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保險業競爭格局大起底

http://www.xcf.cn/tt2/201411/t20141121_691180.htm
中國保險企業整體實力近年持續走強,壟斷競爭格局特徵鮮明,且東部與中西部發展極不均衡。從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分析,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最大;保險集團公司次之;財險公司最低,但也最具發展潛力。從投資收益率角度看,市場價值大的保險公司由於可運用資金規模較大,在投資收益率上並無優勢,即市場價值與投資收益率負相關。 郝聯峰 林鵬輝 任國良/文

  近年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總體不斷向好。2011年,歐債危機和較低的利率環境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情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保險行業經歷了艱難的一年,全球保費收入下降了2.7%,國內保險行業也未能擺脫大市場的低迷態勢。

  2012年,隨著市場整體的緩和、政策的刺激,保險行業扭轉了負增長的局面,但由於市場對於保險產品認知的調整,行業的發展速度放緩,以至保險深度有所下降,但保險密度的上升顯示出人們對於保險行業認知的良性改觀,行業的成長空間因此更加凸顯。

  2013年,保險業務增長平穩回升,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2%,扭轉了近幾年業務增速連續下滑的態勢。保險企業整體實力持續走強,保費規模全球排名第四,平安保險集團入選全球九家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保險經營風險得到有效防範,妥善應對集中滿期給付和退保高峰的衝擊,個別地區集中退保風險得到有效處置。壽險費率市場化增強了市場活力,資金運用改革拓寬了投資渠道、優化了資產結構,全行業實現投資收益3658.3億元,收益率5.04%,是近年最好水平。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在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大病保險和重大災害保險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然而,由於各家保險公司不論是在險種上、規模上,還是在保費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人們往往對保險公司的全貌缺乏瞭解,對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格局更是莫衷一是。

  保險公司經營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而非利潤最大化。根據保險公司動態非線性一般均衡定價模型(Insurance Company Pricing Model,簡稱ICPM定價模型),在對中國全部保險公司(含保險集團公司、財險公司、壽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共146家)市場價值進行精確定價的基礎上,基於保險公司市場價值視角下的中國保險市場競爭格局一覽無餘。

  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最大

  保險公司業務基本由財產險、人身險和投資三部分業務構成,其市場價值也主要來源於財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的價值貢獻。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價值的核心,具體來說,人身險收入一直佔據保費收入的最大組成部分,1999年1月至2014年6月平均佔比為71.28%,2014年1-6月為68.47%。2013年全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人身保險業務原保費收入1.1萬億元,佔比63.9%,同比增長8.4%。財產險業務原保費收入6212億元,佔比36.1%,同比增長16.5%。全國保險業原保險賠付支出6213億元,同比增長31.7%;業務及管理費2460億元,同比增長13.3%。2013年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7.6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保險公司銀行存款2.26萬億元,同比增長-3.4%;投資5.4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2013年末,保險業總資產8.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7%;淨資產8475億元,同比增長7%。

  從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分析, 2013年12月31日,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總計為2.8萬億元,到2014年6月31日,已上升至3.13萬億元。其中,人身險公司總體市場價值1.48萬億元,佔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47.4%;財險公司總體市場價值0.47萬億元,佔15.1%;人保集團、人壽集團、平安集團、再保集團、太保集團、太平集團、華泰集團、安邦集團、陽光集團和中華控股等十大保險集團的市場價值1.17萬億元,佔37.5%。總起來看,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最大,保險集團公司次之,而財險公司市場價值佔比最低,但也最具發展潛力。

  呈壟斷競爭格局

  目前中國保險業的競爭呈現壟斷格局。市場價值最高的前三大保險公司(或集團)的市場集中度(CR3)為34.3%,前五大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CR5)為46.4%,前十大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CR10)為64.6%,表明行業整體競爭度不足。

  在財險方面,2014年市場價值排名前三、前五、前十大財險公司的市場價值佔比分別為53.7%、62.3%和76.5%。財險行業的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集中度如此之高,也間接反映了這一行業以壟斷競爭為主。

  在人身險方面,經測算發現,前三、前五、前十大壽險公司的市場價值佔整個壽險行業市場價值的比例分別為50.4%、62.4%、77.9%。總體來看,市場集中度維持在50%以上,說明壽險市場的整體競爭程度跟財險行業極為相似,壟斷競爭特徵明顯。

  另外,考察不同產權、不同業務屬性下的市場價值分佈情況發現,中資壽險和中資財險公司的數量和市場價值佔比都具絕對優勢,而合資壽險公司的數量也比較多,有27家,但是市場價值佔比很小。外資財險公司的數量目前也達到17家,但是其總市值僅180億元,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還較弱。目前中國主要有3家合資財險公司,其市場價值之和也非常小,僅42億元(圖1)。

  東部與中西部發展極不均衡

  分區域看,保險公司呈現出「東部多中西部少」的不均衡格局,2013年在中部和西部註冊的保險公司為7家和9家,而註冊在東部省份的保險公司有129家。其中,註冊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的保險公司最多,分別為56家、37家和16家。另外,江蘇5家,天津4家,四川、重慶、浙江、遼寧和吉林各3家,山東和福建各2家,云南、廣西、山西、陝西、安徽、湖北、湖南各1家(圖2)。還有一些省份,如西藏、新疆、貴州等因金融保險業發展環境不佳等問題,保險公司選擇遷出或者不在此地註冊。

  由於地域分佈的不均衡,對應東、中、西部地區的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在中國地域間的分佈也極不均衡。其中,註冊在東部地區的保險公司的總市值為3.09萬億元,佔比為98.9%;而註冊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保險公司的總市值分別僅為120.9億元、佔比為0.4%以及214.4億元、佔比為0.7%。

  在東部地區,北京、上海、廣東註冊的保險公司的市值總額分別為1.85萬億元、0.34萬億元和0.83萬億元。廣東地區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約為上海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2.4倍,這主要源於平安集團系統內各公司的貢獻。

  再來分析各財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在中國各區域市場價值的分佈狀況。2014年,東部地區52家財險公司的市場價值為4493億元,東部地區67家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為14725億元。

  而中部地區只有1家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僅18.7億元,有6家財險公司,市場價值為102億元。另外,西部地區有2家壽險公司和7家財險公司,市場價值分別僅為69.6億元和144.7億元。由此可見,東、中、西部地區保險市場的極度不均衡問題與各地區擁有的保險公司的數量和市場價值不均衡有直接關係。

  平安集團市場價值居十大保險集團公司之首

  截至2013年底,中國保險市場共有171家保險機構(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較2012年增加了7家(圖3)。

  從產權屬性看,中資保險機構在2013年共達117家,其中保險集團或控股公司10家,財險公司43家,人身險公司42家,再保險公司3家。而外資機構共達54家,其中包括財險公司21家,人身險公司28家,再保險公司5家。

  從主營險種看,目前中國財險公司64家,人身保險公司70家,再保險公司8家。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保險集團公司。近年來,市場上保險主體逐步增多,越來越多的保險主體開始向集團化方向發展,不僅如此,各路資本都期望謀求全牌照經營,走集團化道路。目前中國共有10家保險集團公司,分別是人保集團、人壽集團、平安集團、再保集團、太保集團、太平集團、華泰集團、安邦集團、陽光集團和中華控股。如果加上正在籌建的富德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保險集團公司已達11家。這些集團公司下屬的子公司具備經營財險、壽險和資管的全部或部分牌照,在保險業務領域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也在中國保險行業發揮了主導作用。

  具體看十大保險集團,根據測算,平安集團的市場價值最大,其次是國壽集團,接下來是太平洋集團和人保集團。陽光集團、中華控股和華泰集團的市場價值相較平安集團和人壽集團的差距巨大(圖4)。

  從財險公司市場競爭格局看,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處於財險行業第一梯隊,三大財險公司2014年市場價值合計佔全國財險業市場價值的59.3%,較上年同期減少0.46個百分點。其中,人保財險一直穩居首位,平安財險從2009年起超越太保財險,位居次席。安邦財險、中國財產再保險、國壽財險、中華財險、出口信用保險和大地財險市場價值合計佔比為23.1%。除這九大財險公司外,其餘財險公司市場份額佔比非常低,基本都未超過1%,且大多處於虧損邊緣(圖5)。

  在各壽險公司中,市場價值佔比排名前五的依次為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人壽、新華人壽、人保人壽,中國人壽的市場價值份額依然佔據絕對優勢,接近平安人壽、新華人壽和太保人壽三家之和。平安人壽和太保人壽市場價值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新華人壽和人保壽險二者差距不大(圖6)。

  保險公司市場價值與投資收益率負相關

  保險公司最主要的現金流來源於保費收入,隨著市場競爭的增強,保險產品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保險公司的營業利潤較大部分來源於其投資收益。當前,保監會對險資投資範圍限制有所放寬,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情況有向好趨勢。對於保險企業,承保業務是經營發展的根本,只有承保業績紮實,投資才有資金來源。截至2013年末,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和資金運用餘額呈持續增長態勢,2013年資金運用餘額增長近1萬億元,達7.6萬億元。其中,銀行存款佔29.7%,債券佔43.6%,證券投資基金佔4.2%,股票投資佔5.5%。此外,一些高收益的債券類品種投資佔比上升明顯。

  總的來說,中國保險資金運用扭轉了投資收益率連續三年下滑的趨勢,這得益於2012年以來保監會逐步鬆綁投資範圍釋放的政策紅利和相對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年度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達到5.02%(圖7)。

  從投資收益率角度看,市場價值大的保險公司由於可運用資金規模較大,在投資收益率上並無優勢。例如,2014年1-6月,市場價值最大的財險公司人保財險投資收益率為2.16%,低於行業平均投資收益率2.32%,而投資收益率最高的三家財險公司(永安財險、中石油專屬、國元農險)皆是中小財險公司。2014年1-6月,十大保險集團平均投資收益率為2.29%,其中市場價值最大的三家保險集團平均投資收益率為2.17%,低於十大保險集團平均投資收益率,而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兩家保險集團(中再集團和中華控股)都是市場價值排名中後的保險集團。

