投票權的股票,但力拓當前股價僅為當時的一半。因此中國鋁業公司不會急於出售這部分股票,有要求一個相當程度的溢價才會同意這筆交易。
該報道還提到,力拓集團的管理層已經明確獲知了嘉能可首席執行官伊萬-格拉森博格(Ivan Glasenberg)對交易的興趣,後者通過非正式渠道表達了意願。
不過,彭博新聞社此前報道稱,鐵礦石價格的下跌使得力拓在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力拓對於一個收購報價的第一反應幾乎可以肯定是回絕。
由於供應過剩,以及中國經濟放緩,鐵礦石價格在2014年以來下跌了約41%。受此拖累,力拓集團股價2014年以來下跌12%。力拓目前的市值是560億英鎊(900億美元);而嘉能可的股價2014年以來上漲12%,目前是450億英鎊。
不過,對57歲的伊萬-格拉森博格而言,力拓股價疲弱,正是雙方合並的最佳時機。
通過過去數十年的一系列合並交易,在南非出生的,會計專業出身的伊萬-格拉森博格已經將嘉能可由一間鮮為人知的大宗商品交易企業打造成了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性礦業巨頭。他迄今為止的最大手筆是在2012年出價290億美元收購斯特拉塔,將嘉能可斯特拉塔提升為世界第四大礦業企業,在銅,鎳和煤炭等業務都有明顯的市場份額,而唯一有缺憾的主要大宗商品類別就是力拓集團主營的鐵礦石。
力拓集團近期的戰略選擇則是表現混雜。前首席執行官湯姆-阿爾班尼斯(Tom Albanese)在2013年因為公司為在莫桑比克收購的一個煤礦項目進行了大規模減值而意外辭職。在山姆-沃爾什的領導下,公司確定了成本削減方向,並增加了對股東的回饋。
全球礦業巨頭力拓集團周二表示,已拒絕嘉能可的合並提議。此前,彭博新聞社報道,大宗商品貿易巨頭嘉能可期望2015年與力拓合並,形成總市值為16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礦業公司。
美銀美林能源分析師認為,力拓和嘉能可的合並有六大障礙
1. 力拓最大股東中國鋁業的總經理正被中紀委調查。中紀委9月15日表示,由於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中國鋁業的總經理孫兆學正接受組織調查。對中鋁而言,高管變動之時,並不是對重大並購案進行決策的最好時機。
2. 零溢價的敵意收購難以成功。
嘉能可曾期望零溢價收購Xstrata,但最終不得不提高報價,促成該項交易。投資者會要求嘉能可溢價收購力拓,但嘉能可並無此意。
3.大型礦業基金將長期低配合並後的公司。即便嘉能可和力拓能夠達成合並,專註於礦業的基金可能長期低配合並後的巨無霸,進而打壓股價。因此,兩家公司不合並也許更有利於股東。
4.力拓股東無疑持有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等爭議地區的資產。力拓目前的資產大多在OECD國家,如果想多元化,完全可以自己購買其他礦業企業。
5. 嘉能可此前明確表示並購重點是上遊油氣資源和農業資源。和力拓合並,將是公司戰略的重大轉折。嘉能可可能還沒準備好。
6. 對於貿易商而言,當供應緊張時,鐵礦石有非常大的品質和區域套利機會。但當前鐵礦石市場供應過剩,對貿易商而言,價值不大。
美銀美林分析師提到,自去年12月,就有媒體報道嘉能可有意和力拓合並。對於嘉能可而言,這確實有合理的一面。嘉能可管理層有望獲得穩定、長期的礦產資源,這對於其貿易生意非常重要。此外,力拓的鋁業生意對嘉能可也有巨大幫助。對於嘉能可而言,協同效應明顯。
但是,如果沒有明顯的溢價,該項合並對於力拓意義不大。美銀美林分析師認為,兩家公司在未來12個月達成合並的可能性為零。
在鐵礦石價格跌跌不休的情況下,三大礦業巨頭仍然不斷擴張產能,試圖擠出成本較高的小型礦企,這樣的做法備受爭議。但力拓集團(Rio Tinto)周四為自己的策略做出辯解。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力拓集團鐵礦石部門主管Andrew Harding稱,“這就是國際市場競爭的殘酷現實。”
力拓是世界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目前已經達到2.9億噸/年的產能規模,並且該公司還在不斷增加投入,希望在此基礎上,達到3.6億噸,即每天100萬噸的生產目標。
力拓的競爭對手們包括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淡水河谷(Vale)等巨頭都在瘋狂增加產能,前者表示要將2017年中期的產量從上一財年的2.25億噸提高到2.9億噸。
