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憂量寬已盡 歐元不跌反升 昨晚報1.1118 高於議息前

1 : GS(14)@2016-03-13 01:39:36

【明報專訊】歐洲央行下調隔夜存款利率至負0.4厘,把買債額度增至800億歐元(6905億港元),又將買債範圍擴大至歐元區投資級別企業債,並推出新版的長期定向再融資操作(TLTRO II),央行向銀行放貸還要支付利息,抵消負利率的副作用。一切措施似乎如市場所願,惟歐元兌美元周四卻先跌後升,波幅有如過山車,正因為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說了一句,歐洲央行「沒有預期需進一步下調利率」,不希望向市場釋出利率無止境下降的信號。



歐元兌美元昨跌0.5%至1.1118,但仍高於歐洲央行公布議息結果前的水平。不過受TLTRO II等措施推動,金融股領漲。加上總部設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稱,油價可能已經見底,刺激德國DAX指數及法國CAC指數升約3%。道指昨早段升約200點,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升至1.96厘。

歐元走強 抵消部分寬鬆效果

《華爾街日報》表示,投資者聽慣了德拉吉許下「不惜一切代價」、採取「任何必要措施」刺激經濟的承諾。由於德拉吉一直精心挑選用字,投資者因此判斷歐洲央行的措施已到盡頭,深恐央行工具已所餘無幾,令市場激烈反應。按德拉吉所說,還有很多措施可做,最極端的措施,例如尚未討論過空投現金給歐盟消費者或政府。

問題是新措施會否有效。央行把債券購買額度額外增加200億歐元(1726億港元),可望降低企業債券收益率,降低企業借貸成本。央行向銀行放貸還要支付利息,可鼓勵銀行放貸支持實體經濟。

分析﹕信貸成本已很低 再壓作用不大

不過歐元走強等因素令金融狀?收緊,也抵消了部分的寬鬆政策效果。近期標普500指數及美元兌日圓匯率,跟歐元匯率幾乎呈完美反比,令日本央行和聯儲局下周的議息會議變得棘手。《華爾街日報》表示,歐元周四的價格波動,證明歐洲央行願意做出比多數人預期大膽的行徑,不過投資者仍憂慮歐央行未準備好採取一切必須措施。

歐洲央行將於次季末開始購入投資級別的公司債,預料可削減歐洲企業融資成本。不過,歐元區的投資級別企業債的平均收益率,已連續第二年低於2厘,借貸條件頗為吸引,但鑑於經濟前景轉弱,商界仍不大願意借錢投資新廠房或設備。

衡量投資級別企業債風險的Markit iTraxx歐洲指數,已跌至兩個月低位。分析認為,歐洲信貸成本原已很低,再壓低一點作用不大,當消費者需求疲軟時,根本沒需要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去擴充業務。不過由於聯儲局將提高利率,美國的跨國企業可能會鑒於歐元區的低利率優勢而增加發行歐元計價企業債。蘋果、麥當勞等美企去年已發行逾870億(約7509億港元)的歐元計價公司債。

超低息長期化 或延至下個10年

彭博社表示,歐洲央行還沒有敲定其企業債?購買計劃細節,細節將會是央行成功與否的關鍵。迄今歐洲資產支持證券(ABS)市場尚未享受到買債的好處。但在擔保債券市場,歐洲央行比較活躍,扭曲了市場操作,本周拍賣更首次有負收益率的擔保債券。在次級市場,近七成德國擔保債券收益率低於零。彭博社表示,推出更多非傳統工具,可能令資產價格更為扭曲,歐央行須警告區內政府,財政刺激措施將更為重要。不過歐元區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長期維持。德拉吉多次強調利率將長期偏低,彭博社推斷,歐元區超低利率可能延續至2019年德拉吉卸任行長以後,一系列新刺激措施有可能延續至下個十年。

(綜合報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12/news/ec_ecx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645

