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天線何時上市?(更正)

答案是1972年12月4日。

根據維基百科關於香港天線的頁面,是這樣寫的:

「香港天線(英語:Hong Kong Antenna)是一間已結業的香港上市公司,主要經營安裝電視天線的業務,為1973 年香港股災的一隻經典泡沫股。由於股價於上市當日上升49倍,因此被當時的股民稱為「香港黐線」。「黐線」在粵語中即是「神經病」、「瘋」或「發神經」的意思。

197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進入了瘋狂的階段,由於香港政府監管不足,任何公司也可以隨便上市。1972年,香港天線宣佈上市,聲稱發明了一種可供家庭使用的天線,雖然招股書內容清楚寫明:「本公司剛成立,尚未開始經營...上市集資作研究和發展用途...對未來派息未能保證。」,但仍被股民瘋狂追捧。香港天線股票的定價為每股1港元,在上市當日已升至50 港元,升幅達4,900%。」

根據公司註冊處的紀錄,該公司早已在1966年成立,於1972年11月15日加入中文名,一星期後即招股上市。


但是經筆者尋找1972年12月5日的華僑日報的紀錄,發現粗字所說的東西是錯的,當日的文章摘錄如下:

「香港天線只在九龍交易所上牌,首盤做一元五角,亦比認購價每股一元為高,最高做三元二角,最低做一元一角半。」

再找回當日的報價,香港天線當日在九龍交易所收報2.522元,上升152.2%,最高只是報3.2元,升220%。到年底,已經升到10元左右的水平,1973年1月23日,上升至30元,在2月8日跌回20元,其後已無成交及報價紀錄,可見這股是慢慢乾升上去回跌後爆破了,但我找回當日的報紙,並無談及該公司停止交易的原因,真是可惜。

以下是上市當日的報價:

以下是1973年1月23日的報價:


過了38年也並沒有人警覺這不是事實,卻還以訛傳訛,變了50元收市,實在不應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0

銀行股分歧到何時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6680&time=2011-05-08&cl=115&page=all

超額利潤製造機還在繼續運轉,不斷積蓄的風險和憂心忡忡的監管賽跑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楊娜

 

  剛剛結束年報全球路演的一位大型商業銀行高管坦言,如今歐美投資者對中國上市銀行增長潛力的關注,似乎已代替了往年對貸款風險的擔憂。

  這已是中國的大行們連續五個季度淨利潤增長超過25%了。今年一季度,低迷已久的銀行股終於引來一波絕地反擊的行情,然而,這波行情到4月28日工農中建四大行燦爛的一季報發佈之時,似已告終結。

  一位銀行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去年,不少銀行年報全球路演都變成了地方融資平台專場,但今年除了房地產貸款的風險還會提及,歐美投資者更為關注的是宏觀政策走向對銀行經營業績的影響,從加息預期到利率市場化,不一而足。

  關於中國銀行股估值問題的分歧再度成為投資者關切的話題。尤其是4月間,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中相對比較激進的惠譽,以未來銀行業資產品質惡化為由,將中國主權本幣長期發行人違約評級的前景從穩定下調為負面,卻未調整銀行業的評級。

  「中國銀行業近兩年發放了大量的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和房地產相關貸款。未來的資產質量若因此發生顯著惡化,而銀行的撥備覆蓋和淨資本又無法有效覆 蓋產生的損失時,我們預期政府會儘可能地提供財務支持。這意味著中央政府的潛在債務會有較大增長。為此,惠譽在近期調整了中國主權本幣評級的展望,但保持 銀行業評級的穩定。」惠譽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席董事溫春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標普也維持了對中國銀行業「穩定」的看法。「假設未來幾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大幅上升至10%,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每年的撥備前盈利能力、現 有撥備、資本水平,足以覆蓋這一風險。」標準普爾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廖強表示,「但是信用損失不太可能均勻出現,而更可能是集中爆發,這正是監管當局一再要 求銀行提高撥備和資本水平等各種buffer(緩衝墊)的原因。」

  5月3日,銀監會發佈監管新規,強化了銀行資本監管等一系列門檻。

息差之美

  大行豐厚的利潤增長,仍主要來自於飽受詬病的固定息差。央行上半年兩次加息後,更加深了人們的這一印象。

  四大行陸續發佈的一季報顯示,農行淨利潤增長36%,居同業最高,但較去年四季度的83%有顯著下降,顯示股改紅利正在衰減;建行以34%的淨利潤增幅位列第二,但該行也是四大行中惟一較去年四季度有顯著增長的銀行;工行、中行淨利潤增長都不到但接近30%。

  一家熟悉財務的大行高管表示,央行近兩次都是對稱加息,活期存款會立即調整定價,而貸款定價實際會相對滯後,所以部分銀行息差其實有所收窄。不過,在利率上升基本趨穩,貸款重定價得以跟進後,息差仍有上升空間。

  業內人士分析,中行是大行中惟一淨息差下降的銀行。主要因其活期存款較少,貸存比相對較高,對同業市場依賴性較大,一季度市場利率上升後,面臨的流動性壓力相對較大。

  在以息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下,各家銀行在二季度依舊「穩增貸款、猛搶存款」。

  同業交換數據顯示,工農中建四大行4月新增貸款約2606億元,較上月略有上升,但總體趨於平穩。上月的這一數據是2420億元。

  一位大行信貸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貨幣監管當局對於各主要商業銀行的投放規模已經落實到逐月考核,甚至逐日監測,四大行的信貸投放量幾無懸念,不會大起大落,早投放早收益的慣常做法,被壓縮到了單月之內,即儘量月初月中投放。

  令人關注的是,一季度末存款沖高的代價是存款回落。截至今年4月28日,幾家主要銀行的新增人民幣存款環比全部為負增長。同業數據顯示,新增人民幣存款負增長幅度最大者,中行、農行不相上下,較上月負增長近4000億元,幅度最小的是建行,不到2000億元。

  前述大行信貸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隨著監管部門推行實貸實付制,過去那種貸款後不進入實體經濟,卻回到銀行賬面上的情況會受到規範,貸款變存款的做法也受到約束。

  談及市場關心的利率市場化進展,有銀行高管表示,在把銀行理財產品納入存款口徑之後,考慮到理財產品的回報率已完全實現市場化,「可以說存款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已經比較高,並沒有太大的改革動力。」

