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匯大收購的啓示

2013-09-16  NCW
 
 

 

□ 胡祖六 文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政府一直積極倡導的政策目標。雙匯國際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生豬生產與豬肉加工的企業——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獲得了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通過。餘下的程序中,最重要的是得到股東大會的表決批准,應該懸念不大。此項交易如果如期交割,將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美國規模最大的收購交易,也是中國私人企業在海外最大的收購,同是中國在全球自然資源產業外的最大收購,顯然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

案例值得認真分析解讀。自2005年中海油收購尤尼科失利後,中國企業、政府與公衆大都視美國為收購禁地。但雙匯知難而進,打破了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做不了重大戰略收購的神話。那麼,雙匯的成功秘訣在哪裡?

目標精准。雙匯董事長萬隆對於全球肉品市場一直高度關注,緊密跟蹤。當年公司股權重組,成立雙匯國際控股,就是為未來國際並購搭建平台。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占全球總消費一半以上。由於受到農戶個體單位零星經營的傳統模式和土地、水源、飼料供應等因素的制約,大規模生豬養殖及加工銷售面臨瓶頸。事實上,中國豬肉零售價格居世界前列,只略低於日本。同時,肉類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中國老百姓高度關注的焦點,生豬養殖與肉類加工的嚴重分散,客觀上為質量控制與安全問題源的追溯造成了困難。而國內市場整合難度大、耗時長、成效有限,難以實現規模經營、降低成本與技術創新。

相比之下,美國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發達,飼料供應充足,加之規模化生產和先進技術的應用,生豬養殖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有著無可比擬的價格競爭力。史密斯菲爾德是美國最大的一體化生豬養殖、屠宰、批發與加工企業,除了鮮肉生產批發業務,還擁有一系列美國馳名的包裝肉食品牌,全部達到美國農業部與食品藥物局的健康標準,享有較高的安全與質量信譽。

除了在美國佔有26% 市場份額,史密斯菲爾德還在墨西哥及歐洲的12個國家有加工與分銷基地,公司年銷售高達130 億美元。其他任何一個多元化經營的肉類企業或規模過於狹小的公司,都不能滿足雙匯的長期戰略需要。幾乎從任何尺度衡量,史密斯菲爾德都是雙匯最理想的收購目標。

時機有利。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顯著的“順周期性” 。

即當經濟與市場環境好時,一窩蜂到海外投資,推波助瀾,高價買進,最典型的就是近年中國在全球競購礦產資源。而在市場相當低迷不確定性增加時,則退避三舍,裹足不前,白白坐失良機。但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是趁對方相對處於弱勢之際,時機把握得很好,大大增加了交易成功的勝算。

由於美國經濟景氣在金融

危機後變壞,消費者需求大幅下滑,同時受美國能源政策及乾旱影響,基於玉米和大豆的生豬養殖飼料成本周期性攀升,再加之公司債務負擔較重,史密斯菲爾德近五年業績持續不佳,股價表現十分低迷。一些活躍股東,包掛單一最大股東 Continental Grain Co.,對公司經營業績與股價日益不滿,紛紛提出公司重組、業務分拆、變賣資產等激進主張,使公司董事會與管理層受到巨大壓力。就在其內外交困之際,雙匯果斷出擊,使對方就範。

策劃周密。對全球肉製品行業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雙匯把史密斯菲爾德明確作為公司海外擴張的收購目標。這是如同蛇吞象的大型複雜跨境並購交易,難度大,風險高。雙匯聘用具有豐富經驗的摩根士坦利作為財務顧問,在交易策劃、條款設計、估值、融資、盡職 調查、談判、公關管理等環節 上下了功夫,尤其對公衆股東的期望,管理層與工會的顧慮,政治上的潛在阻力,媒體反應等做了較好的前瞻判斷。

結構合理。許多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常採取收購少數股權的方式,比如中鋁對於礦業巨頭力拓的投資,對於目標公司缺乏實際影響和控制力,難以達到預期的業務協作等戰略目的。事實上,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央企中糧集團對於史密斯菲爾德也很感興趣,2008年曾從公開市場購進該公司約5% 的股份。但因持股比例過低,缺少足夠的影響力,這項投資只是被動型的財務性投資,中糧隨後將所持股份出售。雙匯的交易採取國際資本市場最通行的全面收購形式,最為市場與監管當局所理解,也有利於未來的業務整合,從而確保公司戰略的實施。

歸根結底,雙匯的私營企業性質,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優質的股東結構,清晰的發展戰略,高效率的決策機制,是本次大手筆收購交易有望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作者為資深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