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銀行落雨收遮U-Right猝死之路

2008-10-16  NextMagazine


上週三被債權銀行德意志銀行入稟清盤的佑威國際(U-Right),是金融海嘯下首家倒下的大型零售連鎖店。標誌着零售業正步入嚴冬,裁員倒閉潮一觸即發。

佑威的死因是擴張過急以至負債過重,過往公司不斷透過配股集資,主席梁鄂甚至自己作擔保,以高息向國內廠房的工人借錢,現時銀行自身難保,收緊信貸,就加速把佑威送到清盤之路,借錢予公司的工人,更是血本無歸。

拖欠恒生、東亞、德銀等十八間銀行及其他內地銀行逾十三億元的佑威,上週分店內仍大字標題寫上「盤點清貨」,十九元一件T恤,一百二十元兩條牛仔褲,雖然只收現金,仍吸引不少來執平貨的市民。

其 實佑威八月公布業績時已露財困端倪。過往盈利有穩定增長,兼在內需概念刺激下,去年股價曾攀上五毫六仙高位的佑威,今年公布的純利只得六千一百萬元,按年 大幅倒退五成,令股價一日內大跌近兩成至一毫一仙四。到九月二日,佑威主席梁鄂,曾嘗試透過股本重組,包括將股份十合一,再一供五集資最多兩億三千多萬救 急。但消息反令股價翌日再度插水近五成。

曾在湖北家鄉當過農民的梁鄂(左二),白手興家將佑威在二千年上市,搖身成為上市公司主席,惜最終被金融海嘯所淹沒。

員工除了等,都沒事可做,上週六早上順德U-Right廠房的工人,在辦公室門口空地寫大字布條:「誓死討回養命錢」,並將之掛到佑威辦公室大樓外牆上。

債主臨門

股 價連番下跌,最終引起多間債權銀行關注,皆因部分銀行持有大堆佑威的可換股票據。例如德銀去年十月便向佑威借出二千四百萬,換來的是佑威一批為期三年的可 換股票據及認股權證,現時德銀仍持有佑威逾百分之六股權。銀行紛紛向佑威發出催款通知書,總計有八億五千萬元。有銀行更立即暫停佑威的短期無抵押雙邊貸 款。

到九月十七日,佑威不得已委聘德勤作獨立財務顧問,向銀行編製財務報告,並於同日宣布停牌。原本梁鄂還可寄望供股集資以解燃眉之急,但 公司股價自去年七月高位,到公司停牌收市價只剩十四仙,累計暴跌九成七。原本是梁鄂老友的包銷商金利豐證券老闆娘朱李月華,見勢色不對,亦急急終止包銷協 議,佑威遂走上清盤之路。二千年上市的佑威,近年來幾乎年年發行新股集資及向銀行借錢,今年七月,籌得總額達一億五千萬元的三年期銀團貸款;去年全年,又 兩次發行新股集資超過兩億。○三年佑威總負債不過兩億六千多萬,五年間已暴升至逾十三億。「銀行係出現咗金融海嘯先收緊貸款啫,過去嘅五年,啲銀行好進 取,不斷叫廠佬借錢擴張,貪佢哋有廠有地夠穩陣。」一名在內地做製衣的港商說。

大舉投資納米技術

據清盤人德勤指,佑威的死因 是將短期資金作長期投資,而在內地的投資則將短期資金鎖住。佑威近年大舉集資發展納米業務,○一年起開始引入瑞典的納米處理技術,並將之應用在紡織品及成 衣上,沙士期間,佑威生產的納米口罩及醫護外套大賣,銷量比T恤還要高,令公司○四年盈利大增近四倍。

同年,心雄的梁鄂更與內地公司合作,在江西省南昌市建立號稱全國最大的納米紡織處理基地,第一期便已經投資三億元。「納米以前算係新嘢,但近年應用廣泛咗,競爭亦大咗,毛利自然減少。而且納米話防污防水,但消費者好難憑肉眼睇到有咩特別,人地去U-Right買衫都係因為平,講功能不如去買Columbia又或者貴價嘅Gore-tex衫!」一製衣業內人士說。而佑威的納米業務,由高峰期佔佑威總營業額三成四,近年已回落至只佔兩成六。

另一方面,梁鄂又利用貸款不斷擴充香港及國內的零售點,由○五年香港和內地分別只得十九間分店及三百三十個銷售點,到清盤前已急速膨脹至香港有九十五間分店,而國內則有五百一十六個網點,更把其服裝王國擴展到九個中東國家。梁鄂甚至在香港及上海買鋪,金額數以億計。

兩年前佑威在上海開設新品牌店鋪時,更豪擲百萬請一眾老友如孫明揚夫婦及朱李月華等去上海剪綵兼擦大閘蟹,連股評人陸叔和連敬涵都是座上客。表面一片風光的佑威,其實已經暗暗在陰乾。

高息借工人血汗錢

上 週五,記者去到佑威順德的廠房,發現工廠已被當地司法部門查封,閘門上則掛着「還我血汗錢」的大字布條,原來當天早上,已有近百名工人到市政府求助,指老 闆梁鄂三月時因資金周轉不靈向內地約四百名員工,合共借了二、三千萬元,卻一借無回頭。其實從○一年開始,佑威每年都會向員工集資,每次為期四個月,期滿 便以本金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作回報,借款最少要一萬元,不少員工見利率比銀行還高,都想盡辦法籌錢借給公司。

「我把湖北老家房子抵押了,把 錢借給老闆,現時家中還有兩名孩子,老婆還有精神病,現在還得瞞着她。」一名借出五十一萬元人民幣的員工說。本來梁鄂父母、弟弟梁城、妹妹梁玲都在廠內設 有睡房,但中秋後房間卻空空如也。「他們一家人中秋前開會,說公司要重組,開會後便漏夜把值錢的東西都搬走。他們還找來收垃圾的,把搬不走的值錢東西都賣 掉了。」

梁鄂(右一)的太太嚴玉琳(右二),曾任保良局總理,○六年二人曾與一眾老友,包括金利豐證券老闆朱李月華夫婦(右三、右四)、孫明揚(左三)及太太鍾小芬(左二)等出席保良慈善演唱會。

其中一名員工向記者出示其借貸收據,但並無寫明利息多少及何時歸還,一切只靠口頭承諾。「我連祖屋都抵押了,借了五十一萬元給他!」

零售業嚴冬

而存有公司財務資料及員工借錢檔案的電腦伺服器,亦不翼而飛。「他們走之前一星期,已吩咐梁玲到佑威的零售店拿走所有現金,存入另一個賬戶去了!」至於其他高層,於中秋休假後,都以「去香港開會」為由,全部撤退。