  作者均任職於中華保險研究所。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掃瞄版權頁二維碼,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附文】

  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排座次  國壽股份、平安集團、國壽集團位列前三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市場價值(未上市公司比照已上市公司估值)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經營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內含價值、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等的集中體現。我們對影響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因素進行顯著性檢驗,依據影響程度不同,選取保險公司經營、財務、市場等方面40多個相關指標(含重要指標與參考指標),建立ICPM定價模型,並以2013年12月31日為基期,對中國保險公司(含保險集團公司、財險公司、壽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市場價值進行了綜合評估和排名,推出了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排行榜(詳見榜單)。今後,根據中國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還可以動態跟蹤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變化情況。

  從榜單中可以發現,目前中國最具價值的保險公司都是本土中資保險公司,而且很大一部分與人保集團、人壽集團、平安集團、再保集團、太保集團、太平集團、華泰集團、安邦集團、陽光集團、中華控股這10家保險集團公司相關聯。另外,我們也根據排名發現,部分保險集團的市場價值不一定高於其子公司的市場價值,由於保險集團對於保險子公司,大多為部分持股而不是100%控股,所以保險集團的市場價值通常小於其子公司市場價值之和,甚至保險集團公司的市場價值不一定比其某個子公司高,如中國人壽、太平人壽的市場價值都較其集團公司高。

  從排行榜的結果也可以發現,在不同發展階段決定公司市場價值的因素不盡相同,對於市場領先的保險公司而言,規模和利潤無疑是影響市場價值的最顯著因素,但對於快速發展或剛剛起步中的保險公司而言,保險牌照價值、股東實力、經營投入、品牌、管理等因素都對公司市場影響非常顯著。所以,在排行榜中排名靠後的很多公司儘管面臨經營困境和連續虧損,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

  根據構建保險公司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發展ICPM定價模型的原理,結合當前中國保險公司價值的排行現狀,各保險公司在後續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中應該對以下三點有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市場價值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保險公司的經營目標應該是價值最大化而非利潤最大化。市場價值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儘管少數重要經營指標(比如保費收入、利潤)可以大致對保險公司做粗略排名,但無法準確反映保險公司的真實價值。實際上,公司價值包含了公司行業地位、綜合競爭力、影響力、盈利能力、成長性等綜合因素,代表了股東在公司中的綜合利益,而利潤只是體現公司綜合價值中的一個方面。因此,公司經營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而非當期利潤最大化。過於強調當期利潤最大化,就會忽略公司綜合競爭力、影響力、可持續性發展、盈利質量、未來成長性等因素,也與現實中股東利益集中體現在公司總市值上不相吻合。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的保險公司價值排行榜上,淨利潤最大的企業未必市場價值最大,虧損最大的企業未必價值最小的原因。

  其次,不僅企業效益(利潤)能夠創造價值,企業規模(保費規模)也能夠創造價值。在影響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諸多因素中,保費規模和淨利潤是兩個顯著性比較靠前的因素,並且保費規模因素和市場價值的相關性比淨利潤更大。利潤或效益可以創造企業價值,是市場價值最直觀的體現,但是利潤是保費收入帶來的,保費規模也在間接創造價值。做大保費規模,增加了保險公司未來獲取利潤的潛在機會。因此,排行榜中價值較大的企業都是保費規模較大的企業,規模大未必很有價值(如巨虧的大型公司),規模小一定沒太大價值。因此,開展業務不久的中小型保險公司,現在多處於排行榜的靠後位置,其市場價值的積累和體現仍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最後,保險是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因此,在控制綜合成本率適中水平下,全力做大保費規模也是保險公司價值化經營的主要方向。除保險集團公司外,榜單中前五大保險公司價值總和佔了所有保險公司價值總和的51%。而且規模大的保險公司大多效益良好,規模小的保險公司大多虧損或在盈虧邊緣。一些跨國保險巨頭的中國子公司,儘管在運營、風控、品牌等方面做得不錯,但由於相對規模不大,也大多效益不佳,在排行榜中處於靠後位置。

  但對於大部分在榜單中排名靠前的公司,其綜合成本率都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同時保費收入規模大、保費增速也較高。綜合成本率受到市場競爭狀況、規模效應、管理效率等因素影響,保險公司應通過精細化管理對其進行控制,同時全力做大保費增速,做到規模與效益兩手抓。排行榜中市場價值較大的或價值增長較快的保險公司,基本都遵循了這一經營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40

中国保险业竞争格局大起底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11/t20141125_692221.htm

中国保险企业整体实力近年持续走强,垄断竞争格局特征鲜明,且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极不均衡。从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分析,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保险集团公司次之;财险公司最低,但也最具发展潜力。从投资收益率角度看,市场价值大的保险公司由于可运用资金规模较大,在投资收益率上并无优势,即市场价值与投资收益率负相关。 郝联峰 林鹏辉 任国良/文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总体不断向好。2011年,欧债危机和较低的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保险行业经历了艰难的一年,全球保费收入下降了2.7%,国内保险行业也未能摆脱大市场的低迷态势。

  2012年,随着市场整体的缓和、政策的刺激,保险行业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但由于市场对于保险产品认知的调整,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以至保险深度有所下降,但保险密度的上升显示出人们对于保险行业认知的良性改观,行业的成长空间因此更加凸显。

  2013年,保险业务增长平稳回升,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扭转了近几年业务增速连续下滑的态势。保险企业整体实力持续走强,保费规模全球排名第四,平安保险集团入选全球九家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保险经营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妥善应对集中满期给付和退保高峰的冲击,个别地区集中退保风险得到有效处置。寿险费率市场化增强了市场活力,资金运用改革拓宽了投资渠道、优化了资产结构,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是近年最好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大病保险和重大灾害保险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各家保险公司不论是在险种上、规模上,还是在保费收入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人们往往对保险公司的全貌缺乏了解,对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更是莫衷一是。

  保险公司经营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根据保险公司动态非线性一般均衡定价模型(Insurance Company Pricing Model,简称ICPM定价模型),在对中国全部保险公司(含保险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共146家)市场价值进行精确定价的基础上,基于保险公司市场价值视角下的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一览无余。

  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

  保险公司业务基本由财产险、人身险和投资三部分业务构成,其市场价值也主要来源于财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的价值贡献。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价值的核心,具体来说,人身险收入一直占据保费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1999年1月至2014年6月平均占比为71.28%,2014年1-6月为68.47%。2013年全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人身保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1万亿元,占比63.9%,同比增长8.4%。财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6212亿元,占比36.1%,同比增长16.5%。全国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6213亿元,同比增长31.7%;业务及管理费2460亿元,同比增长13.3%。201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保险公司银行存款2.26万亿元,同比增长-3.4%;投资5.4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2013年末,保险业总资产8.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净资产8475亿元,同比增长7%。

  从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分析, 2013年12月31日,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总计为2.8万亿元,到2014年6月31日,已上升至3.13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总体市场价值1.48万亿元,占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的47.4%;财险公司总体市场价值0.47万亿元,占15.1%;人保集团、人寿集团、平安集团、再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集团、华泰集团、安邦集团、阳光集团和中华控股等十大保险集团的市场价值1.17万亿元,占37.5%。总起来看,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大,保险集团公司次之,而财险公司市场价值占比最低,但也最具发展潜力。

  呈垄断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呈现垄断格局。市场价值最高的前三大保险公司(或集团)的市场集中度(CR3)为34.3%,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CR5)为46.4%,前十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CR10)为64.6%,表明行业整体竞争度不足。

  在财险方面,2014年市场价值排名前三、前五、前十大财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占比分别为53.7%、62.3%和76.5%。财险行业的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集中度如此之高,也间接反映了这一行业以垄断竞争为主。

  在人身险方面,经测算发现,前三、前五、前十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占整个寿险行业市场价值的比例分别为50.4%、62.4%、77.9%。总体来看,市场集中度维持在50%以上,说明寿险市场的整体竞争程度跟财险行业极为相似,垄断竞争特征明显。

  另外,考察不同产权、不同业务属性下的市场价值分布情况发现,中资寿险和中资财险公司的数量和市场价值占比都具绝对优势,而合资寿险公司的数量也比较多,有27家,但是市场价值占比很小。外资财险公司的数量目前也达到17家,但是其总市值仅180亿元,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还较弱。目前中国主要有3家合资财险公司,其市场价值之和也非常小,仅42亿元(图1)。

  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极不均衡

  分区域看,保险公司呈现出“东部多中西部少”的不均衡格局,2013年在中部和西部注册的保险公司为7家和9家,而注册在东部省份的保险公司有129家。其中,注册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保险公司最多,分别为56家、37家和16家。另外,江苏5家,天津4家,四川、重庆、浙江、辽宁和吉林各3家,山东和福建各2家,云南、广西、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湖南各1家(图2)。还有一些省份,如西藏、新疆、贵州等因金融保险业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保险公司选择迁出或者不在此地注册。

  由于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对应东、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公司的市场价值在中国地域间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其中,注册在东部地区的保险公司的总市值为3.09万亿元,占比为98.9%;而注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保险公司的总市值分别仅为120.9亿元、占比为0.4%以及214.4亿元、占比为0.7%。

  在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注册的保险公司的市值总额分别为1.85万亿元、0.34万亿元和0.83万亿元。广东地区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约为上海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的2.4倍,这主要源于平安集团系统内各公司的贡献。

  再来分析各财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在中国各区域市场价值的分布状况。2014年,东部地区52家财险公司的市场价值为4493亿元,东部地区67家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为14725亿元。

  而中部地区只有1家人身险公司,市场价值仅18.7亿元,有6家财险公司,市场价值为102亿元。另外,西部地区有2家寿险公司和7家财险公司,市场价值分别仅为69.6亿元和144.7亿元。由此可见,东、中、西部地区保险市场的极度不均衡问题与各地区拥有的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市场价值不均衡有直接关系。

