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讓晶電三大股東和各方客戶都信服身段柔軟的衝突整合者李秉傑


2010-03-15 今周刊





他是台灣少數化工背景出身,卻投 身半導體的工程師,他是台灣科技業少數不靠股權,就能坐上董事長大位的專業經理人,他還是LED上游三次大購併案背後的操盤人,他是最柔軟的巨人——李秉 傑。

 

撰文‧ 賴筱凡、高育文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當多數人都在享受長達九天假日時,有一家公司的員工卻得輪流上班,因為他們的訂單多到連一天都無法休;這家公司正是產能吃緊的 LED(發光二極體)晶粒龍頭廠——晶電。

這是連續第二年,晶電的員工無法好好地休農曆年假。近一年來,LED背光液晶電視(文後簡稱LED電視)發燒,讓LED晶粒產能拉警報,供不應求是整體 LED產業普遍的現象。這也讓晶電董事長李秉傑不得不趕緊在全球各地尋找資金,以備擴產之用,才能讓晶電站在這波LED高潮的浪頭上。

 

協調力

 

三雄鼎立下的最佳潤滑劑

來到晶電拜訪的這天,李秉傑正好出國,晶電總經理周銘俊更是排了好久的時間才能接受專訪。李秉傑與周銘俊的搭配可說是剛好互補,兩個人同時從工研院光電 所,一起進入晶電打拚。擅長行銷、溝通的李秉傑負責業務,周銘俊則專攻研發技術,巧妙地一搭一唱,兩人成為讓晶電坐上現今LED晶粒龍頭的靈魂人物;而李 秉傑,更是台灣少數不靠股權,就坐穩董事長大位的專業經理人。

在LED產業裡面,談到李秉傑,多數的評價不外乎是「他很會做marketing(行銷)」、「他是很客氣的人」。工研院出身的李秉傑,既不像鴻海董事長 郭台銘霸氣,也沒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鐵腕嚴謹,見到人總是掛著笑容的李秉傑,遇到媒體總會回答完每一個問題,讓所有記者都得到答覆才離開;正因為他身 段柔軟,溝通能力強,才能成為晶電三大股東都接受的董事長人選。

然而,你絕對難以想像,出身軍人家庭的李秉傑,在進入晶電之前,卻只是一個懷抱著要在工研院退休,然後再轉教職的工程師,更沒想過要成立公司。

早在一九九六年晶電成立之初,當時為了平衡台灣LED晶粒被國聯光電(日後被晶電合併)獨霸的局面,由工研院提供技術,億光、華興、佰鴻及鼎元等多家公司 共同出資成立晶電;而當年李秉傑正好是工研院光電所光電材料與元件組長,就在工研院力推將技術移轉的大旗下,李秉傑與周銘俊就這樣帶著台灣第一台 MOCVD(有機金屬物化學氣相沉積,LED長晶設備)機台,到了晶電。

有人說,李秉傑是億光、光寶與聯電三雄鼎立恐怖平衡的平衡點,也有人說當年正是因為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不滿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兼任晶電董座,上、下游一把通 抓,讓李秉傑有空間。但不論如何,三大股東都有高度共識,希望由專業經理人來擔任晶電董座。當年曾被諮詢過的前光電所長林耕華想起那段時間,驕傲地說: 「李秉傑是最適合坐這個位置的人選。」對比於國聯光電董事長黃國欣是喝洋墨水回來的材料工程博士,李秉傑則是標準台灣土產的清大化工博士。在當時只有兩家 LED晶粒廠的年代,晶電並非技術領先者,客戶則都以台灣LED封裝廠為主,不像國聯取得西門子的訂單。正因如此,李秉傑謙虛、客氣,身段柔軟的人格特 質,成為他獲得股東青睞的最大利器。

不過,讓公司賺錢,光靠謙虛、客氣並不夠;尤其晶電創立的頭兩年最苦,當時紅、黃光技術不如國聯,又經常因良率不佳讓客戶退貨。「那時候他(李秉傑)最常 跟我講的就是,趕快把技術做起來。」周銘俊一周七天都泡在實驗室,為的就是提升良率,李秉傑則負責跑客戶。

 

遠見

 

明確訂定快速發展方針

但兩人都很明白,光靠著他們自己埋頭苦幹是沒有用的;甚至剛創立的前幾年沒賺錢,還一度讓股東動了是不是要繼續投資下去的念頭。為了公司經營,李秉傑只好 把工研院薪資攢來的房子都拿去抵押,即使後來公司營運好轉,股票上市,「在擴張增資時,股價一百塊我們也得全部都認。」周銘俊不好意思地說,甚至為了增資 認股,還得請求父母親贊助。

當初為了擴充產能,晶電選擇購併作為快速成長之路。一九九四年,晶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吃下當時最大的競爭者國聯,讓國聯董事長黃國欣很不諒解,甚至把 購併矛頭指向萬海少東陳致遠;直到晶電又陸續吃下元砷、聯詮和連勇後,周銘俊才透露,「其實,這些購併案都是李秉傑主導的。」這與市場上所認知的相當不 同。

李秉傑作為晶電董事長,對未來策略規畫相當重視,因為有策略才能執行,執行才能讓公司壯大。所以,李秉傑一一向大股東們分析購併的意義,「他在股東之間折 衝的能力,是很強的。」才得以說服億光、聯電、萬海這些股東們同意。

從化工系出身到投入半導體產業,李秉傑不僅是位記憶力超強的老闆,對數字分析掐得精準,擅長經營客戶關係,更花費相當大的力氣擘畫晶電的未來。「我想,科 技業應該很難再出現第二個李秉傑。」在周銘俊眼中,這位他跟了多年的老闆是很特別的。

在股東眼裡,李秉傑因為身段柔軟,成為三大股東最佳平衡點;而公司夥伴則認為,李秉傑因為善於策略規畫與溝通,成為晶電最佳的董座人選;至於在客戶眼裡, 李秉傑則是最能夠滿足每個人需求的盡職供應商。

 

公平

 

讓搶料客戶都服氣

談到李秉傑,晶電的大客戶光寶執行長滕光中對他只有稱讚,「他是一個很公平的人。」用「公平」來形容李秉傑,似乎很難令人想像。怎樣做才叫公平?當遇到去 年LED電視熱賣,所有面板廠、封裝廠都在搶著要LED晶粒的情況,滕光中說,「你大概就會知道,『公平』是一家供應商最難達到的境界。」早兩年,雖然有 筆電背光模組改用LED的汰換潮,但景氣不好,LED價格急遽下滑,下游廠砍價砍不停。相反的,如今為了搶LED晶粒產能,面板廠都快大打出手了,畢竟今 年超過兩千萬台LED電視的量,讓面板廠搶破頭也要爭這塊大餅,儘管如此,上游廠想漲價還是得要和客戶協商。在市場供需法則裡,買方市場自然是客戶講話大 聲,但賣方市場卻不見得是賣家氣粗。不論如何,李秉傑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把客戶服務得服服帖帖。