祖籍梅州,十九歲才由武漢移民來港的梁鄂,八十年代曾與胞弟梁城在紅磡廣場開設「77」男士服裝店,代理蘋果牌及積牌等牛仔褲,八九年才創辦自家的U-Right品牌。對紅磡這個發跡地情有獨鍾的他,去年豪擲三千七百多萬買入紅磡海名軒高層單位自住,惜今年六月已要加按套現。為怕債主臨門,夫婦二人終日躲在家中不敢露面。佑威清盤,顯示金融海嘯對經濟的影響浮現出來。

本 身經營Toppy、Episode等服裝品牌,代表零售業界的立法會議員方剛指:「我哋做服裝一般係半年至九個月前已經買定啲貨存倉,現時市民消費意慾低 迷,時裝零售首當其衝,人人都唔買新衫。銷唔到貨,令存貨量大升,變相流動資金少咗。以前環境好,可以向銀行借錢交租、出人工,而家銀行同銀行之間拆息都 收緊,更唔會借錢俾中小企。」他指商鋪無流動資金等於人無血液會死,如果經濟持續差下去,會引發骨牌效應令更多公司出事。

縱觀上市的零售股中,不少公司的短期債務佔總負債逾八、九成,其中先施、威高等手頭現金較為緊張,一旦銀行收緊信貸,這個寒冬不易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

到奴役之路 左丁山


2009-04-22 AppleDaily





 

叫 肥仔K睇《讀書好》月刊,尤其是梁文道訪問黎智英一文。肥仔K睇完,哈哈一聲:「原來Uncle Jimmy嘅思想啟蒙書係《到奴役之路》,呢本海耶克唔流行嘅噃,大學一年班時,我讀呢本書,讀完又讀,畀同學鬧我係保守派,年幾前我喺Face Book寫我嘅favourite book係《The Road to Serfdom》,即刻畀圈內人鬧咗一輪。呢本書讀多兩次三次,想話做左派都好難!好似有人話過,三十歲之前冇左派思想,唔信馬克思,就係冇熱血與激情, 老實講,因為我一早睇完《到奴役之路》,我未到三十歲啫,啲血已經冷晒,毫無激情。」


或者因為海耶克思想先入為主,肥仔K在大三時修讀現代政治思想,教授 要佢哋讀馬克思《資本論》,肥仔K讀咗《資本論》一半,就讀不下去,肥仔K嘅大學同學、碩士班同學,以自由派居多,評論時肥仔K經常「舌戰群儒」,雙拳難 敵四手,畀人鬧到暈。佢同齡朋友之中,讀過《到奴役之路》嘅,數唔出一兩個。約一個月前睇IHT,見到有一篇AIG金融產品部總裁嘅公開信,題目係 「Dear AIG, I Quit」,就佢嘅部門派發一億六千萬美元花紅一事,婉轉細說美國政府不是,傳媒寃枉收取花紅嘅同事,為自己同事辯護。


美國民粹主義揮起道德大棒,痛打收 花紅嘅AIG僱員為無恥、不道德,故此呢位先生話將佢嘅除稅後花紅全部捐作慈善,並且辭職。不過,奧巴馬知道自己反應太大,背後做功夫,故此美國眾議院之 懲罰性花紅稅稅率(90%),雖然在眾院通過,已在參議院擱置,會胎死腹中。因此事而向一位前AIG僱員傾起,佢對於泛道德主義痛罵AIG花紅一事,感慨 萬分,並且話一位高層部門主管在紐約辭職,臨走前買咗幾十本《The Road to Serfdom》派畀公司同事,點解要咁?有感而發也。


寫到呢度,一位老友來電告知,AIG香港嘅一位主管級人員決定不幹了。離職後有乜好做?入一間神學 院讀神學碩士,果真100%轉型,一場金融海嘯,衝擊全世界金融機構嘅精神面貌,各國政府以救市或道德之名,大舉干預市場,加強監控公司行為,自由派/道 德派大聲叫好,保守派中人要堅定信心,不妨重讀《到奴役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8

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52.shtml


  孙旭东先生在我的博客留言,提到现金造假的问题,并指出萨蒂扬的例子。其实,现金造假只是“果”,而不是“因”。现金造假是虚增利润的一个必然结果。      2009年1月7日,印度萨蒂扬公司创始人 和董事会主席Raju宣布辞职。他给董事会的信中披露,在过去很多年里,他一直进行财务造假,虚增利润。他在信中承认:      1. 截至2008年9月30日,资产负债表上11亿美金现金中的94%,即10.4亿美金是不存在的。    2. 截至2008年9月30日,资产负债表上7535万美金的利息是不存在的。    3. 截至2008年9月30日,有未经披露的表外负债2.46亿美金。    4. 截至2008年9月30日,资产负债表上虚增负债9820万美金。      他是如何造假的呢?他在信中举例进行了说明:      2008年6-9月,公司报告的收入为 5.41亿美金,运营利润1.3亿美金,运营利润率为24%,而实际上公司收入4.23亿美金,运营利润1222万美金,运营利润率为3%。所以,收入虚 增1.2亿美金,运营利润虚增1.18亿美金,运营利润率虚增了2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一个季度现金就虚增1.18亿美金。    
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
   一旦造假,就没有回头路了。用 Raju的话讲“就好像骑上了一只老虎,不知道如何下来而不被吃掉”。这真是“骑虎难下”。为了掩盖造假并维持运营,Raju尝试了各种方式。由于长时间 造假,公司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让实际的现金不够运营。Raju就只好用公司股票作抵押,借了2.46亿美金用来维持公司运营。      为了进一步掩盖现金造假,Raju想出了一 个绝妙的办法。2008年12月16日,萨蒂扬宣布以16亿美金购买Raju家族的一个建筑公司。这样一来,公司的虚假现金就变成了虚假资产,从而完全掩 盖了造假的痕迹。萨蒂扬从此可以忘记过去,重新开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建筑公司与萨蒂扬的IT外包主业相差太远,而且这个交易明显是管理层左手倒 右手。公司的股东极为不满,纷纷用脚投票,公司股价大跌。由于2.46亿贷款的抵押物是公司股票,股票大跌,公司就必须增加抵押物。而萨蒂扬却无法增加抵 押,所以发放贷款方就抛售股票,进一步让股价暴跌。到了最后,萨蒂扬的造假再也无法维持,东窗事发。      财务造假,属于无本万利。只要改几个数字, 股价就可以暴涨,管理层就可以从中获得真金白银的利润。这就像是可卡因毒品,一旦吸上了,就几乎无法戒掉,也就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附录:Raju给董事会的信    
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
   
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
   
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
   
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萨蒂扬(Satyam)的造假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73

白手創富 選股定勝負 三位巴菲特追隨者的投資之路


2010-05-10  今周刊





白手創富的過程,永遠是「股神」 巴菲特最為人稱道的一段故事。儘管至今無人能完全複製他的成功經驗,但仍有不少投資人受到啟發,找到自己的選股模式,進而獲致不錯的報酬。

