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梅爾 全職家庭主婦 靠吸血鬼變身四十億富婆

2011-11-21  TWM




在全球影迷期待下,《暮光之城》 第四集《破曉》十一月十八日上映,全球票房上看百億元,《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從平凡家庭主婦成為暢銷作家,創造出龐大商機,簡直就是《哈利波特》作者 羅琳的翻版。

撰文‧乾隆來

有一位很乖的美國女孩,她不抽菸也不喝酒,在學校認真念書,二十一歲就嫁給男友,連 續生了三個小孩,成了全職的家庭主婦,唯一做過的工作是地產公司的接待員。

三十歲那年,乖女孩作了一個夢:單純、沒有企圖心的小女孩,愛上 了一個吸血鬼,這個吸血鬼很帥,也很愛這個女孩,但總想要吸她的血。乖女孩決定要寫下這個故事,三個月後,她的第一本小說《暮光之 城》(Twilight)出爐,然後,這本小說以及接下來的三本續集,總共賣了超過一億二千萬冊,電影公司拿她的小說拍片,拍了三部電影,票房賣出十八億 美元、超過新台幣五百四十億元。

乖女孩今年三十七歲,她變成非常有錢的成功婦女,《富比世》估計她的身價超過一億三千萬美元(新台幣四十億 元),她的吸血鬼小說《暮光之城》,創下美國小說界多項紀錄,《暮光之城》的第四部電影《破曉》即將於十一月十八日在全世界同步上映,可能創造另外一次新 台幣百億元的票房。

這位名叫史蒂芬妮‧梅爾 (Stephenie Meyer)的美國女孩,是當今最令人稱羨的灰姑娘傳奇,大家拿她與《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 K. Rolling)相提並論。

一九 六五年出生的羅琳,人生比史蒂芬妮更戲劇化,羅琳大學畢業七年後,成為離婚、失業、還拖著一個小孩的單親媽媽,被逼到絕境的羅琳全力創作《哈利波特》,三 十歲完成第一部小說,接下來幾年,《哈利波特》小說大賣超過四億本,電影拍了七集,總共創下七十七億美元、新台幣兩千三百億元的票房紀錄,羅琳本人也在 《富比世》的富人排行榜,以逾十億美元身價,成為英國第三十大富豪。

摩門教徒 不菸不酒不看限制級電影史蒂芬妮的《暮光之城》,小說、電影的數量,乃至個人的財富累積,雖然都不及羅琳的《哈利波特》,卻一點也不折損史蒂芬妮的傳奇 性。一位原本只是單純家庭主婦的創作者,在企業化的行銷與包裝之下,創造出的財富與影響力,值得急於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台灣參考學習。

當 然,史蒂芬妮更以自身的經驗證明,成功的女性小說家不一定要反叛社會、不一定要憂鬱、不需抽菸酗酒、更可維持美好婚姻。

史蒂芬妮出生美國東 北部新英格蘭的康乃狄克州,後來父母親搬家到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她的家庭是摩門教的信徒,因此高中畢業後,史蒂芬妮就進入摩門教聖地鹽湖城的楊百翰大學 就讀。她堅守摩門教戒律,不抽菸也不喝酒,不看限制級的電影,連打打殺殺的片子都讓她覺得不舒服。

史蒂芬妮不只不看限制級電影,嚴格說來, 她連吸血鬼小說都沒看過。大學念的是英文系,喜歡的是珍奧斯汀的小說,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讀小說,越厚的書讀得越起勁,而且每年都情不自禁地將珍奧斯汀 的小說重讀一遍!」所以,當她在二○○三年寫出第一本《暮光之城》,男主角雖然是吸血鬼,但是整部小說其實是一本現代版的古典羅曼史。她的小說沒有劇烈衝 突、沒有性愛場景、男女主角都不喝酒,用台灣人熟悉的語言來說,就像當年瓊瑤小說,說的是青澀少年純純的愛。

《暮光之城》的對象就是十幾歲 的少女。女主角貝拉(Bella Swan)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女生,她對自己缺乏信心,而且是個「麻煩事吸鐵」(a danger magnet),倒楣事如影隨形跟著她,與離婚的父親住在偏僻的華盛頓州福克斯小鎮時,遇到大帥哥愛德華(Edward Cullen)。愛德華非常神祕,住在人煙罕至的森林,貝拉愛上了愛德華,而且意外發現愛德華全家都是吸血鬼;還好,這個吸血鬼家庭以動物的血來代替人 血。

史蒂芬妮打造出與眾不同的吸血鬼帥哥,英俊、善體人意、有特異功能「讀心術」,而高瘦的身軀、炯炯有神的目光、極為蒼白的膚色、配上紅 潤而薄如刀片的嘴脣,很快擄獲成群少女的心。愛德華的形象,後來也成為全球影視產業模仿的對象,這幾年台灣著名男星如邱澤、周渝民等人,都有愛德華的影 子。

古典小說變形吸血鬼 七十五萬美元簽約熱愛小說的史蒂芬妮,把她讀過的古典小說安插到吸血鬼創作裡,前後四本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第一本有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影子, 第二本《新月》猶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吸血鬼版本,第三集《蝕》是艾蜜莉伯朗特的《咆哮山莊》,而完結篇、也就是正要上演電影的第四集《破曉》則有莎士 比亞巨作《仲夏夜之夢》的影子。史蒂芬妮說,我的小說「是生命,不是死亡;是愛情,不是情慾」。二十一世紀的新作家,回到古典小說,套上了吸血鬼的外衣, 擄獲千萬少女的心。