自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一路下跌,截至9月底,礦價跌破80美元/噸,相較年初的價格水平,跌幅已超過40%,為2009年來最低水平。
鐵礦石價格下跌雖然有中國經濟放緩導致需求不足的影響,但主因是因為由澳大利亞主導的產量激增導致整個產業陷入嚴重的供應過剩,以致於中國體量龐大的鋼鐵廠都無法吸收如此大規模的產量。
大型礦商逆市大打低價牌,正是試圖擠出其它小型礦企。力拓的首席執行官Sam Walsh本月9日曾表示,預期2014年會有1.25億噸鐵礦石產能退出市場,其中已削減的約有8500萬噸。關停產能集中在伊朗、南非和印尼等國的次要生產商,及澳洲一些較小型運營商。(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礦業巨頭力拓表示,隨著市場消化新增供應,銅價將持續波動一段時間。但長期前景仍光明,銅礦品位下滑和部分新項目開工時間推遲將對未來銅市起到支撐作用。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過去一年,隨著一些新礦投產,世界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銅市氛圍轉向偏空。中國銅消費量約占全球總消費的40%。
上述因素施壓銅價今年累計下跌9.2%。
力拓銅業務負責人Jean-Sébastien Jacques在本周出席LME WEEK時表示,過去十年的銅業投資有望迎來收獲,新的供應將在2016年之前沖擊市場。“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預計市場將在未來兩三年持續波動。”
他認為銅市長期基本面將保持強勁,這不僅因為中國需要更多動力和能源。“另一個原因是供給。這一點比較複雜。可能在10年間到20年間,一些新的銅礦項目才會正式上線。”
部分業內人士相信,銅價將反彈。他們認為增加的供應可能不會導致明年精銅過剩,因市場有可能出現原材料瓶頸。
分析人士在年初時曾預期今年精銅供應將出現小幅過剩。然而,突進的銅市場卻接近供需平衡。業內對2015年是否出現供大於求分歧嚴重。
英國上市的銅礦企業Antofagasta預計明年將剩余40萬噸。而看多銅市的人表示過剩規模不會很大,因為廢銅短缺,而冶煉廠庫存則存在低品位礦石數量越來越多的問題。
大量湧向市場的新增供應是混合有高比例雜質的礦石,比如砷。這些礦石主要來自智利和秘魯。這種礦石在售往中國之前需要先進行洗礦,之後才會冶煉成精銅。
標準銀行今年也表示,由於礦石品位降低,洗礦、浮選、精煉等進度可能慢於以往,這可能造成未來的新增供應小批小批地進入市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倫敦一位著名的礦業領域銀行家本月向GLG Partners、DE Shaw & Co以及Pentwater Capital Management等對沖基金表示,要為嘉能可收購力拓集團做好準備,因為這項交易幾乎不可避免要發生。
上述知情人士稱,11月中旬,原摩根大通銀行家、現在經營一家專業咨詢公司的Ian Hannam在倫敦與超過20位投資者的代表召開了會議,並介紹了他對該交易的看法。知情人士說,召開該會議的目的部分上是為了幫助Hannam的公司—-Hannam & Partners—-獲得參與交易的機會。
根據彭博新聞社見到的一份講話文件,Hannam表示:”即便不是今天,交易也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他還說:”嘉能可對並購非常在行,也善於選取時機。兩家公司合並將創造出一家擁有多種世界級資產的礦業巨頭。”
Hannam & Partners、力拓、嘉能可、Pentwater以及DE Shaw的發言人都拒絕發表評論。
自六月份開始的嘉能可尋求與力拓合並一事,上月初因力拓的拒絕而告吹。兩家公司若合並,總市值有望達到1600億美元,取代必和必拓成為世界最大礦業公司。
業內分析認為,嘉能可一向偏好於低價收購,例如2008年低價收購陷入破產危機的多倫多上市公司加丹加礦業,但力拓顯然還未到可以低溢價收購的地步。
作為大宗商品貿易巨頭,來自瑞士的嘉能可擁有遍布全球的銷售渠道,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嘉能可開始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家貿易公司。
2012年,嘉能可與礦業大亨斯特拉塔合並案最終經雙方股東表決通過,合並後的嘉能可—斯特拉塔國際公司一舉成為全球第四大礦業企業、第一大鋅制造商、第三大銅制造商和最大的煤炭出口商,當時總價值約500億英鎊,銷售額達2000億瑞郎,人員規模約13萬。