新規挑戰

  5月3日銀監會發佈監管新規,主要涉及三方面:強化資本監管、改進流動性風險監管、強化貸款損失準備監管。

  其中資本監管標準備受關注。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介紹稱,新規制定了三個層次的資產充足率監管標準:一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 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5%、6%和8%。二是引入逆週期超額資本要求,計提2.5%的留存超額資本要求;計提0-2.5%的逆週期超額資本。三是系統重 要性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

  新標準實施後,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1.5%和10.5%,與此前相比,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再度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由於尚未就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定義達成共識,除了五大行,哪些銀行會被列入系統性重要銀行,變數尚存。

  去年7月上市的農行,一季度末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已經下降到11.4%,低於監管底線。

  在強化貸款損失準備監管方面,監管當局提出,貸款撥備率不得低於2.5%。這是因為目前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較高,在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比重 更高。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四大行中長期貸款餘額所佔比重比較接近,在60%到70%左右,但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平均佔比超過了70%。其 中,建行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佔比60.8%,為同業最低;而中行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所佔比重高達97%。

  中長期貸款具有固化資本、風險積累延遲反應的特點,銀監會一直對中長期貸款佔比過高心存憂慮。有監管高層在內部會議直言,很多中長期貸款都有十年之久的寬限期,兩個「五年」計劃期間都不用還本,風險可想而知。

  監管當局提高監管指標的消息自去年年底傳出以來,市場早已提前消化。

重估風險

  監管當局和銀行在風險評估上顯然還缺乏共識和信任。「以融資平台為例,監管者和銀行家們最大的分歧所在,就是銀行認為地方政府的支持千差萬別, 但的確存在,不能僅按項目自身現金流的覆蓋情況一刀切,目前風險可控;而監管似乎傾向於認為最後一旦出現壞賬,勢必是銀行和地方政府分擔,現在通過落實擔 保等手段,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潛在損失。」廖強稱。

  而銀行和監管當局對貸款分類準確度的分歧則更為突出。一位大型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坦承,當前不良貸款比例已降到幾乎接近底線的程度,如果一舉降低到1%以下,那麼未來的資產質量就沒有彈性了。

  建行去年對200多億元現有貸款的分類進行了調整。建行首席風險官黃志凌稱,不良貸款的分類不應該只看現狀和結果,還要看趨勢,如果一家暫時還能夠正常還本付息的企業現金流有下降的趨勢,就要考慮退出或者調整分類。

  工行行長楊凱生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贊成對貸款分類準確度和遷徙率的關注。他認為此舉對工行的撥備計提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雖然幾大行表現樂觀,但準確分類對銀行業的挑戰並不小。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就曾直言,因分類不夠科學,當前1.14%的不良貸款率恐怕有水分,「中國銀行業不良率2%應是個正常水平」。

  建行副行長龐秀生亦表示,中國經濟當前孕育著很多風險,有的還在積聚,未必所有的風險都可以實現軟著陸。不過,不同的市場主體對風險的判斷不同,定價也不同,商業銀行需要在投資者、客戶、競爭對手乃至自身發展之間實現平衡,「很微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2

铜价何时破万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8396&time=2011-06-11&cl=115&page=all

伴随着中国铜的去库存化,铜价看多者悄然抬头,LME铜价是否真的突破1万美元在望?
财新《新世纪》 记者 范军利

 

  中国需求论常被看做大宗商品价格涨跌的指挥棒。今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可能放缓的争议,国际商品市场出现震荡回调走势,其中伦敦铜自年初至今已跌去6.65%。

  伦敦铜价下跌、国内现货铜价格上扬,使得2010年以来的铜价倒挂的怪象逐渐扭转,曾经以铜库存融资的现象亦逐渐消失。标准普尔9日发表报告称,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突然出现放缓,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下跌50%-75%。

  对此,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中国经济更可能“软着陆”。他认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2008年动荡的可能性很小。”

  进入6月,在对铜价上涨乏力的担忧及国际铜市小幅下跌的现实中,唱多者悄然抬头。

  6月9日,巴克莱资本有色金属分析师斯尼古拉斯·诺登在一个全球铜市场研讨会上表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将在2011年底上涨至每吨 1.2万美元。诺登表示,铜需求的增强以及全球铜供应的紧张将导致铜价创下历史新高。“投资需求也将为铜价的上涨提供强劲的动力。”

  此前一天,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贸易商之一迈科金属国际集团首席交易执行官何金碧告诉财新《新世纪》,公司最近“开始买铜了”。他介绍,该公司5月铜进口量环比增长了30%-40%,基本恢复去年同期水平。与今年前4月的零进口相比,这一速度令人刮目。

  另外一个支持中国需求的数据是,3月中旬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去库存化速度开始加快。截至6月3日,库存量已经从17万吨下降51%至8.6万吨。

  中国的真实需求,仍是决定铜价最重要因素。多空穿插运行的铜市,短期内仍将出现高位反复震荡。

铜市震荡

  6月8日,沪铜小幅低开。盘中一度拉升但尾盘跳水,期价收出阴线。主力1108合约以68050元/吨开盘,全天收盘于67500元/吨,较之前一交易日下跌760元/吨。

  此前一日(6月7日),LME基金属收盘基本持平、交投清淡。当日LME三个月期铜收涨5美元,报收于9140美元/吨。

  今年2月至今的国际商品市场,不少前期涨幅较大的品种经历了20%-30%的回调。而金属行业“老大”的铜,跳水也曾达到15%以上。期铜重回 9100美元/吨下方,这主要是期铜市场偏于从宏观经济方面寻找方向,而近日来美国出炉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预期。

  回到中国市场。3月中旬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达到17.7万吨,是2010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本来对于中国的紧缩政策是否会影响国内的铜消费,导致铜库存量上升,继而拖累全球铜价感到担忧。

  不过,中银国际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从3月中旬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去库存化速度很快。虽然相比截至5月27日的一周,铜库存量增长3854 吨,是3月中旬以来首次实现周环比增长,但过去两周库存水平介于8.2万-8.6万吨之间,是2009年8月、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一个影响铜价的因素,是智利矿工罢工事件。截至6月8日,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埃尔特尼恩特铜矿罢工进入第三天。麦格理投行认为,罢工每持续一 周将导致铜产量损失4000吨-5000吨。南非标准银行表示,鉴于目前精矿市场供应充足,该事件对于期铜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融资铜”

