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與滬市的「鬥爭」 林子白
http://xueqiu.com/6624941293/24273233殊死「搏鬥」19961996年,國慶節「黃金週」。當證券時報的編輯、記者上完節前最後一個夜班時,都異常興奮,盤算著那幾天怎樣歡度國慶佳節。突然,中層幹部接到通知——明天加班!
第二天早晨,報社領導對來加班的中層幹部說:昨晚接到明傳電報,要我們把今年以來本報如何打壓滬市的情況整理個材料,朱辦(朱鎔基副總理辦公室)要。今天大家辛苦一下。
接下來的工作是,大家分頭查找幾個月來證券時報有關對滬市不利的文章,查找上海證券報對深市不利的文章。一天下來,分別用A4紙複印了兩沓1尺高的材料。
據在時報工作的朋友說:那些文章主要是市場人士寫的包括個股的股評文章,由於深市很火爆,市場人士也很瘋狂,所寫的東西在字裡行間有「挺深抑滬」傾向。比如,滬市一旦普漲,市場人士就說人家「沉渣泛起」之類的話。至於報社記者主觀意圖來說僅有一次,而且還屬「正當防衛」——與上證報打打筆墨戰。事情大致是,上證報記者批評深市市盈率太高,時報記者與之探討如何從動態市盈率和靜態市盈率看深市績優股行情。
兩個多月後,即 12月16日,導致滬市股市三天全線跌停(第三天後來打開跌停)的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赫然出現證券時報和上海證券報受處罰的字眼。稱兩家報紙不及時刊登人民日報社論,處以停止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一個月,兩名副總編輯停職檢查(上證報動真格,一副總編及一部門主任免職)。所謂不及時刊登社論一事,據時報的朋友說:較早前的一天晚上,新華社發了一篇關於兩家銀行的分支機構給券商融資申購新股被處罰的稿子,時報已安排見報;報紙大樣簽付印後準備下班時,新華社又發來一篇人民日報配發的社論,由於版面緊張,時報就將新華社通稿和社論打包組合在一起發。第二天,有關部門傳來朱鎔基簽發的社論原件,時報才知道社論的來頭,於是在次日的報紙頭版頭條位置全文補發(上證報也補登)。後來時報社長武鳳儀向有關部門領導申辯:時報至少部分發了社論,上證報當時一個字沒發,為什麼在處罰時,把時報放在前面?有關部門領導「抬舉」說:你們是人民日報主管的報紙,來頭大,所以把你們放在最前面。
1996年4月後,股市好轉,客觀原因是國家三年宏觀調控經濟實現軟著陸,迎來降息週期,但「深強滬弱」的逆轉確實是「人工培植」。
深圳市政府在飽受幾年的「滬強深弱」痛苦後,搞活深市的決心很大,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後,責成深圳證管辦弄了個搞活深市的《白皮書》。這個《白皮書》無意中被證券時報記者弄到手,大做文章,組織業界對《白皮書》提出的12條措施進行連篇累牘的解讀。
深交所組織績優公司評選,政府對績優公司委託貸款,證券時報開展績優公司巡禮報導。深交所在全國掀起開展「服務周」活動(現場開戶),敦促並支持證券時報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開分印點發行,跟隨「服務周」報導,組織市場分析人士跟隨「服務周」在全國各地宣講深市,那場面是相當壯觀,無異於演藝明星演唱會。
一系列「人工培植」方法,使深市慢慢地後來居上。在深市指數漲幅和成交量剛剛超越滬市時,偶爾會出現反覆,這讓深市方面很擔心,於是就常出現連夜急急忙忙出招應對。一天晚上,政府部門折騰了好長時間,弄了個百十來字很空洞的小稿子《深圳將成立資本市場發展委員會》(後來無果而終)。後來又有一次,深圳證管辦主任劉新華、深交所總經理莊心一等「很休閒」(天氣酷熱,穿得較少)地趕到證券時報,連夜策劃出籠文章應對,折騰到凌晨四五點,最後還是放棄了(次日深市也體諒,依舊強勢)。