但是,光有文筆與熱情並不足夠,是現代的文創行銷將史蒂芬妮引領到了無可想像的人生高峰。

英國的《哈利波 特》從一九九七年問世之後席捲全球,美國的小說界與電影界因此熱烈地尋找美國版哈利波特,一本以青少年為對象、卻能夠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讀者與觀眾,沒有色 情與暴力,卻充滿奇情幻想、滿足人們對於神話故事的期待。

史蒂芬妮的小說草稿出爐前,美國出版業已像雷達般不斷向既有的作者掃描,史蒂芬妮 登錄「作家市場網站」(WriterMarket.com)向十五家版權經紀人投稿,十四家拒絕或沒有回覆,但是作家出版社的黎曼(Jodi Reamer)給了她正面回應,黎曼與史蒂芬妮簽約之後,就向各大出版公司進行版權招標,在黎曼的行銷推介下,吸引八家出版公司競標,到了二○○三年十一 月,出版商力特布朗(Little, Brown and Co.)得標,拿了七十五萬美元簽約金,簽下史蒂芬妮三部小說合約。

史蒂芬妮在 ○三年三月作了吸血鬼大夢,六月寫出第一章草稿,十一月拿到七十五萬美元(新台幣二二五○萬元)簽約金,前後只花了八個月時間。當然,七十五萬美元簽約金 要與黎曼分帳,但是從零到第一桶金的過程,已經可以看到美國文化產業經營的威力。

接著我們看到出版商力特布朗強大的行銷能力,這家公司是媒 體巨擘華榭(Hachette Book Group, HBG)的子公司,總部在法國的母公司是法國數一數二的媒體集團。正如同大多數的美國企業,力特布朗也有一長串的合併歷史,公司一八三七年成立,經過多次 合併,仍維持創辦人力特與布朗(Charlie Little and James Brown)的名字。這家書商是以法律書籍起家,經過一百多年,一直維持高度競爭力,美國媒體龍頭時代集團(Time Inc.)在一九六八年買下這家百年出版商,○六年時代華納集團又將整個出版事業賣給法國華榭。

文創行銷傑作 創造數十億美元商機力特布朗在與史蒂芬妮簽約時,已經轉型成以青少年書籍為主的書商,對於《哈利波特》的成功模式也充分掌握,力特布朗一開始就投入千萬美 元行銷《暮光之城》,因為從行銷與財務的估算,以五百萬本為基礎銷量的小說,光是小說的收入就超過一億美元,而後續的電影版權、產品授權、紀念品與周邊產 品的銷售,更遠超過小說本身的收入。

史蒂芬妮在她自己的官方網站說,一開始聽到七十五萬美元的簽約金,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這是個「殘酷 的笑話」(a really cruel practical joke),不相信會有人對一個家庭主婦開這種大玩笑。當時的史蒂芬妮不知道的是,她已經被現代化的文創行銷鎖定,成為一個產值數十億美元生意的發起人。

在 史蒂芬妮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狼人」後裔與「吸血鬼」爭搶女主角貝拉的愛情,故事的場景從華盛頓州的山區小鎮,延伸到義大利的古城佛特拉 (Volterra, Italy)。到了○八年出版的完結篇《破曉》,兩位已經談了三集戀愛的男女主角,終於走進結婚禮堂,男主角說:「我為了娶你,已經等了一百多年!」(男 主角愛德華是一百多歲的吸血鬼,但能永遠維持帥哥的外貌。)即將上演的完結篇電影,更將所有的激情元素傾巢而出,吸血鬼與人類結婚,在家裡、巴西的瀑布下 肉體交纏,不能懷孕的詛咒,為了下一代寧願犧牲生命的母親,還有狼群必須毀滅孽種的廝殺,再加上為了愛情背叛宗族的衝突。電影的畫面把唯美的愛情故事、最 先進的動畫科技、最激烈殘酷的打鬥場面全部集結,而且因為劇情太豐富,還分成上下兩集,堪稱是文創行銷的終極產品。

完成《暮光之城》系列小 說後,史蒂芬妮還有許多新構想,包括一個稱為《夏日之屋》的鬼故事、一個回到過去的時光機故事。已經發大財的史蒂芬妮,並沒有太大改變,除了多了一些漂亮 衣服、買了一間新房子、原本當會計師的先生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帶三個小孩外,史蒂芬妮仍是那位篤信摩門教的乖女孩。

誰說乖女孩不會發財?

史 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出生:1973年12月24日經歷:2003年完成《暮光之城》前,僅短暫在地產公司做過接待員

學 歷:楊百翰大學英文系

家庭:21歲結婚、育有3名子女身價:約新台幣39億元(2010年, 1.3億美元)暮光之城(Twilight Saga)小說系列1. 暮光之城 (2005年)2. 新月(2006年)3. 蝕 (2007年)4. 破曉 (2008年)◎ 總銷售超過一億冊,在38個國家出版◎ 創下多項美國小說銷售第一的紀錄

暮光之城電影系列

◎ 1~3集總計全球票房約新台幣540億元 (18億美元)◎ 第4集完結篇分成上下兩部,於2011/11/18全球同步上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4

史蒂文-科恩:投資界的阿姆斯特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674

如果一個投資公司裡,有一名與內幕交易牽聯的僱員可能是一個不幸,但是有六個的話,可能就無所謂了。

SAC資本創始人史蒂文·科恩(Steven A. Cohen)在多年內幕交易調查中,科恩聘用的員工老是被揪出來。除了受僱於SAC時因內幕布交易陷入麻煩的六人,至少還有其他6人在離開公司後因內幕交易調查逮捕。最近醫藥行業分析師Mathew Martoma被捕,是第一樁與科恩有直接相關的非法交易。

