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英﹕應跌不跌證巿底硬淨
1 :
GS(14)@2018-01-22 05:16:59【明報專訊】2018年迄今,港股表現比預期更出色,各板塊輪番轉動,升勢欲罷不能;但市場上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不利的信息,投資者不可不防。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債券下挫,造成了股票市場中各類股票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那些對利率敏感的股票,出現了調整,而那些不受利率影響又或者影響較小的股份仍然有力上升,說明股市中就算面對不利的消息仍然並非全面下挫,市底就可以理解為十分強勁,大市將會是大漲小回之局。因此投資者現階段是需要小心但又不至於悲觀,審慎進取是現階段較為理想的取態。
利率趨升對本港地產股並不有利,對科技類股份卻影響輕微,對金融股甚至是有利。在這種環境下,市况出現板塊輪動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並不為怪。市場中永遠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外在環境變遷,就會造成資金流向轉動,股價就會出現你升我跌、你跌我升的現象。永遠沒有可能長升不跌、也沒有可能長跌不升,投資者要順勢而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獲利機會,才是投資王道。如果一成不變,就很容易被潮流淘汰,甚至萬劫不復!
日美縮表下 股市升勢竟未變
市場中不單美國債券下跌厲害,日圓也升得十分顯著,傳聞日本將會縮表,也會令市况出現變動。如果以往有這種情况出現,市場中就必定會導致股價崩潰,但現在已變得截然不同。 現時市場表現平靜,側面上說明了投資信心非常強勁,並不為壞消息所動,究竟是好是壞,現在很難定論,因為還有一個可能是市場中的投資者反應遲鈍亦未可料。市場中永遠都充斥着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這些因素造成的效果,各方投資者只能是片面地解讀和操作,所以投資者一定要步步為營,切勿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如果變成「眾人皆醒我獨醉」就貽笑大方了。
美債下挫,說明了美債並不吸引,加上美國縮表和稅改,在這些大動作之下,未來的市况並不太值得看好。但現在市場中卻應跌不跌,說明投資者仍然眷戀在股市之中,雖然某些抗跌力的低的股份已經下挫,但總體而言,仍是十分「硬淨」,市場中仍然有堅定的投資者在力挺,後市應該仍可看好。
現今市場中最有利的股票,不外乎是不受利率影響的大型知識型經濟股份,另外是在利率趨升之下對業務有利的金融類股份,還有是預測通脹將會重臨而有利的那些資源類股份。過去數年,部分的基金都對傳統的金融類和資源類股份避之則吉,現在勢頭回來了,也無可避免地要出現資金的比例重新配置。要加重這一類股份的投資,就有必要將資金投入到這一類股份之中,造成推波助瀾的效應,進而加速了升勢。這並非在「挾淡倉」,而是「補倉底」。 這些數量有多龐大,其實並沒有人會知道,但一旦趨勢形成, 你補我又補的話,影響將會不容小覷! 投資者在市場中永遠是跟紅頂白,對這一種資金的流動不能視而不見,有機會就可以乘一趟順風車好了,絕不應因為以往的成見就對這種趨勢視而不見,這對投資操作是不利的。
資金重新流入金融資產股
綜觀全球,所有市場其實表現都很強勁。就算面對不利的因素,以往應該要暴跌的現在竟然變成波瀾不興,就算那些科技類股份有所下挫,其實也可能是部分投資者沽貨套現來投資到金融和資產類的股份而已。說到底,其實是資金仍然在市場中流動,只不過是由新經濟股轉到舊經濟股而已。只要資金不死,市場就不會死,這是所有投資者都知道的事。因此宏觀上來看,市况仍然強勁、仍然有力再升!只是選股的模式和以往已經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投資者如何取捨,就要看自己的抉擇了。
市場新模式 敵不動我不動
現今的投資者和以往的操作有了顯著的不同, 以往若有風吹草動,就會先走為敬,但現在卻是敵不動我不動,沒有到達支持位前,就算天塌下來也不怕。但是一旦到了位,就反過來爭先恐後地你走我又走。一是不跌,但一跌就是大跌!這是市場的新模式,如果投資者沒有早作心理準備,其實是很難適應的。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98&issue=20180115
財經評論:只升不跌唔健康
1 :