  平安集团市场价值居十大保险集团公司之首

  截至2013年底,中国保险市场共有171家保险机构(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较2012年增加了7家(图3)。

  从产权属性看,中资保险机构在2013年共达117家,其中保险集团或控股公司10家,财险公司43家,人身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3家。而外资机构共达54家,其中包括财险公司21家,人身险公司28家,再保险公司5家。

  从主营险种看,目前中国财险公司64家,人身保险公司70家,再保险公司8家。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保险集团公司。近年来,市场上保险主体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保险主体开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不仅如此,各路资本都期望谋求全牌照经营,走集团化道路。目前中国共有10家保险集团公司,分别是人保集团、人寿集团、平安集团、再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集团、华泰集团、安邦集团、阳光集团和中华控股。如果加上正在筹建的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保险集团公司已达11家。这些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具备经营财险、寿险和资管的全部或部分牌照,在保险业务领域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在中国保险行业发挥了主导作用。

  具体看十大保险集团,根据测算,平安集团的市场价值最大,其次是国寿集团,接下来是太平洋集团和人保集团。阳光集团、中华控股和华泰集团的市场价值相较平安集团和人寿集团的差距巨大(图4)。

  从财险公司市场竞争格局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处于财险行业第一梯队,三大财险公司2014年市场价值合计占全国财险业市场价值的59.3%,较上年同期减少0.46个百分点。其中,人保财险一直稳居首位,平安财险从2009年起超越太保财险,位居次席。安邦财险、中国财产再保险、国寿财险、中华财险、出口信用保险和大地财险市场价值合计占比为23.1%。除这九大财险公司外,其余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非常低,基本都未超过1%,且大多处于亏损边缘(图5)。

  在各寿险公司中,市场价值占比排名前五的依次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人保人寿,中国人寿的市场价值份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接近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和太保人寿三家之和。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市场价值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新华人寿和人保寿险二者差距不大(图6)。

  保险公司市场价值与投资收益率负相关

  保险公司最主要的现金流来源于保费收入,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保险产品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较大部分来源于其投资收益。当前,保监会对险资投资范围限制有所放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情况有向好趋势。对于保险企业,承保业务是经营发展的根本,只有承保业绩扎实,投资才有资金来源。截至2013年末,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和资金运用余额呈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资金运用余额增长近1万亿元,达7.6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29.7%,债券占43.6%,证券投资基金占4.2%,股票投资占5.5%。此外,一些高收益的债券类品种投资占比上升明显。

  总的来说,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扭转了投资收益率连续三年下滑的趋势,这得益于2012年以来保监会逐步松绑投资范围释放的政策红利和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年度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5.02%(图7)。

  从投资收益率角度看,市场价值大的保险公司由于可运用资金规模较大,在投资收益率上并无优势。例如,2014年1-6月,市场价值最大的财险公司人保财险投资收益率为2.16%,低于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2.32%,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三家财险公司(永安财险、中石油专属、国元农险)皆是中小财险公司。2014年1-6月,十大保险集团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29%,其中市场价值最大的三家保险集团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17%,低于十大保险集团平均投资收益率,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两家保险集团(中再集团和中华控股)都是市场价值排名中后的保险集团。

  作者均任职于中华保险研究所。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附文】

  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排座次  国寿股份、平安集团、国寿集团位列前三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市场价值(未上市公司比照已上市公司估值)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经营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内含价值、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性等的集中体现。我们对影响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的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依据影响程度不同,选取保险公司经营、财务、市场等方面40多个相关指标(含重要指标与参考指标),建立ICPM定价模型,并以2013年12月31日为基期,对中国保险公司(含保险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市场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推出了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排行榜(详见榜单)。今后,根据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还可以动态跟踪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变化情况。

  从榜单中可以发现,目前中国最具价值的保险公司都是本土中资保险公司,而且很大一部分与人保集团、人寿集团、平安集团、再保集团、太保集团、太平集团、华泰集团、安邦集团、阳光集团、中华控股这10家保险集团公司相关联。另外,我们也根据排名发现,部分保险集团的市场价值不一定高于其子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保险集团对于保险子公司,大多为部分持股而不是100%控股,所以保险集团的市场价值通常小于其子公司市场价值之和,甚至保险集团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一定比其某个子公司高,如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的市场价值都较其集团公司高。

  从排行榜的结果也可以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决定公司市场价值的因素不尽相同,对于市场领先的保险公司而言,规模和利润无疑是影响市场价值的最显著因素,但对于快速发展或刚刚起步中的保险公司而言,保险牌照价值、股东实力、经营投入、品牌、管理等因素都对公司市场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在排行榜中排名靠后的很多公司尽管面临经营困境和连续亏损,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根据构建保险公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ICPM定价模型的原理,结合当前中国保险公司价值的排行现状,各保险公司在后续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应该对以下三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市场价值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价值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市场价值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尽管少数重要经营指标(比如保费收入、利润)可以大致对保险公司做粗略排名,但无法准确反映保险公司的真实价值。实际上,公司价值包含了公司行业地位、综合竞争力、影响力、盈利能力、成长性等综合因素,代表了股东在公司中的综合利益,而利润只是体现公司综合价值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公司经营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非当期利润最大化。过于强调当期利润最大化,就会忽略公司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可持续性发展、盈利质量、未来成长性等因素,也与现实中股东利益集中体现在公司总市值上不相吻合。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保险公司价值排行榜上,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未必市场价值最大,亏损最大的企业未必价值最小的原因。

  其次,不仅企业效益(利润)能够创造价值,企业规模(保费规模)也能够创造价值。在影响保险公司市场价值的诸多因素中,保费规模和净利润是两个显著性比较靠前的因素,并且保费规模因素和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比净利润更大。利润或效益可以创造企业价值,是市场价值最直观的体现,但是利润是保费收入带来的,保费规模也在间接创造价值。做大保费规模,增加了保险公司未来获取利润的潜在机会。因此,排行榜中价值较大的企业都是保费规模较大的企业,规模大未必很有价值(如巨亏的大型公司),规模小一定没太大价值。因此,开展业务不久的中小型保险公司,现在多处于排行榜的靠后位置,其市场价值的积累和体现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最后,保险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因此,在控制综合成本率适中水平下,全力做大保费规模也是保险公司价值化经营的主要方向。除保险集团公司外,榜单中前五大保险公司价值总和占了所有保险公司价值总和的51%。而且规模大的保险公司大多效益良好,规模小的保险公司大多亏损或在盈亏边缘。一些跨国保险巨头的中国子公司,尽管在运营、风控、品牌等方面做得不错,但由于相对规模不大,也大多效益不佳,在排行榜中处于靠后位置。

  但对于大部分在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公司,其综合成本率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保费收入规模大、保费增速也较高。综合成本率受到市场竞争状况、规模效应、管理效率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应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其进行控制,同时全力做大保费增速,做到规模与效益两手抓。排行榜中市场价值较大的或价值增长较快的保险公司,基本都遵循了这一经营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0

中國保險業競爭格局大起底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10

中國保險業競爭格局大起底
作者:郝聯峰 林鵬輝 任國良


中國保險企業整體實力近年持續走強,壟斷競爭格局特征鮮明,且東部與中西部發展極不均衡。從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分析,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最大;保險集團公司次之;財險公司最低,但也最具發展潛力。從投資收益率角度看,市場價值大的保險公司由於可運用資金規模較大,在投資收益率上並無優勢,即市場價值與投資收益率負相關。


近年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總體不斷向好。2011年,歐債危機和較低的利率環境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情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保險行業經歷了艱難的一年,全球保費收入下降了2.7%,國內保險行業也未能擺脫大市場的低迷態勢。


2012年,隨著市場整體的緩和、政策的刺激,保險行業扭轉了負增長的局面,但由於市場對於保險產品認知的調整,行業的發展速度放緩,以至保險深度有所下降,但保險密度的上升顯示出人們對於保險行業認知的良性改觀,行業的成長空間因此更加凸顯。


2013年,保險業務增長平穩回升,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2%,扭轉了近幾年業務增速連續下滑的態勢。保險企業整體實力持續走強,保費規模全球排名第四,平安保險集團入選全球九家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保險經營風險得到有效防範,妥善應對集中滿期給付和退保高峰的沖擊,個別地區集中退保風險得到有效處置。壽險費率市場化增強了市場活力,資金運用改革拓寬了投資渠道、優化了資產結構,全行業實現投資收益3658.3億元,收益率5.04%,是近年最好水平。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在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大病保險和重大災害保險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然而,由於各家保險公司不論是在險種上、規模上,還是在保費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人們往往對保險公司的全貌缺乏了解,對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格局更是莫衷一是。


保險公司經營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而非利潤最大化。根據保險公司動態非線性一般均衡定價模型(Insurance Company Pricing Model,簡稱ICPM定價模型),在對中國全部保險公司(含保險集團公司、財險公司、壽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共146家)市場價值進行精確定價的基礎上,基於保險公司市場價值視角下的中國保險市場競爭格局一覽無余。


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最大


保險公司業務基本由財產險、人身險和投資三部分業務構成,其市場價值也主要來源於財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的價值貢獻。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價值的核心,具體來說,人身險收入一直占據保費收入的最大組成部分,1999年1月至2014年6月平均占比為71.28%,2014年1-6月為68.47%。2013年全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人身保險業務原保費收入1.1萬億元,占比63.9%,同比增長8.4%。財產險業務原保費收入6212億元,占比36.1%,同比增長16.5%。全國保險業原保險賠付支出6213億元,同比增長31.7%;業務及管理費2460億元,同比增長13.3%。2013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7.6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保險公司銀行存款2.26萬億元,同比增長-3.4%;投資5.4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2013年末,保險業總資產8.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凈資產8475億元,同比增長7%。


從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分析, 2013年12月31日,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總計為2.8萬億元,到2014年6月31日,已上升至3.13萬億元。其中,人身險公司總體市場價值1.48萬億元,占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47.4%;財險公司總體市場價值0.47萬億元,占15.1%;人保集團、人壽集團、平安集團、再保集團、太保集團、太平集團、華泰集團、安邦集團、陽光集團和中華控股等十大保險集團的市場價值1.17萬億元,占37.5%。總起來看,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最大,保險集團公司次之,而財險公司市場價值占比最低,但也最具發展潛力。
  


