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銀行股分歧到何時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6680&time=2011-05-08&cl=115&page=all

超額利潤製造機還在繼續運轉,不斷積蓄的風險和憂心忡忡的監管賽跑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楊娜

 

  剛剛結束年報全球路演的一位大型商業銀行高管坦言,如今歐美投資者對中國上市銀行增長潛力的關注,似乎已代替了往年對貸款風險的擔憂。

  這已是中國的大行們連續五個季度淨利潤增長超過25%了。今年一季度,低迷已久的銀行股終於引來一波絕地反擊的行情,然而,這波行情到4月28日工農中建四大行燦爛的一季報發佈之時,似已告終結。

  一位銀行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去年,不少銀行年報全球路演都變成了地方融資平台專場,但今年除了房地產貸款的風險還會提及,歐美投資者更為關注的是宏觀政策走向對銀行經營業績的影響,從加息預期到利率市場化,不一而足。

  關於中國銀行股估值問題的分歧再度成為投資者關切的話題。尤其是4月間,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中相對比較激進的惠譽,以未來銀行業資產品質惡化為由,將中國主權本幣長期發行人違約評級的前景從穩定下調為負面,卻未調整銀行業的評級。

  「中國銀行業近兩年發放了大量的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和房地產相關貸款。未來的資產質量若因此發生顯著惡化,而銀行的撥備覆蓋和淨資本又無法有效覆 蓋產生的損失時,我們預期政府會儘可能地提供財務支持。這意味著中央政府的潛在債務會有較大增長。為此,惠譽在近期調整了中國主權本幣評級的展望,但保持 銀行業評級的穩定。」惠譽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席董事溫春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標普也維持了對中國銀行業「穩定」的看法。「假設未來幾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大幅上升至10%,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每年的撥備前盈利能力、現 有撥備、資本水平,足以覆蓋這一風險。」標準普爾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廖強表示,「但是信用損失不太可能均勻出現,而更可能是集中爆發,這正是監管當局一再要 求銀行提高撥備和資本水平等各種buffer(緩衝墊)的原因。」

  5月3日,銀監會發佈監管新規,強化了銀行資本監管等一系列門檻。

息差之美

  大行豐厚的利潤增長,仍主要來自於飽受詬病的固定息差。央行上半年兩次加息後,更加深了人們的這一印象。

  四大行陸續發佈的一季報顯示,農行淨利潤增長36%,居同業最高,但較去年四季度的83%有顯著下降,顯示股改紅利正在衰減;建行以34%的淨利潤增幅位列第二,但該行也是四大行中惟一較去年四季度有顯著增長的銀行;工行、中行淨利潤增長都不到但接近30%。

  一家熟悉財務的大行高管表示,央行近兩次都是對稱加息,活期存款會立即調整定價,而貸款定價實際會相對滯後,所以部分銀行息差其實有所收窄。不過,在利率上升基本趨穩,貸款重定價得以跟進後,息差仍有上升空間。

  業內人士分析,中行是大行中惟一淨息差下降的銀行。主要因其活期存款較少,貸存比相對較高,對同業市場依賴性較大,一季度市場利率上升後,面臨的流動性壓力相對較大。

  在以息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下,各家銀行在二季度依舊「穩增貸款、猛搶存款」。

  同業交換數據顯示,工農中建四大行4月新增貸款約2606億元,較上月略有上升,但總體趨於平穩。上月的這一數據是2420億元。

  一位大行信貸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貨幣監管當局對於各主要商業銀行的投放規模已經落實到逐月考核,甚至逐日監測,四大行的信貸投放量幾無懸念,不會大起大落,早投放早收益的慣常做法,被壓縮到了單月之內,即儘量月初月中投放。

  令人關注的是,一季度末存款沖高的代價是存款回落。截至今年4月28日,幾家主要銀行的新增人民幣存款環比全部為負增長。同業數據顯示,新增人民幣存款負增長幅度最大者,中行、農行不相上下,較上月負增長近4000億元,幅度最小的是建行,不到2000億元。

  前述大行信貸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隨著監管部門推行實貸實付制,過去那種貸款後不進入實體經濟,卻回到銀行賬面上的情況會受到規範,貸款變存款的做法也受到約束。

  談及市場關心的利率市場化進展,有銀行高管表示,在把銀行理財產品納入存款口徑之後,考慮到理財產品的回報率已完全實現市場化,「可以說存款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已經比較高,並沒有太大的改革動力。」

新規挑戰

  5月3日銀監會發佈監管新規,主要涉及三方面:強化資本監管、改進流動性風險監管、強化貸款損失準備監管。

  其中資本監管標準備受關注。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介紹稱,新規制定了三個層次的資產充足率監管標準:一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 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5%、6%和8%。二是引入逆週期超額資本要求,計提2.5%的留存超額資本要求;計提0-2.5%的逆週期超額資本。三是系統重 要性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暫定為1%。

  新標準實施後,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1.5%和10.5%,與此前相比,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再度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由於尚未就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定義達成共識,除了五大行,哪些銀行會被列入系統性重要銀行,變數尚存。

  去年7月上市的農行,一季度末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已經下降到11.4%,低於監管底線。

  在強化貸款損失準備監管方面,監管當局提出,貸款撥備率不得低於2.5%。這是因為目前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較高,在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比重 更高。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四大行中長期貸款餘額所佔比重比較接近,在60%到70%左右,但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平均佔比超過了70%。其 中,建行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佔比60.8%,為同業最低;而中行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所佔比重高達97%。

  中長期貸款具有固化資本、風險積累延遲反應的特點,銀監會一直對中長期貸款佔比過高心存憂慮。有監管高層在內部會議直言,很多中長期貸款都有十年之久的寬限期,兩個「五年」計劃期間都不用還本,風險可想而知。

  監管當局提高監管指標的消息自去年年底傳出以來,市場早已提前消化。

重估風險

  監管當局和銀行在風險評估上顯然還缺乏共識和信任。「以融資平台為例,監管者和銀行家們最大的分歧所在,就是銀行認為地方政府的支持千差萬別, 但的確存在,不能僅按項目自身現金流的覆蓋情況一刀切,目前風險可控;而監管似乎傾向於認為最後一旦出現壞賬,勢必是銀行和地方政府分擔,現在通過落實擔 保等手段,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潛在損失。」廖強稱。

  而銀行和監管當局對貸款分類準確度的分歧則更為突出。一位大型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坦承,當前不良貸款比例已降到幾乎接近底線的程度,如果一舉降低到1%以下,那麼未來的資產質量就沒有彈性了。

  建行去年對200多億元現有貸款的分類進行了調整。建行首席風險官黃志凌稱,不良貸款的分類不應該只看現狀和結果,還要看趨勢,如果一家暫時還能夠正常還本付息的企業現金流有下降的趨勢,就要考慮退出或者調整分類。

  工行行長楊凱生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贊成對貸款分類準確度和遷徙率的關注。他認為此舉對工行的撥備計提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雖然幾大行表現樂觀,但準確分類對銀行業的挑戰並不小。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就曾直言,因分類不夠科學,當前1.14%的不良貸款率恐怕有水分,「中國銀行業不良率2%應是個正常水平」。

  建行副行長龐秀生亦表示,中國經濟當前孕育著很多風險,有的還在積聚,未必所有的風險都可以實現軟著陸。不過,不同的市場主體對風險的判斷不同,定價也不同,商業銀行需要在投資者、客戶、競爭對手乃至自身發展之間實現平衡,「很微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