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美聯要錢趕仔走收港置總部放租 李華華

2008-11-13  AppleDaily

美聯集團(1200)主席黃建業近排認真唔得閒,既要面對神秘人梁向榮狙擊,又要不斷諗計為公司慳皮。集團旗下子公司香港置業,喺美國銀行中心33樓嘅總部亦都準備唔要,喺12月31日租約到期之後唔再續租,全部人手搬返去環球大廈25樓嘅美聯總部。

每月料執19萬

港 置o依家用緊嘅美銀單位,其實係由美聯持有,美聯已經拎番出嚟放租,單位面積3778方呎,呎租叫緊50蚊。如果以呢個價租出,月租都近19萬銀,租金雖 然同高峯期每呎83蚊完全冇得揮,但總算係以市場正常價錢放盤,可以幫補一吓,喺呢個時勢,小數怕長計,搵得幾多得幾多。冇幾耐前,美聯啱啱以提高生產力 為由,決定將港置公關及廣告部、資料研究部等後勤同美聯合併,即刻炒咗職位重叠嘅20幾人;冇俾人炒嘅員工,已經收拾晒細軟,全部返阿媽嘅環球總部繼續做 嘢。另外,同系嘅美聯工商舖(459)自從8月轉咗去主板上市後,咁唔好彩就要面對行業收縮嘅困局。

高層做騷有苦衷

為咗避免 一上主板業績就要見紅,行政總裁黃子華話呢排個個都辛苦咗,同時已經實行優化計劃去提高競爭力,包括cut廣告同重整人手,但未行到炒人呢一步,等人手自 然流失。不過,佢就話呢輪最重要都係定期出嚟現吓身,證明自己仲喺度,因為呢排啲網上傳聞威力好勁,唔見人一兩日,就好易俾人傳已經起咗身冇得撈。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

中環在線:米蘭站老闆要樓唔要錢 李華華


2009-02-16  AppleDaily





 

二 手名牌手袋店米蘭站老闆姚君達,近日突然動用2600萬,買咗自己一直租開嘅何文田京士柏山住宅單位,仲要高過銀行估價成600萬銀。華華好想知點解姚老 闆夠膽,喺呢個時勢以高市價租轉買。姚老闆話間屋已經租咗6年,自己一路住開,點知呢排有個神秘買家出價2600萬,同業主講想買咗個單位,話嗰度風水利 佢喎。業主就同姚老闆講,做生不如做熟,如果佢都出得起2600萬,就賣畀佢。雖然銀行估過價之後,話個單位只係值2000萬左右,但姚老闆覺得住開有感 情,決定扑槌!之後,個神秘買家依然死心不息,向姚老闆求售,仲追價到2900萬。不過姚老闆認為千金難買心頭好,無論幾高價,都堅持唔肯割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1

為何要錢-泓鋒國際(2309)-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0/LTN20021030059_C.htm


該公司在2002年11月上市,以1港元,發行6,000萬新股上市,其中2,400萬股為大股東的舊股,業務為監察紡織商人的活動是、市場及銷售推廣業務。該時候股本只2.4億股,另包銷商為長雄證券及康和證券。


在這個時候上市,市值又少,扣除大股東所得部分及包銷佣金,集資淨額只約2,800萬元,加上業務之虛無,包銷售為大凌國際(211)附屬公司之一長雄證券,可見只想玩財技,亦可預料是公司是殼股的潛在分子。


另外,我在上市公司找到一段投資訊通控股(8082,已易手至本博客另一位主角徐秉辰先生)的段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0/2309/CWF112_c.pdf

在第十四頁(p.57)


其後,公司業務一如所料地滑坡,然後作出一個「收購」後,又被第二家公司朗迪國際(1142,又是財技之輩,先購科技又購資源)以「高價」購入股權被證監指控成立,又可見是主席等人和這家財技之輩應該是認識的。


該收購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03/LTN20031103018_C.pdf


以1,060萬購入一從事離岸公司,而雜岸公司持有本業有關業務的各51%股權,並獲保證一年利潤不少於400萬,為集資的一大部分,可見是一項套取現金的方法。


http://www.sfc.hk/sfc/doc/TC/general/general/press_release/08/08pr153c_summary.pdf


(詳閱p.3-13)


在 所有關鍵時間,泓鋒是在聯交所上市的公司。該公司(指朗迪國際,下同)在2003 年12 月至2004 年1 月期間分三批收購合共3,620,000 股泓鋒股份(“泓鋒股份"): (a)在或大約在2003 年12 月22 日收購第一批2,200,000 股泓鋒股份;


.....


有關收購第一批2,200,000 股泓鋒股份,該公司直接向兩名個人收購該批股份,然後將股份存入以建采科技有限公司(“建采")名義於長雄證券有限公司(“長雄")開立的戶口(“該證券戶口"),建采在所有關鍵時間均是該公司全資擁有的同集團附屬公司。


....


該公司在招股章程內表示會分散投資於上市股本證券,但其管理層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過度投資於上市股本證券,尤其是泓鋒股份。

.....


 當第一答辯人在2005 年6 月29 日的會見中被問及他投資於泓鋒股份的決定時,他表示他結識了泓鋒的管理層成員蕭俊文先生,對泓鋒的前景感到樂觀,並對其有信心。第一答辯人未能就他對泓鋒前景的看法提供任何充分理據;
.....


與第一答辯人對泓鋒前景所堅持的看法相反,泓鋒股份的成交價在所有關鍵時間均處於跌勢,其股價由2003 年6 月每股約3.00 港元,逐漸下跌至2003 年12 月每股約2.00 港元,到2005 年12 月更跌至每股0.16 港
元。此外,泓鋒在2003 年3 月至2005 年3 月期間並無宣布派息。


基於上述事宜,證監會認為,該公司在2003 年12 月及2004 年1 月收購合共3,620,000 股泓鋒股份的交易,就該公司的業務及事務而言,構成《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4(1)(b)條所指的不當行為及/或失當行為,及/或《證券及期貨條例》第 214(1)(d)條所指的不公平損害該公司成員(或部分成員)的權益的行為,原因是:


(1) 該公司的管理層沒有如招股章程所述般就其對上市股本證券的投資維持“平衡投資組合";

(2) 該公司的管理層無法就其收購上述3,620,000 股泓鋒股份以作投資的決定提供任何充分的商業理據;及


(3) 雖然泓鋒的股價自該公司在2003 年12 月及2004 年1 月收購有關股份後大幅下跌,但該公司的管理層並無檢討其投資政策,在2005 年仍持有上述3,620,000 股泓鋒股份。


之後完成炒作,股價回落,久久無動作,直至2007年,開始一項驚天動地之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06/LTN20070206127_C.pdf