呈壟斷競爭格局


目前中國保險業的競爭呈現壟斷格局。市場價值最高的前三大保險公司(或集團)的市場集中度(CR3)為34.3%,前五大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CR5)為46.4%,前十大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CR10)為64.6%,表明行業整體競爭度不足。


在財險方面,2014年市場價值排名前三、前五、前十大財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占比分別為53.7%、62.3%和76.5%。財險行業的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集中度如此之高,也間接反映了這一行業以壟斷競爭為主。


在人身險方面,經測算發現,前三、前五、前十大壽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占整個壽險行業市場價值的比例分別為50.4%、62.4%、77.9%。總體來看,市場集中度維持在50%以上,說明壽險市場的整體競爭程度跟財險行業極為相似,壟斷競爭特征明顯。


另外,考察不同產權、不同業務屬性下的市場價值分布情況發現,中資壽險和中資財險公司的數量和市場價值占比都具絕對優勢,而合資壽險公司的數量也比較多,有27家,但是市場價值占比很小。外資財險公司的數量目前也達到17家,但是其總市值僅180億元,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還較弱。目前中國主要有3家合資財險公司,其市場價值之和也非常小,僅42億元(圖1)。

東部與中西部發展極不均衡


分區域看,保險公司呈現出“東部多中西部少”的不均衡格局,2013年在中部和西部註冊的保險公司為7家和9家,而註冊在東部省份的保險公司有129家。其中,註冊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的保險公司最多,分別為56家、37家和16家。另外,江蘇5家,天津4家,四川、重慶、浙江、遼寧和吉林各3家,山東和福建各2家,雲南、廣西、山西、陜西、安徽、湖北、湖南各1家(圖2)。還有一些省份,如西藏、新疆、貴州等因金融保險業發展環境不佳等問題,保險公司選擇遷出或者不在此地註冊。


由於地域分布的不均衡,對應東、中、西部地區的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在中國地域間的分布也極不均衡。其中,註冊在東部地區的保險公司的總市值為3.09萬億元,占比為98.9%;而註冊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保險公司的總市值分別僅為120.9億元、占比為0.4%以及214.4億元、占比為0.7%。


在東部地區,北京、上海、廣東註冊的保險公司的市值總額分別為1.85萬億元、0.34萬億元和0.83萬億元。廣東地區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約為上海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2.4倍,這主要源於平安集團系統內各公司的貢獻。


再來分析各財險公司和人身險公司在中國各區域市場價值的分布狀況。2014年,東部地區52家財險公司的市場價值為4493億元,東部地區67家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為14725億元。


而中部地區只有1家人身險公司,市場價值僅18.7億元,有6家財險公司,市場價值為102億元。另外,西部地區有2家壽險公司和7家財險公司,市場價值分別僅為69.6億元和144.7億元。由此可見,東、中、西部地區保險市場的極度不均衡問題與各地區擁有的保險公司的數量和市場價值不均衡有直接關系。


平安集團市場價值居十大保險集團公司之首


截至2013年底,中國保險市場共有171家保險機構(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較2012年增加了7家(圖3)。


從產權屬性看,中資保險機構在2013年共達117家,其中保險集團或控股公司10家,財險公司43家,人身險公司42家,再保險公司3家。而外資機構共達54家,其中包括財險公司21家,人身險公司28家,再保險公司5家。


從主營險種看,目前中國財險公司64家,人身保險公司70家,再保險公司8家。在此要特別註意的是保險集團公司。近年來,市場上保險主體逐步增多,越來越多的保險主體開始向集團化方向發展,不僅如此,各路資本都期望謀求全牌照經營,走集團化道路。目前中國共有10家保險集團公司,分別是人保集團、人壽集團、平安集團、再保集團、太保集團、太平集團、華泰集團、安邦集團、陽光集團和中華控股。如果加上正在籌建的富德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保險集團公司已達11家。這些集團公司下屬的子公司具備經營財險、壽險和資管的全部或部分牌照,在保險業務領域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也在中國保險行業發揮了主導作用。


具體看十大保險集團,根據測算,平安集團的市場價值最大,其次是國壽集團,接下來是太平洋集團和人保集團。陽光集團、中華控股和華泰集團的市場價值相較平安集團和人壽集團的差距巨大(圖4)。



從財險公司市場競爭格局看,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處於財險行業第一梯隊,三大財險公司2014年市場價值合計占全國財險業市場價值的59.3%,較上年同期減少0.46個百分點。其中,人保財險一直穩居首位,平安財險從2009年起超越太保財險,位居次席。安邦財險、中國財產再保險、國壽財險、中華財險、出口信用保險和大地財險市場價值合計占比為23.1%。除這九大財險公司外,其余財險公司市場份額占比非常低,基本都未超過1%,且大多處於虧損邊緣(圖5)。


在各壽險公司中,市場價值占比排名前五的依次為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人壽、新華人壽、人保人壽,中國人壽的市場價值份額依然占據絕對優勢,接近平安人壽、新華人壽和太保人壽三家之和。平安人壽和太保人壽市場價值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新華人壽和人保壽險二者差距不大(圖6)。

保險公司市場價值與投資收益率負相關


保險公司最主要的現金流來源於保費收入,隨著市場競爭的增強,保險產品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保險公司的營業利潤較大部分來源於其投資收益。當前,保監會對險資投資範圍限制有所放寬,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情況有向好趨勢。對於保險企業,承保業務是經營發展的根本,只有承保業績紮實,投資才有資金來源。截至2013年末,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和資金運用余額呈持續增長態勢,2013年資金運用余額增長近1萬億元,達7.6萬億元。其中,銀行存款占29.7%,債券占43.6%,證券投資基金占4.2%,股票投資占5.5%。此外,一些高收益的債券類品種投資占比上升明顯。


總的來說,中國保險資金運用扭轉了投資收益率連續三年下滑的趨勢,這得益於2012年以來保監會逐步松綁投資範圍釋放的政策紅利和相對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年度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達到5.02%(圖7)。


從投資收益率角度看,市場價值大的保險公司由於可運用資金規模較大,在投資收益率上並無優勢。例如,2014年1-6月,市場價值最大的財險公司人保財險投資收益率為2.16%,低於行業平均投資收益率2.32%,而投資收益率最高的三家財險公司(永安財險、中石油專屬、國元農險)皆是中小財險公司。2014年1-6月,十大保險集團平均投資收益率為2.29%,其中市場價值最大的三家保險集團平均投資收益率為2.17%,低於十大保險集團平均投資收益率,而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兩家保險集團(中再集團和中華控股)都是市場價值排名中後的保險集團。


  
【附文】


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排座次  國壽股份、平安集團、國壽集團位列前三


市場價值(未上市公司比照已上市公司估值)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經營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內含價值、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等的集中體現。我們對影響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因素進行顯著性檢驗,依據影響程度不同,選取保險公司經營、財務、市場等方面40多個相關指標(含重要指標與參考指標),建立ICPM定價模型,並以2013年12月31日為基期,對中國保險公司(含保險集團公司、財險公司、壽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市場價值進行了綜合評估和排名,推出了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排行榜(詳見榜單)。今後,根據中國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還可以動態跟蹤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變化情況。


從榜單中可以發現,目前中國最具價值的保險公司都是本土中資保險公司,而且很大一部分與人保集團、人壽集團、平安集團、再保集團、太保集團、太平集團、華泰集團、安邦集團、陽光集團、中華控股這10家保險集團公司相關聯。另外,我們也根據排名發現,部分保險集團的市場價值不一定高於其子公司的市場價值,由於保險集團對於保險子公司,大多為部分持股而不是100%控股,所以保險集團的市場價值通常小於其子公司市場價值之和,甚至保險集團公司的市場價值不一定比其某個子公司高,如中國人壽、太平人壽的市場價值都較其集團公司高。


從排行榜的結果也可以發現,在不同發展階段決定公司市場價值的因素不盡相同,對於市場領先的保險公司而言,規模和利潤無疑是影響市場價值的最顯著因素,但對於快速發展或剛剛起步中的保險公司而言,保險牌照價值、股東實力、經營投入、品牌、管理等因素都對公司市場影響非常顯著。所以,在排行榜中排名靠後的很多公司盡管面臨經營困境和連續虧損,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


根據構建保險公司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發展ICPM定價模型的原理,結合當前中國保險公司價值的排行現狀,各保險公司在後續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中應該對以下三點有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市場價值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保險公司的經營目標應該是價值最大化而非利潤最大化。市場價值是保險公司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盡管少數重要經營指標(比如保費收入、利潤)可以大致對保險公司做粗略排名,但無法準確反映保險公司的真實價值。實際上,公司價值包含了公司行業地位、綜合競爭力、影響力、盈利能力、成長性等綜合因素,代表了股東在公司中的綜合利益,而利潤只是體現公司綜合價值中的一個方面。因此,公司經營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而非當期利潤最大化。過於強調當期利潤最大化,就會忽略公司綜合競爭力、影響力、可持續性發展、盈利質量、未來成長性等因素,也與現實中股東利益集中體現在公司總市值上不相吻合。這也是為什麽在我們的保險公司價值排行榜上,凈利潤最大的企業未必市場價值最大,虧損最大的企業未必價值最小的原因。