魚樂無窮:應跌不跌有「景轟」

1 : GS(14)@2016-06-06 03:00:05

經濟學第一課講過,假設需求不變,供應增加,價格自然下跌。甚麼情況下,供應增加但價格依然向上?就係需求增加幅度較供應更勁!新威(058)2月份宣佈「2供3」集資2.1億銀,供股價0.08元,較當時市價折讓逾半。天量新股本周一出籠,股價理應受壓,但離奇的事就在此時發生︰大成交瘋狂炒上,三日合計炒高近兩成,成交創一年新高。應跌不跌,究竟甚麼葫蘆賣甚麼藥?供股結果似乎有啟示︰供股截止時正股較供股價高出一倍,但最後只得19份有效接納,相當於16.6億股或63.4%股權,當中包括原大股東,餘下9.6億股或36.6%股權,則由包銷商金利豐分配予認購人,其中一名認購人持股達19.89%,較原大股東高出4個百分點,變相易手。再睇睇CCASS,金利豐最新持倉由原來14.2%大增至53.6%,可推斷為友好人士持倉,實力強橫之餘,貨源亦進一步歸邊。最重要一點係,雖較供股價高出一倍,但股價依然扶搖直上,回應文首,幕後人士對股份需求極大吧,大執位後市值只得8億銀,絕對係逢低吸納佳品!唐牛
http://www.facebook.com/tongcow88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2/19637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74

廖偉強:今年樓價為何不跌?

1 : GS(14)@2016-09-06 04:29:40

【明報專訊】上年9月樓價開始下跌,在短短的4個月內,樓價下跌約8%左右。踏進2016年,大家都對今年的樓市預測顯得悲觀,大部分專家都估計今年的樓價會續跌,幅度由10%至20%不等。但事實告訴我們,許多人都估錯了。

估計下跌的因素,主要是有關未來的息口將會上升、中港矛盾加劇令香港的經濟轉弱、失業率料會上升、土地及房屋趨增從而令樓價受壓下跌、政治爭拗不斷,以及政府政策會不斷打擊樓市等因素。

綜觀上述的因素,好像沒有多大的改變,那麼樓價為何會反彈得這樣快呢?可能大家忘記了,在樓市身經百戰的業主,大部分都經過1997年及200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每次的樓價都能夠反彈,尤其是在2003年SARS期間入市的業主,在今天的樓價已累積驚人的升幅,他們確實有能力及實力,不會懼怕樓市的短暫變化,大部分的業主選擇持貨,沒有恐荒性的拋售,自然很難令樓價大跌。

消化壞消息 釋放購買力

至於地價方面,麵粉平,麵包才會平,首先目前的土地供應仍然不足,再加上不斷有內地 的發展商來香港投地,他們資金充裕,實力雄厚,爭奪土地,地價很難會平。

除了供應不足外,需求亦正在不斷增加。內地的資金不斷湧入,國內買家入市豪宅及商業項目已不用多說;另一需求的因素,主要是新世代的風氣改變,造就了很多分支家庭的出現;子女長大後,喜歡單獨居住的生活,父母都願意資助子女置業;况且擁有房產是中國人傳統的觀念,磚頭是最佳的保值。此外,離婚或分居的個案亦不斷的增加,也是市場上實際住屋需求的另一來源。

所以,當市場消化完壞消息後,再加上積聚的購買力,在羊群效應的心態下,樓價的反彈力自然理想。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53&issue=201609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513

萬豪﹕訪港非內地客不跌反升

1 : GS(14)@2016-09-24 22:47:15

【明報專訊】萬豪國際昨日招開記者會公布,已完成對喜達屋酒店及度假酒店國際集團的併購,成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團,萬豪國際亞太區總裁及董事總經理施康瑞提到,雖然香港旅遊業仍然處於弱勢,內地自由行數目不斷下跌,但來自其他國家的訪港旅客不跌反升,集團旗下的酒店入住率仍維持80%以上的高水平,故對香港市場抱有信心。

收購合併完成後,萬豪已營運逾5700間物業及110萬間客房。

完成併購喜達屋 成全球最大酒店集團

萬豪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管蘇安勵(Arne Sorenson)表示,是次併購將加強集團酒店的盈利能力,提高營運效率,集團於亞洲和中東及非洲的市場規模將擴大一倍以上,他預計,企業成本協同效益有望達2.5億,同時是次併購將會產生一次性的交易成本,涉約1.4億美元。

另外,喜達屋由昨日起暫停於紐約證券交易所買賣,喜達屋股東將獲得每股21美元現金和0.8股萬豪股份。萬豪國際同時宣布,董事會成員會由11名增加至14名,新增成員包括原喜達屋董事長Bruce Dincan及兩位原喜達屋董事會成員。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45&issue=201609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68