GS(14)@2018-01-22 06:24:58最近多位基金經理、大行策略師、資深投資者都睇好港股今年表現。事實上,港股今年開局勢如破竹,筆者唔係分析師,無意探究大市仲可以走得幾遠,不過就覺得港股近來只升不跌嘅現象唔太健康。港股去年大漲,但參與嘅散戶唔多,市場仍然理性,未到人人皆股。不過自今年起,港股幾乎日日報捷,市場氣氛漸見亢奮。恒指上周三首次破頂當日,友人傳來手機截圖,發現當日iPhone app store內十大熱門搜尋入面竟然有三樣搜尋係同股票投資有關,反映連番升市下,連無留意開股票嘅市民都開始關注。如果大市往後繼續不斷上揚而無出現較為似樣嘅調整,散戶將更蜂擁入市,到時人人皆股反而會令港股牛市無咁「襟玩」。撇除市場氣氛,望一望恒指月線圖,大市紅盤高開,令恒指喺29997點至30028點之間出現裂口,據一位資深基金經理分析,呢類月線圖嘅裂口係唔會唔補返嘅;另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講過,大市每年低位好多時都低過上一年嘅收市位(詳見本報本月8日及18日報道)。即係話,港股今年內好有可能會見一見二萬九或更低水平,如果大市往後繼續只升不跌,並走到某個高位先插返落嚟,相信到時唔少投資者都幾傷吓。大市升唔停,投資者亦會更貪心,令港股波幅增大,更加難玩。去年港股呈慢牛格局,投資者只需揀定好股buy and hold,在調整時趁低吸納就可享不俗回報。不過,今輪升市頗急,相信往後走勢將加快,亦更見波動,筆者不知道今年還是否適合buy and hold,但投資者需更關注短期市況波動、入市部署上更小心就應無懸念。記者:莫亦熙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2/20282295
蘋果「降速門」遭兩大機構調查 涉延遲公布重大資訊 股價早段不跌反升
1 :
GS(14)@2018-02-04 21:11:44【明報專訊】蘋果將於美國周四收市後公布業績,市場預期它上季盈利將破紀錄,惟業績公布前負面消息頻傳。除日本傳媒稱蘋果已通知供應商在本季將iPhone X產量目標減半,「降速門」事件又繼續發酵。《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由於蘋果的軟件更新會導致舊型號iPhone運行變慢,正面臨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交會(SEC)調查,以查明當中是否涉及證券違規行為,可能增添蘋果面臨的壓力。蘋果早段股價微升0.4%。
監管部門和控方經常會展開一些調查,但不一定向調查對象提出指控,涉及證券的調查往往需時逾1年,暫未知官員為何就一個影響消費者的問題,調查其是否潛在違反證券法規。在此類案件,SEC通常會查找一家上市公司未及時披露可能影響股價的重大資訊而造成的違規問題。蘋果的潛在責任,可能將取決於舊款手機運行速度放慢的影響是否重大、是否延遲了信息公布,或是否有適當機制應對事件。
美司法部證交會介入
蘋果去年底承認,隨着電池逐漸老化,會透過軟件更新放慢舊機運行速度。蘋果就事件道歉,並減價為顧客更換手機電池。自蘋果承認問題以來,股價跌約4%,大部分跌幅在過去一周。部分分析認為,電池問題可能影響蘋果的手機銷量。巴克萊上月的報告預期,由於部分消費者選擇更換電池而不升級手機,蘋果今年的iPhone銷量可能減少1600萬部,令收入減少102.9億美元。
美醞釀立法規定手機電池可拆換
受「降速門」影響,華盛頓州正迅速推動立法程序,爭取為電子產品的維修問題訂立規範。草案認為,倘手機電池被膠水固定於主板,增加拆除和維修的難度,將不合環保和重複使用的原則,主張電池必須可拆卸可更換。草案爭取在明年初生效,或令華盛頓州出售的iPhone等手機出現「拆卸電池版」。美國迄今已有17個州為公平維修進行立法程序。
美國參院商務委員會主席、南達科他州共和黨參議員John Thune曾致函蘋果,要求對方提供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應對顧客對其產品運行的投訴,以及會否考慮對那些以較高價格更換電池的顧客退款。法國巴黎檢察部門1月初宣布就蘋果涉嫌欺騙和蓄意降低產品性能展開調查,有可能對蘋果提出初步指控。
雖然智能手機業務的經營溢利下降,但受惠於記憶體晶片的需求強勁,三星電子仍連續第三個季度盈利創新高,去年第四季淨利潤增長42%至12.26萬億韓圜(約900億港元)。
為吸引散戶 三星1拆50
為應對股價高企不利於吸引散戶,三星電子還批准了1拆50的拆股計劃,股價昨日微升,過去一年股價累計升26%。為保持在半導體市場的優勢,去年三星電子的資本支出達440億美元,超越全球任何上市公司。三星現時每股相當於18278港元,拆細後即等同365.6港元,最少可買1股。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473&issue=20180201
陸振球:樓市如九七出現永升不跌言論
1 :
GS(14)@2018-06-02 15:37:2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244&issue=20180602
【明報專訊】香港接連多日破了1884年以來天文台5月份最長酷熱天氣紀錄,樓巿也繼續火熱非常,差餉物業估價署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75.9點,按月上升約1.84%,已連續上升25個月,並連續18個月創新高,究竟香港的天氣和樓巿,會繼續熾熱多久?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曾指出,當連續比如超過一星期都是好天大太陽之後,大都數人出門都預計會繼續好天氣,而不會帶備雨傘,但如突然天氣變壞,就會狼狽不堪;相反,如果連續多日大雨滂沱,就算天文台預測會放晴,人們也會帶雨傘雨衣出門,極其小心。
當樓價連升25個月以後,很自然現在十個有九個人都會繼續看好後巿,近日更有代理老闆在報章撰文〈樓價永遠不會平〉,原來世上真的有「永遠」這回事?不過,在1997年時,筆者也曾聽過有代理老闆說香港樓價是永遠只升不跌,只有買貴沒有買錯!