通過這場斥資290億美元的合並案,嘉能可成為與必和必拓、力拓、巴西河谷等礦業巨頭比肩的礦業大亨,幾家礦業巨頭的競爭也更為激烈,而地域分布廣闊和業務多元化一直是嘉能可的競爭優勢。
受鐵礦石價格下跌影響,力拓等礦業巨頭都在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以維持利潤,因此若能與擁有良好銷售渠道的貿易商合作,則可以幫助降低銷售成本並開拓新的市場,比如印度市場、非洲等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2014年鐵礦石銷售達到創紀錄的3.026億噸之後,力拓預計2015年鐵礦石產能將進一步增加10%至3.3億噸。這意味著鐵礦石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會進一步惡化。
周二公布的財務數據顯示,力拓在2014年銷售了3.026億噸鐵礦石,超出預期的3億噸。這也是力拓鐵礦石銷售首次突破3億噸大關。力拓同時預計2015年鐵礦石產出將進一步增長10%,達到3.3億噸;公司現金資產增加,將有利於增加公司股東回報。
鐵礦石銷售額約占力拓總收入的90%。力拓在季度報告中稱2014年的鐵礦石銷售量超出了生產量800萬噸,主要是由於在過去幾年中港口和鐵路設施的加速擴張消耗了力拓在Pilbara礦廠堆積的鐵礦石存貨,每年平均消耗量達2.9億噸。
鐵礦石價格在2014年出現腰斬——每噸價格從140美元暴跌至70美元,導致力拓的鐵礦石平均銷售價格為每噸84.30美元。去年曾經一度傳出力拓和嘉可能合並的傳聞,但是力拓董事會最終以“不符合股東最佳利益”拒絕了嘉可能的提議。
力拓CEO Sam Walsh警告稱,整個行業及礦產公司可能面臨巨大挑戰,但是他同時認為力拓整個2014年表現良好。對於嘉可能的合並提議,Walsh曾表示公司不會受到該事件的影響,將繼續專註於自身的策略。
對於力拓不管不顧的產出,嘉可能CEO Ivan Glasenberg則認為,行業需要采取更為有效的投資方式,產量過剩將對礦業公司利益造成影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10月18日舉行的“世界旅遊互聯網大會”上,全球在線旅遊巨頭——Priceline集團企業發展高級副總裁Adrian Curri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已兩次投資攜程的Priceline未來還將在IT技術等方面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並繼續尋求中方戰略合作夥伴,同時還將擴大其在華辦事處網點。
“在2015年,美國基本上45%的旅遊預定是通過在線預定的,亞太區該數字是29%,中國的攜程,其移動交易占了在線交易70%。由此可見,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移動端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在十年前,大部分的品牌都沒有出現,但是他們現在大部分已經上市了。這些新興的移動端的品牌已經占據了市場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傳統的品牌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因為他們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務。”Adrian Currie告訴記者,正是由於這種勢頭,其看到了中國在未來將是在線旅遊的最大市場之一。
目前,Priceline已經通過Booking.com繽客在中國市場開展在線旅遊預訂業務。
“在過去的六個月中,有221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通過Booking.com繽客來到中國。同時,中國遊客通過Booking.com繽客去到了全球19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最熱門的目的地國家是日本,其次是美國、泰國、意大利和法國。因此未來我們會繼續開拓中國市場。” Booking.com繽客大中華區總經理賴軍指出。
記者在采訪中註意到,除了獨立開展在華業務,鑒於對中國未來在線旅遊市場的看好,Priceline已經在中國市場開始了資本層面的合作,此前其以可換股債券的形式對攜程進行投資,總額在5億美元,之後其又對攜程進行了2.5億美元的追加投資,計入兩次可轉債可轉換的股份,Priceline持有約10.5%的攜程總流通股。雙方資本合作後,擬在資源共享和酒店產品營銷等方面進行合作。
