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薩博併購撲朔迷離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89.html

很少有重組像薩博這樣錯綜複雜,原因在於決定這場重組的各方訴求不一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吳靜 記者 曹海麗

  

  不要相信外面有關薩博的消息。」在談到爭議半年有餘的薩博收購案時,瑞典藍領工會總部研發部負責人在接受財新《新世紀》郵件採訪時說,他相信中 國公司是非常真誠的,但如果沒有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負責重組的律師將宣佈薩博破產。在他看來,現在到處都是關於薩博的謠言,媒體的報導也有很多扭曲。

  10月21日,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薩博母公司瑞典汽車因龐大汽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258.SH,下稱龐大集團)和浙江青年蓮花汽車公司(下稱青年汽車)未按早前協議,提供7000萬歐元過渡貸款,正在引入美國投資方North Street Capital。因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華和青年汽車董事長龐青年同姓,外界把這兩家聯手收購薩博的中國公司稱為「二龐」。

  兩天後,瑞典汽車發表聲明,稱因「二龐」未兌現協議相關條款,薩博終止今年7月與「二龐」簽署的協議,但又婉轉表示「談判仍在進行中」。

  被收購方如此表態打得龐大集團措手不及。龐大集團公告澄清,認為7月的認購協議仍有法律約束力,公司並未出現違約行為。青年汽車亦表示,瑞典汽 車所提的過橋融資協議,應是10月11日的補充協議,該協議已將之前的7000萬歐元技術許可協議修改為1100萬美元的平台許可協議,青年汽車方面已付 清該筆資金,並支付與薩博汽車在瑞典成立合資B公司的股權認購款。

  前期備受市場質疑的「二龐」收購薩博案,陷入撲朔迷離的拉鋸戰。龐慶華坦言,「如果薩博是這個現狀,讓我收恐怕都有難度。」而龐大集團內部人士 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龐大還是太大意了,先簽署協議並支付款項,後聘請瑞銀證券擔任投資顧問、安永擔任財務顧問做盡職調查,這讓之前信心滿滿的他 們現在處處被動。

  很少有一起重組像薩博這樣錯綜複雜,根源在於重組各方訴求不一,衝突激烈。現在,「二龐」對外的說法是將收購案的決定權交予官方——「我們都在等待發改委的最後批覆。」龐大集團內部人士反覆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強調。

  複雜程度遠超估計

  事件始自10月21日瑞典汽車董事長維克多·穆勒(Viktor Muller)的公開聲明,稱因擔心引起控制權的變動,更擔心可能終結薩博的事業,公司拒絕兩家中國廠商龐大集團和青年汽車的全面收購計劃,而後者對收購薩博熱情不減,極可能堅持7月簽署的協議。

  穆勒提到的協議,即今年7月2日由龐大集團、瑞典汽車、青年汽車及其關聯公司共同簽署的《認購協議》。協議規定,龐大集團以1.08億歐元認購 瑞典汽車發行的2600萬普通股,以獲得薩博24%的股權;青年汽車擬以1.36億歐元認購瑞典汽車29.9%的普通股。協議同時規定,收購的前提是取得 歐洲投資銀行、瑞典國債管理局及中國發改委、外管局、商務部等機構的審批同意。

  早在今年4月,薩博因欠款導致供應商中斷零部件供應,位於瑞典特洛拉坦的工廠被迫停產。後經多次談判,瑞典汽車與龐大集團達成協議,龐大集團向 薩博支付4500萬歐元,購買1930輛薩博9-5型汽車。獲得龐大的購車款後,薩博的瑞典工廠5月底恢復生產。但好景不長,復產僅半月又因零部件供應問 題停產。7月初,薩博出售旗下50.1%的房產及土地獲得3960萬美元的資金,但復產日期仍一延再延。9月12日起,瑞典多家工會向維納什堡地區法院起 訴要求薩博破產,9月21日瑞典西部上訴法院批准薩博及其兩家子公司的重組申請,並指定重組管理人Guy Lofalk負責具體事宜。自願重組初始執行期為三個月,經申請延長後最長可達12個月。

  重組方案的討論,直接將各方訴求擺到前台,紛爭由此開始。

  截至目前,龐大集團已支付4500萬歐元購車預付款;青年汽車則先後支付1300萬歐元購車預付款、990萬美元合資項目資金,9月12日又和 薩博簽訂一項7000萬歐元的「過渡貸款」協議,並已於10月13日支付首批貸款約1500萬美元。「剛開始龐大以為4500萬歐元注入,起碼工廠可以恢 復生產。但錢打過去之後,開工一個禮拜又停工。重組的複雜和費用,遠超我們最初的估計。」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多方博弈

  代表瑞典政府的Guy Lofalk也在積極行動。據瑞典媒體報導,「十一」期間Guy Lofalk帶領七人團隊專門和「二龐」進行商議,並拜會吉利集團總裁李書福。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Guy Lofalk想充分瞭解「二龐」的具體情況以及發改委相關審批流程。Guy Lofalk還曾拉李書福入局,但因李書福和瑞典財政部部長安德斯·博格的會面不歡而散而告終。

  「雖然自願重組的期限有三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但Guy Lofalk的權力很大,他有權隨時中止重組。所以他的行程和言語備受關注。」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此時,Guy Lofalk對合作項目在中國順利獲批已信心不足。據法新社消息,10月21日Guy Lofalk表示,薩博重組資金遠遠不夠,他已向法院提出中止重組的申請。薩博董事長穆勒則立即回應稱反對中止重組,要求將重組繼續進行下去。按照瑞典藍領工會總部研發部負責人的說法,「穆勒似乎隨時可以從口袋裡變出一隻兔子。」

  這次穆勒變出的是North Street Capital,稱後者將以1000萬美元入股,另提供6000萬美元的貸款。消息傳出後的兩天,穆勒再次先發制人地聲明,拒絕「二龐」擬全面收購薩博的提議。

  在穆勒發佈相關信息之前,龐大集團一直拒絕接受採訪,原因是「瑞典方要求各方要保持沉默」。穆勒拒絕「二龐」收購的消息令龐大措手不及,龐大集團董秘辦工作人員說:「接到你們電話後才在網上看到消息,尚未收到正式通知。」

  「多方博弈使得談判充滿變數。」上述知情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穆勒絕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控制權,但瑞典政府並不相信穆勒有能力扭轉形勢,同時要向收購方施壓促成此事,而中方還需要等待發改委的最終批文。」

  龐大與青年汽車的訴求也不一致。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龐大集團試圖通過收購薩博加大高端品牌發展力度,擴大公司經營規模和提高利潤水平。但他繞不過青年汽車,因為青年汽車是最早就購買薩博事宜在發改委備案的中國企業。但青年汽車目前盈利堪憂。

  對於薩博的實際價值,業內普遍並不樂觀。美國財經網站《24/7華爾街》的分析師製作了一份即將在2012年消失的品牌名單,薩博赫然在列。汽 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二龐」此前對薩博負債評估有出入,先期投入的購車款和後來陸續投入的「救濟費」很難支撐薩博。雖然龐大 和青年汽車現在還在極力挽救,但之前投資的錢很可能要打水漂。

  雖然龐大相關負責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一再強調,薩博破產可能性不大,但在10月25日的公告中,龐大表示可能需要根據薩博汽車的具體經營、財務狀況,就前述購車預付款提取部分壞賬準備。

  對薩博來說,隨著時間臨近,尋找一個新的解決方案越來越難。關於美國私募資金North Street Capital未必有心真正幫助薩博的說法,正在坊間傳開。賈新光向媒體表示,中國企業只能爭取少損失一點,但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薩博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6

创新传奇,业绩迷离:百年施乐的浮沉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510/t20151015_759251.htm