  伴随着上游铜进口量加大、下游消费量激增,一个专属名词——“融资铜”逐步流行开来。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中国铜矿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4.8%和消费量的41.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部处长段绍甫表示,2011年中国铜实际需求量会保持在6%以上,实际消费量将突破700万吨,达到763万吨左右。

  4月,中金公司发布报告称,去年年中以来,中国的保税仓库铜库存增加了约45万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增幅与融资有关。

  北京一位铜贸易商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融资铜”是指进口企业向银行交付进口电解铜总额20%的保证金,之后由银行向企业开出延期付款美元 信用证进口铜至中国。一般来说,一个月后拿到电解铜现货,并快速出售,相当于有了一笔60天或150天的短期融资,通常企业借此获得流动资金,另则通过转 口贸易,获得美元低利率贷款,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融资铜”的出现,源于国内逐步收紧的银根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金属铜因其单价高、金融属性强,被认为是常用的贸易 融资工具。企业借此解决流动资金,获取更低廉的资金使用成本,2008年时这一融资工具曾被广泛运用,2010年下半年再次死灰复燃。

  何金碧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尚不清楚中国保税库的45万吨数据是否属实。不过,即便存在的话,“也是企业的一种正常行为。”

  “融资铜”自去年7月形成以来,一直延续到5月,盖因铜价进出口倒挂严重,即国际铜价高,国内低。企业进口铜以后卖了就会赔,只能放在仓库,为防止闲置,而抵押给银行贷款融资。

  不过,“融资铜”很快遭遇政策阻击。

  2011年3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要求“转口贸易收入结汇或划转金额超过相应支出 金额20%的,企业应当持上述单证向当地外汇局申请;经当地外汇局核准后,银行方可为企业办理相应结汇或划转手续”。同时要求,加强外币贷款额度的管理, 确保将90天以上的信用证的开具纳入短期外债额度指标中,进一步收紧了该额度。

  东吴期货研究员表示,新规对转口贸易外汇管理的加强,使得“融资铜”的融资功能被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铜进口的压力。

“倒挂”怪象

  始自2010年的铜价倒挂现象,为国内铜加工业带来噩梦。而市场冀望近期现货铜高升水,可以为濒于破产的铜加工业带来生路。

  2010年以来,国内所有铜冶炼企业遍尝“高价进口原料,低价销售产品”之苦。多数铜冶炼加工厂因此破产、停工、设备闲置。

  一位加工厂厂长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企业采购原材料价到企业后每吨为7.5万元左右,而企业加工完成后的产品粗铜,销售价格是7.2万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加工1吨,企业会亏损3000元左右。

  有鉴于此,该加工厂目前已停工近一年。自去年七八月份以来,国内多数铜加工企业或倒闭,或停产,生活艰难。另一方面,这些苦苦挣扎的加工企业,因为电解铜普遍征收的10%出口关税,而无法将制成品出口至国际市场。

  何金碧透露,持续长达八个月的倒挂现象自今年5月份开始逐渐转为“顺挂”,即现货高升水出现。今年以来国际铜价震荡回调,跌幅较快,致使国内外铜价逐步同轨。

  他表示,前半年,由于国际铜价过高,中国长期基本没有铜进口。而这一情况会随着6月以后的消费高峰逐步改善。“未来3个-4个月,进口量会加大很多。”他认为,在包括中国需求等诸多因素带动下,铜价下半年突破1万美元没有问题。

  未来支持铜价走强的原因,他认为,日本地震突发后,日本冶炼厂停工,为履行合约,日本不得不从中国保税区购买铜向买方交货;另外,政策高压下的“融资铜”暂停进口;三是6月之后的铜消费旺季即将到来,推升了通道需求。

  业内人士建议,铜业应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进行行业整合,以淘汰实力较弱小的加工企业,最终优胜劣汰,实现健康的产业竞争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4

學費何時了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7-23/100282933.html

一個理性的公司是不會這樣坦然地去做賠本生意的
陶景洲

  現在,中國企業正積極地「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兼併收購或承包工程項目,但時有巨虧或紛爭的消息傳出。

  在最近一波壞消息中,較嚴重的一個就是中海外波蘭高速公路項目。中國中鐵子公司中海外牽頭的總承包方拒絕履約,將面臨2.71億美元的潛在索賠風險,以及三年內禁入波蘭市場的處罰。

  最新的這起中海外案例並無新意。它犯的也是其他中國企業在海外常見的毛病,即在投標過程中,對項目在技術、財務等各方面的調研明顯不足;在設定 投標價時,因急於求成,就把投標價格定得偏低或明顯偏低。這樣的定價,不僅令許多業主方、競爭對手或評標機構感到不可思議,也容易造成國際輿論非議。因 此,就會有人懷疑中國政府是否為投標公司背後的推手,是否把項目作為實現中國政府政治、軍事和外交目的的手段;另外,中海外波蘭案例中,業主方和波蘭政府 還曾一度誤以為中國企業的低價競標是「神秘的中國特色」,誤以為中國人在管理、勞動力、原材料設備等方面確有「特殊」優勢。

  總之,中國企業的低價投標行為,很難讓外國人理解為是簡單、純粹的市場化行為,因為他們堅信一個理性的公司是不會這樣去做賠本生意的。

  國際工程承包的項目投標、管理、建設等是一個系統工程,工程項目的一磚一瓦,每一噸土方,每一寸鋼筋,說到底都是要靠法律合同來界定與保障的, 來不得半點粗心和僥倖。可惜,中國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非常薄弱。從中海外案例中可見,不僅招標前「隨便轉一圈」就提出報價,甚至連合同文本也只做「部分翻 譯」,很難想像,中國企業可以在一份自己完全看不懂的波蘭語合同文本中籤下字、蓋下章。