一位投資經理稱科恩為投資世界的邁克爾-喬丹。但如果他是投資界的蘭斯·阿姆斯特朗呢?(七屆環法冠軍阿姆斯特朗因興奮劑醜聞纏身,被剝奪七屆冠軍獎牌。)

雖然科恩沒有被指控有任何不當行為,可你得想一想,他的投資收益是否不僅來自於投資智慧,並且也通過「抄近路」的辦法和讓員工做違法交易。在美國,在被證明有罪之前,你都是無辜的,投資回報超高的經理人總是能引人矚目。

令人驚訝的是,投資人似乎並不特別介意。根據一份行業出版物《Absolute Return》批露,從2010年到2011年年底,他們注入了高達16億美元至SAC的旗艦基金,而那時候內幕交易調查正全面展開。

SAC的發言人拒絕讓科恩先生對此事發表評論,並說:「在我們的文化裡,內幕交易是不能接受的,我們不會暗示或默許內幕交易。」。

至少有一些大機構已開始認真考慮是否把錢從科恩先生那裡撤出。可什麼讓他們花費這麼長時間?根據彭博社消息,花旗私人銀行已告知其客戶不要追加投資。是什麼讓他們建議客戶退出?為什麼銀行在此之前沒有給出建議?

花旗發言人解釋說:「私人銀行在某一公司發生重大新聞時,通常會更嚴密地監視資金;這不是對基金的錢的去留建議。」她拒絕評論花旗集團與SAC的關係。

據報導,黑石正認真考慮(撤資)中,並拒絕對此發表評論。法國興業銀行在瞭解最新指控後決定贖回其投資。

大型的、最成熟的投資者肯定向對沖基金施加了很大壓力。但是,這基本與道德和廉潔文化無關,而是與回報表現有關。與同行相比,數月之中幾次差勁回報表現就可讓一個基金退出市場。

但投資者似乎對人是否有道德且值得信賴興趣不大。他們的門檻是不是應提高那麼一丁點?畢竟,這些機構主要用於投資的錢來自別人。投資的信任雖稱不上是神聖的,然而也是一種信任。

(投資)運營標準是允許基金經理、下屬企業或員工放手去幹,直到他們因做錯事被抓的那一刻。透過花旗、黑石及其他投資機構的動作,它們正傳遞一個信號:見利忘義。

這是華爾街的長期以來的一大惡習。根據SEC報告,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都曾扮演安然公司欺詐的幫兇。這兩家銀行要麼拒不承認,要麼與監管者周旋否認有罪。

(對犯罪)故意視而不見,很可能會變成共謀。投資者的收益源自SAC的收益,無論何種來源。如果科恩面臨指控,他們不應有獲利。

儘管對伯納德-麥道夫人品抱有疑慮,世界上的主要銀行和投資者還是曾向他大量投錢。一些人認為,麥道夫先生用他的經紀公司作幌子。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麥道夫是為他們的利益而欺詐,而不是敲詐他們。

逮捕行動和不良交易最終讓SAC關閉,但就科恩先生的業務來說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他一直是華爾街最激進的交易者之一。他利用法律上的灰色地帶進行的投機已經不是機密新聞,2006年《華爾街日報》就曾髮長篇文章置疑他的公司存在不當交易。

在該公司的辯解中,一名熟悉該公司的人指出被控內幕交易的2名員工加入該基金前已開始了他們的計劃,他們承認採取特別措施以規避SAC的交易程序;同時,有一個人是用其個人賬戶進行交易。

SAC發言人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員工按規則行事並且誠信為本」。熟悉該公司的人講,該公司自稱已配備30多名人員以及一個技術團隊致力於合規建設。

不過,考慮到機構的投資人是這麼的寬容,人們不禁要問科恩先生還有什麼好困擾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65

史蒂文-科恩逃過刑事起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187

對於這位堪稱「投資界的阿姆斯特朗」,SAC資本創始人史蒂文-科恩來說,7月的運氣真是挺好。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據匿名人士透露,科恩將不會因內幕交易,受到任何刑事訴訟的指控。

(相關文章:《華爾街見聞》:史蒂文-科恩:投資界的阿姆斯特朗?)

所有人都知道科恩是政府大規模打擊內幕交易的終極目標。在前SAC資產管理經理Mathew Martoma內幕交易案的調查中,科恩被認定為是「資產管理經理A」。在該案件中,Martoma給資產管理經理A遞消息,然後A很快將股票賣掉。

比如,在7月22日,在首席交易員給Martoma打電話10分鐘後,Martoma給資產管理經理A於下午1:22:34發了一條短信,「如果可能,今天做更多。」暗示A賣掉更多Elan 的預托證券(ADR)。在1:22:50,A回消息,「我們已經做了2.3。」之後Martoma回覆,「我的感覺是今天是最佳的一天,如果有可能,繼續多做。」在收到消息後,A賣掉了額外的220萬美元的預托證券。


可儘管科恩被牽連,但他並未被起訴。而且科恩很有信心,認為自己的行為正當。同時,Martoma已拒絕和政府及調查員合作,拒絕認罪。他定於11月入獄。

根據內幕交易的訴訟時效,如果政府要對此案件提起額外訴訟的話,他們必須在7月中旬前進行,屆時將是本案開始遭到懷疑五週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85

史蒂夫·布蘭科:創業者要與「尋租者」開戰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85535.html
新總是意味著出現新產品或服務,這是創新公司的死對頭們不希望看到的。這些扼殺創新的傢伙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尋租者」,他們是些希望維持現狀的人或者組織。

聰明的創業者應該提前準備面對這些尋租者,並規劃出可行的戰略來對付他們。那麼尋租者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或者組織,他們是如何運作的呢?