談起李秉傑服務客人的一套,他曾經在日本下雪的嚴冬裡,等了兩天就為了要見客戶一面;也曾因為客戶的新廠量產,大老遠地帶著妻子飛到中國出席開幕慶宴,不 喝酒的他,為了客戶面子還待到酒席結束。

然而處處配合、處處幫忙的李秉傑,在遇到大客戶強勢壓價時,卻是相當硬頸,堅持用提高良率替代降價,他曾表示,「客戶砍價沒關係,我們就提升良率,並把 chip(晶片)做到更小。」李秉傑的專業與誠懇,不僅獲得晶電大股東的認同,更讓他成為目前台海兩岸LED產業進行溝通及制定共同標準的台灣代表。

此外,早年工研院與產業界也曾經思考過,由於台灣LED產業上下游都已建立完整,但卻獨缺LED照明等應用的品牌,因此曾積極尋求購併美商奇異(GE)旗 下的照明事業,組成一家大型的品牌公司:當時屬意的執行人選,正是李秉傑,雖然這個想法後來沒有成真,卻可以看出李秉傑在台灣LED產業的重要地位。

如今,LED前景一片大好,至少二○一二年前LED晶粒供不應求已可預見。在集團軍大舉壓境,逼得LED廠紛紛選邊站之際,晶電卻不願被貼上任何標籤。

「我們要做所有人的朋友,而不是去選客戶。」周銘俊這麼說絕不是唬人的,國內一家小客戶證實,即使再小的訂單,只要有緊急的需求,李秉傑都會想辦法調產能 幫忙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李秉傑在業界能夠獲得高評價的原因。

 

堅定

 

不隨景氣和環境起舞

就在李秉傑從全球各地募回資金後,晶電已經站在新一代LED潮流的浪頭上;為了前進中國LED市場,晶電相繼在常州、山東設廠,前者靠近光寶華東營運中 心,後者則與聯電合資成立子公司,上、下游分工。

在LED背光普及化元年,集團軍紛至沓來,不只面板廠要做LED,就連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也要跨足,純LED廠還剩下多少空間?

周銘俊笑了笑,「產業之間要競爭,但不要忘記,我們共通的敵人是CCFL(冷陰極管)。」對於集團軍的跨入,他絲毫不以為意,「我們的目的是把市場做 大,LED市場是大海不是池塘,池塘連一隻鯨魚都養不活,大海卻能養好幾隻鯨魚。」晶電在這波LED革命的浪潮上,更早有自己的步步策略。

除了積極布局中國市場外,晶電去年更透過私募取得泰谷股權,並取得南亞光電一半股權,形成上游結盟的新局面。

當別人大力買進MOCVD機台時,晶電不貿然躁進,保守擴產是因為機台買進來,景氣好能接更多訂單,一旦兩年後供需失衡,多出來的產能就會從金雞母變夢 魘;所以,插旗上游廠商成為晶電的另一策略,透過投資取得產能,讓晶電的成本更低,也讓晶電免於產能過剩的窘境。

面對LED電視引燃的LED大革命時代,集團軍建立自有產能已是趨勢,看著台積電等大廠揮軍而至,周銘俊倒不以為意,「集團軍跨進來已經是不能改變的趨 勢,但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競爭力。」 為了提升競爭力,晶電密集在中國尋覓合作廠商,進一步考慮透過共同投資的方式,與封裝廠、系統廠結盟,就如同晶電一貫的策略,做所有人的朋友。

 

李秉傑 大事紀

 

出生:1955年

 

現職:晶電董事長

 

學歷:清大化工所博士

經歷:1985年 進入工研院光電所,從磊晶工程師作起1988年赴惠普訪問研究1989年回國主持工研院MOCVD及MBE製作光電半導體元件計畫1996年 加入晶電擔任總經理2009年接任晶電董事長

以變革與創新不斷前進

 

李秉傑的經營語錄

不敢做決策,沒資格談變革。

未來十年,LED應用普及要考量成本下降的速度,這將是LED產業面臨的挑戰。

變革與創新是LED產業必須一直不斷走下去的路!

LED晶粒缺貨2012年才會舒緩。

 

晶電大事紀

1996年 工研院提供技術,億光、華興、佰鴻及鼎元等大股東出資成立

2001年掛牌上市

2003年 合併晶茂達,資本額達12.51億元2005年合併國聯光電,四元LED產能躍居全球最大2007年合併元砷、連勇,坐穩LED晶粒龍頭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1

新跑道融資 各方有責 林本利

2011-6-30  NM




機管局建議興建第三條跑道,以應付未來二十年的客運和貨運的需求。興建第三條跑道的造價達到1,300多億元,但估計可以在未來二十年為香港帶來1,600多億元直接及間接經濟收益,五十年的經濟收益更超過9,000億元(以現值計算)。

無可否認,自1998年啟用後,赤鱲角機場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令香港可以維持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的地位。倘若當日港人盲目相信中方的說法,以為港英政府興建新機場,是為了花光香港的儲備而叫停有關工程,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經濟損失恐怕非常巨大。

不錯,赤鱲角新機場啟用初期,確實出現過不少混亂,令航空公司和旅客感到不滿。加上97年後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所影響,經濟低迷了好幾年,新機場的客運和貨運表現較預期遜色得多。

2003年,特區政府眼見財赤連年,每年達到600億元,有意出售資產套現,當中包括機管局私營化計劃。當時筆者隨即指出,機管局每年盈利只得5億元,以政府的股本投資360億元計算,股本回報只得1.4%,根本難以吸引投資者認購股份,未具備上市條件。

後來政府花費公帑找財務顧問研究機管局上市,所得的結論和筆者一致。當時財務顧問建議機管局舉債60億元歸還給政府,令政府的股本由360億元減至300億元,達至一個所謂「合適」的資本結構,方便日後上市。

香港經濟自2003年下半年起急速反彈,機場的客運和貨運量錄得可觀增長。估計截至今年3月的財政年度,機管局的營業額會突破100億元,稅後溢利超過 40億元。以政府300億元的股本投資計算,股本回報達到13%以上,回報算是十分不錯,這還未計政府每年收取近20億元的機場離境稅。

以現時機管局的財務狀況,肯定已具備上市條件。但現時特區政府坐擁6,000億元儲備,與2003年的財政狀況不可同日而語。另外,自港鐵(前身地鐵)於 2000年上市後,便不時出現政府角色衝突的問題。政府制定房屋和運輸政策時,到底是要保障公眾利益,抑或要兼顧港鐵小股東利益呢?