  因為受制於「奪標」的急迫性,中國企業在投標過程中往往不敢改動招標方提供的合同文本。然而,任何合同文本的起草都貫穿著起草方利益最大化的原 則。即使招標方選擇使用了國際通行、甲乙雙方權利義務相對均衡的FIDIC(菲迪克)合同條件,但招標方大多會對其標準合同作出改動,很有可能打破 FIDIC原合同的平衡設計。作為國際工程項目中相對弱勢的乙方(承包方),合同是在曠日持久的作業中能夠真正保護其權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據,它既是權利 主張之矛,也是防止對方對自己增加任何非合同規定的責任、負擔、義務之盾。而中國企業往往是在出了事之後,才追悔莫及地意識到這一切;但下一次,又很難保 證不舊病重犯。

  我們時常在涉外工程項目合同中看到顯失公平的條款,看到中文與外文合同兩種版本表述不一致的情況,這些都未能引起中國企業的重視。有些中國企業 在第三世界國家運作多年,形成了一些習慣性的思維與行事方式,認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紅包」來擺平,合同之外還有很多的運作空間與手段,尤其央企、國企 大多還存在這樣的心理:靠中國政府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合同的問題是可以通過雙方政府進行重新調整的;不合理的規定是可以得到更改的;甚至,在需要的情 況下,中國政府是會出面兜底的。

  國際工程項目的法律風險貫穿工程項目的全過程,當地國家政局的變化(如利比亞)、政府的變化(如蘇丹)、動盪(如埃及),都會對項目的履行產生 影響。即使是在一個政治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度(如波蘭),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波動如果缺少相應的合同安排,也可能造成中國企業血本無歸。

  中國企業常把項目的技術支持和法律諮詢看成沒有太大意義的事,它們把這些必要的開銷看做可以壓縮的成本。再多的說教都不及事實的慘痛教訓,也許只有歷經失敗,交足昂貴的學費,才能讓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真正成熟起來。

  上世紀90年代,筆者曾代表德、法、中聯合體參加黃河小浪底工程項目投標。我們和國外商務團隊合作,投標前對法律、財務、勞工、保險等各方風險作了詳細的分析論證。時至今日,有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投標時,好像還沒達到西方國家20年前的風險防範水平。

  作者為美國德傑(Dechert)律師事務所亞洲業務執行合夥人、倫敦國際仲裁院董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5

中遠「裸奔」到何時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8042&time=2011-09-03&cl=115&page=all

中國遠洋拖欠的租船費用已升至2500萬美元以上,數年前在現貨和期貨市場最高點買入大量「裸奔」多頭合約的後果在放大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谷永強 特派倫敦記者 倪偉峰

 

  中遠集團下屬公司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1919.SH/01919.HK,下稱中遠)到底拖欠了多少貨輪租金?這個數字從最初披露的 數百萬美元漸次上升,按照希臘「船王」喬治·伊科諾莫(George Economou)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的最新說法,拖欠的租金已至少在2500萬美元以上。

中遠拖欠的250 0萬美元租金,主要來自中遠在青島、天津和香港的分公司。胡曉春/CFP


  2011年8月18日,據彭博新聞社報導,因涉嫌拖欠租船費用,瑞士大宗商品貿易商邦吉(Bunge SA)向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扣押停靠在當地的一艘中遠散貨輪船,法庭批准了請求。這艘名為「Yu Lan Hai」號的散貨船,成為過去三個月來中遠集團第三艘被船東扣押的貨輪。

  此前的8月3日,希臘船東Classic Maritime向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扣押當時中遠停靠在新奧爾良地區的「Jia Li Hai」號貨輪。更早的7月13日,由於中遠下屬的青島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下稱青島遠洋)拖欠其251萬美元的船舶租金,伊科諾莫旗下另一家公司 Dryships在新加坡法院申請扣押了一艘中遠貨輪。

  Classic Maritime和Dryships均為希臘「船王」喬治·伊科諾莫所有。伊科諾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透露,雙方對船舶租金費率調整的不同意 見,引發了系列扣船風波。中遠拖欠的2500萬美元租金,主要來自中遠在青島、天津和香港的分公司。「大約三個月前,中遠的人向我們提出,要求重新談判船 租費率以降低租金,被我們拒絕,隨後中遠就開始停止支付租金。」伊科諾莫表示。

  扣船之後,中遠聲名大損,除了遭到同行和媒體的指責,評級公司穆迪指出,中遠的行為對整個干散貨航運業的信用狀況構成了威脅。

  中遠為何出此下策?虧損是原因之一。中遠中報顯示,2011年上半年錄得巨虧27.1億元,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銳減176.8%,收入也同比下滑10.4%至342.27億元。

  但年收入數百億元的中遠,還不至於付不起租金;更重要的或許在於,中遠這些年來一直在為2008年的錯誤判斷付出代價。它希望以更強勢的方式,來解決2008年留下的沉重包袱,不惜違約。

  中遠在中報中稱,虧損是由於今年上半年國際航運業重現低迷,航運市場呈現高運力、高成本、低運價,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但中遠沒有提及的 是,2008年中期航運鼎盛階段,中遠誤判市場發展趨勢,在現貨和期貨市場均買入大量「裸奔」(業內俗稱,指不含任何風險對沖機制的合同)多頭頭寸,導致 近三年來深陷泥潭。

  據一位有多年租船業務經驗的業內分析人士稱,中遠和Dryships簽署的租賃合同分為5年期和3年期兩種,3年期的日租金為8萬美元,目前合 同已基本到期;5年期的日租金為5.7萬美元,目前尚未執行完畢。而在8月23日的短期現貨市場,最大的好望角型貨輪的日租金已跌至1.8萬美元。據這位 分析人士稱,「目前部分船東已經和中遠達成了租金調整協議,但希臘人比較固執,一直不同意,雙方就此陷入僵持。」

  對於剛剛履新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經理一職的馬澤華,如何解決這場風波是個大考驗。

冰火2008年

  Classic Maritime向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提交的文件顯示,2008年8月1日,中遠旗下的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下稱中遠散貨)租賃了Classic Maritime所有的「丹麥號」散貨船,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中遠散貨應按月向船東支付租金,提前一月支付,但截至2011年8月3日,中遠散貨尚未支付 2011年7月和8月兩個月船租,共計273.24萬美元。

  希臘船東稱,準備根據合同條款在倫敦申請仲裁,為確保仲裁結果的順利執行,要求美國法院批准扣押中遠所有的「Jia Li Hai」號貨輪。經過審議,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於當日即批准了Classic Maritime的申請。8月9日,「Jia Li Hai」號貨運被正式扣押。