其次,不僅企業效益(利潤)能夠創造價值,企業規模(保費規模)也能夠創造價值。在影響保險公司市場價值的諸多因素中,保費規模和凈利潤是兩個顯著性比較靠前的因素,並且保費規模因素和市場價值的相關性比凈利潤更大。利潤或效益可以創造企業價值,是市場價值最直觀的體現,但是利潤是保費收入帶來的,保費規模也在間接創造價值。做大保費規模,增加了保險公司未來獲取利潤的潛在機會。因此,排行榜中價值較大的企業都是保費規模較大的企業,規模大未必很有價值(如巨虧的大型公司),規模小一定沒太大價值。因此,開展業務不久的中小型保險公司,現在多處於排行榜的靠後位置,其市場價值的積累和體現仍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最後,保險是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因此,在控制綜合成本率適中水平下,全力做大保費規模也是保險公司價值化經營的主要方向。除保險集團公司外,榜單中前五大保險公司價值總和占了所有保險公司價值總和的51%。而且規模大的保險公司大多效益良好,規模小的保險公司大多虧損或在盈虧邊緣。一些跨國保險巨頭的中國子公司,盡管在運營、風控、品牌等方面做得不錯,但由於相對規模不大,也大多效益不佳,在排行榜中處於靠後位置。


但對於大部分在榜單中排名靠前的公司,其綜合成本率都低於市場平均水平,同時保費收入規模大、保費增速也較高。綜合成本率受到市場競爭狀況、規模效應、管理效率等因素影響,保險公司應通過精細化管理對其進行控制,同時全力做大保費增速,做到規模與效益兩手抓。排行榜中市場價值較大的或價值增長較快的保險公司,基本都遵循了這一經營方向。






來源:新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69

“螞蝗式”P2P平臺“吸血”保險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6606.html

“螞蝗式”P2P平臺“吸血”保險業

一財網 王瑩 2015-03-16 23:35:00

如今已有P2P平臺已經將手伸向保險業,不但招募了大量原屬個險渠道的保險從業人員,而且還用各種手段對原本處於正常期的保單“做手腳”,對投保人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

如果說P2P分流了居民的理財資金,與保險之間尚且屬於不同類型產品競爭的話,那麽,少數P2P平臺則直接成了吸走保險業“鮮血”的螞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調查了解到,如今有P2P平臺將手伸向保險業,不但招募大量原屬個險渠道的保險從業人員,而且還用各種手段對原本處於正常期的保單“做手腳”,給投保人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保險資金流失

P2P網貸行業的欺騙手段並不陌生,但是如今手法卻越來越多,看似簡單粗暴的詐騙方式,由於深入行業,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愈發強烈。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並內部調查過的平臺就有4、5家,從工商局拉取的直接從我們保險公司賬目流出,轉而流入P2P平臺的資金,有些平臺已經超過億元。”李飛(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李飛目前在一家大型壽險公司從事管理崗位,據他說,每家保險公司資金流失的情況不一,“我們對這些P2P平臺進行過實地調查,業務人員的‘話術’顯然是經過反複培訓,迷惑性極強。”

面對如此體量的資金流失,不禁要問,這些P2P平臺是怎麽辦到的?“他們甚至直接冒充保險公司的售後人員,或掛著保險公司的牌子運營公司。”任職於上海另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高毅(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P2P平臺吸引保險資金的手段多樣,方式之一,網貸平臺的業務員冒充保險公司售後服務人員,“為您的保單升級,請提供保單、身份證和銀行卡,將資金轉入某某賬戶。”類似這樣的“借口”是比較“主流”的欺騙手段。

方式之二,以高息為誘餌,勸說客戶保單質押,將質押貸款作為投資款直接投入P2P平臺。

方式之三,當保險公司某款理財產品銷售火爆,P2P平臺業務人員便會冒充保險公司的產品部或理財部人員,號稱目前公司開發了“收益補償產品”,開出18%,甚至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由於儲蓄型保險產品還承擔一定保險責任,收益率在4%~5%,如此高收益,難免動心。

方式之四,致電用戶號稱保險公司“禮品部”,以贈送禮品的名義將用戶吸引至平臺實體店進而通過多種方式遊說客戶資金轉移。

高毅表示,對受騙客戶群體分析後發現,多數受騙者為六七十歲的老年人。為獲得客戶的信任,平臺還會進行自我包裝,購買獎項、搜集保險公司負面新聞報道、聲稱公司開設分公司等手段。

保險從業人員流失

P2P蓬勃發展的同時,保險從業人員數量卻出現下降,不少成熟的保險業務員流向了各類P2P平臺。“在上述資金轉移的多種手段中,更多利用的是用戶對他所熟悉的保險業務員‘信任’的心理,這類保險從業人員成為P2P平臺哄搶的對象。”高毅對本報記者稱。

本報記者了解到,所謂業務員的“資源”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手的真實客戶,經過遊說退保後,資金轉移至P2P平臺,作為客戶的投資款。另一類是業務員在保險公司工作期間已經涉嫌違規操作,如代簽保單,轉行後,業務員直接告訴相應客戶,保單實則無效,盡快退保。“保險代簽,需要保險公司全額賠償,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損失慘重。”某保險公司業務員表示。

無利不起早。保險業資金和人員的“批量轉移”中,金錢的誘惑不可不提。“保險行業整體收入低、開展業務難度大等原因,促使了這部分保險從業人員投向P2P懷抱。”李飛稱。

目前,保險從業人員主要分為代理制和合同制。“代理制員工沒有底薪,收入全靠提成。”某資深保險人士表示,在保險業務難以開展的情況下,這類群體的月工資維持在2000~3000元的水平線上,而學歷在大專以上的合同制員工情況略好,底薪為1800~3000元,加上提成薪水在6000元左右。

“轉到P2P平臺,在還未開展業務的情況下,就能開出4000元的底薪,高於保險公司的全額薪水。”李飛稱,一旦擁有資源,薪水還將無“上限”,月收入達到六位數都有可能,“保險公司想留住銷售隊伍難度不小。”

“有苦說不出”

在P2P網貸行業監管靴子遲遲沒有落地的情況下,面對這樣的現實,一位資深保險從業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能夠做的更多是“等”,一方面等監管規則落地,另一方面等行業雷區連續爆發,進而獲得主動權。

高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他們已經采取部分取證措施並向相關機構報案處理,但是得到的回複卻是,公安機關和經偵部門以公司仍在正常運營,並未發生跑路及資金鏈斷裂問題為由,沒有采取更多措施;工商局在對公司實際運營業務超出註冊信息所標註的經營服務範圍的行為進行核查後,予以5萬元的罰款,而這對於資金以“萬”為單位入賬的P2P平臺來說,無關痛癢。

在報案的過程中,“舉證”成為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難題。人證方面,大批P2P平臺投資人,害怕平臺問題曝光後發生擠兌,投資款血本無歸而不願意“站出來指證”。

在物證方面,報案需要提供保險公司分配給業務員的簽售記錄。“保險公司將該信息委派給某業務員,但他通過非公司安排的運營方式獲利。”高毅表示,這樣的材料難以獲取,加之現在平臺業務員在開展P2P業務時使用的並非真名,導致取證難度進一步加大。

更讓高毅、李飛頭疼的事情是,不少被騙上當的投資人,至始至終認為自己是在“保險公司員工”的推薦下買了“保險產品”,一旦這些平臺有個“風吹草動”,他們就會把責任歸咎在保險公司身上,保險公司也是“有苦說不出”。

編輯: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98

保險業 15 年一季報綜述:更優業績更低估值,看多保險板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1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7 10:21 編輯

保險行業 2015 年一季報綜述:更優業績更低估值,看多保險板塊
作者:劉俊

報告要點


 上市險企 15 年一季度凈利潤創歷史新高
一季度凈利潤創歷史新高。15 年1 季度4 家上市險企實現歸屬凈利潤407.6億元,同比增長78.7%,這個規模相當於14 年全年凈利的46%,相當於全行業凈利的47%;除國壽外,另外三家均實現創造了單季度凈利新高點。凈利高增長受益於保費和投資雙驅動,其中保費收入3948.22 億元,同比增長12.6%;投資收益1016.85 億元,同比增長85.1%;計提資產減值52.73 億元,同比負增長33.9%。投資收益和保費雙向向好推動季報凈利潤高增長。

 投資高增長雙向依賴:權益類資產+固收類資產
本輪投資收益同比增幅 60%-110%,歷史上兩輪高增長分別為:第一波09 年Q3-10 年Q1,第二波12 年Q3-13 年Q1,從時間點來看Q1 均為投資收益釋放的高點。第一波投資收益率同比增速在60%左右,第二波增速位於35%-90%區間。本次投資收益高增長特點如下:1、漲幅更高,基本實現了高基數之上的翻倍增長,權益資產+固收資產雙向依賴;2、股票倉位較為靈活,處於加倉區間,同時非股票基金類的權益投資產品明顯豐富;3、從外部環境里來看,股債牛市行情更加確定,且高度有望超過前期。從趨勢來看,受益於股債市場表現和險資靈活配置,投資高增長在15 年還將延續。

 保費穩增長路徑漸成:費改之下倚重渠道和產品
對比投資收益高增長區間保費增長情況,15 年Q1 保費增長在如下方面不同於歷史情況:1、增速絕對值略高於歷史水平,15 年Q1 保費增速在0%-18%區間;2、增長渠道更加倚重於個險渠道,從披露情況來看,公司個險新單基本上實現了快速增長;3、增長險種來看,會有所差異,從高增長險種來看,當前主要險種是“年金/兩全+分紅+萬能”。

 投資策略及建議
我們看好行業至少 50%上漲空間,核心邏輯:相較於歷史10Q1 和13Q1,行業投資和承保面臨更好成長性,估值理應優於前期高點。更好成長性體現:1、行業投資收益依托固收和股市,兼具彈性和穩定性;2、保費擺脫單純投資依賴走向產品和渠道依托,更具主動性和價值;3、政策確定性更強。估值來看,13Q1 估值高點1.8 倍EV,10Q1 高點3.3 倍EV,當前保費投資趨勢更加類似於行業09-10 年發展格局,但行業當前靜態P/EV 約2.5 倍,動態EV 增長30%的假設下,動態P/EV 不足2 倍,相較於10 年至少還有50%的提升空間。持續強烈看好保險板塊,推薦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