1996年的股市很火爆,眾所周知,但出現「深強滬弱」的原因及滬深兩地有關方面的心態,各位看官可能有所不知。出現深強滬弱後,深圳方面很高興,深交所總經理莊心一和副總經理張育軍請時報領導班子吃飯,說深市好轉時報功不可沒,讓老武心里美滋滋的。讓老武心里美滋滋的還有,主管副市長武捷思不時打電話表揚時報,市長李子彬、市委書記厲有為在時報三週年時題詞祝賀。一次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老武應邀出席。會議結束後,有領導交代:證券時報在全國30多個城市有分印點,影響很大,明天見報的新聞請他們也發一下。晚上,老武帶回新聞通稿很無奈地說:我們是全國性財經證券類報紙,發地方關於黨建方面的稿子好不好?其他領導說,既然把稿子帶回來了,就發一下唄!以後這方面不貼近證券市場的稿子儘量不發。
1996年深市很強,深圳市領導很開心。在年中一次經濟體制改革會議上,市長李子彬說,今年深圳搞活證券市場後,印花稅收入十分可觀,不知要搞多少個大企業實現利稅才頂得上這半年的證券印花稅,證券市場是真正的無煙工業啊!也許是李市長對印花稅用法深感不安,他說,將來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穩定股市的基金,在股市不好時,讓基金起點穩定作用。當然,1997年7月深交所劃歸證監會領導後,印花稅中央與深圳「八二分」,穩定基金的事也就沒下文了。
1996年,滬市不及深市火爆,讓上海方面很不開心。據上海方面的朋友說,當時上交所的總經理楊祥海很鬱悶,也很惱火:上海市政府也很不開心。當然,上海方面不開心,並不是在乎多少印花稅的問題,而是自1993年迎頭趕超深市後,無論是上市公司家數、市場規模、交易量,遙遙領先深圳,目標直指國際金融中心;突突如其來的「深強滬弱」,可能動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感到很不適應。上海市政府成立協調小組,準備應戰深市。一天夜裡,華建敏(政府秘書長)、楊祥海、劉波(上證所副總經理)等聚集上證所,從上證報找來深市「龍頭」深發展年報深入分析後,決定培植滬市「龍頭」陸家嘴,做業績、向申銀、海通提供10億貸款坐莊、媒體配合造勢。上證報總編輯陸國元開始想保持中立,後被副市長黃菊叫去訓話,也頂不住了。滬上媒體被打招呼,不得出現「深強滬弱」字樣,上證報關於陸家嘴的造勢稿子須經莊家審定。陸家嘴很爭氣,確實拉了幾根大陽線。後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朱鎔基批判說,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利用媒體造勢,並點了上證報的名。黃菊申辯說,上證報不是上海的地方報紙,是中國證監會的報紙;證監會領導說,上證報也不是證監會的報紙,是新華社的報紙。新華社領導開始一頭霧水,後來才搞明白是上海分社辦的報紙。
潮起潮落爭「出生」
實事求是地說,在1992年上半年前,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交易活躍度看,滬市均不能與深市比擬。1992年6月,朱鎔基在廈門視察時,通知上海、深圳有關方面及上交所和深交所負責人到廈門匯報工作。聽了匯報後,朱認為,上海有六個方面不及深圳。
滬市與深市鬥爭開始於誰是新中國一家證券交易所之爭,互不相讓。從領「出生證」來看,是滬市先拿到,深市後拿到,但深市很不服氣:我要生孩子,上面不發「准生證」,孩子生出來,孩子生日還不承認嗎?況且,滬市的許多規章制度還是黃菊副市長率隊來深考察時要走的。後來朱鎔基問劉鴻儒:我已經給鄧小平匯報過,是上海在先,深圳在後,怎麼又說深圳在先呢?劉說:深交所12月1日試營業,上海是12月19日正式開業。