  伊科諾莫透露,當時和中遠簽署合同時,「租金價格是鎖死的(Fixed)」。

  中遠如今的尷尬局面,源自2008年簽訂的高價租賃合同。三年來,中遠已為當初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誤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直到現在,損失還在繼續。

  在過去的三年中,國際航運市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劇烈轉變。以干散貨運輸為例,作為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走勢晴雨表的波羅的海指數(BDI指數) 在2008年5月20日創下了11793的高點,當時最大的好望角型船日租價格曾高達21.16萬美元,並在相當長時期保持在8萬美元左右的水平。

  中遠2008年上半年年報顯示,在航運市場處於高位的形勢下,中遠在自有干散貨船舶204艘的基礎上,租入船舶228艘,以擴充運力。伊科諾莫證實,此次中遠發生費率糾紛的船隻,就簽署於2008年的那個市場高點。

  由於航運業存在明顯週期,市場波動風險很大,中遠2007年就開始利用遠期運費協議(FFA)做套期保值,對沖航運市場租金波動風險。所謂遠期 運費協議,是指一種遠期合約,協議規定了具體的航線、價格、數量、價格日期、交割價格計算方法等,協議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點,收取或支付依據波羅的海官 方運費指數價格與合同約定價格的運費或租金差額。

  中遠在2008年年度報告中表示,由於公司擁有一支規模較大的租入船隊,持有FFA協議可以幫助公司合理利用干散貨市場的時差和價差,對現貨操作進行補充,從而平抑市場波動風險和進行套期保值。中遠2008年半年報披露,公司持有一定的FFA看多頭寸。

  「操作FFA時,對行業趨勢的判斷非常重要。在整個行業運力吃緊,預計船租價格會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通過持有FFA看多頭寸,可以有效地鎖定運價,同時也可以獲得一定收益,對沖上漲的船舶租金。」中國FFA網一位資深分析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

  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市場租金不斷上漲的時候,持有FFA看多頭寸為中遠帶來了不菲的收益,2008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中遠當年 FFA已交割部分共實現收益人民幣18.74億元。也許正是這一甜頭,令中遠忽略了高位市場可能的泡沫,仍然持續在現貨和期貨市場吃進看多的租賃合同,這 埋下了得不償失的禍端。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作為全球經濟風向標的國際航運市場,被深深裹挾其中。BDI指數從當年5月的高峰一路狂瀉,到當年12月12日已跌去萬點,只剩零頭764點,狀況慘烈。

  之前中遠在現貨市場租金高點時租入大量船舶,同時在FFA期貨市場持有看多頭寸,干散貨現貨市場運價下跌之後,一方面運輸收入大減,另一方面 FFA協議公允價格變動錄得巨虧,中遠開始遭受雙重損失。2008年12月16日,中遠對外發佈公告,稱由於市場急劇變化,運價大幅下跌。截至當年12月 12日,公司干散貨船公司持有的FFA協議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合計為53.8億元,扣除已交割部分實現的收益14.3億元,中遠持有的FFA協議當年浮虧 39.5億元。

  一位航運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國際航運業在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間一直保持向上增長的態勢,「當時整個行業對市場前景都很樂 觀,簽訂固定租金合同的情況挺常見的,基本很少考慮行業下調的風險;雖然2008年業內部分人士注意到了經濟下行的苗頭,但大家以為是奧運會前國內的緊縮 政策造成的,並未過多在意。經歷了這幾年的行業低谷之後,大家才開始注意在長期合同中引入浮動租金機制」。

  對行業下行趨勢反應的遲鈍,使得中遠在高點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當時買入的FFA看多頭寸最終成為燙手山芋。上述中國FFA網分析人士認為, 「中遠在市場高位時繼續做多的做法,已經偏離了套期保值的初衷,存在投機心理。2008年5月,BDI指數跨過1萬點後,對中遠這樣的大型航運公司來說, 最大的經營風險是運價下跌,要對衝風險的話就應該做空FFA,這樣即便下半年運價下跌出現虧損,但FFA上將會反映出收益,這樣才能平抑市場風險。」

「魔鬼」出於投機

  在伊科諾莫看來,中遠缺乏處理長期國際合同的經驗,「在航運業,有時你會賺大錢,但有時又會輸個精光。總體而言,中國企業之前在國際市場和現貨市場沒有從業經驗,目前還處於學習的過程中。」

  伊科諾莫的侄子安東尼斯·凱迪利迪斯(Antonis Kandylidis)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2008年時中遠希望簽署5年的固定租金合同就存在投機心理,「在投機中,要麼勝利,要麼失敗」。

  不過,也有不少航運業內人士同情中遠的處境。一位曾在中外運任職的前高管就坦陳,「在國際航運行業,要做對方向確實挺難的。2008年高點時航運公司最難的是找船,中遠用這種方式簽下長期合約,也是一種競爭策略。」

  曾在一家外資公司擔任租船業務經理的張海也表示,在國際航運業中,一年以上的租船合同就算是長期合同,但3年至5年的長期租船合同一直存在,且 在長期合同裡,不一定都有對衝風險機制設定,「行業裡把沒有對沖的合同叫做『裸奔』,當時業內簽『裸奔』合同的現象挺多的。」張海認為,作為國內航運業的 老大,中遠並不缺乏國際市場和現貨市場的經驗。

  中國遠洋一位內部人士,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中遠當時簽署租船合同時,「市場正處於歷史高點,公司對市場未來變化估計過於樂觀,沒想到隨後會發生世界經濟危機,BDI指數跌得一塌糊塗,當時對市場下跌的估計不是非常充分。」

  高成本的干散貨船租約侵蝕著中遠本已微薄的利潤。在8月26日的業績發佈會上,中遠財務總監何家樂透露,截至今年6月30日,未來一年內中國遠 洋國際干散貨船舶經營租賃支出,將達到110億元人民幣。考慮到目前的干散貨市場現狀,中遠將一年內到期的干散貨船舶租入、租出合同按照BDI平均 2000點的水平計提了13.9億元的撥備。

  中遠副總經理張良在發佈會上稱,目前中遠已有18艘租賃船隻和船東達成了租金調整協議,未來將積極與船東進行租金費率談判,進一步降低成本。

  不過,張海認為,如果船東堅持拒絕談判,中遠也無計可施,「當時不考慮對衝風險,把合同簽在租金價格高位,現在租金降下來了又要重新談判,這違背了起碼的契約精神。如果船東堅持不談判,航運公司也沒有辦法。」