近日,紐約和北卡羅萊納州的立法機關正在審議一項汽車經銷商遊說團體發起的法案,該法案一旦通過,將使特斯拉公司直接向消費者出售汽車的方式變為非法。這一事件激發我思考了創新商業模式和法律障礙的關係。

正在挑戰行業現狀的初創公司有:Lyft(互助租車公司)、Square(移動支付公司)、Uber(私人打車APP)、Airbnb(空中食宿公司)、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Zillow(免費房地產估價網站)等公司。曾經成功地重新定義行業的公司包括Craigslist、Netflix、亞馬遜、eBay和PayPal。

雖然特斯拉、Lyft、Uber、Airbnb這些企業所在的行業不同,但他們有兩個共同點:1,他們是破壞創新的商業模式,創造出了新的市場,當然也擾亂了現狀;2,他們都面臨著法律障礙,他們並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他們的敵人是那些原有商業格局的既得利益者。

尋租者

尋租者個人或組織在現有業務模式中往往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們害怕攪局者,並期待政府和監管機構與他們統一戰線來抵禦創新者的競爭。尋租者們往往熱衷於利用政府監管和法律訴訟來使開創嶄新商業模式的攪局者出局。他們用公眾安全、質量缺乏監管或失去工作等具有煽動性的藉口來污衊創新公司,對其發動攻擊。尋租者們不會創造新產品或新市場,他們只是想保住目前的市場份額。簡言之,他們不會創造價值。

這些尋租者會用賄賂政府官員、遊說監管組織等手段給新加入者製造壁壘,包括國家汽車特許經營的法律、出租法規、限制特許學校法,汽車、鋼鐵行業關稅、專利稅等等。他們所做的只是為了防止其領域有任何創新發生。

當然,並非所有的政府監管都是壞的。例如,為專利提供保護,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讓企業收回研發費用和賺取利潤。但是,一旦專利法為尋租者所用,他們就會使用專利合法化地勒索其它公司。

尋租者並不提供更好的產品、較低的價格或更好的服務,他們採用的方式是聘請律師和遊說團體來影響政客和監管機構,他們通過制定對自身有利的法律,來阻止別人與他們競爭。政府給予這些「嗯惠」的過程,就是尋租。

尋租者的遊說團體直接駐紮在立法機構(國會、州議會、市議會),以給予政治競選捐款等方式,來遊說政府官員,制定法律和規章,來給予他們財政等方面的照顧。他們還利用法院訴訟的方式來消耗初創企業有限的資金。

尋租者的遊說工作還會涉及到一些監管機構,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聯邦貿易委員會、公用事業協會、出租車協會、保險委員會和學校議會等。雖然這些監管機構建立的初衷是保護公眾的健康和安全或提供一個平等的行業競爭環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慢慢被尋租者所蠶食,尋租者通過利用監管對創新進行各種打壓,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行業協會變壞

美國汽車行業的歷史簡直就是尋租行為的教科書。美國汽車企業在20世紀70年代無法與日本車的質量和價格競爭,1981年美國汽車行業協會就說服美國政府來限制進口汽車。結果美國人要為汽車額外多支付5億美元。而日本則克服了這些障礙,它們通過使用自己的進口配額,推出高端、高利潤的豪華車,並通過在美國建立製造工廠,實現了技術的升級和成本的下降。相比之下,美國汽車製造商通過尋租暫時保住了高價,賺足了利潤,買通了工會與工人簽訂了有利於資方的合同,但這導致美國汽車效率不斷降低以及創新的停止。該法案後來讓美國汽車產業陷入破產,到了2012年,其市場份額從1981年的75%暴跌至45%。

據蓋洛普民意調查,美國消費者普遍認為汽車推銷員是毫無誠信和道德的。然而,當特斯拉為消費者提供直銷模式繞過汽車推銷員時,尋租者——美國全國汽車經銷商協會則遊說紐約、北卡羅萊納等州的議會制定不利於特斯拉模式的法律。

對這些尋租者來說,創新者是該死的。但就如同當時的美國汽車產業,如果尋租者一味地通過增加壁壘來打垮創新者,最後,他們會發現被打垮的是他們自己。尋租扼殺創新於搖籃裡。當企業通過尋租獲得保護,他們就不會有動力去削減成本,提高生產率並關注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投入到尋租行為當中去的資源也是一種經濟上的浪費,降低了整體經濟效率。

在傳統市場,你很清楚你的對手是誰,你通過提高易用性、質量或降低價格來與對手競爭。然而,對於建立了一個新市場的初創企業來說如果你的創新威脅到尋租者的工作或利潤,它們是不會管你為消費者創造了何等價值的,如果他們認為威脅到現狀,他們就會無情打擊。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具有破壞性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業者,你將不得不在創業伊始就制定與尋租者周旋的方案,下面是你應該去做到的:

制定與尋租者周旋的方案

★態度上要重視。如果你只會嘲笑那些落伍的傢伙並四處去宣揚,「他們沒得到這塊市場,就要完蛋了」這將是危險的。你要明白,這些人一定會使用一切方法來守住自己的原有地盤,想想那些電影製片廠、電信服務提供商、教師工會吧。

★瞭解那些在相關領域有影響力的政客和監管部門,以及他們的運作方式。

★初創企業要低調,一定儘量不要引起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注意。因為一旦他們注意到你對他們未來有強大威脅性,他們就會在你沒有足夠力量反擊的情況下,使用司法訴訟的手段耗垮你。

挑選尋租者實力最弱並且規模最小的早期市場

★選擇那些不會讓任何聯邦或州的遊說團體參與進來的市場。如Craigslist網站了顛覆報紙行業,Netflix公司顛覆了視頻租賃連鎖行業,亞馬遜顛覆了書店行業,但都沒有引起尋租者激烈的反擊。