2007年2月,批售6,400萬股,每股12.1仙,集資僅774.4萬,接貨人為和金仔及中國水業系(1129、8009、33)關係密切關係的許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301/LTN20070301138_C.pdf


換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24/LTN2007042407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08/LTN20070608177_C.pdf


2供1股,發行1.92億股,每股20仙,集資3,840萬,包銷商為金仔。大股東放棄認購,認購不足,可見為一賣殼先聲。


之後大家熟悉的故事開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51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1/LTN20070621007_C.pdf


楊家誠先生認購1.152億股,每股57仙,成為公司主要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9/LTN20070629487_C.pdf


以2.3322億購入伯明瀚29.9%股權,楊嘉誡提供2.5億的財務資源方便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31/LTN20071031461_C.pdf


其後股價不停炒上,公司欲配售認股權證,但因股價暴跌,不成。之後又購入酒吧股權亦不成。最終成功配售6,912萬,每股80仙,集資5,2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27/LTN20071227455_C.pdf


從2007年中期業績公告可見,尚需1.4億港元才能還掉楊先生的款項。

楊先生套現失敗之餘,更有一大筆資金需求,就是要入主成報,所以需要取回所付資金,加上市況不就,故有一更激烈的集資行動。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977

另外楊家誡亦提供6,000萬的股東貸款予上市公司,從這篇新聞中,可知楊家誠出資約1.6億重組成報傳媒,即可知道楊家誠購入上述三項資產值1億元: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147

成日拖糧拖到俾人告上法庭嘅《成報》,傳賣盤都傳咗一段時 間,早兩個月大股東覃輝抵押自己揸住嘅26%股權俾泓鋒(2309)老闆、號稱全球首位擁有英超球隊嘅中國人楊家誠,套現6000萬銀周轉。儘管覃生之後 出書面聲明話無意賣盤,但財雄勢大嘅楊生即刻變成「疑似」《成報》新老闆。不過,佢從未出面證實,咁到底係咪呢?

噚日楊生同包頭市市長簽約搞蒙古地產項目,吸引大班傳媒恭候,無奈楊生話要招呼包頭市市長同一行高官,唔得閒招呼記者,經過一輪擾攘,佢派咗泓鋒COO餘懷英擋駕。之不過楊生好識做,最後都「唔覺意」行咗出房答兩嘴畀大家交差。以下係答嘴內容:

記者:楊生諗住點搞《成報》呀?

楊生:一定搞得最好!

記者:咁諗住使幾多錢搞?

楊生:最少一億六。

記者:幾耐先成事?

楊生:好快。

記者:咁諗住點搞?

呢個時候,楊生已經閃咗,但餘懷英都畀個官方答案大家:「用誠意做《成報》!」就係咁,《成報》新主不經意咁被證實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2/LTN20080522389_C.pdf


向Pacific Capital 發行2億可換股債,淨集資1.87億,換股價5仙,較停牌前40仙有大折讓。


基本上這是一任其印公仔紙的票據,不惜以犧牲股權為代價。


明天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4

為何要錢-泓鋒國際(2309)-2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624

上文如上所述,今日出埋續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2/LTN2008052238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20/LTN20080620053_C.pdf

多謝Cryus Ho眼利,因為要去睡,所以沒太清楚看過公告。

公告稱,Pacific Concord認購2億元無息可換股票據,集資淨額1.87億元,可換股債券的換股價有兩個,為可由票據持有人去選擇,選擇如下:

(1)為換股前30營業日的平均價的125%

(2)為換股前30營業日內的任5日的平均價的90%。

其中(1)擺明是對可換股持有者不利,但是(2)卻是對持有者極有利,因為條款可以選擇任何5日股價來計平均價。以換股者角度來看,他有誘因有壓低換股前5日、或每星期去壓低1天去換股,去人為地降低換股價,而這個價錢沽出股票一定是有利可圖,因為最低平均價的90%,即是可以說,起碼有10%的空間。

但是換股價不可低於票面值5仙,又因最多的換股股數40億股,為該時股本約7.6億股的526.09%,擴大後股本的84.03%,所以有限制,換股後公眾持股量必要維持於25%,若少於25%,則不得進行兌換。

可以這樣說,這個可換股債券其實是一項抑制股價上升的機器,股價升了,他可以隨時換股,套現賺錢,令股價有壓力,如股價下跌,也可以繼續拋售股票,因為換股價可以較現有價錢更低。

可以見到公司要錢的壓力不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12/LTN2008081207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23/LTN2008092346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0/LTN2008112025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18/LTN200902184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3/LTN2009031325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6/LTN2009040691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30/LTN20090430618_C.pdf

這項可見公司非常要錢的協議,最終獲通過。

其後,Pacific Concord 在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共換了7次股,本金額共2,000萬元,淨集資約1,870萬,換股價由5仙到12.1 仙不等,共換315,739,000股,平均價6.33仙,若持有至今起碼值1.44億元,大賺逾億元,但剩下的本金額仍有9成,可見可換股債券若繼續被兌換,將會對股價造成壓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2/LTN20081212485_C.pdf

但其中換取的本金額太少,至2008年9月,尚欠大股東1.03億,扣除9月30日後換取的1,150萬,尚欠楊先生近9,100萬。

此外,公司除還債外,亦有其他資金需要,因公司稱附屬公司有重大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1/LTN20090421496_C.pdf

近來市況好轉,集資較容易,對公司而言,可以以較高的股價集資,所以也不需要再以這樣賣公司的方法去集資這些少量的款項。這種方法而損失公司控股權之餘,也增加供應,提高炒作的難度,故公司亦有意去取消此項不平交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7/LTN20090607004_C.pdf


上星期日,公司宣佈取消發行可換股債券的協議,改作和金仔洽商配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8/LTN20090608531_C.pdf


星期一,公司宣佈由金仔配售1.5億股,每股40仙,集資6,000萬,但是仍較欠楊先生的9,300萬少,另外亦不足以作重大收購,此外,亦不用盡授權的20%,可見正如中亞能源(850,前永成化工、永成國際、中油資源)一樣仍有一重大收購(前稱公告已述)未宣佈,應有第二次的配股,故仍有誘因炒上,不過因為對之前Pacific Concord換的股票太多,造成市場沽壓多,故我對這隻股的上升水位仍有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6

要錢便苦拼 左丁山

2010-04-02  AD






 

一位讀者「地產 G」睇完本欄最近講地產及租務市場,來電郵告知:「我專做ibanker山頂南區半山比較大碼嘅租,略知一二。搵十二萬租嘅租客唔難,睇地段。西九區雖然 係新豪宅區,但大部份單位都唔大,所以少見大租客。半山新地收租嘅帝景園第二座,2680呎低層都要十三四萬,仲要係full晒咁濟。啱啱有間嘉富麗苑極 高層2809呎,都可以租到十五萬。始終住慣半山南區嘅鬼佬高層都唔會搬去九龍站。呢幾個月ibanker肯俾多D錢租樓,租都升咗唔少,不過同零八年 比,仲係差10%到。地產G」