加辣後首周 樓價不跌反升 中原指數逼高峰 代理稱辣招現「抗藥性」

1 : GS(14)@2016-12-03 05:21:09

【明報專訊】政府加辣令成交量萎縮,但樓價升勢仍持續。反映加辣後首周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44.47點,按周升0.27%,僅低去年高峰146.92點約1.7%,幾近重返歷史高位。有代理界人士稱,加辣是「破壞有餘,建設不足」,市場對辣招出現抗藥性,認為樓價難再因辣招受壓。

明報記者 方可兒、劉詠怡

事實上,十大屋苑的成交量於加辣後一個月雖然急跌近一半,但樓價不但未有回調,個別屋苑更錄破頂價成交,如鴨脷洲海怡半島曾以3410萬元、實呎逾2.5萬售出特色戶,創出屋苑新高紀錄。市場更頻現公屋王及居屋王,如筲箕灣東旭苑有單位未補價售689萬元,創全港未補地價居屋做價新高;青衣邨同樣有單位未補地價售335萬元,膺全港公屋王。

反映加辣後一周的中原八大樓價指數,較去年高位相差1.6%至2.7%不等。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報144.47點,按周續升0.27%,較去年高峰低約1.7%,創逾14個月來新高;大型屋苑領先指數CCL Mass報146.13點,按周升0.21%,較去年高峰低約1.7%,創15個月新高。至於CCL(中小型單位)報144.42點,按周升0.33%,同樣創15個月新高,較去年高位低約1.6%。CCL(大型單位)按周無升跌,最新報144.68點,較去年高位低2.7%。分區方面,新界西樓價指數最接近歷史高位,最新報129.33點,按周升0.14%,較高位低1.85%;新界東、港島及九龍CCL Mass分別較高位相差2.3%、2.33%及2.33%。

學者料樓價短期仍高位橫行

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表示,二手盤源短缺,樓市由一手主導,未來樓價走勢取決於發展商的定價策略。不過,一手貨源集中在數個主要發展商,各大發展商自加辣後未有推售大型新盤,預料樓價短期內將高位橫行。長遠而言,影響樓價走勢還有加息、特首選舉等不明朗因素。

施永青﹕加辣破壞有餘 建設不足

地產代理界均認為新辣稅未能對症下藥。中原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施永青認為,新辣稅未能有效調控市場,直指新辣稅「破壞有餘,建設不足」 ,對行業破壞,但不能達到協助年輕人上車的目標,認為政府可推地發展限售予首置客的住宅,不能出租、出售予投資者及外地買家。他又稱,此招比辣招更辣,「但唔係成枱辣餸,只係一碟,其他仲有得食」。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主席謝順禮則認為,市場對辣招已出現抗藥性,新辣稅下樓價未見下跌,內地人卻怕遲買更難入市,故壓抑不到需求。美聯集團董事總經理黃子華預計,新辣稅下盤源更為收窄,樓價勢難下跌,預料本月十大屋苑可能成交量少於100宗。

香港房地產代理業聯會主席郭德亮稱,地產代理業界聯席會議建議政府可分兩期徵收15%印花稅,或由按揭證券公司提供分期供款,協助市民上車換樓。同時又建議將一換一的換樓期內可退稅,由原來的半年期延長至一年期;及建議政府推地時引入限價條款等。

(加辣效應系列之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168&issue=20161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128

湯文亮﹕壓抑投資需求 租金不跌反升

1 : GS(14)@2016-12-28 07:52:58

【明報專訊】政府在11月初,見樓市升勢持續,於是再出新招,擁有住宅單位的人如果再買樓,就要付15%雙倍印花稅,CY直言,該項措施是壓抑投資需求,換句話說,政府是不希望有人買樓收租,以為這樣做,可以壓低樓價,令初次置業者可以上車,就算政府的如意算盤打得響,那些沒有能力上車的人又會如何?如果我話他們將是那項新印花稅的受害者,又唔知道有沒有人相信?CY這一步棋,將會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其實,收租佬是市場穩定劑,如果物業市場沒有收租佬,只有大地產商才有樓出租,租金一定會比現在高很多。現在大地產商擁有的中環甲級寫字樓,租金隨隨便便都要百多元一呎,位列全球第一位。點解會出現這個情况?無他,因為那些頂級甲廈除了由大地產商擁有之外,沒有其他業主,所以租金由大地產商話事,在中環仍然有一些甲廈,雖然不是頂級,但租金不及頂級甲廈一半,原因就是那些甲廈由不同業主擁有,有競爭,租金就會達到一個較合理水平。