“我們很看重中方合作夥伴,攜程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今後我們也會繼續合作。同時,為了更好地開拓中國市場,我們也會尋找其他中方戰略合作夥伴,建立更多合作夥伴機制。Booking.com繽客目前已經在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和海口設立了五個辦公室,未來我們計劃進一步拓展中國區網點,擬在青島和西安等地區也開設辦事處。”Adrian Currie告訴記者。
除了布局,在Adrian Currie看來,未來還有一個趨勢值得關註——可穿戴設備會進一步地普及,比如谷歌眼鏡和蘋果手機未來應用非常廣泛,這方面的普及可能使得旅遊和可穿戴設備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在未來5年內有7個這樣的設備進行推廣和普及。
“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可能會有一些非常智能的技術可以實現更為智能的入主體驗,比如智能的客房,不用鑰匙,通過手機就可以進入房間的技術。到時候機器人也會進一步地發展,比如在旅遊酒店的吧臺或者是其他的服務可以提供一些機器翻譯等等機器人相關的技術。同時,以後還會有進行酒店的入主以及機場登記自動實現。因此對於中國市場,我們未來會有更多資金投入到IT技術的開發,以支持中國區業務的增長。”Adrian Currie表示。
執惠旅遊聯合創始人劉照慧認為,從世界在線旅遊公司排名情況看,目前依次是Priceline、Tripadvisor、Expedia、攜程。攜程選擇了讓Priceline入股約10%的股權,這樣對Expedia來說就失去了一個可以超越Priceline的機會。攜程不管與誰合作,其仍然是中國市場老大。全球在線旅遊格局中,老大和老四的合作毫無疑問將沖擊老二和老三的市場份額和發展空間。Priceline也因此獲得了更多拓展中國市場的商機。
來自2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的信息顯示,國務院原副秘書長肖亞慶已經成為國資委第五任國資委主任。不僅國資委網站首頁的委領導一欄已經增加了肖亞慶的簡歷,還披露了他在這一新崗位上首次亮相的情況。
國資委網站消息稱,2月2日,國資委召開老部長春節團拜會,國資委黨委書記張毅同誌出席並致辭,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肖亞慶同誌主持會議。委領導張喜武、徐福順、孟建民、劉強、閻曉峰、沈瑩出席會議並集體向老部長拜年。20多位老部長和有關廳局負責同誌、管理局系統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參加了會議。
上述信息也正式確認了肖亞慶的到任。
與其說肖亞慶到任國資委是履新,不如說是回歸。因為在國務院任職前,肖亞慶的職業生涯和國資國企系統密不可分。作為曾經的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兼中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亞慶一手執掌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甚至在國務院工作期間,也曾輔助處理過大量國資國企領域的協調問題。
外界一直認為,肖亞慶在工作上以善於解決問題著稱。在當前國企改革大幕已經拉開後,這位有著豐富經驗的老國企人又將給國企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哪些令人期待的助力。
曾讓西南鋁業從巨虧中起死回生
公開資料顯示,肖亞慶,男,漢族,1959年出生,北京人,1982年從被譽為“中國礦冶黃埔”之稱的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材料系畢業,198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離開湖南後,19828月到1985年7月肖亞慶遠赴東北在哈爾濱市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工學院開始了一段短暫的教師生活。從1985年到1999年,他在東北輕合金加工廠里從制管分廠技術股長做起,歷任工程師、技術處的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並在1998年升任哈爾濱市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9年,肖亞慶轉任西南鋁加工廠廠長。西南鋁廠是“二五”期間蘇聯援建的重大項目,但到肖亞慶來到西南鋁廠的時候,這家老企業已經是負重難行。據《人民日報》當時披露的情況,西南鋁廠當時年產量只有7噸,但卻已經連續虧損九年,累計虧損額達到16.29億元。憑借當時國家推出的債轉股政策,肖亞慶完成了對西南鋁廠的改制,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將這家企業資產盤活、業務重整、扭虧為盈,其點石成金的本領讓人驚嘆。