  尹一丁/文


  已经109岁的施乐,历经沉浮,早已是企业界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在靠一台复印机创造黄金10年后,施乐在技术 时代的变革前多次重新定位,但直到现在还未能成功完成转型。施乐的案例证明了,高科技企业可以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但一定要以技术为纲,而强大的创新能力 未必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如何将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是创新管理的核心。


  2015年7月,以生产复印机闻名的美国施乐公司(Xerox)公布了二季度业绩,总体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比上年同期下滑7%。对总收入贡献 高达56%的服务业务部下跌3%,而其赖以成名的文件技术业务部的收入跌幅更大,达到12%。这反映出正在深度转型中的施乐仍然未能彻底走出困境。


  创立于1906年的施乐,至今已有109年历史。诞生时的名字是哈罗伊德公司(Haloid Company),只是生产影相纸。1935年,它收购自己的用户—复印机公司Rectigraph,从此进入复印机行业。 1947年,它和巴特利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合作开发基于静电技术的复印机,并在两年后成功推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复印机。基于这款机器的成功,它在1955年将自己彻底转型为 生产复印机的企业。


  1960年,施乐成功推出第一台使用普通纸张的自动复印机Xerox 914,旋即风靡全球。从此,施乐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复印机行业确立了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并跻身美国百强企业。上世纪70年代开始,理光和佳 能等日企的崛起给施乐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施乐低迷了近2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遏止住颓势,重夺失去的市场份额。进入 2000年后,施乐又重陷困境,几乎处于破产边缘,不得不进行大规模重组。在上任总裁安妮·默卡西 (Anne Mulcahy)的带领下,施乐终于起死回生,渐渐步入正轨。


  今天的施乐拥有近15万员工,市值118亿美元,业务遍布全球180个国家。在美国财富500强榜上,施乐位居第143位,同时也在 Interbrand全球百强品牌榜上排名第62位,仍然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只是,施乐在技术时代的变革前不得不多次重新定位,直到现在还未能 成功完成转型。


  锐意创新,打造复印帝国


  历经百年仍能在国际商务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施乐的成功绝非偶然。创立伊始,施乐就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在当时的年代是相当罕见的。早在上世 纪30年代,为提高市场份额,施乐的前身哈罗伊德公司就不惜投入数年精力开发一款质量更高的影相纸。即便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这款产品依然表现不俗。


  进入复印机行业后,哈罗伊德公司也是矢志不渝,坚持研发,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949年成功推出第一款复印机。这款机器虽存在若干问 题,但因为在胶印领域里具有很好的应用,销量相当不错。哈罗伊德公司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马上将利润投入到第二代产品的研发,于1960年推出载 入史册的自动复印机914。为开发此机型,施乐一共投入1250万美元,几乎是它在1950-1959年之间的总利润。但这款机器也让施乐获得了丰厚的回 报,1968年实现收入10亿美元。正因为如此,《财富》杂志称它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


  施乐积极强大的创新基因让它从不安于现状,总是在寻找新的技术突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它就开始了前瞻性的研发工作,如打造无纸化的电子 办公室等。它也很早就看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广阔前景,并通过收购数家电脑公司,在1970年成立了计算机部,开始向此领域拓展,可惜并没有成功。


  更值得一提的是,施乐于1970年在加州硅谷设立了大名鼎鼎的帕罗奥图研发中心PARC。这个研发中心是人类高科技历史上的传奇。从1971年 开始的5年间,PARC的研发成果惊人,一举发明了当代信息产业的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如个人电脑(1973年)、图形用户交互界面、桌面出版、鼠标、激光 打印、电脑网路互联技术(互联网的基础)等。这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创新导致了一大批高科技帝国的诞生,如微软、苹果、阿杜比系统等。今天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 就是从PARC开发的个人电脑中得到启发,从而推出了一举奠定其霸主地位的苹果电脑。因为苹果电脑中包含了太多PARC的发明,以至于在1989年,施乐 还曾起诉苹果偷窃它的技术。


  多年来,施乐在研发上一直慷慨投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研发投入也占到总营业额的5-6%。在业绩不佳的上世纪80年代,施乐一共投入30亿 美元研发资金,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如数字打印和彩色复印等。因此,在高科技行业,施乐是一个令人称慕的技术领袖。但在将这些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产业 化、市场化方面,施乐一直都存在问题,因而饱受诟病。这也是施乐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


  内忧外困,优势悉数丧失


  施乐帝国的黄金盛世只维系了10年。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施乐一边面临着IBM及柯达的挑战,同时还陷入若干法律纠纷,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 对它发起的垄断起诉,使其无法专注于研发新产品。柯达不失时机地推出更为先进的复印机,更是有效地打击了施乐的市场地位。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系复印机 企业开始崛起,给施乐带来了真正的威胁。施乐的产品大而复杂,故障率较高,而理光的产品体积小,价格便宜而且可靠很高,很快占领中低端市场,并开始挑战施 乐的高端市场。从1980年开始,佳能也开始在高端市场加入战团,让施乐更加应对乏力。


  其实,造成施乐危机的本质原因,是它不再能够创新并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施乐在上世纪60年代的飞速扩张使得它过度关注于增长,销售和 财务表现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几乎垄断的市场地位让它更加志得意满,固步自封,打造出用户渴望的新产品已不再是重中之重。而且因为官僚主义,其行动变得迟 缓笨重。当年施乐积极创新的斗志和精神已如云烟消散。因此,虽然施乐在研发上持续大幅投入,但效率低下。研发团队被划分为小组,整日对技术细节进行争论, 不断错过产品推出的既定日期。其结果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施乐根本没有推出任何有影响力的产品。到1985年,它在普通纸张复印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从 1974年的85%大幅降至40%。因为施乐表现不济,苹果曾一度想将其收购。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大幅裁员和降低成本,施乐的业绩开始回 升,但和当年的辉煌已相差甚远。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除了面对强有力的竞争,施乐还需要应对技术时代变革的挑战,即整个高科技产业已从硬件称王的时代演进到软件、服务和内容为 价值主体的数字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商业运作和价值的核心。和施乐一样,传统的硬件大企业集团如IBM、惠普、通用电气、西门子等都在从出售硬件到服务 与解决方案的深度转型中挣扎。外在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施乐等一系列硬件企业做出激进变革。这个挑战对施乐的业绩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但施乐董事会的失职和 管理层的内斗让它错失复兴的契机,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看到IBM在其传奇总裁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 Jr.)的带领下于上世纪90代后期成功转型,施乐在1997年从IBM请来郭士纳的爱将和门徒理查德·托曼(Richard Thoman)执掌帅印,期待他能让施乐重振雄风,在数字时代来临之时,能如IBM一样将自身从销售硬件机器转化为向用户提供总体文件解决方案的公司。但 理查德因为董事会的干政和个人魅力的缺乏仅勉强维持了13个月就遭解雇,而由他发起的机构重组如用户服务中心的整合等,也因为执行不力而导致大批订单的丧 失。


  这样看来,施乐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偏离产品为核心的理念、官僚主义、管理失误……董事会的失职为内因,激烈的竞争、法律纠纷和技术变革的潮 流为外因。而且,一个内外交困的施乐一直没有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数字世界中找到自己称雄的战略和空间。因此,进入2000年后不久,施乐的市值就在不到两 年内蒸发了380亿美元之巨,在风雨飘零中走向崩溃。


  全力转型,立足IT服务


  因为经历了若干次危机,施乐在过去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机构重组和转型。上世纪70年代,它进入回报甚丰的金融业务,曾一度从中获取近一半的收 入。80年代,施乐进入电脑市场,却未获成功。80年代后期,施乐花费近3亿美元重组,精简2000份工作职位,并因此成功地从日企手中赢回市场。 1990年,波尔·阿莱尔就任总裁后,开始引领施乐进行数字化转型。他首先主导施乐退出金融服务,同时大幅裁员。另外,他推动电脑打印机业务及软件业务的 开展,并开发出多款数字产品,包括复印打印传真扫描合一的多元办公设备等。这些变革成功将施乐定位为文件处理公司,而非复印机制造商。