因少賣散 大地產商主導甲廈市場

現在有不少停車場拆售,在拆售之前,當然由大業主擁有,由於只得一個業主,租金便由他來決定,月租5000元亦不為過,以一個擁有500個車位的停車場為例,大業主雖然每個收取月租5000元,但只租出了200個,於是大業主以每個100萬元拆售車位,不少人見到每個車位可以收月租5000元,有6厘回報,覺得是一項好投資,結果在短短數小時,所有車位全部售出,當所有車位出售後,停車場車位就不是由一個業主擁有,可能有二三百個業主,那些自用的業主當然沒有問題,那些買入用作收租的業主就要面對其他競爭對手,減租是唯一途徑,於是各位業主鬥減租,得益者就是租客,租金可能跌至3000元,甚至更低。

如果政府立例不准停車場拆售,那些車位租客仍然要付月租5000元,由此可見,買樓收租業主的確可以在租金上起到壓抑作用,政府壓抑投資需求,最後是會令到租金上升,唔知道CY在出招前有沒有想過措施會適得其反?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18&issue=201612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56

林少陽:應跌不跌 證美股處牛三

1 : GS(14)@2017-02-06 07:33:33

【明報專訊】今日是本欄雞年第一次跟讀者見面,祝各位投資有道,雞年大吉!剛過去的猴年,恒指累計上升了超過21%,表現跑贏升值12%的港樓(中原樓價指數)。依此看來,這位「美猴王」不單有助周星馳揚威全球華人圈子,亦是大部分港人的福星(一笑)!

數字歸數字,過去一年受惠於港股「猴年升浪」的投資者恐怕不多,因為去年立春前後正值A股熔斷機制兼人民幣急貶之時,有足夠心血在當時人心虛怯時入市,並一直持有至猴年年尾的投資者,恐怕不多。期間投資者還得捱過英國脫歐公投及特朗普意外當選美國總統的考驗,才能夠像唐僧師徒一樣取得西經修成正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投資者在猴年的投資經驗,相信一樣可以在雞年大派用場。「逢七」之年不一定有股災,但就有很大的機會是波幅大幅上升的一年。投資者務必要事先綁好安全帶,以免中途被黑天鵝三震出局。

雞年伊始,港股連跌三日,似乎是開了一個不太好的頭。然而,正如猴年港股由於起步點夠低,才能夠促成猴年港股累計上升21%的佳績。因此,雞年開局不利,其實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特朗普自上任美國總統以來,已為市場帶來很多驚嚇及爭議(亦可能是笑料,一切視乎你點睇),有趣的是,全球股市似乎當佢冇到。以上周五晚收市的表現看,美股三大指數看來亦已準備好再創歷史新高。傳統投資智慧認為,應跌不跌,那其實是證實了美股正處於無人能阻擋其鋒芒的牛市三期。

美股強勢,未必對港股有利,事關金融市場早已全球化,美股的磁吸效應,短線將減弱外資流入港股的速度。然而,大陸股市表現較港股更差,有利北水南下。

A股疲弱 利北水南流

上周五財新中國1月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表現差於預期,加上小川行長意外收緊銀根,引發A股及港股同步回吐。以消息的負面程度衡量,上周五港股表現其實並不算太差。事實上,雖然1月份PMI差於預期,但是仍然穩企51點,反映內地經濟仍然繼續穩步復蘇之中。

目前港股日均成交金額長期低於700億港元,要在短期內改變牛皮悶局,確實有點困難。不過,從圖1可見,港股成交金額現正處於過去兩年的低位,反映港股現價並無泡沫,後市不應看淡。現時,內地經濟正逐步改善,只欠一個重大的催化劑,吸引兩地的投資者情緒逆轉。

不單港股成交金額持續偏低,恒指的波幅指數,更是過去15年的歷史低位附近徘徊。這樣的困局,料維持一段時間。考慮到今年乃全球政局多變的一年,今年環球股市,應該不愁寂寞。喜歡SHORT Vol (透過發行認購及認沽期貨)賺期權金的投資者,現在係時候收手了。當然,技高人膽大的投資者,可待市場出現恐慌之時LONG CALL,或市况高漲之時,LONG PUT。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61&issue=201702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04