因此,筆者以為政府毋須透過將機管局上市,去為興建第三條跑道融資。政府保留機管局的股權,每年將收到的股息用作再投資。假設機管局每年派息30億元,未來20年政府的股息收入共600億元,接近興建第三條跑道所需的一半資金。

此外,機管局可以由政府擔保,發債200至300億元,將籌得資金用作興建第三條跑道。政府可以考慮調高機場離境稅,或者徵收機場建設稅用作融資;亦可以將每年接近20億元的機場離境稅,部分用作興建新跑道。

除了政府將股息注資,發債和向旅客增加使用費外,機管局亦應檢討機場的各項收費,包括飛機升降費、停泊收費和保安費等,並且引入拍賣機制,去分配較佳的升降時段,避免出現納稅人補貼航空公司賺錢的情況。

去年國泰航空的稅後溢利高達140億元,當中不少溢利是來自香港的業務。現時機管局的整體收費,普遍低於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甚至要依靠商鋪及寫字樓租 金補貼。機管局檢討收費,讓各間航空公司承擔部分興建新跑道的財務責任,亦藉此顯示各公司對此龐大建設計劃投下信心的一票。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6

黑石退出戴爾競購戰,黯淡前景引各方觀望【更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063

本週五Dell股價已經下跌至13.40美元每股,低於Micheal Dell和銀湖投資的13.65美元的報價。由於之前黑石退出對Dell的競購,原因是看空未來PC業的發展以及Dell日常運營收入在未來的預期的大幅下滑。去年七月Dell預測其下一年運營收入會達到56億美元,但今年三月的預測僅剩30億美元。

這一行動也被分析人士看做對PC也風向標式的打擊。

據悉,參與競購的另一方華爾街巨富Icahn對該筆競購目前也持觀望態度。此前他提出的交易是以15美元每股收購該公司58%的股票。有消息甚至認為Icahn不會繼續跟進該筆競購。

同時由於Dell的未來的日常運營收入預期大幅下滑,加之業界前景暗淡,預測認為銀湖方面不會再進一步提高報價,外部一些大股東希望提高收購報價的願望很可能就要落空了。


黑石集團決定退出對Dell公司的競購,這距離他們加入到這場爭奪戰還不到一個月。那麼,目前還在爭奪Dell的可能只剩下這家PC製造業巨頭的創始人牽頭的同盟和另一位私人投資者了。

黑石之前曾提出244億美元的報價,如果這個報價被接受的話Dell也不算是完全的私有化,會有一部分股權依然留在公開市場交易。

根據接近該事件的人士透露,黑石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不外乎是覺得未來PC市場前景黯淡,這在Dell的日常運營收入上也有所體現。

而IDC的報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報告中IDC表示:

PC出貨量在第一季度同比下滑了14%,而Dell出貨量同比下滑11%。

黑石從4月8日開始也在自己做一些調研,他們在德州奧斯汀聚集一批業界專家同Dell管理層接觸並組織考察和模擬其在未來的收益前景。

從結論來看這家華爾街巨頭眼中的Dell顯然比擅於投資科技公司的銀湖投資眼中的Dell更具風險。(銀湖聯合Dell創始人私有化Dell公司。)

在一個衰落的行業,私有化一家企業所能帶來的好處在黑石看來變得不再那麼明顯了。

這將令Dell創始人和銀湖投資聯合收購Dell的前景變得明朗起來,他們希望一鼓作氣以13.65美元的報價完成競購,但外部投資者在渴望一個更好的報價。

目前還有幾個Dell的大股東對於這個競購方案感到不滿。

其中一個便是東南資產管理公司,他們是目前戴爾最大的外部股東,持有Dell超過8%的股票,也一直站在Dell創始人的對立面。他們最不滿的是對Dell未來收益的低估。

東南資產甚至考慮過要加入到黑石的陣營幫助黑石贏得對Dell的競購,相信黑石的退出對於他們是個不小的打擊。

另外,Dell會對為黑石提出正式報價支付2500萬美元的酬勞。

黑石退出後,競購方還剩下Dell公司創始人Micheal Dell和銀湖投資結成的同盟,以及Carl Icahn。創始人競購方根據之前和Dell公司達成的協議,他們已經不能退出競購,一旦退出,Dell公司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強制要求以每股13.65美元完成交易。

與此同時Icahn得到美國監管許可可購買最多25%的流通股。但Dell公司方面在16號表示他們已經與Icahn達成協議,後者最多持有不超過10%該公司股票,同時與他人共同持有不超過15%。

目前交易各方都未發表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2

股票市場的特徵和各方參與者強弱分析(投資認識系列之2) 寧遠之尚

http://xueqiu.com/7747231609/39839967
一、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是上市公司來這裡向投資者集資的地方,股市又是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相互轉讓股票的地方。
一個經營中的公司一旦上市了,它就是一個公眾的公司,是社會公眾一起擁有這家公司,但因所佔份額不同,有的是擁有經營決策權的大股東(他們原來就是這家公司的經營者,上市後也還繼續經營管理著這家公司),多數是不能進入公司懂事會的小股東。
一定數量的股票對應著一個上市公司一部分的權益,擁有公司與股份相應的資產份額,享受公司每年的分紅,股東大會上享有表決權。
 
二、股票市場與其他現實中的市場有什麼不同?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菜市場(農貿市場)、一般商品市場、超市售賣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到的,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我們是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花錢消費,我們認識那些東西,我們知道為什麼要買那些東西。另外,市場中的商品銷售者,如商販、商店和超市經營者,他們從批發市場或者生產廠家進貨,在零售市場賣貨,一般情況下,批發市場價或者生產廠家的出廠價便宜,而零售市場價格要高一些,商販和商場經營者通過市場的銷售活動,賺取批零的差價。
現實中市場的特點,一是,買賣雙方均瞭解買賣的東西,二是,買賣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會明確分開,賣的角色是商販、商店和超市經營者,他們從事銷售活動是為了獲得利潤,而批零之間的差價的存在,使他們理論上存在獲利的空間,而且經營者銷售快,資金周轉快,會帶來更多的利潤。市場中買的一方是消費者,他們通過購買付錢而得到生活所需的商品。三是,一般商品市場交易行為是直接的,買賣雙方直接接觸,付款拿貨。即使現在的電子購物,還是消費者與商家通過網絡直接接觸,再通過快遞送達。
 
那麼股市呢?股票市場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場,而是金融市場,比較而言有以下特點:
 
第一,標的物特殊,
股市中買賣的不是實物,而是股票,股票是投資者向公司提供資金的權益合同,是含有公司部分所有權的憑證。權益是個較為抽象的概念,認識它並不象認識一種商品那麼簡單。
我們在股票市場上交易的股票,其核心(真正的標的物)是被分成很多小份的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還在進行著正常的經營活動,每年有不一樣的業績,可以為股東帶來利潤(或虧損)和分紅。好的上市公司能為投資者帶來不斷增長的盈利,並通過分紅每年為投資者帶來現金流。而評估一個上市公司的價值(為股票定價)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買賣角色含糊與重複,
股市中誰是賣股票的,誰是買股票的?炒股這個概念,早已經使人們忘記了這個問題,絕大部人認為我們是又買股票,又賣股票,賺買賣股票的差價,所以才叫炒股。可是股票的源頭來自何方呢?誰是股市中真正的賣方,誰是股市中真正的買方?,各方為何到股票市場來交易,我們買賣股票的差價實質來自哪裡?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放在後面寫出來。
 