本刊特別訪問三位參考巴菲特經驗進行理財的投資人,將他們珍貴的學習歷程分享給讀者參考。

撰文‧周岐原

集中買進 八年賺三倍

巴菲特信徒:產品越日常、越簡單越好「每家公司都像是一顆石頭,想要找到好股票,唯有不停地翻動石頭。」在網站PTT股票討論版頗有名氣的 Buffetist說。既然自稱Buffetist(巴菲特信徒),可以想見,此人對巴菲特的選股模式研究應相當徹底。

從成果來看,因為深入鑽研巴菲特的選股理論,讓Buffetist的投資部位在近八年內成長逾三倍,績效遙遙領先大盤。他堅持每年精選三、五檔個股,並以 集中買進的模式,讓投資組合即使受金融海嘯挑戰,年化投資報酬率仍然達二五%。

然而,在見到成果前,Buffetist的投資路途走得既顛簸又孤獨,甚至幾度放棄。「直到用績效證明自己之前,我一直被父母當成不務正業的孩子。」 Buffetist苦笑。大學原本念理工的他,服役時偶然讀到巴菲特投資理論的書籍,斷然決定放棄原本的生涯規畫,轉而朝證券研究業發展。

「買股票要找好懂的公司」由於沒有財務背景,Buffetist一開始只能在小型投顧公司任職。深知自己弱點的他,每天從早上七時到晚上十一時,埋首工 作;但儘管下苦工研究,但工作環境的不順遂,還是讓Buffetist灰心不已,最後為了生活,甚至打算轉行。

就在準備轉行房仲業時,正好有個證券公司的工作向他招手,讓Buffetist有了新的動力;此時,他長期力行巴菲特的財報原則選股,也終於成功發掘自己 的第一檔成長股,Buffetist的投資路隨之開闊了起來。

讓Buffetist賺到第一筆財富的個股,就是生技股的精華光學。Buffetist研究發現,隱形眼鏡對使用者而言,屬於簡單好懂的日常生活用品;但 對公司來說,其技術門檻高,卻是相當有利的競爭條件。

此外,由於精華光學主力擺在生產日拋型產品,毛利率高達四成,只要能在公司產能擴充完成前布局,就應該有豐碩的報酬。「生產線一開,就好像印鈔機一樣」, 對自己的研究頗有信心的Buffetist,在股價六十多元時買進,而產能擴充後也如預期逐步走強,一路漲到一百三十多元,讓他大賺一倍多,奠定後來的基 礎。

「買股票一定要找好懂的公司。」Buffetist強調,自己歷經數年研究才發現,科技股普遍存在產品生命週期短、須不斷增加資本支出等兩大局限,就算持 續分析ROE(股東權益報酬率),要想在科技股中找到穩定成長的企業也不容易。「所以巴菲特不碰科技股,其來有自。」Buffetist再解釋,目前在台 股掛牌的企業,平均規模幾乎都小於美國的掛牌企業,而且多欠缺全球知名的品牌及運籌能力;能夠完全適用於巴菲特原則的公司,反而因為難有成長機會,不容易 讓投資人賺到高額利潤。因此,他以毛利率不低於二○%、ROE高於一五%,及以今年預估EPS(每股稅後純益)計算之本益比須低於十二倍等條件,作為選股 基準,果然讓他再次抓到宏全這檔個股。

「保特瓶蓋是最日常、最簡單的產品,完全符合我的選股原則。」Buffetist回憶起操作宏全的過程,還是頗為自信。因為早在○三年,他就曾趁宏全本益 比僅十倍時布局,當時只花了六個月時間,宏全就從三十元漲到五十多元,報酬率接近一倍。去年初,宏全股價再度回到三十元左右,有了上一回的經驗,加上宏全 布局中國市場的商機,Buffetist再次大筆布局,讓他賣在五十元左右,報酬順利落袋。

這兩次報酬絕佳的交易,成果來自研究實力,不容易複製,然而他認為,一般投資人通常不懂如何計算當年度預估獲利,因此對買進時間難以掌握。「沒關係,年報 有實施庫藏股的時間、成本,是最好的參考價格。」Buffetist說,如果用心研究年報,往往能從庫藏股的時機,找到合理的買進價位。

此外,散戶沒有定期繳出績效的壓力,又可以高度集中手中的持股,相對於一般法人來說,只要選擇好標的,勝算大有機會提高。因此,他認為,投資人不必急著找 飆股,而應該先大量閱讀,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股法則,才是股海勝出的祕訣。

Buffetist

出生:1978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投資經驗:10年

選股模式:

以巴菲特法則投資中小型成長股,8年來年化報酬率約25%。

逢低出手 三年獲利六成上路新手:熟讀財報 三標準篩選潛力股「巴菲特能夠躍居全球首富,買下再保險公司絕對是最大關鍵。」若單從聲音判斷,很難察覺這位分析起巴菲特頭頭是道的投資人,竟是一位大學 生;同時,靠著研究學來的技巧,讓台股投資部位在三年內成長六成。今年二十出頭的小王笑說,「因為巴菲特幾乎從不教人如何投資,所以我只好向他的老師葛拉 漢學習。」

掌握「擲銅板理論」精髓

念理工科系的小王,高中開始就反覆閱讀關於巴菲特的書籍,四、五年下來,他對巴菲特的崛起過程已相當了解,堪稱是「巴菲特達人」。他發現,每當有人詢問巴 菲特如何投資,股神總是回應:「請好好閱讀我老師的著作!」這激發小王對葛拉漢的高度興趣,經過研究葛拉漢的﹁價值投資法﹂,總算對巴菲特有了更深的認 識,進而提升了選股的功力。

「正面我贏,反面我不輸,這就是葛拉漢選股的精髓。」葛拉漢著名的「擲銅板理論」,蘊含對股價「安全邊際」的詮釋,也是巴菲特謹守在市場動盪、股價偏低時 出手的原則。

小王解釋,銅板反面意味著趁股價低於每股現金時買進,可以利用公司的現金淨值作為下檔保護,隨著景氣轉好、股價上漲,整個反彈的波段就可以帶來獲利。小王 運用這個觀念找到設備股亞翔,讓他趁著金融海嘯大賺一波。

小王回憶,大盤低檔時,亞翔一度跌到二十五元,但他發現公司除了歷來業績表現穩健外,每股現金仍有三十元,小王心想:「這正是打八折買股的好機會!」於是 放膽進場布局。不到一年時間,亞翔股價就大漲近六成,讓他獲利順利落袋。

因為沒有機會拜訪公司,小王買進標的前,可說是做足研究。除了找業績穩健的公司、徹底閱讀近年財報,他還會多方上網搜尋,從產品的使用者評價,來分析公司 的競爭力。

他建議投資人在選股時,可根據「高董監持股」、「低資本支出」,及「歷年績效」等標準篩選,如果加上業務簡單穩定,通常可以挑到不錯的公司。

小 王

出生:1988年

現職:大學生

投資經驗:3年

選股模式:

在股價低於每股現金時買進,3年內資產成長66%。

低檔布局花旗銀行 報酬率百分百部落格版主:績效追蹤ETF 成本效益高因為欣賞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買進波克夏,想不到很快就出現獲利。」部落格「USA STOCK」版主李柏鋒,主要鑽研的是指數型投資法。此外,他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東,令他驚訝的是,波克夏公司的股價,比他想像的強勁很多。

從一開始就認定以指數投資法為主力的李柏鋒,對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一直相當感興趣;然而,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有能力比照巴菲特的方法精選個股。在這種情 況下,他乾脆把波克夏看作一檔已經配置好個股的共同基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價位買進。

去年六、七月間,波克夏公司的B股隨著大盤回檔,跌到每股二四○○美元左右的低點(未分割前價格,後來每一B股分拆為五十股,目前股價約七十七美元),李 柏鋒立刻買進一股,成為波克夏的股東。儘管最近因為﹁高盛醜聞﹂導致波克夏股價下跌,但波段的最高漲幅達到六成,仍然比同期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強勁許多。

高盛股價靜候醜聞發展

目前,李柏鋒將手上的三成資金放在台股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其餘資金則擺在海外ETF;去年三月在低檔時布局的花旗及美國銀行,因為股價大幅反彈, 報酬率都已達到一○○%。接下來,他主要觀察的對象則是高盛。

李柏鋒分析,以高盛的優異獲利能力來說,接近一六○ 美元的股價只能算是適中,還稱不上便宜,因此還需要觀察醜聞的後續發展。

他建議,投資人在沒有時間選股的情況下,在海外尋找費用便宜、績效追蹤指數的ETF標的,是成本效益相對較高的選擇,投資人應該勤加研究。

李柏鋒

出生:1978年

現職:學術研究

投資經驗:3年

選股模式:

以投資海外ETF為主,去年買進波克夏B股帳面報酬約60%、買進花旗銀行及美國銀行各賺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7

麥當勞走上收租股之路(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649

巴黎:

多個Blog友都已經聽過Macdonald其實是一間地產公司,如果不涉及真金白銀,這種傳說,聽聽無妨,但如果要科水投資,閣下就一定聽其言後挖掘所有的財報細看,證明管理層的言行是一致,無車大砲。

                                                 2006            2005
銷貨(美元百萬)                   $ 1,552         $1,237
未扣行政費利潤                       212              141
%                                                 13.7%         11.4%
行政費用                                      4%              4%
淨利潤                                        9.7%            7.4%

上述的拉丁麥記的淨利潤率已扣除了物業的折舊,因為是自已物業(約750M),所以不用付租金,這樣的盈利計算合理嗎?能否更有效率?!

在外國,地大人少,你開車幾個小時,分分鐘經過很多路旁的Mall仔,你可能連它們存在與否也未必留意到,如果那些業主收你平租,你會租這些三無地方,然後開一間"巴黎食店"嗎?除非你嫌錢多吧,我就不會。

不過,如果是一間醒目的M字在前面路旁,我想,你或會停下車子,吃點東西吧。

麥記明白,一些鬼地方的業主,求神拜佛都希望M記租它們的物業,所以它們便利用其組織,以低價買入,然後粉飾一番,高價租給Franchisee。

其實很多地方如果不是麥記,位置的確很爛,沒有什麼價值,就是一個紅底黃M字,那地方忽然多出一個之前未有的人流價值。

麥記不用像一般地產公司,要高價買入旺地,或者要苦心經營一地多年,花下大量時間金錢於裝修、推廣、管理,才能做出人流。

麥 記利用自已的規模、名牌,成立一個叫Brand/Real Estate的成本/銷貨中心,類似巴黎以前在舊公司以市值租金攤分到各部門佔用面績上,所不同是,麥記是與一個同等人流的另一個對手舖頭比較,算算自已 這間應值多小租金?即假如原先只是不毛之地,原業主的租金是5,000元,賣了給M記100萬,現在插上了"M"字,人流勁升,拍住前一哩那間面積差不多 的"肯得基"的22,500元租的旺店,麥記就收你$22,500元。這樣,它的Brand/Real Estate下的物業的一年租金回報便是$270,000,27%了。無誇張,麥記收第三者的租金回報接近物業值的27%。

麥記發現,拉丁M記的地方的人流,如果是對手,他們要付一個不少數字的租金,這筆租金,至小約是2006年的銷貨的10%-12%,那代表,計算應該付的租金值,拉丁麥記是蝕錢:
                               2006            2005
付租前淨利潤       9.7 %             7.4%
減:租金              11%              11%
獻損                    -1.3%             -3.6%


Blog友可以看到,即使我們感覺到麥記競爭力勁,但是呀公的資源,如果無一個細心的財務長,想一些有效的財務制度,就很容易這裡一個,那裡一個地被浪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05

三成收入“吹”产品 碧生源扭亏之路还原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5/2026443.shtml