  國際商會仲裁院委員陶景洲律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合同價格鎖死的情況下,即便申請仲裁,結果對中遠也是不利的。」他表示,在簽訂長 期供貨合同和租賃合同時,應對未來市場趨勢變化充分考量,「不能因為市場特別好,就只算向上漲的可能性,而根本不對市場未來下行趨勢做出合同上的安排。」

  不過,在陶景洲看來,由於船東向法院申請扣船需要交納一定保證金,而通過國際仲裁解決糾紛一般需要兩到三年,如果能談判的話,相信船東也願意用談判來解決問題。

  上述航運分析師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通過仲裁解決糾紛,對中遠來說未必全是壞事,「中遠在做出停止支付租金決定時,就應預料到船東會扣押船隻,如果雙方申請仲裁,可能需要兩三年,最起碼可以拖延時間,緩解現金支出壓力。」

  伊科諾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仍在和中遠進行談判,「之前中遠稱重新談判租金費率是為了其股東的利益,可我們也有股東啊」,他強調, 「儘管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但我們非常自信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談判不成,我們還可以繼續申請扣押中遠船隻。中遠是個大公司,我們不認為最終無法解決,因為在 這個行業中聲譽很重要,目前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8月26日的業績發佈會上,中遠副總經理張良表示,「(扣船風波)只是普通業務問題……公司有能力解決,不會對日常運營造成影響。」中遠在向 希臘船東請求調低合同租金的文件中稱,調整合同費率是為了股東和投資者利益。不過這個問題中遠在2008年時就應仔細考慮,現在未免為時太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5

內房 (三) – 何時為最佳買入時機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BLOG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50665/index

 

時下很多分析員都對中國大陸房價感到悲觀,認為房價未見底,還有很大的下跌空間。但與此同時很多分析員又建議增持內房股,認為股價已經反映房價大幅下跌,這是所謂的“priced-in”

 

另一說法是比較現時內房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海嘯時的,認為現時的比海嘯時的健康,再比較現時內房公司的淨資產折讓率(discount to NAV)和海嘯時的,認為現時的比海嘯時的大,總結是現時內房股股價被低估。最近高盛便是以此法去辨證自己的觀點。這是高明的算術。

上篇已說明,房價下跌會導借貸方面的麻煩,我們可以看看
一幅圖

上圖是中原的領先指數,可見由上海的房價金融海嘯前高位大約為190-200,海嘯低位大約為170,跌幅不到20%。如是次房價下跌幅度比海嘯時大,故事便不能如此說了。可見高盛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巴 菲特先生曾經說過:“恐懼是可以預測的,但恐懼所帶來的破壞是無法預測的。”引用到這次事件,我們知道房價下跌是可以預測的,但房價下跌的幅度及所帶來的 破壞是無法預測的。因此我認為,當有一天,有一﹑兩間房產公司倒閉引致恐慌迅速蔓延,繼而令到投資者不問價拋售手持的內房股時,才是最佳買入時機。

我可能會錯,但我錯了沒有損失,頂多是用以後的我去打倒今天的我。但如果我對了,我有機會大賺一筆。這就是我的思路和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9

高速公路毛利率超房地產 公路何時回歸公益屬性?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41

首都機場高速公路收費問題餘波未了,近日,又有消息稱,全國14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10年毛利率超過房地產業,高速公路的公益屬性再次成為各方爭論焦點。

高速公路毛利率超房地產 京15條高速去年收費50億

《新京報》6月30日報導,全國14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14家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算術平均值在50%以上,超過房地產行業。

以寧滬高速為例,2010年其銷售毛利率為56.21%,贛粵高速2010年銷售毛利率為48.81%;深高速2010年銷售毛利率為52%,四川成渝高速為58.88%。

北京的高速公路毛利率相對較低。除首創股份旗下京通快速的毛利率超過67%之外,經營京津塘高速的華北高速毛利率只有40.66%。不過,北京三家 上市公司經營的16條收費公路,2010年收取的通行費也已經達到57億元,剔除跨越三地的京津塘高速外,15條高速公路仍收費50億元。

北京控股並未單列出機場高速的毛利水平,但根據3.12億港元對應8500萬港元股東應佔溢利,考慮96%的持股因素和25%的所得稅率,其機場高速業務的毛利率應為38%。

而據瞭解,大型行業中,房地產行業是毛利率較高的行業。但這一行業的毛利率也一般維持在40%以下。壟斷型企業中,中國石油去年的銷售毛利率為33.79%,中國石化為19.66%。

曾起訴首都機場高速公路收費違法的律師李勁松表示,公路建設本來就是帶有公益性質的工程,就像保障房一樣,政府不允許過多盈利。原則上是保本微利,5%-8%的利潤率,最高利潤指標不可能也不應該超過15%。

公路何時回歸公益屬性?

高毛利率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高速公路的高收費。其實,國務院早前頒佈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明確提出,公路事業的發展應堅持非收費為主。在近日交通運輸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五部委發的通知裡亦強調「公路作為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基本屬性」。

然而,據瞭解,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95%、一級公路的65%都是收費公路。其中很多還是超期收費、超量收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者向企業、個人有償集資建設的公路(政府還貸公路),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建設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規定受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的公路(經營性公路),經依法批准後,方可收取車輛通行費。

既為公共事業,為什麼還要收費?