多謝地產G提供資料。近星期「名城」開賣,好多住在沙田嘅朋友都收到地產經紀電話,叫朋友們換樓,HR(人力 資源)專家I去到大陸公幹,手機響起,竟然係叫佢去大圍買名城嘅。人力I當然話唔得閒啦,但都佩服啲經紀為咗佣金,call客call到咁落力,呢個世界 若冇咗佣金呢回事,你估啲經紀會唔會在星期日打麻將而唔去帶客人睇樓呢?經紀S又係call客去買名城,點知個客話:「不如睇駿景園啦!」明知生意未必做 得成,但經紀S那敢怠慢,立即周圍撲,搵咗啲715-822呎嘅駿景園單位畀人客在星期日下午睇樓,做生意最緊要變通,順住人客口味去辦事,賺佣機會就大 啲,用把口去說服人客,梗係辛苦多啲啦!

 

做工賺錢,如要多勞多得,好少話唔辛苦嘅,一位啱啱八十後嘅年青律師搵左丁山商量 某件事,自動報上佢嘅資歷、工作職位與年薪,左丁山聽完,對佢講:「你嘅薪酬多過啲二十九歲嘅畢業生,以平均計,起碼有三至四倍,自問係唔係好醒?」世姪 答:「夠運啫,讀書時成績名列前茅,俾國際律師樓睇中,畢業後入律師樓至今,足足七年幾,未曾試過有一晚早過九點鐘可以放工o架。」睇真啲佢個樣,似乎有 三十歲咁成熟,唔怪得仲未有女朋友,長期係咁捱,私人生活幾難多姿多采,紅簿仔啲儲蓄存款個個月飆升,都唔知有冇心靈安慰作用。國際律師樓啲企業財資部門 律師,搞上市併購財務重組,最紅最賺錢,嗰種勤勞法,幾似湯告魯士年青時做主角嗰部電影《The Firm》嘅男主角,少啲意志力都捱唔掂。(按:《The Firm》係講律師樓嘅故事,純屬虛構小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75

犧牲華銀小股東 華潤要錢不要臉

2001-11-08  NM




傳聞多時的華人銀行收購,終於上週四塵埃落定。然而消息公佈後翌日,華銀集團股價單日跌去三成一。原來華銀的大股東華潤創業,這間國務院直屬機構在港的上市旗 艦,為能高價出售華銀股份予另一大股東力寶華潤,竟罔顧華銀小股東利益!雙方更早已設下機關。上週五接近四點鐘收市,在觀塘裕民坊中國銀行的投資部內,鄭 先生一看見華銀集團的報價便破口大罵:「XYZ!今朝早三元多買入,以為點都可以賺一元幾角,點知買兩萬股便輸了兩萬元。」華銀當天一復牌便狂瀉,由三元 一角七仙半跌至二元一角七仙半,足足跌了一元!不少投資者都跟鄭先生一樣,看準華潤創業要重組業務,非售華銀不可,於是買入華銀,搏收購賺大錢,皆因早前 的道亨及第一太銀,分別被新加坡發展銀行及東亞全面收購,小股東笑逐顏開。然而,華人銀行兩大股東,華創及力寶華潤,卻刻意透過巧妙安排,避開全面收購, 自己着數之餘,卻犧牲小股東利益。

五年前埋下機關華銀原由華創及力寶華潤兩大股東,透過各持一半權益的Lippo CRE公司, 控制百分之五十九股權。今次,華創將所持Lippo CRE五成權益及零碎的華銀股權,以每股華銀作價三元八角,悉數售予力寶華潤,套現十八億。但由於他們早已佈下機關,令力寶華潤不用以同價向華銀小股東提 出全面收購。華潤集團早於九二年買入華銀股份,於九七年把華銀股份注入上市的華創。同 年,華創再與力寶華潤合組Lippo CRE,雙方再把旗下的華銀股份注入,原來,此時雙方已訂立股東協議,力寶華潤有額外決定性投票權,是實際的控股股東。因此,今次力寶華潤向華創購入 Lippo CRE五成股權,並沒有改變對華銀的控制權,故毋須提出全面收購,令市場嘩然。力寶華潤控制的華銀,同時以四十二億將華銀的銀行業務售予中信嘉華,然後大 手派息,令本身只花不足十億,就控制了一個現金二十八億的上市集團,非常着數。

李 家早有前科力寶華潤(前稱華地)由印尼華裔李文正家族控制,李家在港發展,期間早有令人質疑的前科。九二年,力寶購入華地股份後,隨即向聯合集團收購三成 三亞洲證券。半年後華地向亞證股東提出以每股一元五角全面收購,卻遭另一大股東,持股一成半的華懋集團反收購,每股收購價近兩元。亞證董事局呼籲小股東不要妄動之餘,華地卻靜雞雞向第三者吸多一成半股份,令持股量升高至五成,令華懋知難而退。不過華地卻沒有以自己增持時的股價,向小股東提出全面收購,令市場質疑之餘,更令華懋向證監投訴。由於李文正家族在亞洲金融風暴受重傷。印尼旗下的五間上市公司,如力寶銀行、力寶證券等,市值縮水近九成。香港上市的 力寶及力寶華潤亦連蝕三年,單是力寶華潤,過去三年便累積蝕了廿二億。所以市場人士估計,李文正家族將會「好好利用」華銀集團尚餘的廿八億元資金,或會把 家族印尼業務注入套現。「現在唯有希望華銀不會將錢,去買一些印尼不良資產。先不要講這些資產的業績,單是幣值都蝕死!」杜冠雄慨嘆道。

損 人以自肥「其實,華創若願意收少一點,例如每股(華銀)三元至三元二角,力寶華潤就應願意提全面收購。」一名熟悉情況人士說。只是華創當年以平均四元四角 二仙買入華銀,不想虧蝕太多,因此寧願犧牲小股東利益,自己亦要收取較高價錢,實行要錢不要臉。華創所持華銀股權,早在市場放盤,原先打算購入第一太平銀 行的中信嘉華,被東亞捷足先登後,轉而洽購華銀。華銀股價亦在傳聞中不斷上升。一名金融界人士說:「八月間,華銀股價突然由三元多急挫至二元七、八角,我 就懷疑事不尋常,分分鐘沒有全購,只是一廂情願的投資者仍肯相信,才誤墮深淵。」儘管華銀已公佈在完成交易後,每股會派發不少於一元的股息,然而揸重貨的 基金大戶,仍狠狠的扔貨離場。「一定要扔啦!既然我們在這次收購中賺不到錢,倒不如快快將資金轉投到其他有潛質的銀行股。無辦法㗎!他們(大股東)的手段 是合法的,我們無話可說。華銀佔我們投資組合約百分之五,每股成本三元七。當初我們估計起碼會升至四元多,九‧一一事件後,我們曾考慮溝貨,好彩最後無再 買。」一位正陸續沽出華銀股份的華資基金經理表示,不少香港基金亦買了華銀,今次損失慘重。而市場人士對於華創及力寶,罔顧華銀小股東利益亦作出批評。 「他們走法律罅,雖然合法但不合情理,對小股東不公道。其實全面收購使多幾多錢啫?華創及力寶兩間大公司,竟然都這樣做!公司的管理作風好緊要,滙豐、長實就不會這樣做了,但力寶班人就會!」大福證券研究及銷售部董事杜冠雄不忿的說。