  1997年,在理查德·托曼任期,施乐主要志在向服务商转型,并因此设立了服务部,而且在文件外包服务市场一举获领袖地位。但因为内斗,他的改 革没有成功。再加上90年代末的市场环境相当恶劣,施乐在机构重组时也犯了严重错误,一度濒临倒闭边缘。安妮·默卡西临危受命,继续变革。通过大幅裁员, 退出不良资产和外包业务,使施乐起死回生,并于2003年开始盈利。在她的任期,施乐收购了XMPie,一个为交叉媒体提供软件服务及直销广告服务的企 业,进一步加强服务内容,并将自己定义为交流沟通企业,帮助用户减少打印,以节省成本。


  2009年,俄瑟拉·波恩(Ursula Burns)出任总裁。她斥资64亿美元收购Affiliated Computer Services, 将施乐带入IT服务领域。2011年,施乐收购了一家向管理打印服务提供软件工具包的企业NewField IT,继续强化施乐在这个领域的领袖地位。与此同时,施乐还将业务扩展到管理雇员津贴、应收账目、用户关注服务、医院保单处理和汽车违规影像处理等服务领 域。这些业务因为竞争对手少,续租率高,给施乐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的施乐已经以服务业务为主(55%),文件技术为辅(45%)。虽然目前其仍处于转 型的初期,整体收入仍在下降。但从长远来看,施乐的服务和内容业务一定会继续增长,最终实现由硬到软的转化。


  施乐的将来如何,目前还不清晰。但从施乐的百年兴衰,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家企业多么强大,一旦偏离了为用户提供最优质产品的宗旨,就一定会走 向衰落。在高科技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所依靠的就是最优质的技术。企业可以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但一定要以技术为纲。这是所有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安身立命 的根本。很多企业取得成功之后,就开始短视地追求销售量和财务表现,忽略了技术的提升。其表现是具有销售背景的高管获得重用,技术团队不再被重视,这样必 然就扼杀了企业的创造力。施乐就是这样一个负面案例的典型。


  另外,强大的创新能力未必能够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效益,如何将技术市场化和产业化是创新管理的一个核心。施乐的PARC研发中心开发出如此众多可 以改天换地的激进创新,但施乐却并没有持续辉煌,核心原因就是施乐没有有效地将这些技术成功地市场化。其实,这个批评也未必真正公平。施乐并非如多数大众 媒体所批评的那样无用。事实上,它成功地将PARC开发出的激光打印技术商业化,仅此一项就累计获得了1000亿美元的收入。也就是说,施乐有能力将和它 核心业务相关的技术成功市场化。对于其他更遥远的技术,施乐并不具备相应的文化、技能、心态和企业组织机构及流程去有效利用。不仅施乐如此,其他任何企业 都如此。企业如人,具有特定的性格和能力,不可能随时能变,也不可能样样都行。所以,当环境发生巨变时,越是成功的企业就越难以变化,也就越会被大浪淘 沙。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崭新企业崛起。这就是生物界的规律,也是企业的共同宿命。


  施乐和柯达是同乡,都出身于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柯达维持了120年,已于2012年退出历史舞台,其实虽败犹荣。今年施乐已经109岁,虽历经沉浮,也早已是企业界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就算有朝一日真正衰落,亦是一代豪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14

撲朔迷離的供股

牌面看,滬港通像內地水喉射港股,儼如「港股直通車」,並先讓內地機構投資者及最少有50萬人仔的個人投資者方可,但若是企業及有財力的私人投資者,相信早已登陸港股,證券界朋友過去一直幫內地客開戶,後者回內地後以網上或電話指令落盤,根本不用等「港股通」。
影響更深遠的,相信是外來資金協助「救活」內地股市,畢竟買賣A股非內地投資者不可,即使可外資入市,規模亦有限,今趟可藉「滬股通」擴大水源。但有兩點要留意,第一,並非香港人熟悉的股份都在上交所掛牌,如股神巴菲特愛股比亞迪(1211)和浙江世寶(1057)均於深圳交易所上市,這次未能受惠,小心炒錯。
第二,即使是AH股,始終要看基本因素,否則虛火後只能變牆紙,像重慶鋼鐵(1053)於2011年蝕完,2012年轉賺,去年又再虧損,更蝕近25億人仔,恐怕今年要努力,否則連蝕兩年,按上交所上市規定分分鐘要除牌。當然,好友或以炒復甦和母公司重組資產救仔等,但該股上周五急彈8%後,會否有力再上,真要望清楚。
至於港交所(388)看似有新水來臨,股價即彈11.5%,至146元,成交驟增至68.6億元,卻未見股價不明升因及成交額大增的通告,或許大家都知,不用做這個例行公事了。從擴大交易範圍而言,個餅看似有所擴大,但若果轉炒A股的多,炒港股的少,兩者抵銷後,港交所的交易費收入會否受影響?
談到搵水,近日有上市公司選擇供股集資,好像公平地讓所有股東參與,可惜看完僅能苦笑。
在市場忙於了解「滬港通」之際,堪稱「迷你和黃」的綜合企業復星國際(656)公布供股籌最多51億元,所獲資金作再融資等,變相還債用。
不過,供股比例認真撲朔迷離,與過去兩供一,甚至極端至一供二不同,竟然是每持500股(即一手股份)供39股!股份數目相當「寧丁」,如何界定這個比例,恐怕只有天知。
此外,每股供股價9.76元更與交易公布前收市價一樣,與傳統折讓供股大不同。只得一手股票的投資者付鈔380.64元供股,拿著39股當然難買賣,如果要將供股股份集齊為一手的話,最少要持有13手,方可供夠507股。
該集團更表明,處理申請額外供股股份時,不會特別優先考慮將不足一手的零碎股權補足為一手完整買賣單位之股權,意味供股後分分鐘拿著碎股,要用折讓價賣出。
母公司卻話幫手包銷,如各股東不參與供股,其持股量將由79.03%進一步增至80.54%。或許大股東有財力應付,但這種集資方式肯定令股東莫奈何。

(4月14日刊於《am7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33

8家上市公司預計四季度業績驟降 部分公司主營業務“撲朔迷離”

上市公司的三季報已經完成披露,很多公司也公布了全年的業績預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有8家上市公司雖然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30%,但是預告今年則將處於虧損狀態,可見這些公司的凈利潤在今年第四季度將出現驟然降溫的情況。

“相對於報告期內凈利潤的變化情況,我們更加關註單季度凈利潤變化的情況,因為一個季度一個季度地看,更加可以看到公司業績發展的趨勢是向上還是向下。”上海一名私募基金經理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據統計,目前有8家上市公司雖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30%,但是預告今年則是處於虧損狀態。其中,樂通股份主營為以油墨為主的各類印刷油墨的技術開發、生產和銷售,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84.04%,對於業績出現向好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是互聯網廣告服務業務業績增長,提升公司整體的盈利能力。

但是,到了預測全年業績預測的時候,樂通股份則表示預計全年業績下降的幅度為-96%至-46%。面對業績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公司的理由則主要是由於行業景氣下滑,油墨市場需求不振,以及子公司基建項目大部分完工,折固後折扣費用增大以及項目貸款利息費用化等因素。