2003年,在擔任了中國鋁業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之後,肖亞慶大刀闊斧進行整合,打造了中鋁的上下遊產業完善的鏈條。通過一系列令業內矚目的並購,中鋁在2005年底先後與山西關鋁、焦作萬方、連城鋁業、白銀紅鷺鋁業、河南中邁鋁業等簽訂合作協議;並在2006年氧化鋁價格大漲時獲得了國內不少電解鋁企業的控制權。自此,中鋁在整個鋁行業的領導地位基本確立。
收購力拓股份的“閃電戰”成為國企學習教材
肖亞慶在中鋁期間,其對力拓所發起的並購“閃電戰”不僅為中國現代化的海外資本並購的開啟先河,而且至今仍是在國企系統內部被反複研究的經典案例。
在高速增長期成長中的中國經濟一直受到戰略資源短缺的制約。特別是當時掌握了全球礦業核心資源的三大礦業公司——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更是扼住中國冶金行業在上遊的資源“咽喉”。
2007年11月初,必和必拓向力拓提出全股票收購提議,建議以3股必和必拓股票換取1股力拓股票的方式將兩家公司合並。如果“兩拓”合並,就可能誕生一個在鐵礦石、煤炭、銅、鋁和鈾礦等方面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自然資源巨頭,控制全球近一半以上的鐵礦石貿易,這成為全球冶金行業不得不應對的壟斷問題。日本鋼鐵聯盟、國際鋼鐵協會、歐洲鋼鐵工業聯盟均表示反對這項交易。
2008年2月1日,在必和必拓必須提出正式要約前的五天,中鋁通過Shining Prospect在倫敦股市收市後的幾個小時內於場外市場購入大量力拓英國股份,加上此前中鋁在新加坡市場購得的力拓英國少量股份,中鋁共以140.5億美元收購了力拓英國12%的股權,相當於力拓集團全部股權的約9.3%。
這場“拂曉突襲”就是由肖亞慶及其顧問團隊親赴倫敦坐鎮時完成的,而當時在全球並購市場中叱詫風雲的原雷曼兄弟公司則直接負責操盤。
有曾經歷過此次收購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回憶,這場收購做得十分謹慎,在完成前一直小心翼翼,沒有觸發倫敦市場的持股舉牌上限,一直在競爭對手和歐美媒體的眼皮底下悄然進行。到了臨終決戰之前,通過雷曼在倫敦金融界打下的深厚關系網,他們撥了一個又一個關鍵的電話,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搜集了最終收購所需的全部股份。到了第二天甫一宣布,中鋁對力拓“奇襲”收購的爆炸性消息就以最快的速度席卷了歐美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位置。
從業內人士的觀點來看,正是因為有了中鋁和美鋁的加入,“兩拓”合並才因之減速,全球冶金行業也有了重新戰略應對的轉機。
盡管此後中鋁收購力拓一事遭遇了一波三折,並在幾年後以未成功告終,但這一場中國曾經最大的海外並購給很多企業上了現代化海外資本並購的第一課,並促使更多的中國企業為了國家的戰略資源嘗試走上了海外並購之路。
歷經中鋁收購力拓一役,雖然中國同力拓所擁有的全球年產量最高的露天銅礦埃斯孔迪達銅礦遺憾的失之交臂,但轉入2014年,以中國五礦集團為首的中國企業聯合體取代了英國斯特拉塔公司,成為目前在建最大的銅礦山——拉斯班巴斯銅礦的主人,這暗示中鋁所開創的中國海外金屬礦業並購的暖流仍在被繼承和延續。
國企去產能或成為工作新“戰場”
2009年,肖亞慶離開中鋁,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秘書長,並一直工作至2016年。2015年6月,肖亞慶還兼任過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
而在國資委的新崗位上,或許國企面臨的新困難會讓曾經治理西南鋁業的肖亞慶感到熟悉但又有些差異。