力寶、華創不光彩交易

解構根據收購合併條例26.1,力寶華潤向華創間接買入華銀集團股份後,所持股權由原先29.39%增至64.62%,超越全面收購觸發點(30%),理應向華銀集團所有股東提出全面收購。然而,力寶華潤早埋伏線,指當初與華創合組華銀控股公司Lippo CRE時,雙方已達成協議,力寶華潤在Lippo CRE,有決定性投票權,所以是次交易不視為控股權轉變,不需作全面收購。力寶華潤以$18.09億收購35.23%華銀股份;同時建議華銀派發每股不少 於$1股息,令力寶華潤獲發$8.7億。換句話說,力寶只以$9.39億便控制了一間有$28億現金的上市公司(華銀集團收取中信嘉華$42億現金,再派發$13.5億股息後仍有$28億。)

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8

後李嘉誠時代要錢唔要品

2013-04-25  NM  
 

 

和黃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外判工人罷工接近一個月,惟資方仍堅拒還工人一個合理薪酬和工作環境,外判商高寶更以結業逃避責任。工潮至今毫無平息跡象,歸根究底是李澤鉅去年正式接掌李嘉誠的商業王國後,以較老父更刻薄的鐵腕手段管理公司,又以極強硬手段對付工會,務求把工會趕絕於長和系企業之外,保障集團長遠利益。雖然李嘉誠曾提出跟工會「講和」,但全權在握的李澤鉅不惜犧牲老父「晚節」,一口拒絕,令HIT勞資談判遙遙無期。步入後李嘉誠時代,李嘉誠極重視的個人形象及集團聲譽,隨時被長子一鋪清袋。

「李嘉誠,我哋班工人幫你打工,養大你兩個仔(李澤鉅及李澤楷),依家你用完即棄,仲有冇良心?快啲出嚟同我哋對話!」上週四起,碼頭業職工會及各界支援碼頭罷工後援會,由圍堵葵湧貨櫃碼頭轉戰中環長江中心,要求李嘉誠介入處理工潮。不過,「李老闆」有口難言,面對傳媒追訪,表明「一句都唔會講」,事緣李澤鉅早已大權在握,全盤處理工潮。《蘋果日報》記者本月初追訪李嘉誠有關工潮對業務的影響時,李澤鉅搖頭示意老父切勿回答,李嘉誠無奈閉嘴。本週二早上,本刊記者再嘗試在李家大宅門外採訪父子兩人,李澤鉅一向乘坐的藍色寶馬房車駛離大宅,但後座落下窗簾,只隱約見到一名男子閱報,未有停車接受訪問。半小時後李嘉誠的坐駕駛離寓所,保安攔截記者,但他仍展露招牌公關式笑容讓記者拍照,並禮貌地揮手示意不接受訪問。見微知著,兩父子面對傳媒的態度大相逕庭,已暗暗說明兩父子對工潮的不同取態。

李澤鉅阻止老父講和

據悉,不少商界人士對於李澤鉅早前阻老父發言無不感到詫異,私下議論紛紛,四出打聽李嘉誠有否難言之隱。有商界人士證實,雖然HIT仍由霍建寧「打骰」,但已接掌李家商業王國的李澤鉅可對HIT發揮重大影響力,今次處理碼頭工潮的策略和手法,也由他全權話事,霍建寧則從旁協助。一名熟悉李家的商界人士透露,工潮步入中段,李嘉誠曾向長子提議跟工人「講和」,但被李澤鉅拒絕,認為絕不能向工會讓步。事實上,本月十一日《星島日報》曾引述消息稱,李嘉誠已親自介入事件,料HIT對解決工潮的態度會轉為積極,甚至可調高加薪幅度;李對工潮矛頭指向他本人亦感到「不開心」。報導刊出當天,李嘉誠早上透過發言人加以否認,並指無講過有關言論。然而,空穴來風,反映父子兩人對工潮的分歧。

HIT員工怨聲載道

快將八十五歲的李嘉誠是長和系集團主席,但去年中宣佈分家決定後,瓜分三分之二身家的李澤鉅正式取得實權,他則逐漸退隱江湖。本月初墨西哥總統訪港期間,李澤鉅代替老父親自會晤,為拓展墨西哥碼頭業務打好關係。李澤鉅承繼家業後表面風光,卻不得人心。集團中人都感覺到他的處事手法和取態較父親更「辣」,對數字、細節尤其敏感,更非常著重盈利,避險意識也較強。消息人士稱,HIT近年曾因其中一支銷售隊伍「跑唔夠數」,結果整間公司員工該年不獲發花紅,以示懲罰。由於HIT每年發放相等於數月月薪的花紅,員工損失慘重,怨聲載道。李澤鉅的刻薄無情可謂更勝老父一籌。對公眾形象非常著緊的李嘉誠,甚少評論涉及公司的勞資糾紛,但懂得擺出關心事態發展的姿態。○七年扎鐵工人發起持續三十六日的罷工,他曾表示事件對整個地產界有一些影響,但由於「不想被人大做文章」而拒絕進一步評論。屈臣氏蒸餾水過去五年亦曾爆發三次工潮,員工要求改善薪酬和工作條件,導致多區寫字樓「斷水」。然而,李嘉誠主政下,管理層對工潮相對克制,三次工潮均願意跟工會談判,並在薪酬福利和人手安排方面讓步,最終勞資雙方達成共識解決工潮。○九年八月李嘉誠出席業績記者會時被問及工潮影響,他強調香港需要比較和諧及實際理智的環境,「不希望見到更多勞資糾紛」。