季報概覽

1 季報凈利潤創歷史新高。15 年1 季度4 家上市保險公司實現歸屬凈利潤407.6 億元,同比增速78.7%,這個凈利潤規模差不多相當於14 年凈利潤的46%,相當於全行業凈利潤的47%,並且4 家公司除國壽外,基本上實現了單季度凈利潤新高點。其中保費收入3948.22 億元,同比增長12.6%;投資收益1016.85 億元,同比增長85.1%;計提資產減值52.73 億元,同比負增長33.9%,若剔除掉平安銀行47.51 億元,實際減值規模同比負增長幅度更大。投資收益和保費雙向向好推動季報凈利潤高增長。

分公司來看,新華、太保和平安分別創造了單季度凈利潤新高,國壽創造次新高凈利潤僅低於2009 年4 季度。15 年1 季度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分別實現凈利潤122.7億元、199.64 億元、49.03 億元和36.24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8%、84.7%、52.7%和132.3%。


受益於股債市場向好,險資浮盈持續增加,浮盈和凈利潤共同推動凈資產快速提升。從數據來看,15 年1 季度4 家上市險企凈資產7945 億元,較年初增長7.48%,為近年單季度增速較快的年份,此前平均增速在4%-6%區間。從浮盈變動來看,1 季度人壽、太保和新華可供出售均持續產生正向利得,平安受影子會計影響為負,從1 季度累積浮盈來看,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分別為約為287.7 億元、222.56 億元、72.41 億元和40.89 億元,占當期凈資產的比重位於5.9%-9.5%區間,占凈利潤的比重位於1.1%-2.3%區間,從凈利潤占比排序來看,人壽>太保>新華>平安;從凈資產占比排序來看,人壽>新華>平安>太保。


對於1 季報的綜述,我們側重於討論兩個問題:

1、此次投資收益高增長與歷史高增長如何相似和不同;
2、高增長是否會有高估值。

投資收益高增長

11 年銀保渠道監管,開啟保險銷售渠道調整序幕,太保“聚焦期繳聚焦個險”戰略,14 年人壽正式確定“做大做強個險”戰略。14 年行業經歷了保費高增長,高增長實際在渠道上面分化明顯,銀保渠道增速有明顯放緩,個險渠道高增長動力明顯。

投資收益增長高度創新

我們以單季度投資凈收益為目標,分析同比增速來看,從 07 年-15 年保險行業投資凈收益經歷了兩輪高增長,第一波位於09 年Q3-10 年Q1,第二波位於12 年Q3-13 年Q1,從時間點來看,Q1 是這兩輪投資收益釋放的最高點。第一波投資收益率同比增速在60%左右,第二波投資收益同比增速位於35%-90%區間。

從對應的股債市場表現來看,第一波投資收益釋放我們認為對應的區間是08 年11 月到09 年8 月,滬深300 上漲幅度約為125%,保險行業股票倉位在10%-15%左右;第二波投資收益釋放我們認為對應的區間是12 年12 月到13 年2 月,滬深300 上升28%左右,股票倉位7%-10%左右。

從歷史對比來看,本次投資收益高增長特點如下:1、漲幅更高,基本實現了高基數之上的翻倍增長,同時相較於歷史投資領域明顯放開,投資凈收益率亦實現較高增長;2、股票倉位較為靈活,處於一個向上緩慢加倉的區間,同時非股票基金類的權益投資產品明顯豐富起來,包括權益理財產品等;3、從外部環境里來看,股債牛市行情更加確定,且高度有望超過前期,從14 年7 月以來,滬深300 上漲120%;而債券牛市基本上從14 年初延續到當前,從宏觀經濟導向來看,債券牛市還將延續。

從股債市場的表現來看,目前股票市場類似於08-09 年的上漲幅度,保險股票倉位也近似於當時情況,區別是當前債券市場相較於09 年更強債券牛市更持續。


首次伴隨個險新單高增長

投資收益高增長階段是否都伴隨著保費的高增長?09 年-10 年,是銀保為王,銀保渠道實現了高增長,但是個險渠道增長相對弱化;12 年-13 年初,銀保新規的監管余溫還在同時個險尚未實現複蘇,整體保費增長偏弱。本此期間算是首次實現投資和保費尤其是個險新單保費的同步高增長。

對比投資收益高增長區間保費增長情況,15 年Q1 保費增長在如下方面不同於歷史情況:1、總增速絕對值略高於歷史水平,15 年Q1 保費增速在0%-18%區間;2、個險新單超越近年歷史高點,以平安為例平安個新50%,其他公司預期增速也在50%左右;3、增長渠道更加倚重於個險渠道,1 季度代理人增速預期依然保持在5%-10%左右;4、增長險種來看,會有所差異,從高增長險種來看,當前主要險種是“年金/兩全+分紅+萬能”。


從目前總結來看,4 家上市公司開門紅主打產品形態均為“年金+萬能賬戶”,具體產品分別為平安“尊禦人生(年金分紅+萬能)”、新華“金彩一生(年金+萬能)”、國壽“鑫如意(年金+萬能)”、太保“東方紅(年金分紅+萬能)”;產品保障期限為終身或者到80 歲;繳費期限多為3、5、10 年繳費,平安首推3 年繳費、新華推薦5 年繳費、太保和國壽推薦10 年繳費。

費改弱化投資對退保的影響

投資高增長的同期,一般也會伴隨著退保的激增和責任準備金計提規模的下滑,這一特征在13 年Q1 表現得非常明顯。但是從14 年以來,這一特征並沒有繼續強化,從14年以來,行業持續在經歷高退保和責任準備金的大幅波動,從近兩年的變化來看,投資高增長年費退保高增長依然在但是略有弱化,目前行業退保高企與渠道以及產品的相關性在逐漸提升。同時費改在未來也會逐漸弱化因為投資而導致的行業退保問題。

對比歷史上投資高增長區間,行業退保和責任準備金變動,基本上都出現了退保激增和責任準備金下滑。在15 年1 季度,這一特征尤其明顯,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的退保同比分別增長193.4%、222.5%、69.3%和190.1%,退保同比增速基本上達到了近年新高。

但是退保激增的影響原因卻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此前退保的核心原因在於銀保偏理財類在高收益背景下會面臨客戶用腳投票的選擇,但是自11 年以來銀保渠道逐步壓縮,退保增長的原因也有所變化,1、原有的投資向好市場偏好於其他類理財產品影響依然健在;2、保險公司自身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14 年Q1 大規模銷售高現價產品也成為15 年1 季度退保的核心驅動因素。


險資配置兼顧固收和權益

從險資配置來看,在股債雙向向好的背景下,險資一方面要靈活的增加權益配置,另一方面要搶籌優質固定收益類資產。對比歷史上兩輪投資收益高增長時段,權益高增長基本上是標配,但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可配置品種顯然弱於當前。

對比歷史上兩輪投資收益高增長,股票倉位基本上位於 8%-15%區間,倉位並不算高,從後來的趨勢來看,加倉的行為也並不持續。15 年一季度投資收益更權益倉位依然位於歷史低點,從趨勢來看,後期持續增加倉位依然可行。

從固收資產配置來看,我們認為當前債券市場非常利好保險行業,從跟蹤的數據來看,當前債券利率曲線明顯呈現陡峭化,債券的期限溢價在快速提升。


資產減值完全消化和浮盈持續積累

對比 10 年Q1 月和13 年Q1 月兩輪投資收益高點時期資產減值和浮動盈虧變動來看,15 年呈現出明顯的強勢格局:1、浮盈累積規模最大,持續性較好,10 年Q1 雖然投資收益大幅釋放但是浮虧已經開始形成,13 年Q1 釋放投資收益雖然當季度形成浮盈但是後期浮虧快速形成,15 年1 季度浮盈依然在快速形成,後期從趨勢來看,浮盈依然有望快速增加;2、資產減值規模略有分化,整體而言減值釋放較為充分。



更優業績更低估值

對比分析當前高投資收益增長與歷史的不同,核心是要判斷保險股當前的投資價值。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的結論如下:1、行業投資收益還將有持續高增長,不同於歷史單純依賴股票市場,當前固收對於投資收益的增長也是功不可沒;2、費改凸顯產品和渠道對於保費增長的作用,投資雖然能夠驅動保費,但是效果在逐漸弱化,渠道方面倚重個險渠道基本上是大勢所趨;3、彈性因子資產減值和浮盈/虧方面,15 年Q1 所展現的特性相較於歷史情況更加穩定,資產減值釋放較為平緩和充分,同時浮盈累積趨勢更加明確。2013 年Q1 估值的高點約為1.8 倍EV,10 年Q1 估值高點約為3.3 倍EV,對比當前保費、投資發展趨勢,更加類似於09-10 年行業發展格局,而我們當前靜態EV 接近2.5倍,動態EV 增長30%的假設下,動態P/EV 不足2 倍,相較於10 年的估值至少還有50%的提升空間。

投資策略及建議

我們認為保險行業當前在經歷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好時期,不僅投資方面的高增長和穩增長具有內外部環境的支持,保費高增長也會在費改、渠道優化和降息背景下顯示出強大的可持續性。再綜合考慮2 季度健康險政策落定的可能性在提升,我們持續強烈推薦保險股,持續推薦國壽、平安、太保。

對於15 年,我們認為保費和投資結構優化將會兌現為報表的穩健增長:1、保費渠道結構持續優化,個險渠道屬性決定保費增速會平穩有序增長;2、個險渠道發展將推動高利潤率保障類業務增長,從而推動NBV 有效增長;3、資產持續微調保證15 年凈投資收益率維持在較高水平;4、資產減值壓力減小和浮盈增加有助於推動公司凈利潤增長;5、股市向好推動行業投資收益高增長;6、凈利潤增長和預期市場持續走強有助於推動凈資產和EV 較好增長。


(來自長江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46

保險業改革創新成績單:前五月利潤同比增逾2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577.html

保險業改革創新成績單:前五月利潤同比增逾2倍

第一財經日報 張婧熠 2015-06-26 10:56:00

項俊波指出,保監會近幾年以保險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資金運用管理體制、市場準入退出機制為著力點,推動市場化改革,“制度變革強化了保險企業經營自主權,解放了保險市場運營,激發了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5陸家嘴論壇在6月26日召開。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會上表示,在國家重視、理念創新、制度變革和管理升級的保障下,中國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了改革與發展相促進、行業發展與服務全局相協調的中國特色保險業發展道路。