鳴鏡高懸:只升不跌共識已成

1 : GS(14)@2017-04-10 23:35:00

上周發文後,收到不少讀者的反饋,有提供更多打壓瘋漲的建議,也有很久沒通訊的朋友發短訊支持,並希望政府能當機立斷,減少民怨。當然也有反對聲音,甚至人身攻擊,指摘筆者阻人發達,強調筆者是以香港整體長遠福祉為依歸,個人及短線利益不在考慮之列,如果香港樓市能長升長有,筆者肯定是受益者之一。香港人不要奢望在任何其他世界角落,真正能得到和當地人同等的地位和尊重,請不要為短期私利,有意或無意間破壞我們能長遠安居樂業的家園。從朋友圈的行徑及專欄作家的評論,已可以見到一個趨勢,就是「只升不跌」的共識已經形成,市民對政府打壓樓市瘋漲的信心基本上已崩潰,因為過去幾年「信政府的人」,都已經有「現眼報」,政府對濫用首次置業優惠提問的反應,真的使不少朋友對政府的信心跌至冰點。另一個共識是全球各大國政府,為了保持短期經濟增長,已經無所不用其極,當經濟或資產市場出現些微不確定因素,便會搬龍門並出動「核子武器」,把它們拉回上升「正軌」,所以越來越多人相信最大槓桿(maximum leverage)及全數投資(fully invest)房地產是硬道理,並忍無可忍地追入,筆者不反對這邏輯,但現在才以這共識去入市真的是非常遲了(behind the curve)!美國已經開始管理市場對縮減資產負債表的預期,大家真的要控制風險。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0/199851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918

周顯﹕盈警股股價不跌顯強勢

1 : GS(14)@2017-08-04 05:40:09

【明報專訊】我寫過,盛業資本(8469)在近幾年間,乃是我看過實力最強的創業板新股,理由是它成立了兩年,利潤分別是3700萬元人民幣和4800萬元人民幣,上市集資3.7億元,市值是14.8億元,這是創仔格局,主板規模,只是成立不足3年,未符合主板的最低時間要求而已。

創板股盛業資本 達主板規模

因此,我才會說它實力最強,預期它可以在一至兩年之間,轉為主板。而它在上市後的第一天,股價略升了一成,收乾貨後的第二天,股價升了一半以上,然後企硬不動,可知道市場對它的看法,甚為正面。

誰知話未說完,它在周三居然發出了盈警,預期2016年度的利潤比同期大幅減少約50%。看清楚,原來理由有二:

第一,本年度較遲收到地方政府根據天津市在2016年度對保理及其他金融產業投資的激勵政策所給予的政府補貼。

第二,與本公司上市有關的非經常開支。

簡單點說,前者是政府津貼,政府付遲了,但相信遲早可以收到。第二是龐大的上市費用,估計是8位數字,不過這是非經常支出,明年就不用付了。

費用太高 普通上市不划算

簡單點說,這驗證了我向來的一個說法,就是上市費用太高,如果不是為了啤殼、亂炒、轉主板,上市根本就是不划算的事。

從市場觀點去看,在盈警之後,它的股價也沒有太大的變動,可以見得,市場對此根本沒有反應,而我對這股票的觀點,維持不變。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24&issue=201708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61

陳德霖:望樓市只升不跌不理性

1 : GS(14)@2017-10-09 03:20:14

【本報訊】樓市持續熾熱,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近期亦就此頻頻發言,他昨日出席《商台》節目時表示,暫未見本港樓市步入下行周期,還需觀察,惟強調若有人仍期望本港樓價只升不跌,是不理性看法。他重申倘樓市上行風險持續升溫,監管措施會繼續縮緊,意味不排除該局有需要時再推逆周期措施。


有股市及地緣政治風險

金管局至今已推8輪逆周期措施。陳德霖指,現時全球面對的金融經濟風險,來自股市及地緣政治兩方面,前者源於不少企業假設利息難升,後者則是市場假設不會出現軍事衝突,即使有地緣政治風險,也不會對市場構成很大影響,他認為這些假設本身已是風險。對於樓市,他重申若有人認為本港樓價只升不跌實屬不理性,「現在牛氣沖天,所有訊號都看不到,但大家要明白,資產市場有歷史以來都有周期性,升升跌跌是恒常。」金管局早前夥世銀旗下國際金融公司提供10億美元項目融資承諾,陳德霖指外滙基金過去投資基建以發達國家為主,但近年新興經濟體有很多機遇,包括一帶一路項目,故正與多個國家長線投資機構,物色基建項目進行投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1/201694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