據悉,高速公路包括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還貸公路收費為了還清貸款;經營性公路則不僅要收回投資,還要有收益。

「不管是收費還貸,還是經營性公路,這個模式並非可以無限期使用。在還完貸款或者實現前期回報之後,應該逐漸作為一個准公共產品,為大眾提供便捷服務。」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歐國立稱。

不過,當前各地頻現還貸公路轉為經營性公路,藉機斂財。據《廣州日報》報導,目前風波中的首都機場高速就是從還貸公路轉為經營性公路,並以此為由超期收費。

北大教授王錫鋅王錫鋅在《新民晚報》的採訪中就指出,公路喪失公共屬性因政府投入缺位。

「經常有人提到,美國的高速公路很少有收費的,這是因為公路建設90%的資金由美國聯邦政府投入,這是公共基礎設施,應當由政府投資建設。我國的情 況是,無論是政府貸款建設然後把它賣掉,還是社會資本的介入,都要由地方出錢。社會資本進來了,憑什麼不讓它掙錢呢?它本身就是營利性的。」王錫鋅說。

王錫鋅說,從高速公路建設的投入可以清楚地看出,一種具有公共屬性的產品,異化為市場的資源,也是因為政府在投入上缺位引起的。過去可以說沒錢,現在財政資金應該夠充足了。政府財政的投入上不發生轉變,收費公路的亂象就不會消除。

有發改委相關人士近日表示,要使普通公路逐步回歸公益屬性。對此,專家指出,應嚴格執行法律上規定收費期,並充分公開財務信息;對一些新建的公路,政府要有建設上的財政投入,不要在源頭上再欠賬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30

何時賣股 (舊文章修改後重溫)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0.html

buy and hold優質股是可以享受複利威力的投資方法, 以做生意的角度去持有股票, 只要所持有的公司基本因素不變, 自然不用沽出, 長期持有已經可以享受股息及股東權益增長的好處。

因此, 一般來說, 長線投資者都會在公司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繼續持有股票, 而近期我在思想多一個需要沽出股票的情況, 就是被市場投機者超買而做成過份溢價的時候, 其實這會產生一個很好的套現機會。

本 來價值投資及長線投資, 應該看公司基本面, 公司的賺錢能力還在, 為何要沽股呢? 這就是你在搞生意, 可是每天都有位市場先生在搞亂, 每天都出價要求買你的生意, 他所出的價高高低低你早已習慣, 由於這盤生意實在太好, 你多不會理會他的要求, 只會集中精神做好這盤生意, 可是市場先生有時極不理性, 他會受市場氣氛影響, 隨時可能出一個天價要買你的生意, 如果天價在前, 是時候計計數是否賣掉這盤生意給這個瘋子。

股 票背後的公司是一盤生意, 每年有盈利, 盈利又有增長, 公司又會成長, 越做越好的生意, 對價值投資者實在是長線持有的極佳對象, 可是如果股價颯升, 升至這間公司幾十年的盈利都追不會這個股價 (而公司的盈利增長也已經計算在內), 在這個時候, 沽出股票等未來股價回落再買回也不錯。

當 股價升至這個水平, 泡沫已經出現, 接著而來的多是一個大跌市 (但當然泡沫可以持續一段時間), 所以在這個時間沽股離場還可以避免股市回落的痛苦。但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的, 市場先生當然給出了一個不合理溢價, 要股價回復合理水平有兩個, 一是股價跌回合理水平, 二是股價在很長的時間不跌, 但公司內在價值強勁提升至追及股價, 甚至出理第三個可能, 就是在兩者之間, 如果是第一個情況, 當然沽股是精明之舉, 可是如果是第二個情況的確價值飛升, 令大家只能望門輕嘆。

沒有人可以保證沽股後股價就會回落, 而比輕安全的做法就是巴菲特買股時的安全邊際, 在沽股決定時要計算到股票公司的溢價有一定的水平, 而且越高越好, 就好像巴菲特買股時要求股票比內在價值平, 越低越好, 這是他的安全網, 一旦自己分析有點錯誤都還有所保障。

所以, 買$1東西時, 最好用$0.5好了, 到賣$1東西時, 最好用 $2, $3, $5...賣, 但如果你問我有否賣過優質股的經驗, 確實沒有! 而現在也還未到時候, 所以都只是想想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7

電商狂歡何時休?

http://www.eeo.com.cn/2011/1221/218460.shtml

經濟觀察網 傅兆翔/文 11月11日「世紀光棍節」五折搶購的熱潮還未退去,電子商務巨頭們再次瞄準12月12日,自造電子商務盛宴,再掀促銷狂潮。眼看聖誕節即將來臨,電商們 又開始摩拳擦掌,多主題營銷活動同時進行、產品涵蓋多個領域成為了今年電商聖誕促銷的共同點。京東商城、噹噹網、卓越網、紅孩子、拍拍等網站均已開始推出 聖誕主題促銷頁面,備戰聖誕促銷。

據淘寶商城數據顯示,截止到11月12日零時,淘寶商城銷售額突破33.6億元,同比增長2.6倍;淘寶網與淘寶商城總交易額為52億元,是「購物 天堂」香港一天零售總額的6倍。與此同時,京東商城單日訂單量超過了40萬單,同比增長超過290%;拍拍網借光棍節促銷5天的銷售額共計突破7.18億 元,同比增幅超過300%。

在電子商務行業促銷潛規則已經逐步形成的今天,一輪又一輪的集體促銷給電子商務企業帶來了可喜的銷售數據。然而龐大的銷售數據讓各大電子商務企業欣 喜的同時,能否促進電子商務的健康有序發展,能否提高消費者體驗滿意度,能否帶動物流、支付等相關行業穩定發展等問題,是每個企業、每個消費者都要面對的 問題。

電子商務企業扎堆促銷,網購平台建設尚存瓶頸 

早在11月1日,京東商城的圖書「全場滿額立減」活動既受到大量讀書愛好者關注,然而活動當天,卻因點擊量驟增導致網購平台系統故障,下單失敗、付 款失敗等問題屢屢皆是。儘管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在其認證微博上立即表示:「增加三倍服務器,活動再搞一次,持續時間不能低於三小時!」但京東商城的網絡 平台難以支持突然暴增的點擊量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淘寶商城亦難逃同樣的問題,由於光棍節當天大量消費者同時登陸下單,導致系統短暫故障,出現訂單商品顏 色、尺寸等屬性缺失,以及部分消費者付款後實際並未購物成功等問題。同時,網銀系統也相繼出現崩潰現象,建行、招行、中行等諸多銀行網銀相繼短時間內均無 法付款。

電子商務企業進行重磅促銷卻遭遇系統癱瘓,凸顯了我國電子商務高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儘管支付寶系統在光棍節當天增加了比平時多10%的服務器,仍 然出現支付緩慢、支付故障、支付失敗等問題。因此,根據自身實際負載能力來制定促銷計劃,對網絡購物平台系統不斷進行優化升級、技術提升,提高突發性事件 的應對能力,是目前各大電子商務企業需要正視並解決的問題。