如果按正常程序,深交所可以先拿到「准生證」先正式開業的。1988年7月,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出訪歐洲得到「靈感」,回國途徑香港,就請香港新鴻基證券(本來打算請日本朋友,擔心外交政治及語言交流障礙未遂)幫助籌建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申請材料。上海1989年2月開始醞釀證券交易所方案。在12月召開的一次「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市委常委會上,朱過問籌建交易所的事,有關方面的兩位領導說「政治上有風險」,朱說:你們二位不用害怕,出了事有我和劉鴻儒負責(劉在場),你們二位還在二線呢!1990年5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向總行上報「關於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請示」。與此同時,朱鎔基出訪香港、新加坡、美國,宣佈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年底前開業。9月19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人行聯合向國務院提交設立證券交易所請示報告,僅十多天后國務院有關領導就批示同意。11月14日,人民銀行總行批覆同意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見狀,主管副市長帶隊赴京做工作,但沒戲。李灝、鄭良玉(市長)帶領市有關領導到深交所現場辦公。李問:準備得怎樣?答曰:萬事俱備,只等一聲令下!李:我今天就是來拍板的,明天開張。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就是這樣拿著「地方糧票」開始試營業了。
客觀地說,深交所的試營業比起上交所的正式開業低調得多,交易方式也是手工作業。一間幾時平米的房間裡,頭十家券商穿著紅馬甲的出市代表排排坐,報告場內(交易所)和場外(營業部)買賣價,並寫在板上競價撮合,其效率可想而知。上交所19日的開業很高調,有許多外賓,交易撮合也是計算機完成。計算機撮合交易這活是個絕活,上海方面在國外找了許多計算機專家均知難而退了,最後是個深圳人搞掂的,他叫鄧一輝,是深圳黎明信息網絡公司工程師。在上海奮戰的幾個月時間裡,朱鎔基不時去「監工」,很擔心他搞不掂,結果是奇蹟般做成了。上交所開業後,深圳的報紙就此發了一篇通訊報導,深圳市領導看到報導後,大喜過望,立即讓鄧開發深圳證券業電腦網絡系統。這項工程無先例可循,其艱辛和複雜程度令人生畏,但半年後先後實現電腦自動撮合,率先實現無紙化交易,緊接著又實現交易所與券商同城電腦聯網,結束了股民排長隊炒股的歷史,令國際同行不可思議。鄧後來因此獲得深圳市青年科技一等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鄧的「五一勞動獎章」還是「老熟人」朱鎔基頒發的,事情就這麼巧。
深交所1991年4月拿到人民銀行總行的批文後,於7月3日才搞開業典禮。但這一年市場很不景氣,到8月底股市跌得很慘,在深圳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深交所實施救市。市場被托起來後,深市開始發行南玻等11家公司股票;不久後鄧小平在深圳發表「挺股市」的講話,鞭策深圳股市的創業者激流勇進。因此,也就出現了朱鎔基「滬市不及深市」的看法。
1992年8月,「8.10」事件發生後,深市元氣大傷,創業者開始束手束腳,滬市趁機大干快上。滬市有關方面在嘗試幾年的價格限制(5%漲跌幅))和流量限制後,大徹大悟,推出「小步快走」策略開拓滬市縱橫捭闔的空間。電腦集中撮合系統由微機改為惠普小型機處理。排除技術上的近憂內患;遠距離行情傳輸採用衛星通訊系統和同城行情傳輸採用光纖通訊,以實現行情顯示的同步化;增加交易席位至1600個,順應市場急劇擴大容量的需求;委託行情的公開和成交行情的公開,解除投資者擔憂;創辦《上海證券報》,使外埠投資者及時掌握證券信息。
大刀闊斧的改革,雷厲風行的市場基礎建設,使滬市實現了「冬天裡的神話」,進入1992年11月,上市品種、市值和交易額等方面悄然越過深市;進入1993年,滬市成交紀錄不斷刷新,人們已經感覺到「深圳速度」不及「上海速度」了!