★選擇那些可以快速獲得大量客戶的商業模式,如Uber(私人打車APP),Airbnb(空中食宿公司)還有特斯拉汽車。

★選擇與一些規模較大的機構成為夥伴,通過團體合作的方式來打破既定市場。比如Palantir(情報分析平台)與其它情報公司一起對抗美國陸軍對該商業模式的挑戰。

當你的客戶規模到達一定程度,並且得到了新一輪的融資。那麼這個階段你的策略應該包括:

僱用自己的說客

★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和政治團體。

★公開羞辱那些尋租者。

★利用政府之間的競爭,讓自己處在主動的位置。例如,如果紐約或北卡羅萊納州不希望特斯拉進入,那麼,特斯拉將進入新澤西州,無疑新澤西州的稅收將會因此增加。

★切斷尋租者之間的聯繫。可以用收入/利潤共享,兩層聘用等方式做到這點。

★將那些尋租者的公司併購下來,不過應該保證那些公司人員的就業崗位,不要輕易裁員。

經驗教訓

★尋租者已經失去了創新能力。

★他們期待政府提供保護來抵禦創新公司的競爭。

★要規劃與尋租者戰鬥的策略。

★挑選合適的市場。

★如果已拿到足夠資金,那就不要過於擔心了,與尋租者勇敢戰鬥吧!

 

編者註:史蒂夫·布蘭科,斯坦福大學創業學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458

硅谷教父史蒂夫·布蘭克:怎樣建立偉大的創業團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502.html

沒有勇氣打這一仗的人,那就隨他去……吾眾雖寡,而樂,親如兄弟(That he which hath no stomach to this fight, let him depart…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威廉·莎士比亞《亨利五世》。

有很多文章在談哪些個人特質使一個人成為偉大的創始人,但是很少有文章提到,哪些特質使一個創業團隊成為偉大的團隊,這些特質和使人成為偉大創始CEO的諸特質又有哪些不同。

過去我們對以上三種角色的定義含糊不清(創始人、創業團隊、創始CEO),無法幫助創業者去理解,建立一個偉大的創業團隊到底需要哪些條件。

我自己是這樣定義的:

創始人—點子

創始人往往是發起原始創意,具有科學發現、技術突破、新洞見,發現問題所在,或是擁有熱情等初始元素的那些人,通常他們再找幾個共同發起人,然後就變成創業團隊的一分子,開始日復一日的公司運作(當然,在某些產業例如生命科技等,創始人可能是終身制的教授,不打算放棄教職,因此只擔任創業公司的科技顧問或董事之類職務,而不會成為創業團隊的一分子)。

對於創始人和他們的「點子」,還有一點要說明:可以拿去申請專利或已經申請專利的點子,和那些深夜裡在宿舍想到的點子很不一樣。我的學生們最難拋棄的想法之一,就是「原始創意跟公司沒有多大關係」。在大多數實際案例中,事實是,如果沒有公司把這些創意、點子商業化,創意根本沒有用(公司的核心專利除外)。

即使創始人成為創業團隊的一份子,想出創業點子的創始人,也不見得一定要在新公司中具有保證的領導地位(CEO或副總之類)。創始人不一定非要是CEO不可,這對很多企業家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想法;每當我聽到「你說我不是CEO是什麼意思?是我想出來的創意」時,我就覺得緊張,這個創始人對於好的創業CEO需要哪些條件毫無概念,也不瞭解建立一家公司需要哪些實質條件。

創業團隊—公司的核心基石

創業團隊包括創始人,以及與創始人擁有互補技能的幾個共同創始人。建立公司的就是這群人了,他們的目標是實現原始創意,尋求一個可重複、具有經濟規模的商業模式—首先發展產品與市場,然後測試這個商業模式的每一環節(定價、渠道、獲取/激活用戶、商業夥伴、成本等等)。

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典型創始團隊裡,你會看到一個黑客、一個過動兒和一個美術設計。其他領域的技能需求各有不同,關鍵是團隊成員之間的技能必須互補。

現實扭曲力場

現實扭曲力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是電影《星際迷航》發明的語言,意指外星人通過精神力量創造了新世界。麥金塔電腦的軟件工程師Andy Hertzfeld曾經以此形容喬布斯的強大氣場:擁有過人的意志力、信心,為達目的甚至不惜扭曲事實、雄辯滔滔以洗腦公司同事和身邊所有人。

好的創業團隊該有幾個共同創始人才「正確」?這沒有神奇數字可言,但似乎兩到四人是「甜蜜點」。組建創業團隊時的最大錯誤是:不去思考公司所需的技能,而光想著該找身邊的誰來合夥。兩個問題能測試出來這個人是否該進入創業團隊:「如果沒有他,我們還能有這家公司嗎?」、「我們能不能找到跟他類似的人?」如果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你已經找到了共同創始人;如果任何一個答案是Yes,你不如聘用他作為早期員工。

一個創業團隊的關鍵企業性格包括熱情、決心、抗壓力、韌性、敏捷度,以及好奇心。如果團隊成員過去曾有一同工作的歷史會更有幫助,但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最具挑戰性的是信任,你必須信任共同創始人能付出、做到他們承諾的事情,並且支持你。

多數創業公司在團隊合作上的失敗,大多是因為共同創始人「還沒約會就上床」,在籌備公司階段一起工作的時間太少,甚至沒有在孵化公司的時期一起工作過,就直接開了公司。

每個人都有一些創意,但是能把創意轉化成商業的,是創始團隊的勇氣、熱情和韌性。

創始CEO—具有現實扭曲力場,並且安於混亂

理想主義的創始人會嘗試展開一場集體領導的冒險,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單獨做決定,這樣似乎能最快開展生意。然而創業公司的戰略優勢通常是速度、節奏,以及無畏於做決策,現實通常改變得太快,導致立即決策的需求終究要吞沒集體決策的程序。