項俊波還在會上介紹了保險業最新的成績單。今年前5月,保險業凈資產規模達到1.6萬億元,而險企整體利潤預計可達1802億元,將同比增長218%。

政策加碼與制度變革成改革推動力

近幾年來,保險業相關政策不斷加碼。去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把保險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統籌謀劃。加快發展保險業從行業意願上升到國家意誌。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幹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商業保險發展的體系。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商業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商業健康保險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項俊波對此強調稱,正是國家的重視激活了保險業的發展潛力,開啟了新興保險市場發展的中國模式、激活了中國保險業巨大的發展潛力。

而另一方面,制度變革則充分釋放了保險業的發展紅利。項俊波指出,保監會近幾年以保險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資金運用管理體制、市場準入退出機制為著力點,推動市場化改革,“制度變革強化了保險企業經營自主權,解放了保險市場運營,激發了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駛入快車道的保險業也交上了一份亮麗成績單。據項俊波介紹,今年前5月,行業保費收入達到1.2億元,同比增長19.5%。去年保險公司利潤2046億元,同比增長106.4%,是歷史上最好的一年。今年前5個月,保險公司預計利潤1802億元,同比增長218%。

理念創新與監管升級護航

在保險業快速發展的趨勢中,理念創新極大地拓展了發展空間。項俊波對此介紹稱,近年來保險業大力倡導和堅持“跳出保險看保險”,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多元化保險服務需求為出發點。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全局的能力顯著提升,也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截至今年4月底,保險行業累計發起設立的各類債券、股權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420項,規模達到11500億元。商業養老和健康保險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在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今年一季度末,全國31個省市開展了大病保險,覆蓋城鎮居民人口超過7億人。

項俊波同時表示,監管升級很好地促進了保險業的穩健運行。近年來,保監會堅持建制度、打基礎、抓執行。不斷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通過完善監管制度來提高監管的科學性。

“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建成了以風險為導向,符合國情、國際可比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中國的償二代成為代表新興保險市場償付能力監管的典範。此外,通過加強審慎監管,切實防範化解風險,更加註重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結合,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40

發改委、保監會:鼓勵保險業參與重大工程建設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09/952052.html

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保險業風險保障的獨特優勢,發展改革委、保監會日前發布指導意見,推動保險業支持重點工程建設。

記者9日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為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保險業風險保障的獨特優勢,發展改革委、保監會日前發布指導意見,推動保險業支持重點工程建設。

根據意見,國家將鼓勵保險業投資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債券,發展重大工程建設投資基金,拓寬重大工程建設投資空間,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投資方式。同時,發揮風險保障功能,大力發展工程保險,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加快發展再保險市場。

 

為此,國家將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動有條件的保險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構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推進保險信用信息接入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落實稅收政策,對保險資金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的符合規定的投資收益,按照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給予稅收優惠;加強投資用地保障,各地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統籌考慮養老產業、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合理安排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設施、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對保險機構依法投資重點工程在建設用地、不動產抵質押登記等方面給予支持。(完)

  • 新華網
  • 柴剛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12

2015年保險業逆市而上 未來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093.html

2015年保險業逆市而上 未來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

一財網 楊倩雯 2016-01-22 23:43:00

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近日表示,2015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02%。同時凈利潤創歷史新高,預計增長幅度接近73%。

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保險業“一枝獨秀”,逆市而上。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近日表示,2015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02%。同時凈利潤創歷史新高,預計增長幅度接近73%。

然而,一些“資產驅動型”的保險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頻頻舉牌以及背後高現價產品的“熱賣”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不過,業內專家表示,依然看好未來保費增長趨勢,但未來中國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而價值創造的天平將更傾向於負債風險管理。

看好未來保費增長

2015年保費收入已呈現出逆市而上的氣勢,對於未來保費收入趨勢,業內專家仍舊看好。

由複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聯合《中國保險報》對眾多業內專家、學者、以及公司高管進行調研之後最終發布的中國保險景氣指數(下稱“景氣指數”)顯示,2016年1-3月的總保費收入景氣指數為92.65,高於上年第四季度1.47點,揭示了2016年我國保險業的開門紅。

“盡管我國2016年仍然存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保險開門紅卻為開年的保險業發展註入一支強心針。開門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觀上國家陸續加大對保險行業的支持力度,中觀上保險公司按照業務經營的傳統通常會將部分業務放至開年承保,微觀上我國民眾對保險的需求逐漸上升。除此以外,國內外對於保險周期理論的研究普遍認為保費收入與前一年GDP的負相關性,在整體低息環境下理財產品的較低收益率也助推了資金流向保險產品。加之我國加大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亞投行、一帶一路等,都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對保險產品的需求。” 複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表示。

但未來3個月與未來6個月的預測數據中,壽險和健康險的景氣指數均顯著高於財產險,以未來3個月保費收入景氣指數為例,壽險、健康險和財產險的景氣指數分別為90.91、89.06與70.59。對此,許閑分析稱,去年底稅優商業健康險的出臺,以及全面二孩的實施,都使得保險公司進一步重視“以人為本”的傳統人壽保險業務。

而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壽險業的年均增長或將達到15%,並將成為全球保險業增長的主要引擎。

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

雖然壽險業保費收入被一致看好,但麥肯錫研究發現,在數據向好的背後,價值創造卻沒有跟上步伐。

“中國的人壽保險市場在經歷了20年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之後,大有成為世界第三大市場之勢。若論價值創造,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過去十年,行業總回報超過股本成本僅0.5%。”麥肯錫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壽險業:走向價值創造》報告中表示。

該報告數據顯示,目前為止,中國12家最大的保險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存在巨大差別。2004 到 2013年間,處於前四分位的公司的年價值增長達 30 —45% ,而位於最後四分位的公司的價值增長則為 -15 — -5%,按調整後賬面價值增長看,其中最優者和最差者的差距近55%。

“在未來五年,從業者應重新思考不同的分銷渠道、利潤點,以及風險控制等問題,”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石磊說,“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趨勢,進而創造價值的壽險企業將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後面。”

分析顯示,管理負債風險的能力是決定中國壽險公司業績優異與否的主要因素。根據麥肯錫的研究數據,2004年-2013年盈余增長水平處於第1三分位的壽險公司,其非投資利潤僅比行業水平高出1個百分點,而處於最後三分位的壽險公司雖然投資回報率與行業平均水平持平,但其非投資利潤比行業平均水平低了4.8個百分點,致使其盈余增長落後。

“負債風險管理和投資能力均有助於推動收益,而風險管理是推動中國壽險業價值創造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而且,根據全球壽險市場類似的調研結果,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成熟,價值創造的天平將更傾向於負債風險管理。”麥肯錫全球董事陳蕾說。

石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些中小險企選擇高現價產品作為“主打”是基於自己戰略的選擇,但是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要維持高收益壓力非常大。

麥肯錫表示,要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壽險市場上獲得成功,保險公司必須側重於三大領域的商機:首先是新興—城市化的中產階級。在持續的經濟增長推動下,戶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7.9萬美元的家庭數量迅速膨脹。估計到2020年,這一“大眾富裕”群體將貢獻壽險總保費的一半,遠高於2013年的25%。其次,醫療保險將是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2007 到 2013年間,醫療保險總承保保費每年增長 20% 。估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最後,養老意識的增強,加之退休人員儲蓄的增多,對於能打造養老品牌且提供全面養老計劃的壽險機構是重大機遇。2013年,中國企業年金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940億美元,過去5年的年增長率為19%。考慮到2013年出臺的稅收優惠,估計未來3-5年間資產管理規模將以20 —30% 的速度持續增長。

“充分抓住機遇,尋求價值增長,要求從業者充分運用數字化工具和分析打造新的客戶關系和經銷商關系,培養風險和資本管理能力,擴展分銷能力並降低分銷成本,以及利用好有效賬戶和現有客戶關系。”石磊強調。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14

“償二代”SARMRA自評分預計提高背後:保險業離精細化風險管理仍有差距

7月初,2016年度針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償二代”SARMRA評估正式啟動。針對這項評估,普華永道調查顯示,此次自評得分預計將較去年9月有顯著提升。但在這背後,保險行業整體離精細化風險管理還有很大差距,建立合適的風險偏好系統、人才缺乏等將是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所謂SARMRA評估,即以“償二代”中《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1號: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要求與評估》為基礎,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進行評估。具體內容包括:償付能力風險管理的基礎與環境、償付能力風險管理的目標與工具、保險風險管理能力、市場風險管理能力、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操作風險管理能力、戰略風險管理能力、聲譽風險管理能力、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

保監會表示,償付能力風險管理是保險公司的“免疫系統”和“反應系統”,是償付能力監管的基礎,也是償二代第二支柱定性監管要求的重要內容。

在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提出監管要求的基礎上,償二代建立了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評估機制,由監管機構每年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進行一次全面評價,識別公司的控制風險,並建立了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與資本要求相掛鉤的激勵和懲戒機制。

據悉,風險管理能力強的公司最低資本將降低,最多可減少10%的最低資本;風險管理能力差的公司最低資本將提高,最多可增加40%的最低資本,從而促進保險公司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普華永道在2016年5~6月期間,向國內99家保險公司(需要完全滿足償二代11號指引要求)發出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6份,其保額占中國保險市場超過80%的份額。

普華永道表示,2015年9月的第一次自評結果為行業平均約71分,而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隨著保險公司按照“償二代”要求逐步建設風險管理體系,SARMRA的得分預計將在2016年較上次的自評結果有顯著提升,行業的自評結果估計將達78分。當然,基於去年監管抽查複評的情況,普華永道估計今年在監管複評之後,這一評估得分將會下調5分左右。

然而在這背後,保險業離精細化風險管理仍有差距。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保險公司已經初步建立了風險管理框架,但距離領先公司仍有較大差距。相較之下,壽險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狀況明顯好於產險公司。