滬市咄咄逼人,目標直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令深市不安。1993年5月,即將卸任的李灝主持召開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搶佔金融至高點」專題會議。李問深交所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禹國剛怎麼辦?禹的回答則是:「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潮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何不瀟灑走一回!(流行歌曲《瀟灑走一回》)」
禹國剛確實為深市發展基礎建設「瀟灑走一回」: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TANDEM電腦,改微機撮合為大機撮合,使證券交易日處理能力又跨入新時代;開發衛星傳輸行情、買賣盤傳遞、成交回報雙向系統,使深圳股市走向包括「世界屋脊(西藏)」在內全國各地;創立無形席位,極大滿足會員單位日益增長的席位需求;創立電話委託申購新股,安全高效地結束各地新股發行五花八門原始辦法;創辦證券時報(之前曾一度與深圳商報合作創辦《深圳證券》專刊,因未能解決全國發行才另立門戶,後人無不認為商報失去一次機會)全國發行,解決投資者「隔山買牛」之苦等等。
但是,深市這些努力沒挽救「滬強深弱」的頹勢,使深市一度無公司上市,成交額與滬市比為10:1。深市的問題原因是管理體制不順,各有關部門間扯皮,甚至單個機構間也扯皮,互相埋怨,導致整個深市服務差。這些現象令深圳市政府很揪心,於是從1995下半年開始,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管理機構,端掉一些扯皮機構領導班子。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主任副主任莊心一、張育軍,就是在深市特殊時期走馬上任深交所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並開創深市1996年繁榮新局面。
溫和的分工「鬥爭」
1996年深市的繁榮昌盛,令滬市方面很不爽,因此出現本文開頭那些情況情有可原。至於《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導致股市大跌,海外輿論嘩然,著實讓高層嚇出冷汗。據重慶媒體朋友說,當時有一位中央高層領導在重慶考察時說:由於文章很長(近6000字),會上沒時間看,大家沒什麼意見就發出去了,結果沒想到會這樣。據深圳媒體朋友說,當時另一位高層領導在深圳視察也說過類似的話。股市暴跌後,市場陰影一時未消,開始節節下挫,有監管關部門又「放軟話」——對評論員文章裡說的市盈率過高的問題可以討論,可以從動態市盈率看問題云云。借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深交所有關領導讓時報製造「香港回歸概念」,於是時報策劃在頭版頭條搞了一組「深港合作展望」系列報導,市場版也有股評文章配合。之後,市場又開始火爆起來,證監會通知時報停發系列報導文章;5月12日,出台嚴禁國有企業炒作股票和嚴禁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等措施降溫,這一降直到1999年「5.19」行情發動。1997年7月後,隨著兩交易所劃歸證監會,地方政府參與管理證券市場的實權沒了;《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根據有關部門要求脫離兩個交易所(名義上早已脫離,實有血緣關係),滬市與深市的「鬥爭」就沒有那麼激烈了。其實,過去滬市與深市的「鬥爭」,看上去是兩張報紙在「鬥爭」,實際是兩個交易所及其背後的兩個地方政府在「鬥爭」。
2000年,深交所受命籌建創業板,主板也於9月中聯重科上市後,被停止新股發行上市。創業板風風火火籌備,深圳市領導也很高調,市長在高交會期間得意忘形,說了「越權」話,掀起創業板熱,惹惱在文萊訪問的朱鎔基,創業板被擱淺了。在創業板被「冷處理」期間,主板又不讓恢復新股發行上市,而上海市領導在各種場合忽悠要把深市主板存量合併到滬市,令深市方面慌神。在後來多年的全國兩會上,廣東及深圳代表、委員聯名上書呼籲推出創業板,無果而終。2003年網上一篇《深圳,誰拋棄了你》的「萬言書」令人同情。智慧的深市借助《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聯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每年12月在深圳舉行「中小企業融資論壇」,呼籲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2004年國務院批准在深圳設立中小企業版,讓「獨守空房」4年的深市帶來生機;2009年批准深市開設創業板,圓了深市十年的夢想。
進入2010年,隨著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上市的提速,深市的公司數量已超過滬市,市場交易量已超過滬市,彷彿回到17年前那陽光燦爛的日子。當然,滬市方面有些坐不住,開始有大「動作」,一方面在緊鑼密鼓準備國際板,另一方面也加強培育上市資源,到各地做企業思想工作(鼓動企業多發股份以達主板上市標準),向有關部門要求重新劃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規模標準等等。
滬市與深市的競爭遠遠不會結束,只要競爭存在,就將繼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國家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這樣想來,「鬥爭」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前些日子,在一次小型聚會上,深圳市老書記李灝說:當初建證交所有上海作伴也是挺好的,否則,光是一家交易所,在當時各種壓力下,能走多遠真不好說;兩家證交所相互學習,有所競爭,才使市場發展得這麼塊,服務中國經濟發展。
為了資本大國崛起,將「鬥爭」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