在創業團隊中,創始CEO的角色優先於其他人。很詭異,他們幾乎從來都不是團隊裡最聰明、最機靈的那個人。他們異於其他合夥人的地方在於,他們能發射出一道「現實扭曲力場」,無論是僱用員工、為公司籌資、定位公司、找出公司重心所在時,都能拿出氣場。他們是這家公司的終極信仰者,有遠見、熱情,具備溝通的技巧,能告訴別人這些瘋狂的想法為什麼行得通,為什麼能改變世界。

此外,創始CEO能在一片混亂和不確定中顯得生機勃勃。他們在開發產品與獲取早期客戶的過程中,有能力應付每天叢生的各種危機;當早期產品開發與客戶獲取失敗時,原先被認為思慮周全的商業計劃立即被甩開,視為無物;當其他所有人專心於各自的分工時,創始CEO正忙著解答一道複雜的方程式,裡面所有的變數都不確定—不知道客戶在哪兒,不清楚客戶會為哪些產品特質買單,不確定的定價,無法預料下一次為了創造需求舉辦的活動會不會成為未來的銷售渠道,等等。

他們偏向於付諸行動,不會等別人來告訴他們該做些什麼。偉大的創始CEO只活在當下。

找出你的角色

許多創業團隊失敗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去討論創始人、創業團隊,以及創始CEO的角色與責任。不如花點時間,想想現在都是哪些人和你在一起。

總結:

1. 創始人、創業團隊、創業CEO都有個「創」字,但是他們擔任的角色不同。

2. 創始人:擁有最初的創業點子,也許是、也許不是創業團隊的一分子,他們不一定擔任領導者角色。

3. 創業團隊:彼此擁有互補的技能,一同建立公司。

4. 創始CEO:具有現實扭曲力場,安於混亂,並且領導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67

史蒂夫·布蘭科:公司內部創業有多難?

http://www.iheima.com/thread-4002-1-1.html
文 | 史蒂夫·布蘭科 斯坦福大學創業學教授

初創公司是尋找一個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式的臨時性組織。而一個大型公司正相反,是用來執行一個可重複的,可擴展的商業模式的常設機構。

在現有公司內部創業與初創企業面對的外部環境是顯著不同的。好消息是,內部創業項目能夠獲得母公司更多的資源,無論是充足的現金流,強大的品牌,充滿活力的供應鏈,超強的分銷能力,還是熟練的銷售隊伍,這都是大多數初創公司想都不敢想的。不過壞消息是,這些資產本來是專為執行現有的業務模式準備的,而它們往往與創新的商業模式格格不入。

其實,內部創業公司與初創企業的實質性差異比看到的還要大得多。一個初創企業,只要奮力尋找一個新的,可重複和可擴展的商業模式,並努力拓展市場,贏得利潤就好了。而一個內部創業企業則必須在做到這一切的前提下,還得為獲得某種權限、保護、資源與母公司的各部門進行抗爭與討價還價,並努力保持與各部門的平穩關係,控制衝突的烈度。

企業內部創業項目被迫同時戰鬥在兩條戰線,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最終被其以入侵俄國發動第二條戰線的愚蠢決定拖累。我們可以得出內部創業公司想要成功的兩個關鍵點:

一,你必須更加努力地戰鬥,獲得內部外部兩個戰場的雙線勝利。

這方面的一個令人難忘的例子是施樂公司的內部創投公司,施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XIV)。由羅伯特·亞當斯在1989年推出,該公司的財務表現非凡。

儘管其獲得外部的成功,但施樂卻在1996年選擇關閉該公司。為什麼呢?原來施樂科技風險投資公司(XTV)的成功造成了施樂母公司內部的很多不滿。施樂公司各部門認為,XTV的成功大部分應歸功於施樂母公司的技術和客戶資源,XTV卻搶了所有的功勞。更糟的是,羅伯特·亞當斯和他的兩個夥伴得到了該基金的附帶權益的20%,這更是引發了大量不滿。所以,XTV贏得了市場,卻失去了母公司內部的支持。

二,內部創業企業可能需要將精力更集中在獲得並保持母公司對它們的支持上。這無疑將是個具有爭議的想法,因為我們傳統上會認為,努力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以契合市場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但精明的企業內部創業者都會意識到,他們要打贏雙線戰爭,保持母公司的支持更為關鍵。內部創業項目,往往會避免與母公司既定業務產生衝突,尤其是當新的商業模式將會威脅到公司既有模式的時候,他們會儘量拖後與母公司機構進行短兵相接的時間。

企業內部創業公司必須為保持母公司的支持進行精心準備。因為它們始終面臨著巨大的內部風險,一旦母公司領導層創新的熱情開始減弱,某個季度公司財務報表很難看,或者新的CEO想要清理門戶,任何這些不可預見的變化都可能意味著內部創業項目的夭折。

這表明內部創業公司必須做到:獲取母公司高層權威人物的穩定支持,將自己的業務流程隔離和保護起來,以避免受到母公司既得利益集團的毀滅性打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85

史蒂芬·羅奇:美聯儲在重走一條危險的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46

Ben+Bernanke+100th+Anniversary+Federal+Reserve+jzoCv8QcEfOl

本文作者為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和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由華爾街見聞整理編譯)

美聯儲正在走一條似曾相似、極度危險的道路,正是這條路幫助金融危機在2008和2009年“粉墨登場”。這一次的結果可能也是災難性的。

在12月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上,美聯儲只是通過各種形容詞來討論加息,而非明確的行動。