  2010年10月8日中午11点30分左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下坡店村的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公司门口。这是一个再普通 不过的工厂,工人们刚刚下班,骑着车陆续离开,消失在下坡店村的小巷子里。在该公司大门处,两名门卫在专注地看着来往的汽车和行人,其大门正对面的墙上, 一个巨大的“碧生源”广告牌特别醒目。
距今10年前,离开天津顶新国际集团的赵一弘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 “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碧生源集团的前身,以及目前的运营实体。虽然饱受处罚与质疑,但该公司仍然坐上了中国保健茶的头把交椅,且走上了 到开曼群岛注册、在香港联合股票交易所上市之路。
鲜为人知的却是,澳特舒尔公司在成立之后的近7年时间里,都在亏损运营,直到2006年度才实现盈利。而另一方面,可以追溯的数据显示,澳特舒尔公司广告费用在2007年就已达到公司年度营收的30%,并连续几年维持在这一高比例水平。
营销过程广告为王
“碧生源常润茶,清宿便、润肠道、排肠毒,让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这是碧生源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公交电视一遍一遍地重复播放着该广 告,该广告末尾还用略带俏皮的口吻说:“不要太瘦哦。”处于肥胖煎熬中的人,经过广告的如此“轰炸”,对该产品不得不投放一些注意力。
碧生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或许碧生源招股说明书中的一段话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招股书称,“本集团将广告视为促使未来销售及盈利能力增长的投资。”
究竟碧生源从何时起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广告轰炸的方式从事营销,目前通过公开的渠道不得而知。但在北京市工商局的档案里,碧生源集团的运营实体——北京澳 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2003年的年检审计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了广告费用的描述,而该描述对碧生源的广告投入可以追溯到2002年。
由北京 中永恒会计师事务所作出的“中永恒审字【2004】第055号”审计报告显示,2002年度北京澳特舒尔广告费发生额为238.23万元,2003年度广 告费用为220.92万元,另有产生宣传费2002年度51466.80元,2003年度61260元。根据年检报告,2002年和2003年的广告费用 大约占该年度销售收入2408.32万元的十分之一。有关人士表示,当时“碧生源”品牌在北京还处于默默无闻阶段。
从2004年到2006年间的碧生源做了多少广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没有在北京市工商局的档案资料中查询到有关信息。不过根据碧生源集团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广告费在2007年出现井喷,北京的公交电视中几乎整天都是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的广告。
碧生源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碧生源集团的广告费支出是4910万元,占该年度销售总额的30.1%;2008年度碧生源广告费支出是 1182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33%;2009年度碧生源的广告费支出是1967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28.4%;在2010年前6个月,该集团的广告费 支出是1171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31.8%。
与此相对应的是原材料成本和包装成本,碧生源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2008年、 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的原材料成本及包装材料成本分别为人民币3910万元、4930万元、5460万元和2710万元,分别仅占该集团总营业额 的24%、13.8%、8.4%和7.4%,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本集团广告及促销的主要方式包括专责媒体广告团队负责的电视商业广 告及电视节目赞助。”碧生源集团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的广告通常选择目标市场的不同媒体组合,包括报纸、杂志、公共交通工具显示器、电梯大堂及其他公共区 域的平板显示器、互联网及广播等。“本集团将广告视为促使未来销售及盈利能力增长的投资。”
在大量的广告投放下,从2007年起,北京澳特舒 尔2007年的销售收入为16465.11万元,利润总额达4815.48万元,改变了创业多年一直亏损的状态。而2008年度的年检资料显示,澳特舒尔 的销售额为34331.6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2957.95万元,2009年销售收入为56178.47万元,利润总额也上升到21550.16万 元。
澳特舒尔成立时便确定,其产品产出之后,70%在国内销售,30%在国外销售。但北京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创业10年以来,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外的销售为零,其市场其实仅限于国内。
连亏7年终盈利
碧生源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是碧生源集团的运营实体,而北京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时间为2000年9月25日,投资总额为30万美元,注册资金30万美元。
北京澳特舒尔成立后,一共经过了17次变更,才形成了今天的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并且成为一家受境外公司控股的外资公司。
“碧生源”最初只是一个品牌的名称,由北京瑞隆祥商贸有限公司于2001年注册,2004年被转让给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澳特 舒尔实际控制人赵一弘推动公司的海外上市,在开曼群岛注册了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才逐渐地成为这家号称中国保健茶领先地位的企业名称。
根据碧生源的招股说明书介绍,北京澳特舒尔早期一直依托第三方企业生产袋装碧生源牌常润茶和碧生源牌减肥茶,在2007年其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下坡店村的生产设施扩充后,才将其拳头产品转为完全自行生产。
澳特舒尔公司英文名为“Bei-jingOutsellHealthProductDevel-opmentCo.LTD”。《关于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 开发有限公司名称的说明》显示,“Outsell”的汉语意思是“畅销”。但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年检资料,澳特舒尔成立后的7年时间里,公司却一直在亏 损。
北京澳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2000年度的年检报告显示,该公司2000年注册资本为22.5万美元,从业20人,营业收入为 13.59万元,缴纳关税3.65万元,净利润为负3.65万元。第一年的经营还带来了62.75万元负债,公司资产净额为245.39万元。在其“亏损 及非正常生产原因”一栏里,被填上了“刚开业”3个字。
2001年度的年检报告显示,该年度注册资本增加了王铣的7.5万美元,后王铣将股份 转让给了新加坡籍的薛家欣,从业40人,但销售额发展到719万元,纳税总额为21.13万元,利润总额为负105.54万元,公司总资产增加到 657.53万元,负债也增加到518.32万元。其“亏损及非正常生产原因”是“开业时间短;初期投入比较大”。
其后几年时间里,公司年度注册资本、从业人员、营业额及纳税总额等数据陆续有所增加,但利润却始终为负值,亏损额持续扩大至2005年的负1244.47万元,且在2005年,公司负债额甚至超过了资产总额,属于资不抵债的程度。
至2006年度,澳特舒尔的注册资金已经增加到400万美元,利润总额终于摆脱了负数,达到934.74万元,资产总额达到6381.46万元,负债总额为4111.93万元。其后一路向好。
2009年度的年检资料显示,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4650万美元,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接纳了355人在公司工作,年销售收入为56178.47万元, 国内销售额为56095.11万元,纳税总额也上升到8875.06万元,利润总额为21550.16万元,净利润为18748.50万元,公司资产总额 为55843.30万元,负债总额为11008.06万元。
颇为巧合的是,澳特舒尔自2006年开始实现盈利,这一时间,基本与其巨额广告费 用的形成处于同一时期。对于这个 “巧合”,10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给碧生源集团的多名经理打电话,欲采访碧生源集团高层,均被告知,因为刚刚在香港上市,碧生源集团高层正在 海外路演。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接给碧生源集团创始人赵一弘打电话,其手机无法接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53

“赌客”张新明:一个煤老板的出逃之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80903.html

火索:“豪赌”

山西金业煤焦集团董事长张新明“出事”,在山西很多人看来是“情理之中”的事。

昨天,本报获悉,以31亿元身家跻身2010年胡润百富榜的张新明因涉嫌骗取出入境证件被通缉。一位山西政法系统的人士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但凡沾了一个“赌”字,没有几个人不出事的。

张新明的好赌是出了名的,山西当地有人透露,一些煤老板经常出入澳门的赌城。在澳门赌场,山西来宾都按所属地区分类,比如吕梁、临汾、忻州和大同等,其他各省人享受不到这个待遇。

对于煤老板赌博的习惯,山西地方官员也毫不讳言。半年前,山西吕梁纪委书记张效彪在召开一个关于地区发展的座谈会时,曾对在座数十名煤老板直言: “你们虽然这些年有钱了,但一掷千金去赌博,或者买豪华车,能有多大意思?花点钱投资公益事业,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更利于企业 做大做强。”

但毕竟现金在这些煤老板手里,“只能进行劝导”。一位山西吕梁的地方官员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是颇为无奈。

据知情人士称,张新明此次“出事”就栽在赌博上。“他此次去澳门赌博输了600万港元、1100万元人民币,并不是传言的二十多亿元。”

不过,这只是导火索,张新明在今年干了两件事,一是大规模进军证券市场,一是向境外转移资金。“这个案子是银行首先注意的,随后报告给了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上述知情人士称,随后公安机关开始关注这个案子。

但已经敏感起来的张新明随后在河南化名朱磊,办理了身份证和出入境手续,前往澳门等地,后公安机关发现其已成功骗取出入境证件遂网上通缉。“我听说目前还没有拘捕到。”正在香港出差的一位山西煤老板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称。

发家:煤炭运输

张新明的身份有很多,通常用的是山西金业煤焦集团公司董事长,此外还是山西金瑞投资公司实际控制人,“做煤炭前,张新明是一手抓实业,也就是煤焦公司,一手玩资本,不过那时没有投入主要精力。”知情人士透露。