第三,中介服務機構的存在
和所有市場一樣,股票交易也要有交易場所,中國的股票交易場所有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但不同於商品市場的是,股票是抽象的有價證券,交易要成立,需要通過中介機構。上市公司通過中介券商的輔導才能上市,到股票市場集資,投資者要通過中介券商開證券戶,才能進行股票交易。由於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上市公司需要遵守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定期向社會公佈公司的經營情況,股票市場還需要有許多其他的中介服務機構,如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券信用評級機構、保管客戶資金的第三方存管銀行等。股票市場上中介機構的存在,對股票交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投資者的股票交易。
股票市場還有一種特別的角色,它介乎中介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那就是基金。投資基金本來是代表投資者的,他們也理應代表投資者,但是很多基金的成立來自於券商,就目前的狀況,我更願意將他們劃入中介服務機構。
 
三、股市上流通的股票源頭在哪裡
 
股票的源頭大致來自四個方面:
1、市場產生的股票,
A、當一個上市公司上市時,向市場的投資者融資,所謂發行股票,就產生了一定數量的股票,這是投資者向上市公司湊的份子,股票是投資者向上市公司湊份子出了錢的證明;
B、增發股票,性質差不多,也是向市場融資產生的股票;
C、發行可轉債,由債轉股產生的股票,債轉股後也相當於上市公司增發了股票。
D、以其他方式發行的股票(如配股)。
2、上市公司用積存的公積金、未分配利潤之類,作為分紅分給股東的紅股;這類多出的股票可以理解為只是將原來的股份浠釋了一些;
 
3、上市公司原來的大股東,公司上市時,他們理論上已經將公司賣給了公眾(所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向社會公佈公司的經營情況),但他們還擁有控制上市公司經營權(經營活動)的大量股份,他們的股份經過某些限制後是可以流向股市的。另外,上市前其他公司股份持有人(如風投資金),他們也是公司上市後市場交易股票的提供者。
 
4、為了鼓勵上市公司的中高級管理層提高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時會通過股東大會,有條件地給予他們一定數量的股票期權,當後來的業績達到條件的要求時,他們兌現期權後產生的股票。
 

四、股票市場上的重要角色

 
1、誰是股票市場的買方,誰是股票市場上的賣方?
從股票的源頭總的來看,上市公司上市前的原股東(包括公司原來的經營者,中途加入的風險投資者如VC及PE等),從股權激勵中獲得低價買入股票權利的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層,才是真正的股票市場的賣出方,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整體,是股票市場的真正買入方。
 
2、賣出方為何到股市賣股票?
賣出方本來經營著一家運作良好的公司,公司上市意味著公眾投資者的加入。比如我們通常見到的賣出方賣出20%左右的股權(也就是原來佔100%股權的賣出方,上市後變成佔80%),上市公司獲得大筆流動資金,使企業能更好地經營和發展。公司上市時獲得資金,回報以未來公司的經營收益。
作為賣方,他們的構成,主力就是企業主,還有幫助他們的風投基金(VC),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企業的高(中)級管理層,他們本身非常瞭解自己經營中的企業,受教育水平整體高於買方,股票市場上的運作會更容易得到專業人士的幫助,在上市前及上市後他們都管理並控制著企業,他們瞭解企業。對企業(股票)的定價具有明顯的優勢,是買賣中處於強勢的一方。
 
3、作為買方的投資者,
 
投資者投入資金,以換取上市公司未來的回報。就普通常識而言,這個交易中,股價定價高了,對賣方有利,定價低了,對買方有利。本來交易行為均為雙方自願,太低賣方不願意賣,太高買方不願意買,交易就會達不成。股票市場的發展表明這種交易協議總能達成,即能滿足雙方的意願。
 
但是事實上我們在股市上見到的現象卻和我上面的基本認識有很大差別。
(1)、有很多未上市公司想上市,排著隊(那怕排到N年以後)爭取上市,在A股沒有嫌上市股價太低而放棄上市的。通常情況下,這表明上市對原經營者(賣方)明顯有利,同時也表明對買方不利。
(2)、作為買方,一方面說大量IPO是到二級市場圈錢來了(對此非常反感),所以一暫停新股IPO,股市能在歡樂中上漲,新股一旦重新開閘市場就會恐慌性地下跌,這好像市場怕新股IPO。另一方,當新股真的發行了,無論再高的發行價,在一級市場也能發行出去(2013年之前),而且在二級市場破發佔比極其稀少;2014年恢服新股IPO後,新股在二級市場上市的第一天,基本都在44%的幅度漲停,然後再看後面有多少個漲停板。這樣的反應表明市場是非常歡迎新股發行上市的。幾十倍、超百倍市盈率的天價次新股比比皆是,如此高估值的股票卻還能往上漲,不斷創出新的高估值。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顧天價買入新股票,是因為股市投資,迷霧重重,既有原本概念上的投資者,更多的是到股市來賺快錢的炒股的股民。炒股的股民,是對盈利賺錢是最渴望的,也是各方博弈中最為弱勢的一方。
二級市場投資者中,當然有不少懂得投資的專業投資者或者是炒股高手,但我國A股市場投資的主力軍還是大量投資專業知識缺乏的散戶(市值50萬以下的戶數佔98%以上),所以買方主力基本上由中下層打工一簇構成,對社會經濟現況的瞭解及投資知識的撐握上相對缺乏,對一個企業的整體認知水平,對企業(也就是股票)的定價上一般缺乏這個能力,所以是極不對稱的弱勢一方。
 
4、作為中介的第三方,他們是為市場提供專業服務的
在買賣雙方對信息的瞭解及定價能力都極不對稱的情況下,要使買賣較為公平,就需要第三方來起作用。第三方主體是專業人士,由專業機構來確認賣方的初次招股書及後期的定期報告內容準確真實,他們是否有保留意見,比如律師的意見、會計的審計意見和保薦人的意見。還有券商對上市公司的評估,評級報告,使買方一定程度上能瞭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此外,還有中介服務機構直接為投資者理財(基金和券商的集合理財)。
 