與前幾次前瞻指引所稱的在10月結束資產購買項目以後“相當長時間”維持接近於零的利率相一致,12月FOMC聲明稱,現在美聯儲可以“耐心”等待開始加息的條件。隨後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至少未來兩次會議上不太可能開始貨幣政策正常化,美聯儲傳遞出來的意思似乎是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一個耗費時日的工程。

這與其在2004-2006年間的做法是何其相似,當時美聯儲的做法招致近乎致命的錯誤, 導致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出現流動性過剩。本世紀初美股泡沫破裂後,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至了四十五年來的最低水平1%,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美聯儲沒有及時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而在最終開始加息的時候,其動作又過於緩慢。

自2004年6月開始的兩年里,FOMC以每次25個基點的幅度分17次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與此同時,房地產和信貸泡沫迅速擴張,導致家庭過度開支、個人儲蓄急劇下降和經常帳赤字創歷史記錄,失衡造成的崩潰旋即而至。

當然,美聯儲把有關於其導致美國和世界經濟陷入大蕭條的指責推脫的一幹二凈。美聯儲兩位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和伯南克(Ben Bernanke)都認為,這不是貨幣政策之過;他們堅稱,如果一定要說個原因的話,缺乏監管才是罪魁禍首。這一論點在政策制定和政治圈大行其道,使得官員們把焦點放在了以所謂的宏觀審慎工具為中心的新措施上,例如為了抑制銀行過度承擔風險的資本和杠桿率監管要求。

盡管新措施不乏優點,它仍是不完善的,因為它無法解決因極度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超低利率所導致的對風險極度荒謬的定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聯儲2004-2006年間的漸進主義是百年一遇的政策錯誤。

今天的美聯儲似乎在犯類似甚至更為嚴重的錯誤——誤判當前的經濟形勢。

首先,前怕後危機時代經濟仍然脆弱,後怕存在通縮風險,今天的美聯儲似乎可以找出任何理由來延遲貨幣政策的正常化,然後以比十年前更慢的步伐加息。

更重要的是,美聯儲當前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較當時增長了五倍還不止。雖然美聯儲已停止購買新的資產,卻未表現出任何希望減持資產的意願。同時美聯儲還把量化寬松(QE)的接力棒交給了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而這兩者將會在史上最低利率的環境中,創造更多的流動性。

在如今泡沫橫行的日子里,持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令金融系統里的流動性泛濫,埋下了巨大的禍患。實際上,近期股市和匯市的巨大波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當然還有油價的暴跌。鑒於市場已堆滿了“幹柴”,只要些許星火便能導致其崩潰了。

全球央行已迷失其道路,陷入危機後的零息政策和膨脹的資產負債表無法自拔,沒有任何重新掌控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有效策略。政策杠桿,無論是基準利率還是資產負債表,仍設置在“應急狀態”,即使危機時刻早已過去。

盡管這些舉措在刺激金融市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卻未能治愈發達國家遍體鱗傷的經濟,它們仍然未實現標準意義上的複蘇,同時深受通縮風險困擾。而且,央行們刺激金融市場泡沫的時間越長,其經濟就越發依賴這些危險的市場,政客和政府對於恢複資產負債表(到原有規模)和推行結構性改革的動力也就越小。

央行需要新的舉措,它們應該盡快將會招致危機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金融市場當然會反應劇烈,但央行的獨立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麽,如果他們無法直面市場波動並作出能滿足經濟管理需求的艱難抉擇?

過去六年中,央行們在決定世界主要市場的資產定價中,扮演了史無前例的角色。但是現在,美聯儲和它的小夥伴們是時候放棄刺激金融市場的角色並開始為應對無法避免的下一次危機準備各種各樣的工具了。這正是現在只有零利率和超大規模資產負債表的央行們所缺乏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73

史蒂芬·羅奇: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473.html

史蒂芬·羅奇: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一財網 本報記者馮郁青 特約記者徐清子 2015-08-26 15:26:00

羅奇還是樂觀地認為中國經濟能夠避免硬著陸,一些擔憂中國經濟可能崩潰的觀點,都被誇大了。

全球金融市場繼續動蕩,美股自上周五到周一連續三天大幅走低。 盡管中國央行降息降準,亞洲股市反彈, A股已經沖上3000點,對中國經濟硬著陸以及美國經濟複蘇情況的擔憂無處不在。值此之際,第一財經評論員馮郁青專訪了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作為美國最富盛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在過去20多年中,羅奇一直看好中國經濟。每次當西方世界對中國經濟發出質疑,悲觀論調時,羅奇總是對中國經濟未來持非常樂觀。那麽這一次,他對中國經濟依然能保持樂觀態度嗎?

不應顧忌股市而減力改革

CBN:昨天中國央行降息降準,很多亞洲市場反彈。然而A股仍然下跌,全球市場都在擔憂中國經濟的放緩,請問當前中國經濟究竟遇到什麽問題?

羅奇:我認為中國政府目前面臨的問題是試圖在短時間內同時解決過多問題。應精簡議程,專註於亟待處理的主要矛盾。我認為,中國目前最需要集中精力和資源去做的是將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繼續下去,實現經濟的再平衡。 目前無需在其他領域投入過多精力。我擔心因顧忌現今股市、房市或債務等低靡的現狀,減小改革力度。這將最終給中國經濟造成多層面的破壞,造成更脆弱的的經濟形勢,也會對其他的施政目標不利。因此,我支持強有力的改革舉措,領導者需著重考慮落實改革政策。

CBN:幾周前,中國央行宣布人民幣貶值3%。有人認為這一舉動令外界意識到中國經濟的脆弱,觸發了全球市場的下跌。您怎麽看?