在离太原一小时车程的古交市,张新明家在当地名声很大。一位知情人说,他们在古交拥有两个大型焦化厂,并承包了12个煤矿,甚至拥有自己的铁路专用 线和运输车队,是远近闻名的煤炭大亨,在2004年,张新明家族就已进入了《新财富》的内地富豪榜。不过张新明小时候过着贫困的生活,距古交市区15公里 的河口镇吾儿峁村是他的出生地,张新明甚至当过很长时间的挖煤工。

精明的张新明1995年成立了山西华北黄金实业公司,专门做煤炭的铁路运输生意,这成就了他的“第一桶金”,此后他又成立了山西金业物贸有限公司,就是金业集团前身。上世纪90年代末,张新明大举进军煤焦领域,并于2001年成立山西金业煤焦集团。

但在山西很多人都对张新明颇有意见,原因是其“涉黑”,曾一度垄断了古交的“黑口子”(无证煤矿),一位当地人士称,张新明的暴利主要是最近几年积累起来的。

出逃:早有预谋?

今年7月山西各地开始抓煤焦领域的反腐败,煤老板“涉黑”案件被查多起。“张新明那时非常恐惧。”上述知情人士称。

华润电力(00836.HK)今年中报披露,旗下公司同金业煤焦集团就收购后者煤矿资产签订协议,尽管目前尚不知道确切交易价格,但此前张新明欲将上述资产转给同煤集团时曾开价82亿元。

“金业资金链一度非常紧张,整合前一些员工只发一半工资。”一位曾在金业煤焦集团工作的中层接受本报采访时称。

自山西煤炭重组、煤焦反腐工作深入之后,张新明退出煤炭领域的心意已决,从去年四季度起他个人及山西金瑞投资公司分别大规模进入S仪化 (600871.SH)、ST合金(000633.SZ)、恒源煤电(600971.SH)、首钢股份(000959.SZ)等多只股票,成为后者流通股 主要股东。前述知情人士预计,张新明的“逃亡”估计会引来其幕后势力的震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4

联想西进:1亿美元复兴“南丝绸之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NMDAwMDIwMzk5NA.html

柳传志(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与杨元庆(联想集团CEO)面前摆着一张中国地图,杨元庆的目光在地图上游移,指头滑过武汉、西安,最后停在成都。柳传志颔首,表示赞同。

将新的生产基地放在哪里?去年底,成都成为柳传志与杨元庆的共识。如今,共识已成为具体的行动。10月29日,联想集团在成都宣布:联想集团联合上游合作伙伴,投资1亿美元在成都建厂。

当日,杨元庆在成都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杨元庆透露: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联想成都制造厂将于20011年正式投产,计入合作伙伴的投资,合计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

柳传志、杨元庆对于成都的企望却不止于此。柳传志说,未来联想集团在成都的职能将包括三个方面,除生产制造外,还包括研发以及营运,未来联想成都员工将超过4000人,接近5000人。

柳传志说,成都的研发未来面向全球,包括PC与移动互联网的研发,成都未来的运营及生产将面向整个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以及整个非洲。一位联想员工说:这些区域人口占全球一半,联想大有可为。

成都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也将是成都未来在联想全球版图中所处的地位。未来联想将以成都为起点,输也自己的产品、技术及服务。

联想第二总部

柳传志透露:柳传志与杨元庆形成共识后,则是与四川省、成都市政府进行接触。这恰与四川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完善IT产业链的政策不谋而合。

杨元庆接受采访时透露,联想成都建厂,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投资1亿美元,员工规模超过3000人。联想带动的就业机会远不止于此。一位联想员工预估,联想工厂员工至3000人,合作伙伴将配套5000至8000名员工。

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厂商冠捷派代表参加了此次发布会。联想员工透露,台湾PC制造厂商仁宝已经决定在成都投资建厂。杨元庆认为,联想带到成都来的,不止是一个制造厂,而是整个IT制造产业链。杨元庆透露:联想将在工厂周围修建一些厂房,优惠租用给合作伙伴使用。

除了IT制造产业链内的合作伙伴外,比如显示器、机厢、电源生产商,还包括物流等服务类合作伙伴也将随联想进入成都。

计入联想上、下游合作伙伴,联想带来的就业机会远不止3000人,将接近1万人。记者采访获悉,成都市政府共提供了350亩土地,供联想及合作伙伴使用。上述联想员工说道:PC整机组装厂商要求,在工厂周围五公里,要能找到所有提供配件的合作伙伴。

杨 元庆谈及选择成都建厂的原因时说:主要是联想销量急速增长需要扩充产能。他说:“2009年,联想全球销量约2700万台,2010年预计销量将超过 3700万台,一年内新增销量1000万台。”成都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1000万台。他说“这将有效填补联想市场增长带来的缺口。”

杨元庆透露:仅靠OEM伙伴满足新增产能不现实。他认为:“自有生产+OEM”,且达到一个合适的配比的模式,才既能保证产品品质,又保证效率。杨元庆没有透露联想自产与OEM生产之间的比例。

联想投资成都不止投资制造厂。杨元庆表示,联想集团未来在成都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球的生产制造,二是中国西部营销中心,三是利用成都本土人才优势,面向全球进行研发与创新。

在研发方面,柳传志接受采访时特别表示,除了面向PC的应用开发外,还包括面向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发。

今后,从事研发的员工将超过1000人。同时,作为中国“新兴市场”总部,将有大量市场、营销人员驻屯成都,目前尚无具体的人员规划。联想内部人士预估:联想成都未来的员工可能接近5000人。

联想的公关合作伙伴蓝标公司目前已经在成都设立了自己的分公司。

目前联想全球员工数量为19000人。联想最大的总部是中国北京,员工数量约6000人,研发人员约2000人,制造人员约4000人。联想此前实行双运营中心模式,分别在中国北京、美国罗利设立总部。

而投资成都后,成都将超越罗利成为联想第二大运营中心。

南方丝绸之路

新闻布会现场,柳传志说到“离开成都后,我回了四次成都,每次成都都有日新月异的感觉”时,言辞颇为激动。

1966年,柳传志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学,分配到国防科工委下的实验室工作,地点在成都西效的茶店子(现属金牛区),工作时间仅一年。柳回忆说“那时的主要工作是与造反派武斗”。一年后,柳传志与造反派武斗失败,被下放到广东种田。

旧事重提,柳传志觉得“此情此景”可谓“别梦依稀咒逝川,成都四十四年前”。

柳传志投资成都,将成都打造为联想全球的第二总部,次运营中心,并不仅因为其与成都有感情,而是因为柳传志有更大的筹谋,在这个更大的筹谋之下,成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都未来将成为联想新兴市场的“总部”。