近日,樂通股份發布公告稱董事長劉明辭職,而公司該位董事長於今年7月才上任。如此快速的上任與離職,也讓這家公司的情況看起來更加撲朔迷離。

中科雲網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增長87.12%,而到了今年年報的時候,公司預計業績下降的幅度則為-145.75%至-137.36%。至於原因,公司表示“會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虧損,將結合各項工作進展,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天原集團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去年增長了59.9%,但是業績預告顯示公司今年全年凈利潤為-3500萬元至-2500萬元呢,業績下降幅度為-313.92%至-252.8%,公司稱上半年主產品價格低迷,虧損較大,加之雲南天力煤礦全年停產影響,雖下半年價格回升,有所減虧,但全年預計虧損。

三變科技今年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長1.98倍,但是到了今年下半年,業績同比下降58.6%至8.92%,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受到土地收儲獎勵計劃營業務收入增加,而使得上半年的業績看起來特別“靚麗”。

另外,還有一些公司今年三季度業績驟降則是和去年第四季度的業績較高有關,如天虹商場去年第四季度通過轉讓子公司,獲得較多的非經常性損益,使得去年四季度收入較高,因此,今年第四季度的業績同比較差。

既有業績驟降的公司,也有四季度業績突然上升的公司。據記者梳理,有23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小於0,而到了今年年報的時候,預告凈利潤同比增長下限則大於30%。

至於業績驟升的公司,主要都是由於營業外的收入,如愛康科技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3.42%,而公司預計預計凈利潤增長幅度為43.81%至115.72%,主要原因是愛康光電並購帶來業績的成長,以及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的增加。

也有些公司是由於主營業務的增長,如亞瑪頓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30.53%,而預計今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9.96%—37.45%,主要是由於公司太陽能電站項目的陸續並網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35

獨家丨險企股東撲朔迷離 監管大考將啟

買保險原本是一件既能帶來保障,又具備一定投資屬性的事。但絕大多數保戶把錢交出去時,可能並不知道保險公司背後的股東究竟是誰、資質如何,它們身上的“故事”和錯綜複雜的關系甚至讓人暈眩。

保監會上周五首次采用了問詢函這一監管方式,要求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昆侖健康險”)說明公司四個大股東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

事實上,並非只有昆侖健康險的股東藏得深。第一財經記者翻閱了華夏人壽、天安人壽、天安財險、信泰人壽、生命人壽、中融人壽、華匯人壽、弘康人壽、華海財險、易安財險、富德生命人壽等十余家保險公司信息後發現,部分公司的股東信息也都頗為神秘,不僅不知道他們是誰,也弄不清他們的關系。

“這些公司的股東‘運氣’真好。”一家想投資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他們已經等了很久了。

撲朔迷離的股東

第一財經記者翻閱上述公司資料發現,有的保險公司會向外公布實際控制人,例如被裝入西水股份(600291.SH)的天安財險就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列明了其實際控制人為肖衛華等幾名自然人;但也有部分公司的股東名錄“迷霧重重”。

昆侖健康險此次之所以被保監會點名問詢,緣於公司2016年8月的一次股權變更。深圳市宏昌宇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下稱“宏昌宇公司”)、深圳市正遠大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泰騰材料貿易有限公司、深圳市正萊達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正萊達實業”)當時共計承接了昆侖健康險30.96%的股權比例,位列其第四至第六及第八大股東。

雖然在股權變更信息披露報告和股權變更之後的償付能力報告中,昆侖健康險均表示上述幾家股東承諾相互之間無關聯關系,但保監會仍質疑它們之間的關聯關系及與“佳兆業郭英成家族”之間是否有關。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上述4家股東之間存在著撲朔迷離的關系。

根據工商資料,宏昌宇公司成立於2006年,在昆侖健康險股權變動之前不久的2016年6月底發生了股權變動,目前其全資股東為深圳齊邦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齊邦投資”)。齊邦投資於2016年6月20日剛剛成立,一名叫毛衛華的自然人既是齊邦投資的自然人股東,也是宏昌宇公司的監事。根據天眼查信息,佛山市順德區佳兆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及佳兆業地產(太倉)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執行董事也叫毛衛華。

另根據工商信息,宏昌宇公司在2016年6月股權變動之前的全資股東為一名叫郭培奎的自然人,而郭培奎這個名字曾以佳兆業高管的身份出現在多個新聞報道中。

同時,郭培奎作為法定代表人的深圳市深榮達貿易有限公司在2016年8月進行過董事變更備案,變更之前的總經理名叫郭培能。而郭培能這個名字正是此次被保監會質疑的昆侖健康險四家股東之一的正萊達實業法定代表人,同時也被多個媒體報道描述為佳兆業高管。

除此之外,根據天眼查信息,上述四家股東中的另外兩家公司的監事也與佳兆業旗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監事重名。

互聯網保險公司易安財險2016年2月開張,其股東名單中,曾“名不見經傳”、如今卻站在輿論風口浪尖的西藏銀必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並列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在趙薇入主萬家文化的計劃中,該公司一度承擔了近乎一半的融資來源。

盡管根據監管要求,華夏人壽披露了自己的股權結構圖,但根據其2016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對於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很難以公開信息披露來確定。其錯綜複雜的股權結構網絡,在天眼查呈現出放射狀股東脈絡,共涉及多達41家公司。

一些股東之間的糾紛也使得保險公司的發展幾近停滯。2011年12月開業的華匯人壽剛投入運營不久便深陷股權紛爭。2016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稱,由於股權糾紛,公司於2013年6月被保監會出具了監管函。目前,這一狀態已持續近3年,監管函迄今未撤銷。這也使得該公司在業務類型、險資運用方面都受到頗多限制,經營狀況並不理想,一直處於行業下遊。

股份質押或凍結

並非所有的股東所持股份在去年年末都處於“正常”狀態,也有將所持保險公司股份進行質押或遭到凍結的情況。

例如富德生命人壽就有多名股東質押其所持股份。其中,第二大股東深圳市厚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其21.07億股中質押了1.8億股,分別持股3.88%的大連實德集團有限公司及大連東鵬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則質押了其所持有的所有股份。信泰人壽的10家股東中,第五、六、八大股東所持的股份則均被凍結。

業內人士表示,股東將所持股份質押通常意味著有融資需求,但又無法通過信用貸款滿足所有需要。而股票被法院凍結則可能意味著股東陷入糾紛。當然,無論是質押還是糾紛,如果股東最終陷入“困境”,該部分股份極有可能易主。

縱觀整個保險業,股票被質押或凍結絕非個案。

2016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國聯人壽的第七大股東及第九大股東江蘇天地龍線材有限公司及江蘇天地龍集團有限公司所持的公司股份呈現“被凍結”狀態;幸福人壽的17家股東中,有6家股東的所持股份被部分質押或凍結;東吳人壽也有多家股東所持股份呈現異常狀態,其中第一大股東蘇州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質押了其所持公司股份的50%。幸福人壽和東吳人壽的被質押或凍結股份均占總股本的14%左右。

曖昧的高管“遷徙”

如果說上一輪行業擴張期,平安、新華人壽、泰康人壽是行業人才輸出的重點公司,如今一些保險公司的高管隊伍中開始頻頻出現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天安壽險、天安財險這幾家公司的“舊人”。

例如,現任弘康人壽副總經理張科自2012年公司籌備以來便加入,而2008年4月至2010年7月,他曾任華夏人壽總精算師。

易安財險董事會秘書王文瑜也曾任職於華夏人壽、天安財險,歷任總精算師助理、產品精算部主管等職位。同時其財務負責人仇傳喜也是天安財險的“舊將”。

中融人壽和華夏人壽等公司也有過高管的“走動”。

在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天安壽險、天安財險這幾家公司之間亦經常發生高管“遷徙”。目前,天安人壽的副總經理陳玉龍就曾在生命人壽、華夏人壽任職。

此外,在天安人壽去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仍以法定代表人身份出現的崔勇之前也曾在華夏人壽擔任要職。