羅奇: 央行主導的人民幣貶值,以及降息降準顯示了中國領導層對短期經濟風險的擔憂。目前市場低靡,因此央行的這一舉措能帶來一些作用。然而這些問題並非微調或寬松的貨幣政策所能解決的,經濟形勢和貨幣問題只能依靠成功的結構調整和再平衡來挽救。在全球經濟脆弱增長的形勢下,貶值3%不足以幫忙擺脫現狀。中國當前需要抓緊擴大內需,而非通過貨幣貶值擴大海外市場的需求。這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表明政府當前對短期經濟非常擔憂,因此在中國國內和世界上引起了很多憂慮。

CBN:過去20年,您一直對中國經濟和前景持樂觀態度。現在,您仍舊對中國保持樂觀嗎?還是認為中國經濟將會面臨硬著陸?

羅奇:我還是樂觀地認為中國能夠避免硬著陸。所有認為中國經濟崩潰的觀點,都被誇大了。 如果出現經濟不景氣、內政等原因、停止改革、弱化重組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問題,才會讓我改變樂觀的立場。而我並不認為上述情況會發生,也真心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考慮到服務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和養老,醫療等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的發展,對中國中長期經濟預期,我仍然持樂觀態度。但短期內中國經濟的表現,可能比我期望的要脆弱。

美國經濟並不強壯

CBN:周一很多投資者被開市時道瓊斯指數下跌1100點嚇到了。盡管當日中午曾有一些回升,但收市時仍舊下跌了500多點。這種大幅波動讓人不禁為美國經濟擔憂。當前美國經濟形勢到底如何呢?

羅奇:其實美國經濟並不強壯,只是跟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沒那麽脆弱。與自身相比,還沒到“強”的程度。可以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所有經濟衰退以後最脆弱的經濟複蘇。如你所言,昨日股票開市時直線下跌,中間稍有回升,然而還是以大跌收市。我認為昨日的情形,就是交易員提到的“拋售高潮”的典型。人們因莫名的原因而產生的恐懼,導致大量拋售 。你無法依據一兩個交易日得到任何結論,只能知道投資者在為很多風險擔憂。不僅是中國,其他市場都是憂慮所在。考慮到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已經結束,良好的經濟形勢有可能是得益於美聯儲的救市行動,而非美國經濟自身的力量。這對於投資來說是一個很不願意面對的結論。

CBN:然而美元仍然堅挺。一些學者認為美元堅挺,意味著美國經濟已經比較強壯。

羅奇:需要考慮到,例如日本和歐盟還在施行量化寬松政策,會使日元和歐元貶值,而美聯儲已經不再這樣做,這樣美元會相對走強。 然而,基於美國內需的頹勢,美國需要持續的出口增長維持經濟複蘇。當前,美國出口占GDP的比例已接近歷史高點。如果美元持續堅挺,意味著美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會升高。為持續性經濟複蘇提供支撐的出口業有可能會受影響, 也會使美國經濟受損。

CBN:盡管經濟形勢優於其他國家,但美國經濟仍舊處在複蘇階段。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自1973年至今,每七年就會爆發一次經濟危機。您認為美國和世界經濟處於一個恢複的上升階段,還是即將面臨新一輪危機呢?

羅奇:我不太了解“每七年一場危機”這個觀點。 我認為本輪金融危機引發的深層次問題仍然讓美國在應對各種潛在風險時自顧不暇。我關註的焦點始終集中在金融危機中最薄弱的群體:美國的消費者。過去七年半,美國國內消費需求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4%。通貨膨脹也達到1.4%。這是我們迄今見到的最微弱的消費者複蘇了。這表明,盡管收入增加,但消費者肩負的債務還是高於總收入;盡管儲蓄率提升,但與歷史相似情況相比,還是太低。因此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修複仍然遭受巨大限制,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依舊未得到改善。 美元堅挺對出口的影響也會導致消費疲軟 。美國經濟還遠談不上強勁,可能你看到股市上漲,以及一些國際評論員鼓吹美國經濟的彈性。我並不認為我們強勁到足以抵抗重重風險。

美聯儲短期內不會加息

CBN:所以美國經濟仍在恢複,而非即將面臨新一輪危機?

羅奇:我們仍處於上一輪危機的複蘇期,增長緩慢。新的問題若出現, 將缺乏必要的緩沖和解決的手段。 如果中國和世界範圍內的新興市場都陷入困境,那麽美國的出口就會受沖擊。而如果出口崩潰,就會對美國產生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CBN:您認為發生這一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

羅奇:對中國我持有樂觀態度,並認為唱衰中國市場的觀點是誇張的。但同時我也承認,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比我的預期要脆弱,尤其是金融市場也有這樣的擔心,如果市場的恐懼持續下去影響到了資產價格。當然會對美國及其他主要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CBN:如您所言,我們沒有應對更糟情況情況的緩沖手段。當前聯儲利率已經為零。如果經濟形勢繼續惡化,是否真的很難應對?

羅奇:美聯儲為此頭疼很久。之前在危機突發的情況下,他們制定出激進的量化寬松的應對政策,危機結束,他們也沒有回歸常規政策。當問題出現時,他們不能再降息了,因為利息已經是零。至少中國人民銀行有很大的短期貸款利率的降息空間。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都沒有這麽奢侈的機會。

CBN:您認為此次全球市場震蕩是否會促使聯儲提高利率?

羅奇:很可能九月不會做加息,十二月是否加息將取決於世界經濟的強度、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以及美國通脹和增長的形勢。基於此,到十二月時,美聯儲能夠收集更多數據支撐他們做出決策。美聯儲在過去幾年內一直推遲貨幣政策的調整,這次他們依然會這樣做。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