今年初,联想将中国市场分为两个市场,一个是中国成熟市场,一个是中国新兴市场。成熟市场对应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各省会覆盖的周边地区,新兴市场包括三线城市以下直至农村市场,主面分布在中部、西部内陆省区。

此前,联想已经把全球市场分为“新兴市场”及“成熟市场”。针对两类不同的市场,联想从品牌推广、产品设计、研发、运营都有一套不同的模式。此前,整个中国大陆属新兴市场区域。

划分为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后,联想成都将分担联想北京作为“中国新兴市场”运营中心的职能,联想北京会将更多的精力向“中国成熟市场”倾斜。职能彻底划分后,联想北京将成为“全球成熟市场”运营中心,联想成都将成为“全球新兴市场”运营中心。

按照联想的规划,成都制造厂今后面向的市场包括现在的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以及整个非洲,这是一片广阔的,未开辟的,没有竞争者的市场。这片大地上集中了全球近50%的人口,但宏碁、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在这些区域尚未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未来,成都的研发、运营都将面向全球新兴市场,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新市场运营中心”。按照柳传志的计划,联想未来将从成都出发,向上述广阔市场输送自己的产品、技术、服务,复兴历史上的“南丝绸之路”。

新兴市场是联想的市场增量来源。杨元庆透露:2010年新增的1000万台销量中,中国市场占了400万台,中国新兴市场占了250万台。

成都有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条件。杨元庆说:一是成都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英特尔、腾讯、阿里巴巴、仁宝都已经投资成都,二是成都有丰富的IT人才资源,是全国除北京、西安、上海之外高校最多的城市,三是成都未来便捷的交通。

杨元庆说,除了传统的空运,铁路运输外,未来成都将建成多条高速公路,呈网状向全国辐射,建成多条高铁线,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吃饭的时候,省领导介绍说,未来高铁修好后,从成都到北京,或是到广州,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1

战胜指数之路

http://magazine.caing.com/2010-11-27/100202314.html

集中持股、低换手率、选价值股、远离市场,这是确保基金业绩与股市指数实现差异最大化的四项基本原则
高潮生

  在此前的专栏里,我曾简述了基金管理与指数相比的四点先天不足之处,那么战胜指数之路何在呢?关键就是挣脱跟踪误差的桎梏,扬弃指数偏重型与指 数参考型基金的模式,以指数虚幻型基金的模式闯出一条与指数所不同的路径。如若能把跟踪误差的限制扩大到10%甚至完全取消,就意味着战胜指数。在具体运 作上,战胜指数的两大常用手段分别是选股(Tilt)与选时(Timing)。

  选股就是靠选择不同的个股来有别于指数、并战胜指数。笔者在美国晨星公司担任全球研究总监时,曾发现美国那些能够战胜指数的基金通常具有四大特 点。首先是集中持股,在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中仅持有30只到50只股票;其次是换手率低,绝大多数不超过两位数,有些甚至不到5%,远低于标普500 指数7.2%的平均换手率。同时他们主要持有价值型股票。最后是他们通常不在纽约和波士顿这些金融都市,不会过于关注CNBC财经频道。这最后一条也被戏 谑地称之为“CNBC效应”。

  这一现象并不难解读。基金经理真正了如指掌的股票不过是几十只而已。组合中持有的股票数目越多,滥竽充数的就越多,基金表现就越接近于指数,实 现差异化也就越难。而且一家公司需要长时间的跟踪和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了如指掌,不可能通过频繁更替跟踪目标来实现。这就导致了基金的换手率不会很高。成长 型股票主要依赖于投资者对其未来盈利的预测,而价值型股票则是根据其历史数据和当前价位进行判断。后者显然更适合于长期投资。至于CNBC效应,是因为过 多的市场噪音会干扰基金经理的判断力与自信心,使他们难以恪守自己的初衷。

  这一现象后来也为理论界所证实。耶鲁大学的Martin Cremers和Antti Petajisto在2006年所发表的学术报告中,将基金与指数间的不同部分定义为主动型因子(Active Share)。主动型因子为80%则意味着持股中有80%与指数不同。通过研究1980年-2003年间的2650只基金,他们发现基金的主动型因子越 大,基金的超额回报就越高,而且也更为持久。在投资实践中,有高达85%的发达股市基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战胜了MSCI著名的欧澳远东指数 (EAFE)。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持有的日本股市仓位还不到指数权重的一半。

  选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通过调整股票仓位来战胜指数。倘若能在熊市中及时减少股票头寸,无疑将会降低基金的下行风险并战胜指数。由于市场 的走势和波动是万千投资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像个股研究还有基本面分析可以作为基础,因此选时往往比选股更困难、更难获得稳定而持久的效果。

  此外,众多机构投资者要求基金总是满仓操作,不希望看到这种所谓的战术型资产配置破坏了他们在更高层面上的战略型资产配置。出于这两个原因,选 时策略已然在国际市场上被逐步边缘化,更多地让位给选股策略。诚然,在一些政策驱动性较高、股市有效性较低、机构投资者较少的市场中,选时策略依然大行其 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海外成熟市场,稳定战胜指数为一艰难之举。即便能够如愿以偿,超越幅度也会非常有限。因其就整体而言,指数约束型和指数偏重型基金占据了绝大 多数,连指数参考型基金也数目有限。不过在指数虚幻型基金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基金业,由于摒弃了跟踪误差的束缚,使得主动型基金在60%的时间内能够超越指 数,熊市中的比例更是高达96%。所以说基金经理可以把选股与选时这两大手段、尤其是后者发挥到极致。

  作者高潮生为汇添富基金(香港)公司总经理。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5

中铝“活着”:熊维平详解“最亏钱”央企扭亏之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0/4MMDAwMDIxMDI4MA.html

中铝总算“活过来了”。

“我们结束了连续两年的巨额亏损。今年,我们将全面实现盈利,不但是上市公司实现全面盈利,整个集团的七个业务板块也将实现全面盈利,盈利额达两位数。”熊维平如此概括中铝2010年的业绩。

2010年12月,坐在本报记者面前的熊维平,讲述他回归中铝担任总经理一年零十个月的日子时,偶尔会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情绪——他试图让他人尽量去理解中铝所经历的“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曾经是惊险的一幕:2009年仅前两个月,就亏损了30多亿。对于这家央企巨头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

用熊维平自己的话说,中铝这艘全球铝行业的航空母舰、曾经的盈利大户,居然到了要力保生存的地步,“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魄力”。

如今,中铝最坏的时光已然过去,但重温最好的时光,仍然雄关漫道。面对内部多年的沉疴,中铝的内部管理体制僵硬、结构庞大冗杂,如果不从根本上获得再生的活力,下一次市场急转直变之时,“大兵”中铝也许还有这么幸运吗?