業績存疑

上述保險公司中,股東神秘、股權關系複雜的部分公司業務結構、盈利能力等業績指標也並非樣樣出色。

股權結構一度讓人“看不透”的華夏人壽在2009年到2013年連續虧損,2013年更是虧損了16.54億元,虧損額在行業內排名第一,到2014年憑借資本市場的火熱情況才得到好轉。

成立於2014年底的華海財險在2016年底就進行了股權更叠,萊州誠源鹽化有限公司將持有公司的1.2億股股份轉讓給煙臺誠泰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成立不足兩年的財險公司,其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凈利潤虧損接近3億元(未經審計)。

而因頻繁舉牌創業板股票而“名聲大噪”的中融人壽在償付能力“崩盤”後也在2016年9月與今年1月分別進行股份轉讓,其截至去年三季度的償二代風險綜合評級仍為D類,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數據計算,其2016年巨虧9.81億元(未經審計)。

另外,縱觀此次處於旋渦中心的昆侖健康險2016年償付能力報告所披露的季度凈利潤數字,可以看到其前三個季度均為虧損,虧損額分別是2.98億元、1.63億元、0.71億元,但第四季度“神奇”地盈利了5.44億元,使其2016年最終實現了1200萬元左右的盈利。

同時,上述壽險公司的以萬能險和投連險為主的投資型險種比例幾乎都很高,其中昆侖健康險、中融人壽、弘康人壽去年前11個月投資型險種占規模保費的比重均超過了95%。在保監會目前倡導的“保險姓保”以及對萬能險等投資型險種嚴加監管的情況下,這些壽險公司無疑面臨轉型“大考”。

事實上,公司治理是今年保監會的監管重點之一,也被保監會領導多次作為保險公司激進經營的內因提及。上周四,保監會召開保險法人機構公司治理現場評估工作啟動會,股東關聯關系、投資入股行為、股權變更以及股東行為等的規範性、“三會一層”(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運作評估以及公司內部管控機制評估將成為三大重點。

“最近我們都在忙這個事,全面梳理公司治理相關的流程,這對全行業健康發展也是件有長遠益處的事。”據一名保險公司管理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該工作將於2月20日開始全面鋪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55

便衣入室槍殺旅法中國人,事件“撲朔迷離”華裔群體激憤難眠

旅居巴黎的華人已經整整兩天無法入眠。

當地時間3月26日20時左右,在巴黎19區,一名中國人在家中被法國便衣警察開槍射殺。次日,部分旅法僑胞前往警局請願,與警方發生沖突。

法國的華人報紙《歐洲時報》27日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法國警察疑似誤殺華人。該報稱,法國華人圈有人爆料,26日晚,在19區的Villa Curial公寓,一名華人男子做菜時因手持刀具,被從門口突入的警察當場擊斃。但法國媒體則稱被擊斃男子“有家暴和精神病史”,在被擊斃前試圖用剪刀襲擊警察,但當地華人否認這一說法。

截至發稿時為止,當地華人群體對此次事件的抗議仍在持續。

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現場圖片顯示,當地時間28日,巴黎華人群體的抗議活動仍在進行。

事件“撲朔迷離”

從“便衣射殺中國男子”事件本身來看,目前雙方各執一詞。法國警方稱,在聽到孩子的尖叫痛哭聲之後,認為存在家庭暴力的嫌疑,數名警察不得不破門而入。當時一名五十歲左右的亞洲男子(即劉姓中國人),手持剪刀沖向他們,還刺傷了一名警察,在企圖第二次襲擊之前被警方擊斃。警方還稱“應該由國家警察總局來處理這件事”。

不過這與死者家屬的說法大相徑庭。死者的二女兒在一個名為“華人維權群”的微信朋友圈發表聲明稱,當時其父親正在做飯,“手持剪刀是在殺魚”。她還表示:“聽到有人在激烈地敲門,家人對此感到茫然和恐慌。”當時她父親“一手攥著晾衣竿,一手推著房門不讓警察進入”。五六分鐘後,房門被大力踹開,推著房門的父親“踉蹌中往後退了好幾步”,後來槍聲就莫名其妙地響起來,她的父親再也沒能起來。死者的女兒還表示,她的父親並沒有刺傷警察,至於警察身上的傷口從何而來,她們也不清楚。

中國駐法使館27日發布消息稱,使館接報後立即啟動領保應急機制,領事部馬上聯系法國警方了解情況,要求其盡快查明真相。警方隨後表示,目前法方司法警察和督察已經介入,正在調查此案。

對此,中國外交部也向法方提出交涉,要求保障中國在法人員的人身安全。在28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外交部主管部門於28日緊急約見法國駐華使館負責人提出交涉。

第一財經記者在28日也聯系了法國駐滬總領事館,就此事件詢問進展。相關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在目前階段,還沒有得到足夠的信息對此事做出判斷,不便發表評論。”但是他個人認為,這件事情“很撲朔迷離”。

華人請願與警方發生沖突

當地時間3月27日,當地華人自發前往事發地進行哀悼祈福,在此過程中,遭當地警察暴力鎮壓。騷亂至當天晚上11時30分仍未完全平息。華人媒體報道還稱,警察的行為“令人發指”。網上一段10秒的視頻顯示,現場警員拖拽著一名華人,另有一名華人男子倒地。另一條3分鐘的片段中,警察與集會人群發生沖突,現場一片混亂,不少華人被毆打。

一名居住在巴黎的中國公民小龍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了一系列現場拍攝的圖片。照片顯示,有一部分是當地華人自發前往事發地警察局門外集合,在地上擺放蠟燭,為死去的同胞祈福;另一部分則是警員手持擋箭牌和警棍,追逐四散逃避的華人。小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法國華人屢次遭受不公正待遇,這次的行為更是令人難以接受。我們不能再坐等,應該團結起來維護自身權益。”

在遊行請願的隊伍中,有很多都是在巴黎留學的華人學生。“昨天400多人去警察局門口悼念死者並表示抗議,結果被武裝警察用武力制止了!”一名巴黎第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有朋友當時就在現場,後來因為大家情緒太激動,警察跟遊行的人發生推搡,還用警棍打他們,好多人都受傷了。我也特別想去遊行,這事太氣人了。”

法國國家語言東方文化研究院(INALCO)國際貿易專業的中國學生Corinne在其臉書(Facebook)上發表評論稱,“中國父親被法國警察擊斃於兩個女兒面前,這太殘忍了!如果是一個法國人的話,就算是真的傷了警察,他們也不敢隨意開槍吧?”

法國社會神經緊繃

事件的發生給當地華裔社區甚至亞裔族群都帶來了不安全感。

第一財經記者曾在法國居住兩年,其間在巴黎居住過3個月。在與巴黎當地居住的華人的接觸中,幾乎所有居住在中國區的華人,尤其是女性都遭遇過搶劫或者盜竊。

比如2011年法國華人社區“美麗城”就發生了毆打華人的事件。當時,美麗城大酒店華人老板的兒子胡建明和朋友們在一同回家的路上突然遭遇幾名準備搶劫皮包的年輕人。胡建明見狀拿出手機拍攝。沒想到他的舉動被歹徒發覺,遂轉身瘋追胡建明並對他進行致命毆打。

當年在“胡建明被毆事件”發生後,華僑華人自發舉行抗議遊行

“胡建明被毆事件”發生後,數千名旅法華僑華人在巴黎自發舉行“反暴力、要安全”的遊行活動,抗議針對華人的暴力行為,呼籲法國當局進一步改善維護社會治安,但是一直到今天,巴黎華人區治安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改善,至今暴力案件仍不斷發生。