陰招瓦解屈臣氏工會

「青出於藍」的李澤鉅上場後索性封口,以行動打壓工運,企圖瓦解工會。屈臣氏蒸餾水經過幾次工潮後,去年底突推出新計劃,由司機自組車隊成立公司承包派水服務,變相將工作外判,司機由受僱變自僱,失去醫療等福利保障。有近百名拒絕外判的員工本月初更慘被遣散,再被安排轉職至「特許營運商」,即外判公司,成為外判碼頭工人事件的翻版,李澤鉅的鐵腕手段表露無遺。在李澤鉅的強權下,工人討價還價的能力愈來愈低,今次HIT外判碼頭工人終於忍無可忍發起罷工,得到廣大市民支持,罷工基金至今已籌得六百七十萬元。其實,自李澤鉅六年前接手HIT後,已發生過數次零星的抗議和示威,可惜無功而還,有工人更曾因提出反對聲音而被炒。商界更流傳李澤鉅對盈利高峰期已過的葵湧碼頭業務有點意興闌珊,有意傚法深圳鹽田、蛇口的貨櫃碼頭般加速機械化,以減低對人手的依賴,故此,這次工潮或成為他裁減工人的契機。長遠而言,李澤鉅更有意研究放棄碼頭業務,把土地改作其他用途。儘管處事作風有別,但李氏父子關係良好,二人不單同住,李澤鉅接受香港總商會旗下雜誌專訪時更透露,開始研讀老父送給他的佛學書籍。然而,他似乎未領略到佛教慈悲為懷的真諦,曾揚言「爸爸嘅安排我們永遠都OK」的他,今次對工潮寸步不讓,令工會把矛頭直指老父,不惜犧牲李嘉誠的公眾形象,成為香港市民人見人憎的「地產霸權」和「刻薄僱主」。商界中人慨嘆李嘉誠一世風光,現時老來從子,交棒後兒子「要錢唔要品」的狠辣作風相當令人唏噓。

工會背水一戰轉走激進路線

李氏父子今鋪封口,李氏集團「頭馬」霍建寧則在上週六發炮護主,與工會隔空罵戰,指工人文革式抹黑李嘉誠,點名斥責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幫工人做世界」。他直言不擔心市民杯葛李氏旗下公司產品,笑指產品「又平又靚又正」。霍的一番言論,即被外界批評說話涼薄,李卓人更反擊叫霍「唔好心胸咁窄……我唔係張子強,唔識做佢世界」。除了利用傳媒打輿論戰,HIT更於四日內三次刊登全版廣告,暗示工潮導致外判商高寶結業,加薪兩成的幅度會拖垮百業。與此同時,李澤鉅及外判商繼續有恃無恐,拉闊戰線與工人「鬥長命」。外判商以速成班訓練南亞裔新手到碼頭開工,又以較高人工招攬高寶機手過檔,兵分多路以圖分化工人,更安排沒有罷工的工人接受訪問,聲言滿意工作環境及薪酬,指工潮有抹黑成分,希望工潮盡快結束。有罷工工人則踢爆,公司安排的受訪工人是「太子爺嘅朋友」。

雖然資方財雄勢大,但未有動搖工人爭取應有權益的決心,工會繼續企硬要求資方承諾改善所有HIT外判工人的工作環境,以及一致加薪兩成,追回九七年薪金水平。不過工會眼見爭取遲遲未有成果,近日將行動升級,既賣廣告發聲明反駁外判商謬論,上週五晚更在滂沱大雨中於長江中心外舉行千人集會,為罷工工人打氣。本週日五十個工人及家屬更直踩李嘉誠位於壽臣山的大宅示威,明落李嘉誠面。HIT週二則發聲明,斥責工會「糾結群眾」圍堵李嘉誠寓所、到李氏旗下零售店舖「滋擾顧客」,指工會蓄意把工潮政治化,行為令人心寒。一場勞資拉鋸戰,至今演變成隔空罵戰。工潮大旗手李卓人對本刊坦言,對解決工潮感到「頭痛」,他看到HIT的廣告後,感到對方的訊息有點混亂,表面上仍然強硬,卻留有重返談判桌的意思。無論如何,工會現階段的重點是本週五的包圍長江中心,希望以強大聲勢逼HIT答允工人訴求。

勞資雙方陷入膠著狀態,有協助工人的社運人士向本刊表示,事到如今工會及工人已無計可施,「可以做嘅都做咗,要爆料嘅都爆埋,其實班工人可以罷工罷咁耐已經好犀利、好團結,不過現階段已經冇乜嘢可以做,或者嚟緊幾日會考慮多啲衝擊場面,希望有突破。」本週一,工人由長江中心遊行到政府總部抗議時,就曾一度走出行車線,更與警員發生推撞,警員警告阻礙交通的工人有可能被檢控。

政府不想工會贏工潮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HIT對工潮採取硬碰硬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是要避免工運成功殺入長和系旗下企業,以保障業務長遠利益,「如果今次俾工會贏,長和系各公司肯定成為狙擊對象,屆時有外判商都要『上身』,資方梗係唔願見到,其實政府都唔想職工盟贏曬,估計工潮會拖延多一段時間,傾得掂都會係中間落墨方案。」鍾劍華又指,李嘉誠較注重個人名聲,故過去旗下公司出現工潮,都會很快派人和員工商討解決,今次很明顯是其兒子李澤鉅「揸弗」,「佢睇重實際利益,考慮長遠的影響,所以可以好強硬,不似爸爸有華人首富的『包袱』!」一名非職工盟的工會中人形容,李卓人及和黃在今次工潮「各贏半場」,前者成功爭取公眾及社會輿論支持;後者則用拖延戰略,消磨罷工工人鬥志,加上高寶突然宣佈結業,殺工會一個措手不及,相信若工潮持續下去,勞方的軍心會開始渙散,因碼頭運作已大致恢復,罷工影響力正逐漸減退。這名工會人士稱,如果現時仍是由曾蔭權政府管治,和黃或願意稍作讓步,至少外判商參與談判態度會較積極,「有機會去傾,唔會懶懶閒」,但由於現任特首梁振英不獲李嘉誠支持,政府在工潮前期介入程度有限,及至後期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出手,對資方亦根本無從入手,只能不斷叫工會讓步,把握機會與個別外判商談判,當局失算及部署失當可謂難辭其咎。

北京質疑和黃處理差

據瞭解,北京對今次工潮曠日持久有微言,不單質疑梁振英政府處理工潮不力,亦不滿和黃遲遲未能解決工潮,引致香港階級矛盾進一步惡化。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本週一傍晚首次會晤碼頭工人代表,聲稱政府高度關注工潮,但工人代表引述局方及勞工處被問及連續工作廿四小時是否有違職安條例時,處方卻把責任推卸給律政司,顯示當局連最基本的問題都無力處理。