中铝的管理层还必须准备打一场更持久的结构调整仗。熊维平说,这两年中铝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解决生存问题;另一件事,就是在去年7月份启动了“管根本、管长远”的深度结构调整。

熊维平告诉本报记者,中铝未来海外业务要占到总体业务量的50%以上,再造一个“海外中铝”,并用3-5年时间,成为中国第一家跻身国际矿业公司前十强的企业。

这是中铝的新梦想,但若步履不稳、一着不慎,也将为中铝招来巨大的风险,熊维平准备好了吗?

巨亏

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后,中铝被市场套上了亏损的紧箍咒。

熊维平难以忘记他临危受命的第一天——2009年2月27日,在办公室翻看中铝2009年1月份的业绩报表, “亏损18个亿啊!”

熊维平还没来得及重新熟悉中铝的一切,2月份的业绩报表再次递到他面前,16亿元的亏损额,令熊维平意识到,他接掌的昔日“铝霸王”,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2009年前两个月一共就亏损了30多亿元,我走之前中铝都是高盈利的企业。”

中铝内部也是一片惊讶。仿佛昨天的中铝还能信手拈来地赚个盆满钵满,今天一下子就陷入亏损,连过渡都没有。

此时,更大的风险是,中铝人还沉浸在“铝业是周期性行业”的旧思维中,以为亏损会随着市场好转而结束。

市场没有给中铝情面,亏损才刚刚开始,直至“触及灵魂”。2009年中铝以72.5亿元的亏损额,成为当年“最亏钱”央企。

2009年,中铝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铝业(601600.SH)也亏损46.5亿元,创下了其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这样的业绩,已经让中铝陷入了为生存而战的地步了。

回归市场化

中铝开始自救,首要的就是如何让自己“活着”。

熊维平回忆中铝在金融危机中的困难处境,至今依然“难以想象”。

以中铝河南分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曾对中铝业绩贡献很大,但由于设备老化、资源状况差,扭亏难度远大于中铝其他分公司。在此情况下,从2010年3月开始,河南分公司管理层降薪幅度高达50%,中层干部全部停发绩效工资,只发每个月800元基本生活费,一线员工也普降工资。

熊维平向本报记者透露,在2009年3月,中铝总部副处长以上干部就停发绩效工资,公司总经理降薪幅度达30%,副总经理降薪幅度达20%-25%。

这些非常措施在中铝此前从未有过。“提到这件事,我和我们的领导班子,是心里最痛的一件事,这不是好事。办企业是给员工造福,现在反过来要降薪。但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企业考核时跟效益挂钩的。”熊维平说。

生存受到威胁时,企业的本能反应是缩短战线。中铝曾在2009年9、10月间,关闭了氧化铝总产能的38%,关闭了电解铝总产能的24%。

谈到中铝24万员工付出的代价,熊维平用“很痛心”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在这场中铝称之为“控亏增盈攻坚战”中,中铝格外“抠门”。本报记者所了解的一个细节是,中铝山西分公司组织员工从废弃矿中拣出20万吨矿石。

熊维平认为,中铝实现全面盈利,不是完全由市场带来的,是中铝实实在在降低了成本。

熊维平表示,从2008年12月份到今年10月份,中铝铝板块成本下降68亿元,在这68亿元里,“有我们员工的工资贡献”。

目前,中铝已开始增加员工的11、12月份工资。

向央企通病开战

内部结构调整是中铝保生存之外的另一场战斗。

与所有陷入困境的央企一样,总是从外部寻找原因,比如行业的周期性因素。这几乎成为本能了。对于巨亏中铝来说,如何打破这样的寻找“替罪羊”的旧思维?

一场猛烈的风暴在中铝内部发酵。最后中铝的管理层得出的结论是:中铝公司陷入严重亏损,从根本上来说,不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不是铝行业周期性带来的,也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带来的。

中铝管理层认为,中铝的根本问题是产品结构、产品竞争力、公司体制机制问题。熊维平坦承,中铝的确存在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不适应市场突发危机的问题。

“如果我们强调是金融危机等客观原因,我们也许还可以稀里糊涂走大半年,但不是这样的,整个铝行业的结构都变了,04年以前,中铝垄断全国氧化铝市场,现在中铝只有30%(市场份额)。”熊维平表示。

这一说法比中铝在上市公司财报中表述的市场原因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同样遭遇市场危机,其他民营铝企并没有出现像中铝这样大的亏损,有的甚至还盈利。

中铝主业属于基础行业,成本对于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此前,中铝一直宣称其制造成本最低,但市场的疑问在于,既然有成本优势,为何在同样的价格条件下,其他企业有盈利,中铝却亏损?

“我们干什么都引进设备,价格非常高,折旧也高,再加上人多、机构多、官多、管理费用高,这些一加上去,完全成本就比别人高了。” 熊维平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样几乎成为问题央企的通病。


此后,中铝开始更多讲究完全成本,不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其他环节的成本都计算进来。

原来,中铝是“双总部”管理结构,即集团公司和中国铝业股份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生产全部根据预算走,导致企业不关心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变化。

此后,中铝已改为“一总部七板块”,总部成为管控中心,主管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资源分配、重要干部人事任免、绩效考核,不再具体管企业,“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根据市场变化做决策”。

熊维平认为,通过内部改革,中铝内部已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

扩张新冲动

如果说,中铝的保生存和内部结构调整之战,是以“存量资产”为基础,那么,中铝要实现“跻身国际矿业公司前十强”的目标,则需要“资源增量”。

今年,中铝向国资委申报主业时,申请将煤炭和铁矿石作为中铝的新主业。国资委的审批结果“出乎中铝意料”——除了石油、天然气,所有固态金属资源中铝都可以涉及。

熊维平说,中铝肯定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增量项目主要是铜、煤炭、稀土、铁矿石等资源。

煤炭资源是中铝首先需要的。由于铝业是耗煤大户,中铝每年约需2000万吨煤,煤炭也是铝业的主要原料成本。

目前,中铝已参与了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并且与内蒙、青海等省区签署了煤炭资源合作。

熊维平说,中铝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两大煤炭基地。

铁矿石方面,由于与力拓合作开发几内亚西芒杜铁矿,中铝将获得约20亿吨权益矿。但熊维平坦承,几内亚项目基础设施还很欠缺,对中铝和力拓挑战都很大。

此外,熊维平还向本报记者透露,中铝还在与国内一处铁矿谈合作,中铝有望获得该铁矿的探矿权。

中铝也计划在稀土资源上有所斩获。据本报记者了解,中铝目前正在江西、广西、广东等地寻找稀土资源。不过,中铝重视的是稀土新材料,而不是分离技术,这一战略有别于兄弟央企五矿集团。

熊维平对记者表示,在获取资源方面,中铝明年还会有突破。

中铝还将继续海外找矿。熊维平介绍,中铝海外找矿的具体战略是,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发铝土矿、铜矿、铁矿等资源,发展冶炼业,在能源丰富的国家发展电解铝,在消费集中的国家发展金属加工业,并通过海外建设工程总承包,把企业办到海外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