在買、賣及中介三方對股市的認識水平上,最專業的是中介方,當然,最有本領的也是他們了,特別在中國。因為中介方能化腐朽為神奇,能變出錢來滿足各方對利益的訴求。
買方為什麼投錢進來,那是為賺錢啊,而且是要快賺錢,多賺錢,所以賺錢的多少最好不是用百分比來計算,而是用倍數來計算。
賣方呢,公司上市的時候就從股市中集了一大筆錢,不過那次集到的錢沒有放進原股東的口袋裡,而是上市公司用的。上市公司價格(股價)的上升,才是他們身價財富上升的源泉,因為現在一般的公司上市,原股東們在上市後還保留著70%幾到80%幾的股份。當原股東的股份上市流通的限制解除後,能以較高的價格在市場上的賣他們的部分股票,才是賣出方非常期盼的事情。
要同時滿足買賣雙方的願望,推高股價是最有效的方法,隨著股價的升高,中介機構不僅獲得發行股票的收益,還有投資者活躍交易的手續費收益,新增業務融資融券的收益,資管管理費和業績提成的收益。
所以,新股、次新股維持高市盈率,就是我們的A股能滿足各方利益的最神奇的法寶。新股最初幾年能維持高價,買方股民因股價升了,他們爽了,賣方及時賣出上市前的股份,兌現早期投入的收益(控股股東只兌現部分股權就能收回投入成本了。),他們當然也爽了,中介券商們從買賣雙方都得到好處,券商理財、基金,在股票輪動中,此起彼伏中,管理費,業績提成,提供服務的其他機構,都賺錢了,中介們當然也爽了。只是熱鬧過後,時間長了,次新股變成老股了,怎麼維持高股價呢?順其自然吧,你會看到,明明不少上市公司業績上去了,股價卻下來了。但是當股價下來的時候,以前各方的利益結果卻大大的不同。作為中介方群體,錢收了就收了,他們收了這批還有下一批,反正總有新股上市,老股不活躍了,總能再鼓起一些活躍的股份,該收的費用還會繼續收;賣方呢,高價賣出的股份,兌現的錢,又做其他投資去了。只有作為買方的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股民)群體空歡喜一場,水中月,鏡中花,升上去的市值又掉了下來,而且比原來少多了,別人爽了的錢來自哪裡?就是他們原來手上的投資啊!
 顯然,目前新股次新股價格過高和交易太過活躍的現狀,會造成買方利益源源不斷地流向賣方和中介方口袋,而二級投資者總體從投資中獲得的利益----分紅,太少,投資者一年從上市公司獲得的分紅總低於或者遠低於他們一年付了的印花稅和交易手續費。為什麼在自願買賣的股票市場會出現這樣的奇異現象?
會有幾個人在問,是什麼原因,二級市場的股民,為什麼樂於以天價買新股次新股呢?那些高市盈率的股票怎麼能賣出去的?
 
對於中介方,我在網上搜到一段話(出處待查),很有意思,也許能有助於我們對中介特殊作用的理解:
「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市場中扮演了信息生產人的角色。在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中,銀行自己生產並消費信息,並將自己財富投資到其擁有特殊信息的資產中以解決家庭和廠商所面臨的道德風險和信息成本問題。而在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中,由於信息處理方面的規模效應和信息生產技術上的專業性特點,主要由審計師、承銷商、諮詢機構等市場中介承擔信息生產和認證的功能。與銀行同時作為信息生產人和消費人不同,審計師、承銷商等中介機構自身並不直接消費信息,這可能引發中介機構的道德風險,進而影響信息的質量。」
 
這段話說,證券市場的中介機構自身並不直接消費信息,那麼他們提供的信息誰消費了?當然是買方,就是投資者(或者股民)了。我們消費了信息,我們付費了嗎?好像沒有,只是這些來自社會各處可能含有道德風險,一些質量可能有問題的信息會影響著投資者(股民)的決策,也許相當多的投資者(股民)通過另一種形式----最終的虧損----付費了。
 
市場上流傳廣泛的投資理論,理所當然的炒股理念,有太多的東西令人懷疑,以短期利益為爭取目標的思維方式佔據著這個市場主導的地位,但這些理論、理念不利於投資者,最終也不會有利於股票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很不完美的市場現狀,增加了對投資者的磨礪,也促成我的思考,磨礪不斷,思考不止。
 
 
寧遠之尚原創,雪球首發。2015-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38

台灣政治獻金管最多 各方都為難 以子之名捐款竟也違法 還得挨罰

2015-09-28  TWM

去年大選落幕至今,監察院竟還在查北市長柯文哲收受的政治獻金,甚至向內政部索取捐款者的生日,逐筆清查未滿二十歲的捐款人,如此曠時費工,全都因為《政治獻金法》管太多。

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的九合一大選,落幕都快滿一年了,監察院至今仍在追查台北市長柯文哲違法收取的政治獻金。導演洪淳修去年應邀到柯文哲競選辦公室座談,當時他以剛出生兒子名義捐出出席費一千六百元,近期卻被監察院通知,未滿二十歲者不具投票權,依法不得捐政治獻金,可能挨罰捐款金額兩倍。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只因柯文哲早按規定在半年前將競選時的政治獻金申報完畢,監察院至今還在查,據媒體報導,原因竟是監察院花了兩個月逐筆清查捐款人生日。

原來申報表格中,捐款人僅須留姓名、電話、地址和身分證字號,乍看之下難以辨識年齡,監察院在彙整身分證資料以後,向內政部索取捐款者生日,再交由財產申報處一一比對,全都是因為《政治獻金法》當中規定不具投票權之人不得捐贈政治獻金。

捐款者、受贈方都覺得頭大經查,各民主國家對於政治獻金的個人捐款者,幾乎都無年齡等關乎人別的規定,僅美國禁止父母以子女名義捐款,但十八歲以下之未成年人可依其意願捐款,惟有台灣訂出年滿二十歲之本國公民,即「具有選舉權之人」的門檻。

如此規定,除了讓依法執行的監察院飽受罵名,也讓捐款者、受贈方都覺得頭大。《政治獻金法》第七條就洋洋灑灑列出十一種人不得捐贈,民眾很難在選戰熱烈氛圍下、掏出鈔票支持前,逐條細查。因此,如前所述的導演可不是遭罰個案,另有大學生同樣收到監察院去函,只因去年選前捐款時,猶未滿二十歲。

個案層出不窮,即使是擔負查核責任的參選人,也很難從筆數龐大的小額捐款中,抓出不符資格的捐款者逐筆退還。

監察院副祕書長許海泉表示,若接受未成年人捐款,未能於法律規定期內返還或繳庫,就有可能被罰二十萬至一百萬元。不過,身為執行單位,他直言,現行《政治獻金法》「很嚴苛」,已建議修法改為「六萬至一百二十萬元罰鍰」。

「《政治獻金法》的規定若引發很大的爭議,就應該修法。」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直言,現行法條規定如此,監察院僅是執行單位,卻搞得裡外不是人,顯然,法條有其檢討必要性。

個人政治獻金是公民表達好惡、影響或接觸政治人物的方式之一,民主國家多視捐贈政治獻金為公民權的行使,個人捐贈政治獻金的條件適度鬆綁,避免「管太嚴」才是民主趨勢。

撰文 / 陳柏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99

“應對疫苗短缺 需要各方合作” 訪原美國疾控中心國家免疫項目負責人蘭斯·E·羅德維爾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39

蘭斯·E·羅德維爾 (who中國官方博客/圖)

美國實施疫苗儲備計劃,優先儲存那些使用範圍廣且只有一個廠家生產的疫苗。

與南方周末記者交談時,蘭斯一直強調,中國的預防接種其實比美國覆蓋面更廣——美國並不存在惠及所有適齡兒童的一類疫苗,只有符合特定條件的人群才能得到政府免費疫苗。

但美國在管控疫苗數量、防止疫苗短缺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借鑒。大量文獻顯示,美國學者很早就開始研究疫苗為什麽短缺、怎樣才能防止短缺,而美國的疫苗儲備計劃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開始。

美國是如何應對疫苗供給危機的?南方周末記者為此采訪了世衛組織中國代表處免疫規劃專家、原美國疾控中心國家免疫項目負責人蘭斯·E·羅德維爾(Lawrence E. Rodewald)。

南方周末:在美國疾控中心任職期間,您是否經歷過疫苗短缺?