老校長緬懷九十年代HIT

碼頭工潮揭示管理層對工人種種不人道對待,有港人緬懷英國人主政HIT年代的德政,今次工潮令他慨嘆「是否再一次證明英國人能,中國人就是不能呢?」本刊收到方姓讀者(圖右)從加拿大來信,年近八十歲的他退休近二十年,曾是鄰近葵湧貨櫃碼頭的荃灣商會學校的下午校校長。方先生憶述,當年HIT由英國人擔任總經理,重視公關工作,積極聯繫區內機構或學校。一九九三年,由於一直跟HIT聯繫的上午校校長退休,HIT改邀方先生與師生參與HIT員工家庭同樂日,由一班學生表演古箏助興。方先生在信中訴說,當年的貨櫃工友人工高、福利好,全部工友皆直接由HIT聘請,不會把工序判上判。他亦指出英國人注重衞生、工人福利及自尊,不會讓工人廿四小時坐在吊機內工作、吃喝和大小二便。

工人後路多 堅持抗爭

碼頭工潮持續,外判商高寶貨運服務有限公司上週四傍晚突然宣佈六月底結業,約一百七十名員工將被遣散,包括約一百三十名參與罷工工人。但有高寶員工坦言不擔心後路,「大不了轉行或者轉公司。」高寶機手阿華向本刊表示,行內有年資及經驗的工人不多,機手更屬行內「肥豬肉」,「高寶執笠,其他外判商不知幾開心,佢哋可以乘機另組新嘅外判公司招攬高寶機手。其實我哋唔係完全冇後路,九倉旗下嘅現代貨箱碼頭(MTL)早兩個月都仲登緊報紙廣告請機手,工人直屬碼頭而唔係外判,人工福利都好好多。」另一機手透露,高寶宣佈結業前一星期,至少三間外判商主動聯絡高寶員工,並以較高薪挖角,約高於高寶薪金百分之七至一成。據瞭解,被指挖角的外判商當中,包括拒絕參與談判的聯榮運輸及培記起卸運輸。碼頭業職工會幹事陳昭偉指,碼頭業人手短缺,長期招聘困難,工人不斷老化,但反令罷工工人不容易被取代,「咁嘅人工、待遇,唔係咁容易吸引後生仔入行,除咗機手,其他碼頭工種都需要累積落嚟嘅經驗,所以工人都唔太擔心(後路)。」他又表示,即使是年輕罷工工人,部分已考慮轉職建築行業,因此暫未有工人因擔心後路而放棄罷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03

「三角錯」 馬雲要錢又要權

2013-09-12  NM
 
 

 

計劃來港上市、集資過千億元的重磅科網公司阿里巴巴,因主席兼第三大股東馬雲「破天荒」要「話事權」,挑戰香港金融市場的傳統原則,在市場掀起一番爭議。要錢又要權,聽落像痴人說夢,但過去十多年,科網狂人馬雲在打造阿里巴巴王國的過程中,做了一個完美示範。身為中國最成功的「推銷員」,原本揹着盤蝕錢生意的馬雲,成功「冧掂老細」,周旋於大股東軟庫及第二大股東雅虎之間,借兩者之力,將阿里巴巴推上高峰。如今,新舊情人都對阿里巴巴這隻「現金牛」虎視眈眈,過去恩怨情仇,隨着今鋪上市通通暴露於人前。

估計市值高達八千億的阿里巴巴,來港上市講足成年,金融界望穿秋水,但港交所及證監會遲遲不肯開「綠燈」。本週二,馬雲在微博發聲明還擊,正式提出合夥人制度,表明不在乎在哪上市,上市的地方「必須支持這重開放、創新、承擔責任和推崇長期發展的文化」,「威脅」味濃。有金句王之稱的馬雲說過:「當了官永遠不要想有錢,當了商人千萬別想權。」但今次他明顯兩樣都想要。傳聞公司拋出的「合夥人制度」,建議由二、三十名阿里巴巴的管理層組成「合夥人」,提名董事會內的大多數董事,即要控制董事局。此舉違反香港上市公司「同股同權」的公平原則,即小股東有提名及選舉全部董事的權利。市場普遍反對,令港交所陷入兩難。

證監會拒放行

阿里巴巴年賺約二百億元人民幣,若以騰訊的市盈率四十倍上市,發售兩成股票,集資額達一千六百億元。大塊肥豬肉在前,港交所流晒口水,主席周松崗上週二直言:「當然希望佢哋(阿里巴巴)嚟香港上市。」不過,有指近年作風強硬﹑頻頻出手打老虎的證監會,堅拒開綠燈。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亦向本刊表示反對,指「合夥人」制度等同實行「特別股份制」﹕「少數人壟斷董事會係唔可取嘅,可能令公司陷入無制約嘅狀態!」梁定邦指,證監會有權否決阿里巴巴上市,他解釋﹕「根據上市規則8.11條,除非特許,上市申請公司不允許有少數股東壟斷投票權。交易所與證監會一直有協議,如交易所要行使特許權必須先得到證監會同意。」

馬雲求「名分」自保

現階段,阿里巴巴、港交所及證監會,都透過傳媒不斷放風,測試「底線」;馬雲企硬,因為他手上只有百分之七的股權,加上其他「馬雲系」的管理層,也只有共一成,難以與持有超過三成股權的軟庫﹑以及兩成四股權的雅虎對抗。軟庫及雅虎,前者是馬雲的「初戀」,後者亦有情份,這兩位幫他打造科網王國的「枕邊人」,如今卻成為他最忌畏的拍檔。他曾說過:「要我用多十倍時間,都無辦法同孫正義(軟庫董事長)及楊致遠(雅虎前主席)溝通!」他要於上市時爭取「名分」自保。這段「三角錯」,要由馬雲未成名前說起。九九年,他和十八名始創人,在自己屋企創立阿里巴巴集團,每月僅支薪五百元人民幣。同年獲高盛等財團入股五百萬美元,但未能大發圍。真正的第一桶金,是來自日本互聯網投資一哥、軟庫集團董事長孫正義。

科網股狂潮

二千年,阿里巴巴仍是「醜小鴨」,竟大膽向當年亞洲首富(香港代表李嘉誠僅排第四)孫正義「求愛」,獲對方注資一千八百萬美元,買入阿里巴巴兩成股權。○四年,由孫正義牽頭,連同幾間風險投資公司,再入股八千二百萬美元,成為第二大股東。當時馬雲連同管理層,仍是最大股東。

逼走造王者

馬雲和孫正義可說是識於微時。至○五年,開始賺錢的阿里巴巴變「索」,追求者眾,雅虎創辦人楊致遠亦主動敲門,以十億美元加雅虎中國業務為代價,入股阿里巴巴四成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明撬軟庫牆腳。馬雲確實「有眼光」,雅虎進一步將阿里巴巴帶上國際舞台。○七年,阿里巴巴集團分拆「B2B」業務上市,集資超過一百三十億元,十三元五角的招股價,首日掛牌已颷升至近四十元。一夜之間,馬雲身家暴漲至一百二十億元,軟庫及雅虎的股份賬面值為四百七十億元及六百五十億元。馬雲游走於新舊情人之間,如魚得水。之後,雅虎光芒漸漸被阿里巴巴蓋過,此消彼長下,摩擦日增。