“在2010年11月,保監會就發布了《人身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實施指引》,雖然這個指引相對而言比較‘原則性’,但整個壽險行業對於風險管理的起步相對於產險行業是比較早的。另外,壽險業的風險管理比產險公司更複雜,所以也不排除有一些壽險公司意識到了自身風險管理的複雜性而比較早地開始這項工作。”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夥人周瑾表示。

在SARMRA評估的各項內容中,調查結果顯示“目標與工具”對於各種規模類型的保險公司來說均為最薄弱環節。“操作風險”排在“目標與工具”之後,位列第二大薄弱的領域,1/3的保險公司反饋,操作風險難落地、難監控、管理複雜,在“償二代”要求下無法量化,管理投入成本高。

普華永道表示,風險偏好是風險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和技術難點,雖然過去兩年行業普遍努力建立完善風險偏好體系,但仍有近半數公司尚未建立符合償二代的風險偏好體系。模型技術、跨部門的配合協調、以及數據問題是風險偏好體系建設中的三類最大挑戰。

除此之外,普華永道認為,保險行業風險管理中的資產負債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和操作風險管理領域總體還處於初期階段,大部分公司主要按照監管最低要求完成合規事項和監管報表報送,只有少數公司根據自身特點和管理需要在分析管理方法、模型、技術、工具和決策支持應用上處於領先地位。

“目前看來,風險管理建設較好的公司有以下共性:首先,眼光放在全球和銀行業等其他風險管理起步較早的金融行業,而不僅僅是國內同業;其次,把監管要求放在第一層次,但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將國際的最佳實踐結合自身的管理需要;最後,管理層對風險管理建設較為重視。”周瑾表示。

另外,流動性風險屬於中國保險行業正在上升的風險類型。對於中小壽險公司而言,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大幅增長以及監管要求的出臺,加之資本市場的波動因素,客觀上導致壽險公司流動性風險急劇上升。調查顯示,這一趨勢的關註與跟進目前尚未在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方面體現。

此外,普華永道註意到,大型公司已開始制定流動性應急計劃和開展演練工作。由於流動性風險相對較小,產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尚未制定應急計劃和開展演練工作的比例較壽險公司高。

而在專業人才方面,普華永道表示,超過一半保險公司已經任命了獨立的首席風險官(CRO),超過60%保險公司設立了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而且這兩項占比仍在不斷上升,普華永道預計保險公司內部管理層和風險管理團隊將會越來越專業化。

然而,現階段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的缺乏是保險行業實施償二代和建立風險管理體系的重大制約因素,體現在風險管理專業人員的配備以及風險管理人員的經驗/資歷上,由於保險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的傳統儲備不足,預計該制約因素在一定時期內還將持續存在。

就現階段而言,普華永道認為保險行業風險管理工作仍然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保險公司和監管需要在不斷摸索中學習進步,也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參考銀行業,普華永道認為,中國保險行業至少需要4-5年才能逐步建立完善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

“包括框架的建設、平臺、隊伍的建設,以及要將風險管理整個嵌入到管理決策中去,提升決策的科學性,這都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推進。”周瑾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80

項俊波:提升人民獲得感是保險業重中之重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十三五”保險業發展與監管專題培訓班上強調,“十三五”時期,保險業要把“增進民生福祉、讓更多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民生保障的安全屏障,積極推動完善民生保障體系,為“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織牢安全網。

項俊波指出,要深刻認識“十三五”時期行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推動保險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是要深刻認識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增強保險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二是要準確把握“十三五”時期保險業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不斷增強保險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牢固樹立“十三五”時期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基本理念,不斷增強保險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附講話全文

7月21日,“十三五”保險業發展與監管專題培訓班在京舉辦。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出席開班式並講話。項俊波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改革和政策紅利的全面釋放將為保險業註入強大的動力,全行業要提高認識,服務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戰略,構築保險民生保障安全網,守住系統性風險底線,加快推進現代保險強國建設。

項俊波指出,要深刻認識“十三五”時期行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推動保險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是要深刻認識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增強保險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十三五”時期保險業仍然處在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同時行業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金融業變革給保險業帶來全方位挑戰,金融風險的形成、傳遞機制越來越複雜和隱蔽。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對保險業發展和保險監管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保險業要在固守傳統領域的同時拓展新的空間,在移動互聯時代實現消費者和行業的共贏。保險監管要更好地統籌促發展和防風險,增強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二是要準確把握“十三五”時期保險業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不斷增強保險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保持行業持續健康快速增長,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保險機構。打造具有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現代保險市場,建設具有強大國際話語權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提升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能力。三是牢固樹立“十三五”時期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基本理念,不斷增強保險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保險業要切實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處理好鼓勵創新和加強監管的關系,做到監管和創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處理好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的關系,保護好賴以生存的行業環境,促進行業協調發展。不斷認識和把握行業發展規律,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要處理好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進一步釋放開放紅利,充分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讓保險發展紅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保險讓生活更美好”。

項俊波強調,要服務大局,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全行業要在正本清源、堅持“保險姓保”的前提下,提升保險供給質量、優化保險供給結構,主動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一是要堅持“保險姓保”不動搖。“保險姓保”是保險業體現行業價值的根基,是行業穩定健康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根本要求。全行業必須準確把握保險的本質和功能,找準行業職能定位,錨定保障本位,處處體現保險業“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的宗旨,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保監會將大力倡導“保險姓保”的發展理念,嚴把股東資格審查標準,在產融結合中築牢風險隔離墻,促進保險業務結構調整,規範保險投資運營行為,進一步發揮保險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核心優勢。二是推進保險監管供給側改革,優化制度供給。牢牢把握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堅持“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不改變,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推進改革。牢牢把握保護好保險消費者權益的目標導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機制,創新更加有效的方式,保護好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牢牢把握持續優化環境的政策取向,著重優化法治環境,著重夯實發展基礎,突出重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推動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能力和質量。要針對社會結構轉型、消費習慣變化帶來的新需求,大力開發保險新產品、提供新服務。圍繞當前行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註重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保險業務國際化的趨勢,提高保險的國際業務供給能力。深入運用新技術,拉長服務鏈,提高服務便利性,改進客戶體驗、增強客戶粘性,加快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優化保險業務結構,加快發展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業務。繼續完善巨災保險制度,在巨災立法、擴大試點、制度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盡快將洪水、臺風等主要自然災害納入巨災保險覆蓋範圍。四是服務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行業價值擔當。“十三五”期間,保險業要積極探索新路徑,更好地服務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體經濟發展大局。要充分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積極參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多種形式推進保險資金直接投資。為國家重大戰略、重大民生工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新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過剩產能行業的並購重組提供資金支持。服務社會治理,讓保險成為政府改進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的有效工具,發揮保險業在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方面的作用。

項俊波強調,要補齊短板,構築保險民生保障安全網。 “十三五”時期,保險業要把“增進民生福祉、讓更多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民生保障的安全屏障,積極推動完善民生保障體系,為“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織牢安全網。一是著眼服務民生,找準完善民生保障的主攻方向。通過保險保障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感,增強消費者信心,持續增加有效需求推動;發揮矛盾化解作用減少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穩定,助推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助力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養老、健康、醫療領域的保險需求,減輕國家社會保障的負擔,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運行效率。二是突出關鍵環節,抓好補齊社會保障短板的重點任務。要把商業保險建成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柱。創新養老保險服務,推動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出臺和落地實施,推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擴面,加快養老社區發展。發展多樣化健康保險服務,著力推進保險機構參與健康產業鏈整合,推進稅優健康險試點,發展商業護理保險。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要認真貫徹落實保險扶貧工作會議精神,重點抓好大病保險和農業保險。配合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做好制度設計,不斷降低貧困人口起付線、提升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搞好精準對接,使大數法則更精準地讓貧困人口受益。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增加保障品種,使農業保險真正成為支農惠農、脫貧減災的堅強後盾。同時,創新保險扶貧產品、運營模式、扶貧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貧困地區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

項俊波強調,要守土有責,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防範風險是保險業永恒的生命線。總體來看,保險業抵禦化解風險的能力明顯提高,保險市場運行整體平穩健康,風險可控。在整個“十三五”時期,要更加居安思危,把防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須做到提前研判、加強預測,積極主動應對。一是切實防範公司治理風險。監管部門將圍繞“公開”和“透明”,加強保險公司治理建設和監管,清理保險機構股權結構,厘清關聯企業關系,不留空白和盲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保險機構股權變動、重大投資和關聯交易等信息披露做出強制性規定,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市場機制約束作用。二是高度重視防範產品風險和利差損風險。保險創新要守住風險的底線,要不斷提高精算技術、產品設計和定價能力,優化業務結構,防範產品定價和產品結構畸形的風險。註重結合投資能力和資產配置來優化業務結構,從源頭上控制和化解產品風險和利差損風險。保監會將繼續完善產品定價利率與準備金提取、償付能力相匹配的硬性約束,實施更加嚴格的準備金評估利率制度。三是密切關註資金運用風險。資本市場波動、企業債券違約、境外投資不確定因素增多,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收益錯配等問題交織存在,使得未來保險投資面臨的風險更加突出,全行業要密切關註,做好應對,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使資產負債錯配風險管理成為常態,全面提高保險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四是妥善處置償付能力不足風險。保監會將加強償付能力監管和保險資金運用監管的互聯互通,定期開展償付能力評估,及早發現化解風險苗頭,督促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通過調整業務結構、增資等方式盡快改善償付能力狀況。五是嚴格防範跨市場、跨區域、跨行業傳遞的風險。重點要建立風險隔離“防火墻”機制,特別是防範非保險子公司風險向保險子公司傳遞。此外還要高度關註群體性事件風險、行業聲譽風險,完善突發事件應對預案,維護保險行業良好形象。

培訓班開班式由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主持,中國保監會黨委班子成員出席開班式。保監會各部門、各保監局負責人,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保交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保險學會、中國精算師協會、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以及來自京內外的120余家保險機構的負責人參加了培訓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