蘭斯:2000年,我成為國家免疫項目部門負責人,那一年美國出現了大規模的疫苗短缺,麻疹、水痘、白喉等,這些不同種類疫苗在同一時間發生短缺,簡直是一場災難。

後來我們了解到,那次大規模短缺是因為FDA對疫苗生產企業的質量要求提高,企業需要停產做技術改變,再重新生產,這種間歇性停產造成了大規模疫苗短缺。

還有一次是在2008年,美國一家大企業的生產線出現問題,一年內無法生產HIB疫苗。當時還有另一家公司也生產該疫苗,但遠不能滿足全國需求。HIB疫苗因此短缺了兩年。

南方周末:當時你們是怎麽應對的?

蘭斯:拿2000年的短缺來說,剛開始我們是有一些儲量,不過很快就被用光了,此時疾控中心必須做出一些臨時的建議和調整。

比如美國學校規定,學生必須註射某些疫苗,才能入學。我們提醒一些州,必須改變他們的入學標準,讓暫時沒有註射疫苗的孩子入學,並且在疫苗恢複供應後,保證他們去補充接種。

當破傷風疫苗嚴重短缺,我們不得不停止給青少年做日常免疫,只將這批疫苗用在急診室。

南方周末:如何建立有效機制來應對類似的短缺?

蘭斯:應對疫苗短缺需要各方合作。2000年後我們開始建立溝通機制,疾控中心和FDA互相派人參加對方的會議,隨時監控短缺的情況和持續時間。

相關企業也得參加這些會議,一旦某些質量標準發生變化,企業不應該感到驚訝,因為他們可以提前知道這個會發生。在應對短缺的時候,企業也得隨時通報未來數月能生產多少疫苗,以便我們設計臨時的免疫計劃。

此外,FDA和疾控中心都有一份疫苗短缺名單,這份名單是在網上實時更新的,名單後會說明疫苗短缺的原因。

我們還開發了一個疫苗儲備計劃,儲存足夠供應六個月的疫苗,優先儲存那些使用範圍廣並且只有一個廠家生產的疫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36

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 各方高度評價習主席講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19300.html

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 各方高度評價習主席講話

一財網 章軻 2015-12-01 09:25:00

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

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

習近平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20多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仍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巴黎大會正是為了加強公約實施,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解決方案,探索人類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和治理模式。

習近平引述法國作家雨果的一句話:“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表示只要各方展現誠意、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巴黎大會一定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習近平再次代表中國政府承諾,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習近平同時表示,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為加大支持力度,中國在今年9月宣布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將於明年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並幫助他們提高融資能力。

習主席的講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和評價。1日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級經濟學家盛馥來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用了一句簡短的話高度評價了習主席的講話:“實實在在的承諾。”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對本報記者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表明了中國是帶著誠意、希望和自信來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他也為中國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勾勒出了清晰的政治意願。”

盧思騁說,“近年來,習主席多次就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發表講話,同時他還活躍於國際舞臺,與多個重要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應對氣候變化簽署聯合聲明,這表明中國期望在巴黎達成協議。WWF對在巴黎達成氣候協議持樂觀態度。”

盧思騁認為,在中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也取得了重大進展,2020年前的氣候承諾正在全面兌現當中。今年6月,中國提出了2030年氣候目標,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於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中國正在切實推進國際氣候制度向前發展。

對於中國政府將在南南合作推進的各項業務,盧思騁表示,這表明了自去年9月份宣布建立基金以來,中國政府言出必行,眾多切實的準備工作已經在展開。WWF期待更多細節持續推出,也相信中國以自願和雙邊模式推進的南南合作,會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公約》下所獲支持的重要補充。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在此間表示,雙邊協議促多邊談判,中美、中歐、中英、中法等已就共同推進氣變談判進程達成共識,在大國引領下,全球低碳轉型發展將走向後巴黎時期。在新發展模式下的全球氣候治理,將超越巴黎協議,塑造新的發展方式(生產+消費+貿易)、合作方式和治理模式。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主任董戰峰表示,中國是發展中大國,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實施低碳基發展戰略不僅是中國對全球氣候安全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中國政府已經將應對氣候變化全面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戰略。

董戰峰介紹,自2009年向國際社會宣布到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以來,中國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增加森林碳匯和推行碳交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動。通過艱苦努力,截至2014年底,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9.2:42.6:48.2,產業結構調整對碳強度下降目標完成的貢獻度越來越大。

“十二五”前四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3.4%,相當於減排14億噸二氧化碳;2014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累計下降15.8%,“十二五”有望超額完成下降17%的目標;中國自2005年以來,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占全球增量的42%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億千瓦,占全球比例已達四分之一,總投資占比世界第一;“十二五”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1.2%,比2005年提高了4.4%,中國已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中國的碳匯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2014年我國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了21.88億立方米,遠遠超過對外宣布的15億立方米承諾目標。

董戰峰同時表示,中國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仍處於高碳水平,這對下一步向低碳基的綠色轉型而言是一個巨大挑戰,傳統模式的固有慣性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中國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優化調整的難度較大,需要中國在煤炭的清潔利用,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方面有更大的投入和努力。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74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幕 各方博弈減排雄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9009.html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幕 各方博弈減排雄心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1-30 22:25:00

嚴格掌控談判時間節奏避免節外生枝,並呼籲各國在談判期間繼續提高其減排目標,成為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COP21)開幕的雙重主題。

嚴格掌控談判時間節奏避免節外生枝,並呼籲各國在談判期間繼續提高其減排目標,成為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COP21)開幕的雙重主題。

當地時間29日晚間,COP21在大會開幕之前已經提前半天召開《德班平臺》工作組(ADP)會議。會上法國外長暨COP21大會主席法比尤斯尤其強調了會議紀律問題,即為了避免出現以往的混亂情況,保證大會可以如期在11日結束,必須在“第二周中期完成談判文本草案”。

同時,在COP21開幕當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知,共有184個國家向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UNFCCC)提交了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計劃,覆蓋了全球超過95%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然而上述目標仍不能令全球氣溫升高維持在兩攝氏度度的目標內。

法比尤斯為此呼籲各國政府進一步提高減排雄心,“氣候變化的威脅如此之大,我們已經不能滿足於僅僅達成一個最小程度的協議。”

目前,就本報記者所看到的“77國集團(G77)+中國”在會前所作出的聲明和呼籲,發展中國家也認為,制定2020年的目標對於巴黎COP21是否可以成功達成成果至關重要,且將為2020年後的減緩和適應行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周中期完成談判文本草案