說到熟悉,企業出現周期性的盈虧是每一個企業人都必然會多多少少經歷到的,而當前正是國企整體利潤不佳的一個階段。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6148.9億元,同比下降5.6%,如何努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成為國企發展需要突破的關鍵問題。
但說到差異,當前的產能過剩所造成的虧損已經不再囿於單個企業,而是呈現全產業、全行業虧損的局面,其間又夾雜著上下遊、產銷價等多重矛盾,其解決方案也必然是一項系統工程。
在去產能的供給側調結構大戰中,國企是當仁不讓的主戰場。很多專家學者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鋼鐵、有色金屬、煤炭、建材、化工等行業的產量將達到或接近峰值。“十三五”時期,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結構性問題。
其中,處置“僵屍企業”成為化解國企過剩產能、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繞不過的坎,是必須做的手術。正因為要攻堅克難,才需要動真碰硬。外界也在觀察和期待,有著拯救西南鋁業的經驗,又有國務院工作宏觀視野的肖亞慶,如何作為操盤手之一操刀這場宏大的改革。
記者註意到,就在肖亞慶履新國資委的同時,不知是否是巧合,他曾經工作過的西南鋁業也傳來逆勢盈利大增137.16%的消息。
來自中鋁集團3號的信息稱,在2015年,面對鋁加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競爭更加激烈的多重考驗,西南鋁集團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重點產品產量同比增長25.49%,西南鋁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37.16%,全面完成中鋁公司下達的利潤指標;成功研制9米級世界最大級鋁環,裝備全球第一“天眼”。
在市場低迷、行業競爭激烈、需求萎縮的大環境下,西南鋁集團成為國內鋁行業為數不多的利潤持續增長的企業之一。西南鋁業在過去所經歷的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管理改革或許也為其他正在經歷去產能轉型的企業帶來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我們的創始人可能想不到,沃爾瑪已經在中國市場經營了20年。而我本人在亞洲住了約20年,我在中國的時間可能比在美國還要長。”6月1日,在沃爾瑪美國總部辦公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見到了沃爾瑪亞洲區總裁兼CEO貝思哲(Scott Price),這個深諳中國市場的美國人認為未來零售業在中國商機很大,尤其是在跨境電商方面,沃爾瑪會進一步在中國市場進行拓展,引入更多海外商品。
值得註意的是,沃爾瑪美國總部正在加強其自有品牌商品的全球出口,希望打造更多“爆款”來抓住中國市場的“買買買”商機。
圖為:沃爾瑪亞洲區總裁兼CEO貝思哲(Scott Price)
瞄準跨境電商
“好的零售商應該有優良的租戶組合,在早期進入中國時是從商品品類優化入手,而發展到現在,我覺得我們在中國市場有四個商機,第一個商機是山姆會員店,這是在一線和二線城市重點發展的全球通用業態;第二個商機是我們提供一站式服務體驗的沃爾瑪大賣場,這些店主要針對一二線城市,由於山姆會員店和大賣場與我們的供應鏈體系很吻合,這兩個業態可以和供應鏈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貝思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除了一二線城市,貝思哲認為,中國三四線城市蘊涵著第三種商機——適合當地市場的一些中小型超市,比如2500~4000平方米的中型店,業態比較類似在巴西市場的TodoDia和墨西哥的Superama中型店。
圖為:美國沃爾瑪店內的藥房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美國看到,當地的部分沃爾瑪門店具有在線購物-線下自提、自助收銀、藥房、銀行、自助制作鑰匙、自助硬幣管理等服務。
談及是否未來會將這些服務引入中國市場,貝思哲表示:“我們也在考慮對中國市場增加一些適合當地的服務,比如在沃爾瑪App在線購物可以送貨上門,購物滿一定金額可以免費送貨等。”
當然,貝思哲最看重的當屬第四個商機——跨境電商。