奪支付寶露野心

至一一年,馬雲反客為主,以「外資控制的公司無法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為由,將軟庫及雅虎有份的「支付寶」資產,轉移至馬雲的私人公司。支付寶是網購的交易渠道,等同「現金牛」,是真正的「寶藏」。馬雲野心盡露,雅虎遂隔空數落,而軟庫主席孫正義亦有不滿。最後,馬雲承諾日後分拆「支付寶」上市時,給阿里巴巴集團一次性、不少於二十億美元、但又不多於六十億美元的現金回報;不過上市日期無定案。和解後,馬雲與雅虎仍心存芥蒂,他曾想與孫正義等財團聯手,出價二百五十億美元,全面收購雅虎,但最終未有成事。去年,馬雲再作兩步部署。他先以股價被低估為由,以招股價私有化阿里巴巴,籌備日後再整體上市「骨水」;第二步是冧掂中投及國開行等老細「科水」,以七十一億美元,向雅虎「購入」阿里巴巴集團兩成股權,替馬雲解除威脅。當年「過繼」給阿里巴巴的雅虎中國,因長期虧損,在今年九月亦正式停止運作。七年恩怨,在今次重組再上市下,再次撩起。

精甩尾唔益股民

阿里巴巴籌組上市,被視為科網股的「高峰」,但散戶要小心,因為向來「精甩尾」的馬雲,永無益人。○七年阿里巴巴上市時,只放入已近夕陽的B2B業務,五年後私有化,出價竟然與招股價一樣,令高價買貨的散戶鬼殺咁嘈!今次馬雲亦用同一招,將淘寶網等業務包裝上市,最值錢的支付寶繼續「據為己有」。有中資分析員表示:「講真,馬雲唔係會益你嘅人!淘寶個市場已經飽和,未來唔會再有大幅增長,值錢嘅支付寶都無放入去,所以佢個故事都唔吸引。抵唔抵買,要睇定價,不過我覺得佢個故事唔得,股價表現一係平平無奇,一係不斷探底。」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指,一旦阿里上市,科網股就會爆﹕「就好似facebook咁,點都會坐一陣艇。我都係落少少注,等佢上市企穩後先買。」就連阿里巴巴的員工,亦不看好。曾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的前管理層劉生,指阿里巴巴只是表面風光。「過去淘寶的增長翻了幾番,是得益於中國網絡用戶大幅增加的紅利。如今淘寶已難再大幅增長,惟支付寶的前途卻無可限量。」他指阿里巴巴不斷膨脹下,機構變得臃腫﹕「一個部門一百多、二百人,溝通效率很低,而且部門多,合作非常困難。近年已有很多很多人離開,我就是其中一員,因為互聯網世界有很多機會,年輕人寧願自己創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95

女神的婚紗不要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1/4046498.html

通過這場大婚,高圓圓徹底把自己炒熱炒火了。

昨天開始朋友圈被高圓圓趙又廷、史稱“又圓”婚禮刷屏。從倆人豪華婚禮嘉賓陣容,奢侈婚禮用品/酒店,甜蜜肉麻的“完美女人”、“他超出我對男人所有想象”高調告白,到外圍各種明星名人好友自拍婚禮現場刷屏,面面俱到360度無死角。群眾們一邊轉載,經常還加上一兩句評語,出現頻度比較高的詞是“女神”、“終於等到你”、“完美新娘”、“小鮮肉”,基本沒有人提及高圓圓之前的若幹段戀情/小三前科之類的話題。可見輿論對於高圓圓這樣的大齡玉女明星還是很寬容的,畢竟,長得好看著乖不太老終於嫁出去了,而且還沒嫁作圈外商人婦,普通群眾還是樂見其成的。

盡管與王菲、周迅那幫天後比起來,高圓圓略輸氣場。雖然也被稱為“一線女星”幾年了,但既沒有成熟的大屏幕代表作,最突出的個性也就是一個乖字、外加“特別好看”,所以總是差那麽一口“大火特火”的氣。

然而,通過這場大婚,高圓圓徹底把自己炒熱炒火了。

首先是從婚紗到珠寶、婚禮酒店全部名牌合作。周迅結婚穿的是Chanel高訂,高圓圓就穿的是Chloe 設計師親自為其專門設計的禮服,國內設計師蘭玉為其制作了相應的頭紗。另外,還有夏姿陳專門設計的紅色敬酒禮服和Chloe的告別紗——但,這些,全部,沒花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01

新媒體時代,要錢又要臉的廣告該怎麽打?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2/148868.html

i黑馬:上一次廣告形式上的變革導致了Google、百度等的崛起,而眼下廣告似乎再一次走到了變革的關口。傳統廣告模式的死去和新廣告模式的崛起是必然的,新媒體時代,在個人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代里必然需要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廣告模式。
 

\上一次廣告形式上的變革導致了Google、百度等的崛起,而眼下廣告似乎再一次走到了變革的關口。在SNS普遍成為一級入口的形勢下,是個人而不是機構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如果SNS上的個人成為發布廣告的主體,那現有意義上的廣告差不多就要死了。這事一旦發生,必會在極大程度上重塑很多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產品,是個有點複雜的話題,這篇文章將對此進行一些分析和探索。

三代廣告的演變之路

宏觀來看到現在為止的廣告可以分為三代:

第一代廣告是上下文無關的。廣告就是廣告,上下文就是上下文。報紙上的廣告,電線桿上小廣告,甚至電視上的廣告都是這個模式。其中最神奇的是微博,雖然形式很新,但做廣告的時候仍然用的是這個模式。這種廣告相當於是在媒體上占一塊空間,把要表達的信息強賽給受眾。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廣告也只能是這個樣子。在這種慣性思維下,當年門戶網站、共享軟件等一想到要賺錢,首先做的就是上廣告條。

第二代廣告則是以Google為代表的加入了相關性的廣告,你給提示(關鍵字),我提供的相關信息中同時包含了內容和廣告。這比第一代廣告是很大進步,因為它和用戶的使用場景有更好的相關性。阿里、百度也是這路數。Google和百度靠賣廣告賺錢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可能沒註意到阿里也是這路數。根據公開數據2014財年阿里在線營銷收入達297億元,占營收的56.6%。拍電影電視劇的植入廣告也可以歸到這個類別里面。

第三代廣告則是以個人為主體的廣告。以小米為代表的參與感口碑傳播,以及常說的軟文可以歸入這個類別。與前兩代廣告不同的是,這里面加入了人的因素,口碑傳播落到具體場景下總是要以某個人為主體,傳播的時候這個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影響了傳播的範圍和內容的可信度。前兩代廣告的主體都是公司,而這種廣告的主體是個人。極端來講馬雲的聲稱打到企鵝家去其實也是這種廣告。