物流困境依然存在,4萬快遞員仍難解困 

一直以來,物流問題都是制約國內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包裹丟失、貨物送達不及時,送錯地址等問題,都讓商家與消費者大為頭疼。去年「光棍 節」後,快遞爆倉事件還歷歷在目。為了防止去年爆倉事件重演,淘寶商城與申通、圓通、郵政EMS、順豐等9家一線快遞企業達成協作,共增調約4萬名快遞員 應對光棍節促銷,要求所有參加促銷的商家必須在7天內發貨。儘管如此,由於「光棍節」快遞業務量暴增50%左右,部分快遞公司仍然爆倉現象嚴重,難以保障 及時送達貨物。

目前,網絡購物對於快遞的依存度基本是100%,電子商務企業在火熱促銷的同時,因為物流快遞的發展遠遠趕不上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頻頻出現送貨 慢、送錯貨等現象,使得服務質量大大降低、網購滿意度難以提升,對於電子商務整個行業的發展將產生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從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應 該充分考慮物流快遞的承受能力,有計劃、分階段的合理促銷。

 貨不真價不實,消費者更需理性消費

 早在11月11日之前,「全場五折」、「物價回到十年前」的廣告標語就已經掛在網絡購物平台首頁,但是商品價 格虛高,商品質量下降等問題成為消費者購物時的重要障礙,嚴重影響客戶滿意度。儘管淘寶對參加促銷的商家提出了較高的門檻,但是仍有不少商家渾水摸魚。以 服裝類為例,淘寶規定線下品牌在吊牌價基礎上打五折,淘品牌則根據前兩個月交易的平均價打五折。而線下品牌的吊牌價是不受淘寶商城系統控制的,這一規定甚 至導致部分商品價格在促銷當日比平時更高。

同時,網絡購物中假冒偽劣商品的問題也層出不窮,而相關法律法規缺失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消費者利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商家參與打折促銷,其本質 是為了擴大宣傳、吸引流量、增加利潤。在不違反促銷規則的情況下,將新款下架、與實體店款式錯開、將舊款重新上架等,都是行業內默認的做法。因此,面對各 大商家集體狂歡,消費者更需保持清醒,理智購物。

一年一度聲勢浩大的光棍節落下帷幕,各大電子商務企業在集體狂歡的同時也暴露了高速發展中的不足。在注重發展速度的同時,質量更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 展的核心。與此同時,物流、支付等相關行業也要不斷提升以迎接日益龐大的電子商務消費。而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需要在商家強大的促銷戰面前保持理智,避 免衝動消費以及陷阱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7

Facebook何時超越Google?

http://www.eeo.com.cn/2012/0206/220330.shtml

經濟觀察網 郝大秦/文 Facebook近日將發佈IPO申請,其750億~1000億美元的公司估值遠遠超過了此前的互聯網企業IPO估值紀錄——谷歌的246億美元。很多人認為這是web2.0時代全面超越web1.0時代的標誌。

但是上市後的Facebook能否真的超過上市的谷歌卻很令人懷疑。谷歌2004年上市前的年營業額是10億美元,而現在則超過300億美元,增長 了30多倍。總市值則從246億增長到2000億,曾為它的股東在3年內帶來7倍以上的投資收益。能否在7、8年內把營業額從37億美元市值變到1000 億美元左右,把市值從1000億變到8000億,這對Facebook是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更悲觀地說,Facebook能否在營業額、市值上追平谷歌恐 怕都是個問題。因為Facebook現在的商業模式其實並談不上多麼創新,只不過是谷歌的另一類追趕者。

Facebook現在受到市場如此的熱捧,關鍵其實還是那個老話題——"流量為王 ",即便用它的網民很多,這些網民使用它的頻率很高,每次登錄都會待很長時間並且瀏覽很多信息、使用很多服務。在這方面Facebook現在是全球第一,遠超谷歌,而它用這個地位產生收入的主要手段則與谷歌一致——賣廣告,廣告收入佔了它營業收入的9成。

然而,不得不說,不同流量的商業價值也是不同的,廣告主花錢投廣告最終是為了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因此越能影響消費者決策的流量就越值錢,越能吸 引廣告。從這個角度講,社交網站的流量價值最低,點評類網站的流量價值高些,搜索引擎的更高,最高的則應該是eBay、淘寶這類電商的排名頁流量。因 此,Facebook佔有的流量雖然超過了谷歌,但在流量的商業價值上卻未必能挑戰谷歌。

此外,谷歌在高價值的搜索流量上已經建立起壟斷地位,而在社交網站上Facebook卻還有許多對手,除了類型接近的MySpace、LinkedIn之外,微博、輕博客等新的網絡社交形式層出不窮,也許這個領域的勢力範圍爭奪還遠未塵埃落定。

從根本上講,Facebook等web2.0玩家的收入來源如果鎖定在廣告,那麼它們就談不上締造一個新的商業時代。這一來是因為它們還在沿襲著門 戶網站、搜索引擎們的商業模式:網民免費登錄、廠商埋單費用,別管叫web2.0還是web1.0,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在替代傳統傳媒業。二來是因為廣告業 這塊蛋糕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越經濟總體成長速度無限制膨脹,谷歌做為互聯網廣告最大的受益者還須靠進軍云計算、智能手機來維持自己的增長,後來者就更 難在這個領域裡做出很大的規模、成就偉大的公司了。

這兩年關於社交網絡會如何改變互聯網產業、改變人們的生活、乃至改變人類社會有很多討論,有些已經抽象到解構主義哲學的層面了。不過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事情很簡單,就是要找到新的直接買單者,找到有支付能力的新興需求,這才可能創造一個新產業。

對於以用戶社交為根本點的web2.0玩家而言,這個需求點大概就是從用戶身上直接掙錢,也就是所謂的增值服務。我們已經知道人們其實很願意在互聯 網上花費時間,Facebook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我們還不清楚人們願意為之花費多少金錢,但那肯定是個龐大的數字,據說僅靠qq秀的道具服務,騰 訊一年就能進賬三四十億人民幣。

如果有一天Facebook能解答如何讓用戶付費的問題,那麼它超越谷歌的日子也就來了。不過解開這個問題的也許是更有準備的騰訊。

(作者係北京雙高志遠管理諮詢公司 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