此外,由於恐襲陰雲不散,法國軍警在近兩年一直保持高度緊張。

“這兩年歐洲難民潮引發的難民危機加深了法國的社會問題,而且法國自經歷了2015年末的巴黎音樂廳恐襲和去年的尼斯卡車沖撞襲擊事件後,國內的安全警備一直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再加上近期倫敦議會大廈前剛剛爆發的恐怖襲擊事件,法國警方對與南亞裔長相相似的人群保持了更高的警惕性。”法國索邦大學社會及教育史教授諾埃爾對記者分析稱。

華人的逼仄生存空間

事發的奧柏維耶大街(Rue d’Aubervilliers)是巴黎19區的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相比於大名鼎鼎的香榭麗舍大街,幾乎無人知曉。但在巴黎的華人都非常熟悉這條街,因為大多數在巴黎的溫州人都住在這條街及周邊地區。當然,很多關於華人的負面消息也經常附帶這條街名。

法國巴黎海外溫州人的一個主要聚居地,而奧柏維耶大街則是溫州人在巴黎的一個主要聚集地。“那里就是個溫州人的據點。大多數溫州人在那里搞批發,什麽都做,服裝、小商品、中國食品……” 已經在巴黎生活了23年的卡車司機程師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奧柏維耶和附近街區之前是阿拉伯裔和非洲裔集中的地方,因此房價和物價相對便宜。”

程師傅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從天津出發跟朋友一起來到法國謀生,目前從事著運輸行業,擁有自己的運輸公司和一個小型車隊,膝下兩兒一女,算是在法國紮根了。

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28日抗議現場圖片。

對於當地時間26日晚在Villa Curial公寓中發生的慘案,他表示:“現在這種事在華人中已經不是新聞了,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尤其是在奧柏維耶,那邊很亂,搶劫、幫派鬥毆、偷竊等事件發生很頻繁,很多華人遭搶劫等新聞,都跟那個地方有關。”

“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在法國還屬於弱勢群體吧,中國雖然這幾年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華人在海外的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程師傅說這話的時候,有些惋惜和失落。

“此次事件發生在法國大選前,也反映出法國面臨一定的政治風險。隨著法國極右翼勢力的擡頭,未來對非法國籍的公民的排外傾向會更加嚴重。”在巴黎從事媒體工作的華人張欣告訴第一財經,“現在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還沒上臺就已經這樣了,也應該引起社會相關人士的重視。”她還表示,華人也應該通過積極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爭取更多的權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14

大選前期法國再遭恐襲 候選人表態引選情撲朔迷離丨視點

當地時間4月20日晚,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發生槍擊事件,造成一名警察死亡,兩名警察受傷;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隨後宣稱對此負責。就在恐怖襲擊發生之時,恰好所有總統候選人在法國電視二臺參加電視節目,多名候選人在節目中針對恐怖襲擊及恐怖主義表態。

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菲永認為,考慮到當前形勢,今明兩天不適合繼續進行競選活動。他表示,現在的重中之重是與警方團結一心,與那些遇難和受傷的警察,以及用生命在前線保護人民安全的警察在一起。同時,他表示,候選人應該和法國民眾在一起,安撫他們因逐漸增多的恐襲事件而不安的心。

法國總統選舉極右翼候選人勒龐表示,她不想法國常受恐怖主義的折磨,她也不希望年輕人長期生活在危險之中。她認為,法國應該提出一份反恐作戰計劃,采取嚴防邊控等一系列措施;同時也要打擊罪惡根源,即意識形態本身。而就在4月17日,勒龐在競選集會時向選民表示,若她能當選法國總統,恐怖分子在法國就不會有發動襲擊的機會,他們將永不會回到法國。

4月23日,法國總統選舉將舉行第一輪投票。此次的恐怖襲擊令選情撲朔迷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34

獨家 | 42頁公告回應問詢,怡亞通資金鏈謎團為何愈發撲朔迷離

企業經營中,資金“十鍋九蓋”乃常有之事,當十鍋只剩五蓋的時候,償債危機恐怕就不遠了。資金鏈風險加劇卻不正視,甚而以混淆視聽的說辭應對監管問詢,怡亞通可能算一個。

5月12日,怡亞通以42頁文本的超長內容,回複了深交所年報問詢函的13個問題。有專業人士分析後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怡亞通以不恰當的財務分析方法,做出了不恰當的結論。公司回複的結論:怡亞通經營現金流良好,經營穩健。但深入分析後,怡亞通的真實財務狀況與其回複可能大相徑庭。

現金流運營良好?

深交所問:近5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7.19億元、-32.80億元、-18.05億元、-41.47億元、0.41億元,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為-119.11億元,要求公司說明近5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長期為負數的原因及合理性。

怡亞通回複稱: 公司近3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與營業總收入的比值一直保持較高水平,說明公司實現的營業總收入基本都處於正常回款狀態。再者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占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的比重較低,報告期內均保持在7%以內。因此公司整體經營活動現金流運轉良好,主營業務具有創造穩定現金流的能力。

為了使這一解釋更有說服力,怡亞通出示了一份現金流與營業收入的對比分析表格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如上表,怡亞通計算的經營現金流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例,2015-2017年分別為182.18%、159.73%、128.21%,每年都超過了100%,甚至有一年接近200%。怡亞通繼而解釋,這一數據說明公司的營業總收入基本都處於正常回款狀態。

而專業人士認為,上述怡亞通計算的現金流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例,與年報中營收增長和應收賬款增長速度前低後高的情形,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形。對此,僅以財務報表和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即可說明。

矛盾在於,即便不考慮應付票據的高速增長,近3年怡亞通應收賬款與營業收入相比,前者增長速率明顯快於後者,這說明近3年經營現金流入增長並不能完整覆蓋營業總收入的增長。

根據公開財務數據,2014年-2017年這4年,怡亞通營業收入,從338億元增長到了685億,增長了102%。 而同一期間,怡亞通的應收賬款,從50億增長到128億,增長了156%。

應收賬款的增長速度是營業總收入增長速度的約1.5倍,說明回款增長速度慢於營收增長速度,繼而說明怡亞通以應收賬款墊資為代價實現業務規模擴張。怡亞通在回複函中所稱,“3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與營業總收入的比值一直保持較高水平,說明公司實現的營業總收入基本都處於正常回款狀態”的結論,與實際情況有偏差。

專業人士指出,其實怡亞通在向深交所回複時,偷換了一個概念:經營活動現金流入,並不能與營業總收入進行同口徑比較。因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除了營業活動實現的現金流入,還包括收到的稅費返還和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有關的收入(以“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列支,與之相對應的是,經營現金流出欄中“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如果公司經營現金流入與收入的比例都像回複函所述,超過了100%,甚至接近200%,那麽怡亞通的應收賬款增長速度勢必要慢於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這顯然這不符合定期報告財務數據所反映的情況。

更為蹊蹺的是,怡亞通在計算“現金流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例”的時候,竟然沒有將營業收入加上銷項稅。專業人士指出,列於利潤表的主營業務收入,是扣除增值稅稅率的數據。而列於現金流量表的經營性現金流入則為不扣除增值稅稅率的數據。一為扣稅,一為不扣稅,兩者是不可以作為同口徑來匹配的。

實際上,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才是與同一期間含銷項稅的營業總收入進行比較的同口徑數據。

綜上,該財務專業人士表示,考察企業經營現金流入是否良性、銷售回款是否及時,正確的比較方法應該是這樣的:考慮同口徑比較經修正後的怡亞通“現金流量與收入比例”。

單位:億元

 

2017

2016

2015

營業總收入

685.15

582.91

399.39

含銷項稅的營業收入(增值稅稅率17%)

801.63

682

467.28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

762.60

626.66

427.00

現金流量與收入的比例

0.95

0.93

0.94

如上表所示,暫不考慮小比例運輸等勞務收入增值稅因素的影響,怡亞通近3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在0.93至0.95之間徘徊,均沒有超過1,說明每年都會有新增的應收帳款,各年收到的現金都不能完全覆蓋當年的營業總收入。專業人士認為,經修正後的“不能完全覆蓋”的情形,與應收賬款增長速度快於營業收入增長速度才是得以匹配和勾稽的。

另外,怡亞通以存貨占款的現金流支出,也高出營業收入增長的速度:2014年至2017年,存貨從33億,增長到100億,增幅超過200%,遠超出營業總收入的增幅102%,前者幾乎是後者的兩倍。

專業人士分析認為,考慮到該公司應收賬款和存貨占總資產比例畸高(2017年末,存貨和應收賬款合計達到229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61%,占總資產48%)、經營現金流入不能完整覆蓋應收賬款,經營現金流出隨存貨占款而走高,那麽公司整個經營現金流的情況實際處在惡化的過程中,而不是“良好運轉”。公司主營業務創造穩定現金流的能力在弱化,而不是“具有創造穩定現金流的能力”。

靠什麽來償短期的債?