“我們近期剛宣布在中國啟動了跨境電商業務,我們也看到中國市場有大量的客人有海外購物需求,這在未來是非常有潛力的。我們正在仔細研究跨境電商的商品品類,我們強調的是性價比,不能賣太貴的東西,而是要挑選適合中國顧客的商品,目前中國市場的跨境電商有超過200個商品,計劃今年年底增加到約500種商品。”貝思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圖為:沃爾瑪美國總部辦公室一角
打造自有品牌“爆款”
財政部網站信息稱,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中規定的有關監管要求給予一年的過渡期,海關總署、質檢總局日前已通知實施。據悉,在2017年5月11日前,對天津、上海、杭州、寧波等10個試點城市經營的網購保稅商品“一線”進區時暫不驗核通關單,暫不執行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醫療器械、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的首次進口許可批件、註冊或備案要求;對所有地區的直購模式也暫不執行上述商品的首次進口許可批件、註冊或備案要求。
沃爾瑪方面已經註意到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目前中國客人對海外“買買買”的熱情高漲,尤其集中在嬰童用品和食品方面,既然沃爾瑪在中國市場已開通跨境電商,那就要配合沃爾瑪的全球采購體系來打造適合引入到中國市場的“爆款”商品。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沃爾瑪在美國有全球采購業務板塊,運作模式是各個國際市場的采購人員會到美國來選購適合引入當地的商品,其中沃爾瑪自有品牌商品由於省去中間商環節而具有很強的價格優勢,成為全球采購的重點。比如此前,沃爾瑪自有品牌服裝發展迅猛,2010年到2015年間,平均增長率達雙位數,因此在2016春夏,沃爾瑪首次從美國對中國市場引進服裝自有品牌“Faded Glory”。
“在不同的區域市場我們有不同的對接人,我們會用全球物流體系,直接進行出口商品業務,不僅僅是利用了采購的優勢,也會利用我們全球的物流供應體系來降低成本,采用商品問責制度。去年我們接待了32個采購之旅——即來自全球不同區域市場的采購人員,到美國總部挑選適合當地市場的進口商品。中國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目前沃爾瑪從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中85%是食品,其他是快消品。”沃爾瑪全球采購總監Janet Hannay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我們也在註意打造一些‘爆款’,比如出口到中國市場的果汁,醬料,幹食等快消品,還有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日用品,我們有一款自有品牌的如廁濕紙巾非常特殊,一般大家如廁都使用幹手紙,但這款濕紙巾特別為如廁後的清潔打造,不僅消毒功能好,且非常薄,便於馬桶沖刷。”Janet Hannay透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沃爾瑪收購1號店後,沃爾瑪自有品牌的商品已經開始在1號店銷售,目前沃爾瑪從美國向中國引入的商品一部分在1號店銷售,一部分則在沃爾瑪App銷售,兩個平臺的貨品略有不同,1號店更多的是自有品牌,沃爾瑪App則是自有品牌和品牌方商品並行。
“由於自有品牌商品手續相對簡單,約三個月周期就可以銷售,因此在跨境電商方面,我們會重點將自有品牌商品引入中國市場,同時,美容化妝品和嬰童用品也是我們未來關註的重點,但究竟是以海外直郵方式還是批量發貨到保稅倉方式進行,我們還要具體做比較,對於部分商品而言,直郵時間長而成本低,而保稅區則操作時間短可是成本高。但我們一定會在美國加大自有品牌開發力度,力拓中國市場的跨境電商業務。”Janet Hannay頗具信心地說。
“目前已開展跨境電商的零售業者不少,比如步步高、大潤發麾下的飛牛網等,實體零售業者具有豐富的商品管理經驗,然而實體業者缺乏對電商消費群體的喜好把控和在線貨品管控能力。同時還面臨物流成本挑戰。在海外市場,消費者要自己支付運費,但中國消費者習慣了包郵,所以實體零售商要在電商方面盈利的壓力很大。當然類似沃爾瑪這樣的國際巨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全球采購優勢,但其必須註意政策的變化以及沃爾瑪本身與1號店的協同整合。”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