法比尤斯為各位ADP談判代表直接設下詳細談判時間表,指出如果想要COP21不超時閉幕,並達成巴黎協議,必須在第二周中期完成談判文本草案。針對此前在COP會議中一些有爭議的“暗箱操作”模式,法比尤斯亦承諾,所有的文本都將是與同利益攸關方商榷的結果。

不過法比尤斯提醒各位談判代表,“將不會有意外出現,我也要求你們能同樣做到這一點。”

目前,有150位政府元首或國家首腦赴COP21參加大會開幕式並致辭,而法方希望這種政治意願可以在兩周的談判中轉化成切實的推動力。

法比尤斯強調,ADP工作組依然需要達成一個有法律約束力(在2020年之後生效)的協議,第一周將準備草案文本,第二周將觸碰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敏感議題。

具體而言,12月3日晚9點是本輪談判的第一個節點,屆時必須結束討論,並在4日早晨8點,準時向各締約方提交一個“完整並經過複審的草案協議和決定”。

在12月4~5日期間,各締約方將在聯絡組中繼續完善草案,並在5日前敲定草案,將草案如期呈交COP,保證在第二周部長級高層會議開談時,一份完整的草案可以擺在各位部長面前。

如何提高減排雄心

經管有前車之鑒,法國主辦方想法設法在程序上減少浪費時間的可能性,不過在實質上,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的談判立場並未出現重大彌合。

從“G77+中國”的聲明中可以看到,在提高減排雄心以及對資金承諾方面,發達國家並未回應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訴求。

上述聲明表示,發達國家在減排方面應當到2020年,將減排目標至少提高25%~40%。同時,到2020年如何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仍未出現具體方式,且在2020年之後,如何持續提供氣候變化的融資,也無法提供任何可預測性。

目前有多種方式通過疊加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INDC)後,計算剩下的減排缺口。

此次UNFCCC的報告涵蓋了147 個UNFCCC締約方的119個國家自主貢獻,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所有發達國家和四分之三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排放了86%的全球溫室氣體,幾乎是世界上第一個要求工業化國家減排的國際減排條約——《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的四倍。

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這些國家自主貢獻將使全球人均排放量到2025年減少8個百分點,到2030年減少9個百分點。除了人均排放,UNFCCC報告還顯示,由於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預計2010~2030年的排放增長相比1990~2010年將減少約1/3。

UNFCCC預測,146個國家自主貢獻能使全球升溫幅度到2100年控制在2.7攝氏度。

一位常年參與談判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因此每5年一次對減排目標的審議變得尤為重要,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達到在兩攝氏度之內的目標也是一個動態過程,當然如何解讀技術路線圖,現在國內外都有不同看法。

因此,中法之間在法國總統奧朗德法華期間所達成的聲明也被法方看為是傑出之作。《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指出,中法雙方同意巴黎協議應規定締約方制定、通報、實施並定期更新國家自主決定貢獻。

雙方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盤點的結果將為締約方以國家自主決定的方式定期加強行動提供信息。

同時,中法雙方還強調有必要在巴黎通過一個關於2020年前加速落實減緩、適應和支持的工作計劃,並在2017年或2018年開展一個促進性的對話以盤點已有進展並探索進一步加強2020年前行動和支持的可能性。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對《第一財經日報》披露,此協議是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和中方相關高層領導親自起草的,是一份相當有分量的聲明,且希望這份聲明成為巴黎協議的一塊基石。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78

萬科股權之爭白熱化 各方出招現新高潮

萬科A(000002.SZ)股權爭奪戰再度升級。萬科A如市場預期複牌首日跌停,但對戰各方揭內幕、請專家“查漏”背書等意料之外舉動讓這場“戰役”顯得有些失控,並讓棋局更加撲朔迷離。

4日下午,有媒體爆出萬科第一大自然人股東劉元生近期向證監會等7部委進行實名舉報,以五大疑點矛頭直指華潤、寶能。質疑中句句劍指華潤和寶能存有“桌下交易”。

這份舉報信的主要質疑點為:一、寶能系與華潤到底有多少合作項目?雙方到底有多少重大利益關聯? 雙方在哪些事項上達成了一致行動的交易?二、寶能與華潤是何時在萬科第一大股東地位問題上開始談判交易?先後達成過哪些默契與協議?三雙方對深鐵重組聯手出爾反爾,背後有何陰謀?四、隱瞞雙方達成第一大股東易主的秘密協議,是否已明白無誤涉嫌內幕信息、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五、多個跡象表明寶能用於收購的資金來自不合規的銀行資金,用於收購的主體故意規避法律法規的明確要求,請問寶能是不是利用違法資金和不合規主體收購並控制上市公司?

劉元生被稱為萬科的“掃地神僧”,自萬科1988年股改就持股萬科,28年只買不賣,至今總持股量已達1.34億股,股比1.21%,於去年三季度淡出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其持股市值曾從360萬元變成27億元,回報749倍,複牌首日的跌停蒸發2.7億元。劉元生向來力挺王石,在2015年的“寶萬之爭”時,劉元生就被認為是一個重量級籌碼,此次出手也被外界視作為王石“助拳”。

針對質疑,華潤集團當晚就發聲表態稱,舉報信中提及的相關內容,華潤已向上級主管部門及監管機構做過匯報和溝通,該舉報信中的揣測、臆斷及造謠中傷,已構成對本公司聲譽的負面影響,華潤將對劉元生先生采取法律行動,追究法律責任。但該聲明目前是由網媒披露,尚未在華潤官網以及官方微信上有查詢到相關說法。

而在這“撕逼大戰”進行的中間時段,4日晚間6點左右,華潤官方微信號發一則名為《6.17萬科重組預案是否獲通過?法律專家論證會形成了最權威的法律意見書》,將萬科股權大戰推上一個新高潮。

據了解,7月3日,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下稱“競天公誠”)會同北京大學企業與公司法研究中心邀請國內13位權威法學專家召開了“萬科股權爭議論證會”,就董事會決議效力、一致行動人等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研討。

根據《專家意見書》,專家們在論證後形成了四點法律意見:一是,獨立董事張利平提出回避表決的理由不符合法律及《萬科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6·17董事會決議實際上並未有效形成,按照現行法的規定股東可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議;二是就委托方提供的材料以及迄今為止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暫無證據表明華潤公司與寶能公司應被認定為一致行動人;三是、股權分散且以創始人為管理核心的上市公司要避免產生內部人控制、忽視股東合理訴求與合法權益的現象發生;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應遵守法律、章程及公司內部規定,董事(含獨立董事)個體不宜擅自披露未公開信息,泄露公司秘密。

在這份《專家意見書》的最後還有13位專家的手寫簽名,似有“背書”之意。但是對於此舉,業內有諸多的質疑,其中有社交媒體信息顯示,參與其中的中國民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憲忠指出這份材料違背了他的意見,“基本內容超過了我的看法”。此外,業內對於以華潤之手來發布該《專家意見書》也有失公正性。