盡管怡亞通的回複極力想給監管機構和市場以信心:公司並不存在償債危機。但通過深入研究基礎財務數據,怡亞通的表態並不那麽牢靠。

深交所問:、2017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為81.69%,短期借款216.94億元,長期借款10.35億元,應付票據68.80億元,應付債券20.92億元,2017年公司利息支出11.70億元,貼現費用1.90億元。請公司說明資產負債率較高、前述負債項目規模較大的原因及償還負債的主要措施。

怡亞通回複稱, 2017年實現878.45億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年末賬上96.86億貨幣資金,以及公司目前正在積極開展銀行融資、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及非公開發行事項等融資手段擬募集的資金,可用於償還公司債務。

本文前述中專業人士分析了該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難以覆蓋增長過快的營收,因此用富余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償還公司債務並不現實;另外,怡亞通提出用賬上貨幣資金償債的說法,其覆蓋率也遠遠不足。

2012年-2017年,怡亞通扣非凈利潤,從8000萬,增長到5.53億元,增長了4倍;存貨從9.5億元,增長到100億元,增長了9倍;應收賬款從19億元,增長128億元,增長了5.7倍。而賬上貨幣資金,從48億,增長到97億,只增長了1倍。

專業人士指出,現金比率是短期償債能力一個重要的指標,該指標系以現金以及現金等價資產總量與流動負債的比率,來衡量公司資產的流動性。怡亞通的現金比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12年超過0.5後,就基本上呈一路下滑,2012年至2017年分別是:0.6、0.4、0.46、0.37、0.25、0.27。考慮到2017年末,96.86億貨幣資金,有66.22億,即超過三分之二的貨幣資金受限(用於銀行貸款抵押),一旦遭遇借款集中償還壓力,公司貨幣資金對債務的覆蓋率極為有限。

另外,怡亞通的籌資活動現金流量顯示,雖然企業營收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通過借款形成的現金凈流入,正在逐年減少:2013-2017年借款形成的現金凈流入,分別為55.36、38.73、25.11、21.27億元。這表明,企業借款的環境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籌資方式的變化對於資金極度饑渴的怡亞通來說,這個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為了進一步讓投資者和債權人放心,怡亞通回複稱,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流動資產余額為377億元,流動資產主要包括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和預付賬款。必要時,公司可通過應收款項的保理、存貨變現等方式,適時變現供清償債務。

然而,考慮到怡亞通的稅後投入回報率為3.82%,而保理成本達到了5%至9%之間,存貨周轉率又遠低於其他供應鏈業務模式的上市公司,通過保理和存貨變現方式清償債務,可能是一筆虧本的買賣,若真必須通過這一步來清償債務,勢將大幅拉低怡亞通的凈利潤。

另外,怡亞通2016年定向增發發行股份補充流動資金的方案也未能成行。在短期償債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如果股權融資仍未有進展,怡亞通短期償債風險勢必加劇。

2017年公開信息可見,怡亞通開始通過投資活動來獲取現金流。當年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變化原因主要是收購百誠集團公司現金凈流入6.99億。

2017年,公司分兩次收購了浙江百誠集團的控股權,通過這種方式拿到了百誠集團的7個億現金。怡亞通收購意圖明顯,一是百誠集團賬上有充裕的現金,二是被收購方幾乎為零的短期債務。 不過,飲鴆不能止渴。雖然百誠集團的短期債務無負擔,但百誠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並不低,達到了86.21%,比怡亞通的資產負債率還要高出近5個百分點,長期來說,債務仍然堪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54

比亞迪“廣告門”:李娟編織了一張撲朔迷離的網

對於比亞迪(002594.SZ、01211.HK)來說,這儼然是一個“多事之夏”。隨著關鍵人物之一陳振宇的露面,以及涉案廣告代理公司上海競智發出的最新聲明,比亞迪“廣告門”在繼續發酵。在第一財經記者調查中,涉案多方各執一詞,真相並沒有徹底浮出水面。

李娟將多名前同事卷入“廣告門”

“相關的公司流水和項目已經提交給了警方,警方會查清楚。”涉案的上海雨鴻公司負責人汪曉婷7月27日晚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此時相距比亞迪“廣告門”事發已近一個月。

對外界自稱為“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的李娟是廣告門中的關鍵人物之一,她一邊打著上海雨鴻的名義,以低價和免費為餌與比亞迪達成合作,另一邊又以上海比亞迪的名義與廣告商洽談。更為離奇的是,李娟這樣的雙面身份存在了近三年。三年間,這些廣告公司幫比亞迪在多個地區做了經銷商活動及廣告投放。直到多個廣告商收不到回款,李娟身份才真正被戳穿。

根據媒體的報道以及競智反映的情況,當事人李娟所指認的自己幕後的神秘老板“陳振宇”終於在上周露面。陳振宇徹底推翻了李娟的說法,他表示並沒有失聯,也完全不知情,多年來一直從事房地產工作的他,與廣告業和比亞迪沒有任何交集。

“非常莫名其妙,在背後說我是什麽神秘老板,我自己也覺得非常突然。”陳振宇說,在與警方取得聯系後,他已於上周末從外地趕到上海,配合警方的調查。而此前李娟稱自己作為“上海比亞迪”的負責人對陳振宇這個比亞迪的隱形股東負責。

繼發布《人BY臉,天下無D》一文引發各方對比亞迪“廣告門”事件關註後,聲稱遭受損失的上海競智在上周繼續公開爆料。上海競智指出“陳振宇”很有可能只是一個代號,或涉及比亞迪方面相關高層人員。另外,根據上海競智所掌握的信息,李娟名下的財產轉移到了她老公名下,李娟咬著“陳振宇”不松口,有為保護她老公的嫌疑。“我懷疑李娟的老公是得利人。”上海競智負責人王大銘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該公司已經把相關證據提交給警方。

“和李娟第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下午茶,當時就聊些工作。”上海競智的前負責人任小姐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說,和李娟的相識是因為現在的上海競智負責人王大銘的介紹,王和李曾經先後供職於同一家公司。任小姐在當時和李娟的合作中,款項都不能及時結清。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被卷入比亞迪廣告門的多名人士,皆與李娟有過一段曾經的共同經歷,可謂彼此均是“老相識”。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名從業人員處了解到,李娟在2013年之前在瑞安地產(00272.HK,)供職,而李娟在瑞安地產工作時,她的上級正是陳振宇。

2013年,李娟離開瑞安地產,之後來到了上海搜易傳媒,在搜易傳媒工作期間,李娟和汪曉婷成為了同事。

李娟在搜易傳媒工作時曾為多家知名車企做過營銷方案,其開始逐步進入汽車圈。2015年,李娟離開搜易傳媒,前往上海五河文化擔任副總裁職務。曾同為五河文化副總裁的王大銘,正是目前上海競智廣告的負責人,王大銘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稱,在2015年11月即將離開五河文化時,雙方互加了微信,從此與李娟結識。