近兩年樓價升幅為通脹的11倍
根據差估署的數據,香港樓價在過去兩年平均升38.5%,統計署數據顯示同期香港的個人中位數收入只升18.84%,家庭中位收入更只升了12%,消費物價指數(約等於通脹)更只錄得約3.09%的升幅,即是說,過去兩年樓價升幅是香港個人收入升幅的1倍多,家庭中位收入升幅的2.2倍,以及是香港通脹的11倍有多,大家認為這是合理和可永遠繼續下去嗎?
同樣根據差估署的數據,將截至今年4月的A類型住宅單位,即面積小於40平方米或約430方呎,可視為上車盤,將40平方米乘以該類單位的平均每米樓價,可算出香港的新界、九龍和港島上車盤售價約為557.3萬元、595.1萬元和727萬元(圖1),然後除以中位家庭收入2.8萬元,得出新界上車盤售價約為中位家庭的16.58年收入,九龍上車盤為17.71年,港島上車盤則達21.64年。
新界上車盤月租亦佔逾半家庭收入
採用上述相同計算方法,新界、九龍和港島上車盤的平均月租分別約為1.24萬元、1.52萬元和1.84萬元,約佔一般家庭收入的51%、54%和66%,反映香港巿民不單買樓負擔重,就算是租住上車盤的負擔也相當吃力。
差估署的數據指面積430方呎以下新界上車盤,平均售價也要557.3萬元,原來香港置業也有研究報告指,現時500萬或以下二手物業成交比例,已跌至33.3%(圖2),即現時有三分之二的二手樓成交,樓價要高於500萬元,原來在2012年時,500萬或以下的成交比例高達80%以上!
另外,大部分人買樓,都極少能一筆過付清樓價,所以根據按揭轉介機構經絡的研究,現在按揭平均貸款金額,也升至400萬元以上,在2003年樓巿最低潮時,按揭平均貸款金額只是112萬元左右,即在15年時間升了差不多3倍(圖3)!
大家經常聽到一種說法,說新做按揭的借貸比例只有四成多,又說不少單位已供完樓,但其實借貸比例或許不高,但是每宗按揭的實際按揭借貸金額是愈來愈高,大家不要忘記,現在有部分人士買樓是要透過發展商的高成數按揭又或要財仔入巿,一些要利用「父幹」付首期的,個人的按揭比例雖低,卻可能其實是父母代供,以致出現低借貸的假象。
「父幹」付首期 形成低借貸假象
最近在一個飯局認識了一個來自北京而在香港為券商工作的新朋友,這位朋友說現在從事一般的證券買賣,實在沒有多少佣金可賺,他主要服務內地的客戶,有關客戶最有興趣是參與Pre-IPO和固定收益工具的場外交易買賣,這些業務才有肉食。
所謂Pre-IPO,是一些有上巿潛質的公司,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可以上巿,便先從巿場進行集資,有關資金變相以低價入股,將來如順利上巿,就可以大賺,否則只可收息。
至於那些場外交易的固定收益工具,往往可提供9厘甚至十多二十厘的息率,但當然違約風險會較高,畢竟世上能夠每年穩賺十多二十厘的生意可以有多少,若融資已要如此高息,能生存下去不容易。
然而,近期在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導要去槓桿的形勢下,繼年前以高價在香港搶地的海航系出事後,早前牽頭以402億買入中環中心的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一隻5月11日到期的3.5億美元票息5.25厘的票據尚未兌付,公司僅支付債券在到期日前的應計利息,該筆債券違約已引發交叉違約,旗下兩隻債券已停牌。該兩隻債券分別為2021年到期票息為5.55厘的美元債券,以及2022年到期票息為6.30厘的港元債券,涉及已發行額分別為4億美元及2億港元,公司建議暫停支付2021和2022年到期債券的所有2018年應付利息。公司表示,由於過去兩年中國信貸環境收緊,公司包括銀行貸款和境內發債在內的國內融資渠道受限,導致集團流動性緊張。
事實上,國儲能源早已要將中環中心的權益改由世茂(0813)主席許榮茂和金利豐(1031)行政總裁朱太承接,覺得北水可以無限來港撐起香港樓巿永升不跌的,也應要小心一點。
[陸振球 樓市解碼]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