三代廣告中前兩代里發廣告的公司有明顯的收益,最後這一代則把事情變的微妙了。除了少數寫軟文的或者專門做社會化營銷的,大部分幫助傳播的人是不用付費的。

這背後牽涉社會道德觀和操作複雜度問題。

當我們轉發一條關於某個產品的消息時,事實上等價於我們為它註入了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聲譽。如果它確實是自己的感受,那通常當事人會心安理得的轉發,但如果它是一條廣告,並且有人付費給我了,而這個產品實際不好,這就有欺騙朋友和粉絲的道德風險。越有廣告價值的人,越沒法承受這種道德風險,我們能想象任誌強退休後每天發小廣告的樣子麽?當個人成為廣告主體的時候,廣告所牽涉的是是非非必然和個人糾結在一起。

用《怪誕行為學》里的一個觀點可以解釋這類事情的難處。這書里區分了“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兩個領域:你去丈母娘家吃飯,幫朋友小忙等是社會規範主導的領域,所以不能付錢,付錢大家都尷尬;而授課、打工是市場規範主導的地方,這時候不能不付錢,不付錢根本持續不下去。

第三代廣告的奇葩之處在於它正是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重疊區域。

可能正是因為這種糾結,眼下雖然大家普遍認識到這里有巨大的能量,但還沒有一種具體的平臺來承載它。就好比雖然網傳女星總是有個飯局價,但公開站出來承認說我就這個價的還是沒有,在一個還沒徹底墮落的社會里,這類事情總還是會藏在沒光的地方。

實際上這里還是需要有人打造像AdWords、AdSense那樣的平臺,如果一直沒有這樣的平臺和產品,問題就變得有意思了。

如果我們從一種無差別純量的角度看,可以認為人的註意力以及背後的價值在特定時期是一個定值,而互聯網正在促使這種註意力向個人轉移,並且我們有理由相信,人與人關聯的越緊,個人的影響力就會越大,個人影響力越大就蘊含越高的廣告價值,但這個價值越來越高的東西卻由於上述原因只能免費、表現為各種抽獎或者地下運行。這並不是一種很健康的狀態,會出很多齷齪事。

那有沒有可能顛覆下既有廣告的形式讓這東西陽光化?

廣告的死亡和新生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需要重新考察下一個人發布一條信息這一行為。

這簡單動作實際上至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讀:一是發布信息的人為這條信息註入了屬於個人的各種東西,主要是信譽、影響力、品味等。這相當於再加工,雖然再加工的結果不一定表現在信息的變更上。一是信息本身所蘊含的東西,比如內容和真實性。

在這里面矛盾的東西是前一類里的影響力是值錢的關鍵也是可以交易的,但後一類里內容的真實性則是不能交易的,真實性一和錢進行交易就會產生道德風險,會反過來對影響力產生負效果。而廣告事實上卻總是要結合內容和影響力才有價值,一交易影響力就連帶著把真實性也交易進去了,名人廣告就經常遇到這種尷尬。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存不存在一種在確保真實性的同時又可以利用影響力的方式,如果找到這種形式那就可以把影響力變現,同時又可以規避道德風險。真實效果廣告正好滿足這兩個要求。我們拿知乎這樣的社會化問答社區做例子來設想下這種模式運作時各方所扮演的角色。

知乎這樣的平臺可以允許商家懸賞點評某款產品,接下來根據票數等來計算點評者與平臺間的收益。這時候知乎這樣的平臺從點評者的身份、歷史回複上努力確保公正,在這里公正意味著懸賞的結果可能好也可能壞。企業相當於可以為自己的產品買影響力,但並不能買影響力上的結果,也就是說你懸賞後可能有人給差評。這時候企業需要相信批評勝於漠視。至於點評者則要確保自己的客觀公正,比如點評產品時要用過產品。如果真操作肯定還需要更多的細節,比如是否限制只有特定聲譽的人才可以參加點評等。

這樣一來,知乎這樣的產品中影響力可以變現,同時又可以規避道德風險,多方都有收益。

如果這種廣告真的能成立,那實際上意味著原來的廣告死了,因為這是一種效果廣告。這種模式具有很好的可複制性,只要在某一種產品上做成,那相關產品就也可以做成。其需要的三個關鍵支撐是:有影響力的個人、確保公正的平臺、相信批評勝於漠視的企業。這很可能是讓某些產品(包括中等規模的SNS、科技媒體等)的影響力普遍變現的一條可行道路。

像豆瓣、知乎這樣的SNS,乃至我經常發文的新浪創事記和虎嗅其實都有一個本質難題。它如果盈利導向,稍一把握不好尺度,那就影響產品本身安身立命的根基。科技媒體做到一定程度就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但是如果想用這種影響力盈利卻導致軟文橫飛那就會反過來傷害自己的影響力,貼很多廣告又會影響閱讀體驗。豆瓣、知乎等的問題與此類似。

這樣一來就只有兩個思路來解決這問題。一種是變成某個大集團的一部分(或者維基化),相當於靠補貼和捐贈活著。一種是獨立生存,這就要解決持續發展問題,也就需要考慮如何開辟新的盈利模式,進一步也就需要考慮如何分割可以賣的(影響力)與不可以賣的(真實性)。

科技媒體一樣可以像上面說的那樣複制這種模式,只不過要做些微調,比如:某公司想擴大影響力,尋求報道。那就可以把自己的事情以及相關數據公開到指定地方,並懸賞進行報道,這時候公司的義務是保證數據的真實性並回答進一步問題。

作者寫文章時分析的素材(包括案例和數據)可以用某個發出懸賞公司的的內容,但觀點和分析則要客觀公正,可以批評可以贊揚,這種客觀公正由科技媒體與作者同時負責。一旦完成報道,指定懸賞則由科技媒體與作者按特定比例分享。

這做法本質上與上述拿知乎舉的例子是一樣的,當然這種模式如果能行就可以擴散到更多擁有有影響力個人的地方。

在註意力普遍攤薄的情形下,單純的貼條幅式廣告、以及明顯的軟文其實效用已經大減。而上述思路正是激活有影響力主體的一種方式,至少它邏輯上是可行的。

結語

我嘗試過自己運作這思路,但並不成功,關鍵是基礎難得,要想運作這思路必須要有一個成功的SNS或者科技媒體什麽的,這並不好做。但我堅持認為如果從宏觀視角來看這問題,傳統廣告模式的死去和新廣告模式的崛起其實都有種必然性---在個人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代里必然需要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廣告模式。因此就把想法整理了下,發了出來,供可能與此相關的創業者們參考。

最後,嘗試失敗了不要來找我。

文/李智勇 作者訂閱號:zuomoshi(琢磨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