多方各執一詞

“比亞迪就是在這里,在八樓辦公。”國金2期辦公區一樓一名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而記者實地探訪發現,位於陸家嘴國金2期8樓的“比亞迪辦公室”目前所有有關國金比亞迪的痕跡均已清除,物業出租方介紹,該公司提供了“三證”(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2017年夏天出租,租期為一年,此前辦公一直很正常。

比亞迪在廣告門爆發後發表聲明稱,比亞迪及子公司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印章並未出借給李娟或遺失,李娟以比亞迪及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名義對外簽署的合同所用印章系偽造。李娟冒用比亞迪員工身份、使用偽造印章對外簽署合同,已涉嫌犯罪。

如果國金比亞迪是一家假冒的公司,其現金流是如何實現的就成為疑問。一位廣告商解釋說,很可能是利用了廣告圈的墊資模式。例如要做一個2000萬的項目,客戶找到A公司,讓A公司拿出2000萬,並承諾給予A公司高年化收益率或者項目管理費,然而實際操作讓B公司去操作。通過一個個項目,然後把雪球滾起來。

事實上,不僅是國金比亞迪及其印章等,還存在李娟假冒汪曉婷的身份以上海雨鴻及她的名義在與比亞迪集團對接一說。有接近比亞迪的人士聲稱,2018年5月31日,李娟帶著汪曉婷來到了比亞迪總部,比亞迪的人員當著汪曉婷的面叫李娟“汪總”,但汪曉婷未出聲。

“我是和李娟、李娟助理,還有一家供應商公司的項目經理一起去的,當時沒人叫李娟汪總。”對於此說法,汪曉婷對第一財經記者矢口否認,她強調有人證可以證明。

在上海寶山區中環外一小區的多層居民樓里,第一財經記者找到了李娟的家,李娟的丈夫也是80後,有一個女兒。在李娟今年35歲的丈夫看來,符合邏輯的就是,妻子李娟通過名叫“陳振宇”的上司與比亞迪方面搭上線,而妻子所做的這一切,比亞迪的高管可能默認或者說知曉這件事情,否則,所有的事情都是說不通的。妻子這麽做沒有任何利益動機,她一個85後的小姑娘沒有背景和人脈,是無法去把這個盤子搭起來。

除了李娟親屬外,即便是所謂受害者們的內部也各執一詞。李娟投案之後,紛紛自稱受害者的比亞迪和廣告公司們,針對“誰是實際獲益者”的疑問,開始追問墊資與拆借資金的最終流向。一些公司將矛頭指向了上海雨鴻及其實際控制人汪曉婷。

按照比亞迪的說法,李娟此前是以上海雨鴻的名義與之溝通,而且上海雨鴻是這些廣告公司中唯一進入比亞迪供應商名庫的。

有廣告公司質疑汪曉婷購買了青浦別墅、保時捷卡宴新車,並和李娟私交密切,在2018年2月一起赴新加坡旅遊、住豪華酒店。而且,部分合同和銀行流水顯示,有廣告公司的墊資轉到了上海雨鴻的賬戶。對此,汪曉婷給第一財經記者的答複是“胡說八道,相信警方會查清楚真相”。

比亞迪總部在7月16日發布的告知函中稱,比亞迪願意與相關公司溝通,並按照警方針對事實和金額的核查認定,與相關公司商討合理解決方案。一些被卷入比亞迪“廣告門”的供應商似乎看到了希望。涉案金額3000多萬的廣告商阮尼克7月29日晚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說,自己已經被比亞迪方面通知於7月31日到深圳比亞迪總部商談。從法律上講,如果能證明廣告商們確實曾經相信為比亞迪提供了服務和產品的善意第三人,那麽他們就有望從比亞迪處結清相關款項。

比亞迪“廣告門”爆發後,對比亞迪的商譽產生一定影響,但並未波及市場銷量。7月29日,第一財經記者聯系比亞迪上海經銷商時,對方表示,消費者購車不受影響,目前從訂車到拿車的周期在一個半月,熱銷車型可能會慢點,最長在兩到三個月。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27

撲朔迷離王征:亞視賣給王維基

1 : GS(14)@2015-04-01 08:23:35







【電視風雲】【本報訊】亞視賣盤出現峯迴路轉的局面,亞視昨在傍晚新聞報道中,表示亞視會賣盤予過去曾多次否認入主的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引起全城譁然。不過,今次賣盤至今只由亞視單方面宣佈,本報昨曾多次致電王維基,截稿前未能聯絡上。至於獲法庭委任的亞視經理人黎嘉恩,則對賣盤一事不作評論;而通訊局發言人回應查詢時指,暫未有收到亞視股權變動的申請。記者:吳永強



【夜會葉家寶】■王征與葉家寶昨晚在九龍站港景匯會面數小時,離開時被問及亞視是否已賣給王維基,王征說︰「都看聲明,剛剛發表的聲明」。葉家寶離開時未回應賣盤消息。


被視為「梁粉」輿論陣地的網媒《港人講地》,今凌晨引述權威消息人士稱,今日行會特別會議會正式就會否續牌亞視作決定,又指通訊局約一個月前通知亞視,政府不會給亞視續牌,惟亞視要求寬限1個月,以提交改造計劃,政府同意並以3月底為限期,不過政府至昨日仍未收到亞視任何計劃。




亞視:感謝盛氏家族無私奉獻


《港人講地》指昨日王征與買家談判不成功,遂以賣股王維基做藉口緩兵,期望「拖得就拖」,並引述消息人士稱,亞視是否已賣盤,不影響政府考慮是否續牌,形容王征只是「出口術」,因轉讓股權未獲法庭及管理人同意。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上周放話指,「如果沒有奇蹟發生,下個月(4月)亞視就不存在了」。亞視終趕於王征口中的死線前,在昨傍晚的六點鐘新聞中率先宣佈「奇蹟」發生。報道指,「亞視已接獲大股東黃炳均及王征的通知,決定接受港視主席王維基的主要條件,將亞視控股權轉讓予港視,並將豁免亞視所欠的大部份債務。交易尚需得到法庭同意,並報通訊局批准」。據悉兩人昨晚截稿前仍未簽買賣協議。本地多間電子傳媒引述消息指行會今日舉行特別會議,決定亞視續牌事宜。亞視昨晚7時半發表聲明,確認亞視控股權將轉讓予港視,指對有關決定表示理解,並感謝盛氏家族(即主要投資者王征及其家族,王本姓盛,後隨母姓)對亞視五年零六個月的無私奉獻,至晚上11時後,亞視再出新聲明,將原先股權轉讓予港視,變成王維基旗下公司。新聲明亦大打「民意牌」,指亞視一貫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希望特首及行政會議順應民意,批准亞視續牌。




成功入股不代表亞視可續牌


記者昨晚曾以WhatsApp向王維基查詢,WhatsApp顯示他已閱讀,但至本報截稿前他仍未回覆。據悉王維基正身處外地,港視發言人稱需要時間核實有關傳聞。自上周四開始,市場多次傳出王維基入股亞視,但王維基一直矢口否認。上周五王出席公開場合時,直指「我係唔買亞視」,更笑言「亞視大埔廠房嘅風水陣唔好」。本報日前曾報道,王維基將會斥資數億元收購王征手上亞視股份,但前提是亞視須獲港府續牌,即使交易失敗,王維基亦願意向王征支付數千萬元「誠意金」,但成功入股不代表亞視可獲續牌,因通訊局已建議不向亞視續牌。梁振英昨出席行會前指,政府一直根據制度、法律及政策,處理續牌申請。他強調會在不違反程序公義下盡快做好決定,並會第一時間對外公佈。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01/190977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