對於其中的張利平回避表決是否合法,7月1日晚間萬科方面曾發布其以及律師事務所針對深交所該問題的回複。其中,北京市君合律師事務所就“獨立董事需回避的認定程序、認定原因及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在專項法律意見書指出,在出現影響獨立董事的獨立性並需要其回避的情形時,在程序上獨立董事在向董事會申明後即可實行回避,並未設定其他前置認定程序。此外,在張利平獨立董事申明回避原因並實行回避的情況下,出席會議的其他萬科董事在本次會議表決前並未提出異議。同時指出,根據《公司法》、《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會議所形成的決議合法、有效。

而此次論證會的組織者競天公誠此前也被卷入違規傳聞。就在6月下旬,有市場傳聞證監會辦公廳受理處停止該律所的相關材料。對此,另一涉事方西南證券(600369.SH)已公告證明此事。此外,競天公誠在2014年時因法律意見書等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而被證監會處罰。

尚且拋開論證意見的合理性,華潤的此舉將“專家評審”這種有“商業交易”之嫌的方式引入公眾視野也引發業內的議論。

對此,華生5日上午就“華潤發布江平等13位法學大佬全面支持其訴求”發布微博稱,“法官判案也得先聽原告再聽被告。這些教授真是受人委托替人消災。被請去開個半天會,就敢給委托方背書沒有一致行動人關系。聽人說有獨董在自己博客上隨便發布公司機密,不查證就判違規。這些老先生們若當法官不知得出多少冤假錯案。真是可惜了一世英名!”

而4日晚間的各方對戰並不是就此落幕,萬科方面也被曝出出招應對股權爭奪戰。有媒體援引萬科內部人士消息稱,萬科工會起訴寶能損害股東利益的訴訟,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已經受理此案。同時有一份“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通知書”流傳於市場。

受理案件通知書顯示,萬科工會委員會起訴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方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損害股東利益。法院認為,該起訴符合法定立案條件,決定立案登記。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被起訴對象均為寶能旗下持股萬科的主體,且是一致行動人關系。

至此,各方之間的搏殺走上新的一個臺階,而對於這背後的種種意圖,尚需進一步剖析及觀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03

談判各方差異大 RCEP年內達成尚存較大變數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第13輪談判5日在老撾萬象結束,第14輪談判本月10日將轉至越南胡誌明市,第15輪談判10月16日在中國天津舉行。密集的談判背後,是RCEP成員國一致的心願:盡早完成談判。

去年11月舉行的東亞峰會上,RCEP取得實質性突破,簽署領導人聯合聲明,力爭2016年結束談判,這個談判結束時間點已經比原計劃推後了1年。

不過,在《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各位專家看來,今年底前能夠順利達成一致,依然困難重重。而放眼全球,由於“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因素,各大主要區域貿易談判推進也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高虎城力爭盡早結束談判

在當前RCEP談判已進入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核心領域實質性出要價的關鍵階段,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為推進談判提出的首要倡議,是通力合作,力爭盡早結束談判,讓本地區企業和民眾早日獲利。

RCEP談判於2012年11月正式啟動,其成員國人口占全球48%,GDP占全球31%,對外貿易占全球28%,目標是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和互惠的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建成後有望成為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區域最廣、成員最多元、發展最具活力的自貿區。2015年,中國對RCEP成員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對外投資額分別為1.2萬億、1626.4億和130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對外投資總額的30.8%、22.8%和11%。

RCEP緬甸談判資料圖

但RCEP談判要達成一致依然困難重重。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執行院長屠新泉對本報記者說,RCEP年底前達成一致很困難。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張琳則解釋說,目前的談判進展比之前預期的要慢,要在2016年完成談判也非常困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各談判方的差異太大以及領導力問題。

她對本報稱,差異性表現在,在RCEP內部,既有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也有文萊這樣的小型經濟體;既有日本和新加坡這樣人均GDP達到幾萬美元的發達經濟體,也有老撾這樣人均GDP僅有幾百美元的欠發達國家;開放程度上,有印度這樣開放程度較低的國家,哪怕在WTO內部,也是各類談判推動最艱難的環節。

而領導力方面,與TPP由美國強力主導不同的是,中國及其他東亞國家都支持東盟作為主要推動平臺,但東盟一體化程度還不夠,因為每個成員國都有各自的談判解釋清單,有一種小馬拉大車的感覺。

高虎城也在前述倡議中提及,堅定支持東盟引領談判,維護東盟在談判中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東盟領導作用。

8月4~5日,亞太地區經貿會議密集召開。其中包括東亞合作經貿部長系列會議、第15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10+1)、第19次東盟-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10+3)、第4次東亞峰會國家經貿部長(EAS)會議,以及RCEP談判第4次部長級會議。來自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和美國的經貿部長和其代表分別出席上述會議。

從中國商務部公布的資料來看,8月4~5日會議期間,高虎城也密集會見了菲律賓貿工部長洛佩茲,老撾政府總理通倫、工貿部長、老中合作委員會主席開瑪妮和計劃投資部長蘇潘等。

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 資料圖

“密集會見估計和南海形勢相關。”屠新泉說。

區域經貿談判進程放緩

從RCEP延伸開去,同期進行的TTIP和已經達成一致的TPP進程似乎都受到了一些阻力。

“英國脫歐公投”作為標誌性事件,引發外界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疑慮。

WTO秘書處首席經濟學家庫普曼曾就此對本報記者表示,英國脫歐會對貿易產生一些影響,歐盟和英國都要重新著手進行貿易談判,這些都會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此外,對於一些反全球化的行動和言論,他認為這不是好的跡象,“那些努力推行全球化政策的官員,可能也會在國內遭遇阻力。”

這直接影響了原本正在加快進展的TTIP談判。7月中旬,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在TTIP第14輪談判最後一天表示,正在進行的TTIP談判需進行調整,以便適應失去英國市場的形勢。他認為英國市場是“TTIP對美國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他建議考慮“如何對雙方出價和期望進行調整,以便結束談判”。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彼得·斯考特(Peter Schott)則對本報記者稱,與英國脫歐事件相比,他更關註美國大選進展對經濟和貿易的影響,這是一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已經於去年下半年達成一致的TPP前景頗不明朗。美國眾議院議長、共和黨議員保羅·瑞安4日表示,由於缺乏足夠議員支持,眾議院今年不會對TPP進行投票。由於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都明確表示反對TPP,今年參議院對TPP舉行投票的可能性很小。

相比經濟問題,對於大國來說,自貿區談判更多還是出於政治考量。張琳稱,比如RCEP談判中,中日政治關系就較為微妙;TPP目前的進展,也受到美國國內政治影響較大。

根據商務部提供的資料,前述亞太參會的部長們註意到,在2015年全球經濟不穩定的背景下,RCEP成員國的經濟表現仍然保持穩定,總產出達22.4萬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出的30.6%。RCEP各國的貿易總額達到11.9萬億美元,吸引外資額為3296億美元。RCEP國家近年來GDP平均增速超過全球GDP增速30%以上。考慮到RCEP在改善成員國經濟前景、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世界近半數人口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潛力,部長們重申:盡早結束談判,達成一個高質量、互利、具有商業意義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